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儿科护理专业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1:23: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儿科护理专业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儿科护理专业知识

第1篇

1设计思路

1.1科学划分小组

科学划分小组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等,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保证每个小组的水平大致相同,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学习动力,增强取胜信心。

1.2重视学生预习工作

预习是学好课程的前提条件。在一次课结束时将下次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并布置在下次课中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小组在下次课上都有机会为大家讲解。如果是新的护理操作项目,则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找相关操作视频,到实训室先自行练习。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则记入笔记,待课堂上解决。

1.3课堂小组间交流

互助提高经过学生自主预习,学生们对课程内容有了一定认识,也有了思考后的疑问。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请各组学生对新课进行讲解,每组讲解一部分(每组讲解内容由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定,为了让所有学生全面预习),护理实践操作方面,则由老师随机抽查学生操作。最后将所有小组的问题总结到一块儿,小组之间交流研讨,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则由教师启发引导,操作演示,帮助解决。

1.4课堂练习及评价检测

课堂练习及评价检测能及时发现学生是否对新知识理解、掌握,及时暴露出学生对新知识理解应用上的不足,以使师生双方及时改正错误和不足。随机抽取小组内成员进行检测,被抽取的学生成绩代表整个小组的成绩,平时的课堂测验成绩将要计入期末总评。这样做,则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组内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过程

“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所以这部分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前一周先提供给学生一个病例:上午9时接到门诊电话,有一名男贫血患儿将收住入院。患儿由家长抱入病房,面色苍白,呼吸急促。通过问诊,获取病史资料:患儿,男,早产儿,9个月。生后纯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近1个月来逐渐出现面色苍白,且食欲不佳,精神不振。查体:营养差,皮肤、黏膜苍白,精神不振。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0g/L,红细胞3.5×1012/L,MCV70fl,MCH23pg,MCHC30%。末梢血涂片显示: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以小细胞为多。入院诊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根据这个病例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问题让大家下去查阅资料,下次课每个组推荐一名同学就各自分配到的问题进行讲课,教师将对每个同学讲课的效果进行评定打分,分数代表整个小组的成绩,计入期末总评。问题有:该患儿诊断为贫血的依据有哪些?贫血的严重程度如何?缺铁性贫血对机体有何危害?如何对该患儿进行护理?……

3实践效果

分到任务后,学生们课下查阅资料,热烈讨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积极询问老师,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是前所未有的。在各自讲课过程中都能讲述清楚、透彻。对于其他组同学提出的质疑,同学们激烈讨论,寻求正确答案。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解答,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护生为主体的小讲课模式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此模式教学中,由于护生需要查阅文献以了解相关知识新进展,可发掘护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潜能[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真正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经过实践,小组合作制在护理教学中显现出以下优点:

3.1更好地达到护理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者,转向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习成果分享者。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育对象由一个个学生转变为数个小组;师生交流过程中,由单一的“填鸭式”转变为师生间多向式的交流。教师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教学得失。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

3.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此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展示、锻炼自我以及交流提高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锻炼了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一次以上的发言机会,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听取别人见解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3.3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使教学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将全班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成员共同学习、探究、讨论为教学活动基本形式,为每个同学创造了平等机会,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的表现机会增加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信心得到了加强。教师可以充分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弥补了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3.4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第2篇

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高职院校的教学盲目性,并且提升教学效率,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市场-课程-市场的培养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市场调查和分析工作,以确保培训课程内容准确性。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同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同医院儿科医疗人员进行沟通,以了解医院儿科护理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咨询医院儿科工作的具体需求。同时,高职院校方面应该做好对医院教学意见和需求的统计分析工作,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将相关内容同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有侧重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加强课程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为保证实际教学质量,提升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训效果,高职院校方面必须要重视教学课程的改革,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目前儿科护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较为分散,课程群划分并不明显,因此必须要重视对课程群的划分,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比如,儿科护理课程体系应该划分为基本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四大部分,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由基础的教学教学课程组成,如化学、政治、体育、应用和计算机应用等等,这些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文培养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性和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工作意识,端正学生的工作态度,具体包括了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等等;专业基础课时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技能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今后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的重要知识,包括了人体机构学、营养学以及病理学等等;专业课则是针对于儿科护理工作的专业类科目知识。

