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7:29: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秋节课堂活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 键 词】 课前准备;活动巧引;情感磁场;资源取舍
上过品德课的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翻开品德课本,教材每一课的板块内容主要以图片、话题等进行情境设置,文字表述较少,如果课堂上就拿着教材“照本宣科”,那么,好几页的内容只需半节课就over了。这样的课堂毫无实效可言,更别谈生动性和趣味性了。究其根源主要在于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前准备。
一节成功的品德课,课前准备必不可少。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台上精彩的演出离不开台下幕后的精心策划,同样,一节生动有效的品德课也离不开充分的课前准备。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奠基石。如何使学生趣味盎然地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地上好品德课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一、活动巧引:让“乏味知识”显“趣”
小学《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除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外,还有机融合了其他诸多方面的常识教育,如法制、历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但这些常识性课文知识性强,缺少趣味性。如果课堂教学呈现成人化、模式化,就会使教学单调、枯燥,缺乏吸引力。儿童化和情趣化的活动形式,不失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求知欲的一种好方法。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的《影子的探索》一文,包含了大量的科学小知识,如何将这枯燥无味的科学常识传授于学生,让他们明白影子的特点和光与影子的关系呢?我把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课前。课前,我带领学生与阳光亲密接触,在阳光下玩“找影子、踩影子”等游戏,学生兴致可高了,他们尽情地和影子玩耍。游戏结束后,我趁热打铁,向他们提了几个问题:影子什么颜色的?它在我们身体的哪边?……通过问题的牵引,孩子们一下子在玩中发现了影子的特点(影子的方向、大小、有颜色等),并要求孩子把观察到的影子画出来。通过课前愉快的探究活动,巧妙地将教育寓于探究体验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味、发现身边的科学,真正做到了在快乐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切切实实为课堂的学习交流打下了基础。
二、情感磁场:让“调查实践”激“情”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课前调查实践。学生在课前进行调查并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的过程中,有了亲身经历,他的情感自始自终处于高涨的状态。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无拘无束的,学生乐意去做、去实践,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教学流程。调查实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情感酝酿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感而发。
为了通过教学达成“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大,感悟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形成热爱家庭的态度”的课堂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组织学生完成两项课前小调查:1. “我有一双慧眼”――“每天,父母为我做些什么”;2. “我是小小采访家”――采访爸爸或妈妈,要求谈谈“妈妈眼中的我或者爸爸眼中的我”。通过课前的调查实践,让学生懂得了自己一天一天在长大,身体在长大,知识在丰富,本领在增强,这些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继而懂得了感恩父母的养育,并以力所能及的自理和家务劳动来分担父母的劳动。
三、资源取舍:让“一地鸡毛”成“掸”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把“培养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充分做好课前材料准备,有助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准备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孩子选择上网获取需要的信息,孩子只需打开电脑网页,输入关键词句搜索,相关资料如同“一地鸡毛”随处可见。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孩子根本无法判断要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何用途?便“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上捧着一叠资料,不切主题地长篇大论宣读一番,有些甚至错字连篇。此时,引导学生对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归类、取舍尤显重要。
北师大版《中秋节》一课,执教之前,我并没有宽泛笼统地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而是对要搜集的资料提出明确要求,做到有的放矢:A. 向长辈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并从日历上去翻阅这个日子,找到中秋节这一天;B. 回忆今年和家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C. 了解过中秋节的习俗和传说;D. 背一首关于月亮的古诗。这样孩子们搜集起来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对如同“一地鸡毛”的资料能加以归纳取舍。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能力,同时又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识,使孩子对中秋节有了全面了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准备既是教学活动的开始,也是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保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多渠道多方面搜寻有效资料,在活动中认知,在调查中感悟,在搜集中整合,最终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的生机,促进学生自我品德的健康发展,促进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韩泽平. 浅谈小学品德课教学课前准备[J]. 当代教育科学研究,2012(2).
