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1:23: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职业教育行业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职业教育行业现状

第1篇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它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数以亿计的初、中级劳动者的重任。然而,目前各地职业教育的发展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原因分析

1.办学条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最薄弱的

其一是学校办学条件差,设备技术含量低。实训场所严重缺失,甚至一些国家示范学校的教学设备还比不上民办培训部,数控专业没有一台像样的数控机床,还在用老掉牙的普通车床;汽车专业没有多少台发动机和整车;计算机专业没有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上机,只能学习一点理论知识,毫无动手能力,三年所学还不如到民办培训部三个月学的内容多。

其二是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中职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偏重于教与学,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职业道德、法律意识、转业转岗能力等。中职学校提前为学生做好转岗转业的准备很有必要。

2.师资队伍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双重短缺

一些学校前几年要完成三年职教攻坚任务,盲目扩招,在校学生人数上去了,可是教学质量却是连年下滑,造成毕业生质量低下,很难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目前在国内,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最短缺的不是在知识结构,而是短缺企业岗位的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等最根本的职业技能本领,而这些技能本领,在过去是通过实习让学生获得的,学校根本不需要建立自己的职业训练基地。

3.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还没有制度性的突破

校企合作办学应该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因为学校培养的是学生,学生毕业后的走向当然是到企业工作,为企业服务。但是现在的校企合作办学很多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大多都是依靠私人关系建立的合作关系,合作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安排学校的一些毕业生,没有形成制度上的突破,这对中职校的后续发展是很不利的。

二、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突破传统办学模式,构建职教集团多元化的办学机制

部分中职学校办学思路和模式老化,重理论,轻技能。一年学习文化课,一年学习专业课,一年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已经严重滞后。一些农村职业学校在“三段式”的影响下,甚至变相成为文化补习学校,其自身的专业建设与实践培养能力逐年萎缩。

职教集团是校企合作的新路径、新趋势。它按照产业规律,将企业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旨在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推进

转贴于

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的结果,是生存的需要,是发展的必然。

2.紧跟市场,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近年来,在利益驱动下,许多中职学校一窝蜂地开办经济类专业、机电类专业、计算机专业等专业,导致低层次人才重复培养。特别是近年来新兴产业如物流仓储、信息咨询等还是一片空白。这些行业存在非常可观的潜力,是值得探索和开发的领域。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培养双师型的教师”是近年来一直提的最响的口号,就目前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 教师比例严重偏低。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最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无法解决教师融入产业现场的问题,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岗位脱节,教师专业技能老化、弱化问题日渐突出。

现阶段职业学校应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一是让教师深入工厂实际,学习工厂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新的管理理念,使教师系统的掌握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二是拓宽职业教育“双师型” 师资队伍的外延,把从企事业单位聘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双师型” 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三、未来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1.各地区各职校将出现大面积的整合兼并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深远影响,全国总生源数量的不断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未来几年中等职业教育,乃至高中的人数将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各职校间的合作兼并,做强做大,重新布局将是今后中职校的命运。

2.校企合作办学将成为制度化

未来校企合作办学将成为制度化,国家将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中职校的合作办学,企业不仅乐意接受实习生,而且把企业文化带到学校,真正做到校企合作名副其实。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开发与建设是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与企业应联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制定课程方案、选择课程内容,并共同对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做出必要的规定。突出技能培训,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

3.实行灵活学制

第2篇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改课题“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校厂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XJG-15-53-6),主持人:何世松;江西省交通运输厅职业院校教改专项课题“服务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2016J0046),主持人:王敏军、何世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11-04

高职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如何培养人才,其目的是为行业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我国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近20年来,培养的毕业生多数都需要用人单位二次培训后才能上岗。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所学非所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受限于教师队伍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因此,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就成了当前办学者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讨论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的内涵和意义,分析当前我国“双向流动”的现状与阻力,并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

一、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的内涵

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是指在不改变与原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行业企业职工短期(比如6个月)流向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培训)等工作,同时高职院校教师短期(比如6个月)流向行业企业从事与所教专业(或课程)相同的工种(岗位),如图1所示。

校企间的这种人员“双向流动”对促进高职院校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一种值得探索实践的途径,也有利于拓宽新增教师来源渠道。

二、双向流动的意义

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通过“校厂交替”等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短期“双向流动”,不论对学校还是对企业均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

(一)双向流动对高职院校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师技术技能水平。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学校到学校”的人员,甚少有行业企业从业经历。流向企业的教师可以参加企业技改项目、工艺创新等工作,带着任务去学习,体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要求的真实生产研发任务,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适岗能力。流向企业的教师返校后的教学过程有了更多的企业生产实际案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毕业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会有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能较好地培养毕业生的适岗能力和迁移能力。流向学校的企业技术人员能以跨界的视野协助高职院校进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3.有利于高职院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双向流动使专业技术人员渗透到对方单位中去,与新单位融为一体,有助于加强双方人员的日常交流和深入交流,能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能提升专业教师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也有助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外两个场所的实施。

(二)双向流动对行业企业的意义

1.有利于吸收教师最新科研成果。流向高职院校的企业职工,一般会安排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有利于吸收教科研团队最新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对企业调整产品(服务)结构、转变提升发展方式来说,是一种较有力的外部推动力量。

2.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企业支持职工短期流向高职院校是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重要举措,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掌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的主要手段。

3.有利于学习型企业的建设。流向企业的专业教师可以通过送教入企、举办知识讲座、开展专题辅导等方式,协助对方建设学习型班组甚至学习型企业,有利于打造一支充满活力与竞争力的学习型团队。教师也可利用自身所长,帮助企业构建完善培训课堂,建设本企业员工培训所用的MOOC课程。

三、双向流动的现状分析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在2015年10月的《中国职业教育观察报告》中指出:中国的职业教育是经济转型发展的软肋,而中国职业教育?l展不足的主要表现在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2]。

(一)双向流动的调研及其结果分析

为了弄清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课题组分类别对不同的企业用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进行了调研(见表1)。

调研发现,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如直接投资、校内设厂、捐赠设备、师资支持、提供实习等),但普遍存在企业热情不高、效率低下、不可持续等问题;不同企业参与办学的方式占比也各不相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企业为学生(教师)提供实习(专业实践)的意愿较低,也不乐意为学校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承担教学任务。这种现状无疑阻碍了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向流动。

调研也发现,有一类高职院校的双向流动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也能较持久地延续下去。这类高职院校一般有自己的校办企业,或者高职院校本身由企业举办。这种隶属关系的存在,可以较好地破解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不畅的难题。

