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47: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专业养猪技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职学校旨在为行业培养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不仅具备娴熟的技能,而且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专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的培养既是学生自身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1]。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德育课和各门专业课程进行,但如果能通过主题班会进行进一步的系统化培养,可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一、依托主题班会提升职业素养的优越性
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体学生一起参与的,为解决班级或学生成长中存在的各种教育问题,围绕某个主题而实施的班级活动[2]。利用主题班会自身的独特优势,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3]。“德育课+专业课”培养职业素养的模式,其弊端在于德育课是统设课,每个专业的教学内容都一样,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各专业课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只为自己课程服务,任课教师基本是用到什么讲什么,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是点状,对整体职业素养培养来说没有系统性;专业课的课时有限,上课花费大量时间做职业素养培养不现实;实操课时,学生一般都比较活跃,很难静下心来思考关于园林美、责任心、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问题。通过主题班会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优势在于:班主任对学生比较了解,更有针对性;通过具有鲜明主题的主题班会,能够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系列主题班会,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是丰满、丰富的,是印象深刻、系统的;按照学生成长历程,主题选择可以循序渐进,与时俱进,学生的思维也将更开阔;可以更好地辅助专业课教学,帮助专业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园林技术专业职业素养主题班会探究
(一)职业素养主题班会模块划分中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学制四年,其中最后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是课程实习和就业实习。按照课程进展,可以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根据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标准,可将主题班会划分为3个模块,每个模块分别进行5个、5个和3个主题班会,每个主题班会课时均为1,详见表1。
(二)职业素养主题班会的三个主题第一,初识园林。园林技术专业学生一年级刚迈入学校时,对学校和未来都比较迷茫,他们急需要了解学校特点以及这个专业能学到什么。为了解除学生疑虑,增加他们的职业信心,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两门专业课程是园林美术和园林植物,结合这两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和其要培养的职业素养,可以开展初识园林主题班会,具体内容详见表2,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的园林设计基础、园林庭园工程施工等课程打下基础。第二,追逐园林。学生在二年级时,对专业及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思想也成熟了一些。在这一阶段,学习的专业课更多了,例如园林制图、园林测量、园林植物环境等,接触的各项大赛也将会逐渐增多,此时推进追逐园林主题班会,具体内容见表3。第三,与园林为伴。学生进入三年级后,除了继续学习专业课外,还要面对课程实习和就业实习。在这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要尽量缩小学生和职业人心理上的差距,让学生具有尽快融入新环境的能力,从而能够顺利实习和就业。此时推进园林为伴主题班会,详见表4。
三、对职业素养主题班会实践的反思
(一)配合好德育课和专业课主题班会可以强化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不能替代德育课和专业课中相关的内容,德育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是无法替代和模拟的。主题班会只是减轻德育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压力,并使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加系统化。
(二)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职业素养主题班会不能流于形式,需要班主任做好充分的准备,整合各种各类教育资源,利用行业优势,尽量使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环节清晰,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体验感。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411”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职教育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四年的发展历程,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职教育走的是一条“新瓶装旧酒”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类型,但由于缺乏一种创新精神,仍然仿效沿袭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在人才培养这个问题上,从思想观念、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带有传统高等教育的烙印,学生的“学”是为了“考”,而不是为了“用”。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知识的扩散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迫切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探索和改革。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从教学原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理论化的操作样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简单地讲,就是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问题。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面向不同行业的高职学校,其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运行的特点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基本建设投资很大,因此建筑行业人才需要量也很大,学生就业前景广阔,这使得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据资料统计,在全国接近500所高职院校校中设置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有在校生约十七万多人,成为土建大类中的第一大专业。面对数量众多的在校生和庞大的社会需求,总结和探索新形势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类高职院校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1.“123”模式
“123”模式是根据学习的内容和顺序关系来划分和命名,前四学期为专业平台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五学期为专业方向能力强化阶段;第六学期为企业实践阶段。
2.“2+1”模式
“2+1”模式是按时间来划分和命名。前两年校内学习,第三年企业实习。
3.“232”模式
“232”模式是根据办学模式划分和命名,第一个“2”,是指学校与企业双元合作,“3”,是指每学年设置3学期,进行工学交替学习,第二个“2”,是指毕业证与上岗证双证融通。
4.“411”模式
以能计算、擅读图、懂技术、会管理四项基本能力为目标的第一培养阶段,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综合实务能力为目标的第二阶段,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顶岗能力为目标的第三阶段,主要采用工程现场实践。
三、“411”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与探讨
