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德育教育的反思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1:23: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教育的反思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德育教育的反思

第1篇

素质教育要求执教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教孩子们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同时还要营造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使他们能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单纯我教你学的关系,而且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向上的心理。所以,德育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要经常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对症下药,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让笑容、自信重新回到孩子的天性中。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发现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思想上,学习上、行为上、习惯上,往往有着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表现。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得不到像别的孩子一样的家庭温暖,同时也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因此,他们或受大人生活的影响,变得内向、孤僻,缺乏自信心,或失去大人教育与管教,变得开始厌倦管束严格的学校生活。

针对这种种情况,我一直在问自己:孩子,我该如何爱你们呢?如何让天真、烂漫的笑容重新绽放在你们的脸上,如何让自信、乐观的重新回到你们的身上?对此,我一直在探索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方法。

事例一启示:创造和谐的集体环境,鼓励孩子多与同学交往

我在教一年级时,班级里有一个文静、秀气、聪明的小姑娘,当别的孩子早已在新环境里结识了新伙伴时,她却没有一个玩伴。于是,我给她安排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同桌。转眼一学期过去了,她依然“独身一人”――课堂上,没有人愿意与她结成合作伙伴;课外,没有小朋友愿意和她玩耍。小姑娘常常眉头紧锁,沉默寡言,我始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变成这样。我试图从孩子的嘴里了解,可是事与愿违我没有找到。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了,女孩也一直这么沉默寡言着。后来的一节习作课让我郁结额心结打开了,那节习作课的内容是写自己的爸爸妈妈,我先说明了写作内容,交代了写作要求后就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高兴地谈论着自己的爸爸妈妈,而且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正当我为孩子们兴奋地交流高兴时,一个满面泪水的孩子映入了我的眼帘,这个孩子就是那个沉默的女孩。当我询问原因时,有同学站起来告诉我,她不和同学交流。这时脑海里一闪,我隐隐觉得我找到了答案。接下来我和她的家长进行了推心置腹的沟通:原来孩子成长在一个不幸的单亲家庭里。

了解了她的真实情况,我和她家长经常交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我告诉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大胆地交朋友,参加集体的各类活动,大胆地与同伴、朋友交心;要求孩子周围的同学、亲友多与孩子交往,或为他们的交往提供条件和方便。与此同时,在学校,我为她创造与同学交往的机会,消除她心中的顾虑,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在活动中,我还教育同学们不要歧视她,不要在她面前谈论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以免她触景生情。

慢慢地,“六一”儿童节表演中出现了她的身影,她在排练中表现得很积极,能努力做好每个动作;和同学的交往也多了,而且还能主动的去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次的活动使她慢慢克服了自卑的心理,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

事例二启示:发现孩子的优点,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

我们班里的刘雨点是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自两岁起妈妈就离开了她,从此“妈妈”一词在她嘴边消失了。过早失去母爱,加之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对她教育很少,她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孤僻,缺乏自信心性格,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很是自卑。但她有一个优点,爱学习,字写得漂亮。每次作业都能认真完成。

对于这类因为家庭造成沉默寡言的孩子,我们做教师的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像家长一样用关切的爱护之情去引导,让他们积极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和同学们一起去完成分配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让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于是,我用她自身的优点呼唤她的自信心。每当看到她在作业本背面写字时,我会以作业书写整齐,节俭运用纸张等为名奖励她一些作业本,表扬她节俭的品质。同时利用她的特长,发挥她的优势,刻意地让她担任大组组长,让她在工作中不断得到锻炼。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赞叹声中,在一双双期待目光中,她重新找回了自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眼神里逐渐了充满自信,自卑心理也慢慢地消除了。

事例三启示:正面引导孩子,适时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

我们班上的王大维同学从很小就失去了母爱,父亲在外,无法照顾她。他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奶奶身体不大好,也不识几个字,对孩子的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了。所以缺少母爱、父爱的他总喜欢去游戏厅打游戏,而且几乎每天中午都去,他在游戏中寻找快乐,渐渐地开始厌倦学校生活,学习成绩开始下滑。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德育;实施

