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家长的情绪管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1:23: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家长的情绪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家长的情绪管理

第1篇

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人格社会化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亲子关系是幼儿的主要社会关系,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情绪智力属于一种表征情绪的智力,Salovey和Mayer将智力与情绪的理论相结合,表述了情绪智力的问题。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觉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个人的思维和行动的能力。情绪智力目前在教育研究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幼儿家长与幼儿亲子关系是幼儿园、家庭、社会一直关注的问题,研究影响亲子关系的诸因素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人们关注父母自身各方面对亲子关系的作用,如父母的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精神状况等,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幼儿家长情绪智力也影响亲子关系。社会与教育学者研究显示,父母是影响亲子关系与子女成长的关键人物,而父母的影响因素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情绪,情绪会左右其对子女的教育和行为,从而影响到亲子关系。现有的研究中,关于幼儿家长情绪智力对幼儿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几近空白。

二、研究过程

1.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幼儿家长,因为亲子关系涉及幼儿家长与幼儿双方,而且亲子关系的好坏会对幼儿造成直接的影响,故本研究也将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幼儿进行访谈,增添幼儿的评价视角了解亲子关系的现状。研究依据分层抽样原则,选取淮北市6所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200名幼儿的父母,共400名(父200,母200)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发放《 亲子关系诊断测验 》问卷400份,收回375份,有效问卷为370份,有效率为98.7%,《 Schutte情绪智力测验 》问卷400份,收回381份,有效问卷为372份,有效率为97.6%。

2.研究工具

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 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手册 》,把亲子关系分为拒绝、支配、保护、服从、矛盾5种态度和积极拒绝、消极拒绝、严格、期待、干涉、不安、溺爱、盲从、矛盾、不一致10种类型,较为准确地描述了亲子关系的状态。本研究据此手册的亲子关系的5种态度编制,针对幼儿家长使用的《 亲子关系的诊断手册(家长版)》,该量表每个内容的原始分,可按常模换成百分等级。等级越低亲子关系就越差。50分代表一般,较坏的是40~20分,最坏的为20分以下。

Schutte按照Salovey和Mayer情绪智力模型中相关基础理论编制了情绪智力量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EIS),量表中的各维度体现了情绪智力模型的相关维度,该量表作为情绪智力测量工具被广泛使用,学者王才康把该情绪智力量表译编成一份中文版自陈量表。该量表把情绪智力分为4个维度:情绪感知、调控他人情绪、运用情绪和自我情绪调控,该量表信度、效度较高,在国内被广泛使用。本研究修订此量表,用以测试幼儿家长的情绪智力。

3.施测和统计处理

通过发放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问卷收集数据,最后采用SPSS进行统计。

三、研究结果

1.幼儿家长亲子关系现状

幼儿父母不良亲子关系检出率见表1

由表1可知,本调查显示幼儿亲子关系的状况不容乐观,父子关系处于不良状况前六位的依次为盲从、不安、溺爱、期待、矛盾、不一致,检出率为57.2%~75.4%;不良母子关系主要体现在盲从、溺爱、不安、期待、矛盾、不一致,检出率为57.4%~75.1%。从数据看,父亲和母亲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状况比较一致。

2.家长情绪智力现状

家长情绪智力的总体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家长运用情绪与自我情绪调控的能力较差,分别占22.8%、21.9%,其次是调控他人情绪,占10.1%;情绪感知与调控他人情绪处于一般水平,分别占75.8%、83.9%,60.6%处于自我情绪调控的一般水平,60.4%处于运用情绪的一般水平,勉强超过60%;只有占6.0%的人调控他人情绪水平较好。从数据的结果来看,家长的情绪智力总体状况处于一般水平,家长运用情绪的能力与自我情绪调控的能力总体较差,调控他人情绪水平较好的人数偏少。

3.幼儿亲子关系与家长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

相关分析表明幼儿家长的情绪智力各因子与亲子关系的因子均呈负相关,以父母情绪智力的4个因子作为自变量,以亲子关系的10个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幼儿家长的情绪智力的4个因子对亲子关系各因子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Beta=-0.241~-0.083),即家长情绪智力越低,亲子关系问题越高,亲子关系越差,家长情绪智力与亲子关系呈正相关。

四、分析与讨论

从以上研究来看,亲子关系普遍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各项:盲从、不安、溺爱、期待、矛盾、不一致。在亲子关系问题中,最严重的是盲从型,其次是不安型、溺爱型。这些不良的亲子关系会阻碍幼儿的正常身心发展。幼儿家长的情绪智力处于一般水平。在问卷所涉及的4个维度当中,运用情绪最差,其次为自我情绪调控。现在幼儿的家长多为“80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的关怀很多,遭受挫折较少,而所受到的教育轻视情绪智力,家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动机、欲望等情绪特点,自我调控能力和方法缺乏,运用情绪能力较为不足。

从相关研究出现的问题来看,幼儿家长情绪智力会影响到幼儿家长对幼儿的态度,从而影响家长与幼儿的亲子关系,在工作与家庭压力较大时,会使家长对幼儿情绪认知不足及产生应对偏差,与幼儿产生矛盾时情绪控制不好,不能积极处理亲子关系,把压力转移到幼儿那里,对幼儿行为粗暴体罚,即积极拒绝;当幼儿家长情绪查知能力较差的情况下,不能敏感地了解幼儿情绪,幼儿沟通能力较差,很容易产生对幼儿的消极拒绝;不懂得亲子情绪沟通,苛责管教,不懂幼儿情绪情感,即出现严格型亲子矛盾;家长情绪缺乏稳定性,往往有时盲目地迎合孩子的要求,有时对幼儿过分负责、不安,情绪前后矛盾,对幼儿教养不一致。