1.“411”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早在1994年,在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试点学校时,就针对建设行业尤其是建筑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开始构建“411”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高质量的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职业能力为支撑,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仿真模拟和工程实践为手段,以实现就业即顶岗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第一阶段学习,使学生具备工程图纸识读、工程计算分析、施工技术应用、工程项目管理4方面专项能力;通过第二阶段在校内实施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模拟仿真综合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综合实务能力;通过第三阶段在企业真实情境中进行实习,使学生具备就业顶岗能力。其中实施校内综合实践训练是该模式的核心,它促进了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为企业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411”人才培养模式是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最大程度的满足浙江省作为建筑大省对建筑管理与技术全面人才的需求,通过长期探索与积累而创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紧扣、系统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其它高职院校学习和推广。
2.“41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是忽视或弱化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的学生缺乏创业志向和勇气,缺乏创新的本领。“411”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创新人才培养也是“411”人才培养模式模式应该着重改进的问题,必须以此突破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合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当今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职业教育都大力推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使学生学会创业、敢于创业,开辟个人职业发展的新道路,不仅拓展了学生就业的途径,而且繁荣了职业市场。
结束语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它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教学实践的抽象化,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既可以直接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通过理论概括而形成,也可以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提出一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后形成。
①具有较强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地点还往往不固定,很多基础建设在大西北、大东北,去那边工作的学生,还要面临严寒、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考验,这都需要该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有很强的适应不同环境、地域、语言及风俗的能力,还要有较好的身体条件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②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通过笔者对于学校毕业生工作岗位的特点分析,该专业毕业生需要有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才能较好地与项目部各种工作人员进行沟通。特别是他们刚工作阶段,和建筑工人打交道多,还要以老工人、老师傅为师,这需要他们克服很多沟通障碍和由于价值观不同带来的思想冲撞。学生在刚开始如果不能和身边工作人员有效地沟通,就不容易融入企业集体,这也是一些学生刚工作就离职的主要原因。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在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有效沟通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为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品格基础。
③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社会国家责任心。建筑行业属于技术性强、责任重大、管理复杂、相关影响安全因素众多的高危行业,从业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行业安全意识和社会国家责任心。同时,建筑行业作为国家的第二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无论是一些公共基础建设,还是民用住宅,不仅要保质保量,有时为了赶工期,还要加班加点,长期不能回家,这都需要有很强的奉献精神。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专业教育中灌输奉献意识和精神。
④具有建筑工程节能减排意识。我国尚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的建筑业,应全面实施绿色施工,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该专业的毕业生要能把节能减排、指导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作为自己的己任。在工程建设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要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意识,除了平时要开设相关的节能课程外,还要通过社会实习和实践,让学生了解节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树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方法能力
①制定工作计划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设置中,其中一项是在工程一线五年实践锻炼后能力突出者可胜任工程项目部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核心领导岗位。核心领导岗位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需要制定工程项目工作计划,计划能力是项目经理的核心能力。这不仅是对制定者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能力的考量,更是对制定者工程项目预定工作计划能力、全盘决策能力的考量。虽说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岗位大多数属于行业一线的技术人员的职位,能上升为核心领导岗位的毕竟只有少数,但这毕竟是我们这类毕业生以后发展的晋升之路。因此我们在学生在校期间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为他们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②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对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的工作岗位,建筑行业的工作往往具有“挑战性”,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中,在岗者要正确运用所学专业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因此,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以及各种类型的专业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过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③技术故障分析与处理能力。建筑施工项目由于具有施工场地固定、施工人员流动、建筑材料各异的特点,再加上露天作业多,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稍有疏忽,就极易产生质量问题或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作为现场一线的技术负责人员,必须有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对常见的质量问题事先加以预防;对出现的质量事故应能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该专业毕业生全备的处理事故的能力是保障国家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要求。
④终生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独立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带来各个产业的多方变化,建筑行业也是如此,这要求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具有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在校知识教育中,要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正规教育、以多种培训为主的非正规教育和以信息网络、多种媒体以及工作经验等构成的不拘形式教育相互补充的格局。
⑤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学习的能力。建筑行业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全体公民切身利益的行业,国家为了协调整个建筑市场的有效运转,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法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不仅要熟练掌握建筑施工技术,还要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具备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学习的能力,以建筑法规来指导自己的建设行为,真正做到遵章守法、关爱生命,才能在建筑行业中更好的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⑥创业技能。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建筑专业的学子具有创业意愿的非常多,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或者创业成功的很少,工作几年后创业成功的比例就很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在校学生综合素质、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的,专业教师应该结合专业课程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方法的讲授,指导学生到企业进行调研,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毕业生中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及经验,为学生毕业后创业成功奠定一些必要的基础。
