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23: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的健康心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每个人都要重视心理的力量。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一
这次学校对我们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让我有不少的感触,感觉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也需要去重视,因此参加了这次的活动让我有了体会。
我们进入了大学,时间越来越充裕,很多的时间都是自由的,而且我们都成年了,所以不再需要被老师去严格的管理,因此差不多我们大学的生活是很放松的,但恰恰是这种放松的生活,会让大学生的我们迷失方向,以前尚有老师去监督,现在是靠我们自己监督,就很难了,我们大部分人会觉得不上课的时间有些长,有些无聊,不知道要去干什么,想要学习,可是又想出去玩,或者玩游戏,这就让我们很矛盾了,于此就会让自己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这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在活动中,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比较常见的几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比如喜欢单独,不合群、不能与人相处融洽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常出现的现象,这是需要去改变的。
大学的生活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样轻松,大学也需要去努力,也不是他人以为的可以肆意,恰恰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因为这时期最是靠近社会,对自己未来出校门工作是很重要的一个时期了,因此很多的大学生会在学习和玩乐上产生矛盾心理,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有压力,逐渐的让自己陷入一种不好的境地,也就容易让自己的心理变得不健康,这是需要去注意的。当我们在大学时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以学习为主,如果学习不被重视,最后等待毕业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很没用,会后悔,可是已经很难去改变了,如此就会把自己的压力放大,这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因此在进入大学,就要对自己的大学进行一个规划,把要走的每一步都详细计划好,才不会在大学里走失,失去了自我,变得不像自己。
大学需要的就是自我的管理,不是他人去管理自己了,一定是要去成长,而不是去依赖他人。大学里,竞争十分强烈,要知道学习不好,能力差,是会让自己的压力上升的,这就会造成自己的心理不平衡,进而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因此大学里是一定要去重视自身的健康心理,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行,才能去克服遇到的困难。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二
通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积极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知道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轻松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接受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应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情趣为恋爱发展的动力,在恋爱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自由与权利以及人格,同时信守责任,忠贞专一,以诚相待。要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内容,以被爱为结果。大学生要避免恋爱的消极影响,学会运用爱的技巧要学会澄清爱情价值观,做出爱的决定,注重爱的交流,并履行爱的责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可以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计划好自己的时间,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三
健康的定义我们应该要知道,它不仅仅是说身体上没有受伤或者疾病,还时候心理状态上没有任何的问题。所以我们关注一个的健康状态,不仅仅要了解他懂得身体情况,还要了解他的心情和情绪等等,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重视起来,忽视了这个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危害同样是非常大的,我们在新闻上能够看到心理问题造成的事故也同样不少,这都是证明。
这个学期我有一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这也是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这也能够看出来大学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见解说明其重要性。通过老师的讲课,我才知道原来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都是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可是我们现在很多的同学对这个都不重视,甚至是还没有这个概念,我也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网络上看到别人说抑郁了什么的,我心理还是比较怀疑的,抑郁症和其危害性我都是知道的,也十分重视,但是我并不清楚哪些东西属于抑郁的现象,所以网上看到每个人都说自己抑郁了就会产生一种不相信的感觉,觉得哪有那么多,上课后我才了解到,原来抑郁的现象真的特别多,许多人一直没有关注罢了。比如有的人看待一个问题会用特别悲观的监督去看待,也有些人对某些事情的执念特别深一直沉溺进入不愿意忘却,这些都是有一些抑郁的轻微症状的,老师说很多人包括我们在坐的同学都是这样对一个事情看不开,就容易产生不好的心情,然后又不能及时得到疏解,久而久之就容易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个学期的课程中,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的知识点的,也给我们讲了许多的疏解的方法,还通过许多案例让我们来分析怎么取开解他们,我影响中最深的是这对情侣恋爱的问题,就是一男一女恋爱,然后男的后面出轨了,因为女生是初恋,所以一直忘记不了想不开,后面还割腕了,虽然后面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让我有很大的感触,爱情本来是美好的事情,可是成为了这样的结局真的让人感伤,老师跟我们分析了其中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一方出轨了,但是还有一方面是那个女生性格比较内向,然后分手后也没有人陪她聊天什么的,不开心的事全都憋在心里,所以久而久之就导致自己郁闷、抑郁了,所以才发生后面的事情。这就告诉了我,我们在遇到心里想不开的事情的时候,可以去找别人倾诉或者通过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千万不要一直憋在心里,最后明明是别人的错误却伤害了自己。
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的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注意,我们可以适当的运动,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或者去找玩的好的朋友聊天,说出自己的郁闷,再或者寻找专业心理医生的开导,千万不要闷在心里惩罚自己。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四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己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己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五
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二,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其三、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主动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沟通。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面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才能迎合二十一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才能在其中搏击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挑战。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心理,音乐教育,调试功能
