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统计学的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5:54: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统计学的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统计学的问题

第1篇

一、“问题驱动”教学法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必要性

概率统计是高等院校理工科,经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概率统计在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目前高等院校概率统计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两个方面较为突出。其一是教学内容多,但学时相对较少。就我校而言,《概率统计B》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了随机事件、一维及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数字特征,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而教学学时只有48课时,再加上期中考试和国家法定节假日停课,真正的学时也只有44个课时左右。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并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其二是源于学生方面的普遍问题。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与精英教育时代相比,教学对象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对教师的依赖性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校园活动多,使得学生很难像中学一样,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正是存在上述的问题,我们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教学方式,在有限的90分内提高教学效率。其中“问题驱动”教学法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问题驱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驱动”教学方法的关键环节是如何设计好问题。在文献[2]中提出了问题设计的三种策略,而问题设计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我认为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问题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比如,第一次课的时候,教师在介绍概率统计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时,可以以费马和巴斯卡的“赌金分配”问题为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概率论的起源,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提出如何对赌金进行分配的方案。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概率统计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的教学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

2.问题设计要能够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当学生面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时,会产生猜想和探究的心理,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以便解决问题。在“事件的独立性“这一章节时,可以提出下面两个问题[3],问题1:一口袋中装有a只红球,b只白球。从口袋中任取一球,采用不放回的抽样。求:(1)在第一次取得红球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出红球的概率;(2)第二次取出红球的概率。设A表示“第一次取出红球”,B表示“第二次取出红球”。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古典概率,乘法公式和全概率公式计算出:P(A)=aa+b,P(B|A)=a-1a+b-1,P(AB)=a(a-1)(a+b)(a+b-1),P(B)=aa+b。问题2:把问题1中的条件“不放回的抽样”改成“有放回的抽样”,再让学生重新思考上述问题,它们的概率有是多少呢?此时,教师亲自计算出:P(A)=aa+b,P(B|A)=aa+b,P(AB)=a2(a+b)2,P(B)=aa+b。引导学生观察4个随机事件概率之间的关系,发现P(B|A)=P(B),P(AB)=P(A)P(B)。这两个等式表明事件A发生与否对事件B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两个随机事件的发生有某种“独立性”,然后再给出事件独立性的定义就水到渠成了。通过上面的问题设计,学生理解事件独立性的概念就更加深刻了。

3.问题设计要有助于知识迁移。面对问题情境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和思考面临的问题。在“随机变量的协方差”这一章节,讨论两个随机变量和的方差时,首先提出问题1:若随机变量X与Y相互独立,则D(X+Y)是多少?学生利用方差的性质很快能够得到答案是D(X+Y)=D(X)+D(Y)。

接着提出问题2:若随机变量X与Y不满足相互独立的条件,则D(X+Y)又是多少?让学生经过几分钟的思考,由教师推导出D(X+Y)=D(X)+D(Y)+2Cov(X,Y)。最后提出问题3:问题1是否为问题2的一个特例?问题3由学生独立完成,验证过程中要用到协方差的计算公式“Cov(X,Y)=E(XY)-E(X)E(Y)”和期望的性质“若X与Y相互独立时,E(XY)=E(X)E(Y)”,这样就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这3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学生对期望、方差以及协方差的性质有了更清晰地认识。

三、结语

“问题驱动”教学方法的使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好问题,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应该保持一种“半生不熟”的中等强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第2篇

摘 要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根据现象的随机性规律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利用统计结果进行推断的方法论的科学。该课程明显的特点是定量分析的内容较多,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难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过思考和摸索,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并对当前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统计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习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熟悉和应用统计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统计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了解到统计学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是必可少的,学习这门课就是为他们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本人从事统计学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二十多年了,我非常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因此在工作中我能全身心地投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思考和摸索,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方法,下面想就这个以及统计学教学改革方面的问题谈谈体会和想法。

一、统计学课堂教学是基础,必须保证其效果和质量

统计学课程课堂教学是基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必然影响到课后实践以及其他,所以首先是要保证该课程的课堂教学。由于统计学课程的特点,课程中理论内容抽象的知识占了一定的比例,特别是有些概念不容易理解。课本内容多、重点难点多、计算公式多,难以记忆掌握。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点。如果授课老师没有很好理解和体会教材内容,就只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如何把抽象的知识讲得生动,如何化解内容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进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势必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下功夫。因此我尽全力备好每一节课,运用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所要讲述的问题上,使学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精神准备。教师要善于组织一堂课的开端,先声引人,先声夺人,先声服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老师的讲解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学生就不可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我经常同时承担着本科、专科,还有成教学生的教学任务,学生基础不同,选用教材不同,要求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根据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准备不同的课件,因材施教,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注意解决好以下三点问题。

