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23: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早产儿营养护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营养;护理;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
[中图分类号] 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4-133-03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早产儿[1-2]。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围产期医疗技术和肠外营养技术的发展,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成活率也在逐年上升[3-5]。然而早产儿各系统功能发育不全,对营养的吸收以及食物的消化能力弱,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从而出现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生活质量[6]。因此对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护理治疗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营养问题[7]。对早产儿进行早期营养干预护理对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存活以及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86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对比实验研究。
对比分析了营养护理干预和常规治疗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出生体质量、胎龄、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时间以及护理的效果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6例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并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编号1~86号,按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入选标准[8]:胎龄少于37周且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新生儿,无严重的先天心脏病等功能缺陷疾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同意,并由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对照组43例,男
22例,女21例;干预组43例,男26例,女17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治愈标准:无呼吸暂停和已停止吸氧,可以自行进行吃奶且奶量达到标准。在室温的环境中体温在36~37℃之间,体重达到2500g以上且无并发症的发生。好转标准[9]:无呼吸暂停和已停止吸氧。没有并发症但吃奶量以及体重尚未达到满意效果且还需要保温。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喂养方法且不进行按摩和喂养后抬高等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根据个体情况采取肠道喂养或者胃肠外喂养,喂养每3小时1次。喂养后采取俯卧位并在下一次喂养前进行腹部按摩。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用指腹轻柔地按摩约5min。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前后血糖、白蛋白、血浆总蛋白、体重、血尿素氮、淋巴细胞总数等的变化以及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RT)、鼻胃管留置时间(NT)以及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时间(TT)等。血糖测定采用美国利舒坦血糖仪,白蛋白测定采用血浆蛋白质测定法,血浆总蛋白测定采用双缩脲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出生体质量(W)、胎龄(FA)、RT、NT以及TT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恢复到出生体质所需时间、留置鼻管的时间以及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实验后常规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试验后的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血糖以及淋巴细胞总数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实验后的血尿素氮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出生率逐年上升。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因系统发育不成熟,在出生后极容易发生喂养耐受不良等情况[10]。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合理早期喂养是提高其存活率的关键环节之一,一般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后6h就可进行糖水喂养,24h即可进行喂乳。对于吞咽能力差的患儿宜适当延长开始喂养时间,先采取静脉补液[11-12]。喂养应该以少量开始,慢慢提高患儿胃肠道适应能力以及消化功能,之后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提高喂养量。对患儿进行早期的营养干预治疗可以提高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血糖水平并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改善胃肠道功能。喂养过程中应注意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营养搭配问题。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因缺乏有关转化酶,除正常儿所需的9种必需氨基酸外,胱氨酸及络氨酸也是早产儿的必需氨基酸,在喂养时应注意适当添加富含胱氨酸和络氨酸的食品。同时,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对无机盐、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需求量也比正常出生婴儿高,在对其进行喂养时还需注意添加足量的无机盐、维生素和蛋白质等,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喂养耐受情况及时调整喂养方式并进行适当的按摩护理[13]。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生理功能发育不全,免疫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差,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护理对改善其营养状况、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提高其生存治疗及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发现,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营养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缩短其恢复到出生体质所需要的时间、留置鼻管的时间以及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所需时间,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促进患儿早日恢复。通过营养护理干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血糖水平、血浆总蛋白及血浆白蛋白均提高,淋巴细胞数量增加,尿素氮含量减少,说明早期的营养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营养状况,提高其免疫能力并增强其肾功能。适当的按摩护理可以增强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胃肠的蠕动从而改善喂养耐受性及保持每天的排便通畅,提高护理效果。喂养后使用合适的枕头垫高患者胃部,同时患者采用俯卧位。喂养后俯卧位时早产儿头抬高的能促进胃的排空且俯卧时乳汁在胃内停留时间的缩短减少了腹胀。而且俯卧位可减少早产儿的肢体活动从而减少其能量的消耗使消化吸收相对增多。此外,喂养后的俯卧位是改善早产儿肺功能的适宜,不但可减少胃潴留液和腹胀和呕吐发生,还可以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保证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呼吸通畅,从而提高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的耐受性。总之,对早产低体质量儿进行营养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儿的好转和痊愈,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和患者的存活率。
综上所述,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适当的按摩护理可以促进其消化功能的恢复、提高其喂养耐受性并改善其肺功能。在早产儿出生后应尽快进行早期微量喂养,对于喂养耐受不良的患者可进行肠胃外喂养。适当的营养干预护理可以防止营养不良情况的发生,促使患儿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 雷银香,赵翠香.早产儿营养状况分析及干预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1):3963-3964.
[2] 丁晓华,王松,李胜玲,等.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7):636-638.
[3] Freitas RG,Nogueira RJ,Antonio MA,et al.Selenium deficiency and the effects of supplementation on preterm infants[J].Rev Paul Pediatr,2014,32(1):126-135.
[4] 李佳梅,潘继红,邹文霞,等.多胞胎早产儿的围生期护理[J].广东医学,2012,33(24):3681-3683.
[5] Working Group Of Pediatrics 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Working Group Of Neonatology Chinese Society Of Pediatrics,Working Group Of Neonatal Surgery Chinese Society Of Pediatric Surgery. CSPEN 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support in neonates[J].Asia Pac J Clin Nutr,2013,22(4):655-663.
[6] 阮玲红,曹李丽,周萍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7):1605-1607.
[7] 沈晓虹.早产儿营养支持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2009,39(6):35-36.