关键词:课件;生活情景;激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地为学生设置各种有趣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让学生在快乐中生成新的知识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以前很难实现的教学愿望,现在制成课件,通过课件演示,终于能实现了。
一、通过课件演示食物激趣
食物人人都需要,特别是孩子在课堂上看见自己喜欢的食物,那更是乐不可支,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在教学“倍数”时,带着甜蜜的微笑走到讲台上,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苹果有什么用处吗?”一个学生说:“苹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妈妈说是儿童的金果。”另一个学生说:“苹果还可以卖钱,为家庭增加收入。”……我高兴地说:“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让同学们看看苹果还有什么用处?请看课件演示。”课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苹果。这下,孩子们可高兴了,一下子集中了注意力。我抓住时机开始教学“倍数”。我利用课件进行了许多倍数关系的食物演示,学生在快乐的欣赏中学懂了“倍数”。我在结束时对同学们说:“苹果是香甜的,我们的学习生活也是香甜的,愿同学们学习愉快。”
二、利用课件演示美好的节日激趣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都有它特定的意义。我们把这些节日情景制成课件,通过演示,即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教育,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时,先用课件演示中秋节人们吃团圆饭,夜晚一起赏月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就中秋节各种形状、各种价格的月饼,各层人们中秋吃月饼所表达的意义相同――即“团圆”,引发开去,通过课件演示月饼价格的变化和分月饼,把整数乘法,小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融为一体,即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最后我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我们不但懂得了中秋节的意义,感受到了团圆时的快乐,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学到了数学知识。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多发现数学问题,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你的数学一定会学得很棒。”
三、利用课件演示优美的景物激趣
优美的景物会使人心情舒畅。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利用优美的景物,可以激发学生的激情,引发他们观察、思维的能动性。我在上“倒数的认识”时,用课件放映了许多优美的山水图,让学生观之心悦。边看图边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课题,很自然地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打好了基础,受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课件演示游乐情景激趣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动性大,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怎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学好本节课的知识,老师可得多动脑筋。我就利用课件,把知识的传授建构在一定的游戏中,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愉快的学习,课堂也就不显得枯燥。我在上“角的初步认识”时,先通过课件放映游乐园图。游乐园中有许多色彩艳丽,形状各样的玩具。各色光线闪烁出各种物体的角,从而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中安排了折角、玩角等活动。又回到课件演示,再进入游乐园。这节课,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很好。这都是课件帮了我的忙。
关键词:创设情境;点燃激情;资源整合
一、目标明确,扎实有效地教学
1.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情感
创设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符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情境进行教学,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在情境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在拼音课ie üe er的教学伊始,刘老师播放了课件,一个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在图文并茂,音韵极佳的动画中娓娓道来。唤起了学生对刚刚过完的中秋节的记忆,此时学生的目光已被美妙的画面深深吸引,思维的大门已被悄然开启,教师运用了课件创设了中秋节团圆吉祥的情境,不仅让学生走进了课堂,还通过一首儿歌巧妙地把今天的教学内容蕴含其中,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清楚明白地揭示了课题,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ie、üe、er的内驱力。
2.游戏呼应,点燃学生激情
现试行的许多版本的拼音教材都是先出现一幅图,然后旁边有一个字母,图片表示字母的音或形,或是音形兼备。在课堂上呈现教学内容时也是这样的顺序,开始学生还比较有兴趣,漂亮的插图吸引了学生,但之后难免是机械的朗读与记忆,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面对这种情况刘老师想方设法地把游戏引入课堂,争取让学生的眼、口、手、脑都动起来,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完ie、üe两个复韵母后,刘老师奖励大家做游戏,设计了听力游戏:听老师发音,听到ie举左手,听到üe举右手。这时的学生耳、眼、手、脑都调动起来了,先要用耳朵认真听老师发音,然后看清黑板上两个拼音字母的位置,大脑迅速作出反应,举起手。此时的课堂动起来了,跟着老师发音的变化,学生迅速变换着左右手,在大脑的运动、手的运动中,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生识记着、辨别着两个韵母,记忆更为扎实有效。
像这样的游戏还有很多,如,开火车、送信、变魔术、小表演、摘苹果、猜猜看等。游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仅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玩中自己总结归纳了所学的知识。
无论是课件的使用还是游戏的运用,我们的目标都是让学生清楚明白地知晓学习内容,扎实有效地学习新知。在拼音教学中,我们有的老师喜欢拿以前学过的拼音来比较,这样容易让学生混淆,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从儿童认知的规律来看,在学新知识时最好不要这样比较,当所有拼音都学完后,再让学生比较记忆会更有效。
二、资源整合,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拼音课不仅是教会学生这三个拼音字母,也应渗透听、说、读、写的训练,纵观刘老师的课,时时处处渗透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刘老师运用课件、图片、游戏等多种资源的整合,对学生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听、说、读、写训练。
1.让拼音教学与说话训练相结合
镜头一:
导入新课时,刘老师就安排了说的训练:中秋节,我通过这样一个简短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把话说完整的品质。
镜头二:
在游戏“摘星星”环节,学生自信地走上讲台摘下心中喜欢的星星,刘老师适机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当我们看到一个个学生站在讲台前声音响亮、动人地说道:我摘到的星星是……时,不得不感叹学生表达得完整与清晰,感叹老师在说话训练上花的心思。长此以往的说话训练,必将在每个学生心田撒下语言美丽的种子,收获孩子们说话能力的提高。
2.让拼音教学与听力训练相结合
学会听是学生薄弱的基本能力,而听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听力训练恰恰是现在我们教学中忽视的问题。
(1)学会听正确
在刘老师的这节课中,我们看到了她对听正确这一品质培养的重视。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①开火车读后,刘老师总会问学生:这列火车中谁读得最棒?这就是对学生听正确的高度要求,要求学生在听这七八个同学读时要十分认真仔细,要听准确每个人的读音,从而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看似简单的一问,对学生来说却有一定的困难,然而对听正确这一品质的培养却有着重要的意义。②游戏环节要有听力训练的意识。游戏不仅是为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新知服务的,更要渗透进听的训练。刘老师在教学完两个复韵母后设计的听力游戏举左手、举右手就是一次有效的听力训练。安静的课堂,学生要全神贯注地静心听老师发音,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判断,作出反应。听力游戏还有很多,如,数字法、找朋友等。
(2)培养听的鉴赏力
听正确是听力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培养听的鉴赏力应是我们追求的听的更高境界。何为听的鉴赏力呢?能对所听内容判断对错、好坏,能在他人的发言中汲取精华,碰撞出自己思维的火花,说出与众不同的话。刘老师在教学üe时,出示一幅月光星空图,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第一个学生说:看到了月亮和星星。我们就要引导第二个、第三个学生站起来不说相同的话,要说出有自己的想象和思考的发言,这就是听的鉴赏力的培养。
3.拼音教学与读写训练相结合
er的发音教学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刘老师运用课件示范读,让学生清晰而直观地从图片获得准确的发音位置:舌头由伸直迅速往后卷,学生在获取形象直观认识后发音很快到位,在开火车读、指读中,刘老师发现有的学生仍读不到位,便充分运用了课件这一有益资源,反复播放,让学生反复模仿,从而达到读准音的教学目标,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在这节课中,写字教学强调的是写的顺序,此时的电脑老师功不可没,直观清楚地展示了笔顺,学生一边嘴巴里念“第一笔竖,第二笔点,第三笔e”,一边书空,充分调动起耳、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将字母字形掌握得更牢固。
一、精心做好课前准备活动,丰富道德认知。
课前的活动准备是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课前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道德感知。教学不囿于课堂的40分钟,而要把学习内容拓展到课前,让学生体会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家庭中,到社会上、学校里观察、调查、了解、搜集、整理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1.资料搜集。
资料搜集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文字资料搜集。如《团团圆圆过中秋》,教材中只有两页、四幅图内容,信息量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上课前,学生纷纷拿来资料:有中秋节名字的由来、中秋节的历史、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课堂上,请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搜集的内容,文字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中秋节有全面的了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
图片资料搜集。如《找秋天》,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课前从网络、报纸、画册上找来秋天的图片,从相册里翻出秋天的照片。课堂上学生将这些图片进行展示交流,师生都强烈地感受到秋天的美。
视频与音频资料搜集。如《学校规则面面观》,课前组织学生在操场做游戏,并录下视频。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回顾在操场做游戏的过程,看完后问学生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探索,体验了解规则的重要性。视频与音频资料的融入,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实物资料搜集。如《小小丰收会》,这节课需要很多秋天的收获物,只靠教师准备是不够的,所以动员学生分工合作,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秋天果实。课堂上,引导学生将这些果实分类,通过游戏熟悉它们的形状、颜色等特点。通过实物教学,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初步了解,为以后的科学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就是用仔细察客观事物或现象并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的活动。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如主题《小苗快快长》教学前一个月,让学生种小苗,并填写小苗生长记录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介绍记录表,交流种植经验。
3.调查访问。
儿童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印象和更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前做有关调查,从而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如主题《我们的大地妈妈》中有一个这样的表格,这张表格是让学生在调查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在相应的表情下面填写“√”,然后讨论应该怎样保护身边环境,课前的调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在品德课里显得尤为重要,几乎每堂课课前都要布置学生准备,否则活动会很难开展。课前准备活动,为课堂中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前提,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保障,为课堂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真实有效。
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体验探究活动过程。
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有效的品德课活动必须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品德课堂是学生品德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围绕主题,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
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从一滴水说起》。为让孩子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淡水资源的匮乏,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合理选择活动载体,注重课堂生成,设计的教学活动重视孩子的切身体验,深深地震撼孩子们的心灵。
