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7:29: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园林景观的描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感官体验 共同作用 统一 微妙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186-01
人们在对园林景观的审美活动中,客体对象的审美属性可以直接引起审美主体相对应的某种感觉,而人的审美能力的联觉效应和审美方法的丰富可以使人的审美产生比单一感官效应更为丰富的审美涵蕴。人们参与欣赏的感官能力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通过这感官要素与园林景观形象符号进行对话与融合,产生人与园林景观的互动,正是这些感官器官对景观事物的共同衡量,加强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存在感与融入感,也更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1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视觉感
当一个人描绘一件事物的美丽或丑陋时,其视觉的判断能力就随之形成。“看”是人最直接、最形象的感官能力,当设计师把园林景观的物理特征进行抽象符号化后,打造出文化意境和审美价值兼具的园林景观形象,视觉在捕捉景观事物的颜色、外形、大小、距离等客观内容的同时,产生包括体积、重量、构成和方向特性等有关的物理特性的印象。例如:徽派建筑的代表作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其极具情感色彩和表现特征的形态给人们带来美的视觉享受;青砖、粉墙、黛瓦,这些徽派建筑中典型的色彩搭配,使视觉备受感染的同时,更加迎合了现代人追求同景观形象和谐与共的文化心理。视觉总是与其它感觉系统相互合作,从而来界定肌肤与环境的接触面。由此可见,人们对园林景观的所传达的信息及审美的感受大都来源于视觉感官。在对园林景观的视觉欣赏中,具有审美愉悦感的园林景观比那些不具有审美感的、功能重要性不突出的景观更有可能得到偏爱和关注,同时得到关注的园林景观更有机会延续其功能性,也因此能够增加其可持续的良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注重园林景观的设计性与规划性。通常我们所说的结构独特、色彩跳跃、视觉冲击力、景观节点乃至地标性建筑等等,表达的都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视觉感,不过这些都是比较直观的视觉感受,对于园林景观的欣赏与把握还需要细细品味,才能真正读出它的美与独特。
2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听觉感
听觉作为人们接受信息的第二大机能,对园林景观审美的体验显得尤为重要,环境中的声音无处不在,视觉无法接收的信息,大部分都由听觉去补充。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人们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更多关注,人们更加渴望自然界的声音,流水拍石、莺鸣雀和、弹琴竹里、梵音诵唱、古寺钟声抑或渔舟唱晚。园林景观形象通过听觉与人们进行沟通,这是一种其他感觉所替代不了的审美方式。园林景观中的植物或者景观小品本身是静止的,具体来说,园林景观设计的听觉感是借来的,雨打芭蕉的落寞惆怅,风吹竹林的,孱孱流水的的闲适静谧,都是通过借助自然界的力量与之微妙融合,创造出别样情趣的意境。拉斯姆森在他的《建筑体验》“聆听的建筑”中提到了营造形式的声学特征,他提醒人们声音在空间中的反射和吸收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给定空间与心理的反应,并认为我们应当意识到声学在人们对空间和体积的理解和感知上所起的作用。声景观在国外的发展显示出:声音已经不只是物理现象而已,其所代表的深层意义可以成为人类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标志,各个地区城市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自然、社会以及文化等有趣和有意义的声音,在功能的体现上,声音不仅仅是创造了园林景观的听觉美感,声音的发生具有强烈的地方意识性及向征性,其实可以认为运用声音抒写了历史,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它所呈现出的是一种记录功能。所以,声音的设计也就是听觉感设计在园林景观当中的起到了十分清晰和重要的作用。
3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嗅觉感
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园林景观中的嗅觉感主要来源于植物。宋朝女诗人朱淑真的《木犀》“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园林景观中的嗅觉感,把一幅动静结合、芳香怡人的园林景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嗅觉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知有着特殊的功能,它与其它的感官体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很多无法用语言精确描述的东西却可以用气味来说明,而气味在环境和空间中可以起到微妙的作用。人类对气味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人的嗅觉感受系统内有1000多万个嗅觉细胞,能十分灵敏地辨别各种香气。不同的植物气味也对人的行为和思维具有暗示效应,如花香、薄荷、荷叶、樟树、艾蒿等香气可以引起人的兴奋;瓜果香能引起人们的食欲,许多植物散发的气味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如今的园林景观、大型公园和植物园中已有芳香园的设计,利用能在不同季节散发香味的植物进行设计,让香味随着季节的更迭而变化。据研究,嗅觉给人带来的印象在记忆中保存的时间是最久的,占到总数的70%。具体的气味如雨后大地的泥土气息,百花飘香的浓郁;抽象的气味例如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或者温馨甜蜜爱情的气息。在自然的环境下,不是所有的园林景观形象都能散发出气味,但是如果能够以特殊的方式将不同的味道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定会增添不少的乐趣。
4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触觉感
触觉也同视觉一样有助于人们形成对园林景观的印象和主题感受,作为一种知觉系统,触觉将被分割的各种感官融合统一在一起,从而使人们在身体的内部与外部同时感知。触觉相对视觉而言,感知更加真实和细腻,或凹凸不平的沧桑,或坚硬冰凉的冷峻,由此可见,触觉主要是通过人们感知园林景观的表面肌理变化,结合其他感官能力,共同作用心理情感的变化。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三千尺”中描绘的古树给人一种幽深久远的历史沧桑感,让人感受到岁月流逝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触觉的双向感和对立感在园林设计中也得到实际的应用,例如,在园林中进行空间分割或阻挡设计时,为了避免人工墙体给人造成的生硬感和视觉压力常采用荆棘类植物进行空间分割和阻隔设置。在实际的园林景观应用中,亲水台、草坪、不同形式的座椅等都是以触觉来直观感受园林景观的。
5 结语
在实际的生活行为中,单一的感官发生作用的机率并不多,人们的情感是依赖多种感官要素共同起作用的。在今后的园林景观空间中,设计师要从多角度出发,设计出有声、有色、有味道、给人五官带来全面体验的景观,这样人们才能充分地调动各种感官,最大程度地拥抱自然、享受自然、陶醉于自然。
参考文献
因为园林景观会有较大人流量,并且人们可以随手触摸到很多的照明灯,特别是一些主题雕塑上使用的投射照明灯具,主景植物照明所使用的灯具等,在设计时,选择的照明系统应该不会伤害到人们,并且还需要保证能够让人们对自己所处的位置进行明确,还可以看清周围的环境。在保证照明安全的基础上,还需要重视绿色和节能。目前,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内生产的电光源性能越来越高,不管是发光效率,还是使用寿命,都得到了发展。还涌现出了大量的节能电光源,其中,LED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光源,它不会产生辐射污染,有着较高的显色性,发光方向性较强,可以安全触摸。
2园林景观照明的营造原则
园林夜景活动空间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效果,在营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园林道路的形态和功能来进行,指导公众的欣赏活动,将主次鲜明地体现出来,同时,突出重点。具体来讲,在营造园林将官照明时,主要可以分为3个层次:
2.1实现使用功能
因为照明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居民的户外活动,非常必要的就是亮的实现。随着人们夜间户外活动越来越多,这样在进行园林景观照明设计的过程中就营造了一种联系,存在于夜间环境和城市的大多数人群中,人与灯光环境的互动和对空间使用造就了一种意境空间,它并不是单纯观赏性的。城市居民和园林照明环境的互动性是实现功能性意境设计的基础。园林景观照明设计,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观赏性,还需要技术支持,在设计和规划时,不能将出发点作为单纯美化城市形象。
2.2景观环境的营造
城市园林景观需要城市居民参与其中,参与者和环境空间要实现一种互动,形成一种动态的意境。而人们的参与和欣赏就需要在这个夜间的空间中塑造一种灯光环境。人们对于景观环境的评价,会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体现出来,它涉及到诸多方面,比如,满意、描述、喜欢等。在城市园林景观照明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个人空间产生足够的尊重,让人们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安全。除了要保证设计的照明满足夜间活动的要求之外,还需要对灯光色彩和尺度的暗示性产生足够的重视。要知道,它和城市商业空间的照明存在着很大差异,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营造一种半开敞空间,有明有暗,来让园林景观的人们感受到舒适和安全。
2.3塑造意境
因为园林景观照明设计并不是重建夜间园林景观,而是对其进行的另一种体验,因此,一个园林景观照明如果是优秀的,应该足够清晰,让人们对夜间的园林景观重新建立一种意象。如果园林景观照明是清晰的,人们对所处环境的理解和把握,就可以更加的方便,也可以从更深的层次来进行,在对全局的联系方面,园林景观照明设计既需要方便人们把握全局,又需要对人群具有一定的意义才能形成意象。
3结语
【关键词】园林设计;水景设计;水之美
0.前言
水来源于自然界,动时甚为喧嚣,静时显现出平和之态,同时能够实现对更多有着无穷韵味的水中倒影的创造。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构成部分,水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其可谓是鱼以及植物、野外生灵的生命源泉。所以说,园林水景借以自身独特的个性特征,给予各式各样园林景观精神跟物质的双重作用,其地位不可替代。
1.简述园林设计中的水体景观
1.1水的特性
一般来说,对于水性的认识则为水是自然的属性,其具备有生态属性,需配置以有生命力的物质。水时常处于流动状态,且能够形成一定的系统,所以需有着相应的连续性。水的表现力较强,能够呈现出多样化的声响以及形态、、景观组合的不断变化,同时引起人们较为丰富的感情共鸣,使其心灵获得升华,享受到各种美好。
1.2景观效应
通常而言,水景观效应可谓是人们在自身的听觉以及视觉、触觉等等基础上,感知水体与其周身环境,实现情感兴致的不断迸发,即为能够感应景观的人们在融入自然形意过程中产生的效应。诱发景观效应美学特征要素涵盖有各个景观的线条美以及动态美、形态美、静态美以及色泽美等等方面内容。
1.3水体景观分类
水体景观同城能够划分成为自然型与人工型两个主要类型,具体来说,自然型主要指的是在充分运用人造结构或者是地形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然景观的仿照建造而成的,譬如说叠水、瀑布。溪水以及涌泉等等,自然型水体景观常见于我国传统古典园林中;人工型则主要是指通过对喷泉等设备的合理运用而建造出来的水体景观,譬如说能够使用计算机设备与软件程序进行操作控制的喷泉以及灯光雾化喷泉、音乐喷泉、旱地喷泉等等,近年来,该种类型的水体景观在各个行业领域中有着较为快速的普及运用。
1.4水体景观作用
水体景观可谓是园林美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美化园林的同时可实现周围环境生态效益的优化改善,将秀美的生活场所提供给水生花卉植物,尽可能实现园林景观意境的不断深化。在我国传统园林景观建造中,水占绝灵魂地位,伴随着地势的此起彼伏,水流形态发生着不断变化,使得更为悠远意境与浪漫情怀得以赋予到园林景观空间中,譬如说广东顺德的清晖园等等。
2.园林设计中的“水之美”
2.1水型美
“水随器而成其形”,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者非常注重对于岸畔以及水性的运用与设计,譬如说苏州的网师园,其中的水体形状被设计成为乌龟的样子,在园林景观中,一直乌龟恬静地卧于其中,其他景观均环绕乌龟而进行设置,水线的曲折为人们赋予跟多的视觉美感。
2.2映射美
相较于人视线来说,水面景观通常都是比较低的,且能够跟水边景观形成良好呼应,配之以水中形成优美倒影,使得游人产生观赏意向。在园林景观中,存在的水体量相对较大,其能够将周围环境事物有效地映射出来,构成美丽的倒影。所形成的倒影能够实现园林景观空间层次的不断丰富,引起虚实对比,营造出交相辉映的氛围效果,使得园林景观更具美感。譬如说,印度泰姬陵在水中形成的倒影被人们称作是带着王冠的芊芊少女,充分突显出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之美”。
2.3动静美
就我国园林水景设计而言,其有着动静两种状态之分。平静的水面能够将园林中湖光山色充分展现出来,尽显扑朔迷离之美,奔放流动的水赋予人们灵性与生动之美,譬如说曲水流觞便是对水所具备的流动性创造性地运用,曲折的水流能够为人们带来灵动的美感。公元十五世纪,意大利埃斯特别墅对于水体的利用则能够将水的生动美充分突显出来。
2.4水声美
纵观我国文学,针对水声所进行的描述数不胜数,且每种描述均有着其自身的特定涵义,给予人们多种多样的意境联想。譬如说淙淙、哗哗、淅淅沥沥、滴答、叮咚、潺潺等等,每种形容均能够赋予不同的想象跟感觉。瀑布飞流直下时则会发出气势磅礴的声音,潺潺小溪则能够发出悦耳灵动的声音,其都可将美好的水流之声逐一展现。
2.5水体跟周围植物与环境的美好融合
在《园冶》中曾这样提到,“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徵大观也。”该句则说明水可跟植物以及建筑等等相关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呼应,共同构成可供人么游赏的美丽的园林景观。由于水元素具备有非常强的可塑性质,因此其可以独立存在,也能够跟周元素搭配在一起而存在。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人工建筑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可谓是跟水进行搭配的主要因素。就拿临水建筑来说,廊、榭、亭、阁等等均是将前部实施架空而从水上挑出,伴随着水流的自上而下,岸边较为局限的视线得以有效打破。为将空间层次以及园林景观深度充分突显出来,则需在有些水面上架设小桥,桥体本身所具备的曲线美感加之其对水面层次的划分,使得景观美感甚为突显。若是水平相对较小,譬如说清泉小池之类的,则通常可将乱石作为岸,搭配细竹藤蔓,营造出犬牙交错与怪石纵横的美丽景观,虽未一洼小小的水池,却给予人们别样的山野感觉。
2.6水体跟音乐、灯光以及艺术充分结合展现美
在近现代园林水体景观设计中,水元素与音乐和灯光艺术的有机结合可谓是一大重要突破。在原有传统设计中,园林水景色彩不外乎蓝色以及绿色、透明等等几种单调的颜色,而通过对现代灯光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使水呈现出变幻多样的颜色。譬如说将有色灯管装置安装于水底位置处,或者是将彩色灯管安装在岸边位置,每到夜晚时刻对其实施供电,则能够获取绚丽多彩的水中倒影。在近现代园林水景设计中,音乐跟水的融合同样是人们智慧的成果,水声自身便有着强烈的音乐感觉以及节奏感,若是加之以相应大的技术手段则能够针对水声或者是水声跟背景音乐的组合进行有效控制,给予人们更为妙曼大的听觉享受。
2.7比较中西水之美
我国园林自古以来就追求自然美,模仿自然,再造自然,追求一种韵味和意境,园林中理水的意境和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池、潭、瀑、溪、涧等,可谓是对自然水体做抒情写意的再创造,大多取其意境的联想,体现“一勺则江湖万里”的“写意”创作原则;西方园林由于整体布局呈几何形格局,园林中的水景亦大多采用规整形式设计,以取得与整体的协调美,水池的形状一般都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如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多角形等;水面被限制在这些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
3.结语
综上可以知道,在实际的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需重视水体的造景成效,针对水元素跟相关园林建造元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效处理,营造出美不胜收的园林美景,使人赏心悦目。 [科]
【参考文献】
[1]张长禄,贾喜棉,张立清,王美娟,李小燕.浅谈水景在园林景观中的合理运用[J].河北林业科技,2011(03).
