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7:29: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机电一体化培训课程

第1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特色建设

国家教育部宣称要根据社会需求为指导,合理化设置科目专业,重点将行业与产业相结合,加快培养优秀人才。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特色建设,要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改进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加强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环节,与就业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机电人才的需要、适应当前的就业模式、带动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上不断分析、探索和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专业特色。

一、创办有特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概念

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化和电子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基于当化机械理论和技术装备,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技术应用开发的基本课程。机电一体化专业课意在培养高素质型人才,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具有专业的操作技能,改革创新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高等专业人才。

(二)创办有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要有其独特的培养模式和专业实训

首先,在专业课的建设中,要坚持将就业环境与教学环境相结合的理念,营造真实的企业实践环境,为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以教师教学为主,以学生为根本,工作与学习相结合为核心,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在提高教职工素质方面,学校要专门为教职员打造一套特定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并且提供相应的培训课程,提高教职工的专业技能,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友好的团队精神,通过培训的机会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打造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血液。学校以学生为根本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全面为学生着想,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在假期的时候为学生提供实习单位,在实践中加强培训力度以及操作水平,从而达到“就业快、学习即工作、成绩能力并进”的教学宗旨。

其次,在实训建设上,校方通过与政府、工会和技术企业合作的同时,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受益的效果。比如在学校和前沿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建造以生产性实训操作项目为依托的研究室,学生的作品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意识,激发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融入社会的实践经验,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开发项目,了解市场最新的发展趋势和信息资源,掌握新科技,提高教职工和学生的专业科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在合作中也增强了师生的团结互助精神,扩展了教学资源,为造就具有创造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最佳途径。

三、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色建设

(一)坚持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将教与学相结合,在工作基础上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从中探索出教与学的有效方法。在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同时,要从课程的整体改革开始,强化专业课程建设,把技能培养作为首要目标。在技能培养中要坚持工学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的建设平台。

(二)将教学理念转为实际行动,促进教学改革

将教学理念转为实际行动,首先要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师资一体化,以专业课为基础,加强信息化改革。其次要利用好兴趣小组为依托,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要注重创新思维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以技术应用为基础,创新出新成果,做好特色教学。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传授专业知识,在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不懈,重复练习,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能力。对于专业知识的汲取,学生根据自身不足进行补充,重点要造就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且从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加强机电一体化建设的措施

要想开办专业的机电一体化课程,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产业背景,选择一个与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平台;其次,要组建一支爱岗敬业、专业技能超强、无私奉献的教职团队;第三,要研发一套根据校企双方合作、工学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方案;第四,要建造一个供学生生产、教师实训、师生科研和培训的实践基地,从而培养出最专业的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方位高素质的,尤其τ诨电一体化专业要求更高,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在高校建设中也越来越重要。通过优化课程系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在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越来越具备特色的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品质。在各大高校中,只通过专业技术知识来帮助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的目标是远远达不到的,还要提高其文化素养和技术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健康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一凡,李邦彦,谢美.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4:207-209.

第2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安全管理

机电一体化的安装工程直接与施工有关系,安装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之后,才会令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得到解决,使其安全顺利的完成。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都会以安装工程的质量为前提。

1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需要企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负责人的过程当中应当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以及义务。许多机电安装企业不具备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不管是企业本身还是企业当中的安全员都是挂名的,所以经常针对具体的安装项目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安全生产制度在实践当中没有完全被落实,施工现场的管理秩序混乱,还会令安全生产没有切实的保障。尽管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存在部分属于国有企业安全组织,但是同样存在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或者是机构的安全部门的管理权限不够。相关部门一般都只有建议权没有基本的决策权。

1.2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现场施工人员在管理上面严重脱节,一些施工人员的素质不够,在施工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存在失误影响了安全管理的质量。在具体的施工当中还存在一些安全教育工作非常滞后的情况,新的工人进入到安全现场之后,没有基本的培训课程。一些工人在施工的过程当中没有基本的常识,导致自我防护能力弱,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工作思想认识不足,安全防护措施也同样做的不到位。施工的进度以及质量和效益都会在很多方面有所缺陷,往往令工人忽视了生产的安全性,对于进度和效益的关注强于对于安全的关注。

