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素质教育的方向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0:47: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素质教育的方向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素质教育的方向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发展方向

经济的飞速发展,数学在科技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那么作为数学教育基础的小学数学教育来说,确实对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教育品质至关重要。

一.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小学数学是我国素质教育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中最为主要的学科之一,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不断出台的义务教育相关文件,素质教育以及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在我国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引用多元的方式和方法来评价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质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离新课标以及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从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来看,部分地区还是仍然坚持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导,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教育遗留下来的问题。而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方面,虽然在考试命题以及教学素材的编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但是却存在不符合小学生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能力的现象。例如在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出现部分不符合小学生思维以及特点的考试题目,这导致我国社会对小学数学教育的初衷以及对小学生的学习乃至成长提出了质疑。总之,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标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提出的教学标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教育评价体系方面,还是仍然以考试成为主要的评价手段,这些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以及发展。

二. 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应对措施

小学数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在于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进行改革。

1.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以学生为主的主要体现,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终生学习意识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因此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以及学校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情感需求,回应学生各方面的需求,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为主的教学目标。

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意识的觉醒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教师自身如果缺乏主导意识,盲目地配合服从,习惯被动思维,就无法形成对小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在教育中,存在教师和学生两类人群,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景,如生活情景、音乐情景、图像情景、问题情景、实践情景等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应该给与及时的肯定,在学习的过程中给与学生足够的支持和指导。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以及学生个人的能力,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寻找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管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是指导,指导学生完成自己为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中的规定。

3.增强教育“载体”作用的发挥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小学数学的学习载体以及不仅仅限于教材,网络以及多媒体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新的载体。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发挥多种载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以及教材进行整合,利用多种载体进行小学数学教育。

4.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计算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6-

二十一世纪,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已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力普及,计算机教学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已经得到了大力推广,随着这一趋势的加强,针对各地学校纷纷进行扩招后,每个阶段,如高中、职校、大学等的学校生源素质普遍有所下降的特点,利用计算机教学提高学校学生素质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1 素质教育与计算机教学的关系

由于计算机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1.1 计算机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计算机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老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1.2 计算机教育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教育来实现。

1.3 计算机教育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

从广度上看,计算机教育的内容应包括计算机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学习四项。计算机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还应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操作计算机,以帮助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2 现有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缺点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教师对教学过程理解的差异性等因素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和学习风格的多样性导致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运用开放的、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当前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从小学开始,基本都实现了计算机教学化。通过计算机进行教学,有很多有利的方面,但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也摆在了我们面前,就是在现有计算机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际自主性较少。现在常见的计算机教学方法有很多,这里笔者举两个最常用的方法:一个是任务驱动法,另一个是WebQuest教学法。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利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本来应该有一定的自主研究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把任务分解到自己的思路上,使学生在学习中还是遵循着教师固定的思路,渐渐的学生在学习中就丧失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而“WebQuest”在汉语中则还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词汇。Web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根据这一意思我们可以把它译为“网络专题调查”。根据完成时间的长短,WebQuest可以分为短周期和长周期两种。短周期的WebQuest一般一至三课时完成,其教学目标是获取与整合知识,学习者需要处理大量新信息并最终形成对这些信息的意识。而长周期的WebQuest一般耗时一个星期至一个月,其教学目标是拓展与提炼知识,学习者需要深入分析“知识体”,学会迁移,并能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很多自由的时间去通过网络自主探索研究,可是现行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更多只是让学生上网进行搜索内容,很少让学生根据知识进行专题研究和调查,更别提学生会根据内容和研究,自主提出相关正确的结论了。

3 教学模式的改进方向

基于现有计算机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际自主参与能力的欠缺,必然会导致学生素质教育的欠缺。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现有教学模式可以进行以下方面的改进。

3.1 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开设更多的实用性课程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包括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实践和考试方法等。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多样化,老师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自备多媒体课件,提供实用性、应用性强的教学案例、参考资料,并组织学生作一些专题讨论、课堂演讲 (Presentation)等,从而使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学实践是教学内容中的另一重要环节,为了使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涉及课程领域知识的实际应用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例如在教学中,对数据库、软件工程、应用程序语言类课程,设置了Project或设计专题,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研究与实践活动,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提供专业方向的多样性

专业方向的多样性包括对计算机信息科学、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向开设各种不同的课程,课程设置的特点是灵活多样、应用性强,充分满足学生对计算机方向多种选择的需要,为学生在专业上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灵活的选择机会和个人意向所指的空间,即把机会交给学生,择其所好、行其所能、展其所长。例如,可以每学期开设的各类计算机课程,供各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并在学生顾问的指导下进行选课。

3.3 采用案例分析教学

采用案例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也是如此。例如,在给学生讲授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时,在开始的时候会把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介绍给学生,然后,拿出一个公司或部门的数据库案例,从需求分析到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从可行性研究到系统设计、从系统实施到系统维护管理等一步一步讲授给学生,当一个数据库系统开发成功的时候,数据库应用部分也就讲完了。这样,学生以后在进行数据库开发时,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特点是采取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老师经过充分准备,在课堂上采用提问、对话、讨论的方法,逐步引导、启发学生使其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

