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23: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中国高校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尚不完善
健全的就业服务机构组织和完善的就业服务团体,是推进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必备条件。中国高校中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屈指可数。主要具体表现在:第一,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尚不健全。能够建立综合性能的多位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组织机构和团体,竭力为大学毕业生搭建就业服务信息共享平台,是当下实现和促进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保证和前提。但是现在高校的就业服务机构的指导工作只是表面功夫,形式工程。第二,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狭窄。在相对封闭的高校校园,如何让就业信息渠道畅通无阻是高校就业服务机构的首要任务。
二、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领路人,辅导员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他们是高校学生管理者,也是学生心目中的教师,身份特殊,任务重大。高校辅导员既担负着高校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工作的引导者,又是高校大学生成才的引领者和先驱。所以高校辅导员这个群体在大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明显作用。由此看来,各高等院校辅导员老师对广大学生不论是开展就业理论教育工作,还是落实大学毕业生职业规划,必须依靠的当之无愧的主体就是辅导员老师。
三、推进我国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措施
1、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结构建设,强化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推进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的建立以及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改善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强有力手段。通过设立功能完善的高校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并委派领导小组,建立组织架构,各成员做到相互支持,心系学生前途,努力抓好就业信息的上通下达,使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就够有序运转。再者,高校还要适时合理调整本校专业的结构与教学方式,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力度和深度,保障高校教育质量。在高校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方面,进行课制改革,使学生有选择自己感兴趣专业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来选择所学课程;实践经验缺失是限制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关键因子,因此在教学方式层面上,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推行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方式,促使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自身工作技能。
2、大学毕业生应树立理性就业观
关键词:90后 高职高专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拓展训练 必要性
Abstract; now" after 90"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become a new era of higher vocational graduates of the main group, and this group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strong sense of independence, organize collective idea is thin; individual center doctrine, the team cooperation consciousness difference; thinking is active, curious, dare to try, but anti frustration ability is weak etc.. The article from how to enhance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for fun and to expand the training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bility and other aspects, elaborated in the course of vocational guidance into the need to expand the training
Key words: 90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raining necessity
中图分类号:G64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05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高等职业教育随后发展迅猛。如今,高职高专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占半壁江山,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吃苦耐劳、诚信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些正是广大“90后”大学生所普遍不具有的。拓展训练通过学员在活动中亲自参与来获得个人体验和感悟,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自我认识。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训练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还增强了就业指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因此,很有必要在“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
1 拓展训练的起源及特点
1.1 拓展训练的起源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Bound又称外展训练。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拓展训练通常利用崇山峻岭、翰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在大西洋的船队屡造德国纳粹潜艇的袭击。船只被击沉后,大部分水手葬身海底,只有极少数人得以生还。英国的救生专家对生还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些还生者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些年轻力壮的水手,而是意志坚定懂得互相支持的中年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专家们终于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来,关键在于这些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勇敢地面对危险,沉着分析处境,运用丰富的生活经验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于是,提出“成功并非依靠充沛的体能,而是强大的意志力”这一理念。后来德国人库尔特・哈恩(Kurt Hahn)提出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让那些年轻的海员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活动和项目,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后来其好友霍尔特(Lawrence Holt)在1942年成立了一所阿德伯威海上训练学校,以年轻海员为训练对象,这是拓展训练最早的一个雏形。逐渐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1.2 拓展训练的特点
(1)综合活动性: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的投入。
(2)挑战极限: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
(3)集体中的个性: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
(4)高峰体验: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要求以后,学员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
(5)自我教育:教员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即使在课后的总结中,教员只是点到为止,主要让学员自己来讲,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2.“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2.1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无疑已经成为国家和高校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避开高校扩招和后经济危机带来的因素,那么从人才培养的结构类型、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等要素来看,供需双方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秦丽莉【1】等人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最注重的方面是综合素质的高低(占82%),接下来依次是思想道德(占54%)、专业知识(占53%)、社交能力(占47%)和实践能力(占45%),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此外,用人单位认为当今大学生最需要培养的是实践能力(占40%)、团队精神(37%)、吃苦耐劳(占35%)、诚信和创新能力(占30%),其中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和诚信都属于职业品质范畴。”这表明综合素质必将成为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第一资源;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必须具备复合型人才的质,才能在竞争中战胜众多对手,在社会上寻到立足之地。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单纯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增强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自己品性和人格方面的培养造就良好的职业品质,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2.2“90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特点的需要
随着09级学生即将毕业,我国人才市场上迎来了一批1990后出生的群体,相对于80年代或更早时代出生的人群特点而言,“90后”大学生人群具有其自身的许多特质,如独立意识强,观念淡薄;个体中心主义明显,团队协作意识差;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敢于尝试,但抗挫能力弱;依赖性强,缺乏艰苦朴素作风等等。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这些带有共性的特点,在就业指导课中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户外拓展训练活动,可以让高职高专学生在生理、心理、情商、社会适应方面有较大的提高【2】。
3.在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入拓展训练的作用
