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54: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家校沟通中的策略和艺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课堂教学管理 教学艺术 教学情境 沟通 表扬与批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207-01
1 什么是教学艺术
在中外教育史上,教学艺术曾经是许多教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我国古代,孔子有“乐学”的主张,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并且身体力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显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
西方近代明确提出“教学艺术”概念的学者,首推德国教育家拉特克(W.Ratke,1571―1635)。他在培根思想的影响下,发现了根据天性而实施的教学艺术,提出教的技巧应列入成功教学的基本要求。他的这些见解影响到后来的夸美纽斯等一批教育家。
2 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重要性
同样,作为教学艺术其中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形成也是极其重要的。作为高校教师,尤其要注重教学管理艺术的形成。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具有知识的传授者、智能的培养者和课堂活动的管理者等多重身份。教师作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能影响其质量和效果。因此有的教育学者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将不再起主导作用,而是从旁边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和管理者。
管理艺术是比管理方法层次更高的管理的行为特征,是一种更为灵活、更为人性化的创新型管理策略。低水平的课堂教学管理谈不上管理艺术,但高水平的课堂教学管理却能为教师留下许多发挥的余地,充满艺术性。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教师努力形成教学管理艺术是很重要和必要的。
3 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方法策略
那么,如何形成课堂教学管理艺术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3.1 重要观念的转变
3.1.1 课堂教学管理是服务学习的观念
课堂教学管理不是为了强制学生去干什么,也不是为了干涉学生的自由而进行“高压政策”,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给他们的学生生活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的。
3.1.2 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
传统教学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现代教学则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否是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分水岭。因此,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作为正确的学生观,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成功、多样发展。其次,作为正确的教师观,应该意识到教师是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的主体,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提供活动的机会,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参谋。
3.2 课堂气氛的营造
课堂教学情境中课堂气氛的营造不容忽视。一般来说,课堂气氛可能是温暖或严肃的,热忱或冷淡的,轻松或紧张的,团结或散漫的,和谐或冲突的,甚至愉快和痛苦的。然而,无论如何创建并维持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并以此促进师生关系,从而建立学生积极地自我观念是师生共同的职责。
3.3 沟通的注重
教师的沟通包括与同事的沟通、与领导的沟通、与学生的沟通,尤其要学会与学生的沟通。如何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呢?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3.3.1 教师应在学校环境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讨论
一些教师受旧有教学观念的影响,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客体,自己高高在上,不断向学生发出指令,单向地传递一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不是一种双向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就谈不上沟通。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听者,而不是一个说者。听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愿望、兴趣以及学习的具体情况。教师的表达应该给学生的表达以及自主学习留下足够的空间,这就要求表达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师生讨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多创造条件与学生进行讨论,要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3.2 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与教师平等的主体
教师如果把学生当作客体,就形成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欠交流教学局面;如果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体,就会形成主体之间的对话,从而形成教学沟通。教师不能把学生简单地看成是“无知者”,而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信息的交流者,从而避免教学话语“霸权”。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解他们的情愿与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是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必要策略。
3.4 表扬和批评的活用
表扬是平时课堂教学中会经常用到的管理方法,经常对学生提出表扬、给予他们肯定,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使用表扬应该及时、中肯、多层次。基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应该意识到表扬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意识到表扬的重要性并有机地将表扬和暗示联系在一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当然表扬并非简单地说“好”,而是一种艺术,表扬的恰当使用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作为教师应该掌握不同类型的表扬方式,但是切记不要因为表扬而伤害其他同学的自尊心,如避免“你比××同学回答的好多了”等措辞。
最后,还要学会表扬设计。有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去表扬学生,有些教师表扬方法单一、表扬的语言缺乏变化,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事先做表扬设计。教师的表扬往往是一种引导,起着对学生价值导向的作用,也包含着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精神、学习意志、学习方法、学习创新等方面进行表扬设计。
和表扬一样,批评也是教学中十分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有效地使用批评手段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不能为批评而批评。批评这种手段的运用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与责任为前提,应该合乎情理、公正适当。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批评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批评的艺术化蕴藏着教师人性的博大和境界的崇高,体现出教育的真谛:以人为本,润物无声。
总之,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门艺术,它直接决定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注重这种艺术的养成,为更好进行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萍.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王升.如何形成教学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中职教育 班主任工作 沟通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39-01
中职学校的学生处于心理走向成熟的前期,渴望独立、自我意识较强,而且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多数中职学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面对学生的不听话、叛逆等行为常采用“高压”政策或“置之不理”政策,最后往往都得不到较好的效果。严厉的说教和批评容易导致学生的反感与抵触,放任的策略最后往往使许多学生自暴自弃,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现,在班级管理中合理运用沟通艺术,长期坚持后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所谓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要求班主任作为班级事务的组织与管理者,应当重视有效的沟通对于班级事务的管理作用。沟通如果顺畅必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与指导,服从班主任老师的管理方法,纠正班级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和不良习惯[1]。
一、中职班主任应当具备的沟通素质
班主任管理着班级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和生活,因此,班主任与本班学生的关系是最广泛、最密切的。中职班主任要进行有效的沟通首先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者,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坚力量,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体。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对于学生的政治性、思想性有重大的影响,班主任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水平,能够区分政治问题,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
班主任工作中的沟通素质还要求班主任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中国教育家一贯主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就是强调教育工作者的亲身示范作用。班主任为人师表,必须坚持奉献精神,同时应当具备心胸开阔、坦荡无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道德素养。良好的道德水平是班主任与学生建立沟通的基础。再次,班主任应当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沟通水平,言谈举止大方得体,能够倾听他人意见,也能够合理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沟通的意义。
二、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沟通艺术
1.尊重学生是提高中职班主任沟通效果的法宝
中职学生学习成绩偏差、自律性差、学习习惯不好,然而即便如此,班主任也决不能因此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相反应当更加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更加尊重学生,恢复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学习兴趣。长期以来,我们的班级管理普遍采取高压政策,班主任往往在班级管理中树立了绝对的、不容侵犯的权威。尽管这种高压政策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但这种绝对权威式的沟通行为扼杀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甚至让学生在心理造成恐惧学校、恐惧老师的阴影,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创造能力的养成。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尊重学生是教育的基本道德,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向班主任或教师敞开内心世界[2]”。因此,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班主任要经常跟学生打交道,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对手机、Ipad等上网工具兴趣浓厚,且运用自如,在网络平台中,学生不但愉悦了心情,还从中找到了自信和骄傲。班主任对此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借助网络平台中的QQ、微信、微博等媒介加强与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如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开通班级微博等。班主任应该把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和正当的要求等摆到正确的位置上,真正尊重学生,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愿,通过让一部分学生分担班级工作的形式建立“信任”关系,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中建立的“尊重”关系,学生通过这个过程对师生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得到尊重和信任的学生才会乐于与班主任进行交流与沟通。
2.合理运用语言交谈艺术是提高中职班主任沟通的捷径
语言交谈艺术在社会的沟通、谈判、对话、磋商等活动中有广泛应用,语言艺术运用得当不仅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在班主任班级管理中,语言交谈的艺术对于沟通同样重要。认真倾听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也是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和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想法和思想动态的最有效的渠道。例如在同学生谈话时眼神注视学生,不时点头赞许以示对学生谈话的认可,并可以适时发问,引导学生继续话题,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倾听,从而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效果。此外,班主任要想取得良好的师生沟通效果,还要学会赞美学生。赞美必须发自内心,应注意赞美学生的具体的行为和变化,而不要笼统地夸某个人好。适当的赞美与表扬会使学生更加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往积极的方向努力,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堕落的心态,甚至“破罐子破摔”,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理智与学生进行沟通,避免情绪化沟通是谈话沟通艺术性的组成之一,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要讲求正确的批评教育方式,不能情绪化。学生犯了错误,适时、恰当的批评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使错误及时得到改正。班主任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有效沟通不仅仅是一句空话。避免情绪化带来的班主任收集信息断裂,沟通障碍,难以对学生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处理等不良后果[3]。
三、结语
中职学校班主任在工作中除了应当具备以上沟通素质和沟通技巧外,还应当根据班级管理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管理素养,从而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并做好班级管理与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卞友江,张勇.谈教师如何更好地与学生沟通[J].职业技术,2008,(95).
