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效的课堂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5:53: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效的课堂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效的课堂教学

第1篇

【关键词】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动态;生成

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高效教学就是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高效教学必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高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高效教学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高效教学具有高立意的教学设计,高认知的思维活动,高情意的学习氛围三个特征,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及美学原则等成熟的运用与有机的统一,也是一个教师的思想水平与才华技艺的集中“亮相”,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果、效益;核心是实现用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如何从有效教学走向高效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积极高效的学习?全新的教学概念如何走进课堂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我认为作为优秀教师,一要吃透教材,这是有效的教学走向高效教学的必由之路,只有吃透才能理解深刻;二要勤学善思,当今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习让我们知识广博,见解独到,多学多思让我们教学智慧更加丰富;三要全面了解学生,只有知道了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的基础怎样才能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四要热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五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一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经常反思,积极进取,这样才能实现高效教学。

二、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1.激发兴趣,有效引入

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十分重视新课引入的切入点,善于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在课堂里来,而且有兴趣参与活动。

2.捕捉意外,诱导生成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变化的,因为学生的心态在变化,学生知识和积累状况也在变化,教学活动中学生随时有可能产生学习上的意外,教师不能抱着教案一成不变,要耐心地倾听。沉着思考顺应学生的思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甚至放弃原有的教案,根据观实情况运用自己的教学底蕴,教学智慧灵活驾驭,使之转化,生成教学资源,让课堂上在看似不和谐的表象中生成精彩。我特别记得在教学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一道题:“小彬和小明每天坚持跑步,小彬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如果他们站在200米的跑道的两端同时相向起跑,那么几秒后两人相遇?学生给出的解法是:设χ秒后两人相遇,则所列方程为(6+4)χ=200或6χ+4χ=200,按原定的教学程序应该是接着进行巩固练习,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我可不可以用方程式6×2χ-2χ=200来解?”虽然出乎意料,但我还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假如小明也是每秒跑6米,那么两人χ秒内跑的路程和应该是6×2χ米,而实际上小明每秒比小彬少跑2米,因此再减去2χ米就正好是两人在χ秒内所跑的路程和200米”这真是与众不同的想法,多么有创意的思考,在此启迪下,许多同学也有了“4×2χ+2χ=200”“6×2χ=200+2χ”“4+2χ=200—2χ”等新的解法。所以高效效能得以彰显。

3.关注细节,顺应生成

当我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引导学生观察(a+b)?=a?+2ab+b?的特征后指出两数和的平方公式是用于两数和的平方,那么对于三数和的平方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吗?即(a+b+c)?=a?+b?+c?—2ab+2bc—2ab也成立吗?经过小组验证,这个结论也成立,于是学生求出这个结论是不是也可以叫做完全平方公式呢?这是完全平方公式(a±b)?=a?±2ab+b?这个基本公式的拓展和变式。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高效的教学还应遵循学生思维的起伏与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动态地生成教学内容,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积极饱满的学习状态下吸收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学习评价的激励机制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形成成就感是实现高效学习的催化剂。有一位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的试卷上,我给他们写到:“你的这个60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人文情调,给学生以很大的鼓舞和激励,这就是高效教学产生的效应。

四、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强化艺术性创造性

从教学艺术角度考虑,我认为,高效课堂是对教学艺术效果的整体追求,高效课堂的艺术创造性就是要不断超越自己,避免重复成停滞,教师离开了创造,势必成为低层次的简单劳作或可尊敬的单向消耗。教学离开了创造就会变成刻板训练的例行差事或单调乏味的照本宣科。高效课堂把“真”的力量与“美”的意境交融为一种波动心扉的力量,一种传播心田的艺术,一种陶冶心灵的美,让知识插上情感的翅膀,让教学披上艺术的灵光;用整个生命去谱写每一节教案;用全部感情去开启每一页心窗,在有效教学中心灵与心灵平等的对话;在高效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以上几个方面探讨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学策略,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学校的条件等因素,精心的选择,设计适宜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优质高效学习,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总之,只有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全理运用高效课堂的策略,从有效走向高效,才能真正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真正的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使教育成功学生幸福成长的奠基石,因此,追求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正华.和谐:教育的追求与理想[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2]俞剑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中学数学杂志,2007,(4).