一、亚健康心理释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学生数量激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进一步凸显,有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心理偏常状态,但是又没有达到疾患程度,即心理亚健康状态,与常说常见的忧郁症、强迫症、心理障碍、精神疾患等有着很大的区别。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表明,约有44%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亚健康心理状态中,因此亟须探索出有针对性的改善路径和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优化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亚健康心理表现和成因
从整体上来说,亚健康心理状态主要是指一种长期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是灰色心理。这是当代大学生一种常见的偏常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事情缺乏兴趣、对行为缺少信心、遇到困难时首先选择逃避等,而且周期性情绪起伏较大。第二是学习焦虑。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衰退、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会间歇性地头疼,由此也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如果这种不良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排解,很容易引发更严重的问题。第三是情爱挫折。这是一种由于爱情遇到挫折后产生的强烈情绪和消极状态。大学生情窦初开,但是心智发育水平有限,且缺少必要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很容易在恋爱中遇到挫折,并难以正确对待这种挫折,或消沉和忧虑,或激动和烦躁,有的甚至出现轻生念头。第四是人际交往。多数学生在求学时,经历的都是“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社会经验十分匮乏,更缺少人际交往的经验,所以很多大学生都遇到了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或者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倾听和体谅他人;或者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无关紧要,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家庭方面的原因。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多数学生都有着较为宽裕的成长环境,且家长的过分保护和关心,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性强,难以独立生活,性格上任性、自私和狭隘等。一旦遇到不如意的情况,就会出现悲观、过激的心理。其次是学校方面的原因。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很多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特别是努力后却因环境、方法等因素而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贫困生,他们因承受着巨大的经历压力和生活压力,也很容易出现自卑、悲观、失落等情绪。再次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行发展的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设备的普及,也让高校早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很容易进入校园,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很多学生都长期接触互联网,互联网上各类信息良莠不齐,而学生则缺乏辨别和抵制的能力,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达到自己认为的理想状态,便将互联网作为新的寄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网络综合征、网络狂躁症等。最后是个人方面的原因。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人生、社会等都缺乏正确认识,个人的物质、情感、理智心理未能得到良好协调,遇到一些波折后很容易冲动,给美好的校园生活蒙上了不和谐的阴影。
三、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调适的理论依据
通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进行调适和干预,并不是突发奇想,也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有着深刻可行的理论依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音乐本身具有调适情绪的重要作用。由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情绪,是各类心理现象和活动的最初表现。情绪的好坏程度对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决定性影响。作为音乐来说,其本身就是情感、情绪的产物,自然也可以有效作用于欣赏者、学习者的情感和情绪。所以通过音乐教育改善大学生亚健康心理、预防心理疾病是完全可行的。具体来说,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 表情达意
任何时期和类型的音乐,都是带有特定内容、思想和情感的。换言之就是音乐作品是创作者情绪的外化。“大学生在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时,自然会与创作者、作品进行深入的互动,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陶冶、启示和润泽。”[1]如著名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一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有力、发人深省,有的人理解为命运在敲门,有的人认为这是贝多芬向命运发起挑战的号角。随后的旋律中,这个主题动机不断丰富和发展,始终充满着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动力。每一个学生听罢后,都觉得之前的沉闷和抑郁一扫而光,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正是对贝多芬和作品情意的最佳回应。
( 二) 诱发感染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正面和负面的情绪。如果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那就表明学生的负面情绪较为严重,压倒了正面情绪。所以心理调适的一个重要方向就在于让正面情绪常伴大学生,充盈于大学生的全身。音乐正是对此最得力的助手和工具,当学生听到不同情感指向的作品时,内心便会产生一系列情感反应,获得多种类型的美感体验。比如在听到《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著名的流行歌曲时,自然会诱发学生奋进、坚韧、不服输等情绪体现,可以以一种全新的心情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不良情绪自然也消弭于无形中。
( 三) 宣泄释放
前文中提到,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而关键在于如何面对这些不良情绪,如果置之不理,任由发展,则容易导致严重心理问题的出现。在对待不良情绪的诸多方式中,利用音乐进行宣泄和释放就是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比如一些节奏欢快、旋律流畅的音乐,可以使寂寞和低沉的心情得到有效缓解,继而达到开阔心胸、爽朗精神的效果。一些节奏舒缓、旋律清新的轻音乐,则能够给人以安静平和之感,可以让大学生摆脱烦躁,神闲气定、安静平和地接人待物。所以很多时候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都是缓解大学生不良情绪的药方,如果可以对症下药,自然会药到病除。诚如毕达哥拉斯所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可以治疗人们的情绪和脾气,使它们归于和谐,让自己重获新生。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对音乐的情绪调适功能给予充分重视,将其作为音乐干预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的重要方式,改善和消弭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调适的实践依据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的调适,不仅要分析可行性,更要看实际的效果。