1.授课思路清晰,把握重点,运用适当的方法化解难点

在课堂讲授时,一定要让学生清楚你在讲什么,讲了些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重点既包括课程内容中所处地位比较重要、比较突出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在整个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或核心作用的内容。因此,对教学重点,应该讲清、讲透,使学生理解后能牢固地掌握。这样一方面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把握和突出教学重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和为知识点的应用做准备。对教学上的难点,首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造成学生学习上难点的原因,再考虑如何分散和化解难点,即是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或是采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方式。比如,在学习平均差、标准差和方差的时候,学生们对这样一些抽象概念很难理解透彻,有的同学甚至到学完这门课还没弄清楚这几个指标,这就看老师怎么去讲了。教材上对这些基本概念的介绍是先叙述定义,然后给出计算公式,最后举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有甲乙两个文科学生同时参加高考,语文、数学、英语和文科综合的成绩,甲同学各门课程分数为101、69、98、126,乙同学各门课程分数为99、90、112、93。学生们很容易看出,尽管两个学生的平均分数都是98.5,但甲学生偏科明显,分数比乙更分散,也就是说每个分数距离平均分数较远,这样一来,学生们就理解了这几个指标都是用来说明变量值之间差异程度的,这时老师再进一步介绍这几个变异指标之间的关系和解释计算公式,对于学生来说,难点问题就变得非常通俗易懂了。通过类似问题,就会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课堂教学对自己非常重要,应该争取机会感受老师对课本内容的归纳和深层次发掘。曾经有位学校校长说过一句话,老师上课是个天。这句话道出了老师课堂教学的重要。

2.运用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知识的传授是老师的根本。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传授,这是我们应该常思考的问题。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非常理想的课。有专家认为这是考察课堂教学的标准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高和加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机智,尽量想办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如果一位教师光有爱心或责任心,也不算是好老师。要善于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得当。使其环环相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要能有效地把握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学习环境。要使学生都活跃起来,都在教学活动中受益。在教学中,不仅要将学生教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课堂上,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探究与合作的习惯,在课堂上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身教胜于言教,工作认真负责,给学生作榜样,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能够见证他们的进步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欢乐。我的性格比较温和,富有爱心、能真诚对待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和尊敬你,学生才会喜欢你带的这门课。有一个班,当我给他们带完一学期课后,他们送给我一个本子,上面有很多同学的留言,我可能叫不出每个人的名字,但那些真诚的话语,我非常感动,至今不忘。

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要搞好统计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对课程的分析、整理和设计的综合过程,需要教师考虑的内容还有很多方面。只有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切实保证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才能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是发展方向,必须认清其发展形势

统计学教学改革是发展方向,要认清其发展形势,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从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统计教学改革的问题的认识。

1.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科学。它的产生与发展始终是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统计学只有贴近现实的经济、管理问题才有用武之地,才有生存空间。所以统计教学应该重视统计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上我们要注重统计方法的讲授,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学以致用,把理论与实际经济生活相结合,因此,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引用多种案例促使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方法。从目前统计教学的情况看,受到课时的限制,老师只能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理论,设计简单案例,这样脱离实际的教学,结果是学生学习了统计课程仍然不会应用统计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在遇到现实问题时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在专业问题的研究中不会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与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这种状况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相悖。

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今后在在教学大纲中适当安排一定的课时,让学生接触实际,同时也安排一些课下统计实践作业,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如,在讲统计调查方案时,教材里已经把几个内容介绍的清清楚楚,但如果只记住这几个内容,在碰到实际问题时,学生还是不会制定调查方案。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研究任务,亲自去调查,设计一份统计调查方案。这样,学生不仅对调查方案的几个内容有了认识,还对统计研究的数据整理和分析等其他环节也有了认识。因此,我认为实践教学在统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它使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3篇

[关键词]统计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54-02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是信息的重要载体。而统计学恰恰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科学。学好统计学,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解释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对于财经类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与自身专业很好结合的统计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对于参与激烈的职业竞争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统计学在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但由于统计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非统计学专业中专业知识与统计学相关性的不同,在当前的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通过学习并没有具有基本的统计学技能等。为此,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统计教学工作,对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

统计学教学中存在很多的抽象概念和公式推导,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有重要意义。而对于数学功底较差,所学专业又与数据分析看似关系不大的同学,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同时学习兴趣不大。

(二)统计学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是板书教学和PPT课件教学。板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中各种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PPT教学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如图形、图片、各种链接,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将板书和PPT教学相结合通常效果会更好一些。但是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应该考虑应用更多的教学方式方法。

(三)统计学的考核方式比较传统

为了验证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前所设置的统计学考核方式还比较传统。主要在学期末进行考核,一般会设置如单选、多选、填空、简答、计算等传统题型。这些通常基于题库基础上的考题,会引导学生更多地机械地做题,为了做题而做题,没有考虑问题的提出,按照既定步骤解题。这不应该是大学生学习的考核方式,应该更注重学生开放式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开放性问题。