1.画面激情,打动人心。
为了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的地球仅占百分之三点五的淡水资源还在不断地减少,一上课,老师简单谈话后就用课件出示了一幅幅淡水被污染、破坏的图片,触目惊心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刺耳的警示声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为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中国水资源的缺少打下情感基调。为让学生体验中国淡水资源的缺乏,老师又用课件出示一组反映中国缺水状态的可怕数字,这时学生脸上出现十分惊愕的表情,心灵被深深地触动。
2.活动体验,深入人心。
在让学生认识了淡水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后,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加深切的感触,老师又设计了一组体验活动――切苹果。在一次又一次的动手中让学生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
课标强调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生活体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强调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老师从课程理念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深深思考选择怎样的活动载体能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体验这种淡水资源匮乏的严重程度。设计的切苹果的活动从四分之一到八分之一,从八分之一到十六分之一,一次一次地切,学生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当他们知道原来我们每天随处可见的,毫不珍惜的水只有十六分之一苹果片上的一层薄薄的苹果皮时,学生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而这样的震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节水的种子。
3.随机生成,震撼人心。
在课的结尾,当广告片的画面定格在一双大大的眼睛上滴下的泪水被一双稚嫩的双手接住的时候,老师宣布下课。每一堂课,由于所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因此在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老师意料不到的情况,如何针对这种意外及时调节自己的教案,这是新课标下所有的老师努力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老师看到学生深深地被广告片中由于人类任意地浪费水资源而带来的惨相所震撼,特别是定格的画面:一只被放大的绝望的眼睛上滴下的泪水,被一双稚嫩的双手接着。就及时改变本已设计好的教案,教学戛然而止,让这一幅意味深长的画面永远地定格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孩子们看到忘关的水龙头时,印入他们眼帘的绝不会是老师说的不要浪费水的话,而是那绝望的眼睛,那一滴凝重的泪水。
三、积极拓展课后延伸活动,促进良好品德行为形成。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活动时间、空间有限,而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一般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所以活动需要持续较长时间,空间上也更多地要求社会化。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把品德与社会活动与校园生活实践、家庭生活实践及社会活动实践有效链接、有机结合,对学生的道德发展非常有利。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促进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
1.校园生活的实践。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设计课外延伸活动时,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利用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班队课等机会对学生行为引导教育。如在新学期开始时,要求学生到各楼层、操场走走看看,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做什么。在学校每一个课间都是学生自由的天地,他们会开展跳绳、下棋等有益的活动,也会做些追跑打闹、恶作剧之类的活动,通过自己的观察,结合课堂教学,学生就知道课间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守规则、有秩序。
2.家庭生活的实践。
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形成孩子良好品质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设计课外延伸活动时,尤其要重视家庭生活的实践。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穿衣、洗脸、整理房间,这些日常小事要自己动手;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积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干农活时,也要和父母一起学着做。还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观察家禽牲畜的生活习性,蔬菜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说说自己的发现,等等。
3.社会生活的实践。
社会是个大舞台,是个大课堂,给我们提供一个广阔的领域。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教师要善于把德育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内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主题《包装袋上学问多》学习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鉴别食品包装袋的知识,利用休息时间和父母一起去购物,消费时注意辨别合格商品与不合格商品,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麦卫清
近段时间,我突发灵感,想与大家分享--新点子,燃点学习欲望。
(一)《挑山工》与《龟兔赛跑》
新学期开始了,翻翻语文书的目录,啊?!又有《挑山工》这篇课文。我紧皱双眉,因为这课很长,趣味性不大,教了几届的学生,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反映不怎样,反而有种厌烦的感觉,怎样才能把这篇课文教好呢?
对,就这么办!几经思考,我终于想到了。
上课了,我微笑着与学生交谈。
"同学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龟兔赛跑,兔取胜十拿九稳,但他骄傲了,在半路上睡着了,结果让坚持不懈,不甘落后的乌龟得了冠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骄傲,要坚持不懈,勇于攀登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今天,我们来学一个新的龟兔赛跑故事--挑山工的故事(板书课题:挑山工),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请找出故事中的'乌龟'与'兔',并说说你的依据!"
话音一落,"哗啦啦",就传来一阵翻书的声音。三四分钟后是"咚""咚""咚"……的举手声,一双双急切盼望回答的眼睛盯着我,好像在说:"老师,我来,我来!"
"那,你们知道挑山工为什么会赢,游客们会输吗?"
