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语文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14 18:59: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语文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语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时机;方法;训练

1 目前我国语文教学的状况及导致此状况的原因

早在1978年,吕书湘先生就说过:“ ・・・・・・十年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确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不要轻看吕老的这几句话的分量,这其实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非正式总结。它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学从总体上存在着失误,效率太低。路定一同志说:“我查了一本书《唐说荟》(唐人小说汇编),知道一千多年前唐代有不少孩子“六岁能文”,而我们一个也没有。难道中华民族的智力退化了。我也问过现代的教育家。我问他:(一)为什么戊戌后我国第一本教科书,第一课有八个字;到了中华民国,第一课只有一个“人”字;以后教育学更发达了,第一课一个字也没有了,只剩一张画;再以后前五课都是一张画,到第六课才教第一个字?比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而新教科书却是“大狗叫,小狗跳,叫一叫,跳一跳?”同志的这段话很值得研究。首先,在事实面前我们似乎不能不承认,在语文教育方面,现代人似乎不及古代人。大家都熟知的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阅读能力相当强了。杜甫七岁写下千古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思来想去,不难发现,现代人往往只注重研究如何把学生教好,引用这方法,哪措施,而忽视了儿童和青少年自身蕴藏着的学习语文潜能;只注意了在如何教一些具体问题上下功夫,忽视了人类掌握语文的特殊规律。

2 语文教学贵在抓住时机

婴儿降生后,在襁褓中,大人就开始对他进行语文训练。在孩子“咿咿呀呀”就对他说话,那实际上是用强迫训练的方法来训练他的耳朵和嘴巴。应该说,人类在教孩子掌握口头语言方面的实践是成功的。孩子三、四岁,口头语言就基本掌握了,真可以说是“多快好省”。而孩子在掌握书面语言方面就不行了,大多数人终生都掌握不好。这其中的原因是教授的方法违反了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规律,忽视了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潜能。同学习口头语言一样,人类学习书面语言的时间也应该越早越好。从“妈”到“爸”,从“狗”到“猫”,步步踏实,句句或靠,可谓“基础大好“。如果父母稍有指导能力,从小施教,何愁听不来,讲不清。即便不是这样,如果小学语文教师稍知此法,亦可浇灌及时,丰硕在望。再退一步,即便只有中学教师重视其”听说“,其实也为时未晚。如再培养学生成有心人,倾耳一听必寻其义,随口一说定重辞章,还有什么艰难未能突破?现在我们“语文”范围小得可怜,死盯课本,死抠大纲,满足于应付考试。如何得能力哉!

我有个小男孩,从八个月开始训练口头和书面语言,在三周岁认字1500个,一般书面语言基本能阅读,且能背诵唐诗80余首。按照这样的速度,到上学年龄(七周岁)我就可以把小学五年语文教材内容全部教完。从我施教的时间看并没有专门制定什么计划,只不过是利用我课余或在家中吃饭,晚间睡觉时间教教而已,况且有时一月或半月中断施教;从智力看,他也没有超常的地方。具备象我那样家庭的孩子,我粗略调查统计一下,大约有20%左右。可是象我孩子这样年龄能认读1500字,读一般书面语言,背80余首唐诗的却很少见。可见学习书面语言象口头语训练一样,把握有利时机非常重要。有多少“千里马”不遇“伯乐”不以千里之称,而与普通马老于槽下,错过发挥潜能的良机。我国目前大多数区域,儿童六、七岁上小学才开始接受教育。至于象李白、杜甫、白居易幼时能作诗,对不起,我们没有这科目,更谈不上能“文”什么的了。况且考试从来没考过作诗。比起古代小范围的受教育者,现代大面积的受教育者在接受教学训练时间上晚了很多。错过了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机。

3 书面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

我体会,“死记硬背”基本上是婴幼儿学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基本方法。“这是勺子”,“那是狗狗”,除了伴着形象之外,何曾有什么理解记忆,教他几遍,复习几遍就会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掌握书面语言正是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现代语言文学要打破传统,“连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将原来这套成功做法基本上否定了。

