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建筑智能一体化资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5:53: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筑智能一体化资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建筑智能一体化资质

第1篇

给地球留下痕迹最多的是建筑,“秦砖汉瓦”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建筑史。敢为天下先的山东华元建设集团,以科技增效益,向旧建筑传统发起了挑战。

华元建设集团以墙材革新、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为创新点,以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为方向,先后投入科技创新资金3000余万元,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已自主研发国家级科技项目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和项目10项,国家专利25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省科技进步奖5项,新型墙体材料、建筑节能、太阳能综合利用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太阳能与节能建筑有机结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智能化采暖供热的太阳能智能化采暖与节能建筑一体化技术,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实现建筑构件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节能省地的工厂化施工节能建筑新技术,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实现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替代实心粘土砖的水泥轻质保温防水墙板,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实现工业废渣回收利用、质轻壁薄、调节空气湿度的粉煤灰高强石膏内墙板,被列入山东省火炬计划项目。实现全板式组合建造低层节能住宅、适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节能住宅预制墙板结构体系,被授予山东省建筑技术创新奖。实现太阳能智能化采暖与水源热泵空调热水系统的建筑节能一体化技术,已通过省建设厅建筑节能65%的示范工程验收和科技成果鉴定。集团独立编制的《混凝土复合保温外墙板构造详图》已被确定为山东省建筑标准设计通用图集。

山东华元建设集团在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的同时,也加快了推广转化步伐。集团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已推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现已建成国家级节能示范工程2个,省级墙改与节能示范工程5个,省级建筑节能65%示范工程1个,利用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产品,建造节能建筑62余万平方米。集团还以技术参股、专利实施许可、招商引资等方式,面向全国进行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并在以及山东省的诸城、潍坊、东营等地设立了新型节能建材项目进行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众多的科研成果中,最让华元人备感自豪的,是被誉为建筑业革命的太阳能智能化采暖与节能建筑一体化系统。它是将太阳能空调技术、新型墙体材料、建筑节能、楼宇智能化紧密结合,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经过多年潜心研究、探索并加以实践、完善,成功开发出的一整套全新的建筑技术体系。它有别于一般建筑的被动节能,而是将建筑物内所有构成部分集成一个整体系统,通过多种优化控制达到节能目的,从而实现主动节能,完全能够达到建筑节能65%的要求。

第2篇

关键词:国民经济;经济支柱;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引言

2014版《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终于在2014年10月6日晚在住建部网站且要求在2015年1月1日起马上贯彻执行,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也高度体现出了新一届政府对深化改革的决定与勇气,另笔者理解为新任住建部长陈政高同志新官上任自“棚户区改造政策”,“众多一二线城市房产限购解冻政策”之后点的“第三把”火,针对原有的资质标准,并对照2015年1月1日起即将实施的新规定,笔者有十点看法与建筑业同行分享,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一、《新规定》在未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稿的环节下就实施,说明该规定已经在住建部牵头的情况下,联席工信部、航天局、水利部、交通部、公安部对新规定的内容多次酝酿下,修改成文,终于废止了2001年颁布至今使用的建筑施工企业资质标准管理规定。

二、《新规定》的修改重视了技术负责人的资格要求,要求技术负责人具备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或注册建造师资格同时,基本要提供两项及以上的相关资质标准要求的业绩,改变了以往老标准只要求具备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较低条件,从中说明以后建筑企业的技术负责人需要具备相关的实践管理经验,而非纸上谈兵者能担当技术负责人。

三、《新规定》废除了一些专业如土石方,金属门窗工程等,因为这些专业人员技术要求不高,机械设备要求也不高,另一方面土石方工程可以合并到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等资质,另金属门窗工程可以合并到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建筑幕墙工程,房屋建筑工程等资质的分部分项。对原有比如土石方工程施工资质的企业以后怎么办,只有静待住建部出台本规定的配套实施意见,笔者认为原有资质在资质有效期还可以有效使用,失效期满自动失效或转型到其他管理部门的资质许可范围。

四、《新规定》增加了对七大员的考核指标,七大元包括原来的五大员和新开考的机械员,劳务员等,再增加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人才即造价员,从该条款可以看出住建部对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求的标准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多录用各种专业的管理人才以解决国家目前比较困难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五、《新规定》对职称人员条件放宽,初级职称人员基本不要求,只对中级或以上职称人员条件保留,同时要求专业对口,如建筑幕墙工程贰级资质标准,只要求提供结构,机械等中级以上职称不少于6名。

六、《新规定》对新设立企业申报资质的所需建造师数量总体降低,从中体现要求新设立企业循序渐进开展施工业务,条件成熟即可按一定的 业绩要求进行资质升级,所以2级及以上资质标准对建造师的数量要求反而有所提高,但新设立企业对建造师的专业要求对口性有所提高。比如市政公用工程资质的建造师从原有标准需要8个降低到5个建造师,但是需要市政对口专业。

七、《新规定》要求企业配备相关专业的中级或以上级别的技术工人,从中体现工地项目现场要求农民工持证上岗,以提供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安全伤亡事故的发生。但本人发现《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中所提及的高压电工、低压电工、维修电工、安装电工等工种,在浙江省建设厅主导开考的《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考试工种中只提及“建筑电工”专业,住建部与地方的工种专业区分有所矛盾,得待后续配套的资质管理实施意见细化并出台。

