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历史知识整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7:29: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历史知识整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历史知识整理

第1篇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史;衔接

通过对近几年初高中历史在新课改要求下发展现状的观察,我发现,初中历史新课改的教材依然是通史体例,基础知识在改革中被大量删减,一般课本中常使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进行历史叙述,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而且,从教师方面来看,初中教师不教高中,高中教师不教初中,因此,他们对历史教学的把握只是从一个独立的阶段来进行的,忽视了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在学生方面,由于初中历史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采取课上勾画重点,课下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仍旧采取原来的学习方式,这就给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困难。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常常会觉得高中历史难、深、广,衔接问题相当突出。

由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因此,我将从初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史中的“中国政治制度”方面来进行研究,从教学角度来寻求有效的教学衔接对策,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研究新课改之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首先需要从初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方面入手,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以此能够更权威、科学地发现初高中历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共性和个性,从而进一步找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依据。

通过对课程标准中有关于初高中历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课程结构上,初中历史课的开展主要是以主题形式来进行的,在开展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为依据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间性和线索性。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初中阶段的课程比较简单,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比较模糊。在古代政治制度的讲解上主要是以史实为教学重点,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不做深入的要求,即点到即止。而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初中通史的体例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在这种体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较于初中阶段就显得翔实。此外,高中历史也不像初中那样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教学内容,此时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在这种情形下,学生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应对教学。这种教学标准的安排也规定了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例如,在知识能力方面,初中历史主要从客观角度入手,而高中历史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从而使高中历史向学生提出更加宏观的能力要求,这就给高中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只需要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即可,而高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情感态度方面,高中历史相较于初中历史,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教学衔接对策

1.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

教学目标是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我们首先可以从课程标准入手,改进完善学校的教学标准,使学校的教学标准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作进一步的细化和升华,具体解读和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每一个专题的内容标准、教学要求。教师在牢牢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融合进本校的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此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维目标。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细化教学目标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对学科知识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分析,因为学生也是设计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在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之上,加上学生的已有历史认知和对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才是符合教学发展要求和学生学情的。下面,我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来论述一下如何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一教学内容方面实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归结到历史教学中,主要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在历史教学中,“知识”就是指知道、理解和记住教师教授的历史事实,并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这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解释、评价。“技能”就是指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复现”。在《秦始皇中央集权的形成》这一课中,我常常会设定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重要概念,例如,中央集权等;②阅读有关资料,提高过去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流程的设计

教学流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进行教学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导课、新课讲授、小结等部分。下面我从知识结构整合和材料的选取这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实现知识的衔接。

(1)知识结构的整合

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在设计的知识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进行适度地“取舍”,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中,知识点比较琐碎,再加上古代史是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内容,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便,这时我就会用归类学习法来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衔接。

(2)材料的选取和运用

历史主要是以史实构成的,这些史实距离学生已经很远了,学生对此了解不多且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枯燥。这时,教师就可以选取一些与现代政治有关的内容来进行补充教学,而且对这些材料的运用也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展示给学生。我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一般都会补充一些当时的人物画像、名言、代表作品等;在介绍历史事件的时候,会播放与之有关的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史料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的层析性,以此引导学生对初高中历史内容进行衔接。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这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吸收他人的教学成果,为历史教学献计献策。我还将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衔接的有效方法,以此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第2篇

历史和政治同属社会科学,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和人们对这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历史更注重客观的史料和理论,而政治则是把这些史料通过整合、加工,抽象为一种理论。

历史与政治的关系反映在基础教育体系中也是如此。虽然历史与政治是两门不同的课程,但实际上,历史不可能没有政治的影子,政治也贯穿于历史的每个角落,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中,很好地体现了政治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哲学原理。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但当时西欧的黄金却严重匮乏。自从《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寻金热”的流行,是新航路开辟的内因。奥斯曼帝国造成的商业危机和当时具备的客观条件,则是新航路开辟的外因。总之,新航路的开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因此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西欧逐渐兴旺发达起来,这是矛盾的一面;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政治控制、经济掠夺,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这是矛盾的另一面。由此可见,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我们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二、历史课与地理课的密切关系