3.1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育把知识的学习与人的精神建构分离开来,把社会角色的指定与人的全面发展分割开来,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的人才。拓展训练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拓展训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在拓展训练里,“学”是为导致某些预期结果而特别为学生设计的一些活动,而“教”是旨在通过信息、练习、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教师(即培训师)只是给予及时的启发和诱导。拓展训练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高职院校的学生高中阶段的文化课成绩一般,居于同年龄段学生的中游或中游偏下的水平,基础知识的薄弱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拓展训练中场景的不断变换、角色的重新定位、知识的另类架构都能唤起学生积极的参与意
识和探索精神,并在与同伴的沟通与协作中,学生能重新找回自信、找到自我,从而大大地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3.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现代社会会对每一个成员的基本要求。拓展训练通过开展系列团队活动项目,使每个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更加融洽地与别人合作,甘做人梯,为别人创造一切便利的条件,共同成就事业,使广大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受了团队精神的洗礼。如“穿越电网“项目,这个项目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受训人学生的面前竖着一张与常人同高的大网。网上有大小不规则的20多个洞,一组10人要存规定的时间内全部通过,每个洞只能使用一次,身体的任何部分都不许碰到网,否则就是触电,钻过去的人不许回来帮忙。这个项目看起来容易,但做成功非常难。首先。大小洞的分配,谁先打头阵过去接应,谁留下断后,采取什么方式钻过电网。被运送的人怎样全力配合,这些在以往不曾遇见过的问题,让大学生在短时间内统一起来,实在是有难度,但在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后,大家做起来非常认真。通过这个项目的培训,使受训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个人再有本领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在一个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集中,个人的力量才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团结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如果在一个团队中都充满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那么这个团队就会稳定、健康、快速而持续地发展。只有具备了团体协作的精神,才能使大学改善大学毕业生在交际中的问题。
3.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与外界组织或个人进行思想、情感、行为交流的技能和本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个人生存和发展。当代“90后”大学生从小处在极其优越的条件下,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给予了厚望。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及客观上他们经历尚浅,缺乏社会经验和能力,导致其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李秋瑾【3】等人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江南大学本科一年级中基本条件相当的四个拓展训练班和四个普通体育班,共计220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数据进行比照研究,探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一新生在进入大学后,通过参加拓展训练课的学习,人际交往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同时研究显示,参加拓展训练时间的长短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成正比。拓展训练对于大学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可以提升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个人沟通技能和社会适应性,因此,建议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可以通过拓展训练这样一种比较新颖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3.4有利于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能力,增强自信心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对所面临的事物一般持批判怀疑态度。大学生对传统的“课堂说教”有抵触情绪。而拓展训练以特有的训练内容,刨设了一种非常态的情景,让学员从中发现自己平时意识不到的盲点和潜力,在不断克服心理恐惧和挑战极限中战胜自我。如 “空中断桥项目”,对人的体能要求并不高,更多的是心理挑战。如果在平地上迈过l米的距离,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完成,但把这个距离放到6米的高空,脚下踩的是一块只有30厘米宽左右的木板,要迈向另一块同样细长的木板,这时需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和冒险精神。空巾断桥,就是让大学生在高空中迈过这一步。在活动中,大学生可能会觉得难度大,有一定的危险性,从而产生恐惧心理,不敢跨越这一步,但在教练和同伴的鼓励下,下定决心、战胜自己,勇敢地跨越。这说明:没有什么绝对做不成的事情,任何事情都要敢于尝试,要敢于做自已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坚定
大学生勇于创业的决心。
3.5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
“90后”是成长在一片赞扬声中的。而对他们表现出来的缺点、缺陷很少去批评、指责,甚至于还要袒护。所以这一代青年的心态往往不完整,行为不健全。自我为中心,自尊心极强,不能受到点挫折或失败,一旦遇到什么困难、问题或挫折,往往不会用理性方式去处理,而是出现不安、失望、愤怒的心理状态,继而转向行为,则容易失去控制,采取过激行为。因此挫折教育在“90后”的教育中显得更加重要,杨建华等【4】人采用了项目体验中体验挫折、训练中感悟挫折、讨论中正视挫折、点拨中战胜挫折的体验式教学开展体验式教学,效果显著。
4. 总结
将拓展训练引入“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是对传统就业指导课的改革和创新,它不仅丰富了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拓展了就业指导课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就业指导课的实用性、趣味性;而且对大学生增强体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顽强的意志、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秦丽莉.论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之必要性[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122-124
[2] 张自强.拓展训练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实效性研究[J]体育运动,2010,3:115-116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必要性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1
大学生就业难与我国高校的教育也存很大的关系。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近年来才引起各大高校的注意,很久以来,我国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规划教育并没有正式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漏洞。其次,高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认识不到位,缺乏专业化定位;最后,在高校,与大学生职业规划相关的配套体系不健全,使得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顺利化开展,成效不大。
1 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分析
1.1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职业目标
在我国,有部分大学生升入大学后,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觉得考上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部分学生开始不思进取,贪图享受,谈情说爱、玩网游等成为普遍现象。针对以上种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当今社会就业形势的认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提早结合自身发展的个性特点来进行人生谋划,找准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够在就业大潮中确定自己的方向,为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奠定前提基础。
1.2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校就业率,提升办学信誉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会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有利于大学生依据自我发展水平合理安排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有了清晰的职业目标,大学生就会在日常生活行为中,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向着目标的方向奋进,有利于大学生围绕着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展开自我活动,进而促进其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高效而有成果。此外,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一旦确定,就会充分调动学生努力奋进的主动性,有利于高校良好的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一定程度上会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减轻压力,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几率,这就会为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信誉。
1.3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利国利民,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大学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职业规划,有利于大学生确定自我的人生职业需要,有利于在众多的用人单位中间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会大大降少用人单位与就职者之间产生的偏差,不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而且对于个人职业发展、企业未来发展有重要的积极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下来,可以方便学生制定详细化的实现目标的策略与步骤,有利于学生以职业规划为导向积极提升自我。学生的自我能力提高了,成功就业的指数就会上升,从整个社会大环境而言,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现代化的经济建设。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思考
2.1 从整体上提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做好宏观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在各大高校引起了重视,但是从整体来看还没有在大的范围内获得推广。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尤其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局势来分析,加强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必须积极筹备,广泛普及。
