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银行相关金融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7:29: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银行相关金融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银行相关金融知识

第1篇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上市银行 信息披露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放松了甚至取消了外汇管制和利率管制,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加大。由于避险需求的存在,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银行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主力军,其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需求日益增大。然而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来套期保值可以规避风险,如果运用不当沦为投机套利赚取差价的工具必定会加大企业面临的风险。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波及到了全球,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乃至世界各国很多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陷入巨额亏损甚至破产。其中罪魁祸首之一便是一种用于转移银行次级贷款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信贷违约掉期(CDS)。巨大的风险不断累积而未能及时遏止,与充分、透明的信息披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高其披露的水平,以便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及时相关的信息。

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规范

目前,国际上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规范的权威机构主要有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银行衍生品的信息披露提出了详细而严格的要求。BCBS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文件主要有:1998年9月的《衍生产品和交易业务监管信息框架》和1999年10月的《银行和证券公司交易和衍生产品业务信息披露建议》。但是BCBS的规范只是建议性的,并不具备强制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并不特别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进行规范而是针对整体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进行规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准则制订得比较详细。2008年的SFAS161《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活动的披露》是一项系统的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准则,实用性较强。国内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准则主要是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对所有金融工具的财务报表列报和表外披露做出了规定,并不针对衍生金融工具而且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三、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现状

2006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而不只是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使得财务报表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水平,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在资产负债表中,16家银行都将衍生金融资产和负债单独列示,一般为“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负债”并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并列。在利润表中,多数银行将己实现损益计入“投资收益”而将未实现损益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其中,不同银行对外汇衍生金融工具的已实现和未实现损益的处理不尽相同。部分银行将外汇衍生金融工具的己实现损益计入“投资收益”,未实现损益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国银行);部分银行将己实现和未实现损益均计入“汇兑损益”(平安银行)。且多数银行没有披露利润表上“汇兑损益”项目的明细,报表使用者无法得知外汇衍生金融工具对银行损益的影响金额。为了更加直观了解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现状,本文选取了在深交所和上交所上市的16家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对其2013年财务报告中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见下表。

我国上市银行2013年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上交所和深交所网站,相关统计结果由笔者整理得出。

注:表中“√”表示年报中披露了相关信息,“×”则表示未披露相关信息,“?”表示信息披露不完整,“空白”表示本期没有符合套期会计处理的项目。

从上市银行年度财务报告中可以看出,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政策、基本信息、各个风险信息及套期活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在会计政策中,各个银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条件和计量基础都进行了披露,有6家银行未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目的。在基本信息中,各个银行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名义金额和公允价值都进行了披露,而对于损益的披露程度不一。有9家银行分别披露了未实现损益和已实现损益,剩下的7家银行要么只披露了未实现损益,要么只披露了已实现损益,信息披露不全面。在信用风险方面,所有银行都披露了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和风险敞口,衍生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信用风险敞口等于其公允价值。在市场风险方面,各个银行对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都进行了披露。在流动性风险方面,各个银行都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进行了披露,而关于到期日分析也只有光大银行一家没有进行披露。在套期活动方面,上市银行总体披露率很低,只有7家银行披露了套期活动的相关信息而且信息披露不全面。尤其是套期有效性评价和损益确认这两个项目披露程度较低。虽然银行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来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或者规避风险,但是由于不符合套期会计处理的要求,所以其他9家银行没有披露套期活动相关信息。

16家上市银行中披露比率较高的银行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都达到了80%以上,其中建设银行的披露比率达到了100%。披露程度最低的银行是光大银行,其披露比率只有44%。

四、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存在的不足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存在以下不足:

(一)缺乏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会计准则

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是对所有金融工具的披露列报作出规定,是原则性的而非具体的。没有制定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准则,我国上市银行相关监管机构也未出台与之相关的解释性文件或者补充规定,导致银行之间在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具体细节上存在较多差异。各个银行披露的差异包括披露内容的不同,对于同一项内容披露侧重点的不同以及披露格式的不同。这给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搜寻相关信息、对比不同银行间的会计信息带来了不便,大大降低了财务报告会计信息之间的可比性。

(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不充分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部分上市银行的衍生金融工具项目并未披露完全。有些上市银行只是遵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披露,形式重于实质。而且信息披露多为定性描述,定量信息披露较少,信息披露过于简单。绝大多数上市银行仅对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估值进行了简单说明,估值模型的合理性和参数设置的准确性并没有得到解释。与套期活动相关的信息披露十分有限。绝大多数上市银行根本就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套期会计的信息,少部分提供了关于套期会计信息的银行在对套期有效性评价和损益确认这两方面的披露程度也不高。

五、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相关建议

(一)制定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相关解释性文件

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是对所有金融工具的披露列报做出规定,是原则性的而非具体的。财政部应与银监会和证监会等银行相关监管部门进行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列报的相关解释性文件。相关解释性文件应该具体清晰、易于理解并且可操作性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注释应该采用文字描述和表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披露而且披露的内容和格式要统一,方便不同银行间相关会计信息的比较。

(二)提高银行相关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

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从各个方面对相关财务人员的要求较高。他们必须同时懂得金融和会计这两门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因此财政部应定期组织银行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知识的培训与交流,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进而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质量。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监督机制

银监会或者证监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评价机制,来监督上市银行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准则的执行情况。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的银行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和惩罚情况公布给银行利益相关者,迫使上市银行积极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黄益平.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研究[D].厦门大学,2009.

[2]潘客序.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3]郑玉华.中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研究[D].东华大学,2013.

