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平面设计基础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4 15:54: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平面设计基础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平面设计基础

第1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要素;视觉传达;平面广告

一、平面设计的要素分析

1.图形分析

随着数码科技的快速发展,图形作为一种非文字符号,以其生动、逼真、直观的艺术特点,被广泛地应用到平面设计作品中,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激烈的传播竞争中准确有效地传播信息。

2.色彩分析

色彩作为形象的化妆师在设计作品中有特殊的作用,因此要正确地运用色彩。平面设计是一个由四大基础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色彩有不同的特点和象征意义,色彩之间组合都有自己的特性,会在视觉上、感性上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3.字体分析

字体作为一种中古老而现代的视觉语言是平面设计作品必不可少的基础要素之一;随着数码科技的快速发展,图形作为一种非文字符号,以其生动、逼真、直观的艺术特点,被广泛地应用到平面设计作品中,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激烈的传播竞争中准确有效地传播信息。

合理、恰到好处地运用文字更能传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名片设计就是文字的具体表现,因此在使用字体时应按文字内容的精神而定,这样才能发挥文字感染力的最大功能。平面设计是展现设计师才华和创意的平台,也是连接产品的媒介,希望更多出类拔萃的设计给我们生活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

二、平面设计的种类分析

平面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平面广告

将商品的优势、特色宣传出去让潜在客户接受并产生购买行为,这就是广告的使命.在商品广告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平面广告,也叫印刷广告。

2.包装装潢

包装装潢是附着在包装表面上的美术设计,它是图形、图像、文字、摄影等各种信息要素的总称。包装是立体的,但就其设计特点和本质而言仍是平面设计的范畴,即还是在平面上进行图文的设计,只不过在多个面上。

3.企业形象VI设计

企业形象设计是企业的理念设计、行为设计、视觉设计的统称。对一般的受众而言更容易接受的是直观的、可视的形象,即企业的标识是什么、企业商品的商标是什么,这些形象在车体上、建筑物上、印刷品上、办公用品上等是如何体现的,体现出来的效果又是如何。从可视化的内容来看主要有图形、图案、色彩、标志、文字等,因此在平面设计中VI设计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元素的关系

1.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

视觉传达作为一种沟通方式被应用于传达、交流、协作、共进的活动中,解决了地域、种族、语言、文化差异的问题。视觉传达完全凭借视觉性符号进行传达,其集感性和形象为一体。通过视觉传达,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而且还能够实现情感的交流。视觉传达设计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而这恰好是“平面设计”、“图形设计”的前身。这种基于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的设计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和“平面设计”才能相容。

2.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元素之间相互作用

(1)产生视觉语言。平面设计元素中,线绝对是一个代表,每一种线都有自己内在的力量和韵律。而只有将其应用在组织信息、划分区域、强调文字、烘托情感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而这个过程就是平面设计元素展现出来的视觉语言。视觉是设计存在的基础要素,现代设计理论表明,平面设计则更为集中地体现了一种对即时的视觉效应的追求。简单讲,视觉传达已经成为平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它也有自己的语言。对平面设计而言,视觉语言能够反映出设计者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是设计者传达意念的一种媒介。而视觉传达需要视觉语言,视觉语言则需要平面设计元素。

(2)表现图形美感。平面设计由平面设计元素构成,也就是由点、行、大小、空间、色彩、明度、纹理构成,而这些均是图形构成的基础要素。平面设计就是灵活利用这些元素的构成了千百种设计图形。相较于文字,图形展现的优势更明显,它能够更形象、更具体的展现设计理念。图形中的点、线造就了它们自己‘语言’的交织,纯粹的服务于视觉传达。视觉传达是一种视觉形式,这种形式以具象的图形和抽象的图形为主。作为图形设计的基础,平面设计元素是视觉语言的造型文法。借助图形的整体呈现,为各种情态的表达开辟出了一个出口,由此也展现出了图形的美。

(3)显示色彩华。色彩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视觉内容。视觉传达过程中,色彩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要素。色彩先声夺人的表现力,使得设计师不得不重视。平面设计元素的组建是为了凸显美得视觉享受,而色彩美在视觉层面上,是一种审美印象,更是一种情感力量的表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常常被用于传递表情,使得被传达者从中获知信息。这一点与形态表达的作用相同。更具体一些来讲,色彩作为咨询传播的媒介,其凸现出来的美,能够突出表情。更准确些讲,以落日的余辉为例,形态难以将其表达出来,而色彩却能。在视觉传达中,色彩语言往往依附于图形、文稿,由此也表明,色彩语言强大的融合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平面设计工作中,需要运用到各种平面设计元素,这些平面设计元素构成了视觉语言、图形以及设计,这就为视觉传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除了需要凸显图形之美和体现色彩之美,更重要的是形成视觉语言,这样才能让观者了解设计者自己最真切的情感。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元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设计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参考文献:

[1]叶继芳.论平面设计的基本要素[J].美术教育研究,2015(5):75.

[2]曾蓉.浅谈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运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7):82.

[3]李t畅,王岗.试论色彩、图形、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9):98.

第2篇

一、引言

中国当代平面设计教育普遍存在的重视西方美术设计教育方式,而轻中华民族文化五千年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工艺美术传统和文化审美情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在我国经济取得成就的大环境下,在世界树立中华民族特色的视觉文化和提升民族自身的文化地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在传统中探寻本土设计风格的历史任务摆在了我们高校设计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在当代,要扭转一种浮燥化的设计文化氛围,设计教育的方式的改变是重点中的重点。中华民族虽然有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但走到以后,在经济、文化、政治、宗教各方面饱受外国侵略者的长期蹂躏,民族独立自主的文化个性已经变得既缺乏自信又崇洋。日本设计师龟仓雄策曾经毫不客气的说:“中国没有设计”。这样的话虽然象刀子一样直捅我们的心窝,因为中国现代除了象靳埭强、韩秉华等这样的香港设计师之外,却说不出什么了!当代中国设计界普遍存在全盘西化或对民族传统的东西生搬硬套的现象。由于我国设计教育体系普遍忽视艺术设计审美风格的民族性,有这样重大缺陷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年轻设计者也同样不能创作出民族特色的设计作品。因此,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界必须探索出一条重视我国文化审美传统的设计教育思路。