第2篇

关键词:焦虑期;情绪管理;和谐生活

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幼儿园生活是每个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同样也是幼儿成长的最重要时期,因此加强对幼儿的教育十分重要。而目前在我国幼儿在初入幼儿园时,普遍出现焦虑的症状,因焦虑对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不是十分向往。本文通过对幼儿产生焦虑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求寻出解决对策,改善幼儿入园时的焦虑状况。

一、幼儿产生焦虑的原因

1.幼儿教师的工作能力对幼儿入园的影响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初入幼儿园时,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幼儿对于幼儿园中的生活环境无法立刻适应,经常会由于思念亲人而哭闹。尤其是在幼儿教师进行幼儿教学时,幼儿经常与其他小朋友一起说笑打闹,部分幼儿教师无法忍受幼儿不听话的行为,偶尔对幼儿进行惩罚,导致幼儿哭闹。在幼儿园中要求幼儿教师具有十分专业的管理技能,对各种突发事件能够做出良好的反应。幼儿教师工作能力的不足对初入幼儿园的幼儿焦虑状况只是有增无减。

2.环境变化对幼儿的影响

环境的变化对于幼儿焦虑现象的产生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在家庭中生活成长,对于自己家庭的生活环境十分熟悉,所以不会产生焦虑心理。但是当幼儿进入到幼儿园中,园内的生活环境对于幼儿而言十分陌生,幼儿教师和其他小朋友对于幼儿而言也是陌生人,由于幼儿年龄小,所以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既恐惧又紧张,因此幼儿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和焦虑症状。

3.家长负面情绪对幼儿的影响

在幼儿进入幼儿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幼儿园的教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家长的教育也十分重要。由于幼儿一直与家长生活在一起,所以幼儿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家长焦虑情绪的影响。在家庭中教育中,部分幼儿家长对幼儿过于溺爱,造成幼儿自理能力欠佳,致使幼儿在入园后无法适应园内生活产生焦虑现象;部分幼儿家长对幼儿过于严厉,造成幼儿胆小怕事,致使幼儿入园后由于紧张而产生焦虑现象。

二、帮助幼儿度过入园“焦虑期”的对策

1.幼儿教师管理情绪,避免对幼儿惩罚

幼儿教师在幼儿入学和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幼儿教育能力。幼儿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无限的耐心和责任心、爱心和亲和力,同时也要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管理情绪,不能对幼儿进行惩罚,要耐心地教导幼儿,使初入幼儿园的紧张感消失,从而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

2.幼儿教师经常对幼儿进行鼓励式教育

幼儿教师在对待初入幼儿园的幼儿要时常对其进行鼓励式教育。初入幼儿园的幼儿由于对幼儿园环境、幼儿教师和其他小朋友不熟悉,会产生紧张和不安等心理情绪,从而产生焦虑现象,因此幼儿教师对待初入幼儿园的幼儿要悉心照料,让幼儿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和关爱,同时要时常对幼儿进行鼓励式教育,使幼儿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使其逐渐度过初入幼儿园的“焦虑期”。

3.家长管理情绪,创建和谐家庭生活

家长在初入幼儿园的幼儿顺利度过“焦虑期”的阶段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幼儿能够感受到家长的各种情绪,并且会受家长情绪的影响产生相应的情绪,因此家长在生活中以及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于幼儿,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过分严厉,要对其进行教育,使幼儿面对小事情时能够独当一面。在家中父母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幼儿的心中充满阳光。通过家长对情绪的管理,逐渐配合幼儿教师,使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

初入幼儿园的幼儿会由于生活环境和幼儿教师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焦虑的现象,通过幼儿家长以及幼儿教师合理的管理情绪,不断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逐渐消除焦虑症状是十分重要的。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不仅要家园共同努力,还要及时沟通和学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本文主要分析了幼儿产生焦虑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幼儿教师管理情绪,避免对幼儿惩罚,经常对幼儿进行鼓励式教育以及家长管理情绪,创建和谐家庭生活环境等对策,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孟新.幼儿入园适应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6(2):67-69.

第3篇

1、处理你自己的情绪。没有家长愿意看到孩子“早恋”,你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反应非常正常。但是,因为你是成年人了,因此管理你的情绪是你应该做到的了,在你自己没处理好情绪之前,不要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

2、正确看待孩子。孩子的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是青春期发育的特点,性发展是孩子的正常发育,这期间强烈的性感觉是不以孩子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如何管理好他们的性冲动,如何与吸引自己的人相处,正是他们不知道的,所以需要家长的教育,因此,这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3、调整自己的性价值观。性是正面的积极的,性不是肮脏的下流的事情。管理不好自己的性冲动,不在社会规范允许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性需求,才是问题所在。

4、创造谈话机会。在这一阶段应该多和孩子聊天,注意孩子的思想动向,要避免面对面的气氛紧张的谈话形式,最适宜在慢慢做家务活动之中,谈及此事。还可以安排一些亲子活动,不要刻意的“说教”孩子,而是像朋友聊天一样,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家长不要刻意避免在孩子面前谈“青春期恋情”。其实,家长越是开放坦白的和孩子谈“青春期恋情”的事,孩子越是能打破对“恋爱”的神秘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我班两教一保,保育老师是有着丰富保育经验、对幼儿关怀备至、深受家长.班里新入园的幼儿29人,其中女孩13人,男孩16人,仅有2名幼儿父母是单职工.有些老人送孩子入园后,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后,人久久不愿离开,幼儿甚至以各种借口中途来接孩子,在门外、窗外、四处张望.常常惹得孩子哭闹不止.郑成宇、赵元亨、徐明皓3人是上学期来过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入园时间短所以在本年度仍留在小班,家长也较为合作,幼儿表现较为活泼、开朗.而且很愿意上幼儿园.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计划实施如下工作:

一、将稳定幼儿情绪作为工作重点.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入园前还生活在熟悉温暖的家庭中,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而到幼儿园后,而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及素不相识的保教人员,一切都难以接受,幼儿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惶恐、不安,害怕,甚至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稍不如意就会发脾气,哇哇大哭,所以我们将怎样才能使刚入园的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作为新生入园工作的重点,争取尽快使幼儿适应新环境,稳定情绪.可采取:

1、用新颖的玩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

2、对哭闹不休,家长难以放下的幼儿,老师将幼儿抱下来,用亲切的态度对他进行安慰,或多搂搂、哄一哄,看有趣的动画等方式来淡化幼儿对家人的依恋,和焦虑情绪.

