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54: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语文教育技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教育技术;小学语文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55-01
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素质教学提出的全新要求,正因如此全新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中也包括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代化教育技术彻底突破了传统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将探究、启发、任务等教学及学习模式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改善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实际上就是将当前现有的先进教育理论及信息技术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研究、设计与开发,保证教学得到全面优化。教育技术不仅需要人员操作学习和应用,还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教学质量以及效果的全面提升。
1.1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方面知识也得到了更新,想要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解决,那么就要跟随科技前沿不断创新[1]。如果当前知识内容跟不上时展,那么学生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优势地位。教育技术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多样,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使知识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新知识和内容不断出现,学生有机会了解更多、更新的知识。
1.2方式生动形象。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全新的教学技术更加直观生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全新技术的运用能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知识内容,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传统方式教学时教师针对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采取讲解方式进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依然无法让学生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有着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与理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1.3信息量比较大。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和了解的知识内容很多且非常复杂,为了能够将大量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传统教学方法速度慢,知识扩充受影响,而现代教育技术与之不同,不仅在运用速度上非常快速,还富有庞大的知识信息资源,且虽然知识内容丰富但是并不混乱和泛泛[2],能够提供给学生最新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
1.4实现教学资源传播与再利用。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一定的优势,那就是可以对相关知识内容长时间保存,同时还可运用网络技术及其他通讯途径进行大范围的宣传,让学生的学习范围更加广泛,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能够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良好的交流沟通。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优秀教师写出的优秀教案由于传播保存不便捷,时间久了就会丢失,使得知识与经验浪费,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教师的知识与经验通过电子方式进行记录,以后教师使用时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教学思想,有助于经验的吸收与创新运用。
2.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
当前形势下,小学教师中有大部分的教师并不具备计算机技术熟练操作的能力,其中也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因此,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小学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实际需求充分了解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一些能够掌握教育技术的教师,他们的思想转变不到位,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不能更新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设备的需要比较高,但是一些小学教学设备并不高,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都能够明确语文教学的内容,不用花费太长的时间就可以开展教学,如果要是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就需要满足时展的需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小学语文教学才会更有意义。
3.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效的措施
3.1学生的实际特点相适应。在实际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应结合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针对性强的教育技术,这样才能够取得可观的效果。因此,教师应从小学生实际特点出发,在这基础上实现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但是缺乏自制能力,思维认识依靠形象认识,这个阶段的学生在使用教育技术时就要强调趣味性、直观展示,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形式不能太花哨。
3.2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如果连最起码的兴趣都没有,根本无法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通过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和效率,那么就应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小学生还处于对任何新奇事物好奇的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保证教学内容新鲜有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时刻对教学内容保持较高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积极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通过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的方式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实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3.3良好的教学情境。小学时期的学生在对任何事物进行认知是仅依靠表面现象做出判断,而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将动态和静态,文字与图文等相互结合,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更好地体会语文知识。对于课文的理解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收集大量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等,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的魅力,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涨,愿意学习语文知识。
3.4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置的体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和创造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平台及更多的时间去进行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提升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可能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让学生一起动手查阅资料,明确课文教学的要求、说明、重点词句以及段落,生字的字词义,并利用这些内容进行课件的制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看到自己制作的课件,学习起来就更加积极主动,有助于调动学升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现代教学技术能够让小学生从多个方面理解语言文字,而且让小学课堂中的教学形式变得更加宽广,可以让学生重复利用脑、手、心,从而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涉及到听、说、读、写等,只有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情景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扩展思维,将其利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小学语文教学讲究多进行阅读,这样才能理解文章内容,让文章之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是最佳的学习效果。小学语文学了涉及到智商之外,还与情商有较大的关联,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的语文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其所特有的全面性、创造性彰显出来,在课堂教学之中,提高教学水平,这样能够创造出社会所需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新形势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开展,也无法满足学生对学习的各项需求。因此,教师应加大对全新教育技术的探索,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全新的教育技术,彻底转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教学,有助于语文教学效果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效果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关注人才的培养,而小学则是人才培养的第一个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则是小学课程中一门最基础的工具性学科,它对于学生的文化水平的培养以及高尚情操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内容涵盖量大、涉及的范围广,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综合性学科。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填鸭式”教育占着主导的位置,教师以“讲课”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就现在而言已经并不能够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将现代的新媒体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势在必行,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及应用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技术,拥有着先进的现代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技术。主要是通过对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学生接受知识后对于知识的运用理解和消化来体现的。
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从教学的规律来看,它可以将教学信息呈多样化和立体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将感知、理解、深化、巩固融合为一体,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记忆的强化,促进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从教学的模式上看,使用网络技术可以使学生与老师之间跨越时空进行互动,也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异空间的宽阔交流平台,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教学内容上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丰富知识的形式和来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最后,从教学手段上来看,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里在课堂中老师、学生、书本的三点格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等功能,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以上所述是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的优势,然而这些都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所不具备的,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是适合时宜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中运用的效果