[8] 刘杨.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及相关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7X):395-398.
[9] 雷银香,赵翠香.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营养关系的探讨及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696-3697.
[10] 兰卫华.护理流程重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620-3621.
[11] 龙浪,张彩霞,欧添英.部分胃肠外营养在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应用和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21-23.
[12] 魏丽,徐鑫芬.23例早产儿肠内营养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74-175.
关键词:抚触护理法;早产儿;喂养;体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688X(201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feeding and weight influence and clinic curative effect of premature baby using touch nursing method. Methods 86 cases of premature babies were randomly classified into comparison group and touch group with 4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ouch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ouch nursing method on the basis of general nursing method, and the comparison group were treated only with general nursing method. Results Feeding times and weight increasing for premature baby in touch group are obviously more excellent than comparison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 take on statistic significance(P
Key words:Touch nursing method;Premature baby;Feeding;Weight
早产儿是指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也称为未成熟儿[1],其出生体质量大部分在2500g以下,头围在33cm以下,身体的各部分机能低下,且均低于足月儿,死亡率较高[2]。因此早产儿的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促进婴儿生长发育,提高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成为早产儿护理的一个难题。
婴儿抚触护理法是通过对皮肤及各相关部位的良性刺激,达到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的目的[3-4]。为了寻求更优的早产儿护理法,使早产儿尽快发育强壮,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作者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对86例住院的早产儿的护理进行了对照研究,应用抚触护理法与常规护理法相结合,并对喂养次数及体质量增长两个指标进行系统的观察与分析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86例患儿均为作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分娩的单胎无器质性病变的早产儿住院患者,并均符合以下条件:胎龄≥30w,并且≤35w;出生一般情况好,无窒息,无消化道及腹部病,出生体质量≤2500g,Apgar评分1min、5min均≥8分。将86例住院早产儿按照住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抚触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抚触组男28例,女15例,入院日龄0.5~24h,出生时平均体质量(1820±321)g,身高(44.13±2.55)cm,头围(31.89±2.56)cm;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入院日龄0.5~24h,出生时平均体质量(1825±324)g,身高(44.15±2.58)cm,头围(32.05±2.62)cm;两组患者性别、入院日龄、出生时平均体质量、身高及头围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的护理 对照组全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主要采用的常规护理方法如下:①体温稳定护理:将早产儿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为55%~65%。根据早产儿体重及日龄调节暖箱适中温度,维持早产儿体温在36~37℃,体温差小于0.8℃;②营养护理:尽量指导父母用母乳喂养,对吸吮能力差的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采取滴管喂养或者鼻饲喂养,喂奶后取右侧卧位;③呼吸道护理:取侧卧位以清除口鼻分泌物,避免出现呼吸暂停,尤其是生后3d的婴儿[5];④预防感染:做好感染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病室实行湿式清扫。更换1次/w暖箱,彻底清洗消毒。
1.2.2抚触组的护理 该组早产儿的护理是在采用对照组所采用的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再配合抚触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其中抚触护理如下:①抚触方法:采用头面部、胸部、腹部、腿部、背部、臀部的抚触方法,遵照国际通用的抚触手法进行[6]:②抚触时间:早产儿抚触时间应放早产儿未吸氧,无呼吸暂停,病情稳定时;2次喂奶之间,宝宝情绪稳定,没有哭闹和身体不适;先从5min开始,然后延长到15~20min,2次/d;③抚触的注意事项:抚触时,手的力度应以做完后孩子的皮肤微微发红为宜;抚触时就避开婴儿的和脐部;切忌在婴儿过饱、过饿和过疲劳时抚触;抚触者应剪短指甲,摘掉配饰。
1.3观察项目 在护理过程中,观察采用不同护理方法的每位早产儿喂养次数及体质量增长情况,并按照设计的统一观察记录表格进行记录,以用于分析研究。
1.4数据处理方法 将所有数据利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指标以平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 t检验,并且假设检验水准α=0.05,P
2 结果
对照组和抚触组都是选择的是43例早产儿。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个指标进行对比,分别是早产儿的喂养次数和体质量增长指标进行对比。在对照组中,婴儿的喂养次数平均为(8.12±1.86次)/d,而抚触组的喂养次数为(10.12±1.98)次/d,从数据中可以看经过抚触组的护理后,喂养次数平均增长了2次/d左右,从而反应出抚触组能提高婴儿的消化速度,促进婴儿加速代谢成长。在体质量增长指标中,对照组平均增长为(24.3±2.1)g/d,而抚触组平均增长为(30.5±3.6)g/d,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抚触组在婴儿体质量增长上大概高出对照组6.2g/d,最高的高出11.9g/d,平均增长达到25%以上,增长明显。
3 讨论
本次所有86例早产儿中,通过随机分组方式分成两组,护理前两组早产儿在各项性能指标上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对早产儿住院期间的喂养次数及体重增长情况进行系统观察,结果显示,抚触组早产儿喂养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早产儿管理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3):188-191.
[2]邵肖梅.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及喂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2):715-718.
[3]Madeline Gleeson,Fiona Timmins. A review of the use and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touch as a nursing intervention[J].Clinical Effectiveness in Nursing,2005, 9(1-2): 69-77.