[3]王国俊.讲授艺术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众所周知,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达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必经途径,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高超的艺术性。笔者认为高超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饱满的激情、严密的逻辑性,也应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趣味、幽默而富有启发。具体如下:

一、课堂语言应该饱含激情而具有号召力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可见富有激情的语言更易感人,更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身心都高度集中到教学过程中,不致于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呢?

首先,教师应该把握住语言的感情阈值及感情流量。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客观外界信号刺激人的大脑便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这种信号达到一定“强度”时,感情才能开始发出。这个一定的“强度”即为阈值。因此,要以情动人,就必须有超越阈值的感情刺激信号。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必须高度进入角色,力争达到“情自肺腑出,方能入肺腑”的境界,从而达到“情见于辞、情发于声、情触于理”之效果,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自己“灼人”的力量,收到感人的效果。

其次,教师应该把握住语言的感彩,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自己语言的抑、扬、顿、挫等方式,体现出不同语言的感彩。同时,根据授课内容的发展,时而低声细语、时而大声疾呼、忽而声色俱厉、忽而婉转动听。这样,以表情、语调作为课堂语言的辅助工具,就使授课内容与讲课激情高度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二、课堂语言应该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精心组织,应该选择确切、精辟、通俗、常用的字、词、句使课堂语言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其次,课堂语言还应讲究语法规则,且言简意赅。竭力使字、词、句等各级语言单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不说半截句,不含糊其辞,也不拖泥带水。不主次不分明。再次,教师在课堂中举例、取喻都应是学生易于接受且是喜闻乐见的。

三、课堂语言应该趣味、幽默而富有启发

趣味和幽默可以说是课堂语言的引擎。它们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启迪学生的智慧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就好像催化课堂的“酶”一样,如果投放适量的话,一定会使课堂的“化学反应”充满活力。

古人说:“启其蒙而引其趣”。这就是说经过启发引导,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语文老师解释成语“欲盖弥彰”时,就可以巧妙地用另一富有趣味的成语典故“此地无银三百两”来说明其意义。这样,学生就在笑声中很自然地记住这个成语的意思。再如,物理老师可以由一队步兵正步过桥导致桥塌的故事来讲解“共振”的原理。化学老师可以由“坟山鬼火”来解释磷燃烧的道理。这样就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了,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趣味。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记住了知识,而不把理解记忆知识当成一种负担。当然,我们提倡课堂语言应该富有趣味性,并不是要教师讲一些轻佻、庸俗、油滑、无厘头的笑话,来哗众取宠迎合学生。这样不仅会大大地偏离教学主题,而且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有位名人这样说过:“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这就说明了老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大大地开发学生智力,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幽默的语言也好像一串鞭炮,一点就响,一讲就笑,在笑声中绽开了智慧的花朵。因此,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紧张和疲劳,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四、课堂语言应该推理严密而环环相扣

第3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 培养兴趣 高效课堂

引言:

以往的历史教学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往往是教师怎样讲好“历史”,使历史课堂生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作用,真正生动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都“动”起来,这样才能创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下边就个人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学习什么,只要怀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历史当然也是这样,但是我们知道当前有一部分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历史是副科,内容多难记不说,升学考试占的比重也不如语数外大,不值得认真去学。显然学生持此态度,就会严重影响历史课的授课质量,消弱它应有的思想教育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首先,在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我往往是这样设计的:师生见面首先要做自我介绍,而在介绍自己之前,我先给他们讲了两位历史名人的故事:一位是宋朝的文天祥,一位是唐朝的狄仁杰,学生津津有味的听完,我话锋一转对他们说我的名字兼有文天祥的“文治武功”和狄仁杰的杰出才能,那谁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反应快的学生马上说出了我的名字“文杰”,就这样我把自己介绍了给学生。更有一些学生开始思索自己的名字有什么历史渊源,学历史的热情马上被点燃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后,我简单总结后开始归纳历史的涵义,我要给历史一个美的化身:我说历史,(这里强调是社会历史)是人类在漫长岁月中所走过的痕迹,是人类永恒的记忆。(学生会对美的东西更加热爱)而你们将在初中三年走过自己的痕迹,留下自己的记忆,也就是写下自己的一段历史,“美不美”要取决于你们自己。当然这仅仅是开端,以后每一节新课的讲授开始我都会注意以趣引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