三、开放实践场所,保证实践质量和效率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临床服务能力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对于儿科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来说,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是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工作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但教学是较为有限的,学生必须要利用实践来不断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够确保自己的工作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要为学生建立开放的实践场所,除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医院实习机会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配备和引进更多先进的实践设备,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补充学生的学习实践,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老师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老师的能力和个人素质将直接决定着院校的教学水平。就当前部分职业院校来说,由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同高等院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职院校教师能力问题成为危及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大因素。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综合教育水平。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适当提升教师待遇水平,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师待遇,以吸引更多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加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对于儿科护理专业来说,临床服务水平是学生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为学生创造实践场所的同时,应该适当引入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老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全面的培训流程,定期要求国内优秀的护理人才和专家参加培训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确保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儿科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五、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责任心、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92-01

前言

儿科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他们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及需要,不仅小儿的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与成人不同,而且各年龄阶段的患儿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对护理的要求也不同,从而造成数据多、概念多、理论性强的复杂状态,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不够,比较容易出现医疗事故,所以在进行儿科护理当中需要有更高的责任心,通过在护理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安全隐患。通过提高安全护理水平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服务。

1 目前造成实习护士责任感差的原因

1.1 与带教老师沟通欠缺

目前我国医院的护理现状是:护理人员工作量大、配制不足、床护比不达标、任务繁重,这些导致护理人员对基本的操作厌烦,开始反感这项工作。而负责实习生的带教老师由于工作繁忙,责任心不强等种种原因,忽略带教过程中的种种细节,并且不能及时发现实习生的心理变化。这就使得护理实习生产生抱怨心理,觉得护理工作就是做一些很简单的琐事,进而对护理工作没有责任心。

1.2 护士生的儿科护理专业的知识不扎实

现代医学模式对疾病的治疗及指导意义日益被人们所接受,这就要求护士的知识更加丰富,不仅要掌握医学、护理学知识,还要掌握护理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只有在熟练掌握护理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性化护理。然而还有很多医院的护理工作仍然遵循着旧的护理观念护理病人,护士生没有及时的接触到新的知识体系,而其他相关方面的知识也很缺乏,他们认为护理工作只是简单的进行各种基础的护理及医疗协助技术操作,并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基础知识系。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形式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其理论体系指导下对患儿进行临床实践活动。

1.3 护士生心理压力较大

护士生在刚开始实习的时候,缺乏实践经验,缺乏自信,进而心理压力增大,因此护士生在实践过程中就会手忙脚乱,无法进行自主思考。然而儿科护理对护士生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护士生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并灵活运用,提高自己对压力的抵抗力。

1.4护士生的工作地位低

由于护理工作繁杂,使得一些护士生付出了劳动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其工作更是得不到患者及家属的肯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加上护士生由于刚接触护理工作,对医院环境及护理内容的陌生,护理工作的生疏,致使患儿及家属对其护理工作的不信任,很多患者对于一些实质性的工作不同意实习生操作。这就使得护士生对工作最初的热情大大地降低。

2 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提高护士责任心的措施

2.1 教学生如何加强与带教老师的沟通

带教老师由于工作繁忙会忽视对护士生工作的细节指导,导致护士生会在进行护理的时候忽略许多细节上的问题,进而导致医患之间发生矛盾。因此护士生要有自己的自觉,勤于学习,有不懂的东西要及时的进行询问加以解决,并且要跟着老师进行临床实习,观察学习老师的工作方法、应变能力、沟通技巧,做好笔记。经常与带教老师进行沟通,从他们的经历中总结经验,为自己的护理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2 引导学生加强对儿科护理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

专业知识不合格是导致护士生责任心缺乏的一个间接原因。因此护士生在学校期间就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多进行实践,这样就能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出现。基础的知识只能是理论,却不能运用到实践上,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书上没有的情况,因此我们要多加学习其他相关的知识,融合起来解决问题。