1.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课堂意境
“传递式”的教学方法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即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也有“填鸭式”教育一说,是老师将知识完全告知学生,剩下的就由学生自己消化理解。这种教学方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能使学生接受知识、巩固知识,却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因为这种教育模式太过于刻板,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完全扼杀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儿童,更是以激发其兴趣为原动力的学习阶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传递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式”教育,即老师能做的只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一步一步的牵引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而不是传统教育仅凭书本上的课文来带领学生进入环境。这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有很多手段,可以运用声音、影像、文字和图画等各种方式将课本知识直观立体的展示给学生,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各个感官,完全的激发出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例如,学习一首李白的古诗,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可以在网上下载一段配乐的朗诵,在正式上课之前播放,用优美的声音将同学们带入诗境,接下来再来进行对于诗的学习,在教学中也可以播放一段关于李白生平的视频,让学生对于李白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更好的来领会诗意,也会给以后对于李白诗词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个性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将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从服从课堂转变为主导课堂,从而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将应试教育转变为个性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
然而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往往很弱,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的,怎样将课堂变成吸引孩子的“游乐场”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小学生之所以对于课堂没有主动学习的欲望,原因在于课本知识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有的课本知识很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性和趣味性,不能够吸引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完成这一任务。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主要的内容是作者通过描写家乡杨梅的可爱来抒发其对于家乡的思念与热爱,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篇文章来发现家乡的美并热爱自己的家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应该做课件来教学,课件的内容应该涵盖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应该有音频来配乐朗读课文,和关于杨梅以及作者故乡的视频介绍。这样现代教育技术就充分的参与到了这节课中来,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生动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会被充分的调动出来,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3.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把重点难点简化,使学生更好更快掌握知识点。小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把握不准,教师也很难向其强调重点和难点。现代教育技术有强大的模拟演示的功能,它可以把知识内容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由抽象转变为具体,给学生直观和形象的感觉,也给学生构架了一座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感知的桥梁,从而使学生掌握重点难点。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这首诗,知识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偏于深奥,单纯的通过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理解,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来发挥作用。用Flash等方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声音和图像,让学生在欣赏中就掌握要点、难点。
三、总结
经过以上的研究分析,笔者发现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方式,尤其是在小学语文中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也给小学的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可以像传统教学方式一样强调重点难点,应对考试,也可以激发学生潜能,如自主学习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等,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宜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感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04).
在日常教学和优秀课例展示评比活动中,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主流趋势,决定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课堂程序,给语文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突破难点、拓展思维的有效工具之一,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极大的提高课程效率。本文主要围绕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及实践研究等两方面进行分析,以便在今后工作中多媒体技术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价值;实践应用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逐渐突出,其将文字与声影、书本与生活进行有效结合,打破传统教学的格局,为学生提供立体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价值,紧跟时代步伐,将多媒体技术与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发展,促进小学语文的学与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1)多媒体技术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有两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来完成;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但在应用多媒体教学后,教师可以直观、形象的对教学内容、信息进行传递,课堂上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的过程。
(2)多媒体技术满足现代教育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造直观的情景,利于对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激发,符合当今时代下语文教学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3)多媒体技术打破时空的限制
多媒体技术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将课本的内容直观有效的反应给学生,学生在观看视频、图像以后,更容易掌握课本知识。
2.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1)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很难对固定事物产生持久的注意力,对万物充满好奇心,而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需要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愿意学习语文知识。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协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选出精美图片、设计课件,课件中真实的声音、绚烂的色彩,容易吸引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注意力,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善于抓住学生的眼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不同之处,这对培养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2)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新课程标准中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体现比较深刻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教材是枯燥无味的文字或是图片,在接受时学生会感觉乏味,缺乏兴趣。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后可以来展示相关视频或是浏览一些网页信息,容易调动学生的感官,激活思维,进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和感悟能力,有效吸收课堂所授知识,优化教学效果。
(3)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说话能力,利于激发学生的发展思维,学生在多媒体引导下可以增加交流、参与的机会,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品质。此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充分提高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融声像图文于一体,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极大的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但是,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语文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往往忽视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简单的认为多媒体课件越漂亮越好,导致课件背景复杂,画面变化频繁,学生将注意力全部投入到对画面的欣赏上,忽视对课堂知识的吸收,使得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主要基于语文课的特质,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一切教学手段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不能完全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全面能力,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3.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适度引入多媒体技术
引入多媒体技术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明确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第二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背景;第三掌握多媒体的展示时间,如果时间过长会大量的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对整堂课的教学产生影响。
(2)正确处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是对教学上的一种创新,将计算机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两者的区别在于: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感官体验,即:动画、色彩、视频、图片等;而传统教学模式是需要进行板书教学,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如果长期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技术,会使得学生思维懒散,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必须掌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3)注重突出语文的特点
在应用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切忌出现多媒体喧宾夺主的问题,在应用多媒体的同时要不断强调学生多读,借助多媒体技术多了解课本内容,以期来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徐杰.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价值及意义[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1).