三、结语
关键词: 高职 建筑设计技术 人才培养 岗位 职业能力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63
近年来,我院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工程”,不仅针对已开设的23个高职专业展开教学改革,而且根据新疆建筑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积极拓宽专业面,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努力探索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使专业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8年9月至2009 年7月期间,学院土木工程系组织了申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工作。申报工作先对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新疆喀什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喀什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新疆伊犁州勘察设计院、伊宁市建设局、新疆广汇房屋地产开发公司、喀什吐满房屋地产开发公司等南北疆近十家企业进行了走访,主要针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做了广泛地调查研究,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了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申报工作历时一年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2009年8月该专业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通过,作为我院新专业将于2010年正式招生。本文将对调研成果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从而确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供同行参考。
1建筑行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
1.1行业背景
中国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一直作为拉动GDP的源头之一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传统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在顺序上进行了重新调整,国家财政政策由“稳建”转向“积极”;货币政策由“紧缩”转向“适度放宽”,实施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2008年以来实行了政府主导性投资计划4万亿,用以扩大内需和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而4万亿投资计划中直接与建设行业相关的项目占总投资的70%以上。由此可见,投资计划的实施不仅带动我国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将改善住房条件作为重点的民生工程,这使得建筑业快速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也相继出台了与国家投资计划相配套的有关政策和措施,重点围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的目标,拉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09年自治区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结合新疆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计划如下:
1.1.1改善民生全面落实经济适用住房项目。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出台了与房地产行业有关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新农村村庄整治项目、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牧民安居工程、抗震安居危房改造以及机关事业单位集资建房政策,喀什老城区抗震安居房改造投入6.6亿等大批建设项目将启动,全区中小学校舍全面改造工作等,都将对建设行业人员的就业提供极大机会。2009年自治区将以集中解决农村最困难群众的住房为重点,加大抗震安居工程实施力度。目前,全区35万户建房任务已落实到户。
1.1.2 机场建设方面。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明年将建成,同时新疆将加快阿克苏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开工吐鲁番机场、库车机场迁建、伊宁机场改扩建和博乐机场建设。
1.1.3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核心区规划建设工作,新疆投资四亿元支持阿勒泰地区北屯建市工作。北屯西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路网基础设施的全面动工建设,供水工程的建设等项目等。
1.1.3 2009.3月开始,内地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各地州、市、县工作的开展,建筑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内地19个省市每年,拿出财经输入的0.3~0.6,大约100亿)
1.2 自治区建筑企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工程施工一线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产生高就业率的行业。但是,建筑工程在前期则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建筑设计人才,来支撑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当前国内外建筑设计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型职业岗位的产生,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空间和机遇。自治区建筑企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分析如下:1.2.1 2001~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见表1、图1、图2。
2001~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统计表 表1
数据来源:2009统计年鉴
由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自2001年至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由594家增加到967家,增量为62.79%;从业人员数量由25.27万增加至37.02万,增量为46.5%;2009从业人员约为42.57万;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约为40万劳务大军。
967家建筑企业中房屋工程建筑企业345家,从业人员23.20万、土木工程建筑企业209家,从业人员8.79万人、建筑装饰业149家,从业人员4.444万人、其他建筑业90家从业人员0.6094万人。1.2.2 2006~2008年新疆有资质的建筑、规划、勘察及相关设计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见表2。
新疆建筑、规划、勘察设计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表 表2
数据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厅勘察设计处
1.2.3 建筑企业竣工房屋建筑面积
近三年建筑企业竣工房屋建筑面积统计表(单位:万平方米) 表3
2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自治区在册的建筑、规划、勘测及相关的设计院、所243家,其中还包含着500多个设计工作室实体,由于近年来建筑设计从业人员需求量及设计完成额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按每年每个实体需0.5至1名建筑、规划、环境景观设计人才计算,这就意味着每年有近250~500个就业岗位。同时自治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数个、房地产开发公司849个、房地产中介公司176家以及相关技术咨询服务等企业,也需要0.2至0.5名建筑设计技术人员,据初步估算每年需求量不少于150~400人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自治区建筑设计技术类人才需求量每年在400~900个就业岗位。而目前自治区建筑设计类的高等教育每年仅能提供150至200人主要是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和部分外省高校毕业生,现有毕业生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单一的高校本科和研究生,使得设计人才层次结构显得不尽合理,这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空间。
3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定位
根据人才市场调查统计资料初步分析,建筑设计从业人员职业岗位结构类型包括以下四种:
(1)政府建筑设计管理职能部门占从业人员总数5%;(2)大型设计院中承担大型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的占从业人员15%;(3)中小型设计院中承担居住建筑及配套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的占从业人员60%;(4)由于信息技术更新使得建筑设计技术手段远程化,设计成果电子化,设计周期快节奏化,各设计院(所)越来越需要配备以掌握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手段的、具体操作应用技能方面的专门人才,即建筑师设计助手,将占从业人员20%。建筑设计技术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具体分析见图1。
图1 建筑设计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分析图
通过对图1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市场需求以承担居住建筑及配套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以及建筑师设计助手的从业人员为主,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4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4.1 建筑设计技术培养目标定位及职业岗位分析
根据建筑设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图,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对应于建筑师设计助手岗位,其执业范围和岗位能力见图2。
图2 建筑师设计助手执业范围及岗位能力示意图
通过以上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执业范围和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建筑设计一线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从事建筑施工图设计、建筑模型制作、居住区规划、建筑技术资料管理等工作,通过实际工作锻炼后,应具备建筑方案设计的能力,并经过适度拓展逐步达到二级建筑师的执业资格能力要求,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具体见图3。
4.2 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分析
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4.2.l 知识结构。(1)基础知识:具有必备的政治、法律、心理、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掌握专业必备的数学、外语等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操作、维护知识;掌握大学生必备的体育运动知识。(2)专业知识:具有典型职业岗位建筑设计助手、模型制作、规划、资料等实际工作岗位的基本知识;适度拓展并涵盖二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相关实践应用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新的应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4.2.2能力结构。(1)基础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具有信息搜集、判断与处理的能力;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与判断能力;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2)专业能力:具有建筑施工图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方案设计技术基本能力;建筑施工图绘制能力;审核建筑施工图能力;建筑设计效果图绘制能力;具有建筑设计资料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二级注册建筑师可持续发展执业通用能力 (居住小区总图规划及相关中小型民用建筑的工程设计能力、房产项目策划与经济可行性分析能力、建筑设计技术管理能力)等8大职业能力。
4.2.3 综合素质。(1)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具有优良的品格、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2)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准确、生动地运用口头和书面形式对所学专业在设计方案、技术规范等方面的表达;(3)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辨别与假定各种角色而使个人才能得到高度发展,学会适应在不同环境下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具备一定的综合管理素质;(4)设计创作与技术服务能力:能运用设计原理、规范,综合各方面知识进行专业性方案和技术设计以及后期的技术;(5)熟练运用各种技巧绘图能力:能够使用恰当表现手段(包括计算机)绘制各式、各阶段与专业相关的设计图纸;(6)研究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用市场调查和资料收集把握行业形势,通过分析、研究,正确指导项目策划、设计理念及运作管理的全过程;(7)评价与政策把握能力:学会对建筑、城镇规划、城市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并能够根据有关的政策标准控制行业有机的运作;
结束语:申报高职高专新专业时,首先要深入研究行业背景、企业现状,调查分析人才需求量;然后通过校企合作方式确定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才能准确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对人才规格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制定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自治区高等学校新增高职高专专业申请有关文件2009.3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8统计年鉴》2009年3月:248-254
[关键词]艺术设计 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03-02
一、艺术设计
(一)艺术设计专业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是个年轻的具有蓬勃向上活力的专业,学好这个专业需要持续付出大量的努力。艺术设计专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始终强调创新与创意的价值,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这一特点极大地吸引着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加入,为这一群体不断地充实着新鲜血液,为这一专业的发展保持了旺盛的活力。因此,具有创新性思维是艺术设计专业对每一位学习者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紧跟社会风尚并不断创新各类风尚的专业,追逐时尚、创造时尚成为这一专业从业人员的共同特点。每一波时尚的更替,都要体味在前,唯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先机。
艺术设计专业中其作品的实现更多依赖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各类专业作品的实现几乎都要依靠计算机硬件及若干专业软件来完成,而这些软硬件的更新速度是惊人的。面对功能复杂的专业软件及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插件,要想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跟上专业的发展速度,只有不断的学习。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专业积淀相对弱化的专业。尤其是在专业操作技能方面,苦学多时的专业操作技能很可能会在某次软件的开发或升级中变得非常容易,甚至被淘汰。曾经的竞争优势很快会被科技的光芒掩盖消失掉。因此,科技的进步使从事这一专业的人员既是科技进步的受益者,又难以避免成为科技进步的“受害者”。
综上可知,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处在社会时尚前沿的,吸引无数年轻人的参与的具有无限活力的专业,是一个强调创新、创意的专业,同时又是一个与现代计算机技术密切关联的专业。这些特点,都要求这一专业的从业人员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进而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结合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目前艺术设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艺术设计的教学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基础理论学习、基本技能学习、创新意识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学习等四个方面。其中基础理论学习、基本技能学习是常规性的教学内容,学习内容规范明确,多数学校的教学大同小异;由于创新与创意相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意义,往往教师在授课中会贯穿于大多数课的授课内容里;而学习能力的培养多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内容,是一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需要认识到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关乎学生长远发展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
