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7:29: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考历史命题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卷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不难从试卷中挖掘一些命题思路和趋势,对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备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通过与多位优秀历史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对于高考历史命题的衍变及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高考历史命题突出整个历史进程的主干知识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其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关键的作用和意义。这些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一些较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人文思想、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影响力较大的历史人物等。对于备战高考的学生来说,要对这些主干知识做到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对中国和世界在历史中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发展主线和特征进行把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史。在这个历史阶段,要将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相关的制度和特征,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不断深化、理解和掌握。二是中国近代史。这个阶段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具体表现存在着何种差异,相同之处是什么,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影响等要分析透彻;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如何演变而来也要重视。三是世界史。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发展过程和特点需要进行对比和分析,并归纳和总结;对工业革命的相关背景及影响进行概括。四是对中外历史进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差异化比较。
二、高考历史命题注重对历史课程知识的考查
一是部分历史课程知识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甚少,但在之后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有着关键地位,也就是说,目前高考命题注重与大学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进行紧密结合。如2012年,海南单科第14题,利用民间的传言反映我国民族矛盾的日益加剧,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并未体现。
二是高考历史命题中,体现了当前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界较为热门的争论。如2011年课程标准卷第28题,利用巴黎公社的文告,充分表达巴黎公社从此开始积极关注工农群众的基本利益,从而快速获得了群众支持和拥护,解决了政治孤立的现状。
三是高考历史命题中在考查相关知识的同时,还体现出培养学生史学素养的理念,主要有史学研究观、史学思想、史学研究方法及重要的文史知识等方面。
三、高考历史命题呈现主流价值观
(一)命题中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是对国家的一种较为积极的认同感以及行为上的表示。爱国主义就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与民族主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站在历史的角度,中国史和世界史中都蕴含着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干知识,这是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对于考试命题来说,不能只是将其作为选拔学生的要求和标准,还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风向标,是整个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考历史命题中,蕴含着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点,历史教师对此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高效复习。
(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公民意识
社会公平正义是整个人类一直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杆。公平正义需要将社会中的各个主体的利益矛盾进行正确处理和协调,从而有效实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民主自由平等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和向往。在近代史中,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以及民主的社会氛围,反对专制统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主义的民主得到了充分发展,最大化的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公民意识是每一位公民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核心内容是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把国家主人翁精神与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行有机融合。因此,在高中历史主干知识中,必须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机制、多元化的民主体制、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保障人权等基本的思想主张。
(三)尊重文明多元化的同时追求和谐
民族的种类较多,文明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每一种文明的发展和壮大,有着最为根本的原因和依据,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价值和积极的作用。各种各样的文明形态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文明与文明之间也存在着交融和摩擦,在冲突中交流,在碰撞中发展。因此,在高考历史备考中,要深入挖掘东西方文明的特征和差异,将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作为学习和复习的主线,注重对不同国家的外交手段进行学习。
(四)符合团结、合作和共赢的精神内涵
团结是任何一个集体发展和成长必须具备的精神内涵,这是一种由多种情感碰撞所产生的精神,团结能建设好一个优秀的团体,也是集体主义的集中表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团结能够凝聚整个集体的核心力量,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壮大中占据优势,从而推动国家富强和民族团结。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集中表现的知识点有:清代商帮、近代革命中国共关系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等。
四、结语
通过对高考历史试卷的分析,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备考时,要基于历史课本知识,将其作为高考的新趋势和新动向,善于挖掘和整合历史知识的核心和内容,将多元化的史料作为鼓励和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的手段和途径,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而有效提高历史备考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方旭,付三龙.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07)
