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23: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经济来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人力资源外流带来的机遇
1.转移了农村闲置劳动力
农业生产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简便的农作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这使得农业生产的部分重体力劳动环节因此得到了替代,这使得不少农村的劳动力迅速得到了解放。由此可知,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促使致富渠道不断拓展,帮助农村劳动力在农闲阶段实现多层次、多门路以及多形式的劳动致富潜力的拓展。若不能够及时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势必会导致大量劳动力资源被白白的浪费。
当前,农村地区积极借助各种方式方法来促使农民开拓致富渠道,帮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闲时期进城参与工作,通过这种方法主要体现为两方面的好处:(1)可有效改善农村闲置人员数量,确保在农闲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样能够事可做,从而实现对农村犯罪数量的减少,更好的保证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此同时,随着农民积极参与外出务工,其能够深入到城市,从而增长个人见识,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和提升创业机遇。(2)可促使农民的收入增加。
2.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机会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增加,促使农作物种植结构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而实现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经济作物的数量越来越多。此外,大量对劳动力要求非常高并且种植难度较大的农作物因此大大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方式简单且对劳动力需求较低的农作物得到了大范围的种植。
从农业产业结构改造层面上来看,要对粗放型耕种方式进行调整,构建起集约型、产业化的农业产业结构,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农村劳动力扎根;另一方面大量资源不断集中,即土地资源越来越集中利用。舒尔茨在对农业问题的研究中表示,在现代化发展中,农业不仅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农业自身也应当积极参与到现代化发展的队伍中,但在这个进程中,关键在于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促使其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随着农民的外出务工,推动农业生产逐渐从以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加工产业化、多样化、规模化以及专业化为主的主要特征的现代型农业,使得闲置土地得到利用,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管理。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要由以往的“广播少收”渐进式发展成为“精播多收”,使整个农业发展道路转向规模化生产、多?踊?经营。而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土地闲置,正是为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机会。
3.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人力资源的外流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来说是极其有利的。随着大量机械化操作取代人力操作,从某层面上而言,使得人力资源得到解放。大量的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打工,除了促使农民的见识得到明显增长,同时收入水平也明显增加。而通过大量机械化的操作,农民的土地在集中管理下,生产效率和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实现了收入水平的增加,提高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回流带来的机遇
1.提?{了农村人口整体素质
当前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技能素质、文化层次以及性别结构等各方面与当前越来越技能化和专业化的劳动市场需求有着较大的出入。随着部分农民工的外出务工,他们的本领、见识增加,并使得他们的信息和资金的获得方式因此改变,从而促使村、镇企业创办随之加快,使得农村的农业和工商服务业均得到快速推动,最终在这种发展的影响下,实现了农民的返乡创业热潮。返乡的一大批农民,将都市文明以及工业文明的思想带回到农村,使得落后的农村生活习俗得到改善,使得广大农民的法制意识、环保意识以及进取意识等随之开启,最终实现了对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水平的不断提升。
2.增加了社会新投资
外出务工的广大农村人员,普遍存在一定的“乡土情节”,长时间在闯荡,使得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信息以及广泛的人脉关系等,在“乡土情节”的促使下,最后回到家乡,成为了农村最现实、最直接以及最有效的招商引资对象,他们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途径。通过农村人力资源的回流,使得地方政府的存量资产迅速盘活,使得一大批市场经济新主体诞生,使得税收的来源随之增加,从而达到了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提升。
3.培植了就业新载体
随着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一方面使得本人未来的发展及就业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在返乡创业的热潮影响下,大量失地农民、剩余劳动力以及城镇待业人员等均得到了有效解决,这就为城乡就业开辟了新的空间,使得农民的收入因此增加。根据调查了解到,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中,绝大多数都放弃了以往的小农生产模式,而是将闲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建设起规模化的养殖厂、种植基地等,同时通过运销模式,使得不少农民工最终便成为了企业家。在这种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传统农业的比重持续减少,但二三产业的数量却有了显著增长,这使得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以及提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财税政策;经验
一、财税政策的作用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税收也随着市场经济和市场环境的改变发生着变化,所以我国的财税政策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合理的财税政策,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保证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财税政策也能够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因为它存在的实际意义很重,不仅促进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也保证了国家财政的收入。无论是表现良好的经济发展阶段,还是较为衰退的经济发展时期,都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财税政策的调整和相关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的良性发展。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发展的,不同的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身的优势也是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这也造成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很多农村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外封闭现象严重,加上不接受新鲜的事物,这就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偏弱,财力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都是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2.农村财政问题严重。现在很多农村的财政问题都已经显现出来,农村财政负债现象严重,导致财政风险增加,同时有的农村并不是没有钱,而是钱的来源和去向不明确,账目不清晰,最终导致很多钱和财务账本对不上,一旦上面来检查账本就胡乱编造,应付检查;还有的农村挪用公款现象严重;财政用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资金非常有限。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土地产生的,很多农民把土地出让出去,自己出去盲目打工赚钱,这就导致土地大量流失严重,最终土地的质量也被倍其害,工厂的恶意竞争,也造成农村的财政困难现象。3.劳动力素质低。农民属于劳动者,他们依靠土地的经济来源于长年累月的积累,因此他们在种植土地的时候也是依靠的是经验种地,这种传统的观念一直保留到现在。现在很多农村的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益低。