二、高校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的现状研究

我国已经转入市场经济的时代,各高校的平面设计专业为了扩大生源和提高就业率,把与市场需求稍远的图案基础课时尽量压缩,而安排大量电脑设计课程,在有些高校就是三大构成的课程也未能和其他设计课程相联系,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领悟到平面构成的作用;有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一系列的平面构成,但也只是机械盲目地重复包豪斯几十年来不变程式化练习,被压缩的图案课的教学也被简化、模式化,图案变成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练习,而对图案的造型规律、审美特征、变形等关键问题谈得很少。在各国呼吁加强传统教育,加强民族图案教育的时刻,在我国的许多高校甚至图案课也给取消了,以为那是过时的东西。这实质也是对图案无知的表现,“真知岂有过时之理”。许多学生盲目地去模仿西方设计,崇尚西方文化潮流,普遍对自身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甚至持藐视的态度。这个现象,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是非常不利的。西方视觉设计经历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洗礼,对历史元素的应用严加批判,曾很长一段时间崇尚简约,以无任何历史联系的视觉语言作为标准,但是如果我们再看看当今西方年轻一代设计师的作品,他们应用西方传统图形作为作品的元素,不以传统为耻,反而致力于为旧传统注入现代感,这是与“后现代主义”的观念的兴起分不开的。

中国传统图形设计不仅给当代设计留下了丰富的图像资料,也给中国的设计教育提供了设计的观念、方法线索。在三大构成产生之前,历代从事染织、缂绣、日用陶瓷、木刻版画及各类工艺美术的工匠们集设计制作和装饰于一身,他们以观照万物的表象进行艺术加工、构思和演绎,使之典型化、图案化、规律化、抽象化,运用线条、块面轮廓、结构和色彩组合创造了不少品种丰富的工艺品和生产用具。而且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早已应用在设计中,这一点从各朝代的图案作品中皆能清楚地看到,只是没有得到理论的阐述和升华,反过来说三大构成其实只不过是图案规律的归纳和新的总结。三大构成重视逻辑思维,偏重于理性,更多是以抽象造型为主,主要从点、线、面来诠释空间构成,以色彩规律来诠释观念的美学规律,它主要以观念先行的美学概念出发进行设计,是一种抽象概念的外化,而且脱离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与时代精神,它给予观众的往往是一种视觉的感受。如果我们长期枯板不变的用三大构成的方法来训练,就容易重复清代“四王”的做法而陷入因循守旧,画面程式化的绝境。相比较而言,以写生变化为主的基础图案主要解决具象形态的创造与组织,以及表现技法等方面的练习,重视直觉思维,偏重于感性,富于表现自由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在传统图案和民间工艺品里,我们常常见到通身饰满花纹的小猪,长着“王”的老虎,以及满脸都是图案的脸谱等,这些被添加的与本质有关或无关的装饰,不但没有使对象变得荒诞丑陋,反而更具有新力和浪漫色彩,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从广义上说,图案设计也有理性的、抽象的,全面整体的构思。如均衡、节奏、韵律等,它在形式美的规律、原理与平面构成方面是相通的。但是“平面构成”却不能解决由自然具象变化为装饰具象形式的问题,当今或将来的许多设计是离不开这种变化的———即艺术设计中不可能离开充满人情味的具象形的运用;又如构成中将具象图形作变异构成,若没有具象图案的造型基础也是很难完成的。相反,传统图案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如造型中的夸张、简化、添加等变形;又如图案“造意”中拟人化、理想化、象征、谐意、巧合、双关等构思在构成中是难以找到的。这些都是“情感”作用的结果,而非理性分析能得到的。三大构成它是一种对造型研究的方法,对图案的学习有帮助,但不能替代图案即解决不了表现民族风格的问题,也解决不了感性中的“人情味”的表现问题。总之,三大构成与图案应兼容并蓄,相互依附与补充,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对现行的图案和构成设计进行筛选和重组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现代设计基础教学中,我们为了使学生将来在工作上运用我国极其丰厚的民族图形元素的需要,应安排一定的课时来向学生介绍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引用现有中国内地、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及海外等地优秀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欣赏等,学习现代的优秀设计师是如何把这些图形元素应用于平面设计、建筑及室外内装饰、产品等文化与商业上。藉此反映设计的品味、趣味、实用与视觉美感下带出对传统中国图形的喜爱和应用方法。在设计市场中,一段时间有一种现象,当设计委托方以民族为产品诉求点时,很多设计者会不假思索地以所谓传统的图形或造型以及色彩予以表达,如剪纸,蓝印花布,红色等等,这些都曾经非常频繁地出现各种设计成品上,似乎这些就是民族传统、民族特色在视觉方面的代表。实质上,这些只能是民族传统中地域民俗文化的一小部分,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传统图形概念应包含历史上所有社会阶层所属的物品形态,它们可以被划分为这样几个组成部份:1.皇家贵族用品的体系;2.文人士大夫用品体系;3.平民阶层的用品体系;4.商贾阶层用品体系;5.地域民俗的用品体系。这样分类算不上准确,但以往的关注过多集中于现存于世的地方民俗方面,忽略了传统图形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形态并非由民族视觉文化中的某一部份来体现,而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也许大家都会称赞日本的设计有着一种独特的日本民族特色,而日本设计能够有今日的成果是其“传统”能全方面得以保存所带来的成效。#p#分页标题#e#

三、古为今用———探讨中国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我们在研究中国传统图形中要注意其图形的意象、寓意与哲理。一些富有中国哲理,宗教,宇宙观和时空的文化理想,往往是通过独特的图形传达其内容精神,(如图5)阴阳中的太极,易经中的八卦都是动静结合,讲求和谐的天人合一与自然观。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涉及宗教与哲学思想的,都有近似的观点。中韩日在传统文化及哲学背景上更是同出一源。中国、韩国和日本不少国际活动中的标志,都喜欢引用以“太极”为基本概念而发展的图形,(如图4)这幅作品是靳埭强为在汉堡举行的香港现代中国艺术家联展设计的海报,他运用了水墨和粉彩笔触重新绘制了太极图,阴阳的意象转化为东方和西方文化的表征,以此新图形表现香港现代艺术东西融会的本质。又如在“东方水墨展”的一张海报上,以“太极”图代表东方精神,一般的表现手法用平面来处理,附图的“太极笔洗”则以摄影表现,“笔洗”内的上下内格所盛的水一黑一清展现了阴阳的效果。

