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23: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昆玉河 规划设计 联系 可达性
2005年5月,北京节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和清华西门至卧佛寺路两侧绿化景观规划“国际招投标方案征集揭晓,ED SA Orient与北京园林古建设计院的联合方案夺得本次竟赛的第一名,并成为最终实施方案。
通过对本案设计过程中引发的一些对现代中国城市滨水空间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广大读者交流探讨,希望共同推动中国城市建设,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1、以昆玉河为例探讨国内滨水地区存在的问题
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城市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积累阶段后,逐渐进入追求城市特色和品质的新阶段城市滨水空间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大多数国内城市滨水空间长期被湮没在对规模和速度的盲目追求中,无法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昆玉河目前主要存在3大问题:
1.1 与周边城市资源缺乏联系
“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北起颐和园新建宫门路,南至八一湖桥西侧,全长约lokm该走廊自北向南,将颐和园、万柳高尔夫及社区、鲁迅文化园、玲珑塔、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中央电视塔以及玉渊潭公园串联起来,囊括了众多文化、娱乐、商业和居住资源,但目前昆玉河与这些资源的联系是消极被动的,各种资源孤立地游离于昆玉河之外,小同资源之间没有互动,缺乏整合。
1.2 可达性差,没有很好地利用亲水空间
目前昆玉河滨河两岸均为城市道路。严重阻碍行人与河道之间联系,亲水空间的可达性很差。
有20多个新老楼盘分布于昆玉河两岸,居住用地在周边总用地中约占80%楼盘销售价格均得益于E}玉河,但居民未能享受到亲水环境,跨道的小便阻隔了居民的亲水愿望。
1.3 功能单一,缺乏生活配套设施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小断追求,为滨水空间提供了新的舞台,然而目前昆玉河的单一景观水道的功能已远远小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在长达10km的范围内除滨角园餐厅外几乎再无其他滨水服务实施,昆玉河良好的景观条件所提供的功能价值被严重降低,本应成为城市休闲活动中的地带却无所作为地沉默着。
以上所述昆玉河的问题在国内其他城市滨水地区中也普遍存在,这些问题正反映了大多数滨水地区目前的尴尬状态,值得广大同爪和政府相关部门来共同关注。
2、确立总体日标和规划原则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相应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原则:通过引入世界先进的理念和高品质的设计,在历史风貌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整体性设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游憩与旅游相结合等基本规划原则下,树立起昆玉河真正的京城名胜水上第一游“的形象;整合联系周边城市资源,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最具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并可借助2008年奥运的契机,使东方昆玉河”的品牌走向世界。
整个方案依据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总体要求而设计,将保护古都风貌和展示首都新形象有机结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借鉴法国塞纳河、德国莱茵河等国外著名优秀河道景观设计案例,充分发挥“水”的生态环境价值,使昆玉河水景生态走廊更能体现新北京的独特风貌。
3、规划对策
针对于以上所述存在问题,我们从景观、交通、功能3个主要方面入手,提出解决措施:
3.1 景观方面
3.1.1 士曾加亲水空间
在昆玉河整体流域的设计中,亲水空间的创造始终作为基本的目标之一被加以强调小同区段亲水空间的创造都与其周边的重要城市资源紧密联系,与它们取得必然目自然的联系,进而将这些重要城市元素整合归纳到昆玉河滨水空间中来。
如在中央电视塔的节点设计中,以龙跃澜漪“为主题,以电视塔的圆形台地为依托,通过改变或增加电视塔广场入口,围绕电视塔周围形成半径小同的圆形滨水步道,使其与昆玉河产生有机联系。
长河,玉河交汇处的绿地现状景色很好,规划道路的小利影响很大,所以将道路外移,绿地得以保留并扩大成绿岛,增加了一处宜人的亲水平台。
3.1.2 岸线多样化
现状的昆玉河近10km的驳岸,给人的视觉感受较为平淡为了给游船上的游客及两岸车辆创造美好的心理感受,我们对局部地段的驳岸进行了改造设计一方面采用软化处理的手法。创造与自然和谐的景观:另一方面。通过增加与驳岸联系的通道和观景平台,增强了亲水区域的可参与性。
3.1.3 设置景观控制点
将河岸两侧周边主要城市景观纳入昆玉河景观体系,每隔一段距离设置景观拧制点,,玉河景观富于节奏感,也使昆玉河成为展示其两侧资源的重要窗口,引领游人与市民在小断的兴奋中完成昆玉河之旅,充分展示文化积淀深厚又充满活力的城市面貌。
我们将这些景观拧制点统称分,玉十景“,使之像珍珠一样镶嵌在昆玉河两岸,并赋予其充满诗意和古典情趣的名字犷双塔玲音”丫松风竹雪州新桥酒帘州长岛虹桥州松岛草径州华市灯光州荷风曲淑州莲舟醉晚叼笙歌水楼“、”万柳叠翠“。
3.2 交通方面
本方案中,重点强调了交通流线的合理性在可行条件下,对局部规划道路进行改线,扩大亲水空间;通过地下通道、空中步道等方式,解决亲水空间可达性。在总体规划道路结构基础上,根据设计要求,大量增加地块内部步行道交通线路,同时在主要节点空间设置步行广场本次规划将水上游船线路纳入交通设计范围,在主要地方开设码头,方便游客游览出入由于蓝靛厂南路将,玉河河道与周边居住用地分隔开,规划中,在局部地段将蓝靛厂南路改道,与其辅路相邻;同时在蓝靛厂南路与其辅路间设计了30 40m的绿化隔离带,以消除改道后形成的小利因素此外,通过地下通道的设计,使周边居民能很方便地到达滨河绿地。
3.3 功能方面
本次规划的核心内容,经过严谨而富有想象力的构思,确立了“一链州六段”的规划结构,整合或新规划若卜功能结点,我们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为:“望一望、尝一尝、逛一逛、游一游”,力图通过最通俗的语表达最时尚目最具地域特色的城市生活画卷,展现昆玉河的历史风韵与时代魅力同时达成旅游项目多元化:既有古迹参观,又设有商业、文化娱乐、酒后、会展、健身等多个项目,使得整个旅游线充满活力。
“一链”指的是通过昆玉河走廊的形成,构建一条贯穿大小景点、开放空间的景观链“六段”是这链条上的6个以水“为主题的各具特点的景观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实现小同的功能划分,形成6个风格迥异的核心景观区域。
位于车公庄桥以南至中央电视塔的双塔碧水段“被规划为娱乐人文区,结合中央电视塔、慈寿寺塔和摩诃庵3大旅游景点,构筑兼有中国历史与现代人文特色的空间,诗词、书法、评书、古典戏剧及舞蹈等活动都将能在这里找到各自的一块空间;生活休闲区位于车公庄桥至车道沟桥的”水岸飞虹段“,规划舫状的小岛,为周边居民提供,玉河上又一处休闲、放松心情的好去处犷长河水湾段”位于车道沟桥以北至长春桥,设定为文化艺术区,艺术沙龙、艺术展示等相关活动在本段是重点;长春桥以北至远大北路的水月华市段“将以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为核心,通过广场、休闲吧和茶座等,向游客和周边居民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成为商业游憩区犷水绿松岛段”被赋予运动生态区“的主题,在远大北路以北至火器营桥的区域内设置湿地观测、泛舟小溪、临溪垂钓等生态体验项目以及室外网球和篮球、慢跑、自行车道、轮滑等体能锻炼内容;火器营桥以北的区域命名为‘御水宫墙段”,是自然旅游区的所在,通过在颐和园外设计的商业步行街及配套停车场,形成了一个提供旅游配套服务的颐和园入口前区“望一望”即是登上中央电视塔望京城美景,展示北京风貌;接下来尝一尝“,享受玉河美食和悠闲的滨水生活;游船上坐乏了,中间再逛一逛”,在金源商贸中心感受北京时尚生活;最后抵达颐和园游一游“,欣赏御园神韵,昆玉河之旅达到。
交通方式实现多样化,水上线路通过小型游艇组织游客从河源段开始向下游游览各特色游览区,并在主要观景点设置游船码头,通过拧制游艇的吨位和马力来调节游艇与生态型河岸保护的矛盾滨汀游览线采用步行结合方式,利用蓝靛厂南路,开设电瓶车游览线,做到防洪与旅游、景观结合。沿河步行道多设置休息观景设施。
4、结语
作为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非农业人口聚集地的城市,生态化建设正成为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规划,力图通过强调有效利用及再利用地区生态环境的有限资源,从而使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成为京城口持续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典范。