八、《新规定》之前,2014年10月31日住建部建办市函[2014]670号即《关于停止受理建筑智能化等四个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申请》令众多设计与施工一体化企业茫然,无所适从,无法增项和升级,从文件中明确了两条信息,第一、设计与施工一体化资质以后将停止申报;第二、原有资质目前继续有效且资质延续按原有规定,但设计与施工一体化企业如何转型到专业承包施工或专项设计资质,未做明确,期待后续配套制度改革的文件出台。笔者认为设计一体化2级的装饰企业将自动转型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专业承包2级,现有的装修专业承包三级资质企业将按《新规定》组织一次资质就位以达到装修专业承包二级资质标准。设计一体化2级的装饰企业转型成功后自主选择后续增项或资质升级申报。另《新规定》中的关于装饰装修、建筑幕墙、消防设施、电子智能化资质不设立3级资质,其实也是与建办市函[2014]670号做出了一定呼应,以便设计与施工一体化企业的资质转型。

九、《新规定》针对企业资质升级中的业绩要求在一定程度有所提高,尤其在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施工资质可以体现出来。对于目前的市政三级企业资质中所设定的承包工程范围,一般在招标投标过程中,中标不了资质标准中规定的相应工程体量的项目,市政三级企业如何实现资质升级,将成为一大难题;另升级所需要的业绩要求技术更全面,不光从工程决算造价指标进行考核,而是从所承接的市政工程类别、工程施工总面积、单项合同总价等指标全方位考核。又譬如装饰设计与施工一体化2级企业按原有标准只能承包单项合同额1200万以下的装饰工程,但《新规定》中要求贰升壹企业必须提供两项1500万以上的装饰工程业绩,看来装饰施工企业为了资质升级,只有考虑先承建1000-1200万之间的装饰工程中标价的项目,随后进行设计与施工联系单签证,最终工程竣工结算价格达到1500万以上,才能突破瓶颈,达到资质升级的条件,由此认为设定升级条件为1500万过高,考虑提供2-3项1000万以上的装饰代表工程业绩比较合理,让大多数装饰施工企业也能在心理上平衡并接受。

十、《新规定》一旦实施,原有《注册建造师执业工程规模标准》亦将进行大规模修订,笔者建议遵循原有的贰级建造师担当中型和小型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壹级建造师担当大型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原标准中《装饰装修注册建造师》只能承担1000万以下的工程项目负责人估计也要相应提高到能承担2000万以下的装饰工程,否则就是出现某项目招标时,要求投标企业资质标准是贰级,而对建造师的要求则是壹级。由此建议贰级建造师承担相应专业的二级、三级资质企业的专业对口项目,而壹级建造师承担相应专业的一级或特级资质企业的专业对口项目。

第3篇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办公条件的较高追求,建筑智能化与现代建筑的巧妙结合已成为当今发展的趋势。通信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安全防范及火灾自动报警联动控制各系统的集成,使原来建筑物从单纯注重弱电系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然而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是否真正做到系统集成,还是系统的简单累加,如何理解和设计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等等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做一些深思。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并不是各子系统的简单累加。“系统集成”是智能建筑中智能化系统的一项复杂技术,系统集成应遵照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提高使用和管理的原则。在智能建筑中现在广泛应用电气技术,主要的方面有数字通信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视技术、光纤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高科技等高薪技术构成各类智能化子系统。

一、系统集成的模式

一是智能建筑综合管理系统(IBMS)模式:集中监视、联动和控制的管理;信息采集、处理、查询和建立数据库的管理;全局事件的决策管理、各个虚拟专网配置、安全管理;系统运行、维和、管理和流程自动化管理。

二是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模式:以楼宇自控为基础把楼宇自控、安防、消防、车库管理等系统集成在一起。另一种方法是采用通用协议转换的方式和标准化协议把各子系统的数据送到BMS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从而实现BMS信息综合管理和联动。

智能大厦系统集成的概念在中国智能建筑学术领域提出已有多年,智能大厦系统集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控制网络技术,把构成智能建筑的各主要子系统的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的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该资源达到充分地信息共享,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硬件设备的重复投入,实现真正意义的统一、实用、高效、便利、可靠、低耗等目的。智能大厦的系统集成将根据大厦拥有者和使用者的需求来决定其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而不是为集成而集成。同时智能化系统的智商与系统集成度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二、智能化集成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系统集成应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统一规划就是各子系统的信息接口、协议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在订货时统一预留,各子系统的供应商应共同遵守、承诺技术协议,为集成创造条件。分期实施就是待各子系统运行正常并条件成熟后,再完成系统集成。

二是系统集成应具有可靠性,可扩展性,容错性和可维护性。

三是系统集成应分层次集成,根据不同的需求分层次集成。目前的设计标准中甲、乙级智能建筑强调按BMS方式集成,实行综合管理。丙级只强调各子系统进行各自的子系统内部联网集成管理。

智能大厦的设计是以智能建筑的中央监控管理系统为核心,围绕着各个子系统与核心的关系而展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接口、协调和界面等细节设计。目前我国智能大厦系统集从子系统功能集成到控制系统与控制网络集成,到目前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网络集成。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目标有:

(1)对各级电子系统进行统一的监测、控制和管理;

(2)实现跨子系统的联动,提高智能大厦的总体管理水平;

(3)在开放信息网络之上,密切结合应用需求,能够灵活地嵌入到全球信息网络框架下。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是高新技术与现代建筑技术的巧妙结合,是众多学科、众多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涉及到建筑、结构、暖通、空调、发配电、照明、电梯、给排水综合布线、电视监控、楼宇自控等诸多弱电系统的大工程。多目标、关联性、开放性与主动性等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特性。各系统相互关联、相互渗透是实现智能建筑高度智能化的重要手段。传统建筑的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强弱电截然分立的建设方式,已不能适应智能建筑的高速发展。

智能建筑的发展已经从传统以弱电为主的阶段进入智能建筑电气优化集成阶段。各电气子系统相互渗透;子系统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信息化、网络化的智能电气设备替代传统电气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所以现代智能建筑的设计应符合“弱电是基础,强电是关键,强弱一体化”的设计思路。