[2]叶倩辉.近五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分析及教学启示[J].现代妇女(下旬),2014(10)
关键词: 江苏历史高考命题 类型变化 内容变化 思考应对
自2004开始江苏省获得命题自,教师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江苏省历史高考命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感受历史高考命题趋势和方向,另一方面可以从试题中获得正确的备考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复习的有效性、针对性,进而提高历史高考成绩。
一、试题类型变化趋势
纵观单独命题的江苏历史高考卷,2008年开始考试时间由120分钟减到100分钟,考试总分也由150分减少为到120分。选择题的题目减少,分值减少,难度加大,非选择题题型方面有较大变化:2004年到2007年都是两种形式,2008年只有材料解析题一种形式,必做3题,选做2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内容变化特点趋势
(一)注重基础知识,突出思维能力。
江苏高考历史卷紧贴中学教学的实际,重视基础和能力;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强调整合和实践,逐步加强对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的考查。2007年考题灵活性明显加强,角度非常新颖。如第25题王安石变法题最后一问,两种不同的观点学生可以任选一种并说明理由,答案不惟一,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均给分,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判非正即误的单一模式。
(二)注重专题联系,设计灵活新颖。
2004、2005年高考弱化了对专题知识的考查,2006年以后高考中出现了专题类的题目,专题联系使得试卷跨度很大,设计灵活新颖,纵横联系,旧题翻新意。
(三)注重图文并茂,激发探究兴趣。
江苏历史高考试题营造了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氛围,试题中非文字信息源比重越来越大。其中图片最为突出,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图的范围广泛,有地形图、人物图、货币图、宣传海报、漫画、书法作品、历史图片、连环画、美术画等。文字题越来越多地利用文献创设情境来命题。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体现了史学的博大精深,也使得试卷图文并茂,激发了学生做题的兴趣。
(四)注重人文科学,扩宽知识层面。
与2006、2007年的试卷相比,2008年的试卷难度明显增加,出题方式新、取材开阔是主要原因,选择题的难度比以往有所上升。比如第15题大科学家牛顿这一知识点,选用了其墓碑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证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学生要作出正确判断,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具有相关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五)注重时代气息,关注现实生活。
试题不避时政热点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问题,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历史思维能力和思想教育的功能。2008年第6题接生题就很富有时代生活气息,说明社会习俗和思想文化史也可以以生活化的材料为题目创设新情境,这种鲜活导向的新题型不可轻视。
(六)注重地方特色,培养爱国情怀。
历史教学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感知地方历史、地域文化的内容。如2006年试题中的第1、3、6、7、24、28题都是考查与江苏地区有关的内容,既改变了教材缺乏生动具体情节和缺少趣味性的不足,又激发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献身家乡建设的热情。
三、教学思考及应对
(一)强化课标意识,兼顾不同教材。
新课标是“一标多本”,不同版本对同一问题的表述,以及历史基本知识点有所差别。教师要紧紧依托《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找到人教版和人民版两种历史教材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将所须掌握的内容从不同的版本中挖掘出来,使复习有针对性。
(二)理解主干知识,注重思维训练。
新课程提倡“为理解而学”,近几年江苏高考试题大大降低了对繁琐的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要求,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知识;加强了对历史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考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主干知识的特点,采取“联想、谐音、口诀、特征、谐音、归纳、理解、数字记忆法”等手段,帮助学生记住重要的基础史实。
新课改的理念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各种试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和概况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
(三)建立通史体系,形成立体思维。
新教材是专题史,进行通史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进行知识整合时教师要以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形成独特的知识框架,通过对每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梳理,给学生一个知识网络。通过通史复习,学生能够对前后知识联系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有通概的眼光,能举一反三。
(四)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习兴趣。
围绕热点出题,是江苏高考的一大特色。社会热点不仅包括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热点问题,还包括一些百姓生活中的热门话题。近几年的高考题大多从现实生活的热点问题设题,考查的是专题类的问题。学生在平时要关注国家大事和身边发生的重大变化,学会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释和分析现实问题。
尊重高中历史教材的观点和表述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让高考历史试题更多地具有新意和时代气息,是近年来各类高考历史试题的共同追求。对于这些文献材料和图像材料及史学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认真观察,它们是进行训练的好素材,可以将历史知识生动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探究高考试题,积累备考经验。
近几年的高考题,无论是题目的构思还是答案的构成都给我们以很多启发,用它们做范例,既不会迷失方向,又可以少走弯路。对这些典型题,教师要发掘其丰富内涵与思维角度,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尽可能缩短与高考题在思路、心理等方面的距离,积累备考经验。
近几年江苏历史卷命题稳中有变,一改以往江苏高考历史卷平易、浅显的本色,侧重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彰显了江苏地方特色,人文气息相当浓厚,富有勃勃的生气。
参考文献:
[1]董林.近两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其对2006届高三历史复习的启示.
1.【考纲解读】[HT]
高考力学实验考纲要求内容: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等.
[HTH]2.【考题预测】[HT]
预测2014年高考考查力学实验具有以下特点:注重对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读数的考查;注重对实际操作的考查;注重考查实验的多种思想和数据的处理方法;注重课本基本实验所掌握的实验原理、技能的迁移,多以等效型、探索型、设计型出现.