[关键词]技术创新;经济生态化;管理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崛起,在短短二十多年里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可以说,中国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能源需求量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主要靠能源和原材料等硬资源投入的低技术附加值和低管理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的集约化转型已是势在必行。要达成集约化的目标就要促进技术的革新。这里所说的技术革新不仅指的是工艺技术的革新,也包括管理技术的革新。技术革新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游移,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技术革新可以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所谓经济生态化发展是指通过生态理念的渗透使经济系统具有生态功能从而使经济逐步演进为生态型经济的一个过程。通过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降低能源和原料的附加值比重,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减轻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有学者曾计算,如果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企业也能按照硅谷半导体技术的跳跃性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速度和集成度提高1倍,价格降低一半)的话,那么汽车将以超音速的速度行驶,而且每一万里耗油将不到1盎司燃料,购买成本将不到25美分。[1]。摩尔定律表明,技术创新可以使产业显现出相对传统低技术产业的生态化特征。同时,技术创新可以产生较高的投入产出比。比如,生产1000吨玻璃纤维所需能源只有生产1吨铜的5%,但后者却能比前者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技术创新节约了资源,加强了产品功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使得单位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破坏程度日益减小,有助于缓解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因此,技术创新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处在工业化过程之中的国家。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传统产业的弱化来促进经济的生态化发展,而必须走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道路。这一点在国内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在重视程度上,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却往往对工艺技术创新青睐有加,而忽视了管理技术创新对经济生态化发展的重大作用。
管理手段技术的创新主要表现为现代信息手段对管理方式的重构。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在各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的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虚拟制造”,通过系统整和可以大量节约包括能源、材料在内的各种资源,实现运营成本的下降,促进经济生态化的进程。农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品种培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服务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优化供应链,降低沟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
管理结构技术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和生态技术的运用来实现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另一方面就是改变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来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生态最优化。
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看,在人类构筑的经济系统中,三次产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总称),特别是工业,扮演着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角色。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工业企业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但同时也向自然界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直接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威胁了人类的生存。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究其根本原因是产业系统中的分解者的缺失。因此,大力培育“产业分解者”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我国来说,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是一件需要实实在在去做并且需要做好的事情。在消费层面上,国家应加大环境宣传的力度,培养公民的绿色消费观念,提高公民的环保素养;在产品制造层面上,要用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全程绿色生产,对绿色生产行为给予奖励,对黑色生产行为给予惩罚。国家要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企业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优化制造技术,建立更科学的运销体系,减少产品使用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促进报废产品的再循环。[3]
管理结构技术生态化创新的进程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是一个对经济产业全面变革的过程。在工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副产品再循环。生态工业园是工业生态化的主要途径。生态工业园的企业以企业间的工业化代谢和共生关系为纽带,以掌握关键资源的企业核心,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投入或原料,建立产业链。这样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对企业来说,企业的治污费用降低了,也就是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自然也可以相应的提高。对社会来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变小了;在农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发展以节地节水、再生能源、良种推广、提高单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就是要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化急待解决的问题是: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可以使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为出口时规避“绿色贸易壁垒”作好准备;规模化经营则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大面积应用和农业信息化的快速推广;在第三产业领域,生态化创新主要表现在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加强绿色服务上。深入推行商品的绿色标识制度,激发公民的绿色消费热情;宣传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适度消费理念,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重视消费品的回收、交换,对第三产业产生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是第三产业管理生态化创新的主要途径。
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产业的融合,而产业的融合将带动新兴的交叉产业的发展,交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我国就业人口的增长。尤其是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的产业。近年来,生态环保企业在世界上已经得到高度发展,已有数百万人为此工作,大量的环保产品进入国际贸易,据估计目前每年起码有5000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额,而中国的环保产品,估计年生产不过40-60亿美元。与国外比较,我国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上尚有很大差距,在环保工业技术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环保生产的种类和规模很不令人满意。大力扶植生态环保产业,加强生态技术的研发,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集团,规范环保产品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对经济的生态化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同制造业比较,第三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是一种比较环保的产业。第三产业充分发展可以改善经济生态化的状况。在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第三产业是作为一个服务和配套的行业而发展的,对工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当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时,第三产业开始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高级阶段。