[4]梁青.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

第2篇

【关键词】网上银行;风险;监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中,在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造成的一定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危机。在金融行业,银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银行业务处理的信息化。但是银行业务处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也就是网上银行建立并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信息网络的特殊性,导致传统发金融监管难以运用在网上银行的监管中,网上银行面临严重的监管难题,并产生重大的风险隐患。因此,然后认识网上银行监管不力带来的风险,并针对性的进行风险规避已经成为网上银行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网上银行及其风险监管的含义

(一)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是机构概念,指通过信息网络开办业务的银行;另一个是业务概念,指银行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传统银行业务和因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兴业务[1]。本文研究中网上银行主要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实现业务处理便捷化,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客户在网络上进行转账、支付、查询、开户和投资理财等系列行为的综合。相比起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业务,网上银行及其业务具有信息化、虚拟化、跨时空、非现场和低成本等特征,也是网上银行一直便利性的体现。

(二)网上银行风险监管

网上银行作为传统银行业务的延伸和发展,其面临的风险和传统意义的银行面临的风险本质上都是相似的,就是外界或机构内部存在的可能引起银行本身或是客户财产损失的不确定因素。而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就是网上银行的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针对可能存在的业务风险,进行专门的监管制度的建设,监管手段的实施,从而保证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的减少。但是网上银行是一种和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属于新生事物,在实施网上银行风险的监管的过程中存在监管制度、体系不够健全、监管手段落后和内部监管体系不完善等情况,而这些情况反作用于网上银行业务经营,为网上银行的发展和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二、我国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网上银行监管法律缺位带来的风险

我国网上银行的监管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但是网上银行是传统银行的延伸发展,是银行业务信息化、虚拟化的产物,因此保障网上银行风险监管的法律法规应该属于网络规范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网络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法律内容空洞化,不可操作化,甚至本身就是一片空白,完全没有涉猎。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我国法律建设难度大,网络监管法律发展较晚导致的,但是对于网上银行而言,如果没有相关发法律法规对网上银行的业务进行进行监管保障,那么必然会导致巨大的经验风险。比如,网上银行业务完全通过网络进行操作和实现,网络黑客完全可以通过高端的网络技术盗取网上银行的客户信息,甚至是银行客户的账户信息,对银行的信息安全和客户的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危害,但是却缺乏法律制度对这种行为进行规范和惩罚,也缺乏法律制度指导相关部门对这种行为进行监督和制裁。因此,网上银行监管法律缺位给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二)网上银行监管手段落后带来的风险

在我国,拥有对网上银行进行监管的权利和责任的部门和机构比较多,比如公安部门、网络安全部门和人民银行等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但是对这些网上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调查发现,这些监管部门在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方面,完全沿袭传统的银行安全监管,只是针对网上银行的特殊性进行了细微的调整,并没有进行创新,总体上监管手段极其单一和落后,主要监管手段是通过电子凭证、电子记录等传统的数据监管方式。这种状况导致了,落后的监管手段往往无法精确的把握网上银行的资金流动状况,造成网上银行本身的流动性风险,即挤兑风险。而且传统的银行业务审核与排查监管制度运用于网上银行监管效果不大,容易对网上银行的经营带来信用风险和管理风险。

(三)网上银行相关金融机构内部监管体系不完善带来的风险

在金融业中,特别是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其重要风险来源之一就是内部风险,这种风险在网上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也是存在的。比如,因为操作人员的错误操作,所导致的财产损失和信誉损失;还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有点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本身的职权便利泄露客户的账号信息和个人信息,利用网上银行造成银行机构客户资料的扩散和客户网上银行资金的损失。对此,需要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在机构内部构建专门的内部监管体系,对于可能发生的内部人员无意识或是有目的的造成银行和客户的名誉、资料安全、财产安全的损失进行风险规避和风险预防,但是,在网上银行的管理中,业务处理实现信息化,已经摆脱了存折、银行卡、身份证明等业务凭证的保障,仅仅一组信息数据就可以威胁客户的财产安全,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网上银行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安全性还是不够。要实现风险规避,我国网上银行相关金融机构必须健全内部监管体系。

三、加强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的对策

(一)健全完善网上银行监管法律体系

在法治社会,良好的监管机制、科学的监管手段都离不开合理的监管法律这个大前提。在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监管法律缺位带来的业务风险和安全风险,必须通过健全和完善网上银行监管法律体系来实现。而从我国网上银行的风险状况来看,急需完善的监管法律内容包括,利用网上银行进行金融犯罪的规范惩罚措施,进一步明确网络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利,并通过法律手段对网上银行的客户进行安全知识普及和宣传。另外,还需要从法律上对与网络交易有关的交易凭证、结算管理方法、会计审计方式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网上银行的金融认证管理。

(二)建立网上银行监管体系,实施多元化监管

针对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手段落后的情况,研究发现导致我国监管手段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在网上银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网上银行监管体系,一直采用传统的银行监管体系和监管内容对网上银行进行监管,不可避免的出现监管手段落后单一,并带来网上银行信用风险和管理风险的问题。对此,需要相关机构专门建立适用于网上银行的监管体系,实施多元化监管,将先进的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运用于网上银行风险监管中。首先需要在有权利和责任实施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的诸多监管机构中建立一套专门的协调机制,避免重复监管、监管盲点的现象,然后是在监管手段上采用多元化监管,摆脱传统银行监管手段的影响,最后是监管手段和监管行为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三)加强网上银行相关金融机构内部监管体系建设

为了避免网上银行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客户资料风险和客户财产风险,必须建立内外共两套安全监管体系,特别是针对内部员工有意识的行为带来的风险的监管体系的建立。而网上银行相关金融机构内部监管体系建设的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预防体系建设,通过对员工行为、情绪、忠诚度的考察,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行岗位人力资源管理,避免员工能力不足和思想问题对网上银行经营发展带来风险。第二,连带责任监管制,在网上银行的业务处理和安全防范中采用连带责任制,通过员工间的互相监管,降低内部员工的风险行为,加大员工风险行为的成本。第三,紧急应对措施,通过建立和上级监管部门,网络安全部门和客户的有效沟通渠道,构建有效的风险应对渠道,降低可能的风险对网上银行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雷银枝.浅论我国网上银行风险及其防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2]于皓月.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3]王鑫蕊.论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制度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1.