这一点最鲜明的体现就是音乐治疗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早在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音乐治疗就率先应用于当时的伤病员,为他们缓解精神压力,调整心情,并因良好的成效而迅速推广。”[2]20世纪80年代,音乐治疗学开始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发展起来,其涉及多个专业,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包含通过音乐鉴赏引发想象和联想、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等。在音乐美的陶冶和润泽下,可以将那些痛苦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转化为一种悲剧式的审美体验,使情感得到了升华。也就是说,音乐治疗不同于普通的医学治疗,直接通过手术或药物作用于病痛,而是重在改变人们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不是通过人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发挥作用,而是通过感性获得人们的情感共鸣。目前,音乐治疗学的作用和价值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并在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中有着广泛运用。比如美国高校普遍采用的音乐想象治疗法,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聆听相关的音乐,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然后再与学生就想象内容进行讨论,进而予以有针对性的引导。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音乐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作用于学生的内心,消除学生的焦虑感、紧张感和烦躁感,引导学生释放压力、愉悦心情。所以从医学角度而言,音乐治疗学方兴未艾,正是音乐教育调适大学生亚健康心理重要的实践依据。
综上所述,大学生既是时代新人和民族的希望,也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在社会、时代等综合环境的影响下,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和情绪波动,产生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干预和调适,则很容易陷入到亚健康心理状态中。音乐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引导,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的表现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音乐教育特有的价值和作用,希望可以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路径,让音乐教育成为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我接纳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7-02
一、前言
现阶段,95后大学新生和90后、80后大学新生相比,在学校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经济条件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的思想更加独立,具备时代特点。根据前人研究和大量文献研究表明,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存在密切的关联,通过提高大学新生自我接纳能力,能够健全大学新生的心理和人格。因此,文章针对自我接纳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自我接纳是评价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一个人自愿、乐意的去面对、了解以及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所有的特征。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刘芳等人(2007年)证实大学生的社会焦虑和自我接纳存在关联;范寅莹等人(2011年)证实,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接纳存在显著关联。由此可见,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密切的关联。
三、自我接纳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文章以某综合性大学2016级大一新生为例,样本具体状况为:女生602人、男生277人;高中文科651人、理科228人;农村297人、城镇281人以及城市301人;独生子女619人、非独生子女260人。
(2)方法
①自评量表。自评量表主要包括10类(精神病性、偏执、恐怖、敌对、焦虑、抑郁、人际敏感、强迫症状、躯体化以及其他)与精神状况相关的因子,采用5级评分方式,量表因子分或者总分越高,则表明大学新生的健康水平越低、精神状况越差,该量表α(克隆巴赫系数)=0.996,符合统计学检验标准。
②自我接纳量表。自我接纳量表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总共包括16道题,包括自我评价与自我接纳两个方面,采用4级评分方式,得分越高,则表明大学兴盛自我接纳水平越高,该量表α=0.740,符合统计学检验标准。
③适应量表。适应量表主要包括5类(资源利用、独立生活、职业目标、学习方法以及人际关系),采用4级评分方式,量表总分越高,则表明大学新生适应性越差,α=0.872,符合统计学检验标准。
(3)统计处理。统计处理采用SPPS17.0,包括线性逐步回归、差异性检验以及描述性统计等方法。
2.结果
(1)心理健康、自我接纳以及心理适应的关系。心理健康、自我接纳以及心理适应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人际关系与大学新生自我评价、自我接纳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表示为:-0.324**、-0.456**;职业目标分别为:-0.198**、-0.264**;独立生活分别为:-0.202**、-0.325**;资源利用分别为:-0.290**、-0.421**;学习方法分别为:0.129**、0.016。
由此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接纳以及心理适应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并且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健康量表和自我接纳量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心理适应量表和自我接纳量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2)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心理适应的关系。为了验证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需要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技术验证假设模型以及相关数据的拟合程度。在结构方程模型中,自变量为心理适应、因变量为心理健康、中介为自我接纳,通过对模型结果进行修正,df为111;χ2为416.534;TLI为0.958;CFI为0.966;GFI为0.947;RMSEA为0.056,由此可见,所有指标都符合模型要求。自我接纳在心理健康和心理适应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经过计算得知中介效应量为0,486,重复抽样1000次,中介效应量介于0.436-0.538之间。
四、结论和讨论
1.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适应呈显著正相关,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扰越小,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反之则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2.自我接纳能够准确的反映大学新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关系,心理健康和自我接纳呈显著负相关,大学新生自我接纳水平越低,则心理困扰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3.心理适应和自我接纳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心理适应量表的5个指标,能够对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水平进行准确的预算,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现实与理想自我接纳之间的矛盾冲突的解决提供可靠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明波,丁志强,李炜.大学新生被接纳与心理健康: 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5):766-768.