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上讲,一国工业化进程,一般有一个先“重工业化”,再“高加工度化”,再“技术集约化”,最后“经济服务化”的“由硬到软”的趋势。这意味着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发展第三产业要受到本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只能顺应其自然发展进程,对我国来说尤其如此。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还很不充分。比如拿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印度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个问题。据统计,2004年工业在印度GDP中所占比重只在27%左右,而服务业已占到52%。而同期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2.9%,第三产业只占31.9%。这样的数据导致了我国单位GDP的能耗高于印度,为印度的1.3倍左右。
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一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不利于经济结构的生态化发展,已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能源过度消耗等不良后果。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已经影响到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高。比如,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健全已经造成了我国工业企业的融资困难,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就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健全第三产业的发展机制;就要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以满足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集群效应;就要促进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推动第三产业向高效率、智能化、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就要优化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金融服务、创意产业、IT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管理技术的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技术创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社会价值。促进管理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向生态化、节约化发展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国人应全力进取,共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滨.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15
[2]万劲波,阎华.以信息化和生态化促进可持续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2002(6).14
(一)优选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城市园林中植物配置是否合理将会极大的影响到城市园林功能的发挥。因此工作人员在确定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当对这一配置进行合理的优化与优选。通常来说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城市园林的景观价值和绿化价值以及生态效益,而且可以有效减少相应的管理费用。除此之外,在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的优选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优先选择具有抗污染、吸尘能力强、抗干旱、耐贫瘠、耐粗放管理的植物,从而促进城市园林布局难度和管理难度的有效降低。
(二)发展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绿量由于城市人口较为集中并且用地面积紧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城市园林进行有效发展则离不开垂直绿化工作的有效进行。众所周知垂直绿化的有效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并且这一增加并没有造成用地面积的增加,即通过屋顶、阳台和立体墙面等设施的有效应用增加了整体绿化面积并且更好地增加了相应设施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垂直绿化措施的有效应用还促使有害气体得到了合理吸收并且更为有效地对噪音进行了隔离与此同时起到了更好地降温作用并且缓解了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
二、利用绿化的环境功能实现其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绿化的合理进行能够促使生产环境的有效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整体生产力。例如在国民经济的生产流程中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其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与此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因此在现今的许多城市中城市规划者与管理者都开始注重以绿引资,因绿兴市理念的有效应用,即通过环境的有效改善与绿化的有效进行更好地吸引投资者、旅游者,从而更好地繁荣了当地经济并且改善了居民整体生活环境。以房地产为例,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在城市绿化的大潮流下主动进行绿色环境的有效改善,从而促使了楼盘整体质量和销量的有效提升并且实现了开发商与居住者的“双赢”。
三、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在提升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绿化管理法制化的进行与此同时更好地兼顾到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有效协调,这主要体现在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养护管理法制化、市场导向的有效进行等工作上。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一)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绿线”的有效维持使促进绿化工作与环保工作合理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绿线”的有效维护是比“绿线”的合理划定更有难度并且执行更为复杂的工作。通常来说绿线的划定需要拆房建绿工作的有效进行而“绿线”的维护就需要法制、体制、道德等全面性工作的有效支持。除此之外,在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其严守规划并且坚持依法进行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绿线”维护工作严肃性和可靠性的不断增加。
(二)养护管理法制化养护管理法制化是绿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通常来说养护管理法制化工作的进行需要对城市中的一切绿地、树木进行系统化、法制化的养护管理,从而更好地促使其茁壮生长并且有效发挥绿化效益同时合理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与此同时更好地巩固绿化发展的成果。除此之外,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即使是绿地、树木的所有者也不准无故损坏树木或者侵蚀绿地,这些法律法规的有效制定与执行为绿化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坚实的法律屏障。另外,在养护管理法制化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制定不同的养护质量标准并且将绿化养护管理的责任有效落实到具体单位或者某个市民中去,与此同时更加有效地兴建绿化养护企业并且合理开发绿化养护市场与此同时有效实行集约化经营,从而促进社会绿化养护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市场导向