智能大厦系统集成方案中应满足节资、节能、舒适、环保和安全的需求。中央空调系统、变配电系统和照明系统是建筑中耗能大户,应统一设计、集成优化,使其满足随外界的温度、湿度、光线自动调温、调湿和采光。建筑中的配电系统、发电机组应采用智能化的设备和运行方式,可根据建筑负荷的变化自动投入和调节。当系统的负荷达到一定的需求时,自动启动发电机组,对系统补充供电容量,当负荷小到一定程度时,自动退出运行发电机组,实现全自动运行。同时发电机组、配电设备应采用集成设计和高度智能化技术,并有充分可靠的联锁机构,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使达到系统节资、节能、安全、高效和环保的目的。

智能大厦信息集成应用模型的设计目标应完全基于建筑物内部网之上,通过Web服务器和浏览器技术来实现整个网络上的信息交互、综合与共享,实现统一的人机界面和跨平台的数据库访问。因此可以真正做到局域和远程信息的实时监控和数据资源的综合共享,以及全局事件快速处理和一体化的科学管理。

系统集成应采用标准的TCP/IP网络互联通信协议,由于Intranet就建立在国际通用的标准网络传输协议TCP/IP上,集成的信息可以在高速局域网Lan上,无论在智能大厦内安装千兆以太网还是ATM网,甚至语音、视频、数据合一的高速ATM网,均可以实现监控系统集成实时信息共享。

下面就智能建筑在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1)我国智能建筑缺少一整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现有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验收标准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完整。现行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智能建筑的可操作性还有些欠缺。这给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带来了较多的难点。     (2)智能建筑的设计应由具有智能化设计资质总承包单位的设计院来承担。再由集成商进行多次的深化设计并交设计总承包单位审查方可招标施工。这是因为设计院熟悉和掌握国家、行业、地方的设计标准,设计中始终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技术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符合标准,且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性。设计院掌握设计程序和全过程,与施工、监理、质量监督和业主沟通较容易,与各专业配合也密切。设计院能给集成商创造一个良好的建筑平台和环境,反之集成商并不了解智能建筑设计程序和全过程并与相关专业配合十分困难。集成商也不熟悉土建施工图绘制规定和表达方法。集成商由于自行设计、自行施工,施工图设计纸质量就较差,达不到施工图设计深度的要求。由于建设单位并不完全了解智能建筑的内涵,如系统众多、复杂、施工周期长、设备和线缆的性能等等。也不了解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重要性、综合性和技术难度大等特点。      故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大多数是单独招标、独立签约,中标后集成商自行采购、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管理、自行约束,这种没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司监理的智能建筑,将给今后的弱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带来后患。当前由土建监理公司代替有智能化资质的监理公司监理的现象还很普遍,它将会给智能化系统工程带来设计方案失控、采购产品失控、施工进度失控、工程质量失控等等弊端。    (3)、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智能建筑是在建筑平台上实现的,脱离了建筑这个平台,那么智能建筑也就无法实施。智能建筑中弱电系统的设备、缆线安全必须依靠电气技术如:电源技术、防雷与接地技术、防谐波技术、抗干扰技术、屏蔽技术、防静电技术、布线技术、等电位技术等众多的电气技术来支持方可奏效。

第4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工程施工 影响

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背景

从总体上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是第一阶段,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出来的产品不能够被广泛的推广。但是,人们在有意无意的情况下已经开始运用简单的电子技术来完善产品的机械性能,尤其是在战争时期,电子技术和机械产品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项军用技术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战争结束后,这项技术由以前的军用转为民用,促进了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阶段的发展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在这一发展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得到了来自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提供的技术基础,而且由于微型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还得到了充分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蓬勃发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必将运用于国内外的各行各业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己经开始向智能化的新阶段迈进,在这个深入发展的阶段里,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光纤技术以及神经网络技术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给机电一体化技术打开了一片新的发展天地。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技术还涵盖了光学、通信技术以及微细加工技术等。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1绿色化。在如今高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我们享受着美好环境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物质资源的减少。所以,工业生产发展的绿色化标准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绿色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产品在当今时代一定会非常受欢迎。

2.2智能化。如今是一个智能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社会,要想跟上社会的步伐,就要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当中加入人工智能,实现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实现智能化的方法包括加设一些控制理论基础以及引进源自于多方面的思维和方法,如计算机科学技术、心理学等。虽然说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是无法达到与人同等智能水平的,不过其中高性能的微处理器具是绝对可以生产出低级智能产品的。

2.3网络化。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高科技技术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说机电一体化体系中产品的远程监控终端设备在很多的领域中都有所体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和不断推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带来的优越性,所以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步走向网络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4模块化。机电一体化中的各项内容种类繁多,对其进行研究或开发难度很大,因此将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模块分割,划分单元是非常重要的,这虽然是一项非常困难而又复杂的工作,但也是一项具有发展前景的工作。

3、机电一体化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及影响

机电一体化由于其全面性、高效率性的特点在现代工程中得以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电子技术方面,在机电一体化发展初期,就是电子技术与机械设备相结合,实现了机电一体化。现如今,机电一体化对电子技术的影响也最为广泛。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实现了电子技术机械的可操作性、安全性。促进了电子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对现代工程的影响贯穿整个施工过程。以下将分为施工前、施工中两个方面分别介绍机电一体化对现代工程的影响。

3.1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施工前的影响

(1)使施工需要准备的数据更加具有科学性。在施工前需要施工的要求设计施工图纸,同时也需要和实际施工现场相结合。有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关图纸设计人员在进行现场勘察时,能够利用准确性能高的精准仪器对工程的关键部位进行实际测量,确保图纸的可操作性并减少图纸与施工现场的误差。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图纸的精度和质量。(2)为选择施工单位和施工材料提供了相应依据。施工单位进行投标时,需要根据设计图纸编制工程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工作的时候,可以根据高精度的检测仪器对现场进行精准的测量,这样能够减少施工与设计的误差,使施工设计更加规范。有关建设单位在进行招标时可以通过观察投标单位所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的规范性来判断这个施工单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甚至可以看出整个施工单位的资质。而施工单位对施工材料的选择也是这个原理,要选取与机电一体化设备相适应的施工材料,能够在双重方面提高工程的质量。

