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1:23: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旅游特色小镇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

第1篇

关键词:体育特色小镇;PEST分析;海南

海南省地处我国南端,陆地面积3.54万km2,海域面积却达到约200万km2,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独特的热带气候资源与自然资源,还具有岛屿、山地、河流、热带雨林、温泉等特色鲜明、相互融合的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中,海南省政府也提出要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环境、最大的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等资源优势,以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采用“体育旅游化”“融体于旅”等“体育+”模式发展路径,促进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打造体育特色小镇。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究竟如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访谈法和PES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宏观政治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社会环境、宏观技术环境等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促进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的融合发展,完善体育特色小镇的理论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建议。

一、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概述

自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三部委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从此,特色小镇的建设正式成为城镇化建设浪潮中的焦点,“特色小镇”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设一批体育特色小镇。2017年8月,海口市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和三亚市潜水及水上运动特色小镇等96个体育特色小镇项目被列为第一批体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正式拉开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序幕。2017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南省特色产业小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100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指出,2020年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中确定建设海口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儋州海花岛海上运动休闲小镇、澄迈智力运动产业小镇、琼中山地民俗运动旅游小镇、万宁冲浪小镇、万泉河水上运动风情小镇、和乐龙舟渔家小镇、琼中足球小镇等[1]。可见,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是一种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新思路。

二、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PEST分析

PEST分析法就是指从外部宏观环境中的政治(Politics)环境、经济(Economy)环境、社会(Society)环境、技术(Technology)环境等方面,对研究对象的发展进行科学分析的一种方法[2]。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过程中,采用PEST分析方法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影响,从而对促进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宏观政治环境

宏观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地方政策、相关产业政策、法律及法规等外部环境因素。自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筹备创建体育特色小镇,海南省等也启动实施了体育特色小镇的培育工程(见表1)。2020年《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确定建设海口观澜湖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儋州海花岛海上运动休闲小镇、澄迈智力运动产业小镇、琼中山地民俗运动旅游小镇、万宁冲浪小镇、万泉河水上运动风情小镇、和乐龙舟渔家小镇、琼中足球小镇等。海南一直处于全国关注的焦点,并再一次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2015年海南省政府的《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省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为海南省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指明了方向。2017年9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推进休闲运动小镇建设。由此可见,海南省政府对省内体育特色小镇的定位、创建、标准、申报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建设要求与建设标准,也从土地、资金、产业、人才、设施等方面提供了保障措施,助力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

(二)宏观经济环境

本文主要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海南省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局。从国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来看,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海南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9元,广东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14;从国民生产总值来看,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海南省生产总值5308.94亿元;从市场需求来看,2019年海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约为831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57.80亿元。体育旅游产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71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605亿元,增长率达到15.01%。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多,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渐升级,“体育+旅游+健康”等产业融合而成的体育特色小镇也越来越得到认同,因而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不管从总量来看还是从人均来看,海南省经济总体规模都有大幅提升空间,这也就是制约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一个因素。2017年6月,海南省人民政府颁布《海南省特色产业小镇发展基金设立方案》,设立特色产业小镇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200亿元,为培育特色产业小镇,搭建了统筹规划平台,吸引了多方社会资源参与建设运营,发挥了投贷联动作用。2019年海南省财政厅安排乡村振兴及百镇千村建设相关资金11.3亿元,用于332个美丽乡村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和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海南省政府对体育特色小镇不仅做了宏观的方向指导,还给予了相应的资金支持。这对海南省省内运动休闲小镇的发展和资金运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宏观社会环境

本文主要从人口规模、人口分布、年龄结构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从人口规模来看,通过查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海南省常住人口约1008.12万人,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来,省外落户海南的人口激增,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从游客构成来看,海南省接待国内游客8167.61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43.59万人次。从国际旅游岛到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政策的实施,海南省坚持以旅游产业为依托,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得到增强,旅游产业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旅游产业等经济指标多年来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状态,必然为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与建设增添动力,提供发展所需要的条件。运动项目是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项目的丰富度和差异度决定了前来旅游的游客逗留的天数,也决定了游客在当地的消费水平。目前体育特色小镇开发、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构建完善。

(四)宏观技术环境

本文主要从相关产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外部宏观技术环境进行分析。从新技术来看,在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为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时更新的信息数据,对游客的服务也更加便捷,能够帮助相关决策部门和相关企业及时快速应对,避免目标定位不准确、规划失误,避免现有资源浪费[3]。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物联网的成效逐步提高,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收集、存贮、整理和识别,有利于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产业链的铺设和发展,能够促进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的融合发展。

三、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策略

(一)立足自身优势,借鉴成功经验

在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背景下,要把握国家给予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机会,充分利用海南省独特的滨海、岛屿、山地、河流、热带雨林、温泉等热带气候资源与自然资源,加强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的融合发展。要借鉴前人、其他地区或者其他产业的发展经验,深入挖掘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民俗文化,融合现有的人文旅游资源,加强对小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丰富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旅游形式。要建立起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为一体的体育特色小镇,明确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4]。

(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2020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开局之年,要积极颁布与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相适应的扶持政策,积极寻找与相关部门间的合作,出台可促进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人才引进、土地使用、税费优惠、投资、融资等相关政策。要不断完善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政策体系,为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排除一系列制度。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体育特色小镇不仅建设周期长,而且回报周期也长。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短时间内资金回流速度慢,这样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5]。后期扩大建设又会涉及土地规划和利用问题,体育特色小镇的地理位置、交通设施、招商引资的条件、体育元素等也都是影响小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海南省的财政收入较薄弱,政府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难度较大,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融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借助金融机构资金和保障政府资金支持打通多方融资渠道。因此,在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背景下海南省体育特色小镇需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完善相关产业链,缩短资金回流周期,增强体育特色小镇的自我造血功能,推动体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的通知[EB/OL].(2020-04-02)[2021-09-01].

[2]刘花香,贾志强.中国冰雪体育小镇建设PEST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8(8):103-108.

[3]陈丹丹,王玉瑾.新时代运动休闲小镇发展要素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57-59.

[4]李柳.京津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9:3.

