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5:53: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地理项目式教学

第1篇

一、有利于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转移

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来考察,可把地理知识分为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三类。陈述性知识是回答“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的知识,主要包括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地理分布等地理事实性知识。这类地理知识通过听讲或阅读就可以为学生掌握或记忆,不需要实验验证或探究,如“我国的疆域和面积。”地理程序性知识是指“它意味着什么?”和“它为什么这样?”的知识,即地理原理性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这类地理知识单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为学生掌握,只能通过学习者亲身的体验、实验验证或探究才能逐渐被理解和同化。如在讲授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季风形成的问题时,让学生做沙子和水受热、冷却过程不同结果的实验;在讲授水汽凝固过程时,让学生做空气降温使水汽饱和凝固的实验;在讲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黄河水害问题时,让学生做水土流失和泥沙沉积实验等等。通过这些实验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了这些知识。(徐小卫、吴修远等老师把执教班级分为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实验班尝试开设一学期的地理实验,在测试程序性知识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两班成绩有显著差异)。地理策略性知识是指“怎么样学”的知识。如果程序性知识是为了“学会”,而策略性知识则是指向“会学”。在实验课中,随着问题的提出(如大气会产生气压吗?)学生如何才能解决问题,怎样解决才是正确有效的途径,用什么方式和办法来验证大气会产生气压,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实验验证和探究而获得的。经过这种锻炼,学生逐渐懂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按知识的存在形态把知识分为内容性知识与方法性知识,那么陈述性知识则应属于内容性知识。由于掌握这种知识采取的是传授、记忆的方式,难以克服信息的无限性与生命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因而受到当代信息社会的较大冲击与挑战。因此,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方法性知识成为当今学校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方法性知识是关于个体怎样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所以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应属于方法性知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方法是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学力,是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由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移动,是地理实验课对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影响之一。

二、有利于由单一学科性知识向综合性知识发展

未来科学知识的发展趋势是综合和分化的统一。综合性知识即跨学科知识,成为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将冲击和引发传统教育体制和课程结构的变革。虽然说跨学科研究更主要的是触发了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改革,但它的思想和理念也波及了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综合性知识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将起着单一学科知识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以学生的记忆和复现课本主要内容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素材仅局限于地理课本,因此传授的知识为地理单一学科知识,而地理实验课的开设则实现了由单一学科知识向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如:实验观察植物,需要综合运用地理知识与生物知识;实验鉴别矿物,需要地理知识与物理、化学知识的整合;而地理模拟实验更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验;人文地理实验(或综合实验)则实现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有机组合,地理知识与环境及其他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地理与社会、生活知识的综合。

三、有利于由学问性知识向体验性知识的转移

传统的地理课程主要是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即完全是学问世界的全体性知识。虽然学问性知识对于学生发展有很重要的价值,但是,作为人类文化的知识领域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其中与科学知识或者说学问知识相对应的知识是体验性知识。

体验性知识是在体验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或模拟的体验情境中,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获得的经验和知识①。地理实验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情境的投入,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有切身体会,有实际参与经历。这种接受知识的方式是体验性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例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的教学,可通过开展地理实验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橡皮泥捏山,绘制其地形图,讨论绘图方案――师生共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制作、探究、收集信息等多样复杂的活动情景来获得知识,深入体验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又如人文地理实验,有利于学生认识当地的环境和环境问题,利于学生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帮助学生了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分布,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规律,使地理知识成为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

此外,地理实验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演示实验(含验证实验)和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如演示地球的运动,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而要做该实验,还需事先制作简单仪器和课件。因此,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探究实验,如某河流的污染与治理――实地调查与观察――实验分析――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学生相互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实地观测、野外考察、环境调查、社会访问能力,地理信息搜集与诠释能力,地理环境条件的分析与研究的能力,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要完成这个实验更需要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生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因此可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与发展能力。

第2篇

>> 漫谈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教学漫谈 对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漫谈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例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方案 浅谈高中地理素养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漫谈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素养的养成 高中地理教学心得漫谈 漫谈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艺术漫谈 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活动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探析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运用之地球运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6-17.

[3]张娜.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40.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6]辛涛,姜宇,王烨辉.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11.

[7]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5(4):6.

[8]王烨晖,辛涛.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模式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5(09):12~14.

