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23: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儿科护理综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处理问题人性化,做到柔性管理当护士不慎出现护理过失后,表现沮丧、颓废,护士长应理解护士,不过分指责,查明所属原因并勇于承担护理管理中的领导责任,积极与家属沟通、协商、解决;让护士有依靠,感受团队的温暖及凝聚力,事后召集大家讨论、规避日后再次出现相同护理问题。因为柔性管理的体制是一种人性化管理,强调在尊重人、重视人、理解人的基础上管好人、用好人。将“柔”方法与“软”控制协调有机结合,做一个具人性化和令人信服的情感领导,从而达到有效的管理。
2、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护理管理者要善于激发下属的工作激情,组织有益的团体活动,缓解、释放护士压力;促进护士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由单纯追求管理效率转向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最大价值。
二、打破传统护理质量分析会议,改变多年来护士长一人在上面讲,护士在下面听的管理思路,让护士人人参与管理
此种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如彼此间缺乏纵向沟通和横向反馈,护士长不能及时全面了解护士掌握护理质量分析会议内容的多少,对全面把握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及时改进与提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之上班者不能及时了解会议内容,口头交流效果不佳……针对上述情况,本人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及思路:通过收集儿科目前存在的问题、不足、护理安全隐患等,利用拍照、备注、制作幻灯片等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标注、讲解,在整个会议过程中,打破传统死气沉沉的护理会议,并购买零食、小礼物等奖励发言的护士,活跃会场气氛,让护士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自己找问题、纠错误、想办法、勤思考、避纠纷,让护士人人参与护理管理,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有质控、有反馈、有整改的完整体系。护士长作为科室护理管理者,要激励护士的创造力、管理能力、工作热情,激发共同理想及目标,形成群体合力,最终实现管理目标。
三、微信群、短信、QQ空间等沟通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护士工作满意度与工作表现及护理队伍的稳定性直接相关,而且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导致不服从医院管理,病假事假增多,甚至离开护理岗位,导致护士短缺等恶性循环。而人际关系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本科室在空闲时间运用微信、短信、QQ空间等多种方式,使护士间相互帮助,关系融洽,及时了解并掌握护士的心理动态,拉近与护士之间的距离,提高护士重要信息的知晓率,激发护士学习的浓厚兴趣,改善护士之间的人际关系,提高了科室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建立护士排班要求本,充分体现护士长关爱下属,体谅民心,发挥员工积极性和潜能
护理技术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护理质量,而决定护理质量的关键是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因此,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工作,进行人性化排班,既确保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又能满足护士的合理要求。本科室自制了护士排班需求本,有特殊需求的护士在护士长排班前3天将需求登记在排班需求本上,护士长在保证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注重护理人员新老搭配,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和谐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员工关系和高度的责任感,能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和潜能,提高人力资源整体效能。
五、结论
【关键词】护理干预;儿科;静脉输液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R473.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15-01
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临床治疗的基本手段,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技术操作。但是,儿科对于输液治疗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常采用哭闹等方式拒绝治疗,同时患者家长关心患儿,多希望穿刺一次成功,这给护理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影响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我院近年来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儿科静脉输液的顺从性、穿刺成功率、满意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7月于我院儿科病房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10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35例,女265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4.2±1.6)岁;对照组中男227例,女273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4.2±2.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对患儿正常接待,与患儿家属交流沟通。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①患儿入院时护理人员接待热情,仔细询问病史,详细了解病情,将患者及家属安排妥当。同时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并征求意见,充分了解患儿及家属的需求并尽量满足。通过语言、心理等各方面交流,促使患儿最快时间内适应医院环境。
②减轻患儿的不良情绪非常重要。在输液室内,布置符合儿童心理的装饰,比如墙面均使用带卡通图案且色彩较温馨;在输液室的墙壁上贴挂各种贴画;建立玩具箱,并对玩具进行严格的消毒,保证玩具类型适合各年龄段的患儿;输液室内配备有电视、录音机等,可供患儿看电视、听音乐等。
③对患儿表扬与奖励:护理人员准确掌握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稳定其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患儿家长信任及理解。多给予患儿鼓励表扬,可采用暗示性语言,比如勇敢、坚强这些带有鼓励性的词。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想办法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可在操作时询问患儿的生活学习等情况,缓解穿刺时患儿的疼痛感。穿刺成功后给予患儿一定的表扬及奖励,比如小红花、小饰品等,满足患儿自尊心,并增加荣誉感。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的顺从性、穿刺成功率及满意度。顺从性采用文字描述法进行评定:
有效率=(积极配合例数+配合总例数)/总例数。①积极配合:患儿可主动配合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穿刺。②配合:患儿可出现哭闹,但不妨碍静脉穿刺的进行。③不配合:患儿出现哭闹、挣扎等行为,无法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率:记录并统计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治疗时首次穿刺成功次数,计算穿刺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顺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儿中顺从性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4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穿刺成功率比较
3 讨论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而逐渐增强的,自我评价属于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生活中,儿童的行为、情绪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诱导,所以,采用积极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儿童进行针对性诱导,可使患儿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本次研究中,加强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有利于取得家属的信任,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及抵触情绪,使患儿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医院环境,可以使患儿的注意力有所转移,尽快融入到医院环境之中,减轻恐惧、紧张感。护理人员加强护理基础上,应提高自身技能,穿刺时一针见血,尽量避免多次穿刺。同时在工作中,增强责任心,端正态度,尊重患儿及其家属,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可协调护患关系。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中顺从性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46.00%(P
综上所述,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患儿静脉输液的顺从性、穿刺成功率,值得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 费信果.自着性弹力包带在急诊休克病人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3):245.
[2] 田浩,杨新凤,余健,等.白萝卜局部外敷治疗儿科输液渗漏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101.