(二)双向流动不畅的原因

导致校企间人员双向流动不畅的原因有企业方面的,也有高职院校方面的。高职教师短期流向企业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普遍“生师比”较高,而随着各地高考生源的逐步回升,在校生数量也在不断加大,教学任务繁重,教学系部更不愿意外派教师去企业实践锻炼;第二,教师自身的技术服务能力不强,到企业去不能创造效益反而还会给企业添乱,大多数企业现阶段对高职院校的信任远不如普通本科高校,导致企业不愿意接收;第三,教师短期流动容易使企业产生泄露商业机密的心态,企业一般不接纳非全职人员参与自身的生产流程。企业职工短期流向学校的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企业自身生产任务饱满,放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会影响生产进度;第二,流向学校的职工收入一般会下降或失去流动期间的晋升几率,导致职工本人流向学校的意愿较低;第三,学校一般会和多家同类企业建有校企合作关系,企业担心短期流向学校的职工会泄露商业机密,也担心职工跳槽到同行中去。

总的来说,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校企合作力度太小,双方跨界的步子太小,导致校企双方专业技术人员无法正常流动起来。

(三)流动到对方单位后的工作内容

高职院校教师流动到企业后可从事员工培训、专利申报、参与技改、科技项目与成果培育等工作。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选派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到江西省高速公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部分在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任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在锻炼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选派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教师到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江西佳时特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专利申报,同时还可担任在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

行业企业职工流动到高职院校后可承担实践教学、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技能大赛赛项设计或竞赛指导等工作。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聘请江铃集团车桥厂高级技师来机电工程系任实训指导教师和实训室建设技术顾问,对提高学院装备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极大的帮助;聘请4S店技术人员周末到汽车工程系任课,使学生可以接受来自企业最新的汽车维修保养知识与技能教育。

四、双向流动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双向流动的激励机制

在国家层面没有出台有关强制性或鼓励性具体措施之前,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应在自身层面建立职工与教师双向流动的机制,并保持长期稳定运行。一要探索校企双方共同受益的流动模式,使学校和企业均有利可图,最好能解燃眉之急且能持续下去;二要建立职工(教师)个人受益的流动方案,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参与过流动且效果较好的人员提职加薪、评优评先、培训进修等,返回原单位后能接续原有职务、职称、工龄等。

(二)建立访问工程师库和兼职教师库

企业和院校各自建立访问工程师库和兼职教师库,出台选拔条件和奖惩条例,确保有一支较为稳定的双向流动队伍。数据库有足够的工程师和教师时,双方可根据生产、教学特点,从库里精准挑选有合适时间的人选,对双向流动效率提升起到了基础性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项目、专利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向合作企业转让,行业企业的技改项目、工艺规程在一定范围内向高职院校开放,建立符合双方利益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3]。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整合校内产教实体,在校内构建“浙江省轻工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产学研综合平台,与浙江腾腾电气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一起解决工艺创新等技术难题[4]。

(四)建立部分成果免费共享机制

立足企业和院校自身发展的日常需要,建立部分成果免费共享机制。比如,高职院校向合作的企业共享教学培训资源和场地,定期为企业培训新进员工或转岗员工;企业向高职院校开放生产现场,接纳一定数量的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高职院校教师流动结束返校后要及时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向原有企业免费共享[5]。

(五)建立远程“会诊”信息化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远程“会诊”信息化平台: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远程为高职院校学生“现场”授课,高职院校教师远程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利用学院远程教学会议系统,把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关键工艺、主要工序远程向在校学生讲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施工现场[6]。

(六)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因所处立场不同,企业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学校主要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两者较难有共同利益点。如果双方确立一些共同的奋斗目标,比如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申报科技进步奖、共同申报国家专利等,进行利益捆绑,共同发展,这样就有利于双方职工的正常流动。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成果《基于“海上教学工厂”的高职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七)政府出台鼓励双向流动的政策法规

第3篇

在教育发展战略上,我们习惯把“企业培训”作为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排斥在职教范畴之外。我们不明白,既然可以把“在职教师培训”视为师范教育整体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企业的职工培训”也视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呢?如果这个“小职教观”的问题不解决,那么,在大职教观视角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在职教发展中走向片面、极端的危险性便不可避免[1]。

一、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三种路径模式:政府主导,行业主导和市场主导。而我国职业教育行业、企业为主的发展路径还行不通,又由于职业教育市场尚未成熟,完全以市场主导的路径来发展职业教育的模式也还不行,因而我国职业教育在很长的时间还需走政府主导的老路子。可政府主导作用的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主导的“外控式”干预虽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并未使院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生存机制。因而,如何对职业教育实行管理并协调好政府主导下政府、院校和市场的“三角关系”已成为职业教育管理亟待研究的问题。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①制定法规和提供政策环境;投入经费;协调政府宏观统筹;统筹规划;统筹高职院校及专业布局;统筹学制、招生、就业、职业准入制度等政策,规范办学行为,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协调企业、学校和社会各种关系。②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彭军认为: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使行业、企业参与进来,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依托市场办学,实现产学有效结合,依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育改革。③构建理性与效率的“内控”型管理。吴景松、赵银生、董辉认为:职业教育构建理性与效率的“内控”型管理可以使其获得持续发展,搭建高职院校发展的政策平台;加强高职院校理念建设;优化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提升高职院校育人质量。

1. 政策支持与经费体系层面

要推行上述基本战略,从行政管理这个角度讲,我们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以保障上述具体措施得以实施。首先,要改变目前这种“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状况,必须对现行的职教管理体制作结构上的改革;我国台湾“技职教育”中职、高职“一条龙”统筹的管理体制,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3]。其次,在职教管理职能上,也需作出相应的变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与经济体制关系最密切的职教之管理,应该表现出“开放”、“灵活”和“有效调控”的特性。

2.政府层面

(1)提供公共物品。这是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项最基本的职能。公共物品是指那种任何人均可享用但无须付出代价,同时其使用不损害其他人享用的物品。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有共享性以及非排他性。由于公共物品使用的共享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容易导致“搭便车”现象,可能造成公共物品供给的不足,因此,政府必须介入并应由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在现代市场国家,政府应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供水供电、道路桥梁、基础研究和公共教育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大量直接投资。当然,对一些公共物品的供给政府也可以采取招标、外包等方式组织私人部门来提供。(2)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市场经济追逐的是私人利益的最大化,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总量或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不能控制经济的周期波动、持续失业和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调节具有短期性,难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政府的作用就在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减缓经济周期波动,促进就业,抑制通货膨胀;通过政府的指导性经济计划来解决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5]。(3)保护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与公共物品一样,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没有排他性,但有竞争性,其他人的使用会减少或限制另外的人使用,这就导致了外部的不经济。共有资源不可避免地导致“公共地悲剧”,即私人决策者过分使用共有资源。市场机制不能充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必须以政府的强制性权力为基础,通过直接管制或者实行收费,将污染降低到最小,减轻过度使用等问题。

