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23: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会经济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2009年是贯彻落实“粤东会议”精神、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第二之年。要加快发展步伐,关键在于扬长避短,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首先,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要利用全面建设生态示范县的机会,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效益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次,要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再次,要坚决搞好社会管理工作,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空间。特制定出几项工作计划如下:
一、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
我镇将成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的领导。要适应形势发展,大力引进农业优良品种工作力度,逐步淘汰原有的产量低、质量次的品种;要适应入世新形势,善于打破常规,打破自给自足、满足现状的思想,树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意识,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引导农民发展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巩固和发展原有的青榄基地。落实上级有关“扶贫到户”政策,鼓励农民有计划、成规模地发展种养业,帮助农民挂靠龙头企业,拓宽农产品销路,以市场为导向,以销促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二、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加快工业发展
首先要继续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水电企业的作用。镇要把拦河闸电站这个项目当做今年的头等大事来抓,帮助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关系,确保电站正式运转。其次,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在巩固同成工艺公司、春燕玻璃厂的基础上,扩大其辐射带动力,并创造条件,以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文明安定的治安,以诚招商,以商招商,加强与外面的沟通和联系,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提高引资水平,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不断完善镇区域的建设,抓紧完善各村基础设施建设,早日实现村村通公路。其次,水利方面,要尽快动工改造水渠,完善水沟、保证农田的灌溉用水。第三,要不断美化村容村貌,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
四、要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要认真抓好殡葬改革工作,要多想办法、采取强硬措施,采取宣传教育与打击震慑相结合的办法,加强殡改执法巡查,加强综合治理,确保遗体火化“一刀切”,坚决制止二度土葬和封建迷信活动的发生,把殡葬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是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教育与打击刑事犯罪两手联动,共保稳定,继续深入开展以打击利用“”赌博活动的专项行动,保持对“”赌博活动的高压态势,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三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把计生工作做好,巩固和发展几年来计生工作的成果。四是要认清发展形势,全力做好社保工作,发动群众自觉参加社保,确保群众老有所养。五是警钟长鸣,落实责任,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和森林防火工作。六是积极妥善化解基层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七是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彻底解决群众“病不起、看病难”的问题。
上述四点为2009年工作计划,各领导一定会严格按照计划带领群众共发展、同致富。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足球经济;社会经济;发展;贡献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32-02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中,足球经济的发展在各个行业中均有所涉及,可以说足球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因为足球运动自身拥有了一定的粉丝,这些粉丝也间接刺激了足球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足球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影响。足球经济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有效解决就业等相关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有效优化社会经济整体环境。为此,我们就足球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贡献进行以下分析。
一、足球经济概述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足球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在整个社会环境中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足球已经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运动方式,而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变为一种全新的复合型经济产业,可以说,足球经济是现代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标志之一。
足球经济,就是基于足球运动自身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的开发与流通,将足球作为主要产业内容的经济发展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球员的转会、相关足球产品的流通与发展等。据不完全统计,在现阶段的生产总值上来说,足球经济是现阶段的世界经济系统中重要的部分,其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高于一些地区的年度生产总值了,就拿英国的英超联赛来说,已经超过了半百亿的年度总值。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足球经济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在足球门票、足球赞助商、足球转播权以及足球广告营销等领域都有所涉猎,在这其中衍生的各种足彩内容以及相关足球文化的开发,也给社会经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社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足球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效保障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增长。
二、现阶段足球经济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在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足球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各个行业领域中有效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各种社会问题,在根本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优化了整体社会经济环境。可以说,足球经济自身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贡献,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此,本文对现阶段足球经济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阐述。
第一,足球经济可以有效缓解人口就业等问题。足球经济的发展有效缓解了社会事业人口的问题。任何一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要有一定的人员参与,人员的参与与使用一定会有不同新的岗位出现。在足球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国球足联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足球经济在社会中衍生了一些新的就业岗位,如各种足球裁判员、运动员以及相关行政管理人员等。其中最为主要的人员当属足球运动员了。根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表明,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将近3亿专业足球运动员,在亚洲的足球运动员大约在一亿人左右。这些数据表明,足球运动有效带动了人员就业,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同时,在一些足球运动发达的国家中,如英国、意大利以及德国等国家中,足球运动员的收入也是较为可观的,其中一些著名运动员的收入相对更高,基本是按照周来计算收入;同时,因为知名运动员自身具备较高的知名度,可以通过各种广告的拍摄、球衣的销售以及比赛分红等方式增加自身收入。特别是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经济集团对于足球行业的发展相对看好,注入了大量资金,有效促进了足球运动员的经济收入。这也就造成了一些足球运动尚在发展过程中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以及俄罗斯等相关国家,通过高薪聘请的方式,将国外高水平的运动员以及足球教练引入自己国家之中,这也无疑不促进了足球经济的整体发展。虽然我国在足球领域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但是在足球比赛的奖金以及相关福利待遇等方面也是较高的,如恒大的足球运动员年收入直逼千万元。
[关键词] 奥运会 奥运经济 社会发展
一、奥运经济的概念