第3篇

关键词:网上银行;风险;监管一、网上银行概述

针对网上银行的定义,尽管国际上对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定义方法,即狭义的和广义的网上银行。狭义的网上银行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银行业务处理自动化、经营管理虚拟化,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快捷、更方便、更丰富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广义的网上银行简单讲就是将业务与服务移植上网的传统银行。

随着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运用网络来进行娱乐、消费、工作等以往只能在现实实体中进行的事情。而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早在1995年,美国就诞生了“安全第一网上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而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5.64亿,其中通过移动终端上网的人数达到了3.88亿。可见,有如此巨大的互联网市场,网上银行的发展潜力巨大。

从数据来看,从2011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网上银行的规模一直在增长,2011年第一季度为180.3万亿,2013年第1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到291.6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8.0%,同比增长34.8%。

由于网上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具有相同的性质,但是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网上银行在业务、经营管理以及组织模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这将改变风险的产生原因,并产生某些新的风险,其中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最为突出。

(1)技术风险

网上银行技术风险是商业银行的网络系统受到外部攻击,造成潜在的损失。网上银行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经营都与钱相关,银行系统的数据传输,均伴随着资金转移,所以很容易成为网络黑客攻击的关键目标。网上银行客户的技术风险,主要有账号和密码的丢失与被盗;对于银行来说,主要是由于网络攻击,导致系统故障、网络IP盗窃、泄漏机密信息等。银行、金融机构已成为黑客攻击的重点,每年造成的损失就多达70多亿元,一年有2225个网站、包括104个政府网站被“黑”,黑客攻击的数量每年都在成倍递增,各种钓鱼网站也层出不穷。例如,2009年1月8日,美国万事达公司宣布,有黑客侵入了“信用卡第三方付款处理器”的网络系统,造成多达4000多万用户的数据资料被窃;2009年11月10日,在12小时内,俄罗斯和东欧黑客入侵皇家苏格兰银行集团(RBS)的信用卡公司,全球至少有900万现金被洗劫。

(2)法律风险

网上银行的法律风险最突出地体现在洗钱犯罪问题、消费者的隐私保护和管辖权争议三个方面。网上银行的远程性和便捷性,使得对洗钱犯罪的监管更加困难。网上银行在客户隐私方面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是在客户不同意的情况下,将客户的交易记录和帐户信息泄露给他人,或即使银行没有主动透露信息,但根据他们的承诺,银行有保护客户隐私信息的义务,在银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客户信息的情况下,将面临被的风险,导致声誉和许多其他方面的损失。网上银行的司法管辖区的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造成的。因为网上银行是没有国界的,所以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客户,而是世界各地的客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在争议,将面临管辖区有争议的问题。此外,银行还面临着全球电子货币用户的问题,如果其在网上银行登记以外的其他国家流通电子货币,它应该遵守流通地的法律,否则也会遭受相应的处罚。

二、针对网上银行风险的监管对策

1.构建统一的政府监管机构

在网上银行监管主体体系中,政府监管机构的监管居于主导地位,其监管职能的发挥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调控所不能取代的。在我国,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监管机构,负责对网上银行的监管。一方面可以避免监管上人力财力的浪费,防止监管的职能和权力的交叉,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各监管机构互相推卸责任,造成监管真空的局面。可见,统一的政府监管,适应了网上银行虚拟化,数字化,跨时空,非现场,低成本运行等特点,也适应了银行业务与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混合的发展趋势。

2.完善网上银行监管法律体系

根据上文分析,网上银行由于其特点,在法律方面有着不同于普通银行的特殊风险。而当前的法律体系,特别是从我国的法律体系来看,在网络方面是非常不完善的。例如,在洗钱犯罪问题上,法律虽然在洗钱犯罪方面给了银行更多的压力,但是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上银行难以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因此,对于网上银行方面,应当指定专门针对数字化网络交易,网上银行相关业务等其他基于网络的特殊业务的法律法规。并且要充分考到通过网上银行犯罪和违规的便利性,以及责任方的难以确定性,在法律法规制定时还需充分考虑到效力执行方面的问题。