3.学校与企业层面

职业教育要与企业紧密结合,这是职业教育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企业,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主要发展目标,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完成。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如何做到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来办学,同样需要政策来保障。所以,正如前面所述,政府要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高度,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从创建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的角度,认真梳理各项相关法律法规,重视相关立法工作,通过中央和地方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法规,使学习型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法律做依据,有法制做保障。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除了制定法律强制社会各主体都来参与职业教育之外,制定并实施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业的优惠政策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也就是作为利益最大化的追逐者的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中,从长远的利益、社会效益甚至是眼前利益看,都同样有助于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政府对各行为主体的约束既包括政策引导,也包括惩处,还包括奖励。

第4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现状 创新 项目教学 多媒体

Practical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tatus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and Innovation

Luo Houzhao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o duty accountant specialized practical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o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preliminary exploration,proposed will practice the teaching link penetration teaching activity throughout,advocated the case teaching,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will widely apply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will consummat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gradually the support system,will train accountant vigorously the specialize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Keywords:Practic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Innovation Project teaching Multimedia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74-03

实践性教学是中职教育的基本特征,离开了实践性,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也就无从谈起。新世纪的中职会计教育,要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传统的以强调学科为主线教育思想和“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此,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与否,会直接影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是中职会计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1.1 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

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过度的重视学科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认为只要给学生的知识愈多、愈深,考试成绩愈好,学生的质量就越高;在教学内容上:轻实践,重理论;重政策,轻应用;强调传统与现实,忽视发展与变化。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做法,教师讲个不休,学生记个不停,学生思维闭塞,学习被动;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命题考背功的多,考应用的少,一些学生靠几个晚上死记硬背就能获得好成绩;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只要遵守纪律,完成习题,考试分数高,就是好学生。

上述情况暴露了教育思想上的两大弊端:一是重知识,轻能力,把传授知识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把灌注视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二是重教轻学,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陈腐的教育思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1.2 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且实践性课时偏少。

在课程设置上,主次不清,内容重叠,一贯强调提高质量就拼命增加课程和学时,加重学生的负担,受过去计划经济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偏重理论性教学,而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用什么学什么”,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理论教学的任务应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原则。

1.3 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难以胜任实践性教学任务。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杜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它要求中职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并能及时掌握教育、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相应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90%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1.4 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实习设施、基地严重缺乏。

资金投人不足,使得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不能适应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有的学校已开设会计专业但没有专门的会计实践、实训基地,或几个专业共同使用一个实践、实训(或实习)场所。即使有会计实践、实训基地,也把标准定在能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检查或评估的最低线。同时,由于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大部分都需要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少量的资金也难以满足这些专业的需求。然而会计专业是一个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很多学校领导不愿意在会计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重金。

2.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2.1 更新观念、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中职学校领导应带头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育思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指导思想,实施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改善实践、实训环境,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规律。应将会计专业实践课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中职会计教学也不可能把滚滚而来的新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中职校会计教学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智能结构。

会计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学科,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理论,不会应用,那可真是“书呆子”。书是死的,我们老师必须把它教活,让学生学活。例如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若是老师只注重把要掌握的理论和操作教给他们,他们会觉得老师讲课喋喋不休,所讲内容不知如何使用,很难集中精神听下去。本人在注重精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多练习,多动手进行会计基础技能的操作,既避免教材的枯燥无味,又有利于逐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到“账簿的填制”一节时,仅在课堂上讲授如何操作,往往流于表面。如果让学生按照要求,模拟企业会计实务中的“账簿填制”的实际工作,让学生从理论化的书本知识走近实践,改变被动的灌输式教育,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点一滴地领会课本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将书本知识烙印在大脑中。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这一部分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得到了巩固。

2.2 创新课程体系,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增大实践、实训的课时比重,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教学内容人手,对会计专业的若干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会计人才市场需求,适应予以调整,简化、删除空洞的或与本专业不密切的内容,增添会计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如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引进项目教学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既能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又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校就为教师征订多版教材和参考资料,组织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和到企业调查,与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制定了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在会计实务举例和习题练习中应用本地丝绸行业的会计资料为实例,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原始凭证:如增值税专用发票、购物时收到的发票、提货单、收款收据、各种车船机票、领料单、入库单、差旅费报销单、工资单等,在熟悉这些凭证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案例教学法,在课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假原始凭证的表现形式:如伪造凭证、发票与存根不一致、私人购买物品开为单位购买等等,此时可介绍一些鉴别的方法。如:先准备几张购进物资的发票,让学生学会审核原始凭证,如购进某材料2000 千克,单价200 元,共计400000 元,从发票上看符合原凭证的有关要求,没有任何可疑的地方,但仔细审核单价便可发现,近期同类材料单价为150 元,两者相差50 元,仅50元差价使总成本比原来多10000 元,该单位应采取什么办法查明原因呢? 可私下查证核实,是经办人获得了10000 元的额外收入,讲这个问题可激发学生善于思考。这样就把原始凭证审核相关内容讲到了实处。

2.3 尝试开发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展项目教学,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校在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改革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建立了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组,按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工作岗位设计课改方案,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进行项目课程开发,重新构建以会计基本技能训练为抓手,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主干,会计岗位业务为平台,融合会计职业道德和法规的课程结构体系,把知识附着于任务,用典型的经济业务作引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相关的会计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熏陶等;重组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模块的内容,针对胜任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教学内容强调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职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及能力的要求,一方面,及时、动态地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整合、归并有密切联系的交叉、重复内容(如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整合、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整合;将财经法规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经济法统一设置为财经法规课程……);另一方面,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我地的产业背景,以纺织企业的会计资料为内容,重新组织和设计《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并编写了《会计岗位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的项目课程模块化的校本教材;对06级会计班的《财务会计》采用分项目式的模块教学,形成了任务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创新会计专业师资建设举措,提高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2.4.1 加强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安排教师到工厂企业做兼职或脱产会计。

2.4.2 招聘引进兼职教师。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强化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也是一个缓解会计实训教师不足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现任会计教师学习和提高的极好机会。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职业学校外聘教师占总教师的比例平均为10%左右。而在德国、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职业院校的外聘教师与本校教师的比例接近1∶1。可见,聘用有实际经验的兼职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2.4.3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将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到教学中。

我国会计理论在日新月异变更,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育观念也应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校鼓励每位专业教师在取得教师系列职称外的专业技术职称和相近专业的高级工证书。

新时期的教师要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页编写、课程制作、动画制作、教学软件制作等。鼓励教师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优化教学过程。在目前我校专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各教学部门都设立“科研小团队”,实行强强联合,以强帮弱,以老带新,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能力,加快制作一批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应用在教学中去。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将有效地把图像、文字及讲解词组织起来,通过简单地操作,生动、清晰地体现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能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而有序,也大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我校为了满足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投资建购买了现成的会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在会计多媒体教学中,演示和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可以演示模拟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过程,同时还可以在讲完一部分理论之后,可以通过会计教学软件,对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这样就避免了单一讲授理论的枯燥无味,同时满足学生急于实践的心理。