艺术设计教学,特别是本科阶段的教学其技法课、实践课比较多,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其课程教学多表现为模块化的教学。每一门课程大致会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读完。这样会出现学生对某门专业课学习的总时间虽然不会减少,但消化这门课的时间周期就会变短。要扎实的学习掌握这门课,单纯在课堂这个时间周期内是稍显不足的。所以,学生能在课后持续的学习和掌握这些已经开设过的课程,对于提高这些专业课的学习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的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学生多是以完成课题作业的形式进行一门课程的学习。在实践课的教学中,教师的理论讲解时间较短,而学生做作业的时间比较长,中间部分的课程辅导因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生源扩招导致的师生比变大,其学生的人均辅导时间自然变少,导致辅导质量受到影响。
通过分析。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课程授课质量并非有老师伴随就可以了,在课程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较强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其学习质量的根本保证。
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高校的人才培养,一直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讨论,其实从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争论,而且这种争论在之后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就没有停止过。“通识教育”其实就是指“通才教育”,其教学培养目的是改变专业过细、过分强调专业学习而培养出“工匠式人才”的现象。通识教育强调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与通识教育相对应的是“专业教育”也称为“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其专业方面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后期发展。
从以上可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发展其实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动发展的过程。既有矛盾冲突,又有彼此的补充,目前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必须同时发展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其实,换个角度看,不管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都是处在教育的管理一方在思考问题,“教”与“学”是两方面的事情,学生对于自己是否成为“通才”还是“专才”或是“无用之才”有着最终的决定权。所以,目前学校教育除了常规性的知识传授外,更应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想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的节奏,社会中的每个人其一生都将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面对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学校教育中学生所获得的分为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在有限的时间里对知识的掌握相对于社会的需求来讲只能看作是基础性和阶段性的,其实际意义不会有想象中那样大。而能力的培养对一个人的长期发展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未来向前的动力将来自于每个人持续不断地学习。所以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良好的学习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既需要通才,又不可缺少专才的社会。但遗憾的是这两种人才都很难在学校教育的时间内塑造完成的,因此,当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如果带走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将是伴随他们将来成才的宝贵财富。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探索
综上所述,在艺术设计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并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呢?首先,作为教学方在传授学生具体知识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良好学习方法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只要是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弄懂的知识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做,让学习者学习与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感受自己解决问题后的愉悦。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如此周而复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自然会成为学生的本能反应。
(一)“线性”教学与“非线性”教学
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也是一种线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相关知识按合理的逻辑次序顺序而讲,就知识的系统性而言这是无可厚非且是正确的。但需要看到的是,艺术设计专业既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又是一个知识更新比较快的专业,而且还是一个与大众消费市场靠的非常近的专业。所以,在学习之前,学生可能对课程的相关知识已有所了解或已有了一些疑惑点或知识储备,对于这种情况,仍一味地按部就班的顺序而讲,不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以影视编辑中的非线性编辑为例,计算机把拍摄的大量拷贝、磁带转化成一个个计算机素材文件,然后快速方便的选取任意一段素材片段从一档新节目的任意位置开始编辑。这种“非线性”的编辑方法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其编辑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和提高。联想现在的艺术设计教学,从提高学习效率的角度看是有可借鉴性。任何专业课都会有学生相对感兴趣的地方或者是有知识铺垫的地方,教师应将这些点提炼出来以“非线性”的教学思路补充到目前“线性”的教学过程中。在兴趣和相关知识铺垫的背景下,学生在听这门课时才会有不断与课程内容产生呼应的感觉。从兴趣点讲起,先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抓住学生,只有学生听课,讲课才会有价值。当然课是不能一直投其所好的上,要将这些兴趣点安排在学生接受知识的疲劳期。同时还要归纳出若干知识点,对这些点要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学习,老师推荐找寻答案的途径并安排相应的检查,以保证这一过程的有效实施,并尽量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学生作业的考察,目的是通过适度的压力让学生介入到知识的探求中。
(二)“非线性”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非线性”的教学是一种由点及面的教学方法,它不是替代现有系统的“线性教学”,而是对它的一种补充。尤其是对待实践性强,与社会应用联系密切的专业性课程。人类认知世界的自然过程就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最初都是从几个最为感兴趣的点介入到某个领域的认知,然后层层深入的学习掌握。以绘画为例,面对一个实物首先按比例将对象用几个点或几条线将对方定位,然后将其连接并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将对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艺术设计的专业学习要结合“非线性”教学的目的正是在于借鉴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这一自然特性。一门完整的课程,有自身的架构体系,会有较多相对艰涩的知识点是无法回避的。因此在这里的点不仅仅是知识的兴趣点,更是指学习中的问题点和难点。用兴趣点“吸引”学生;用问题点“刺激”学生;再用难点来“难为”学生,伴随对这些知识点的探求和若干知识点的解决,学生最终获得将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获得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假想我们的教师能将课程中分解出各种这样的点,然后以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些点,掌握这些点。学生在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些点的时候,必然有连点成线成面的自然需求。那时,老师从宏观的角度去帮助学生将点线织成面,知识与能力的掌握岂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是不能将学生安放在倾听者的角度,要让其参与到知识的探求过程中来。对多数人来讲轻易获取的东西是不会太珍惜的,在学习中让学习者参与到探求的过程中,即是让学习者吃点苦头,都是对其能力的真正培养。所以,当学生在老师预设的各种知识点的探索中,会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问题得到解决后的快乐,并从中学到学习知识的方法,经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其自身的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在有意识传授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作为学生本人要能充分认识到一点,并要用实际行动积极地学习和加强这方面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唐娟.综合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功能与人才的培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3):49.
[2]叶苹,刘观庆.多样化人才培养与柔性化课程平台的建构[J].装饰,2005(8):31.