[2]胡京华.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价值及意义[J].学周刊,2012(3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96-01
1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现状和内容
1.1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的影响和社会两极分化的影响下,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语文课外活动形成了两种极端现象。在农村,由于教师的普遍忽视,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农村小学生除了不定期地阅读可怜的几本课外读物、漫无目的地收看一些电视外,语文课外活动几乎是一片空白。其后果是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和整体素质均落后于城市的同龄孩子。而在城市里,在高考指挥棒的掌控下,小学生不仅要接受课堂教学内容,还须参加有关小学语文考试的各类课外辅导班。这里所说的是学校、教师、家长、校外教育机构等在课外采取各种措施、手段,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强化训练应试技能,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在我国城市里的中小学生几乎都有参加课外辅导的经历。
1.2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内容
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要求是听说读写,人们只有经过听说读写来交流思想。因此,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应重点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加强指导和教育,使他们在课外活动中逐渐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练笔并组织学生参加写作竞赛等活动。课外练笔作为补充课内作文的重要手段,具有极为明显的效果。课外练笔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小学生思维幼稚,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生活尚缺乏全面认识。在鼓励学生大胆放笔同时,应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分析评价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组织写作竞赛,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写作水平,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发现和重点培养语文尖子生。
2 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开展研究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活动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把疑难之处,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外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2.1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为了能将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自编自制的录音带和电脑课件,要求学生进行拼音、词句、说话、朗读和智力训练。所选取的材料有谜语、寓言、童话、故事、诗歌、对话和有关各种词句的各种问题等等。在训练的过程中,有的要求判断,有的要求辨析,有的要求改错,有的要求重新复述,有的要求朗读和分析欣赏,还有的要求对问题作出自我的评价等等。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多彩的声音、形象、色彩等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课堂教学纪律,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在时间上提供了充分的保证。由于多媒体教学在内容上形象直观,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这就促进了课外活动质量的提高。
2.2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语文教学
在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在现今的社会里,学生已无法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可否认,现今电视挤占了学生不少的课余时间,甚至有的家庭把电视作为了保姆,任由孩子与电视相处。针对目前这种现状,应尝试性的提出读书与看电视相结合的做法。如在上《我的战友》这一课,教师放映一段电影录象,一团烈火将整个包围住的画面,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教师用一段精彩、感人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看完录象后,老师让学生根据画面中的目光、神情动作展开想象,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而且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又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顽强的意志;再如推荐学生观看《人与自然》与《发现与探索》等节目后组织学生交流看后的体会,从而引起学生对自然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不可否认,现代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应正确地引导学生应用好信息技术为我们带来的便利,更好地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
3 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课外活动方式,结合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课外教学时机,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一定能取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身特点,挖掘自身的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杰斌.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J].学周刊:C,2012,(6):185-185.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66-1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的《回声》一课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我先播放《山谷静悄悄》,歌中唱到:“……山谷里静悄悄,谁在把鼓敲?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得山谷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叮咚。”在歌声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设疑:“同学们知道山谷为什么会产生叮咚--叮咚,叮咚--叮咚的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回声方面的知识。” 这样,教师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丰富资源和综合效应,创设集声像、音效于一体的适宜情境易如反掌,学生如身临其境,探究的兴趣很快被激起,激活。例如,我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激发兴趣的方法。先用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并且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对理解课文有不小的帮助。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形象性强,感染力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进而发展其智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思中丰富感性知识,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如在儿童诗《春姑娘》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童真的心,让他们领悟春姑娘美丽.勤劳的品格以及劳动创造美这一深刻内涵,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导语”设计中,选用生机盎然的画面为背景,配以卡通形象的春姑娘。并以《春天在哪里》这首儿童歌曲为主旋律,从而将学生迅速带入一个富有动感的童话世界中,为进一步了解这首儿童诗的意蕴美打下基础。所以借助于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化,直观化的感性材料,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不能比拟的,这里既有和谐的图案美,又有高雅的音乐美,动静结合,加强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美感的熏陶。
三、利用多媒体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受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实施综合性学习。