3.4 培养专项能力

计算机专业多样性、灵活性教学模式的实现还依托于当地企业,如果能够受到企业的协助和支持更好。例如,请一些企业中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也随之不断变化,他们可能今天是学生,明天可能随教师下公司,也可能承担一些实际的开发项日,例如,学生上午在教室里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下午就可能去网络工程公司实习局域网的构建,后天可能就独当一面去给其他人解决网络故障问题,这样在角色的转换中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项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动手能力强,加强了与社会的接触联系。

3.5 建立在校团队环境

在多样化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常常还以学生爱好的专项为依据形成一个团队,使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易于相互交流,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打乱了班级界限,不同性别、不同专项水平组合的异质团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帮助、促进和提高,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中的专题讨论、实践性的大型项目设计等。

4 结束语

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是事物变化的外因,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是事物变化的内因;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这样,教与学共同努力、共同提高,才能达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计算机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张基温.面向21世纪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世界,1997(9).

[3] 黄清云.现代教育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

[4] 董荣胜,古天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可持续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

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在这段话中,同志实际上阐述了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尽管各级各类教育都有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但是基础教育以它线长(从小学到高中)、面广(人数多)的特点,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更显重要。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高中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其针对性的。柳斌同志指出:“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或者说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然后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模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第一,素质教育要大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既包含德、智、体诸方面的统一和谐发展,也包含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第二,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的自我发展同社会发展的统一。

第三,素质教育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开拓精神,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具有全面自我发展的能力。

基础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和教材来实施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为素质教育服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二、高中地理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性

目前正在进行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就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源,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知识水平的增长,智力、能力的发展,是在学生不断学习、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实现的。教材是否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关系到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在设计教材的总体框架,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均从素质教育要求的角度出发,在现代意识的培养、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知识深广度的控制,以及教材弹性的体现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更好地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服务。而要真正做到人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必须首先了解我们教育的对象将要跨入一个怎样的社会,在那个社会中人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观念、意识,这决定了他们的基本素质。

(二)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不仅要给予学生现代的观念,还要给予学生有用的知识。但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我们感到问题的症结之一是教材的理论性较强,而联系实际不够,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对学生来说,这个“用”应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决一些现象和问题;能够借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要改变这种状况,教材中知识的取向应该是思想观念价值、应用价值和能力价值都比较高的内容。

1.反映当代人地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陆地环境”这一单元,综合了以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地学知识,并给予新的思路,即不从地学的角度组织教材内容,而是主要讲述陆地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陆地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地质灾害问题。“人类的生产活动”单元,更是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的一个单元。教材在介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主要工业区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采取剖析典型事例的方法,努力把每一个农业类型或工业区的内容落在实处,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农业类型是怎样运作的,各工业区有什么特点。我们认为,教材注意与实际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地理本身的实用性也才能够显示出来。

2.反映地理学的思维特征,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我们今天的学生,也许就是明天的乡长、厂长,也可能是个体劳动者。本地适合发展哪种农业生产?工厂厂址选在哪里合适?开办商店要考虑哪些因素?在小区域规划中,交通线应如何选择?这些问题都可能是学生步入社会后遇到的实际问题。当然,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解答这些问题,但可以也应该给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地理学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特点,恰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因此,教材尽可能多地进行一些个案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地理的思维方法。例如,教材中安排了比较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在讲农业区位时,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要考虑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府决策等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在讲工业区位时,说明要考虑从哪里获得原料、动力(燃料)和劳动力、市场在哪里,有没有便利的运输条件等等;在讲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时,则从分析我国南昆铁路和上海港的区位入手,说明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点区位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潜移默化地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多因素、多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这对他们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三、降低知识难度,拓宽知识的广度,增强教材的弹性

为了适应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深度有所降低。比如,“宇宙环境”这一单元,我们删减了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恒星、行星等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转偏向力作了简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原理。这样,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使教学顺利进行。当然,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一些新知识不断涌现。教材适当吸收了一部分知识,比如宇宙开发、海洋开发、信息高速公路等,使学生能够摸到时代的脉搏,具有广阔的视野。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材通过加强现代观念、密切联系实际、着力培养能力、适当调整知识的深广度等方法,来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生;校服;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1、2012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XJKO12CJJ009);

2、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4C0591)。

本文拟通过美育、礼仪教育、创新教育三方面入手来探寻中小学校服推广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实施途径与方法,以期将校服纳入学校的素质教育资源并在教育工作中得以充分利用。