关键词:家校沟通合作 促进 学生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240-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合作。家校沟通即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与联系,通过这些形式让家长与学校共同分担教育学生,乃至管理学校的责任,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因素。构建以“服务”为特点的家校合作模式,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接下来,谈谈家校沟通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些策略。
1 借助隐形沟通
沟通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而言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和语言艺术,懂得沟通的技巧是做好班级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艺术,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建立相互信任、尊重、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这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当家长感觉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关心其孩子,工作尽心尽职,就会对教师产生信任,并由衷尊重教师,家长与教师的关系会向朋友般融洽,那么沟通也会变得更容易、愉快。某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由于父母离异对该生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固执、偏激、缺乏集体意识在他身上都显露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主动找学生、家长谈心,让学生明白很多大人的事自己是无能为力的,敢于面对现实,无需刻意规避或忌讳什么,调整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班集体当中,在这过程中,教师随时与其家长保持联系,提醒家长好好督促其学习,照顾好其生活,尽可能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从多方面关心孩子的成长,让他不会感到孤独和受冷落。这个事例说明,老师应主动与家长、学生交流谈心,让他们改变久已形成的思想,消除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隔阂,从而建立起一种互信,这样更大大地方便班主任今后工作的开展。
2 关注家长的心理
(1)平等沟通。
与家长沟通是双方面的事情,如果任何一方积极主动;而另一方消极应对,那么沟通也是不会成功的,要重视沟通的时间及地点。沟通前教师要向学生了解家中情况,或先征求家长的意见,以便决定是否进行沟通。对于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可公开表扬,这对学生和家长都是一种鼓励;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为照顾学生及家长的感受,最好采取电话或个别沟通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改正,那就是我们教师应当要放下“架子”。面对家长,我们应当少一些责备,多一些沟通;少一些吩咐,多一些建议。把学生家长当成朋友,和他们共同探讨对其孩子的教育,在单独的环境中,用商量的口吻提出教育措施,体现教师对家长的尊重。
(2)换位思考。
在与家长沟通时,常会遇到难以达成共识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从自己是孩子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去体会家长的需求,这样便会理解家长,处理问题的态度和说话的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师在沟通时要注意语言婉转,既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不足,又要让家长冷静的看待孩子的问题,使沟通达到高效。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把自己与家长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耐心、细致地进行沟通,不歧视他们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真正实现和谐的沟通与交流使之利于学校的长远教育发展。
(3)形式各样。
家校沟通的方法多种多样,除家长访校、家长会、家访、电访、建立家校联系本、成立家校沟通委员会等常用方法,还可从以下方法入手。
①利用家长学校。
学生的家长大多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开展“以家为本”即家校合作以家庭为中心,形式和层次依据每个家庭的特性和需要而定,面向家庭教育的学习活动等,做有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的专题讲座。通过一系列活动既让家长掌握一些正确的可操作性强的教育方式,又让家长了解教师的责任感,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
②注重网络沟通。
利用现代通讯工具进行家校沟通合作是一条有利途径。利用“校讯通”平台进行短信交流,建立教师个人博客或班级据点或班级QQ群等现代化的交流通讯手段来进行沟通,并在这一过程中善于转变角色,不再是班主任而是家长、孩子的知心朋友或长辈,与他们平等交流。这既保护了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问题又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了沟通,并及时联系家长帮孩子解除这方面的烦恼,增长他们的知识,使他们能快乐健康地成长起来,将心思更多地放在学习上,从而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
③开展丰富活动。
要提高沟通的效果,就要尽可能让家长了解并参与到活动中。例如: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参加“家长开放周”,深入课堂给教师、班级提出改进意见;邀请家长给校园之星颁奖,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荣誉感,参加中队活动;组织班级亲子活动,邀请学生家长介绍育儿心得等等。在活动中,让家长感受孩子的成长,让家长学会教育孩子,让家长学会互相学习、互相教育,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④走进学生家庭。
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有利于交换意见,也有助于达成共识,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上门家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个激励,对家长也是个触动,容易在教育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家访的重点要放在学生身上,通过与家长谈话,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社会交往情况,以及在家庭做家务中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窥探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通过了解学生的全部生活内容,发现学生的特长,依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也让家长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家校沟通合作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环节,成功的沟通能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形成一种协调、同步、互补的关系,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最终使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充。教育现象是千差万别的,对于出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寻找最佳的方式方法来解决家校沟通方面的各种问题,使两者和谐统一,使家庭和学校、家长和老师形成坚强有力的统一体,共同促进学生的完美和谐发展,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Z].2008.