(二)我们在研究中国传统图形时应注意图形的格调高与低、精与俗。中国传统图形分类为:皇家贵族,文人士大夫所使用、欣赏的用品体系。这类图形可能高雅而富艺术性,由于艺术上的层次与收藏价值要求,这些器物中的图形都非常讲究,如宫廷设置的“官窑”为宫廷制作玩赏享用的高级瓷或各类艺人为宫廷制作的生活用品家具服饰用品等,也有富豪聘请工艺家为大宅创作工艺品或生活用品,或著名艺人用一年的工夫去雕刻一件墨砚,其上的图案精美程度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了。另外亦有许多平民商贾,地域民俗的用品体系,形式较为复杂,色调倾向浓重艳丽,尤其是吉祥喜庆的图形,给人感觉较俗。当然其中也不乏雅俗共赏的佳作,如有的体现了老百姓纯朴善良、向往美好生活、以寓意谐音的方式表示祝贺和象征吉祥的图形纹样(如图6、图7),比如连(莲)年有余(鱼),绘莲花和鲫鱼;喜上眉(梅)梢;结满果实的荔枝树。这些艺术造型的处理方式,均是从一个简单的,易懂的具象的形象画面,通过同音的手段传达多样丰富的吉祥祝词含义。中国传统图形符号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应用自然不能照搬照抄,当今因为计算机应用与数码化的转变以及经济为主导下,廉价商品,粗制的旅游品到处可见,传统图形图案只被视为一种手段,更多美术工作者与客户只为工作的需求,对图形的意义出处不求甚解,再加上很俗的色彩组合以致使传统图形的精致形象变质,图形不准,比例不对,颜色太俗,中国图形的美感都被歪曲和丑化了。

(三)在中国视觉传达中,文字书法或印章作为设计元素的作用不逊色于图形,甚至比图形更为真实,因此这些元素多为设计师所喜爱(如图8)。汉字不同字体,从大篆、楷书到宋体、圆头体,无论是笔画与结构的变化,从繁体字到简化字,都没有影响中国文字作为图形的角色,相反大大表现了书法艺术或字体的美感,当下的汉字艺术设计普遍追求开放性的视觉感染力,不少汉字艺术设计实际上已经成为独幅作品,它以体现语言及独特性打破了似乎只有书法才具备的欣赏价值的习惯看法(如图9、图10),文字与印章关系密切,大多数印章采用篆书文字来组合。由于印章本身的空间特征,刻印家需要对文字与书法的艺术性和结构有所了解,在位置经营上要有相当的审美造型观,因此设计师喜欢学习它的空间处理和应用印章所具有独特的中国味的外在形式。中国书法图形已成为中外设计最喜欢运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之一。中国书法在国际大型的文化活动的海报和室内装修以及宣传册、包装、服饰图案等都经常见到有精彩绝伦的活用,显得特别有中国文化气氛,散发出典雅的中国情怀。

(四)在现代设计中,我们同时应积极参与对传统图象的传承开创,展现现代新造型,保留图纹的古意,化繁为简,予以简化。如我国香港著名设计师韩秉华,他在图形运用上除了借用传统图形,在许多时候还喜欢对中国传统图形的造型予以重新思考,创造出不少新的时代面貌与新的造型风格。如韩秉华为1990年香港贸易发展在日本举办的推广香港产品设计的宣传海报中,以“现代化”为题材,摒弃了传统细致复杂的龙形形式,重新用几何图案创作出新的“龙形”;他在2002年参加台湾海报协会主题“发现亚洲”而设计的“再生凤凰”图形,图形参照不少传统图形如剪纸、陶瓷及刺绣中的“丹凤朝阳”、“团凤牡丹”等典型的图例,重新在造型上作出简化与抽象的几何处理,整个图形以飘动流畅的线条组成祥鸟的特征,图形在具象和抽象之间,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给予观众现代的视觉感觉。

第3篇

关键词:教学方式;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256-02

高校教职工申报的课程一般分为合格课程、优质课程、精品课程。从教学队伍上看,除了要求相关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外,这三种课程普遍都要求教师有着一定的学历、年龄结构,同时学科经验有一定的融合。合格课程主要是教师在站稳讲台的基础上,对已经有多年经验的课程进行总结梳理,同时初步尝试在相似学科类做一些拓展性的延伸,提出一些新的构思与命题。优质课程主要是教师在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将一些新的构思与方式做新的整合,将形成的经验与同行进行交流,将教学成果应用到更多的学生身上。精品课程主要是在具有优良的教学效果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给广大的同行做示范性的展示,同时精品课程一般都会上传到网络上,受益的学生群体更大。在这三种课程中,精品课程普遍都是在优质课程的基础上孵化出来,优质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湖南科技学院《平面设计基础》优质课程概述

《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是新闻传播系广告学专业职业技能必修课程。该课程2013年10月立项为湖南科技学院优质课程,目前已近进入课程验收期。该课程是在学习平面设计构成、色彩构成等基本设计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的设计软件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提高鉴赏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熟练使用设计软件,具备标志设计等广告设计一般能力,逐步掌握平面广告设计的各个步骤、方法,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平面广告作品的创意与设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平面设计基础》作为湖南科技学院的优质课程,它是在美术基础上的延伸,其目的是为了夯实相关艺术设计理论及实践基础。《平面设计基础》一般作为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艺术设计系、广告系等,主要开设在美术类、新闻类的院系,同时也可以作为全校学生的公选课。

二、教学队伍与教学内容

《平面设计基础》教学队伍有着合理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课程负责人与任课老师专业与教学主要集中于艺术设计、广告创意、构图摄像,与本课程有着直接的关联。教学队伍以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主,副教授两名、讲师两名,且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相关教学人员有有教改相关的经历,如主持校级以上课题、发表省级以上的教改论文、承担优质课程等。

