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7:29: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1篇

一、应用积极心理学调整教师的教学理念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每件事都有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人和事,或许结果会更理想一些。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的限制,出错是难免的。只要有认识就会有错误,但在这些错误中也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客观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果我们站在新的视角对错误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位,会发现错误是一种丰富的资源。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没有很好地把学生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当成一种积极有效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甚至害怕学生出错,认为“没有错”便是成功,于是“没有错”成了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容许学生犯错,以把握生成之美。面对成绩差的学生,我们不能厌恶他们,应该换个角度去看待学生的缺点,用真实的情感、真挚的语言获取学生的信任和依赖。

二、应用积极心理学构建幸福的地理课堂

教育以人的生活为目的,而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所以教育最终是以人的幸福为目的的。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培养人的生活能力,培养人的幸福能力。

1.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幸福。

积极心理学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享受到成功体验,就能避免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进而焕发学习热情。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操作性强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在独立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用智慧生活是幸福的。学生要想用智慧生活,就必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是学会学习的最高要求。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了地理原理之后,让其设计制作验证地理原理的实验装置,如让学生设计验证热力环流、水循环的实验装置等,还可以变作业为作品。地图对学习地理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整理编绘自己的地图册。另外,鼓励学生编写练习题,可大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对待作业的心态,让其充分感受作业带来的幸福。

2.帮学生扬起信心的风帆。

1968年,美国有两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去一所小学对所有学生进行了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名单交给教师,说名单上的学生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其实这份名单是随意拟定的。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却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学习成绩提高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原因是由于这两位都是著名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一种情感,其掩饰不住的深情通过语言、眼神表现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这些学生建立了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这些学生有了显著进步。这个实验对地理教学的启迪是,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言的时候,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会给他们热忱的眼神、鼓励的笑容,如果发言很精彩会以掌声表示感谢和鼓励。批改作业时笔者尝试不打叉,而是用问号或是写评语去评价以细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3.激发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积极心理学提倡,让学生幸福地学习不但要重视认知教育,更要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各章节的难点,寓教于乐,举一些生动的例子。如讲授地球自转意义中的时差时,可以成龙主演的电影《环游地球八十天》为例。剧中“成龙”一行,环绕地球一周,再次回到出发地,实际比预期提前一天,共用79天。原因是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往东要减一天,借助剧情以让学生理解日界线这一地理概念。再如讲洋流时可用电影《海底总动员》剧情导入,小丑鱼玛林和一群海龟正是乘着东澳大利亚暖流南下,借用洋流的力量最终找到儿子尼莫的。用熟悉的电影举例,能使学生兴趣十足。

4.教学生学会审视地理教材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

第2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multimedia assisted instruction in education play an increasing role. In this paper, geography teaching, for example, discusses the multimed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geography teaching.

关键词:多媒体 地理教学 应用

Key words: multimedia Geography Teaching and Learning

作者简介:姜惠玲,女,(1972.11-),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给教学过程增添了无限生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本文以地理教学为例,论述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 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图文音像的有机结合、丰富的色彩和动画的展示、直观的教学效果来创设生动、愉悦的学习氛围,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给地理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使得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可以通过多媒体通俗易懂地教给学生。多媒体信息技术注重知识的传授,也重视智力的开发与能力的培养,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技术保证,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与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地理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教具是挂图、课本里面的插图和一些投影,但这些图像都是静止的,不能反映出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一些抽象的知识,学生也难于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不起来。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动画模拟和演示过程,使学生感受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讨论,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把地理学科中的很多画面通过动态过程表现出来,比如大气环流、水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各种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直观形象地展示出这些画面。可以在3DS平台上利用动画来模拟大气环流,再显示在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下,三风四带及三圈环流的形成、移动等。多媒体可以动态演示也可以静态观察,可以局部也可以整体来看大气环流的情况,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随时调整画面,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借助多媒体可以突出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地理学科,有很多重点和难点,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起来比较吃力,学生学起来也难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可以使地理教学形象化、直观化,提高教学效果,易于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容易理解。利用多媒体,既可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又可以广泛地获取知识,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使难点简易化,易于被学生所理解、接受,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介绍黄山风景区是,涉及到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既是这一课的重点,也是这一课的难点。很多学生没有去过黄山,不了解黄山为什么是我国特点最多的名山。针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黄山四绝图片,再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使这些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具体,学会易于理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讲“地球的形状”时,可以利用动画来演示,用动画海岸观察船的变化过程和月食中月相的变化过程来解释地球是一个球体。讲“我国东部季风影响的雨带移动规律”时,可以画出锋面同时也配以风声、雨声,并用醒目的颜色来标注冷气团、暖气团,这样学生可以了解整个过程,也同时学到了一些专业术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合理分配课堂利用率,运用于复习课教学更有优势,可以复习比较零散的知识点,通过点击鼠标使主界面与分支界面之间自由跳转,学生能够很清楚地了解这些散乱的知识点在整个单元知识结构中的位置。这样在复习中,达到了点面结合,学生的知识也得到了升华,形成完备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果。