从古之今,背诵已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行之有效的方法,遵循这一方法成就了多少中华奇才。蔡文姬背诵了她父亲400多篇佳作,而后 产生了《胡笳十八拍》的绝唱,顾炎武据说曾背下“十三经”和《资治通鉴》,

第2篇

[关键词] 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语文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首先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从语文学科的性质看,它是基础工具学科,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工具,所以研究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的系统的组块策略、方法和流程。它把各种一般性的或不成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程式化,使其成为可由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教学工具库”。它在理论和操作层次上有具体的理论范型和稳定的格式,如认知模式、学导模式、发现模式等;它也必须是教学规律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特定表现形式,是格式和样式的统一,是结构、程序和功能的统一。

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模式处于中介的地位。这就是说,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而构建起来的,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又总是为了把一定的教学理论转变为教学实践才构建起来的。

二、语文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且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自我完善。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巴黎举行工作会议,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该报告强调21世纪的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作为中心,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与谋生,而是为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个性,促使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育就更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中学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把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学生鲜明个性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

1.语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具性、基础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更富活力的特点,最能将人的共性与个性协调起来,从而培养出有共性品质的优秀个性。因此,语文教育应该为教育的“个性发展原则”摇旗呐喊、冲锋陷阵。

要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个性培养,必须彻底转变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看到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看到学生的独立性。

2.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1)立足课堂教育,创设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首先,我们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的教学习惯,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点燃孩子渴望知识的火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可贵的探求精神,多启发,多质疑,多创造。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的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所以,一个问题从不拘泥于一个答案,只要课堂内有小手高举,就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想法。

(2)接触社会,开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

首先,应该把生活引进课堂。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开展演讲、辩论、朗诵、故事会、课本剧汇演,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

此外,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种有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3.拓宽阅读,丰富个性发展的内涵

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丰富学生个性的内涵。

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量,教师首先须有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教师的广泛阅读,一方面能使学生产生尊敬之情,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产生做老师那样有着丰富知识的人的愿望,从而进行积极的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儿童只有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才能有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而且不会感到厌烦。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习惯,让他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籍、报刊等。不要抹杀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要扼杀美丽的童心。

4.鼓励写作,展示个性发展的丰采

写作是学生最头痛的了,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又无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遏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学生疲于接纳、应付,学生写出的文章缺少灵气。有教育家说:“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5.师生合作,构建个性发展的和谐关系

教育中要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和谐的发展,就必须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双向互动、双向协调,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本内容,反对不平等的支配与被支配。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指导者,由当权者变成了引导者;学生由被支配者转变为合作者,由被动受控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与交往气氛,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推进学生个性的顺利发展。

三、结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总是带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有了它,才能充满生机,富有魅力。语文教学泯灭了个性,就像花儿少了雨露,即使开着也不会鲜艳。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第3篇

一、对语文这门学科而言,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而且,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性、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性学习不仅可能和各学科结合,而且实际上,它和各学科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真正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在诸多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中蕴藏着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可供开发使用”。而我们主要是将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手段和教学思想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去。

三、新型语文学习方式的内涵与特征

1.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从学习形成和形态上来看,就是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地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也就是说“过去的学习就是被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找路”。从学习的本质来看,自主性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重要的学习品质,是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相对的。

2.交流合作

长期以来,在广大学生中间最为基本和主要的学习形态是竞争性学习和体会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都是彼此独立的,缺乏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具有学习效率上的意义,而且对学生精神增长和人格成熟都有积极的意义。

3.实践体验

杜威曾经对当时美国的课堂进行过详细地描述:“如果我们留心看看一般的教室,例如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一行的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小几乎都是一样的,仅能够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这一切都有利于‘静听’的,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标志着一个人的头脑对别人的依赖性。”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课堂教学,何尝不是这样的景象呢?