历史有很强的时空观。掌握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是纵的方面,即要记住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这样才能掌握历史的进程;一是横的方面,即要知道在同一时间之内在不同空间都有哪些事件,这样才能看到历史的全局。

谈到历史的不同空间,就与地理产生了不可割裂的联系。历史课中的地点问题比时间问题复杂。人类活动在地球上,人类的活动是和他们所在地方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地理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又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不清楚有关的地理条件,就谈不上对历史事件的真正理解。地理条件并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却是重要因素。所谓地理条件,包括位置、地形、气候、物产、交通、居民点等,这些在地理课上都可以学到。但就历史课来说,还须注意历史地理条件,即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看地理条件。

在探索新航路方面,具有雄厚航海实力的意大利城市应当唱起主角,为什么却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封建国家捷足先登,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列?在学生初步回答的基础上,我再归纳要点如下:1.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有利。随着欧洲范围内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意大利与尼德兰之间,商业交往日趋频繁,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贸易地位和航海地位得到了加强,意大利热那亚的许多水手纷纷迁居西班牙和葡萄牙,从而使之掌握更先进的航海技术;2.这两国都建立了中央集权,已准备好向扩张殖民地和缔造殖民帝国这一步骤前进。特别是被称为“航海家”的葡萄牙国王――恩里,在推进葡萄牙航海事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近代地理发现的鼻祖;3.两国均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从8世纪初起,这两国就处在外来穆斯林的统治和压迫下,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在长期的民族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宗教情绪,因此,当他们向海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天主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综上所述,将地理条件和人类历史文明的变化联系起来学习,是非常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历史现象的。但通过一系列的地理历史的讲述,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这样一条的原则认识:地理条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第3篇

一、高中教学中数学知识的纵向整理

顾名思义,数学知识的纵向整理就是“温故而知新”,将新知识的教学与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地深化和扩充,以达到教学目的,使复杂、抽象的高中数学知识教学变得直观、简便.

1.数学知识分类整理的应用

数学知识内容丰富、抽象,不管是高中、初中、还是小学,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想.例如,垂直关系和平行关系,在小学,我们就学习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线的关系,有些同学就对垂直、相交、平行的概念很模糊.上初中后,教学对垂直关系与平行关系有了更深层的要求.进入高中,线与面的关系、面与面的关系中,垂直、平行变得更为复杂,很多同学难以理清空间层次,解题过程中很难把握应用.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知识就像一个裂变的原子核迅速地增加,对数学知识的分类整理就是结合我们现有的数学知识,将学过的数学概念、定理、运算等归纳、整理,以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构建新的数学知识框架,使学生在解题中能够正确应用数学知识达到解题目的.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抓住数学知识的基础,将数学教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形成易被学生接受的数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通过课堂教学、课后训练等启发学生自觉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数学教材的潜在规律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

北师大数学教科书的编写具有循序渐进、条理明确的特点.在数学知识整理中,结合教材,有规律地对知识点进行整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应用题教学中,应用题的出题千变万化,在实践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例一,某人想要游过一条小河,水流的速度是4km/h,此人在静水中游泳的速度是43km/h,求此人垂直游到河对岸的实际方向和速度.该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速度是向量,可以利用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分解,将游泳者的速度分解成相互垂直的两个速度,一个是人在静水中的速度,一个是水的流速,结合勾股定理,可求解此人的实际速度.然后再利用余玄定理,得出此人游过河的方向与河岸成60°角.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题目,但很多学生拿到题后很迷茫,大部分学生对于向量和数量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定不足.一方面,他们对中小学已学过的知识有一定的遗忘,突然接触到较为抽象的向量概念有点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小学和初中教学中,对速度的理解和高中有一定的差别.如何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梳理,融合,就是进行知识整理的目的.有效的数学知识整理将降低解题的难度,使高中数学解题变得轻松.例二,小明向东行15m,又转身向西行50m,再转身向东行25m,以起点为准,小明向那个方向行多少米?这是一道小学题,在解题的时候,学生结合简图,很容易得出答案.实际该题目已涉及到向量问题,设他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直接用加减法求解,求解的“-”代表他向西,“+”代表向东.该类型的题目在初中也有很多.在“平面向量”的教学中,完全可以旧题新做.第一,中小学学习的知识学生较为熟悉,而且简单易懂,利用旧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和整理.第二,高中数学知识较为复杂,对于基础较好的优等生没多大困难,但对于学困生、基础一般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就存在一定障碍.在教学中,要兼顾学生整体,利用一两道题目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引入新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归纳,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如将例一和例二加以联系,先让学生掌握在同一直线上的向量的计算,再将计算的范围扩大到平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向量的理解,并能轻松地掌握向量的分解.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的横向整理