[3]李乐山.现代设计的价值与人文基础[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中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对高技术人才要求的增加,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竞争也日趋激烈,切实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中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尽管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起到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但是近两年来却遇到了较大困难。原因是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遇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
首先,超前的择业观念。根据我国“加强第一产,提高第二产,发展第三产”的产业政策,本该有更多的人去爱农学农务农,爱工学工务工,为工农业的现代化贡献力量。但是,很多青年学生、家长和社会在择业观念上却与现实发生了严重差位,有相当多的学生不再选择学农科专业和工科专业,而纷纷拥向第三产业中的一些热门专业,表现出择业观念的超前性。超前的择业观念,使中职学校的招生数量急剧下滑、生源严重不足,学校面临着停办或转向的危机。
第二,社会转型期就业压力。90年代后期是我国经济的转轨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经济转轨能激活我国的经济。但是,经济转轨使企业释放出大量的多余劳动力,从而造成大量的社会失业。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劳动者就业而进行的职业准备教育,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以及学校今后的招生。近几年来,高等院校扩招、社会失业人数剧增、企业用工乏力,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岗位有限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导致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本想能借以谋得一份理想职业,但当这一目标难以如愿时,自然也就不再选择职教,因而导致近几年来职教缺乏吸引力。
第三,社会追求高学历。 由于我们在有限的教育投入下,对教育结构的战略选择,只能是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但是,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接受高层次教育的物质承受能力已明显增强,因此,许多家长不希望也不需要孩子过早就业,只希望能多读一些书。而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使众多初中毕业生选择读普通高中,至使职业技术学校“门庭冷落”。
第四,一些理论、舆论负面影响。8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一直是十分明确的。然而,理论界和舆论界始终对此存有不同观点。但是,如果对某些国外的理论不详加分析地引进来,这很可能构成对我国职教发展的负导向。
二、改革措施
1、转变思想
当我们用传统智力理论去观察中职的学生,就会感到其素质低下;去组织教学,就会感到成效不明显。虽然一直以来,我们也在呼唤:相信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但是,在传统的智力理论下,一方面,缺少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智力理论(智商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进而使学校教育主要以测验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为本位的学习,忽视了其它智力的存在,从而也就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才能,因材施教也就无从谈起。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中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中职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的风格,只要我们在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的智力强项并创设适当的情境,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中职的学生会同样出色。
2、转变理念
理念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上一种行动。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在传统智力理论与评价体系主导下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这一教学理念的必然产物就是不断通过语言、数理逻辑等少数智力相关的知识的考试和筛选,优胜劣汰。一部分人(语言、数理逻辑智力占优的人)获得成功,另一部分人被淘汰。而中职的学生大多是这一教学理念教育下的失败者或亚失败者。如果中职教育继续沿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势必会恶性循环,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急躁情绪,从而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阻碍中职教育的发展。为此,中职教育要从教育理念上,由淘汰式教育向潜能开发的职业素质教育转变。
3、完善课程内容设置
中职教育是培养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这就使得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在类型上区别开来。
一般教材比较注意学科的体系性,但从认识的原理和信息的接受方式上看,却往往是最与众不同的信息才能引起人们的充分注意。而这种体系也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信息的不
同特性。干扰了认知者对重要信息的注意力。教师要能够结合实际应用,把这些重要信息提取出来,必须尽快由书本(教材)为中心,向以实际的应用操作技能为中心转变,充分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力。对于中职校学生来说,书本知识只是一些前提准备,应该精简和筛选,并且集中在一、二年级学习;相应地,大幅度增加应用技能的操作和训练,有些原理性知识还可以在实际操作训练时再加以“补习”,这样不仅使枯燥的、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应用性的支撑点,也使学生对课程的应用性有一个切实的感性认识,提中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重视程度。只要明白了课程的应用意义,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与兴趣就会提中,从而就会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即使有些内容教师没有讲到,但这种认识与兴趣会促使学生主动把知识补充得较为完整。
4、改进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的智力结构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结合中职学生多起点、大跨度的现状,中职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弱项与智力强项,张扬个性化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功效。根据学生基础、个性特长,帮助学生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要通过改进教学方法、解放教师的有限时间,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差异、区别解决问题。
5、完善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常常是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所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出于对课程应用性的考虑,与掌握某种技能相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为重要。因为,走出校门的学生必然会遇到更新的知识、技术及设备,甚至不到几年,在学校掌握的设备技术可能就会被淘汰,相关技能也就失去了应用价值。而且,庞杂的课程内容全部利用课堂来解决,也几乎是不现实的。这些都要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计划的自学。
教学设施、设备、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等是职教办学的基本条件,是保证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和必需力量。但由于我国的教育投入不足,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在低水平的条件下运行,教学质量不高,人才质量难以保证,因此,进一步拓宽经费渠道,应是未来需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6、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以传统智力理论为支撑,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的测定为主干的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虽然简便、易行、好操作,甚至长期以来被认为科学、客观、公正。而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处于劣势,是这一评价体系下的失败者,也可以说是这一评价体系的最大受害者。为此,中职教育应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以价值多元、尊重差异为主干,最大限度内给学生以肯定。
7、采用适用的考试形式
中职学校的课程考试不同于中考中的课程考试,也不同于普高生的入学考试,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是不能准确地评价出这种质量的。对于中职生的考核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内容上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形式上可以考虑化整为零,就是把传统的每学期两次考核,变为结合教学内容不定期多次进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完毕后,即可进行考核。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每一部分知识几乎都以应用为主,因而考核主要侧重于应用能力,变单纯的笔试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当然,对应用能力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忽视。基础知识的测试可以在应用能力测试中反映出来,也可以放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进行。