奥运经济是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奥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利用奥运会创造的商机,借势发展本地区经济的一系列活动。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直接为举办奥运会产生的经济活动,如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的投资及投资拉动等;二是围绕开发奥运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如奥运会市场开发等;三是主办城市借奥运会契机,发展区域经济、加快城市建设的各种经济活动。从本质上看,奥运经济是由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的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经济现象。如果这种注意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将对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使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水平适当超前。如韩国借1988年汉城奥运会良机,推动经济超速发展,1981年至1988年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2.496,1985年至199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国家的转变,国际形象得到明显改善,国际地位获得很大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奥运经济的基本特征
1.阶段性。奥运经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奥运会是奥运经济运行的核心资源,每4年举办1次,对举办城市的发展产生一种阶段性作用。从成功申办到正式举办以至奥运会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效应的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奥运经济周期,国际上通常定为10年到12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呈现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前奥运阶段,即7年左右的筹备期,以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投资增长的拉动为主。奥运阶段,即奥运会举办当年,以奥运会的举办而增加的各项消费带动为主,如旅游、商贸、电讯等方面消费增势强劲。后奥运阶段,即奥运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受需求不足制约,可能产生房地产闲置、旅游业不景气等低谷效应。但如果筹办奥运会期间,能处理好可持续发展问题,可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2.非均衡性。举办奥运会将从总体上拉动举办城市经济的增长,但并不是所有产业及行业都能直接受益,其对产业及行业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征。从一般规律看,对第一产业中绿色食品生产行业有较强的带动性;对第二产业中的部分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如建筑业、建材制造业以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全而深刻,将促进文化、体育、旅游的发展。深挖机遇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奥运效应和作用,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关键在于如何运作。
3.规制性。近20年来,国际奥委会在开发奥运会的经济价值、确保奥运会顺利进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商业运作规则,包括采取严格措施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控制运动员的商业行为,以及限制举办城市组委会的活动范围和权限等。它采取先取后予、互惠互利的办法,即给主办城市一些经济利益,又要对主办城市的市场开发行为予以严格的控制,以维护其在全球体育资源配置中的独特地位。为此,主办城市在举办奥运会、发展奥运经济的过程中,既要遵循国际奥委会的运作规则,又要在与其博弈的过程中寻求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空间。
4.开放性。奥运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历经百年发展至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参与和广泛支持,已成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加强了解、增进友谊的国际性舞台。自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运作模式做出重大改革,引入商业化运作机制,制定全球营销策略,最大限度地开发其经济价值,使依托于奥运会而产生的奥运经济更成为一个全球经济系统,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企业以及各类组织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机会,同时促进了举办国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开展。
5.融合性。奥运会在创办之初,就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道德理念,旨在以体育运动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增强各国之间的团结、友谊与合作。在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的情况下,奥运会的作用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体育的范畴,体现了体育与文化、体育与经济,以及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体现了举办国家和世界经济、文化潮流的相互交融。因此,各举办国都极力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努力推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赋予奥运经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内涵,借举办奥运会之势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总之,奥运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联,从空间范围看,北京奥运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在北京;从时间维度上看,奥运经济影响在12年左右,奥运对经济的影响短期主要是影响总需求,长期主要是影响生产技术,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和经济体制,从而影响总供给和生产能力;从经济层面上看,奥运的经济影响包括对实物经济层的影响和货币经济层面的影响;从产业结构上看,奥运经济影响最大的是二、三产业。因此,奥运对社会经济影响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奥运将对首都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符亚明:奥运引致性需求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5)
[2]史 兵:试论奥运经济的传导效应[J].中国体育科技,2002.(8)
关键词:社会经济;财务;会计目标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下进行财务会计目标的探究,明确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发展方向和创新趋势,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对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要放到企业工作的日程上来。
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财务会计目标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财务会计目标必须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财务会计目标要提供相应的符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的会计基础信息;其次,设立的财务会计目标要适合企业发展经营的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可以使社会各界都能够充分地了解到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结果等。
二、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发展方向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也不断地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路线,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影响,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主要是通过第三种身份对企业的经营资产状况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统计,进而了解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在全球性经济的作用下,财务会计目标中的监督作用越来越弱化,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有待提高,从而使得财务会计目标的整理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将对企业发展有用的,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会计信息作为财务会计目标发展的重点。而对于企业将来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力的风险信息,对潜在的风险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将企业中传统资金成本的流向表以及企业资金负债表进行研究绘制成表,因此,对财务会计信息报表的研究也是财务会计目标设立的研究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对于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有用性研究将会更加严格,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统计出企业的所有资产情况,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对于这些财务会计信息的整理是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发展的主要趋势。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首先是要确立财务会计目标体系的内容标准,从而使得“公共契约”和“私人契约”能够统一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符合我国政府的政策要求,在当代社会经济背景下,国际性的金融体制目标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之中,与此同时,国际金融上的积极发展也影响着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影响着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发展方向。近十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在不断地增加,影响了我国货币的总发行量,在现代社会的经济背景下,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的现象,因此,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和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社会经济中股票行业、信托期贷行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社会的经济市场体系也发生了一些相应的改变,所以,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发展方向也要考虑社会经济背景中各金融行业的发展状况。