3、尽快熟悉幼儿姓名,可亲切称呼其乳名.让幼儿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亲近.逐渐将依恋情绪转移为对老师的亲近.

二、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接待家长时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对所带物品仔细认真交接,幼儿入园时,一般每个家长都对幼儿在家的情况作一些交待,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耐心热情,根据不同幼儿的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对家长的嘱托,要认真听取;对有病幼儿带来的药物,要标记幼儿的姓名、药名、服药时间和服药量,按时给幼儿服用.经常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尊重家长对我班保教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幼儿离园时,根据需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对暂时不能回家的幼儿个别照顾、妥善安排,适当组织活动,消除幼儿因等待家长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

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还将通过家访、书面联系、电话联系等,共同沟通孩子的进步与不足,使家长了解,家园的工作目标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孩子的进步.宽

容、理解、真诚、将沟通作为处理家长工作的基本方针.家园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孩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认识,这样可以让我们与家长的合作变得轻松而愉快.家长们也会由此而放心送下孩子就离开的.

三、细心照顾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孩子大多数是孩子都是老人带大的,并且由老人负责接送,隔辈抚养的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相当之差,依赖性较强,入园情绪很不稳定,照顾年龄小的幼儿入厕,新入园的幼儿,因环境的改变,大、小便可能会出现异常.老师会有足够的耐心,主动接近幼儿,帮助、教会幼儿穿脱衣裤,协助其入厕,消除其恐惧感,让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幼儿掌握正确大小便的姿势,和家长配合,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

2、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入园的幼儿,在家大部分是家长喂饭,有的还养成了边吃边玩的习惯,我们要逐步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观察幼儿进餐情况,及时处理幼儿进餐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观察初步掌握每个幼儿的饭量大小,在以后的进餐中做到心中有数,对不愿进餐的幼儿要进行检查询问,调查其原因并给予解决,注意纠正有不良习惯,培养幼儿文明进餐的习惯.家园共育,使幼儿健康成长组织管理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不平凡而琐碎的,然而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琐碎的活动环节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家长配合,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教育,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3、建立合理的常规,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运用常规对幼儿日常生活环节进行组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也是我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常规管理幼儿生活时注意:

a)、悉心照料幼儿生活,必须与积极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相结.

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水平,对其生活给予悉心照料是完全必要的,但悉心照料绝不等于包办代替,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我会指导并鼓励幼儿自己去完成,发现幼儿有困难,应耐心地结合示范、讲解等方法让幼儿学会.只有这样,保教结合,做到养中有教、较重有养、教养并重.才能逐步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要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

在贯彻常规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体质差、能力弱的幼儿给予特殊关照.重点关注对象:徐明皓、岳成奇、黎泽芮.

班况分析:

我班两教一保,保育老师是有着丰富保育经验、对幼儿关怀备至、深受家长.班里新入园的幼儿29人,其中女孩13人,男孩16人,仅有2名幼儿父母是单职工.有些老人送孩子入园后,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后,人久久不愿离开,幼儿甚至以各种借口中途来接孩子,在门外、窗外、四处张望.常常惹得孩子哭闹不止.郑成宇、赵元亨、徐明皓3人是上学期来过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入园时间短所以在本年度仍留在小班,家长也较为合作,幼儿表现较为活泼、开朗.而且很愿意上幼儿园.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计划实施如下工作:

一、将稳定幼儿情绪作为工作重点.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入园前还生活在熟悉温暖的家庭中,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而到幼儿园后,而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及素不相识的保教人员,一切都难以接受,幼儿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惶恐、不安,害怕,甚至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稍不如意就会发脾气,哇哇大哭,所以我们将怎样才能使刚入园的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作为新生入园工作的重点,争取尽快使幼儿适应新环境,稳定情绪.可采取:

1、用新颖的玩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

2、对哭闹不休,家长难以放下的幼儿,老师将幼儿抱下来,用亲切的态度对他进行安慰,或多搂搂、哄一哄,看有趣的动画等方式来淡化幼儿对家人的依恋,和焦虑情绪.

3、尽快熟悉幼儿姓名,可亲切称呼其乳名.让幼儿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亲近.逐渐将依恋情绪转移为对老师的亲近.

二、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接待家长时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对所带物品仔细认真交接,幼儿入园时,一般每个家长都对幼儿在家的情况作一些交待,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耐心热情,根据不同幼儿的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对家长的嘱托,要认真听取;对有病幼儿带来的药物,要标记幼儿的姓名、药名、服药时间和服药量,按时给幼儿服用.经常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尊重家长对我班保教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幼儿离园时,根据需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对暂时不能回家的幼儿个别照顾、妥善安排,适当组织活动,消除幼儿因等待家长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

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还将通过家访、书面联系、电话联系等,共同沟通孩子的进步与不足,使家长了解,家园的工作目标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孩子的进步.宽容、理解、真诚、将沟通作为处理家长工作的基本方针.家园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孩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认识,这样可以让我们与家长的合作变得轻松而愉快.家长们也会由此而放心送下孩子就离开的.