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美术学院主要以培养实践应用型的人才为主,制定的培养方案也主要围绕这一方面。培养方案中的《平面设计基础》课程,集中反映了学生对平面设计相关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需求,明确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基础地位,强调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平面设计基础》分为平面设计理论与平面设计实务两个方面。平面设计理论主要围绕创意来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来展开。创意来源方面主要讲述创意的原则、创意的方法。平面构成方面主要是讲述平面构成元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色彩构成主要讲述色彩的属性、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平面设计实务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实操理论;2、实操技能;3、实训。实操理论主要讲述实际设计中的规范与创意调和,包括:封面设计的构成要素及表现方法、插画的应用及其风格、字体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海报设计的种类与构成、包装的类型与设计定位等。实操技能主要围绕平面设计软件PS的讲述为主,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进行技能教学。实训主要是以学生独立设计相关的平面作品为主。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设施

教学方式方面,《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教、学、做一体化。注意案例教学,用鲜活的案例盘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制作思路,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在新的知识讲述时,对已经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保证学生学习的连接,避免遗忘。适当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行设计,让学生领悟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同时给予指导。不指定教材,编选并重,以自编讲义为主。自编讲义主要是多年教学的总结。实施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自己的进度,外院系的学生可以旁听选修相关课程,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一些项目的设计。

实训教学方面,每人一组,独立进行实验,根据课程需要每次实验安排学时。以设计性试验为主体,提高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使学生在制作方法以及软件实际操作性等方面受到良好的训练。同时逐步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实验时间的自主性。

学院教学设施完备,能够满足目前平面设计教学的各方面需要。在实训教学方面,有相对较多的实验室可以选择如影视编导实验室、游戏设计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都装备的有相关软件及教师控制系统,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演示下,一步步的进行设计实践。实训方面,学院配备的有独立的开放性实训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项目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实训室去设计。

四、教学改革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

第4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比例逐年加大,越来越多的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一个人如果对计算机技术一知半解,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将会产生极大的不利。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中职学校新兴的一门专业课程,是适应市场发展和技术改革而诞生的一门全新的课程。该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具体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基础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方面

最近几年,随着高中不断扩大招生,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存在不少突出问题。面对招生要求,很多中职学校不管学生水平高低,全部招收进来,这些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课程成绩底下,学习基础差,不愿意学习,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进行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不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对系统学习的重要性了解不足。还有不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很大的抵触情绪,缺少学习的动机。当然这些学生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学生的独立性较强,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因此,就要求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中职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专业素质方面

最近几年,市场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升,而现阶段中职学校所培养出来的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人才还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中职学校要想培养出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首先必须要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在很多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师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在选择专业教师过程中存在很大随意性,很多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并不能达到既定的要求。作为一名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平面设计软件,还要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课程功底,具备良好的绘图能力和空间、色彩以及思维判断能力。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师并没有相关方面的经验,其往往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从典型的实践案例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此外,在其他一些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教师都是由一般美术教师担任,而实践操作课程的专业教师都是由计算机教师任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专业教师分离,两者各自具备的专业能力不能实现很好的衔接和融合,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分离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教学的完美融合。

3.教学手段死板,师生缺少互动

在进行实际的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在很多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设备落后,缺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师都是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和讲解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能做到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输知识,时间一久,学生学习变得被动,在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多种不足,无法很好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之间存在互动性不足,是当前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些专业教师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其本质依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反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阻碍了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反思

1.利用?W科优势,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市场中各类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电脑和摄像机功能都很强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设备获取图像之后对图像进行各种处理,处理的效果或者有趣,或者生动,或者肃穆,充满了学生的各种创意。而一旦进入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就会被束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到枯燥和范围。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自身的优势,在教学过程融入大量时代元素。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前流行元素和时代特征,增加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结合课下实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确保教育充满趣味性。

2.校企合作,积极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

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师专业素质欠缺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学校可以聘请企业资深的设计师作为实训教师,参与到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指导学生的实训工作。学校还可以引进企业的项目作为实训教学案例,模拟企业内部的实际工作环境,建设校内的实训基地,并且要强化和企业的合作,让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气氛,方便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同时,学校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进修,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不断提升,最终帮助专业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5篇

关键词装饰性绘画 平面设计教学 表现 创造 思想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平面设计课程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在二维空间中合理地处理各种空间元素,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运用美学法则,完美地表现出来。因此,它需要设计师具有很高的平面设计艺术的表现和创新意识,较强的基础造型能力,有着较为深厚的绘画功底。提升学生基础造型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各艺术类院校平面设计教学基础教学的重要课题。将装饰绘画教学融入到基础教学当中去,才能更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想象力。装饰绘画是指一切具有装饰风格的绘画。我们应在设计基础教学中摈弃传统美术基础教学的陈旧观点,在其中融入装饰性绘画教学,是尤为重要的。

纵观美术发展史,从印象派开始,艺术形式的表现开始脱离现实生活,画面的表现也更多地融入了作者本人的思想,更为主观。开始更多的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觉来表现这个世界。从塞尚、梵高,再到到高更、蒙特里安。他们的作品从情感表现、形式架构及至观念价值等多个层面都有了开拓性的创造,他们为后来色彩纷呈的现代主义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从他们开始,我们才把对物体的存在状态及空间因素的认识从传统的光感、空间感上重新赋予了平面化的认识。特别是米罗、克利等艺术家以极端化的平面表现手法,色块、线、点的构成组合为纯粹的装饰性语言,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他们将绘画作品赋予了更有内涵的意味,使其更具感染力。他们在其中融入了更多的思想观念和主观能动性。更具装饰味道。现代艺术设计由此发展而来,我们看现代平面设计中点、线、面、色彩等的排列与组合,其实就是各种元素的平面式组合。因此,在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摈弃传统的光感、空间,更多的融入装饰绘画表现,更具实际。