2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措施

2.1组织方面的措施

要从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力度,在这一过程当中要加强管理才可以减少并且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要严格按照施工单位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施工。机电一体化施工企业要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没有企业生产许可证就不应当开展这一方面的活动。在实践当中不允许出现挂靠施工现象,要从招投标开始做起,要获得承建资格,不能在范围之外工作。项目经理必须要采取注册制度,要将所有的资料都输入到相关的存储设备当中。政府要针对施工单位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工作,要严禁挂靠施工或者是私自分包工程的存在,一旦发现要严加处理。群众掌握了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之后,如果发现了问题要积极举报,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民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技能都相对比较低,所以要针对民工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为了改变民工的零散无序现状要加强管理的力度。在施工开始之前针对工人开展三级安全教育,要经过考核并且确定合格之后再进行上岗。为了防止安全事故和问题的发生,还需要建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施工单位可以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并给予这一部门实权,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另外积极加快各个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明确施工现场每一个人的安全责任。要深入到各个方面,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教育活动也要加强,让施工现场的操作者提高自我安全意识同时提高自身的保护能力。

2.2技术方面的措施

在正式开展施工之前,要设计编制施工方案,并且要确定施工方案科学合理之后再开始施工。针对一些自然危害要加以防范,比如暴雨、台风、洪水以及雷电的防范措施设计。施工当中要严格按照编制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每一个环节的负责人要承担起责任并且加强施工的质量。在施工现场的生产区以及生活区都要设计好水源的提供场所,要合理安放消防器材,为消防问题编制预案,并且为了保证消防制度能够得以落实要成立义务消防队。一些施工人员必须要在熟悉了施工单位的具体的情况和制度之后再开始施工,防止因为不熟悉情况失误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电气设备的防护以及雷雨的防护措施装置的安装要具体而且具备科学性。在施工之前要聘请专门的人员管理,并且要定期针对这些问题以及设施设备进行维修以及保养工作。进入现场的施工人员要确定戴好了安全帽才能进入,而且要将规定的保护用品配备在身上。施工过程中要尽量文明,施工人员要从思想上入手加强自身的安全意识,以提高安全管理的质量。在施工当中加强安全管理可以帮助施工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安全管理措施将会变得更加科学,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施工人员的安全是一个施工单位前进和发展的动力,而且也是为施工单位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因素。所以加强安全管理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这样才施工环节当中可以减少很多的问题的发生,这样一来就会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就不会影响施工工程的进度,从最大程度上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一种具有直接意义的措施,还可以为企业单位创建自身的品牌赢得机会,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3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目前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管理方面常常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令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不到满足。为了让问题得到解决需要从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方面做起,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使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当中变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玉东.浅议机电一体化安装工程的安全管理[J].商,2015(11).

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可持续、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2015年3月5日,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自此,传统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伴随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 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产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大力拓展,同时也必然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大批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机电一体专业技术人员。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1]。

1.专业建设与地域背景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作为我国中部中心城市,产值超过1000亿的五大产业为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和能源环保。其中,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

武h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于1980年设立,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截至目前,共培养4000余毕业生,为武汉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学校对校企合作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仍大都在校内教学场所进行, 致使学生毕业后与从事的工作未能很好结合, 需要企业再次培养。因此, 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企合作现状

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包括:

①2016年3月3日,与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校企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武汉地铁集团设立订单班的9所院校之一。

②2015年6月5日,与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有限公司签约,正式开启校企合作,互为对方的“实习就业基地”和“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有效地利用双方资源和条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共赢,聘用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俊及副经理林小传两位为机电学院“客座教授”。

③顶岗实习的合作单位包括昆山三一重机有限责任公司、瑞声声光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武汉金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海尔电器等数十家大中型企业。