一、校服的设计与推广是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

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很强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康个性,使之成为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人才的一种整体性教育活动。其中的审美能力必须通过美的教育来完成。学校美育教育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曾谈到“以美启真”和”以美储善”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它们揭示了美与审美的广泛而深厚的意义,涉及到科学思维内在规律和审美教育与道德完成的关系。因此,美育对人的思想道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审美教育已经不再只是学校美术课堂上一般意义上的美术知识,也不只限于展览馆所涉及范围内的艺术作品,而是完全融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校服与学生的审美意识有着内在的联系,它通过色彩组合、优美的图案及造型给人以视觉上的感染和刺激,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与启迪,是建立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在校服的设计与推广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把美育融入学生的美术课堂、手工课堂,以及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每一个过程,使学生了解服装搭配的基本知识,倡导学生化服饰以体现学生特点及精神面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审美情趣。在设计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及服饰图案、色彩礼仪以及纺织材料,如唐朝时期的服饰文化、清代旗袍的来源及变更、中国丝绸面料以及丝绸之路对世界的影响等人文知识。同时还可以引入国外服饰及文化,如日本、英国等国的服饰文化、审美文化及色彩文化等,以增强学生的审美素质,扩大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

当然,在具体的课程设计时,各阶段的美育课程都会有各自的侧重点。同时,由于美育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与人格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感性教育是基础,趣味教育是中介,人格教育是目的。教师通过引导、升华学生的感性认识来促进其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把怎样发现、拓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学生对事物感到有兴趣,进而转化为乐趣和志趣往往是从直观开始的,它是一种无条件反应活动,是感性认识。而这种感性认识经过师生互动、互相启发、定向发展等过程,逐步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因此,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兴趣爱好、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状况来设计不同年龄段的美育与校服文化相结合的课程。如在设计小学的课堂时,由于其审美能力和审美判断的水平很有限,因此只有那些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才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课堂中一定要对校服设计中的点、线、面、体、色彩、图案等要素进行适当地夸张和强化以促进其感性认识,真正把校服文化的推广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使校服设计向智力开发型、运动健康型和趣味型方向发展,使其在培养下一代和提高国民审美素质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校服的推广是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

礼仪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生存和交往的基础,是每个人自我形象的表达和内在素质的体现。我们的圣哲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礼仪修养,就难以立身处世。因此,礼仪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在中小学,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所谓礼仪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学会社会生活的文明规范,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做优雅大方、明礼诚信的现代人,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

“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 是学校礼仪教育的三种境界,也是学校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餐桌礼仪、服饰礼仪、行为礼仪等等,其中服饰是最为绚丽多姿的部分。以校服为例,一般来说,校服指的是学生的上下装,但随着配套不断完善,还包括帽子、鞋子、校徽等配饰以及各种场合和运动的专门服饰。校服一般分为制服和运动服两大类。制服首先最基础的应该是尺寸合体,因此要求量体裁衣,使服饰适合于我们身体各部位的比例及活动要求。然后造型要自然活泼,款式简洁大方,色彩典雅和谐,做工精致,图案新新颖而有创意,各类线条要流畅。着装后整个形象要求充分体现中学生纯朴、自然、大方、活泼的健康之美。运动服应该宽松、柔软,体现洒脱、刚强之美,颜色温暖、鲜艳,能够充分展示学生运动的激情和张扬的个性。总体来说,学生的服饰礼仪要力求做到整洁大方,舒适得体,活泼高雅,以自然、端庄、青春、靓丽的形象展示学生的风采。另外,服饰礼仪根据不同角度可分为家庭礼仪、校园礼仪、体育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校园服饰礼仪不仅包括服饰造型、色彩、图案、饰物配用礼仪,还包括在不同的场合、地点选用不同的服饰规范。如校园礼仪中,服饰规范往往因为场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学校对服饰礼仪要有所规范并予以明示。如学校可以在每天上学的时候安排着校服的礼仪队在校门口以正规之礼迎接师生,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上学这件事;做早操、上体育课则要求着运动服,以方便在最舒适、安全的状态下进行锻炼。遵守服饰礼仪其实就是在一定的目的要求规范下穿用服饰,以体现学校严谨治学风貌。

先生是现代礼仪规范的榜样。他青年时代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教学楼有一面大镜子上有段“镜铭”:“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而对礼仪文化的深层把握则是他一生始终保持着这种从外表到内心完全一致的形象和气质的深层根源。因此,学校的校园服饰礼仪教育不仅是纯知识教育,更应该是一种讲究实效的“导行”教育。既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将服饰礼仪融入学生日常行为中,从入校、升旗、进餐、运动、游戏等各环节都包含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创设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中小学生服饰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积极营造人性化的校园礼仪环境,努力让每一个点发挥作用。如学校可以选择在新生入学期间举办礼仪知识讲座,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办学方针和理念,对校服、校徽以及相关礼仪进行讲解;组织高年级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校园文化和着装礼仪知识点、图片粘贴在楼梯间和走道上;在活动室内定期投放着装礼仪方面的书籍、图书和经典摄影图片;充分利用展厅、阅览室、图书馆、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等各种有效途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着装礼仪基础知识。营造服饰“美”的氛围,创造条件让校服文化及着装礼仪知识付诸实践。如通过组织迎新活动、运动会、礼仪表演、服装设计比赛、服装表演等活动进行着装礼仪教育;设计多种形式展示学生学习、生活、运动的场景,把着装礼仪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一日活动中,使服饰礼仪教育在这些科学的教育方式中得到落实。让他们从中受美的熏陶和感化,并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得以实践,进一步养成审美的习惯和实践的理念,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