体验学习是基本的实践学习,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为基础和生长点,关心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改进模式 创新方法 提高效率

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式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灌输式”、“满堂讲”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改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的只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这一教学环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正确途径应当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作文、听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样,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外,还要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要较好的完成这一教学过程,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中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

二、教师切实改变教学方法,要达到真正会教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以课程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作为课程编制的过程来展开,这样就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和积极对话,从而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自己会教,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好。会教,涉及的面很广,我认为教师应当首先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对语文教学要有几点基本认识。一是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概括地说就是读、写、听、说、能、感。(能,是指掌握语文学习的各种能力;感,是指情感价值观教育。)二是把握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教师要以教材为例文去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三是教学的基本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光是教师讲,学生没有实践,提高不了能力。

其次,会教,首先是教师应有很强的吸引力,让学生爱学。这不能靠笑话,幽默达到,还得从教学本身增加吸引力。会教的关键是: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讲规律,讲语文知识中规律性强的东西。如课文的“作者介绍”一项,让学生抓住“名、时、地、评、作”五个要点,篇篇如此。这就是规律。教方法,也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渔”。要把学习知识的方法,记忆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

三、注重开展因材施教,满足学生认知需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

四、注重改进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讲得精彩,那毕竟是老师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分组合作探究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开展双边活动。在分组时坚持“优势互补、数量适中、分布均衡”的原则,每个学习小组安排5-8人,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发挥优秀生对后进生在思维方式、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带动作用。笔者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足够数量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组间巡视,对后进生开展辅导,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用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5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法;学法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学科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传统的师传生授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期待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故充分落实新课程理念,加强语文教法与学法研究是当前语文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

语文教师要做到科学的教法有两个重要的基础,首先要具备较强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一般能力强,才能有好的教法运用与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方法得当,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强,方法才能优化,成功才有保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具有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技巧。

除了具备这几种能力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发扬民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情感交流当做课堂教学和谐统一的溶剂,要打破教师和教材的框框,师生之间积极的双边活动,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联想,推理和发现,还要善于用眼神、微笑等身体语言传达对学生的爱,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也要运用肯定语言,肯定学生的成绩和所做的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语文教学中,应尽量利用高科技成果为语文教学服务,全面启动声像设备,多渠道、多触点、多媒体进行视、听、说多功能训练,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全都调动起来,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课堂容量,加大课堂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学生要有高效的学法

1.重在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

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难以让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只能起点拨、启发、梳理、指导的作用,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反复体味之后才能灵活运用。

2.重在学生平时的有心积累,检查复习时的总结提高

语文知识,字、词、句,有以系统的完整的同一的形式存在的,而更多的却是以不系统、不完整、不统一的形式存在的。语文能力也一样。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

3.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事

有生活乃有语文,语文是为服务生活、服务社会而存在的。离开生活、离开社会,不能学到活的语文,有用的语文。

4.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不懂于前就不能晓于后,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循序渐进,基础打不好,煮夹生饭,到头来还要重煮,还要从头学起。

5.做到新旧联系,温故知新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要树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如文言虚词,读到初三课文中的文言虚词就要联系初二、初一课文中出现的同类文言虚词,加以比较,深化认识。

6.要学会自主学习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养成在学习中自觉遵循科学的规律,自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如自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选择学习方法等。

三、要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代替。

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主导,后者是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法”改革的重要性。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教法采用启发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是有机统一的,这一点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之一,我们的有效课堂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近年来,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学法、教法改革研究逐渐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教学方法理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因此,提出教法与学法的密切配合,教法必须服务于学法,更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总之,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会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做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6篇