[9]日本教育方法学会.现代教育方法事典[M].东京:图书文化社,2004.299.

[10]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在我校启动.,2013-5~17.

[11]吴爽.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J].教育家.2015(9).

第3篇

一、提问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基础

高中地理新课程,加大了人文地理内容的比重,特别是人口、城市、交通、商业等内容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学生能把握好人地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必须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学生具备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这是落实探究式教学法的坚实基础。在教学中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怀疑、猜想,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例如新教材中讲述了许多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城市化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粮食问题,我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发言,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并根据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探索性地提出人类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为他们将要进行的探究活动准备好课题。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地理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地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过程和方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实践性、问题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获取知识和情感的方法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研究性课题,都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要解决这些课题,这就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如:联想、类比、归纳、总结等思维方法的训练。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基本模式可总结为:创设情景激发生疑启发思路鼓励组合解决问题。例如在《海洋环境》教学中教师可联系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创设海洋表面海水温度及洋流运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联系海洋与大气水、热平衡的关系,进行归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海洋大气异常变化的原因,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探究得出问题的结果。

三、探究方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点

在探究式教学中,探究主要内容应该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缺乏、人口激增、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人类社会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具体地讲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生态持续发展,即强调发展与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即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量,更要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即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这些新教材内容的把握,无疑取决于学生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会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理应成为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点。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要探索内容的具体情况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教授探究性学习方法,这样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高中新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一般由以下三种形式:

1.教师引导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引导的研究性学习,其基本过程可阐述为:讲解+讨论+练习。例如:在《大气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通过系统地讲述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大气垂直分层,阐述讲解全球气体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的天然屏障,从找原因、看危害,求防治三个项目上着手探求温室气体、臭氧层、酸雨等重点知识,然后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巩固知识,如让学生分析2013—2014年中国年平均降水PH值的分布,找出三个重酸雨区都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原因,用所学的知识,提出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

2.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丰富,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高,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方面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例如在《海洋环境和海洋权益》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我国走向海洋,首先要做好哪几项工作的讨论。讨论可分小组进行,小组内学生自行分工搜集有关21世纪我国的社会和经济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的事实材料,然后每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共同探讨如何充分、合理利用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海洋,交流探究成果,从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3.开放式的探究性学习

第4篇

摘要:精细加工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环节中,应恰当合理地运用精细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并联系实际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精细加工策略;地理教学;记忆术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讲授新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将学生已经学过的地理知识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使得学生终生难忘从而在考试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学中一般运用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并联系实际等具体精细加工策略方法来提高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精细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记忆术就是指运用恰当合理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记忆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运用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法、语义联想法等方法来加强地理知识、地理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和运用。

1.位置记忆法

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使用位置记忆法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确定一定明确的路线,在这条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然后将所要记的项目全部视觉化,并按顺序和这条路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高中地理中宇宙中各个行星的位置、地球公转自转情况、地方时计算、地球内部结构、大气环境、季风、环流、洋流、气压带、风带、自然地理环境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加强记忆和理解。

2.缩简和编歌诀

缩简是将识记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然后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经验联系起来。例如我国32个省级行政区名称就可编成歌诀: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渝琼川台北上天,蒙藏云贵青陕甘。韵律和谐,抑扬顿挫,非常有助于记忆。在缩简材料编成歌诀时,最好老师和学生动脑筋创造出印象深刻的东西;歌诀力求精练准确,富有韵律。

3.象形记忆法

象形记忆法就是把所要记忆的知识和事物想象成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中经常见到的某种具体的实物、数字、字母、汉字或几何图形,借助形象思维增强记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记忆七大洲的轮廓图形时就可以用到此方法:亚洲大陆及南部的岛屿形似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觅食;欧洲支离破碎,活像伸向大西洋的鳄鱼;非洲大陆犹如手帕;大洋洲像骑马用的马鞍或一个“凹”字;南极大陆像一只长嘴驼鸟;南美洲像一只未点燃的火炬;北美洲像一只奔跑的宠物狗。

4.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对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比较,或者各个地理区域的比较,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的方法。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时,才不会发生记忆的混淆。比较法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教师乐于适应,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和昼夜情况的判断总结为:夏至、北回(北回归线)、北极极昼;冬至、南回(南回归线)、南极极昼;二分赤道昼夜分。