[4]邹泉. 抚触干预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2): 39-41.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124-01
早产低体质量儿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全,在胃管喂养时容易产生腹胀、呕吐、加奶困难等情况,导致新生儿营养滞后,对其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笔者通过重组护理流程对36例早产低体质量儿实施喂养护理,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产低体质量儿72例,纳入标准:早产儿出生1min时的Apgar评分[1]大于8分;需给予静脉营养和胃管喂养。排除先天性遗传病及消化道畸形。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2例,胎龄29~34周;平均(292±06)周;病程1~8h,平均(22±03)h。对照组中男22例,女14例,胎龄28~33周,平均(285±09)周;病程15~7h,平均(18±05)h。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和喂养,包括传统间断胃管喂养、静脉营养、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流程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非营养性吮吸。胃管喂养前,予以患儿5~10min非营养性吮吸,即吮吸空橡皮。②微量泵胃管间断喂养。根据患儿具体身体状况,遵医嘱控制微量泵胃管喂养速度,注意保持匀速,每隔2h喂养1h。③护理。喂养后将患儿摆放为仰卧位,抬高其头肩部15°,使用专用卧垫,仰卧1h。专用卧垫中灌有3600ml温水,将其放置在预热好的暖箱中,根据患儿身长放置凹型枕。④腹部抚触。俯卧后及再次喂养前,给予患腹部抚触5min,以掌心置于患儿腹部,以脐部为中心,由内向外按顺时针方向均匀、柔和抚触;并以手指指腹轻揉左侧腹部8~10min。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若出现肤色变化、肌张力升高、哭闹等反应,则应立即暂停。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留置胃管时间、体质量恢复时间、达到肠道营养标准(即每日4184kJ/kg)[1]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所有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患儿留置胃管时间、体质量恢复时间、达到肠道营养标准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22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观察组中出现3例呕吐、4例胃残留、5例腹胀、2例呼吸暂停;对照组中出现8例呕吐、11例胃残留、10例腹胀、7例呼吸暂停。观察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
目的 探讨周围静脉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153例早产儿经周围静脉输入胃肠外营养。结果 患儿每日体重增加10~15g,无一例发生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结论 周围静脉胃肠外营养是危重新生儿康复的基础,对早产儿可提高生存质量,促进生长发育,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应用方便、安全性高的特点,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胃肠外营养 静脉 母婴护理
随着临床营养治疗学的不断发展及肠外营养液配制水平的提高,胃肠外营养支持方式亦由20世纪70年代的以中心静脉为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以周围静脉为主[1]。周围静脉营养是除中心静脉营养的另一种肠外营养补充形式,是通过外周静脉途径补充患儿所需的营养素的方法。具有应用方便、安全性高、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优势。我科于2008年6月~12月收治153例早产儿,均采用周围静脉营养,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3例中,男89例,女64例,胎龄在24+6~36周,体重在1300~2350g,诊断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其中脑损伤64例,窒息伴多器官衰竭8例,吸入性肺炎9例,单纯性早产儿72例。除采用静脉营养,酌情再辅予口饲或鼻饲相应配方奶,每天总量不超过160ml。使患儿体重增加,减少并发症,患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有所提高。
1.2 方法 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留置针,3M敷贴。取四肢静脉或头皮静脉为输液通道,将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混合为一组溶液,用微量输液泵在24h内均匀输入。
2 护理
2.1 选择穿刺部位 选择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输入,首选上下肢静脉和腋静脉,其次是头皮静脉,因早产儿头皮下脂肪少,血管虽然显露清楚,但大多是毛细血管,输入渗透性高、刺激性强的营养合剂时,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和液体渗出,引起皮肤浸润甚至坏死,对患儿造成伤害。四肢静脉因位置表浅、显露清楚、弹性好、容易穿刺而被经常采用,但须妥善固定,防止针头移位、脱出,致使输液失败。有资料表明[2],早产儿行腋下静脉穿刺留置针与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留置比较,在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方面差异有显著性,腋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达(112.7±23.27)h,经过实践,应首选腋静脉,腋下表浅静脉即为贵要静脉,因口径粗,弹性好、位置表浅、容易固定而被采用。穿刺时动作要轻、慢、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减少穿刺次数,选择粗细适宜的留置针。
2.2 静脉营养液的配制 采用全合一营养液,可减少营养液的污染机会,提高营养支持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简化护士操作,便于管理[3]。在配制营养液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在超净台内配制,并根据不同营养的性质分别在不同的溶器中稀释,保证其各种药物的相溶性,如水溶性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加入氨基酸或葡萄糖中混合以后,确认没有沉淀再一边摇匀一边加入脂肪乳、脂溶性维生素。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杂物。静脉营养液最好现配现用,如暂时未用,应放置在4℃的冰箱保存。使用前1~2h取出置于室温下[4],24h输完。
2.3 静脉营养液输注的护理
2.3.1 准确掌握输注总量 静脉营养输注时必须采用具有输注总量准确、速度恒定的输液泵。可有效避免由于输入速度的不稳定而造成的高血糖或低血糖。将每天的总量均匀地在24h内输入。
2.3.2 加强巡视,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 静脉营养液输注过程中,要加强巡视,保护血管,不要过分依赖输液泵的报警功能,因其对输液渗出、皮下肿胀无报警功能。早产儿在暖箱内四肢活动度大,缺乏约束,再加上血管细小,治疗疗程持续时间长等原因,易引起留置针留置失败、液体渗出。高浓度的营养液极具腐蚀性,浸润后会导致严重的组织损坏[2]。应每小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发红、肿、热、痛、渗血、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如有渗出、浸润时及时拔出导管,更换穿刺部位。观察导管有无脱出,阻塞等。周围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控制在72~96h,腋静脉留置可适当延长至120h,中途应更换无菌敷贴。
2.4 早期微量胃肠道营养 早期微量喂养后可缩短胃管喂养到口喂养的时间,减少食物在肠道的排泄时间,体重增长快,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微量喂养方式包括经口喂养和经鼻导管喂养。管饲时,每次给奶前均要抽吸胃内容物,了解胃储留的程度。鼻饲给奶时,不要用注射器推注,要借助重力作用自动给入。防止推注压力过大,对早产儿的胃黏膜造成损害。
2.5 注意事项 静脉营养液使用过程中应每天观察皮肤弹性,囟门状况,详细记录24h液体出入量,保持出入量基本平衡。每日晨间测体重一次,观察体重增长情况,正常情况下应该匀速增长,每天增重约为20g左右。每周还要监测血糖及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尿素氮、肌酐等生化指标,以便及早发现并发症。
3 体会
周围静脉营养具有操作简单、护理方便、安全的特点,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有关的并发症,其提供的热卡和氮可满足大多数接受周围静脉营养患者的基本要求。可作为一种理想的肠外营养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群英,张红霞.危重新生儿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6):32-33.