2.5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多方筹集资金,建设校外内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要实现其办学特色,培养出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就必须有实训场地,这是职业学校质量保障的一个基本条件。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学校一方面加大投入,在校内原有的财会技能实训室、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训室的基础上再新建开票及税务申报实训室、模拟银行、证券交易模拟实训室、国际经贸实训室等,努力成为大市经贸实训中心。另一方面在继续巩固已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还不断开拓新的基地,与我镇的几家大型进行了企业联合办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环节向企业转移,学生按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实际业务,完成实习任务,学校并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和反馈。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必须写出详实的实习报告。这样学生通过半年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不仅容易掌握知识,而且记忆深刻,也可以让自己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不需要太长的过渡期。

中职教育的立足点在于社会需求,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不例外。它必须以市场为向导,以社会需求为己任,通过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才能达到会计专业的预定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 盛蔚、刘建伍.《项目导控型教学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海社讯》2006.8

[2]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李俊梅.项目课程开发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07.9

第5篇

论文摘要:“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由此可见,无论对何种类型的职业院校来说,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长期以来人们在职业院校师资建设问题上,对“双师型”这个概念提得比较多,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章首先将在“双师型”教师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三师型”教师队伍的理论内涵进行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其次对职业院校目前“三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对职业院校为何必须重视“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文章认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未来师资建设的重要方向,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

论文关键词:“三师型”教师;建设;现状;必要性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基本内涵

在明确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之前,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一般,必须符合教师的一般要求。即具备思品、文化、身心、专业、教育、管理六大模块的基本素养,而每个素质模块又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如反映教师本质特征的教育模块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专业模块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二者缺一不可。职业院校教师作为教师的特殊,必须符合职业院校教师的特殊要求,即满足“职业针对性”的特殊要求,理论上要针对职业岗位(岗位群)要求的专门理论知识,实践上要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的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活动。本文探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在明确了职业院校教师具有一般性教师素质的基础上,对“三师型”的基本内涵进行探讨的,也就是说“三师型”教师不但具有一般性教师的素质,更具有我们所强调内容的素质和能力。简单来说,“三师型”教师队伍应该是一种具有复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是“三师型”教师,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三师型”教师是指具有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职教师资严格按照“三师型”教师来要求的,除了强调具有教师和专业技师(律师、会计师、医师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职业指导能力外,尤其强调真正的“三师型”教师不是教师和工程师和就业指导师这三者的线性叠加,而是作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以及就业指导能力的三维一体化的具体统一。在这个三维实践中以完成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任务为切入点,不断渗透、开发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提供良好的服务。指明方向。因此说,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良好的职业指导能力将是“三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内涵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

“三师型”教师可以改变目前职业学校中专业知识由专业教师来任教,实践操作技能课程由实验教师来指导,就业指导课程由学工处或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人员来承担的现状,做到教学、实践、就业指导三位一体,实现1>1+1+1的效果。突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指导,就业心理测试,人才测评。个性化创业”的一体化、专业化、专家化、全程化。

由此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不是简单地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职业指导师进行组合,而是在“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甚至可以说“三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在师资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师资建设内容进行的一种必要的创新。这种创新是进一步深化职业院校在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方面的需要,也将为职业院校培养一支热爱本职工作、专业功底与职业技能扎实、能够从多角度指导学生成长的师资队伍与管理人员队伍,以优质的人才资源形成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前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非常少,据对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30岁以下的“双师型”教师有811人,占32.34%;31-40岁的“双师型”教师有564人,占38.22%;41岁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有306人。占21.12%。而具有“三师型”教师能力或者资格水平的仅仅有60多人,占到9.32%。由此不难发现,中青年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加,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增强了师资队伍的活力,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青年教师既缺乏专业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也缺乏职业指导能力,显然青年教师要想成为“三师型”教师还任重道远。

还有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据对江西省部分中职、高职院校2947名教师调查统计来看,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有9人,占0.66%,硕士学位(含在读硕士)的有219人,占16.09%,而学士学位的有1049人,占77.08%。中级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有5人,占0.37%,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有589人,占43.27%,而具有中级职称的有767人,占56.36%。在职业院校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偏少,是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显然这样的师资队伍结构,并不具备培养“三师型”教师的基础和条件,由此可见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还十分薄弱。

(二)教师实践能力偏弱

实践课教师从事的主要是实践性教学,必须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他们的教学既要善于示范、演示,又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操作原理和过程讲解给学生听,学生要学会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与技能,因此,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对实践课教师是很重要的。但是,在调研中。很多实践课教师认为自己实践技能弱,且实践技能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造成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不断扩招,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编制紧张,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处于一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生产一线参加培训和锻炼:二是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少,学校缺乏切实有力的激励机制,重数量轻质量,忽视加强双师教师的培养,造成双师教师实践能力提高较慢:三是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原有的一些双师教师。由于未能及时地接受、消化和使用新的科技手段,或因年龄、知识结构等原因。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表现为由强变弱。

(三)多数职业院校教师缺乏职业指导能力

很多职业院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直接到职业院校任教。根据数据调查,江西省部分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中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占63.05%,他们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到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专业实践水平有限,如果谈到他们是否能够引领他们教育的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指导学生按照行业职业规章办事,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规章,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这些要求恐怕是勉为其难了。

三、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我国和谐社会与加速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高校与职业院校的规模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三师型”教师概念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基于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需要,“三师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就业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层面来说这无疑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经济,是超越于工业经济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其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知识因素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最重要的国力。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化分工日益繁杂,每个劳动者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思想水平,也应该具有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应该在社会分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合理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加强“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以及职业规划三位一体的统一,从而让他们能够找到适合发挥自己特长和技能的最佳位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从而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办好学校、办好教育,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由于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依靠职业院校的一般性教师是不行的,还必须具有高端人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显然如果一个职业院校仅仅有一个或者几个“三师型”教师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满足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对我国整体的职业教育来讲,必须大力培养“三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职业院校应十分重视在保证教师个体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群体效应,提高教育质量。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院校的根本,是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保障,是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基本建设,是职业院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否则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加强骨干师资队伍建设:“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是充分信任、全面要求、选拔与培养相结合:“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是以学术梯队建设为中心,努力创造条件,强化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条件是改善、提高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优化社会和学校方面的精神环境及物质环境。总之,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将被人们视为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和根本保证。