二、提高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引入案例教学,并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统计实践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课程,需要把统计学的课堂教学和实际中的应用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将所举案例与授课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更容易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具体的统计方法,加强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统计学相关理论的理解。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具体的统计实践活动。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在校园内调查大学生的消费支出状况、自习室和图书馆的利用情况、进行选课和逃课问题的调查等,并且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实践基地,如大型的调查公司参与一些大规模的调查项目。以上的方法都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统计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统计知识,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当然,在学生具体应用统计方法解决统计问题之前,应该注意学生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二是分析、解释数据的能力。这也是在统计学的教学中要特别需要掌握的。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统计学的研究都是离不开数据的。面对具体问题,如何收集数据是统计学研究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因此,应该加强学生获得数据能力的培养。教导学生如何利用相关的调查方法获得第一手数据,以及如何加强获得二手统计资料的能力。

获得统计学的数据之后,如何去分析数据,并利用分析结果去解释相关的现象,也是学习统计学的根本目标。应该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而统计学恰恰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就是各种统计分析软件。因此,在统计教学中,应该加强统计学软件的应用教学。但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对于软件的应用需求是不一样的。利用财务管理、会计专业会有自己的财务处理软件,财务相关数据分析更多利用的是Excel软件;而金融专业的学生以后工作中处理更多的是金融数据,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用起来会更加方便。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利用不同的软件教学达到与学生专业更好的结合,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

(二)丰富统计学的教学方式,如问题探讨式教学、引导式教学等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更多新的教学方式,如模拟式教学、问题研讨式教学、引导式教学等。

模拟式教学是指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对于模型经济活动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这种教学模型比较适用于学校已经构建了其他相关专业的实验室的情况。例如,会计专业有自己的会计实验室,已经有了很多的模拟会计数据;财务管理专业也有自己的ERP实验室,有很多企业运营数据;金融学专业有自己的金融实验室,有模拟的股票、期货等高频金融数据等。对于这些已有数据,都可以让学生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解释,使学生在学好统计学知识的基础上,对自身专业知识做进一步巩固。

问题研讨式教学则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集思广益,进行思想的碰撞。不同小组的同学各自分工合作,这样有助于开拓不同学生的思路,对于一个问题提出更全面的解决方案。也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更多地体会合作的力量。同时,不同小组会得出不同的方案,学生在方案的比较中也可以反思自身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有什么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或改进,有助于更好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

引导式教学则偏重于教师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对于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对于统计学中比较重要的、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于较难的内容,教师应该更注意于问题的脉络的讲解,使学生对于知识有体系的概念,知道问题为什么会提出,才会更好地理解统计学所提供的问题解决方法。而且在解释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设定,去引导学生对于问题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会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三)应该改革统计学的考试方式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对于统计学的应用应该贯穿于统计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因此,对于统计学的考核也应该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应该单一地依靠学期末的考试。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构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交流平台,如教师积极地与学生进行课前、课后的交流;构建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在上面提出问题,教师则及时给予回复。同时,使学生能及时并明确地了解教师的教学要求,也便于教师和学生分享各种学习资料。构建了统计学的学习平台,就应该加大对统计学平时的考核,可以给学习提出具体的教学任务,如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一次调查问卷设计,并进行数据分析,给出调查报告;进行一次具体的抽样调查,并对抽样结果进行分析,给出分析报告等。这种考核方式比卷面式的考核,会使学生收益更多。

对于不同专业,数理基础不同的同学应该进行不同的考核。在考核的侧重点和难度等方面应该有所区别。如对于偏文科的专业,减少数理知识的考核,增加更多的开放式问题;对于数理基础比较好的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多加强理论知识的考核。因为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方法的应用就要简单得多。并且要更多地结合统计软件,对于实际的经济问题及经济数据进行上机考核。同时,要革新考试的题型。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几个方面,如考核学生对于各种统计方法基本思想的掌握情况;考核学生对于数据分析结果的解释程度;给出实际问题的背景,考核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

三、结语

统计是一门关于数据的科学,是一门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在当今的知识经济中,必然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力及数据分析技能,是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不容置疑的职责。通过统计学教学及考核方式方法的改进,可以提高非统计学专业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并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以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桂华.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统计研究,2008(01).

[2]黄海午.《统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3]史燕.关于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6).