[2]彭宝华,彭扬华,彭莉明.建筑师眼中的城市绿化—园林水景绿化[J].中国城市林业,2006(02).
[3]王静.水景设计浅析[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09(11).
关键词:竹子,风景园林,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竹与园林景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自然环境景观的审视角度正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厌倦了城市高楼林立的环境,讨厌钢筋混凝土水泥建筑那种带给人们冰冷感觉的城市环境。随着人们对城市绿地的关注,城市园林也在快速的发展,在城市园林发展过程中许多原来属于森林所有的植物又开始被陆续引进现代园林建设中。中国古典园林中,竹子因其特有的美感和自然物性一直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园林绿化植物材料正在被越来广泛的应用于现代园林景观创作中。我国拥有几千年的竹子造园历史,竹子因其特有的性质成为园林绿化不可或缺的、最具特色的植物艺术造景材料;在以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成”为宗旨的中国园林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竹子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1 园林景观常用的竹子种类
竹子品种极多,我国有近 37 个属五百多种。竹子的类型很多,大多数可用作园林观赏用。园林上较为常用的竹子种类有:佛肚竹、大佛肚竹、黄金间碧玉、碧玉嵌黄金、凤尾竹、楠竹、小琴丝竹、寒竹、粉单竹、孝顺竹、紫竹、斑竹、湘妃竹、箭竹、唐竹、方竹、泰竹、大泰竹、牛耳竹、龙拐竹、青皮竹、短穗竹、黄竹、巨龙竹、光巨竹、箬竹、水银竹、毛竹、人面竹、花毛竹、龟甲竹、刚竹、金竹、矢竹、苗子竹、罗汉竹、墨竹、玉边竹等。根据竹竿和竹鞭的生长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散生型、丛生型和混生型。散生型竹类有紫竹、方竹、毛竹、淡竹等,竹子生长分布错落有致,适合创造竹林景观;丛生型的有佛肚竹、凤凰竹、青皮竹等,在园林景观中创造独立成景的景观;混生型的有茶竿竹、苦竿竹等,这类竹子在园林中应用较少,由于其生长杂乱,只适合植于园林边缘荒地或混种于其他散生型竹子中,以创造竹子形态的变化。在园林置景中,左右逢缘,如带有佛性的紫竹、观音竹、圣音竹等在寺庙园林多受到人们欢迎,而矮生形的箬竹一般在景观园林中的墙角,筑篱与假山坡角得以应用,而景观园林中的景点的曲折通幽之处,琴丝竹、凤尾竹等因其密集多姿,秀雅宜人的特点被取 用,居住、生活区等区域,或公共绿地等常用岁寒三友梅松竹,不但取其形美,更重其意美,与观赏类苗木的配置方法一样,竹类也可整齐栽培。
2 竹子在古代园林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是园林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要表现出绘画的意趣,也要显示自然天成之美。在园林造景中,竹子能与自然景色融成一体,在园林空间、庭园布局、建筑周围景观的处理上有显著的效果,易形成优雅清静的景观环境令人赏心悦目。在古典园林中,人们喜欢在园路的两侧种植高大的竹子或者在一片竹林中开辟小径,在竹林小径设计上讲究迂回曲折,平竖曲线变化,创造出绿竹成荫、云雾缭绕的生动景色,营造含蓄深邃的意境,达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效果。另外,在面积较大的竹林中,由于竹径较长,为避免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常人为的开辟一些开放的空间。古代文人常在竹林深处修筑单间茅舍,创造竹深幽静之野趣,以求返璞归真之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就是王维 “辋川别业”中对“竹里馆”的描述,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水是园林的灵魂。古人常在水体边上植以竹子,或者在竹园中开辟观赏水池,使水和竹两者相呼应辉映。这种古典园林表现手法一直影响着现在园林造景中水体和竹景的搭配。“履道坊宅园” 中描述的“履道幽居竹绕池” 就是以竹林为主的竹与水的巧妙布局。唐代诗人白居易留下“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的经典诗句,也是这一园林表现手法的真实写照。竹子姿态细腻、形态秀美,与古代园林中的建筑中的亭、台、楼、阁及其他建筑配植,既衬出建筑物的秀美,又柔化了建筑物的硬质,营造出幽静美丽的园林环境。“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意取北檐下,窗与竹相当”这是白居易《竹窗》中以竹为窗的描述。在园林中,为增加园林空间的层次感,常常利用“框景”这种移竹当窗的手法,把一个空间的景物引入另一个空间,使之产生了幽远深邃的意境。
3 竹子在现代园林中应用的方式
竹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竹林 以竹为主,创造竹林景观。用单一种类,或形态多样,色彩丰富的多种竹子,采用片植、丛植等形式栽种于特殊位置,构成独立的竹林景观,或者自然的竹林景观。如具有中国“竹子之乡”的福建顺昌县漫山遍野皆是竹,劲竹挺拔,风摆风尾,竹波万里,甚为壮观,置身其中,犹如与造物卞同游,宠辱皆忘,心旷神怡。
(2)竹径 竹林中开辟小径,在园林景观中达到“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为营造含蓄深遂的意境。在现代园林中休息区多采用竹径创造幽静私密的效果,同时人们也在竹子边上搭配宿根花卉,以丰富竹林景观的色彩构图。为了避免竹径过长产生单调的感觉,园林设计师们往往在一定的距离上开辟若干开敞开间,奥旷交替。在现在的城市园林景观中营造“竹径幽深”的意境,人们徒步其中将给人带来一身轻松的感觉。
(3)竹篱 它是指利用竹子修建成一空间的屏障,大多竹种秆型不高、丛生。竹篱多以丛生竹、混生竹为宜,如孝顺竹、凤尾竹、大明竹、青皮竹、泰竹、矢竹等。竹篱多用来合围、分割园林空间,增加层次感,一般以自然式为主,也可根据艺术上构图的需要修剪成所一定的形状以协调环境。
(4)竹子盆景 利用一些外形特殊、植株较小的竹子为材料经过矮化处理制作成竹子盆景。根据竹子在盆景的作用不同,竹子盆景主要分“全竹盆景”和“竹石盆景”。
竹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盆景主材料,现在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竹子盆景一般选择一些体形较小的竹子作为盆景材料,如罗汉竹、蓬莱竹、龟甲竹、观音竹、小佛肚竹等都是人们制作竹子盆景常用的材料。竹子盆景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盆景之一。成都的《竹林深处有人家》、扬州的《东坡遗风》、《翠野图》等作品都是竹子盆景的优秀代表。
三、竹子在现代园林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今天,人们越来越追求意境幽远,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态园林景观,园林设计师们为创造出优秀的园林设计作品,更多的注意作品的立意和作品使用材料的选用,竹子以其悠远的文化底蕴和超凡脱俗的品性正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青睐。纵观这几年竹类植物作为造景材料,在景区竹林景观中、在楼盘别墅区的绿化中、在公园绿化景观建造中无不以其独特优美的韵味广泛的得到应用。竹类植物正逐渐成为现代园林景观中越来越喜爱的植物造景材料,已经被广大的园林设计师们所重视。除此,竹子篱笆,用来分格空间的变化,产生别样的空间感;竹子作为城市行道树用以道路两边绿化,被许多人所喜欢;竹子专类园建设,即为竹类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也为人们创造了独特的竹林景观。
四、结语
在现代公园绿化、庭园造景、街边行道树绿化、江滨绿化、校园绿化、竹子专类园建设等方面正在发挥的重要的作用,即创造了优美的环境景观,由丰富了城市景观设计植物种类。都市的竹子景观文化正在为我国竹文化的发展创造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1直观表现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师,想要设计一个完美的园林景观,必须经过反复推敲,但是灵感在脑子中始终是模糊概念,并没有图像直观。计算机效果图利用计算机图像3D技术,实现了园林景观设计场景还原,直接反映设计师设计效果,并且效果图可以多次修正。不仅仅直观地表现了园林景观外观,在计算机中实现了结合形态、颜色、光照等形象地反映出景观设计中的整体关系,实现真实还原,传统手绘效果图无法做到。
1.2加深设计思路园林景观设计图是设计师设计思维的还原,是设计意图的直观表达,但是设计师想要完成理想作品必须经过反复推敲。传统手绘效果图,往往修改过于麻烦费事耗工,计算机效果图不仅仅效果直观,效率上也大大提高,并且直观的表现能够加深设计师的思考,加深理解设计构思,开拓思维,提高设计效果,调动了设计师积极性。计算机效果有着能够实现多角度启发设计师灵感的作用。