在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并且确保城市绿化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导向是相符合的。例如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全社会对于绿化建设和城市园林发展进行的投资以及城市居民对于绿化的消费都是通过市场进行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和绿化、园林有关的企业都进入了市场并且促使这一市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其中包括了园林规划、园林设计、园林技术、绿化施工、绿化材料生产、机具肥料药剂生产、绿化养护及游览服务等工作。无数的企业在这些环境中进行竞争与发展,从而在提升绿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四、结束语
【关键词】生态滨水景观差异化城市园林自然
新世纪城市化的巨大变化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造成世界各国面临不同程度的景观危机。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导致人口与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导致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深,从空间形态的变化看,城市蔓延表现为城区高密度和郊区化。
城市用地紧张与建设密度过大导致城市沿水平方向四周蔓延,侵蚀郊区的农业用地,郊区景观沿城市边缘不断向四周扩散,造成城市景观对周围乡村景观的同质。同时城市内的土地不断被造型凌乱、缺乏特色的钢筋水泥建筑所覆盖,建筑景观也趋向同质化,且状况十分严重。景观化现象是景观危机的主要内容,导致地域特点与历史文化价值逐渐消失,文化多样性和环境舒适性大大降低。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追求景观设计的差异化成为必要的课题。而城市园林化也逐渐成为21世纪城市建设的重要命题。城市园林化的重要一个条件就是水资源的引入和利用。而滨水景观的建造也就成为解决景观设计同质化的一个重要方法。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的滨水空间,对于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内在空间品质、提升城市固有特色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那么,如何打造富有差异化的滨水生态景观呢?我从以下几点着重阐述这个问题:
一、了解项目概况,从当地的各种风貌进行了解。
1、地理位置:项目当地所称地带,滨水地是否为鱼米之乡还是烟波浩渺的秀水,亦或海洋。
2、历史文化:当地历史追溯,自古人文荟萃的情况。或著有歌颂当地的诗词歌赋。
3、气候要素:项目所处地的气候特征,是否受水体影响,日照情况,冬夏时长,年均降水量,平均气温和变化幅度等。
4、现状分析:当地的人文情况。居住人口,民族分类,生活习惯等。
二、项目的设计理念与构思
设计具有差异化的滨水生态景观,要结合上诉所说的各项进行分析。采用当地的合理的生态景观设计理念,以改造生态环境为基础,提高规划地的绿化覆盖率,结合具有当地特色的水资源来表达景观项目的主题设计理念。设计者可以考虑中心广场、主干道、主题公园的项目主体空间结构,与当地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相契合,突出自身的传统特色。滨水景观可主可次,目的是达到人、路、水,和谐交融的柔畅意境。
三、滨水项目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应该使项目本身成为外来人旅游和平时市民休闲的公共性场所。无论是阳光明媚的白天,还是幻彩的夜景,都使游客感受到功能使用的便利和无度的舒适,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要求。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方便的休闲场所。
2、自然优先原则:在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的情况下,突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存关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做工过程与布局的协调来减少设计中对生态的影响。
3、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组合统一以适应场所功能需求的自然过程。就地取材植物主体是用乡土树种,合理与当地自然背景想协调,便于分期建设和日常的管理维护。
4、公众参与性原则:更好的使人们参与各项活动之中,与客体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从而提高场所活动的内容,进一步的加强活动的广泛性和深化。在符合人们户外活动的意愿的情况下,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规划场所更富有弹性。
5、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以生态性的生活方式为中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尊重自然发展的战规律,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
6、功能与环境的整体原则:由于功能各异,景观子系统必须在上一级系统宏观控制基础上,运用统一的设计语言,统一的色彩体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强调不同层面,不同区域景观设 计的统一性,将各种序列空间合理组织好。对景观生态进行整体全面的设计,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使的设计整体化。在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功能外,还具备对外展示 宣传的城市形象的作用。
7、在尊重传统,延续历史,继承文脉的情况下,以统筹发展的前瞻性进行规划,创新,发展,并保留有发展空间。通过各个景观的细部片段内容隐喻,来传达城市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展的信息。
四、滨水景观总体规划设计与景点分析。
根据项目特点和立地条件,将本区环境进行功能分区,大体可分为主广场景区、次广场景区、涉水主景区、其他涉水景区、老年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区、健身区、滨水廊架观景区等。每个景区要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各景区之间要遥相呼应,景点要衔接相应。中西元素相结合,主题相映衬。
五、滨水景观项目的专项分析。
1、植物配置:植物设计在尊重生态基础的原则上大部分采用当地乡土树种,以便苗木供应有稳定的来源保障,降低病虫害的几率,使苗木健康的生长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从植物配 置的整体性原则上,在道路部分采用以对称的方式种植为主,辅以地被植物补充下层空间,中部空间由植物的枝干来表现弥补,以达到视线的通透性,便于对景观的 观赏和控制。
各部分景点与景区则采用散植、孤植和群植的方式表现。利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草坪形态和植物属性的差异形成错落有致的层次感来表现植物搭配形成的景观效果。与人们对户外活动的各项需求相协调建立密切的联系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2、 景观小品:园林建筑小品是在园林绿地中为市民提供服务功能,方便绿化管理的,用作装饰、展示、照明、休息等的小型建筑设施。它的特征是体量较小、造型丰富、功能多样、富有特色。
园林绿地中,许多建筑小品都是具备特定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功能实体,如装饰性小品中的雕塑物、景墙、铺地,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表达了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在古典园林中,漏窗、月洞门和植物相得益彰地配置,其包涵的意境就更加丰富了。
这里的植物配置,应该要通过选择合适的物种和配置方式来突出、衬托或者烘托小品本身的主旨和精神内涵。按照功能来分,园林建筑小品可分为四种类。
2.1. 服务小品:供游人休息、遮阳用的亭、廊架、座椅,为游人服务的电话亭、洗手池等,为保持环境卫生的废物箱等。
2.2. 装饰小品:各类绿地中的雕塑、铺装、景墙、窗、门、栏杆等,有的也兼具其他功能。
2.3. 展示小品:各种布告栏、导游图、指路标牌、说明牌等,起到一定的宣传、指示、教育的功能。
2.4. 照明小品:以草坪灯、广场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为主的灯饰小品。而建筑小品与植物一起配置,处理得当,不仅可以获得和谐优美的景观,而且还可突出单体达不到的功能效果。
3、 道路系统:在此景观方案的设计中,对于道路系统的设计采用传统的环形道路系统进行对人流的组织,分级疏导人流,从而改善由于空间小造成的交通疏导困难的因素。使的各景区、景点在有限的空间里有序列的循环产生一步一景的景观效果,更好的发挥道路的引导性和交通性。
六、结语
“每栋建筑都应讲述它自己的故事,而中国绝大多数建筑都缺乏故事”。 这是上海世博会主设计师马丁•罗班对城市建筑灵魂的描述。我们不想让我们所居住的城市都一模一样。我们应把城市看作一种文化存在,让城市不仅成为人们生息的场所,更要让城市成为人与自然相互交流的平台。滨水的自然生态景观,让我们能更大程度的贴近自然,享受生活。让我们每个设计师努力,为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长龙.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 198-231
[2] 尹安石.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3:51-89.