第2篇

创新探索,擘画特色小镇新布局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兴起于浙江。随着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10月底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打造特色小镇正成为各地城镇建设的首选项。

在江苏大地,特色小镇建设也悄然拉开序幕。我省计划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加大重点镇和特色镇的培育力度,到2020年形成100个富有活力的重点中心镇和100个地域特色鲜明的特色镇。南京市更是率先行动,提出到2020年力争建成30个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的市级特色小镇,并鼓励建设一批区级特色小镇。

始终在“特色”上求索的江宁人,对建设特色小镇这一重要战略决策反应敏锐,率先提出打造特色小镇的新目标、新追求。当地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文化优势,无疑是江宁创建特色小镇的有利法宝。从江宁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正是江宁实现经济增长、美丽乡村升级、产业转型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在江宁的规划中,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打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翻开江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名单,13个特色小镇各具风采:未来网络小镇、吉山软件小镇等6个为产业提升类小镇;汤山温泉养生小镇、牛首山文化小镇等3个为文化创意类小镇;大塘金香草小镇、石塘互联网小镇等4个为生态休旅类小镇。错位发展的定位,让每个小镇都特色鲜明,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遵循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避免丧失独特性。“这批特色小镇大都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大特色,求精不贪大、求美不追高、求好不图快。”江宁区发改局郑光科长介绍说。

聚焦特色,引领特色小镇新发展

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好的创意、资金、人才在这里充分碰撞,传统特色在这里积淀、上色、放大,新的元素在这里孕育、孵化、生长,如此才能实现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正是江宁打造特色小镇的关键点。

按照江宁区的统一规划,每个特色小镇区域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域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因此,如何在有限空间凸显特色成为江宁特色小镇建设的重中之重。江宁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时把产业发展放在了第一位,13个特色小镇都不是新开辟的地方,而是围绕原有产业进行提档升级或者转型调整,深度挖掘原有的旅游功能、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南京未来网络小镇依托紫金(江宁)产业基础优势,主攻未来网络、智能制造等产业;东山汽车文化小镇围绕汽车4S园主攻汽车文化、驾车体验、重大赛事等产业;禄口皮草小镇依托皮草历史经典文化主攻皮草研发生产销售及重大活动承办;汤山温泉养生小镇围绕“温泉+”主题,突出“旅游度假”和“健康养生”核心产业;吉山软件小镇结合紫金(吉山)软件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移动互联和信息安全等。找准特色为江宁打造特色小镇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找准特色、凸显特色之后,便是放大特色、融合发展。曾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大放异彩的石塘村,如今正在新一轮特色小镇建设中潜心疾行――瞄准互联网小镇目标,建设“南京版乌镇”。2015年11月,首届“i创杯”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在石塘村举行,吸引了全省近千名互联网创客来参会。目前,石塘村已成为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永久赛址,两届大赛后一批获奖项目也落户石塘。江宁区横溪街道办事处旅游办公室主任李飞告诉记者:“借助‘i创杯’大赛,让石塘的生态特色融入了互联网的基因。”美丽乡村搭上互联网“快车”,既是石塘美丽乡村转型升级的内生需求,也是“美丽乡村+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创新探索。

聚焦特色无疑是各个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攻方向,而体制机制的改革也是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应有之义。江宁在用地、财政、金融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一方面鼓励特色小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对转型升级项目优先安排土地指标;另一方面设专项资金,各类资金向特色小镇建设倾斜。在政策红利驱动下,特色小镇建设被看作投资领域的一片蓝海,社会资本纷纷加入。石塘人家与联想集团的牵手、汤山温泉与苏豪集团的联姻、禄口皮草与中铁集团的合作,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逐步形成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镇治理模式。

放大效应,开启特色小镇新境界

江宁特色小镇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未来网络小镇、禄口皮草小镇、方山梦想小镇、大塘金香草小镇、黄龙岘茶文化小镇5家已完成核心区域概念性规划编制,吉山软件小镇、空港枢纽小镇等8家已实现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这些创建中的特色小镇,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融合,在宜居宜业的小空间里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特色小镇的“溢出效应”正在江宁大地逐步显现。

新型城镇化的破题良策。江宁特色小镇选址于城乡结合之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以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国际化、社区化、生态化“七个化”为特征,贯彻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要求,既云集市场主体,又强化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是人性化、小尺度的新型城市空间,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和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追求。江宁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也有效吸引南京主城区企业、人才、居民向小镇集聚,缓解主城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和矛盾。

发展旅游经济的新引擎。传统旅游景点只满足了消费者单方面的需求,比如美景、美食,而江宁特色小镇将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对当地的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催化。汤山温泉养生小镇正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规划打造,以“温泉”为特质,以“养生”为内涵,采用“温泉+”的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温泉与健康养生、旅游度假、文化创意、运动游乐等功能嫁接互融,形成多链条、高融合的新型温泉产业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支撑。江宁区统计显示,仅2015年就有300多名大学生回到乡村创业。“双创”风起,小镇里形成了富有吸引力的创业创新生态,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在谷里大塘金香草谷,“幸福众创驿站”创业项目就吸引了不少年轻情侣的目光。这个项目产品名为“亲爱的”APP,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为年轻客户群提供特色手工定制产品、特色求婚服务、以婚恋为主题的短途游等服务,策划运营该项目正是4名90后年轻人。

第3篇

生态文明既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项亟需推进的工作。贵州省实施的“TOP50”旅游小镇被认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具体实践,将为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提供源源动力。

“TOP50”旅游小镇是贵州旅游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对外招商的形象标识,是指“十二五”期间在全省范围规划开发50个“旅游小镇”;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产业支撑、富有地域特色、人居环境良好的旅游城市和风景、风情旅游小镇,提升贵州旅游品质,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这不仅符合十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能使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得到有机整合,有效推进贵州旅游产业升级。

“TOP50”旅游小镇既是贵州的小城镇建设,同时也是多彩贵州旅游文化的创新建设,是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小城镇建设有机融合的重要载体。

按照“规划国际化、建设特色化、开发市场化、资本多元化、产城一体化”的要求,贵州旅游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探索“要素经营”新路子,将政策优势与资源优势进行有效整合,引入全新的资源利用模式,提出“资源有偿让渡”,打破以往制约和阻碍旅游发展的瓶颈,有效地让政府的意志、资本的意图、民众的意愿、专家的意识充分融入到“TOP50”旅游小镇建设的各个环节,使资源和资本得到高效利用。

贵州多彩的旅游资源,逐渐成为吸引社会各类资金的“磁场”,而“TOP50”旅游小镇建设为稀缺的资源与分散的资金搭建了有效的融合平台,为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优势、引入社会资金和引进经营理念创造了条件。

在实施“TOP50”旅游小镇建设中,规划显得尤为重要,科学规划是前提,创新开发是重要手段,做出特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根据各地的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展特点、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地方“个性”,重点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度假型小城镇;在充分掌握本地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创建方案,确定不同地区建设的内容和重点,突出本地资源禀赋,形成各具特色的创建模式。