样题预测 现提供如图甲所示的器材探究动能定理,请思考探究思路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的措施:.
(2)在某次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一条纸带,在A、B、C三个计数点中应该选用(填“A”、“B”或“C”)点的速度才符合实验要求.
(3)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先使小车不连接橡皮筋,发现小车在木板上加速下滑.则在橡皮筋弹力作用下,合外力对小车所做的功(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橡皮筋弹力所做的功.
解析:考查探究动能定理.(1)本实验应满足橡皮筋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所以实验前应将木板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不受拉力时能沿木板匀速运动,能消除摩擦力对该实验的影响.
(2)本实验是探究橡皮筋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应测量橡皮筋的拉力做功后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完全释放时小车的最大速度,选用小车匀速运动段(计数点间隔均匀的部分)计算小车经过C点时的速度,以保证拉力做功与橡皮筋的数目成正比.
(3)小车不连接橡皮筋,发现小车在木板上加速下滑,则在橡皮筋弹力作用下,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大于橡皮筋的弹力,因而合外力对小车所做的功大于橡皮筋弹力所做的功.
3.【复习指导】
复习时要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4.【教师寄语】
寄语1 明白命题趋势: 应以掌握常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规范操作程序、数据处理方法等为本,同时从常规实验中,有意识地提取、积累一些有价值的方法,并逐步过渡到灵活运用学过的实验方法设计新的实验.
寄语2 演练高考真题:
考点十三、电学实验
1.【考纲解读】
高考电学实验考纲要求内容: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练习使用多用电表;传感器的简单使用.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
力学与电学实验考纲统一要求的内容: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少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高考电学实验考查的重点包括仪器的选择、读数、实验器材的连接、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以及多用电表的使用、测电阻的方法、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等.
[FK(]样题预测[FK)] [HTK]用伏安法测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阻r,所给的器材有:
A.电压表V(量程0~10V)
B.电流表A(量程0~0.6A)
C.滑动变阻器R1(总阻值20Ω)
D.固定电阻R2(阻值10Ω)
E.固定电阻R3(阻值4Ω)
F.固定电阻R4(阻值3Ω)
G.一个单刀双掷开关S和导线若干
[JZ][FK(9。15][FK)]
(1)根据以上器材,在实验误差尽可能小的情况下,用最少的实验器材组成一个测量电路,画出测量电路的原理图.(要求电路中各器材用题中给定的符号标出.)
(2)写出待测干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阻r的测量表达式:
E=;r=.
解析:考查电路的设计.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E约1.5V,内阻r很小,为了减小读数误差,不能选电压表,只能选电流表;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若用电流表则不能用滑动变阻器,只能用单刀双掷开关和两个定值电阻组成回路.电流表量程选择0~0.6A,回路最小总电阻约R≈1.5V[]0.6A=2.5Ω,若电流表三分之一处读数,其电路的电阻大约为R′=1.50.2Ω=7.5Ω;若电流表三分之二处读数,其电路的电阻大约为R′=1.50.4Ω=3.75Ω,故定阻电阻选择固定电阻R3和固定电阻R4即可.
按图接好电路,设接固定电阻R3和固定电阻R4时测的电流分别为I1和I2,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
E=(R3+r)I1
E=(R4+r)I2
[JP3]联立解得r=R4I2-R3I1I1-I2;E=(R4-R3)I1I2I1-I2.[JP]
3.【复习指导】
电学实验以其灵活多变,思维层次多而深受高考命题人的青睐,其中电路的设计与连接又是电学实验的典型,它既考查电路部分的知识点,又全面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是否理解仪表工作原理,是否具有将知识在陌生情况下迁移的能力,从而在高考试题中屡屡出现,且面孔常新,成为高考试题中的一大亮点.