其次,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那么,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课堂调控,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最次,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历史”,用“历史”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二、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多元化教学也就是选择各种方法手段追求“有效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也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多元化教学才能真正实行有效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首先,运用电脑多媒体音像等进行演示,创设影视教学情景再现历史场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运用于教学中,既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投影、录音、录像、电脑的演示,扩大和改变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了视听效果,通过再现场景与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景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趣,活跃思维。

其次,采用角色扮演和戏剧表演等形式模拟历史情景。角色扮演是历史情景创设的一种新方法。历史情景的创设由学生和老师共同通过角色表演进行,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历史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作深入浅出的说明。

最后,巧用语言进行情景教学。描述性语言犹如电影艺术中的特写镜头,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集中展现某一历史情景,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在大脑中留下具体逼真的痕迹,然后通过痕迹的连结,引导学生想象,再现过去了的历史映象,进而展开由表象到概念,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活动。

三、尊重学生的人格

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 高效课堂教学 政治教学

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其德育功能直接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存在价值和发展空间。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目的,其实施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自实行新课程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一定变化。政治教师如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课堂教学最优化。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观

政治教师首先要更新现代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学会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教学活动。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思想先行策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学生的各方面,人人都获得未来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教学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允许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段及在不同的领域获得不同的进步与发展。新课程下的教师,其课堂教学应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首先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同时针对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塑造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人尊严,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迁移,有利于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下自己知识权威者的架子,充分相信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能实现教学目标。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真心对待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服务者和良师益友。具体到教学过程,教师应对学生从不同角度给出的答案给予适当的赞扬,对学生的知识面给予肯定,建立相互尊重、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在和谐友善的关系中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应真诚地对学生运用赞美之词,善于运用激励艺术。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巧妙的处理,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发散学生思维;教师要使之“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产生情感的迁移,使学生在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互动平台上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三、教师转变教学方法,探索合适的多种教学方式

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先以追求最佳学习效果为目标进行较完备的教学设计。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改变封闭、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杨振宁博士曾说:接受式教学并非不好。启发式教学并非就好,不要简单、轻易地给某一种方式下结论。教学方法中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是无限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就学得轻松,就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政治课的内容主要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的生活,是对日常生活的高度概括与提炼。这时如果我们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以实物演示、影视材料显示等直观的手段,学生就很容易获得生活体验,使平淡无奇的“文本”素材以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一方面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四、正确把握教学的三维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成功的政治课教学,要确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机交融、互相促进。在中学政治课堂上,这一目标是最容易被忽略、淡化的。新课标对中学政治课堂上三维目标的编排顺序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三维目标,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深远,是不可忽视的。我始终认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除了看师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是否整合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师生是否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最终落实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因此,政治教师首先应将这一理念领会透彻,并力求每节课都渗透这些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

总之,政治教师要不断审视自己,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和探索,不断探索、创新,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主动获取大量的、有效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达到政治教学目的,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

一、对课堂教学实效的思考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期待着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因为这种进步和提高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肯定;同时,学生也期待着教师的关注和指导,这种关注和指导将转化为日后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师生双方都在期待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形成教与学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能让我更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

我们常说,课堂教学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的结束。没有结束的过程,关键就是学生的提问,也就是学生的思考。每节课后,学生的困惑仍然存在,这是应该充分重视的学习状态。新课程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拯救被压抑的激情,要求学生用头脑去学习。在实践中,我选择的突破口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困惑提出来。

由于长期的磨合,我的学生渐渐习惯了通过提问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提问让我看到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全新的学习状态。最初,浅层次的提问比较多,大多出于对历史情节的好奇,到后来,提问开始反映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开始提问的风气也不浓,敢于提问的学生也不多。现在,提问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在提问中,他们开始关注历史学习的方法,关注老师讲解的合理性,讨论教科书陈述的科学性。因为发现了问题,他们开始争论,有的提问已经对我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学生没有论据,因此而求援于老师。因为一个推理而困惑,又因为一个困惑而期待,这个提问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起点。