作者简介: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2004年,教育部曾要求在直属高校秋季入学的所有大学新生中都建立心理档案,到目前为止,全国很多高校都为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建立起来,保存一些学生的基本信息,之后便成为一个无人问津的“死库”等等,这些问题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有名无实,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要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才尽其用”,首先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是“由谁建”,也就是由谁牵头的问题。一般来讲,学生学习生活在班级、学院、学校这样一个三级体系之中,在这个体系中的每个层级,都会产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心理机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大量的心理健康档案。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虽大量形成,但却散乱在不同的层面上。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确定一个主体,把这些散乱的档案集中起来。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这一主体,比如,对于学生比较多的学校可以以学院为主体,对于心理机构比较完善的学校则可以以心理部门为主体。
其次面临的问题是“怎么建”。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学校是以心理档案系统为依托的。现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很多,如教育部牵头开发的“中国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安人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北森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等等,各具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中,除了需要包括在线形成的以及直接生成的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外,还要注意对其他载体(比如纸质等载体)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这样建立起来的档案管理系统才是完整的、合理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管理是心理健康档案发挥作用的必由之路,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档案发挥作用的大小。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齐全、完整。如果档案残缺不全,档案发挥作用将无从谈起。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心理健康测评及结果等等各种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形式多样,其形成有些是定期的、有些是不定期的,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记录,都将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凭证。所以,要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学生的心理健康记录,及时更新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使之处于一种动态状态,从而确保系统的活力,为这些档案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也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强调档案的齐全完整,并非要求有“文”必档,玉石不分,所有关于学生心理的记录一并入库,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工作需要,有选择的入库。
其次,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及时对档案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纷繁复杂,对于其的管理,不仅仅是把这些数据集中起来,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些数据产生1+1>2的效果,并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这就离不开对档案的分析整合。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保存了大量的学生心理测试量表,在管理过程中,把这些量表集中起来并不难做到,但是,应该考虑到,对这些量表进行什么样的“加工”,才能使利用者利用起来更直观、更方便。所以,在整理的过程中,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保证一定时期一个学生各类量表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应该力争使其能够体现在同类一量表中,不同学生的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利用者全方位的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当然,在对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不免会涉及很多心理学的知识,需要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配合,但档案工作者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在这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代替的。所以,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与我们档案工作者有直接的关系。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利用
第一,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利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从学生个人角度而言,在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往往对“我是谁”“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感到困惑,学习和生活中会出现过于自信或自卑的现象,诸如此类问题都根源于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学生通过对自己心理健康档案的利用,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正视自我,并能够有意识的调节自我,使自己的心理状况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其次,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教师管理学生的重要依据。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的心理特点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有一把“万能钥匙”,而必须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心理健康档案恰恰为教师提供了这样的捷径。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对学生有一个全方面、相对真实的了解和认识,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比如,我校的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记录了学生成长中对其影响最大的事,我们了解了这些“大事”,便不难对本不理解的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做出更好的解释,便可以更好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更合理地引导学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二,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利用中的开放与保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涉及学生的很多隐私。所以,心理健康档案工作者必须要做到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其做好保密工作。在利用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用户,开放的程度和内容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要严格做好对用户身份和权限的验证。比如,学生只可利用其本人的档案;对于班级的辅导员,其有权查阅本班学生的档案;专门的心理机构,根据需要,其可以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查阅,等等。对于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任何人,都必须做好保密工作,尤其不可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当作谈资,否则带来的危害是难以预料的。
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应成为高校学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数高校学生档案主要包括政治表现方面(如入团、入党的申请书、政审材料等)、学籍和学习成绩方面(如各种成绩单、学位证书等)、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如入学体检表、毕业体检表)等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记录是学生档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身心健康同样重要。将心理健康档案作为学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学生、学校有重要作用,对学生走上社会,立足社会,为祖国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更具有重大意义。比如,现在很多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都加入了心理测试环节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无疑更好地满足了招聘单位的这一需求,用人单位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能够更加全面、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更好地判断出学生是否适合某职位。对于学生,这就是在帮助其找准位置,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工作,有利于减少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诸多不适应;对于整个社会,这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桂敏:《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理性思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杨孝:《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利用研究》,《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3、李开平:《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档案与建设》2006年第1期。
4、河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sunny.hbu.edu.c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已开展多年,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为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学院从2008年秋季起,正式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必修课体系,对全院所有的高职新生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深刻认识开设此课的必要性