[2] 陈百合,谢巾英.最新儿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1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妇产科出生转入NICU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共48例, 其中男28例, 女20例, 孕周31+2~35+6周, 出生1、5 min新生儿评分(Apgar评分)5~8分。体重1011~2245 g, 其中1011~1605 g 4例, 平均住院天数14 d。
1. 2 方法
1. 2. 1 喂养方法 患儿生后8~24 h开始给予胃管喂养。选用扬州华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6号硅胶胃管, 将胃管末端用石蜡油, 经口腔插入, 插入约25~30 cm, 经测试确定在胃内, 回抽无咖啡色样胃内容物, 即于试喂5%葡萄糖水1~2 ml, 3 h时后观察有无胃残留, 如无残留, 给予母乳或1:2圣元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婴儿配方奶粉。根据胎龄从0.5~1 ml/次。每3小时1次起开始, 按需逐渐增加至全奶。加奶量应视患儿胃肠耐受情况增加1~2 ml/(次?d)。每次喂奶前回抽残留奶, 如无咖啡色样, 将残留奶注入胃管, 并计算本次奶量。如残留奶超过上次奶量1/3, 则减少注奶量。
1. 2. 2 干预 所有患儿均置于暖箱内, 采取头高俯卧位喂奶, 床头抬高15~20°。头侧向一边下颌靠近胸部, 双臂屈曲放于头部两侧, 30~60 min更换1次, 需要专人护理, 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情况进行准确评估, 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处理。
2 护理
2. 1 胃管护理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吞咽反射弱。插管或每次喂奶前观察患儿有无紫绀、呼吸变化, 避免误入气管发生误吸和窒息。避免经鼻插入, 因为经鼻胃管鼻饲进食会造成鼻腔堵塞, 使呼吸道阻力增加, 增加氧耗。插管完毕将胃管固定于鼻翼处以免脱落。每次鼻饲前抽尽鼻饲管内空气及液体, 并检查有无潴留。喂养结束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胃管, 可减少细菌生长, 减少患儿感染的机会, 同时确保奶液全部进入胃内。如注奶过程有阻力, 应观察是否堵塞, 如为堵塞应更换胃管重新插入。增加奶量时观察喂养是否耐受, 胃管每周更换。记录插管时期和日期, 拔出胃管时要先夹住胃管, 以免管内液体流入气管。
2. 2 护理 患儿喂奶后给予头高俯卧位, 由护理人员专职护理30 min/次准确记录, 当发现不当时及时纠正, 避免由于俯卧时面部垂直向下, 导致缺氧甚至窒息死亡[2]。鼻饲奶后30 min观察患儿有无呕吐及反流。常规对患儿进行心电监护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保持血氧饱和度在93%以上。及时吸出口、鼻、咽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哭闹可使胃肠道痉挛加重呕吐及反流为减少患儿哭闹, 可予以抚触, 使其安静舒适。
3 结果
在48例早产儿中, 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后均采取头高俯卧位, 降低了胃食管反流及呕吐频率, 发生胃食管反流3例, 呕吐、腹胀5例, 出院时体重均增加1.7%~3.9%。效果显著。
4 讨论
早产儿由于其出生体重低,各种器官功能不成熟,特别是胃肠功能不成熟出现的胃养不耐受,已成为影响患儿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时间的肠外营养可造成代谢紊乱、肠黏膜萎缩、乳糖酶缺乏等不良反应。因此,早产儿全胃肠营养功能的建立及诱导成熟是其生存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10月~2008年4月收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早产儿4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入选条件:早产儿,出生体重
1.2 方法:两组患儿均在喂奶前予温生理盐水洗胃,至洗出液较清亮,并保留胃管。干预组用消毒的无孔奶嘴,在患儿安静状态下,饲奶间歇刺激吸吮5~10分钟/次、6~10次/天。对照组只使用鼻饲管间歇饲奶。两组患儿均在洗胃2小时后,如无呕吐,经胃管注入5%葡萄糖2 ml/kg,1~2天后改为早产儿配方奶,用鼻饲管间歇饲奶,开奶0.5~1.0 ml/kg、3小时1次,缓慢增加。每次喂奶前先抽取胃容物,如有残留奶,则下次喂奶时减去残留量,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奶量的1/3停喂1次。所有早产儿经胃肠道喂养热量不足部分,均以静脉营养补充,其成分包括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电解质等。一旦患儿不需要鼻饲,可自行吸吮,奶量达到正常需要时,体重达到1.8 kg以上时,即可出院。
1.3 观察指标:在危重护理记录单上记录:每次喂奶前胃残留量,呕吐状况,腹胀是否消失,每日喂奶差量,体重增长,吸吮力度。喂养耐受:患儿恢复至出生时体重,过度到全胃肠营养。喂养不耐受:患儿每次喂奶后出现呕吐,腹胀,胃内残留量超过入量30%,胃内咖啡样物,开奶后又禁食。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P
2 结果(见表1)
3 护理
早产儿应置于重症监护室,由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面色、呕吐、腹胀等情况,保持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或奶液反流引起窒息。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选用消毒机每4小时定时消毒室内空气1次,每次1小时。工作人员接触患儿时,要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避免引起院内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注意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同时注意观察用氧效果,争取及早降低氧浓度;或改为间歇吸氧,避免造成眼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对出现呼吸暂停者,可以予刺激足底或托背,及时通知医生,配合使用氨茶碱或纳洛酮以兴奋呼吸中枢。将患儿置于暖箱中,维持体温在36.5~37 ℃之间,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给患儿内环境造成损伤。喂养应耐心细致,注意奶后观察,防止窒息。