3.培养网上银行相关人才

网上银行由于其特殊性,其技术风险比传统银行更为突出,而其技术风险主要是由于网络技术带来的。所以要解决网上银行的技术风险,不仅仅需要专业的金融知识,也需要专业的网络技术相关的知识,而我国在培养高端人才时,往往只往一方面培养,大多都是专才,而非通才。比如,在大学中,专业分划时,文理界限非常清晰。这样的培养机制,造成了我国同时精通两种专业知识的人才并不多,甚至是非常缺乏。要想促进我国网上银行的健康发展,培养网上银行相关人才,是相当重要的,对我国网上银行的风险监管,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政府部门以及各个教育机构,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不同专业的进修,使我国拥有更多的通用型人才。(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2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含义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定义:风险控制,指的是一个基本流程,这个流程是通过对商业银行管理中的各个不同的环节以及在经营的过程中经营过程中对风险进行控制的基本流程,同时发展并提高风险控制文化的水平,把风险控制的体系进行完善好,样才能够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的目标提供更好的过程和方法。在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里,实际上就没有我们所说的用来进行检测风险和预警的专门的系统。在很长的时间以来,定性的分析就是风险的主要部分,但是量化分析这种方法却很少会被利用到。它的特点是:它和企业所谓的企业的危机管理是不同的。全面风险管理的“全面”表现在很多的方面:具有战略性、很系统、很专业同时也具有全员的特点。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基本程序是:首先是对风险进行相应的识别,再对风险进行相关的估计,再对风险进行最好的评价,然后再积极的应对各种应对,最后对各种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循环程序。至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也是应该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管理的,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这个风险管理程序,能够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经历着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要改制上市,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把这个好机会利用好,把这个时机抓住,把股权结构发生的变化利用好,这样把适合自己使用的进行风险控制的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再慢慢的形成是以银行的董事会和他的高级的经理进行领导的,这种领导是直接的、以不受别的机构管理的自己做主的风险控制部门为中心,并且能够与各个业务部门建立起密切相关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我们知道,董事会是全行中进行风险控制的最高的决策机构,它主要是对风险控制的整体战略进行决策,它需要对风险控制负最后的责任;不受其他部门干涉的风险控制部门是垂直领导,它的具体任务就是负责管理本行的风险控制,推行建设风险控制体系。在执行这个层面上,要把原来商业银行的相关的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变化,这样就能够做到是以业务流程来作为工作的重点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相关的业务部门也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对风险进行控制的岗位,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是要把产生风险的源头找出来并且要控制住。

二、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现状及其问题

自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不断的发生着想不到的变革和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也在不断在加大,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在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经验和知识。我国有很多的商业银行不断的利用一些外部的中间的力量,把一些很知名的中介机构的好的风险控制系统软件引进到自己的体系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把自己的风险控制机制建立好,同时也把自己的业务流程发展好。尽管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建立风险控制机制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它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太追求业务指标,不理会风险控制

我们都觉得市场占有率的高低是有规模的大小来决定的,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商业银行的利润受到商业银行经营总资产的影响很大。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的特别的慢,这些因素主要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以及传统的心理方面的因素,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对外进行贷款的时候,他们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利润。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保持着不断的增长,这就导致了市场和企业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这也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不断的扩张。另外还有一方面,现在在市场上的竞争是越来越严重,在基层工作的人员的思想产生了错误的想法,都在抢一些进行贷款的客户,然而却把最重要的贷款的质量给忽略了,这就把贷款的标准给大大降低了,关于信贷的一些重要的规章管理制度给忽略了,这样就使信贷的风险大大提高了。

2.还没有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

现在对资产的风险进行重新组合、转化、清收、处置等的事后集中控制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工作重点,然而在对事前和市中做的相关的工作却很不充足。各个业务部门之间都各干各的事情,都对自己的风险进行各自的管理,没有统一的控制的目标,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沟通;风险控制部门并没有对各个相关部门的风险做好自己应该做的相应的作用,这种作用是检查和督导。有一些情况特别的突出,这些情况就是进行不规范的贷款。

3.落后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事前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很少

国外的商业银行,它们在完善事前的风险和预警的机制的时候,利用了很多好的方法,这样就能够使进行风险控制的过程能够进行相应的全面的监督和控制。但是我们的国家的商业银行,实际上就没有我们所说的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专门的系统。很长时间以来,风险控制的主要部分是分析,然而量化分析这种方法却很少会被利用到。在很多方面它的科学性也是很不科学的,这些方面主要有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检测风险,以前从来就没有对风险进行防范的措施,实际上几乎什么也没有。

4.内控控制机制不完善,风险责任不明晰,风险控制执行力度较弱

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机制方面还是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他还是不能够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得到很好地满足,另一个方面也不能够和银行的小心谨慎的进行经营和进行监督和管理相适应。在商业银行的内部,也没有一个把商业银行的内部的控制制度和操作的规则完全统一起来的系统,有很多的制度存在这样的现象:很粗略、很大概不具体、很模糊不清楚。我国的商业银行就是因为缺少严格、有效率的内部控制系统,才导致了一些不良的资产能够长期的居高不下,这种不严格表现在:审查和贷款相互分离不是很严格,谁承担风险,这种风险的责任也不是很明确。另外还有一些方面的内部控制做的也不是很到位,这些方面主要有银行的会计、储蓄、出纳、信用证以及承诺贴现等这些业务,它们执行的力度也特别的不够,这就使得这些业务的岗位的案件出现了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出现了高发势头。

5.风险管理人才基础比较薄弱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里,在对风险进行控制这个方面的岗位上进行工作的人员很少,同时还没有一些素质高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有较好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先进的控制方面的知识、有很好的关于风险控制理论方面的知识和风险计量技术方面的知识,我国的商业银行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精英人才。