现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都是年龄大和劳动能力差的农民,因此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较低,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也会受到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的影响,劳动力素质低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1.财税政策手段单一、投入不足。我国的财税政策针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手段单一,同时也存在投入不足的现象。我国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大部分财税手段都是减免、鼓励等,而在其他方面却没有明显的规定,这就导致农村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能利用财税政策的调控手段来支持自己产业的发展。在对农村的财政支出问题上,也仅仅使用预算内的财政收入资金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在财政政策的允许下重新规划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一般的税收的优惠政策都是减免税收,因此在税收方面也是方法单一,这虽然从直观上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节约资金,但是却不利于长期的使用税收政策来发展农村的经济。2.国家财政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不够。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脚步已经开展多年,但看其结果不是很明显,这主要的原因是国家强大的财政在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方面,供给不足,因此农村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迫于资金的压力,只能缓慢进行或者停滞不前,国家的财政支持不仅包括资金的支持,还有一些技术、技能和人才的供给,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国民经济的重点放在了发展工业上面而忽视了对农业的投入,这就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农业的发展处于落后的局面,这就是阻碍了现代化农业的进程,非常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发展投入也不足。国家对农业科研人员的教育投入不重视,因此导致了农业科研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对待农业科研人员的待遇也很低,这就影响了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而对农业设施的技术投入也是欠缺,农业设施简单,技术很难得到创新,设备陈旧,影响农业的发展。3.国家税收设置有缺陷。税收设置狭窄主要体现在资源税和增值税方面,国家征收资源税主要是为了减少对资源的浪费现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个出发点很好,因为农村的资源很多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对于资源税的征收有利于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但是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狭窄,仅限于矿产品和盐,对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水资源也没有在范围之内,这在无形中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现象,同时资源税的税负偏低,计税的依据不合理,造成了资源市场的混乱,没有对资源起到保护作用,也没有对农村经济起到促进的作用。而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只体现在电力、建设、建材等行业,这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无疑增加了阻碍,同时增值税具有程序复杂、不易理解的特点,很多农村纳税人在交税的过程中都已经感到很不便。4.农村财政经济局面混乱。农村财政的管理一人掌权局面是常态,同时对于资金的使用也没有做到公开透明,而财政报表也是马马虎虎,这就导致农村的财务工作混乱,财政不清晰,再加上农村没有对财政的监督部门,或者就算有监督机构,作用依然是没有发挥出来,所以对于农村的财政和纳税情况没有监督,就会出现虚假不真实的情况,因此农村经济要想和谐发展,需要注意对农村的财政和税收工作做好监督,发挥监督的部门的职责,充分保护好农民的利益。
四、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财税政策的措施
1.利用财税政策来把握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方向。政府合理的财税政策,能够减少农村政府的现象的发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税收政策可以通过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来调节农产品的供应,避免出现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的局面,造成农产品或者农业资源的浪费或者哄抬物价的局面的发生。2.合理的财税政策可以优化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农村经济中农业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和谐化发展以此农村经济也应该加强对二三产业的重视,国家的财税政策也应该加大对其的支持。原有的农业政策不变,新型的农村资源产业应该加大财政支持,优化产业结构,对待那些有优势的产业需强化。同时对于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也需要财政的政策引导,创新发展,找准农村经济发展的着眼点,和增值项目,进行技术创新,升级传统行业的产业结构,改造技术,同时也要采取科学化的财税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道路的前进。3.改革财税体制,增加财政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解决农村财政困难的问题,因此需要改革财税政策体制。给予农村财政部门更大的财政权力,以使得财政部门可以依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做好财政工作,同时要缩减财政的开支和对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分工,明确责任,这是保证财政支出的有效措施,也要进一步改革税制,国家可以针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设置独立性的税务,这也是为了扩大财政收入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要通过财税体制的调整,缩短农村地区之间的差异,以便促进和谐农村的经济。4.加强对财税政策的监督作用。要想加强对财税政策的监督,执行监督的部门要做到三公原则,以免在工作中出现“走私情”的情况发生,还可以提高监督部门的工作效率。对于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对他们进行培训,明确职责,强化监督队伍建设,最终把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监督和管理工作融合在一起,形成监督和管理并重的财税监督的新局面,也可以保证了财税政策的落实到位,最终也要提高所有农民的纳税意识,全民参与,做良好的纳税人,从而促进农村经济财税政策的实施效果显著,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所在,这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同时也清晰了解到财税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不难看出科学、合理的财税政策,能够积极构建农村经济发展体系,能充分发挥出财政税收的作用,并且使农村经济得到健康、长久、稳定的发展。
作者:高虹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大布苏工业园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始终是发展社会的经济热点,发展乡镇企业不但促进新农村的发展,也给周边农村建设发展带来了无线生机,在发展乡镇企业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给农村及周边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从阐述新农村建设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意义、要求入手,找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理建议,为全面顺利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建议
1.新农村建设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意义