三、细心照顾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孩子大多数是孩子都是老人带大的,并且由老人负责接送,隔辈抚养的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相当之差,依赖性较强,入园情绪很不稳定,照顾年龄小的幼儿入厕,新入园的幼儿,因环境的改变,大、小便可能会出现异常.老师会有足够的耐心,主动接近幼儿,帮助、教会幼儿穿脱衣裤,协助其入厕,消除其恐惧感,让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幼儿掌握正确大小便的姿势,和家长配合,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

2、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入园的幼儿,在家大部分是家长喂饭,有的还养成了边吃边玩的习惯,我们要逐步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观察幼儿进餐情况,及时处理幼儿进餐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观察初步掌握每个幼儿的饭量大小,在以后的进餐中做到心中有数,对不愿进餐的幼儿要进行检查询问,调查其原因并给予解决,注意纠正有不良习惯,培养幼儿文明进餐的习惯.家园共育,使幼儿健康成长组织管理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不平凡而琐碎的,然而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琐碎的活动环节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家长配合,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教育,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3、建立合理的常规,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运用常规对幼儿日常生活环节进行组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也是我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常规管理幼儿生活时注意:

a)、悉心照料幼儿生活,必须与积极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相结.

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水平,对其生活给予悉心照料是完全必要的,但悉心照料绝不等于包办代替,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我会指导并鼓励幼儿自己去完成,发现幼儿有困难,应耐心地结合示范、讲解等方法让幼儿学会.只有这样,保教结合,做到养中有教、较重有养、教养并重.才能逐步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要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

在贯彻常规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体质差、能力弱的幼儿给予特殊关照.重点关注对象:徐明皓、岳成奇、黎泽芮.

班况分析:

我班两教一保,保育老师是有着丰富保育经验、对幼儿关怀备至、深受家长.班里新入园的幼儿29人,其中女孩13人,男孩16人,仅有2名幼儿父母是单职工.有些老人送孩子入园后,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后,人久久不愿离开,幼儿甚至以各种借口中途来接孩子,在门外、窗外、四处张望.常常惹得孩子哭闹不止.郑成宇、赵元亨、徐明皓3人是上学期来过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入园时间短所以在本年度仍留在小班,家长也较为合作,幼儿表现较为活泼、开朗.而且很愿意上幼儿园.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计划实施如下工作:

一、将稳定幼儿情绪作为工作重点.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入园前还生活在熟悉温暖的家庭中,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而到幼儿园后,而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及素不相识的保教人员,一切都难以接受,幼儿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惶恐、不安,害怕,甚至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稍不如意就会发脾气,哇哇大哭,所以我们将怎样才能使刚入园的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作为新生入园工作的重点,争取尽快使幼儿适应新环境,稳定情绪.可采取:

1、用新颖的玩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

2、对哭闹不休,家长难以放下的幼儿,老师将幼儿抱下来,用亲切的态度对他进行安慰,或多搂搂、哄一哄,看有趣的动画等方式来淡化幼儿对家人的依恋,和焦虑情绪.

3、尽快熟悉幼儿姓名,可亲切称呼其乳名.让幼儿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亲近.逐渐将依恋情绪转移为对老师的亲近.

二、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接待家长时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对所带物品仔细认真交接,幼儿入园时,一般每个家长都对幼儿在家的情况作一些交待,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耐心热情,根据不同幼儿的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对家长的嘱托,要认真听取;对有病幼儿带来的药物,要标记幼儿的姓名、药名、服药时间和服药量,按时给幼儿服用.经常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尊重家长对我班保教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幼儿离园时,根据需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对暂时不能回家的幼儿个别照顾、妥善安排,适当组织活动,消除幼儿因等待家长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

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还将通过家访、书面联系、电话联系等,共同沟通孩子的进步与不足,使家长了解,家园的工作目标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孩子的进步.宽容、理解、真诚、将沟通作为处理家长工作的基本方针.家园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孩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认识,这样可以让我们与家长的合作变得轻松而愉快.家长们也会由此而放心送下孩子就离开的.

三、细心照顾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孩子大多数是孩子都是老人带大的,并且由老人负责接送,隔辈抚养的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相当之差,依赖性较强,入园情绪很不稳定,照顾年龄小的幼儿入厕,新入园的幼儿,因环境的改变,大、小便可能会出现异常.老师会有足够的耐心,主动接近幼儿,帮助、教会幼儿穿脱衣裤,协助其入厕,消除其恐惧感,让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幼儿掌握正确大小便的姿势,和家长配合,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

2、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入园的幼儿,在家大部分是家长喂饭,有的还养成了边吃边玩的习惯,我们要逐步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观察幼儿进餐情况,及时处理幼儿进餐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观察初步掌握每个幼儿的饭量大小,在以后的进餐中做到心中有数,对不愿进餐的幼儿要进行检查询问,调查其原因并给予解决,注意纠正有不良习惯,培养幼儿文明进餐的习惯.家园共育,使幼儿健康成长组织管理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不平凡而琐碎的,然而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琐碎的活动环节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家长配合,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教育,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3、建立合理的常规,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运用常规对幼儿日常生活环节进行组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也是我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常规管理幼儿生活时注意:

a)、悉心照料幼儿生活,必须与积极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相结.

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水平,对其生活给予悉心照料是完全必要的,但悉心照料绝不等于包办代替,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我会指导并鼓励幼儿自己去完成,发现幼儿有困难,应耐心地结合示范、讲解等方法让幼儿学会.只有这样,保教结合,做到养中有教、较重有养、教养并重.才能逐步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第5篇

用爱心和耐心共铸威信

笔者始终坚信:爱心和耐心是做班主任的首要条件,育人必育心,育心必人心,人心必动其心,只有用爱心和耐心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来说管理难度要大得多,尤其是面对行为不太规范、自控力较差的学生,管理难度更大。正如家长们经常交流的那样:孩子在初中时很听老师的话,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上了高中后,却成了孩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高中生的性格和行为处在一个善变的阶段,如果班主任只用高压手段去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势必会造成一种对立的态势,甚至还会使学生滋生逆反的心理和情绪。