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是电学实验命题的热点,并会不断翻新,因此在复习时要注重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应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对基本仪器的使用原理及读数的复习;(2)灵活选用实验器材,培养实验设计能力;(3)注重对课本基本学生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延伸,培养发散思维能力;(4)注重教材的演示实验和课后小实验,加强实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一、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1.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物理规律及其应用。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并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必要时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二、更注重组合题,增大覆盖面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高考实验试题命题趋势逐渐以组合题的方式呈现,题目命制的形式多为一力一电,扩大了实验题的覆盖面,加强了对物理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的设问及开放性设问,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加强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2013全国卷)测量小物块Q与平板P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B是半径足够大的、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与水平固定放置的P板的上表面BC在B点相切,C点在水平地面的垂直投影为C′。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实验步骤如下:
1.用天平称出物块Q的质量m;
2.测量出轨道AB的半径R、BC的长度L和CC′的长度h;
3.将物块Q在A点由静止释放,在物块Q落地处标记其落地点D;
4.重复步骤③,共做10次;
5.将10个落地点用一个尽量小的圆围住,用米尺测量圆心到C′的距离s。
(1)用实验中的测量量表示:
①物块Q到达B点时的动能EkB=?摇 ?摇;
②物块Q到达C点时的动能EkC=?摇 ?摇;
③在物块Q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物块Q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摇 ?摇;
④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摇 ?摇。
(2)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步骤④⑤的目的是?摇 ?摇;
②已知实验测得的μ值比实际值偏大,其原因除了实验中测量量的误差之外,其他的可能是?摇 ?摇(写出一个可能的原因即可)。
解析:(1)①AB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得EkB=mgR。
②CD过程中,物块Q做平抛运动,则vC=■=■,则EkC=■mv2=■。
③BC过程中,对物块Q只有摩擦力做功,由动能定理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EkC-EkB)=mgR-■。
④根据f=μFN得μ=■=■=■-■。
(2)①因为每次落点总不同,偶然误差较大,所以取多个落点的圆心位置测量s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小实验误差。
②实验原理中只有P对Q的摩擦力做负功,实际还有其他阻力做负功使系统机械能减小,因此测量的Wf应比真实值大,即测得的μ值偏大,其他阻力有空气阻力、圆弧轨道阻力、接缝B处阻力等。
(2014预测卷)如图所示电路,是用伏安法测电阻和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内阻的一个组合电路。
(1)图线1是由电压表 ?摇 ?摇(填V■、V■)和电流表A所描绘出的图线;图线2是由电压表?摇 ?摇(填V■、V■)和电流表A所描绘出的图线。
(2)电源的电动势E=?摇 ?摇V ;电源内阻r=?摇 ?摇Ω;定值电阻R■=?摇 ?摇Ω.
(3)两图线的交点说明(?摇?摇)
A.滑动变阻器触头处于滑动变阻器的最右端
B.电源内阻消耗的功率为0.25 W
C.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
解析:
(1) 图线1是由电压表V■和电流表A所描绘出的图线,因为是定值电阻的伏案特性; 图线2是由电压表V■和电流表A所描绘出的图线, 因为描述电源特性,是电源的路端电压随电流的变化情况。
(2)电源的电动势E=1.5V ;电源内阻r=1Ω;因为图线2是电源的路端电压随电流的变化情况。图线纵轴截距表示电源团电动势,图线斜率绝对值为电源内电阻; 图线1是定值电阻的伏案特性, 图线斜率为定值电阻R■=2Ω。
气候知识与农业生产问题相结合
研究以前的文综试卷,我们不难发现,气候知识的考查大多为选择题,并且多以气候类型的判读为主,即告诉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但这几年对这类问题的考查又深入了一步,在考查气候知识时多与农业生产问题相结合,把气候自然作为一个考查的重点,农业生产的特征地域性和季节性的形成与气候息息相关,所以气候知识的考查与农业生产问题相结合就不言而喻了。如2009年综合题第36题就以厄瓜多尔花卉的生长描述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2010年综合题第36题就以伊犁河谷地区气候的变化与农业气象灾害结合,考查气候知识。
灾害问题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长河中,自然灾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然灾害危害大,给人类的影响相当深刻。而且发展到今天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快。考查自然灾害知识,时常也给人们敲响警钟,人类应该怎样发展?我们的行为到底对不对?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与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沙尘暴、洪涝、干旱、寒潮、干热风、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作为现代学生,必须去面对它,加强对它的研究,降低灾害的程度。自然灾害话题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如2008年、2010年试题的农业气象灾害问题和防治。2010年试题以沙尘暴引入就是较好的例证。
一般知识与高考思路相结合
通过回顾就会发现,初中地理教材就是先从地球的位置,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等方面了解世界的自然地理特征,又从世界的居民、世界的宗教、世界政治地图的演变了解世界的人文特征,再从世界分区了解各区域的特征,也是从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为线索了解,然后再了解代表性的国家,对于国家中的分区,还是这个思路进行的。分析2006年、2007年、2009年对国家知识考查可发现,国家内容考查的一般思路是: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如2006年缅甸都城迁移,从位置、气候、城市等方面考查;2007年孟加拉国考查,也是位置、地形、气候,地形、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考查;2009年厄瓜多尔的考查,也是以位置、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考查。这样的考查思路,也正是符合了中学地理教材设置的特点以及学习地理教材的方法。