"老师,我知道!""我知道!"……
"请在四人小组中交流。"
轰!教室一下子像炸开了的油锅,叽哩呱啦付出了学生们激烈的讨论……
短短的十分钟,在一个龟兔故事的引发下,在一个新点子的激发下,学生知道了课文的内容,懂得了课文的教育意义。更重要的是学习欲望受到了激发,高涨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去读课文,理解课文,从而成功地接收了本节课的教学点。
(二)追月会
八月十五--中秋节,每到这段时间,有关部门总喜欢搞搞征文活动,老师们也就照旧让学生写一写赏月的情况,每年如此,太没意思了。
八月十六,我大踏步进入了教室。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追月好吗?"
"啊?老师,追月不是今天晚上在家做的吗?"
"是的,但我们今天的追月跟家里的不同,是一起来追想来讲讲你昨晚的中秋节,好吗?"
"好!"
"请找你的好朋友与你分享!"
学生们三个一群五个一堆马上在教室里眉飞色舞地讲开了。看着学生们时而紧张,时而放声大笑,时而屏息倾听,时而滔滔不绝,我被深深地感染了,也投身到学生的行列中去了……
"请各队选派一位同学与我们大家分享!"
一翻激烈的推荐与自荐后,代表们一个接一个上台来了,看着他们绘声绘色的介绍,听着台下一声声的赞许声,一阵阵的欢笑声,我被融化了……
"还想说吗?还想听吗?"
"想把这次追月会告诉别人吗?"
"好,那就请大家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部分写下来吧!"
沙沙沙……接下来的是学生埋头写作的声音。
附学生习作:
追 月 会
五年八班 褚海敏
今年的中秋节过得特别有意思,但不是中秋节当晚的赏月,而是八月十六的追月。我想这个追月可以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在早上的语文课堂全班同学一起追月的。
这个追月会的节目特别有趣!
有小怡的"拜神不见鸡":我昨天去了奶奶家过中秋。奶奶要拜神了,惊呼拜神的鸡不见了。全家大动员,马上进行地毯式搜索。结果,鸡原来安然地端坐在电视机旁。原来,是叔叔以为那是晚上烧烤用的鸡,就把鸡放在那儿了……
有何俊龙的"点香":我要点香了,走到神台拿起一捆香,随手点着,怎么想也没想到,不是看到轻烟袅袅,而是恐怖的"噼哩啪啦--",吓得我落荒而逃,爸妈闻声赶来,原来是我错乱之中,居然把鞭炮错当香来点了……
接着,还有小倩的"找鸡",小苏的"很很很",小谢的"假蛇吓人记",小彤的"烤龙眼",小萍的"群魔乱舞",小杰的"梦游星河湾"……
我们都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每一个节目,时而紧张,时而享受,时而会意地笑,时而捧腹大笑,有的同学还兴奋得跳起来叫起来呢!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这个数字时代,兴起了大量符合这个信息时代特点的科技产物:微博、微信……时代在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需要改进。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课程具有开放性,课堂可以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时代已经来临,品德教师需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制作精美有趣、富含知识和技能的品德微课。学生可以在家里利用微课进行课前学习,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实践及展示,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活泼、主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微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如今,很多学生受父母及家庭的影响,从小伴随着数码产品长大。从幼儿时期的看动画片到后来的玩手机游戏,无不让孩子们欢呼雀跃。进入小学学习阶段后,有的家长开始勒令孩子彻底远离这些数码产品,但是孩子已经无法适应没有数码产品陪伴的生活,就像很多大人离不开手机一样。如果措施不当,家长执意这样要求的后果就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讨厌学习,或者即使学习时也在挂念着“精彩”的网络世界。那么,站在学生的立场,如何让学生既能接触网络,又能从网络中学到知识呢?新课标中提到,品德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使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教学实践证明,开展品德微课教学,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能达到新课标对品德教学活动的要求。所谓微课,就是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自己拍摄或者直接搜集网络资源,用学生喜爱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一堂10分钟之内的网络课程,使学生们既能通过观看精彩的微课解解网瘾,又能通过观看微课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一举两得。
二、微课,提高品德课堂效率
众所周知,语文、数学学科都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因为预习能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效果翻倍。品德课堂同样也需要预习,但这种预习不同于语文、数学的预习方式,而是通过观看微课提前了解本节课中一些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以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1. 解决教学盲点,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中的“让我自己来吧”,这堂课的课程资源中有一个小实践,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系鞋带、扣扣子”。如果教师安排在课堂上教学生们系鞋带,是非常不方便的。首先,不管是从自己脚上还是学生脚上,脱下一只鞋拿在手上再进行教学,都是不太文明的举止,学生们肯定也会捂住鼻子议论纷纷,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注意力就分散了。其次,鞋子太小,教师在台上演示系鞋带的方法,坐在后座的学生们势必无法看清楚整个过程,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这一生活技能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达成。如果教师挨个学生教授,课堂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有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若学得非常慢,则更会拖慢课堂进度,这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个盲点。基于这样的困扰,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教学来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首先,教师通过网络搜集资源,找到系鞋带、扣扣子方法的视频或动画版教学,细致演示系鞋带、扣扣子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课前在家里父母的陪同下,观看这一视频微课,让学生直观清楚地学习,如果看一遍没学会,还可以看上三遍、四遍,学生就一定能学会。因此,通过学习微课,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必花大量时间学习这些基本技能,教师也不用拿着鞋子一遍又一遍在课堂上示范,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2. 预学知识技能,提高课堂效率