三、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
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需要更加创新化的发展,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根据企业总体规模的大小,以及各种企业组织形式上的不同,进而导致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企业结构不同设立的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形式也不同,所以在财务会计目标设立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进而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够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使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能够创新化发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企业自身要树立创新精神,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企业中工作人员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无论是在企业的经营中还是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过程中,都要使财务会计的行为符合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要使企业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设立进行更好地创新,充分发挥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企业领导的支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处理环境同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并改进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创新的发展环境,结合先进性理念进行研究,企业中各管理部门都要加强重视力度,从而完善企业中各财务会计信息整理的环节,在财务会计目标创新的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后及时解决,并且做好问题预防工作,使得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创新工作朝着科学高效合理的方向发展[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是一项必须坚持的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也是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的,所以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发展工作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来进行,从而实现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娟.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创新的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2:215
关键词: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经验;中国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y close. on the one hand,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constrai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demand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along with the process of huma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ssues are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for both the current,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still a rising star such as japan, south korea, china taiwan, as well as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ill have experienced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had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this is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is a very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environment;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experience; china
引言
环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作用于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特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逐步被认识的。环境问题也是逐步被认识、重视和解决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辩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进而转向对于环境的关注。197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了“生态发展”的概念;1980年unep召开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的讨论会,指出这四者之间是紧密联系、互相制和互相促进的,新的发展战略就要处理好这四者之间的关系。1982年2月,《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1982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理事会特别会议提出了新“环境”概念。1992年6月《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发表。到目前环境问题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关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幸福和未来。
1、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1.1.环境问题
人 和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整体。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自然环境创造了人,人又改变自然环境。人以其社会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环境。人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生命过程。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活动是一个引起生态系统变化强有力的因素。当人类 的活动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时,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共同优化,反之,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不能协调时,将导致外界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在近代大工业建立之前,环境对于人类作为一种自然界无偿提供的公共产品存在着,环境问题只是在大工业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为人 们认识。
1.2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普遍性
从大多数国家现代化过程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环境问题。
19世纪80年代,美国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界赋予的公共环境产品已相对稀缺。在城市中,饮用水也不能免费任意使用。1895年左右,工业废物的排放问题被提到了议会 。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本、韩国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开发的十年”的60年代,韩国的经济出现了腾飞。被称为“汉江奇迹”。但同时,以“汉江污染”为代表,韩国的环境、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日本于战后50年代中期,经过经济恢复之后,进入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平均增长9.8%。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偏重重化工业,这一时期的产业技术整体上具有“重、厚、长、大”和高资源能源投入的特征。巨大规模经济加上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60年代后半期,日本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害大国。
战后台湾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后,被称为“富裕中的贫困地区”。
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近年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同样出现了环境恶化等问题。