一、灵活实施教学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仅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唯一教学目标,而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的去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他们求知欲强,喜欢标新立异。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都为意无意地窒息着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以阅读为例,分段只有一个标准,中心只有一种表达方式。我们也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课堂上只有一个声音――教参的观点。学生丧失了发言权,变成了“留声机”。在作文上则走得更远,要求学生的文章,主题得积极,思想得深刻,否则便还以颜色。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传统的黑板、粉笔加一张嘴的单一课堂教学格局,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并终将被现代教学技术所取代。现代教学手段能使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极大的增强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讲《背影》时,根据文章的特点和直观的原则,从投影“背影”画面入手,凝聚学生视点,由形到神,由“背影”逐步联想,创造感人的形象和玄妙的意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性

课堂气氛是学习效率提升的因素之一,教师要建立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都喜欢听音乐,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投其所好”,用音乐调动课堂的气氛。通过音乐调节语文教学课堂,让学生有很强的语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的能力。音乐能广泛应用于开发个体各种智能与潜能。节奏比语言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音乐能刺激学生的大脑皮质,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及脑功能的提高。其实,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初中生。如在执教朱自清《春》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用心唱出或用诗吟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用心地用他们自己喜欢方式进行了表达,最令我可喜的是,平时沉默不语的同学在这时却表现得非常兴奋,如在教学朱自清散文《背影》时,让学生唱了满文军的《懂你》和《父亲》。这样,父亲的形象也在音乐的声音与画面想象中变得丰富起来,具体起来了。音乐与文学一直是相伴成长的。从因音乐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词)到亦庄亦谐的“元曲散”,因而将音乐与语文结缘也就顺音乐的生命力很强。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观正在形成,他们对于音乐的喜爱也是空前的。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同样的感情的作用的。将合理的音乐融进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受、体验、认识和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课堂参与欲。

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学生自我意识强,但是有时心理很脆弱,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树立良好的情操。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让人受到美的熏陶。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初中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使他们面临很多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必要。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教师可将语文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学习鲁迅的《社戏》、《藤野先生》等作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应环境、改变自我、与人友好相处的人际关系教育;进行尊重师长、知恩报恩的教育;进行全面正确评价他人的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选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或名著片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选读毕淑敏的《孝心无价》可以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感恩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品质,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通过写作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作文与做人是相通的,从育人的角度看,作文求真,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治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类的作文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胸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命题、指导、批改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康德曾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代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欣赏、。如教学《荷塘月色》,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想象中得到熏陶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廊,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扇起舞的视觉形象,从而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再如学习作者用歌声比喻香的形象描绘一段,可引导学生先用嗅觉感知已体验过的荷花的清香,然后再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想象使学生流连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进而领悟这优美的意境中所寄托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第7篇

这里有一个学生本身素质的问题,人聪明、善于思考这是聪明的表现,但爱读书就不仅是聪明所能达到的了。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不一定明明白白,相反,学生在自己的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却可能悟到更多的东西。所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都肯定的一点就是阅读是造就学生出色语文水平的基础。

但怎样的阅读才能达到如此效果呢?关键还在于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是在思考和运用中产生的,所谓的“死读书”并不算数。比如有的孩子被家长逼着去看一些所谓的必读书、名著之类的,这样哺育出来的只能是书呆子,是被动地去吸收的傻子。真正爱读书的,达到茶不思、饭不想的,是因为他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莫大的快乐,在阅读中他能将情感融入其中,或笑或悲,或惧或狂,并且读后还会玩味一番,甚至在现实中再去求证一番,有时还与大人讨论一下,也会在生活中引证一下,如此一来,书就读到了骨子里。这样的读不论是读经史子集,或是读日常小报,或是读儿童故事,亦或是杂七杂八的东西,他总能引起自己内心的共鸣,这样的理解与思考,这样的语文运用是超乎任何说教的。想一想,一个孩子如果每天都在大量地与那些心智敏锐的作家进行着阅读的对话,他的语文成绩怎么可能不好呢?