仔细翻阅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穿插了很多歌曲。学生们喜爱唱歌,但教学生学会唱一首歌会花去很长时间,虽然学生学起来乐此不疲,但课堂时间有限,而歌曲演唱也只是品德教学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所以教师不能花太多时间教学生学唱歌曲,不能喧宾夺主、主次不分。也有教师指出,对于教材中的这些歌曲,可以让学生会唱的一起唱,不会唱的听听就可以了。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他们很喜欢唱唱跳跳,难得在品德课堂上遇到一首歌曲,若不能大声地唱出来,恐怕在之后的教学环节也无法集中精神了。例如,二年级下册“一次运动会”中“音乐厅”板块有一首名为《站在世界领奖台》的歌曲,这首歌曲共有两段,曲调复杂,学生一时难以学会,教师若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学生们刚有点儿会跟着唱,就结束了,学生们势必会意犹未尽。而教师若先领读一遍,再领唱几遍,估计十多分钟就过去了,品德课俨然变成了音乐课。基于这类问题,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堂微课。一开始,就出示“美羊羊”这一卡通形象,“美羊羊”说:“小朋友们,你们好!我国有许许多多优秀少年在奥运会等比赛中获得冠军,我们为他们欢呼,为他们高唱,下面请小朋友们跟我一起学习《站在世界领奖台》这首歌曲,让我们学会以后,把这首歌献给少年冠军获得者!”接着,学生们跟着美羊羊先朗读一遍歌词,再一句一句地进行跟唱,最后连起来唱一首完整的歌。将这一微课布置给学生当作预习作业,让学生在课前学会唱这首歌。即使有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听了几遍还没有学会,也可以重复观看微课进行学习,直到学会。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这个环节的时候,所有学生就都能自豪、大声地唱出这首歌了。这样,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三、微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新课程标准对儿童的能力方面也有如下要求:要求儿童能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当前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教师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例如,二年级上册中的“中秋节”一课,第一页安排了三幅插图,分别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以及“老师和孩子们坐在一起讲中秋节的传说”三幅图画。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准备好“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这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讲完,半节课时间就过去了,注意力集中的学生还算有所收获,而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就白白浪费了半节课,什么也没学到。该页最后还设置了一个疑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对于知识相对薄弱的小学二年级学生,他们能了解的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也不外乎教材中提到的“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当这样的问题抛出来后,学生在没有搜集资料或没有预习的前提下,很少有人能答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通常就会说:“希望大家课后去搜集资料,了解一下。”而一下课,不管是老师,还是孩子,就都很快将这件事抛之脑后了,致使教学目标难以达成。遇到这样的问题,确实让教师为难。但是,如果把这一部分内容制作成微课,让学生们课前进行预学,既能让学生实际参与活动,而非仅仅依靠听老师讲,又能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的能力。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做了如下安排:首先,教师搜集动画版“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的微视频,然后出示学生们喜爱的卡通形象“喜羊羊”,让“喜羊羊”对学生说:“亲爱的小朋友们,刚才播放的两个传说故事是不是很精彩呢?其实,在我们中国这条历史长河里,还有许多精彩的传说故事,请聪明的小朋友们动动小手,从网上或者书籍中搜集几则传说故事,下次带到品德课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吧!”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视频、搜集资料。在课堂上,学生们就可以人人参与,用大量的时间展示和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传说故事,这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品德课堂也更加活跃、精彩,真正成为学生们喜欢的课堂。
关键词:思维方式 养成 发展
作者简介:张红宇,女,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
在《经济生活》教学中,知识目标并不难达到,但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初衷,我们有责任启发和引导学生学经济、爱生活,养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正确地运用其指导自身的经济行为,进而真正地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在存疑思辨中探索
和传统的教师填鸭式讲授,学生被动、机械记忆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区别,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学会学习和培养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此,在《经济生活》教学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热情,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对《经济生活》产生兴趣,在教学的第一节课,笔者并没有直接进入教材内容,而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了两幅图片:一幅是明朝朱载育的《十不足》:“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另一幅是关于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的图示。基于这两幅图片,笔者设置了三个思辨问题,要求小组讨论、交流:1.人类的需求有什么特点?2.拿什么来满足人们的需求?3.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想想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好?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沿着问题线索,积极地展开分析讨论。这一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重要的是透过不同观点的思想碰撞,学生们最终自主形成了“需求无限大”——“满足需求的资源很稀缺”——“要科学有效地配置资源”——“必须学习经济”这一逻辑,学经济、爱生活的热情已经点燃。
二、在生活情境中渗透
学生道德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的,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符合“一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成长”这一教学规律。只有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进而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情感共鸣。