乡镇企业是指由农民投资或控制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经过“二次改制”后,乡镇企业出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只要是由农民控制,承担支农义务,都应该属于乡镇企业的范畴。改革开放前,对社队企业做出很高评价,说“我们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但是,当时乡镇企业只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夹缝中艰难发展。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开始异军突起,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是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增加村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前提是农民必须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坚持以发展乡镇企业为重、发展乡镇企业为先,加快实现农村城镇化的脚步,尽快实现农村小康社会。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是城市支持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走效益化、信息化、绿色化、和谐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进行产业布局的创新,大力改造经营理念,最终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理念创新道路。
2.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分析
2.1发展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因素
2.1.1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大家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一切建设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乡镇企业的大力支援,乡镇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村房屋、道路的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这就需要乡镇企业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以此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步伐。
2.1.2乡镇企业为大批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乡镇企业为大批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使得大批农村劳动力有了工作、有了经济来源,所以说,乡镇企业为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在现实社会当中,乡镇企业的就业人员大约1/3 来源于当地的农民,总书记曾经说过要想提高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强建设乡镇企业。使农民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升,乡镇企业在这个过程要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首先,乡镇企业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就业问题,通过劳动致富的形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其次,部分乡镇企业是股份合作制形式,年底有赢利分红的现象,这样就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收入。可见,乡镇企业在推动新农村建设阶段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帮助农民解决了生活困难的现实问题。
2.1.3乡镇企业的发展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
自从农村建立和发展乡镇企业以来,农村有了工厂和企业,也就说农村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农业生产也进入了机械化,农民也不再靠体力进行农作,而是部分机械自动化代替了人力,如传统的人力播种,施肥,灌溉、除草、收割等都用机器来代替,既节省了劳动力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的引入,解放了农村大部分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到乡镇企业去工作,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促进了乡镇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农民的身份也开始转化成工人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越来越像城镇,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起了重要的作用。
2.2发展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因素
2.2.1镇企业建设在农村,缺乏高素质人才。
乡镇企业也城市大企业相比,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上以及工人的综合素质上都处于较大的劣势,首先欠缺经营管理乡镇企业的高素质人才,现代企业的运营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这些条件在乡镇企业是无法具备的;其次是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这就导致经营管理人才的短缺,造成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未来乡镇企业要想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在科技投入上和人才引入等方面进行大突破,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生产效率,消除其对对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2.2.2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责任感不强。
乡镇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是导致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影响因素,究其根源主要是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原因。特别是当地政府对乡镇企业管理的不够严谨,因为乡镇企业每年要向政府缴纳税收,所以政府为了维护乡镇企业的行为,有着过于宽容的态度。对农民土地资源的占有方面,相关部门也置之不理等等。给当地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严重的阻碍,也阻碍了乡镇企业自身健康持续的发展。
3.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策略
在新农村建设阶段,政府在发展乡镇企业起主导作用,严格执行二十字方针政策,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正处在飞速发展过程,乡镇企业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宏观利益,给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大幅度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间接的起到稳定社会治安的作用,但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资金周转不开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的帮扶,特别是在资金上应大力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如采购政策扶持和财税扶持方面。要充分、长远的考虑乡镇企业发展,还要为发展乡镇企业制定出特殊的优惠政策,在危难时期顺利度过难关,为乡镇企业营造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鼓励乡镇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凯乔.2001年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分析[J].探求,2008(02).
一、调查对象、方法
本次抽样调查的对象为吉林师范大学2007、2006、2005级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600名贫困大学生,其中男生180人、女生420人,涉及到哲学、教育学、文学、工学、历史学、理学、管理学七大学科门类19个院系的学生。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谈话为辅,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600份,有效问卷597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9.5%。
二、调查结果及简要分析