三、校服的设计与推广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服的设计、推广与着装礼仪各环节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以校服来进行审美的教育,通过学生对现实校服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中小学生对于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通过审美带来的愉悦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只有在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同时,组织广大师生参与校服设计比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校服形象,自己设计图案,培养其创新意识,发挥其创新潜力和创新激情,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人格和心理更加健全的趋于完美意义上的人。并且还能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不同阶段学生对造型、色彩、图案等方面的独特爱好和审美情趣,为今后发挥其创造能力打好基础。另外,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服的推广和校服文化及礼仪的宣传,使青少年切身体验各种场合校服礼仪及参与各种校服文化推广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宣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使得现代教育不仅仅是智育的教育,更是深层意义上的人口素质教育。随着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模式的逐步生成,校服文化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儿童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各阶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因此,科学地开展校服文化生活意义重大,它可以决定学校的风格,影响学生的品性气质和文化修养以及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当然,这一切还需要得到教育部门的支持和办学者的者的重视以及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其中,共同为学生提供浓郁的校园服饰文化艺术氛围,通过耳濡目染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放儿童的头脑

    许多人认为头脑长在学生身上,他想什么当然是他的自由。然而,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一位美国的母亲那一个圆圈问自己的女儿,这是什么?已经上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肯定的回答这是“o”(英文字母)而就是这个圆圈在上一年级前这位母亲问同样的问题时,女儿有“是太阳、是葡萄、象乒乓球……”各种各样的答案。那么是什么禁锢了孩子的思维,这位母亲毅然与学对簿公堂,院判决学校败诉。同样的有学者那一张白纸分别向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提出“有什么用”的问题,结果也大大出人意料。幼儿园的小朋友想法最多:以擦桌子、擦皮鞋、擦鼻涕、冬天可以点燃纸取暖等等。而大学生只有一个回答“可以写字”这一点足以让我们无话可说。原来我们这些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仅仅是在让那些刚进校门时的“大问号”经过十年寒窗变成走出校门时的“大句号”。而且我们的老师、家长远没有那位美国母亲那样觉醒。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

    二、放儿童的双手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围着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小皇帝”是对中国的孩子很形象的描述。然而就在长辈为他们盛好每一次饭,洗好每一件衣服的时候,孩子损失了一次次锻炼的机会。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能考上大学却不会独立生活的怪事。中国出国留学的学生大多成绩很好,但是缺乏实验室操作的经验。所以,在现在的情形下提出解放学生的手显得尤为重要。什么事情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做。对于生活中的动手能力,陶行知直言“不会种菜,不是学生”。在教学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的动手。例如:在教学“克的认识”对于1克,500克等重量可以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这样的教学相信比老师讲十遍更有用。又如在推导“长方体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自己做一个长方体的盒子,再说说长方体的特征,寓教育于动手之中,以动手促进动脑。1985年,我国年仅16岁的少年张今以一系列惊人的发明获青少年发明一等奖。张今的创造性就是得益于他的父母自幼为他动手动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他幼年时期,父母注意为他购置发展感官、发展智力和创造力的玩具。在众多的玩具中,张今更偏爱可以任意拆拼的玩具和建构材料。他特别喜爱拼了拆、拆了拼,动手动脑拼出许多不同的东西来。

    勤于动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学生动手会摧残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搜集、加工知识,要消化、吸收知识,形成品格、道德,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解放儿童的眼睛

    解放眼睛,让学生会看,会观察。达尔文在被问到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教师、家长有责任解放学生的眼睛,帮助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在帮助孩子确定了观察对象之后,要鼓励孩子留心观察到底,不要轻易转移目标。第二要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等。第三,要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培养孩子创造性的观察方法。第四,注重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四、解放儿童的嘴巴

    让学生想说就说,能发表独立见解,允许有问题就问,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舌,提倡标新立异。凡是去过美国读书的人都会深有感触地说:"美国的学生上课真是太自由了,学生不仅可以随时发言,而且还可以同老师辩论,老师和学生没有上下之分,而是平起平坐,充满着宽松和谐的气氛。”4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然而在中国,由于"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上课只能俯首帖耳,不能乱说乱动。学生上课要想发言,必须是先举手,并经过老师的允许,就会遭到老师的训斥,可悲的是我们的学生对此也早已适应。据报道某地一老师给一喜欢"插嘴"的学生在嘴巴上贴"封条"----用塑胶布将嘴巴粘住,令其无法张口讲话。这样的情况下,有再多的想法学生也不敢讲。久而久之不要说积极发言,学生恐怕连想也不愿意多想了,真正变成了装知识的容器。