[3] 李君丽,韦琴.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儿科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5):1116-1117.
关键词:儿科护理;新技术;新理念;综述研究
1 非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唐珊珊[1](2012)对国际上的儿科护理新理念和新技术进行了综述研究,特别指出在儿科护理过程中,非语言的沟通对于小患者的精神状态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借鉴商贸管理中的服务流程管理,使得护理人员在于小患者交流的过程中,重点加强非语言沟通的标准化和细节化管理,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小患者的焦虑情绪,护理操作过程的事故率明显降低。
潘学彬[2](2011)也就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做了临床报告分析,通过1132例患者的分组研究,可以看到采用了加强非语言性沟通的一组的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明显增加。
2 风险量化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医疗过程往往需要介入患者的身体,而大部分的医学护理操作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造成患者的致残或者致死。特别是在儿科护理中,不少小患者的心理素质不强,配合性不好,可能造成因为小患者个人原因造成的针头移位脱落、呼吸管受阻、引流管拔出等事故。所以,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我们需要对护理工作的整体风险和步骤风险进行评估,对于高风险的操作要尽量避免进行,对于可以降低风险的操作配合应该强制执行。
蔡晓燕[3](2011)对于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要素分析。奚丽蓉[4](2011)对于儿科护理行为的风险管理的分析方法和干预方法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儿科护理的多维模型,以从量化管理方面对儿科护理风险进行约束和控制。吴利平[5](2011)同样研究了儿科护理的风险要素,但是其研究更加倾向于管理学的角度,其研究成果可以与医院的计算机辅助管理方式充分结合。
3 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因为小患者的哭闹给护理人员带来的思想压力较大,小患者的不配合使得护理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以及部分家属的不理解、抱怨甚至与护理人员的冲突,都使得儿科护理工作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属于较大难度的工作。
刘彩琴[6](2014)研究了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在医院的临床护理实践,分析了加强护理人员相关工作集体心理辅导前后的护理成果变化,最终结论得出心理素质的训练是提升儿科护理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陈艳姣(2008)通过分析86例儿科护理纠纷事件,得出了51.2%的儿科护理纠纷事故的主要原因来自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问题。
4 环境细节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目前大部分医院都对儿科病房进行了全面的改造,通过使得儿科病房更加贴近儿童心理的预期环境,使得小患者可以更加乐意的在儿科病房中接受治疗,使得治疗过程的患者配合度得到提高。但是,儿科护理单元的设计远不仅仅是贴墙纸贴画和变换墙面和家具颜色那么简单,不完善的儿科护理单元设计甚至会加深小患者的条件反射,使得小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刘红霞[7](2012)从建筑工程的角度分析了儿科护理单元的人性化设计,提出了一整套儿科护理单元的环境艺术设计和功能设计的具体要求。郭志芬[8](2011)提出了在儿科护理单元管理中医院方的精细化管理要素,以及通过临床护理试验的方式,分析了试验病房和普通病房的实际效果比例,试验病房的患者满意度超过普通病房13.7%(P
5 情景联想及反思在儿科护士培训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儿科护理工作与其他科室的护理工作相比,有着其特殊性。所以,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对儿科护士进行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因为在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之前,儿科护士已经具有了护理资质,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护理技术和业务知识,所以,加强培训和职业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
邹华[9](2012)设计了联合培训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具体课程,并且通过教学实践报告的形式为我们详细阐述了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具体效果。经过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投诉率明显降低,比没有经过儿科护理加强培训的护理人员投诉率低21.3%。马洁[10](2011)对儿科护理教学工作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于儿科护理教学的课程升级,使得儿科护理学员可以更加快速的在单位适应儿科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通过各个环节的单方面提升对于儿科护理的实际效果提升作用都是存在的,而通过综合化的儿科护理业务提升,就会使得儿科护理工作效果得到较大程度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唐珊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2(08):15-17.
[2]潘学彬.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04):201-203.
[3]蔡晓燕.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1):55-57 .
[4]奚丽蓉.对儿科护理行为实施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11(12):151-152.
[5]吴利平.儿科护理的风险要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1(06):230.
[6]刘彩琴.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02):28.
[7]刘红霞.医院儿科护理单元环境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硕士.2012.
[8]郭志芬.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07):203.