【关键词】沟通艺术 教学 作用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如何实现学校目标、明晰职权职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都取决于良好而有效的沟通。由此可见,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本质上说就是师生双方借助于沟通而实现的,没有交往和沟通,教育活动便不可能产生。
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传递者过滤接受者反馈的环回过程。有一句话非常合适:在别人的反应里看到自己。因此师生沟通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动的基础之上的。教育是师生双方作为平等主体共同参与、影响和分享的一种活动,既然强调师生双方的平等参与性,因而师生沟通应该是双向的、理解性的。师生沟通不仅指向学生知识的增长,智能的开发、美德的锤炼,还指向学生人格和精神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沟通的本身也具有教育意义,是教育活动本身的体现。师生沟通不是教育或教学过程中的副产品,不止是教育或教学活动的工具或手段。
师生沟通是基本要求是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真诚。我认为,真正理解学生,是要教师抛弃自己对学生的固有偏见与主观判断,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身处地,以学生的眼睛来观察,以学生的心灵来感受,以学生的观点来思考,从而走入并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与学生心灵相通与共感,即罗杰斯所说的“移情性理解”。
相信并珍视学生的价值和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改变和成长的动力和能力。不论他的成绩好坏、品行优劣、出身贵贱、相貌美丑,真正视学生为平等的伙伴,是与自己一样值得尊重、应该被尊重的一个人。
师生沟通还应立足于教师应真诚与学生分享自己,只有互动的沟通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的、自然真实地与学生分享,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真正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
二、教学中的沟通艺术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水平如何,也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者的共同追求,没有这样的境界,美好的教育蓝图只能成为缥缈的空中楼阁,在灯火阑珊处向你招手,你却永远无法触摸到它。而要营造理想的教育氛围,需要有效的沟通,需要为师者用自己的情感智慧甚至是人格来开启一道道心灵之门。美国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时间,研究了90000名学生的信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学生对老师最大的希望是对自己尊重与友善的态度。要让学生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指点,就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任和肯定,从而表现出的对学生的关爱和友善。而要达到这一结果就是要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通过良好而有效地沟通努力把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在积极健康的教育情绪之中,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以亲近信任,甚至可以成为自己心灵的港湾。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是教师智慧才学的显示,是师生情感的剂,更是实现有效教育和沟通的法宝。任何人难免会犯错误,更何况是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孩子。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幽默的沟通方法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幽默常常能把困境和窘迫转化为轻松和自然,柳暗花明,既解决了学生存在的问题,又维护了学生的尊严。
积极的师生沟通不只是教师的喋喋不休。正如一位教育心理学专家所说: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要想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老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只有积极倾听孩子的诉说,老师才能捕捉到他的需要与愿望。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走进孩子的内心,用他所能接受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沟通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师传递的信息,是有选择地接受的。这种对教育影响选择接受的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因此,用真诚唤起信任的沟通艺术,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拥有它,你才能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高质量的沟通。
三、加强沟通的策略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沟通的策略,没有沟通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而经常出现的,是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行为经过详细调查就凭借自己的善恶判断学生的对错。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否能深入地了解到学生思想发展的深层面呢?原因究竟归结于何处呢?其实教师只要能把自己与学生平等对待,也就可以避免许多可能是因误会而产生的错误,给学生一个平等面对教师的机会,让学生说出心里话,这样就可消除许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一、选择合适的沟通场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沟通效果有3个要素:场合、气氛和情绪。其中,场合是排在影响沟通效果的第一位的,这说明场合在沟通效果当中的重要性。
前段时间听过这么一个案例,说是在期中考试之后,校长在一个教师办公室坐了下来,对一个物理教师说,你教的这两个班级的物理成绩怎么比其他班级低了好几分啊。这个物理教师非常尴尬,因为当时办公室还有几个其他的教师在场,校长的这句话极大地刺激了这个教师。当时,这个女教师就没有给校长好脸色看。之后,她对自己的丈夫说起了这件事情。第二天中午,这个“仗义”的丈夫在外面喝了点酒,然后开车去学校“讨说法”。当时,校长正好在校门口值班,这个丈夫把汽车开进来之后,朝校长走过去就骂,说电动门开得不够宽,并有想动手的架势。这时,这个校长后退了几步,并说:“你可能喝多了一点,有什么事情我们到校长室去慢慢谈。”这句话给了校长下台阶的机会,那个丈夫没有出现更过激的行为,而是骂骂咧咧地走开了。
这个案例说明了要在合适场合沟通的重要性。一开始,这个校长没有选择合适的沟通场合,在办公室当着其他教师的面来批评女教师,使得这个女教师下不了台。后来,当这个校长面对女教师丈夫的威胁时,要求到校长办公室去解决问题,而没有在校门口直接继续冲突,避免了更大的尴尬。
二、注意沟通的肢体动作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高贵与尊严、自卑和好强、精明和机敏、傲慢和粗鲁,都能从静止或者运动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上反映出来。”心理学家也指出,肢体动作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某所学校的一次期末工作会议上,校长像以往的期末工作会议一样,传达了教育局召开的期末工作会议精神,回顾了学校一学期以来的各项工作。校长在主席台上讲得唾沫横飞,而有些教师对于某些会议内容并不是很感兴趣,在下面窃窃私语。这时,让人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校长当时可能心情不大好,用食指对准了一个正在下面讲话的老年教师。这个老年教师发现之后当时就跳了起来,拿过自己旁边还有茶水的杯子,把杯子里面的水连同茶叶一起泼向了主席台上的校长,引起了台下教师的一片唏嘘声。
不管怎样,用食指对准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很显然,这个老教师也还是有点老资格的,他对校长这样的肢体动作很反感,也做出了过激反应。在这一事件中,不管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校长肯定会吃亏。有些校长由于当校长的年头多了,难免会有一种优越感,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当中也会有一些高高在上的气势,如果在这样的情形下校长还有一些不大妥当的肢体动作的话,那有些教师就可能会不买账,从而产生不良后果。
校长当然要尽量避免一些不妥的肢体动作,但是也不能对所有的肢体动作退避三舍,而应该恰当地运用一些比较合适的肢体动作。比如说,校长在倾听教师说话的时候,可以身体微微向前倾、目光对视教师,表现出一种很专心的样子。在当教师讲到重点或者比较合理的地方时,校长应该点头微笑。这样的肢体动作会让教师感觉自己得到了尊重或受到了重视,校长在用这样的肢体动作与教师沟通时,沟通效果就会加分。
三、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心理学家指出,情绪状态对信息的传递影响很大,如果双方都处在激情状态或心境不佳的时刻,就难以沟通意见,甚至会歪曲对方的信息。
听说本区有位校长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很有技巧,不管多么怒气冲冲的教师走进他的办公室,他都能让来者心平气和地离去。笔者一直很敬仰这位校长,也很想知道他与教师沟通的秘诀。后来,有机会和他一起上研究生课程,在闲暇之余与他聊起了坊间对他在沟通技巧方面的评价。他微微一笑,说这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只是当有怒气的教师走进他的办公室的时候,他就让教师尽情发泄情绪,自己只是充当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在倾听的过程中有时还会附和几声。等教师说得差不多的时候,他经常会说这样的话:“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你有这样的想法是正常的。”这时,教师一般都会缓和一下情绪,觉得校长是理解自己的。如果教师还带有一些情绪的话,这个校长还会与他慢慢地聊,把教师的心情处理好。等教师的心情处理好了之后,教师在看事情的时候就会更加客观一些。然后,这个校长就会开始摆事实、讲道理,着手解决教师的事情,让教师心平气和地走出校长办公室。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抗拒的人,只有抗拒的心情。校长在给教师安排工作的时候,有些教师会有一些抗拒的情绪。这时,校长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教师,而是要静下心来,用自己的智慧来先处理一下教师抗拒的心情,让教师放下包袱,接下来的事情就会迎刃而解了。
四、巧用几种沟通策略
校长在与教师的沟通过程中,不妨运用几种沟通策略,让自己与教师的沟通更加顺畅。
翻译员策略。校长在与教师的沟通的时候,不妨用“你的意思是……”作开场,这会使得校长与教师的沟通有一个好的开头。
太极拳策略。校长在与教师沟通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时,不妨像打太极一样,慢慢地说开去,用比较曲折的方式说明自己的真正用意,让教师有一个缓冲的过程,然后能够接受校长的观点。