    我们许多教师认为我上课时的问题都是学生自己讲出来的。认为已经解放了学生的嘴,认为自己的教学已经是启发式的教学,对这一点过教授在第三届“南湖之春”的报告中一针见血的指出,虽然、看起来已经使学生自己归纳出来的,但现实中经常是学生这样说不行,那样讲也“离谱”,只有讲到教师想要的答案时老师才“龙颜大悦”的加以肯定。这难道这不是伪装的更好的限制吗?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

    不要把儿童关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解放空间,扩大学生认识的眼界。让学生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包罗万象,奥秘无穷。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悟、去探寻,到社会中去磨炼是一条极好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途径。谁都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春天的美丽,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去体会。我想这样的感受效果是任何华丽的语言所难以达到的不说,枯躁乏味的讲解还会使学生对这门课越来越失去兴趣。马斯洛在论述人的创造力时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而初始创造力常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能促进人发现与发明。因此,我们应该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地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全国第二十次公安会议精神,以“共塑××新形象,展示消防新风采”为主题,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消防官兵道德意识、奉献意识;激励消防官兵热爱××、建设××,培养消防官兵对驻地××的自豪感。为维护××形象,塑造××形象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组织机构

  为使“共塑××新形象”活动深入,取得实效,支队成立领导小组,支队长×××、政委×××任组长;×××、×××、×××、×××、×××、×××同志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设在政治处,×××兼办公室主任,政治处干事和司、后、防三个部门抽调人员为办公室成员,负责活动的综合协调、日常事务和指导。

三、活动安排

  (一)塑造爱心消防。

大力开展消防献爱心活动,确实体现消防部队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好一队扶一贫、一队帮一残、一队助两学、一队帮一孤等爱心活动,对处于弱势群体的群众要关注他们的呼声、关注他们的困难、关注他们的需要 ,把消防部队的爱心播散到社会上急需帮助的群众,让消防部队获得更多群众的称赞和爱戴,让消防部队成为参与驻地“三个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成为带动驻地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领头雁。

  (二)铸炼素质消防。

  大力推进消防部队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的建设。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保持官兵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结合岗位练位、大比武活动,推动全体官兵的业务素质提高,让每一位官兵都成为本岗位的行家里手,成为部队战斗力的中坚力量,成为能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作风顽强的部队。全体消防官兵都要进行相关学历的学习提高,力争两年内实现每位官兵在现有文凭基础上进升一个档次。力争所有战士都要进行相关社会职业培训,解除战士退伍走向社会的后顾之忧。

  (三)打造多能消防。

  全市消防部队要进一步拓宽职能,全面开展贴近群众需要的各项服务。除完成好防火、灭火工作任务外,还要担负起社会各类事故的抢险救援任务,继续开展好“有险必救,有难必帮”的承诺活动,并将这一活动深入开展下去,让消防部队成为社会和群众遇到急事、险事、难事的首选求救对象,进一步在群众中树立消防部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力争使我市消防部队社会救援活动成为××叫得响的品牌,成为广大群众深深信赖的队伍。各级部队要加强处置各类事故的针对性训练,提高社会抢险救援能力和本领。

  (四)完善法治消防

  全市消防部队官兵要成为忠于法律、遵守法律的模范,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在执法活动中,增强法律意识,熟知法律条文,遵循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今年支队将开展以“执法为民”的专题教育活动,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为突破口,推动消防文明执法。同时还将进一步开展61号令等法规的推广和普及活动,加强重点单位消防主体意识。在执法活动中始终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公开办事程序,接受群众监督。从而将法治消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让消防执法成为××依法行政的窗口单位,实现××消防执法零投诉、零复议。

(五)建设严明消防。

  全市消防部队要加大部队管理力度,采取切实行之有效的手段解决部队管理松懈、作风松散、纪律松驰现象,以井冈山消防大队官兵为榜样,建立部队正规的管理秩序、体现良好的精神面貌。坚决杜绝部队各类事故的发生,执行部队管理“六小员”、官兵“五同六到位”,党员干部“五在前”,精神风貌“三比三看”等井冈山消防大队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通过严格部队管理,达到官兵面貌一新、作风纪律严明、部队秩序正规。充分展示××消防部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训练有素的良好形象。

(六)培植社会消防。

  全力推动社会消防力量壮大。目前我市已形成了××防火团、×××消防志愿团、少年消防军校的老年、青年、少年社会消防组织。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消防力量建设的力度,通过开展声势浩大的群众自防自救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的能力,实现“两杜绝、一减少”的目标。各单位要成立更多类型的社会消防组织并借助这股力量,深入开展以消防为主题的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活动,让消防知识进家庭、进校园、进工厂、进社区,进农村,从打造“平安家庭”做起,继而建设“平安社区”,最终共筑“平安城市”。

四、活动要求

  1、要把开展“共塑××新形象”与当前部队开展的学习“井冈山模范消防大队”活动结合起来,树立争先创优意识,要把“共塑××新形象”教育活动当作是一次充分展示消防部队风采的机会,大力推出部队特色的先进典型。