再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响应上级的规定、政策,或者唯恐哪一点不讲到误了子弟,总是兢兢业业地按部就班地将那么多的知识教完,不厌其烦地为学生分析这个、分析那个,一会儿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会儿引导学生接受什么主义教育、什么思想熏陶,任务太多,孩子也无所适从,刚刚在一点上听得有了味道,想出点东西来,课堂重点就又被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

语文为什么而教、教什么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我想就语文课堂而言,一是基础的字词句的积累和语法讲解,二是引导学生爱上阅读。但现实上即使孩子们很喜欢阅读,教师们也不得不打断孩子们的兴趣,告诉他们“上课了”,然后就讲一些孩子们并没有多大兴趣的东西。

第8篇

一、如何认识语文素养

大家知道,素养是一个人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它所涵盖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比如,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都称为语文素养。这样以来,语文素养的内容到底包括多少,真的很难给予界定,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所获得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素养的限定

对语文素养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限定。首先是其对象的限定。我们这里谈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对象是广大的学生。因此它有别于一般的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语文素养。比如一个作家,他的语文素养可能是多方面的,较强的写作能力、较大的阅读量、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其容量会越来越大;而我们讲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只是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相应的最低要求,就算已经达到了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特性,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语文素养的培养,它有一个“变通域”,即它有一个很大的层次空间和范围,这样势必导致其内涵丰富,概念宽泛以至模糊化,为此,必须对语文素养从量上进行规定,即“量化”。所谓“量化”,就是用客观、具体的数字来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实现语文素养所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

三、学生原有素养、现有素养和将来素养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原有的素养也是呈现千差万别的姿态。学生原有的语文素养与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具体了解学生的不同秉性,以此作为原始的教学资料,努力创设教学赖以进行的良好环境。对于学生原有的素养,教师要予以正视,不能存有任何的偏见。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因“生”而异:对于一个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应从多鼓励其发言、多用语言表扬开始,逐渐让其认识自己并相信自己,从而发挥出他的潜能,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丢三拉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从锻炼其耐性和沉稳性开始,逐渐培养其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

四、全面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9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工具性与人文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课程性质任务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育教程中,作为文化基础课的主课语文教学,尤其是近几年对口单招的火热,使农村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质量不甚理想。如何提高职校语文教学质量,把语文教学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还要对语文教学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

在职教语文教学领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专的教育培养目标锁定在“要培养与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上,文化基础课教学中出现了“必须、够用为度”的思想,还有人主张语文课只讲应用文及说明文就行了,这种思想一度风行,流弊不浅。这实际上是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否定,也是对其工具性的歪曲,更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错位。而农村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则是为了适应越来越火热的对口单招,大搞“应试教学”,完全脱离了语文的工具性。

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及道德修养,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二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大批职业技术人才,已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这恰是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作为一名职教语文的教学工作者,我在教学实际中体会到职教语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将传统经典与社会现实内容结合起来

目前职校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多是传统经典名篇,而反映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文章较少。我们并不否认经典范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因受时代的限制,与当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相距甚远,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使学生学无兴趣,索然无味,另一方面提供给学生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等现实生活的信息量太少。因此,改革教材内容已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教材内容在适度保留传统经典范文的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情况,也有利于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提高职校语文教学质量,其核心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助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实施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要使学生养成自学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提出质疑和问题,由教师进行释疑解答,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以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分阶段有重点进行强化训练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分阶级有重点地实施强化训练,要通过多种教学媒体,充分运用视听图像等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把教学目标事先告诉学生,使教师教有目的,学生学有目标,通过角色转换和反复训练,由师生共同完全教学目标。

四、要进行多形式有重点进行强化训练

有人说因为有考试,才有应付考试的“应试教育”。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只是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要进行改革和完善。对学生进行包括考试在内的多种形式评价,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它可以克服由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手段和由此评价教学质量的弊端,有助于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高。评价的具体操作,可以按时段进行,如每周或每月评价、期中、期末评价,或按教学内宅如篇章、单元评价等,也可按教学要求评价,对听说的评价可以是对话、朗诵、演讲、辩论;读写方面可以是新闻采访、社会调查、广告词设计、黑板墙报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