装饰性其实就是艺术性,装饰规律其实就是形式美规律。形式美规律必须与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相吻合,这样的形式才有意蕴和表现性,作品才能深刻有力。必须把装饰性绘画提高到一个新的重要层次,在基础课教学中彻底贯彻,融会贯通。装饰性绘画的层次和境界的提高,必须以研究自然为出发点,以写生为首要手段。要有真情和激情,把被自然激起的强烈感受幻化为相应的形式,切忌重复、拼凑、套用别人的程式,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僵死的。

装饰性绘画注重以线造形。以线造形可以取得“实边形”的效果,构成影像形。客观自然本没有线,再小的物象都有体积。但装饰画家用线的观念观察自然,这本身就脱离了原型的真实,从自然形态转向了艺术形态。线条具有抒情作用,可以把内心的情感律动表达出来。

第6篇

1.1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缺乏创新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同样也要不断发展和创新,摒弃旧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然而,当前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缺乏必要的创新,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摆脱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调动不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授课内容主要围绕着课本中色彩、版式以及字体进行,与社会需要脱节。第二,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期间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任何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广告学专业的平面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也不例外。目前,高校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人才的培养过于强调专业素质,忽视营销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学习。

1.2缺乏专业的广告学专业平面上设计教师

广告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兴起比较晚,很多广告设计的教师都是纯艺术或者工艺美术出身的,尽管他们拥有高超的审美品位和扎实的艺术功底,但是,他们中绝大部分都缺少广告学平面设计的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广告运作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没有说服力,而且也缺乏广告面向市场的商业解读水平,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对受众心理以及什么需求的分析不够,很可能会过分强调唯美的意境的塑造而忽视了受众心理、投放方式以及广告调查的研究,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2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2.1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

广告学专业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要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首先要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感受多元化视角下的符号、元素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信息理念和受众需求将不同符号应用到广告设计的能力,要做到这些需要打破原有的教学观念,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2.2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传统广告学平面设计过于强调理论的灌输,长此以往,学生不免感到乏味、枯燥,调动和不起学习积极性,因此,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应该由理论转化为图形以及符号的欣赏和创意方面。通过多媒体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中外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优秀作品,感观刺激让学生感受色彩、图形、结构的组合以及变形,通过平面、二维、三维图形的一次展示,让学生体会混维空间在广告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引导学生大胆创意,灵活运用多种材料、形式以及肌理来加强视觉冲击效果。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营造宽松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空间内。肆意展开灵感的双翅。

2.3调整教学安排

传统平面设计基础课程过分强调学生对于平面设计韵律以及色彩组合规律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作的生动准确性、完整性以及严谨性,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时期平面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在设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要侧重学生对于图形的感受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

3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导向;格式塔;文字;心理学;视知觉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A

Visual Orientation of Graphic Design: Character Application Based upon Psychology

FENG Zheng-wei

(School of Arts,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0)

平面设计作品作为无声的语言形式,与其它艺术形态一样,是一种注重主观精神信息传达,强调再造特征的视觉艺术语言,它由许多复杂的构成要素综合而成,丰富的色彩、有创意的图像图形、精心设计的文字以及独具匠心的版面编排等等视觉语汇共同传达出包含在视觉信息中的主观精神。尽管每一种孤立、单独的设计要素或色彩语汇都可以起到负载信息的功能,但却并不能表达完整的意念,要使作品准确无误地表达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达到作品与观众思维及心理感受上的共通,就需要设计者将各种元素有意识地组织起来,通过图形、色彩、文字等各种视觉语汇空间次序的合理配置,才能传递完整准确的视觉信息。诸多设计要素能否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按照设计者的意图,以合理的顺序,有规律地识读,最终有效地感知方式获得对作品的最佳印象,是平面设计作品作为艺术手段完成信息传递使命的关键所在,这就涉及到视觉导向问题。

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导向是指以二维空间为设计对象的设计作品,其各个有效的视觉元素在设计师主动地、有意识地编排组合后,显现于观众面前时,设计作品能自然地引导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使其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跟随各个元素在版面中的编排轨迹而移动的一种现象。视觉导向处理有助于设计作品以一个连贯的整体和一种艺术化、个性化的视觉传达方式表现或表达出作品中的某种理性思维和观念,并最终达到信息传播和思维沟通的目的。

遗憾的是,当前的设计理论研究中,对于视觉导向问题的研究往往是附带性的、点到为止的说明,没有一个系统性地论述,更缺少深层次地关于视觉导向现象形成的理论原理及具体应用规则的分析。这一现象使很多平面设计者在设计时总试图以新奇的创意,斑斓美丽的外表为重点,而忽视了作品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必要的视觉秩序和视觉导向性,造成了平面设计作品华而不实,不能被大众读懂的局面。因此笔者将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导向问题纳入研究视野,并试图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理清平面设计中视觉导向的心理学基础,再以文字元素为例简单谈及平面设计元素在视觉导向中的应用问题。一、视觉导向的心理学基础:格式塔理论的角度

平面设计作品并不是现实中的三维物件,它是融设计者创造意识于现实事物之上的艺术再现。它从有着长、宽、高的三维物体转换到只有二维空间的纸面上,因受现实人类视觉特点和社会“视觉文化”的影响,其认知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人类也在不断探索和了解自身的视觉认知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诸多视觉认知理论,其中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之一。

“格式塔”(Gestalt)一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所具有的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①。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研究,是由视觉领域出发的心理学探讨。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的格式塔心理学(在中国又称完形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即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些思想代表了西方心理学在二十世纪的发展方向。同时,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韦特默的学生鲁道夫•阿恩海姆系统地将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用于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领域,从而创建了完整的格式塔美学理论,对文艺理论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也得到了理论界的高度评价,英国美术史和美术评论家、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尔伯特里德(Read)读完阿恩海姆的代表作《艺术与视知觉》后称“艺术心理学的各个专题在本书中第一次获得了科学的基础,它势必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②。