2.能让我更为全面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提问也改变着我的教学。学生提问水平参差不齐,要求深浅不一,涉及的知识内容飘忽不定。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与学生形成互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常常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前的一些积累已满足不了新的求知,弄不好还要出笑话。在这些问题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大量地阅读各种门类的不同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我的教学也因此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我还不得不深入反思课堂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合理性。学生的一个提问,可能意味着一个知识体系的漏洞,看似肤浅的问题,可能会揭示出教学过程的失误。

其次,学生的提问也不断地修正着我的教育理念,使我意识到:疑惑仅仅是学生个人的心理状态,只有通过问题提出来才能成为质疑能力。因此,不仅仅要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由于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路径,教师必须善待学生的每一个提问,要探究、讨论并回复,要让学生感受到因提问而得到的收获和喜悦。这样的教学才会有实效。

二、对课堂教学有效的思考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一切都源于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爱,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在我看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小组讨论法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所谓“小组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后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讨论的过程又重在合作,通过小组学习,弥补个体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发挥集体的力量,变“势单力薄”为“人多智广”。具体做法是:

1.有效组合。长期的实践证明:5-6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帮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同时还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性别协调及性格互补。

2.别具特色,各司其职。为了增强小组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我每次带一个新的班级,总会让他们先为自己的小组起个个性化的组名,希望在组名的感召和激励下,能够吸引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几年来,我的每届学生都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2007届的“群英”、“神话”、“无双”等到2009届的“天道酬勤”、“六鼎记”、“六锅头”、“一塔湖图”等每个组名都不同凡响,别有新意。

这些别具特色的组名,使小组成员首先有了共同的期望和目标,也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当然,组内成员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也是至关重要的。我的策略是: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检查员等,并采用角色定期互换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担当不同的责任,从而在各种不同位置上得到体验和锻炼,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对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思考

课堂教学,有“教”有“学”,大部分老师往往强调“学”的高效,而忽视了“教”的高效。那么,如何使“教”既高效,又使“学”高效呢?我的经验是:学案教学。

导学过程由教师课前设计好本课导学内容。当然既要体现本课的重难点,又要体现本课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根据导学的内容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导学案既可以提前发给学生,也可以当堂发给他们,这视需要而定。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然后组内讨论,达成共识,对于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间进行分享学习,各组之间有异议的问题,需要老师及时地给予讲解,最终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6篇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教学的效率成为广大教师、课改专家等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之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评价指标不仅仅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有没有兴趣、有没有收获。因此,课堂教学的效率是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值得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深思。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和问题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正处于传统与创新的不断碰撞和融合阶段,大多数的小学语文课堂所呈现的面貌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沫飞溅、精疲力竭,学生在座位上听得寡然无味、头昏脑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得尽心尽力,学生却学无所获或收获很少,这就属于一种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活动。

通过对苏州某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小学语文课堂学习与教学现状调查统计,关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情况,有88%的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比较认真,但是对语文学习比较有兴趣的只有72%,对语文学习比较有兴趣的只有66%;关于课堂教学方式,有88%的学生喜欢相互提问、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方式,但77%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主要采用讲授法;关于学习小组的情况,仅12%有正式的学习小组,50%的学生属于独立学习。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现在大多数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师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学生比较喜欢合作、讨论等共同学习的方式,这就造成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导致虽然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但是兴趣和信心指数呈现下降趋势。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是存在大量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现象,导致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费劲,但学习却没有有效的提高和发展,这种低效的教学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小学语文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探求高效的教学实施方法、通过实践教学引导等方法推进有效教学策略,构建高效教学课堂。

二、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不论教授的课型题材内容是何种类型,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灌输讲解,学生在这种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下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不佳。因此,构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教学,需要根据课堂题材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颖巧妙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1.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技术方式,为学生提供更生动的学习情景、更丰富的知识视角,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学内容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如在学习《第一朵杏花》一文时,可能很多学生从来就没见过杏花,虽然文中有插图,但对于杏花的颜色、形状没有直观的认识,更不用说体会杏花开放时的感觉和心情。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大片杏花开放的图片、杏花开放的动画、杏花的全方位特写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杏花,更直接的体验杏花从花苞到怒放的过程,如有需要,还可以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还可以利用动画展现杏花的凋谢、冬天树叶凋零的画面,这与之前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产生心理的震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后还能主动去学习探究。