一、新课程的实施对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影响

1.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决定教师要转换角色,重新调整与学生的关系,适应学生的发展,成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具体地说,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活动的组织者、智能的开发者、心理的辅导者、发展的促进者、人生的导航者、成长的帮助者等等,这些多重角色功能要求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倡导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必须形成全员育人的浓厚氛围。同时,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中,学生成长了,教师成长了,德育教育也就发展了。这就是新课程所需要的发展型德育教育。

3.新课程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个级别,因此,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普通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的新内容。当然,目前普通高中德育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系统、规范且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这就给普通高中德育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二、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实际,没有体现德育教育的作用。在目前以课程改革为主要任务的普通高中,在学科建设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在德育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很落后,最突出的就是重理论,轻实际。例如,在多数高中学校的校园内、教学楼内,各类德育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图书馆里也配备相关德育方面的书籍;另外,也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进行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而目前的普通高中德育教育中出现了教师不敬业,学生不感兴趣,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的种种现象,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因此忽视了德育的实际作用。

2.校内外德育教育相脱节,与新课程的发展趋势不相协调。普通高中德育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的普通高中德育建设只重视校内德育教育而忽视校外德育教育。因此,普通高中德育教育过程中的校内德育教育与校外德育教育不能很好地沟通和衔接,校内德育教育形式与校外德育教育形式没有相互结合。校内德育教育各高中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校内开展,而校外德育就不同了。它主要通过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表现出来。

3.教师的主观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愿望不能达成共识。在新课程的逐步实施过程中,普通高中教师,在寻求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来完成对普通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但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烦恼。高中教师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感受和认可度。另外,高中生大多数具有逆反心理,不愿意听从家长或老师的说教。而我们的教师又习惯说教,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德育工作改革的对策

1.认真贯彻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新课程在改革的过程中,应树立全新的育人观念。课程改革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作为完整的教育对象,致力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程发展的新理念、新追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学校理应承担起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德育教育就是要渗透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以课程为载体,对高中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使德育更贴近学生的身边,同时又以德育来促进课程的改革。

2.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生的任务不但体现在学会学习,而且体现在学会生活。尽管高中生的生活方式很简单,但也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新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重社会实践,努力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生活形成互动关系,使德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3.细心、耐心、周到的德育工作。在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很多高中生,由于心理及性格上的因素导致其好动、纪律性差、喜欢我行我素,对教师的管理漠然视之。但作为教师给学生做德育工作时,应该耐心倾听,把学生中的小事加以认真分析、合理判断、理性处理,并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切实帮助,从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感、亲切感。

参考文献:

[1]柳丛茂.高中德育工作浅淡[J].吉林教育,2011(Z3).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反思;实效性

当代中小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断发挥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还在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身心和饱满的学习激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后备力量。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成长,也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而中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教师必须要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完善德育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中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德育观,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德育教育方面的教学经验及反思,提出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以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水平。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德育与各学科衔接不紧密,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德育教育应该是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但是,当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却并非如此,许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只关注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使德育工作进展缓慢,无法发挥德育教育的真正作用,导致德育缺乏完整性。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号施令,不顾学生的感受,使学生构建的道德底线瞬间被冲破,从而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也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要想切实改变德育教育的现状,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能够给德育教育留出时间和空间。

(二)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规定

从目前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分析,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受挫的主要原因。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德育是可有可无的,完全靠学生自己的约束能力,即使教师苦口婆心地教导,也不见得能够发挥作用,这样错误的想法使德育陷入僵局。同时,有些学生不重视德育,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认为只有取得好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思想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就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中小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上缺乏有效的规定和指导方案,使德育工作完全被扭曲,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德育方式不科学,只注重对学生的严格管理

目前,很多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是在集体活动中进行的,因为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和总结,也容易让领导和家长看到德育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现象,无法真正引导学生掌握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无法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真正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检查,需要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也需要教师的情感感化。现在有一些学校依旧认为德育就是严格管理学生,约束学生的行为,限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发展,这样不但没有发挥作用,还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中小学生需要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才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策略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学校“活的灵魂”。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集体意识,让校园文化感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行为健康地发展。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学校可以在教室、教学楼、校园等醒目的位置张贴名人名言或者道德故事等,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在学校的食堂里摆放珍惜粮食和节约用水的警示牌,告诫学生要从自身做起,珍惜身边的资源;还可以在学校的草坪上做出禁止践踏的提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地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德育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德育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理念,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德育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用“孔融让梨”“铁杵磨针”等故事教育学生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音乐课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节奏和音符等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让学生学会团结友爱、尊重师长。在体育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在德育教育上还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德育情况记入学生的个人档案,用心呵护每一名学生,不放过每一名德育上的“差生”。