3.现状分析

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基本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互动,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业方向更加明确;通过建立建设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有效地利用了企业的资源,同时根据合作企业岗位技术要求,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制培训课程和教材。通过企业的生产实践,学生能有效掌握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新知识、新要求,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对口就业率也提高了。初步形成了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良性机制,特别是订单班培养模式效果显著[2]。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同样非常明显,存在的问题包括:

①订单班培养规模小

订单班是学校按照武汉地铁集团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修订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教学,订单班培养课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但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每届学生有150人左右,而订单班每年只招收30人,不能满足培养要求。

②合作层次难以深入

与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很多,但除武汉地铁集团外,合作普遍停留与企业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方面,最终只是解决了企业用工和学生实习问题,甚至很多学生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不高,这对于专业的建设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意义不大。

③质量难以保证

我校的办学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很多学生毕业难以适应从“学生――员工”的角色转变。到了实际工作岗位之后,短期离职率较高。

④校企合作在利益上难以协调

学校的主旨是育人,注重的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上,而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校企之间理念的不同,思想上的差异难以拉近,校企合作很难深入。

⑤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学校和企业归属于不同的行业领域,事物的发展规律、特点和要求都不同,校企合作需要一个健康的运行机制做保证。而目前,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简单的协议作为依据,学生在企业实习、锻炼阶段的管理考核均没有成熟制度可以借鉴,难以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

4. 校企合作的思考

通过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应力争政府、行业、企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与配合,注重探寻学校与企业互动的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始终抱着企业学校共同发展的思想,始终抱着搞好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内涵的诚信态度。从而最终在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校企合作研究和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

①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依据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形成良性互动,以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潜能有着重要作用。

②校企共同完善培养计划,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学校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做到培养目标面向市场,课程设置符合岗位要求。使学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企业的信任与支持,校企合作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③完善考核制度。校企对待学生的方式和要求不一样。企业把学生当作员工进行管理和考核,而学校是教育培训机构,按照学校的规定进行管理和考核。校企合作需要将校企双方的考核、管理制度深度融合,为提高学生教育质量提高制度保障。

④确保校企双方利益。如何确保企业效益和学生实训双丰收,这需要在实践层面上进一步的探索,并最终实习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⑤创新合作形式,促进深入合作。“订单班”形式的校企合作形式既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又保证了学生就业率,效果较好。目前,订单班培养学生较少,专业需与更多企业展开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同时,对学徒制等校企合作形式进行尝试,拓展校企合作形式。

⑥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同时引进企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切实解决企业的技术瓶颈,实现校企利益一体化,并通过校企合作和项目实践培养教师队伍,促进专业发展。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

5. 小结

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远远不够,只有采取更积极的态度,更开放的思想,更完善的制度,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空间,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才能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 才能使专业取得长远发展, 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邹津婷.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科技创新导报. 2016 NO.01:p142-143.

第4篇

为加强技工培养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劳动保障部《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近日,劳动保障部出台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工程根据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结合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新技术产业领域,选择一些重点工业城市,实施若干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大力加强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使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数量和比重有明显增加和提高,缓解高技能人才短缺状况。2002年10月,首先启动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其他项目将陆续实施。

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计划从今年起,利用3-5年时间,在北京、天津、沈阳、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等工业较为集中的30个城市和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10家机电类职业比重较高的行业、企业集团,大力开展机电类现代制造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主要内容是,依托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和效益较好、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和相关专业实习设备先进、师资力量较强的工科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以及机电类高级技工学校,在全国建立200家 “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开展数控机床、模具制造、特种焊接、机械加工以及机电一体化等职业工种的培训工作;依托部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机电项目)资源开发中心”,开发培训课程,开展示范性培训,并承担师资培训;组织实施“全国现代制造技术应用软件培训课程”远程培训,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传输技术,开展数控工艺、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开发、数控机床加工等领域的远程培训项目。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集团和职业学校的共同努力,争取到2005年,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数量明显增加,在技术工人中所占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中青年高级技工的比重达到30%左右。

为推动工程项目的实施,专门成立了由劳动保障部主管部领导任组长,行业组织、企业集团主管领导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承担项目的统筹安排和指导协调工作。