总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景,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唯.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行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0,(0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实践研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本质缺乏明确的认识,就使得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产生了一定的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对多媒体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模式进行探究。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在对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问题进行探究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探究。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对媒体教学技术表现出了极端推崇的态度,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一节课都要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应用。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技术表现出了极端排斥的态度,还有一些教师在多媒体采用的是一种试探性的态度,来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应用。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教师对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二、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模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起到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基于对媒体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模式应用适当,就让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缺乏帮助,通过对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多媒体技术使用泛滥的问题,成为了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大问题。一在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在使用观念上存在着误区,就然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滥用的局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技术进行滥用,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对课堂进度进行把握,这就会让语文教学出现杂乱无章的局面,此外,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的问问题,也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实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辅助手段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是为配合教师讲解而服务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过度追求课件的华丽,就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被课件带来的感官刺激所吸引,这种现象的出现,会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无法真正静下心来对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进行思考,这就让语文教学再一次被课堂效率低的问题所困扰。
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1.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明确
通过对新课改问题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教学手段的发展过程中,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是促进教学手段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促进教学理念转变的有效措施。这样,教学手段的改革发展,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因此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行明确。也就是说,在对这种教学实践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育的教育目标。因此,在对这种以多媒体课件为教学辅助工具的教学实践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从语文教学实际入手,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核心,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应用,例如在对《翠鸟》一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教师针对注入“苇秆”“绣花”“赤褐色”等学生容易写错的词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易错词语编入了多媒体课件之中,并用红色字体对一些易错的字词进行了标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这些字词的易错之处进行充分的了解,这就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解。
2.通过发掘传统教学的优势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教学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抛弃,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在对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对传统教学中的可取之处进行传承,是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中注重学生朗读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可以被沿用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学生可以在细致而又反复的阅读过程中品味文字的美感。同时,在对古代诗词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朗读方式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课堂提问,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因此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对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式进行沿用,在课堂提问的环节,教师要通过提问技巧的运用,让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积极思考。例如在讲解《翠鸟》一刻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围绕翠鸟的叫声和翠鸟的捕鱼方式展开提问,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就可以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的把握。
3.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阅读深度进行拓展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过程中,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祖国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解。因此,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帮助学生深入文本,对所学课文的文本内涵进行了解,进而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四、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的有效措施,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当,会让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只有从实际教学需要,对多媒体技术进行有选择性地应用,才能让这一教学模式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潇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顾颖.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14,02:52-53.