(三)“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有效地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强弱,取决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看所具备的实训、实习条件及各种设施;“软件”主要看师资队伍建设。从目前情况来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专业学习指导、专业技能指导、职业指导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指导不够,使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浮于表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门应用性人才,各职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在于有效地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缩短上岗适应期,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产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喜爱,并且对所学专业有科学和合理的认识。“三师型”教师应该对学生如何认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如何选择专业及进行有效地专业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如何择业等方面进行全程、全面辅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师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选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职业能力,完成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完善职业教育功能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多层次的技能人才,这主要是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技术型实用人才,此种需要暗含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技术型实用人才跨越在科学研究型人才和直接操作型人才之间,既需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又需要面向生产和管理的一线,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其职能是将科学研究、技能提升贯穿、转化为现实产品和具体的应用:二是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可以增加青年学生的受教育年限,将就业时间延长,客观上减少了进入工作领域的劳动力,从而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与此同时,还可以为企业、为部门、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高级技术型人才,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开拓能力,为社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的优势还在于,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将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稳妥转移,缓解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劳动力富余问题,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现在需要说的是,如何完善这两个功能呢?让学生实现良好的就业,既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需要加强学生对职业前景的认识,而“三师型”教师这个概念就是为了完善职业教育这两个功能而提出的,“三师型”教师不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到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从而延长学生的就业时间和空间,减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可见“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职业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它的办学方向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比较灵活地调整专业结构:另一方面,瞄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之能够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三师型”教师具有职业性和综合性的特质,他们最了解职业院校的专业方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专业技能等教学环节: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专业:能及时洞察预测行业的发展变化,捕捉行业人才供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他们能使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说,“三师型”教师对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现代装备制造业;双师型;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为每个学生的高标准而努力》一书中,澳大利亚教育专家希尔介绍澳大利亚“提高办学质量项目”的研究结果:学生进步的幅度受制于教师的进步幅度,教师应通过近期参加有深度的专业学习,不断提高项目学习的效果。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持续加大,产业集聚效应比较明显。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趋势是高度社会化、高度专业化、高度综合化,它要求企业不能小而全,既要专业分工,又要协作、配套,高度综合。新型人才的构建已经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要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技能的养成教育。另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也使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特殊性,即在高职院校师资构成中,需要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的“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一、国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现状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职业院校教育师资的专职化和培养培训的正规化,重视专兼结合的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强调职教师资的实践经验。

德国职教教师必须不断进修,教师进修学习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了解最新的技术知识。德国大多数职教教师都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技术员,他们在工作若干年后通过大学职业师范专业的学习,转而成为职教师资,这就保证了德国职教师资有很强的实践经验。

澳大利亚的TAP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学院的教师除全部从有3~5年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外,新招聘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利用部分时间到大学的教育学院进行1~2年的学习,学习内容集中在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等,同时成为有关专业协会成员,经常参加专业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断接受新的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信息。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职业学校必须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因此,美国政府开始加大力度重视职教师资培养。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把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为了更充分地开发美国所有阶层的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采取了多种策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据教师在知识、技能、继续教育、工作作风、资质证书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制定相关的从事高职教育教师职业考试和教学标准,并要求教学严格和专业对口,从丰富专业、教学做一体等多方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国内“双师型”教师的现状

(一)“双师型”教师数量的不足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除了要胜任课堂教学,还需对企业和市场有必要且较深的了解,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能够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同样,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建设一支具有教学水平高和专业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重要因素。截止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总数37.7万人,“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达到29.9%。可见,在教师构成上,“双师型”教师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学校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p师型”教师比例与此要求还相去甚远。而且,由于判定标准上的差异,其中真正能够符合“双师型”教师能力要求的比例更低。

(二)“双师型”教师要求的降低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和“职业”双重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深厚的专业实践技能。

目前,国家大力鼓励学校聘用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企业专才作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50%的专业课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并且1/3的教学任务在企业中完成。这样的要求凸显了现实的窘境。现实情况是:我国高职院校教队伍中专任教师相当多一部分来自普通高校,他们是从一所学校毕业到另一所学校就业,因此,普遍缺乏与实际生产相关的工作经验,对生产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实际运作不太了解。但是目前现行教育体制机制上又无法从根本上保证我国职教教师队伍对企业生产流程的了解,也不利于将企业的最新成果及其要求反映到职业教育课堂中。

此外,我国现行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不适应高职发展要求,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虽然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分,遵循不同的职称系列,但参照同样的评审标准却不加以区别。现行高校职称评定强调不同级别刊物数量的要求,这使得符合高职院校教师特点、符合职业院校教师岗位需要的教师在晋升职称的时候处于弱势地位,也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为求业务发展不得不按照普通大学教师的业务发展方向去发展,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个体而言,要同时成为专业理论扎实的学术专才和实践技能过硬的企业良将,的确实很困难。但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今天,双师标准的降低和双师结构团队的组建是一种过渡性、策略性、现实性的措施。

三、现代装备制造业“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作为职业教育基本要素之一的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资格必须有别于其它种类教师的资格,这种区别应该主要体现职教教师对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了解上。职业教育的“产业性、职业性、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具体表现在: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培养人才,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组织教学,行动导向实施教学,学校、企业与社会三方共同保障教学质量。当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产业处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于装备制造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在未来将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实践技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可从以下几个方向提高:

(一)“引企入校,教师下企,三方共赢”的运行机制的建立

本着“学校让利、企业受益”的原则,学校“划地”引企入校――建立“校中厂”。以此为契机,学校要化硬件投入为“软件”保证,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让教师切实地深入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生产服务,为“校中厂”的制造企业开发新产品、探索新工艺、提炼新材料。这样学校可以把自身的人才资源切切实实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学校能利用自己的场地、设备得到一定的收益;教师也可直接从“校中厂”了解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在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装配中的运用,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地得到更新与升华,并能紧跟技术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校中厂”企业的实际情况,把企业项目的案例引入到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实施,通过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亲历企业生产实际。另外,也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让学生更加接近企业工程的实际与实境。此外,企业通过校中办厂的方式,可从中得到较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产品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校、企、师互相“啮合”,从而达到三方共赢。

(二)名教师工作室的建立

在校内设立名教师工作室。名教师工作室是集装备制造企业项目开发、新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实训和技能大赛培育于一体的“工作坊”。名教师因为自身高技能,可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因此制造企业项目开发是名教师工作室运转的源头。由于有实际项目支撑,青年教师及新进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在参与到企业项目中得到提高与加强,并且也能了解企业产品设计生产的工作流程。因此,在进行学生实践教学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落到实处,使得学生的培养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名教师工作室的企业项目,也可作为学生实训内容的一部分。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了解企业,为自己今后的就业找准方向。而技能大赛则是要做到为技而练,不是为赛而练,并以促学,以赛促练,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培育之效。当然,如果没有现行教育行政体制方面的配套改革,任何教学改革都无从谈起,教师工作室也就有名无实。

(三)“教师总工程师制”的设置

“教师总工程师制”的设置是基于产品共研、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项目主管教师作为制造类产品的总工程师制度。教师总工程师有权并有责任组织和制定制造类产品技术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责任制度,并有权审定制造类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生产技术准备及其它方面的技术措施。教师成员协助教师总工程师的工作,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装配及安装。这样使得教师都能参与其中,完成产品的改进、研发及试制。因此,教师成员可以获得新技术、新技能、新方法,从而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与技能。