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考夫卡提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③的理论。他认为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同时受到物理现实状态和人们心理作用影响的整体反映。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视觉识别过程中心理作用及环境因素对观众视觉认知行为的影响,并总结出了人类视觉识读的若干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我们把握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导向性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是提出了视觉对主体元素与背景元素的识读规律。格式塔理论认为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作为视觉重点的主体元素和处于次要位置的背景元素都不是规定出来的,而是相互对比的产物。设计作品中的元素经过设计者不同的处理,有些会突现出来成为主体元素,有些则退居到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一般说来,主体元素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就越可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反之,区分度越小,就越难把它们分开。在设计领域,要使某种元素成为知觉的对象,引起观众的重视,不仅要具备明确的轮廓,而且应具有与背景相区别的突出的特点;其次是视觉的连续性规律。连续性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知觉倾向,即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将某些距离较短或位置上互相接近的部分组成整体。再次是视觉的完整和闭合倾向。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知觉具有闭合修复倾向和完整性倾向。这里的完整性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印象随环境变换而呈现出最为完善的形式。事物之间彼此相属或彼此含合的部分,容易组合成整体,反之,彼此不相属或不含合的部分,则容易被隔离开来,另外当视觉区域中出现的图形不太完美甚至有缺陷时,人类视觉将竭力将不完美的图形改变为完美的图形。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内容,加深了我们对人类视觉心理的了解,以上视觉规律的探讨研究为我们进行平面设计的视觉导向性研究提供了深刻、可靠的理论依据。人类视觉识别行为是有其遵循的规律的,对平面设计的视觉导向问题进行探究必须以人类特有的视觉识别规律为指导。将这些人类视觉的规律结合到平面设计的应用中去,将大大丰富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平面设计的内涵也由以往为形式而谈形式的层面,上升到研究人们心理需求、心理感受的理论高度。更重要的是对这些视觉认知规律加以应用,能够使平面设计作品从本质上实现视觉艺术外在形象与欣赏者心理情感上的一致,从而对欣赏者识读顺序做出有效地引导。

二、视觉导向中的应用:以文字元素为例

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图形、创意一般居于主导地位,文字居于辅助地位,而在有些作品中,文字则占主导地位,甚至在一些平面设计中,为了产品宣传和广告创意的需要,根本没有图形,只有文字的造型与排版。可见平面设计中文字的应用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在当代平面设计作品中,大众审美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个性化、艺术化、创意化的平面作品层出不穷,平面设计中的文字元素也应该与其他元素相互配合,共同引导欣赏者的视觉线路,以传达创造者所要表达的信息。笔者认为就文字元素在平面设计视觉导向中的应用而言,应遵循下列几个原则:

首先,重视文字元素与其他元素相互配合的整体性。

设计活动不是简单地将一些图片、文字、插图放在一起,而是要力争使各元素达到某种形式的和审美的视觉统一。为了有一个较好的视觉环境,突出作品的视觉导向性,设计作品在整体风格、形式表述、视觉流程、空间层次等各方面处理上都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操作,让作品从视觉效果和内在精神上有统一和谐的整体感,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之初有一个整体性构想。设计者对设计要传达什么主题,采用什么方法,突出什么重点,怎样合理安排各个设计要素要有一个深入地分析,然后才能根据视觉运动的规律,利用各种设计手段,设计出一条理性和导读性清晰的视觉运动线路来安排组织文字与其他元素的配合秩序。只有这样,观众在欣赏时,视线的移动才会有条不紊,不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视线的运动才能保持必须的流畅性。

其次,注重文字元素信息表达的逻辑性。

一件作品的视觉导向应当符合人们认知思维活动的逻辑顺序。当代平面设计作品由于自身既要实现各种信息传播目的,又要实现大众审美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形式地创造和表述成为极其重要的环节。个性化、艺术化的形式设计常常有助于吸引观众并为之留下深刻印象,却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众阅读的困难。平面设计的形式其本质作用是用来加强信息的沟通与传播的,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必须坚持形式服从于功能的客观规律,借助于人们对常见事物的理解以及人类视觉经验,来实现对文字内容的选择和版面的处理,换句话说,逻辑性原则强调导向作用在对观众的视觉实现指示的过程中要沿着一条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线路作运动。

再次,根据文字特征选择元素排列方式。

格式塔理论关于视觉连续性规律以及闭合修复和完整性倾向的论述告诉我们,不同的文字具有不同的视觉导向特点,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以增强文字的视觉导向性。例如一般来讲同种字体文字中字号越大视觉吸引力越强;字距越大文字之间的联系性越小,连续性越弱,独立性越强,对视觉导向作用的表现力越差;行距,是以行为单位进行文字的编排效果研究,当两行文字的行间距超出文字高度的三倍时,人们从心理上会认为每行文字是一个单独的构成,行与行文字之间的联系性不强,因而过大的文字行间距容易造成视觉识读的混乱。另外,现代设计中的文字还常常被处理成含有点、线、面概念的“图形”元素。针对这一类型的文字,我们在进行编排时,要使文字编排适合于版面中的图形轮廓,或者将文字组合成新的图形轮廓,成为“图”的一部分,或者利用文字来分割图形,或在文字中嵌入图形,或使文字与图形叠压等等手法获得文字对视觉的导向指导作用。对于这些特殊处理的方式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图像化处理过的每个文字,就好象一个突出的点,对视线产生注目性的吸引,当一段文字中个别文字被变形处理构成较大的点,则观众的视线就会受其引导,在心理印象上认为此处是阅读的起点或者是一个意思表达的开始。以联体方式出现的文字就是一条线的概念,本身有二维方向性、对画面起分割作用,使视觉有效地被引导。处理成面构成的图象文字具有面的特点,如果结合图纹、色彩的填充,就能丰富画面效果,做背景衬托和重点视觉对象都合适。因此在设计中我们要充分运用构成理论中的形式法则作为指导,通过文字色彩,文字内部的肌理填充效果突出其视觉导向作用。文字设计依照以上原则和排列手段处理来进行处理,可增强画面在视觉上的韵律感、跳跃感和肌理感,突出文字的阅读顺序和平面作品视觉层次,实现对观众视线的引导。