一、 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误区
1. 多媒体运用与文本运用的矛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过多地强调媒体工具的作用,用大量媒体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而文本却被搁置一边。整堂课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对文本的有效感悟、阐发和挖掘,更谈不上有效的思维引导和深入交流了。
2.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矛盾。在很多课堂中,语文课堂的形式就是老师不断点击鼠标,学生不断地读屏幕上的内容。教师的语言、示范、手势、表情甚至书本与实验都被机器代替了。我们应该继承传统的精华,并辅助以现代的多媒体技术,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 媒体本位与想象力之间的矛盾。我们的语文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来体验作者的感情,丰富对作品的想象。事实上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却放松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正是想象力发展很快的阶段,我们教师在整合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简单地运用媒体手段,让学语言、用语言的过程变成看图像、听音乐的过程,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语言实践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二、 有效整合的对策
1. 要准确定位信息技术的辅与语文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我们首先要明确语文学科的特点,它的学习是以语言为根本的,我们一切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围绕“语”和“文”两字做文章,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所以,在进行整合课的设计时,要把握住语文教育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融合,准确定位。
《揠苗助长》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比较短小,情节也比较简单,如何找准整合课的整合点,又如何挖掘出小故事背后的大道理呢?我们可以从“农夫”这个形象入手,借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让学生概括出对农夫的初步印象:其一是“傻”,其二是做事心很“急”。然后围绕这个人物,抓住“傻”与“急”两个板块,在与学生不断的思维碰撞中把课堂向纵深推进。此时,把教材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以及学生的个性理解差异作为资源,确定最具有语文价值的部分,把它作为整合课的整合点。在此基础上,再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积极构建学生不断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教学环境。
我们课件的选择与取舍必须以能否突出鲜明教学性和语文本质特征为标准。要始终将教学牢固地控制在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涵的进一步展开上。最后,我们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若使用不当,往往适得其反。
2. 注重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与信息技术互动优势。对语文课程的丰富人文内涵的品味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注重互动,注重互相交流的学习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以达到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这个目标。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以情动人,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别意”,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暮春三月美景背后浓郁的离别情谊是文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此,在学生直面文本的同时,还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具体可感的画面、音乐、视频等媒介进行有效组合,使之突破时空限制,让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进行阅读体验,使之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其中在最后一个师生共话别的环节中,我预先拍摄了班级中孩子的有关学习的照片和视频,再配上跟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的音乐《永远是朋友》,合成了一段新的视频,这就一下子把沉浸在几百年前送别场景中的孩子又快速地拉到了现实师生分别的场景中,而这正是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让孩子对离别情感的体验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在这基础上,再设计说话练习,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媒体这个桥梁把生活与课堂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这种信息素材的收集与整合,有效地达到师生与作者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生与文中人物之间的语言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锤炼了学生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使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
教师还应该利用信息技术交互性的本质特点,使学生学习能够产生良好的互动性,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开放,这也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课的生命力所在。
3. 注重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段话强调语文实践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自主的听说读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核心。在整合课中,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感知、理解、品味、感悟、积累、表达、体验等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教师在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结合不同的文体特点和教学重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多注重与听说读写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与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整合中要协调统一,只有扎扎实实地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位,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才能得到更有效的提高,这才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课的活力所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融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52-0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这一论述指明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即“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融合”,它虽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但又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可以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现状。运用信息技术扩大语文学习领域,有益于构建有效教学体系,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良好的基础,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与课程整合的联系与区别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目前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大家也在积极探究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从有效教学理念内涵来讲,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内容呈现的有效性;教学策略运用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状态的有效性。如果真正在教学中使这四个方面的有效性得到很好的落实,那“有效教学”就能得以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就能达到。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提升教学的有效工具,也成为目前大家共同关注并积极探究的话题。
随着教学理念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整合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自觉应用于教学实践。课程整合由最初的课堂多媒体演示到借助网络让学生自主学习,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创新了学习的形式,从不同程度辅助了课堂教学,这符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从整合的空间看,主要是课堂教学,不管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还是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无论是知识的拓展,还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都离不开课堂这一特定环境。因此,教师的主要着眼点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空间里,虽说有效果,但其单一性的弊端显而易见。