二、精细加工策略中的做笔记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做笔记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地理老师为了促进学生做笔记和复习笔记,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讲课讲到重要知识时要讲慢一点,这样学生才能将重要知识点记录下来。第二,对复杂的主题材料该重复的需要多重复两次,学生在听讲中就会自觉地重视从而做好笔记。第三,老师讲课时在黑板上要能呈现笔记的线索,不能在黑板上到处乱写乱画,地理课虽然地图、画图较多,但在黑板上仍然要能体现做笔记的线索便于学生观看。记笔记时提醒学生不要记得密密麻麻,需要留有一定的空地,除了正文笔记外随时记下老师讲的关键词、例子、证据以及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三、提问作为精细加工策略常用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教学实践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提问的技巧能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到激动和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提问内容要紧扣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地理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要为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教师自身要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在关键处设问。例如在“气温的日变化”教学中,教师设问:①一天中,什么时候地面温度最高?为什么?②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只要对这两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和大气温度几种关系及储热效应就都迎刃而解了。

四、生成性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包含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又包含了社会科学的内容,它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有生命灵性的。而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都在很认真地按照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课堂设计完成教学目标,导致课堂中一些很好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流失,如有的学生回答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答案,教师不是加以利用与引导,而是无情地请学生坐下,甚至批评,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所以有效地捕捉课堂生成性教育资源,激活学生思维,利用课堂生成性教育资源,使学生感受生命的尊严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

“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构建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既是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也是实现三维课标的最佳途径。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可以发展学生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回答地理问题的地理技能、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想。

一、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面、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的开头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点。如讲天气系统时,给学生讲《三国演义》:火烧葫芦峪“的故事;讲海水运动时,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巧妙出入的故事;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可以用三个悬念引入:美国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白天的比赛项目在我国收看时是晚上;妹妹的年龄比姐姐小,但也有比姐姐大的妹妹;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与南通的启东逐渐靠拢。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通过简短的导入,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连接起来,把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扭转过来,真正养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激趣引题使学生的自学探究增添乐趣和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的自信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解疑点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而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采用“兵教兵”的合作方式,即让同桌或同班同学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这种“兵教兵”的合作探究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式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师主要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还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

三、明理深化实践探究

第6篇

【关键词】博白县三中 高中生 地理新课改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53-03

一、前言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善于克服学习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它是提升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无疑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关键,受到广泛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区域教育水平和基础条件等差异,学生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新课改的适应也有所差异。高中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从教材的更新,到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再到学生的参与,初步成果已显现,但仍存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广西博白县第三中学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课程标准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中生对新课改的适应现状,并尝试从学生、学校、家庭、国家等层面,提出高中生适应地理新课改的建议和对策,为区域地理新课改的适应性研究提供参考。

二、博白县第三高级中学和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广西博白县第三高级中学是2000年创办的一所高中,前身是博白县师范学校,拥有全日制在校生约4900人,专任教师258人左右,地理教师11人,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了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我们选择广西博白县第三高级中学2014年春季学期高一、高二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内容涉及高中生对新课改的认识、适应、评价和建议等4个大方面16个小方面(表1),重点从高中生对地理新课改的理解程度、参与情况和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设问。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7份,约占总数的94%,回收率超过9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地理新课改的认识

地理新课改的认知程度是了解高中生适应地理新课改现状的基础和前提,下面我们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高中生对新课改的认知情况。

1.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只有8%的学生对地理课特别感兴趣,有63%的学生比较感兴趣,有27%的学生不太感兴趣,有2%的学生一点也不感兴趣(图1a)。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地理课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地理新课改的阻力不是很大。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浓。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爱上地理课,才能让他们学好地理,我们的改革就是让学生爱上地理。

2.在对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的因素的调查中,有49.7%的学生的兴趣来源于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有30.5%的学生学习兴趣受到老师上课方式的影响(图1b),由此看来,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其影响是较大的。与此同时,仍有11.8%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高考,说明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在学校的定位或教师教授方式表示较强烈的不满,也显示出较强的求变欲望。