(一)学生家庭状况调查及简要分析学生家庭的收入情况直接反映着家庭的富裕程度,被调查学生家庭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占71%,500~700元的占22%,700~900元的占5.5%,900~1100占1%,1100元以上的占1%。把这个调查结果与国家统计局2006年2月统计的全国人均月收入1041元相对照,有近三分之二的家庭还没有达到这一标准收入的一半,仅仅有2%达到了这个标准,可见贫困生的家庭都处于严重的低收入状态。学生的贫困状况,与他们的家庭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父母所从事的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调查显示贫困学生家住农村的占80%,住在乡镇的占10.1%、县级市或县城的占5%、地级市的占2.5%、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占2%,可见贫困家庭大多位于农村。另外,贫困学生家长从事的职业也体现出一定的规律,调查显示,贫困学生父母亲为农民的占大多数,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81.5%,其次是父亲在城镇作农民工的占7.5%,母亲为个体工商户的占7.5%。从贫困学生家庭居住地和他们父母从事职业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居住地的城市化程度越高,贫困生的数量越少。贫困学生多来源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他们父母多以耕种土地为生,耕种土地收益不高,若遇旱涝年景更是收入锐减,且有一半农村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需要支出的教育经费比较多。相比较而言,城市居民的收入要比农村的高且稳定,家中多为一个孩子,因此每月有稳定收入的父母亲两人供养一个孩子,还是能够承受的。城市中也有为数不多的贫困学生,县级以上城市的贫困生占贫困生总比例的9.5%,其中一部分为孤儿或者是离异家庭子女,一部分为下岗、无业家庭子女。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除了收入偏低以外,还可能遭受过重大意外。在调查中显示在近五年中家庭遭受过重大自然灾害的占21%,患过重大疾病的占47%,其他特殊情况的占32%。重大自然灾害如暴雨、干旱、台风、雪灾等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常常导致农民们收成欠佳,甚至是全无收获。重大疾病等因素会导致家庭一次性消费过高,而家庭经济受到重创后短时期内很难恢复。一般而言,贫困学生家庭的构成模式与当下普遍的三口之家也有所不同,家中有三口人的占35%,四口人的占33.5%,五口人的占18.5%,六口人的占8%,可见四口及四口以上的家庭占60%。据了解,贫困生家庭比“一对夫妇一个孩子”普遍模式多出的人口,多为超生的孩子或者赡养的老人,他们都不是为家庭创造收益的主要劳动力,却是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的教育消费、老人的医疗消费对不富裕的家庭来讲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因此非劳动力人口较多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个人生活状况调查及简要分析据调查,贫困学生的年消费金额多数在6500~7500元之间,从统计的情况来看,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国家助学贷款、父母供给和政府奖助学金,这三项金额加在一起为6302.51元,占他们全部经济来源的88.19%。贫困生年平均消费6899.89元,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三项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必须开支,每人每年平均6065.69元,占学生消费总量的87.91%,而其余学习资料、网费、通讯费、日用、休闲、医疗、资格培训等多项一年消费总和为834.20元,占总消费的12.09%,可见,贫困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除了衣食住等基本开支外,很少有额外消费。另外,通过对贫困生谈话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学费主要靠国家助学贷款和父母供给解决;生活费主要靠父母供给、校外打工解决。
三、简要总结
以上调查凸显出了几个问题,分别为:
(一)贫困生生源主要来自农村。调查数据显示,来源于乡镇级以下的农村家庭的贫困生占总贫困生人数的90.1%。所以,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这是一个复杂又艰巨的任务,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国家政策、农民意识、地理环境、资源储备等因素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调和、利用这些因素,早日实现农村致富,只有如此,才能彻底解决农村贫困生问题。
关键词:河北;多层次;养老模式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SZ2010522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一、河北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
(一)经济保障层次单一。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一般来源于土地、养老保险、子女、农村低保。土地一直以来都农村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据统计,2009年河北农村平均每人年收入5,791.1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596.22元,家庭经营性收入为3,776.7元,占总收入的65%,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418.19元,这意味着农村老年人在失去劳动能力以后经济来源就基本中断。除此之外,老年人再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正是这种不稳定的经济来源使得农村老年人在生活上捉襟见肘。
(二)制度保障层次单一。对比城市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有许多不同之处,从这些不同之处,我们可以看出河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第一,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体制上,目前河北城市的社会保障基金是由政府通过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的,而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则是由地方各级政府的下属机构来管理的,城市的社会保障通过动作较成功地解决了监管问题,保障了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而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问题则因其管理体制的原因很难解决,同时实践也证明农村社会保障基金被挪用和侵占的情况非常严重;第二,社会保障模式上的差异。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不仅在多个方面存在不足,而且还存在着权利和义务严重不对等,不管是从公平的角度还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势在必行的。
(三)照顾层面上的单一性。河北农村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因此决定了子女是承担照料的主要群体,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养老院很少或基本没有,这就意味着对于农村的老年人来说,子女是他们唯一的依靠,一旦没有子女或子女不承担赡养义务,老年人就会处于无人照顾的境地。
二、实施多层次养老模式的优点
多层次养老模式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的优点在于它的适应性,即从多方面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民的养老需要。
(一)与河北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河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如果建立一种统一的养老模式不仅经济上负担沉重、而且在人员以及服务机构上都会不堪重负。正是基于这种实际情况的考虑,建立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的养老模式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行的。
(二)可满足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人民的需要。由于经济水平的发展程度不同,因此人们在对待养老问题上的态度也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可能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后,更多的是要求老年的生活质量问题,如娱乐、健身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则更关心基本生活的问题,如吃饱、穿暖以及是否有人照料等问题。
(三)可适应同一地区不同人群的需要。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人们的思想都不可能是完全统一的,而且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想法也是不同的。建立一种多层次的养老模式就是可以让不同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选择,建立一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适应不同人的需求。
总之,多层次的养老模式是一种有弹性的养老模式,它既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应对河北农村日益沉重的养老负担的需要。
三、建立适合河北实际的多层次养老模式
(一)多层次养老模式的含义。多层次的本质含义是差异性。多层次养老模式即存在差别的养老模式,之所以不能建立统一的无差别的养老模式,是因为河北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及习惯均存在差异性,只有建立适合农村情况的养老模式才能使老年人安心、安逸的养老。
(二)对河北农村多层次养老模式框架的设计。河北农村情况复杂,尚不具备建立统一的养老模式的条件。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我国农村多层次的养老模式框架进行了设计。(图1)之所以将发达地区的居民分为三类,是因为经济发达是相对于不发达地区而言的,在同一地区内,也存在收入水平的差距,如果一刀切,对所有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采取同一政策,可能会有居民产生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抵触情绪,况且也违背了社会保险的原则,不利于社会养老保险的全面展开和推行。同理,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也会有经济收入较好的居民,它们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先行者,会起到示范作用。因此,在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过程中,对不同类的居民应实行不同的政策。