1.3提高了客户沟通效率往往一个园林景观设计不能只按照设计师的意图去完成,因为设计师的设计效果需要使客户满意,往往很多设计都是要按照客户的意图去完成,但是很多项目中,客户一般无法很好表达自己的意图,描述中过于笼统,给设计师的设计工作带来了障碍。计算机效果的直观图像可以作为客户的参考,客户可以根据图像提出修改意见,因为计算机效果真实自然,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识别,最终实现了客户满意、设计师满意的好作品,达到了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统一。
1.4施工依据景观调查得知,很多施工方缺乏专业知识,在招标过程中,往往竞争又过于激烈,一些施工方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能力,另一方面,领导对施工图也不甚了解,最终造成施工方无法按照原有设计思路施工的现象。但是计算机效果图的出现可以作为施工依据,参照施工,不仅仅提高了施工效果,更保证了设计还原度,保障了园林景观设计质量。
2园林景观设计计算机效果图常用软件
2.13DMAX目前园林景观设计中最常用的就是3DMAX这款软件,该软件能够真实模拟3D三维效果,实现设计场景的真实还原,并且有着强大渲染效果、动画设计、实时三维建模功能,这些功能都是园林景观效果图中所需要,并且这些技术手绘效果图难以实现。另外,在3DMAX的虚拟空间模式中,能够真实表现出建筑外观、道路、水、地貌,达到真实还原设计场景的效果。这种直观的表现方式,正是目前市场所需要的,计算机效果的应用将成为未来园林景观设计的必然。
2.2PHOTOSHOPPHOTOSHOP目前被广泛应用在图像处理中,是一款出色的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在园林效果设计图中的应用,能够使设计效果更佳真实、美观,并且PHOTOSHOP有着强大的图像修改功能和编辑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色差调整,使设计效果更加逼真。
[关键词]印度佛教;庭园设计;汉译佛经;中国古代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069-06
隋唐以前的中国人,可以说对印度佛教的园林设计没有太多的兴趣。因为在中国古代(本文特指隋唐以前)的庭园中,不仅找不到具有代表性的印度佛教园林设计盛行的确凿证据,而且事实上从各类文献得知,古代中国人采用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宛若天成的“曲池”园林空间设计。这里所说的印度佛教庭园设计,特指伴随着佛教的东渐,8世纪以前翻译的汉语佛经典籍里所描述的印度佛教庭园空间原型的构成形态。
萧默在《敦煌建筑研究》一书中分析了敦煌壁画中的佛寺建筑布局,并且认为佛殿建筑中弥勒净土变、药师净土变、阿弥陀经变等图像的空间构图极为相似,佛殿精舍的中心有大量水池平台,这种水池平台源于佛经。“这种描写,当然出于想象,可能与印度热带地方时时需要沐浴有关。所以,壁画中的大量水面,不一定是唐宋佛寺中真正普遍的情况。”①但对印度佛殿精舍的庭园景观的原型与样式没有具体地展开论述。本文从早期汉译的佛经入手,进一步明确了古代印度的佛教庭园设计空间形态与风格。
一、印度佛教庭园设计
从佛经描述中印度的佛教庭园以方形水池为中心,构成富丽堂皇的佛寺庭园。这种方形水池见于曹魏时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②和隋朝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③中。
(一)阿弥陀极乐净土世界
当时对印度园林的记述,古代中国人基本上是通过曹魏时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④、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⑤中的描述,才被世人所了解。根据其记述,当时印度佛寺是以方形水面为中心而构成华丽庭园式设计风格(见图1)。
(二)拘尸那迦
拘尸那迦是佛祖圆寂的地方。东晋《高僧法显传》⑦中记述,佛祖是在拘尸那迦城外北部的两棵沙罗树间涅槃。后秦时克什米尔人佛陀耶舍和竺佛念共译《游行经》⑧、东晋瞿曇僧迦堤婆译《大善见王经》⑨中记述,拘尸那迦是大善见王的都城。从以上两部佛经来看,拘尸那迦城有着恢宏伟岸的精舍和环境优美的庭园,同时,“方形”的水面是庭园布局中的核心构成元素。整个庭园景观与《阿弥陀经》中描述的极乐净土世界的空间构成形态非常相似。关于这一点,以往的研究表明《大善见王经》是在《阿弥陀经》的基础之上写成,不同的是《游行经》中没有明确与精舍功能相对应的正殿所在具置。《大善见王经》记述,与精舍相对应的正殿位于都城——拘尸那迦城不远的城外。
(三)帝释天的善见城
帝释天是佛教宇宙中心矗立的须弥山之主,善见城是该山顶中央帝释天居住的都城。关于善见城有南朝陈眞谛翻译的《佛说立世阿毘曇论》⑩(简称立世论)卷2 有详细记载。在《立世论》中,善见城的特征与拘尸那迦城一样,有非常宏大的精舍和景色优美的庭园。其中,方形的水池是其庭园主体空间形态构成的中心要素。在后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共译的《佛说长阿含经》11、南朝陈真谛译《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唐玄奘所译《阿毕达磨大毗婆沙论》12等佛教典籍中都有关于善见城的记述,《立世论》记述的内容非常详尽系统:
其七重树间处处皆有众宝花池。纵广一
百天弓,天水盈满。四宝为砖,构垒底岸。金银琉璃及颇梨柯之所成就。其池四边,亦四宝砖以为阶道。一一池中有无量花,五宝所成。谓金银琉璃,颇梨柯呵梨多。是诸池内,有四宝船泛漾其中。谓金银琉璃颇梨。复有八种,水戏之具。一者跳入水楼。二者以七宝涵,注水灌神。三者击水之具,以为音乐。四者水溅以为嬉戏。五水输车。六者浮屋。七者宝轮 鹈。八者绳楼自缒,旋回击荡。其中男女诸天乘船游戏。是时宝船随心迟速。男女诸天若作是意,愿欲向彼,船即到彼。是诸天等,若作是意,愿取彼花来至我所,花便自至。其中果报。自然风起,吹众名花遍散诸天。复有别风吹诸花鬘,庄严身首。或为宝冠,或为璎珞,或为臂印,乃至腰绳。或为足钳。池岸四边有五种宝树。一金,二银,三琉璃,四颇梨柯,五呵梨多。其树行间有众宝堂殿,五宝所成。诸男女天于其中住。是其城外,多有诸天,遍满国土。13
从中可以看出,《阿弥陀经》里的极乐净土世界与拘尸那迦及帝释天善见城的庭园景观非常一致,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以“方形水池为中心的庭园景观”。同时,这些庭园景观的构成形态是印度佛经描述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所以它是印度佛教庭园景观的代表。
(四)富丽豪华的庭园景观设计风格
印度佛教的庭园景观设计富丽堂皇,甚至可以说是奢华而并不过分。《立世论》中列举的“七宝”有金、银、琉璃、颇梨柯、莲花色宝物、螺石、呵梨多。其中,颇梨柯为水晶,莲花色宝物为红珍珠或珊瑚,螺石为车磲(或贝壳的一种),呵梨多为玛瑙。依据《具舍论》14所述,帝释天的都城外四周镶嵌有四个美丽的庭园式园林,起着装点和美化城市的机能。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15描述佛寺的庭园景观装饰得富丽堂皇。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16中所述,集天下珍宝以最高的礼节与恩惠搭建一个美好的佛国世界,让前来拜佛的人从心理上感悟到无与伦比的“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极乐净土世界的美妙。因此,富丽豪华的庭园设计风格是当时印度佛教庭园景观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主题内容。
(五)湖中岛与筑山景观
佛经中记述的庭园式园林景观,水池中看不到岛屿和筑山的情景。从另一方面看,《妙法莲华经》17中有“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的记载。就是说佛陀多如恒河的沙粒,整个构成了一个佛国世界。七宝构成大地,它平整如人的手掌一般,不存在高山峡谷的景观。《佛说无量寿经》18中有“其国土无须弥山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的描述。并且《世纪经》19中描述的印度佛教的理想庭园之一,名为欝单曰庭园,“园内清净,无有荆棘。其地平正,无有沟涧坎坷陵阜”。通过以上例证可以得出印度佛经中,理想的土地是平坦之地,当时在印度没有筑岛修山营造景观的愿望。而且至少可以说明筑岛修山,不是印度佛经中佛教园林的构成基本要素。
二、中国古代的园林
印度佛教庭园景观是富丽豪华且以方形水池为中心的园林景观。然而,印度佛教庭园景观设计,在中国古代的园林景观中几乎看不到,至少没有完全照搬的案例。关于这一点,萧默在《敦煌建筑研究》中认为:“我国唐代应当曾有所实行,只是实物已经无存,文献也少记载而已。”20也就是说,以方形水池为中心的园林景观设计,可能在中国古代曾经流行,或者在佛教传来之后才有了四方形的水池景观。
(一)中国的方形水池
依据考古发掘,在佛教传来以前,商代偃师及汉代长安未央宫就有四方形的水池。