第4篇

一、主要做法

今年初,重庆市正式启动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主要做法有:一是将特色小镇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部署。市政府将特色小镇培育作为2016年新型城镇化工作重要内容。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以市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为平台,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城乡建委等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推进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三是制定规范性文件指导特色小镇建设。四是培育打造一批市级示范点,以点带面,推进全市特色小镇建设。

二、特点与效果

一是立足区域实际,确定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围绕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将特色小镇定位为城乡联动的重要纽带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完善城镇体系的“末端”和“短板”。贯彻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遵循“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等资源要素跟着产业和人口走、公共服务跟着人口和功能走”的理念,突出发展重点,形成特色小镇差异化发展格局。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二环以内的区域原则上不布局特色小镇;都市功能拓展区二环以外区域以补充完善都市区功能为导向,布局旅游小镇和服务小镇;城市发展新区突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主战场地位,重点发展产业小镇、旅游小镇和服务小镇;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突出“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依托旅游景观和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小镇。

二是立足“产、镇、人”深度融合,强调“三特色、三集聚”。“三特色”:特色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产业,避免“百镇一业”;特色风貌,强化建筑风格的个性设计,融入自然风貌,建设“高颜值”小镇;特色功能,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与产业配套、文化体验等专业特色功能有效融合,产生叠加效应。“三集聚”:空间集聚,发展空间向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集聚,资源要素向核心建设区域集聚,避免“遍地开花”;产业集聚,围绕主导产业引导相关配套产业及相关服务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人口集聚,吸引与区域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人口就业、居住和旅游。

第5篇

才能撑起中国经济转型?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近很热。特色小镇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载体,也应该成为中国新时期产业升级的主要载体之一。

有些人不太认可这个结论,认为把特色小镇的定位抬得太高。因为一想到特色小镇,大部分还是想到的欧陆风情或者江南水乡。但特色景观只是特色小镇“特”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真正重要的还是产业。

发达国家,他们的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就是聚集在小镇而不是中心城市的。比如美国,大家都知道,它最有竞争力的产业主要是两个:一是金融,二是高科技。

金融方面,有格林尼治的对冲基金小镇,一个镇上就聚集了五百多家对冲基金,对冲基金规模就占了全美国的差不多三分之一;

加州的门罗帕克小镇,这个镇是美国风险投资基金聚集地,纳斯达克一半以上的高科技公司都是这个镇上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的。

加州门罗帕克小镇

至于高科技方面,美国的硅谷,其实就是一连串小镇聚集而成的。斯坦福大学附近的帕罗奥图,除去大学校区也就几个平方公里,是硅谷的孵化中心;苹果公司所在的库比蒂诺人口五万多;英特尔总部所在的山景城也就七万多人口。

库比蒂诺小镇

在欧洲,英国的剑桥大学就在剑桥镇,距离伦敦80公里,人口不到十万,我骑车十五分钟即可横穿主镇区,这里是英国教育和科技创新中心。英国目前最先进的产业是它的航空发动机制造,世界著名的航空发动机公司罗伊斯·罗尔斯总部就在距离德比市中心大约四公里的Sinfin小镇上。而德比市也不过是一个总人口二十来万的小城,距离伦敦180公里。下面这张图的就是罗伊斯·罗尔斯总部所在的Sinfin小镇,中间是办公和核心工厂,周边是绿地和低密度住宅区。这地方看起来很普通,却能生产出我们举国之力研发数十年都还未能生产的高端航空发动机。

Sinfin小镇

德国的汽车制造业领先全球,著名的高端汽车品牌——奥迪的全球总部和欧洲工厂都集中在一个叫英戈尔斯塔特的小镇,距离慕尼黑60公里,这个小镇也因此被叫做“奥迪之城”。该地区总人口也不过十二万,其中奥迪总部所在的英戈尔斯塔特的传统镇区(见下图)人口则只有两三万人。

英戈尔斯塔特小镇

目前来看,中国的高级人才和高端产业主要都集中在大中城市,鲜有集中到小镇的。但这种情况一定会很快改变。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高端产业并不一定要集中在大城市,高端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也并不是全都喜欢居住在大城市。人才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他们有的喜欢居住在繁华的大都市,有的则喜欢安逸宁静、风光宜人同时生活也足够便利的小镇。这是经济水平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结果。

以前高端产业和高级人才都往中心城市聚集,是因为小城镇交通条件和服务配套不够好。经过几十年发展,小城镇的生活设施和交通便利程度有了极大改善,特别是网络通讯和购物体系的完善,使得居住在小城镇完全可以享受到跟大城市差不多的生活便利性;而中心城市经过集聚发展,房价高企、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日渐突出,原本优越的公共品质量大打折扣。

小城镇的生活确实还有一些劣势,诸如参加一些大型活动诸如演唱会、学术研讨等不如中心城市方便等等,但它的优势同样显而易见,包括房价便宜、环境舒适、空气宜人等。这个优劣势的偏好是因人而异的,值得权衡选择,不像以前那样如果不住在中心城市就很难谋求自身的发展,没得选。

总之,高端产业在大中城市和特色小镇共同发展,是一个成熟大国的必然选择。这种城镇化与产业的多元结合方式,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模式,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选择方案。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色小镇一定会成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与大中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关系,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

在当前特色小镇的研究热潮之下,有一些研究者总结了诸如“欧洲十大特色小镇”之类的材料,选择的都是以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或者葡萄酒庄等农副食品加工为特色的旅游小镇。这样的小镇其实中国已经有很多了,再多建一百个两百个,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不会太大。但是,如果我们搞出来一百个类似于英国的剑桥、Sinfin、美国的帕罗奥图、门罗帕克、德国的英戈尔斯塔特这样的特色小镇,那中国的经济竞争力和产业结构,就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

我们认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流方向,不应该是旅游小镇,而应该是产业小镇,而且是高端产业小镇,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中国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一定要去占领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不能按照城镇体系的分工,就给中心城市做配套,承接中心城区淘汰出来的落后产能。如果这样做,那特色小镇建设就失去了意义。

特色小镇一定需要

“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吗?

