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1:23: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学影像病例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医学影像病例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胸部结节病; 医学影像学表现; 影像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59-02

结节病以广泛发生的非干酪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为特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系统疾病。肉芽发展到后期,可被转变或吸收为纤维组织,90%的患者累及到肺的改变[1]。严重者涉及到全身多个器官。部分患者病情可自行消退,但大多数患者需要接受治疗。典型的胸部结节病一般具有典型影像征象,即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或两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经胸片检查即可确诊。但也有一部分患者不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另外加之本病常合并肺内病变,给确诊带来困难,现在一般以影像学表现作为诊断结节病的依据[2]。本文回顾性分析入住本院的80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胸部结节病的确诊做一个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80例患者。其中男37例,女43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35.7岁。常规体检显示眼部不适12例,多发性皮下小结节1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3例,肺门增大6例,腋下淋巴结肿大7例,腮腺肿大4例。临床表现:胸闷17例,咳嗽15例、乏力8例、呼吸困难14例。低热18例、无临床症状者14例,合并两种及两种以上症状者9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平扫扫描(西门子Sensation 16排螺旋CT机)。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下2~4cm。扫描参数设定:电流370mA,电压120kV,扫描速度0.3s/转,层厚8~10mm,薄层重建间隔1.5~2.5mm,其中19例加做增强扫描。对比剂选用优维显370(含碘370mg/mL)80~120mL,延时30s开始扫描,注射速度为(3~4)mL/s。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以P

1.3 诊断标准

①在体液和病理检查中未发现霉菌或细菌。②临床影像学表现明显。③非干酪性肉芽肿组织学证据明显。胸部淋巴结肿大诊断参照1996年修订的美国癌症联合会- 国际抗癌联盟胸部淋巴结分区法,以直径≥1.0cm为标准。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确诊68例,误诊和漏诊12例,确诊率达到85%。与同期的MRI统计数据(确诊率81.3%)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2.2 具体参数

(1)肺部病变:肺内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呈多样化,本组80例患者共54例出现肺部异常改变(典型病变图片见图1)。具体表现为:① 支气管血管束增粗13例,表现为肺门附近支气管血管串珠状,束条索状增粗。② 肺内结节12例,结节主要沿淋巴管及其周围分布,多为肺内间质改变,并有粟粒结节灶存在,表现为纤细或粗大网状纹理。③ 空气潴留8例,表现为局限性透亮区弥散性分布。④ 条索影7例,表现为边界清楚不规则的条索状影。⑤蜂窝状影5例,表现为蜂窝状阴影。⑥磨玻璃影9例,表现为薄磨玻璃样影。

(2)胸内淋巴结肿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分布广泛,大多呈对称性。增大的淋巴结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无相互融合现象。其中单纯右上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单纯右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肺门并纵隔淋巴结肿大47例,肺门淋巴结肿大压迫支气管受压变形4例。两肺门淋巴结肿大13例,两侧肺门淋巴结钙化8例。

(3)胸膜病变:病变现象较为少见,本组80例患者共9例出现胸膜病变。具体表现为:胸腔积液5例。胸膜小结节2例,支气管壁增厚2例。

3 讨论

3.1 误诊分析

(1)纤维化肺分析:一般对称发生于肺泡结节病部位,多见于上中肺部,少见于累及底部。主要表现有弥漫线状影,支气管扭曲和周围部蜂窝状影像3种典型征象,与弥散分布的肺结核和间质肺炎不同,病变分布为从肺尖向外周放射走行的条索状影,临床表现均无明显间质肺炎症状,因此是可以辨别的[3]。

(2)阴影状肺分析:阴影肺为结节病在肺泡内浸润性病变,病变似肺水肿,呈弥漫状,易误诊为肺炎或肺结核。但结节病肺内病变均为对称分布,与肺结核、肺炎分布明显不同,因此也是可以辨别的。

(3)肺部结节分析:结节病的一般病理特征为:非干酪性肉芽肿沿淋巴管或其周围分布,在肺门周围支气管血管束表现出结节现象。肺内肉芽肿结节改变,可自行吸收,也可进展形成纤维化[4]。由于结节在周围间质内分布相对较少,故小叶间隔增厚多不明显,因此容易导致误诊为血型转移瘤或癌性淋巴管炎。但这与血型转移瘤常分布于胸膜下不同,与癌性淋巴管炎明显累及周围间质引起的小叶间隔显著增厚也不同,因此也可以辨别。

3.2 相关对策

虽然从理论上可以分辨结节病与部分其他病症的临床特征,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情况复杂,难免会出现漏诊,误诊现象[5]。因此除了掌握丰富的临床知识外,还应该结合其他多种影像学资料,并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从多方面对结节病做出综合诊断,从而提高确诊率。

[参考文献]

[1] 潘纪戍. 胸部结节病的CT诊断[J].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11(27):761-765.

[2] 李铁. 胸部结节病影像诊断值得注意的问题[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4):299-302.

[3] 顾占军. 老年前期及老年人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3(22):143-145.

[4] 周令飞,朱杰. 高分辨CT在胸部结节病中的诊断价值[J]. 实用医技杂志,2007,32(14):4409-4410.