2.3 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减轻压力

儿科护理是医院中出现医疗纠纷最多的科室之一,因此护士生要有面对这些状况的心理准备。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时候要给予他们最大的耐心与爱心,取得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使他们配合疾病的治疗护理,减少医患纠纷。在此期间护士生会遇到很多挑战耐性的事情,如患儿因为不舒服而发脾气,家长因为孩子受苦而骂人,这都考验着护士生的耐性与压力抗性。因此护士生要经常进行自我调节,给自己心理暗示,工作之外做些放松心情的事情。

2.4 引导学生做好自我位置的调整

由于我国的国情,现在的护士生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比较娇宠,因此自信心极满。同时在医院的工作十分艰辛,节假日也不例外,每时每刻都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辛勤的劳动,但是却时常得不到患者及家属的尊重,这就极大地打击了护士生的自信心。因此护士生要调整好自己的位置,在家跟在医院必须很好的转换自己的角色,才不会应付不了极大的反差,让同学们学会换位思考,从患儿及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言行,调节自己的心理。除了心理上的变化外,护士生也要学着充实自己,多多跟着经验多的护士学习,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的事故。

用心去护理病人,以病人为中心,全身心的去工作,帮助患者,促进健康,协助康复,减少患者的痛苦,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看到你护理的患者在你的精心护理下拥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后备力量,进而康复了。你就会觉得虽然辛苦,但是辛苦之后的成就让你更加充满热情。

3 结束语

儿科护理工作虽然是一种有风险的工作,但它是直接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的。护理工作的好与坏关系到患者及其家属的今后生活的质量。如果护士生在护理患儿的时候责任感不强,就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因此,我们要加强护士生对儿科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其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时刻提醒自己,在任何情况下,视患者如亲人,持之以恒,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红.儿科护士的沟通技巧[J],《齐鲁护理杂志》,2002年第12期.

第4篇

护理专业分为初级资格,含师级;

中级资格含护理学,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社区护理六个亚专业;

考试科目设置初级,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设置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等4个科目;

中级主管护师考试在两天内完成四个科目的考试,考试方式采用笔试方式;

第5篇

儿科护理的特点是评估难度大、观察任务重、护理项目多、操作要求高。这就需要儿科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护理患儿。课堂教学是护生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儿科护理人才,是儿科护理教学的主要任务。

1儿科护理教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地位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临床学科之一,其教学在护理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是帮助护生将课堂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也是使护生具备专业技能、态度和行为的重要途径。

2影响儿科护理教学质量的因素

2.1学生素质低,学习目的不明确近年来,中职护理专业招收的主要是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未能考上高中,加之年龄较小,进入卫校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还有一部分学生迫于父母的压力而学习护理知识。有关资料显示,54.08%的中职护生听从父母意见而选择护理专业[1],对学习毫无兴趣。

2.2读书无论影响缺乏学习动力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峻。大多数护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护士社会地位低,不受尊重,没有发展前途,护理工作只是简单的打针、输液,无形中对其造成负面影响[1]。有些学生意志薄弱,自觉性差,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动力。

2.3儿科护理教材内容枯燥,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儿科护理内容琐碎,数字多、公式多,理论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加上课时少,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少,学生难以记忆和掌握相关知识。另外,有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功底不扎实,业务水平不高,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教学质量。

3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的措施

3.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进步的强大力量。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临床实践出发,提出临床实际问题,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根据临床需要、专业特点、生源等调整授课内容,删繁就简,打破教材常规,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同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加大信息量,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彻底改变“教得累,学得难”的局面,把学生由“要我学”的消极态度转变为“我要学”的积极态度。

3.2不断探索新的、灵活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由于儿科护理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性差,学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无法及时将自己的疑惑传递给教师;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及时为学生解惑。这就需要教师探索新的、灵活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将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式教学法、启发诱导法、案例法、互动式教学法、讨论法、自编歌诀法、图示法等)适时运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果[2]。

3.3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突破了沿袭多年的“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出优势[3]。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简洁性,弥补单纯说教的不足,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开阔教学空间,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缩短理论与临床的距离,增加单位时间内知识的输出量,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快乐、兴奋中接受知识。新晨

3.4改变单一的考试模式目前,许多学校的考试模式仍以闭卷考试为主,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儿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试涉及内容多、范围广,试题若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则无法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应用能力的全面考核。这就要求采用多元化考试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把平时考核(如口试、随堂测验、单元测试、阶段性考试、实践操作、病例分析等)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以督促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英.中职护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21(11):34~35.