“因为”策略。很多家长在说服孩子的时候,都会用一些比较让孩子接受的理由来说服他们。其实,成人也是一样的。校长在与教师的沟通过程中,不妨用几个“因为”,这些“因为”后面可以是一些白纸黑字上写的一些政策性的东西,也可以是一些大家显而易见的事实。校长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与教师沟通,教师就不会无理取闹,而是心服口服。
一致性说服策略。有时候,我们无法说服某个人会请一些救兵过来,一致性去说服他。有时候校长的说服力也是有限的,在与教师沟通的时候不妨借用一些其他的力量,比如说教师信得过的朋友、副校长等,几种思想汇在一起,几张嘴巴联合起来,这样去说服教师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一些。
当然,校长与教师沟通的策略是不止这些的,校长平时要多学习、多总结,对待不同的教师和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让沟通变成一种艺术。
五、推倒一堵墙,建起一座桥
记得有一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有这样一个节目,每次牛群说一句话的时候,对方都会很开心,但接着,牛群又会用“但是”把话题一转,令对方感到很不舒服。有一个教师曾经跟笔者讲过他们学校的校长,说他们学校的校长就很喜欢说“但是”一词。有一次,校长对他说,他班级的卫生包干区打扫得很干净,他听后非常高兴,认为校长在说他这个班主任带班有方。但是,这个校长又用了一个“但是”,说但是他班上学生出来打扫包干区的时间稍微晚了一些。这时,他心里自然有点不高兴,觉得这个校长有点吹毛求疵。
在校长与教师的沟通过程中,“但是”是横亘在校长与教师之间的一堵墙,成为教师心中的一个心结。所以,校长不妨把“但是”这堵墙给推倒掉,用“同时”或者“而且”来建起一座校长与教师沟通的桥来。
关键词:小学校长;管理;艺术
学校管理艺术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它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始终,存在于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学校管理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与艺术
校长要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尽力为教师办实事。作为校长要尽力为教师办实事,形成一人有难,众人帮的好风气,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校长应为困难教师解决福利问题,关心每一位教师。不仅如此,校长还应关心教师的住房,子女就业,入党等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无后顾之忧,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去。
2、灵活的批评艺术。我们常听见校长感叹,做人的工作,表场起来容易,批评起来就难。也常听到老师与校长发重争执,弄得校长下不了台,究其原因,还是方法问题,校长应对老师要多加赞赏,谨慎批评。校长的一点点表扬,一点点鼓励将会使一名普通的教师迅速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教师无私奉献,关爱学生,看护公物,讲究卫生,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校长都应给予表扬。它意味着领导对教师的一种认可。拿到了奖牌,校长应大加赞赏,给予肯定,甚至可以给予奖励,奖金发得让人羡慕,以此激励,校长不仅要在社会上,还应在人多的场合进行夸奖,而且在背后,在个别教师面前,在无教师参与的场合,都对进取的教师进行赞赏,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才是有效激励教师的秘决。有时用“我知道你是一位出色的教师”一句话,就能树立教师的自尊,增添教师的自信,给予教师无穷的力量。校长对教师的批评千万谨慎,点到即止,以不伤和气为宜,切莫大做文章;当然,遇到原则上的问题,就必须找其教师进行深入交谈,使之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其次,校长还要注重沟通接受批评,校长也有“过错”,无论是语言过错,决策过错,还是行政过错,只要教师提出批评,都要诚恳接受,切不可对提意见的教师大加责难,更不要发生争执。因为,敢于给校长提意见的教师,一般说来都是有责任感、有正义感、有主人翁意识的教师,他们的意见绝大多数都不是为一己之私。校长对教师的批评不能采取逃避的办法,要勇敢地为自己错误负责。只有这样,教师才会给校长提出具有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校长要经常性保持与教师的沟通,就是工作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多与教师接触,多与教师沟通。
3、工作应细致入微。校长工作不仅要做到教师的心坎上,还应深入到教学当中去,校长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做到以理服人,还要做到以情感人。作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先关心人,了解人,然后才能教育人。尤其是工作,校长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还要深入教学工作第一线,亲自任课,提倡担任主课,密切接触广大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发现掌握教学情况。及时发现掌握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取得领导和指挥教学的发言权,才能继续提高专业水平,避免由内行变为外行,而外行是无法领导好内行的。校长不是一种装饰,也不是一种摆设,不能过于形式,要真正把课教好,要做到认真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在教学中起表率示范作用,不能马虎对待,校长不仅要教好课,还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督促教师对学生作业及时批改、评讲,只有这样才能抓好课堂教学。
4、重视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学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政治学习制度,对教师的思想政治问题,要遵循渐进的原则,坚持正面引导。通过报告会,专题研讨会,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从教师的现实心理水平出发,一步步把教师的思想引导到更高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管理中形成合力,有利于学校管理目标的实现。校长的制定学校工作目标时,首要的是切实可行,让教师能实现,不要太遥远而不可及,制定目标应当实在,校长本人也应该实现或做到的范围。这些目标包括质量目标,不要只盯着一两件事,不要在一天内完成所有的事。总之,校长在制定目标时,要让教师有希望能够实现。
二、正确决策能力及艺术
主席曾指出:“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这说明校长要对整个学校工作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先后主次,只有找准中心,工作才有重点,才能明确主攻方向和工作目标,才能推动全局性的工作,这就叫抓住中心,提高效率,事半功倍。
在日常工作中,校长不仅要抓准、抓紧中心,还要兼顾非中心工作,正确处理中心工作和一般性、经常性工作的关系。没有一般就没有中心,只抓中心而丢掉一般,或者两者对立起来,都是形而上学的表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彼此割裂和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
沉着、冷静是正确决策的前提,是实施有效管理的保证。校长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便对校内校外的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做好及时的判断和相应的反应。但有的校长在工作中往往容易激动,控制不住自己,给工作带来被动。学校管理实践要求校长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要防止感情冲动,乱发脾气。在工作中,应讲究策略和艺术,刚柔相济,校长只有保持平衡的心情,才有审时度势,把握工作契机。
校长还要用新颖理念来管理学校、管理教师、管理质量。所谓的新颖,就是校长的思想理念必须要新,必须与众不同,必须具有前瞻性。校长的眼光要看得远一些,有些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得轻松点,慢慢来。有时需要冷静的思索,这样做是否正确,或告诫自己退一步看看再说。因为,求新求异的管理方法会有曲折性的,经验告诉我们,积极的工作态度是一种最有力的激励。这是一个现代校长成功的必备素质,也是校长快乐人生和学业有成的秘诀。
三、沟通和协调管理能力与艺术
学校领导工作面广、事多、性质复杂,仅靠校长一人是不能担负起全面的领导责任的。因此,建好、管好、用好领导班子是校长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校长管理能力与艺术的具体体现:
第一、化解矛盾,增进团结,才能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在校务管理中往往会遇到大量的工作上和人际关系上的矛盾,处理不好便会形成对学校工作的障碍和危害。对于这些矛盾和冲突,学校领导如果能及时进行沟通与协调,正视矛盾双方的冲突及其潜在的利害关系,消除误会,化解矛盾,疏通关系,并且强调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提倡顾全大局,发扬风格。将矛盾双方的分歧逐步统一到学校的共同目标上来,从而增进全校工作人员的团结,保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就可以增强学校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促进事业的发展。
第二、疏通心理,加深理解,有效开展工作。一般情况下,领导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的认识由于各自所处的角度不同,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校长在学校管理上的一些制度、规定和安排,也可能与某些个人的认识产生一定的抵触。校长要多与教师、职工交换思想、勾通感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认识不一致而产生的一些抱怨和不满情绪,通过心理状态的调整,使大多数人达到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这样在教学中便容易形成必要的统一意志,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工作绩效。
第三、大量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在学校管理中必须经常进行。校长对于一些管理问题进行沟通与协调,应该讲究领导艺术,在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的前提下,按原则办事,一是要平等公正。一般说来,多数人希望领导能够主持公道,化解一些他们本人不能解决或暂时不好解决的矛盾,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寻求到某种心理平衡。平等公正的原则首先要求学校领导对待自己工作对象,要有一个科学态度,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其次,工作中不掺杂个人的好恶,不徇私情,坚持尊重事实,以理服人,秉公执法,不偏不倚对待所有的部门和当事人。
第四、诚实守信,领导沟通与协调的基本渠道是人际间的信息交流,真实性是最起码的要求。同时有效的沟通与协调,需要领导者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学校管理者的人格品质,尤其是他们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真诚和信誉的口碑,是管理过程中实现成功沟通与协调的基础。校长令人信服的口碑,也必须是牢固地建立在自身诚实守信的工作准则之上,由此才足以影响沟通与协调的对象,获得一个共同解决问题的基础。