所以,班主任要释放自己的教育智慧,用爱心和耐心去赢得学生的信任,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明白老师可以对其人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管理单亲孩子的过程中,笔者坚持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他们。如来自于离异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缺少来自父母双方的关爱,衣着不整,对教师的工作不能做出较好的回应,同学们也会对他避而远之,久而久之,性格变得孤僻,完全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面对这样的孩子,笔者首先分析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作为离异家庭的孩子,他在生活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孤僻的性格又导致其缺少深入内心的朋友的爱。于是,笔者一方面帮其整理衣服和收拾床铺,教会他用心打理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帮助其打开心扉,学会微笑,让他对着镜子微笑和扮鬼脸,学会对比自己什么样的形象最美。

通过笔者无微不至的关心,他终于开始微笑了,也学会了与同学善意相处,甚至学会了接纳同学的缺点,主动帮助同学克服困难。渐渐地,大家都发现了他可喜的变化,也乐意和他交朋友。笔者用爱心与耐心让他打开心扉,逐步走出了人生的黯淡日子,以自信的姿态生活在班级中。

年轻班主任在管理问题学生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中途懈怠的情况,当自己的管理处于最困难的阶段时,班主任要学会坚持,明白“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以赢得学生的信任。

如在坚持教育那个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的过程中,其他的学生也觉得笔者对待同学们很有耐心。于是,当年那一届学生毕业时,有一名学生在毕业留言中这样写道:“老师,我们不怕你骂,不怕你恨,就怕你爱,一旦得到你的关爱我们就如沐春风,再也无力与你对抗……”这足以证明爱比恨更具有威力。

爱心和耐心就像软化剂,能软化学生顽固的思想,打破学生内心的防线,让学生走出自我的世界去迎接阳光和春天;爱心和耐心更像营养剂,能培植学生内心的善良,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进而走出人生的阴霾,以感恩的姿态快乐地生活和学习。

用担当和宽容同筑威望

如果说管理行为习惯差、性格怪异的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大困难,那么与胡搅蛮缠、不可理喻的家长的交流沟通就成了年轻班主任的第二大困难。如果管理学生的困难年轻班主任还勉强可以克服应对的话,那么面对比自己年长、阅历比较丰富的学生家长就不一定有信心了。

班级管理经常出现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现象:年轻班主任把学生管严了,家长说这个班主任缺乏经验,让孩子生厌;管松了,家长又说这个班主任责任心不强,不想管孩子。如果学生反感情绪比较明显,家长就会找学校领导反映情况,轻者指出年轻班主任的不足,要求调整管理方法,重者直接要求换人。这时,年轻班主任要学会化解内心的委屈和不满情绪,换位思考,要明白虽然家长这么做有些过,但也是为了孩子好,秉着共同的目标,班主任要学会去包容家长的指责,用担当和宽容去解决问题。

有时,年轻班主任在处理违纪违规事件时不免会提起学生之前犯的错误,学生听了不高兴就会跟家长诉苦。许多家长知道了心里会不舒服,认为班主任管理方法不到位,喜欢翻陈年旧账。此时就需要年轻班主任跟家长很好地沟通,一方面承认自己经验的不足,希望家长能够谅解;另一方面,向家长表明自己的态度,无论学生表现如何,自己都愿意更加用心地管理好他们,绝不会因为学生一时的调皮对抗就打击报复或者直接放弃,让家长放下对抗的身姿,逐步理解并支持班主任的工作。

比如,学校有个年轻班主任在处理两个学生的生活矛盾时,出于安全考虑,把其中一个学生留下来疏通情绪。家长却认为班主任处理不公,直接跑到学校找班主任理论,并且扬言说,谁要是把他的孩子怎么样了,他一定会替孩子讨个说法。这个年轻班主任没有去和家长理论,而是告诉家长:“作为班主任,我有义务为孩子疏通情绪,不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情绪带回家。作为老师,我更有责任帮助孩子规范行为,不让孩子带着坏习惯走人社会。我能理解作为父母的心情,只是我觉得,不管老师做得好不好,学校处理得不得当,父母都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学校和老师,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平和的态度和有说服力的言语让家长渐渐止住了怨气,稳定了情绪,也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相反,如果班主任一开始就以不耐烦的态度与家长对抗,结果可想而知。

很多时候,家长和年轻班主任之间的误会都是因为不理解造成的。当误会产生时,年轻班主任要主动伸出橄榄枝,用高度的责任心和宽容的态度去说服家长,感化家长,让家长觉得班主任虽然年轻,却能为自己孩子的成长勇于担当,如此年轻班主任在家长心中的威望自然就树立了。

用知足和感恩齐树威名

第6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 爱心 沟通 技巧 桥梁 家长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89

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日常纪律时,不可避免地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因此,尊重家长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应细心观察,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了解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注意掌握家长与孩子间的融洽点、疏忽点。通过实践,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班主任应保持爱心

孩子的成长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用爱心、耐心和理性去呵护。为了让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真正感到快乐,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建立一座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共同走进孩子心中。

作为班主任应时刻保持有爱心与热心,只有真心关爱学生,让家长知道班主任是真心关心他和他的孩子,知道班主任同样为学生的进步而高兴,牵挂孩子的成长,操心孩子的教育。因此,班主任可以在学生有进步时,与家长、学生一起庆祝这个成长的过程,用真挚的感情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让之后的沟通更舒畅、更愉快。

二、班主任应保持真诚

家长是班主任教育路上的伙伴,与班主任一样都有着教育好孩子的共同责任,应当彼此真诚。

一把椅子、一杯茶、一句问候……不管家长是贫穷还是富有,都应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真诚。处理学生问题时,班主任不应该把家长晾在一边,自顾自地处理事务,也不应敷衍地应付、打发家长离开,应珍惜每次与家长交流的机会,有针对性地与家长和学生进行沟通,让家长看到班主任的态度,明白班主任的用心,更好的配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班主任应注意尊重

教师与家长沟通时,首先一定要尊重家长,要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尊重他们的观点,应耐心、虚心、诚心的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这样才能保持家长与班主任对学生教育步伐的协调一致。

其次,要在家长面前肯定学生。班主任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甚至影响到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如班主任可以摸摸学生的小脸蛋说:“你真棒!”或在家长面前夸夸学生,这些奖赏性的动作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继续努力的心理。