在佛教东渐的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相关的方形水池园林景观在诗文中几乎没有与佛教相关的内容。而且多数情况记述的方池指的并非方形水池,而是广阔的水面。佛经中记载的富丽豪华的方形水池的庭园景观形态的原形几乎看不到。现在能看到的实物如北魏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莲花藻井,中心画有佛经中描绘的方形宝池(见图2),池中荷花蔓生,四个天人在池中游戏。事实上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这样的方形水池不够宽广,不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梁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刘文学感遇桢》中有“华月照方池,列坐金殿侧”21的描述,这里的方池意为宽广的湖面,或许作者只是想描述园林景观的奢华程度。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始建于北魏前的山西晋祠,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由此可知至少在南北朝天保年间就有了“穿筑池塘”的园林格局。由于北魏奉佛教为国教(北魏末年,全国已有寺院3万余所,僧尼200万),所以天保年间晋祠的扩建自然受到佛经中印度寺院庭园格局的影响。现遗留下的北宋晋祠圣母殿前的四方形鱼沼和十字形飞梁很相似于敦煌壁画中的水池平台。始建于唐代的昆明圆通寺23的园林格局为“方形庭园”,内满是水面,中有一岛,岛前后有路通向山门和主殿。还有南宋时期重建的宁波保国寺,当时营造的最重要项目是在法堂前开凿了“四方形净土池”,种四色莲花,时逢保国寺由天台宗变为兼修净土宗。但在中原地区大多数场合,佛寺建筑还是建在陆地上,只是主要建筑群的前方有方形的水池和平台,但这样的形制并不普遍。
本来在南北朝时代已经开始在佛寺的殿堂和回廊绘制各种以经变为题材的壁画,到7世纪,随着净土宗的发展和佛教进一步的世俗化,各种壁画更为盛行。24值得关注的是,唐代的敦煌壁画中,有许多成组出现的佛寺建筑组群庭园景观。“在大型经变画中,更多的是伟丽恢宏的大型建筑组群,画出了由回廊围成的很大的庭园,庭园中仔细安排了许多殿堂和亭台楼阁以及水池。” 25而这些描绘佛国世界的庭园景观内容,无疑反映了佛经中描述的理想西方净土世界。“精舍,宫殿(应为殿堂)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阿弥陀佛精舍,皆自然七宝相间而成”。为了表现佛经中的“八功德水”,净土变大型佛寺建筑,都有方形水面的描述,有的甚至毫无陆地,建筑全部都架在平整的水面上。但这不一定就是这一时期佛寺建筑庭园景观的普遍标准样式。“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水池平台源于佛经,或许与印度的沐浴习惯有关,但对中国佛寺本来不过是想象之作。”26如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藏阿弥陀经变(见图1)、敦煌莫高窟第205窟北壁阿弥陀经变(见图3)、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阿弥陀经变(见图4)、敦煌莫高窟第225窟南壁龛顶阿弥陀经变(见图5)、敦煌莫高窟第217窟北壁西方净土变(见图6)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画面中的方形水池为庭园空间构成的主体与核心,且画中有楼阁群的建筑大都架立在广阔的水面之上。这虽然不一定是唐代佛寺中普通的情况,但是它间接地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大宅第、官置道观、祠庙甚至宫殿的庭园空间与佛教中净土世界相结合的理想庭园空间景观。
(二)中国的曲池
公元前13世纪殷商时期的园林“囿”是贵族圈地围栏而成的山水秀丽、草木丰盛、以观天象、上通神明的自然园林。春秋时期晏婴的《晏子春秋》中从晏婴进谏齐景公营造曲池过于奢侈的谈话内容得知园林中水池的形态:“景公为曲潢,其深灭轨,高三仞,横木龙蛇,立木鸟兽。”31意为景公挖曲池, 池深可以淹灭车子。还有战国时宋玉《招魂》中记述,楚宋王为了把游离的魂魄招到都城郢,营建了曲池,“坐堂伏槛,临曲池些”,32可以招魂。秦时有“兰池宫——引渭水为池,东西两百丈,南北二十里,筑为蓬莱山”,开创了中国园林筑山、曲水并列造景的手法。汉武帝建“建章宫——西北部开太液池,池中堆筑蓬莱、方丈、瀛洲,开创了中国园林一池三山”的造园法。后汉桓谭《新论》33中古琴高手雍门周对孟尝君的对话“高台既已倾,曲池有已平”中可以看到当时关于曲池的描述。曲池的流行,并不局限于佛教传来以后。曲池能够表现古代中国人憧憬的理想意境、价值观与审美趋向。西晋陆机在《洛阳记》中记述了当时的皇家园林芳林苑的空间形态:
堂上结方湖(广阔的水域),
湖中起御坐石也,御坐前建蓬莱山,曲池接筵,飞沼拂席,南面射侯夹席,武峙背山。堂上则石路崎岖,严嶂峻险,云台风观,缨峦带阜。其中引水,飞皋倾灡,瀑布或枉注,声溜潺潺不断。柏竹荫于层石,绡薄丛于泉侧,微飚暂拂,则方溢与六空,入为神居矣。
魏晋南北朝的园林从模仿自然山水到概括、提炼,空间对比讲求变化,始终保持有如自然山水的曲水基调,各种景物浑然一体,达到了“虽有人造、宛若天成”之意境。《老子》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调。通过山水来体玄、得道和悟佛是古代中国文化思想的重要构成。英国学者Andre Boyds先生在他的论著《中国的建筑与都市》中认为:“(中国的)庭院及人工景观,是典型的道教概念(与儒教概念城郭相对应),即不规则性、非对称性、曲线、波纹、雁式的形态,其构成具有模写自然的神秘性、独创性。”34一方面,山水园林被当作体玄识远、悟佛得道的工具。另一方面,筑岛堆山的自然园林景观空间被当作谈玄、理佛、修道的绝妙场所。
曲池,在中国古代也是富裕、财富和长寿的象征。如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35记载:北魏“争修园宅,互相誇竞……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虽说北魏王朝不是汉族,但同样折射出古代中国人对营建方形的水池的印度佛教庭院设计没有兴趣。反而对修岛筑山乐此不疲,如《洛阳伽蓝记》卷1的华林园记载:“华林园中有大海,即汉天渊池,池中犹有文帝九华台。高祖于上造清凉殿,世宗在海内作蓬莱山。山上有仙人馆,上有钓台殿,并作虹霓阁乘虚来往……海西南有景山殿。山东有羲和岭,岭上有温风室。山西有姮娥峰,峰上有露寒馆,并飞阁相通,凌山跨谷……黄帝驾龙舟鷁首,游于其上。”36
伴随着佛教的发展,园林景观被移植到佛寺庭院中。《魏书·释老志》关于第一座中国的佛寺白马寺景观是这样记载的:
(汉明孝)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
等史于天竺,写浮屠遗范。愔乃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 ,经缄于兰台石室。 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门西……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浮屠)”,或“佛图”。37
从中得知,画工新画佛像置于原有园林内清凉台及显节陵上,新建“四方式”的白马寺。“凡宫塔制度,尤依天竺旧状而重构”,由此可以推想白马寺是依照印度建筑形式而建造的。也就是说,浮屠精舍犹依天竺旧状而新建,但园林空间景观依旧为中国本土的原有类型。佛寺在原有宫殿基础之上改建而成的典型例子有,公元471年宋明帝所建的湘宫寺和公元507年梁武帝所建的光宅寺,两寺都是以他们为帝以前的园林旧宅改建而成。
以上这些都是在佛教盛行时营造的佛寺园林景观,但所采用的景观设计却完全不同于印度佛教庭园景观的设计。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净土世界,融汇了中国园林风格和印度方池的创新形态,对后来的佛寺净土建筑产生了直接影响。
三、结语
通过对印度佛教的庭园景观设计与中国古代的园林空间构成关系的考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汉译的佛经典籍,中国古代人知道的印度佛教庭园是以方形水池为中心的奢华的庭园式园林,确认其基本形态以方形为中心的庭园景观空间构成要素。第二,当时在印度的佛教庭园流行方形水池景观设计样式的同时,在中国直到魏晋南北朝结束也没有看到类似的情景,古代中国人反而对虽有人造、宛若天成的广域“曲池”保持着始终如一的喜好。从这样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特质变得更加清晰,说明古代中国人对印度佛教的庭园景观设计样式并不向往。也就是说印度佛教的庭园设计与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几乎没有关联。第三,这并不等于说佛教与中国古代的园林景观没有关系,反而更加证实,在佛教东渐的过程中采用和吸收了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与风格,并且对东亚的韩国和日本的佛教庭园景观设计,特别是对净土宗的庭园景观样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变革。38
中国化的佛教园林景观,在净土、禅宗和宋儒理学思想的影响之下,在藤原时代初期,日本贵族从密宗信仰转向净土信仰。依据对净土世界的理解,在通往极乐世界之前建堂造塔,大殿色彩精致庄严,里面供养金色夺目的弥陀佛,特别营造出殿宇前的池塘映“在眼前现象出极乐净土的世界”,亲身体会到进入今世极乐净土幻影世界的互动感受,沉浸在礼佛的无我超凡的欢乐境界中。39代表性的净土园林寺院有平等院、法成寺、法胜寺、尊胜寺、最胜寺、元胜寺、成胜寺、延胜寺等,仅文献记载大殿供奉九尊弥陀佛的寺院就有20多座,现存藤原后期的寺院建筑几乎都有弥陀佛大殿与“曲水”庭院,北到本州东北内地,南倒九州都能见到,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隆盛程度。中国化的佛教园林景观与净土思想,促成了日本小中见大的“咫尺山林”佛寺庭院创作,以致与中国禅宗思想的结合,形成象征性、抽象性、禅味纯正的“枯山水庭园”,其抽象性具备了现代艺术的审美情趣和理念,对开拓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注 释]