三、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议

1.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现在我们国家正在经历着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要改制上市,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把这个好机会利用好,把这个时机抓住,把股权结构发生的变化利用好,这样把适合自己使用的进行风险控制的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再慢慢的形成是以银行的董事会和他的高级的经理进行领导的,这种领导是直接的、以不受别的机构管理的自己做主的风险控制部门为中心,并且能够与各个业务部门建立起密切相关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我们知道,董事会是全行中进行风险控制的最高的决策机构,它主要是对风险控制的整体战略进行决策,它需要对风险控制负最后的责任;不受其他部门干涉的风险控制部门是垂直领导,它的具体任务就是负责管理本行的风险控制,推行建设风险控制体系。在执行这个层面上,要把原来商业银行的相关的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变化,这样就能够做到是以业务流程来作为工作的重点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相关的业务部门也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对风险进行控制的岗位,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是要把产生风险的源头找出来并且要控制住。同时,各个不同的部门都要进行负责,对自己在对风险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全面的负责。使风险关于横向的发展实现及纵向的控制,使控制的过程达到一种扁平化的状态。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也需要学习一下国际上的大银行的有关的管理模式和控制模式,把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速度大大的提上去。通过把一些有资历的战略投资者,建立一套经营机制和控制体制,能够更好地进行管理,能够把内部的控制进行的更加的严紧,是运作的效率更高,加快体制进行改革和转变的速度,提高对风险进行防范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特别多的例子很好地证明了这个理,这个道理是建立在一个观念上的,这个观念是科学的进行风险控制,这比建立风险识别和对风险进行评估都重要。在国际上,有很多的金融机构都关门倒闭了,他们倒闭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进行风险控制的机制,而是因为他们的大部分从业人员都不重视风险控制。这是因为这样,使全体的从业人员,不管是上级人员还是下级人员,都要把对风险进行控制的观念建立起来,并且要把关于风险控制的文化建立起来,这一方面是很重要的。要想把对风险进行控制的文化建立起来,一方面应该做到要把工作人员的冠以法律的意识提高,是内部的员工能够自觉地遵守法纪,严格的执行各项内部控制体制,大大增强自己的自我约束的能力,把防范风险的根基建立好;另一方面要做到,要把风险控制的知识进行普及,要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认识到自己岗位的重要性,每时每刻都要提高自己的警觉性,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说的就是办事的时候一定要按照银行的相关的规章制度去办,能够把对风险进行防范的安全的屏障建立起来。

3.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目标制定好是很重要的,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现实的实际情况,看是否和实际的情况相符合,也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看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发展,也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培育经营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他不仅是企业,关于它的经营规模和经营业绩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呢,作为觉得的某一个具体的层面来说却不能够过分的强调它的重要程度,不能够因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的利润和经营的规模就把银行所有的东西都掩盖起来;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引起很严重的不良的后果,这个不良的后果就是会严重误导管理层和经营层的思想,这样就会把风险的代价增加,后果严重的话就会严重的把内部的控制的环境破坏掉。

4.完善内部核查机制和奖惩制度、防止风险的蔓延

要把一套好的进行奖励和惩罚的制度建立起来,如果员工能够在执行制度、办理相关的业务的过程当中表现的很好,以及能够很好地执行内部控制的人们进行合理的激励。当有的人员在进行经营的时候,形成了不良的资产,要对其进行严厉的追究;不只是要对直接的相关的责任人员的责任进行追究,同时也要对相关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这样才能够把领导层的责任心提高。

5.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金融信息报告与披露制度

要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水平和它的透明度,样就需要进一步把基本的数据资源、指标、范围和时间的频率很清楚的确定出来和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金融监管的当局要把一套科学的进行识别风险和预警方法建立起来,这个体系有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组成。要尽可能早的对相关的金融机构发出风险的警号,也能够尽可能的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世波.试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改进[J].福建金融,2002(10).

[2]尤玲玲.试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4(5).

[3]黄宪,金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的构成[J].中国软科学,2004(11).

[4]徐朝科.全面风险管理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8).

[5]王少锋.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

[6]龚明华.论金融全球化中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社会科学辑刊,2003(10).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 改革创新 贸易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开始与世界接轨,逐渐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十余年,在这一段时期内取得的进步我们有目共睹,然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也使我国国有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银行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创新,竭力构建面向全球、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规律的管理体系,向管理要效益,从源头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以促进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在下文中,笔者将从三个方面为我国国有银行提出建议,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教。

一、逐渐完善、创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

国有商业银行是指由国家财政部、中央汇金公司直接管控的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三类。目前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共5家。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针对我国国有银行发展现状,笔者在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方面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尽快剥离不良资产、加大工作力度。要想使国有商业银行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存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实行股份制改造,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现阶段,随着我国国有银行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剥离不良资产的工作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良资产在商业银行中的比例仍旧很大,不能适应当前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承诺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期限越来越近,加大剥离不良资产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要加快进行该工作的速度,并通过其它途径对国有银行进行补充资金;在快速剥离不良资产的同时,要大力兴建国有银行控股公司,这一机构的设立,可以代表国家对国有银行进行监督、管理工作,不仅如此,该机构还可以代表国家对国有银行行使控股权并对国有银行进行股权调整,以便对金融机构进行整合;不仅如此,国有银行还要公开招募法人股,建立一种新型的股权结构,在该结构中,要把法人持股或者法人相互持股作为核心,将分散的个人和投资者或者专业投资基金持股补充进该结构中,使之具有多方向、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在公开招募法人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空间范围和所有制特点,努力做到同时兼顾国有法人资本和民间法人资本、合理安排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除此之外还要有计划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度改革。可以通过先设立试验点再广泛普及的方式进行改革,为了确保股份改革成功,可以先选择一家条件适合的商业银行进行实验,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待时机成熟后,广泛开展,面向全国。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用先法人持股,后公众持股的安排方法,这样一来在保证了社会和金融市场稳定的同时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的国家和公众的利益;此外,还可以使境外先上市,境内后上市,这样有利于分散国内市场压力,缓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中间资本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不仅如此,还可以督促我国国有银行按照国际相关规定进行经营和管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管理改革机制。最后可以通过先部分、后整体的分拆方式上市,利用部分产品积累经验,等待时机,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整体上市。