最后,家长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无论家长间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从他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的那一天起,家长与教师就开始了共同的历程――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师应该学会与每一位家长平等的进行交流,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教师的关注与重视。

四、 班主任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时,还应注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控制好情绪、保持冷静、语调委婉、合理处理问题。班主任应审时度势,始终掌握着交流的主导权,采用合理办法,避免形成尖锐的、激烈的、对立的场面。既要讲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要肯定学生的成长与改变,还要对学生提出要求。不应把班主任与家长间的交流变成单纯的告状。

不应当着学生的面或在大庭广众下指责家长的不是,不应用尖刻的言语刺激家长。遇到家长情绪激动时,先缓解他们的情绪,说说心里话,让家长逐渐平静下来,要有足够的耐心,避免矛盾升级,将心比心,让家长多找自己或自己子女的做得不妥当的地方,不护短、不偏袒,相互体谅,共同教育好学生。

五、班主任巧用鼓励

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多鼓励和赞扬学生的优点,这种鼓励性的行为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继续努力的心理,同时这种肯定也能使家长轻松、愉快、自信地面对教师。沟通时,对学生在校的一些细节行为的描述,可突出班主任对该学生的关注,也会使家长倍感亲切。在沟通过程中,教师要多用商讨性的语言,多征求家长的看法,在家长面前,多鼓励学生,在学生面前,多挖掘一些学生的优点。

第7篇

【关键词】舒适护理;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焦虑;恐惧;满意度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37-01

舒适护理又称为“萧氏双C护理模式”由台湾华杏出版机构总裁萧丰富先生于1998年提出,其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由于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可引起严重的腹痛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病情重,易复发,通过临床观察,此病患儿及家长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焦虑情绪,影响治疗和护理效果。2011年6月-2012年10月,我们将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患儿护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效率,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腹型紫癜患儿,均以出现皮疹,腹痛,便血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诉,其中男孩52例,女孩28例,男女之比1.84:1,其中2岁1例,3-6岁51例,7-12岁27例,13-16岁1例,平均年龄7.4岁,52例发病前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80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各40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和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舒适护理。

1.2.2 患儿及家长心理舒适护理 患儿入院后责任护士要主动热情与患儿沟通交流,语气温和、多安慰多称赞患儿,鼓励患儿与护士阿姨交朋友,尽快消除患儿的陌生感,病取得患儿的信任。要善于观察患儿的言谈举止、面部表情,从而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积极进行心理干预,从而减轻患儿的恐惧。对于患儿家长,责任护士要主动安慰家长,告知初次发病患者的预后,使家长对治疗护理增强信心,责任护士能为宝宝提供全程的护理服务,以取得家长的信任。在沟通中责任护士可全面了解患儿的病情、生活习惯,家长的心理状态,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良好的沟通可使患儿及家长消除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

1.2.3 知识需求干预 向患儿及家长详细讲解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预后及注意事项。

1.2.4 皮肤舒适的护理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给患儿穿棉质、柔软宽松的衣服,勤换内衣。洗澡时水温不易过高,不用碱性肥皂,避免用力揉搓,皮肤勿抓挠。床铺清洁平整,无碎屑。

1.2.5 腹痛的舒适护理 密切观察腹痛及呕吐、便血情况,检查腹部有无包块及时发现肠套叠、肠穿孔等并发症,观察生命体征,特别要观察腹痛持续的时间、频率、程度与饮食、药物、饥饿及情绪的关系。我们针对3岁至8岁的患儿采用脸谱法疼痛评估工具,6分以上的患儿,护士采用非药物性干预,采用主动型与被动型相结合,我科在研究中布置了温馨的住院环境[2]鼓励患儿及家长积极参与,陪患儿聊天、看电视、讲故事,听音乐、床上小游戏,深呼吸等分散患儿注意力、并积极鼓励患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都有助于缓解患儿的

疼痛[3]。有学者认为,疼痛是躯体和心理的共同体验,积极的情绪,如快乐,兴奋或充满信心时,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会降低,痛阈提高;相反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等则痛阈降低[4]。

1.2.6 日常生活的舒适护理 重点向患儿及家长讲解饮食管理的重要性,详细的介绍饮食添加的时机及顺序。注意休息,强调远离过敏源及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是减少本病复发的重要措施。

1.2.7 评估方法 分别于入院第三天及出院前第一天,发放问卷调查患儿及家长的情绪变化和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见表1。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3 讨论

3.1 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发病急、可出现腹痛、消化道出血、易复发,极易引起患儿恐惧,家长紧张,焦虑,非常需要护士,对他们提供高水平的护理服务,传统的护理观念往往只重视疾病措施的落实,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必然要求更新护理观念。

3.2 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5]。我们将舒适护理服务,应用于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患儿,根据患儿的病情、心理、家长的状态给予舒适的护理服务,从方方面面做到真正用爱心、责任心对待患儿,取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帮助患儿及家长消除恐惧、紧张、焦虑情绪,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文以君.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室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A):9.

[2] 崔焱.儿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5-116.

[3] 马双莲,丁.临床肿瘤护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96.

第8篇

公交车上,听一时尚辣妈跟她上幼儿园的儿子说“三等人”的故事。世界上有三等人:一等人,用眼教;二等人,用嘴教;三等人,用棍教。说完,眉毛一扬,意味深长地问她儿子想做几等人?小朋友抢着说想做一等人!妈妈赶紧趁热打铁:“想做一等人,很简单,以后妈妈瞪你一眼就表示某件事你不能做,最好赶紧收手,不然,等着我发火批评你或者动手……那就不好啦!”