第2篇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患者;慢病管理;治疗依从性;血糖

在糖尿病治疗上,不仅需要药物作为主要血糖控制方式,同时在个人饮食、运动、心理状态上都达到较好的配合情况。社区慢病管理有利于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上做好生活管理与用药管理,积极配合疾病的治疗推进,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稳定病情,保证患者更好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来自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进行的40例社区糖尿病慢病管理患者,患者男女比为29:11,年龄范围在51至69岁,平均年龄在(57.3±4.3)岁;在病程时长范围为1至17年,平均时长为(7.2±2.9)年;合并高血压者13人,合并冠心病者11例。

1.2 方法

慢病管理首先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其疾病与治疗情况进行跟踪随访,针对具体病情和生活习惯做出指导。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健康宣教,频次至少为每2个月一次,同时定期做电话随访来了解患者具体疾病情况和治疗状况,督促患者进行定期复诊,对患者的整体疾病情况做了解与记录,针对具体情况做针对性的个体化指导。监督范围包括用药、运动、饮食、心理、血糖监测等各方面。

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的指导,正确使用血糖监测仪,建议患者购买家用血糖监测仪,每天定时做餐前餐后血糖监测,同时做好血糖情况记录。一旦发现血糖过高或者偏低等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或者来院就诊。将日常血糖监测数据作为临床用药治疗的数据参考,保证用药的针对有效性。同时告知患者必要的治疗注意事项,包括发病原因、病情反应、低血糖、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应的处理对策,在日常的生活上要督促患者进行低糖、低脂、少量食物的摄取,同时要做好低血糖的预防,备好糖果来缓解低血糖。针对患者的生活习惯制定饮食方案与建议,让患者对饮食禁忌有明确的了解,同时要戒烟限酒。要保持饭后适度锻炼,根据患者的个人运动习惯和生活环境做运动锻炼,保证运动实施的可执行性。同时患者会由于长期用药治疗带来的经济压力和药物不良反应、疾病的不适感等有一定的心理压力,要针对患者年龄、病情、性格和家庭情况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抚。尽可能的树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减少治疗带来的阻碍,保证患者良好的疾病控制情况,提升其治疗依从性。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患者的空腹与餐后血糖情况,同时观察治疗依从性,主要从用药、运动、饮食、复诊、血糖监测等情况的达标率来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到的数据经由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做检验,同时以p

2 结果

在空腹与餐后血糖控制情况上,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在治疗依从性的达标率上,治疗后各项情况均优于治疗前。具体情况如表2和表3所示。

3 讨论

慢病管理不仅仅要让患者自身意识到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也要加强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让患者家属做好患者疾病的监督与治疗辅助。社区糖尿病患者中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和高龄患者,老年患者自身对于疾病缺乏一定认识,因此要进行反复性的跟踪随访来让患者对疾病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对疾病的治疗情况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避免患者因为疾病产生异常情况而没有及时复诊与治疗干预。特别是老年患者会随意的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或者增减药物,甚至有患者会将保健品替代药物来进行疾病的控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风险性。同时在慢病管理上要注意沟通技巧,充分考虑到患者的接受程度,沟通要简单明了,少使用专业术语,通俗语言可以有效的让患者提升沟通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下可以将慢病管理的具体指导内容通过书面形式做留存,让患者可以自行在家进行按照指导进行日常治疗管理,同时便于家属对慢病管理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在治疗上做好配合。在饮食上患者长期控制饮食会感到异常辛苦,因此家属的监督尤为重要,同时要让患者充分意识到饮食控制等对疾病治疗的关键性,以及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的严重并发症等,强调治疗的不配合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一般家属的监督可以有效的起到辅助作用,特别是复诊很多情况下对于高龄患者而言都需要家属有强烈的意识,如果家属无法意识到复诊的作用,一般会导致复诊过少等问题,甚至很多患者用药需要家属辅助进行,因此家属的作用非常重要,要积极的让家属参与到慢病管理工作中。家属、患者、医疗人员三方需要进行有效的配合,才能有效地达到较高的治疗依从性,从而得到血糖的控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立群.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1,6(4):60.

第3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

糖尿病以高血糖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于全身性代谢疾病。2型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并未完全丧失,但胰岛素所起效果比较差,属于相对缺乏类型。虽然患者可通过口服降糖药促进胰岛素分泌,但发病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应用胰岛素进行降糖治疗。有针对性的对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可迅速将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并逐渐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我院在开展临床护理时,逐渐将中医护理干预应用其中,取得良好效果。本文通过110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临床观察,旨在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在控制血糖水平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52例,患者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为(65.8±5.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ADA糖尿病临床诊断和分型标准[1]。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其中观察组男33例,女22例,对照组男25例,女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病情、护理前血糖水平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所有护理人员均经过严格的统一培训,了解降糖药物适应症,掌握胰岛素种类、毒副作用等。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依据临床医师制定的诊疗方案开展工作。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用药。给予两组患者常规降糖治疗,注意饮食控制。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内容包括辩证施膳、中药足浴、运动康复和健康教育,6个月后比较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值、餐后2h血糖值,并做好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将观察组和对照组实验数据录入到SPSS 17.0统计软件中,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检验标准为α=0.05,当P