第五、主动及时,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使矛盾和问题限制在适当的可以控制的程度和范围之内,避免矛盾加深或者激化,造成更大的难度。这对领导工作的安排、当事人的利害关系和学校的整体利益都有很大的好处。同时,应该看到,沟通与协调不仅仅是学校领导之间的事情,多数情况下它会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部门与相应的人员。只有领导主动及时地进行沟通与协调,方可避免学校各方面工作出现消极被动状态,建立起部门之间、人员之间良好的协作状态。
第六、。学校工作中的矛盾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存在于不同的层面,具有多样性。学校人员虽无根本的利害冲突,但许多的微妙的利害关系,的确也难以一时协调好。这就要区分轻重缓急,做到适可而止,求大同,存小异。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领导和当事各方必须在坚持大原则的前提下,掌握比较灵活的策略,做到存异求同,彼此都留有余地。要自觉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来统一大家的认识,并进一步引导大家:承认并尊重其它部门与他人或别的部门暂时存在的利益;为达成彼此合作,共同发展,即使本人或本部门与他人或别的部门暂时存在的一些分歧,需要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的让步和牺牲,也总是值得的。校长只有沟通和协调好上下级的关系,才能使学校形成一个积极向上,高效的指挥网络。它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处理问题能力与艺术
处理问题,勿感情用事。校长勿单用感情处理人和事。比如:执行制度,不能与自己贴近的一个样,与自己疏远的一个样,解决问题不能与自己亲近的都为是,于自己疏远的都为非。又如:发奖、评先、晋级不能与自己密切的都圈之于内,与自己“难贴”的排之于外。如果这样,学校很容易形成派别斗争,校长会骑虎难下,很快。所以,校长应该“民主式”,切勿“家长式”;要公正,勿偏见;要正面,勿明暗;要尊重每位教师,勿轻看部下小卒;要全力支持教师所做一切工作,并要教师知道你永远会帮助他们,为教师开辟成功的阳光大道。
五、业务管理能力及艺术
面临二十一世纪,社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要当好一名出色的领导,校长不仅要自身素质过硬,处处身先士卒,为人师表。更重要的是业务能力素质是校长职位所要求的实际治理学校,全面主持学校工作的可持续本领。能力是实际的本领,校长的业务能力是具有综合性的学校管理能力。这些能力是校长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以及学校管理实践经验的综合反映。校长应用能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善于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做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及进行品德教育,能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全面发展,具有听课、评课、主持会议及指导教学、教研、课外活动等工作能力和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及改进教学能力;善于发挥群团作用,能协调好学校内外各方面的关系,发挥社会、家长对搞好学生工作的积极作用;能以育人为中心,研究学校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实际出发,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文字能力,能起草学校工作报告、计划总结等,以及会讲普通话,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是校长应干在今天,着眼明天。要站在世纪的高度、站在振兴民族的高度去看待目前所做的工作。因此,校长要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可盲目攀比、又要知难而上、自力更生、扎实苦干、一意一心谋发展,在求实中前进,敢于求新、求异、敢为人先,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应有贡献。如果没有这种眼光,而对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面对错综复杂的事情,就会缺乏勇气,只会机械地听命于上级,上级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上级让怎么干就怎么干。那么导致工作被动、成绩平庸,误人子弟,贻误事业。
综上所述,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懂得管理艺术和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能当好一个称职的小学校长。
参考文献
[1]徐晶.《学校经营管理》[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关 键 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
福建省晋江市作为中国百强县之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动也进一步加剧。同时,信息化和高铁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了晋江人通讯出行的方式,还深刻影响到晋江居住民的生活习惯、人口结构、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等领域,并对现行的晋江学校教育产生诸多的影响,甚至于触及了晋江教育的一些传统习惯。如何有效地降低社会综合发展带给学校教育的影响,优化教育的整体氛围?笔者通过对晋江部分中小学的调研和分析,认为以学校为中心建立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良性互动模式,可以有效地优化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系,稳步提升教育的整体成效。
一、相关概念
本课题涉及五个重要的概念,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自我教育,笔者先做如下概念定位,以揭示它们间的内在联系。
(一)家庭教育
本文指一个未成年个体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生活习惯、教育方式等综合因素对其成长产生作用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其教育作用位居儿童六大雕塑家之首,是一个人教育的起点和基点。
(二)学校教育
本文指适龄的人集中到学校,以课程体系、授课形式、组织方式等一系列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促进成长的过程。它在人的成长作用中位居第二。
(三)社区教育
泛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未成年个体,受到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生活氛围等社区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也属于社会教育的狭义范畴。它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影响人成长最主要的三个要素。
(四)自我教育
即未成年个体自我反思外部现象,以自身情绪感受、接受程度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内化过程。以上三种教育最终均会转化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影响自我教育的基本价值定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与自我教育在人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结构图体现如下:
(五)教育良性互动
教育是未成年个体成长中受到综合影响的过程,由于施加影响的各方因素在个体身上产生作用的不确定性,它们所施加的影响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相反或多方向的。本文中的“教育良性互动”,就是指在遵循未成年个体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措施的矫正和相互间的良性作用,致使未成年人接受社会正能量的综合作用,激励自身树立起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正能量气场。
二、一线调研与现状分析
立足学校教育的需要,从观察学校营造教育合力的基本现象出发,课题组对晋江市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现状做了近三年的跟踪和分析,采用了现场调查和报道分析两种基本形式,现场调查主要立足笔者所在学区的中小学,报道分析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晋江市教育信息网。经过梳理分析,晋江市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存在着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功能孤立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的存在相对孤立,教育间的合力缺乏整合,教育作用此消彼长,常常出现“5+2
图2 “家―校―区”教育功能孤立示意图
(二)活动零散
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监管主体责权的不明确性,导致在教育活动协同上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晋求学学生的家庭教育,家庭单位间存在着重视程度、方法艺术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在大部分家庭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家长的基本素质。学校教育的监管主体相对比较明确,主动性较强,但仍会受到家庭、社区教育不同程度的影响。社区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就算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布置要求下,其教育活动也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并且依托于辖区学校开展,走过场的多,效果极不理想。
(三)形式单一
从时序角度分析,“整合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共同构建教育合力”的话题越来越得到一些学校的重视,在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比往年有了很大进步。但在整合教育的活动形式上仍然相对单一。如学校、家庭教育整合仍以家长会、家访等为主,再如学校、社区教育整合上,主要也以进社区老人院慰问老人、进烈士陵园祭扫活动为主,而且组织的次数、参与的学生数都很有限;社区、学校教育整合上,最常见的是公安部门安全教育进校园的活动交流。这些都说明在家庭、学校、社区间教育合作的形式、深度、广度都还很有限,作用也很有限。
三、理论分析与策略构建
在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合力,促进未成年个体自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握好哪些基本理论,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设计教育良性互动的策略,构建起良好的教育互动呢?