[3] 熊济华. 观赏树木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0:7-223
[4]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4. 全文
[5] 许浩.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引言
据有关权威报告预测,到2035年,气候变暖造成的损失相当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损失的总和。应对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全球的战略任务和国际外交领域的热点问题。当前,萧山浦阳江区域作为欠发达地区,最大的愿望就是加快发展、和谐发展。要根本转变欠发达地区的地位,必须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出发,保护好浦阳江区域的青山绿水,为未来赢得更多的发展权利、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潮流引领下,萧山浦阳江区域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加快发展不行、不科学发展更不行,沿袭旧有的思路不行、简单重复东部地区开发建设的模式也不行,必须把时代的要求与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统一起来。一个地方要加快发展、走在前列,关键在于把握大势,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1、浦阳江区域发展优势
1.1有利于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萧山浦阳江区域位于杭州城区的南大门,拥有丰富的山林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是杭州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杭州大都市的后花园,也是杭州最具潜力的增长极之一。以浦阳江两岸保护开发为核心,整合南部八镇环境和人文资源,全力打造“浦阳江生态经济区”,不仅对于拓展杭州发展空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低碳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优化杭州城市空间布局、推动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2有利于促进协调发展迈入新世纪以来,萧山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第七位和全省首位。但目前南部区域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发展水平与中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没有南部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区的全面小康;没有南部的现代化,也就谈不上全区的现代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以城市化带动发展的新战略,在东部实施以大江东新城为载体的“加快崛起”战略、在中部实施以钱江世纪城和湘湖旅游度假区为载体的“转型提升”战略,充分利用南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浦阳江生态经济区”,进而从总体上形成“东部加快崛起、中部转型提升、南部保护开发”的萧山区域发展新格局,将为实现萧山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浦阳江生态经济区”是萧山发展休闲旅游业和居住业的最佳区域,也是萧山最具潜力的增长极之一,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将与大江东新城一起,成为加快萧山发展的两大引擎。
1.3有利于打造生态旅游城市浦阳江区域拥有全区独特的山林资源优势,山林面积达32.44万亩,占全区山林面积的78.7%。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物种丰富,森林质量较高,名特茶果主要有青梅、杨梅、桃梨、茶叶、柿、笋竹林等,是萧山乃至杭州市南部主要的生态“绿肺”。丰富的山林资源是浦阳江区域发展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也是建设“生态萧山”的重要保障。浦阳江区域水资源较为丰富,水系主要有浦阳江、永兴河等。其中浦阳江流经浦阳、临浦、义桥、进化四镇,是南部重要的水运通道、农业灌溉水源,是四镇利用区位优势,沿江建设生态长廊、生态城镇的重要依托;浦阳江支流-永兴河流经楼塔、河上、戴村、义桥四镇,是途经四镇的生态廊道和萧山重要水资源战略储备流域,具有较高保护和开发价值。
2、浦阳江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措施
2.1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鼓励浦阳江区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茶叶、果木等特色农业。推进特色种植生产经营规模化,重点建设杜家杨梅、进化大青梅、云石三清茶、浦阳萧山鸡等一批特色种植基地,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积极开发医药类、食用菌类新品种,努力拓展农产品生产领域。积极发展设施栽培和无公害蔬菜,增加名特优新菜(瓜)品种的生产,开发蔬菜速冻、保鲜和深加工等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扶持培育有优势、有特色、效益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做优蔬菜加工业、做精竹木加工业、拓展茶果加工业。
2.2建设循环高效的产业体系建设循环高效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示范园区,构建循环经济体系。通过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着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形成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支撑的循环高效产业体系。
2.3优化人才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加快浦阳江生态经济区保护开发的人才政策,建立宽松的人才引进渠道,落实相关安置补贴政策,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创造条件,积极引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充分利用省会杭州雄厚的科技力量,以及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扩大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坚持从经济发达地区选派优秀干部到浦阳江生态经济区任职。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干部积极性、稳定保留当地工作骨干。加强对干部的培训,根据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充分运用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手段,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乡土人才的培养力度。
2.4拓宽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方式主动融入大杭州,加强与滨江、富阳、诸暨、绍兴等地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加强产业配套承接、劳务输出、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等交流合作,实现错位发展。发挥整体优势,实行区域招商。拓宽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方式,广泛参与和专业高效相结合,加大对日韩、欧美及港台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特别是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对接。把招商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与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相结合,注重集聚效应,实行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在重点领域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积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更多地引进高端产业、终端产品、环保节约型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的、全局的眼光看问题,通过研究提出一套较为全面、科学、严谨的治理与建设方案,为更多的城市河流生态建设项目提供理论依据和参照,为后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铺路。
关键词:水生态系统;生态景观;水域保护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凡河是位于辽宁省铁岭市的一条自然河流, 是辽河的一级支流。凡河流域位于铁岭市东南部,流域全长102公里,流域面积1180.5平方公里。其上游,在距河源40.7km处有一座大型水库——榛子岭水库,下游有莲花湖湿地,已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凡河流域整个封闭的小流域背景相对简单,水环境可控性强。
1. 凡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现状分析与功能定位
结合流域水生态功能区划分,进行凡河重点功能区的水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开展流域气候、降水、水文、地质、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特征、生物资源等调查,进行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分析功能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结合功能区管理目标进行凡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定位。
随着人口增加和污染等加剧,使凡河水生态系统总体生态质量趋于恶化,物种呈现逐渐消失危机,生物多样性降低,涵养水源功能削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然湿地面积锐减,大部分湿地被开垦成耕地,导致河道平均宽度不足15米;②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人为干扰加大及人工开垦区域地带性物种被人工栽培物种取代,致使野生动植物物种减少,并趋于单一性、简单化,危及区域生态安全;③生态功能下降,因地表林草植被被大量开垦成耕地,水资源过度利用,导致湿地和水体成孤岛分布,沼泽地变成荒地,使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被人为分割,降低了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影响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生态效能的发挥。
基于凡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将凡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功能定位如下:
1.1涵养水源
凡河流域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截留降水、增加土壤下渗、抑制蒸发、缓和地表径流和增加降水等。凡河湿地流域面积达1180.5平方公里,截留了大量的降水,流域内的森林在抑制蒸发、缓和地表经流和增加降水方面发挥着巨大功能。
1.2生物栖息地功能
凡河流域保护区内可以有效地保护大量的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及其栖息生境和繁衍空间,保护和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使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1.3气体调节
流域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大气交换CO2和O2,从而对维持大气中CO2和O2的动态平衡和减少温室效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4生物多样性保护
凡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蕴藏了难以计数的遗传基因,这些遗传信息的总和构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库。
1.5降解污染
凡河流域宽广湿地水域不仅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式对自身进行净化,而且还可以在辽河水污染时,放水稀释污染物。而大面积的森林通过吸收作用而减少空气中硫化物、氮化物、卤素、灰尘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净化空气,降解污染。
1.6调节气候
自然保护区调节气候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明显的冷湿效应。凡河湿地水域面积大,热容量大,消耗太阳能多,地表增温困难。而且,由于凡河湿地储水量大,湿地系统通过强烈蒸发和库区植物的蒸腾作用,把大量水分送回大气,导致近地层空气湿度增加,从而进一步使该区气温和湿度等气候条件得到改善,气候较周边地区冷湿;增湿和增雨作用。凡河湿地的蒸发与湿地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保持当地的湿度,湿地产生的晨雾可减少周围土壤水分的丧失。湿地区域降雨次数、降雨强度和降雨量明显高于相临地区;降低气温。湿地通过水平方向的热量与水分交换,使周围地区的气候比其它地方略显湿润。由于湿地的存在,凡河湿地地区气候比其它地区气候温度低,湿度大,沙尘少。
2. 凡河流域生态设计理念
针对凡河的现状,重点提出生态再造和创造崭新城市风貌这两方面作为建设凡河两岸滨河景观的设计依据。
(1)人工湿地营造,改善城市水环境