2.故事引导教学方法

大多数小学生对故事都感兴趣的,日常在家里都比较喜欢听别人讲故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对于合适的教学题材内容,以故事引导的方式引入,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如在学习《三顾茅庐》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小段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使用连环计火烧曹操百万大军的故事,引出本文的主要人物刘备、诸葛亮等,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刘备怎样请到诸葛亮这样足智多谋的军师,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抛开书本,直接给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大概的了解,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使学生对课文的大概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展开课文的学习就会有更好的课堂效果。

3.实践探究教学方法

俗话说,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教学题材内容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自己动手去实践、体验,然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感受、体会给学生充分发挥见解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学习《鸟语》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前安排,让家长利用周末或休息时间带着孩子到花鸟市场或郊外等地方探寻鸟类,仔细聆听鸟类的叫声,并选取一两只鸟进行重点观察,仔细看看鸟的样子、听听鸟的声音。在课堂中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教师进行适当组织和引导,根据鸟的声音能否联想到其他故事。这种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自己去动手,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题材内容,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高技能和方法。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故事引导教学、实践探究教学等方法,尽量少使用传统的讲授法,这样才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实体验感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师生共同建构等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李艳芹.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5).

\[2\]骆芳.构建语文高效课堂\[J\].文学教育,2013,(2).

\[3\]赵志刚.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浅见\[J\].现代阅读,2013,(2).

第7篇

关键词:引导;创新;高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于设计课堂教学,选择有利于利用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地参与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实际能力,初步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自主行为,从而提高课堂效果。笔者就此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精彩导入,引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开端,每堂课开始的两分钟,由于学生刚进教室,翻书取笔,课间嬉闹之余兴未消等原因,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如果教师一上课就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创设情境,诱发思维。或设疑而障,引起悬念;或引探发现,品尝甜头;或实物演示,加强直观;或动手实验,巧设铺垫;或精心设计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语,就可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情绪热烈,兴趣浓厚时才转入正题。如,在讲授“年、月、日”一节时,教师一上来就向W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班大部分同学今年十岁过了十个生日,只有小华十岁只过了两个生日,你们说这事怪不怪,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感到无比惊讶,并不相信,教师顺势导入,指出在学本节课后,就会解决这个谜,虽然用了几分钟,但它不但引入了新课,而且大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创设自主探索空间,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影响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不会学数学,不掌握学习的方法。要让学生“会学数学”,不但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及分析法和综合法等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提高,还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思考、观察、尝试、讨论、同化等探索性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留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时,出示例题45÷3后,先让学生猜猜45÷3的结果,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证明45÷3=15,可利用小棒等教具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如下:(1)我用列竖式的方法得到的(2)因为3×15=45,所以45÷3=15(3)用小棒摆得到的(4)把45分成30和15,30÷3=10、15÷3=5、10+5=15(5)把45分成39和6,39÷3=13、6÷3=2、13+3=15(6)把45分成36和9,36÷3=12、9÷3=3、12+3=15。接着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种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这样做以后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参与能力增强了。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抓实。课堂教学提高了。

三、创设课中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性

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间,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这时引入一个游戏,既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一举双赢的效果。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蓝猫来做游戏。我说:“蓝猫为大明、小亮、小刚和小江都准备了礼物,谁愿意帮蓝猫送礼物?”(礼物上写着乘法算式,人物身上写有加法算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做题。这时再配上动画片中的音乐,欢快的音乐一响,学生们更感兴趣了。

四、多元课堂结尾,提高课堂教学

第8篇

【关键词】科学课堂;自主;高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不仅仅了解科学知识,而且着重于每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科学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看科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需要与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引导被好奇心所激发的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然后与他们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从而实现情感侧面上的“学会”与认知侧面上的“会学”的有机统一。