3.在对新课改的了解度调查中,只有1%的学生了解新课改的情况,有34%的学生知道一些,但是有60%的学生处于不了解的状态(图1c)。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改虽已在实施,但学生对其了解甚少,这可能与学校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宣传,以及科任老师的引导不无关系。

4.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来看,只有8%的学生是非常积极的,有25%的学生还是能够主动参加的,有59%的学生是有时参加,还有8%的学生是从不参加的(图1d)。可以看出,学生整体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导致课堂活动开展困难。而这与“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新课改要求不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刻不容缓。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对新课改的认识一般,学校重视和教师引导对提高高中生对新课改的认识至关重要。

图1 对新课改的认识

(a:兴趣度;b:感兴趣因素;c:新课改了解度;d:教学活动参与积极性)

(二)对新课改的适应

对新课改的适应是对新课改认识的不断深入并逐渐内化为自觉行为。我们分别从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教师的要求、新教学方式的喜爱程度和教材自主能力四个方面对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1.课堂活动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是高中地理新课标教科书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有效平台。调查显示,在课堂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做到分工明确、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的仅占18.2%,个别学生不参与的占26.7%,合作学习活动较少的占51.3%,教师不组织的情况较少(图2a)。由此看出,在新课改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作学习意识,受填鸭式教学的影响仍很大。

2.在地理课上,老师采取让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机率是很频繁的,有65%的学生反映是经常进行,有30%的学生是偶尔进行的(图2b)。由此说明,教师已经意识到要一改以前的满堂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同时学生也显示出较好的接受和适应能力。

3.新课程改革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生存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学生自主管理。教师作为教学方法的实施者,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决定学生的适应程度。从调查结果显示,有32%的学生喜欢老师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有47.1%的学生认为一般喜欢,说明有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能够接受新的学习方式。然而,仍有20%的学生处于不喜欢和没感觉的状态(图2c)。

4.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有11.8%的学生能够非常好的读懂教材,有70%的学生一般能够读懂,有13.4%的学生不能读懂,还有4.8%的学生不知道(图2d)。从这个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读懂教材,说明新课改的教材编排还是比较合理的,符合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层次。但是,仍有约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能读懂或不知道如何回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教材的某些不足。

综上,高中生对地理新课改的适应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但同时也看到了诸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材的适应方面仍存在的不少问题。

图2 对新课改的适应

(a:课堂活动;b:教师的要求;c:新教学方式的喜爱程度;d:教材自主学习能力)

(三)对地理新课改的评价

学生对地理新课改的评价有助于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反馈,从而促进新课改的不断修改和完善。

1.对新课改在学生心中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图3a),有高达73.3%的学生认为,地理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很一般,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地理新课改实施得不好,这说明我们课改的质量还是有待加强。

2.从新课改实施帮助度看(图3b),57.8%的学生认为,地理新课改对其学习有一点效果,仅有7%的学生认为有很大的帮助,说明超过60%的学生从新课改中获益。但还有多于1/3的学生仍处于没有帮助和不清楚的状态,帮助这部分学生在新课改的成果中获益已成为新课改推进工作的重点之一。

3.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与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更加注重地理的基本观念与独特视角,能更好地体现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图3c),对于新课改中的教材编排是否合理,有6.4%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72.2%的学生认为一般,说明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基本适应了学生的需要,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接受新课改教材。但是,仍有7.5%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新课改后的教材仍有进步空间。

4.我们也对参与问卷的学生做了关于新课改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咨询(图3d),19%的学生认为教材文字枯燥,脱离实际,25%的学生认为还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参与度低,18%的学生认为教师照本宣科,无创造性。认为对课堂无兴趣,只是为了应试的学生高达38%。由此可见,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弊端,亟待针对性提出整改措施。

(四)对地理新课改的建议

除了摸清学生对新课改的认识、适应和评价之外,调查中我们还让学生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在教材、上课方式和最喜爱的课堂等方面给新课改提具体建议。首先,对新教材的建议中,有34%的学生认为新教材要有更多的文字解释,43%的学生认为要有更多的图片,14%的学生认为要增加更多的活动,有9%的学生认为不用改(图4a)。其次,对“上课方式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有18%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够组织多点小组活动,17%的学生希望能多点自主学习,有53%的学生希望能有多点讲解,有12%的学生希望能做多点练习(图4b)。最后,对老师课堂的吸引力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0.2%的学生认为,以教师为主,知识容量大的课堂最能吸引他们,有7.5%的学生认为安静、纪律严格的课堂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有高达79.1%的学生认为,师生互动、轻松愉快的课堂最能吸引他们(图4c)。由此表明,大部分学生都是喜欢师生互动,轻松愉快的课堂,这与新课改所提倡的新理念一致。