①202526萧默:《敦煌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第69页、第61页、第69页。
②④18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T12.270a、T12.271a、T12.271b。
③隋·阇那崛多译:《佛本集经》卷2,T3.660b。
⑤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T12.346c~347a。
⑥2836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页、第24页、第216页注34。
⑦东晋·法显:《高僧法显传》,T51.861c。
⑧11后秦·佛院耶舍、竺佛念共译:《游行经》,《佛说长阿含经》卷3(T1,21b~23a)、卷18(T01,118c)、卷20(T01,131a~137a)。
⑨东晋·瞿曇僧伽提婆译:《大善见王经》,《中阿含经》卷14(T1.516a~c)。
⑩13陈·真谛译:《佛说立世阿曇论》,卷2(T32.182a~183b)。
12唐·玄奘译:《阿毕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1(T29,59c~60a)。
14陈·真谛译:《阿毘达唐俱舍释论》,卷8(T29.217a~c)。
1517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花经》,卷4(T9.27c)、卷5(T9.45a)。
16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10(T25.133c)。
19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世纪经》,《佛说长阿含经》,卷18(T01,118c)、卷20(T01.131a~137a)。
21《文选》卷第31。
22史敦宇、金洵瑨绘:《敦煌壁画复原精品集》,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23《云南通志》里记述圆通寺建于贞观二十三年至天赋二年间。
24许顺法编:《刘敦桢全集》(第九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27笔者CAD作成。参照萧默:《敦煌建筑研究》,图28。
2930笔者CAD作成。参照段文杰:《中国敦煌壁画·盛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页、第36页。
31春秋·晏婴:《晏子春秋》,景公自矜冠裳游处之贵晏子谏第十五。
32战国·宋王:《招魂》,见《楚辞》卷9:“坐堂伏槛,槛,楯也。临曲池些。言坐于堂上,前伏槛楯,下临曲水清池,可渔钓也。”
33见西汉刘何《说苑》卷11、东汉桓谭《新论》(《三国志》卷42裴松之注)。
34英·Andrew Boyd著.Y:《中国的建筑与都市》,鹿岛出版会,1979年版,第112页。
35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3、卷4。
37李允 :《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107页。
园林景观软景设计是一项与硬景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他更多的是考虑景观设计中更加自然的部分,这些自然的内容和设计同园林景观硬景设计相结合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小型微景观环境。软景设计不仅仅是利用植物、水文等条件进行规划,同时还需考虑这些规划设计方案中更深层度的内容。但是像植物景观这样的软景观设计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方案时考虑更多因素,在这其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困惑。例如怎样将植物的观赏性体现、怎样保证植物后期生长条件的影响、怎样通过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些都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内容。软景设计不仅仅是利用植物、水文等条件进行规划,同时还需考虑这些规划设计方案中与整体环境相适应的内容。只有将这些困惑进行思考和疏导解决,才能使园林景观软景设计符合地区环境和整体需求。
一、对园林景观软景设计的基本描述
园林景观软景设计是相对于像地面、墙体、栏杆、亭子等硬景来说更具有灵活性的植物、水文、阳光以及其他自然景观。相比于硬景的设计和施工,软景的设计和施工更加有难度,从软景的设计而言,软景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地区整体环境和土壤类型,结合设计需要进行植物、水体等的分配,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者不仅要知道植物的浅表形态,同时还需了解植物的习性、病虫害等内容,只有结合这些方面才能真正的做出一套好的园林景观软景设计。
二、关于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困惑研究
(一)园林景观设计中整体规划设计模式单一
目前的园林景观设计都是以模板套用的形式形成的设计方案,由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屹然兴起,建筑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相应的园林景观设计,无论是城市中心地带的商场周边、还是住宅用建筑小区,这些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园林景观设计。但是过多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还有人才的供应跟不上市场需求,从而导致园林景观设计师为了加快设计速度,因而产生了固定模式设计,这种固定模式设计虽然加快了设计和施工速度,但是对于园林微景观环境来说却起不到实际的生态微环境循环作用,开发商则更加关注的是如何用少量的资金进行园林景观投资,但是这样的模板套用模式只是对景观进行表层设计。究竟怎样才能使设计既满足需求又具有独特性,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园林景观设计只考虑到植物的美化作用
园林景观设计并不是一个封闭环境下的人工沙盘游戏,它是植物与环境紧密结合的产物,只有在与环境融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生态微循环的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植物在进行生长时需要的不仅仅是水分、光照、它同时还需要与相适应的地形和土壤环境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到植物本身的特性。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通过选择培育较为容易的苗木进行分层结构空间设计,更重要的是考虑植物本身对环境的需求和自身特性。例如梧桐树虽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同时树形优美、观赏作用强,但是梧桐树每到春天就会导致毛絮飘飞,引起人们的不适,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困扰。但是有些设计中却不顾人的感官体验,大量在城市园林设计中采用梧桐树,这不仅让人们在春天出行时引起不便,同时对城市的环境清洁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怎样在既保证设计的美观性,又保证其适应相应的地区环境,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只追求表面的园林设计使其缺少实用性
如今政府和社会越来越重视环境的美化,因此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园林设计的区域和范围做出了规定,这使得不管是居住建筑还是商用建筑周围都有相应的园林绿化。但是这些园林绿化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在设计中只注重软景设计的美观性,对其实用性却没有作出合理规划。例如城市软景设计中往往将植物或草坪规划在一定范围内,周围用栏杆进行围挡,从美观性上来讲达到了要求,但是这些设计往往占用了常用通道,使人们通过这条路时不得不想方设法破坏围挡进行穿越,这样不仅使维修费用增加,同时也造成了视觉上的不良影响。如何在增加城市绿地的基础上不占用人们的生活空间,这是园林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结束语
关键词:园林景观;照明设计;营造
园林景观照明的设计营造是一项涉及到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设计和营造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具体来讲,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
1 园林景观照明的设计原则
1.1 要和城市夜景的总体规划相协调