(三)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模式
1、增加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完善和发展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又稳又快地实现经济较发达地区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政府主导这一原则既是社会保障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经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实践证明的重要规则。河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且目前正处于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河北政府除了承担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财政投入、运营监管等常规责任外,还必须承担与时代背景相对应的特殊责任,以实现和保证制度的建立、运行和发展。具体而言,则是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进行补充,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对于无力参保的居民给予政府或财政支持,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
2、积极发展农业,提高村民参保的经济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河北农业经济大部分地区尚处于分散的粗放经营状态,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在逐步降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说,农业产值的下降差不多每三年下降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的发展,但与之不协调的是,河北省农业从业人口数量与城镇人口相比,是相当巨大的,这种反差使农村人口的经济和生活条件相对较低,因此实施积极的农业政策,大力发展和扶持农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减少农业从业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和收入水平,才可以使村民有参保和自我保障的能力。
3、加强文化的宣传和舆论的营造,增强农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观诉求。文化和时代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一方面会引导和带动时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时展的轨迹也会在文化上留下印迹。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关键时期,营造好文化和舆论的宣传,让人们心中打消对它的疑虑,可以带动和促进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同时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顺利也会使文化和舆论更倾向于它。
4、加强法律建设,为农村社会养老事业提供法律保障。世界银行的《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指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让人们拥有基本权利,包括建立法制,维护公正的政策环境,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建设设施,保护弱势群体等”,农村养老事业在向制度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法律是它的保证,有了健全的法律,农村社会保障才会有制度的依据,也才会持续地发展下去。
5、多渠道发展社会养老事业。养老事业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尤其在河北许多农村地区“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如果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仅凭政府的力量不可能将这一难题解决好。因此,结合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探索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农村养老事业,通过多种途径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是一种思路,倡导兴办农村敬老院,有效推进社会和谐与新农村建设。
(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养老模式
1、采取更加积极的农村政策,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养老事业提供必要的经济和人力保障。目前,河北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劳动力外流严重,使农村人口出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现象,即孩子和老人多,青壮年少,青壮年的大量外流,不仅减少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更减少了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因此,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实施更积极的农村政策,逐步改变这种现象,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做到应保尽保。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目共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尤其近几年来,把“三农”工作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上,农村经济在这种背景下也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仍有部分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救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
3、加强农村“孝”文化的宣传,使“养老”、“敬老”成为一种“时尚”。中华民族是一个很注重家庭的民族,体现在文化上,就是形成了多种“孝”文化,尽管其中不乏一些消极因素,但它的核心都是“事亲”,即从物质和精神上关心和照顾亲人,让老人安享晚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在对“孝”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农村文化的建设,使“孝”文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和建设,防止“因病致贫”的发生。河北经济飞速发展,相比之下农业经济不景气,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老年人是疾病多发的人群,加上医疗改革尚未完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农村老年人因老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部分人是目前河北省农村最大的弱势群体。保障这一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在于建立和实施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政策,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使农村富起来;另一方面则是更快更好地落实医疗体制改革,防止“因病致贫”的发生。
5、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提高人们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和了解,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尽管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尚不具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社会是向前发展,在社会的发展和政府的关注下,建立全面覆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必然的,因此在尚不具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农村地区宣传社会养老保险是在为将来准备条件。
(作者单位:1.河北金融学院;2.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3.河北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于长永.农村养老问题的若干研究进展[J].乡镇经济,2008.6.
[2]郭士征,曹艳春.可持续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外部环境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2.
[3]张玲,张雪莲.制约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非经济因素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8.7.
[4]曹信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环境建设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5.1.