现在特色小镇建设在旅游方面做的比较多,而对产业的关注则明显不足。有一些名义上叫产业的,本质上还是旅游。比如健康养生、会议培训、婚纱摄影、手工艺品生产和体验之类的,从产业分类的角度来看,都属于大旅游产业或者叫“旅游+”产业的范围,属于旅游业的衍生或配套服务。

广义的讲,旅游以及与之相关的健康养生、会议培训、民俗工艺品等也都是一种产业,但它们主要是“富民产业”,老百姓、开发商、乡镇政府可以从中赚到钱,对国家的经济竞争力贡献不大,与金融、制造、物流、科教等不可同日而语。

产业和旅游真正融合发展得比较好的案例,国外也有,比如丹麦的比隆镇,这里是世界第五大玩具厂商乐高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它的主导产业本来是玩具设计和制造,但后来政府和乐高公司联合开发了乐高乐园项目,建了乐高微缩景观和游乐园,很受游客欢迎,现在已经成为欧洲著名的游乐目的地。这算是产业和旅游双轮驱动了。但这种案例并不多,乐高公司的产品——玩具跟旅游休闲还算是相关性很高的,所以才能成功。

丹麦比隆镇

在大多数情况下,旅游和产业发展更多的是存在冲突而不是融合。比如,美国的格林尼治对冲基金小镇。这里聚集了数百家掌握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基金,咖啡馆里喝咖啡的大都是年薪百万美元以上基金交易员。小镇的设施主要就是办公楼和住宅,以及一些高端生活配套,没有什么可旅游的。高收入的小镇居民对安全的要求非常苛刻,警察和摄像头都很多,物价水平比大城市还要贵很多,因此这个小镇既不欢迎游客,游客也不会有兴趣跑到格林尼治去住宿消费。

格林尼治对冲基金小镇

愿意离开大城市到小镇工作居住的金融、科技、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一般都不会喜欢小镇变得闹哄哄的,更不会喜欢每天来一群陌生人对着自己家房子拍照。像Sinfin这种地方,一台Trent900航空发动机就要卖3000万美元,而且这个产业还涉及到技术秘密和安全生产,小镇的管理方当然不会再去想如何从旅游上赚点钱,而是希望陌生游客越少越好。

大多数认为特色小镇要产业和旅游双轮驱动的人,实际上的混淆了两对概念。第一对是“大旅游”和产业的概念。这一点前面已经区分过了。发展旅游的同时搞点健康养生、民俗工艺品制作、会议培训只能算旅游业的深化或者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不能算“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

第二对容易被混淆的就是旅游休闲和宜居宜业的概念。适合旅游的地方不一定宜居,宜居的地方不一定适合旅游。旅游是“游”,是外来游客的流动,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再到会议养生等“大旅游”,可以延长游客在某一景区的停留时间,但总体而言都还是短期停留。统计意义上一般把在一个地区停留六个月以内的叫流动人口,超过六个月的才叫常住人口,没有什么旅游项目能让游客在一个地区停留这么长的时间。

旅游的核心是消费,尽可能的吸引有“财”的人来流动消费,花完钱就走人;产业发展的核心的生产,是尽可能的吸引有“才”的人来创业就业,长期定居。二者发展路径截然不同,所需要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盈利模式也都差异巨大。比如,同样是居住功能,要发展旅游就应该多建酒店、民宿或度假别墅;要发展产业,就应该多建人才公寓。旅游目的地对医疗教育设施几乎没有要求,即使是发展“旅游+健康”也是以康复疗养设施为主;而产业聚集区要促进人才聚集,则需要配套幼儿园、小学,以及功能相对齐全的医院。而且,就开发模式来讲,旅游景区修建配套设施是为了赚钱,通过住宿、餐饮和各种服务收费把投资在景点建设的钱挣回来;而产业聚集区的配套设施投资则不应该赚钱,而是通过配套设施吸引人才和企业,再通过产业税收把建配套的钱挣回来,这是两个正好相反的投资收益模式。

浙江在特色小镇建设标准里面,要求旅游小镇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建设,产业小镇按照3A级景区的标准建设。还有好多省也据此办理。依我看,这样的标准恐怕有失偏颇。旅游小镇按照5A级建设当然没有问题,但产业小镇按照3A级景区建设恐怕要有所选择。比如3A级景区标准里面要求必须在交通要道上设立游客服务中心,还要配备合格的服务人员和导游,要有较多珍稀物种或者景观奇特,而且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产业小镇需要去追求这些东西吗?我看不见得。

我理解政策制定者的意图,是要把产业小镇也建设的漂漂亮亮、舒适宜居,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生态环境相互融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借用一些3A景区的标准。这样的出发点当然是对的。但3A级景区标准是为了旅游而设立的,除了多出来一些产业小镇不必要的标准(如上一段所列举)以外,还少了很多应该有的宜居的标准。前面讲了,产业小镇要吸引高级人才,一定要舒适宜居,宜居和宜游的标准差别很多。宜游主要是景观和短期体验,宜居则要求医疗、子女教育、社区文体设施、交际空间等立足于长期生活的的设施,这些东西,在3A级景区标准里面又是找不到的。所以,为了促进产业小镇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硬拉一个3A景区标准来对标,我认为存在着目标和手段的错位。

如果真的要找一个产业小镇的建设标准,我认为比价合适的是2007年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出台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这里面就没有要求建设游客接待中心,但是在行政效率、政务公开、民主监督、社区治理、贫富差距、刑事案件发案率、噪音水平、人均绿地、垃圾无害化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古今建筑风格协调、建筑与环境协调、停车位比例、人均商业设施面积、500米内拥有小学的社区比例、1000米内拥有体育场馆设施的社区比例、人均住房面积、社区医疗覆盖率、防震减灾预案等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评价标准。如果产业小镇真的需要一套普遍性的建设标准,我认为这个“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远远比“3A景区”的建设标准,更加合适,更有利于小镇的长远发展,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人才聚集。

下面这张表是我们梳理的旅游特色小镇与产业特色小镇差异的简单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的诸多重大差异,要把这些差异揉到一起搞“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难度是很大的。现在很多地方在搞特色小镇的时候普遍感到很难办,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被“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搞晕了头脑,做产业服务和招商的被逼着去研究如何发展旅游、招揽游客,做旅游策划的被逼着加入产业内容,研究如何招商引资。我觉得这并无必要,也不符合国家提出特色小镇发展的初衷和世界发达国家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搞产业的应该继续努力搞产业,只是说不能纯粹的就产业谈产业,要为产业所需的人才提供足够好的宜居环境;搞旅游的还是要继续搞好旅游,只是说不能继续在门票经济、观光旅游里面打转,要科学延伸旅游产业链,以旅游为主线带动健康养生、会议会展、民俗工艺品、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就足够了。一个特色小镇就3个平方公里,建设面积1个平方公里,1500亩地,还要一边搞生产制造研发金融,一边建旅游设施迎来送往,这样的做法不符合产业升级的基本规律,最后可能是优势资源过分分散,两头不讨好。