凡河城市段现状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城市污水、工业污水对整个城市水体的影响。从世界范围内对于老城市污水系统的治理经验来看,湿地治污这一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湿地治污是一个由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完全依靠自然条件有效改善水质的先进生态治污方法。基于凡河上游水质较好以及现状两岸土地较为宽阔的基础,我们有条件在此建设人工湿地以部分解决现有的水质污染问题。
(2)优化植物覆盖,恢复河岸绿环境
从现状看,凡河城市段两岸的绿化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对于建设凡河滨河景观成为绿色廊道这一目标来说,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大范围的绿化植物种植,能够在凡河河岸两侧形成一条较宽的自然绿色通廊,以减少凡河现在的环境问题对城市的影响。
(3)现有植被保育,营造滨河绿空间
现有凡河河岸两侧,生长着很多有特色的植物。在局部河岸区域,形成一个个有特色的小型植物群落。在对凡河城市段两岸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现植被的价值,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进行重点保护。同时,城市滨河公园和滨河漫步道的建设,势必影响这些植物的生存,所以在后续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些植物的保留与在整个绿化系统中原生态的地位。
(4)营建多种林地,涵养水源
凡河流域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属于区域不完全缺水或季节性缺水。建设水源涵养林是解决区域季节性缺水的重要途径之一,水源涵养林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屏障,在保护水源、调控径流量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水源涵养林的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在森林冠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对降水的拦截和滞留作用。具体可以依据凡河水系分布、现有林地状况及防护效能、理水功能等因素特点建设不同种类涵养林。源头水源涵养林:在凡河源头、分水岭以下,结合自然地表形态,划出2—5公里长的汇水区,及其流域第一层分水岭内的范围,营建林地;河岸水源涵养林:据河流长度,在源头水源林地域以下沿河流两侧,营造林带;山脊水源涵养林:指分水岭或山脊两侧的林地,营造宽2公里的林带;库岸水源涵养林:在榛子岭水库周围沿岸及以山脊为界,面向水库的坡面或按水库大小,在最高水位线外2—5公里的范围,营建林地。
(5)城市生活营造,创造滨河空间
城市在凡河两岸选定的建设区块内,通过对建筑形态、城市绿化、道路交通管理等各个方而精协调控制营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滨河空间带,创造广个崭新的城市风貌这一界面不一光是高度绿化覆盖的界面,同时也是人类活动、休憩以及城市新形象的界面。
3.生态景观设计的发展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景观建设相关的经验、项目与理论研究和
汲取之后,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治理的生态景观系统建设理论,力求在多学科领域、大区域层面探寻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建设的一般规律与技术方法。大量引用国内外较为成功的案例,分析其中优点与历史局限性,从而逐渐总结出对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经验教训,总结为生态景观系统建设理论。
参考文献
[1]常禹,布仁仓,胡远满.景观边界研究概况[J].生态学杂志,2002 (21)
[2]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
[3]董建伟.环保型绿化混凝土护砌材料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水利,2002 (2)
[4]董建伟.多孔连续型绿化混凝土主要特性探究[J].中国水利,2003 (6A)
[5]董建伟.随机多孔型绿化混凝土孔隙内盐碱性水环境改造[J].吉林水利,2003 (10)
关键词:新常态;河南;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148-02
一、研究背景
第一次提出“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省的行程中。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结构层面看,经济结构全面变化,优化升级;从动力层面看,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化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和调节城乡关系的基本环节。《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指出,“2015年,中国经济仍旧延续了深度调整的态势,县域经济增速总体出现更为显著的下滑,更多县域经济体出现更大幅度的负增长,对当地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在新常态经济发展形势与在城市经济依然发挥“排头兵”重要作用而农村经济作业依然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形势下,县域经济长期被忽视而导致作用尚未完全开发与发挥,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新常态下的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河南省县域总数108,其中包括88个县和20个县级市,50个市辖区。据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省总人口大约10 722万人,县域平均面积近1 400平方公里,县域土地占全省的90.7%。河南省108个县域经济的GDP总量达24 454.28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69.9%。在2016年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河南省有新郑、巩义、荥阳、义马、新密五个县域上榜。全省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支撑河南省的根本经济,因此,立足河南省县域经济现状,依据县域GDP、产业结构比重等指标对108个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类,分为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第三产业拉动型等三大类型。
1.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
工业主导型县域,是指工业产值在GDP中占主导地位或绝对优势,工业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中一部分工业主导性县域经济依托本地区的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比如,荥阳矿产资源丰富、义马市的煤炭储量21亿吨,素有“豫西百里煤城支撑”之说,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这些县域经济主要是对资源进行加工,创造工业产业链,开辟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培育支柱产业,从而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
2.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
在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中分为现代农业主导型和传统农业主导型。对于现代农业主导型县域,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0%―20%,第二、三产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第二产业比重平均达到60%以上,通过发展农业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传统农业主导型的县域,大多是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如河南省的正阳县、封丘县、滑县、淮阳县、杞县、内黄县等县域,其第一产业产值占县域总产值比重的30%以上,缺乏工业资源和工业基础;第二产业的比重低于50%,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整体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在全省的县域经济排名中较为落后,甚至个别县域经济的发展史水平属于贫困县。
3.第三产业拉动型县域经济
在第三产业拉动型中,该县域经济主要利用县域内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资源或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且其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多在30%以上。如鲁山县、卫辉市、嵩县、武钢县、偃师市、洛宁县、汝州市、陕县等县域,主要通过对现有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等资源的开放,通过发展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新常态下的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瓶颈
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各县域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具有特色化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取得一定成绩。《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人均GDP为49 992元,而河南省人均GDP为39 12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县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河南省各县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差异从而导致县域间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从《2015年河南统计年鉴》数据发现,河南省108个县域中有11个县的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属于河南省县域经济水平最发达的地区,这11县域分别为义马市、荥阳市、新郑市、中牟县、沁阳市、新密市、巩义市、新安县、淇县、孟州市、登封市;而不及全省人均GDP50%的县域,是河南省县域经济中相对贫困的地区,如邓州市、平舆县、卫辉市、柘城县、淮滨县、获嘉县、虞城县、商水县、正县、沈丘县、卢氏县、南召县、郸城县、社旗县、息县等,这些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滞后。
2.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
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8.9%、40.9%、50.2%,而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1.4%,48.4%,40.2%。个别县域如义马、巩义、登封、新密市、荥阳市、中牟县的第一产业却不足5%。另外还有一些县域如河南省的正阳县、封丘县、滑县、淮阳县、杞县、内黄县、新蔡县、睢县等县域,第一产业比重超过30%,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属典型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四、新常态下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的优化建议
在新常态背景下,河南省必须创新县域经济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总的建议是,在准确把握新常态形势下,河南省及各级政府积极引导,继续坚持不懈深化经济改革激发县域经济的创新活力,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区域特色经济,逐渐扩宽县域经济发展的视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促进县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区域的辐射范围和作用,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不同区域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实现河南省经济的稳健发展。
(一)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1.加强政府引导,加大资金扶持
在河南省各级人民政府的引导下,加强政府职能,对于工业主导型县域的发展要有计划地利用和开发,发挥政府引导改造传统产业。尤其对于资源衰退型的县域而言,应加强对资源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逐渐改变县域发展模式,引导其从衰退型的资源主导型的传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向其他类型的转变,分阶段制定县域经济振兴规划,引导财政加大资金扶持,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并且要对老工业区的环境进行治理,如填充废井等措施。
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