1.大学生对于心理问题的接受还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知识也越来越普及,今天,人们虽然可以公开谈论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患,但对于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咨询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对于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还缺乏足够的勇气。笔者所咨询过的130余名学生中,没有一名学生愿意公开自己寻求心理咨询这一事实,前来咨询的多数学生都是偷偷摸进心理咨询室。究其原因,是因为整个社会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心理咨询的正确认知还没有充分地确立,基本处于“理论上可以理解,情感上难于接受”的状态。这一现状同样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因而使得想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学生经受着一定的社会压力,担心因此受到周围同学的嘲讽或另眼相待。而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则可以面向所有大学生公开普及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修正他们固有的错误观念,建立起他们对于心理健康、心理疾患和心理咨询等问题的正确认知,从情感上理解和接纳心理疾患和心理咨询。通过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和外界氛围潜移默化地转变他们的态度,正确面对心理健康的一系列问题,以大学生这一思维最活跃的群体为切入点,最终实现整个社会对于心理问题的完全接纳。
2.自我调适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途径
心理困扰是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这类问题常常可以通过自我调适得到有效缓解。加之各个高校所配备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从数量上无法实现对每一名学生的每一次心理困扰进行专业帮助,因而,引导学生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和技巧,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同时,有调查表明,在回答“当自己有心理问题时,会找谁解决?”这一问题时,有39.53%的人选择“自我调节”,有27.27%的人选择“同学、朋友”,有12.05%的人选择“班主任”,有11.65%的人选择辅导员,有9.43%的人选择“父母亲”,只有0.07%的人选择“心理医生”。可见,自我的心理调适也是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的首选。
因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全面的健康理念,建立科学的认知,学习掌握正确的自我调适方法,既是现实所需,也是大学生的主观首选。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力量,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成为自己最贴心和最便捷的心理医生。在心理困扰随时得到有效化解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愉悦度和幸福指数,使他们更加积极阳光。
切实提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
1.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宗旨
学院的心理健康课程共14学时,作为必修课已开设3年。在征求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意见时,最突出的反映就是课时太少,其次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贯穿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还是较高的,特别渴望通过心理健康课程进一步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
对比新大纲和学院课程的实际开设情况,虽然和学生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但首先要清楚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宗旨。这门课程的开设并不是引导学生学习系统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教学的重点是通过16课时~18课时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理念,同时掌握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增强心理力量,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优化心理品质。换言之,就是通过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来调节大学生心态,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成就一个自我身心和谐、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的优质生命个体。因此,心理健康课时和具体内容的设置,是从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心理要素出发来统筹安排的。通过这16课时~18课时的学习,较为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意识的启蒙,这犹如给学生植入了一颗心理健康的种子, 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完善中能确保基本方向的正确性。
2.科学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
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刘海燕等教师对全国5个省市的14所高校从大一到大三的2,65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压力应对是目前大学生最需要的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4个方面也是学生普遍较为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新大纲在这4个内容之外,设定的健康心理以及恋爱等相关内容,根据笔者咨询的实践来讲,也是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尤其是珍爱生命的内容,针对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大学生因为恋爱、学业等问题而结束生命的现象,则显得尤为迫切。
新大纲设定的9项内容,前3项主要是关于个体的,着重于促进个体自我的身心和谐;后6项内容侧重于个体和他人、社会的关系,目的是促进个体和其他群体的和谐相处。只要理顺了这两方面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水平自然就得到了提高。在现实的生活及咨询的个案中,求助者的心理困扰更多来源于与他人关系的不够融洽。所以,这样的内容和课时安排,不仅关注到了影响心理健康状态的两方面因素,而且同时也更注重于对后6项的引导和调整。
3.强调感受体验式的教育教学方法
就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法而言,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不可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因此,他们更喜欢情境模拟法(20.1%)、案例分析法(18.7%)、轻松教学氛围创设(15.1%)以及角色扮演法(12.8%)等综合性教学方法的使用。
心理健康课程的重点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优化心理品质。由此出发,课程的教学方法就应尽可能贴近学生心理,应多采用启发式与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加深学生的体会和感受,如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游戏互动、生活作业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体验、感悟、理解、掌握心理调适方法。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倾向于让学生直接参与和感受,根据课程结束时学生的回馈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完善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5-0165-02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一支特殊的群体,他们渴望独立又期盼依赖他人,他们对社会充满憧憬却对未来道路倍感彷徨。学习环境转变、就业面临挑战、人际沟通失意都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伤害和阴影,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严重阻碍了健康心理的养成。
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1 学习上的困惑
历经多年的寒窗苦读和高考激烈角逐,知识渊博并胸怀远大理想的学子们进入了象牙塔继续深造。大学是一个能给人自由畅想和开拓思维的殿堂,学生可以发挥其优势和特长,充分展示才华,锻炼参与社会实践的各种技能。然而,大学主要侧重于对能力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远离了以往那种老师督促、家长监管的模式,善于主动自觉学习的同学才会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自我。在大学校园里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高中的学习尖子生,到大学后成绩平庸,碌碌无为,反而那些高中成绩一般的学生崭露头角,在学习和活动中大放异彩。学习方法的不同,学习内容的改变使得大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再加上父母不能及时的安慰和劝导,很容易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甚至出现自卑、焦虑、紧张、暴躁等不良情绪,不仅耽误了学业,更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1.2 就业上的迷茫
高校教育改革,使得更多胸怀大志的才子能够有机会迈进大学校园继续接受正规教育,但同时毕业后也面临着巨大的求职压力。大学校园内普遍流传一句话:“就业难,难于上青天”,自己十几年的拼搏刻苦,父母节衣缩食的供养,到头来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莘莘学子在就业的关卡上显得尤为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不知道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更不知道在复杂的职场上如何应对自如。他们往往害怕竞争,逃避就业,认为自己能力低、水平差,严重缺乏自信,或将希望寄托于父母和老师,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更有甚者,几次求职失败后,便产生抑郁、厌世等情绪,甚至逐渐演化为心理障碍。
1.3 人际上的无助
人生活在一系列社会关系中,不能孤立存在,人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大环境。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他们渴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带来温暖和家的感觉,但有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交往常识和能力,加上自身的个人主义观念,在与人沟通时感到无力。他们很难与他人进行很好的相处,身边缺少知心朋友,对他人不信任,不愿意让别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很羡慕人际关系良好的同学。长此以往,情感的纠结和孤独会衍生为妒忌、猜疑、恐慌等心理疾病。
1.4 形象上的自卑