旅游特色小镇与产业特色小镇差异

产业特色小镇建设的三条路径

大的思路我讲完了,下面讲个案例。

华夏幸福在香河做的机器人特色小镇。我在华夏做过产业规划总监,后来才去的中兴大城,当时策划的时候不叫机器人小镇,叫机器人产业园,那个时候也没有特色小镇的提法。当时我们提了三个发展阶段:机器人产业园、机器人社区和机器人新城。基本思路是先做产业,然后逐步融入城市功能,吸引高级人才在此就业和居住。当时之所以确定了要做机器人产业,有两个层面的考虑:一个层面是基于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那一年总书记刚参观考察了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一个讲话,提出要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我们做了很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研究,认为这个发展方向很清楚;另一个层面是基于区域发展趋势的判断,就是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的趋势,北京的制造业往外转移,周边地区要承接这个产业转移。当时能落实的开发面积是八百亩,做大规模的制造很难形成产业聚集,而且香河距离北京很近,应该承接高端产业,最后就确定了做机器人。

香河机器人特色小镇

刚开始的时候很困难,因为香河当时的机器人产业基础几乎为零。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几乎招不到像样的企业。有一次相关招商负责人很高兴的跟我们说,招到了一个做“机器人视觉识别系统”的企业,大家都觉得很高端,后来搞清楚了,原来是做电脑摄像头的,很低端那种。后来我们考虑,这样的企业还是不要。差不多过了两年,招商的情况才好起来,但一旦形成一定规模的聚集,园区发展就很容易了,因为这个细分产业的“圈子”很小,来了七八家,相关公共服务平台也就自然起来了,上下游互相认识介绍的就都跟着来了,这就是区域经济学上讲的聚集效应。现在已经聚集德国尼玛克、伊贝格、汇天威、柏惠维康、星和机器人等各类领军企业近40家,成为河北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基地。

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开始策划机器人社区,后来特色小镇的政策出台,就改叫机器人小镇了,其实内涵是一样的。都是从传统产业园的形态,向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形态转变,具体叫社区还是叫小镇是无所谓的事情。

产业特色小镇发展的三个路径:

第一个路径,是从产业园区到特色小镇。传统产业集聚园区主要进行生产上的分工协作,开发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由政府征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引入产业,存在规划设计粗放,缺乏系统的功能分区等问题,特别是生活配套和生态空间严重缺乏,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再往上升级就很困难,人才都不愿意来。而特色小镇是产业、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平台,不仅具备产业园区的集聚生产功能,并且强调生活空间、生态环境一体协调。既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又能够满足人居需求,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传统产业园区应该利用特色小镇建设的机会,对园区产业进行梳理,明晰产业发展思路,清退一批低端、散乱、不符合园区定位的企业。有的园区如果比较大,可以划出来一块1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间来,仿照现在产业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进行集中规划建设,将园区生态予以重建,对园区生活配套加以完善,实现从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的转变。

第二个路径,是从重点镇到特色小镇。以前很多地方都会把乡镇划分为重点镇和非重点镇。重点镇一般都负有产业发展的职能,非重点镇就主要定位为为农村地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最多搞点休闲旅游,不负有其它产业发展职能。非重点镇一般经济发展条件不太好,不是太偏就是地形限制,一般都会选择做旅游类特色小镇。而重点镇则位于交通区位比较好的地方,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这些重点镇,就应该抓住特色小镇的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成为产业特色小镇。

镇这一级的产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统筹规划,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产业聚集,有些地方还非常强大,特别是在广东浙江一带,那些专业镇的产业竞争力都是世界级的。但是在宜居性方面,则往往问题突出。由于大部分产业聚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老板加上低端的产业工人,对生活条件并不讲究,老板发了财也去大城市买房子。这样的状况对产业升级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中国八九十年代曾经兴起过一波乡镇企业的浪潮,后来大部分经济资源都被中心城市吸走了,那一拨乡镇企业也就大部分倒闭、小部分进城,能够在小城镇发展好的很少很少。这些专业镇要防止重蹈覆辙,学习发达国家,认真打造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就业生活环境是很重要的一步。这方面,我前面介绍的硅谷的那些小镇、英国的Sinfin、德国的奥迪小镇等等,其发展经验都是值得借鉴的。

第三个路径,是从城市综合体到特色小镇。城市中综合体跟产业园和重点相反,不缺生活配套,关键是缺乏产业支撑。一些城市边缘地区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陷入了“卧城”的发展陷阱,就业都在中心城区,白天见不到人。

第6篇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像乌镇这样以地域历史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小镇不在少数。而在今年五一,记者又去了位于北京密云的古北水镇,这座以“北方乌镇”闻名的小镇同样主打起了文化牌,在水乡旖旎的基础上,添加司马台雄伟长城的霸气元素,摸着长城的一砖一瓦,再望着古镇星星点点的万家灯火,让记者感受到这亦柔亦刚的北方味道。

从乌镇和古北水镇不难看出,文化对于一座城市和一个地区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凝聚力,也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未来特色小镇发展应该如何融入更好的文化元素?

特色小镇的“新基因”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特色小镇建设推进办公室主任T纪武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谈文旅小镇建设,首先要明确文旅小镇和特色小镇的关系。文旅小镇是指核心产业是文旅产业的小镇,是特色小镇的类型之一。特色小镇是建立在特色产业基础上的小镇,特色产业可能是旅游、文创,也可能是丝绸、茶叶,还可能是环保、健康。在国民经济众多的产业门类中,都可能因产业集聚、消费集聚、人才集聚而产生特色小镇。

记者了解到,国外以文化闻名于世的小镇众多,像瑞士达沃斯小镇以论坛著称,新西兰的玛塔玛塔小镇因《魔戒》实景拍摄地而闻名,苏格兰文创类“爱之小镇”又是文化创作者的大本营,有“亚洲艺术中心”之称的日本仓敷古镇和英美以品牌大学为依托的教育类特色小镇也常常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标杆。

冯纪武则认为,对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小镇来说,如果文旅资源开发得好,就能形成游客集聚和消费集聚,最终形成旅游产业集聚或文化产业集聚。比如浙江乌镇,每年能吸引700多万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小镇需要的是特色,而不仅仅是旅游特色。”

