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7:28: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阅读的阅读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信息式阅读法。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我们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属于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读者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像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速读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
2、文学作品阅读法。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懒。例如读“压力”这个词时,喉部肌肉应同时运动。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得到自己的理解。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这种依赖耳听—一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的阅读方法,最终同我们的臆想能力相关。
3、经典著作阅读法。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阅读这些著作要像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经典著作阅读法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学作品的特色,以 使读者自己钻进所谓文学观念史的牛角尖中去。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渗透 回顾 迁移 序列训练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他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了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的学习。以《精彩的马戏》一课为例,课文中写三场马戏表演的文字结构相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的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地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要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
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一眼识别多个字的能力,没有练习前,我们能看清并看懂两三个字和词组,经过练习一眼看清五个、十个字也不是什么难事。这需要有意识地锻炼,尝试着增加每次阅读的字词的数量,从少到多,通过练习,你会看的更多,读得更快。
2、减少每一次眼睛感知字词所消耗的时间
阅读的时候,如果你在每个单个视觉区域注视停留的时间过长,你的阅读速度肯定就成倍的较低。在练习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让视点迅速准确地移动到第二眼的位置,更快更好地吸收到信息。
3、减少你的目光移回到前一个句子的次数
一、阅读方法的整合方法
1.比较阅读法:将两种或多种阅读资源对照阅读的阅读方法,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阅读法,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材料的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比较阅读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题材比较法、体裁比较法、主题比较法、人物比较法、特点比较法、风格比较法。
2.问题导引法:利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整个知识点细分,像在通往规律的路上设置了一道道上了锁的铁闸,而钥匙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或者已有经验,或者查找资料,或者通过其他科目原理的引用)才能获得,学生顺着问题的答案一步步探究,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最终得到规律。
3.指导归纳法:是从个别的或特殊的事物的具体的认识扩大为同类一般事物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以递推思想作指导,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发现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4.专题学习法:师生可以重新整合教材,重新调整教材课文的篇章,整合成新单元,或者将课内的部分课文与课外的某些篇章整合成新的探究单元。可以按整合成的主题探究问题的属性或特征,在一个主题下纵向地或横向地梳理文本和阅读资源,从而形成对该专题来龙去脉的系统把握。
二、阅读经验整合
整合性阅读教学中提到的“经验整合”,即学生已经拥有的有关文本和阅读资源的背景和知识、所学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学理论、自己的生活阅历、实践经历和感情体验。
按照认知学派的结构同化理论,学习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依赖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观念,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把新知识同化已经拥有的认知结构,或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容纳新知识。
比如,有的学生说,文士命运多悲苦,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背后,往往是锥心泣血、不堪回首的辛酸和痛楚。越是身处逆境,文士越能写出惊世骇俗的好作品来。他们大多人微言轻,身世坎坷。他们却又怀着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位卑未感忘忧国,屡遭穷愁困厄,痴心不改。由此可以归纳:
《醉瓮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当时均遭遇仕途坎坷,被贬官,所以心情皆悲愤。但正如《报任安书》中所言:“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所以,当学生了解了这些作品的写作背景后,稍加探究,就能得知:《醉瓮亭记》体现了欧阳修游乐之后的“颓然”,《小石潭记》蕴涵了柳宗元“凄凉寂寥”的心境,《岳阳楼记》反映了范仲淹的“忧乐”哲学,《水调歌头》饱含着苏轼郁闷中的旷达。
三、整合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1.引导学生阅读,以探究的态度将全册课本从头到尾浏览一遍。
文本是学生与作者、教师心灵对话的桥梁、载体,阅读是师生对文本的反应与阐释,学生的情感体验、精神熏陶、思想升华、价值观念的形成等,都离不开与教师一起倾听文本和言说文本。
何谓“探究的态度”?就是阅读时,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质疑、比较、归纳、整合为基本思维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或欣赏,或批判,或整合归纳总结,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的认知,以提高自己认识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2.将课文重新整合,整体性、综合性地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怎样解读课内文本和阅读资源?怎样整合?从文本和阅读资源的思想内容整合,从文本和阅读资源的语言形式整合,从文本和阅读资源的表现手法整合。
深入探究,具体做法是:制定阅读计划,编写书目索引,做好勾画旁批,重视摘录提要,笔录思索质疑。
关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考试说明》曾列了五条标准: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文常用词和次常用词;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词语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第三,从文章的体裁来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及一般说理文;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综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所选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可概括出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所选材料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以与官职、法律有关的内容。
2.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肯定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400字左右,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注释往往给考生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4.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来越贴近教材。