(四)教师、工程师角色的互换与统一

教师要能适应企业化运作,运用行动导向进行教学。项目推进及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总工,特别是一位能干的教师总工。制造工程类项目开发面对的是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是“死”的东西。需要的是披星戴月的辛劳与不诲,需要的是浩首穷经的推敲与演算。而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通过迁移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强调合作与交流。让学生自行组织学习过程,学习以小组进行,留给学生尝试新的行动方式的实践空间,需要教师发起、促进、引导并掌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学会处理意外结果。“双师”教师的成“型”在于不断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更在于提高驾驭学生水平的能力。

四、结语

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始,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的教学教研,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力求获得最优的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深入行业企业,承接“横向课题”,了解行业动态,掌握企业新产品、新工艺与新标准,指导学生“预就业”,掌握第一手课程资料。三是做好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细胞,课程规划、课件设计、在线答疑等是课程建设的必备内容。在职业教育改革日渐深化的今天,以上三方面任务的落实,与教师的“双师”素质密切相关。本文提出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是:以产学结合,社会服务能力为主线,以名教师工作室为平台,以生产项目为切入点,以学校、企业及教师个体三方共赢为原则,建立项目“教师总工程师制”。以项目为课程的载体,按生产任务组织教学内容,按生产场地选择教学方法,以产品试用改进、质量反馈及售后服务为落脚点,强化“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以实践的“反刍”能力。

建议在我国教师法所规定的教师资格整体框架下,根据装备制造行业要求的职业能力深入分析职业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技能,借鉴国外职教教师资格要求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体现高职“学历+工作经历(能力)+教师资格证+社会服务能力”特色,强化高职教师 “双师型”特质。

参考文献

[1]A Commonwealth Government Quality Teacher Initiative,2000.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making the difference. http://dest.gov.au/sectors/ school_education,2008-6-3

[2]邓蓓,张巾帼.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教育创新与实践,2010(12).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国际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动态报告》――国际组织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cn/2010-09-10.

[4]刘洪一,李建求,徐平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教高[2010]8号.

[6]陈冰梅.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10.

[7]刘要悟,程天君.校本教师培训的合理性追究[J].教育研究,2004(6).

[8]吴兴伟.高职高专教师基本素质状况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4(3).

[9]郭荣.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的素质与培养[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10]傅经章.江苏省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职教通讯,2003(8).

[11]夏秀莉,李乃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3(13).

[12]徐一周,朱晓姝.略谈对当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2).

[13]秦映芬,刘红,郑向红,沈寒蕾.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培养“双师”型人才[J].高教论坛,2003(1).

第7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职学校;会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93-03

从学术层面上看,这种模式被引入我国职业教育将近16个年头,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用现状如何?如何更好地实施?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对提高会计专业教学水平,培养新型会计人才,更好地为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现状与分析

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为了较全面了解这一模式实施情况,利用国培机会,2013年3~6月以无记名问卷方式先后调查了十八个省31所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师,针对教师共发问卷120张,回收113张,回收率达90.4%。实地考察主要是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广东财经学校,进行了听课、访问教师和学生、了解学校领导层对该模式引入的重视程度、观摩学校会计实验室配套建设情况等。调查结果与分析:在调查的31所职业学校中,既有国家重点中职学校,也有普通中职学校。其中4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100%为城市学校,并集中在政治、经济发达地区或沿海城市。为了调查这两类学校在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否存在差别,我们区分了重点和普通中职学校。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对“目前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项,重点学校80.5%的会计教师和普通职业学校71.2%的教师选择技能型人才。对“在会计课程教学中您注重对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选项,所有教师更多注重“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会计专业实践技能,较少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见图1。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学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摸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即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调查结果看到,现阶段我国中职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行动导向教学“关键能力”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目标的理解更侧重于学生会计技能的掌握,使得会计课堂教学目标更多考虑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和效果

被调查的中职学校,在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时,重点中职96.2%的教师和普通中职95.2%的教师都选择案例教学法,其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其他方法很少用。

调查显示,中职学校教师对该模式的操作运用还相对薄弱,这说明还须加大培训力度,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另外调查结果从地域上显现,南方的学校实施的比重大,尤以粤、闽、浙、琼为代表;城市学校好于县镇学校,被调查的3所县级学校都未实施,从另一角度我们也看出学校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仍存在很大差异。

(三)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现状

被调查的31所学校会计教师的学历层次以本科为主,重点中职学校会计教师本科学历占86,7%,普通学校占75%,同时重点中职学校硕士学历的教师达12%,一些年轻教师正在进修,75%的教师接受过省级以上培训。从教龄看,75%的教师教龄在15年以下,说明会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教师们注重自身业务的提高,这都有利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调查显示重点职校会计教师仅有三分之一有企业实践经验,普通中职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会计教师寥寥无几。只有对企业实务有更多了解,才能更有助于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同时更多教师认为尚需补充相关知识,在理论知识方面,加强培训深造,更多地学习探究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在实践方面,多给机会到企业,深入企业演练会计技能。

(四)学校设施对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的影响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不仅需要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和理解,更需所在学校的具有配套的硬件设施。从调查结果看,现阶段中职学校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不足,利用率低。调查结果见:

被调查的教师普遍反映:学校资金有限或更多倾向于其他专业,模拟室设备陈旧、不足,仿真效果差,很多学校偏中理论教学,以考证或升学为主,不注重实践能力。教师普遍认为所在学校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滞后,教材理论性太强、抽象,不适合行动导向教学,基本没有课前准备项目和工作任务书。

(五)行动导向教学评价

在对“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时是否注意到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依据”时,重点中职50.5%表示注重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依据,而重点中职40%会计教师和普通中职80%教师则仅注意到但未将其作为教学评价依据,更加注重结果评价。

三、实地考察结果与分析

2013年6月,国培学员利用外出考察机会,去了广州财经学校对二年级会计班学生进行了听课、问卷,访问了教师,又了解了学校领导层对该模式引入的重视程度,观摩学校会计实验室配套建设情况等。

在听课过程中,会计教师以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导学,整个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动脑、动手,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评价方法全面、恰当,使学生有了成功体验,同时,使国培教师也大开眼界,该模式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态度:选择“很满意”的占30%,选择“满意”的占67%,选择“不满意”的占3%。(2)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堂学习态度:每堂课都认真听讲80%,有时能认真听讲20%,没有人选择“很少听讲”。(3)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习的内容与一般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相比掌握程度:选择“没有区别”的占8.0%,选择“熟悉得多”的占86.8%,选择“不如教师讲的熟悉”占5.2%。(4)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个人的综合能力培养:选择“作用大”的占32.5%,选择“有一定的作用”的占53%,选择“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的占14.5%。(5)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团队合作的精神的作用:选择“作用大”的占81.5%,选择“有一定的作用”的占18.5%,选择“几乎没作用”的没有。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实用性人才,结合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开展。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提出,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各个省制定招生考试办法中的专业综合课占有比例过大,技能考试比例小,加之考证的需要,使得一些学校为了升学、考证,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开展”。