一、时间保证,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亲身经历给他们深刻地体验。因而活动多了,学生们更喜欢了,但也给教师们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活动的动态生成所带来的不可预测,活动时间的控制难了。如何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此外,还要严格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每次只可以有一个变量,让学生从中发现变化,以保证探究体验活动的严密性与正确性。因为假若变量过多,孩子们则会产生混乱,还会分散注意力。另外还必须注意活动的材料,要有选择,否则吸引了学生的所有注意力,就会影响到体验活动的实效。因此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证充分的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

《电磁铁的磁力》一课,引领学生开始关注线圈匝数(或电池节数)的变化对电磁铁的磁力的影响了。线圈匝数在逐渐变多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哪些方面产生了变化?通过“吸起铁钉多少”的研究,引出“电磁铁磁力的磁力大小”这一现象的观察研究活动。

二、材料充足,学生高效学习的源泉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上不仅关注教师的“教”,还必须评价学生的“学”。《科学》教材课本里的文字不但少了,而且也没有什么结论性的话语,最具特色的是每一课时,每一单元都由一个个的活动建构,因此,教师所要考虑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自然也应该起变化。特别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考虑的是:这节课需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学生可能会做些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材料?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学生可能对什么感兴趣,什么能够引起他们心灵上的震憾?他们会发现什么?可能会得出哪些错误的结论?最终他们又会得到什么?也就是要“用好教材”。如上《电磁铁的磁力》一课就选用什么电池,什么样的导线?教师提供好供学生研究,便于学生通过研究,发现差异,通过实践讨论。《给冷水加热》一课,教科书设计的方法:也是一个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同时又是一个可以引出进一步探究活动的方法。它是引发本单元后续一系列活动的基础。所以,在实际的加热活动中,我指导学生不仅要观察冷水是否变热了,更要关注冷水除了温度升高了,还有其他变化吗?学生通过亲自做实验,过一儿,水袋会慢慢浮到水面上来。同时,我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把这一小袋加热了的水放在冷水里,它是沉的还是浮的?”这是引发探究问题的重要现象。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设计实验研究是接下来的关键。我在这部分教学中通过自学提示以及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正确探究。科学课提倡亲身经历活动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实践这个新理念时,一是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好这些材料的使用效益,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实践体验。

三、适时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关键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家也知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引领与指导显得很重要。该什么时候指导,指导的程度如何?这都是需要教者适时把握的。过早地指导,学生思考得不够成熟,丧失了反思的机会。过迟地指导,学生由于长时间地碰到难题而没有得到解决,会丧失以后探究的信心。教师的指导将是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因素。如在上《设计制作小赛车》一课时,当学生做好小车在试车中,就有许多同学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怎样让车是可以跑得更快、更远?”“怎样使车包起来平稳?”……试车中这些同学按自己产生的问题调整着自己原来的方案,并设计制作新的小车,进行试验,试验中发现更多的内容。所以教师应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对有关需要并不强烈,处于待激活状态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内容,巧妙设疑,引导探索,促使学生产生再需要,以调节他们的学习心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四、主动发现,学生高效学习的特点

“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让所有学生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质。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并不断扶植和加强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比如在《冷和热》单元中热传递这一内容,我将一小杯热水放入一冷水槽中时,有的孩子就提出“小水杯周围冷水比外圈冷水温度会更高、会更热些”。于是我就请他拿着水温计到前面亲自来测量,来比较,终于他发现水槽中所有冷水的温度水温上升是一致的,没有区别。他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在科学活动中,孩子更加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探究,还能边实验边记录,并能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实验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惯有的旧思维模式,而改用科学的方法去主动探索事物,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能力发展的一大飞跃,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都明显得到提高。

五、自主研究,学生高效学习的升华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以学生参与典型经历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以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活动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不同可采取多种多样的类型,给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经历的机会。

1.搜集信息

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机会,因势利导,指明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开辟各种信息源。如拓宽课本知识,走进图书馆、阅览室,撷取媒体信息,观看自然科学影视片,收听广播等,摘记信息资料,指导学生建立个人信息卡,摘录“动植物之最”、“气象谚语”、“科学观察日记”等。