4 讨论
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其胃肠功能不成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胃肠动力差,导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高。有研究表明,胎龄小于31周的早产儿,小肠几乎无推进性活动;随着胎龄的增加,蠕动频率、振幅和时间渐增加,并向下移动[1]。胃动力是影响早产儿喂养的关键因素,在鼻胃管喂养期间,给早产儿以NNS可加快其吸吮反射的成熟,促进舌脂酶分泌,进而促进脂肪吸收,体重增加[2],同时刺激口腔感觉神经末稍,影响胃肠激素水平。NNS可训练吞咽及协调能力,促进胃排空,对胃肠动力发育起正性促进作用。目前国内有报道认为NNS可促进胃排空,降低胃食管反流[3]。因此,NNS可有效治疗喂养不耐受,并改善吸吮和吞咽协调能力,加速胃肠排空,减少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儿顺利渡过喂养困难期,加快早产儿体重增长,缩短住院天数,减轻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忠良,刘玉娟,张成元,等. 出生体重
[2] 岳晓红,赵翠霞,王红宇,等.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胰岛素及生长抑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6:277.
[关键词] 标准化营养支持;早产儿;生长发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2-0142-04
Application value of standardized nutritional support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infants
LI Miaoxian ZHANG Yanfen WU Yuanfen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儿科,重庆 401320
[摘要]目的 探讨早产儿微量喂养护理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将所有早产儿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有50例早产儿,对照组早产儿给予常规喂养护理,研究组给予微量喂养护理,对比两组的最终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早产儿在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营养和达足量喂养上,研究组分别为(8.61±4.10)d和(10.34±3.26)d,均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量喂养可有效激活早产儿的肠道酶系统,良好的护理可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降低全胃肠道足量喂养所需的时间,促进早产儿体质量的规律增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关键词 ] 早产儿;微量喂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116-03
早产儿和足月产儿在胃肠道发育上存在很大的区别,足月产儿的胃肠道已经发育健全,母亲可以顺利进行母乳喂养,而早产儿胃肠道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发育,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在进行喂养时,常常出现不耐受现象,对早产儿的奶量摄取造成严重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因此造成早产儿体内蛋白质量不足,体质量不增长,还可能下降,影响早产儿的成活率,影响其远期的生长发育。为探讨提高早产儿对喂养的耐受性,寻求更加合理的喂养及护理方式,本研究选取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对早产儿微量喂养护理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其中男58例,女42例,将所有早产儿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有50例早产儿。研究组50例早产儿,出生体重1012~2350 g,平均(1200.23±300.69)g;胎龄29~34周,平均(25.28±5.45)周。对照组50例早产儿,出生体重1000~2300 g,平均(1200.67±300.15)g,胎龄28~35周,平均(25.34±5.89)周。两组早产儿均为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在体重、胎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与对照组均在静脉营养基础上进行,对照组早产儿给予传统的方法进行喂养护理,即在早产儿出生后,进行经口喂养,或者是采用鼻胃管的方式进行喂养,喂养开始时间、奶量、间隔时间视其胎龄、体重、吸吮能力而定。第一次喂白开水,如无呕吐,1~2h后开始喂奶,尽量选用母乳,如无母乳可选用早产儿配方奶粉。开始的浓度3:1或2:1,以后逐渐增加浓度。当早产儿的病情稳定之后,便可开始进行肠道喂养。