城市夜景的规划和设计是综合考虑了多个方面的因素而决定,比如,城市的性质、规模、容量等。它对城市夜间环境形态以及一定时期内城市照明发展的目标进行确定,而园林景观照明设计属于城市夜景的一部分,就需要协调于城市夜景的总体规划。
1.2 要将地域性给予充分体现
景观地域性不仅可以将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给有效反映出来,还可以有机地整合特定地区的历史背景、空间组织美学和景观形式等。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来适应所处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例如,如果园林景观位于东北地区,就需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来进行寒地城市夜景照明规划和设计,这样可以对城区的夜景观进行改善,对于活跃城市气氛很有帮助,如果灯光效果十分合适,会改变人们的心理感受,让人们感受到温暖和舒适。
1.3 安全绿色节能
因为园林景观会有较大人流量,并且人们可以随手触摸到很多的照明灯,特别是一些主题雕塑上使用的投射照明灯具,主景植物照明所使用的灯具等,在设计时,选择的照明系统应该不会伤害到人们,并且还需要保证能够让人们对自己所处的位置进行明确,还可以看清周围的环境。在保证照明安全的基础上,还需要重视绿色和节能。目前,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内生产的电光源性能越来越高,不管是发光效率,还是使用寿命,都得到了发展。还涌现出了大量的节能电光源,其中,LED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光源,它不会产生辐射污染,有着较高的显色性,发光方向性较强,可以安全触摸。
2 园林景观照明的营造原则
园林夜景活动空间有着不同的形式和效果,在营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园林道路的形态和功能来进行,指导公众的欣赏活动,将主次鲜明地体现出来,同时,突出重点。具体来讲,在营造园林将官照明时,主要可以分为3个层次:
2.1 实现使用功能
因为照明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居民的户外活动,非常必要的就是亮的实现。随着人们夜间户外活动越来越多,这样在进行园林景观照明设计的过程中就营造了一种联系,存在于夜间环境和城市的大多数人群中,人与灯光环境的互动和对空间使用造就了一种意境空间,它并不是单纯观赏性的。城市居民和园林照明环境的互动性是实现功能性意境设计的基础。园林景观照明设计,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观赏性,还需要技术支持,在设计和规划时,不能将出发点作为单纯美化城市形象。
2.2 景观环境的营造
城市园林景观需要城市居民参与其中,参与者和环境空间要实现一种互动,形成一种动态的意境。而人们的参与和欣赏就需要在这个夜间的空间中塑造一种灯光环境。人们对于景观环境的评价,会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体现出来,它涉及到诸多方面,比如,满意、描述、喜欢等。在城市园林景观照明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个人空间产生足够的尊重,让人们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到安全。除了要保证设计的照明满足夜间活动的要求之外,还需要对灯光色彩和尺度的暗示性产生足够的重视。要知道,它和城市商业空间的照明存在着很大差异,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营造一种半开敞空间,有明有暗,来让园林景观的人们感受到舒适和安全。
2.3 塑造意境
因为园林景观照明设计并不是重建夜间园林景观,而是对其进行的另一种体验,因此,一个园林景观照明如果是优秀的,应该足够清晰,让人们对夜间的园林景观重新建立一种意象。如果园林景观照明是清晰的,人们对所处环境的理解和把握,就可以更加的方便,也可以从更深的层次来进行,在对全局的联系方面,园林景观照明设计既需要方便人们把握全局,又需要对人群具有一定的意义才能形成意象。
3 结语
园林景观照明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是一个涉及到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设计营造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既需要实现使用功能,又需要营造景观环境和意境。本文简要分析了园林景观照明的设计原则和园林景观照明的营造原则,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宋艳红.浅析园林景观照明的设计营造[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1)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现代园林景观;本土化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想意识受到越来越多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影响,特别是国内的一些景观设计师开始大肆地宣扬、追捧、模仿西方国家的园林景观设计方式,使得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干扰,本土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严重工业化、同质化的园林景观开始普遍出现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导致我国园林景观设计进入瓶颈阶段,难以取得重大突破。但是,本土化是世界各地园林景观设计通行且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需要现代化与本土化同步发展,在延续传统园林景观观赏性的同时,全面考虑其“景境”特质,重新进行合理的定位,在符合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上,保持、延续和凸显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做到二者的统筹兼顾,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的园林景观。
1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困境
1.1国际潮流与本土立场的错位
中国园林几千年来一直在延续传统,不断地自我更新与发展,取得了许许多多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风景园林引入了很多欧美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思想理念和方法技术,这无疑对中国风景园林的思想解放、拓展创新产生了重要、积极和广泛的影响[1]。但是,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城市公园建设都起步较晚,在面对西方文化思想意识的强烈冲击下,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由于缺乏自身特点而发展缓慢,且方向不明,逐渐消失殆尽。为了迎合国家、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树立国家、城市的现代化形象,改变国家、城市的景观面貌,许多园林景观设计师们一度把适用于某些发达国家、地区的理念或技术当作普适的、先进前沿的创新理论,膜拜式地把国际化当作未来方向,逐渐形成了崇西抑中的趋势,导致西方各种主义思想在中国逐渐泛滥。他们热衷于追求西方稀奇的形式,大力效仿西方景观设计案例,很少有设计师真正关注中国园林的本土性以及园林景观中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他们对于西方园林景观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概念与符号阶段,并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辨析,所以经常盲目地将西方国家的设计思想及方法技术照搬到中国,如大树移植、大广场、大草坪、大花海、大景观等大尺度造景比比皆是,这些设计可以说是西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复制品,毫无中国特色可言。国际潮流与本土立场的错位,导致传统园林大国失去了学术自信,本土化园林景观被全面冲击、改造和替代,园林景观作品缺乏“原创性”。
1.2传统立场与现代设计的错位