2.2 突出专项化,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配备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为此,高校必须把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放在此项工作的首位。要注重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出台细致详尽的培训计划,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知识水平、实践水平,并且对相关师资的培训要贴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保障师资队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2.3 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要讲求一定的科学方法
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要讲求一定的科学方法,要循序渐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要从理论知识上让大学生在宏观上能够有一个总体把握,让学生能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意义与重要性有积极的认识。同时要完善相关的配套知识的教育,如要同时对大学生开设心理辅导等相关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按照学生发展的特点,按步骤分阶段来进行。在大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奠定职业规划的基础,积极帮助其形成相关方面的意识。在大二、大三阶段要对大学生开设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合不同学科与专业的特点进行专业化指导,并努力为学生创设社会实践的条件,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四学生即将参与社会就业竞争,所以要针对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使大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自我,能够为自己选择出恰当的工作岗位,顺利完成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的过渡。
2.4 积极为大学生职业规划创设环境
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职业规划创设环境。第一,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重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重视程度,同时要尽一切努力丰富大学生的就业信息。第二,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专项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要结合时展的特色,定期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知识讲座等,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形势,进而更好地完善自我职业规划。第三,高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展开具体实践。学校要努力争取一切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条件,使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为大学生的日后就业与择业奠定基础。
3 结语
在就业竞争压力大的环境下,与时俱进,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提高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应革新挖潜,重视这一课程的教育,重实施,重质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余文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2010(18).
[关键词]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
音乐学院作为专门或者综合大学内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独立机构,应在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招生考试、面试和录取工作开始,就应当体现其对就业工作的责任,录取真正热爱音乐、有音乐天赋或音乐环境资源丰富的学生,为四年后该生的就业工作打好基础。
进校以后,由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负责,依托各学院任课教师,结合学院实际、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教学活动,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实践考察、案例分析、拓展训练等方式开展。进行专业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目标定位、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学生调适就业心态、更新就业观念,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为目标。具体而言:大一,介绍专业现状及前景展望、进行大学生角色转换、个人综合素质与成才教育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咨询指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生目标教育;大二和大三,进行就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咨询、职业素质培训指导;采取社会实践、参观访问、专业实习、科学实验等形式;邀请成功人士、往届毕业生、企业家来院讲座;加强创新与创业教育;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大四,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指导毕业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对毕业生进行诚信教育;宣讲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收集、就业技巧指导与就业信息等。毕业以后还要进行跟踪和调查,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有一定形式的帮扶和鼓励。
具体而言,贯穿学生学校教育始终的就业工作如下:
(一)领导重视,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和开展,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任副组长,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后,多次讨论、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就业工作职责,分工协作、认真落实,并结合学院实际把就业工作纳入了学院党政目标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二)加强宣传,及时传达有关就业精神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通过张贴宣传画、开设就业信息专栏、发放宣传资料、就业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在全院范围内对国家、省、学校的就业政策、法规、文件和就业制度进行宣传和教育,将国家有关就业信息及时准确传播到每一个学生。
(三)因势利导,强化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学院根据就业制度的改革,通过了解社会人才的需求,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就业倾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定位,掌握基本的就业技巧等。其次,学院因势利导,结合就业形势,对毕业生就业、考研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介绍,鼓励学生考上研究生深造或出国留学;再次,引导和帮助同学们确立学习和就业目标,增强市场意识,正确评价自己,不盲目自信,也不过度自卑,帮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四)利用网络,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学院充分发挥毕业班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挑选出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出色的学生党员或班干担任信息联络员,形成了一个“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学院(专职辅导员)――班干(信息联络员)――学生(信息接收端)”网状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保证任何就业信息都能及时传达给学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在就业信息服务中优势凸显,学院利用网络,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搭建无形的就业信息平台。1)在网上采集就业信息,让其毕业生充分选择、充分就业;2)通过QQ群、移动飞信、网页就业信息;3)鼓励毕业生通过网络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及网上应聘。
(五)开拓路子,拓宽毕业生就业的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了让学生顺利就业,学院积极创新,主动出击,热情引进,变被动为主动,开拓就业路子,拓宽就业渠道。1)鼓励面向基层就业,积极参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基层选调和特岗招考,积极动员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2)积极支持他们到中小企 业、民办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3)动员全院教师、全员参与,依靠教师、学生家长、亲友,校友,调动多方面的资源搜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帮助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作好就业服务。
(六)文明离校,学生离校工作平稳进行
毕业生文明离校和安全教育工作是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毕业生离校工作平稳进行,确保不因就业问题引发不稳定事端,平平安安走上工作岗位。学院深入到毕业生中,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教育他们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关心、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另外,学院还努力做到认真对待毕业生离校过程中的每个程序和每个环节,尽量地减少毕业生离校前的负担;认真对待未就业毕业生及家庭困难的毕业生,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与引导,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主动关心了解”、“两个认真对待”使毕业生离校工作进行得平稳、有序,没有出现打架、斗殴、损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
(七)跟踪回访,做好就业状况统计工作
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与回访工作,严格做好了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就业率统计工作,及时汇总并上报学校。
结语
就业工作任重道远,仍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例如部分学生求职不主动,依赖心理强,对就业网络的使用率、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强;有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信心不足的担忧;就业渠道的开发欠缺;就业调研工作、跟踪调查工作部不及时,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为此学院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还需积极转变部分毕业生自主择业的主动性差、被动等待、依赖的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音乐学专业的介绍,增进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专业的了解;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把网络真正运用于就业信息服务建设中等。最根本的是要加强专业教育,增强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沈鸿银.试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2(06):14-16.