二、强化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提高其综合实力

相关制度的完善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一定要努力完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制度规范,使中小型银行顺利迎接全球经济挑战。首先,改革要从源头抓起,从内部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善于观察市场,努力构建一种符合当今市场需求、满足自身发展特点的内部组织机构,可以聘请国际知名管理公司对现阶段的整体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做到与世界接轨,逐渐缩短在管理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强化危机意识,时刻做好应对国际竞争的思想准备,努力推进管理机构改革工作,建立一系列使顾客满意的服务系统,根据市场需求、公司业务需求等制定业务开发管理体系,以促进后勤保障工作。与此同时,要对基层劳动形式进行改革,实行相关人员责任制,将责任和权力落实在人头上;其次要强化安全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研究出一套完整的风险防范预案,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到客户的信贷资讯与信息登记的工作中,认真分析客户的登记信息,建立国有银行内部的企业及个人的信贷评估体系,努力加强风险管理。还要提高信贷工作效率和相关信息技术保障工作质量,实行内部授权管理制度,将权限与责任明确分配,做到责任到人。要详细审查借贷内容,风险量化,致力于贷后的风险管理工作,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资产保全措施。最后就是要重视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问题,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和人才评价、培养机制,促进其发挥最大的工作潜能,创造财富;要迅速进行业务创新,以便提高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一方面要致力于扩大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工作,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提前培养人才,在拓展经济范围的基础上要丰富国有银行传统的经营业务,使顾客数量稳步上升。另一方面,要明确业务重点区域,对高新技术产业予以适当的支持,努力做到经济快速发展与自身健康发展同步进行。

三、顺应金融全球化的形势,建立和完善适应当前趋势的金融监管体系

在当今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国有银行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努力创新管理,完善相应制度,改变监管模式。现阶段,要把合规性监管作为基础监管方式,同时提高对风险性与合规性的重视程度,努力调整监管思路,做到“事前预防,事后解决”,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实行持续、动态监管模式。与此同时,要在合理的范围内积极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主要表现在可以促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并且尽快出台相关的业务管理条例,明确监管原则,以便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发展。在实行有效监管的同时,可以允许商业银行适当的进行商业扩大结算、担保等拓展性业务,与此同时,要积极的发挥商业银行同业公会的相关作用,规范银行市场,明确收费权力,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尽量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在监管力度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允许银行衍生一些经营项目以拓展业务、降低风险、提高资金流动性。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银行业务经营呈多元化特点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银行可以开展外汇期款等外汇交易类业务。最后,我国国有银行要加强与金融监管组织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中央银行要加大对国外银行研究的力度,重视国外银行的监管成果,有选择性的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机构管理理念,不仅如此还要积极改进银行监管方式,提高监管的整体效能,积极参加国际上的组织的金融监管活动,以便汲取先进的知识、学习管理技术。对于国有银行的海内外管理制度要相当明确与透明化,是工作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工作要点,积极将主动的工作,是人民更好的了解国有银行的工作顺序,方便有序的进行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冒犯,对于海外银行的管理我们还要与西方先进金融机构管理组织进行交流、切磋,交换经验和建议,以促进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的构建,促进我国国有银行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健康、快速发展。

四、小结

综上所述可知,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的国有银行面临严峻挑战、承受巨大的压力,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便更好的适应当前的新形势。除了上述中提到了三方面内容还有很多其它亟待改善的部分,在这里本人就不一一提及,只针对典型问题进行解析。尽管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步入经济强国的行列,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但是我们仍要清晰的看到我国国有银行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存在的问题,我们既要肯定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取得喜人的成绩,也要看到存在的严重问题并根据现状进行管理创新,这就要求国有银行相关管理人员强化责任意识,勇于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促进我国国有银行的发展。作为金融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紧抓专业知识,关注国际金融形势,积极探索,争取针对我国国有银行面临金融全球化现状提出更有效的建议,促进我国国有银行的发展。少年强则国强,我们青少年大学生一定要坚决树立建设祖国的重任,严于律己,刻苦钻研金融知识,并且做到学以致用,便于毕业后积极的投入到金融工作中,并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才能,为所在组织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钟伟.从比较金融系统看中国银行业改革[J].国际金融研究,2009

第6篇

时下一些商业银行经常提出“全员办×”的口号,即要求全体员工参与到营销某项金融产品或业务工作之中,并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于是员工仿佛成了“全能战士”,吸纳存款、营销保险、发行银行卡,样样都干。笔者认为,这一做法须慎为。

一是容易产生低效业务,损害产品和银行形象。金融新产品、新业务一经推出,为了尽快占领市场,打开局面,不同岗位、不同素质的银行员工往往会被安排相同的促销任务。于是在未能充分接受相关产品和业务知识及营销方法技能培训的情况下,只能靠私人关系向客户进行推销。难怪有的客户认为购买产品是为了帮助银行员工完成任务,是银行“有求于我”,而不是银行产品或业务能够“满足于我”。在这种情形下,客户对银行员工营销的金融新产品、新业务首先就产生了一种不信任感,心理上有了成见,行动上自然不易接受。有时由于营销推介宣传不到位,客户使用某项产品与预期不相符,更易对产品产生反感情绪,进而使银行形象受损。

二是与有关规章制度相冲突,存在风险隐患。对照《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银行外部营销业务指导意见》等,银行员工的某些营销行为确有打“球”之嫌。如有的员工在外部营销时接触客户现金,或者做某些本该在银行固定营业场所内完成的业务处理程序等。个别人员出于完成营销任务的考虑,或者在促销过程中采取一些违规手段,或者在营销时偏重介绍甚至夸大产品的优点,隐瞒风险,这些都可能导致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纠纷甚至诉讼。