第6篇

【关键词】儿科互动式教学应用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但在是教学中存在对其重视不够的情况,传统教学模式制约学生的灵活性及个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在临床实习后不能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教学工作的关键。我院于2013年8月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对部分护理专业护生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二个班的学生,共102人。随机选取一班(50人)作为实验组,采用互动教学法授课;二班(52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

2.课程及教材。

两组学时和内容均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安排,教材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儿科护理》(第2版)。

3.教学过程。

(1)实验组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授课,选取临床典型案例,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教师解析,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具体方法:将学生分为6组,由教师讲解理论知识,每章结束,针对本章内容来选取一例临床典型案例,小组自由讨论,然后进行角色扮演,其中的角色每位同学可以自主选择,轮换角色。在小组进行演示中,教师会不断的提出新问题,引导同学思考并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找出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案;

(2)传统教学法。采取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作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4.评价方法。

(1)理论考试。课程结束后,期末进行闭卷考试。题型主要分为两部分:客观性试题占50%,主要考核对儿科护理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观性试题占50%,测试学生理解、综合分析判断及应用的能力;

(2)学生评价。问卷调查通过无记名方式在实验组中进行,征求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每项内容均采用ABC三级进行评价;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处理按照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方法进行。

二、结果

1.理论考试

实验组学生客观性试题考试成绩为与对照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学生基础理论的学习有差别。主观性试题及平均成绩两组学生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

2.学生评价

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实验组学生对互动式教学法给予了肯定,认为互动式教学法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沟通能力,有助于培养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

第7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材编写;教学效果

当前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精神中,明确了中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符合,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精神体现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在从事儿科教学的十几年中,我使用了好几种不同版本的儿科教材,每一次教材的选择都力求符合当时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依照目前的办学方针旧版教材就显的有所不足。这次我校选用的教材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组集全国七个省市有教学经验和业务能力强的儿科护理高级讲师编写的供护理、涉外护理、助产专业用的新版《儿科护理》。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体会

(一)目标明确

1、培养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在基础理论知识的编写中,不是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面面俱到,而是强调“必须、够用”,而护理措施部分就编写的详细和实用。例如在《肺炎》这一节中,治疗只是要求掌握原则,而护理措施就写的非常详细,突出了护理专业的特点。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内容还与我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还增加了美国NCLEX-RN(National CounselLicensing Examination-RegisterNuts e)、CGFNS(Commi s sionGraduates Of Foreign NursingSchools)及其他国家护士考试常涉及的内容嘲,增加国外注册护士考试内容和英文护理教材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符合涉外护理专业的特点。

2、学习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每一章内容前面都用引入问题的方式介绍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学习中的注意点,既引起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又为学生指出了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学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是按护理程序的框架来编写的,护理措施的概述部分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应护理诊断,前后联系紧密,培养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二)编排新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一改以往的编排风格,加用了彩色印刷,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在教材中使用了图文框,内容中穿插了小知识及案例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编写风格适应了中专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正文对应的位置用图文框增加了全英文的“知识拓展小贴士”,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增加了学生阅读兴趣和医学信息量。教材中的主要医学和护理术语采用汉、英双语书写,每一节后还有本节关键英文词汇和音标,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目的。

(三)图、表丰富

在临床教学中,学生对没有亲眼目睹的一些临床现象无法理解,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使用了较多的插图进行直观教学。例如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一节中,学生对佝偻病患儿的骨骼改变不理解,由于新版教材中有肋膈沟、鸡胸、“O”型腿等骨骼变化的插图,学习起来很直观,学生也容易理解。

在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还有大量的表格,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学习。例如在“化脓性脑膜炎”这一节中,将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几种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在表格中列出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技能强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编写中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例如在“儿科常用护理技术”这一章节中,采用表格形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操作细化到每一个步骤,并针对操作步骤提出对应的注意事项,对学生在操作练习中更具有指导性。在书末还配有实践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临床见习、多媒体教学、病案讨论和技能操作练习来强化技能培训。