从现有数据来看,县域经济水平高、发展快的地区,都是依靠工业拉动经济增长,处于县域经济的起步阶段,很多工业存在规模较小,技术相对落后等情况,建设新兴工业特色产业集聚群,加快产业创新步伐,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增强推进新型工业主导型县域建设,强化工业主体意识,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完善县域功能,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集聚力,优化城市环境,创新创业,发挥重点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本地区的区域优势,形成特色优势行业,吸引资金和技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稳步升级,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二)农业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1.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对于以发展传统农业型的县域经济模式而言,农业生产并没有形成特色优势,民众人均GDP不高,普遍低于河南省人均GDP水平。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优化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针对不同传统农业型地域的农产品优势,要因地制宜,优先发展和选择市场前景较好、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产品,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加快科技转型,加快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和外部环境,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从而扩大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和规模,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做好农产品深加工
尤其对于河南省县域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水平低、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较差,同时经济相对落后、农业又是其县域经济的主要来源的地区,农业关乎整个县域内人们的温饱问题。据统计,这些县域的粮油、豆类、蛋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较高,但产后加工程度较低,造成很多农产品进入市场之后供过于求而价格暴跌,甚至很多新鲜蔬果烂在田地中无人问津。因此,要在农业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应对市场中供过于求的现状,缓解农民因农产品投入大而产出低甚至亏损的现状。如τ诤芏嗯┎品,可以采用科技手段,加工成易长期储存的罐头包装等形式农产品,减少亏损,扭转单纯只靠农产品输出的局面。
(三)第三产业拉动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1.强化县域文化产业特色,开发旅游商品
尤其是拥有较好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资源的县域,应加快服务性政府建设步伐,合理科学规划现有资源,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发展文化产业特色和重点,开发具有县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带动其他乡镇和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优势和竞争力。比如,河南省浚县近来年在政府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下,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举办以浚县正月古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节,节庆期间最高日客流量可达20多万人,成为华北第一大庙会,并且民俗节中有各种民间手工技艺,如泥咕咕,已经成为有着浓厚的文化特色,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对县域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因第三产业带动的地域承受力,尤其做好与资源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筹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共促县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浚县县政府合理规划城区建设,拉动外来资金投入,开发“古城文化”改造项目,进一步弘扬历史传统文化,以旅游文化促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深林绿化;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前言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森林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以及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也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的同时,还应着重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因为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紧密相关,并决定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有效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对于森林绿化、生态建设、保护这三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森林绿化
森林绿化是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保障。森林绿化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森林自身具有美化环境、蓄存水资源、抗风固沙的功效,它和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摇篮[1]。森林绿化隶属于生态林业事业,它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严重的河流泛滥问题,这不仅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构成严重威胁。植被破坏、乱砍滥伐是引发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进而出现水土流失。而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功效,它在洪灾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二)森林、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系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反,经济的发展还能优化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开展,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为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毫无节制地向生态系统索取,这不仅会破坏自然资源,还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有时严重可能出现经济倒退[2]。
三、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因素
现阶段,我国与发到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因为我国生态建设水平并不高,影响因素众多,例如,国家的整体实力、生活水平等,具体因素如下:
(一)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人均森林面积较为理想,大约为世界水平的五分之一,但人均森林蓄积量较低,几乎名列世界末端,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生态建设不完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可知,相关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这是因为,虽然实现森林绿化的面积较多,但质量几乎都不合格。例如,在森林绿化中存在品种单一、成活率不高、养护不到位等问题,无法达到保持水土的功效。
(三)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规范不完整。一直以来,人们均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进而导致与之相配套的法律规范不完整,外加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尚未形成有效、可行的奖惩与鼓励机制,这大大增加了森林绿化、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难度系数。
四、有效开展生态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从长远角度出发规划生态建设。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愈发关注经济效益,忽略生态环境保护,现阶段,我国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的破坏,其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应从长远角度出发,科学规划生态建设,全面分析,循序渐进。另外,还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可在现有林区内设置自然保护区,依据生态系统的实际类型合理划分、科学布局。对于国家珍贵、稀少的动植物,应加强保护。同时,在规划的过程中,还应有效考量[3]。
(二)加强宣传。宣传是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关键,加强宣传,不仅能增强社会各界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可以印发宣传手册,也可以组织观看环保视频,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明确生态环境是我们全人类唯一的,也是共同的生存环境,不可替代,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共同努力。
(三)加大扶持力度。政府作为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的主要资金来源,应加大扶持力度,并将相关投资列入财政预算的范畴,提高关注度,优先开展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工作。这是因为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资金支持,经济资源是其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例如,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科学研究和防火等各种活动均需要资金支持。同时,还应全面管理在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中的投入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金,并编制合理的自然资源开发管理补偿规范,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实现生态环境的长远发展。另外,制定科学的优惠政策,有效发挥政府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对于长期贡献于荒山开发的人员,应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鼓励,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使其切身体会到政府的重视度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四)注重管理。行政管理是有效开展生态建设以及全面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应注重管理。为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我们应制定具体、规范的管理职责,明确自身职责,实施逐步管理。在生态系统中,成立专门的保护管理部门,且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保护情况,同时,及时报告上级领导。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构建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对于表现积极的人员应给予一定的鼓励,并严肃惩处表现消极或者犯错误的人员,如若违反法律,应对其实施法律制裁,借助法律处手段来规范和约束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工作。与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的各部门之间,应加强交流沟通,协调合作,全面落实生态系统重建工作,快速恢复生态系统。
(五)全面种植阔叶树。现阶段,人工生态林种植、砍伐以及修复过程中面临较多问题,为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应全面种植阔叶树,且完成种植工作后,禁止采伐,这是因为阔叶林不仅具有抗风固沙的功效,还具有较强的蓄水功能,绿化配置较为合理,大大推动了林业生态建设进程。另外,种植阔叶树时,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并且在特定的年限后会将其划给集体。
结语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我们应为子孙后创造一个不存在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从森林绿化着手,有效开展生态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并妥善处理森林绿化、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永续。
参考文献
[1]伊学清.森林绿化和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5):19-26.