从系统论的视角看,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教材、教师、学生等诸多因素,也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时段,还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实践活动等不同内容。在目前班级授课制的体制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是一条基本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也体现在课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后的交流指导。教师是先于学生的学习者,不仅要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实质和要求,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特点,而且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目标的确定、方法的选择,都是由教师事先进行预设,学生只是在教师实施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即教师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主导者。学生自主建构适合自己愿望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只是在具体的学习环节中才能得以体现。因此,只有当教师的教学预设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需求相一致时,课堂教学才能产生共鸣和合力,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课中,也要关注课前和课后,这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应着重研究的问题。比起课堂教学的课程整合,其范围更广,内涵更丰富,提升教学效果的空间也更大。因此,课程整合只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它的全部,不能用课程整合来替代。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让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另一方面,扩大知识视野、丰富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观念等。提高学生学习绩效,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同时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但从教学的过程看,教师的着力点在课前,主要借助信息技术有效进行教学预设,勾画完美的教学愿景。课中是教师和学生以和谐、互动的对话方式,借助信息技术完成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课后主要是学生努力,借助信息技术完成实践性作业,体验生活和知识的应用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选用适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学科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从这一意义上讲,要实施教学活动,首先必须进行计划和安排,而计划和安排的主体应该是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就必须在课前进行精心的研究和预设,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教学的效果如何,教师的教学预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要学会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形成怎样的价值取向;教学中采取怎样的形式,设计哪些环节,重点、难点怎样突破等,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有一个较为详尽的预设。一个完美的教学设计形成,要经过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对个人经验的拓展,更要借助信息技术,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开发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依据教科书,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单凭教参和图书馆,是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网络为教师提供了海量的资源,而与小学语文教学同步的资源不在少数,加上一些历史、地理、自然、人物以及文学常识的专题网站,更是便捷的资源库。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大量浏览相关网站,发现和寻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开发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课程资源,并和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使课堂教学内容厚重、完美,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一个教师的成长,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积累起来的。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是迅速走向成熟的便捷通道。课前的教学设计,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教学过程,更要大量学习别人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环节合理、方法得当。网络上有大量的教学设计,输入相关的课题,许多好的教学设计就会呈现。教师可以学习别人的设计思路,选取其中的环节或方法,参考作业设计,甚至一些导语、过渡语都可以拿来用。这样,不断学习和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会大大增强,教学流程日趋完善,使有效教学成为一种可能。
3.选用现成的教学工具
网上和教学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和公开的课件,都可以直接下载作为教学工具,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把《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知规律具体化、序列化,把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完美地统一在每篇课文中,构成序列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体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备课时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有目的地借助网络,查找大量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分类筛选,加以记载,根据每课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做成一个和教学设计配套的资源信息,一是自己备查和积累,二是日后和其他教师分享。主要形式如下(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课《西湖》为例):
(1)课内准备资料
①在百度中查找关于杭州西湖的资料介绍,了解杭州以及西湖,体会西湖的自然美。
②在百度图片中找西湖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
③在词典中查找“素有、镶嵌、放眼远眺、连绵起伏、硕大、心旷神怡、夜幕初垂”等词,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④从网上下载白堤和苏堤的由来。
⑤在百度中了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由来。
⑥在词典中了解“融化、熔化、溶化”的区别。以便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使用的“溶化”的含义。
⑦在百度中搜索白居易的诗《忆江南》,供学生诵读。
(2)拓展延伸
①在百度中搜索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并积累。
②在字典中查阅“绵”与“棉”的区别。
③完成课后练习题。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解决课堂教学中疑难问题,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主阵地在课堂。从宏观上讲,要做到课堂教学“有效”,就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获取语文的信息,掌握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的规律。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上讲,“有效教学”就是教学的目标有效,从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教学设计有效,每个环节、实施的方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组织的有效,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学调控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形、声、色的刺激,以及直观生动的演示,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极强的求知欲,此时学生的学习是自觉的、积极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多媒体技术对课文进行字体、颜色、动画、视频和音频的处理,不断调动学生情绪、兴趣,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如教授《鸟的天堂》这课时,把鸟的天堂整体图、百鸟出巢图、百鸟归巢图制作成课件,呈现于课堂之上,让学生如临其境,仿佛跟着作者游览了一番,使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充分理解“树与鸟”的和谐,由衷地感叹鸟的天堂真是鸟的天堂啊!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优美,让学生学得轻松而印象深刻。