(五)课件齐全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配套了教学课件,课件里有大量的图片和录像,既帮助了教师授课讲解,又可补充临床见习的不足,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建议

第8篇

1.身传重于言教,教师自身人文知识不足。临床护理教师中部分是毕业于临床专业有过临床医生的工作经验。但对临床上护士的工作没有亲身体验过,对护理的认识不足,教学中缺乏人文素质理念的渗透。

2.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素质知识不仅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求职就业有帮助,对工作中如何与病人相处有帮助,对将来职业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和技能的讲授,忽略了人文素质理念的灌输。

3.学生人文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我校护理专业学生都是大专生,高考分数相对比较低,人文知识基础差底子薄。还有部分中职升高职的学生,目前大部分都是九零后,大部分都是父母宠大的一代,社会阅历少,自我意识特别强。缺乏与人交流、相处的技巧,也缺乏宽容理解他人之心。不懂得如何关心别人,缺乏主动沟通的积极性。

4.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实验课上,趁老师给其他学生示范的时机,有学生拿着模型乱写乱画。完全没有把模型当成是真正的娃娃,到处乱摔。抱娃娃的姿势也不正确,有的拿头,有的提腿,动作粗暴,丝毫不知道呵护、关怀。

5.儿科护理的学科特殊性。不可能如内科一样有真实的标准化病人等教学资源,学生用模型操作还体会不到护理柔软的真娃娃时的呵护和关爱。

6.附属医院条件有限。学生见习实习条件都有限,在实习期间科室为减少矛盾的发生,让学生亲自独立护理,解决矛盾的机会少,缺乏与病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和呵护儿童的实际经验。7.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在实习中受到点委屈,就拒绝与病人打交道,失去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二、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1.提高教师的人文知识水平。多给教师提供培训人文素质的机会,多学习。教师到临床一线进修学习。临床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医生岗位进修学习,同时多了解护理工作,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护理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护理岗位进修学习,增长儿科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和病人打交道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人文关怀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言行感染和影响学生。比如实验操作给婴儿沐浴,把模型娃娃当成真正的娃娃。目光温柔地注视娃娃,在穿脱衣服的时候动作轻柔,放置和抱起娃娃的时候动作也要轻柔。洗完注意保暖,防止慢慢擦干让宝宝着凉,用浴巾把身上的水蘸干。小婴儿的颈椎没有发育好,抱小婴儿时特别要保护头颈部,注意安全。

3.学生参与操作训练和操作考核中体现人文关怀。在操作训练中同学们模仿老师亲切温柔地对待患儿,轻柔准确地抱起娃娃。爱惜模型,把模型当成是一个幼小的生命。表扬人文素质理念在操作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同学。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中,体现人文关怀素质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

4.创设教学场景,让学生运用人文关怀理念的机会。比如,上实验课前把一堆的婴儿放在操作台上,有个别同学悄悄用毛毯把他们轻轻盖住。表扬表现关爱的同学,懂得照护。创设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护患沟通的场景,要体现人文素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一个患儿发生高热惊厥了,一个同学扮演护士,一个同学扮演医生,两个同学扮演儿童的父母,对患儿进行急救处理。让同学们充分体会临床护士的心理和患儿父母的焦虑情绪,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提高护患沟通的技巧,运用人文关怀理念。例如:一个5岁患儿诊断为肺炎,需要输液,护士需要操作前和家长及孩子沟通,让一个同学扮演护士,让另一个同学扮演家长,一个扮演患儿进行沟通。这样学生分组进行沟通,最后对小组同学的沟通能力进行评比、打分。

5.加强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沟通与交流,让医院提供更多见习和实习动手的机会。实习之前像强化技能一样,对学生人文素质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实习期间更积极主动地和病人及家属打交道,提高护患的沟通能力。

6.增加开设一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知识的课程:文学鉴赏、人际沟通、求职与就业等。

7.学校团委定期举行一些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并进行评比打分,提高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结语

第9篇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1.身传重于言教,教师自身人文知识不足。临床护理教师中部分是毕业于临床专业有过临床医生的工作经验。但对临床上护士的工作没有亲身体验过,对护理的认识不足,教学中缺乏人文素质理念的渗透。