  2、领导要高度重视此项教育活动,充分认识到“共塑××新形象”是每一位消防官兵的责任,要引导官兵积极投身到爱我××、兴我××的建设热潮中。

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视野 高等职业教育 问题 改革

一、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是我国教育长期以来采取的应试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素质教育则是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群体的基本素质、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个性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因此,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质疑的,是一种历史必然。[1]高等职业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除了科技素质外,文化、历史、哲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素质是每个大学生建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完善思维结构和激发创造潜能的基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和弱化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导致相当一批高职学生缺乏完整、系统的科技和人文素养,缺乏创造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这种不足和缺陷无疑将大大削弱其在竞争社会中的活力。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素质教育目前,我国高等职业素质教育已逐步推进。 [2]

所以,高等职业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是外部环境和内部要求决定的。进行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新形势的要求,知识经济的要求,社会进步的需要;同时,目前国家需要的复合型的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进行素质教育也是内在发展的需要。

二、素质教育视野下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连续几年的大规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扩招,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脱节现象,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不是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而是按自己的所能办学,因此,造成一方面社会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或缺,另一方面大量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没有就业市场。

2.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近代以来,学校逐渐演变成为“教育工厂”:对人的培养采用了“批量化”的方式,人的个别差异不再受到重视,按照统一的规格“笔试”来“检验”产品。这种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方式普遍存在着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意愿的现象,教学过程也成了学生被迫学习的过程。

3.重专业技术轻人文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出现了文理分割、重理轻文、重工轻理、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倾向。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文课程缺乏、文化陶冶不够,缺乏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缺乏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缺乏对外来文化的鉴别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脱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学仍然是一个被控制的过程,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只是跟上教师的思路,理解教材的内容,训练学生的是求同思维。学生被动的听课,被动的思考,相关的讨论与实践机会很少,有的甚至没有。

2.以课堂为中心,与社会发展实践相脱离。教育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不应开脱离实践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还停留在从课本到课本的讲授阶段,很少涉及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学生不够了解社会,不够了解国情,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弱,毕业之后不能完全适应工作岗位等问题。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学科本位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制约了新的教学方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没有完全摆脱学科体系,某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尽管改革力度较大,但在课程内容构建以及整体结构上仍然带有学科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基本是本科课程的压缩,课程改革没有明显的进展。学科体系的课程与教材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在思想观念上就给新教学法的引进带来很大的障碍。

2.文化课程设置不合理。一是文化基础课程体系基本沿袭学科课程体系;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二是文化课课程目标不能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课一味追求学科的系统性,这就使得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目标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产生背离。三是文化基础课程未能发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效能;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研究重点,主要是集中在以专业课为核心的层面上,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往往是从专业课程的改革开始,以牺牲文化基础课而告终。

三、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改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一)改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1.产学结合,校企结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与相关行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努力做到“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便学生能够顶岗实习。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争取建立工学交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样既为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训练和做好就业准备提供了条件,又可以把在工作岗位上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学校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会生存在中国》一书中强调:“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3]因此,我们必须逐步改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力求达到主体与主导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共鸣,学法与教法的共振,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认识和情感的同步发展,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与效率,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1.建立以“应用”为主旨的课程体系。借鉴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纵条式课程体系结构的经验,在突破“三段式”结构,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新结构方面做出大胆的改革。在整体上变“三段式”为“三条式”:一条为公共课,包括高等普通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一条是专业理论课程(含选修和辅修),包括专业理论和为专业理论学习奠定基础的相关理论课程;一条是技术技能训练课程(含选修和辅修),包括校内技术技能基础素质训练和在生产一线顶岗实训课程。这三类课程组成三条线,纵向并行,在校三年之内连续不断线,这样对学生的技术技能养成十分有利。

2.设置适当的文化课程。文化基础课课程设置应以体现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特性,突出基础性和层次性为目标。课程结构采用模块式结构,由三个模块组成:文化素质“三基”必修课模块、扩展文化素质的选修课模块以及隐性课程模块。“三基”必修课的教学以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主。课程内容分等级,以满足不同文化基础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1.造就一支“双师型”和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采用外聘内训的方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外聘”一是调进,一是聘请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和教学评估师,包括聘请技师和高级技工担任技能实训教学等,选调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内训”是定期派出本校教师出国接受培训,去企事业单位学习、调研,顶岗参加实习和见习以取得双师资格。与此同时,也要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教师职务评审制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注重实践性,逐渐向一专多能型教师倾斜等。

2.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4]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离不开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首先,高等职业教师要打破自身的封闭性,不断学习、吸收各种相关知识,努力加强对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加强横向联系,活跃学术交流,不断将新知识融入自己的专业中,认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及方法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其次,应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如果教师自己不了解当代科学前沿,没有从事科研的亲身经历,不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便只能传授书本知识,而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来。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重技术轻人文教育,课程设置脱离社会需求,教师缺乏创新性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高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很难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该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进行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等各个环节入手形成一个系统的工程,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国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昌海.国民素质与教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49页.