四. 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以刺激,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对人的记忆起着重要作用,刺激越多越大,人对这个刺激的记忆就越长久,越清晰。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课堂提供多重刺激,让学生获得各种感官信息,组合起文字的、声音的、图像的材料,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也可以采用交互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给学生提供复述的机会,这样达到的效率会更高。

五. 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

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了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交互性、开放性、个性化的特点,创新了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创新了教学模式,促使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辅助教学环境下,主要教学模式有演示型模式,即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播放教学软件,主要是一些难以用口头表达清楚的教学难点;探索练习型模式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进而通过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个别化模式就是说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多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使用不当,会得不偿失。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为适宜的教学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视听教学;课堂教学;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95-1

一、视听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自然带这一节课时,教师讲授新课前先放一段景观录像――非洲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和亚欧大陆上的温带草原景观。非洲草原上点缀着散生的乔木,时有斑马、长颈鹿、羚羊等出没于草原中;而亚欧大陆的草原景观呈现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象。为什么不同的地区景观不同?同是草原为什么又呈现各异的景观呢?使调动情趣和引发思维融为一体,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去思考、去探索、去想象、去创造、去开拓。

2.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

比如在讲到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中“工业的区位因素”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幻灯的作用,制作一个灯片,把城市周围的主体要素:如资源、能源、交通、河流、农业生产等情况描绘出来,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建立某一工厂、应安置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做既克服了照本宣科的毛病,又给学生带来了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发挥联想,得出结论,掌握知识并把它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深入思考,发挥想象。有想象才有创造,有创造才有开拓。

3.有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

地理视听教学由于其新颖、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并以其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眼看、耳听、脑动等多种感官共同运作,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据心理学研究,对信息的储存来说,单纯朗读能识记10%,单纯听到能识记20%,单纯看到能识记30%,可见,视觉对人接受信息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而视听结合能达到65%。由此可见,地理视听教学,在提高学生记忆能力方面的作用非常之大,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二、地理视听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在运用这一教学手段时,也必须认识到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学手段,它也同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样有其独特的优点,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地理教学中不分内容、不分形式,一味强调地理视听教学手段,那么不但达不到它应起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

1.注重视听教材的合理选择

地理学的内容十分广泛,地理视听教材又丰富多彩。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决不能不加选择的、凡是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通通运用,而是要针对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加以适当选材运用,同时还受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的过程所限制。一般,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够稳定,但机械记忆、形象思维都占优势。因此,在选材上要注意形象生动、具体直观的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好地理解、巩固知识;高中生的注意力趋于稳定,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在选材上应更加注重带有启发诱导性、独立思考性强的材料,提高他们分析、综合、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注意视听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实验表明:在一堂讲授课上适当地使用3件~7件幻灯片或投影片(复习课可以稍多些),或放映片长15分钟左右的电视录像、5分钟~10分钟电影,或听3分钟~5分钟的录音较合适。在一节课中选用一至两种媒体为好,媒体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喧宾夺主,反而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再者,评价一节课效果好坏,并不在于我们用的是传统教学手段或现代视听教学手段,也不在于媒体运用的多少,而重要的是在于我们能不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各种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优势,它总是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相联系,而相对地表现其优势,只有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目的。

3.处理好教师与视听材料的关系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地理视听教学,倡导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但并未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绝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若想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明确: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都大大增强,所以对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05).