2.护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素质知识不仅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求职就业有帮助,对工作中如何与病人相处有帮助,对将来职业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比较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和技能的讲授,忽略了人文素质理念的灌输。

3.学生人文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我校护理专业学生都是大专生,高考分数相对比较低,人文知识基础差底子薄。还有部分中职升高职的学生,目前大部分都是九零后,大部分都是父母宠大的一代,社会阅历少,自我意识特别强。缺乏与人交流、相处的技巧,也缺乏宽容理解他人之心。不懂得如何关心别人,缺乏主动沟通的积极性。

4. 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实验课上,趁老师给其他学生示范的时机,有学生拿着模型乱写乱画。完全没有把模型当成是真正的娃娃,到处乱摔。抱娃娃的姿势也不正确,有的拿头,有的提腿,动作粗暴,丝毫不知道呵护、关怀。

5.儿科护理的学科特殊性。不可能如内科一样有真实的标准化病人等教学资源,学生用模型操作还体会不到护理柔软的真娃娃时的呵护和关爱。

6.附属医院条件有限。学生见习实习条件都有限,在实习期间科室为减少矛盾的发生,让学生亲自独立护理,解决矛盾的机会少,缺乏与病人沟通交流的经验和呵护儿童的实际经验。

7.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在实习中受到点委屈,就拒绝与病人打交道,失去了亲身体验的机会。

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思考和实践,总结出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方法:

1.提高教师的人文知识水平。多给教师提供培训人文素质的机会,多学习。教师到临床一线进修学习。临床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医生岗位进修学习,同时多了解护理工作,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护理专业毕业的老师到临床护理岗位进修学习,增长儿科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和病人打交道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人文关怀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言行感染和影响学生。[1]比如实验操作给婴儿沐浴,把模型娃娃当成真正的娃娃。目光温柔地注视娃娃,在穿脱衣服的时候动作轻柔,放置和抱起娃娃的时候动作也要轻柔。洗完注意保暖,防止慢慢擦干让宝宝着凉,用浴巾把身上的水蘸干。小婴儿的颈椎没有发育好,抱小婴儿时特别要保护头颈部,注意安全。

3.学生参与操作训练和操作考核中体现人文关怀。在操作训练中同学们模仿老师亲切温柔地对待患儿,轻柔准确地抱起娃娃。爱惜模型,把模型当成是一个幼小的生命。表扬人文素质理念在操作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同学。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中,体现人文关怀素质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

4.创设教学场景,让学生运用人文关怀理念的机会。比如,上实验课前把一堆的婴儿放在操作台上,有个别同学悄悄用毛毯把他们轻轻盖住。表扬表现关爱的同学,懂得照护。创设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护患沟通的场景,要体现人文素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例如:一个患儿发生高热惊厥了,一个同学扮演护士,一个同学扮演医生,两个同学扮演儿童的父母,对患儿进行急救处理。让同学们充分体会临床护士的心理和患儿父母的焦虑情绪,提高对护理的认识。提高护患沟通的技巧,运用人文关怀理念。例如:一个5岁患儿诊断为肺炎,需要输液,护士需要操作前和家长及孩子沟通,让一个同学扮演护士,让另一个同学扮演家长,一个扮演患儿进行沟通。这样学生分组进行沟通,最后对小组同学的沟通能力进行评比、打分。

5.加强学校和实习单位的沟通与交流,让医院提供更多见习和实习动手的机会。实习之前像强化技能一样,对学生人文素质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实习期间更积极主动地和病人及家属打交道,提高护患的沟通能力。

6.增加开设一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知识的课程:文学鉴赏、人际沟通、求职与就业等。

7.学校团委定期举行一些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并进行评比打分,提高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为更好地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临床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在讲授对疾病的护理时,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每一个环节[2]。在日常实验训练和考核中,不断强化人文素质理念,让学生亲自体会对患儿的照顾和关爱。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自觉重视人文素质理念的渗透。学生应积极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选修相关人文课程。加强学校和医院的联系,让学生获得更多真实的体验机会。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