3.2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施工中的影响

(1)在施工过程中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施工工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现代建筑的要求也有了提高,不再仅仅满足于过去御寒的基本要求,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房屋建筑的环保性能、舒适性、采光性等多方面的高品质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就能够满足人们对房屋建筑的高品质要求。由于机电一体化操作起来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产出的建筑物也比较美观。(2)提高工程的准确度和速度。由于机电一体化综合了各方面的工程技术,并实现机械自动化,其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了施工的效率,节省了施工时间,缩短了工期,减少了因为延误工期而赔偿的费用;运用了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操作起来更加灵活,施工单位不用话费时间和成本去培养专门的设备操作人员;机电一体化的运用让机械设备的操作结果更加精准,减少了与设计图纸之间的误差,提高了工程的质量。(3)机电一体化技术大都实现了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加上其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机械设备在施工现场的监测过程中,如果发现施工人员或者施工技术出现了问题,能够启动自动报警工能,这样一来,能够有效的减少施工人员的危险和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即使在出现质量问题后,由于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自动报警,有关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应对措施,减少了施工单位因为时间问题造成的损失。(4)机电一体化之所以能够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是因为在使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后,减少了对施工材料、能源的损耗,加上其操作技术快,二者都促进了机电一体化高效率的性质。这样一来,机电一体化能够减少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的损耗,既节约了成本也保护了环境。同时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新型环保型建筑材料也得到了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工程中,减少了对环境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区域化、网络化发展都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结语

在工程施工机械中,机电一体化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使用价值也越来越高,机电一体化正逐步成为机械领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传统的机械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科学技术的各个分支高度发展以后,各分支之间的相互交融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以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正是众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高科技;工程应用

智能建筑工程施工是现代建筑业更新换代的必然产物,也是对现代点击技术与人类原有的建筑业的有力结合,因此是一项巨大的系统性工程,也是现代化社会能够进步的重要标志。而一个国家的智能建筑物的智能化程度的高低,还直接显示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体现。智能建筑将是以后建筑的主要潮流,但在现在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阻碍着智能建筑的顺利发展,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及浪费,必须抓住发展机遇,从明确认识,完善政策,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专业人员技术素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发展建设智能工程,寻求处理问题的方法措施。

1.智能建筑是建筑物发展方向

智能建筑的重要标志是智能化集成系统,也就是通讯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三个系统的集成。是原来建筑物中“弱电”系统水平的极大提升。这种提升使不少人在认识上产生了误区,许多业主及设计人员对智能建筑的功能,信息化产品了解较少,形成一种盲目的“智能热” ,造成智能建筑的规模和功能超出实际需要。事实上智能建筑属于高科技,投入也相对高,工程有一定难度,技术含量高风险也大。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把智能建筑定义为:“智能建筑系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对于高智能的建筑物未来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深度,根据不同的需求发展需要的智能建筑。在我国的智能建筑,其智能化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既经济又实用为发展方向。设计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存在的必要性能否满足建设者的需要,必须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2.完善适应的政策措施

智能建筑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发展快车道,人们的传统观念及旧规程不能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对于智能建筑专业的规范化,必须统一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智能建筑开发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规范和标准,开发商对参于建设的各方如设计,集成商及供货商没有更有效的监控措施,使用到工程的智能化设备在无检测,无规范标准情况下任其使用和随意验收,而交工后不能正常使用,造成智能建筑整体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智能化要求。现在国内智能化建筑市场还缺乏规范行为,需要从行政管理和技术措施上对智能建筑市场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力度。智能建筑的发展必须符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方针。政府参于和指导规范智能建筑的管理极其关键,理顺现行建设体制,按市场规则引导和推动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具体操作上要建立健全智能建筑的管理体制,完善设计,施工,系统集成,工程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批,严格制度审查及工程验收制度。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使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处罚,使我国智能建筑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形成一个优良体系。

3.智能建筑一体化运作

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技术领域,智能化建筑技术是新兴的高科技领域,技术发展并不完美,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智能化建筑不是单一建筑或单一设备产品,而是多学科多个专业技术综合应用的整体建筑产品。其技术发展必须要多个行业,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共同发展。可见传统工程设计单位专业技术构成,己远远不能适应现时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需要。智能建筑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新材料学等技术发展,正在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发展目标。智能建筑是随着信息时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集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土建及装饰,水,电,暖通等专业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智能建筑技术必然要求建筑设计与其相适应,因此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及时调整相应专业结构,更新加强智能化高新技术相关专业的技术力量。

4.提高设计人员专业水平

智能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人员的素质总体水平急待提高。许多设计单位没有智能建筑化系统的设计资质,缺乏智能化专业设计人才,特别是建筑“弱电”人才,在智能设计与施工管理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设计技术问题遗留给集成供应商或施工单位,造成智能化系统的质量低劣和先天不足。因此,智能建筑的管理者与使用者的素质也应全面提升。

5.总结经验提高整体水平

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国外发达国家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现在发达国家智能建筑不仅在数量上大增,而且将智能建筑逐步从单体向区域化,城市化方向发展。探寻人类生存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据介绍美国智能大厦几万幢,而日本新建建筑中80%以上实现了智能化,还有一些大城市建设了智能化街区,智能化大楼群等。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带动了一批相关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电子技术等。智能建筑的领域中国内起步较晚,但经过建筑界人们的艰辛努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现在我国的智能化建筑正在高速发展,特别是上海,北京,广州及深圳等发达城市,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智能建筑无论建设标准,还是质量方面不能与国外相比,只能算是准智能建筑。要充分利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而不要重复别人走过的弯路。智能建筑虽然有明显的优势,但造价偏高,涉及多个高新技术和产品,国内从经济实力,技术应用及管理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大的差距。由于智能建筑领域发展很快,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对国外先进技术不宜以行政手段强制在某一技术或协议标准上,应采取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使其符合国内实际需要。