(三)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不利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在新时期,教师要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鼓励中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德育与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比如,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纪念日,教师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到纪念馆或者博物馆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不屈的精神。还可以号召学生到敬老院去帮忙打扫卫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还让学生学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走入社会铺平道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创新和探索,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做出调整,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

作者:李庆勇 单位:河北省辛集市华北油田十五处学校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探索 反思 求真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如何面对并冷静地分析各种问题,研究对策,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改实验,掌握教育规律,适应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这是我们积极面对、急需解决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践问题。我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对许多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大胆反思,改革不适当的教法,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方略,以下方面是我对品德教学的感悟。

一、对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的反思

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期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但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千差万别的学生如何确立适当的德育目标,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进而实现教育目的呢?新的时代,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思想品德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但在教学中如何把目标体现于课堂教学中,采取什么方法去实施,这决不会有现成的答案。每一个学生的道德素质各不相同,每一个人时刻都处在变化之中,每个学生的道德认识、情感判断和实践能力千差万别。在教学的探索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也有一些困惑,我在不断的反思中,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问题,敢于质疑:为什么制定的教学目标与效果、理论与实践不协调呢?因素固然很多,但有很重要的二点:一是道德教育目标大而空,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二是思想品德教育缺乏全方位的协调统一的教育,教育责任主要落在政治教师的肩上。传统的品德教育重在强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严守纪律,树立崇高的理想等等。说教式教学,在实践中宣告了教育的失败。新的课改对品德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关注生命,注重对人的本能利导和发展,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张扬个性,对人生对社会有独到的见解,要努力自我教育,培养自己完善性格,发展自己能力特长,有独立生活能力,在较高的层次上尽职尽责,团结合作。提倡做好事,但不能用英雄楷模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道德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有思想素质,良好的行为规范,将来能成为合格的公民。正如杜威所说“真道德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能行真道德的公民,不是阿众媚俗、庸言庸行、无功无过的夙愿,而是有创造能力、积极精神、轰轰烈烈地去改造世界的人。”在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教育手段的问题上,虽然新课改指明了方向,但在学校的教育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大多数老师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科关系不大,或者不能结合学科特点,因势利导对学生感染与教育。把品德培养与知识学习分开,这样形成了知识获得与道德发展割裂的错误认识;忽视了学生的在校生活与道德发展的重要意义,这就造成了除品德课之外,其他的教师就不必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负责;即便是品德课由于升学竞争压力,有些教师却把它作为升学的得分课,把重要的学生品德养成看淡了。很多人认为,“学科知识学习、发展智力与道德发展无关,道德教育是不可能有希望的。”直接的思想品德教学并不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全部,德育研究有必要关注在学校中实现的全方位的间接的和生动的道德教育,通过学校生活的一切媒介、手段和材料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学校德育必须确立教育的明确目标,即:必须从广义上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个成员,教师做的任何事情必须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品格、能力、智力等各方面和谐发展。我们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制定的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尝试与探索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我们的教育目标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如何真正使学生和谐发展呢?不同学科如何协调呢?我在品德教育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转贴于

1.为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广泛沟通,经常探讨教育的对策,对教育情况进行信息综合、反馈,建立学生的品行档案。各学科教师齐抓共管,特别是对那些品行较差的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进步健康成长不辞辛苦,并和学生心理沟通,让学生心悦诚服地知错改错。建立全方位的教育系统。真正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在德育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把学生看作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把德育活动看作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与规范,使主体根据自我实践传递的信息,及时调节言行,使学生自己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指向有意义的德育目标,从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只有全体教师齐抓共管,才能在教育上有显著效果。在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上,既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又要建立期望目标,使学生自激自励,建立开放的、能动的、前瞻的激励机制。对学生品行方面的任何问题,不做空洞的、绝对的指责,而应启发学生进行自我道德认识和评价,注重培养道德意志,指导道德实践。这样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其效果比教师批评、训斥要好得多。