第5篇

【关键词】中职;机械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作者就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相关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对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起到很大的作用,机械专业教育更是制造业也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就我国的制造业来讲,要想提高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强我国中职学校的机械教育。目前,我国很到制造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当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很中高层管理人员差不多,还有一些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机械人才,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对中职学校机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中职机械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授的知识陈旧

目前,我国很到中职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滞后,远远落后于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对新产品信息了解较少,没有能及时地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2.师资力量缺乏

高新技术的发展引起高新技术人力资源的紧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动日益市场化。优秀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纷纷被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吸引,引起机电类师资数量的紧缺。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新兴的技术产业,对教育人员提出新的要求,而原有的教员面临知识更新、年龄老化等问题。

3.培训课程体系松散,不健全

机械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的边缘学科。它融合机械、电子、通讯、仪表、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不是机械与电子两种技术的单混合或叠加。因此,机电一体化必然是作为崭新的技术问世。它既不是传统的机械技术,也不是传统的电气技术,有鉴于此,培训也应建立相应完整的教学体系。

4.教学实践、实训设备不足

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原有的机械实训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实训的项目单一,与目前的实际应用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尤其职业技术教育侧重的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实训教育内容的滞后将严重影响机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效果。

5.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而且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专业先进技术的课程。现有的课程设置也缺乏弹性,没有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课程门数较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冲击了实践教学,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完善我国中职机械教育的对策

为了使我国机械制造也尽快赶上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中职机械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1.加大实验教学环节的比重

业教育更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手段,对于中职教育,实验教学是相当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学校要在实验环节中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让他们把理论知识真正的用到实际当中去。机械教育有其对实践的要求更高,没有实际的操作是很难掌握和应用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学校应加强对现有教师进行机械技能强化培训,同时可以有计划地从大型厂矿企业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为他们开展教学素质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过好教学关,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搞好机械教育奠定师资基础。中职学校应从企业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加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提高了机械专业的教学水平,缩小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的差距。

3.建立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用来形容军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中职学校教员的人才流动也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学校教员水平资历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学质量。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首先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可以抽调有经验、有技术的骨干教师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这样,若干年以后,职业技术院校不仅可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更可以形成一个学院的高等教学风格或专业特色。

4.确定正确培养目标

机械专业是按“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设置的一个综合性强的专业。该专业覆盖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模具制造与设计等专业方向。因此,必须在市场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为该专业确定好专业方向。根据通常的划分原则,可以分为以下4个子方向:即: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②数控技术应用;③机械电力电子;④模具设计与制造。

5.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只是有限的构成部分,这样就要求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

第6篇

首先中等职业机械制造教育目前情况

目前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是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中国也一跃成为制造大国并把2020年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定为力争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并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面对世界制造强国的竞争优势,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职业教育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对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起到很大的作用,机械专业教育更是制造业也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就我国的制造业来讲,要想提高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强我国中职学校的机械教育。目前,我国很到制造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当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很中高层管理人员差不多,还有一些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机械人才,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对中职学校机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中等职业机械制造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到中职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滞后,远远落后于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对新产品信息了解较少,没有能及时地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师资力量缺乏,高新技术的发展引起高新技术人力资源的紧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动日益市场化。优秀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纷纷被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吸引,引起机电类师资数量的紧缺。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新兴的技术产业,对教育人员提出新的要求,而原有的教员面临知识更新、年龄老化等问题。培训课程体系松散,不健全,机械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的边缘学科。它融合机械、电子、通讯、仪表、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不是机械与电子两种技术的单混合或叠加。因此,机电一体化必然是作为崭新的技术问世。它既不是传统的机械技术,也不是传统的电气技术,有鉴于此,培训也应建立相应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实践、实训设备不足,原有的机械实训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实训的项目单一,与目前的实际应用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尤其职业技术教育侧重的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实训教育内容的滞后将严重影响机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而且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专业先进技术的课程。现有的课程设置也缺乏弹性,没有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课程门数较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冲击了实践教学,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再次需要完善中职机械制造教育的对策