【关键词】儿科、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40-02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它不仅要求护士熟练运用本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提供健康服务,还要求护士必须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1]。儿科的健康教育向来是健康教育中的难点和弱点,因为其对象的特殊性,内容多、牵涉面广,而且在内容和方法上与其他科室有很大差别,所以健康教育难以取得满意效果[2]。为此,临床护理人员根据儿科健康教育的特性研究出不少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方法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以下是近几年有关儿科健康教育方法临床研究的综述。
1 PDCA循环在儿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PDCA循环又称作戴明环,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根据反馈原理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方面[3]。江爱萍[4]将PDCA循环应用于儿童哮喘的健康教育,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护理程序,实现健康教育的个性化、全程化、阶段化;其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健康教育方式。针对儿科护士大多数学历层次偏低,以及功能制护理养成的勤于动手、疏于动脑,满足于正确执行医嘱,从而造成护士的理论知识和学习动力不足的特点[5],在儿科健康教育中应用PDCA循环能巩固、丰富护士的专业知识及综合知识,有助于护患沟通技能的提高,促进护士对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探究,使护士的理论与实践水平都有明显提高[6]。
2 制定单病种健康教育路径
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对特定病种病人在住院期间按照预定的医疗护理计划进行治疗护理[7]。健康教育路径是将临床路径的理论和实施方法借鉴于健康教育的实施[8]。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首先成立健康教育路径小组[8,9],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某病种健康教育路径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应用循证护理查阅资料,结合医生的诊疗计划,即临床路径,由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共同制定该病种健康教育路径表。护理人员根据健康教育路径表时间顺序逐项落实,并对患儿及家长的需求反复评估、教育、评价,达到最终目标。王凤娇[9]等将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小儿肺炎后,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要明显低于传统健康教育方式(p
3 采用程序化和量化健康教育方式,避免随机健康教育
随机健康教育指的是护士事前没有周密的教育计划,凭经验针对不同个体出现的健康问题给予指导[13]。随机健康教育是患者出现问题才进行指导,缺乏预见性和系统性[13],儿科健康教育内容繁杂,涉及面广,随机健康教育无整体概念,内容长短不一,患者及家属容易遗忘,造成健康教育效果不能达标。程序化健康教育就是收集资料进行评估、确立就健康问题、制定教育计划、组织实施、连续动态的评价。谢凌云[14]等对程序化健康教育和随机健康教育进行比较后发现,程序化健康教育有利于缩短住院日,提高治愈率。黄津芳[15]等研究发现程序化健康教育也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程序化健康教育以护理程序的流程为基础,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和系统性,使患儿真正受益。相较于随机健康教育,量化健康教育更加合理,更能提升健康教育的效果。量化健康教育指的是护士根据健康教育计划,在每天对每个患者完成一定的健康教育内容。有报道[13]量化健康教育在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随机健康教育。有研究[16]显示量化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患儿对医疗环境的恐惧,医疗恐惧是儿童恐惧的重要方面。量化健康教育就是以记忆与遗忘的原理为理论基础,每天宣教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较全面,不易遗漏[17]。
4 设置专职健康教育护士
由于儿科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工作繁忙,护士用于健康教育的时间有限[18],且儿科病房陪住人更换频繁,陪住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年龄较高的陪护人相对文化层次较低[19],所以设1名专职健康教育护士,不参与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负责全病区患儿和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口头宣教、开设病区健康教育小课堂、协助编写新的健康教育处方和宣传资料、出院患儿电话回访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20]。专职健康教育护士的设立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程度,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促进了护士提高自身素质[21],密切了护患关系[22]。胡荣[23]指出实施专职健康教育护士后病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病人的参与意识、病人满意度三个方面较以往健康教育方式均有显著提高,设置健康教育护士能较大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值得推广。
健康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收益的健康促进手段,Deborah Winders Davis[24]认为对低收入家庭学龄前患儿哮喘最有效地干预手段就是健康教育。做好儿科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黄津芳.护理健康教育学[M]. 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6. 1.
[2]王琳.儿科健康教育常见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290):1662-1663.
[3]薛小玲.护理管理学[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28.
[4]江爱萍.PDCA循环健康教育对儿童哮喘控制水平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0,17(7B):74-76.
[5]李朝华,高秀珍.儿科病房开展健康教育的难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32-33.
[6]周燕. PDCA循环在儿科输液室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172):653-654.
[7]曹洁,陆小英,蔡建英等.单病种护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制订与实施[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6):443-444.
[8]叶宝霞,李亚玲,时云等.健康教育路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康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4,18(9):1554-1555.
[9]王凤娇,陶艳,王永梅.健康教育路径在小儿肺炎的应用[C].中华护理学会第2届护理学术年会―国际儿科护理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北京:(出版者不明),2010:546-547.
[10]田丽.临床路径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12),734.
[11]雪丽霜.日本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2):547.
[12]白文娟,钱明芳,薛梅.临床路径在儿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2):136.
[13]张积慧,黄志红.量化健康教育与随机健康教育的效果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8-329.
[14]谢凌云,彭希敏,高永生等.儿科程序化与随机化健康教育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6-7.
[15]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77.
[16]马春晖,李平,杨从平等.量化健康教育对先心病手术患儿医疗恐惧的影响 [J].护理学杂志,2005,20(10):24-25.
[17]沈晓琴.量化健康教育与随机健康教育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20(10):918-919.
[18]邱岸花.儿科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29-30.
[19]杨晓丽.儿科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护士,2010,12:146-147.
[20]陈燕云.儿科病区设置专职健康教育护士的体会[J].护理学报,2011,18(2B):77-78.
[21]田芳.专职护士对心血管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尝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55
[22]王虹.设立病房专职健康教育人员 提高健康教育实效性[J].护理杂志,2005,20(12):97-98.