各级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职业学校会计教师现状直接制约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开展,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的素质、教学理念、态度等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实施、实施的程度、教学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双师型”教师,首先要求具备“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又要具备“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因此,作为会计专业教师,要把握正确的职教课程理念,改认识是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作为会计教师还要需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勇于尝试,克服畏难怕累情绪,不断学习,积极参加教法培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将教学知识点连成线、结成面、合成体。加强硬件设施等建设,创设良好的教改环境。针对实习设施严重缺乏的状态,作为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扶持,改变他们落后办学和实训条件;作为学校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训实习形式,校内实训的实训实习环境要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具备实训、教研及展示等多项功能及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突出职教特色,使之成为学生实训场所、成为职业技能培训场所、成为校企合作和资源共享的场所;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要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按现代职教理念开发课程资源,为了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落到实处,应积极开发教学资源,结合会计岗位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编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就业导向的中职会计课程体系,编制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统一的一体化教材,开发精品课程,并规范教材的使用。

树立现代的评价观。行动导向教学多是小组合作式学习,强调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其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自我学习等多方面功能,因此,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评价强调综合性、过程性评价,作为教师、学校乃至国家应寻求多元的评价方法,多角度考察学生,真正树立全面发展观。

四、结论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现状的分析,本文旨在深化教学改革,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通过此次调查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现状的分析,面对会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高的增长情况,如何将此模式的多种方法更好地、更有效地应用到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培养适岗对位的技能型人才,仍需我们多探索、多实践。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德华.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微观考证[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92-95.

[3]李妍.对中指学校会计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的调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会计 实践教学 行业需求 文

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现行的会计职业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许多学生在实践后会计基础工作仍然很不规范、不知道企业要纳税的程序、审计工作不知从何着手等等。下面,结合教学谈几点看法。

1.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已发生了重大、深刻的转变,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近来逐步树立的素质教育观。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有单纯的理论讲授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各高职高专院校高度重视能力、技能,积极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教学计划中显示,在校外内实训教学基地进行会计教学活动已经占到总教学时数的50%。各高职院校都在教学计划中加强了实践课程的份量,不仅在理论课教学中安排了实践课时,而且还开设了专门的实践课程。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够全面。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践教学来看,开设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而涉及纳税实务、出纳实务等课程的实习项目还非常少;忽视与信息化教学的结合,使信息化与手工实验相互脱节。二是实践教学安排上缺乏整体考虑。实践教学是通过多个环节、多个层次的会计实践活动来完成的。通过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明确每一实践环节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使不同环节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使学生通过系列实训,提高专业技能,具备会计岗位工作能力。目前,一些学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缺乏有机联系,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三是会计实训教材缺少特色。从会计准则出台至今,我国公开出版的各类会计教材数不胜其数,但其中大多数教材结构、内容雷同,缺少自己的特色,教材编写重复混乱,精品极少。

2.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会计师事务所、中小型企业、金融类机构和事业单位等。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等在减少招人或根本未设定招人计划,但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基层单位仍有财会类专业的岗位空缺。 随着经济景气度的回升,各类人员需求越来越大,财会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明显的比其他专业的要好,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经类专业一直处于领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及大型金融机构,要求人才学历层次较高,一般应是本科以上毕业生。而中小型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对专科毕业生较欢迎。本次针对用人单位的学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中小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会计岗位按其性质可分为高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初级会计岗位群和会计相关岗位群。

2.1 高级会计岗位群

包括大中型企业,地(市)级以上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地(市)以上政府机关及大中型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其它大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等。

2.2 中级会计岗位群

包括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银行及其它大中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及审计岗位;小型企事业单位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般会计核算、审计岗位及信贷、计划或营销部门的相关管理岗位等。

2.3 初级会计岗位群

各企事业、银行单位的出纳,微机录入等岗位,小型企业及其它小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岗位等。

2.4 会计相关岗位群

指不直接从事业会计工作,但需要具备会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相关管理岗位。如企业总经理,分厂,分公司经理,计划、营销、投资、开发等综合管理部门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证券、投资、资讯等部门业务岗位及其它各类经济组织需具备会计知识和能力的相关岗位。

上述四类会计岗位群,除去会计相关岗位群之外,高级会计岗位群需要人数较少,且对学历层次要求标准最高,一般应为本科生或硕士、博士学位人才;初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对学历要求标准不高,一般具备专科、中专或技校毕业程度即可;相对需要人数最多,应是高职高专会计技术教育培养的首选方向。

3.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企业在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改变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项目单一的现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加强有高职特色的实训教材建设工作

与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实训教材建设应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灵活多样性。

3.3 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首先要在校内建立能够模拟企业财务运作过程的实践教学环境,实验室布局要按财会部门的现实分工和安排来设计,体现财会部门的特点,使学生步入其中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要逐步收集完备的实验资料,实验资料不能采用传统的教材模式,要与企业加强合作,能够采用企业的实际会计数据进行实验。此外,还要在校外构建较完整的会计教学实习与学生就业实习基地,能使学生到企业进行在岗实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第9篇

[摘要]文章以中国民航大学乘务学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量表测量发现现有高职在校学生虽然整体创新能力较好,但却面临着创新能力的“年级性衰减”和创新能力内部结构失衡等问题。高等职业学校及其教师应对此问题引起充分的重视,并从教学理念、授课方式、创新团队等方面加以解决。

[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能力 年级性衰减现状与对策

[作者简介]张传彬(1981-),男,天津人,中国民航大学安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航安全管理;宋洋(1977-),男,天津人,中国民航大学安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航安全管理。(天津 300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创新型民航安全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4ZLZLZF00078)和2014年度中国民航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公共管理学》教学实践平台建设与课程实验模块的接入研究”(项目编号:CAUC-ETRN-2 014-02)的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103-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首次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作用”,把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积极“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同时,为了鼓励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还规定“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人股”。这必将成为中国未来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然而,在明晰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方向的同时,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这样两个问题:今天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究竟怎样?现有的教育及教学环境是否有效提升了高职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前者能够帮助我们对高职在校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后者可以让我们了解高职学生在现有教育条件下是否提升了创新能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的创新使命及特点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突出的特点是恢复中断了的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生力军,对在校学生的要求是抓紧学习并成为各领域技能工人。在这一时期,建立了许多职业大学,成为后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提升高等教育覆盖率。尤其是90年代末,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也成倍增加,从1999年的161所398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548所781万人。第三个阶段为21世纪初至2014年,解决的是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结构失衡问题,使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对高职在校学生的要求是要将自己的技能结构适应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2014年开始,国家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解决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新常态条件下,学生的创新力不足的问题。对高职在校学生的要求是不但要学习职业技能,而且要有职业创新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认为,到2020年,中国专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超过1480万人,成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从功能上来说,高职教育将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持续开发人力资源和生产力转化的需要。高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承担着将知识、技术和发明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无疑需要大量的创新性工作,才能够顺利实现生产力的转化。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主要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可以说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学生肩负着创新的功能性使命。