追求美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生脱去了稚嫩的校服和家长老师的约束,他们都以自己对美的理解来装饰和打扮自己。但有些女同学身材略显肥胖、面容不够俊俏;有些男同学个子矮小、穿着落后土气。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的心理状态,可能别人无心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他们都会认为是看不起自己,是在议论自己的缺点,长时间用这样的心态来思考问题如果不加以疏导就会变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2 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对策
大学生是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和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学校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校的教育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因此,高校必须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工作重点之列。
2.1 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
我国大部分高校仅给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知识教学,并未在全校内广泛开展心理学大讲堂,偶尔的选修课也不能使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实质性的理解。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开展心理学课程对于现今高校育人是十分必要的。系统全面的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使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手段,有效调节不良情绪,促进自身健康心理素养的形成。
2.2 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大学生身处社会和校园之间,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不理解、不认同,对校园生活又感到无聊和懈怠,性格内向又不愿与人诉说,积压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医院的心理咨询科室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压力,仿佛自己得了严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心理医生来解救和医治。而高校内的心理咨询师会给学生亲切感,在自由地聊天过程中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倾诉出来,达到释放的作用。高校心理咨询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有目的的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排除心理障碍,强化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高校应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并按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升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价值。
2.3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但它与各个学科是融会贯通的。高校应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实现学科的双赢和共惠。同时,制定一套可行性高、成效显著、实施范围广、覆盖面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利用最为学生所接受的现代多媒体手段,通过校报、网站、论坛、板报栏以及颁发心理健康手册等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和基本的调适方法。
2.4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师资力量、知名度上,学校的文化实力更是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学校的学风和办学宗旨。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办学术文化节、大学生知识论坛、英语小品竞赛等富有新时代气息并能够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课余活动。大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既获取了知识又锻炼了各项能力,在实践中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看到了前进路途中的希望与光明,缓解了焦虑、紧张、自卑、怨天尤人的不良心理状态。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达到育人效果,更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养成和完善。
2.5 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意识
教师的天职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总体建设不是很完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他们经验匮乏、知识面窄,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不明显,因此,教师自身的学识和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辅导员和授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在处理学生日常工作时,要明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困难以及心理状态。辅导员在年级大会上不能只谈学习,更要加大宣传心理知识的力度,针对具体学生进行特定教育。倘若教师心理出现问题和疾病,不仅会阻碍自身学术道路前进,也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大力培养一批专业知识硬、道德素质强、思想觉悟高的心理学教师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十报告均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这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在政策设计、制度制定、机构设置、课程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取得了显著成就。高校能够落实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育人工作大局,加强领导和统筹,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必修课程和相关选修课程,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等专门机构,构建了学校、院系、班级、寝室、朋辈等多级监控预防体系,组建了以心理咨询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团体辅导、个人咨询以及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认识不清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在掌握必须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纾解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好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立足于预防性任务,更要立足于发展性任务,为学生建立终身性心理健康发展目标。有的高校在实践中只注重于知识的普及,并未以终身发展的目标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总体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相近、相通之处,但是,二者在价值导向上、组织形式和具体方法上毕竟还有区别,不能相互替代。要建立具有资质的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师队伍,不能让辅导员承担全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底是思想上的问题还是心理上的问题,要理清楚,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在此问题上,有的高校含混不清,认识模糊。
2.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优化不够
高校能够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二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相关选修课,三是开设一些专题辅导讲座等。从课程建设情况看,课程目标还有待深化,还仅限于“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进而学会应用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缺乏深层、长远、终身发展的目标定位。课程名称也是名目繁多,内容各有千秋。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教材没有规范限制,各高校的课程内容组织松散、随意性大,尤其是各类相关选修课的内容设置,交叉重复性大,形成资源浪费。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指导课、职业规划课等相关课程内容衔接不够。在诸多课程设置上也缺乏层次性,未建立起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系统教育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也千差万别,大班讲授,甚至多则几百人的大报告,使得课堂参与率极低,学生也不给予重视,无法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
3.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挖掘深度不够
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既包括知识的认知,也包括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习惯和人格的培育。既需要知识的传授,也需要实践的锤炼。这需要学校要将所有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而高校一般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缺乏对各教育资源的整合。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同体育教育、艺术教育、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同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同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单打独斗,消解了应有的教育效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未充分发挥促进作用。
4.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支持不够
有的高校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有效的工作机制。主要是未从学校育人全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顶层设计,缺乏统筹领导。尚未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缺少阵地,缺乏必备的教育场地和心理健康测试软硬件。尚未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咨询队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有的高校囿于财力,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资金支持有限。有的高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考核评估,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要从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涉及心理方面的问题,要严格保密,保护学生隐私,不歧视、不嘲讽,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对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要控制在尽可能小的人员范围内实施疏导和治疗。