第4篇

【摘 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作为政治教学的内容补充和典型的实例素材,与政治教学相结合,全面反映了当前国内外的政治形势。时事政治具有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的特点,与高中政治的理论体系紧密联系。所以笔者认为,找准时事政治与教材的切合点,把时事政治融入政治教学中,能大大地提升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效用。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时事政治;理论体系;课堂教学效用

目前,大多数的高中时事教学通常分三步:时事专题、时事新闻、时事评述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时事政治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主要以学生讨论为主。甚至,圈定一些时事政治资料,让学生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地将政治与教学相结合,把时事政治运用于课堂教学。那应该如何利用时事政治,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用呢?

一、以时事政治为话题,导入新课

政治课,由于理论多,内容枯燥,学生往往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一直采取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集中精神听讲,学习效率非常不高。然而,时事政治具有新鲜热辣,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的特点,而且来源广泛,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新闻等多种途径了解到时事政治。教师如果能利用近期时事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那么将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心思迅速进入课堂,认真听讲接下来的内容。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看选举视频,看完之后,看是否有同学知道选举流程是怎么样的?再问,是否有同学知道主席是怎么选举出来的?以此作为导入,进入公民的政治参与这一块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好奇心,让他们接下来能好好学习该板块的知识。

二、利用时事,丰富课堂教学

鼓励学生广泛了解时事政治,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巩固教材理论,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插入时事政治,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

1.利用时事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的概念

高中政治包含了大量的抽象概念以及原理,有些概念虽然学生听过,但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理解其中的本质和内涵。如果教师在讲授这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时,能够穿插一些时事政治加以说明,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这一教材中,主要讲的是生活中哲学,众所周知,哲学是比较难懂的。对于高中生,更加是只能理解到一些表层的意思,而不是深入地理解了内容。比如,在学习该教材第四单元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课中,首先对价值与价值观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它们的含义。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时事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关于价值观的实例非常多,比如之前造成很大轰动的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流行语“我爸是李刚”就是从此案而来。还有许多抗洪救灾的英雄们,为了抢救灾民,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于是他们受到了人民的尊重与爱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所以他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事情。好人受到人民的尊重与爱戴,而坏人就会受到唾弃与批判。让学生明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多么重要。

2.将时事政治作为实例素材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将最新的时事和社会新闻作为实例素材,选用学生关注的重大事件,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用最新的时事代替课本教材中陈旧的案例,增强新鲜感,同时也跟着时展,是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

在学习必修一第八课《财政与税收》这一课的时候,在讲完征税与纳税的概念性知识后,可以引入一些企业或个人偷税漏税的时事,让学生加深对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认识。

3.深入分析时事政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教师可以把黄金的价格作为分析例子。从各方面深入分析为什么黄金价格会波动。并让学生思考问题:“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有什么?为什么大家要抢购黄金?”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分析及解答问题。学生有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说明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学生能学以致用了。也就是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用。

4.专题讨论,用所学政治理论评述时事

时事中蕴含了很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们去发现,判断。在课堂上开展专题讨论会,教师引导学生 围绕时事政治材料进行讨论,分析时事中的理论知识。然后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探究方式,改变了教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去发现,自己获得知识。

三、小结

总之,时事政治在政治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政治教学的课堂效用,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希望每位高中政治教师都能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政策方针,尽量把时事政治与教材理论结合起来,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把时事贯穿于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在学中用,用中学,二者结合,达到最有效的学习与运用,为政治教学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刘西亮.如何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时效性.中学时代[J].2013.