第7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基地 校企合作 机电一体化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提升校企合作培训能力、总结高技能人才培训规律建设三个方面。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方向)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岗位能力的需求分析,创新“三元二翼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为特征,融工学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并辐射引领系部相关专业的共同发展;完成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成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以及多门校本教材的撰写工作;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建成专业教师工作室,在技能竞赛和教科研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提升的平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师徒结对、学习交流、内培外引等途径,优化构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较强、富有热情的师资团队;与大中型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建成维修电工技师(高级工)实训场地,电气故障检修室、电气仿真模拟实训中心,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实习的有机衔接和区域职教的共同发展。

一、项目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1.成立机构,加强组织保障

为了保障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本专业建设以系主任总负责,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系部建设领导小组对所有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监控,定期召开例会,沟通信息,保证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保证项目的良性运行。

2.建章立制,规范项目建设

项目组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管理办法,按照学校的要求对建设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有效落实,遵循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专家指导与小组研究相结合,为建设项目的有效推进、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3.细化任务,明确工作职责

系部成立专业建设日常工作组织机构,对各建设模块确定具体负责人,并落实参与建设人员,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项目组将重点建设专业落实分解为三级子项目,并逐级指定专人负责;对具体参与建设的人员进行工作细化,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通过制度的激励与约束,进一步强化“全员创建”意识。

4.学习借鉴,加深沟通交流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建设工作会议及相关培训,与参与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的兄弟学校广泛交流,积极调研,取长补短,共建共享,互相促进。

二、项目建设特色

坚持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平台,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与实践躬行。通过全体师生的锐意探索和孜孜追求,本专业在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总结技能人才培训规律三大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1.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学校依据“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双赢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德国“双元制”的培养要求和自身情况创新了“三元两翼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元”即学校元、公共实训基地元、企业元,“三元”为基础,同轨并重;“两翼”即产教融合模拟工厂和企业师生工作站,“两翼”为支撑,围绕“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重视职业素养的教育,贯彻“德技双优”,最终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并以此为框架,实现了国家职业标准内容、德国工商联合会职业标准内容以及学历教学内容的“三融合”,形成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产业与专业设置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师与企业管理者对接、学生与企业员工对接的“五对接”。

2.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本专业与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在教科研及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进行深度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本专业多年与德国合作的积淀优势,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结合国情校情,积极探索“双元制”本土化的切实可行之路。

灵活采用企业师生工作站、订单式冠名班等多形式创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直接与生产一线对接,促进校企间的项目合作和课题研发,切实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实现校企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承担社会服务责任。充分利用专业师资与教学资源,不断扩大社会培训规模,积极开展退役士兵、省级机关事业单位技师等各类专项培训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经济效益。

三、建设成果

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内涵建设,通过不断地挖掘积累与提炼优化,形成了突显本专业特色的多个典型案例,内容涵盖了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与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本专业的建设过程与取得成果。

1.引进国际化职业认证,推动品牌化专业发展

关注本专业实现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过程中,建立创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成功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转型升级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做法。

2.借力国际化课证融合,创新实践型评价模式

关注本专业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理念,创新改革评价考核模式,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做法。

3.建成企业师生工作站,适应产教研融合发展

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企业的技术人员进学校任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本专业通过搭建企业师生工作站这一平台促进了教师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4.试点兴趣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科研争创新

目前职业院校正在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本专业尝试让兴趣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寓教于乐,提高学习效率。

5.多元意识晨会谱新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本R到岷献ㄒ堤厣,融合学校“树型”教育体系的优势,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创新晨会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由于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本专业在探索“双元制”本土化的过程中取得了诸多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在校企合作方面,需要继续总结、不断优化,借助职教集团的资源优势实现与区域大中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同时,通过项目建设,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在后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培训模式的形成与建设成效的体现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后续还需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