从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都出现了环境问题。无论是美国这样的先发展的国家,还是日本、韩国这样的后起之秀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在目前的初步发展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
1.3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3.1.由于认识不足。
由于人类缺乏对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之间的关系的正确把握,认为资源环境的无限供给性,所以往往单纯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安排活动,这样不可避免会打破人与外界环境的均衡,导致环境问题。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当然后起的工业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问题。
1.3.2.从人类的效用偏好分析
我 们可以把一切可以给人们带来效用的物品分为环境和非环境两类。由于人类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当环境物品非常丰富时,人们对其的边际效用接近于零,而对其它非环境物品的边际效用很大,所以人们往往选择牺牲环境来生产其它的物品,直到两者相等。而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牺牲环境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 引起环境问题。这在所有的国家都得到了体现。
1.3.3发展过程中一些客观限制
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等的限制,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另外,由于人口等一些原因也会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问题,如印度等国家。
1.3.4 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国际分工问题,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只能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出口初级产品,并接受一些有污染的国外企业。以获得发展。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可以将一些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这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造成破坏。
1.3.5 制度失灵
包括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市场机制可以被理解为配置资源的制度。由于现实的市场中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备等问题,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导致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政府由于不恰当的行动或缺乏行动,也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
2、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治理过程
2.1.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和治理过程
在当时的开发年代,包括发达国家都未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问题为世人所关心,主要在1972年如开联合国环境大会之后。
美国1899~1948年期间,环境污染在美国尚未成为全局性问题,加上联邦政府的经济实力有限,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力。管制职能主要靠地方政府行使,且侧重于水资源的保护。从整体来说,各个地方的政策成效很不平衡。1948~1970年时期,1948年颁布水源污染控制法,联邦政府开始真正介入环境保护。1970~1980年时期,环境保护政策开始取得成效。1972年颁布了净水法。由于财政经费充足,加上美国各界对污染问题高度重视,环保手段大大强化,进一不提高了环保系统各层次措施的协调配套能力。但是,巨额环保开支成为美国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严厉的管制措施对整个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引起了美国朝野的极大关注。
韩国60年代开始“汉江奇迹” ,那时,工厂的烟尘被称为“繁荣的烟尘”。人们陶醉于经济的发展之中。在经济增长至上主义的时代,虽然也有一部分舆论强调环境意识的重要性,但占压倒多数的立场反倒人为经济增长才是维护环境的先决条件。只有经济增长国家和个人才能富裕起来,只有富裕了,才能维护环境。进入70年代,由于经济增长一边倒政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暴露,国民也开始切实感受到,经济增长和环境,大体上处于“相抵消”(trade-off)的关系,这时环境问题得到重视,政府和民间都开始行动起来,但力度还不是很大。环境保护的社会意识到了80年代末,才开始初见成果。到了90年代,环境意识在国民之中极大高涨起来。但韩国的环境保护,总的来说仍只停留在“改良主义”的水平上。
日本和台湾也大致经历了相似的过程。所以我们分析,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是一个“试验和失误”(trial and error)。从环境无知的阶段,到环境认识的模糊阶段。然后是知到行的过渡阶段。最后达到环境保护的官民共同行动阶段。
2.2.治理和管理手段、方式
美国环境保护的具体政策措施是多层次的。就整体而言,其特点是以立法为基础,以行政措施为主,辅之以一定的经济手段。主要有:1、直接的行政管制2、自愿管制3、责任赔偿制4、污染税制5、津贴制等 。
日本现在强调的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首先在法律和有关政策、计划中明确社会各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第二,把环境考虑纳入政府的政策、计划和重在公共项目。第三,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综合决策。第四,日本民众和ngo的参与及其综合决策活动。
台湾的对策有:1、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区,保护自然环境。2、对城市与重点经济区、工业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3、推行“清洁生产”。主要措施:1、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正常机制。2、较大幅度地增加环保投入,积极治理污染,加快环境保护建设。3、加强以立法为中心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完善法规,强化法治。4、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促进污染处理。
从这些国家治理和管理环境的手段、方式来看,都强调了政府的干预。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各个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在具体的行动中不尽相同,有各个国家的特色。
3、对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参考意义
3.1.必须清楚认识我国的国情,如资源禀赋,人口众多等问题。
从 上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家,其资源禀赋不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也不尽相同。同样,在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方式上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清楚认识我国的国情,选择适合我们的发展道路,采用适合我们国情的环境策略,处理好我国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2.采取适合于我国国情和地位的政策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大问题。我们应当结合国情和发展阶段,将环境问题放在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解决。综合处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3.3.注意制度设计
制 度设计即包括有效的利用市场机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利用市场机制方面可以参考新制度学派的产权管理方式。在目前应注意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加强立法和执法。用行政管制手段,通过国家权力强制执行,以禁止、限制或要求经济主体的特定行为。如最低技术标准、排污限额或指标。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基础 的经济手段,主要通过创造一定的刺激方式,将资源环境的成本纳入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从而间接地改变经济主体的行为。如排污收费、污染税、生态环境补偿税、财政补贴、排污权交易等等。
3.4.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也即在决策过程中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从决策开始就要在环境、经济、社会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使三者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
3.5.政府和民众一起行动。根本在于人们的效用偏好,人们真正认识和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效用的影响。
3.6.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大系统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 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中,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那就是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大系统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发展目标上,追求单一的经济近期高速增长逐渐转换成追求近期与长远相统一、经济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路径上,主要依靠拼资源、上规 模扩大生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内容上,应该注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pearce,d.w. and warford,j.j., world without end: economic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japan environment agency. national action plan for agenda21.