第4篇

一、统计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物统计學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涉及的内容、公式和抽象概念要在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基础上,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普遍反映难教和难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缺乏统计学课程的基础知识

尽管大一开设了高数课程,但与生物统计学密切相关的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内容讲解较少,导致学生在学习生物统计学时无法深入理解相应方法,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抱有“仇恨”等心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

(二)课时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吸收消化

统计学课程由于受到课程数量和总学分的限制,导致理论课程不断缩减至24学时,生物统计学涉及章节内容较多,系统性和逻辑性都较强,教师在讲解重难点时无法跨越式讲解,且每章节讲授的知识点相对较多,导致学生课后不能充分吸收,感觉学起来比较吃力。

(三)学生思想不重视,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很多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是将来做科研或工作需要的基础,却未意识到本科毕业论文中统计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思想上不重视,而生物统计学与其他生命科学专业课交叉极少,学生课后自学能力不强,不能及时复习和巩固,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四)大学期间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较少,易造成遗忘

影响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短时间内系统学习了理论知识,但长时间缺乏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机会。尽管设置了一定课时的实验课,但在实践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采用生搬硬套的方法,缺乏灵活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学过生物统计学的学生反映,当真正运用统计学分析数据时,前期学过的方法及知识点基本已遗忘,特别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很少再提及生物统计学相关知识导致所学知识遗忘。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针对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和借鉴以往教学研究经验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加强课程学习方法的指导,科学合理地完善课程

教师初次介绍生物统计学的内容时,需要讲解学习有关这门课的必要性、这门课大概讲什么、这门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然后组织学生学习课本目录,对这门课学习的内容和范围有大概的了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数据类型、资料分布特点等选择不同统计方法,加强学生统计思维方式的培养。

(二)加强相关课程间和不同章节间知识点整合

生物统计学尽管是一门学科,但并非是独立的一门课,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融会贯通,才能够运用生物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每堂课开始,教师将概括性的语言对学习过的旧知识进行总结和对新知识进行介绍,架好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比如,讲授两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时,可以这样讲“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单因素方差分析,仅涉及一个处理因素。那么当因素出现两个或多个又会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将找寻其奥妙,学习两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再比如,在第五章统计假设测验中,主要介绍了单个或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测验方法,在第六章内容开始时,教师回顾上一章节内容后设问,如果在实际数据分析过程中,遇见三个或三个以上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测验,我们应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引出本章的内容。打破教材的章节和布局,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适当增加实践课课程,为本科生提供更多科研实践平台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统计思维和能力的同时,科学合理地设置不同专业的事件课程课时和相应实践课内容。如生物技术专业应设置20个课时左右的实践课程,授课内容涵盖最基本的生物统计描述和简单的生物统计方法,还应适当添加与实际相关联的案例。并通过参与老师项目组、科技创新课程等方式为学生营造科研氛围,搭建科研平台,使其尽早参与科研实践,进而诱导学生主动应用生物统计的方法解决科研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四)为实践课教改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实践课程教改新方法的成功推广,离不开学校的软、硬件条件的支持。教学相关的主管部门及院系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信息网络平台、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并出台教改的相应配套保障机制与政策,从而确保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才能将实践课教学改革进行到底。

第5篇

【关键字】《统计学》 课程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71-02

一、引 言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和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据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现实问题的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一系列原理和方法。随着《统计学》学科的不断完善,它的应用领域已由经济学和教育学等领域扩展到了医学、物流、贸易、管理及工程等各个学科领域。作为一门应用范围宽泛的学科,《统计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系列不特定的数据;理论性和操作性并存;逻辑性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难度大等特点。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学科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统计学》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好。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影响教学效果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课程中包括很多数理知识、统计基本概念及大量的计算公式,同时《统计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加深了解学习的理论知识。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要么偏理论,要么偏实际操作,没有做到兼顾理论与操作,所以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学生往往因为没有实际应用过理论知识,一般在期末考试后几个月就把统计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忘掉,因为学生大多数学基础不太好,根本没有深入理解公式的含义,只是简单的记忆公式以应付期末考核。而只学习了实际操作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操作步骤,却不能应用自己操作的结果来分析数据特征,所以学了《统计学》等于没有学。

2.教学安排不合理

《统计学》一般是大多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所以它的开设年级主要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大一、大二学生还处于过渡期,正在不断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学习氛围不是很活跃,也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产生惰性,部分同学甚至还处于厌学期。所以把《统计学》这样一门数理知识内容较多的学科安排在大一、大二来上,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其次,我国高校为《统计学》这门课程安排的课时一般以48课时和54课时的居多,由于《统计学》课程内容多,加之数学推理难,所以教学进展很慢,48课时或54课时远远不能满足一门既包括大量理论知识,又需要大量实际操作的学科教学。此外,部分学校受经济条件限制,硬件设施无法满足《统计学》课程上机演练,所以学生们没有实际动手的机会。