四、启示

尽管187份有效问卷内容未能涉及正在进行的地理新课改的全部,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中生对地理新课改的适应状况。同时透过调查结果的详细分析,我们也获得一些关于推进和完善地理新课改,提高高中生对地理新课改适应的启示。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大宣传,统筹规划。摒弃“地理是副科”的不合理观念,高度认识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重视地理新课改活动的开展,并可以通过制定新课改质量评价体系等手段,严把新课改实施的质量关。在积极送培师资的同时,从上到下宣传校内外新课改取得的新成果,让更多老师和学生从地理新课改中获益。

(二)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构建魅力课堂。科任教师要第一时间掌握新课改的发展动向,随时了解学生对新课改的掌握动态,主动学习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最后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本校师生的新课改实施方案,使师生都能更快地适应新课改。

(三)学生要提高认识,学会合作。新课改是顺应社会发展和遵循教育规律的新举措,也是提高学习成效的有效途径。作为高中生,应该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让自己更快融入新课改的大环境中,并在其中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学会与别的同学合作完成对知识的更新,逐步适应新课改的新形势。

(四)家长要理解课改,支持课改。家庭在地理新课改的过程中,虽然不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但是,他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主要体现在协助学校和老师引导和教育学生理解和支持新课改,并巩固新课改的成果。

五、小结

这一次的调查问卷,我们深入到学生人群中,了解他们对地理新课改的认识度、接受度和适应性,获得了比较真实的高中生新课改适应性现状第一手资料。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有限,调查的局限性不可避免,比如调查的对象覆盖面不够,分析深度有待提高等,这些需要我们继续完善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聂衍刚,郑雪,张卫.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2]仲红红.课改适应中的体育教师知识现状与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5(24)

[3]蒋秀玲,沈慧娟.新课改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应对策略刍议[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4]王珲.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要去形式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6(1)

[5]陈林森.高中地理新课标教科书“活动”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7)

[6]李新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自主管理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1

[7]李倩.对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人教版)案例的认识与处理技巧[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9)

第7篇

“2012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一、二等奖获奖项目及申报人名单如下:

一等奖(1项)

《微型地理景观探究及其教学应用研究》(陈月平、黄东锋、田安太)

二等奖(32项)

《运用“愉快体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聂莲)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性别差异调查研究》(潘少华)

《校本课程剪纸艺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郑顺全)

《民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何一音)

《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促进学科内涵发展的策略研究》(陈明宏、黄世勇、黄伟祥)

《基于体验学习方式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践研究》(梁础珊、张桂才、黄永利)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张艳婷)

《中小学“进转改”活动式写作教学的探索》(梁经伟、谷清华、连雪君)

《让本土文化精粹滋养孩子的童年――佛山本土文化与幼儿园美术课程整合的研究》(何桂珍)

《幼儿“四合一”趣味健康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李长缨)

《小学数学智慧乐园的创建与使用研究》(王金发)

《商务英语模拟教学研究》(杨荔)

《高中地理尖子生培养的实践研究》(张萍海)

《基于科幻美术主题教学载体上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黄建军)

《“打造书香特色与促进师生发展”的实践研究》(黄丽萍)

《开展“生活能力”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美味厨房”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余燕琼)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张光洋)

《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的研究》(杨翠、林光练 )

《特殊学校开展串珠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邓娜)

《“教师电影课”开发与应用研究》(华峻)

《科普读物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肖小亮)

《中小学“微课”资源的区域开发实践与创新应用研究》(胡铁生)

《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CSCL 促进意义建构之“如何改善地球暖化”研究报告》(萧仕铮、邓广汉、何顺兰、陈庆)

《“散合式教学法”研究》(杨俊)

《从正确引导“麻辣学生”入手,培养小学生主动参与管理的精神》(罗辉、董荣芳)

《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研究》(梁文威)

《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张少娥、曾春销、肖丽华)