1.1农业
农业的概念,相关学者都进行了定义,我们这里具体是以“新华”字典里的定义为例,农业就是指栽培农作物以及饲养牲畜的事业。当前,社会进步非常的快,农业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农业是指整个农业体系,它包括了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
1.2农村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被重视,而且农民的生活也开始被视为一个重点,各类乡镇企业逐步成长。随着很多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农村开始成为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存在的区域。同时很多农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农村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我们将非城市的区域称作农村,将农村定义为农业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
1.3农业和农村的关系
从上述的概念来说,农村是一个区域,而农业是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这些都是农村建设中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当前国内的农村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素质都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加强农业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当代计算机信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欣慰为主要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是说农业的全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前的信息化、生产中的信息化和生产后的信息化。
2.2农村的信息化
农村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村信息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信息计算建立农村综合的信息化体系。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村文化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3.1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3.1.1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主要服务于农业信息化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村地区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各建设内容都应该集中在推动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农村经济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品平台,给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多渠道的发展。3.1.2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的信息化需要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农民自发的推动。这首先就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农村的信息化还需要建设村村通等,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培养的有文化、有知识技术的人才也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农村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给农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以及经济基础,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3.1.3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其他工作展开。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的建设了。可见,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3.2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都是属于现代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比较弱小的群体,农村金融机构又不同于一般的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从最开始就承担起解决农村金融资金缺乏的问题,因此从某种存在的根本层次上来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是无法将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经营目标很好的相结合的。据调查,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将资金投放于城市,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每年上缴的准备金也向外流失,这就显现出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的恶劣。虽然,近年来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社产权、股权与管理机制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深化,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社员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相互制衡的内部治理机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管理制度还是没有落到实处。
2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风险
上文提出的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职责缺陷问题,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无法承担起融资的重任。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一般都是以农业产物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群众农业产物领域,但是由于农业的自身特性,经济产业都有着不稳定因素,这就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性,不良贷款会对农村金融机构造成资金严重匮乏的后果。
3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
3.1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前提
农村经济的来源,在当前的产业形势上来看就是需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模式。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仍然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密不可分。
3.2农村金融机构建立的风险
农村金融的发展程度对一个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一个国家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能影响到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质量,在存款保险制度下,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政府不得不采取一定安全措施保障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巨额存款的保险成本的支出在没有建立存款保险的情况下,为了不让其金融机构在市场中退出,政府不得不出资进行援救,在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同时,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意识也不能得到提高,反而还会诱发金融机构的恶意经营模式。
3.3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得农村乡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在存款的保障程度上一致,农村居民的储存金额相对较低,而且普遍对利率都不敏感,这就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为了保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会扎堆于农村或者城市,这样提高新型金融机构的信誉度的同时,农村金融领域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4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机遇
第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誉度。通过保险制度的建立,可以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在民众中的良好形象,增加老百姓对它的信赖度。第二,存款保险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中的建立,有利于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自主管理权。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监管的,中国人民银行在对其进行监管的韦海祥:存款保险制度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及机遇金融市场时候,管理得过于严密,这就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自主经营权。第三,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人的法律保障。在存款保险制度的管理下,对存款人的存款保障有存款保险准备金为后盾,当农村金融机构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就能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好存款人的利益。第四,在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帮助其更合法地抵御资金风险。