[2]史云婷.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时事政治运用策略.考试周刊[J].2012.

[3]吴析宸.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时间管理研究.西南大学[D].2013.

第5篇

论文摘要:高中政治新课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注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品德行为。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发生严重脱节.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抽象、空洞和苍白无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唤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第6篇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对立与统一、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指出:对立与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基本性质;否定之否定过程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与方向.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自然遵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高中物理教科书中自然渗透着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促进人们思维发展的唯物辩证思想.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一线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有倾向性地渗透唯物辩证的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1对立与统一的高中物理知识

古之圣贤老子提出:“有无相生,难易形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世间万物总是相互依存,各以自己的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高中物理中关于运动的问题就体现出对立与统一的观点,运动是相对的,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为了使研究的问题变得简单,通常我们选择地面、地面上静止的物体、相对于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地球做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纵使物体相对于地面或地球是静止,由于地球自转或公转这些静止的物体也处于不停地运动过程中.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太阳-行星系统又在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转动.宇宙大爆炸理论指出:整个宇宙的形成是从一个星球的大爆炸开始,宇宙大爆炸中所分裂出来的各个星球就以爆炸中心向外运动.整个宇宙就在这种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对立与统一关系中发展变化.

除相对运动以外,我们还可以在高中物理知识点中找到许多对立与统一规律的实证.作用与反作用、加速与减速、合成与分解、平衡与不平衡、正功与负功、守恒与不守恒、正电与负电、导体与绝缘体、电生磁与磁生电、引力与斥力、吸热与放热、热胀与冷缩、经典物理学理论与现代物理学理论.这些对立与统一的观点渗透于高中物理教材中对于促进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是毫无疑问的.

2高中物理知识中所呈现的质量互变规律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讲的就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呈现于物理教材中的一个简单的物理计算公式、简捷的物理规律,并不像书写文本内容那样只要你有感而发你便可以挥洒笔墨一蹴而就.实际上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凝聚了无数科学家们的不迟辛劳与汗水.我们可以从力与物体的运动的关系的得出中体味到这份艰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322-384年)首先提出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观点”,这一观点统治人们思想近两千年.16世纪末,开科学实验之先河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其“理想斜面实验”的基础上,严厉的批驳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外力来维持的.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简捷而明了的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牛顿第二定律:F=ma;牛顿第三定律:一对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从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探索的历史我们可以意识到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是一部无数次的实验上的量变到理论上高度浓缩的质变的历史.

在高中物理知识中我们还可以见到质量互变规律的许多见证,如: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毕其一生星置观测到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提出;法拉第历经10余年的电学实验研究才得出电磁感应定律;焦耳400余次热功当量的实验测量到能量守恒定律的提出;赫兹21年的潜心实验到证明电磁波的存在等等.这些呈现于物理教科书中的物理史实对于学生树立量变到质变的人生价值观是极具价值的.

3否定之否定规律支配下的高中物理知识

恩格斯说:“事物做第一个否定的时候,就必须做的是使第二个否定可能发生或者将有可能发生”,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高中物理知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规律在学生面前的展现.例如:关于光的本质的认识,17世纪牛顿提出“光的微粒说”――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几何光学的问题.到了19世初,“微粒说”的观点不能解释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惠更斯提出了“波动说”.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提出光是一种电磁波.此后,赫兹用实验证明了这种假说,至此光的“电磁说”使得光的波动理论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但是到了19世纪末,新的物理现象――光电效应,又不能用光的波动学说来解释,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从关于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并不是一次性的、肯定的、绝对的一个终结性的判定,而是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认识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体现出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当然,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例证:亚里士多德越重物体下落越快――伽利略辩证性批驳;托勒密“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热质说”――“分子动理论”――“近代物理理论下热质说”;经典物理学理论――近现代物理学理论等等.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否定之否定理论并不是全盘否定原有理论,而是我们应该随时具备这种批判的思想,敢于挑战所谓的“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渗透于高中物理知识中有利于学生敢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辩驳,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时事政治;兴趣;现状;有效利用