作者简介
摘要: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不断恶化的背景下,积极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渐渐成为高校教学单位不可推卸的责任。此项工作的有效性,不仅仅牵涉到大学生就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更加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进步。文章积极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从理论角度对于高校教学单位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当前形势进行了探究,由此提出高校教学单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希望以此改变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关键词 :高校教学单位 大学生就业 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从微观上关系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评定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指标之一;从宏观上牵涉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因此,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行为主体的高校教学单位,应该积极在此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去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由此可见,积极探究高校教学单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教学单位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1.高校教学单位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首先,从宏观政策来讲,当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依然被纳入到民生改善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这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是建设和谐社会在高校中的具体体现;其次,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保证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最后,作为高校来讲,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是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体现。综合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高校教学单位应该积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自身工作的重点,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予以改善和调整,以改变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2.高校教学单位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通过对于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情况的调查发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还处于浅层次的状态,部分高校在此方面的认识依然不到位,给予的投入也不足,实施的就业指导方式方法也不合理,已然成为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重要瓶颈。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当前能够运用于指导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还比较少,或者说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只是对于国外就业指导工作理论和经验的借鉴,是难以保证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面推进的;其二,当前就业指导教师力量存在不足的问题,就业指导主体多数都是临时性,兼职性,非专业性的人员,由此难以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其三,当前就业指导工作方式单一,以分析就业政策和形势为契机,倡导就业教育为重点,很少注意到对于学生创业能力,就业思维方面的培养,由此使得就业指导工作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其四,就业信息来源难以实现多元化,获取到的职业信息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从而难以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其五,高校教学单位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意识不强,难以切实的实现与实际职业市场之间的融合,由此出现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化的倾向。如果上述提及到的高校教学单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长期存在,其势必会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教学单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
高校教学单位应该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在就业方面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去促进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提升。一般来讲,可以积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健全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促进就业指导工作运行的正常化发展,是高校教育单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高校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明确高校教学指导工作的组织体系,将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高校学生团体,高校辅导员,高校学生就业管理部门纳入到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组织体系中去;其二,明确各个行为主体的就业指导工作范围和内容,并且由此建立起来健全的绩效考核,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进行界定,由此推动实际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
2.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工作。高校教学单位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这对于更好的开展实际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其一,实现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课程体系中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其二,结合大学生不同专业的特点,实现课程与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之间的融合,使得大学生可以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
3.注重实现当前就业市场开发。针对于当前就业市场狭窄的问题,高校教学单位应该积极采取以下的措施进行改善:其一,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小组,将就业市场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作为日常工作,强化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与社会职业形势之间的联系,以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二,强化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找到专业之间的对接口,与社会企业之间实现长期的人才输送机制,由此实现当前就业市场格局的改善和调整。
4.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素质。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素质不高,也是影响高校教学单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制约性因素,对此,应该尝试以以下的方式进行改善:其一,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以培养自身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参与到专业课程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的生活中就去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以保证能够顺利的实现就业;其二,积极帮助大学生去接触当前最前沿的职业信息,使得其懂得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学习计划,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占据有利地位。
5.倡导高校教育的职业化改造。在当前高校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实现课程结构的调整,促进课程内容的优化升级,使得其朝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也是至关重要的。对此,首先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专业的调查,对于某个专业当前社会岗位技能的要求进行收集,由此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实现教学课程体系的改善,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使得学生接受的教育都是职业化的;其二,积极实现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企业有经验的职工进入到兼职教师的体系中去,将其最前沿的职业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以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第一线的职业信息,这也是促进课程职业化改造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教学单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依然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该正视高校教学单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予以改善,相信随着在此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将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保义.中德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4)
[2]陈道华.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的思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3)
[3]孙英浩.欧美国家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在全球金融风暴背景下严峻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重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作为高校职能部门和社会群团组织的共青团,要充分发挥优势和资源,把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创业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据教育部的《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1]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至2009年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73.5%、73%、72.6%、71.9%、70.9%、70%、74%,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极少,而且创业成功率不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2、金融危机影响使大学生就业创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面临困境。大公司用人紧缩,中小企业步履维艰,甚至破产,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失去了工作岗位,中国劳动力市场受到巨大冲击。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不景气,使就业岗位的需求相对减少,而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3、学生专业能力欠缺,职业目标不明,就业创业依赖性强。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大学毕业生在社会的成长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市场需求和自身的能力决定了毕业生的职业定位,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能够正确认知自我,职业定位模糊,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很茫然,存在较强的依赖思想。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1、社会创业就业服务环境差,政府调控机制不充分。目前,我国创业就业教育、指导和服务环节薄弱,创业就业机制不健全,政府的主导、调控作用体现不充分,有利的社会创业就业服务环境没有形成,学校尚未形成正规化的创业教育机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少。虽然全国各省都相应地制定了多项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高校普遍开展创业教育,但总体上看,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社会创业氛围不够,高校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指导和服务依然薄弱,,就业创业指导机构建设、人员和经费投入等也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当前大学生的需要,这些因素导致主动创业的大学生很少。