2.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难点
语文学习要为学习者精神的丰富和愉悦提供条件,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写日记、写作文常常会让学生感到头痛甚至厌烦,本应是真情实感流淌的作文课,也变成了八股模式的模仿课。让多媒体技术进入作文课堂,让学生在视听、图文融为一体的情景中,产生写作欲望。教师可用镜头捕捉生活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山头喷涌而出的太阳;阳光下绚丽开放的花朵;夜间瑰丽的江河大桥;熟悉的校园一角;运动场上学生奋力冲刺的霎那;辩论会时孩子们激动跃跃欲试的神情。然后把这些镜头组合在电脑中,配上音乐和解说词,在作文课上放映,启迪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样,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了作文,还被多彩的生活感染着,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发生深刻的变化。
3.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良好积极情感发展的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语文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的演示,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课前引导学生利用资料型课件,收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由于学生亲历了这一过程,印象十分深刻。课上利用演示型课件展示的相关资料的补充更使学生加深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相关文字与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小巧玲珑”、“金碧辉煌”、“众星拱月”、“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变得轻松而深刻。圆明园的毁灭部分,选取《圆明园的毁灭》的影像资料,配以文字介绍,让学生对英法列强产生憎恨与愤慨,激发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从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情感与理解升华的双丰收,一堂远离生活实际的课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就轻松而又圆满地完成了。
(三)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和学生、家长课后交流的平台,增强教学的监管和反馈,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需要在校外大量的应用和实践体验。而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能力和责任心、学生自觉性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校外的活动处于自由状态,教师对校外的监管有心无力,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和能力的分化。实际上,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和教师的视角是可以触及学生校外生活的。从我校实际的研究看,目前教师完全可以搭建一个家校、师生、教师和家长相互交流的平台:一是教师通过网络和家长交流信息;二是老师学生通过网络交流和批改作业;三是学生在家里可通过网络完成实践性的作业,弥补在课堂由于设备限制的不足;四是教师建立自己的反思平台,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和见闻,及时记录并与学生分享,形成很好的经验。
关键词:现代化教育技术 优化 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32-01
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要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一、质疑议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改变了课堂固有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设情境,入景动情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正式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中,公鸡在它的朋友需要帮助时,很不礼貌地拒绝了;而当它的屋顶被大风刮跑后,邻居们热情地帮助抢修,公鸡想起自己平时的表现,脸红了。为了帮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后后悔、惭愧的心理,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为此,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故事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公鸡急得又叫又跳,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让学生看图想象(公鸡会急得怎样叫;朋友们又会怎样进行安慰;得到帮助后的公鸡会怎样想… …)、并要求给画面配解说词(说说朋友们是怎样齐心协力地帮助公鸡的。)在动人的情节中,学生通过看、想、说、比,入真情于动景,有了观察的兴趣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三、激发兴趣,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而低年级学生阅历又较浅,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教育技术,使之直观化、具体化。“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察,引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利用电视录像将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小蝌蚪的变化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将录像片中蝌蚪变化的几个阶段的曲型图片制作成教学软件,利用电脑多媒体,将蝌蝌身体变化过程分步展示于一个画面,学生就能如身临其境般在课堂中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四、突破难点,品词品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教师用几句教学语言很难表达清楚。为了突破这些难点,利用电教媒体,就能大大减少教学时间,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如《精彩的马戏》一文,为理解“绝活”一词,在体会课文语句的同时,如再让学生观看一段“山羊走钢丝”的录像,这样对理解词义就大有帮助。再如《司马光》第三自然段中的一个“一不小心”用语言解释显得啰嗦而不形象,用CAI演示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读此段内容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急切、意外的语气。本课的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懂得司马光是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利用CAI的情景展示,进行对比教学,针对第四段内容我放出了孩子面对突发事情慌乱一团的情景动画,让学生观看后再找出与画面有关的段落读一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别的小朋友”是画面中的哪些小朋友,再问:他们怎么啦?“慌”是什么意思?他们慌成什么样儿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司马光在他们当中吗?这样提问,一步一步地烘托出司马光的表现。到此时,我就不让学生往下看了,而是让他们自己找第几自然段是写司马光的,学生找到第五自然段后,指名上台,学司马光的所作所为之后,我又出示CAI,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动画来理解“没有慌”“举”“砸”等词语,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对照图画把文中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找出来,打上点,这时再问“举”说明什么?“使劲砸”说明什么?“几下子就砸破了”又说明什么?学生的回答就显得既轻松又愉快了。解决疑难问题后就不难读出应有的心情和语气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于是我要达到的目的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中实现了,此课的重、难点也就较轻松地突破了。最后重放多媒体设计画面时,学生就能很好地说出画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并能清楚地复述出司马光救人的经过。
五、深化练习,延伸扩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语言练习,将知识实行延伸、扩展以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运用,可以较平时运用普通教法更省时、省力,更直观,易掌握。如教学生用“… …像… …”的句式说话,可以运用电教媒体手段,在图像上出示若干本体,再以提示方式出示相应的喻体。可以让学生很快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生动形象的句子自会脱口而出。在课后练习中,运用多媒体电脑可以展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习题和课文补充材料。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软件,可以把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这也是课文知识内容的补充。这样在落实知识的同时,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练习部分由枯燥,而变得有形有声,如游戏般易操作,好掌握。
参考文献
[1]杨小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