“全员办×”现象的存在,表明部分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仍存有“先求量、后求质,先发展、后规范”的误区,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还没有真正形成。银行要实现提质增效的业务转型,首先应该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上转型。不能只重数量扩张,或者片面强调“发展为先”,而要做到数量与质量并举,速度与效益共进,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同行。笔者认为,对部分比较传统、相对简单、风险点较少的金融产品和业务,鼓励具备相应专业知识、技能的银行员工自觉参与宣传推介无可厚非,但“全员办×”却应谨慎行之,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涉及较深专业知识、潜藏较多风险点的金融新产品和新业务。银行应建立营销人员资质考核制度,对从事营销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待其取得上岗资格认证后,方可进行专业营销,有效防范风险,提高业务质量。(作者单位:农行江苏省连云港市分行)

第7篇

但不同银行客户使用的便捷性、友好程度和效率各不相同。

如何衡量一家银行电话服务好与差,无疑用户的感受最重要。近日,《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从界面友好程度、接通速度和专业性三个方面进行考量,真实客观地以匿名的方式,调查和收集各家银行的电话银行相关指标数据。

最终从排名结果上来看,中等规模的股份制银行整体表现明显优于国有银行。民生银行的电话银行业务,整个行业来看表现最优,排名位居榜首。

通过对于民生银行相关数据的梳理来看,偏向于用户体验方面的指标,得分都会较高。民生电子银行部客户服务中心总经理崔宇程,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提到了一个诀窍――感动客户。

接通速度最快

民生电话银行业务综合排名第一。在三类分项考量中,两项为行业第一,分别为接通速度和专业性。

对于接通速度和专业性方面,主要考量用户在拨通人工服务项目,到最终客服人员响应客户电话的时间,时间以短为优。

对于银行来讲,这意味着规范科学的流程与合理的安排而产生的效率最大化。

在考量的三个时间段中,民生银行的响应时间相差不大,均在10秒以内。而这一数据,行业的平均水平是50秒,甚至不少银行超过两分钟。

对于专业度的考量,《投资者报》设计是一系列问题,对于客服人员回答是否专业予以评价。

各银行相比较下,民生银行最专业。如咨询“基金和理财产品的区别”时,多数银行的客服人员仅以金额、期限的简单划分为核心回答客户,而民生银行不仅回答这些,同时还告诉客户产品的风险差别。从这一细节看出,民生银行的客服人员专业程度处于较高的级别。

但对于界面友好程度的考量,民生的挂失业务和人工服务在收听项目中,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

对此,《投资者报》记者采访了民生负责电话银行业务的总经理崔宇程。他说:“电话银行业务作为整个银行的枢纽,同样也是一项重要的交易平台,同网上银行一样,给用户多提供一种平台选择。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同样可以办理相关的金融业务。”

这一说法也预示,仅依靠人工不会是电话银行未来的出路,完善有效的电子自动系统,才可以在为用户提供服务上,提供最大化的支持。

响应时间缩短

对于客服人员响应时间来讲,这短短几分钟,决定了用户的感受,也体现了银行的效率。这一项对于很多银行来讲是个坎。一面是成本,一面是效率。

截至2010年11月底,民生银行电话银行业务量达到3045.2万通,其中人工呼入服务386.3万通,人工呼出服务570.1万通。电话渠道呼入接通率达到98.4%。

处理庞大的业务量,不仅仅需要人力资本的支出,更重要的是有效的管理方式。民生的客服人员团队,在整个行业内属于中等规模。这和银行规模本身有关系,另一个原因是控制成本的压力。

响应时间的缩短,是银行业内电话银行业务共同的瓶颈。做到了,就提高了一层服务能力,民生用了两到三年的时间。

“我们当时是把每个月的缩短时间都作为目标,这个月需要超过上个月,每个月都必须有所进步。而这不仅仅需要人力的投入、有效的监控体系,对于目标达成的细化,建立应急机制和科学的排班制度,都做到了才可以达成目标。”崔宇程介绍说。

投诉机制有效

《投资者报》记者在收集银行电话服务的数据过程中发现,各家银行客服的专业程度差异很大,这点从解决客户问题的主动性、回答问题术语的规范化,对于问题解答的专业性可以体现。

对于客服人员来讲,每天面对无数的来电,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情况,苛求完美确实很难。

民生银行另辟蹊径,对于全体客服会有一套基础业务知识的服务,而各业务线下,会做专门的知识培训,不求全才,而求专才。

在拨通民生银行的人工服务专线就可以发现,业务线分类非常的清晰,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客服人员来解答。对于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客服人员会建议转到相应的人工服务,而这只需要等待几秒钟的时间。

除此之外,民生电话银行还有专门的投诉专线。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教学模式;网络实时动态;电子支付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网上购物需求,四大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公司推出了微信支付、支付宝、京东白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P2P等投资理财网站,互联网金融成为时下发展最迅速的产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高职院校传统的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金融专业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将互联网金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互联网金融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一、互联网金融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互联网金融就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结合体,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在互联网平台上构建支付、投融资、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模式。它包括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市场服务体系、金融产品体系、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体系以及金融组织体系等。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效率高、成本低、覆盖面积广、发展快、风险大等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现有的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金融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对金融教学进行改革。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丰富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满足时展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更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

二、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服务也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了互联网金融。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服务水平,国内外很多大型的银行都推出了网上银行的动态演示图,提供了丰富的金融服务项目。国内的四大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个人网上银行、水电费缴费、投资和理财、汇款服务、账户管理等项目的服务动态演示图,给用户网上操作提供参考。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这些服务动态图展示在学生面临,让学生深入其境。演示结束以后,老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训练,老师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随时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在互联网金融课程中具体应用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这门课程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金融发展起来建立的一门新的课程,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也是未来金融发展方向。这门课程涉及了计算机科学技术、通讯技术、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以及管理学。将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引入到该课程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下互联网金融环境以及发展趋势,让学生毕业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因此,本文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为例,将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应用在网络金融教学中。