2、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缺乏创业知识和经验。目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业往往求大、求高、求稳,追求稳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创业过程中,创业意识比较淡薄,对社会缺乏了解,特别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很容易陷入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创业的有关知识、实际的创业经验、应有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必要的资金基础这五个方面都比较欠缺,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
3、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不足,创业扶持力度不够。金融危机让形势逐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创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相应的大学生创业机构也相继建立。但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业思维和创新精神教育缺乏,创业教育思想引导不够。在教育方法上,没有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社会所需的具有良好的创业能力、鲜明个性和创造思维的人才严重不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创业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大学生创业没有创业资金,没有社会经验,没有与创业相应的社会关系,在创业过程中走得比较艰难,因此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和优势
1、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竭诚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帮助青年解决好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关系到共青团在青年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高校共青团组织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必要性体现在:一是培养自主创业型人才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青年人才大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2]二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针对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而复杂的就业形势,将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和能力培养真正纳入高校德育体系中来,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一项战略选择。三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需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高校共青团组织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可以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学习创业技能技巧,锻炼创业能力,成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2、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优势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一是有组织优势。高校共青团具有完备的组织体系,覆盖面广泛,组织结构严密,直接负责指导学生会、研究生会及各种学生社团工作,紧密联系青年学生,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更贴近大学生的现实需求。[3]二是有资源优势。现在高校团工作的社会化运作机制越来越明显,团组织联系面广,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通过各行业系统的团组织、青联组织、青年企业家协会的桥梁作用与社会各行各业建立联系,在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搭建就业创业信息平台。三是有载体优势。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载体十分丰富,共青团牵头或参与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的同时,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校团组织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创业指导互补
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性质与共青团工作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团组织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与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存在一些互补,主要体现在:从内容上来讲,前者主要是贯穿四年的全程型就业创业指导;后者主要是毕业生就业的综合服务和择业指导。从载体上来讲,前者是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科技文化节、名师讲座等方式进行;后者主要是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及专职和兼职的指导人员为主。从方法上看,前者主要是潜移默化,启发式、互动式的指导,强调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后者主要是自上而下、指令式灌输式的指导,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4]
三、高校共青团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思路和途径
1、提高团组织自身就业创业指导能力。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主体,团组织要着力建立高水平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一是高校团干部要正确运用国家就业创业政策,通过国家的宏观就业创业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指导意见。二是团干部应通过参加集中培训、自学等途径来逐步了解、掌握职业生涯规范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求职技能,以便为毕业生提供实际指导。三是要加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和调查研究工作力度,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前瞻性和实效性。四是要工作中找准定位,把握好授之以渔的原则,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就业努力方向。
2、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存在偏差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高校团组织要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传统优势,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主题团日活动、团课,辩论赛、演讲赛、社会实践、企业家高校论坛等,引导学生树立“灵活就业,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树立“创业带动就业”的思想。[5]
3、构建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能力。创业实践是实现创业教育的具体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有效办法,因此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尝试创业实践。[6]高校团组织要加强与校内外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整合校内外资源,给学生提供尝试创业的场地,将创业意识转变成创业实践。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相关的感性认识甚至亲自体验创业的机会,又可以将创业教育转化为创业实践并检验其效果。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沟通,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的历程中经受磨练,在创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知社会,在创业实践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树立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理念。
4、发挥共青团文化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校园氛围。高校共青团要积极弘扬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校园文化环境。一是要通过组织“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模拟招聘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校园精神的重要内容。二是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让大学生能从社会需要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步建立创新创业价值目标。三是努力弘扬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文化有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和发掘。[7]高校共青团通过培养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帮助他们增强敢于创新创业的信心。
5、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资源优势,构筑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高校团组织拥有丰富人力资源和社会活动阵地,可通过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本领。通过邀请有经验的创业家、企业家以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到学校讲座、对话,为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和创业需求。举办创业计划竞赛,使学生获得模拟创业经历,锻炼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争取企业对学校创业教育的支持,为学生创造模拟创业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创业学习和实践。
6、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就业创业问题的内在根本途径。为此,高校共青团组织应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统揽全局工作,促进大学生非智力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健康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青年学生与校内外师生之间、社会不同个体之间广泛交流与联系,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广泛开展各种主体鲜明、具有特色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在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地区政府等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既是高校团工作的一种角色,也是一种态度,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作风,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高校团组织的新职责。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共青团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各种思想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开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tgs.ndrc.省略/ggkx/t20090723_292290.htm.