三、结语

各种设计要素在平面设计作品中的二维空间局限性促使我们应当以更加严肃和谨慎的态度对待其视觉导向问题,如何有效利用人类特有的视觉规律,创作出简洁、明快又有秩序感、层次感的视觉形象,关系到平面设计作品的好坏,格式塔理论为我们把握人类视觉认知规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这些规律性判断启发着我们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各设计元素的整体性,以及对单个设计元素视觉传达特点的合理把握和运用。本文仅对文字元素视觉导向中的应用做了简单说明,并将在后续研究中对其他各元素在的视觉导向性做深入系统的研究。(责任编辑:帅慧芳)

①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8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教学 趣味化

一、平面设计趣味化教学的前提条件

(一)从生活中感知设计灵感――趣味化教学的先决条件

在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设计的敏感度。在《漫步芬兰设计:人人都是设计师》一书中,我们不难看出芬兰设计与芬兰人民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设计即生活为基本的理论指导,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寻找设计灵感,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感知的灵感进行设计表现,既丰富设计形式又贴近生活。

(二)个性化――趣味化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的独特见解,是设计师设计思想的体现,也是趣味化教学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平面设计的教学应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与科技的进步,多种形式、多种材料的创新都融入其中。所以,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丰富创作手段,如进行手绘、拼贴等多种方式的尝试。

(三)设计感知力的培养

在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设计感知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鼓励学生将每天的所闻所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是手绘,也可以是摄影,或者是图形,以此作为设计元素的积累和设计习惯的培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对设计的感知力。

(四)设计审美的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应紧跟国际化审美需求,在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和理念,如色彩、形式、材料以及新科技等。这些元素的融入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创造性思维的发掘

创意就是创造性的意念和将意念或构想转化成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形式的思维过程。创意是一种创造,一种有思想、有意识的创造。在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尊重他们的创意。黑格尔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意热情和积极性。

(六)着眼于本土文化

在平面设计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发掘家乡的本土文化,学生家乡本土文化的发掘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意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强平面设计课堂的趣味性。平面设计的本土化主要是指在平面设计的主题上充分挖掘地域民族特征,在有效地传播设计信息的同时传承本土文化。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与自身所处的地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本土的文化氛围对其设计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设计师在本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可以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设计思想。

(七)传统文化的发掘

平面设计的教学从传统文化入手,可以有更为广泛的取材余地,在强调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具有传统特色的方式来表现现代设计理念,找到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以鲜明、独特的个性融入世界设计文化交流之中。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可供发掘利用,例如,丰富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创作的灵感源泉。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发掘。

二、平面设计的趣味化教学尝试

(一)设计知识融入基础课,丰富基础课训练

设计学科的学生在初入设计院校时,首先要进行的是专业基础课训练,此时,可以将设计基础知识融入到专业基础课的训练之中,引导学生带着设计的思维进行创作。同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进行创作,例如,将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抽象化处理,并用素描的方式表现;或者将世界名画的色彩运用到基础课的创作之中,运用色彩的方式去表达等。

(二)丰富内容与形式,增强设计课堂的趣味性

1.丰富设计题材

鼓励学生充分发掘他们所感兴趣的创作题材,在广泛的题材基础上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平面设计的课堂更有趣味性。这些题材可以是故事,可以是电影,也可以是动画片等,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设计内容,也是设计形式多样化的前提。

2.丰富设计材料

绳子、布料以及各种各样的纸张,都是学生进行设计尝试时的良好材料,将这些材料融入到平面设计作品之中可以有效地丰富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形成不同的质感,满足观者不同的视觉感受。同时,又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设计课堂的内容,使设计课堂更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丰富设计形式

平面设计的主要视觉元素包括图形的大小、形状、色彩、质感、空间等,它们是构成一件完整的设计作品的基础,这些视觉元素在二维的平面中进行组织、排列,才能够形成完整的平面设计作品。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丰富这些元素本身的形式,再或者丰富这些元素的组织与排列的形式,则能够实现更多意想不到的设计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平面设计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趣味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是十分必要的。在积极的引导下,在系统趣味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才能够创作出真正体现内心世界,并对历史文化具有艺术化独特理解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王绍强.漫步芬兰设计:人人都是设计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康定斯基.点、线、面[M].余敏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第9篇

关键词:设计艺术;平面设计;触觉设计;信息传递;肌理;设计手法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Tactile Sense Study in Graphic Design

GENG Ling-yan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Nanjing University of Forestr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20世纪后半期,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以印刷品为主要形式的平面设计遭受了来自新媒介、新载体的严重冲击,当代平面设计无论是在信息传递方式、设计手法,还是工艺技术、审美趣味等诸多方面均发生着显著改变。传统观点往往认为平面设计等于视觉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中,众多平面设计大师在其设计工作过程中展现的设计状态,佐证了平面设计师面对的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二维平面,平面设计作品也不能再仅仅以追求漂亮的视觉形式效应作为创作目的,还应该考虑如何将其作品打造成一个能被整体视知觉感知的新产品,其中触觉设计便成了一种新的、近年才备受关注的新颖表现形式。

一、触觉设计的产生

触觉的形成是由表皮的游离神经末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触动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通过细微的神经来传达信息。在细胞体内,一个分子将信号传递给另一个分子,由此而形成了特定的反应动作,受到的刺激会将兴奋通过神经传到人脑形成触觉。生活中人从天然材料或人工材料外表的纹理结构和排列形成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的纹理变化,体会软、硬、光滑、粗糙等等不同的触觉感受。结合设计媒介材质质感的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通过受众的把玩,更加显现出细节之美,视觉、触觉经验也常常与其他的感觉经验相融合,产生综合的美感,实现了平面设计作品中触觉设计融入的信息传递。

质感是媒介材质的肌肤,也是与任何物体有关的造型因素,无论视觉型与触觉型肌理,因其接受的感官区别,其传递信息速度有所差异,产生的结果大相径庭。相比而言,视觉型较触觉型在传递信息时具有绝对优势。视觉型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触觉”。被感受到的“视触觉”是抽象的,不一定能真正被触摸到,如模仿真实肌理效果印刷在设计作品上的纹理,受众会运用先前的触觉经验对其编译和转化形成的一种符号化的视觉信息,帮助受众在视触觉上获得统一的经验反映。许多设计作品通过材质的选择产生的视觉型效果来改变因无法直接用手触碰而带来的遗憾,比如真实的材质表面光亮平滑,但其上呈现的是令视觉感受到的与光亮平滑相反的粗糙黯淡感,视觉先于触觉,因此设计师应该善于运用视触觉帮助受众判断新事物,诱导受众的注意力。