1不同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
1.1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I)教学法自20世纪7O年代起,国外医学院校兴起PBI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其基本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引导。以临床问题为基础,以自我学习及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的课程模式。两篇独立的Meta分析对2O年来有关PBI在医学教育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一致认为,采用PBL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在临床知识测试、临床工作能力及专科培训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方法教授的学生。
采用PBL教学方法教授儿科护理学,可以通过以问题为载体的方式学习典型临床病例,采用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查找文献资料一解决问题的滚动学习链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解决临床病人的疾病问题获取知识。目的在于培养护生将儿科护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临床技能、护理管理的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其将知识融会贯通的思维。
PBL教学模式从现象上看教师无须再围绕某个知识点讲细讲透,实际上教师必须对某些知识点精通掌握才能提出中心问题,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甚至知识网。因而PBI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有驾驭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课题的核心问题是师资培训。而且,由于教学方法本生的特点,PBL教学需要的师资较多。在培训师资时可以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对参与教学的师资进行相关培训,包括本教学单元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知识。临床知识包括某一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后及疾病转归等。
同时还包括对临床相关疾病护理中需要观察的重点,出现相应的临床问题时如何考虑和分析。通过PBL教学,护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护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对儿科护理的兴趣及日后在见习中的主动学习,同时对护生临床推理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l.2模块教学模块教学依据知识结构体系,形成教学模块,实现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在l临床课程中应用模块教学可以加强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纵横联系,提高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对临床工作的总结和做临床科研奠定研究基础,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从事儿科护理工作,需要在严密观察病情的基础上独立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协助医生解决临床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以病人为中心,从临床实用角度去认识概念,加强概念知识的纵横联系,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开展模块教学教师必须对某些知识点精通掌握才能开展。另外,临床病例的选择和病情观察与处理也会对教学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
1.3教学中临床场景的设置及多媒体的应用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学科,如果在教学中设置临床场景,病例在病案基础上,以多媒体形式给出相应的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就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开展该方式的教学,便于学生日后在临床工作中快速回忆所学知识并适时应用于临床工作,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结合临床场景的模块教学,从临床护士观察病情,医师针对病情变化处理病人的角度人手学习典型临床病例,引入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同时,帮助学生通过解决临床病人的疾病问题获取知识。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护生将疾病的发病、诊治及转归与l临床工作有机融合,培养其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典型病例讲解使学生判断临床病人是否有脱水,脱水的程度和性质,如何纠正、补多少液、补什么液体、补液速度如何,解决上述临床问题必须要理解血液渗透压的概念,脱水情况下液体转移的问题等。。2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关键问题
关键词:再评估 儿科急诊 预检分诊
急诊预检分诊是指在患者急诊过程中快速予以分类的过程。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儿科急诊患者逐年增加,儿科急诊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实际上这些患者中只有20%为真正的急诊患者,80%为非急诊患者[1]。急诊候诊患儿(即80%非急诊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不一且儿科疾病发病隐匿、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故候诊患儿极易转变为急、危、重患儿[2]。因此为了保障真正的急诊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规范再评估在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尤为重要。本研究综述再评估的概念及应用,以为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再评估提供参考。
1 再评估的概念及发展
现代分诊强调再次评估(re-triage)[3]的概念。患者的临床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旦有变化,会影响病情的分级,或者在获得更多信息后提示患者病情具有紧急性,此时就必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再评估。
国外的主流急诊分诊标准,如澳大利亚分诊标准(Australasian triage scale,ATS)、加拿大预检分诊标准(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CTAS)、英国曼彻斯特分诊标准(Manchester triage scale,MTS)、美国急诊严重度指数(emergency severity index,ESI)都强调再评估及再评估的时间。ATS[4]规定在患者候诊过程中,分诊护士要定时对患者病情重新评估,避免患者在候诊期间病情恶化。CTAS规定[5]在分诊后要定时观察患者病情,以防患者候诊期间出现意外情况,再次评估、分级,确保了患者在候诊期间的安全。
香港医院管理局急诊分诊指南时规划了不同级别对应的就诊区域及安全候诊时间等多方面内容,明确规定[6]分诊护士在分诊过程中,可以采取适宜的干预措施,如:吸氧、测血糖、查验尿常规和尿妊娠、口服退烧药、伤口止血包扎、骨折初步固定、心电图、心肺复苏术等。台湾制定了5级检伤及急迫度量表(Taiw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TTAS),该量表包含了具体分诊级别的定义、常见表现及再评估时间。
国内2000年的报道中,就有关于“二次分诊”的描述,当时护理人员意识到检验初次分诊正确的重要性,但关注点局限于传染患者及危重患者的漏放[7]。2007年孙红等[8]的报道关注点由“分科诊治”到“病情分诊”,提到了分诊护士需要严密观察候诊人群,保证等候期间患者出现高危情况得到及时救治,其具备了“再评估”的雏形。2012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了《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规定了三区四级的急诊预检分诊流程,但未对再评估量化指标。2018年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9]中首次对各级患者再评估进行了量化。
2 再评估的应用
李洁明[10]的研究认为急危重患者可能在繁琐的就医环节中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肯定了再评估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重要性;Kleber等[11]、顾玲等[12]、徐超等[13]的研究表明通过预检分诊再评估能提高潜在生命威胁的发现率,降低漏诊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刘芯如等[14]研究发现,再评估的实行,不仅改善了就诊流程,还普遍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有效地减少了护患纠纷;王新刚等[15]的研究也肯定了对伤员病情进一步再评估的急救流程;位兰玲等[16]的报道中通过双重检伤这一再评估流程降低了群发伤患者漏诊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冯晓昉[17]和陈晖等[18]在初步分诊后结合ECG检查再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优化流程、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治,减少了非典型心梗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胡佳辰[19]将再评估运用于危险性消化道出血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韩惠芳等[20]则认为门诊分诊再评估可以检查初次分诊是否正确,是否将急重患者漏诊,并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郑若菲等[21]系统地对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进行了研究,其研究中选取2015年7月—9月于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诊候诊患者(年龄>15岁)4 543例为观察组,从设置分诊再评估岗、应用风险预警评估量化工具及再造二次分诊流程3个方面,通过二次分诊再评估早期识别了急诊候诊患者潜在的危险信号。但再评估在儿科急诊分诊中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少见。
3 小结
患者初次分诊完成后,在一定时间内或患者及家属自觉出现症状改变后要重新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分级,以减少在候诊等候过程中因病情变化或误分诊而引起的致残或死亡[22]。再评估设定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急诊候诊患者的病情变化[23]。对急诊候诊患者再评估能避免分诊不足(指为患者分诊的级别低于患者实际的病情危重程度,可能存在患者病情恶化未识别的风险,影响患者安全)和分诊过度(指为患者分诊的级别高于患者实际的病情危重程度,会造成急诊医疗资源的浪费),准确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或伤势的急危程度,即发现急诊患者中具有紧急性(urgency)的患者,实现急诊患者危重程度的准确识别与合理分流。
现有的研究中,通过心电图及影像技术等手段对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出血等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再评估均有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流程。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中首次明确了各级急诊患者的响应时限与再评估机制,但是如何针对国情,在以非急诊患者为主的急诊中做到“充分评估、准确定级”仍需进一步探索。此外,再评估在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报道比较少,较少有系统论述报道,且如何保证亚急诊和非急诊患者在候诊时间超过响应时限时获得及时准确的再评估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谭贵林.儿科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实施效果的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4):1980-1982.