中国传统园林地理位置独特、功能较为单一,且多为观赏性景观,其服务对象大多为宫廷贵族、文人志士或者社会中极少数的人,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而现代园林景观却是普遍存在于城市之中,全面开放,服务于群体大众的,二者有许多的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许多设计师开始意识到了本土化的重要性,也开始尝试进行本土化设计。但由于行业和市场繁荣与乱象并存,许多设计师往往不加思考直接照搬传统园林或成功案例的模式,以期降低项目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他们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考虑场地所处的位置,不考虑场地周边环境,不考虑场地服务对象,统统把它们做成传统园林的形式,直接模仿传统园林中元素、材料、色彩、结构、布局等具象的表层特征,并进行简单的堆砌,使得园林景观有形无神。一时间,全国各地到处都是仿古亭廊、小桥流水,传统园林中的置石被到处滥用,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过于无原则地仿古和拼贴,不仅影响了城市景观,而且在经济上也是一种浪费。这样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只是对传统园林的模仿与复制,缺乏鲜明特色和深远意境,无法完全融入到现代生活与社会环境之中,不能称之为现代园林景观。传统与现代的错位,使现代园林景观缺乏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导致景观审美杂乱。园林景观设计是具有在地化属性的、自然与人文兼容的,不存在可以普适于全球的设计理念、方法与技术,任何新理念、新方法都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融合以后,才能接地气、可操作,只有传承和创新,才是生存之道。上述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忽视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忽略了与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其结果必然是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设计出来的作品不是群众真正需要的、可以满足心理需求的园林景观,无法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文化。
2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出路
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性和现代园林景观的特点决定了仅靠传统的设计元素和手法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园林景观的需求,简单地使用现代材料技术去模仿照搬传统园林的形式,事实证明是不成功的。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开始高度重视地方民俗特色、历史文脉等,并且力图实现现代景观设计与传统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强化现代园林景观的意义。部分学者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已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如冯纪忠先生在《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一文中,通过梳理将园林发展分为形、情、理、神、意5个阶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孟兆祯先生在《园衍》一书中强调,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科学创新,并对此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王澍等通过设计实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并借助现代化手法进行表达。随着时间的发展,“景境”一词的出现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发展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丰富了现代化设计的文化内涵。“景”与“境”合成为词,最早出现在东汉刘熙的《释名》中,常被用于文学、美学、影视学等领域。近年来,在风景园林学中也开始频繁出现。如张亚文先生在《景观欣赏》中写道:点景主要是用一语一词来刻画出景观的特征和景境。张家骥先生的《中国造园艺术史》和王其钧先生的《图说中国古典园林史》中,都有关于“艮岳景境”的描述。较早提出中国园林“景境美”的,有王玉晶等编著《园林美学》,以及曹林娣教授的《东方园林审美论》[2]。郭明友先生在《论“景境”———关于中国园林审美理论元概念的思考》一文中,定义了“景境”一词的概念。所谓“景境”,就是园林实景与情感理想交融渗透所形成的审美境界,其中“景”是园林审美的物质基础,具有真实可视性,“境”是情感理想融渗于实景后形成情景交融的整体审美效果[2]。纵观古今中外园林的发展历程,不断变化的元素、材料、结构、色彩、形式等表层特征都是难以传承和发展的,原封不动地传承那些具象的表层特征,只能称为仿古,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园林景观,我们应该抛开传统园林的表面,深入挖掘其文化精髓。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其成功之处是在于它创造了什么样的景境,要想找到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合适的出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学会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景境特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首先应确定场地定位。站在时间轴的延长线之上,尊重并挖掘设计场地的历史文脉,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提炼出该场地的主要特征,同时融于地理、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全要素系统之中,尊重场域环境的内在肌理与规律,从而直接通过构建园林实景的物质形态来表达主题思想,使园林景观具有“故事性”,能够传递易于游人理解的意境。其次,注重人文精神,因地制宜地营造特有的人文景观。这并不是指要采用历史典故、名人传记或者文物古迹等方式方法来营造各种人工化场景或设施,而是以场地自然空间为基础,以人文情怀审视人地关系,既爱护这片土地,也关切其中人的需求。结合当地人文景观的形成过程,利用合适的材料、技术等,营造与自然空间相协调的人文空间,以及满足游人观赏和游憩等各种需求的人工设施,将情感理想融入园林实景中,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第三,体现现代化的景境。中国传统造园中景境的体现更多的是在于花木寄情、状物比兴所产生的象征寓意上,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超脱隐逸、淡泊名利的审美情趣,难以契合现代人简洁、明快、开朗、大方的审美情趣。现代园林景观所承载的主流情感,不再是古代文人孤高独乐的清居思想,而是现代社会积极向上的的公德和价值观等时代精神,因此造景形式不必依样拟古,材料和工艺也必须遵时合宜[2]。设计者应该全面认知中国园林历史,重树民族文化自信,继承传统智慧,直面现实的需求和问题,在进行现代园林的景境设计时,应该走出传统园林的束缚,更精确地表现现代的审美情趣,深刻揭示现代社会、人对生活环境的本质要求。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不应该再盲目照搬西方园林景观,更不应该再局限于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固有观念之中,而应该从中走出来,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需求等,以现代手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完美融合。只要园林设计尊重了场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脉,不同分区的景境之间有内在呼应、过渡自然,工程实现上符合视觉、生态、功能、可持续等相关要求,风景园林就可以成为意蕴丰富的经典之作[2]。
3结语
从古至今,园林景观与人类的生活一直都是息息相关的,它产生于人类的需求,也服务于人类的需求。每一种新的园林形式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世界园林之母,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与意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对它进行重新诠释。“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发展任重而道远,面对国际潮流与本土立场的错位、传统立场与现代设计的错位,盲目地“崇洋”与一味地“固步自封”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做的是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艺术精华,提升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杨锐.论风景园林学的现代性与中国性[J].中国园林,2018,34(0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