二、触觉设计与信息传达

平面设计传递信息时,传播效果可能因传递方式一成不变、大众传媒的累积作用导致受众视知觉不堪重负而减弱,感觉超载时,感知过程就会受到阻塞,从而习惯了在一种漠然的状态下对周遭的信息和形象视而不见,正如“过度的刺激也会带来感官的反应迟钝与退化,产生审美疲劳。对一个审美物象的长久审看,常常会引起相反的生理和心理效果”[1],就会使人们面临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中提出的“旧心理环境”――“心理环境的崩溃”。

目标受众的心理感受,他们的审美趣味、关注焦点的改变,使得人们要求设计作品呈现多元化的趋向,设计上反映为“后现代主义”和多元化趋向,或者说是“现代主义加了一些东西”:设计既要好,又要有趣,还要迷人,设计要具有“诗意”。这样,信息的传递不再是设计师个人主观、单方面的自我表现或“自说自话”,而是应在对受众做充分了解之后去积极努力地在二维空间探讨追求超平面的、立体的、无限延展的形式创造,以信息的可视性作为设计作品传达手段的前提,结合更多的技术与艺术编制成的信息符号、图形语言,多方位、多感官地将所要传达的信息转换成易于理解、耐人寻味的创意形式,使受众在与平面设计作品的相互交流间,感受到平面设计作品“本身是一个活着的生命,是有呼吸的”[2]。平面设计也已经不仅处在追求功能,满足需求的阶段,而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上更进一步满足大众消费时代的审美需要。

三、触觉设计的重要性

不同外部环境对个体产生的刺激以及个体自身、感知特点、观察、认识问题的能力不同,都可能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形成不同的看法。谭旭红在《平面设计之非平面拓展研究》中对人的感知上的表现进行论述:“第一,有选择的注意,即一个人每时每刻都面对着许多刺激物,但往往只是有选择地注意其中的某些刺激物或刺激物的某些方面。第二,有选择的曲解,意思是说人们虽然注意到了某种刺激,但往往是按照先入为主的见解曲解它,因而不能完全如实地认识该事物的客观情况。第三,有选择的记忆,指的是隔了一段时间后,人们往往把获得的大部分信息都忘掉了,只记得那些与自己的需要有关、与自己的看法和信念相同、当时曾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或人们常常说起的信息。”所以,人们面对信息时,假若不能特别形成有意识的记忆,感官记忆储存的信息大部分便会失去。

受众对平面设计作品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刺激―感觉―情感―知名度―记忆。把这五个过程进行整理规划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知觉阶段、情感阶段、记忆阶段。

无论哪种模式,寻求商品材质的质感变化和有目的的选用,都是在争取消费者运用整体知觉接受到肌理变化,获得感官对平面设计作品材质产生的感知,并通过大脑综合性的分析与加工对平面设计作品信息产生知觉感受,形成对商品长时间的记忆。受众的知觉感受就是受众对平面设计作品的认识和接受问题,受众都是对平面设计作品做出整体反应,而非从某个局部认识平面设计作品,所以受众的知觉感受是平面设计作品心理学的开端,同时也是沟通买卖双方产生作品认同的最基本的心理要素。因此只有正确的发挥平面设计的作品材质的与众不同特点,发挥记忆在传播中的有效作用,才能加强受众对平面设计的作品信息的接收、存储和提取相关的平面设计作品的诉求信息,并刺激受众产生购买欲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材质的使用也是旨在加强消费者情感心理。情感心理源于消费者生理和社会的欲求需要,是受众对平面设计作品信息进行消化和理解性思考的过程,它表现为消费者对商品的各种情绪反应,同时,对平面设计作品信息进行判断和取舍,也是心理反应过程的第二阶段。平面设计作品中传递的信息与消费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良性的情感心理导致购买心理的肯定,才是形成消费行为的前提。

记忆是受众在接受平面设计信息时形成的心理反应过程中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记忆是受众对平面设计的作品信息的储存,也是受众产生消费行为的关键所在。在平面设计别渗透触觉设计,是设计师与产品生产商关注消费者的感受的极致表现,将受众的感受融入设计之中,是一种积极的沟通方式,这种新型设计,它将引导设计师对传达模式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四、结语

触觉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感觉器官,在激发触觉感应时,眼、脑、手自然三位一体,对传递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这种刺激效果远远大于一种感官所带来的感受。视觉心理学家格列高里对视知觉的建构做出了解释:“对物体的视觉包含了许多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来源超出了我们注视一个物体时眼睛所接受的信息。它通常包括由过去经验所产生的对物体的知识。这种经验不限于视觉,可能还包括其他感觉。例如触觉、味觉、嗅觉、或者还有温度觉或痛觉。”[3]触觉设计的被重视,迎合了受众在接触产品时追求的与材质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感受,那是一种不可言状的微妙、细腻、神奇的感受,是与心灵的私密沟通产生的服帖感,这种内心涌动的欣喜是视觉设计所不能实现的,这正是触摸带给受众更真实以及更能触动内心的感受。触觉是视觉形成后的承载物,是视觉过后的附加值,同时也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为了加强设计作品材质的个性表达,充分利用材料肌理在触觉上给人带来的感官刺激,设计师不仅考虑材质的个体差异,而且进一步创新,制作人为模拟的材质肌理效果,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获得对产品的认识和识别,以期实现视觉图案纹样无法达到的效果[4],这样恰当地在视觉设计之外重视触觉设计情趣设计,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在互动的基础上,感受丰富的触觉感知特征和深层次的心理效应,使受众能在购买活动过程中拥有美好体验的设计。

信息社会的平面设计,从各个层面来说都不再满足仅靠视觉来进行传递信息,而是要善于利用经济、技术、文化等多种有利因素,对作品进行综合创新,集合多元资源实现欣喜综合审美体验。(责任编辑:贾明哲)

参考文献:

[1]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

[2][俄]康定斯基.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2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