[2]王维,曹英楠.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0):99-101.
[3]曹锦丽.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7)中旬刊:69.
[4]刘洋.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76-77.
[5]赵振宇.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的探讨[J].石油教育,2008(2):85-87.
[6]胡国胜,李炳论.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业的探索与实践[J]. 现代企业文化,2009(14):60-62.
[7]施险峰.探析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为[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58-159.
[关键词]择业教育 大学生 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李伟(1969-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江苏 扬州 22500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1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日益引起高等教育学研究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不同的专家学者从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心理素质、完善就业市场体制等各个方面对之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研究已经向纵深方向延伸。鉴于此,本文不揣鄙陋,拟从择业教育的角度入手,就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几点看法,以此就教于方家,并希望有助于当今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界定
近年来,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有关学者的重视。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多数学者以就业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为参照标准,提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就业能力乃是一种综合能力。在内容上看,该能力一般包括获得初次就业、持续就业、必要时重新就业所需要的三种能力,概而言之,所谓就业能力就是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各种品质和能力。国外学者的这种观点将就业能力的关键与就业市场相连,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不过,与之相对,我国部分学者纷纷指出,就业能力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水平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改变,就业能力的内涵在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和补充。就目前来看,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市场经济完善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指的是大学生为了将来成功实现就业、满足社会需求,进而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在学习期间学会的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和素养等在内的本领。
二、从择业教育入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查,笔者发现,近几年来,我国每年约有600万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在这个庞大的就业队伍中,就业能力亟待提升的问题普遍存在,其中以下几个问题非常突出:
1.缺乏正确的择业观。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群体对利益的追求加剧,这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较大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由于没有正确的就业观指导,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以至于在选择就业之时眼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就业岗位的环境、工资收入等,对未来的自身理想和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不去考量。
2.自我定位不准确。在面对就业之时,不少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到位,从而没有为自己做一个合理定位、合理规划,导致他们在择业时,一窝蜂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高额的工资待遇,却不愿从基层做起,一旦从业不顺,就频繁跳槽,很难持之以恒。这种急功近利的就业态度,彰显出他们缺少良好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
3.主动择业意识不强。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还沉浸在旧有的就业观念之中,等待别人为其提供或传递就业信息,一味依靠家庭资源等去获得就业。这些现象表现出来的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一方面,可见大学生主动择业意识和主动择业能力有待加强。
4.就业方面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我们不难看到,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就业市场中,许多大学生面对就业单位和竞争对象的时候,常常一脸迷茫,不知所从。这其实是其就业准备不足的表现,他们或者是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何去何从;或者是对自己缺乏自信,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由此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进而限制了自身能力的提升空间,制约了自己的长远发展。
5.整体的就业能力不足。大学生的就业技能不足也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对于不少大学生而言,如就业信息查询、简历撰写和投递等基本能力都欠缺。另外,面试在就业过程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考量手段,许多大学生并不能掌握应对面试的技巧和能力,他们面试时过度紧张,礼仪失当,表达失位,以至于影响到求职择业,这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典型表现。
值得欣慰的是,当前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已经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用人单位不再片面地追求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更加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人际关系等。与此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是否了解当今的就业市场现状,是否懂得一定的就业知识和技巧,是否具备就业方面的心理素质,在其就业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这些专业知识外的能力或素质已成为他们能否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
(二)择业教育的定义及其必要性
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但指的是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得大学生具备综合素质和综合素养,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使得大学生知晓当今的就业市场现状,懂得一定的就业知识和技巧,具备就业方面的心理素质。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能力的获得,就需要通过择业教育来实现。
所谓择业教育,通俗来说,指的是对大学毕业生在走向就业市场之前,有针对性地对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就业是否成功的择业观念、就业知识和技巧、择业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专门的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正确的择业、成功的就业。
择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项教育模式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当今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在“科教兴国”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化教育,随着“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观念的不复存在,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也发生根本变化,不再是“包分配”“包就业”,他们必须接受市场经济的选择,接受就业竞争的优胜劣汰。因此,高等教育除了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之外,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行进行专门的择业教育,以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进而实现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从择业教育入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目标和实现途径
从择业教育的视角来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指的是大学生能够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准确择业、成功就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内容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第一是从大学毕业生自我认识和把握的角度而言,其需要具备正确的择业观、准确的自我定位、科学的职业规划,掌握必需的就业技巧、过硬的心理素质;第二是从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认识和把握而言,其需要对自己未来从事的专业和行业能够准确认识和把握、对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压力充分了解和认识等。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择业教育来实现。
(一)通过择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目标