(一)心理学理论相关论断的运用
1. 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来源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确定要立足于对服务区学生以往共性状态、喜好、心理等因素的分析。
2. 一切行为都是环境影响造成的,行为的形成和维持是强化的结果。来源于行为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要有可持续操作的程序,要有利于活动的持续开展。
3. 人人都有向上和向善的可能,每个人都可以积极健康地实现自我。来源于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要有普及功能,对每位学生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社会学理论相关论断的运用
1. 一切组织都具有自动调整、顺应和改变的功能。来源于功能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的过程,它需要以实践做为平台。
2. 组织成员间的冲突,有助于成员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角色。来源于冲突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设计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到家庭、学校、社区等责任主体的互动,促进互动策略中临时组建组织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3. 人们的互助、互惠行为是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来源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启示:家庭、学校、社区教育良性互动具有良好的需求基础,有效的互动策略可以优化三者的教育合作氛围,促进未成年个体的良性成长。
(三)“家―校―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模型设计
综合以上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及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设计条件和特点,“家―校―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建构模型阐述如图3所示。
四、策略解读与实施建议
教育良性互动是依赖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责任主体分别开展有效的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来实现的。按家庭、学校、社区三者在教育中所承担的不同作用,在学校统一协调分配下,共同承担起对未成年个体进行良好教育的责任。
(一)学校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设计培训、协调实施者
本文中的“学校教育”,狭义指学校良好的内部学习环境以外,在营造教育合力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在不考虑学校课程设置、文化建设、氛围营造等内部因素的前提下,在“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构建过程中,学校教育应承担起对互动策略的设计、培训、协调、督促等责任。如图3所示,其主要工作职责有:负责建立教育互动委员会、开展家长素质培训工程、构建信息化服务沟通平台,并以此作为教育良性互动的基础工程。
1. 建立教育互动委员会并指导工作的开展。教育互委会由学校德育主干、家委自治会主干、社区教育主干、学生代表等部分组成,旨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沟通协调学校、家庭、社区、学生等主体关系,设计、指导各项互动策略的组织实施。
2. 推进家长素养工程,发挥家长学校的效果。家长素养工程,即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学习、现场对话等方式,促进家长教育素质的提升,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降低家庭负面行为带给学生成长的不良影响。
3. 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保持教育主体沟通的即时性。依托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移动终端等技术,以QQ、微信等平台,建立起教育互动相对稳定的沟通途径。如建立班级QQ群,加强班级学生群体或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通报,作业督促和指导,成绩汇报与策略沟通,延伸学科课堂学习,发挥统筹课内外、学科间的作用。也可建立班级微信群,作为出勤通报、一分钟家长会、好方法推荐等平台,统筹校内外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度。
(二)家庭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实施的中坚力量和榜样示范
目前,晋江大部分家长都是被动地关注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很多时候参加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也都由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家长缺乏主动性、对孩子关注度不够、素质不高等诸多因素,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能够激起家长兴趣的参与平台。因此,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建构起能够强化家庭教育作用的平台至关重要。
1. 建立家长督学制度,引家长到学校管理中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呵护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从图1分析可得出,中小学是学校教育逐渐占重要地位、家庭教育影响逐渐降低的阶段,二者对此时未成年个体成长都产生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可以主动建立家长督学制度,整合中小学阶段两股最重要的教育力量,通过学校的教育平台,为学生平稳渡过叛逆期保驾护航。家长督学可通过学校安全管理(如学校大门接送轮值等)、解决学校投诉案件、班级听课巡课、校外活动组织等方式,引导家长代表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来,在寻找家校教育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收获家校教育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2. 成立家委自治会,由家长沟通协调自己孩子的事。由家长委员会牵头,成立家长委员会在校常驻机构――家委自治会,设定其工作职责:第一,履行家长督学的责任;第二,围绕学校敏感问题(如学生在校用餐问题、校服问题等),负责组织召开家长听证会;第三,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冲突时(如家校教育方式出现分歧等情况),做为第三方机构介入调解,谋求统一的解决意见。
3. 开设家长讲坛,让成功家长传递成功的经验。一所学校的人才资源是极其丰富的,除了教师、校友资源外,还有一股随时不断丰富的对象,即家长资源。由学校提供场地,家委自治会负责邀请组织,请每一届学生家长群体中,在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做人生、职场、学习等方面的讲座,为家长做家庭教育方面的辅导,用一个个生命经历去引导、感染一群生命的成长。
4. 组织家长接待日,让家长也做些孩子的事。缺乏家庭沟通,缺少相互理解,往往是导致家庭矛盾的重要原因。学校可以依托家委自治会,组织较为广泛的家长接待日活动,邀请一些特定的家长参加,让他们也做做学生在校所做的事,如食堂接待日,家长也吃吃平常孩子在校的饭菜;在校活动接待日,家长也过过学生在校的生活;开展亲子活动日,家长和学生一起接受挑战完成任务等。通过家长接待日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多些谈论的话题,促进相互理解;也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办学的情况,促进家校理解。
(三)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实施中的社会导向和助推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社区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社区文化背景将助推教育环境的进一步净化,家庭和学校教育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1. 建立社区助学制度,创设学生动手与实践的平台。社区助学制度,在本文指社区依托社区资源,开发一些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以弥补学校教育中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社区教育代表通过实地考察和评估,选择几处配套比较完善的定点实践单位,与学校配合组织做好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社会阅历和动手实践训练量。
2. 开设社区论坛,开通行业精英职业指导的渠道。初高中学生都面临着中高考后的重要转折,要选择职业教育还是选择常规的升学教育。在适当的时间里,邀请社区主干企业精英,开设社区论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职业知识,提供职业与兴趣磨合的导向,有利于学生做出更符合镇域经济模式的升学选择。社区论坛可以采取学生走课的方式进行,进而给学生提供最大的行业信息量。
关键词:班主任;家访;策略
中学生正处于潜意学习的最佳时期、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父母和子女固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经济关系,决定了家庭在中学生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显然,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取向是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时下,学校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及影响在逐渐弱化,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常常严重冲击学校教育,用形象的公式比喻就是“5+2=0”,就是说,学生在校5天的教育常常被家庭社会的2天影响所抵消。班主任家访是沟通家校之间联系的桥梁,通过班主任有效的家访,能够引导家长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促进家校合作,避免“5+2=0”现象的产生。