《经济生活》“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框题中,为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切身体会和感受诚信的重要性以及不诚信的严重危害,笔者尝试从“成本一收益”分析的角度,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生活中不诚信的“得”与“失”。在教学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成本”这一概念,让学生领会到失信的危害就是不诚信的成本,这种成本不仅包括个人成本,还包括社会成本。然后要求学生分组比较“考试作弊”、“信用卡欠款逾期不还”、“商贩以次充好”、“摔倒讹人”等不诚信现象的成本与收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不诚信危害的认识越深入,挖掘出来的成本就越多、越全面。此时,再将这一巨大成本与获取的蝇头小利之间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两者的巨大反差使学生在唏嘘之余自动形成了对诚信缺失危害严重的理性认知,“修德做事、诚信无欺”的价值理念悄然植入学生心灵。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实践”,提倡“在做中学”,他认为“离开了参与社会实践,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就没有什么目的”。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只是完全、系统的理论教学,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在生活亲历中体验学习。
在学习“多变的价格”这一课题时,恰巧临近中秋节。笔者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布置每组进行两次市场调查:第一次调查安排在中秋节前一周内,要求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商场、超市调查月饼价格,侧重考察决定月饼价值量的因素,分析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关系;第二次调查安排在中秋节后的第一天,要求每组重新调查同一商品的市场价格,考察该商品价格节前、节后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进而分析价值规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反思商家应该如何确定产量、占领市场、制定策略、推销商品。此外,还要求各组在调查结束后,提交正式的调查分析报告。身临而其境,体验而晓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深深体会到参与的快乐和收获的乐趣。每一项活动的亲历体验、每一份调查报告的撰写,都是拓展思维、提升动手设计能力的好机会,都让学生倍加珍惜。
四、在自主探究中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对学生思维的遗忘。一方面,教师只是单纯地完成授课任务,不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多数学生也已经习惯了依赖于教师的接受式学习。他们不去费心思考“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如何获取知识最有效”、“用学到的知识能干什么”等问题,而是被动地“老师讲一点、自己就往脑子里灌一点”。这种情形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知识沿袭的载体,完全不具备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根本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引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自主探究知识。
关键词:英语课堂;导入;活动设计;激发兴趣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也有句话说:“万事开头难”,精彩的导入不仅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还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导入设计得好,能起到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作用。所以导入一定要新颖别致,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潜能。下面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激发兴趣法
兴趣是学生最大的老师,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一堂成功的课不是老师讲的有多精彩,而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表现积极活跃,都能参与其中,从而掌握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我常采用riddles(设谜),interesting pictures(图片),guessing games( 游戏),stories(故事)来导入新课。
如:八年级上lesson13:I Love Autumn,课文中提到两个重要的节日-中秋节和感恩节,我先让学生讲中秋节的来历,完了之后再补充感恩节,让学生明白这两个节日的时间都是秋天,从而引出autumn这个单词。
二、发散思维法
思维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思维促进语言的发展。发散思维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积极调动已有知识,学会用英语思考问题。比如冀教版八年级上Lesson25 I Want to Be a Teacher,可以设计一个学生去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职业,另外的搭档猜,这样可以聚焦知识,全员参与,给内向和后进生机会,增加自信。
三、创设情景法
创设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际情境。情景源于生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
比如七年级上lesson18:We All Look Different,我会找两个学生,一男一女,站在讲台上,问谁高谁低,皮肤,长相,头发长短颜色等,准备一些道具,让学生装扮一下,然后我会问: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学生会明白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有差异的。Lesson22:In the Restaurant,教师准备一碗饺子,面条的图片并标有价格,让学生扮演服务员和顾客,结合前面所学知识:Would you like sth.please?How much for...?学生自然明白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话题了。
四、温故知新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复习旧知识,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由上节课的思路引出今天的话题。这种方法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如:七年级上册Lesson25:Jenny’s Family,在学习LI Ming’s Family 的时候,可以先复习Jenny的家庭成员和职业情况,后引出李明家的情况。
五、视听导入法
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播放music,songs and videos (flash/movies)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的话题。
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Spring Is Coming!教师可以播放关于春天的视频、图片等活动(鸭子、踏青活动、放风筝及大自然的美景),并且以Spring Is Coming!这首诗歌作为背景音乐,学生会通过试听效果爱上春天。
再比如有一节课是关于节日的,重点的语法知识是名词所有格,我会播放一些有关新年、儿童节、教师节、春节、劳动节等节日的歌曲,让学生听出歌曲并能用英语写出来,学生会很努力地尝试。
六、悬念预测法
这是一种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构成悬念的导入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巧妙地导语如果蕴藏着丰富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用图片、视频、提问等方式,通过造悬念、巧妙地设疑、做预测,激发学生好奇心,学习欲、探索欲,关注新话题。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促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的环境,从而满足学生“乐意参与、乐意创造”的心理需求。