[2] 李璧如,王莹.规范儿科急诊预检与分诊[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6,23(7):433-436.
[3] Gerdtz MF,Collins M,Chu M,et al.Optimizing triage consistency in Australian emergency departments:the Emergency Triage Education Kit[J].Emerg Med Australas,2008,20(3):250-259.
[4] Australasian College for Emergency Medicine.The Australasian Triage Seald[J].Emerg Med(Fremantle),2002,14(3):335-336.
[5] Yates MT,Ishikawa T,Schneeberg A,et al.Pediatric canadian triage and acuity scale (PaedsCTAS) as a measure of injury severity[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6,13(7):659.
[6] 郭艳枫,邓秋迎,李焕梅.香港伊利沙伯医院急诊护理见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93-94.
[7] 王秀文,梁秀兰,高英华.提高儿科门诊护理质量的设想与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0,16(2):52.
[8] 孙红,绳宇,周文华.急诊分诊标准探讨[J].护理研究,2007,21(29):2709-2710.
[9] 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组.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6):599-604.
[10] 李洁明.建立规范有效的儿科门诊分诊制度[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5):132-134.
[11] Kleber C,Cwojdzinski D,Strehl M,et al.Results of in-hospital triage in 17 mass casualty trainings:underestimation of life-threatening injuries and need for re-triage[J].Am J Disaster Med,2013,8(1):5-11.
[12] 顾玲,赵芸,胡筠.1例婴儿痉挛症并发低血糖危象患儿的急救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7,15(35):4463-4464.
[13] 徐超,彭定伟,涂悦,等.颅脑创伤合并严重多发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8,4(3):182-185.
[14] 刘芯如,左艳,潘薇,等.二次分诊管理在妇产科门诊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22(1):112-114.
[15] 王新刚,金荣华,柳丰萍,等.杭州燃爆事故现场救援及伤情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2017,33(10):629-633.
[16] 位兰玲,王淑娟,肖雪莹,等.双重检伤在群发伤患者病情评估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6,31(10):46-47.
[17] 冯晓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急诊胸痛患者预检分诊的价值[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4(8):983-986.
[18] 陈晖,张同,李倩.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5):177-180.
[19] 胡佳辰.危险性消化道出血的急诊临床诊治与临床思维 [J].中国急救医学,2017,37(5):467-471.
[20] 韩惠芳,徐宇红,岳静燕.流程再造在门诊管理中的应用[Z].北京:2013:339-340.
[21] 郑若菲,金爽,郑春娥,等.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在普通急诊患者候诊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8):1098-1101.
1 HFMD的临床特点
手足口病是丙类传染类疾病,起病急,传染性强,经各种途径侵入人体后,主要在咽部或小肠粘膜等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繁殖,大部分为隐性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少数人因机体免疫力低下,病毒进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进而侵犯不同靶器官导致感染的播散[4]。根据崔焱主编的儿科护理学中由EV71感染的临床表现,分为五期,手足口出疹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心肺功能衰竭期、恢复期,开始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如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差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当累及神经系统时,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烦躁、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 ,严重者即为心肺功能受损,心率过快或过慢、呼吸浅促,出冷汗,面部发白,四肢湿冷,指(趾)发绀,血压降低,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
2 护理
2.1 维持正常体温
保持室内室内温湿度, 患儿衣被不易过厚,汗湿的衣被及时更换。高热期间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并记录,药物降温的同时辅以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可在患儿额头、颈外侧、腋下、腹股沟、后背等部位,禁忌擦拭前胸、腹部、足底,尽量避开皮疹部位,并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血压、心率变化 ,半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2.2 口腔、饮食护理
给予患儿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其次,鼓励患儿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摄入辛辣、苦咸等刺激性食物,对于不能经口进食者,需给予静脉营养。做好口腔护理,保持患儿口腔清洁,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有口腔溃疡的患儿可将维生素B2粉剂或碘甘油涂于溃疡部位,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2.3 皮肤护理
保持患儿衣被清洁,将患儿指甲剪短以免抓破皮疹 ;在手足部皮疹未破溃处涂上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而对于疱疹意破溃者或有继发感染者,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结痂处应使其自行脱落,不要强行撕脱 。对于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加强臀部护理,若有感染可涂抹抗感染药膏,如莫匹罗星,注意防止皮疹破溃以免患儿的分泌物污染。