oecd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untry experience. paris ,1995
unced. the global partnership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a guide to agenda21.geneva,1992
bartelmus,peter environment ,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and strategies of sustainabilit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carew-reid,jeremy(et al).strategies for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handbook for their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1994
王金南,《环境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夏光等,《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刘思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金炯国,《经济发展过程和环境问题:现代韩国的经验》,《当代韩国》第4期, 1994,
张俐萍,《美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外国经济与管理》第10期,1994,
张茂法,《论台湾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1995
陈 萍,《台湾经济成长背后的环境代价台湾经济》,《海峡科技与产业》第4期,2000
胡国杰等,《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师》第10期,2002
杨庆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第9期,1994
冯 薇,《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及其局限性》,《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1期,2002
许云霄等,《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及政策建议》,《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2期,2002
何全先,《论环境问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商业研究》,第6期,2002
魏一鸣等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多目标集成模型》,《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第8期,2002
李崇阳,《试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和博弈》,《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第2期,2002,
关键词:外语教育;社会经济;教育政策
在各国之间往来逐渐频繁的状态下,外语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育不仅涉及个人成长成才,更涉及国家的政治以及经济发展。因此,在制定相应的外语教育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例如:考虑一定的教育成本与收益,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接受外语教育的最佳年龄,外语教育的知识内容等。国家将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放在一定的战略发展高度,协调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将能够极大程度地促使国家经济软实力的提升。
一、外语教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互动
1.以亚洲新兴工业国韩国为例
韩国的外语教育最初始于对我国汉字的借用,另外照搬了日语教育体系、美国英语教育体系,发展历程较为艰辛。在1955年时,韩国的外语教育终于走向了自主发展的道路。直至今日,韩国的外语教育方试图通过制定比较合理的政策培养人才,使其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韩国创造更加丰富的经济利润。整体而言,韩国的外语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迅速,自其自主发展至今,韩国的外语教育得到了来自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持。由此,能够根据目前的经济社会需求对外语教育政策进行恰当的调整,培养相应的人才。面对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韩国逐渐加大了对外语教育的投入,将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放在战略发展的高度,便于推动其外语教育的有效开展,为其经济的增长提供软实力支持。
2.以欧洲典型发达国法国为例
法国可以称为欧洲的发展大国,是欧盟当中的重要组成成员。基于其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外语教育极为受重视,与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均具有紧密的联系。法国曾经对其外语教育政策制定以及实施情况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发现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中,外语教育更应该具有跨国家文化发展的特征,同时可以利用在欧洲的发展趋势,为其提供外语语言的多样化选择。外语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建立比较广泛的网络外语资源,聘用专业的外交人员,力争将外语教育发展成为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工具。法国外语教育政策的不断创新与实施,明确表明外语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更对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法国愈加重视对外语的教育,尤其汉语的兴起,使法国更加重视与中国的各项往来,不断提升其汉语教育水平。
二、各国外语教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互动对我国的启示
由韩国和日本外语教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经验而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均重视对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均希望通过外语政策的实施,提高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由此,我国需要明确,外语教育并不简单的是一项语言教学,其更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需求以及经济增长的水平。外语教育的形式比较多样,可以通过教学、培训、考试等促进公民自身外语水平的提升。
另外,外语教育不应该仅仅为了培养外语人才或者翻译人才而进行,更应该致力于培养精通外语的高级专业人才,使其能够在各项工作当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外语教育亦应该渗透到各阶段学校教育当中,尤其小学教育,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掌握相应的外语基础,为今后的外语深入学习提供充足的动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坚实的保障。由此方能够建立良好的外语教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
综上所述,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愈加频繁。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各项交流越来越多。因此,为了促使我国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促使我国的社会经济更加稳定和快速地发展,需要积极吸取不同国家在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外语教育优势,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国际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外语教育政策,将外语教育置于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只有如此,方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提高我国的经济软实力,促进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蔡志全,赵红霞.“一带一路”背景下试行多元外语教育政策的思考――以新疆地区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5,17(1):10-14.
【关键词】高等院校;区域经济;辽宁省;发展对策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化和高等教育地区化趋势的出现,高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已普遍为世界各国所重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求高校必须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当前,辽宁的产业发展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谋求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发展水平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成为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辽宁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低碳经济为主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这就要求辽宁省高校积极参与地区发展,更大程度地融入辽宁社会经济发展中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和带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校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研成果以及创新动力等促进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反之,区域经济是区域高校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为高校提供物质条件,是高校发展的支撑与引导因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一)区域经济对高校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区域经济为高校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高校的办学理念、层次结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就业形势等方方面面。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对区域高校的制约和影响更为明显。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高校发展建设的主要动力。
(二)高校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项主要职能。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且对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区域性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不同的区域经济在发展并形成自身经济特色时,需要高等教育与之配合,为之服务,形成一个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高校不仅在知识生产、传播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不断地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和科技研究,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思想库”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二、高校促进辽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辽宁省高校发展现状
辽宁是高等教育大省,目前已建立起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且整体发展趋势良好。2010年,辽宁省普通高校112所,分布在全省的14个城市。[1]2007年底辽宁省高校总数量位居全国第10位,本科院校数居全国第4位。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50344人,居全国第11位。其中正高级职称的教师6232人,副高级职称的教师15926人,均位居全国第6位。[2]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辽宁省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近年来,辽宁省高校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拓展学科覆盖领域和服务方向,以其拥有的人才、学科、科技优势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辽宁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助推器、科学技术进步的孵化器、文化繁荣的辐射源。此外,一些原中央部委属高校划转到辽宁管理后,也使辽宁与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各部委所属行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在服务辽宁区域经济的过程中,这些高校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力量,为提高辽宁省人口素质,实现“教育强省”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辽宁省高校促进辽宁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高校在辽宁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面对国家和辽宁经济发展的新环境、新机遇、新问题、新要求,高校必须认清自身在促进辽宁社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1.办学理念相对滞后,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不强