《“1分钟创意游戏”体验,促进学生品德与心理健康协同发展》(李园萍)

《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和运用网络语言的研究》(徐淑仪、吴少敏、萧伟峰)

《构建书法课程体系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龙焕权)

第8篇

关键词:角色扮演教学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生动的情境,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来体验、思考,构建新知识并培养相关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一句知名的英语格言,即“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一、利用角色扮演,掌握地理知识与技能

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中,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知识与技能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分析是指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较高层次的要求。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进行横纵联系,启

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课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课本相关内容、课后收集资料及在已学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的基础上,采用三条旅游线路,由学生担任导游,说出沿途经过自然带,气候、植被、典型代表动物、土壤等差异,分析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等,逐个突破三种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用“行走在东经20度”,突破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用“穿越第二亚欧大陆桥”,突破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用“挑战世界第三极”来突破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同时又分成南坡和北坡两个小组,导游带领本组同学向珠穆朗玛峰峰顶发起冲击,分析垂直自然

带,同一自然带影响因素。同时每组还可以表演当地的风土民情,并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利用角色扮演,创设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便于学生理解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促进知识的有效学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

二、利用角色扮演,实现地理过程与方法教学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是通过“行为条件”的陈述来体现。由“过程与方法”对学生达到某一学习结果所采用方法与手段进行限定。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就规定了学生掌握“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这一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与过程是“运用示意图”,而不是其他的方法与途径。正确的分析与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行为条件”,是教学中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前提,也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我当天气预报员”,

①教师指导课外活动,气压的测量。②教师强调等压线分布图绘制原则,发给学生气象局的海平面各点气压值分布图,通过制图软件简化处理,绘制等压线分布图。③教师讲解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图中主要的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主要城市的风向及气流性质。④根据等压线分布图,小组讨论预测我国主要区域天气特点。⑤小组讨论预测厦门未来48小时天气预报。提供材料:如果图上的锋面距离厦门720千米,移动速度是30千米/小时,厦门目前是14时。说明锋面什么时间将会移动到厦门上空,在未来48小时内,厦门的天气将怎样变化?⑥在播放新闻联播结束曲后,有请各小组根据资料,担任天气预报员,为大家做区域天气预报和厦门未来48小时天气预报。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地理图表,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天气预报员,使学生领悟天气预报的分析思路与过程,让他们学会“怎样学习”,使学生加深对过程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会灵活运用,发展学生的能力,以获得课标中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

三、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在地理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课标要求“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课标设计模拟一次联合国会议,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别扮演不同的国家外交官。代表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欧盟、日本、巴西、非洲等国家,围绕“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环境问题之一――气候变暖”展开发言和讨论。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活动。教师既要从宏观上指导各组的准备工作,把握准备工作的整体进展,又要注意深入到每一组中,从各国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图书馆、网络等搜集、整理各种资料,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对本国产生的影响。课堂以模拟召开一次联合国会议的形式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鼓励学生根据各国真实情况,大胆模仿联合国会议的形式,极力展示自己的小组活动成果。在会场的布置、主持人的主持、代表发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产业转移教学中,我根据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厦门为例通过情境设置屏幕出现世界知名商标名称,小组竞赛说出世界知名商标名称。这些都是厦门知名境外投资企业商标,如:美国:戴尔、可口可乐、沃尔玛、花旗银行;欧洲:Philips、麦德龙;日本:松下、东芝、三菱……简介厦门外商投资状况:直接利用外资项目8609个,外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77.9%,《财富》全球500强企业已有48家在厦门投资兴办企业。为什么企业选择投资厦门?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第一组市长,介绍厦门区位优势,归纳总结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第二组企业家分析厦门经济特点;第三组经济学专家,结合产业转移的相关内容,在全球经济依然疲弱的前提下,对厦门经济发展有哪些建议?第四组如果你是广告设计总监请你为宣传厦门城市形象或招商引资设计精彩的广告词。通过精心预设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讨论、交流等思维的碰撞中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角色扮演法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编写脚本既是角色扮演的准备工作,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第9篇