2.4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尤其是重症患儿,若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嗜睡、肢体抖动、呼吸及心率增快等表现时,提示有神经系统受累或心肺功能衰竭的表现,应立即通知医师,积极配合治疗,给予相应护理。
2.5 消毒隔离
由于HFMD传染性强,易引起大范围流行,所以做好隔离是非常关键的。患儿病房应每天开窗通风两次,定时消毒病房内空气及患儿生活用物等,对于医护人员,做好自身消毒,接触患儿前后均要消毒双手,尽量减少家属陪伴及探视人员,降低人员流动,护理人员要做好陪护宣教工作,要求勤洗手、戴口罩。
2.6 健康教育
向家长介绍手足口病的流行病特点、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等,对于在家隔离的患儿,教会家长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及病情观察,如有病情变化及时到医院就诊。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教会孩子加强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也有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2.7 预防性护理
养成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等,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HFMD流行期间实行预检分诊,诊室内要严格消毒,医务人员在接诊患儿前后要洗手;对于非一次性仪器和物品要擦拭消毒,对于日常用品、玩具等应及时消毒处理,如有物品被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污染,可高温、紫外线或者化学方法进行消毒处理,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预防HFMD的关键[15]。
【关键词】护理细节护理纠纷防范
在医疗工作中,护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医院发生的医疗纠纷中常出现在护理工作某个细环节问题上,因此要真正理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理念转向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护理。儿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一种特殊群体性工作,患儿是情感表露坦率,对自身疾病不会表达,年龄不一,性格不一;家属文化程度不一,经济条件不一,道德修养不一,随着人民的需求越来越高,给儿科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儿科护士必须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涵养,以严肃、认真、谨慎、耐心的态度为患儿、为家属做好每个护理细节工作,满足其心理需求,减少护患纠纷。
1儿科护理细节影响的纠纷
1.1人员配备和环境影响
护理队伍配备不足,是目前护理一大问题,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影响护理质量,尤其是儿科护理工作,随着季节性的发病率增多,工作量大。医院无限制地加床不加人,严重导致护士缺编,由于人力不足所致的超负荷劳动,致使基础护理不到位,更不用谈做好细节工作,有时某个细节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护患关系。影响护理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引起的纠纷。
1.2护士的言行举止对家属的影响
护士的言行举止对患儿及家属很有影响力。患儿及家属刚到医院,本来对医院就产生陌生感和恐惧感,对患儿的病情焦急,望医护人员尽快给予治疗,护士常处于患儿哭闹的嘈杂环境中,除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外,还要承担沉重的心理压力,造成身心疲惫,此时护理人员用冷漠的表情,生硬的态度,以及不恰当的语气对待患儿家属,患儿家属就对你评价为态度恶劣,不可信任的护士。使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极坏的影响,从此纠纷就出现了。
1.3心理素质差,基本技能不熟练
儿科的护理工作对象是一种特殊群体性工作,他们之中都是独生子女多,一个患儿住院就有1-4人陪护,患儿身体娇嫩,又处于无知无助,适应能力弱,见到穿白大衣的医务人员就哭闹不愿接受各种治疗,加之家人的宠爱,心痛小孩痛苦,同时对护理人员期望值过高,对护士的技术操作无信赖感,造成挑剔、否定拒绝的态度,为将患儿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要求护士操作一针见血、一次到位。此时,无形中造成护士精神高度紧张,加上护士心理素质差,技术操作不够熟练,操作时未达到家人的期望,给小孩带来痛苦与恐惧而引起纠纷。
2忽略某个护理细节工作
做好护理某个细节工作是体现护理人员的工作作风,是防范医疗护患纠纷的环节之一,细节工作是比责任心更细致的一层工作,也是对病人关心照顾周到一种体现,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在护理工作不要忽略某件小事,如患者入院时,由于其特殊性,家人大包小包的拿来,护理人员给予帮忙,也会令其感激。细节也是体现一个人的作风优劣和职业道德、修养和行为。忽略了他家人就产生一种不信赖,不安全,不满意的表现,从此纠纷就出现了。
例如:
2.1人员编制问题
由于人员编制不足,加上工作琐碎,工作量大,从病儿进到住院部住院至护理人员完成对患儿的各项操作治疗,需要一连串的手续及需一定的时间,患儿入院后未得到及时的治疗而产生焦虑,引起争执。或因输液过程中,输液针口肿,拔针后未及时给予重穿刺输液和接液体不及时,有的患儿只有一个人陪护,在各种生活问题上无法照应,护理人员无法关心、帮助、照顾到位而引起的纠纷。
2.2护患沟通问题
儿科工作是一种特殊性工作,而对儿科护理人员的要求越趋严格,心理素质差,操作不熟练,在进行儿科静脉穿刺,特别是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在操作前未与家长做好细节解释工作,一旦穿刺不成功,家人就对你产生不满意、不信赖,以为你把他的患儿作练习、作试验而引起纠纷。在无菌操作方面不注意某个细环节的消毒,家人产生质疑而引起纠纷。输液点滴速度根据小儿年龄大小、体重、病种、病情而调节点滴速度,由于护理人员未交带好速度快慢理由及注意事项。家人不理解而引起纠纷。输完点滴后拔针,因小儿特殊,粘贴的固定胶布较多,而且有部分粘贴在头发上,护理人员匆匆忙忙的拔针,不注意某个细节动作,引起小孩的疼痛哭闹,家长的不理解引起家人反感而产生纠纷等等。
2.3患儿家属问题
由于家属对医护人员期望值过高,缺乏医学知识,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效果难以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易造成挑剔,有的经济条件好的,认为出了钱给医院,就要求护理人员由他摆布,不听从解释,不理解医护工作,影响各项工作及沟通的工作进行。
3纠纷对医院、对护患双方的影响
一旦发生护患纠纷,不仅影响了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也增加了医院经济负担,损害了医院合法的经济效益,挫伤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医院和医护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同时处理和调节医疗纠纷相当棘手、而且具有难度大、技术性强,环节多,工作量大,不论何种原因,何种类型引起的最终采取的方式以解决的纠纷,均会对社会、对护患双方造成很大的影响。