3.课程内容过多,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统计学》课程具有总体性、数量性、具体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1]且《统计学》课程一般包括大量章节,知识内容较多,主要包括总论、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显示、统计的分布数值特征、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时间系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及综合分析及评价这几个模块,每个模块下面还包含着许多的重要指标和概念,各个知识点都是抽象的概念和数学推理,学习时还需要学生能掌握《概率论》和《高等数学》中学习的积分、求导等基础知识,所以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学生都只能选择死记硬背,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

4.缺乏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教材

教材的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好的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质量还反映了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教学水平。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包括教材内容的新颖性,还包括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对各专业的适用性,要能够起到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和素质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常用的《统计学》教材主要有贾俊平版、苏金昌和李为华版、李林杰和董正信版等。我国的《统计学》教材普遍存在表述不严谨,每章节参考文献没有详细罗列,案例的实用性不强,网络教学资源有待完善,教材课后习题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的作用不大等问题。[2]且大部分《统计学》教材都有侧重理论或是侧重操作的特点,很难找到一本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教材。

5.考核方式单一

大部分学校对《统计学》课程的考核范围太小,科任老师大都只会对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而忽视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查,这导致学生只重视对理论部分的学习,对实际操作部分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另外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是科任老师很少会深入的对考核后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所以教学效果一直得不到改善。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1.结合课程的性质、难度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

《统计学》数理知识较多,知识点也较枯燥,逻辑性很强,而人类思考能力一般在早晨比较强,所以应该尽量将《统计学》安排在早晨。其次,结合各专业对《统计学》知识点的需求,合理安排各专业学习的侧重点。此外,对难点和重点知识,通过课后练习和实际调查演练来加深学生们的记忆,每个学校或学院都可以通过假期调研,或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面对真实的案例和真实的数据,让他们经历一个针对实际问题而建立模型分析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3]让他们独立利用《统计学》学习的统计概念分析收集数据,并完成专题论文,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合理安排教学

根据《统计学》的特点,把其安排到三年级的时候再学习,这时学生已学习了《微积分》、《概率论》及其他的专业课程,且这时学生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重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对《统计学》的知识点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其次,增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学时,必要时可以安排一个半学期的时间来教学,因为《统计学》对于各专业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这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此外,学校必须改善教学条件,为《统计学》教学安排上机操作练习,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巩固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3.适当删减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都要死记硬背,完全没有学习兴趣可言,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做案例,实际操作给学生看,培养学生对周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力,告诉学生《统计学》强大的作用,以引导他们求知的欲望。其次,教师可适当删减学习内容,以保证学生掌握已学内容,同时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系统掌握教学内容,提高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讲解《统计学》知识基本公式的数据原理和意义,让同学们轻松理解数学公式背后的含义,让学生意识到《统计学》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4.选择较权威的教材,可适当采用外国的教材教学。

尽量找一本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对本专业适用的教材,可以同时选择一本权威的国内教材和一本权威的国外教材结合教学。其次,必须选择一本与网络学习资源同步的教材,以便学生课后可以自学巩固,同时这本教材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案例的现实性也很重要,只有选择接近生活的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5.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大学里的考试是给学生一次系统、深入学习和巩固一个学期学习知识的机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期末考核的机会,让学生系统学习《统计学》的重难点。所以在期末考核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考试模式对理论知识采取闭卷考试的同时,还要对学生上机操作能力进行考核,上机能力的考核最好是通过给同学们不同的调查专题,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据、分析数据,并用学习过的专业理论来分析、解释数据,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 董凤鸣.关于统计学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188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统计学;动手能力;逻辑思维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部分教师对统计学知识较陌生增大备课难度

在新课改过程中,小学数学增加了统计学知识,然而,作为一门新增的内容,许多教师并不熟悉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没有针对具体内容的相关教学经验,使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就给教师备课增加了艰巨的任务,这样一来,不仅整体任务量有所增加,同时还需要从教学目标上对相关内容进行具体把握,统计学内容相对枯燥晦涩,教师需要对相关课堂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还要拿捏好教学的整体尺度。

2.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不感兴趣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统计学方面的知识相对单一、枯燥,而且离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懂一半内容,由于课下无法将统计学中教授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一些逻辑思维较弱的学生在统计学计算中往往容易出现错误,这就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和信心,部分学生遇到与统计学相关的计算题时往往采取逃避状态,日复一日,只能让学生更加对统计学的学习失去兴趣。

3.统计学授课抽象、复杂

统计学本身内容十分抽象,学生在进行具体理解的过程中,将会存在较大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将相关统计学知识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具象化转变,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内容产生形象化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巧妙运用各种学习道具加深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还能够通过彩色图标等信息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解释和批注。但是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教师很难在大体上对时间进行精准的把握,同时也很难使授课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

4.缺乏科学的教学方式

现阶段统计学授课的方式仍然以书本为主,大部分学生反映听了课之后感觉统计学很难理解,教授课也以教材为主,课后往往只是做大量习题对知识加以巩固,没有更好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往往是一知半解,课后很快就会忘记。