2.结果

2.1血糖水平变化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变化比较

组别

例数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h血糖(mmol/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5

17.12±1.89

6.58±1.56

23.81±6.31

7.70±2.71

对照组

55

16.66±2.01

7.01±1.78

23.69±5.29

7.59±2.83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 “消渴”范畴,属于全身性慢性代谢性疾病[2],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发病机理应为“燥热偏盛、津液亏损”,因此应以“清燥养阴”作为治疗根本,中医辩证护理对糖尿病治疗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并在此过程中辅助良好饮食护理及生活指导,可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2型糖尿病病程长,以目前医疗水平并不能完全根治,因此在对老年患者开展中医护理干预时,应从以下几各要点入手:①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介绍糖尿病危害性、发生机制以及原因等,重点讲解此病不同阶段发生、发展特点,使患者做到自我预防和护理。并定期进行随访工作,提升患者自我护理主动性和自觉性;②辩证施膳:根据每位患者病情不同,膳食结构要因人而异。针对肢凉麻木患者,可用白酒0.5kg、紫丹参95g,浸泡7d后饮用[3],口服30ml/次,每日1~2次;针对肢凉疼痛者,可选黄酒0.5kg,红花18g,浸泡3日后饮用,口服30ml/次,每日1~2次;烦热盗汗者用知母、石斛煎水饮用;烦渴多饮者用芦根、茅根、葛根和金银花煎水饮用,可生津止渴;③生活指导。生活指导对患者同样重要,控制饮食可控制血糖水平,促进预后。为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应充分告知患者在治疗、用药及日常生活中注意规范饮食;告知患者烈性酒和烟草的危害,劝诫其适量饮酒并努力戒烟;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适度的体育锻炼,要求患者在清晨服药30min后开展锻炼,进一步巩固降糖药物治疗效果。运动方式为有氧运动,包括慢跑、匀速步行、打太极拳等。注意运动时间应在餐后1h后进行,持续30min,每周进行5次运动康复即可。注意事项:运动适宜标准为微汗状态,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④心理干预。采取“一医一护一患”模式,护患共同对疾病进行分析,并采取正确护理方法。积极调动患者治疗积极性,改善和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为疾病治疗树立信心,提升患者依从性。

经过临床观察,中医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迅速将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也能改善患者血压、血脂水平。另外,中医护理干预配合药物治疗糖尿病时,需要广大护理人员具备中医药学知识和辩证性思维,并能够充分运用中医整体治疗理念开展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孙朦朦.基于糖尿病结构化中医住院病历数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证结合诊疗规律探讨[J].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5(4):25-27.

第4篇

【关键词】 延续性护理;老年冠心病;焦虑;抑郁;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2.179

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出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冠心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一个重要疾病[1]。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 期间发生过急性心血管事件, 能够造成患者出现恐惧等负面情绪, 进一步加重了疾病的进展。本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延续性护理,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5例。研究组男29例, 女16例, 年龄60~83岁, 平均年龄(67.5±9.5)岁, 病程6~32年, 平均病程(15.6±10.5)年;对照组男28例, 女17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67.1±9.2)岁, 病程4~30年, 平均病程(15.3±10.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给予延续性护理, 具体如下:①出院前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 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记录;②统计、建立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档案, 对患者的日常治疗以及相关护理情况进行记录;③建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每周至少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 随访的时间不短于6个月;④告知患者定期进行复诊, 如不适立即就诊。

1. 3 观察指标 ①采用SAS以及SDS评分观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SAS、SDS得分越低, 说明心理状态越好;②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的左室短轴缩短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评分比较 护理前, 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左室短轴缩短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护理前, 研究组左室短轴缩短率为(20.25±2.70)%、左室射血分数为(40.55±3.59)%, 护理后为(28.44±1.43)%、(48.96± 2.39)%;对照组护理前左室短轴缩短率为(20.36±2.51)%、左室射血分数为(40.60±3.55)%, 护理后为(22.45±1.71)%、(43.74± 2.99)%。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 研究组患者各项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 患者虽然急性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若不纠正错误的生活、饮食习惯, 出院后患者还是会再次发生相关的疾病问题[1]。21世纪初, 美国老年协会提出了延续性护理, 并将其定义为通过合理的护理工作, 保证患者在不同的健康护理场所或同一健康护理场所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以及连续性护理。延续性护理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 其包含了经由医院制订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随着数年的发展, 延续性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护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国外曾有文献报道,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并发抑郁的几率为17.9%。国内已有学者临床证明, 在既往有心血管病的患者, 如果发生心肌梗死等突发性心血管事件后, 1周以内有近20%的患者出现不同的抑郁症状。根据本次研究结果,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①定期随访, 及时了解患者目前状态及病情, 及时进行药物调整;②延续性护理使得患者住院期间与1名或多名医护人员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 使患者能够做到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 延续性护理能够较大程度上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能够有效延缓病情的进一步进展,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栾海丽, 孙国珍, 邵筱敏, 等.延续性护理对早发冠心病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11):2595-2597.