4防范
4.1合理配备护理人员
壮大护理队伍,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加强临床一线护士的配备,特别是儿科护理人员的配备,合理调配人员,合理排班,改变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做好、做细,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4.2加强护士业务素质提高
过硬的技术是架起患儿及家长对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的桥梁。在儿科护理人员没有过硬高超的护理技术,是通过平日锻炼培养的结果,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年轻护士,要虚心学习,虚心请教,年轻护士向高年资护士学习,有过硬的本领,才赢得病儿及家属的称赞和信任,才能提高病人满意度,降低投诉率,减少护患纠纷发生。
4.3恰当语言沟通与细节观察
在沟通交流中护理人员态度和蔼、热情、关心、同情心,应用恰当的语言,注意语言上的某个细节谈话,对患儿语言温柔,清晰易懂。赞美,称呼尽量用小名和昵称。对家属语言规范礼貌,多用解释性语言,对家属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的解答,同时提供微笑服务如高雅脱俗的言谈,诚挚温馨的笑容,亲切谦逊的态度,融洽护患关系,并观察家人的细节表现如何,是高兴、焦虑、抑郁等。对此细微观察做出判断,根据情况予以安慰。并用手轻轻抚摸患儿的额头,握握小手,当家人照顾不便时给予帮助解决。取得其配合和认可,杜绝护患纠纷。超级秘书网
4.4具有良好形象
护士个人形象代表着医院的整体形象,也代表着护理队伍群体形象,护理人员除着装得体、仪表端庄、举止文明大方得体给患儿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外,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取得家属的宽容、谅解信任,所以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衡量护理工作、护理质量好坏的一个尺杆,护理细节之处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护理人员更要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做好护理细节工作,任劳任怨。俗话讲:细微之处见精神,细微之处见作风,细微之处树形象。细节工作决定护理人员服务工作作风,质量水平和效率。
4.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54-01
随着我国医学的发展,我国儿科医疗和护理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小儿静脉输液作为儿科重要的给药形式之一,其操作方式对于儿童的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对静脉输液的的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不仅操作简单,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血管,便于抢救,减少了患儿痛苦的同时也减轻了家长的焦虑,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现综述如下。
1静脉的选择
选择静脉血管的时候,以相对粗直、血流丰富、有弹性、避开关节、无静脉瓣、易于固定的血管为佳,这样可以降低血管内壁损伤,尽量避免发生静脉炎,最大地延长留置时间。新生儿穿刺部位最好是头部静脉,婴幼儿穿刺的最佳部位也是头部静脉,而学龄儿穿刺部位则最好是上肢[1]。重症婴幼儿因血管萎陷,躁动不安等因素使得头部及四肢浅静脉穿刺不易成功,股静脉、颈外静脉及腋静脉留置技术的应用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2]
2穿刺的方法
2.1遵医嘱配置药物,排好空气,接上头皮针备用。取出留置针并旋转松动外套管,消除粘连,检查留置针是否带钩、弯曲。
2.2选择穿刺血管,常规消毒皮肤不小于88cm,(周围血管应剃去毛发10cm范围)。
2.3操作者站在穿刺侧或头侧,左手固定穿刺血管,右手持留置针,针尖与皮肤呈10°~20°角刺入,见回血后退出针芯O.2cm,再沿血管走向将外套管全部送人血管内,(因留置针芯比外套管长0.1cm退出O.2cm使针芯的针尖完全在留置针外套管内,避免送入血管时刺破血管),用无菌敷贴固定留置针[3]。此为双手送管法。文艳等[4]提出右手拇指指腹置于Y管分叉处前推外套管,食指指腹置于针翼前端,中指放于针翼下方起支撑作用,后退针芯与拇指前推套管同时进行并确定外套管前端超过针芯斜面时,用右手拇指与食指夹紧外套管与针芯,将留置针外套管与针芯一起送入血管,再退出针芯松开止血带,穿刺完毕,用无菌透明敷贴作密闭式固定导管。此法使外套管在血管的走形过程中始终有针芯的支撑,又避免送管过程中针芯刺破血管,使留置针顺利送入血管。
3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方法
3.1头部静脉留置针的固定
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穿刺成功后选择6cm×2cm布胶布固定针栓,再取8c×2cm布胶布错过穿刺部位圆形固定延长管,同时留置针螺旋帽底部垫一无菌棉棒大小的棉球,避免长时间压迫,引起局部淤血,最后留置针针眼处选用3M无菌透明敷贴绷紧固定,反复按压周边,避免因汗液造成不沾。此法固定是由于患儿活动度大,易哭闹,汗腺分泌旺盛,创可贴具有消炎、止血、吸收性强的作用,且透气良好,能吸收汗液,减轻汗液对针眼创口的不良刺激,
充分散发皮肤的热量,同时加强留置针的稳定性。头部静脉固定,还可给患儿带一棉线有弹性的头网加强固定,避免患儿将套管拔出。
3.2手背静脉留置针的固定
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穿刺,成功后根据患儿手的大小选择无菌敷贴,采取无张力固定,敷贴的正中对准穿刺孔,从正中向四周粘贴,边撕边压,均匀贴在皮肤上,中间不留空气,保持无张力固定敷贴,延长管穿刺座用胶布固定于敷贴的上方,呈U型,再选用与留置针针栓相同宽窄的胶布,按患儿手的大小选择长度,绕手一周粘贴,延长管及螺旋帽固定静脉。此法固定是由于无菌有贴膜粘贴性强、固定牢固透明,易观察穿刺点的反应,又可防水,同时胶布缠绕一周加强留置针的稳固性。手背静脉固定还可给患儿套一平板手模型。将带有穿刺针的手套入模板加强固定,避免活动使穿刺处软导管打折。
3.3足背静脉留置针的固定
前两步固定根据患儿足的大小方法同手背静脉固定方法一样,最后一步在螺旋接管下方垫一小棉球固定延长管于患儿腿部,同时尽量为患儿穿一只宽松棉袜。此法固定是由于患儿双足活动较手部活动频繁。且夜间不易看护,穿好棉袜后不易将胶布卷起,加强留置针的稳固性。肥胖患儿延长管固定胶布缠绕时应螺旋上缠,避免直线缠绕引发固定部位水肿。由张荣枝提出[5]。
4封管的方法
封管是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成功[6]。可使用生理盐水或肝素正压封管法,即输液完毕时,将装有5mL封管液的注射器的针头插入留置针内,均匀缓慢注入3ml,剩余2ml时边推封管液一边退针头(推液速度>拔针速度),使血管内压力和留置针内压力趋于平衡,使封管液充满留置针内,防止回血现象,保持正压封管[7]。许桂从[8]提出封管针头若全部插入套管内,封管液推注完后再退出针头,可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套管腔内,导致凝血堵管。必须采用边拔针边推注封管液的方法,使留置针管内始终保持正压,并充满封管液,使血液不能回流,堵管发生率明显降低。蔡华等[9]还提出输液器内的液体直接用于封管,即在输液结束时将输液器调节器调至最大.直接用输液器内原液,通过加快点滴速度,由一般治疗速度每分钟20滴~40滴加快达到每分钟60滴~80滴,进液3ml~4ml时护士双手将留置针延长管上的小夹子靠近Y接口端快速必上,使整个留置针管腔内被液体充盈成为正压状态,使血管内的血液不易逆行流人留置针内,达到止压封管的目的。儿科患者肝素的浓度在1-10U/ml,但凝血功能异常的患儿禁用肝素。新生儿和小儿不应使用含防腐成分的生理盐水进行封管。