[2]周太良.高校应做素质教育的典范.河南日报.2000年5月11日.

第8篇

高职高专英文写作教学影响因素方法英文写作是测评学生对英语综合知识掌握的途径之一,学生是否能用英语顺利来表达,可以反馈对英语的掌握程度,所以英文写作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写”是语言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现行《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有关于写作部分明确指出,能就一般性题材,在30分钟内写出80~100词的命题作文;能填写和模拟套写简短的英语应用文,词句基本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格式恰当,表达清楚。所以就如何帮助学生有效的提高英文写作水平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影响师专英语口语教学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1)课时有限

目前高职高专的大学英语课时基本都在每周4学时左右。而在这段时间内教师必须完成讲解课文、听力及综合训练等配套的教学任务,课时少成了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矛盾,在这种课时紧、内容多的情况下,教师必须首先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往往无暇顾及写作教学的有序开展。

(2)教材单一

现在大多数高职高专使用的写作教材基本为本科的写作教材,少见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而写的相应教材。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照比本科学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本科教材使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能满足高职高专学生的需要。

2.学生因素

(1)基础知识薄弱

高职高专院校的大部分学生由于高中时期的语法基础较为薄弱,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又疏于系统性,因而对英语的诸多语言表达规则即语法规则,普遍处于一知半解状态,语言基础知识极不扎实。

(2)受母语干扰

高职高专英语写作过程是同时包含母语和英语的一个复杂的过程,母语的作用不可否认;母语通常参与思维的不同的环节。水平较高的学生通常更多地运用母语进行解题、构思、过程控制和文章组织而水平较低的学生在作文句子生成方面更多运用母语,所以母语在二语写作中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

3.教师因素

(1)写作训练少

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或者教学量的约束,教师一般都是以教授阅读为主,留给写作的时候少之又少。多数教师只是把写作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缺乏理论指导。很多学生通过考试和日常交际意识到英文写作的重要性,但训练很少使得多数学生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最后常常导致学生对英语写作缺乏兴趣。

(2)批改质量不高,形式传统

高职高专的教师基本不能做到学生交来的每篇作文每次都批改,于是不少学生或者是偷懒不写,或者是草率对付,更有甚者,干脆照抄参考书或同学的文章来“打发”老师。因此,作文评阅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作文改得比较粗。而且在传统的批改方式中,老师往往是“越俎代庖”,剥夺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机会,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提高英语写作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1.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需要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的度和量。学生对话题的熟悉程度越高、兴趣越浓,文章的流利程度就越高。为了提高写作的趣味性,在设置作文题目时要始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2)夯实语言基础知识

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可以首先扩大学生的单词量。学生的知识底蕴无论多么深厚,缺乏了英语单词进行表述是不行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教授学生一些关于构词法的知识或者鼓励学生将单词放在语篇中记忆;其次是语法的学习,可以秉承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和方针,不必把每个语法项目都讲得过于细致,只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经常遇到的语法项目即可。

(3)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应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老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寻找相关资料,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使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也很重要,如熟悉写作题目、查字典、查找资料、准备报告内容等。只有将这些环节落到实处,后面的写作操练才能顺利开展。

2.采用适当的教材与教学模式

(1)教材编写

融入了新的写作教学理论的教材对于促进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因此国家外语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根据外语教学的最新发展理论,编写出一些能体现系统性、认知性、实践性、操作性及文化性的高质量的适合高职高专写作教学的教材。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英文写作是一门实践课,所学的知识要借助于大量实践,才能转化为语言能力。所以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动笔和写作的机会。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教师要加强写作过程的指导,比如可以采用模仿与自由写作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让学生熟悉范文,教师选取范文进行讲解,分析其具体特点。然后,进行控制性练习,就范文中所体现的相关常见句式要求学生进行替换练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渐渐过渡到段落写作。接着进行指导性练习,让学生模仿范文,实用经过训练的句式尝试写出相似的类型的文章。最后,进行自由写作,让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使得写作技能成文自身技能的一部分,用于现实写作中,这样不但减小了母语的负面干扰,加强了母语的正面影响,关键是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水到渠成”的提高了。

(3)改进批改方法

教师对学生习作中的错误不要急于纠正,应持宽容并引导其自我纠正的态度。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保护并培养了他们参与写作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采取“自批”“互批”“组批”“样本批改”“师批生改”等方式,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间的能动性和合作性,提高作文的互判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9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21-02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直接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辅导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正确分析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职业素质是人们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它是由知识、技能、心理、道德等诸多要素所组成,它也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职业素质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情绪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经调查我们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具有下列特点:

(一)职业价值期望不合理

在一项针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调查中,73%的同学对自己目前的工资水平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劳动所得应该远远高于目前的薪金水平,愿意从基层做起的同学虽然达到了80%以上,但是却都认为不能忍受长期在一线服务。职业价值期望偏高,功利性偏强;职业评价存在盲目性,自我认知欠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需求;对自主创业存在偏见,害怕创业失败,创业热情不足等等都体现了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期望不够合理。