在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时,首先要对文言文段落进行整体阅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主要的人物及其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做了什么事?(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的是几件事。)
3.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的方法:
一、古今对话,辨别是非。
古今汉语之间虽存在很大差异,但两者之间毕竟渊源颇深。这主要体现在不少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至今沿用,有些文言词语虽然在意义上与现代汉语相差很大,但在语法上却与现代汉语保持着相近的功能。这种区别与联系可以引导我们通过以今溯古的形式去思考文言文,求得解题的玄机。
二、追根溯源,破解谜底。
文言文阅读题的错误题干往往具有很大迷惑性,容易使人望文生义或曲解词义。因此,在答题时,我们一定要把题干还原到原文中,从“源头”找答案。
三、识破机关,排除干扰。
有些题目,出题者故意在句子或词语有多种理解的地方设置干扰,这往往是题目的机关所在,我们应当给予特别的关注。
四、善于联系,启发思维。
文言文阅读题关键词语的设置往往是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最常用的实词、虚词,而且大多数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时要善于联系课文,从学过的内容中使自己得到启发,从而找到答题的突破口。
每天看报纸不但能了解世界形势,也能训练自己的“媒介认知能力”,即分析、辨识情报的能力。除了阅读之外,还要比较两种报纸内容的差异。我每天都会阅读、比较《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刊载在报纸上的报道大略分为“事实”与“意见”两种,因为报纸上刊载的意见不见得属实,所以要是不阅读两种报纸的话,将很难分辨哪个是事实、哪个纯属个人意见。比较之后,还会发现同样是事实,写法却不同。所以阅读、比较报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因为阅读时难免会对报道存疑,于是靠着自己的探究,逐一破解疑问,从中训练思考力与洞察力。若没有余力多买一份报纸,不妨善用公司、咖啡厅、饭店等有提供报纸的公共场所,也能阅读到两种报纸。
我很喜欢看报纸广告与周日的求职版。基本上,要是景气差,企业不会刊登广告,也不会登招聘广告,所以这两个版是观察经济脉动的最佳情报来源。
譬如,我看到买下一整版的“黑醋萃取液”广告,就会好奇这商品为什么卖得这么好,兴起想去他们的门市或公司看看的念头,足见报纸也有反映时势的效用,所以年轻的你更应该养成读报的习惯。其他像是畅销书等,同样也有反映社会趋势与社会形态的效用,建议年轻人对这方面也要留意。
或许现在25岁左右的你觉得工作很难找,对未来充满不安,但街上还是看得到很多高级进口车。难不成,经济并非想象中那么不景气吗?我很存疑。
虽然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但网络上的信息十分混杂,我们很难分辨什么才是正确的情报。因此,养成看报纸、比较报纸内容的习惯,才能明辨真实与否。
当然,报纸内容也并非全都正确,所以我不会囫囵吞枣地接收所有信息。正因为大环境不景气,所以将来毫无梦想可言的想法,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深植你的脑中,但我希望年轻人能够打破这样的迷思,对社会多一点关注。不妨就从比较报纸内容,找出什么才是正确情报开始做起吧。
2、精读:精读法要求将读物中每一处细节完全读懂读透,追求的是深度。
3、通读:即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
6、略读:略观大意;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即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内阅读;课外阅读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智力的竞争;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学习的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着力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提高民族素质这个总目标服务,使学生尽早成为有用之才。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其思想性、工具性、综合性的三大特点,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智力,教会学生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优化阅读教学,必须在抓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抓好课外阅读的指导,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课内阅读传授方法,训练思维,发展智力
阅读教学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训练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旨”的原则。教师要根据教材特色,深入挖掘、精心挑选教材中可供发展智力的因素,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形成教学高峰,并通过教学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施加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理解和阅读,使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明确各段之间、各段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为他们理解课文和熟悉课文打基础,也为读写结合找准结合点和生长点。在课内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粗、精、细”三读阅读指导。粗读能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内容和所学内容的基本思想。精读是用点、线、圈、勾等学习符号标示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特点、关键词句,做到边画边读边想。细读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好以下五读:比读,比较所学内容的异同点;联读,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行知识系统化、脉络化的加工;续读,做完练习后,再读课文,加深知识的理解;写读,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梳理知识,写心得笔记,小结知识;忆读,熟读成诵,为写作积累素材,储存词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掘课文中固有的可供发展智力的因素,切实把培养学生智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促进教学的改革。如教学《将相和》中“负荆请罪”一段时,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 蔺相如的什么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2. 廉颇听到这些话后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真是不应该”?3. 蔺相如@种忍让的精神,你觉得可贵在哪里?廉颇知错就改,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又说明了什么?教师设计的问题先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获取基本的知识,接着是启发学生从句与句的关系中领悟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乎情理的推理,最后要求学生把学习课文和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表个人独立的见解。这样通过教学完成了“发现事实――进行推理――个人见解”的过程,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提取知识;再通过联想,与生活经验沟通,进行再造想象,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以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时把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凭借语言文字去发掘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基本特征,达到了阅读教学所企求的效果。