地理命题与历史知识考查相结合
历史上有些地区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文明的发源地,然后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文化扩散和文化传承的结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一些文明发源地走向衰落。这类地区见证了人类的繁荣与衰退,应该成为地理命题的着眼点,同时也告诫人类要牢记历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地理历史是一个交错的概念,只有找准地理命题的切入口,才能做到有效复习。如2002年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景象,考查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生产地,北宋后,汴河河道淤浅,渐至涸废,考查黄河泛滥成灾的原因。2005年以高压背移动考查风向变化印证《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故事。以河西走廊地区的变化,考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006年以我国铁路建设史考查地理知识。2009年又以《三国志》中材料引入,考查古荆州的交通区位及当时的农业发展条件。所有这些无不说明史地一家,借古鉴今。
特定问题与一般规律问题相结合
地理知识有一般性规律,也有特殊性,所以地理问题设计时特殊性问题考查明显。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一般性规律,如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区域,但在南回归线及附近地区,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由于有东南信风、暖流及地形迎风坡的影响也分布有热带雨林气候。又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至40°,但在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沿岸超过40°N纬度也分布有此气候类型。赤道的气候特点呈现热带雨林气候,可也有特例,譬如在赤道穿过地区中,东非高原并未发育热带雨林气候,而是发育成熟了热带草原气候,这个知识点在历次考试中经常会考到。而自然带的分布有地带性规律,但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所以,分布才有了特殊性。工业布局时受三废影响,布局有一般性,但考虑工业惯性时又有了特殊性。种种问题表明,地理学中的特殊性问题应该是我们深入研究的,出题自然也成为焦点。
关键词: 高考理综考试 物理学科命题趋势 答题技巧
一、对2012年及今后几年高考物理命题趋势的预测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实施“三+理科综合”考试以来,物理便与生物、化学合并成理科综合科目在高考中进行考试。这样考试的好处是缩短了高考考试的时间,避免了考生打疲劳战。然而,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理、化、生三科打包进行考试,考试的时间是考生自由分配的,即在这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分配多少时间做理、化、生三科是由考生自己决定的。想考取重点高校的考生当然要争取每科都要很好地完成,而成绩一般的考生完全可以选择更多的时间做自己的优势科目。这种考试制度使一些学习成绩一般的考生在理、化、生三科之间进行选择有了可能。在理综考试刚开始的几年中物理试题偏难,导致平均分偏低,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绩进一步降低,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2010年前连续几次高考中物理科的平均分均为20多分,对物理学科的学习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相关人士这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于2010年高考中降低了物理科考题的难度,物理科的平均分才从20多分提高到30多分,即便如此,仍与语、数、英等平均分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差距,甚至与化学、生物的平均分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也有差距。据此推断在今后几年中物理科高考试题趋易的趋势不会改变。2011年高考理综试题全国卷再次验证了这一观点。高考复习时应及时针对试题趋易的趋势调整应考策略,方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考物理选择题解题技巧
选择题在高考物理科120分中占48分,刚好占总分的40%,所占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可以认为得选择题者得理综。由于物理科的选择题为混合选择题而化学、生物科的为单项选择题,大多数考生认为物理选择题难度很大,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了考生的答题。其实考生对物理科选择题难度的认识是有误区的,原因有二:(1)随着物理试题难度的下降,选择题的综合程度明显降低,计算量明显减少。考查的知识点减少,绝大多数选择题只考一至两个知识点,使难度下降。如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第一套选择题第一题是判断核反应的类型,第二题是考查瞬时加速度的求法,第三题是考查电场的基础知识,等等,这些题涉及的知识点少,综合程度不高,难度不大。(2)生、化等单项选择题的答案的正确率为25%。而物理的多项选择题通常是这样设置的:8题中有4题选1个答案,有3题选2个答案,有1题选3个答案。因此,8道选择题的32个答案中总共有关13个正确答案,正确率为百分之40.6%,即在选择题的48分中每个考生可轻易得到20分左右。可在平时的模拟考与以往的高考当中,大多数考生的分数却远低于这个分数,这是为什么呢?这与考生在考试中采用的策略不当有关,大多数考生在考试中采用“贪多求全”策略,使得多项选择题中选对一个时不能得分。
基于以上对选择题的认识,考生在做选择题时应采取以下策略,方可获得高分:(1)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解选择题的信心。(2)切忌“贪多求全”,采用“选单为主,慎选多个,在无绝对把握时不选多个”的策略。
三、高考物理实验题解题技巧
高考物理的实验题被考生公认为物理题的难点,每年高考中实验题的得分率都是非常低的。这与平时考生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无关系。其实,高考中的大多数实验题在课本中都有现成的实验原理或名称相同的学生实验,只是在测量的方法上稍加变化,只要把变化部分与原来的进行对比即可找到解题思路。比如2010年全国理综卷第一套实验题第一题就是用实验的方法测量圆盘的转速,其本质是测量圆盘转动一周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实验室中测量时间是用机械秒表或电子秒表。测量方法是用手掐秒表开始计时,到点时再用手掐秒表停止计时。由于开始计时与停止计时都需要反应时间,因此计时误差较大。本实验题中只不过改用传感器配合示波器作计时仪器,用反光涂层反射光时开始计时,再次反射光时停止计时,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结合,提高了计时的精度而已。高考物理实验的另一大部分是电学实验,电学实验一方面考查电学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方法,另一方面考查基本的电学实验技能。如对电阻测量方法的考查,就涉及了多个电学学生实验,如《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伏安法测电阻》《多用电表的应用》、《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等,涉及了多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如伏安法、半偏法、替代法、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挡直接测量法等。而高考电学实验并不是一成不变地考查这些方法,而是在这些方法上有所变化,如考查伏安法测电阻,有时只有电流表没有电压表或相反,或是有两只电流表其中知道一只的确切内阻,或是有电流表、灵敏电流计与电阻箱,用半偏法时有电流半偏法、电压半偏法等。找到考试时测量方法与平时实验时测量方法的不同,就找到了解决实验题的突破口。