(二)职业道德水平欠缺

在对用人企业的了解中,我们发现,企业非常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但是许多学生的不尽如人意,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敬业奉献的精神,受拜金主义影响,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的物质收入,对于工资的多少非常看重,而且平日里组织纪律涣散,随便请假,如果迟到没有处罚就会任意迟到早退,个人对工作任务内容和业务内涵不求甚解,没有刻苦学习和向前辈请教的意识,眼高手低,爱岗敬业和奉献意识差。

(三)职业技能水平不高

虽然大部分学生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和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专业知识水平远远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除了那些经过校企合作班的长期培训的毕业生以外,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职业技能的后期培养才能够真正达到岗位的要求,因此,毕业生们在岗位上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他们能否在岗位上发展得更好,许多毕业生没有意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对工作采取的是应付的态度,对自己的岗位发展没有规划,对个人的能力水平过于自信,专业拓展面窄,学习能力弱、外语能力低、计算机能力不足、信息意识弱、同时伴随的还有相关的岗位适应能力不足,诸如不善交际、缺乏团队精神、不具备创新能力等。

(四)职业心理素质弱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一些毕业生在访谈中反映,由于自己高考没有发挥好,而进入高职院校,在入校后常会悲观失望,缺乏自信心,耐挫力差、缺乏进取心,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毅力,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拼搏进取精神。此外,有些学生不能正确把握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与学习相关的事都没有兴趣,生活中常常因为同学之间的一些小事而大动干戈,甚至激化矛盾。而表现在岗位中的就是,不能接受前辈的正确指导,不听取他人意见,工作中时常闹情绪,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不得不转换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性格特点决定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为习惯,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还是源自于他多年来形成的性格,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关注,不合理的赏识教育过多,适时的惩罚教育太少,导致许多学生盲目自信,过于自大,认为自己能力强,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初入职场又不懂得尊重他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同时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对工作挑三拣四,不乐于奉献,敬业意识弱。

(二)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各式各样的不良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受炫富、拜金主义影响,许多人淡化了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勇担责任的价值观,更多的是追求不劳而获和各种物质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碰撞时,私心太重;同时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不靠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让许多人丧失了立足于基层、靠个人打拼进而获得成功的信心,转而去追求所谓的捷径。

(三)家庭环境影响

家长是孩子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孩子从小受父母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有的学生的父母对社会不满意,对待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差,给孩子造成了工作做和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心理,当来到内部竞争非常激烈的外企时,许多人仍不转变这种态度,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工作态度,从而导致了适应不良,工作表现不佳,却又不知错在哪儿。

三、以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懂专业、会应用、有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如何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中注入新的理念和内容,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模式探索新理论,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将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开创职业素质教育新领域、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强大的教育主体和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利阵地,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一阵地,积极探讨与此相关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新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高校的品德课堂是一个重要的学生道德水平培养阵地,随着社会多元价值观的不断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盲目追求个人利益,无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现象十分严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礼仪诚信、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等品质的培养,这些同时也是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因此将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二)第二课堂学习与职业技能提升相促进

面对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相对不足的情况,专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除了理想信念教育、礼仪道德教育,也应该将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纳入进来,以第二课堂为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吸引同学们专业学习的兴趣,例如通过专业技能大赛、各类学习型社团、专业讲座等形式,将第一课堂的内容巧妙地引进到第二课堂中来,让各色学生活动的主题不单是为了单纯的娱乐,更多的是寓学于乐。

(三)心理健康与职业心理素质相融合

在调查问卷以及访谈中,我们发现高职心理素质现状有待提高,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50%以上的受访用人单位人事负责人反映面对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些大学生缺少足够心理准备,当遇到困难时没有能力合理解决,出现各种心理矛盾,产生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造成了高职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困难。我们要提高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心理教育认知水平,使他们在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关心和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或向心理咨询教师反映。第二,加强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情绪问题,针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可以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指导解决,这样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心理和情绪方面存在的某些特殊问题。

(四)职业规划与职业价值观教育相引导

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一个描述和把握,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利于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盲目求高,贪恋物质的职业价值取向,可以开展“职业榜样在身边活动”,将往届优秀的毕业生或者和专业相关的优秀职业人士请到学校来,让同学近距离接触职业榜样,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辅导员要更好地引导学生作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身上的优势和劣势,基于这些特点,进行合理的自我培养,更有利于大家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五)社会实践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

1.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利平台,我们学生工作应该抓住这一有利阵地,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公益性活动,到农村进行宣传服务,关爱孤老等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引导他们做一个善良的人,培养他们的善意公民意识。

2.社会实践中将所学进行检验

社会实践中,学生们有机会接触社会,接触和未来岗位可能相关的工作,在实践中,有机会向社会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团队协作意识,就积极推进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为先,让学生们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