关键词:盘锦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绿岛新城;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1.项目背景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陆路连接俄罗斯及蒙古,水陆辐射朝鲜、韩国和日本;处于北京以及哈尔滨发展轴上;处于“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位置。辽河口生态经济区是盘锦西部转身向海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通道。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是盘锦市继辽滨沿海经济区后建设的又一亮点区域,该区位于新兴的石油化工城——盘锦市西侧,地处渤海之滨,总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辽河口生态经济区 “绿岛新城”是重点规划建设区域,下辖羊圈子、东郭和石新三镇。
2.选址分析
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绿岛新城” 处于西三镇的中心地带,位于盘锦西大门,接受整个辽中城市群的辐射。秦沈客运专线、京沈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大锦线、快速干线、滨海大道为该区域创造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也是国家一级渔港的所在地。
2.1优势
东郭镇、石新镇、羊圈子镇、欢喜岭采油厂居住区的交通便利,建设条件良好,区位优势凸显。其中,石新镇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欢喜岭采油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2.2 劣势
虽然交通条件便利,居住建设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东郭镇地势低洼;用地分割严重,拓展空间小。石新镇行政界限距锦州市过近,发展受限。羊圈子镇位置较偏远,发展受限。欢喜岭采油厂居住区位于保护区内,形状不规整,不利于开发建设。这些不利因素都限制了该区域的发展建设。
2.3结论及建议
1.结论
经过对工程地质条件、现状建设情况、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比较,最终拟定以石新镇为依托进行绿岛新城的建设,整合沿海城镇空间布局和发展资源,推进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生产力布局调整,形成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2.建议
以交通、区位、资源优势为依托,合理选择用地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地势较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条件劣势,重点做好防洪排涝设施。
3.现状分析
盘锦辽河口生态经济区“绿岛新城”以北为省道S306;东侧一条窄轨铁路经过;南侧有一条城市高压线;东侧是大面积的灌溉农田,果园,林地等。田石线由南至北纵贯全区;丰屯河、新开河两条河道流经此区。
3.1居民点分布:
主要分布有中心居民点、鲜族队、太平庄、庙沟、常屯、大架子等居民点。
3.2河流水系
构成以丰屯河,新开河为主要骨架,点状分布各种鱼塘,水塘的水网系统。
3.3用地现状
主要分布有中心镇区及周边居民点。其它用地主要是大面积的苇田,灌溉农田以及苗圃、果园、旱地、牧草地等。
3.4内部道路
主要道路为三条东西向的道路,内部道路主要是居民点之间以及居民点内部的道路,布局散乱,尽端路较多。
4.方案的表达
4.1功能结构
规划新城内部贯穿镇区的若干大小水系、绿地、城市主干道将镇区有机的划分为“一轴、五心、四片区”布局结构。
“一轴”:一条沿行政办公中心、商业金融中心、科技文化中心南北贯穿的城市发展主轴线。
“五心”:沿城市发展主轴线分为行政办公中心、商业金融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及人工半岛的生态旅游度假中心、依托港口形成的综合服务中心。
“四片区”:公共服务片区:由行政办公中心、商业金融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生态旅游度假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五大中心组成。居住片区:有机的将绿岛新城划分为七大、两小居住片区。水系、绿地片区:利用丰屯河、新开河及其支流、水渠的周边依托现状形成城市水系绿地片区。旅游服务区:依托河流和城市绿地在绿岛新城的东部形成集旅游、休闲、居住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服务区,形成四面环水的人工的岛屿。
4.2用地布局
“绿岛新城”主要包括四大类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城市建设用地为4563.73ha。
4.3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绿岛新城的道路,通过对外道路和主干道将新城形成“四横四纵”的道路系统。同时,在道路主体骨架联系各片区的基础之上,各片区的内部交通组织则依据不同的地片空间形态,形成各具特色的道路机理关系。
1.对外交通:省道308:在规划新城北侧,联系大锦线、京沈高速公路,北至锦州南至兴隆台区。城市主干道:甜石线是新城的主要道路,联系新城各主要功能区块的道路。
2.城市交通:道路分三级: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主干道:联系新城各个片区及城市对外交通的道路。次干道:新城各个片区的主要环路,用来联系各个居住片区。支路:联系各个组团内部,为各个片区组团内部提供便捷的交通。
4.4水系绿地景观规划
1.形成城区水系网络
横向:丰屯河、新开河、太平排水渠;纵向:从丰屯河引河流深入城区内部;形成城区横纵水系网络,使水系深入到各个功能区内部,打造北方水乡城市。
2.打造大型城区水面、形成城区绿化网络
根据现状引入城市的生态发展理念,成大型的人工湖水面。结合高压走廊与水渠的防护带构建城区绿色网络,构建生态绿色城市。东部的旅游服务区利用水系围绕成为绿岛,丰富了新城的滨水绿化景观形式,使各功能区间绿化相互渗透。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