5并发症的预防
5.1非计划拔管
是留置针在儿科使用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有:由于患儿活泼好动,自主性差,留置针作为一种异物留置在患儿体内,患儿总会不经意的去抓挠,家长如看护不当,易松脱;布胶布过敏,儿童皮肤娇嫩,对刺激较敏感,胶布固定部位易出现发红、皮疹,使患儿不适,自觉或入睡后不自觉拔管;固定不牢固,易发生于关节处的留置针,留置针碰触到其他物品如枕头、衣服后脱落。对策: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宣教,使其对留置针有客观的认识,从而主动配合,注意看护;加强对穿刺局部皮肤的观察,如发现穿刺局部发红、有皮疹,及时更换胶布,可用医用布胶布代替,减轻过敏,使用时穿刺点局部需用无菌敷料或无菌棉球覆盖;对于关节处的留置针,应用夹板固定关节部位,以减少关节的活动[10]。
5.2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很多:输入血液、脂肪类、甘露醇类液体后,封管不彻底;穿刺肢体下垂,血液因重力作用回流入导管内,未及时冲管;凝血机制异常的患儿易堵管。对策:对血液制品、高营养液、大分子药物应选择较粗静脉输注,输完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正确封管加强巡视,发现回血及时冲管,对凝血机制异常的患儿严格交接班。
5.3局部渗液
局部渗液是由于导管口已退至皮下而输液仍在进行而引起局部肿胀,或导管口虽仍在血管内,但由于留置血管细小、通透性高、血流速度慢、药物或溶液刺激性强、渗透压大引起。应加强巡视,合理调节滴速,穿刺部位尽量减少活动,可延长留置时间。
5.4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与穿刺部位、无菌技术、留置时间、穿刺技巧、药液性质和量等因素有关[11]。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发生静脉炎后,应立即拔出静脉留置针,患肢抬高,给予喜
疗妥局部涂抹。操作时严格无菌,尽量一次成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应缓慢输注尽量选择粗直的血管,对于强心、利尿、扩血管的药物应选择中心静脉输注。加强留置期间的护理,经常询问留置部位有无红肿等不适。
5.5静脉血栓形成: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血栓的机率越大,导管直径的大小与血栓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为预防血栓形成,应根据治疗需要,尽可能选用外径小的血管,尽可能穿刺粗、直、弹性好的静脉,且置管时要求技术操作熟练,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内膜,促进血栓形成[12]。
6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与多种因素有关,留置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患者有无出现与静脉留置针留置相关的局部或全身反应。一般在3―5d左右。护士应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儿童如无并发症发生,可用至治疗结束[13]。静脉留置针留置过程中,护士对穿刺部位及患儿体温应注意观察,以防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当患儿发生液体渗漏、脱管和静脉炎时应及时处理[14]。
7健康教育
住院患者对静脉留置针的接受程度较高,但维护知识缺乏,护理人员需做好维护工作,并加强对患者相关知识教育[15]。林秀兰等[16]在使用留置针之前,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家属介绍使用留置针的目的、意义,在操作过程中取得家属的配合并指导家属掌握正确的静脉留置针护理方法、注意事项、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留置期间告知家属加强患儿的看护.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预防感染,可降低小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延长静脉留置时间。
综上所述,目前小儿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新生儿及婴幼儿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仍高。二是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急诊、重危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同时也是对护士基本功的衡量和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检验,因此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并使其操作更趋于完善、规范将是护理同仁继续探讨的课题。三是小儿静脉留置针在门诊输液中尚未完全代替头皮针,原因除患儿自身血管条件限制外,还有某些家长担心小儿离开医院无专业人员监护的情况下留置针在夜间的安全性,影响了其正常休息而拒绝接受留置针,四是如何让留置针多留几天仍是家长关心的问题。因此,护士在留置套管针之前做好解释工作,加强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詹海花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选择与留置时间的护理[J]《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12)
[2]高金华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J]《科教文汇》2013(18)
[3]司徒美华梁剑玲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
[4]文艳聂艳芳帅国花小儿静脉留置针不同送管方式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3)
[5]张荣枝小儿不同部位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方法[J]《全科护理》2007(11)
[6]党会芳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01(3)
[7]齐力小儿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液封管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1(5)
[8]许桂从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技术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1)
[9]蔡华输液器内液体直接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观察[J]《护理研究》2003(15)
[10]冯端玲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
[11]李孚伟小儿静脉留置针缺陷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杂志》,2009,25(6)
[12]尹英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5)
[13]李晓琳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选择与留置时间[J]《中国基层医药》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