第8篇

关键词: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技术复合型职业培训;赛培结合;国际接轨

“国际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是各国青年展示技能的最高竞技平台,是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国际技能赛事,参赛选手要求是22周岁以下的青年人。第40届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今年9月将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行,将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青年参加约48个工种的技能比赛,而我国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至今未曾参与。参与国际大赛可以更好的以此为窗口,接触和了解世界新兴产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发展,并通过技能人才的国际交流,提高国内技能水平。为迎接这一天的到来拟利用“赛培结合、工学结合”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构建融“教、学、研、训、赛”为一体的教学实训环境,使之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结合我校实际,现将制造技术类奥林匹克技能竞赛基地建设方案做如下设想:

一、基地建设的依据

2007年在日本静冈举行的第39届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竟赛,共包括6个职业大类、41个职业工种(第40届增至48个工种,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每次比赛另外还有官方指定的演示项目,和主办国的技能展示保留项目。竞赛所包含的6个职业大类为:社会和个人服务、时装和艺术创意、建筑与土木技工、信息和通讯技术、制造技术、运输和物流。其中制造技术类是整个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中最关键、投资最大的部分。

制造技术类目前共有12个比赛项目:电气修配钳工、制造团队挑战赛(3人一组,做出一个产品)、机电一体化、移动机器人、三维CAD绘图员、数控车、数控铣、模具工、焊接工、车间电工、构件金工、钣金工等。

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中专门有2项比赛分别叫做电气修配钳工、制造团队挑战赛,这在国内职业院校教学中几乎空缺,这可以通过聘请企业核心专家,组建一个集设计、加工、装配、电气控制于一体的技术复合型职业培训课程体系。

二、建设规划总体目标

引入欧盟、美国制造业职业教育标准,结合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技术规则和内容,建成以实现“国际一流、工学结合、赛培结合”为目标、和现代制造相关专业的技术发展基本同步、能够承担国际/国家级制造类工种的技能竞赛、集成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的一流教学资源这三大功能合一的国际领先的竞赛培训基地。

在建设中,实训的软硬件采购将直接参考欧盟、美国制造业职业教育标准,重点采用奥林匹克技能竞赛赞助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工种指导人员采用全国招聘和全球招聘相结合,全部教学流程和教学资源的实现可基于SCORM(是可共享对象参照模型的英文缩写,是由美国的教学管理系统全球化学习联盟所制定的远程教育标准。)和工业PDM(产品数据管理,是一门用来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及与产品相关过程的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化管理,

真正构建融“教、学、研、训、赛”为一体的教学实训环境,并保障基地建设的示范作用和可持续发展。

三、基地总体组织架构

1、管理结构

如上图所示,一般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三个技术中心,覆盖15―25个工种职业。

2、筹备建设过程的流程

四、各技术中心硬件建设方案

1、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中心

该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数控加工维修、机器人调试装配、自动化液压气动系统装配与调试为切入点,实现与先进制造企业工作业务的结合。根据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和实际的工业需求,重点投资下列系统:

机电一体化实训系统控制平台、货料传送带、搬运机器人、自动立体仓库、条码识别系统、GPS定位系统、RFID射频识别系统、PLC控制系统的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移动机器人实训系统;液压气动教学实验台;图像识别、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针对控制系统的实验套件;汽车控制系统模型等。

2、电子电器应用技术中心

拟将自动化技术和电子实训统筹考虑,统一构建电子技术中心。该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有2个方面:一是以工厂车间的电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和开发为切入点,通过虚拟工厂控制的方式,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产学结合的特性。二是以单元生产、生活电器产品的推广和应用为切入点,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尝试建设电器电子技术应用和开发为主线的校企合作项目,从而体现其技术服务功能。

3、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中心

这几年国内的示范院校数控基地建设和全国数控大赛都已取得了一定经验,但通过对比,奥林匹克技能竞赛的电气修配钳工、产品制作团队、移动式遥控机器人三项比赛内容在国内基本空缺,其特点是对综合实训技能要求很高(机电结合、电脑与手工结合、设计和制作结合),为此需重点建设如下内容:

设计/测量/加工一体化实训平台――CAD/CAM软件、数控机床与测量设备的集成;

数控模具实训平台――注重钳工、特种加工、高速加工、CAD/CAM/CAE的应用集成;