6.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智能化生活小区

社会己进入到信息时代,依赖科学技术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智能小区的提出是社会个信息化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推行小区建设符合中国国情,既可节省土地又便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综观国外智能建设小区发展,国内小区发展处于初期走步阶段。从实际使用角度出发,社区网络建设为未来真正的智能小区搭建基础平台。要建立智能化住宅的质量保证,加快物业管理的立法,形成基本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建设好智能小区的关键要处理好两个方面问题: ①市场定位: 由于智能小区提供的是商品化住宅,是面向社会的各种人居住,小区与智能大厦相比,市场化特征更为突出。②经济适用性,智能小区的建设必须是经济适用,可靠安全,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性,其中经济适用是关键的。人们需要可以承受的智能化建筑,没有实际应用的智能化建筑是人们所不被接受。

第6篇

【关键词】创新视角;建筑工地;工棚;防火研究

智能建筑是现代建筑业更新换代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电子技术与人类古老行业的结合,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一个国家拥有多少数量的智能建筑,及建筑物智能化程度的高低,显示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表现。

1智能建筑是建筑物发展方向

智能建筑属于高科技,投入也相对高,工程有一定难度,技术含量高风险也大。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把智能建筑定义为:“智能建筑系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对于高智能的建筑物未来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深度,根据不同的需求发展需要的智能建筑。在我国的智能建筑,其智能化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既经济又实用为发展方向。设计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存在的必要性能否满足建设者的需要,必须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2完善适应的政策措施

智能建筑开发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规范和标准,开发商对参于建设的各方如设计,集成商及供货商没有更有效的监控措施,使用到工程的智能化设备在无检测,无规范标准情况下任其使用和随意验收,而交工后不能正常使用,造成智能建筑整体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智能化要求。现在国内智能化建筑市场还缺乏规范行为,需要从行政管理和技术措施上对智能建筑市场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力度。智能建筑的发展必须符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方针。政府参于和指导规范智能建筑的管理极其关键,理顺现行建设体制,按市场规则引导和推动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具体操作上要建立健全智能建筑的管理体制,完善设计,施工,系统集成,工程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批,严格制度审查及工程验收制度。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使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处罚,使我国智能建筑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形成一个优良体系。

3智能建筑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

国外发达国家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现在发达国家智能建筑不仅在数量上大增,而且将智能建筑逐步从单体向区域化,城市化方向发展。探寻人类生存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据介绍美国智能大厦几万幢,而日本新建建筑中80%以上实现了智能化,还有一些大城市建设了智能化街区,智能化大楼群等。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带动了一批相关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电子技术等。智能建筑的领域中国内起步较晚,但经过建筑界人们的艰辛努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现在我国的智能化建筑正在高速发展,特别是上海,北京,广州及深圳等发达城市,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智能建筑无论建设标准,还是质量方面不能与国外相比,只能算是准智能建筑。要充分利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而不要重复别人走过的弯路。智能建筑虽然有明显的优势,但造价偏高,涉及多个高新技术和产品,国内从经济实力,技术应用及管理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大的差距。由于智能建筑领域发展很快,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对国外先进技术不宜以行政手段强制在某一技术或协议标准上,应采取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使其符合国内实际需要。

4智能建筑一体化运作

传统工程设计单位专业技术构成,己远远不能适应现时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需要。智能建筑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新材料学等技术发展,正在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发展目标。智能建筑是随着信息时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集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土建及装饰,水,电,暖通等专业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智能建筑技术必然要求建筑设计与其相适应,因此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及时调整相应专业结构,更新加强智能化高新技术相关专业的技术力量。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技术领域,智能化建筑技术是新兴的高科技领域,技术发展并不完美,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智能化建筑不是单一建筑或单一设备产品,而是多学科多个专业技术综合应用的整体建筑产品。其技术发展必须要多个行业,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共同发展。

5提高设计人员专业水平

智能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人员的素质总体水平急待提高。许多设计单位没有智能建筑化系统的设计资质,缺乏智能化专业设计人才,特别是建筑“弱电”人才,在智能设计与施工管理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设计技术问题遗留给集成供应商或施工单位,造成智能化系统的质量低劣和先天不足。因此,智能建筑的管理者与使用者的素质也应全面提升。社会己进入到信息时代,依赖科学技术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智能小区的提出是社会个信息化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推行小区建设符合中国国情,既可节省土地又便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综观国外智能建设小区发展,国内小区发展处于初期走步阶段。从实际使用角度出发,社区网络建设为未来真正的智能小区搭建基础平台。要建立智能化住宅的质量保证,加快物业管理的立法,形成基本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建设好智能小区的关键要处理好两个方面问题:①市场定位:由于智能小区提供的是商品化住宅,是面向社会的各种人居住,小区与智能大厦相比,市场化特征更为突出。②经济适用性,智能小区的建设必须是经济适用,可靠安全,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性,其中经济适用是关键的。人们需要可以承受的智能化建筑,没有实际应用的智能化建筑是人们所不被接受。

6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建筑会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在质和量上有一个大的提升。智能化建筑这一高科技产物为建筑业开创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现代建筑业在领域的各个环节发挥人的聪明和创造力,为我国智能建筑事业的高速发展提供科学有序,规范健康的中国道路。

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J].2005,95(01).