2.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新课改注重“德育回归生活”。德育教材体现了很强的活动性、亲和性,但在实践中如何操作,这需要教师的探索与创新。我们知道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学校是社会大课堂的一部分,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也会影响到学校,学生中的种种现象也与社会相联系,学生也是社会成员。因此,在教学中,采取开放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例如,指导学生看“法制在线”“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很多事例都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索、去评价。用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分析学校中的思想品行方面的案例。珍视青少年鲜活生命的生动性、丰富性、多样性,尤其是青少年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对精神的独特追求。面对多彩的世界,任何一个学生心灵都会折射出一个万花筒。在思想教育中,切不可简单化、武断强制,而应善于疏导,让学生去辨析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哪些是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哪些是庸俗的下流的言行。让学生在事实和个案分析中,懂得八荣八耻,而不是只强调学生从本本出发,空对空地去唠叨。有的放矢地分析世态万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分清是非。为了教育并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可以在学校举办思想品德论坛,人人都可在此发表议论,提出个人见解,也可辩论。活跃思想,端正认识,同时也可建立教育网络,学生通过当代信息技术进行自我教育。

总之,我们要搭建桥梁让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个人与集体、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联系,使学生在这动态的、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受到启迪,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才会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学生主动探索;全面发展;特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79-01

面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在追求理想教育模式和科学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各级各类教育精英、普通教育工作者都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在当前新的形式下,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而且日渐被人们认可和重视。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地位、现状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作进一步的反思和更深层次的探索。

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发现和尊重受教育对象现有特色及物质条件下,尽可能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意志、体能、智能等综合素质自主、和谐发展,形成优良品质并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在十几的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积累有下列反思:

一、理解分析学生心理特色,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潜能

每个农村中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特殊主体。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恰当地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点燃他们主动探索、全面自由发展的欲望,激发其创造性成长的潜能,不断探索新知识、逐步形成新技能,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自信,勇于探索发展的特色知识体系。

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爱护农村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个性,总是通过不同实践活动,来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张扬个性,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对家庭、对班级、对学校、对国家、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为他们的特色潜能发展创造条件,走适合农村学生的独特政治思想教育之路。

二、发现每一个创新思维火花,从容实践有特色政治思想教育目标

创新思维就是人在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从而提出具有创造性和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实施特色政治思想教育,寻求适合农村中学生个性特色的教育方式,促进每一个农村中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也是素质教育的初始出发点和特色创新目标。我在不同的教学岗位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利用不同价值观念、针对不同的个性特征、人际关系等特殊教育因素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培养农村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既需要我们相关教师创造性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准确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创造性地探索实践并伴随学生一起共同成长。这就要求我在教学工作中具备实施特色政治思想教育的意识,才能充分利用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期,引导他们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才能培养出有特色的优秀学生群体。

三、充分捕捉每一个创新的潜能,不断更新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

在民主、和谐气氛中,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人员也必须把思想教育建立在学生自主认识和自主进步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成长环境和政治思想教育特色。中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贡献现代社会。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人员也必须善于发现,抓住政治思想教育过程中所蕴涵的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因素,发现其潜能。在政治思想教育实践中,计算机教学人员也要深入地钻研学生,研究现实,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政治思想教育环境的变化,让中学生亲身参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巧妙地运用政治思想教育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效率。

计算机教学人员用富有特色的政治思想教育与现实探索学习相结合的讨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拓宽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同时善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充分体现求异性、新颖性。在政治思想教育过程中,我们不完全按固有模式操作,而是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科学组织政治思想教育过程,采取最佳方式培养其创造灵感,同时促进自身特色政治思想教育能力不断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公民教育 社会转型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64

1 我国公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公民意识亟待增强

首先,公民主体意识淡薄。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在人们追求个人利益风气影响下,公民自我意识大大增强,但主体意识还有所欠缺。目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未得到充分重视,公民角色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程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公民角色地位处于尴尬局面;其次,公德意识缺失。公民意识的重点之处在于通过履行社会规范展现其相应社会责任和义务。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存在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同时学校德育存在没有紧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的问题,容易导致应试教育现象突出,产生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局面。最后,公民权利意识与公民义务意识形成强烈反差。重权利轻义务,这样容易导致公民责任感的大大降低,引发公民意识的淡薄。