参考文献:
[1]教中[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2]田玉芳.加强学法指导提中学生自学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3]刘兰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体制研究[j].中等教育研究,2003.(5)[4]祁柱晓.中职创新办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
[5]珍妮特.沃斯 《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 98年版p364、p401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建筑工程技术;培养方案
应用技术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大学而言的,其教学侧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应用,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3年2月黄淮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1]。依据国家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为指导,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结合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的贯彻,力争在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工作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专业需求调研分析
1.社会、行业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国家统计局历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告可知,近几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稳定在15%左右,且有稳步上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可以预计,至少到2020年,中国将持续地进行世界上几乎是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建筑业的发展前景良好。而且目前我国基建行业大举进入国际市场、在水坝、道路、高铁等基建上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到2010年底,河南省城镇化率达到39.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30平方米;全省累计新增城市道路3813.81公里、燃气用气人口411万人、公共供水能力128多万立方米/日、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788.99万平方米。2014年郑州地铁1号线、2号线开工建设成功,郑州至机场、郑州至开封、郑州至焦作等城际轻轨加快建设。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399.80亿元。2015年力争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00亿元,逐步建立低碳建筑体系,且建筑业将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的支撑力最强的产业之一[2]。
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已到达4000多万人,居全国各行业之首。但其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比例数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因此,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专业人才的整体数量和素质是当前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各个职业技术类高校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2. 建筑项目实施阶段岗位分析
项目的实施阶段包括设计前的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动用前准备阶段和保修期,包含的职业岗位主要如下。
除了设计员和施工企业,目前建筑行业职业岗位还包括有以下几类构成:
(1)建筑工程监理机构;
(2)建筑材料生产、研发机构;
(3)工程咨询机构(招标、投标、工程咨询、工程审计);
(4)社会职能机构(代表政府的工程质监、安监部门、材料检测部门);
(5)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等。
综上调查、分析,黄淮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模式定位如下图。
二. 培养目标
从我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绝大多数毕业生进入二、三级建筑施工企业,而且主要是分布在地级市和县域,主要从事基层技术管理岗位工作,在二三级施工企业,目前的现状是一人多岗,即主要作为施工员的同时,还要同时兼顾材料员、预算员、安全员等。这就要求我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为于培养施工员为主的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岗位群。同时我国与国际接轨,实行职业资格,高职高专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完成注册建造师、造价师等应具备的专业理论和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及基本的实践课程,为以后的职业资格考试打下基础。
根据以上的调查和分析,黄淮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安装和工程概预算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在施工图设计方面的应用。完成学业后能直接从事一般性工程设计、建筑土建工程施工技术指导、工程经济成本核算以及设备系统工程的质量检测验收等工作。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围绕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按照以行业工作过程任务为项目教学载体, “教、学、实践”过程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目标如下表所示:
三、主要课程设置
综上所述及下图所示黄淮学院的分析与定位,建筑工程技术教学分为课程教学、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三大块,课程设置分别见如下列表,具体可到黄淮学院教务处下载。
毕业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建筑生产一线有关技术、管理岗位所必需的岗位能力和综合技能;土建施工所需要的识图、构造、结构、施工技术、测量放线、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施工组织工程造价、质量评定、施工安全、内业资料、招投标与合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以及施工现场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和合作伙伴。尽快实现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的目的。
毕业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熟悉应用各种单位需要用到的规范,对一个明确的建、构筑物满足预期功能与条件下,对建筑物进行建筑、结构及施工设计,成果以施工图和计算书来体现由专业教研室组织和管理,由指派专业指导教师进行辅导。
关键词:职业标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222
0 引言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上述会议精神为我们科学制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指明了方向。
1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背景与研究现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为土建施工现场培养基层技术管理人才的传统专业,该专业具有应用性非常强的特点,并且要求该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应具有系统化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调研,笔者发现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结构系统化,忽略了实践能力的系统化;课程标准不能体现情境式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没有真正实现双证融合。
2 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思路
笔者通过深入剖析相关职业标准,明确该专业应承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重新整合各专业课程内容,进而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再通过一体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以及教学评价指标的建立,初步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最后通过对该方案的实施、验证并优化,最终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思路见图1)。
3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
3.1 人才培养定位
本课题组对就业企业及往届毕业学生进行了就业情况调研,并做如下分析(见表1,表2):
根据统计报表不难看出:可以将“施工员”岗位定位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岗位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3.2 适用的职业标准选取