第5篇

【关键词】 丙泊酚; 瑞芬太尼; 镇痛; 血流动力学;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doi:10.14033/ki.cfmr.2017.6.00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6-0014-0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胆道外科的常用手术,自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各大医院开展以来,已经有逐步取代传统手术的趋势,现已受到广大外科医师和患者青睐。但研究发现,实施LC过程中,麻醉方式的选择也影响着手术效果,在LC围术期,要求麻醉速度快、镇静效果好、术后苏醒快。瑞芬太尼是一种由盐酸瑞芬太尼构成的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注入人体1 min后快速达到血脑平衡,麻醉起效快,停药后患者会在短时间内苏醒[1]。而丙泊酚是一种新型的静脉,能够确保血药浓度处于稳定状态,且不会在体内残留,具有半衰期短、起效快的优点[2]。本文旨在探讨二者联合用药在LC中的镇痛效果,分析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安全性,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签法从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选取102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55例,女47例,年龄24.0~65.6岁,平均(44.8±3.5)岁;病理类型:结石性胆囊炎54例,胆囊息肉40例,其他8例;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前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对手术危险性进行分级:Ⅰ级46例,Ⅱ级56例;排除术中失血过多、意识障碍者,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按使用不同物进行分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术前麻醉诱导:两组患者术前30 min肌注0.5 mg阿托品及0.1 g苯巴比妥钠,采用0.05 mg/kg咪唑安定、0.2~0.25 mg/kg依托咪酯、0.6 mg/kg罗库溴铵、4 ?g/mg芬太尼实施静脉快速麻醉诱导,随后给予气管插管。

观察组:本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实施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剂量:0.2 ?g/(kg・min)瑞芬太尼,给药方式:静脉注射;6 mg/(kg・h)丙泊酚,给药方式:微量泵入。

对照组:本组患者采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用药剂量:0.05 ?g/(kg・min)芬太尼丙泊酚,给药方式:静脉注射。

两组患者均采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用。

1.3 评价标准

镇痛评分:0~4分,0分表示患者完全清醒,1分表示患者可在正常音量下被唤醒,2分表示患者需要大声呼唤才能唤醒,3分表示需要拍打患者肢体才可以被唤醒,4分表示患者难以唤醒,在强烈疼痛刺激下有反应。记录患者HR、SBP、DBP及不良反应,如呕吐、恶心、尿潴留、躁动以及瘙痒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组研究所得数据完整收集,建立数据库,通过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镇痛评分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阶段镇痛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血流动力学

麻醉前,两组患者的HR、SBP以及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时间段,观察组的HR、SBP、D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良反应

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7.8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LC是用于治疗胆管类疾病的常用术式,由于该术式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恢复快以及并发症少而备受临床医师及患者青睐,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全身麻醉,而麻醉效果也是决定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3-4]。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建立CO2气腹,建立气腹势必就是影响患者呼吸及心血管系统,当CO2压力升高,就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流动力学也会发生紊乱[5]。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麻醉方式,就可有效避免以上问题发生。

瑞芬太尼是临床常用于全身麻醉的药物,具有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的优点。该药物对μ受体的结合力较高,受其结构影响,进入人体后,在1 min内就会达到血-脑平衡,因此见效快,但半衰期较短,通常在4 min后就会被迅速代谢[6]。而丙泊酚为新型的静脉麻醉剂,与瑞芬太尼一样,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的优点,维持麻醉需要静脉持续给药,受静注时间长短影响,患者清醒时间也不同[7]。芬太尼也是临床常用的物,该药物主要通过肝和肾代谢,对于肝肾功能不全者,易在患者体内沉积,从而引起呼吸抑制情况发生[8]。而瑞芬太尼则不受肝肾功能影响,具有较好的可控性。

本文结果提示,观察组在术后各阶段的镇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镇痛效果较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更强;而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提示,观察组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平稳,可能与瑞芬太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麻醉效果有关。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表明,观察组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以及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综合效果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稳定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可在临床大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蒋艳东,赵素敏.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血气指标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7):677-682.

[2]黎达锋,曾秋谷,梁华娜,等.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4,20(14):2666-2668.

[3]王晓山,叶卫东,易云飞,等.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疗效[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8):43-44.

[4]朱宏骞,彭永明,王丽静,等.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不良反应40例[J].中国药业,2015,24(21):198-199.

[5]苏晓娜,刘刚,张国辉,等.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不良反应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2A):68-69.

[6]李小娜.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0例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32(14):87.

[7]马玉洋,李全,刘进德,等.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分析[J].医学综述,2015,21(18):3449-3451.