1.2 意识和行为不统一

一方面,公民道德意识与行为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对待诚信问题,大多学生都持肯定态度。但在考试诚信的问题上,却屡屡出现考试作弊,与个人诚信背道而驰现象;另一方面,法律维权意识与维权行为存在差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法律高于一切”却未得到完全落实和实施。对法律的重要性都有强烈的认识,也能掌握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在处理一些个人利益问题上却不能完全遵循依照法律执行。

2 我国公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公民教育理念有待明确

受我国传统社会封建专制主义社会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影响,公民意识认识先天不足。公民作为权利主体,同时也是义务主体。只有做好这双重身份的角色,公民才能正常的参与到社会共同生活中。因此,公民教育的核心也应该在于权利和义务两方面。但是,我国传统的公民教育只片面强调公民义务,对公民权利教育涉及少之又少。在此种环境下,家庭、学校还是政府对公民教育理念的全面性都未能实现落实与实施。

2.2 公民教育目标有待清晰

现代公民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合格公民和提高公民素质为出发点,而现行的公民教育集中在中小学教育当中,诸如“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法律常识”等课程的开设,以及班集体、共青团的各项组织活动实际。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未以培养合格现代公民作为目标进行明确和教育。

2.3 公民教育内容有待完备

纵观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在系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中,涉及过“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之外,对公民意识没有专门教育。

2.4 公民教育方法有待改进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未能将增强学生公民意识提高到一个应有的认识高度。二是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升学率是评价学校教育好坏优劣的唯一标准,学生学习成绩也就成为了学校教育重点关注的对象。最终在学校产生了只重视学生的智育教育,忽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局面出现。在一切为了升学率的目标下,往往以学习成绩代替公民素质教育,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无从谈起。三是在教育方法上,主要以灌输知识方法为主忽略启发式教育,重共性发展,轻个性教育,从而造成学生感觉不到公民的责任,公民权利也无法享受。

3 改善现阶段我国公民教育状况的对策建议

3.1 充分发挥政府实施公民教育的主导作用

第一,制定政策法规健全保障机制。目前公民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公民教育作为整个教育重点应当凸显。政府应把加强公民教育作为全局战略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各项相关法规,同时还要建立和健全各项保障机制。

第二,深化课程改革引导理论研究。加大公民教育课程在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中开设的力度,通过教育带动公民教育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

第三,成立专门机构指导具体实践。政府要制定公民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在学校教育诸如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与监督、财政经费投入等方面发挥具体管理作用。

3.2 凸显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基础地位

第一,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作为讨论对象。这些问题往往没有准确和指定答案,而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后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独立思考以及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第二,培养道德判断能力。借鉴国外在道德推理法和价值澄清法上的经验,让学生通过相应的途径,通过对价值观不断内化,最终促进学生提供自身道德水平。

第三,提高民主参与能力。为保证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将教学形式由以往的学校或班级知识学习为目的的静态教学为学科或主题为目的的动态教学。

3.3 合理利用社区实施公民教育的优势资源

当前,合理开发社区资源,是提高公民个体实践公民生活的有效方法。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是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许多国家都有社区服务的历史,我国则在社区服务方面亦有所建树。诸如时下社会倡导的“勤俭节约”活动、光盘行动也得到社区广泛宣传,公民教育也在其中得到体现。

3.4 优化公民教育实施的外部环境

对公民教育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建设和优化,促进增强公民意识,从而提高整体公民素质。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作为公民教育平台的作用,促成各平台之间优势互补,形成公民教育立体网络。通过以上途径,最终实现我国公民教育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推进道德建设时,重视法律法规建设;另一方面,在推进法治建设时,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促成主体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李罡.新时期我国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施途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4):98-101.

第7篇

[关键词] 情感教育 认知教育 反思 感情智力 智商

一、在进行认知教育的同时,绝不可以忽略了情感教育

一般来说,认识教育都以教育学生认清道理为主,而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记得当学生违反了宿舍纪律时,我曾当全班同学的面严厉地指出和批评这种行为是如何地损害了班级其他同学的利益,直到看到违纪的学生把头低下来为止。事后此学生找到我忧怨地说“老师,你怎么可以当着全班同学把宿舍违规这事连说了三遍啊,弄得我在同学中的面子全都没了”。当时我还想:就得这样啊,效果多好,本人认识反省得够彻底,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警醒作用。然而今天回想起来,真得好好地进行反思:如此做法是多么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呀,帮助学生认清道理固然没错,但如果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感受,是毫无益处的。面对违规了的学生,教师在说理的同时能否也顾及学生的感受,从理解、尊重、信赖和欣赏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加以扩展从而缩小其存在的缺点呢?反思: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满足情感的需要。这样,才会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兼顾,下面两点非常重要:

1.教师要理解、尊重、信赖和欣赏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在通过各种事情来体验以丰富人生,体验的过程本无对错之分,作为师者,去欣赏、信赖和尊重你的学生,同时给出相应的规矩就行了。给学生“规矩”、进行认知教育是必需的。在认知教育的同时,教师只有本着“理解、尊重、信赖和欣赏”的心态,才会对学生的感受感同身受,才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站在老师、家长的角度来看待其本身的违规行为,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用教师尊重、信赖与欣赏的眼光陪伴着学生,使学生自觉屏蔽粗野、轻浮、急躁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信、谦虚、勇敢、进取、尊重他人的情感。这样师生双方都心情舒畅,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2.情感教育的准确实施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控制好自我的情绪

淡泊名利、不为“文明班”或“先进班”等荣誉所诱惑;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以看到学生灿烂的笑容、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听到学生学有所成为满足。教育者不被名利所左右后,能很好地控制好自我的情绪,做到关心、热爱学生,准确地解读师生交往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变化,能够去控制其变化。上例学生违反宿舍规定的案例中,我当时就是只考虑到因此班级中被扣了十分从而弄丢了“先进班”,只顾让名利占有着大脑,心中窝着火,批评学生的语气与态度已经相当地重,再加上只顾着自己生气而没看到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学生自尊心的挫伤。今天回想,实感惭愧。反思:做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让智慧引领着师者控制好交往中的情绪变化。老师需要的是引导学生用自我的优点与自我的缺点进行斗争,学会“轻声细语说重话!”,这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老师成长的必需。

二、对越聪明、智商越高的学生,越需要进行感情智力的培养

智商英文缩写IQ,用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包含了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包括记忆力、词汇量、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视觉驱动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是构成智商的“一般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先决性条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智商一直被确立为判定一个学生聪明与否的标准。一般认为,智商高的孩子聪明。然而,一个学生智商高低与成绩的好坏、工作的成败并不成正比。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越是聪明的学生、往往也就是问题最多的学生,如果他们的感情智力不能同步发展的话,他们往往会成为令家庭和学校头疼的问题学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所以,对待越聪明、智商越高的学生,越需要进行感情智力的培养。

1.高智商又低“情商”的学生容易走上毁人或自毁的道路

1991年的11月1日,被公派到美国爱荷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留学的原北大高材生卢刚,在拿到了博士学位后,却因为妒忌自己的中国同伴山林华、对自己的博导戈尔咨教授和史密斯教授误会以及对副校长安妮克黎利(Anne Cleary)女土的误解而将他们有目的、有预谋的进行了枪杀,最后自己也举枪自杀,制造了震惊全美的校园枪击事件。卢刚在学有所成时毁人和自毁,其实他的智商高乎常人,同时,他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感情智力的低能儿,高智商和低“情商”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了悲剧、惨剧的发生。

2.高智商而低情商孩子的教育反思

作为家长,面对你的特别聪明的孩子时,要万分地呵护其心灵,你对孩子的心灵满足比你物质上的给予更为重要,要常与你的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及时让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为其制定适当的“规矩”;作为老师,遇到这些智力特别不一般的学生时,要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尽可能快地获取到其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协同家长一起共同制定出这类学生的情感教育目标、方式与方法,绝不可以被他们的“好成绩”所蒙骗。引导这些智商很高的学生正确与其他同学相处,赞赏这类学生把他们的“智慧”分享给别的同学的做法,全然地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本身有足够强的能力把把事情做好,同时给予他们适时适度的帮助,让他们融进班集体中,让这类学生成为其他学生的“小老师”,帮助这些特别聪明的学生享受到班集体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三、通过情感教育来加强和巩固认知教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智能、体能的同时,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道理,其实就是进行认知教育。要提高认知教育的效果,最好先确保学生能够乐意主动地去“认知道理”,或起码不对“道理的认知”产生反感情绪,其所谓“亲其师,信其行”。