住建部日前新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限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其中,发展旅游业是小城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旅小镇”的建设和“特色小镇”的发展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孔蓉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无论中外,那些闻名遐迩的文旅小镇,除去形态和类别的差异,都有一些共同的核心要素:有足够支撑品牌的精神价值,有体现主题特色系列的文化元素,有体现本土文化空间高度、信仰象征的精神和政治地标,有教化民众和凝聚民族精神的教育传承体验空间,有依托历史资源或特色企业及仪式节庆、展会赛事等孵化出来的产业经济等。

孔蓉表示,特色小镇泛热的背后,不再是新一轮房地产主导的城镇化建设,也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园区再造,特色小镇应该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由一种新的基因繁育成长为一种新的生命形态,而这个基因就是文化。

文化如何从“软”变“硬”

文旅小镇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就《经济》记者了解,很多历史文化发展薄弱的地区往往出现两个极端。第一,虚假伪造历史文化根源,生搬硬套找历史遗址和名人原型;第二,否定文化在特色小镇中的作用,打着“产业为上”的口号打造看似与文化无关的产业小镇。

针对此种情况,孔蓉承认目前在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确实有两个方面制约小镇创建,一要明确文化的整体价值定位,二要提升文化附加值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当我们再用新的视角和新的逻辑关系去审视“文化”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处于何种地位和作用,也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目前,多主体利益诉求始终在分割特色小镇的建设成果,所以在运行过程中无法保障小镇建设是一个具有系统、完整、科学的有机体系。规划只管画图纸,纸上谈兵居多,投资方可能不懂市场需求、业态配置与运营,而运营商因为左右不了规划与资本方意志,空间建设可能与后期商业运营服务不匹配,还有可能在资源配置范围和配置能力上存在短板,导致业态配置不合理、营销渠道不畅通、目标消费者不精准、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

但是文化作为一种纽带,无论在小镇发展还是经济效益上,都会发挥巨大作用,所以文化创新作为小镇建设的共同发力点,就成了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协同创新’模式,是为发挥各自优势,为实现重大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将要承担的是在产业融合实践中探索跨界聚合、要素聚合的责任,从而推动市场主体以新的经营方式、经营技术、经营手段来运作传统或创新的文化内容,实现以文化元素体验为核心的文化创意驱动下的技术嫁接、产业金融化与金融证券化。”孔蓉说,这也是文化新经济一个发展方向。

文旅小镇发展新模式

特色小镇目前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据统计,2016年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镇的名单中,四分之三的小镇主打旅游观光产业,可见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现象从建设初就是建设者一直保留的底牌,那么对于一些文化底蕴不是很雄厚的地区来说,如何利用好文化元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文化部在建设特色小镇上有着独特的评判标准。孔蓉告诉《经济》记者,文化部在2017年正式立项承担《中国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创建模式及评估标准体系构建》的课题框架讨论,他们初步将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定义为:构建文化、生态、生活、产业和谐融合的空间体系,使之成为具有历史记忆、文化传统、现代时尚、充满活力、面向未来的生命体。

“文化的价值在品牌的构造中是有形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文化就是最强的广告。”孔蓉这么理解。她认为,这样描述是为了让文化不再是人们口中无法带来经济效益的“空气”,而是具象到可操作的产品形态以及产业业态,建设者就可以像列菜单一样告诉别人:文化到底可以做什么,怎么做?文化就是从品牌定位到运营,从产品再生设计到产品价值提升,从小镇整体环境营造再到社区整体运营与生态体系营销的点金石。

第7篇

【关键词】特色小镇;东大镇;低碳旅游

0 前言

旅游特色小镇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和旅游二次创业的推动力,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市场的关注,城郊旅游小镇作为旅游小镇开发最为活跃的类型之一,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浙江是特色小镇的发源地,享誉全国的有互联网小镇、梦想小镇、基金小镇、云栖小镇等,是规划与设计领域的一种创新品类。和“互联网+”一样,“特色小镇+”与“一镇+一业”日后一定会成为中国和部分地区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容器和利器。

东大镇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距城区21千米,处在城乡接合部,镇内地热资源丰富,景点有温泉浴、高冠峪瀑布和祥峪旅游度假区等,秀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历史和显著的区位优势彰显着东大镇旅游业的独特魅力。借鉴浙江省特色小镇打造经验,依据自身资源优势,以“特色小镇”理念引领东大镇旅游发展,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低碳旅游研究的较多,蔡萌,汪宇明指出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为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指向。王润等以福建省平潭岛为规划案例,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宅、旅游活动等方面阐述,说明了低碳旅游规划设计的要点。丁金华,陈雅B,胡中慧,韩雨薇以黎里镇朱家湾村为例,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从自然景观、聚居空间和行为模式三方面梳理低碳旅游与乡村景观更新的关系。李小明等对江苏省丹阳市飞达村低碳旅游社区的构建进行了研究。陈方丽,王锦良对浙江温州低碳小镇建设探析,提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先进理念。众多学者的研究对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浙江特色小镇案例分析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启动于2015年,同年6月公布了第一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名单。截止到目前,共有79个特色小镇列入省级创建名单,51个特色小镇列入培训名单,江南药镇、远洋渔业小镇、宠物小镇、和合小镇等等都是浙江特色小镇的典型代表。

浙江省的特色小镇既非行政区域概念,也非产业园区概念,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以“特色”为引领,将“特色”产业化,将小镇旅游化,走“特色产业+旅游”的发展之路,综合考虑生产、生活、环境因素的具有社区功能的平台和区域。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产业定位突出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是其立足点;功能定位突出聚合,功能聚合并非简单相加,而是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建设风格突出精美,根据小镇的地形地貌、环境特征和历史文化规划打造精而美的小镇。

3 东大镇低碳旅游小镇打造的可行性分析

东大镇特色小镇打造首先具有资源可行性。东大镇地热资源丰富,其大多属于第四系孔隙地下热水类型,富含S、Zn、Ca、K、Si等元素,具有良好的医疗效果[1],东大镇温泉旅游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和知名度,东大度假区是关中七大温泉度假区之一[2]。另外东大镇环境优美,众多景点分布其中。其次具有区位可行性。东大镇位于秦岭北部,距离西安城区仅21公里,经西太路、西沣路都可半小时到达。以历史文化著称的西安市长期以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但分析其旅游产品发现历史文化古迹观光游是其主线,温泉休闲度假类产品和低碳产品是其短板,东大镇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和西安现有旅游产品形成有效互补。

笔者运用田野调查法,多次走访东大镇,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低碳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了解社区居民对低碳旅游产品的期望。实地调查发现,东大镇在低碳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有一定成效,例如,开发了以高冠瀑布为代表的徒步运动产品、不同季节的果蔬采摘活动等。虽然东大镇低碳旅游产品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低碳旅游产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 东大镇低碳小镇旅游产品开发的建议