第6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教学;病例讨论

[中图分类号] R814.4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2-91-02

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应与临床专业课程相互贯通,但其课程设置在临床专业医学教学中处于过渡阶段,一般设置在第3学年的第1学期,此阶段学生已经修完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而刚开设内外科等临床课程,这一设置造成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的临床课程往往滞后于影像学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理论课对各种影像表现加以罗列,与临床专业相互独立,缺乏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穿插[1]。针对这种现象的存在,我校医学影像学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病例讨论的引入,结合各相关临床专业,以探讨适合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

1病例讨论的设置原则

1.1病例讨论疾病的筛选

疾病的选择主要侧重设置在呼吸、消化、骨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章节之中,同时应筛选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加以设置。所谓代表性疾病,一方面是多发病、常见病,如肺癌、肺结核、肝癌、肝硬化、脑血管病等;另一方面是结合地方以及区域性特点所涉及的疾病,如食管癌、布加综合征等[2]。

1.2病例库的建立

1.2.1病例的搜集由教研室助教和讲师于日常工作中搜集典型病例,完善各项检查结果、追踪病理学结果以及手术记录,并收集随访资料。充分利用我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所包含数字化设备和PACS设备的优势,调取同一病人的各项检查资料,在各工作站上对原始图像进行各种后处理,充分显示各病例的影像学特征,将所重建图像与收集的临床资料汇总存档[3]。病例搜集完成后,于每周固定时间由助教进行读片汇报,教学秘书详细记录,初步剔除资料不完整、无明确诊断结果的病例。

1.2.2病例的筛选讲师和副教授、教授对初选病例加以选择,其标准主要包括:(1)有代表性的、重要系统的典型病例,病例应具备明确的诊断,可选择病情复杂的常见病;排除罕见、少见病例,排除影像学不具特征性诊断的病例。(2)注重常见病的典型影像学征象、易混淆征象的显示。(3)加强比较影像学的应用,在病例教学中可以通过实例解释不同影像学检查的优势和缺陷。(4)依据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列出鉴别诊断疾病,并收集鉴别诊断疾病相关影像资料,进一步完善病例库。(5)注重病例的及时更新,特别是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更多新的扫描方法、重建方法的引入,应注重扩大更新学生的知识面。

1.2.3问题的设置借鉴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的教学方法,问题的设置侧重于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同时注重培养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4]。设置原则主要包括:(1)以问题为中心,扩大覆盖知识面,注重临床知识的引入。(2)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总结能力。(3)以培养临床诊断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面对不同患者能迅速、准确地对病情作出诊断、鉴别诊断的能力。(4)加强对影像学所谓的“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理解,即同一疾病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像及不同疾病相同的影像表现。(5)避免直接引入重要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吞咽不利2周”、“AFP值显著增高”等,应列出对鉴别有重要意义的阴性结果。(6)诱导式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横向对比和纵向联系相互结合。

2病例讨论在医学影像学理论课教学中的设置和应用

2.1病例讨论授课前的布置

各重要章节授课中期提前一周时间将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和基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加以公布,让学生认真准备并查阅相关资料。

2.2病例讨论的课堂教学

基本教学步骤为:(1)将病例影像学资料调出,首先由学生读片,包括病变的位置和分布、数目、形态、边缘、密度、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改变。(2)总结自己所见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征性征象,列出可能需要鉴别的疾病,由支持不同疾病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3)相互讨论,找出其他诊断存在的问题。(4)教师列出鉴别诊断疾病的典型影像学图像,由学生加以读片。(5)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只要有观点、有看法鼓励表达出来,提倡相互辩论、批评和争论。(6)总结归纳,对病例做出正确的诊断,总结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2.3病例举例

在进行肺癌授课前一周公布2例周围型肺癌和中央型肺癌病例的完整影像学资料,包括胸片、CT平扫和CT增强图像,交由学生提前准备,完成初步诊断。病例讨论课设置在讲授肺癌章节结束后,课时控制在20~30min。提问:(1)围绕基本征象展开,看到了什么部位的什么样病变?病变有什么样的特点(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和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影像学征象(结合病理学)?(2)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肺脓肿、肺结核和纵隔内肿瘤性病变;临床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和征象有助于上述疾病的诊断?(3)周围型肺癌和中央型肺癌的鉴别。(4)评价总结。

2.4期末考试中病例讨论题目的设置

学期末,理论课考试设置2道病例讨论题目,分值为6~9分,由学生任选其一加以作答。所选题目影像学资料即为本学期所进行的病例讨论的病例,问题加以变动,侧重于临床鉴别诊断和影像学鉴别诊断,其中临床分析占1/3分值,影像学分析占2/3分值。例如题目设置为分别列出胃溃疡与溃疡型胃癌2个病人的上消化道造影图片和CT图片,问题设置为:(1)良恶性溃疡影像学诊断的鉴别要点;(2)据此特点上述2个病人分别的诊断是什么?(3)请推测并列出他们分别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

3病例讨论在医学影像学临床实习阶段的应用

5年制临床本科实习生实习期一般在45~50 周左右,其重点多放在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上,而影像学科室一般仅有2周实习时间[5]。常规实习要求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熟悉影像学检查从检查病人-拟申请检查项目-书写申请单-阅读报告的各个流程;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缺点,能根据不同的疾病合理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除常规实习安排外,病例讨论是这一阶段重要的实习内容。与理论课阶段有所不同,此阶段重点是疑难病例的讨论,要求实习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参与病例的筛选、临床资料的收集、影像学读片、病理结果和治疗后的追踪等各个环节。2周时间内应能参与5~8个病例讨论,并要求能完成2个完整的病例讨论记录。

总之,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临床各门学科关系密切,通过在医学影像学课程中加强病例讨论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希云,袁志诚,梁长生,等. 对放射科实习带教实行目标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8):928-929.