二、提高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有效措施

1.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学习的路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从内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动力,才能真正掌握好一门知识。教师可以在授课中给学生穿插一些与统计学有关的名人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总是不集中,喜欢开小差,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优缺点。同时,由于统计学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一点,提前设计出丰富有趣的教学情景,准备好丰富多彩的教学道具,寓教于乐,让学生动手画图解决数学能力,并加以鼓励,这样就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习难题。

2.注意学生统计思想的培养

统计学,就是在思维逻辑的轨道上对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理解。因此,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培养,使学生在小学时就形成统计学思想,能够通过逻辑思考对相关统计学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详细了解学生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兼顾,在明确统计学特征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针对统计实验精心设计工作,通过对整个实验过程的体验,学生就能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形成思想认识,从而顺理成章地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可以将不同颜色的小球混在一起,让学生去寻找小球数量最多的颜色。这样学生自行动手实验,将所有不同颜色的小球都分开,之后再相互比较。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小球的处理方式便是一个统计中常用的方式,学生在自行动手对比小球的数量时,其统计思想慢慢形成。

3.教师备课要灵活,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统计学很枯燥,教师备课往往也会感觉比较晦涩。由于它是新课改新增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该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信心,不要操之过急,对内容要反复温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统计学授课的精髓。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进行研究,先分析现阶段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小学数学统计教学提升的有效措施,希望小学数学统计教学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本文由于篇幅有限,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教学,统计综合应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1.目前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1 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仅被视为书本知识的物化载体,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学生的接收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师引着学生朝自己预先设计的方向发展,不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质疑发问精神的培养。

1.2 内容教授过于“规则化”。

从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统计方法的实施步骤,而对方法本身的统计思想却挖掘不够,导致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机械化、程序化,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能够熟练地进行统计计算,却对计算结果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甚至忽略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似乎统计方法是万能的,适用于任何场合。

1.3 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的统计电算能力差。

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WORD、EXCEL等软件的统计运算功能,统计课几乎不介绍,不少学生不会使用甚至根本不知道大多数普通函数计算器都具备求和、平均、方差和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统计功能键。

1.4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学生动手能力差。

很多学生不会运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决策时,只考虑到某种情况的可能性,不知道根据期望收益去作出判断;在进行调查时,不会选用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资料。这一点在教师中也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甚至关系到统计学专业及统计教学在我国教育中的生存问题。

1.5 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略显陈旧。

统计学考试形式多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内容多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测试,忽视对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在这样的考核设计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同时使得对知识点的短期突击和强化也往往能够在考试中奏效,甚至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对统计综合应用能力却缺乏客观真实的评价。

2.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2.1 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2 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3.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4.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统计学教学中,提倡板书和多媒体结合使用,采取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形式多样的现代化辅助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加大统计教学创新的含量。教学中将多媒体、投影仪、学生上机实习等信息技术与手段融入到统计教学中,可以使原本枯燥的统计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节约了板书时间,增大了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直接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提高学生计算机及软件应用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对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得数据处理、显示、分析和推理变得快速而简单,使统计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提高动手能力。

6.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第8篇

一、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

很多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都没有确定的答案,有时学生会提出很多自己的见解,但是教师因为自己都不能确定,所以很多时候不能给予学生肯定的答案。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抽屉原理”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用呢?当时我也没能回答出来。近年来,参加各种赛课的教师都不选择这个课题作为参赛内容,究其原因是怕学生上课提出各种奇怪的问题,难于做答,影响自己的比赛成绩。那么,为什么教师跟不上“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求呢?问题在于许多教师都没有系统地学过统计学,对于教材里“不确定性” “可能性” “数据分析”等概念都没有完全吃透,所以没办法跟学生讲清楚。另一方面,教师职后相关知识的培训较少或培训无针对性。虽然现在教师的培训很多,但是对于“统计与概率”专题的培训基本没有。一线教师忙于应付各种赛课和考查,很难抽出专门的时间来研究统计与概率的教法与教案,没有掌握深厚的相关理论知识,教师的教学水平自然很难提升。

如果教师对“统计内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长期都无法给予解决,那么肯定会影响学生统计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水平肯定也很难提升。面对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原来所学的知识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如果再不及时更新,将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加强教师的统计学知识的理论学习是当务之急。教师要贯彻终身学习的观念并加以实践,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认真学习有关“统计与概率”方面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理论水平。学校或教研组要组织教师对统计与概率方面的知识进行集体研究和集体备课。对于掌握统计学知识且教学效果好的年轻教师,要让他们多做经验传授,带动中老龄教师共同进步。上级教育部门应加强对统计学知识的培训,这能很快提高这个学区的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促进一些优秀教师的成长。如果县级能多请专家和学者到校进行指导培训,收益的覆盖面就会更广。没能参加培训的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多看一些优秀的课例,或者到一些优秀的学校听课学习,这些都能很快提高教师的统计教学水平。