4.1 重点低碳养生旅游产品

以低碳养生为主题,充分利用美丽清纯的自然风光,开展徒步、山地自行车、温泉、SPA等项目,不仅有多样化的养生形式,而且周围炫彩夺目的花卉景观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另外,沿着山体修建有氧运动步道和自行车道,方便游客进行运动锻炼和游客旅游活动的开展,让游客体验负氧离子“空气维生素”的独特健身效果。以东大镇地形特征为依托,分区域分季节种植不同的花卉,营造阳光花海的浪漫氛围。在花带中设置各种材质、形态、颜色各异的绿道慢行系统,形成意境深远风景道。另外,当前营养丰富和美味可口的野菜价值凸现、需求加大,野菜已经成为一种绿色健康的饮食风尚,因此可以设置有机蔬菜和野菜种植基地,也提倡游客选择当地绿色蔬菜,减少食品的运送造成的高碳排。

同r可在本镇建设各种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升级改造精品景区旅游基础设施、 构建生态廊道、绿色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工程,策划以低能耗、低耗损为主的低碳旅游活动产品,大力开发山地生态游、珍禽观赏游、休闲度假游、温泉游、乡风民俗游、健身养生游等低碳旅游产品。

4.2 全方位建设低碳体验环境

在低碳体验环境营造上,东大镇还可建设生态停车场,生态厕所,新能源汽车加油站、太阳能科普园、低碳生态民居、风能游乐园、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以及夜景照明采用LED 的低碳旅游吸引物。同时优化城镇布局,改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立低碳、生态、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为东大镇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3 培育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更环保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旅游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低碳小镇的建设不仅是东大镇旅游的转型发展,也是东大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低碳小镇在推进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更应引导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培育新的低碳生活方式。如从西安到东大镇的公交车可“森林”搬进车厢,呼吁选择低碳环保绿色的方式出入东大镇。东大镇的街道上可贴写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对社区低碳的积极践行者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

4.4 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东大镇旅游开发不能任其发展,科学系统的规划不仅能够有效地指导产业布局、设施建设、市场开发,而且可以在开发过程中少走弯路。东大镇的低碳旅游规划应该综合考虑产业布局、城建、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多方面,从而达到多规合一。

4.5 产业延展,市场运作

东大镇应围绕低碳旅游产业大力拓展上下游产业,以形成完成的产业链条,形成“低碳主题,旅游为主,产业完备”的局面。政府、企业各司其职,政府通过制定规划、政策等手段对产业进行宏观把控,企业通过市场行为策划产品、开发市场,并注重龙头企业集团的积极培育,通过土地使用、投融资、人才引进、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措施,积极发挥龙头企业集团在特色小镇打造过程中的作用。

4.6 制度保障,激励开发

在东大镇低碳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应转变角色,做企业和市场的服务者,围绕小镇开发制定包括土地、税收、人才、环保、市场监管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确保旅游开发活动的有序开展。另外,设立低碳旅游开发奖励基金和市场开发专项基金,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先进工作单位和个人给予资金奖励;并制定市场开发资金补贴方案,对企业进行形象树立、广告宣传、营销活动进行资金补贴。

【参考文献】

[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7.

[2]王润,刘家明,田大江.基于低碳理念的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J].旅游论坛,2010(2):168-172.

[3]丁金A,陈雅B,胡中慧,韩雨薇.低碳旅游需求视角下的乡村景观更新规划――以黎里镇朱家湾村为例[J].规划师,2016(1):51-56.

[4]李小明,张兆干,林超利.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低碳旅游社区的构建研究――以江苏省丹阳市飞达村为例[J].河南科学,2010(5):626-630.

[5]陈方丽,王锦良.浙江温州基于“三生融合”理念的低碳小镇建设探析[J].小城镇建设,2013,7:66-69.

第8篇

特色小镇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载体。一想到特色小镇,大部分人想到的还是欧陆风情或者江南水乡。但特色景观只是特色小镇“特”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真正重要的还是产业。

目前来看,中国的高级人才和高端产业主要都集中在大中城市,鲜有集中到小镇的。但这种情况一定会很快改变。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高端产业并不一定要集中在大城市,高端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也并不是全都喜欢居住在大城市。人才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他们有的喜欢居住在繁华的大都市,有的则喜欢安逸宁静、风光宜人同时生活也足够便利的小镇。这是经济水平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结果。

高端产业在大中城市和特色小镇共同发展,是一个成熟大国的必然选择。这种城镇化与产业的多元结合方式,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模式,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选择方案。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色小镇一定会成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与大中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关系,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

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

现在特色小镇建设在旅游方面做的比较多,而对产业的关注则明显不足。有一些名义上叫产业的,本质上还是旅游。比如健康养生、会议培训、婚纱摄影、手工艺品生产和体验之类的,从产业分类的角度来看,都属于大旅游产业或者叫“旅游+”产业的范围,属于旅游业的衍生或配套服务。发展旅游的同时搞点健康养生、民俗工艺品制作、会议培训只能算旅游I的深化或者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不能算“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

旅游的核心是消费,尽可能的吸引有“财”的人来流动消费,花完钱就走人;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生产,是尽可能的吸引有“才”的人来创业就业,长期定居。二者发展路径截然不同,所需要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盈利模式也都差异巨大。

现在很多地方在搞特色小镇的时候普遍感到很难办,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被“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搞晕了头脑,做产业服务和招商的被逼着去研究如何发展旅游、招揽游客,做旅游策划的被逼着加入产业内容,研究如何招商引资。

根据国家提出特色小镇发展的初衷和世界发达国家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搞产业的应该继续努力搞产业,只是说不能纯粹的就产业谈产业,要为产业所需的人才提供足够好的宜居环境;搞旅游的还是要继续搞好旅游,只是说不能继续在门票经济、观光旅游里面打转,要科学延伸旅游产业链,以旅游为主线带动健康养生、会议会展、民俗工艺品、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生融合

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流方向,不应该是旅游小镇,而应该是产业小镇,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