一、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的考查
彰现能力考查今后的高考地理命题主导趋向, 以考核知识理解与运用为主。 试卷对知识重组的线索会更加创新, 更加注重思维的质量、思维分析的过程。试题具有立意独特 、 情境设置新颖 、 设问灵活 、多以教材上未见、 老师未讲述的问题为切入点 , 具有不可预测性。新情境的创设, 层出不穷, 素材简约 且内涵丰富, 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 , 设问呈渐进性, 能力要求与难度设置呈阶梯式递进, 突出考查描述阐释事物 、 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成功的地理试题 , 多注重对考生学习意识与学习能力的考查, 尤其注重对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迁移运用知识 的能力的考查 。能力考在过程——分析综合 、 判断推理、 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既体现考试说明的要求 , 也体现地理学科教学的核 心能力, 同时要符合相关 的教学测量指标 , 准确反映测试要求 , 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
二、突出主题,问题情境创新,体现探究意识
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重视学科基础, 不追求细枝末节、 生僻与脱离实际生活的知识,考查中学地理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主干知识,凸现了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就实施新课标省区的近年高考地理卷而言,主要体现两个字—— “ 稳 、 新” 。 稳, 即考纲“ 稳定” , 其连续性 、 稳定性、 目标要求 、 分值比例 、 题型结构、 难度、 赋分等基本稳定,基本没有大的波动;新, 即有原创性 、又有灵活新颖性、 选材及设问角度新。相信今后的高考地理试题仍会延续这一基本特点。
三 、切近生活
回归学科本色, 向更加现实与生活的方向迈进。近几年命题设计力图实现“ 以问题为中心, 以人类面临和关注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的主题思想, 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对某些人类活动进行反思,充分体现了“学习有用的地理”新课。
分析清楚新形势下地理高考的命题趋向,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有理、有序的进行复习,才能在今后的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永远屹立于不败之地。
针对高考地理的命题趋向,在地理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加强对主干知识的学习和复习
地理试题中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 地壳的运动与地表形态、 资源、工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城市化、交通、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等几个方面。所考查的知识点, 均能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究方法,立足于考查学科的原理和规律。试题通过引用课本内外的知识和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万变不离其宗, 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出自构成学科最基本的内容或理论主体范围。有的同学认为某些主干知识去年已经考过,今年不会再考。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重要的知识点几乎年年考,只不过考查的角度、切入点不同而已。
二、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高三地理从内容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即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各部分知识的学习和复习应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各有侧重。
自然地理是学科内容的难点,高考比较难的试题主要涉及这部分内容。自然地理的重点是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 主要是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不仅要知道结论,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原理, 并能够读懂各种地图, 从图中读出地理知识,并分析相关的问题。
人文地理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人文地理主要是观念和结论的学习, 重在运用。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说明观念的具体事实和材料,而材料是可随意选取的。因此, 人文地理的学习,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地理知识,树立正确的观念,如正确的人口观、 资源观、 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等。
区域地理既具有基础性和常识性的特点,又有综合性的特点。区域地理复习,应突出综合性,从“ 区域特征——目前状况——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这样一个思路入手,全面地认识某一个区域,使其立体化、全方位地掌握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之上, 学会将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原因。区域地理内容较多,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由多个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区域地理自然成为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区域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 以区域作为综合和运用知识的基础,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 强化对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的学科特色,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很多地理知识 、 地理原理都可以用图表来表示。各种图表都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 、 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 总结读图(表) 规律。最终达到通过图表能明确知道该图表所表达的知识信息。