[2] 刘秀云,陈小荣,孙树萍,等. 理论授课及病例讨论实施和质量控制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9):114,117.

[3] 吴学贵,刘雄飞,陈金雄. 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3):159-161.

[4] 李颖,陈琪玮. PBL法临床病例讨论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23):83-84.

第7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 教学方法 思考

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它是属于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一门对于实践要求较高的医学学科。在医学领域中,医学影像学应属于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之一,它所涵盖的内容从以往传统的、单一的X线技术发展至今天,已经是多种检查、治疗技术的总和,即是集高科技技术为一体的MRI、CT、DSA、超声医学和核医学等的总和。显然既往所使用的传统影像学教学方法,已然不能满足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需要,影像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较为棘手的,这些问题包括把握医学发展潮流中的热点趋势,拓展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范畴,开发临床实习生临床思维等等,如此一来,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

本文就我校临床医学院在目前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简单分析以及讨论,以期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水平,使越来越多的临床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1. 结合现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现代医学的发展非常之快,速度惊人。既往单纯只是对患者进行影像诊断的时代,已然随着医学影像的发展,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它现在已经深入至活体的功能研究,可以反映活体分子生物学改变及生化代谢等领域,分子影像学已经悄然兴起。虽然教材在不断的更新,但依然不能紧跟学科的发展,那么,需要教师们献计献策,利用现有的条件,积极学习新技术、开发新项目,并且及时删除过时内容和补充学术界公认的重要内容。

2. 明确现行教学模式弊端

(1)目前现行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讲授各个学科基本特点的同时,缺乏学科间对比,使得学生不能明确建立整体影像学认识。(2)对学生的传授目前仍多采用“灌输制”。用“桥梁学科”来定义医学影像学,是非常贴切的,它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对于本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讲述,那么致使学生得到的只是干涩的图像特点,在脑海中没有对疾病产生系统的认识,真正在面对影像图像时,他们就不会根据病例图像特点进行判断、分析、最终诊断,那么这种教学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形式。(3)目前仍然停留在课堂授课的方式,教师没有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包括引导学生通过现代网络教学平台去拓宽和加深知识领域。

3. 改进现有教学方法

过去常常是教师带着典型的影像图片,重复讲解理论课的主要内容,长此以往,实际上学生仅仅是回顾了理论课中疾病典型表现,不能够补充理论课无法传授的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但是现代影像学的检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影像设备的性能,如果能在见习、实习课时,带领学生在设备机房现场讲授医学影像图像的产生原理、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这样对于影像图像的形成,尤其是对图像中的部分伪影形成,也就是由于人为因素或者机器因素所造成的图像特点,使得学生产生直观印象,容易理解。

4. 有效、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

在现有学制下,如果仅仅强调专业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思维方式简单,遏制了其发展空间及发展潜力,势必会影响基础理论以及相关临床知识的学习。而现代医学影像学除了必须掌握丰富的专业内容,当然对于扎实的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甚至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数学、物理,更甚计算机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以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临床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如此看来,有效合理地安排基础理论、影像专业知识、临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需要了解、熟悉、掌握的内容,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所以笔者所在教研室尝试面向学生定时开放PACS机房,安排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巡回指导,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弥补基础理论知识的欠缺,多加关注临床实际病例,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单纯局限于教科书中所讲述的典型病例。

5. 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医学影像教学改革,离不开学科建设的强化建设,硬件设备的提高容易完成,软件提升离不开师资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是强化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所以我校教研室进行了一系列新措施的尝试:(1)首先打破以“检查设备”来进行的医师专业划组的框框,采取各专业组定期轮转,强化教师全面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手段下的诊断技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2)定期举行科室小讲课。检查每月定期举办3―4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轮流进行的小讲课,由主持教师自拟题目,可以是介绍某一疾病包括少见疾病,通过进一步查阅文献,详细讲述,结合国内外对该疾病的相关认识,使得全教研室所有教师知识不落伍。(3)疑难病例讨论会。每天利用早交班的时间,进行疑难病例讨论,讨论手术病理证实的疑难病、少见病,通过网络查看医师的诊断报告,了解诊断是否吻合,再次回顾性分析病例,这样可以加强对于疾病的认识,避免出现误诊、漏诊,也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重点,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并且同时要求教师定期在国内外相关专业杂志上,如此一来,不仅加强了学科的建设,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素质。

6.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推广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

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即PBL教学模式, 目的是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 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寻求解决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见习、实习课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探讨,主要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对病例所有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诊断,带教教师可以对得出的结果进行最终评判,活跃课堂的气氛,起到引导和最终判断的作用。

除去上述内容,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进一步多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尽量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学方法的操作技术规程以及图像特点,真正地对各种影像学图像的特点有深度的了解,如此才能真正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帆,张雪林,郭文明等.论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 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247-249.

[2]刘文亚,赵圆,邢艳等.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作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4):492-493.