第一个路径,是从产业园区到特色小镇。传统产业集聚园区主要进行生产上的分工协作,开发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由政府征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引入产业,存在规划设计粗放,缺乏系统的功能分区等问题,特别是生活配套和生态空间严重缺乏,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再往上升级就很困难,人才都不愿意来。而特色小镇是产业、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平台,不仅具备产业园区的集聚生产功能,并且强调生活空间、生态环境一体协调。既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又能够满足人居需求,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传统产业园区应该利用特色小镇建设的机会,对园区产业进行梳理,明晰产业发展思路,清退一批低端、散乱、不符合园区定位的企业。有的园区如果比较大,可以划出一块1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间来,仿照现在产业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进行集中规划建设,将园区生态予以重建,对园区生活配套加以完善,实现从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的转变。

第二个路径,是从重点镇到特色小镇。以前很多地方都会把乡镇划分为重点镇和非重点镇。重点镇一般都负有产业发展的职能,非重点镇就主要定位为为农村地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最多搞点休闲旅游,不负有其它产业发展职能。非重点镇一般经济发展条件不太好,不是太偏就是地形限制,一般都会选择做旅游类特色小镇。而重点镇则位于交通区位比较好的地方,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这些重点镇,就应该抓住特色小镇的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成为产业特色小镇。

镇这一级的产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统筹规划,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产业聚集,有些地方还非常强大,特别是在广东浙江一带,那些专业镇的产业竞争力都是世界级的。但是在宜居性方面,则往往问题突出。由于大部分产业聚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老板加上低端的产业工人,对生活条件并不讲究,老板发了财也去大城市买房子。这样的状况对产业升级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这些专业镇要防止重蹈覆辙,学习发达国家,认真打造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就业生活环境是很重要的一步。

第三个路径,是从城市综合体到特色小镇。城市综合体跟产业园的重点相反,不缺生活配套,关键是缺乏产业支撑。一些城市边缘地区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陷入了“卧城”的发展陷阱,就业都在中心城区,白天见不到人。

第9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楼市遇冷的时间点上,国家又推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在全国启动1000个特色小镇建设试点。

特色小镇和房地产有关系吗?当然有!什么是小镇?小镇就是城市体系中间最基础的那一层,它坐落于乡村地带,但不是乡村,因为小镇不搞农业,而是搞轻型制造业和三产。特色小镇,就是让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的产业特色,以差异化求得生存和发展。一个小镇起码安排两三万人居住、生活,这些人在小镇长期工作生活,自然就有自住需求,而这些房子当然是开发商盖的。现在的1000个特色小镇只不过是试点,全面推开,大概全国会超过一万个。按照每个小镇容纳两三万人计算,一万个小镇就可以容纳两三亿人。这是什么概念?基本上把中国城市化后半程需要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大体吸纳了。中央讲,未来要搞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这个以人为本,就是要给进城农民真正解决户口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小孩上学问题、老人养老问题等。这些在大城市多年来无法透彻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小城镇的发展给予解决。我想,这就是中央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吧。既然如此,房地产必然在特色小镇的投资开发建设上可以大展拳脚了。

而当前大力提倡的特色小镇建设与之前的三四线城市建设有本质区别。

其一,行动背景不一样。当年开发商争着去三四线,是由于国家对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实施了严格调控,迫使一批开发商自己走出一二线城市,到财政饥渴的三四线城市大举拿地盖房;而这次的特色小镇建设是国家直接发动的一项战略行动,有一整套来自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措施作保障。

其二,开发模式不一样。当年的三四线热,基本上是纯粹房地产行为,甚至可以说,是纯粹的盖房子行为,极其简单,拿地、盖房、卖房、赚钱、走人。大家都想这么干,到头来,盖了太多的房子,卖不动了,大家都套牢了。这次可不是这样,政府导向的事情,首先是讲公共利益,比如,你想参与投资建设一个特色小镇,你先把自然、文化资源梳理清楚、保护好,然后坐下来和政府及当地农民共同讨论,把涉及当地三农利益的问题统统打包进来,一并解决,包括涉及农民安置、就业以及耕地、宅基地、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合法利用问题。之后,你要做一个非常优秀的策划规划,把这个特色小镇的基础工作都做好,产业都布局好,空间都充分利用好,开发流程都设计好,在这中间,政府也会给你机会开发一些住宅产品,包括农民回迁房和特色商品房。这就是所谓产业地产和旅游地产的套路,那种指望纯粹盖房卖钱的套路完全行不通了。

其三,获利方式不一样。当年的三四线开发,开发商都指望挣“快钱”,恨不得今年盖房,明年挣钱,然后拍拍屁股走人。现在的小镇开发,都是长线工程,少则五年八年,也许一辈子搭进去都干不完,典型的慢功夫。而且,由于小镇涉及的开发内容庞杂,成本也高,未来获利也不可能像当年在大城市那样动不动就是暴利,小镇的获利是细水长流,要耐得住性子,如果一个开发商没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趁早不要进入。

我觉得特色小镇实际上是给当前处于困境的中国房地产开出的一条逃生路线。此话怎讲?想想看,中国的城市化才走完半程,我们的城市化率表面上是55%左右,实际上只有40%左右,中间大概有15%即大约2亿目前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来自农村的居民没有获得相应的城市户口和福利。加上未来十五、二十年仍然要继续从农村进城的2亿多农民,统共4亿以上的农民需要完成城市化。他们去哪里?继续去一二线?这种情况还会发生,但大城市很难解决他们的户籍、住房和福利问题,很难做到“以人为本”。去三四线?国家鼓励农民工市民化,就是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农民在三四线买房落户,但这不是一厢情愿,显然农民到三四线帮助当地解决去库存的意愿不那么强烈,因此三四线的去库存不可能快速解决。既离开乡村、又方便解决各种福利问题的地方在哪里?可能就是特色小镇了。现在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特色小镇建设?就是为下半程的城市化找出路。国家和地方政府会推出大量鼓励性政策,既然如此,房地产商何不在这个领域寻找下一步发展的机会呢?

实际上,春江水暖鸭先知。你看那些巨无霸开发商们在做什么?比如,万达早几年就宣布逐步撤出房地产,要大举进入旅游业。现在,万达在全国大规模布局万达旅游城,即旅游+各类关联产业+房地产。而且,房地产占比都非常高。这就是所谓旅游地产。宣称撤出房地产,只不过是一种策略罢了,就是不专门搞房地产,而不是彻底不搞房地产。段先念的华侨城就更明显了,今年以来,华侨城一路高歌,在四川、云南、深圳、山西等地大举斩获古镇、著名旅游景区用地,实施战略性开发,总投资规模达到数千亿,其色小镇项目占到一多半。华侨城作为国内旅游界的巨头,当然要在旅游业上再现辉煌,但是,不要忘了,它目前提出的“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其背后的核心模式仍然是其多年来的成功路线――旅游地产。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