1.教师用充满情感的激励,使学生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情感得到张显与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方面,教师善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创造性的劳动,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造就学生良好的人格特质。教师对自己所教科目、所教知识充满着热情,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课堂中的每个环节处处显露着对知识本身的热爱、体验着知识带给人类的积极良好的感受,这样的知识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喜爱去认知与学习。反思:当教师本身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充满反感时,对学生说的 “要遵守学校的XXX规章制度”是毫无说服力的,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认知效果将会极差。有如家长自己在麻将桌中“乐不思蜀”时,却对旁边的小家伙说“你好好读书、好好完成你的作业”,这种孩子的作业肯定写得不好,书也读得不好。另一方面,教师善于把握学生中出现的良好品质,及时地、充满情感地进行激励,能使认知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师在学生很好地遵守了“规章制度”的那个时刻,及时给予充满情感的激励,认知教育的效果就会很好。相反,如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一句“某某同学不随意踩踏草地,遵守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对于“不随意踩踏草地”的认知会随风飘过脑边一样,老师说完也就吹走了,没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认知”。可见,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认知教育,而认知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教育的途径,能把认知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至。

2.教师要学会“轻声细语说重话”

“轻声细语”体现的就是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的情感流露,显现着教师在认知教育过程中的个人修养与教育智慧。“轻声细语”即以学生能够接受、乐意参与的教育方式,开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特征的认知教育。“说重话”:对于学生某些屡教不改的不良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教师决不姑息与放纵不管,而是严格要求与纠正。现在的学校需要学生认知的规章制度和社会行为规范、法律法规很多,学生必需共同遵守团体中的这些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并得到很好的发展。反思:在进行这些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尤其重要,学会“轻声细语说重话”,是教师智慧体现的一个过程,教师用智慧使法律法规、行为规范深深地印留在学生的大脑深处,这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一门需要教育者不断提升的艺术。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人的学习、就业、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对应的是人对于情感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强烈。学生的德育工作过程中,认知教育固然必需,情感教育同等地重要,甚至影响着认知教育。因而,情感教育在中职德育工作过程中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都善用情感教育这个法宝吧,以助认知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 传统方法 反思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42-01

一、价值观、价值观教育及其方法

研究价值观教育,必须清楚的剖析价值观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体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本章按照“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逻辑,对价值观、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等概念和范畴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一)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和社会行为的认识与评价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价值观世界观的核心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真假美丑的价值准则。价值观虽然很抽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却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实实在在地作用于整个社会,它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大学生的价值观是他们评价是非曲直,决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采取相应行动的一套价值系统。它既影响和规定着大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指向,更是大学生观察事物、处理问题的尺度和标准。因此,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价值观教育方法

中国古代对“方法”的理解是多义的。最初的“方法”概念出自墨子:“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甚故何?则方法明也。”这里的“方法”,更加接近“法则”的涵义。真正接近现代涵义的方法概念出自韩愈:“而又为之奔走经营,相原隐之宜,指授方法。”这里指的“方法”涵义就是“办法”。现代意义的“方法”,一般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取的方式、程序、手段以至技巧的总和。

二、传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反思

(一)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反思

就一般意义而言,所谓灌输是与教育相随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也是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它既是教育的原则性问题,也是方法性问题。而作为方法层面的灌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的灌输,而另一种是教条的灌输。

作为方法层面另一种灌输也就是教条的灌输,这是一种与教条化教育、填鸭式教育相提并论的灌输,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这种灌输教育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不仅没有紧随时代,更是滞后于时代。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灌输的强硬化。只有这样,灌输教育的内容才能被学生所吸收,轻而易举地被学生理解,从而才能达到较好的灌输效果。第二,灌输的呆板化。以往的“灌输”,教育者一向是一幅毫无情感、生硬的姿态。第三,灌输的空洞化。如果能够真正搞清楚被教育者的所急所需的问题,并且要尽心竭力地对这些问题给予支持和帮助,从而解开被教育者的心结。