第7篇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现状;方法

中图分类号:TS95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智能化也可以称为智能建筑,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引进到建筑业,实现对建筑物内的照明、电力、空调、电梯等机电设备的管理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现阶段,我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项目管理上还有一些问题,如何的解决这些问题成为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内容。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内容与设计目标

建筑智能化系统一般由通信网络、信息设施、安全防范、建筑设备管理、智能化集成等一系列系统构成,结合其功能特点及实际应用,可包含一系列子系统:电话及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背景音乐及公共广播系统、视频会议及扩声系统、信息查询及系统、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智能化系统机房工程、楼宇自控、智能灯光控制、能源管理、智能化集成等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应突出使用功能,注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实效性。在设计过程中依据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规范,结合实际需求灵活运用,满足使用对象要求,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更好地提高办公服务质量效率,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目标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智能化系统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2)利用系统集成平台,对建筑的子系统进行综合整治。(3)智能化系统要实现保护建筑内财产与人生安全的目标;将建筑内环境打造的更方面、更舒适;通过建筑系统实现建筑长期消耗的降低。(4)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通过五个化(管理决策科学化、机电控制自动化、商务电子化、政务电子化、办公自动化)实现“绿色建筑、科技建筑、数字办公”的总体目标。实现高效、安全、盈利、节能---建立一个综合智能管理体系。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若干问题

在智能化系统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与评审阶段,当业主将自己的设计需求全部表述出来之后,设计师没有对业主的设计需要达到充分理解的程度,从而导致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出现设计方案不规范的状况,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方案时,也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土建的实际情况,造成了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土建设计不一致,当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完成后,负责审核设计方案的审核人员缺乏对图纸严格的审查,而且审核时也没有一个评审制度可供执行。在智能化系统的招投标阶段,存在着招标文件不够规范、招投标机制不合理的问题,而且,在对进行投标的企业资质审核时,也不够的严格,导致了一些资质差,甚至是没有资质的企业中标,从而导致在智能化系统建设时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在智能化系统施工监理阶段,缺乏专业的项目管理人才,导致在工程建设施工阶段出现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另外,还存在着界面管理协调方面的问题。在设备材料方面,存在着材料质量不合格的现象,质量不合格再加上其他的因素最终导致了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影响建筑物智能化系统的使用。在智能化系统检测验收阶段,存在着检测验收不到位的情况。负责验收检测的人员没有对智能化系统的质量进行全面的、严格的检查,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

三、现代项目管理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的应用

(一)项目组织协调

目前,在大多数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项目管理体系中,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然而随着项目工程的发展,项目管理组织体系也发展出了很多新的形式,主要包括智能型组织、项目型组织、复合型组织等等。这些新型的项目管理体系各有各的优势,对项目组织资源的利用程度也不相同,所以项目管理者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项目组织管理体系。

(二)加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

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主要包括工程变更的内容和工程索赔的管理。在深化设计变更后,委托造价咨询机构的要让造价人员及时跟进变更的工作量,估算相关增减费用并对造价的影响进行评估,做好关于深化设计变更有关的经济、技术资料,为工程的结算做保证。由于变更设计造成工期延误的,合理的费用与索赔也会导致造价的变化,因此需要对索赔进行管理,增强合同执行力度。

(三)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化

智能建筑中一体化的集成化管理能力是智能建筑之中最为明显的特点,它是区分其和智能建筑的重要标志。显然,评价智能建筑的集成度的高低主要影响因素在于智能建筑系统的集成化管理的效果,它能够从本质上反应该智能建筑系统的高科技水平。智能建筑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呈现着半自动化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其内在的子系统过于简单且其相互之间是独立存在的。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建筑相关的技术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其中的子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其控制对象也在变化着,该系统在处理建筑工程相关的内在和外在型的问题方面也取得了更好的发展效果。所谓的智能建筑系统的集成其实就是使用一些结构化的布线系统以及一些计算机相关的网络技术来将一些智能建筑中的子系统形成互相的连接和配合,最后对建筑项目能够实现信息和资源等的互相共享和综合处理,从而形成一个安全且高效的工作环境。

(四)加强控制力度

就目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不足和混乱的现状,面对这一情况,我国做出相应的规定表示,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上一定要由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设计,并由该公司全权负责,同时,避免对建筑项目进行大包大揽的现象。另外,在整个智能化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的控制力度,进而促进整个智能化建筑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五)控制项目工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存在着很多的风险,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从根本上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产生。通常情况下,造成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设计和产品的复杂多样化造成的,因此,为了规避风险,可以对这两个主要的原因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此外,施工单位还要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更新,保证安全施工。

(六)楼层弱电间设计及布线结构

一般情况下,楼层弱电间会在信息点集中的楼层设置,每个楼层弱电间的信息点管理数量大约是 200 个,在楼层信息点较少的情况下,多个楼层设一个楼层弱电间也是可行的。在楼层水平区大于 90 米的情况下,有两种方案可选:(1)设置二级分配线架(卫星配线架),二级分配与分配之间以光纤进行联结。(2)利用双主干结构,即设置 2 个楼层分配线间,直接从总配用光纤联结2个分配。在综合布线系统结构设计时应同时考虑到计算机网络的结构,对于较小规模的工程可按核心层及分布层二层结构设计,对于大型项目按照二层结构设计往往会造成核心网络交换机的端口数过多,导致网络设备造价过高,可根据部门分布情况和应用数据流程在核心层及分布层之间设置汇聚层,以减少与核心网络交换机连接的光纤主干数量。对于主楼副楼独立特别是主楼副楼功能使用不同时,也可考虑设置汇聚层,将副楼各楼层主干先汇聚后再与主楼计算中心主配线间连接,在主楼网络系统关闭时副楼内部网络系统仍可独立运行。

结束语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多种学科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智能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和应用前景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在建筑智能化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对现代项目管理和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研究,促进我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秉清.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现状与常遇问题[J].中国建材科技,2014,04:114-115.