研究组对早产儿给予早期微量喂养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营养支持:所谓的营养支持,指的就是使用胃肠内外营养的喂养方式进行喂养,一般是在早产儿出生之后的24 h内,给予胃肠内喂养,当早产儿出现营养不足的情况时,才需要进行胃肠外营养喂养,起到补给的作用。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时,最好是早产儿母乳,无母乳条件者,选用早产儿配方奶粉,需要采用专门的奶粉微量喂养,时隔3 h喂养一次,避免过度喂养造成呕吐[1]。在喂养结束之后,分析患儿的残余奶量以及排便情况等,在下次喂养时,再适当的增加奶量。增加奶量需要注意的是,每天增加量不可大于20 mL,避免奶量过多造成呕吐。在24 h之内,最早可在12 h内,体重小于1000g的婴儿,0.5 mL6 h,喂0.5 mL4 h,喂1 mL3 h,为1 mL;体重大于1000 g,并且小于1500 mL的婴儿,为1 mL6 h,为1 mL3 h,为2 mL3 h;体重大于1500 g的婴儿,2 mL3 h,为2 mL3 h,为3 mL4 mL。
早期经口护理:对早产儿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体重超过1500g,胎龄大于32周的早产儿,吸吮和吞咽能力较好,在病情得以控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可进行经口喂养,此时的早产儿已经具有吞咽的能力,可以进行吮吸,必要时进行经口滴喂。但是由于动作不灵活的原因,需要进行经口滴喂。早产儿每日的食用奶量需要结合早产儿的体重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开始2~5 mL每次,2~3 h一次,每天隔次增加2~5 mL。滴喂一次[2]。喂养时,可选择稍软的,轻轻唤醒患儿,使患儿处于屈曲位和中线位,使手能触及患儿面部。滴喂时,医护护理人员采用10 mL的空针,抽取奶液后,完成奶液抽取工作之后,在婴儿的口角出放置注射器贴,控制好滴喂的速度,不可太快,在婴儿吸吮和吞咽奶液的过程中,医护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婴儿的每一个动作,避免出现喂养速度控制不当以及奶瓶过大,对早产儿吸吮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喂养之后,需要右侧卧位,将婴儿的上半身缓慢的抬高,这样做的目的是预防早产儿吃奶之后,出现呕吐,或只是误吸现象[3]。两次喂养之间给患儿足够的休息时间。
间歇胃管喂养护理:该喂养方式一般适用于病情较为严重,体重在1000~1500 g或胎龄<32周,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协调的早产儿。所谓的早期间歇胃管喂养就是经过婴儿的鼻腔或者是口腔插入胃管,多数情况下是经过口腔插入,长度从耳垂到鼻尖到剑突的距离,插入后注入5 mL空气,在胃部听到气过水声,表示胃管在胃内。然后将早产儿胃部中的羊水彻底清洗干净再进行喂养[5]。开始量每次2~3 mL,间隔2 h一次,每天隔次增加2 mL。每次喂养之前,都需要将患儿的胃液全部抽尽,查看否是有奶液残留,如果存在残留的奶液,需要将其计入到下次食用奶量中,进行残留奶量计算时,若是奶量大于上次奶量的1/3,则在喂养时,要适当的减少奶量或停喂一次。它的优点:间歇注入可对胃肠激素的释放产生有利的生理刺激,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缺点:间歇注入可致短时间内胃扩张,腹内压力增高和膈肌上升,造成短暂的呼吸暂停、青紫及pH和PO2降低,尤其是BPD的早产儿。护理人员要把握喂养速度,慢慢注入喂养,要认真观察早产儿的胃食管反流情况,因为出现反流吸入,会导致窒息。
连续进行胃管喂养的护理:对于极低出生体重较轻的新生儿,胃内易有残留奶的早产儿或者是在进行间歇胃管喂养的过程中,易出现心率异常、呼吸缓慢,或者是低氧血症等各种不良反应时,需要对早产儿进行持续胃管喂养。将早产儿一天所需要食用的奶量,采用微量输液泵以每小时1~2 mL的速度连续缓慢注入胃内。它的优点:对于极低体重儿营养吸收好,体重增长快,尤其是BPD的早产儿,缺点:对胃肠道成熟的刺激不如间歇注入法,需要密切监测胃容量。对频发呼吸暂停的早产儿不宜采用此法。在喂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每2~4 h抽取胃液一次,检查胃内残留奶量,以调整注入速度,残留奶量不应超过每小时的入量。配好的奶液如未用完,时隔4 h更换一次奶液,避免早产儿食用变质奶液造成不良影响[4]。持续胃管喂养时,经常会因为早产儿的活动等各方面的因素,致使胃管位置移动,甚至是出现脱落,所以,医护护理人员在进行胃管喂养的过程中,需要全程观察早产儿,当其病情稳定,不再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之后,可停止持续胃管喂养,进行间歇胃管喂养。
间歇胃管喂养护理:在早产儿出生之后进行早期间歇胃管喂养,所谓的早期间歇胃管喂养就是经过婴儿的鼻腔或者是口腔插入胃管,多数情况下是经过口腔插入,从婴儿的肚脐部位到额头正中之间的距离为胃管的长度,然后进行胃管检查,将婴儿胃部当中的羊水彻底清除[5]。该喂养方式一般适用于病情较为的严重的早产儿,此时的早产儿的吞咽功能比较差,不可顺利吞咽。采用此方法治疗,每次喂养之前,都需要将婴儿的胃液全部抽尽,查看否是有奶液残留,如是存在残留的奶液,需要将其计入到食用奶量当中,进行残留奶量计算时,若是奶量大于上次奶量的1/3,则进行喂养时,要适当的减少一定量的奶量,或者是使用微量输液泵来把握喂养速度,慢慢输入喂养,使早产儿在食用奶液的同时,可以消化,在喂养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婴儿的胃食管反流情况,因为出现反流吸入,会导致婴儿无法呼吸,从而窒息。
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在早产儿喂养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喂养不耐受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腹泻、腹胀、呕吐以及胃潴等,给喂养加大了难度,此时,进行喂养不耐受护理是关键。首先,为早产儿选择最佳的乳液,一般情况下,多是建议最好选用母乳喂养,若是无法选用母乳,则需要采用专门配置的早产儿配方奶。多数情况下都会是鼓励采用母乳喂养,但是,若是目前存在吸毒行为,或者是艾滋病患者,则不可进行母乳喂养,需要使用配方奶进行喂养[6]。其次,注意开奶的时间,当出现胎粪排出时,便可进行喂养,多数情况下,在没有出现并发症,在出生之后的4 h,便可为母亲开奶便不可便可进行喂养。再者,要锻炼早产儿的非营养性吸吮能力(NNS),NNS是指婴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让患儿进行吸吮动作,但并无母乳或配方奶吸入。