四、关注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
从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来看,国内外的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成了命题取材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在专题复习时,要有机地渗透社会热点,强调知识点与热点的有机结合。有时还要以热点为中心,带动相关的知识点,把不同角度的知识点填充到热点的各个方面, 达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特别是与中国社会关系密切、 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的热点容易称为高考题。
五、 深入研究《 考试说明》,做到最后复习有的放矢
有的同学认为,现在复习时间非常紧张,无暇顾及《考试说明》。其实,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考生应该在繁忙的复习中挤出一些时间研究《 考试说明》,了解哪些内容需要掌握 , 哪些内容需要重点掌握 , 哪些不需要掌握, 高考对考生有哪些能力要求, 认真揣摩试卷结构、 题例、 命题的指导思想等,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自己的地理知识 、 地理能力与高考的要求还有多大差距。这样在今后的复习中就多一些针对性和计划性, 减少了盲目性。
一、淡化试题与教科书的直接关系是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基础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管理的模式,加之意识形态的影响,造成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文本单一而枯燥。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些版本的教科书注意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有些版本仍比较传统。新课程虽然实行“一标多本”,但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仍然很普遍。一些中学教师用旧的教学思想评价高考,过于看重教科书内容的再现,过于看重考查基础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不理解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考查,仍然用“超纲”与否的标准评价高考试题。
高中新课程推动了高考命题改革,高考历史学科的试题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从考试内容来说,由于“一纲一本”被“一标多本”所取代,完全依靠教科书表述的内容来命题,在事实上已经没有可能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按照专题设计课程内容,导致教科书的知识体系跳跃性和开放性较强,高考命题仅仅依靠教科书已难完成任务。如此,通过补充材料来构建知识框架,并摆脱版本差异所导致的“偏见”,就成了命题的必然趋势。过去那种完全以单一版本的教科书为依据的命题模式必然被淘汰,选用新材料、新情景进行命题的模式应运而生。教学背景决定了命题模式的转型。
从考试立意来说,考查学科思维能力也是必然的趋势。《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即“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最终强调驾驭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这些都可以概括为能力,或叫思维素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不仅仅是情感问题,其中包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这样,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就要以能力为主导,兼顾三维目标、综合素质的立意。显然,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命题不可能再回到“以本为本”的时代,逐渐减弱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依附程度,合理地拓展和延伸教科书的知识,已成为高考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说,这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二、高考淡化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不等于完全脱离教科书
高考历史虽然不再依赖高中历史教科书命题,但这并不等于命题可以完全脱离教科书。尽管在理论上说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但它毕竟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阐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国家历史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教科书也是学生学习的文本,教师落实课程标准的主要抓手。既然教科书仍然是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依据,那么,无论高考还是校内考试,就都不能轻视教科书的文本表述,更不能漠视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作用。
重视教科书一直是中国的社会文化传统。教学就是基于教材文本的学习,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式的教材观和课堂教学观,决定了考试命题不能完全脱离教科书。
历史学科的求实特性也要求命题不能完全脱离教科书。一方面,史实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想像出来的。教科书的编写者依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陈述史实,或许个别史实已经有了新证据,应该改写,但教科书所述绝大部分史实应该是可信的,因此,教与学都应优先了解和掌握教科书的内容。高考命题要以考生普遍的学习水平为起点。高考命题不能寄望学生一定要掌握教科书以外的史实,更不能将教科书以外的史实作为全体考生水平的起点。另一方面,历史的因果分析是基于客观的主观建构,不同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史学界很多争议就源于此。新课标教科书大都选择了部分争鸣性的观点,以拓展教学视野,同时,也更多地采信公认的历史认识,因此,教科书也是历史分析的基本依据。另外,目前历史学科的意识形态色彩还比较强,高考命题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历史认识方面完全无视教科书的基本观点。
三、高考命题与教科书之间应有一个合适的依存关系
高考命题淡化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直接依赖,又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教科书,使高考命题与教科书之间形成一个合适的依存关系,合适的“度”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注重能力培养