2.观察

观察是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工具对事物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从而获得对自然事物的感性知识。是给学生提供直接经验的主要活动方式。适合农村小学生观察的对象十分广泛,如《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岩石,他们能把当地常见的砂岩、砾岩、石灰岩带来;教师再提供少量不常见的花岗岩、玄武岩、大理岩、长石等,这样主次结合、展开研究,既突出重点(砂岩等),又兼顾个性(花岗岩等),更培养学生的兴趣:想不到,这些常常被自己忽视的东西,还能派上大用场。

第9篇

本文结合我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谈针对不同课型、即在语文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中怎样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授课要紧紧抓住三个维度、落实教学目标;复习课要围绕知识要点,构建体系形成知识网络;讲评课要结合学生实际,评讲重点突出、及时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关键词】

高效 课型 教学目标 构建体系 拓展延伸

一、新授课要紧紧抓住三个维度、落实教学目标

新课程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苏教版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的教学中,教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比较容易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验热爱祖国的情感,但在执教《肖邦故园》时,往往就课文论课文,没有在课堂中引申、没有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德育内涵。其实,这篇文章的主题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它通过肖邦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地说明了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在倡导价值追求多元化的今天,我觉得尤其要领悟编者的意图,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理想,谈谈对祖国的爱。我认为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当下许多语文教师都为分数而教时,我觉得有必要加强对学生人文性的熏陶。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①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正在形成期,语文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不能通过空洞地说教来实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个有心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目标因素不应该是逐条罗列的,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现的,所以我们心中时刻要有目标意识。黄正瑶先生认为:“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用相互作用的观点思考‘三维’目标的关系;用发展的观点落实‘三维’目标的达成”。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节新授课,我认为至少要落实2―3项目标。如果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语文的人文性,那么,语文教学中还要把知识与能力这个教学目标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学习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体会发现知识的快乐和成就感。例如,新课程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法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但是在探究过程中会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在具体每节课中,教师要注重落实教学目标,不要让探究成为摆架子的形式。

二、复习课要围绕知识要点,构建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笔者听过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很多语文教师在上复习课时不注重总结知识要点,或者对于一个知识要点不注意归纳,学生听到教师讲解时恍然大悟,但过一段时间就忘得干干净净。造成这种教学低效的现象,教师负有很大的责任。怎样避免这种教学低效呢?我觉得教师要把知识要点归纳好,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苏教版教材的一个突出的优点是适合高中生的口味,适合这个年龄阶段学习的特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对于文言文特殊的语法现象没有归纳、整理。或许这是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悟和掌握古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比如宾语前置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普遍,当我们在上复习课时,就要考虑总结它的几种常见形式:第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中:“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之有也”就属于这种语法现象。那么在语文读本必修三《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也就属于同一种语法现象。第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在复习必修三《鸿门宴》时,这种语法现象比较多,例句有:“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 “沛公安在?(在安)”“大王来何操?(操何)”。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属于这种语法现象,必修一《劝学》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也属于相同的用法。

三、讲评课要结合学生实际,评讲重点突出、及时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我发现语文教师讲评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方面讲评课很少有什么讲评目标,讲评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讲评的效率低下,就题目讲题目,没有拓展延伸、巩固的教学环节。怎样提高讲评课的效率呢?

要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讲评的目的性要明确、针对性要强。例如一份练习或者一份试卷,教师要对学生做错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归纳错误类型,如果是考试卷,教师要统计每题的得分,计算每题的平均分,特别是对学生错误较为集中或者不会者较多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错误根源,从而确定评讲策略。有的基础性题目可以不讲,有的一般性题目教师可以略讲,有的难题、重点题教师要详细讲。极少数教师分析一份试卷,从开始讲到最后,教师很辛苦,学生听得很累。我认为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备讲评课,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评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突出、效果鲜明。例如到高三阶段,我每次讲评试卷时,都根据学生的答题得分情况确立一个讲评重点,有时是基础题中的语病题,有时是诗歌鉴赏题,有时是现代文阅读题,有时是语用题。让学生一节课下来,有一个收获。长时间积累下去,学生做题肯定大有进步。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关键在教师。追求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每位语文教师的理想追求。本文是笔者在三类课型中追求高效课堂教学之中的一点体会,今后我还将不懈努力,追求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