5结论
(一)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目前我国农村地区老人养老方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自己养老及居家养老三种模式。根据调查,目前村空巢老人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示),其经济来源主要依赖子女的经济援助。从养老模式的分布来看,75.86%的空巢老人家庭是由子女提供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养老模式;20.69%的空巢老人家庭是由自己提供主要经济来源的自我养老模式;3.45%的空巢老人家庭是由政府提供主要经济来源的居家养老模式。1.由子女提供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成员或家庭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养老方式,主要是经济上供给,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2]。目前由于受我国国情、农村生产模式及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以村为例,75.86%的空巢老人都是由家庭养老。这些老人在养老过程中,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务工,他们从子女那里得到的主要是经济支持,而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几乎丧失,但由于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具有易接受、易操作、符合中国人心理需求等特点,因而使得大多数老年人选择这种养老方式。因此,目前我国家庭养老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2.由自己提供主要经济来源的自我养老模式自我养老是指中年期为老年期积蓄,甚至指青老(60-69岁)为中老年(70-79岁)和老老年(80岁以上)积蓄,也指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获得一定的劳动收入,从而为自己提供老年生活保障的模式[3]。调查显示,村约占20.69%的空巢老人选择继续务农进行自我养老。但是随着农村空巢老人年龄的不断增长,其身体状况也不断弱化,导致这种靠自己劳动所得进行自我养老的方式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老年人因年老多病而不能在家劳动时,这种自我养老方式最终将由家庭养老接替。3.居家养老将成为农村空巢老人未来的主要养老方式所谓居家养老,就是让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新型社会化养老模式[4]。作为新型养老方式,这种由政府提供主要经济来源的居家养老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结合体,这种养老方式将更加符合现代农村空巢老人的需要。但调查显示,村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家庭还不存在,调查对象中只有两户主要经济来源靠领取低保的家庭,只能勉强算作居家养老类型。目前,村的居家养老模式还只是一个雏形,但是在经济方面,政府机构和社会的支持已初具规模,在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方面,社保基础养老金所占比例已经达到30%到40%。随着经济发展,其所占比例会越来越高,最终将成为农村空巢老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虽然在生活照料和文化娱乐方面十分欠缺,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得到完善,居家养老将逐渐成为空巢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二)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1.经济来源从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由子女提供和自身劳动所得,政府的资助发挥的作用很小。如村的空巢老人中,75.86%的空巢老人主要靠子女提供生活所需的经济来源,有20.69%的空巢老人仍然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生产获得经济来源,仅有3.45%的空巢老人向政府申领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作为自己的主要经济来源。除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外,大部分空巢老人家庭还有其他的经济来源,但大部分只能提供很少的经济收入,只有两个来源占的比例较大。其中一个是免费领取的基础养老金。虽然不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但其在空巢老人的所有经济收入中约占30%到40%的比例。根据对村村委会文件的研究了解到,村自2009年7月1日成为重庆市潼南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以后,以2009年8月31日为年龄界线,在此之前年满60周岁可不缴费免费领取国家发给的基本养老金每月55元,地方财政养老补贴每月25元,如果年满70周岁,可再补贴每月10元,独生子女再额外补贴每月10元,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以户口簿为准)必须参保[5]。另外,村空巢老人的医疗开销大大减少。通过对村干部的访问得知,从2009年起,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人均筹资100元,其中农民个人缴费为每人每年20元,中央、市、县财政每人每年补助80元。在本乡镇卫生院的报销比例由2008年的55%上升到70%;县级医院的报销比例由2008年的45%上升到55%;县级以上的医院的报销比例由2008年的30%上升到35%;外出务工在外地就医的,按同级同类医院的补偿比例补偿;最高的报销金额可达3万元。2.健康状况目前健康状况是空巢老人面临的最为主要的问题。从调查的村来看,目前超过三分之二的空巢老人都是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因此身体状况特别好的基本没有,67.44%的空巢老人身体状况一般,32.56%的空巢老人体弱多病,在生病以后,由于空巢老人的子女大多数都在较远的外地务工,不方便回家照看,只有约9.30%的老人能够由子女回家照看,其余的老人基本上只能依靠自己。有老伴的空巢老人可以互相照顾,而大多数独居老人都是自己照顾自己。
村空巢老人养老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生活来源不稳定,经济供养水平低根据调查发现,村空巢老人主要的收入来源来自子女供给、务农或者低保。无论主要经济来源由谁提供,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不稳定且经济供应水平低。首先,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不稳定。调查显示(如图1),99.00%的空巢家庭有2个及2个以上子女,子女每年一般会支付给父母一到两次生活费,但这种供养是不定期的,导致老人的生活来源缺乏稳定性。其次,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水平低。调查显示,20.69%的空巢家庭还有大量耕地并成为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重庆夏秋季节天气炎热,务农村民常因干旱、洪涝等天灾而减产或颗粒无收,这样导致依靠自身劳动收入养老的老人面临经济困难。而根据现有的法律制度规定,这些老人从法定意义上来讲都属于有子女赡养的老年群体,因而无法享受到政府低保或救济金,导致这些老人陷入养老困境。调查显示,目前村空巢老人一年人均经济来源大概只有2500元左右。再次,村空巢老人大部分是年满7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大都体弱多病,尽管医疗开销能够报销大部分,但是自己支付的部分相对于其经济收入来讲也占有很大比例,这也使得空巢老人经济生活进一步陷入困境。(二)健康状况不理想,治疗方式简单根据调查发现,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够理想,且医疗较为简单。首先,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调查显示,目前村中有67.44%的空巢老人身体健康一般,32.56%的空巢老人体弱多病。同时,大多数空巢老人还或多或少地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其中肺气肿患病率最高。其次,患病的老人难以得到很好的治疗。调查显示(如图2),在生病后,只有4.65%的老人能够得到很正规的治疗;23.26%的老人是自己买药吃,进行简单的治疗;72.09%的空巢老人采取的是间歇性的治疗,他们在病情严重时就到乡镇医院去输液,等病情有所好转就停止治疗,过一段时间病情再次加重时又去医院治疗几天,反反复复的治疗使病情得不到控制或根除。另外,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老年人多数反映合作医疗报销起付线高(规定起付线是100元每人每次,实际上住院输液通常都在三天及以上),而住院治疗的费用不能直接扣除或报销,需要病人事先垫付大笔押金(一般在1000元以上),而多数空巢老人一时拿不出这些押金而选择不住院或简单治疗,甚至有些选择拖病或用迷信的方式加以治疗,最终因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而使病情加重或恶化。(三)精神慰藉匮乏,文化生活单调调查显示,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匮乏,文化生活单调。首先,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由于空巢老人的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子女与老人缺乏精神上的沟通交流。再加上近年来留守儿童因社会与家庭对其安全和教育的重视,大部分留守儿童也陆续开始留校住宿或跟随父母进城上学,空巢老人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空巢”了,因而来自子孙后代的精神慰藉也越来越匮乏。其次,农村空巢老人文化水平低,兴趣爱好少,文化生活极为单调。调查显示(见图3),村空巢老人中,88.37%的空巢老人没有文化,剩下11.63%的空巢老人一般只有小学文化,这种文化程度难以启发空巢老人的兴趣爱好,看电视、听广播或者找别的老人聊天成为空巢老人的主要精神文化生活,由于子女常年不在家,大多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因而更容易使他们产生空虚感和失落感。