班主任有效的家访,要求班主任运用正确的策略,在切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学生家庭进行访问,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笔者认为正确的家访策略家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式要多样
有效的家访并非单指班主任登门拜访,可以包括登门走访、家校联系卡、电话访问等多种形式。
1.登门走访,制造惊喜,创造奇迹
登门走访,可以让学生和家长获得一种尊重感。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处在同一空间,谈论的焦点与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思想动态上,这样的机会并不太多,班主任登门家访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关怀的温暖:教师放弃休息时间,不辞辛苦来到家里是为了让自己及时改正缺点,督促自己进步,而且教师对自己在学校的表现有如此全面的了解,也体现了一直以来对自己的重视。
2.校联系卡,沟通你我他
家校联系卡制度可以保持家长和教师之间经常性的交流,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动向,把握孩子成长的脉搏。每次联系卡收回后,班主任可以从家长反馈的意见中及时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可以促进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小小的联系卡辗转于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仿佛一条感情的纽带,架起了一座家校共同关心孩子成长的桥梁。
3.电话家访,使家校的距离更近了
学生病了,打个电话询问询问病情,可以让学生与家长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温暖;对于急需解决问题又迟迟不肯露面的家长,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告知家长急需配合的地方,并给出具体措施;对于好玩游戏的学生,周末可以借助电话联系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并提醒家长注意……电话家访,省工省力,小小电话机可以拉近学校和家长的距离。
二、方法要灵活
班主任家访不能只图形式,要有丰富的内容。班主任家访或是为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或是为了发现学生问题,或是为了向学生报喜,或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家庭困难。家访的目的不同、对象不同,采用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1.根据不同家长对象,因人而访
(1)对于有教养的家庭,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2)对溺爱型家庭,交谈时,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适当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
(3)对放任不管型家庭,班主任在家访时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心理,改变对孩子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委婉地向家长提出放任不管孩子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是很痛苦的,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2.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因材相访
(1)班主任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情况要一分为二。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既要肯定优点,又要提出不足,使家长不放松教育,并通过家访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2)对待学习效果较差或某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唤起家长关心学生的热情,然后与家长就事论事地指出学生工作、学习中的不当之处,提出切实的改进意见;绝对不要一味指责缺点,要善于发现闪光点。通过坚持不懈的“苦心经营”,加强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经常“合力教育”,学习效果会有明显的提高,班级违纪现象会得到有效遏制。
(3)我们的教育往往可以做到“促两头”,却往往会忽视了中间这群不惹眼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加强对这部分人的教育,这部分人是班级的中流砥柱,是班级坚强的后备力量。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既肯定其好的一面,也要指出他不够的地方,唤起家长的教育热情,并共同努力促使孩子下阶段好好努力。
3.要根据不同事件背景,因事随访
(1)当学生取得一定成绩后而沾沾自喜时,家长也容易被学生的情绪感染,觉得自己的子女真的具备这样的水平,而跟着子女得意忘形。这时需要教师适时给他浇浇冷水,并激励他能再接再厉。
(2)当学生遇到挫折而悲观失望时,虽说失败并不可怕,但一旦一蹶不振往往会破罐子破摔,丧失进取心,从而无心向学,造成更糟的后果。此时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悉心呵护与鼓励。
(3)当学生受到较强的刺激而出现严重后果时,学生受到挫折时是心理最脆弱的时候,这时班主任予以家访,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并配合班主任及时疏导,帮助子女走出困境,这时予以帮助可以让学生感动一辈子。
三、沟通要讲艺术
1.要主动预约
班主任应把家长视为教育活动的合作者,积极与家长联系,而不应出于偶然的动机或迫使家长对学生采取强硬措施而进行家访,这样会使家长害怕教师家访。进行家访尽可能与家长有预约。预约时把访问的内容、时间等告诉家长,这样做的好处在于:(1)加强了家访工作的计划性、目的性,有利于克服教师的急躁情绪,避免对问题的简单处理,也不会出现见不到家长而白跑一趟的现象;(2)家长有所准备,谈话易入正题,双方容易达成一致意见。预约家访做好了,联系密切了,还可以发展应邀家访和电话往来,达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预约家访制度形成后,并不排除一些偶然性的家访。
2.要尊重家长
在与家长的交往过程中,班主任应做到文明礼貌、尊重家长。班主任通常比家长熟悉教育知识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规律,切忌以懂得教育而自居,不愿倾听学生家长的意见,交往中应仔细寻找家长意见中的合理成分,不能以教训的口吻与家长谈话,特别是学生在学校犯了错误的时候,班主任仍不应该忘记在谈话时给对方以尊重,更不能当着学生的面训斥家长。否则,家长有可能将这种羞愤之情转嫁于学生,极易形成学生与班主任的对立。当教师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应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做到以礼待人,以理服人。
3.要客观评价学生
客观评价指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班主任向家长介绍情况时,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这样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切不可毫无根据地对学生做出能力和行为等方面的评价。班主任对学生任何不慎重的评价,都会伤害学生和家长的感情。班主任家访时要注意斟酌语言,措词要有分寸,千万不可因失言导致失礼。班主任把学生性格上的弱点说成是人性上的“污点”,这就是用词不当;或把学生行为上的缺点说成是品行上的“缺陷”,这就是词不达意;或是把学生鸡毛蒜皮的小错误,“陈谷子烂芝麻”向家长“告状”,这就是小题大做……
4.要委婉巧妙批评
教师应当是家长的教育顾问,可以对家长提出要求。有些家长比较通情达理,对教师的提议能主动接受,积极配合。也有一些家长“护短”,往往把孩子的不良行为与自己的“面子”相联,明知孩子有错,也不愿意让别人说。班主任与这类家长对话时应避开其他教师及学生本人。谈话中避免直接接触“敏感区”,应采取迂回战术,还应机智地帮助这类学生家长提高教育素养。
家访是一门艺术,运用正确的策略进行富有艺术的家访,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心希望通过班主任家访这座沟通家校之间联系的桥梁,能够达到“5+2=7”甚至是“5+2>7”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方法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随着高师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学科的交叉也日益盛行。首先是音乐学科内部间的交叉,包括具体技术学科间的交叉(如声乐演唱技术与表演、钢琴演奏技术与表演、声乐演唱技术与钢琴)、基础性学科间的交叉(如音乐基础理论、作曲基础理论)、音乐理论学科间的交叉(如音乐史学、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音乐社会学等)以及以上各种学科之间的交叉(如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音乐风格、音乐流派、音乐的美与审美)。其次是音乐学科与外部学科之间的交叉,包括音乐在其生成过程中同所涉及和接触到的一些相关学科的交叉(如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在这些交叉中也出现和派生了一些边缘学科,例如给声乐演唱中的钢琴伴奏者赋予了一个新的称谓——声乐艺术指导。
一、声乐艺术指导发展现状
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在国外已有一百年左右的发展历史,从19世纪前半叶单纯的舞台演出及日常教学钢琴伴奏,逐渐发展、分科为歌剧排练教练、艺术歌曲演奏、声乐艺术指导和音乐会伴奏等有所关联但目标不同的专业。一般来说,声乐艺术指导都有进行声乐钢琴伴奏(或歌剧乐队指挥)的能力,也可能经常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但他们还有作为教师的工作任务:对声乐家或声乐学生在作品风格、音乐处理、语言掌握、声音运用等方面进行指导。