会看眼色的孩子需要心灵松绑

听了三等人的故事,可能每个孩子的反应都不一样。有的孩子会对此提出疑问,不是人人平等吗,为什么还分等级;有的嘴上争着要做一等人,真遇到事了,别说用眼教,就算被打得皮开肉绽,依旧该干嘛干嘛;可有的孩子就真听进去了。最后一种孩子很敏感,有点缺乏安全感,他们害怕父母不高兴,所以非常自律,甚至胆小、退缩。其实,这样的孩子最需要心灵松绑,家长在情绪不好时一定要告诉他们:是我自己不高兴,跟你没关系。

家长的眼神指示就是圣意?

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家长有家长的考虑,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沟通。可“三等人”的标准传达的却是:家长永远是对的,孩子要无条件服从家长。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会看别人的脸色,懂得讨别人的欢心,可是自己又憋屈又痛苦,而且缺乏创造力和自己独立的思想。

家长心里想什么,孩子怎么知道

人人都希望别人能懂自己,最好像婴儿时一样,什么都不用说,妈妈就知道我们需要什么。谈恋爱时最让女孩动心的时刻,也是男友读懂了自己的眼神。孩子是读情绪的高手,他们很容易知道大人是不是生气了,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力知道大人为什么生气。他们需要家长明确地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即便告诉了,孩子都不一定能懂。用那么高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太苦逼了。

会察言观色=高情商?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内容: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情商最重要的是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懂得察言观色的孩子并不等于情商高,他们会为了不让别人生气,而压抑、忽略自己的需要,很痛苦。

家长学习争做“一级沟通”

第9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知识不断更新,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儿科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建立和维护良好护患关系的能力。护患关系是指护士与患者之间在提供和接受护理服务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帮助的一种人际关系。作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内容的医疗护理服务,其服务品质的衡量标准就是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如何了解和把握患儿和家属的期望值以及尽快达到这个期望值,除了医院的硬件环境、医务人员的技术、便捷的服务流程、合理的收费和高效的管理等因素外,有效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人说过沟通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做好有效沟通能消除误解与冲突,促进和谐与亲密。

【关键词】有效沟通;儿科;护患关系

儿科有人称为“哑科”,因为护士面对的不仅是无法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而且还要面对焦虑烦躁、对孩子疼爱倍加的父母家长们,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容易发生护患矛盾而影响护患关系,所以儿科护士要熟练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充分向家长解释到位、练就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对减少护患纠纷、和谐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1]。

1 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

1.1 护理理人员方面

1.1.1 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护理服务不到位 (1)主观因素:近年来,护理人员也日趋年轻化,她们自己本身也是独生子女,体会不到作为父母对孩子的那种疼爱和珍惜,不能从患儿和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还有的工作目标不明确、人员不稳定(聘用制护士多)、待遇低,容易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2)客观因素:护理人员缺编严重,一线护士配备不足,工作量大,超负荷工作;嘈杂的环境刺激使儿科护士身心疲惫,情绪容易急躁而影响有效沟通。(3)护理技术因素:儿科护士的技术水平是影响护患关系最直接的因素、也是患儿家长最关注的问题之一[2],在儿科护理操作中最多的是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和采血,其穿刺难度较大,而家长要求也较高,护士心理压力大,易导致失误而使家长不满。

1.1.2 缺乏有效沟通技巧及心理学知识 由于接受教育程度受限,又缺乏此方面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不善于察言观色、不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在与家长的交谈中态度生硬而面无表情,不会巧妙运用肢体语言,过多使用专业术语而产生概念上的误解,影响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3]。

1.1.3 缺少护患沟通时间 由于儿科工作繁忙、紧张,护士往往只急于完成事务性工作,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倾听患儿及家长的倾诉,主动巡视病房意识差、观察病情不仔细,做各项操作前向家长主动解释不到位,都可导致家长对护士工作不满意。

1.1.4 医学知识匮乏 患儿生病期间,家长最关心的是疾病的进展、治疗方案及预后,会向医护人员提出很多的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如果专业知识匮乏,会对家长的疑问解释含糊其辞,很难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容易引起他们的不信任,甚至产生不满而投诉。

1.1.5 不注意自身职业形象 护士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提[4],护士的职业形象主要表现在仪容仪表、举止言谈、医德修养、能力气质、个性特征等方面。个别护士仪表不端庄、言谈粗俗、举止轻佻,使患儿及家长产生不信任感;有的责任心不强又缺乏同情心,使人产生不安全感;有的性格孤傲、沉默不语,使人感觉难以接近,产生距离感,这些现象都会降低护士的职业形象和人际吸引力,影响护患关系。

1.2 患儿及其家长方面

1.2.1 患儿方面 患儿由于年龄及疾病特点,血管细、肥胖、病情危重循环障碍都可穿刺困难,或由于患儿恐惧、哭闹、不配合而增加治疗及护理难度。

1.2.2 患儿家长方面 儿科患者自费者较多,对费用更加关注,加上药品价格上涨及各种较高科技诊疗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加重,两者之间的矛盾常常转化为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不满如催款;患儿家长对所获得的医疗服务质量不满意,表现在对医生的诊治、用药、疗效等方面不满意,他们一般不会直接与医生发生冲突,往往会通过护士工作上的失误如穿刺不成功、更换液体不及时、拔针时孩子哭闹、语言上的不慎等来发泄不满情绪;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爱子心切,把 正常的患儿哭闹、操作疼痛在他们看来能放大几倍、几十倍,对医生护士提出了近乎苛刻的不合理要求,影响正常的工作程序,引起医患矛盾。

1.3 其他 病区环境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差、不通风、无热水、后勤服务措施不到位,病人不理解,抱怨情绪多等而影响护患关系。

2 应对措施

2.1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从思想上转变服务理念 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树立主动服务的理念,医院也要进行全员培训,普遍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采取继续教育、外出进修学习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丰富护理服务内容。