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年级性衰减”现象的表现及成因

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测度,学术界有很多研究。有学者将智力水平和创造力倾向作为测度指标,也有学者进一步将创造力倾向分成创新观念、创新欲望、创新毅力、创新兴趣、创新观察力和创新性思维。基于此,本文所谓的创新能力是指创新意识、创新观察力、创新毅力、团队合作和创新技能。所谓的“年级性衰减”是指随着高职学生年级的增长,其创新能力并没有随之提高,相反是在下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随着年级的增长,创新意识和观察力下降。以观察力为核心的创新意识是一切创新的前提,只有在现实中总结出业已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创造性地加以解决。从现有的研究发现,高年级的高职学生,其观察力反而居于较低水平,这部分是由于高职教学方式使然。在高职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授等单向的信息交流方式,较少使用讨论等双向互动的方式,而后者往往能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随着年级的增长,对职业知识和技能越来越不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高职新生对于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加之高中时的学习习惯被不知不觉带人了高校,使他们相对较易于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然而,这种习惯并不容易被长久保持,随着年级的增长,其对职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也应反思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面对信息社会成长起来的高职学生,如果不从体系上加以适应,将很难承担起其应有的职责。

第三,年级的增长并没有提高在校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身的创新毅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身的创新毅力是决定创新过程是否成功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团队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集思广益;而个人较好的创新毅力则是保证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在高职学生中,随着年级的增长,不但越来越缺少团队合作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而且自身也缺少解决难题时迎难而上的毅力。这或许是由于在学校期间,高职学生较少遇到需要主动解决的技术难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由教师示范而来。另外,这也与高年级学生的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

三、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年级性衰减”的实证研究

这里以对中国民航大学乘务学员调查结果为例,分析该现象的表现和成因。

1.空乘专业在校生的整体创新能力现状。如表1所示,在创新意识方面,乘务学员所得平均分为7.98,没有超过总分15分的60%,乘务学员在创新意识方面比较欠缺。在创新观察力方面,总分为15分,学员们平均得分高达11.83,有79%以上的学员得分都在10分以上,说明乘务学员整体上有着较好的创新观察力水平。团队合作意识满分为25分,均值为18.07,得分17分以上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76%,说明乘务学员责任感和群体合作意识比较强,能很快融入创新团队。在创新毅力方面,乘务学员所得均值为13.42,非常接近满分15分,有96%以上的学员得分在11分以上。

针对乘务学员未来工作的特点,笔者参考国内几大航空公司乘务员手册的内容,尝试制作了衡量乘务学员创新技能的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乘务学员(52.31%)只答对一道题,只有1.54%的乘务学员三题全部答对。这说明他们对乘务员基本知识还不够熟悉,专业技能掌握不够牢固。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整体的创新能力并不低,在创新观察力、创新毅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甚至有较好的表现。这说明许多人持有的“高职学生素质较差”“不具有创新能力”的认识有着一定的片面性,与高职在校生的创新能力现实有着较大的差距。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都有必要认识到,在高职学生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创新动力,值得深入挖掘。与此同时依然要看到,高职在校生的创新技能储备严重不足,专业知识结构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他们创新能力的发挥。

2.空乘专业在校生创新能力的“年级性衰减”。上面量表所衡量的是乘务学员的整体创新能力,却不能说明不同年级的乘务员之间的创新能力差异。为此,采用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不同年级乘务学员的创新能力的高低(见105页表2)。

如表2所示,创新能力各项变量测量值在不同年级间有着差异性的分布,并且差异比较显著。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察力方面,大一年级乘务学员比大二年级学员表现要好。这或许是由于初入学校的学生还抱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观察力。但是,这并没有在日常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从而使之日渐衰减。在团队合作与创新毅力方面,大一学生与大二学生也有着较显著的差异,且高年级的表现好于低年级。这是因为大一年级刚入学不久,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军训和集体活动,这会增加乘务学员的集体荣誉感。期间还会进行会操表演等,会强调团队合作,这也在无形中增强了乘务学员的群体合作意识和自我毅力。而大二年级学员过多关注于个人发展,且群体支持相对较少,这使得团队合作和创新毅力明显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大二年级在校学生已经有一年多的专业学习,按照常理来说,其创新技能得分应该高于大一年级,但分析结果却恰恰相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大一年级刚入学,学校对他们的管理更加严格,课程较多,没有太多娱乐时间。再加上大一同学也还保持着高考前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对学业更加关注。而大二学生在校已经快两年,适应了新环境,结识了新同学,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自由时间增加,这使他们对课程投入的精力减少,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另外,有17.69%的乘务学员认为航空公司比较看重学员是否有亲切的外表。这说明,航空公司看重外在形象的招聘导向使得乘务学员们越来越不关心自身的技能获得,相反会将很多精力放在与学业不甚相关的事情上。这部分解释了随着年级的增加,为什么乘务学员们的创新技能并没有显著提高。

总之,虽然乘务学员整体的创新能力表现不错,但不同年级间有着显著差异。大一年级乘务学员在创新意识、创新观察力、团队合作、创新毅力和创新技能等所有的指标上的表现都显著好于大二年级乘务学员。乘务学员的创新能力呈现出“年级性衰减”。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切实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明晰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把提升高职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高职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人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使新技术通过高职学生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改革现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更加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变单向讲授为多元互动,将学生的创新热情引导到日常教学过程中来。可以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在工作中体验创新的乐趣,提升创新的动力,从而使得高职学生在学期间始终持有较高的学习和创新热情。

第三,把提高学生创新知识与技能作为重要培养目标,并贯穿于高职教育各个年级。要使学生理解,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创新知识和技能,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取得较大的成就。

第四,加强高职在校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其在学期间自愿参与和组成跨年级的创新小组,以团队的形式解决若干技术问题。这种创新小组不但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团队意识,而且由于创新小组成员的跨年级性,从而有效激发各个年级学生的创新热情。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新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珍视高职学生身上所拥有的创新潜力,通过多种方式消除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年级性衰减”问题,同步提升各个年级学生的创新能力。

[

参考文献]

[1]刘大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文献述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2).

[2]刘建湘.略论职业教育功能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5(18).

[3]柳小年,傅新民,朱发仁.高职大二学生智力发展水平调查[Jl.职教论坛,2006(10).

[4]任君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5]沈兴全,吴淑琴,温全生,等.测试报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2(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