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统计与概率”的相关问题,关键是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考核体制和教材方面有待革新

导致教师思想上不重视统计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统计考核评价。尽管新教材加重了统计方面的内容,但是相对于“数与代数” “图形与空间”等内容来说,“统计”和“数学广角”在每册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少,特别是期末考试所占的分数很少,有时甚至不考。所以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觉得那几分不要也行。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很多教师和学生觉得他们现在的生活中不需要这方面的知识。而且很多试题都是放在如何识读统计图表的数据上,往往忽视学生如何分析数据和看到数据带来的信息。其实卷面的成绩也不能代表学生真正的“统计和概率”水平,因为考试时往往有标准答案,如果学生的答案有所偏差,分数就很容易变低。如果考核制度能改革,不限定唯一答案,只要学生能有依据地回答问题,说得有道理都可以给分,那么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统计的意识也会得到很好的提高。

与此同时,有关统计和概率的教材编写不够合理,每个学期的内容都不相同,相互之间也没有联系。有联系的内容又时间跨度太大,比如说条形统计图分六个学期才学完,有时候明明是加多两节课就能教完的,但是偏偏要留到下个学期,这样教师将很难把握教学的任务。还有教材的选材方面考虑不全,没有考虑到地域性和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比如“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烙一个饼要2分钟,正反面各一分钟,一次能烙2个,那烙3个饼最快要多少分钟烙完?学生平时根本就没见过烙饼,他们根本就不能理解这种方法。还有学生提出:把烙了一面的饼拿出,等下次再烙的时候不是要多些时间吗?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对的。所以在教材编排的方面,我希望编者能多贴近学生的生活,特别是照顾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异,每个学期的内容能上下衔接,相关内容不要跨度太大,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实际,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

三、结语

第9篇

很多老师将统计当作数学来教学,同时学生也将统计当作数学来学习,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统计和数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从统计的起源来看,统计是用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是从数据的角度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由于要处理数据,因此用到数学的一些方法。逐渐地,这些用到的数学方法经过一些修改和组合,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教学和学习的各种统计方法。

因此,统计的核心是通过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这些具体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有助于分析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都可以是统计方法,比如在统计学中,有很多对问题进行描述和对比的方法,如图表分析、指数分析等,这些方法都不是数学里面的公式推导,只不过用到了数学里面简单的求和、求商等运算而已。所以,统计的重心不是公式推导,而是解决问题。当然,统计学不是任何问题都会拿过来解决,而是对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一些重要的、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一些数学方法进行修改和组合,形成的方法称为统计方法。因此,统计方法在使用时,往往都有前提和局限性。

也正因为如此,统计的方法从来都没有万能的,解决不同问题的统计方法往往都会不一样,在实践中,某些问题往往都有着其特有的一套统计处理方法,这些具体问题的处理,往往是把一些固定的统计方法再修改和再组合,就形成了解决具体问题的统计方法组合。下图给出了从数学方法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从上面可以看出,统计是以数学为方法的基础,最终的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习应用统计,应将“问题”作为核心,我们来教学和学习统计,一定不能脱离实际问题的,要做到这一点,使用问题导入法就成了必然。

二、什么是教学中的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的一般定义是指学习一个理论或方法,从一个具体的问题或案例入手,以解决这个问题为目标,导入到所需要学习的理论或方法。具体地,在统计教学中的问题导入法,就是我们在教学某一统计方法之前,要找到一个小的具体的问题,然后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诸多方向中,通过对比这些方向的可行性,找出最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找到的这个方向往往就是我们所要教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结合问题,以这个方向为指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一些简单的方法为基础,逐步解决问题,直至最终解决整个问题。像这样,以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向为指引,在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用到的一些简单的数学方法,如果将这些简单的数学方法按先后顺序汇总起来,就汇成了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就是一个具体的统计方法。这种问题导入法的教学,以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让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形地学习到了统计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统计方法变得灵活,不再死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不唯一性,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提出不同的思想和做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

三、如何使用问题导入法,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现有的许多教材和书籍中,许多作者都不断地尝试着使用问题导入法进行编写教材和教学,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使用各种教材所提供的问题,但在使用很多教材提供的问题时总感觉不好用,教学效果不明显。总结其中的原因,发现现有的教材提供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问题过大、不具体统计的大部分方法都是只能解决小问题或大问题中某个方面的方法,因此,当问题过大、不具体时,会导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也不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将学生引导到所要学习的方法中。解决问题过大、不具体的方法常常可以将问题进行分解,将问题分解到可以直接解决的程度。