高校服务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没有从根本上树立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从高校管理层面到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意识不强,程度不够。多数教师固守脱离实际的校内教学、科研工作,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较差,很少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大部分高校和所在区域政府尚未建立起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压制了高校和高校教师主动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积极性。正如王旭东(2007)指出的那样,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高校没有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仍按原有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上追求规模、层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追求大而全;在科研研究上不联系实际,只关注课题、论文数量。[3]
2.区域经济发展体系各要素之间互动合作机制尚未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高校与区域企业缺少有效的联系和沟通,沟通渠道尚不顺畅,合作机制有待完善;区域政府未能很好地发挥牵线搭桥的协调引导作用,致使高校的科技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为:传统体制下的政府以计划配置区域经济发展体系各要素的方式仍未彻底改变;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互动机制缺位;现有的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和支撑服务体系较为薄弱,不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体系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外部环境欠理想;政府在科技信息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方面尚需完善;科研成果不能面对实际需求,科技体制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由于渠道不畅,相当一部分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而高校注重理论研究,存在着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现象,无法供给企业需要的具有市场前景和高附加值的科技成果。
3.高校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相脱节,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高校专业设置陈旧、结构不合理。一些课程的设置不能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许多高校不明确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中所承担的育人责任,不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筹划学科建设脱离区域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当地文化资源状况。导致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致使高校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人才培养与经济需求的错位和脱节,不能很好地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4]
4.高校科技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高校的主要工作偏重于教育功能的发挥,较少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特别是大部分区域高校科研整体实力相对薄弱,科研力量过于分散,未能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流高校缺失,高校、科研院所机制不活,关键技术领域重大突破少,与生产和优势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等。致使高校运用科学理论解决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为当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咨询服务,高校科技对区域经济建设的引领、支持程度不够。
三、高校促进辽宁社会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用,努力将高校的优势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辽宁高校应努力提升自身发展质量和水平,在辽宁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创新办学理念,多种形式服务区域社会经济
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辽宁高校办学理念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校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观念,创新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服务区域的指导思想,采取开放式办学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创新办学理念,服务区域社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和使命,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高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发展的出路也在于服务社会。当前,教育科技正在发挥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辽宁省高校作为辽宁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培养创新基地,要创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自身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全方位地融入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去。
(2)树立开放式办学思想,借助文化辐射促进区域文化建设,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支撑。高校应以开放性的大学文化建设模式向区域辐射先进文化。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氛围、价值取向等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要积极利用高校在引领和传承先进文化方面的优越条件,引导校内先进文化向区域社会转移。 [5]
2.加强政策引导,建立互动机制,创新体制机制
(1)实现高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必须建立高校和政府、企业(社会)三方互动机制,各司其职,共同努力。
就地方政府而言,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树立为高校和区域发展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桥梁和引导作用。制定倾斜政策,鼓励高校与社会加强联系与合作,协调高校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为高校服务社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统筹规划高等教育,加大投入,改革管理体制,扩大高校的办学自。就高校而言,要积极加强与地方的合作与交流,主动承担起促进区域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职能。充分认识“企业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关注企业亟需的具体技术问题,以赢得地方的信任和支持,在服务中求支持、求发展。就区域企业而言,要赢得区域政府的支持,主动寻求与高校的合作,共同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和科技方面的优势,企业在资金和设备上的优势,使各自的资源得到最佳的互补和配置,促进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高校与企业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形成。
(2)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创新要素,建立有利于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文化生长的制度环境,把蕴藏在广大科技人员中的创新活力激发出来,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使高校真正有效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体系建设,促进人才、教育、科技、产业的良性互动。
3.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产学研合作通过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体系所需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促进辽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要走出去,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向和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高校的科研项目发展方向及专业设置,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实际相脱离问题,使科技成果更加贴近企业和市场需求。结合辽宁省现状,辽宁省高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可采用松散的产学研合作、大学衍生企业、入股型产学研合作、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多种模式共存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增强辽宁省高校与地方的联系,以项目为牵引,开展社会服务、引领区域创新,形成高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4.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和区域发展的有效对接
辽宁省高校的战略“定位”一定要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高校自身的条件,坚持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建设,找准与企业、区域发展的利益共同点,紧密围绕辽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学科和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调整学科布局、专业结构和培养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学科专业的合理布局与升级,解决专业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以适应辽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5.提高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引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高校服务能力是指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教学服务能力、科技服务能力、信息咨询能力等诸方面能力的综合。[6]辽宁省高校作为辽宁科技和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应当为辽宁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在辽宁高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在辽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辽宁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思想库作用;在全面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中,加快提升高校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自身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这就要求辽宁省高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创造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及时更新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水平,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和科技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 2010年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省略/secpage.htm?actionType=viewjsp&id=13661.