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非营养性吸吮能够减轻新生儿的疼痛反应,还能增加体重,降低心率,使呼吸和胃肠功能改善,减轻能量的消耗,提高氧饱和度,缩短住院天数,一般一天之内进行非营养性吸吮采用无孔橡皮进行喂养,喂养次数为6~8次,以刺激早产儿胃泌素以及胃动素的快速分泌,从而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采用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来得对不可正常进食的早产儿,这样可刺激胃泌素以及胃动素的快速分泌,从而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最后,严密观察早产儿的喂养情况,如出现呕吐、腹胀、胃残留奶等情况及时调整喂养方案,残留奶量约为上次奶量的1/3时,将残留的1/3奶回注入胃内,并计入预计给奶量中。必要时可以进行药物治疗。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吗丁啉或者是红霉素,这两种药物对胃肠具有促进作用,采用剂量为4 mg左右红霉素进行静脉点滴,将早产儿的胆囊积液胃部一一排空,对肠道运转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对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具有提高作用,另外,服用吗叮啉可以讲胃排空[7]。
1.3临床观察指标
当早产儿在喂养的过程中,出现呕吐现象,而且每天呕吐超过3次;腹胀或是胃潴留(残奶量大于上次喂养总量的1/3),则表明早产儿的胃肠功能出现障碍。即便出现这一系列现象,也需要继续进行微量喂养,但是,需要暂空奶一次,才能继续进行喂养工作。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儿在静脉营养时间以及达足量喂养时间上都明显短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
两组患儿比较,研究组发生胃肠功能障碍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医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上,随着呼吸治疗和管理的不断完善,决定早产儿住院时间长短和生存质量高低的关键就是喂养问题。早产儿在出生之后,由于吮吸和吞咽能力不强,因此,早产儿的营养供给成为了一大难题[8]。喂养开始时间、喂养内容、喂养方式是早产儿喂养研究的重点。早产儿和足月产儿相比,其存在吞咽困难、胃容量小以及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健全等特点,在消化酶含量活性上,足月产儿的含量明显高于早产儿,而且早产儿胃动力功能也不如足月产儿,加之早产儿的肠道微生态系统未健全,若采用传统的喂养方式,则很容易造成早产儿胃肠道负荷过重,或者是功能障碍及NEC发生率,大大增加了静脉营养所需的时间,延长住院的时间,意味着加大感染率。目前没有证据证实对早产儿进行早期肠道喂养会增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相反,临床研究提示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喂养可促进早产儿消化道的发育及功能的成熟,刺激胃肠激素的分泌,尽快达到全胃肠道营养,增强免疫,减少感染发生率,降低住院天数。屈建强等[9]对52例早产儿进行研究发现,对早产儿实施微量营养患儿在全肠道喂养时间患者喂养时间比未实施微量营养喂养护理患者缩短了5~6 d,本研究中实施微量喂养护理的患儿足量喂养时间为(8.61±4.10)d,也显著短于实施传统喂养护理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本研究还对两组患儿的静脉营养时间进行了对比,实施微量营养护理患儿平均用时比对照组患儿缩短了约 2 d,可见微量喂养的护理方式不仅能减少早产儿达足量喂养时间,且静脉营养时间也能较大程度上缩短。
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早期微量喂养对新生儿并不具有营养作用。早期阶段,胃肠道得到食物的刺激,能够增加胃内激素的分泌与消化酶的含量,从而使胃肠功能可以迅速发育,有效刺激胃肠道免疫防御机制的作用,有利于肠上细胞的发育[10]。但早产儿并不可进行足量喂养,因为胎儿的肠蠕动在怀孕28周时发育最快,对早产儿来说,但由于胎儿未达到37周就生产,此时的婴儿在吞咽以及吮吸等各方面的功能上都没有完全发育,不可以进行正常的母乳足量喂养。有学者研究表明[9-10]实施微量喂养方式患儿,出现不耐受情况的比率为30.7%,比传统方式的42.3%有显著下降。此外,患儿出现低血糖、高血脂、胆汁淤积的比率也显著低于采用传统喂养护理方式的患儿。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本研究中患儿对照组有24%出现了胃肠功能障碍,而观察组这一比例仅为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合理的微量喂养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胃肠不耐受现象的发生。还能促使胎儿的胎便快速排出,避免出现胃食管出现反流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能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免胃肠道废用性萎缩,可加快肠道上皮细胞的发育速度,减少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可有效避免早产儿因喂养产生呕吐或者是腹胀现象,增加早产儿的存活率[12-13]。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进行微量喂养护理,可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降低全胃肠道足量喂养所需的时间,满足早产儿吸吮、进食带来的愉受,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适宜喂养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参考文献]
[1]唐小岚,文琼仙.微量吸吮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3(8):189-191.