二、课外阅读巩固方法,形成能力,培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阅读习惯的培养,应从儿童入学时启动,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中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建立起这样的意念:我是学生,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帮助他们克服对家长、对老师的依赖心理,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由于受应试教育处在一种随意状态。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须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指导下进行,同课内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建立读书兴趣小组。这种小组能以点带面,使全校的读书活动得以健康发展。读书兴趣小组,可定期组织活动,指派辅导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掌握读书方法;还可以在学生中搞阅读情况调查,分析学生的阅读倾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读书知识竞赛。即使农村学校现在大部分都能达到每校生均拥有图书10册以上,不能把这些宝贵的丰富的知识入库封存,而要发挥其育人成材的功效,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读书知识竞赛,首先要确定主题,然后推荐一组书目,并根据这些书的内容,设计出一套问题发给学生,最后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选出代表,举行比赛。
组织不同范围的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一般涉及学习体会的交流、读书信息的沟通。另外,还可以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读书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能帮助学生从一般的阅读转入积极的思考。
举办读书报告会或故事会。这种活动,可以请校外辅导员作专题讲座,它很容易在学生当中产生轰动效应,从而诱发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还可以组织故事会或主题班队会,把阅读中读到的英雄事迹、感人故事、人情风俗等绘声绘色地进行演讲,培养学生的再创作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类型 指导方法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类型
1.积累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在小学语文阶段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主要阅读任务是积累,这里的积累主要包括积累词语、词汇和句式,或者是文章中的一些常用修辞、写作方法等。积累性阅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如果小学生把积累阅读做到位,那么他们以后的阅读或写作能力都会提高一个层次。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积累性阅读。
2.理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的主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小学生的年纪小,接触的新事物少,因此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就必须让他们多阅读。在小学阶段虽然有自然科学等科目,但是离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很远,为了让学生提升自己,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一些理解性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充实自己。
3.鉴赏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欣赏,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和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美文的篇章是比较少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诗词等,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评价性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甄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阅读一些评价性阅读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像课外阅读《三个小金人》就是评价性阅读,它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因此,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5.消遣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主要是一种休息方式,它能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讲,阅读这类文章的时间和机会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更不会阅读这些,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是比较弱的。所以,这类阅读比较适合成年,他们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可以缓解压力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1.以身示范法。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须以身示范,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课下教师一般没有陪伴学生读书的时间,但是可以选择一些课上时间完成,比如可以和学生一起看书,就是静静地看书,彼此不打扰。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就可以现场给予指导,如果学生的阅读比较顺畅就应该指导学生记录一些关键性的内容。只有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学生,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阅读、爱上课外阅读。
2.读书笔记法。读书笔记法主要是让学生积累。在读书笔记法中学生有三方面的内容要积累:一是积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主要指向理解性阅读材料,对于这类文章学生们记住主要的内容即可;二是积累优美的篇章、词句。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力都比较弱,但是我们不能揠苗助长,而应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内容开始,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阅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三是要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常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确实是这样的,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如果看过一些文章而不写一写自己的心得,那么文章就白读了。
其实,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读书,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制作读书卡,从而规范学生的读书行为。我们举个例子看看读书卡的制作和应用。
有了这样一张读书卡,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方便多了,可以有目的地阅读、记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尝试。
3.阅读指导法。学习内容都是有法可循的,同样,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也是这样的。到了六年级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逐渐增加了一些议论性文章,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阅读起来感觉很吃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议论性文章时,首先要追根寻“理”。因为议论文的阅读着重点在于透过这个表面现象,探寻作者的真正意图,即作者从这个内容中引发出怎样的思考,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找到这个“理”,其次要延展悟“理”。要找寻到文章的“理”,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将思绪从文本中延展开去,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并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积极思考汇总,加深对“理”的认识和感悟,并由此产生独特的感受,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才能抓住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
4.读书活动法。为了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教师应该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活动。这样的活动有很多,比如读书演讲、朗诵比赛、读书心得交流、板报展示、读书竞赛等。在课堂上,我常用的方法是故事法和朗读比赛,因为这两种方式容易控制,学生也容易完成。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外阅读的成果,还拓宽了视野,真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刘志超.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