[2]辽宁省教育厅,2007年辽宁省教育统计年鉴[Z].
[3]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任培秦.高等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3.
[5]许立.大学文化是城市精神的缩影[N].大连晚报,2010-09-25.
[6]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6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诸多影响。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4)》指出,人口老龄化会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也将挑战公共政策,并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公共政策作出相应调整。
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按照联合国人口报告的标准,老龄社会分为进入、深度和超级三个阶段,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或65岁以上占到7%,是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至调查结束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我国当时已进入老龄化的门槛。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比10.1%。从以上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老龄化呈加速度上升的状态,并且形势日益严峻。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对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社会经济效益等也具有一定的刺激与促进。具体来说:
2.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始终是社会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国内外人口老龄化情况及研究来看,其确实对经济发展具有多重消极影响。一是会减少劳动力供给,降低劳动生产率。有效劳动力供给是确保经济发民的基本保障,人口红利是我国保持长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劳动人口的老龄化则会导致适龄劳动力比重下降,使我国丧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二是会制约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懂技术、有文化、掌握多重技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支撑。而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必然伴随着大量劳动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的减弱,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当前,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城市老龄化,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大量外流,这就使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整体下滑,不利于现代先进农业机械、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障碍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农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缓慢也必将全面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四是导致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深入,社会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抚养比将越来越大,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必将加重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内地劳动年龄人口总抚养比2010年为34.2%,而2014年则达到38.1%。五是会影响税收政策和政府财政支出。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劳动力的减少,相应的就会减少纳税人的比例,而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收入,只能提高税收,从而增加企业的负担。同时,政府为了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将大幅增加用于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服务的财政支出,从而减少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六是会减少社会储蓄。社会储蓄是经济建设投资的基本保障,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及老年人收入的减少,其更倾向于消费,从而导致社会储蓄的减少,并引起社会投资的减少,而影响经济发展。
2.2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会拉动老年消费领域的发展。老年人消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在吃、穿、用、精神享受等方面均不同于年轻人。老龄化的加剧会使这方面的需求愈加迫切,从而拉动老年人消费品、家政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和保健器械、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消费,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二是促进消费品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政府、社会、家庭在养老保障的投入不断增加,消费市场规模和经济结构也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老年人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使老年产业不断发展,促进了所涵盖的医疗保健、老年人用品、护理、文化产业等的快速发展,从而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3结语
从社会发展进程和规律来看,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因此,广大社会工作者应全面、科学地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齐传钧.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S1)
[2]白洪鸽,梁硕轩.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5)
关键词:环保档案 助推发展 强化管理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chives has a wide range of sources, but involves range wide, and there are more dispersed; as a resul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chives professional strong, in content and utilization and has a comprehensive, long-term, sustained and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chives management to maintain ecological balance, to create a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promot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chives boosting development strengthen management
环境保护问题是近年来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早在“十一五”期间,就已经把环境保护工作提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统筹规划,以着力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总体目标;以改造落后产能、加快经济转型和可持续为科学统揽,重点推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1、强化环保档案管理是历史重任