我国国内的声乐艺术指导学科工作目标和方式仍处于国外本学科的初级阶段,即以伴奏为主,歌剧、艺术歌曲不分,演奏、教学兼顾——表面上看全能,实际上学科分化不细、专业研究不深;其次,艺术指导能力参差本文由收集整理不齐: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不足,或表达能力不够生动。声乐艺术指导主要工作在音乐艺术院校和歌剧舞剧艺术团体,工作内容与声乐专业教师类似,但更侧重于音乐处理、风格把握、语言音准等方面,并从适应音乐表现的角度(绝非从发声技巧的角度)调整学生声音的运用。但在不同的学校,不同资历的教师工作内容有很大不同,在专业性强的音乐学院中一般有三种情况:①随堂伴奏。也就是在声乐教授的课堂中的专职伴奏,一般都是年轻的助教或学生,工作内容就是伴奏,一般不用说话。②声乐教授的助手,许多大牌教授由于自身演出繁忙,日常教学的“画龙”工作就交给艺术指导来完成,自己只进行曲目安排、技术及音乐点拨的“点睛”工作。③艺术指导教授,负责除声乐发声技巧外的所有与声乐有关的教学,与声乐教授一起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负责。在一些音乐名校中,也有一些学术名望极高的权威艺术指导教授,他们与声乐教授没有区别,可以独立带学生。这些教授都是威望很高、有着几十年声乐伴奏及艺术指导经验的大师,并且与顶尖的声乐家都有着经常性的合作。但这种大师为数不多。在目前我国高师音乐学院中艺术指导教师大多都只是单纯的钢琴伴奏,进入不了更深的阶段。
二、声乐课程与艺术指导课程间脱节的弊端
在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不难看出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子。课程设置上虽然没有专业音乐院校“专、精、深”的特点,但绝大部分专业必修课都与专业音乐院校相同。以声乐艺术指导课程为例,近几年有一定规模的高师音乐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整个的课程安排大多是沿袭音乐院校的,不符合各高师院校的实际情况,导致声乐课程与艺术指导课程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
如有一些师范学院,在声乐专业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课程中没有开设艺术指导课程,他们往往是与钢琴专业的学生合伴奏,到大三、大四才安排艺术指导课程,这个课程安排对声乐教学存在一些弊端:
1.单一的声乐教学模式和艺术指导课的课时量不足。声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门表演的艺术,这就需要学生对作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艺术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积累不够,而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又有较大的欠缺,更何况对艺术感受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艺术指导课程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都是必不可少的。
2.声乐艺术指导师资力量欠缺。艺术指导的教师一般都兼代钢琴课,大多数都是钢琴专业出身,对声乐作品了解不够。对声乐作品的艺术感受也存在差异,如果笼统的用对钢琴乐曲的艺术指导方式去指导学习声乐的学生,必定会在很多层面上出现偏差,使得学生不能更好的领悟作品的本质,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3.艺术指导本身对声乐上的呼吸、发声不是很了解,加上不进声乐课堂、与声乐老师沟通不够,使得声乐学生与艺术指导老师之间的磨合存在困难。除此之外,艺术指导和声乐老师在对作品的理解和艺术造诣上也存在着不同。如果不能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将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表现。
4.另外还有学校的成本核算方面的因素。迫于资金的压力,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充足的资金调配来完善艺术指导的工作。
三、声乐课程与艺术指导课程协作的建构
当今建构主义认为,认识不是主体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被动的反映,而是主体以自己已有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重视已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结合建构主义观点和时代的要求,笔者尝试构建了声乐与艺术指导课程的协作教学模式,其结构图如下:
这一模式的建构旨在促进这两个学科的协作融合,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在对作品情感处理和风格把握等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提高。这一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这一模式的运用有助于处理好三个协作关系:
1.声乐教师与学生的协作。一般说来,学生平时的课堂声乐训练多是针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部分,这种训练是片段式的,因此它与艺术指导老师在配合一个作品时所发挥出来的声乐技巧很可能会是不完整的、欠准确的;但一首完整的声乐作品是一个画面、一个整体,它由许多个片段组合而成,所以这就需要声乐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演唱的基础能力(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高级能力(节奏、音色、音量)、控制能力(力度、速度、气息)”将平
转贴于
时所掌控的片段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2.艺术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协作。学生只有经过与艺术指导老师之间无数次的磨合,才能做到在演唱时歌声与琴声的完美对话。歌声是为了悦人心情给人启迪的,因此它的艺术要求就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有了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对作品的认真研究,还要有演员的表现力以及精彩伴奏的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所以对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言,与艺术指导老师的磨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作品的正确处理与歌曲的演唱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仅能为演唱提供音乐的烘托,更能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和表现声乐作品的内涵。
3.声乐教师与艺术指导教师的协作。就我国高师目前的现状而言,声乐艺术指导教师大多是钢琴专业的毕业生,对声乐作品了解不多、理解分析能力不足、作品的表达能力不够。这就更需要一个平台让艺术指导教师多与声乐教师在音乐作品上沟通交流,这样的协作能更好地帮助艺术指导教师把握作品的风格以及语言的出来等方面,并从适应音乐表现的角度来调整学生声音的运用。
四、声乐与艺术指导课程间接洽的实践策略
在声乐与艺术指导课程协作教学的模式指导下,课程接洽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几个方面:
1.学生在上课之前要认真读谱唱词、初步感知和认识作品。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渗透着词曲作家们的心血和情感,只有通过认真地读谱咏词、感知作品、细致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容与结构,才能完整地表达出词曲作家的真实意图。而正确、准确地认识作品则要求我们必须严谨地把握音准、节奏和强弱等基础因素。
2.学生在上课之前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由于作曲家的出身、经历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和构思。这就需要学生与艺术指导老师双方共同努力,分析作品的内容,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处理细腻的感情变化。通过充分的准备确立艺术形象,从而构成一个高度艺术化的结合,才能使纸面上的乐谱变成悦耳动听、感人至深的音响和生活画面,以真正表达作曲家的意图,使作品达到真正的完美。
3.学生要与艺术指导老师融为一体、共同感受音乐。从歌曲的第一个音开始,艺术指导老师和学生的表现就在互为影响,一首歌曲要成为精品,需要的是他们的共同努力。要想做到这点,学生要多和艺术指导老师沟通、彼此熟悉。老师也要通过平时的练习掌握学生的特点、状态,知道什么时候怎样伴奏,出现问题怎么处理。在表现作品时才能“跟”好、“带”好、“烘托”好。
五、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教学策略
1.在总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对现有的授课形式作些变化。由于学科成本核算的制约,总课时量一般很难进行改动。应让现有的艺术指导教师多和声乐教师沟通,每月用2课时对学生和艺术指导教师共同开课,系统的讲解同一类作品。如,中国民族声乐曲目可以分为:各地方民歌小调、民歌改编作品、创作作品、电影电视插曲、歌剧选曲等几大块来讲,有条件的院校最好每周为声乐专业的学生安排一次随堂艺术指导课。
2.一方面向具有较高钢琴演奏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开设钢琴伴奏艺术指导课,让他们对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熟悉一定的声乐曲目,学会如何与演唱者配合,实现从单一领域内部简单相加到多元技术能力之间的有机相乘。另一方面是向具有一定声乐演唱和钢琴演奏以及相关理论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开设弹唱课。让两方面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利于二者间的配合与协作。
3.多给艺术指导教师提供声乐方面音像和声像的资料。让艺术指导老师通过实际观察与体验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