对于政治学科而言,时事政治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知识板块。因为在当今社会,高中生再也不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心态,应该关注社会中的时事新闻,并能运用政治学理论解读、分析这些时事新闻,从而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而教师也必须有效利用时事政治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大纲》,《大纲》明确指出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的能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效果。考查学生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考查考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考查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素质,考查学生对各种知识的迁

移、整合和创新运用的能力,考查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一、高中政治课堂中时事政治教学现状

1.对所学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欠缺

所谓的调动知识,就是对学生平时所学习的基本知识,理论依据,在考试时能灵活的运用。这是一个自我回忆与思考的过程,学生要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对理论知识的回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问题。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政治教育多数以说教灌输为主,盲目的追求讲解理论知识,学生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当某个知识点要运用时,很难准确的驾驭有关知识,分析得文不对题,错误引用相近理论来解决问题。

2.缺乏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导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会对知识产生一种爱好和追求,会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知识,产生强大的动力。而目前高中政治教育中,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重视不够。很多同学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政治相对于语数外来说,没有那么重要,从而有种抵触心理。老师要改变学生这种想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地区学习和完成政治学习任务。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成绩的关键。

3.教学过程中对时事政治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中的教学中很大程度上是围绕高考升学率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教授课本中的知识点,对时事政治的教学一笔带过,或者是邻近考试时集中讲解,很少利用专门的课时集中讲解时事政治。教学过程中随意性强,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不能很好的把时事政治教学与整堂政治课很好的结合起来,很难做到统筹兼顾,重点明确,进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1.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点能熟练的记在脑中,随时提问都能准确的回答,但是到考试运用中,却不能充分的调动知识点,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可以通过时事政治教会学生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点。结合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热点时事,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讨论的时事热点,要与教授的知识点有联系,事先设立好问题,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时政新闻为切入点,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而且理论抽象,不像历史教学可以引古论今,甚至以故事的形式来教学,也不像地理教学,很多都是发生在身边的实例,而且在学习中可以品味大好河山的风光魅力,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课堂如果课堂之处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好后面,学生越想昏昏欲睡。以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为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如:2013年12月到次年4月之间,生猪价格反常性的持续下跌,5月发生快速反弹性上涨。教师在教授高一思想政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时,可以以此为例,让学生分析猪肉价格为什么会持续下跌,对人们产生了何种影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很快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可以开始向学生教授知识点。在一直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点,这样学习效率高,而且学生不容易忘记。

3.强化时事政治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作用

第8篇

现在国家实施素质教育,但各科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并不是很关注,认为心理教育是心理学科的事,与本学科关系不大。心理教育成为目前教育的一个盲点。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往往会造成各种冲突,甚至酿成灾祸。在这种形势下,政治课教师应发挥政治课的优势,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心理教育。

一、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心理问题

1、新课程改革引发政治课教学中新的学生心理问题

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高中思想政治课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比如说,如何编写合理的教材,如何使教师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如何深入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关于政治课的研究多层次开展起来。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分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分类目标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对教育分类相符,他把教育分为三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情感领域不仅是情绪、情感,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可见学科教学目标中蕴涵了心理教育,兼顾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健康个性的形成。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授,而且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发展。