择业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时候,其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专门的择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于自我认识和把握的能力。即通过择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认清最初就业定位和长远职业定位的辩证关系,并能够在就业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定和选择;引导大学生掌握就业信息查询以及简历内容的设定、简历封面的设计和简历的投递等基本能力,掌握与用人单位沟通的能力和技巧以及一定的面试礼仪和技巧;引导大学生掌握在求职过程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等。
2.通过专门的择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对就业环境的认识。即通过择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未来面对的就业市场的现状怎样,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的发展空间是怎样的,应该如何一步步按照自己原先的职业规划走向最终的理想目标;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市场中的竞争现状,正确认识以后在职业岗位上所存在的压力及解决、处理之方法等。
(二)通过择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现途径
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目标为指导,择业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实现:
1.合理安排课程,增加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指导性内容。高等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许多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但是,高校学科科目、专业结构等的不科学设置致使不少大学生日益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根据调查显示,近年来社会上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因此,高校要与时俱进,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不但要时时关注社会发展动态,收集相关的最新资讯,及时对专业课程的教材进行扩展和补充,抓住新兴行业或边缘产业带来的职业机遇,改变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状况;同时还要科学定位,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使课程设置的结构更加合理化,即要加大专业学科之外的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并注意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这一过程中,使得大学生在及时了解到行业发展与职业信息,从而逐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对自身的性格、气质、爱好、能力和价值观等因素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2.增加就业指导的宽度和深度。除了通过专门的课程设置来指导大学生就业之外,高等院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非课程教学等拓宽就业指导广度和深度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众所周知,国家教委有关文件中规定, 我国学校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职业,了解自己, 增强职业意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和个人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①为此,作为高校择业教育的重要补充手段,要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机构,通过这个专门的机构,帮助大学生并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比如职业的区域性、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该职业对岗位人员的从业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适时地、科学地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恰当结合,以便最大程度地求职成功,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社会价值。
3.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参加与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可以说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因此,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必要措施。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强调的基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就业从业实践基地,在学校内部为学生搭建相关平台和校内实训基地等方式,通过主动与有关用人单位联系,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与自身职业发展相关的人才市场调研等各项活动,以使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及早了解,对将来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发展方向有个全面的把握,进而在心理上有所准备,这无疑有利于提升大学的就业能力与日后的适应能力。同时,注意通过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辅助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如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社团和文体活动,引导他们结合自己专业知识,组织自愿服务小分队,组织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开展一些面向社会的实践性活动,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提升了理论知识,还锻炼了自己,增强了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4.丰富心理疏导方面的教育手段。大学生临近毕业时,择业就业的压力会在其心理层面通过各种方式反映出来,这容易使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举例来说,由于择业时部分学生自我认识不到位,期望值过大或信心不足,一旦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就会产生急躁心理或悲观心理,这种负面情绪倘若疏导不好,可能会影响到他们错过良好的就业机会,进而影响到以后的择业决策。与之相对的是,这种现象常常被大多数高校不同程度地忽视。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针对毕业生的心理疏导教育,可以通过报纸、广播、心理咨询与辅导方式,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消极情绪,开展心理辅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做好择业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心理,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找合适就业岗位,并从中学会自我调节,增强大学生应有的自信心。
[注释]
①职搜.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6-47.
[参考文献]
[1]韩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郝志强,王旭东.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3]姜纳新.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4]吕红平,李英.大学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N].光明日报,2006-12-2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许多面临着毕业的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不过硬,在找工作时总是处处碰壁,不知所措。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则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把握人才需求的状况。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修养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能够让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客观的、清醒的认识,制订阶段化的职业生涯计划。以此来不断丰富自身的阅历和知识,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修养水平,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前期的铺垫。
2.有助于推进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进程
从本质上来说,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才多元化需求。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能够让学校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大学生,让他们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动向。并以此为基础,灵活地调节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助于实现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等院校的就业率和知名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也就极大地提升了高等院校的生源,而这恰恰是高等院校得以生存的基础。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讨
(1)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师资力量的专业化水平。首先,高等院校要不断壮大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力量,吸纳各方面的专业教师,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专业化的就业指导知识。其次,要注重“多师”教师的培养。学校要提倡就业指导教师参加职业培训,支持他们取得“就业指导师” “职业规划师”等资格证书。最后,在完善培训机制,良好的能够切实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实现部分教师的成功“转轨”,继而,培养出一批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领域的专任师资队伍。
(2)规范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分层次、分方法组织教学。高等院校要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阶段的全程,规范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确保其课程建设的实用性效果。例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学校可以采取网络教学、模拟式教学,展开课堂讲座等方式来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