[2]梁军.建筑智能化系统若干问题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22:30.

第8篇

政府职台旨新转变

减政放权加速推进。 《意见》要求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切实向市场放权,坚持“放管”结合。进一步完善建筑招投标市场管理,净化市场环境;加快完善政府在企业资质申报、工商、税务等服务职能上简化工作流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放权于市场“主体”;加强信贷市场监管,优化投融资平台;构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让建筑业在 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和谐环境中高效发展。

指导扶持力度加大。政府通过出台税收优惠、加强财政资金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政策鼓励建筑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材料、运用先进工程技术;鼓励建筑企业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鼓励规模大、体量大、经营状况好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实施兼并重组,整合市场资源要素;积极扶持连续盈利能力强、净资产优良、经营业务前景好的中小型建筑企业上市,促进建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实力,让政府服务企业的职能发挥得更充分。

规范约束调控更紧。在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建筑工业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建筑企业要积极贯彻国家对建筑业的发展和改革政策,严格执行行业规范,确保企业管理的前瞻性和规范性。政府加强推进制度性约束条件措施,加强质量监管,完善工程质量检测制度,推进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强化施工安全监督,出台节能环保规范,在管控的力度、深度、广度上将进一步加大,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行业格局新转变

强者恒强。随着城镇化建设持续深入,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但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型施工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资金实力、品质管理、品牌优势,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抢占高端建筑市场份额,巩固和提升竞争优势。同时,建筑企业亦可采取“设计+施工”的经营模式,扩大经营范围,提升企业规模,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

联盟合作。联盟合作是建筑企业有效应对市场激烈竞争的 种竞争模式。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明显,势必要求建筑企业不断加强总包和分包合作联盟。突出总包综合实力和分包专业优势,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与互补。不断加强设计院和施工企业联盟。不仅增强投标竞争实力,分散投标风险,而且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共同承担的项目完工的可靠性。不断加强产学研联盟。坚持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优胜劣汰。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作用,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建筑业发展和改革过程中,企业的兼并重组是不可避免的,建筑市场超量开发、过度竞争更是验证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给中小型建筑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中击。随着我国建筑产业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浪潮的袭来,资金实力弱、人才缺乏、科技落后的中小型建筑企业面对企业转型的挑战,多数小型建筑企业面临着出局的危机。

产业模式新转变

施工总承包加速向工程总承包转变。施工总承包模式将伴随建筑行业工业化、市场化、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市场空间逐渐缩小,而工程总承包模式由于能够充分调动总承包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多专业集成管理的优势,而站在市场“舞台”。工程总承包通过对设计、采购和施工 体化管理,克服设计、采购、施工责任分离与相互脱节的矛盾,进一步简化投资主体管控模式,优化管理效能。随着我国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试点经验的积累,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筑业将进入一个工程总承包模式唱主角的时期。

现场管理模式加速向工厂组装模式转变。当前建筑企业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现场制作、安装模式,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结构体系、建筑设计、部品构件配件生产、施工、主体装修集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筑产业现代化开始急速发展,部品构件配件开始工业化生产,建筑企业的主战场由现场施工管理向部品构件成产车间转移。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建筑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 《意见》出台后,势必形成由政府主导、各相关方联动的形势,必然推动建筑企业现场管理模式加速向工厂组装模式转变,让建筑工业化形成“燎原”之势。

高能耗型加速向节能环保型转变。我国建筑企业能耗比较高,浪费严重,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从建筑的全过程看,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0%。因此,发展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业的趋势。节能主要体现在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以及运输等过程中节约能源等方面;环保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原材料开采和废料处理、无污染材料等方面。建筑企业从高能耗型向节能环保型转变既是政府对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企业从自身出发,提升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的必经之路。

管理升级新转变

向产业链延伸要效益。在越来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下,建造施工环节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建筑企业务必在产业链延伸上做文章,向产业链延伸要效益。一是提升建筑企业在施工领域的纵向产业链延伸效益。挖掘建造施工环节中机电安装、钢结构施工、智能安装等专业施工的协同效益,提升产品附加值效益;二是提升设计环节与建造环节间的协同效益,提升组合效益,形成“设计十建造”的聚合效益;三是形成“设计十投资+运营”产业链模式,提升综合经营效益。投资运营已成为建筑产业实现高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建筑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创新“设计+投资+运营”模式,进一步从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协同效应和低成本运营上实现一体化运作路径,提升综合经营效益。

向管理模式转变要效益。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生产方式仍然是分散的、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该种生产方式对应的管理模式亦是随机性、片段化的管理模式。如何向管理模式转变要效益成为重要课题。 是加速推行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运作,提升建筑企业规模效益;二是加强投融资带动总承包管理模式,切实发挥资本红利效应,提升建筑企业资本运营效益;三是强力推行建筑工业化管理模式工厂化加工的生产方式,切实开展提升建筑企业集群效益。

第9篇

【关键词】设计施工;一体化;土木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国际上流行一种模式,该模式由单一承包商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施工,符合市场经济和工程自身客观规律,在国外得到广泛推广,这就是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

二、土木工程施工特点

固定性、流动性和多样性。固定性是指施工地点相对固定,一般在选定施工地点后,不会产生很大的变动; 流动性是指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和在同一工程上施工人员作业空间的流动; 多样性是指各种工程的不同,从建筑类型到施工设施和施工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

三、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和工作程序技术面临的问题

我国实施设计施工一体化存在着管理政策不配套、市场运行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模式和技术力量不具备等障碍,所以,一体化进程得不到普遍推广。主要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在勘验、施工的准入政策上,人为地将设计与施工分离,造成在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壁垒,政府的主管部门隔离,限制了施工设计一体化的发展。