2、同一章的各个小问题之间缺乏关联性,不能合成一个大问题很多教材在引入问题时,同一章中有很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会感觉到问题之间毫无联系,因此常常会出现一种结果,那就是学生在学到后面方法时,很容易忘了前面的方法是什么,不知道前后的这些方法之间是如何关联起来的,这种缺乏关联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这些方法是相互独立的,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联系到一起,孤立的使用,在具体解决问题时,也就不能很好地、全面地解决问题。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是在某一种,给出一个大问题,然后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小问题,这些不同的小问题用到本章的各个具体的统计方法,这些小问题之间往往存在这并列或递进的关系,从而也让学生在学习本章方法时,理解这些方法之间的联系。

3问题的解决方法过于唯一,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际问题中,几乎没有哪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唯一的,几乎任何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但很多时候,很多教材的编写总是让学生感觉某个问题只能用某种方法来解决,不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们在学习这些方法时,往往会有一种抗拒,这种抗拒往往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上,我们可以将提出的问题设计成多种解决方向,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按照不同的解决方向解决问题,比较方法的优缺点和效果,让学生找出最好的那一个,而我们学习的统计方法都是经过前人不断反复使用验证的方法,往往都是解决问题最好的那一个方法。这种启发性的问题,一方面启发了学生思考,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知道了统计的方法都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方法,是能最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统计学家们仅仅头脑发热就能想出来的方法。

4、学生对所提问题不感兴趣。实际上,任何导入方法的问题如果不好,其根本都是其未结合到学生的兴趣点,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常常会看到现在还有很多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统计教材所举例子几乎还都是一些类似于“某种医药有无效果”、“某种新的生物结果实的数量与以前有无差异”等方面的例子,仅仅这些问题,如何能吸引到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坚持地学习呢?要让提出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就要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本人总结了在对经济类管理类学生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教学的问题是学生关注的问题、学生自己所学专业方面的问题或学生应该知道的基本问题,当见到这些问题时,大部分学生会自然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些问题上。比如说:在教学经济类管理类学生时,如果说到如何选取股票时,他们会感兴趣;在教学会计专业学生时,如果问到某个大企业的经营特点、财务状况时,他们肯定也会感兴趣;如果问到我们农村经济有些什么特点时,学生们肯定也会关注这个问题。以上总结和分析了目前多数教材在问题导入法使用时存在的问题,其中,结合到学生的兴趣点,是我们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最重要的一点。具体的,如何在实际中做到这几点,本人以统计基础中的一个教学实例,来进行具体说明。

四、具体的教学实例

本人结合所教学的经济类管理类学生的特点,用一个企业的问题来说明我们统计中平均数的计算如何引入和讲述。例:海尔公司成立于1984年,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大型家用电器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在创办后的几年里业务不断扩展,企业业务扩展中,通过收购并购一些经营不是很好的企业是一个常见的做法,以下是1995年海尔公司在实际中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海尔看准一家成立刚满3年的电器生产企业X,希望对X企业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对其生产效率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收购X企业。海尔的市场部门收集到X企业自成立之后的这三年的生产业务数据,具体如下:1992年,X企业只生产一种电器A,总成本为10万元,每件A的单位成本为500元/台;1993年,X企业继续生产A电器,A电器的总成本仍为10万元,但A的单位成本降为400元/台;同时,企业扩大生产范围,引进一条生产B电器的生产线,生产B电器的总成本为8万元,单位成本为400元/台;1994年,X企业继续生产A电器和B电器,A电器的总成本为8万元,同时A的单位成本进一步降为200元/台,生产B电器的总成本为6万元,单位成本降为300元/台;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范围,引进一条生产C电器的生产线,生产C电器的总成本为12万元,单位成本为600元/台。

以上案例问题,首先,结合的是一个实际问题———海尔公司的实际问题,而且是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实际的问题,这种问题是经济类管理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希望能了解一些这样大的成功的企业,并对这种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很感兴趣。其次,案例中的问题为“海尔公司希望对X企业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对其生产效率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收购X企业。”要分析的问题是明确的,重点在于对其生产效率进行计算。

再次,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是不唯一的,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一方面可以结合管理学中的知识来解决,也可以结合统计的知识来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统计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该问题着重对X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行评价,而要评价生产效率,根据给定的数据,我们可以用到产品的单位成本,一般来说,生产的单位成本越低,企业的生产能力越大,而要计算单位成本,就可以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此一来,通过一个大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也体现了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最后,具体如何计算平均数,从三年来看,我们可以计算三年的平均总成本,用到算术平均数,然后计算1994年三种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用到调和平均数,还可以计算X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业务的平均增长速度,用到几何平均数。如此一来,由同一问题引出了多个统计方法,这些方法之间相互联系而又各有特点,也体现了统计方法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