(3)推进全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根据职能的不同,可以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业信息资源体系。该体系主要负责就业信息的公布搜集,将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有机地联系到一起。通过这一体系,用人单位可以从中招聘和寻求符合企业特点的人才,学生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第二,就业技能培训体系。该体系重在教授大学毕业生一些必备的技巧,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比如:提供礼仪培训、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等内容的培训课程。第三,创业培训与咨询体系。该体系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社会人才需求、自主创业等方面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支撑,打造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主创业”的服务性平台。第四,就业跟踪服务体系。通过对历年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跟踪和反馈信息,为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整指明了方向,帮助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对于那些成功实现就业的学生,学校可以邀请他们召开讲座,为大学生提供鲜活的教训和经验。这极大地拓宽了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路径,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比例最高的职业是销售,同时也是满足度最低的专业。2011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本科50%高职高专46%)、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本科20%高职高专18%)。可见,加强教学中就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要求。[1]因此,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是一个涉及到大学生就业的核心概念,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必要时),并且在工作岗位上能取得优异绩效的各种素质。从我国来看,学者们对于就业能力开发的研究已经初露端倪,但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实践还是非常欠缺的。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对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责任在于高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60%的企业中本科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岗位要求不符,相差较大。如前所述,这一点在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有更为明显的体现。因此,高校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系统与职业系统的需求之间还无法取得契合,对本科生在大学毕业后应有怎样的就业能力的认识欠缺,能力开发目标不够清晰。[2]主要表现在:首先,高校没有将就业能力的培养嵌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只是注重贴附式就业指导工作,诸如联系雇主开展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扩展就业渠道、培训面试技巧等短期行为,有的高校甚至就只有前两项。简而言之,高校不仅应该重视大学生获得职业的能力,还应为其未来取得职业发展成功提供必要的能力开发活动。其次,不同高校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自己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办学定位。一流的大学毕竟是少数,我们承认高校追求科研成果和产学研合作为社会服务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大学最基本的功能那就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所以很多的大学应以此为己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的毕业生具备必要的职业能力,与雇主和巿场需求相一致。最后,教学评价中缺少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标准,以及缺少在此方面与雇主、用人单位的互动机制。如此,高校生产出的“产品”仍然会是比较重视专业理论知识,而轻视就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学者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高校应认识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意识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之后,开展更多就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不只是贴附式的,更多应是嵌入式的。同时,很有必要建立一套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促进这一改革的深入。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满意度测量的必要性
首先,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讲,子女上大学是为了将来有一个好的职业或工作。从这一点上来说,家长的投资是为了得到回报,而高校有责任使它的“产品”富有吸引力,顺利地找到用人单位。那么,高校就理应注重其就业能力的培养。再次,大学生作为成年人,他们已具有评判事物好坏的价值标准,同时他们也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就这一点来说,大学生有足够的发言权来对他们所受的教育进行评价。最后,现如今,有很些高校在就业率上做文章,使就业协议与毕业证、毕业答辩挂钩,就业率存在很大水分已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就业状况,而对于高校就业能力开发满意度的测量能够真实反映高校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所做的努力。当然有人认为用人单位的评价可能更重要,高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沟通互动机制,通过用人单位了解哪些就业能力对于学生获得、维持就业是重要的。在针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建立起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就业能力结构,之后将就业能力培养的内容设计为不同的教学环节植入教学活动设计中。那么,此时对这一就业能力培养过程,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契合程度,学生的接受度等则是学生更有发言权。当然,这一满意度客体的内涵可以进一步外延,除了在校生、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还可以是毕业若干年的、抑或是用人单位、雇主。在此,暂将前者作为研究对象。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满意度模型构建
(一)理论基础
按照GB/T19000-2000的定义,顾客是指接受产品和服务的组织或个人。此外通过对ISO9000:2000中有关定义的辨析得到,组织的顾客可以分为直接顾客和间接顾客,那么非常明显大学生就是高校的直接顾客,而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则属于间接顾客。既然是顾客就有权去评价自己所接收服务的质量,同时,如果顾客对所接收教育质量满意度高,那么效果就越好,反之就越差,也就是呈正相关关系。顾客满意程度(CSD)是测量顾客满意水平的量化指标,是衡量一个组织测评或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是评价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满意度也就是大学生对于高校在教学和相关服务中进行的就业能力开发整个过程和质量的满意程度,即教育质量和服务满意水平的量化指标。
(二)模型构建
目前,普遍认可并使用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是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AmericanCustomerSatisfactionBa-rometer)。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是一种新型的以顾客为基础,用来评价并改善组织绩效的一种测量体系。基于高校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满意度模型的构建是以ACSI模型和中国高等教育顾客满意度模型CHE-CSI为基础,[3]并结合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际而形成的(如图1)。ACSI主要由顾客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度、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等6个变量组成。由于感知价值、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主要针对经济领域,另外由于在CHE-CSI模型中,这三种变量对于顾客满意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拟合指数,因此在本模型中去掉了这三个结构变量。如图1所示,模型中的就业服务、教学环节开发、用人单位参与环节和学生工作体验机会均为感知质量这一变量的质量因子,这四个质量因子是实证研究而设立的。模型中的顾客期望是特指大学生预期将会在高校得到何种质量的就业能力开发或服务,顾客预期对应两个观测变量其一为对就业能力开发和提升的预期,其二为对将来就业情况的预期。这两种预期会影响顾客对质量的判断。顾客满意同时受到顾客期望反向和感知质量的正向影响。
四、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满意度指标体系
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满意度指标体系是就业能力开发满意度测量的核心,如果指标体系涵盖内容全面且观测量能很好地解释所对应的潜变量,那么将提高测评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因此,本指标体系在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学生及用人单位对就业能力的实际要求并经过实证检验而形成的,力求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满意度的各种影响因素。[4]本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内容基本上对中国高校都是适用的,只有本模型中的模糊质量因子可依据各高校的就业能力开发的具体情况和办学特色进行改进。如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对于表1中四个质量因子进一步展开,丰富其内容、加强其特色,最终形成具体而有特色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满意度量表。最后经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整理、分析和处理,对每一个指标进行加权,最后由公式CSI=∑ωixi计算顾客满意度指数。
五、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满意度测量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