2.要坚持立足发展原则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知识的讲授和当下现实的心理调适,更要为学生提供长远发展、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制定教育目标,以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以健康的人格适应社会、与周围的环境和睦相处。
3.要坚持合力育人原则
教育是系统工程。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教育内容,发挥教育合力。既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专业课程的作用。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也要加强实践体验。既要显性的主题教育,也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实施渗透教育。
4.要坚持专业化原则
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去包打天下,也不能让心理咨询师包打天下。属于思想政治倾向的问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予以教育引导,属于心理问题的,要通过心理咨询师纾解,严重的心理障碍学生要通过卫生医疗部门的专业人员及时施治。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路径
1.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高校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育人工作大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层面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挂帅,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教务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后勤保障服务部门、校医院以及各院(系)和相关学科教学研究单位等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统筹领导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议程、进入工作规划、进入实际工作。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制度,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状况跟踪档案。要建立从学校到院系、从院系到班级、从班级到寝室、从寝室到朋辈的多级信息收集和预防干预体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要建立警示机制和应急预案,对于有心理、情绪发生突然变化的,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于发现有重大心理疾病的,要及时送往专科医院治疗,以防发生重大恶性事件。要建立以心理咨询师为主体的专业化工作队伍,加强工作人员的经常培训,提升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2.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高校要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的教学目的,重点传授正向的理论和技能,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要以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心理自我调适技能方法为基础,构建涵盖人际交往、恋爱心理、职业规划、就业择业、社会适应内容的课程,增加健康运动、舞蹈调节、音乐欣赏、艺术鉴赏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要经常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形成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题讲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要推行中小班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心理训练和团队辅导,提升教学效果。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升教学生动性。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将理论讲授、教学体验、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影视欣赏等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引起情绪上的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3.整合教育内容以发挥合力
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各个环节,所有的教育资源都要发挥教育作用,所有的教育者都要承担教育的责任。高校要利用入学教育帮助学生迅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帮助他们适应大学中的独立生活方式。要利用军事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作风。要开展专业教育,让学生增强专业归属感,明确职业发展需求,明确奋斗目标。要开展生命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珍视生命,感悟生命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开展抗挫折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提升抗压能力。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活动精品,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要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主题活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加强励志教育,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更要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要通过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络、校报校刊、宣传栏、移动终端信息推送等媒介,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要加大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要开展寝室文化创建活动,融洽同学关系。要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要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要建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要开展品位高雅的校园文艺体育和文化艺术活动,纾解学生的紧张压力,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扫除学生的心理困惑。
4.通过实践锻炼以拓展素质
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磨练意志、锤炼品质、锻炼心理素质。要积极组织广大学生走向社会,到工矿企业、到田野农村,到社会基层去,到人民群众去,开放学生视野,打开学生心胸,让学生体验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丰富的人间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深沉情感。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扶危济困、环境保护、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丰富学生在奉献他人中的幸福体验,增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成立社团,支持他们开展活动,在组织开展活动中让他们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开展素质拓展营活动,磨练意志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支持学生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专业社团,开展专业训练活动,提升自我教育能力,从而达到互助自助的目的。
参考文献:
大学新生在刚入学初期由于刚刚进入新的环境,接触到新的人群,难免产生孤独感和距离感,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使大学生在短期内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相应的麻烦,在这段时期,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及交往至关重要。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关系,还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如交互性原则、强化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交往原则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无论人与人之间亲密或疏远,敌对或友好,都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反映了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人际关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成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关系到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建立健全的人格,有益于身心健康。
一、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有许多的研究关系证实,人际关系不好的人,或者有一定心理问题,缺乏良好人际关系的人的死亡率是普通人的2倍。而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最为明显。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着人的健康发展,而采用积极的方式提高自我的发展水平,应对方式的不同则影响人的情绪状态。大学新生刚刚入学,面对新环境会产生各种适应性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心理问题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这些问题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而此时恰当的应对方式是缓解情绪的紧张感、使心理状态保持平衡的有效方法,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可以反映出心理的成熟程度。面对这些心理问题,迎面而上,寻找方法来解决,属于积极的应对方法,可以减轻焦虑等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程度,而一味逃避掩盖问题,或者沉浸在自责悲伤的情绪中,不但不能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使这些问题在无形中逐渐扩大,逐渐发展成心理疾病,逃避与遮掩属于消极的应对方法。消极的应对方法虽然可以暂时使大学生回避问题,但实际上问题仍然存在,一旦问题重新爆发,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问题与灾难。因此,大学新生在面对人际关系的问题时,采取合适的、合理的、积极的应对方法就会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应对措施不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甚至走入社会以后人际关系的和谐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但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平衡调节的方法,同时更应该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熟练的心理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常见的人际关系及交往原则