[2]王晨,华.母乳强化剂在母乳喂养早产儿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9,24(3):259-263.
[3]黄东明.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血中胃泌素、胃激素水平的影响.新生儿科杂志,2010,17(4):145-146
[4]李在玲,叶鸿瑁,王继山,等.危重症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与血清胃泌素动态变化及临床情况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11,46(15):243-246
[5]华.早产儿营养管理面临的挑战[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5):321-325.
[6]董梅,华,丁国芳,等.极低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2012,41(2):87-90.
[7]杨华姿,黄东明,朱建萍.早产儿血中胃动素水平对其胃肠道营养影响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0,35(7):125-126.
[8]谭启明,韩英兰,袁芳,等.鸟巢式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2(10):135-134.
[9]屈建强,周艳,张晓慧.早产儿早期微量肠内喂养疗效观察[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5):657-659.
[10]陈宏香,林日亮,温伟珍,等.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胃肠喂养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8(2):131-132.
[11]黄巧凤,张少燕,卢燕君.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6(18):329-330
[12]李巧芬.早产儿2种喂养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1(2):18-19.
【关键词】 重组护理流程; 常规护理; 早产低体质量儿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7-0097-02
doi:10.14033/ki.cfmr.2015.17.054
早产低体质量儿因为其胃肠功能没有发育成熟,因此通常在喂养过程中不耐受,导致其营养补充滞后,生长发育速度较正常的新生儿落后[1]。如何通过护理干预促进早产低体质量儿的生长发育,弥补其先天不足,降低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危害,是医学界需研究的问题。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成功率,因此笔者所在医院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3月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2例早产低体质量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组对照方法探讨重组护理流程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月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2例早产低体质量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39例;患儿出生体质量为1100~1900 g,平均(1521±376)g;胎龄为27~33周,平均(29±4)周;病程为2~7 h,平均(3±2)h;横产式35例,纵产式47例;排除合并先天性遗传疾病者、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者,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患儿的性别、胎龄、产式和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喂养护理,即采用普通胃管间歇喂养法实施护理。观察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即在常规喂养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措施,主要包括:(1)非营养性吸允护理;(2)微量泵尖端胃管喂养护理;(3)腹部抚摸护理;(4)护理。同时,两组患儿均配合以药物治疗和静脉营养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鼻胃管的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同时对比患儿在喂养过程中发生的腹胀、呕吐、呼吸暂停和胃残留等不耐受情况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不耐受发生率为14.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6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3.8836,P=0.0002),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儿鼻管留置时间和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鼻管留置时间为(9.51±3.58)d,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为(5.96±3.81)d;对照组患儿鼻管留置时间为(17.84±7.25)d,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为(14.44±5.59)d。两组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早产低体质量儿指的是体质量不足2000 g、胎龄不足34周的早产婴儿。早产低体质量儿因为肠胃功能的发育不成熟,因此在喂养时很容易发生不耐受现象,对早产儿的生存质量、生长发育均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如何给予早产低体质量儿有效护理干预,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促进其营养补充,加快其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是医护人员需研究的问题。当前,伴随护理服务水平的不断的提高,重组护理流程在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护理中的广泛应用,国内早产低体质量儿生存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2]。
笔者所在医院在本次研究对观察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其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非营养性吸允护理:即在对早产低体质量儿胃管喂养之前,给予患儿5~10 min的非营养性吸允;(2)微量泵尖端胃管喂养护理:即在对患儿喂养护理过程中,遵照医嘱,对需要实施胃管喂养护理的早产儿使用微量泵喂养,将食物按照一定量与速度匀速泵入,每泵60 min,停止120 min[3]。(3)护理:早产儿喂养后,帮助其保持俯卧位。可使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早产儿专用卧垫,即一种可置放于保温箱中,让早产儿能够舒适而安全地俯卧或者仰卧其上的专用卧垫。护理人员在进行早产儿护理之前,要注意保持水囊垫中的水温度适宜,然后将水囊垫置放在专用卧垫底部的双层布套内,再将专用卧垫放在已经早产儿专用暖箱中,同时要保障暖箱的温度。按照早产儿身高,在占用卧垫上放置凹形小枕。早产儿喂养后需俯卧时,可将小枕的凹口转向卧垫外,并将早产儿头肩部垫高15°,使其俯卧60 min。如果早产儿需要仰卧的时候,可将小枕凹口转向卧垫的里面[4]。(4)腹部抚摸护理:在早产儿俯卧60 min后,需要进行再次喂养之前,护理人员要在早产儿腹部实施5 min掌心抚摸。在实施抚摸之前,护理人员需在手掌上涂抹婴儿润肤油,保持手掌。在实施抚摸时,护理人员要以早产儿的脐部作为中心,从内向外依照顺时针方向进行抚摸护理,且用力需柔和、均匀。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使用手指指腹,在早产儿左侧的小腹部位轻轻揉按8~10 min。护理人员在抚摸开始阶段,用力要轻柔,到后来可逐渐增加力度,同时要密切观察早产儿的反应,一旦早产儿出现肌张力升高、苦恼或者肤色发生反应等情况,要立即停止抚摸[5]。
综上所述,笔者所在医院本组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儿,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鼻管留置时间和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在喂养过程中不耐受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兰卫华,郑丹丹.护理流程重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620-3621.
[2]郑丹丹,吴曙粤,汪莉,等.护理流程重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6):524-525.
[3]张振华,黄义平,郑爱华,等.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运动及智能发育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29(5):48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