第8篇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ode of the radiology residents training program, build a new residents training system, our hospital learn from the residents training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integrate with the advanced level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by interactive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and ameliorate the recent radiology residents training program. As results, we find residents’ theoretical knowledge become more solid, clinical experience have grown, and work efficienc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us we drew a conclusion that the use of interactive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reform the theory studying in form and content of residency training may be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 to grow multi-faceted imaging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Medical imaging; Resident; Training program

现代社会的医学教育已经从一次性教育转化为阶段性终生教育[1],其中毕业后住院医师的继续教育,特别是以临床专业化培训为目标的住院医师培训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3]。世界各大发达国家经过百余年的探索与完善,均形成了各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4],如美国于1876年便制定了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我国现代医疗起步较晚,培训体系尚不成熟,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5,6]。为满足当代社会对先进医疗服务及高素质医务人员的需要,提高医疗质量及医院综合实力,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培训体系,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和需要,建立健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显得尤为迫切[7-10]。

1 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培养的现状分析及改革的必要性

医学影像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承担着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的工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对住院医师培训的要求[11],如何与国际接轨,在现代体制下制定及实施新型的规范化住院医师影像培训工作是当前医学影像科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医学影像科不同于临床科室,住院医师培养方式也与临床科室有很大差别,目前,国内基于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培训的研究及创新较少[11,12]。我院医学影像中心为浙江省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完成医疗工作、满足临床需要的同时,还承担着医学院影像学专业本科等的教学任务。随着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医院规模的逐步扩大,对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如工训矛盾突出、重使用轻培养、实践理论不能共进等。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适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影像培训体系,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合格影像科医生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要求,已成燃眉之急。

2 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法

2.1利用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共同参与影像教育课程

如今是“互联网+”的高科技时代,被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不能满足当代师生的需求,为取长补短、中西贯通,互联网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全球化提供了最适宜的平台基础[13-15]。以往远程网络教育由于时空分离造成的教学行为的分离,使得学习者从传统的团体学习转变成单独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习个体的归属感淡薄和学习者的封闭性,而现今开发的交互式网络教育平台能实现大规模视频会议中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通信模式,使得在学习过程中,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最终促成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6]。将交互性网络平台教育与传统的以医院平台为基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相结合,整合教师资源、病例资源,促进多院校交流合作,形成多团体竞争氛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17-19]。

2013年12月,我院完善了网络教学相关的硬件及软件设施,如计算机、网络、摄像头、麦克风等,开始使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webex.com)参与由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王维平教授牵头的多中心联合医学影像教育课程(每个工作日上午7:20-8:00),使用交互性网络平台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国内外多家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培训课程由美国王维平教授带领医学影像团队和多家合作医院各自委派的高年资医师分担教学任务,并定期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题性讲座,课程涉及影像科的各个专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超声及介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业务水平,同时互补各单位的强弱项,满足规培生对各知识点更深入、更专业的要求。我科成立了?C诺母涸鹦∽椋?以保障多媒体授课及师生交流讨论的顺利进行,所有课堂涉及病例及疑难病例均由各合作单位标准化后分享至网站论坛,并由专人分组管理,大大便利了规范化培训学员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及整理。在课程后期,我科计划选派培训成员与上述的其他医院进行交换培养,交流各单位强项技术及先进科研成果,并实现部分科研课题合作。

2.2 改革理论教学模式,开展阳性病例读片会及专题讲课

与此同时,分析国际上先进的美国放射医学医师的培训模式可知,除了对医学影像住院医师在各亚专科轮转实践有着更精细的分工,每天为住院医师提供1~2 h各专业组的理论学习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20],而这正是目前国内薄弱的项目。美国医师培训的理论学习内容涉及医学影像诊断的各个方面,内容由浅入深,课堂形式多变,师生互动交流多;此外住院医生还需进行病例追踪、随访汇报以及专题讲座,对自主学习很有帮助。

借鉴美国住院医师培养的模式,提高理论学习在住院医师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比重,改变国内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讲座形式,系统化学习内容,能弥补我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不足,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师队伍奠定了基础。因此我科?_展由规培生及住院医师负责的阳性病例读片会(每周2次,早晨8:00-9:00),由规培生/住院医师查阅资料、追踪患者、展示病例,科室人员各抒己见分析病例,对病例的影像表现进行描述,并结合临床资料得出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最后由高年资医师补充及点评。在收集和展示病例过程中,住院医师可以积累经验,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在聆听科室人员及高年资医师分析的过程中,学员得以了解并学习他人的影像描述及诊断思路,积累临床经验,这都是影像工作人员非常宝贵的互相学习和成长机会。除此以外,我科还开展了由规培生及研究生主讲,以及高年资医生引导、辅助的专题讲课(每周2次,中午12:00-13:00)。由规培生及研究生结合本院患者资料,轮流有主题性地讲课,编排系统化、阶段化课程内容,从流行病学、临床及病理表现到着重学习的影像学表现,从影像解剖、常见典型病例等基础性内容逐步过渡至疑难病例、新型影像技术或各种新进展等进阶内容,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调动全科室的学习积极性,引导规培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规培生在锻炼临床技能的同时,巩固理论基础,提高影像诊断分析水平,并在此过程中发现论文切入点,培养科研兴趣及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