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后会重新建立一些新的人际关系,在大学中会形成几种常见的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舍友关系、朋友关系等。这些常见的人际关系伴随着大学新生的大学生活,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师生关系是在学校中的一种典型的人际关系,它是以教与学为纽带形成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大学校园中,师生关系往往是一种需要型的互补提高,需要的互补提高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教师以传授知识为需要,而学生则以学会知识为需要。学生越是尊重老师,越认真学习知识,师生关系和谐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师生关系交往中,学生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谦逊的学习者的姿态去认真学习,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学关系也是在同一所学校中形成的关系,同学关系在以后步入社会时总会成为我们留恋的关系,成为最深刻的记忆,学生时代深厚的同学情谊极有可能成为值得我们留恋一生的珍贵的感情。因此,在大学期间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给彼此心中留下一份完美的感情回忆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事情。对大学生来说摆正心态,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在积极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下构建同学关系也成为重要的举措。另外,朋友关系是人在任何人生阶段都离不开的一种关系。朋友关系是兴趣爱好、理想情操、思想观点比较接近的人们以情感为纽带所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交往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朋友按照亲密程度的区别可以分为伙伴、好友、挚友等几种形式。良好的朋友关系可以使我们避免孤独,使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不至于孤军奋战,使我们在欢乐悲伤失望时,有人能够分享。朋友关系对我们的发展极为重要。而要保持朋友关系的健康发展,首先必须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在与朋友交往中保持恰当的距离,尊重朋友的隐私,尊重朋友的选择与观点,在中保持友谊的平稳健康发展。
在人际交往关系中,有几种交往原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如交互性原则、强化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等。心理学上大量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与相互支持。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希望别人支持自己,喜欢自己,但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人不会无缘无故接纳我们,让别人尊重自己喜欢自己的前提是你同样尊重别人喜欢别人,这是一种交互的人际关系的交往原则。在人际关系中,喜欢与厌恶,亲密与疏远都是相连的,是一种对等的情感。另外在人际交往中还应该注意的是强化原则,强化原则表明,我们喜欢对我们做积极的正面评价的人,而讨厌对我们做消极评价的人,因此在人际交往关系中,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多做正面的评价,使优处更优,弱化缺点,以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些原则也提示我们,在人际交往关系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应用合理的原则使心理调适到积极的状态,对我们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非常重要。
三、新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构建方法
大学新生由于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变化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能合理调整心理就会出现如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影响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甚至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大学心理辅导与健康教育,帮助并且引导学生走出心理的迷茫区,使其了解自我、阅纳自我、提升自我是关系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措施。在大学中,高校应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高等学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开展心理咨询,并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积极阳光地生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会使学生一生都受益匪浅,因此,加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人际交往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高立,孙海娅,国洪福.医学院大学新生压力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
[2]李巧巧.生活事件和防御方式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廖峻,周波罗,承大学.新生应对方式与宿舍人际困扰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近年来,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随着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的增多以及因学业方面、经济方面、情感方面、社会失业率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及职业选择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尤为常见,当然,也包括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变态以及人格障碍甚至精神病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校园极端事件屡见不鲜。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大学课堂
每一个大学生在受到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又要掌握养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学术研究的狭小范围内,使得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难以应用。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指导,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努力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首先,应当提高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发展,用对专业课的热情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状态。其次,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难易要适度,教法的运用要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特点,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课内外相结合,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活动、课余活动,还有相应的一些竞技比赛和运动会等,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外活动中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训练教育,一方面,通过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的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健康教育有着特有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三、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发挥学校行政部门、社团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创造一个积极的、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如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评比,“五四”系列活动,“一二九”系列活动,具体包括演讲比赛、辩论赛、火炬接力赛、大合唱,等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且以这些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使学生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学生在社会上活动、生活,就必然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目前,一些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不良风气,给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恶劣的影响,更有一些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以及不健康的网站等严重污染学生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另外,某些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发生了倾斜,如报道大款大腕多,而报道艰苦创业少,报道港台明星多而报道英雄模范少,报道个人奋斗多而报道互助合作少等。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学生追赶时髦、盲目攀比、孤僻自私等现象。因此,就必须进行社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稳定大学生的社会心理,使他们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和取向。
四、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
在大学里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学生入学后,通过辅导员、学生会找学生谈话,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把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分类归纳,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建立接待制度,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以便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
五、结束语
全社会都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社会的种种变化和冲击,学生心灵中常常会产生巨大波动:一方面,他们为社会的改革、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对某些具体变化迷惑不解。因此,我们就要在全社会树正气、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充实、完善,并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志勇.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中国学生体育,2004,(2).
[2]周涛,王晓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