如九年级上lesson 25:let’s Do an Experiment,教师先启发学生:如果我把广口瓶装满水,用硬纸板盖住,然后倒翻过来,问学生水会不会流出来?这时的学生会想出不同的答案,那么教师会进一步去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求知欲。
七、文化背景导入法
通过名言警句,名人轶事,风土人情激发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渗透学生做人的道理。如:七年级上册Lesson14:Colours and Feelings,中国的红色象征着喜庆,白色象征死亡,绿色象征生命,而西方国家对颜色的寓意却与中国大不相同,红色意味着生气,白色意味着和平,黑色意味着死亡,绿色意味生病等。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与时俱进 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课改不仅仅使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学生们对课程的感觉也切切实实地起了变化。“与社会、生活更贴近”是新课改后学生对于高中课程设置的最大体验。
高中政治课教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富有浓厚的时代信息,与时俱进。如何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不滞后于社会现实生活、学生的实际,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是高中政治教师目前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我认为教师要不断地去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处理好高中政治课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关系,力争做到政治课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逐渐把学习高中政治课当做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育人活动,感受到这门课的有趣、有用。
一、教学素材要源于生活实践
高中各门学科中,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时代性最强。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紧跟上时代的节拍,多看报、浏览网页,多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经济发展的新动向,这样才能弥补教材中的材料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缺陷,而且见闻积累多了,讲课时引用材料自然而然就能水到渠成、随手拈来,教师也就做到了讲课新颖、引人入胜,拥有了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如:利用时政热点导入新课,若能加上恰到好处的设疑,往往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自觉性,启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政治学科由于理论性较强,学生往往感觉枯燥难懂,若能把时政热点结合课本知识融入课堂进行讲授,利用青少年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使教材与时俱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发和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身边生活的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渗透到教学中。如:利用课堂前五分钟对收集的时政材料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点做简要评述。学生对课程资源搜集的过程,是学生对社会生活深入认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锻炼自己学习能力的过程。通过搜集和整理及利用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整合时政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理论与现实、知识与能力的统一,使学生对其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生活中深化。
二、教学内容应高于生活实践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这告诉我们高中政治教学要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因此教师要结合时政热点创设情境来剖析重点和难点知识。
“实践性”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的一个亮点,而活动是实施新课程理念高中政治教学的支点,是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启迪学生智慧的平台。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课的精髓。采用时政热点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摆脱苍白空洞的说教,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正确深刻地理解书本知识,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因此教师应该从现实生活入手,把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入课堂,活用时事资源,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研究,创设适合政治学习的许多实践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将时事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和运用,转化为具体技能,赋予课堂以新的气息和活力,从而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质疑的乐趣,收获的喜悦,使政治课堂变成学生自己培育、收获知识的肥沃土壤。
例如:在讲“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一知识点时,正值中秋,我就巧妙地利用中秋节买月饼的习惯,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历,总结每年中秋节前、中、后三个时期月饼价格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马上总结出“节前低、节中高、节后低。”然后我引导学生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顺便导入知识点:“这就是价值规律”,通过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导入课堂教学,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让学生感觉到经济常识就在身边。
三、教学目的要指导生活实践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这句名言告诉我们:理论是简单枯燥的,但他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我们学习它不是目的,目的是学会用它来解释生活,指导生活,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基于生活,重视实践,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突出倡导的两个基本理念,更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与活力所在,唯有引领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才能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基于生活的学习,不只是简单地了解生活或以生活中的材料来论证知识、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引领学生善于提炼生活,勇于创造生活,所以走进社会生活,不能只是在书本上、课堂上谈生活,更重要的是必须在实践中真实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