3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初步成效

我院医学影像学中心每周期约20~30名规培生在该项计划中进行深入培养。利用交互式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取各家之所长,不仅拓展了住院医师的知识面,我院医学影像学中心其他医师包括高年资医师、技术人员及其他进修人员也可利用这一平台改善自身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还可为温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科研交流的平台与场所。此外我科计划将多中心联合医学影像教育课程逐步作为温州地区及省内的医学影像学继续教育的培训与交流平台。

由住院医师主导的每周两次的阳性病例阅片会及专题讲课,培养了住院医师的学习兴趣,使其理论知识更加扎实,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临床经验增长,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调动了科室全体人员学习主动性。另外在收集病例及讲课过程中,结合临床资料,发现有报道及分析价值的病例,培养科学研究思维,找到科研切入点,经过三年的培训,使受训规陪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4讨论

4.1 培养方案的创新之处

①交互式网络教育平台实现了医疗、学科等资源向人才培养的多渠道转化,与国内外领先医学水平接轨,多团队联合培养,开放交流合作渠道,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以高标准、严要求培养诊疗能力过硬、具有发展潜力的医学影像学人才。②引进美国开放式教学模式,改变现有住院医师的理论学习模式,加强互动交流,激发学习兴趣,使被动接受向自主学习发展。③把科研能力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培养适应医学快速发展步伐的医学影像专业型人才。

4.2 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9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数字化;实验教学;教学评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逐渐运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运用,改变了以往临床医学影像资料繁多、查找困难的现象[1-2]。目前,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PACS)已在医学影像科室中广泛应用,其主要目的是将各种影像设备产生的医学影像通过数字化的形式保存在网站的工作平台中,需要时可通过授权很快调出,同时还可通过增加辅助诊断管理功能,为临床影像诊断工作提供帮助[3]。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要求对影像学专业学生的教学也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影像学的发展,培养与时俱进的影像专业人才[4]。本研究选取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比较医学影像信息系统与传统授课方式的效果,探讨医学影像教学的新模式[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大三年级300名学生,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名。其中,对照组中男性90名,女性60名;年龄20~24岁,平均年龄(22.25±0.21)岁;入学成绩为400~520分,平均成绩(450.23±10.43)分。观察组中男性91名,女性59名;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22.46±0.31)岁;入学成绩为410~523分,平均成绩(450.43±10.31)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学生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组间可进行良好的对比。1.2教学方法(1)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像学学科的授课,老师通过搜集影像学资料及图像,制成幻灯片,并结合理论知识对学生授课。(2)观察组:在传统授课模式上,结合医学影像信息系统进行授课,具体措施为:①授课老师在理论知识结合相关图像资料做出幻灯片对学生进行讲解的基础上,通过影像信息系统挑选出相关临床病例,从不同角度及层面对学生进行讲解,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讨论,协商解决找出正确答案;②开设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多地接触数字系统,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查询相关影像资料,并通过链接共享其他医院的影像信息资源,更好地了解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带来的巨大方便。1.3观察指标将对照组和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满意度进行对比。①学生成绩评分采用随堂测试的方式,每次授课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所授知识的测试,采用同一影像资料,选择统一评分标准,满分为100分;②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调查内容有学习积极性、知识理解程度、知识广度、课程内容印象性以及教学方式新颖度等8项,每个项目总分为10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随堂测试成绩比较观察组学生的医学影像专业病例分析、典型征象辨认及疾病判断各成绩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更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281,t=74.515,t=50.106;P<0.05),见表1。2.2两组教学效果评价比较观察组学生的对教学方式新颖度、知识理解程度、知识广度、课程内容印象性以及学习积极性各教学效果评价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620,t=31.365,t=6.283,t=38.509,t=21.394;P<0.05),见表2。2.3两组对教学效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为78.67%,观察组更具有优势,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369,P<0.05),见表3。

3讨论

在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并通过临床实践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验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6]。临床医学不单纯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求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对教学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传统的医学影像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胶片及观片灯形式进行围观式教学,以教师主动讲授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学生无法观看到完整的影像学图像的处理过程,不能满足更高层次教学的需求[8]。随着医学影像学科建设的飞速发展,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在影像科室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因此受到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广泛认可[9]。医学影像信息系统运用于影像学专业的教学中,是适应当今数字化教流的重要举措。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教学,由于内容主要是各类影像图像,即使是同一病例也会产生多种不同的影像,加重学生的负担,使教学变得枯燥。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单靠老师的描述及学生的记忆,很难激发学生潜能[10]。因此,将医学影像信息系统运用于对影像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具有以下的优势。(1)医学影像信息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11]。教学中采用医学影像系统与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可调出不同类型的影像资料,并对资料进行重建和后处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如何对疾病采用不同影像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免漏诊和误诊[12]。(2)采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授课老师可将病变部位进行360o无死角动态旋转显示,从而全面分析病变部位的特点,将整个诊断过程示范给学生,加深学生对影像诊断技巧的认识[13-14]。传统授课方式授课老师需从不同渠道搜集影像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制作幻灯片进行教学,过程较繁琐,且不能将系统化、清晰化的影像学资料展示给学生,造成学生学习的不全面、不细致,而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应用,方便查找,且其具有海量、高清影像存储的特点,能够轻松将系统全面的临床医学影像资料呈现出来[15]。(3)医学影像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的综合能力,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16-17]。

4结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