产品设计/制作团队实训平台――基于产品(项目)的实训,要求配置工具类半自动机床、欧洲标准的钳工修配电动工具、CAD/CAM/CAE软件、产品动力学仿真系统等;

仿真软件应用平台――几何仿真(Vericut)、机构动力学仿真(UG Simu ,Adams)、Festo Robot Simu等。

五、基地“软件类”规划建设

1、公共基础服务平台建设

现场工位视频监控与设备调度系统――可以由中央控制室监控每个实训操作工位,并可以实现对多个培训项目的设备(如一台多轴加工中心可以既培训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CAD/CAM又可实现电器维修与控制培训)实现时间调度管理,并具有对车间现场设备过载和危险状态的自动侦测和报警功能。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管理所有的多媒体课件、实训项目教案、实训设备技术参数、考核题库、学员培训过程日志管理数据、用于训练的产品数据等(示意图如下)。教师不用花时间和精力去想怎么写教案、做课件,教师只需专注于对具体某项技术的掌握和指导好学员的操作过程,每个实训项目都是基于任务或问题的一体化训练,教师按统一的标准教案、标准课件、考核标准来指导训练;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可聘请国内一流企业和高校、职业院校专家用3~5年时间滚动开发建设。

2、加强各技术应用中心虚拟实训环境建设

培训资源的数字化极为重要、关系到培训过程能否与现代制造企业的生产环境相适应、能否实现一流专家培训知识的管理和应用、能否实现教学内容和国际一流企业技术需求基本同步、能否开发出数字化立体教材系统、能否以较低的成本和时间训练出合格的高级技工。各子中心将通过现场语音视频提示系统、仿真系统来构建虚拟实训环境。

3、教师、教材、课件服务系统的建设

教师网络培训系统(可在国内现有先进的平台上建设)――集成全国一流或国外专家的技术案例,建设领域专家的知识库系统,可以保证师资培训每时每刻都可进行,实现“缺什么、学什么”的个性化师资培训方式,并建立实训教师和基地技术专家的网上协同工作环境。

基于SCORM最新国际标准的电子教材系统――可以实现完全按照具体企业要求定制的临时教材,当企业设备或软件变化时,教材可自动更新。完全可以避免目前职业教材落后工业实际的现状。

组织开发部分工种(主要是机电一体化、机器人、多轴加工)职业培训教材(可借鉴国外成熟教材,同时可参考美国AMS(美国制造协会)发行的大量先进制造的视频课件等),使培训教材直接能和国际接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们应在已有基础上,尽快针对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制造技术类专业工种竞赛基地的要求,继续加强硬件、软件资金投入,建立一个全国一流、国际领先的奥林匹克技能竞赛基地,使我国能尽快在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舞台上展现中国制造大国的实力。

参考文献:

第9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职业能力;教学一体化

机电专业是机械、电气、计算机控制等学科的高度融合,机电技术是各种高新技术的基础,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与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产业转移,沿海地区航运、造修船等机电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机电制造业迅速崛起,高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再加上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尽快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深人了解现代机电产品的技术含量及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的变革。首先明确高职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现代制造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但不能满足于仅在第一线充当劳动力,其工作范围主要是从事技术、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发设计工作。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职业人,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为了突出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探讨了高职机电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实践环节、教学模式、考评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并试行了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为适应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纷纷对机电专业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这种改革是在原有机电专业教学框架下完成的, 即专科层次的教育只是将本科层次教育的专业课减少一些,并降低部分课程的难度,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表明,现有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训学时分散在各门课程之中,数量较少,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且不少实训缺乏合理、完善的考核办法,期末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实训课很不重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伴随着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理论教学中已及时增加了这些新的内容,而实训教学却严重滞后,实训内容长期不变,内容上以理论验证为主要目的。有的则采用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训的方式,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教改之前,曾经有学生反映:“进校快一年了,家里的日光灯坏了都不会修。”