(四)生活照料缺位,老年生活无保障由于子女常年在外务工,无法在老人身边亲自服侍老人,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照顾普遍缺位,老年生活缺乏保障[6]。调查显示(如图4),村约有65.12%的空巢老人夫妻都在,34.88%的空巢老人过着独居生活。尽管接受调查的老人中大部分目前能够生活自理,但一旦生病或卧床不起需要人来照料时,则往往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难以得到满足,甚至有些老人卧床数天或病死后才被邻居发现。同时,大多数的独居老人在生病就医时,往往都是早上去输液,下午就要赶回家,加上山区交通不便,看病需要来回长途跋涉,势必会影响其身体的康复。总体来讲,生活照料的问题正成为困扰农村空巢老人晚年生活的最大难题,急需引起政府、社会及家庭的重视和广泛关注。(五)政府政策支持不足,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滞后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影响,加之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普遍偏低。首先,农村公立养老院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根据调查,村所在的潼南县全县只有各镇设有敬老院,这种养老机构属于政府经营的公立养老机构,但进入门槛很高,能够进入该养老机构的都是无子女供养的老人。而其他有子女供养的老人只能去县里的养老院,这种养老机构一般属于私营养老机构,政府对其建设要求高,同时这种养老院一般收费都很高,农村空巢老人难以承受这种高昂的养老费用支出。其次,政府对农村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目前政府投资兴办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养老机构,通常在硬件上投入的资金每张床位至少5-10万元,日常运营、管理费用每张床位至少补贴500元。但目前政府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建设标准没有完全放开,不仅建设标准要求较高,而且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一方面导致空巢老人因民营养老机构消费标准高而无法接受和入住,另一方面因民营养老机构得不到政府支持导致无利可图,只能选择退出该领域。最后,农村居家养老运作机制难以市场化。一方面是缺乏有资质、有诚信、有品牌的养老服务企业和中介组织,无力大量承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另一方面,村居家养老工作尚处于政府主导推动阶段,政府财力有限,只能免费重点保障部分特殊困难的老年群体。要让更多的老年家庭通过购买来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还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7]。
解决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 经济统计工作 问题 对策
农村经济统计主要是通过收集、归纳、分析三个步骤来研究农村的经济状况,然后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分析各个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其属于社会主义经济统计的范畴之内,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完善农经统计工作能够改善农村人民的的生活水平,并对一系列国家发展目标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
一、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必要性
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涵括了工农以及第三产业的经济调查分析,对采集的经济信息进行监督,然后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最终作用到农民以及农村的发展当中,除此之外还对乡镇企业的经营战略给予指导,农户根据信息提示改变生产方式,最终实现最大的利润,农经统计工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由农经统计来反映,根据数据可以考虑经济发展速度、当前规模,同时还能够观察领导干部的工作成果,为工作方式的优化提供重要意见;第二,农经统计是农村经济政策制定的基础,经济政策的实效性必须依照农经统计数据,而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战略来看,必须依据农经统计工作做出的客观预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农业改革的盲目性,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工作的干扰
农民人均收入是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关系到政府部门干部的晋升。人均收入受市场的影响出现变动是必然的,但是由于与官员的个人利益挂钩,因此官员忽略市场规律,盲目的虚报业绩,使得最后的统计工作缺乏真实性,政策的实施也缺少准确性。
(二)缺少资金使得统计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
农经统计工作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顺利开展,但是当前并未把统计项目列入财政预算当中,导致抽样调查没有运行资金,使得工作停滞,而难以拿出资金开展人员的培训工作,统计人员无法接受系统的培训就会使技能无法得到提高,最终影响到统计结果的质量。
(三)农经统计工作方式落后
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多样化趋势,需要统计的项目增多势必会增加农经统计的难度,为了适应新的形式必须要改进工作方式,使工作效率上升到新的水平。但是目前农经统计依然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测评体系存在空缺,很多技术难以实现的统计项目则采取估算,缺乏严谨性、全面性。
(四)农经统计的项目众多,难度大
农村经济统计的项目众多,本身就具有较大的统计难度,同时人员的流动量大,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来源是城市,而农产品的种类多也会使销售渠道变广,农经统计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
三、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对策探究
(一)重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
上文中分析的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有关部门对于农村经济统计的不重视,认知上存在误区,对待农经统计工作较为消极,只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随便算一算,从而导致人员的工作态度敷衍消极、资金投入低等不良影响,因此各级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农经统计工作,将其作为日常重要的工作,上升到法规的层次,并且给予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负责农经统计的部门也应该争取到更多的权益,不断提高部门人员整体的业务能力,协助政府解决经济问题,从而树立权威感,体现自身的价值,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
(二)增加资金投入
由于农村经济的复杂化,有必要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对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来构建一个农经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包括计算机设备、人员培训、工作环境改善以及登记账册等众多方面,尤其加强统计基层的建设力度,为后续的农经统计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三)提高人员素质
统计的具体执行者是统计人员,因此统计人员的主观意识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质量,因此统计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优化统计方式,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人员培养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第一,安排人员定期统一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工作协调、报标方式的协调等;第二,以开会的形式进行培训;第三,向统计人员发放统计知识的小册子,让人员随身携带阅读;第四,派遣统计人员到外地参与统计,吸收先进的工作理念,最终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第五,让专业能力强、资历深的统计人员现场协助统计人员工作,对其工作不正确之处及时指出并且协助纠正。
(四)提高农经统计的现代化水平
仅仅靠人力观察农村经济的变化情况明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准确率也难以保证,所以必须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促进农经统计的信息化进程,用计算机软件完成分析计算,当然统计人员必须掌握数量的计算机技术,懂得数据创出等基本技能,在防止操作失误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经过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有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包括行政干扰、缺少资金、方式陈旧、项目繁杂等,在新形势下农经统计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实现农经统计的价值,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农经统计理念,给予资金以及政策上的支持,并且完善硬软件设备,不断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农经统计工作的高水平,使其可以更好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军.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探析[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12)
[2]陈德军.现阶段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其改进措施[J].企业导报,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