(二)对传统专项教育方法的反思

对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来说,价值观的教育仅仅是单独的一门学科而已,这就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应该建立在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之上,而是更应该与各学科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各个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有一个大体的思路,逐步激发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老师能够和同学一起参与到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活动中来。第一,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单单是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而是要在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引导大学生逐步形成与学历相配的修养素质、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第二,心理的健康教育是价值观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所谓价值观教育形式的专项化,就是在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中,把学校教育的比重扩大化,认为教育只能依靠学校,从而把社会和家庭等外界因素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给忽视了。要想达到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的目的,必须通过各种条件的共同作用,而这些条件不仅仅是学校、家庭,还包括社会的因素,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和载体与之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生活方式在这个重要的场所表达自己存在的价值观,从而以道德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约束。

(三)对传统一元教育方法的反思

首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式来相应地调整大学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我国当前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取代了评价标准的单一化,这与我国的总体社会结构的改变是分不开的。当然,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并不是说彼此相互对立的价值观都是没有错误的价值观,也不是说事情的起点和终点就都是多样和多元,把大学生的评价主体的特殊需求作为一项必须重视的需求。综上,我们只有对传统的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地做到与实际相结合,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我们不仅要对价值观进行书本的教育,还要在公共生活的领域、责任意识等方面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价值多元背景下的价值观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更为赞同在承认价值观多元化的基础上凸显主流价值观的做法,只有通过比较,使主流价值观的指导意义通过自身魅力展现,以确立其主导地位,才是价值观教育的可行之法。

【参考文献】

[1]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7).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15-001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我校一直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五年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写教学反思。算来我已经写了快五年的教学反思了。虽然还没有成为名师,但教学反思却让我成长得很快。下面我就谈一下写教学反思的心得和体会,希望对其他信息技术老师也有所帮助。

一、反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

1.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上课之前,我都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包括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预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构想可能有的教学效果。

2.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在教学后进行,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促进教师的成长。课后反思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重要的指导。

二、反思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师经常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困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

1.分组教学法

可以培养一下班级内掌握计算机知识比较好的同学,让他成为“小老师”,将学生按好中差搭配分组,让“小老师”指导小组学习探索;并结合教学进度,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而且具有适当难度的作业,通过小组分工,收集素材,讨论、交流、合作,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共同完成。但是分组教学在信息技术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1)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2)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3)学生人数多,老师不能全面照顾。

2.“任务驱动法”

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用心创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有必要给学生准备很多的半成品,让所有的学生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完成本节课的任务。“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有效得多。在老师熟悉教材、教学目标,并对学生情况进行充分分析的前提下,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3.恰当地选择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载和传递信息作用的多媒体,以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加之小学生对同一事物的注意时间相对较短,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还可以刺激他们的视听觉,加深印象。例如有些内容在课件中利用文字的大小、颜色对比、动静以及插入音乐、图片等教学效果会优于教师口头讲述的效果。

如在讲解《IP地址及其管理》这一节时,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用课件展示IP地址的概念、IP地址的格式、IP地址的分类、IP地址的管理这些内容,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就能更好地掌握。

三、反思教学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经过几年教学工作的观察,我发现有些情境是我以前所设想不到的,而这些往往无关乎教学内容的难易,而在于同学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情境一:信息技术课堂上,我经常会看到有学生把U盘、MP3、MP4等带进来看小说,玩游戏,我机房用的教学软件是极域电子教室,上面能监控学生的操作过程……

情境二:老师,我的键盘怎么打字不对啦。我闻声而去,键盘上的键好几个给学生抠出来后重新排了,比如“M”和“N”换了位置等等,上节课还没有学生反映这样的问题……

情境三:虽然一再强调上课不可以吃零食,但是我依然经常在抽屉里、主机和桌子的缝隙中查找到一些零食包装袋、口香糖……

类似以上这些情境的还有很多,我在发现以后,总会反复跟学生强调,但还是屡禁不止,我问了其他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他们都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现在很多学校都是这样的!现在的学生怎么了?学校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什么学生还会出现这些不文明的举动呢?我觉得在信息技术课中也应渗透一些德育的东西。

1.挖掘教材中德育素材

信息技术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教育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时代,让学生知道和建立信息道德的重要性,是德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体现学科教学的作用是值得探究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学生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不太符合教学要求的行为和心理时,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或强行规定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而应该既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中所反映的思想倾向,同时,要挖掘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深层动机。本着爱护理解学生的态度,多采用疏导而非堵的方式,这样不但可以将不良的行为和心理转化为一种正面的影响,使计算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利用课堂抓住时机及时教育学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