3.专业特色不明显

各科实训之间的关联性较差,未形成有机的联系,尤其是缺少工程实际案例,无法形成专业特色。实训教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与整体优化。专业实验的工程特征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这里的“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而且指以操作技能为中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一种综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适应市场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课程设置上处处体现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学生技能训练。这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纵向为主的框架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科学创造潜力为目标。但其毕业生出了校门并不能马上独立工作,需要一个见习期,有个师傅带一带才行。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其毕业生离开学校,只需一个短暂的适应期,就能迅速上手,顶岗工作。机电专业课程设计应根据行业的发展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为核心,采用核心技术课程设置一体化(以专业核心技术为中心设置相关课程)和“四层一贯穿”(四层:公共课、专业理论、实训模块、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及“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向专业、专长到实际应用方面的发展,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以机电专业下的数控技术方向为例,来图加工要求先看懂产品图纸。来样加工则需要进行产品测绘、图纸设计,接着进行机械制造的工艺设计,再将毛坯通过数控机床的成产品,随后进行产品质量检测。为了保证这个生产过程的顺利完成,应该在产品设计环节开设机械设计基础、模具设计及制造课程:在机械制造工艺环节开设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及应用课程;在数控加工环节开设数控编程与加工、数控特种加工技术等课程;解决数控加工的操作与应用的问题,在产品质量检测环节开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等课程。大部分课程应该在数控实训中心进行,采用“教学一体化”培养模式,边讲边做边学,切实提高职业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以往主要沿袭普通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主要由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所授知识,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围绕一线生产和管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针对性不强。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具有专业技术能力,还具有职业关键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工作过程引导学习活动,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和序化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各种项目任务。通过学习体会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教师和管理者要树立新的观念: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和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学生由被动听变成主动积极参与操作,主动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教师可以少讲理论知识,但要带学生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到了知识,真正提高了能力,这就是好课。故而对老师也有了新的要求:既要能讲又要会做。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学一体化”模式。灵活地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先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做短期的认识实习,由于高职生大多不是源自企业,感性认识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接着的课堂讲授主要在设有实训设备的教室进行.面对实物现场教学,加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做中学,主要进行机械、电工电子以及微机控制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等内容的教学。这些知识通用性强。适用于装备制造、汽车、船舶、飞机等各机电行业。为学生将来的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在“电机拖动”等课程采用这个方法之后。学生分析搭建典型控制电路时增强了自信,教学效果良好。

(2)项目教学法。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和训练项目都来自企业实际。比如机电专业船舶电气方向,可采用电动液压起货机控制系统、电站并车解列等案例,先让学生经过思考,收集资料信息,并独立进行复杂回路的分析,同时在实训台上进行元器件的选取、回路的搭建、调试运行、故障分析等,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方案实施、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环节,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顶岗实习。到关系紧密的企业,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实际产品的安装调试,比如电控箱、船舶配电板等,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早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技术水平。

3.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毕业生不仅获得的毕业证书应达到这一标准,而且获得的“双证书”或“多证书”也应达到与此相应的标准。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通过认证的学生的成绩可以当作本专业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或者把某项国家认证引入正常教学程序而取代相应的学科教学。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动手能力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工作计划制定、元件的安装与调试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能力;

(2)对于知识目标,着重考核学生对元件工作原理、控制电路工作原理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方法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4)社会能力,则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心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

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的考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后递交的报告作综合评分,知识目标方面则主要通过考试或通过回答教师给出的与项目相关的问题进行考核。

4.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为重点。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突出实践性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的培养优势,扬长避短,明确校企分工合作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实践,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目标评价;双方实现设备设施技术信息与人才资源的共享,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和智力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良好的合作教育,实践教学的经费、实习场地。乃至课程和毕业设计的题目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企业能对学校的建设提出良好的指导,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学校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同时。企业还能获得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产学结合可解决高职教育实训室建设资金不足、设备更新淘汰快、实训教师不足等问题.又使高职院校有了造血功能。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中,注重开发和经营,创办与专业设置相联系的经济实体和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与作用,通过自身积累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创办经济实体,学院可以采用灵活的资金政策和运行机制,鼓励教师自己设计、制造与改造教学实训设备,加强研发能力,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