2.2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熟练的专业技术能使病人产生依赖感和安全感,赢得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结合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重点培训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组织高年资护士向年轻护士传授穿刺经验,教育年轻护士平时工作中养成多看、多练,尽量做到镇静自如、有条不紊、一针见血,注重培养儿科护士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及临床应变能力,学会从患儿的哭声中区分和判断病情,了解患儿的需求,培养工作中一丝不苟、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从而尽快的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2.3保持平和心态,开展换位思考 儿科护士要充分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情,对怨恨不满情绪 者,要保持宽容、谅解、忍让的态度,对个别素质差的患儿家长应谨慎、和蔼、不卑不亢,冷静处理,正确引导其听从护士安排,另外要有宽广的胸怀,想方设法为病人解除病痛和忧虑,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自己的乐观开朗来影响患者的情绪,以达到最佳沟通目的。

2.4进行有效沟通,履行告知义务 经调查77.8%的病人希望每天与护士交流一次[5],86.9%的病人选择沟通的内容与疾病有关[6]。因此要建立完善护患沟通制度,及时倾听患儿及家长的心声,尊重其知情、同意、选择等权利,自然、真诚地表达对患儿关心、体贴,注重情感交流,实施人性化护理,可通过发药、巡视病房、做各种护理等机会主动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讲解有关疾病转归过程、住院须知、安全教育、用药注意事项、消毒隔离、育儿等方面的知识,增加其信息来源量,多使用夸奖性语言,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患儿 及家长的信任及配合,促进建立和谐、融洽、友好的护患关系。

2.5 保证合理收费,维护医患双方权益 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儿家长沟通,告知所用费用,提供每日清单,增加收费透明度,对家长提出的疑问与要求及时提供查询帮助,话解因费用误会引起的护患矛盾。

2.6 改善基础设施,创造优美诊疗环境 医院要给患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就诊环境,病房要清新、整洁,设施符合患儿需求,可在病区或楼道的墙壁上画一些卡通人物,贴一些别致的卡通动画及人物,护士站强面颜色要鲜艳,可迅速消除患儿对医院的恐惧感。

2.7 增强法律意识,正确处理护患冲突 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

3 掌握有效沟通技巧

3.1 对家长要预见性沟通 因患儿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家长沟通变得就尤为重要,首先要对家长的焦虑表示理解,并表达出愿意想方设法为他解决问题的意愿;对体温上升期的患儿,由于血管痉挛收缩,末梢循环差,手脚冰凉,穿刺不易成功,要提前告知,并协助家长用热毛巾热敷末梢血管,同时嘱患儿喝温热开水;肥胖、年龄小、血管细、脱水等原因血管不易穿刺时提前进行预见流,解释不易穿刺成功的原因;应用刺激性药物前如阿奇霉素对消化道有刺激,可引起恶心、呕吐,钾盐可出现输液部位疼痛等,提前告知家长,家长也会表示理解和积极配合。

3.2对患儿的沟通要用心沟通 与患儿沟通时,要有父母般的关心、爱心、细心、同情心、责任心,要有亲和力,用一个搀扶的动作、一个拍肩膀的鼓励、一句关心的语言都会拉近与患儿的距离。对患儿来说打针毕竟是可怕的,挣扎哭闹是自然表现,不能产生厌烦情绪,对懂事的患儿可以说鼓励的语言也可用小玩具、糖果哄,分散其注意力以配合治疗,在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让患儿选择治疗护士、注射部位,同时不断鼓励,减轻患儿的心理负担和恐惧感,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用微笑沟通 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剂”,在儿科,微笑沟通处处可用:导诊护士可用轻轻地、和蔼的微笑表示热情,用温馨、真诚 的微笑表示同情关爱,用自信、坚定的微笑鼓励患儿坚强起来;在患儿配合检查治疗、疾病康复时予以赞许的微笑表示赏识,出现小误会时别忘了表示歉意,用请求宽容与谅解的微笑获得相互理解。

3.4 用技术来沟通 熟练、过硬的注射技术和穿刺技术是沟通效果的主要体现,因此“一针见血”容易赢得患儿和家长的信赖,对静脉条件欠佳的患儿,尽量让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最大程度减轻患儿的痛苦。

3.5用一个活动方式来沟通 开展多种活动服务患者,如某院开展的“为病人多说一句话”活动,即入院时多说一句话、操作时多说一句话、操作后多说一句话、检查前多说一句话、留标本前多说一句话、出院时多说一句话、为安全多说一句话、为康复多说一句话。

3.6个性化的护患沟通 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不断建立新型护患关系,对患儿及家长的服务不是简单的态度和蔼,而是按照护理程序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对危重患儿全程陪同检查,根据患儿年龄、病情的不同提供个性化护理和健康教育,切实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在入院当天、治疗期、康复期、出院后等不同时期提供患儿所需的健康教育内容。

3.7进行有效沟通的注意事项 与家长沟通时,切忌单向的信息传递,应注重信息反馈和家长的反应,在宣教中间要有停顿,询问家长是否听清、是否听懂;正确运用语言和形体语言艺术;注意口语的科学性通俗化,防止因语言不当引起的不良心理刺激,不要生搬医学术语,以满足不同层次患儿及家长需求;家长有愤怒情绪时,要密切观察家长行为的变化,注意保持冷静,切忌“硬碰硬”,应及时转移冲突现场,积极寻求帮助,及时消除误会。

4 小 结

近年来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儿科护士面对的是因孩子生病而住院或就诊而焦虑不安的家人,如果只注重完成护理操作,忽略家长的心理变化,容易导致家长对护理行为的不理解,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又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护理模式,全面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因此,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掌握有效沟通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学会慎言、能言、善言,有效地与患儿及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满足患儿及家长的心理需求,树立医院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 卢仲毅.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患沟通在医学继续中的必要性[J].重庆医学,2003,32(4):385-386.

[2] 谢康秀.护患沟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西南军医,2008,10(5):174-176.

[3] 成幼林,王晖,邓力红,等.急诊儿科护患沟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学报,2008,15(1):46-47.

[4] 孙启云,肖国慧.儿科输液时的护患沟通技巧[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6):762-76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