研究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卷不难发现,高考历史出题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纯粹考查基础知识阶段,侧重考查记忆能力。在这一阶段,只要把书背好,一眼就能找到答案。(2)前几年,命题范围更加细化,开始考查平时老师和学生不注意的地方,如教材中的小字和注释部分。(3)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常常设置新情境,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提升能力考查的层次,既立足于主干知识,又超越主干知识,进一步拓宽了学生视野。但是,也有部分试题学术性太强。(4)目前,高考命题在突出基本历史素养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鉴于目前的高考历史命题趋势,我们在平常的复习教学中,精心设计了一些新场景新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多角度思考问题,让各种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这种教学理念我们坚持了一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传统的三轮复习方法做一些改变
为使学生的复习更为有效,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改变传统的三轮复习方法,具体做法如下:(1)2008年9月―2009年3月仍是传统的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旨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把握每一个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经过、内容、结果、影响、意义等,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和特定时期的阶段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使课本知识结构化、体系化。针对本校大多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受文理分科情况影响,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相对薄弱、很多知识都已经遗忘的实际,我们把复习的重点放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在细致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隐性知识。(2)在2009年3月―5月第二轮、第三轮复习相结合,以专题复习为主,辅以综合考试训练。(3)进入2009年5月,我们将剩余的20多天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回归课本,整理以前做过的习题,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三、关注文史常识
从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考查皇帝谥号开始,文史常识被引入命题领域并且不断推陈出新,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是高考历史的一大亮点。这种做法与新课程改革相呼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针对这一命题趋势,在2009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专门对学生进行相关文史常识的讲解和训练。因此,我校学生在应对2009年高考试卷中考查姓氏起源这一题目时能游刃有余。
四、注重历史观的培养
过去的历史观主要是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包括:阶级分析法,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用辩证的眼光看历史问题。现在的历史观不仅仅局限在这些方面,还出现了新的观点,如:(1)文明史观。人类社会逐渐走向进步、文明、开放,历史既是人类社会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社会的演进史。(2)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统一性去考查历史。(3)以人为本。把人类生存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强调人文主义、理性思考。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与复习备考中,融入这些历史观,开展各种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使其以新的历史视角来审视历史问题。
五、夯实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备考,无疑是“无米之炊”。只有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进行各种思维活动,高考绝不可能脱离基础去考能力。因此,在高考备考复习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力求做到“面全、线通、点透”。面全,就是对各个历史阶段特征力求宏观把握;线通,就是对历史线索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点透,就是对每一个知识点做透彻的分析,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力争让学生做到既知其一、其二,还要知其三、其四。
六、密切联系现实
鉴古察今是学习历史的基本作用,贴近时代潮流、不避社会热点是高考历史试卷的一贯传统,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大都与学科热点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积极寻找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确定新的历史专题;要求学生不仅要用历史的眼光留意生活中发生的日常小事,更要注意观察影响世界趋势的国家大事,从而引导学生传承惩恶扬善的人文精神,承担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社会责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理念,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将热点和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七、掌握解题技巧,规范作答
掌握解题技巧、规范作答是提高得分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专门总结了《历史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技巧》、《答题规范》、《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解释及应用》、《高考常见题型解题方法》等学习资料,印发给学生。每次考试结束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专门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总结。另外,通过学生互评、老师面评的办法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八、精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