(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电子支付和网络金融的基本知识、相关技术,以及网络支付工具和特点,支付流程,以及电子支付结算未来的发展发现,熟悉现有的网络银行发展现状、主要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掌握网络金融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难点

网上支付工具、网络银行、网络金融。

(三)教学步骤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计划,然后按照教学计划,老师通过PPT或者文档给学生讲解相关的内容和知识。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第二章内容为例,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电子支付的发展历史和电子支付系统以及电子支付工具。其中电子支付工具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掌握支付宝、微信、网上银行等几个常用的支付工具。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老师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和概念,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实时动态演练。最后由学生到计算机进行仿真演练。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进行总结评价。(四)教学实施老师随便登录到淘宝网站,随便在淘宝中选择一件商品,为学生讲解购物的过程,确定购买的物品以后,放到购物车以后,进行结算,这个时候页面会跳到支付界面中,在支付界面中,在结算环节就会出现好几个支付形式:好支付宝支付,还有网银支付、银行卡快捷支付、蚂蚁花呗等几个方式,老师对这四种不同的支付方式简单地介绍。让学生了解整个操作流程,从而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更好实操。

(五)学生进行实操

老师讲解电子支付的几个常用工具和特点,学生到电脑上进行操作,老师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监督,了解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便于课后总结。

(六)教学总结

实践结束以后,学生总结实践过程中的主要难题:比如网页打不开,登录不了购物网站,以及学生不了解第三方在支付的原理,造成支付不成功的情况,尤其是网上银行支付的方式比较复杂,需要登记注册,过程比较烦琐。针对这些问题,老师进行总结,找出实际原因,进一步给学生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课后进一步的了解。

四、结束语

通过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更好地融入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金融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作者:高华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毛金芬.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在互联网金融课程中的应用——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6,(4):45-47.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 实验教学 内容体系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是教育部制定的本科层次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中之一,属于应用金融学的范畴,具有理论起点高、牵扯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管制色彩相对较浓,金融理论与研究教学一直偏重于宏观理论分析。受金融教学模式的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这门课程在很多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理论而忽视应用, 在实践教学方面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低,这与高校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人才的目标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实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研究思维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亟需建立一套该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学生对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推行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的微观化、技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广泛使用使金融业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金融学科研究对象也经历了一个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到微观的市场化研究过程,微观化、工程化、技术化趋势在金融学科发展中越来越明显,在实践中成为管理市场和指导金融企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其教学内容也表现出微观化和技术化的趋势,如业务流程方面越来越精细化、风险控制方面内容越来越技术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如不配合实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银行业务的相关知识。

2、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操作技能较差,动手能力不强。因此学校的教学必须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特征,具体到金融学专业中则需要培养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业务技能,能够从事金融实际工作的专业人才。面对日新月异的银行业务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为了顺应社会对金融类人才的需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高等院校必须推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对银行业务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可以缩短在银行的适应期,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为以后从事银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实验教学的推行有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系统的学习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和具体的业务管理方法。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进行模拟操作或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在实验室里,在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相关设备和系统,以独立的主体、通过角色转换的形式进行银行业务的模拟操作,可以熟悉、掌握银行相关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系统化知识水平的提高,这种组织形式可以较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的学习兴趣并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的原则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上必须与理论课程相配套,达到知识和能力并重。合理设置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技术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与教学目标相统一的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行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提供一个银行业务实际操作的环境来加强学生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商业银行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内容体系作为一门课程的精髓,设置的合理与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必须与教学目标相统一。

2、科学性原则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业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般来说,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具有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必须与银行经营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并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不断完善,实现实验教学的系统化,使学生既能加深对银行业整体的认识,又对具体业务经营的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的掌握银行业务操作的基本环节和经营管理问题,以适应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3、可行性原则

对于一般的高等院校来说,由于受实际条件的限制,安排所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到银行实地实习的成本非常好高,实验教学相对来说是一种成本相对低廉效果比较明显的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方法。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须具有可行性,教学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实验均可在现有的条件下完成,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提供相应的实验室软硬件条件作保障,配备合理的教学资源,使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立模块化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模块化理论源自于对高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技术开发的研究。近年来,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对模块化理论也非常重视,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认为:“‘模块’是指半自律的子系统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这种理论在现实中也被运用于银行管理上,银行业务可以按性质分成许多模块,每个模块是个性和统一的组合,能够实现银行各项业务的协调发展。在建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时,我们也可以将课程内容根据目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组合成若干个业务模块(见表1),每个模块建立相应的实验室教学操作体系,以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规程为主线,学习和模拟商业银行各类业务的操作要领,通过对商业银行系统主要业务模块的直观而具体操作,与模拟的客户发生业务关系,可以使学生置身于现实银行业务氛围中,进一步熟悉商业银行业务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金融教学内容和金融实验发展之间的距离。同时验证商业银行管理学中某些重要的基本理论,巩固和加强理论课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银行业务模块的具体操作界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系统,应用银行业务模拟系统软件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把商业银行日常业务、决策管理流程以模块化的形式全部纳入计算机处理,形成一个覆盖银行管理过程的教学体系。在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实验报告,任课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四、结束语

最近几年,国内部分高等院校通过建立银行模拟实验室等方式对商业银行实践性教学及管理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说,实验教学仍是金融专业的一个薄弱环节,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时间的积累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也要随之不断更新。目前我们仍需要积极探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马赞军.金融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