由于环境保护关系社会稳定和科学文明延续,关系人类生存和民族繁衍;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强化环保档案管理,发挥环保档案社会价值其意义深远,所以在环境建设中应该首先确保环保档案工作的优先发展。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节能降耗,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取得实效、成绩斐然。但在环保档案的综合管理与应用方面,总体说来还处于起步晚、发展慢的阶段。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保档案在管理手段上滞后;二是环保档案专业体系管理不健全;三是环保档案的管理模式缺乏系统性,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四是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制度,在环保档案的实际应用中显露出诸多弊端。
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压力巨大,且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这就决定着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要在很长的时间内仍将处于“警钟长鸣”的艰难发展阶段。因此,重视与之相关的环保档案管理,也就成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必须跟进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就目前来说,对环境保护档案加强统一监管是经济发展中的大势所趋;为环保建设提供祥实资料和参考借鉴是档案工作的发展目标;夯实基础、体现价值、发挥效益是环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方针。
环保档案有别于其它类型的档案,管理要有超前意识,不能坐等档案送上门。要提前介入,要主动收集,要用对历史负责的良心去记录保管环保档案。安徽某县在招商引资中,不加选择的盲目引进了落后淘汰、污染严重的车辆电池生产线。且在投产后又大量偷排了含铅污染物,最终造成了附近居民区儿童严重血铅中毒的事件发生。经媒体披露后,当地档案部门主动介入,排除各种干扰,全面收集和整理了血铅中毒事件的档案资料进馆保存,以便让后人能够了解真情,引以为戒。这就是档案工作者对历史负责和自我超越的实践,也是档案工作者在经济转型中主动走进经济建设中心,服务社会大局的一次典型示范,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通过此事件说明,如何静下心来思考环境保护档案现状?如何为环保档案创造发展利用空间?如何建立健全环保档案统一监管体制?应该是档案工作者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当前着重思考的一个重点。
环境关系国家安全、环保档案是环境建设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保障。建立环保档案统一监管体系,提高环保档案综合利用价值,是档案工作者对社会和对历史责任的主动承担、而且任重道远。
2、统一管理是环保档案综合利用的基础
建立环保档案统一管理机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基本要求;综合利用环保档案,发挥环保档案社会效益,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环保档案在利用上的隐现性,决定了环保档案必须在管理模式上实行开放性和统一性;在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上采用社会共享性和兼容有赏性。强化环保档案统一监管力度,是环保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工作者,都要具有环保危机意识和环保忧患意识;都要扮演一线角色走到台前;都要具有真正愿意坚守和务实奉献的执着精神,主动收集和管理环境保护档案。
建立国家层面的环保档案专业管理机构,是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国家环保事业,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和谐社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实行环保档案全国统一监管体制,建立环保专业档案社会资源共享模式,是环保档案综合利用和发挥社会效益的重要基础。
管理好环保档案、为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环境建设提供服务,是档案工作体现社会价值、发挥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以未来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必然侵害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发展地方工业,繁荣地方经济,不能以牺牲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更不能给当地老百姓埋下生命健康隐患。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必须努力避免。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不容回避,如果没有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意识,就没有对环保档案的统一监管决心。环境治理不能总是 “纸上谈兵”,应该有重拳出击和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作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环保档案统一监管体制不能鹤立独行、各自为政。应该有当务之急的远见卓识和当机立断的有效措施作为实践支撑。
重视和强化环保档案管理是加快环境建设的基础;管好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档案资源,是未来环保建设和环境治理的依托。以往的各自为政和分散保管的诸多弊端,严重弱化了环保档案的社会价值;统一监管、方便利用,是环保档案发挥价值的捷径;固本求原、确保安全、广泛收集、归类统管,是环保档案发展的方向与坐标。运用高科技管理手段,建立国家层面的环保档案管理体系;用法律规范环评制度,以强制性手段监管和确立环保档案的行政管理措施,应该是环保档案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方向。
3、环保优先理念助推皖江城市发展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安徽在承前启后中同样迎来了腾飞崛起的发展机遇和空间;特别是拥有居湖临江的省会合肥,纵揽了淮淝水系之优势、独占了携南连北之区位,凭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发展环境,依靠着“环保先行”的建设理念实践,助推了皖江城市的快速崛起和跨越发展。
近年来,皖江城市以合肥为笼头,着力打造生态环保发展战略,因地制宜调整发展结构,超前规划环保先行;注重环保基础建设;把握环境治理高度;定位绿色发展远景目标,确保人与环境自然和谐统一。
安徽围绕生态强省、环保立市,定位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友好型”,环境优美、和谐发展的社会为契机;以承接沿海经济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为优势;以世界发达国家最先进的环保理念为借鉴;以招商引资中的环保优先、政策优惠、绿色发展和对未来历史负责的思路为统领。开放采取大跨步,建设采用大手笔,创新实践、敢为人先,后来居上,促进了皖江城市快速发展。
以省会城市合肥为例,制定通江达海战略目标,把水上文章做大做强;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优化环境为追求。引江济淮,疏淝水连巢湖灌通南北,把环境建设作为百业之首优先定位。在发展社会经济时,不忘历史资源之忧;打造徽风皖韵特色时,合肥先行建设生态样板。规划滨水环湖皖江明珠,示范带动创建皖江生态城市。现在,一个区域性特大城市“合肥经济圈”已初具规模,皖江城市的未来发展正在环保创新之路上大步向前。
皖江城市的跨越发展,虽有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环保优先发展理念是根本和关键。生态强省、环保立市,加快了皖江城市发展提速;宜业宜居的皖江城市脱颖而出,不仅扩大了社会影响,而且提高了皖江城市人民群众的生质量。
安徽在通江达海中已初步实现战略目标;皖江城市在环保建设中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革。如果没有皖江城市环保建设优先的理念,就不可能有建设皖江城市带的国家战略实现;没有建设滨湖大城市的高端“环评”,就不可能出台强化巢湖的“环保”和综合根治环湖污染的措施手段。
如今,800里首尾相连的皖江城市带上,热土连片、生机盎然。可以预见未来皖江城市带必然快速实现跨越发展。皖江发展的实践证明,沿江区域性城市带的崛起,依靠的是环保优先的建设理念;而未来的安徽富民强省的目标实现,也必将是继续以人为本、生态为先,推进建设发展。因此,强化环保档案管理,建立健全环保档案安全管理体系,发挥环保档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价值,作为档案人应该自觉责无旁贷、重任在肩。
参考文献
[1]潘祖华.记录转型过程.服务转型发展.安徽档案.2012(2)8~9.
[2]蓝星.环保:还需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中国信息报网络版,,201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