2、施工与招标的人为分离模式,影响了一体化运作,设置了发展的障碍,有些项目方由于利益和权利驱使,不愿采用一体化发包方式,人为地把项目分解发包。甚至是分段承包、制定承包,这些都影响着一体化的培育。

3、设计市场的短平快运作方式,使得设计初期和后期的设计质量和收费标准不合理,初期设计图纸不够深入,设计和施工方沟通较少,也影响一体化的进行。

4、社会普遍对施工与设计一体化认识不足,在相关的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和认可接受程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推行一体化的范围较小。

5、社会认知程度及工程发包操作模式的限制,使得很多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公司从形式上变成了“皮包公司领导下的合作组”,基本上类似于临时拼凑的团体,与一体化的要求相距甚远。

6、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施工技术人才,长期的独立发展模式,使得企业内部还不具备合作运行的管理制度以及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还不能从单一运行转向复合型运作模式。

7、国家在一体化运行的推广中缺乏相关鼓励政策。

8、相关企业的资质达不到一体化的标准要求,往往建筑施工企业中虽然也有勘验设计人员,但往往是水平低,达不到专业设计公司的技术水准,设计公司的施工单位又往往是挂靠的资质很低的施工企业,拼凑的合作公司在企业资信、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资质等方面不能符合审批条件。

四、设计施工一体化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我国建筑企业实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主要采用以下两类方式。

1、EP的设计施工一体化方式这是大多数国内企业在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不同的企业在实际应用这种方式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做法。

第一种是由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联合总承包的方式。这是目前国内大型工程总承包普遍采用的方式。对工程初步设计以后进行招标,由设计企业和施工企业组成联合体进行施工图设计及工程施工总承包,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 第二种是企业签订总承包合同后,通过招标,确定分包商进行设计或施工,将工程其他部分分包出去,由设计和施工单位共同制定设计、施工方案的一体化建造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总承包企业既可以是勘察设计企业,也可以是建筑施工企业。

2、大企业内部通过项目组织进行一体化建造设计与施工分别招标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建造的方式,主要由既有设计能力又有施工能力的大型集团公司实现。通过整合集团内部的资源,在设计和施工招标前,共同参与施工图设计。一方面,设计和施工企业充分合作,在设计中标后,施工投标时会有一定的优先,通过优化施工图设计,带动施工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设计和施工环节在招投标前就进行充分合作,能最大限度实现融合,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五、设计—施工一体化在项目整体运作中的优势及其发展前景

1、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施工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

任何项目的开展都有其制约因素,例如业主对项目建设周期的要求、对建筑成本的控制等。“设计一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因能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服务,比传统模式具有更多优势,既合理利用了社会资源又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强化了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分散了项目法人的风险,减轻了项目法人的工作量,克服了设计采购、施工等相互制约和脱节的矛盾,使这些环节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整体统筹安排,既节省了投资又提高了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对于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建设目标的实现起到保障和保证作用。

2、有利于业主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建设项目实施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策划和实施二个阶段,但往往由于前期策划的内容形成的设计任务书与完成的设计成果(施工图)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施工招标又是根据设计施工图来完成的,这导致了最终的项目完成内容与前期策划总是存在差异。“设计一施工”一体化总承包使得业主可以更明确地对总承包单位提出其具体的要求,比如其建筑的功能性、项目进度、成本控制等,由于总承包单位一揽子承担了设计、施工、安装、采购等一系列的工作,因此避免了以上工作阶段可能导致的偏差。

例如,某高端工业研发中心总承包项目,业主在方案设计之前向总包单位提供的设计要求文件中要求室外地坪采用白色地面,但总包单位在设计过程中按国内工业建筑常规做法把室外地坪设计成为沥青(黑色)地面,施工费用也按照黑色地面报价,但在重新核对业主提供的设计要求时,发现了该差错。如果按照传统设计与施工分开实施的生产组织模式,设计单位肯定会坚持其设计的可行性,而施工单位也会坚持其报价的依据,往往导致相互扯皮,责任不清,其结果对业主来说或由其自身来承担该偏差造成的损失,或默许其偏差的存在。而采取“设计一施工”一体化总承包管理模式,责任就很明确,总承包单位应根据业主的要求重新设计施工图纸,施工报价的差额也由总包单位自行承担,适时地纠正了建设过程中的偏差,确保了业主项目目标实施的一贯性。

3、有利于强化建设项目风险控制及转移

在传统工程建设中,业主比较注重和强调的是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其开始的节点往往是在施工图完成之后,即设计单位完成施工图设计之后。但“设计一施工”一体化总承包推进的节点一般从扩初设计开始直到工程项目竣工交钥匙,必然带来工程总承包企业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和理念的转变。因此,工程总承包不能理解为只是承包商受益,而关键是为社会整合资源,为业主节约投资。所以说,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已超出了设计单位机械的按业主要求设计和施工企业单纯的按图施工和设备安装的意义,“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带给承包商优化设计方案和加强施工技术创新的动力,也为业主和承包商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提供了利润空间,逐步成为业主和承包商相融合的综合载体。

4、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运作效率 实践证明,传统的建设生产模式日益显示出其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各主要环节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建没周期长,效率低,投资效益差等缺点,既缺乏项目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又缺乏专门人才、经验和组织机构,因此无法积累经验或吸取教训,造成了建设项目的巨大浪费甚至无效投资。在“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的工程项目实施中,由于工程总承包单位涵盖了建设工程中设计、采购、施工、安装等环节,就如同一台高效整合的机器,减小了建设工程各环节运行中出现的机械磨损,在降低能源损耗的同时,可以更高效高速完成既定的任务。综上所述,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建筑模式是未来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建筑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内功的锤炼,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上获得主动,争取更大的发展。

六、结束语

尽管当前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与国际市场联系也将越来越紧密,这种施工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必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