依据专业方向、学历层次、目标定位,笔者认为JGJ/T250-2011《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以下称《职业标准》)应作为本专业对接的职业标准。该标准详细的规定了,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等一系列施工一线基层岗位人员,应该遵守的岗位职责,以及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还对相应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做了相应规定。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得出的结论,笔者选择施工员职业标准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重要依据。
3.3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结合专业特点,本专业采取两年在校教育加一年企业顶岗实习教育的培养模式。在校期间,课程设置以施工员《职业标准》作为依据,以“贯穿项目”作为每门课程共同的情境载体,以项目实施全过程作为参考系,进行培养方案构建,力争在校期间学生能够形成相对完整而系统的方法体系;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以施工现场管理岗位群为实习岗位,全面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考核,检验学习成果,实现零距离上岗。
3.4 课程体系构建
本课题梳理整合《职业标准》中施工员岗位应履行的工作职责,以“贯穿项目”为内容支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具体开发思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 施工员在项目实施各阶段的工作职责 施工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完成工作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素养 若干门项目化课程排序形成课程体系。
3.5 课程开发
本专业各阶段课程,以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贯穿项目”为内容载体,进行情景设置,设定学情境,设置相关联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前后顺序,设计系统性实践任务,最后参照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考试系统,制定符合《职业标准》的考核方案,最终实现双证融合。
3.6 方案的形成
通过以上过程可初步形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师资培训、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条件准备后,在2-3个学年进行实施,通过调整优化后形成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4 保障条件
实现本方案的关键因素是拥有应用型教师队伍,可以通过教师下场实践培养,从施工企业引进,以及聘请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形式解决;“贯穿项目”工程资料包应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取得;校外实训基地,应尽量建立在大型房建企业,并能提供相应岗位及实习指导。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1. 面向专业岗位群和能力培养,采用CBE模式和“双元制”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模块化课程,组织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CBE能力本位模块课程,把不同专业从事的不同岗位群进行职业分解。根据从事工作的岗位职责直接确定各项职业的综合能力和对应于各项能力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直接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强调专业基础宽泛性,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注重与技能紧密相关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职业群及课程设计,推动职业群所需的基础性与共通性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整合,使学生在掌握公共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特定职业岗位,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较短时间有效地学习一种职业或多种职业的能力。
2.借助“学工交替”,实现教学实习与校外实训的接轨
通过校企联合,走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本着突出本专业、本领域新的知识点、新技术和能力,来完善课程设置,编制最适合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要面向岗位群,确定各项能力指标和技术要求。在教学上打破传统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有用人才,通过实习指导书和职业技能鉴定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
3.注重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
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预算员、材料员、质检员等专业管理上岗证和钢筋工、砖瓦工、抹灰工等建筑技能上岗证。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及综合训练
1.岗位群划分及实践模块分类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的宽泛性,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其所需能力,建立模块化课程。
⑴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模块。通过对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建筑构造节点处理、建筑物的抄平及放线、施工规范及技术、施工进度及网络控制以及质量事故分析和项目控制。并且通过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答辩、专业上岗资格证考试、学校与企业联合鉴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对人才需要标准相衔接。这样培养的学生不至于眼高手低,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实而精的效果。
⑵建筑工程预决算模块。本模块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工程经济学、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建设投资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定额应用等。重点围绕工程计量规则和定额应用、工程项目招投标书的编写及项目评析和投资控制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造价实践技能。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建筑企业或者模拟建筑工程进行招投标和工程预决算工作,聘请企业专家学者进行指导评议,这样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具体化、实用化。
⑶建筑设计模块。学校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建筑设计模块教学,因为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设计应该作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选修模块。主要开设课程应包括建筑制图与AUTO ACD、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美学、初步设计、建筑设计等,教师可以提供限制条件引导学生进行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结构设计。
⑷专业基本技能和素质能力模块。任何一种专业其基本能力和素质能力都是首要的,没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其业务水平再高也是一个不合格的员工。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应结合本专业的实际特点灵活安排课程,千万不要一统到底,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实践实习体系分为四大块,即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校外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彻底改变原有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认识实习,包括建筑施工图识图、参观施工现场等,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标准,建筑施工图的运用以及建筑施工的过程和质量控制,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学好专业课,同时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
教学实习,按照实践大纲和实习指导书的要求,通过图纸抄绘、建筑构造节点设计、建筑测量现场实习、施工技术现场操作以及工程预决算模拟实习,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在考核上尽可能与企业接轨,聘请企业专业学者,尤其是高级技师参与到考核中来,条件允许可以成立企业参与的考评委员会,以企业用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或者选用国家技能试题库的形式加以考核。
校外实习,是与已签订实习协议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专业技能。要注意实习单位要有相对稳定的指导老师,学校要进行实习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掌握情况。带队教师要善于总结,找出与企业标准的差距,以便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可行。
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其发展方向安排毕业实习的岗位,要学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返校。并且要有专人负责、指导,为学生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