【关键词】 创新性教学 教学内容 方式 教学情感 素质教育

我省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三年多了,我认为如何贯彻新课标教好新课程是地理教师首要任务之一。要想完成好这个任务,就得先要研究学习新课标,按照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用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完成这项光荣的历史使命。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力所在,创新能力是靠创新教育来培养的,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呢?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以系统的、动态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教学效果的教育模式。不同的经济形态,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的首项选择就是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又是创新能力的培植器。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者必须尽快从过去应试教育中死板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开创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教学创新之路,使学生知、能、情得以全面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个性潜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学生"我要学"的力度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现代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的新旧交替也日渐频繁,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知识经济。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作为传播知识的使者,我们不难从这里可以看出创新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分量。从对创新教育的定义的每一点分析来看,创新教育应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教育教学目的,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以制定综合评价制度、评价教学效果为手段来实现。

地理在各学科中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集知识性、实用性、综合性于一体的独特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个性的好奇性、动作的突变性、做法的新颖性等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一) 教师创造性地教

创新教育首先意味着教师必须创造性地教,同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为此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围绕"创新"开展教学,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切实让学生当主角。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教学大纲,抓住教学主线,教师可以打破课本和教参上规定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框架,让学生自己选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和深化。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研究 "交通、贸易和旅游业",可以研究"人口问题和社会发展",可以研究"假如人类移居月球""假如海水不是咸的"等等有趣的课题,这时,教师要善于采取有力措施激励、尊重、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重视学生提出的课题,兴趣盎然地与学生一起参加资料的搜素和话题的讨论,在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全体学生更新教育思想、转变学习观念。老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照本宣科,而应该侧重教学生学习地理和运用地理的方法。

(二) 学生创造性地学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新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最直接的经验。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课本知识的运用。理解课本知识的实践活动可以是学生根据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抛弃老师提供的现成教具,利用生活中的简易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或制作多媒体课件,例如"三圈环流","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完全可以让学生操作(或制作)简易明了的学具,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和思维,去打开新的思路,或让学生自己去控制多媒体电脑,创造性领会地球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实践过程之中有很多他们预想不到的问题,在课本中是找不到答案的,这无非是对他们最好的锻炼。运用课本知识的实践活动则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让他们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 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因材施教不仅是一种教育原则,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策略。人的智力、遗传素质和脑的活动方式,是有差异的,研究表明IQ与创新能力并不相关,智力一般的人,也可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非常聪明的人,他的创新能力可能非常一般。地理科学既要求善于形象的空间思维,也要求善于理性的抽象思维,因材施教式的创新教育,既可培养"种子选手",以点带面,又可让各层次的人都能发展,推动创新教育的深入和普及。

要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创新人才,就要为个性的发展创设出宽松、和谐的环境,而学生培养个性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学生。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立体的学习方式中发展智能,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课堂设计和教学策略、教学过程都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挥而选择。同时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内容,这就创设了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在课堂中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个性。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创新精神的人倾向于:有见识、洞察力强、好独立判断,善于吸取经验教训,以及言语顺畅,兴趣广泛等。地理学科包罗万象,奇闻趣谈,地理之迷,社会热点,人类生存,都在其列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问题的引导,激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和讨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创新精神的个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个性的养成,是创新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除了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还要重视对学生个性的研究,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有创意的表现,投其所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四)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第二课堂的开展已经不现是什么新鲜的活动,但是如果在活动中注入创新的意识,加上多变的形式和激烈的竞争,这无疑是以学生创新能力有效的培养方式,也是以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可开展主题演讲赛,如"地球的未来"、"假如我登上了火星"、"假如地球上没有海洋"等;可举办地理科技报靠告会,如"我所见到的南极","北极科考见闻","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等;可开展地理学具小制作比赛;可举办地理学创新思维小论文比赛;还可举行形式多样的参观、调查、访问、夏令营等等。

(五) 增加创新内容,改变学生的考核制度

现行教育模式中有很大程度留有应该教育影子,其中突出的表现就在考试制度上,很多学生为了博得卷面上的高分,分分计较,出现死读书或者考试作弊的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考试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我觉得不应该只停留在片面的理论笔试上,我们能否在其中增加考察学生创新能力的项目,改变一贯单纯的卷面考核呢?比如在笔试题后面可以以附加分的形式增加动态的口试和地理实践操作技能的考试,以奖励在各项活动或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这样也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培养的是会学习的人才而不是会考试的人才。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