2、当前高中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心理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未能普及。通常进行心理教育的形式在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但这几种形式在学校中由于各种限制,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在谈到教育时说“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在一个人进行自我肯定的时候,学校并没有给他有关自己的任何知识,其中也包括有关人的知识,特别是没有给他关于人之所以能高于一切动物的一种特殊的知识:有关人的心理、思维和意识,以及人的精神生活的感情、美感、意志和创造方面的知识。人对自己实质上一无所知,这一事实常常是造成巨大不幸的根源,社会往往不得不为此发出高昂的代价”。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课无法回避的紧急任务。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中学政治课教学,是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措施。

1、高中生政治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是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从众性、闭锁性、逆反性、冲动性综合矛盾的时期,具有明显的逆反心理和极不稳定的情绪,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而这时期又经历了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带来的种种困惑,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不稳定,成为人生成长过程中最不稳定的时期,也是他们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较为剧烈的时期。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适应问题,包括学习和新的人际关系变化。(2)人际关系问题,高中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同学。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在于由于教师对于学生的不理解,或平常生活中干涉过多,使学生感到心理不平衡和压抑。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交友方面。(3)情感问题,主要表现为亲子沟通问题和早恋。除此之外,厌学、任性、脆弱、自卑、逆反心理、孤独与社交恐惧、早恋等等,都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导致部分中学生离家出走、闭塞等问题及各种神经症状。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制约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当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在教育者和社会面前时,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的需求,需要政治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等,加强对学生心理知识的传授。

2、思想政治课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政治课与心理教育有着最为明显的亲缘关系。政治课有着其他课程所没有的优势,除了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外,中学政治课教材中含有许多与心理教育有关的内容。教材中的内容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例如政治课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成份很多,新的课程标准中,初中教材中加入了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大量内容,高中教材中则注入文化生活,哲学和生活等框题内容。大量的教学素材含有对学生心理的培养目标,有利于促使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全面的个性。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方法

1、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情感和榜样作用

政治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情感作用。教师需要对教育事业深厚的感情,需要对学生真挚的感情,在感情上教师应是一个敏感的、会关心人的、真实的并具有同情心的人。关心、尊重、爱护学生,这是政治课教师搞好情感教育的情感基础。教师在洞察学生情感的同时,加强情感渗透和熏陶,促进学生形成新的情感。因为情感教育并不单是情感的积累,实质上是新的情感的形成和既有情感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每一个干练的讲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高手操琴一样。他和缓的触动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要做到这样,教师除了利用自身的情感感受,还应了解相关心理学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要有洞察学生心理的能力,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学生情感融合、情感共鸣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

2、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优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学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和具有广泛联系性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的科学内容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中学地理教学,学生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文明健康的情趣。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根据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和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结合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展现国情的爱国主义教育。

(1)中国地理国情。地理教学内容和手段对于我国的现实国情给予了很好的展示,她既包含优越的自然环境,又有多发性自然灾害;既具有丰富的资源,又凸显利用不尽合理,人均资源少,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

(2)中国民族团结现状。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必须大团结。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沿边地区的地缘优势,促进民族的共同繁荣;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或城市,有责任帮助目前经济、文化相对后进的地区和民族,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共同富裕的道路还很长。要充分发挥地理环境的优势,进一步实行改革、扩大开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与发展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促进全国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我国的国际地位。

(4)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先辈们留下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值得我们很好地发扬光大,要以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致力于祖国和家乡建设。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地理观。在地理教学中要运用辩证唯物的观点看待人地观、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保护有限的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搞好国土整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科学世界观教育。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遵循客观规律,促进事物的发展。懂得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敢于抵制各种形式的封建迷信活动。

3.国际主义和全球观念教育。

(1)“和平共处”的国际主义教育。要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尤其是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要坚持我国政府一贯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国与国之间的霸权主义,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

(2)保护地球的全球观念教育。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环境问题、污染问题、海洋资源开发、外太空利用等都是人类的共同问题,要建立环境问题的全球观念,增强关心与保护世界资源及环境的责任感,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高中地理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从观念、情感、意志行为三个方面衡量,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和特点,高中地理新教材注重深化人地关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依据新大纲的要求,其目标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