第4篇

一、恰当遴选“新闻地理”,寻找和教学内容的最佳契合点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与学科相关的新闻素材引入学习内容,但往往容易具有随意性,形式大于内容较多。教师必须用心遴选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控下,基于教学内容选择好“新闻地理”素材并就设问角度做进一步的思考,确保其更加便于学生顺利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水到渠成的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如2016年两会期间,农业部部长就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玉米生产结构调整问题专门回答了记者问。据此,教师提出问题:我国很多地方商品粮基地地位为何会下降?东北农民应如何顺应国家政策发展农业?很多学生在已有对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等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了激烈而有效的讨论,教师就某个角度建立分析问题的模型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课堂容量因此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教师需要关注所选择的新闻不能只是时间新,而且要对应学习内容,可以依据以往教学时该部分内容所选择的素材,也可以借鉴很多根据“新闻地理”所原创的试题加以改编或原创。

二、重视备课组合作,在借鉴的基础上二次备课

很多教师均清醒地认识到若教师关注与学科相关的新闻素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确实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但囿于教师自身精力和能力的局限性往往很难确保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笔者常常喜欢将自己对和地理教学相关的新闻在集体备课时拿出来和大家讨论,分析一些国家政策提出的背景、一些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如何巧妙的将新闻素材应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等。

如在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差异”内容学习时,结合近几年所提出的几个区域合作的重要讲话和出访,笔者设计了一个动画课件引导学生思考,但该内容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均很高,笔者选取了其中的“一带一路”部分,要求学生就我国和沿线国家的合作方向进行分析,教先展示分析思路,学生加以分析,在学生对我国东西部的差异分析的基础上很快就能有所发现,他们也在更为理想的高度深刻理解了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前笔者参考了“蓝月亮”共同体打磨公开课的所得并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备课组同事们进行讨论,使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学情,避免走入误区。

三、关注学情,适时调节教学节奏

因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时间十分有限但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在充分把握课程标准和测试要求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更多的关注学情,适时调节课堂教学的节奏,避免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现象出现。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思考时间,绝不可出现“低空扫描”的现象。

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常见天气系统”内容时,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观察,若教师简单引入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要求学生分析天气系统类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学生们往往无所适从。笔者依据学习内容分层次安排探究过程,首先分析相对简单的锋面系统,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种不同的锋面系统,教师要求学生依据人教版教材中的图文内容分析其中一个天气系统的成因及对天气的影响,在学习小组分析时教师主动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继续后面的学习内容。下一课在对锋面和气压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安排锋面气旋复合系统的分析,分析完北半球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南半球,最后再展示最新的电视中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讨论分析天气预报的依据。很多学生在教师抽丝剥茧、由易及难的分析中逐步掌握了各种天气系统的成因、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第5篇

为了弥补我国传统教学的缺陷与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号召和满足教学需求,我国信息化教育的教学工具与教育形式都随着信息化的脚步在不断的发展。

1.微信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2]。

1、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庞大的青少年用户群体。微信几乎兼容所有的智能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只要一个手机号码,简单的几个步骤,就能完成微信账号的注册。据统计研究,我国青少年中智能手机及微信使用的普及率高达到85%以上,这就使得微信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成为可能。

2、简单、友好的操控体验,低廉、惠民的使用成本。微信的用户交互界面设计十分友好,即使是初次使用者也能根据系统的提示和生动形象的图标迅速掌握其功能。同时,微信本身不收费,而通过微信发送1000余条文字、20多张图片,也仅需1M左右的流量,加上当前4G网络资费下调,校园无线网全面覆盖,微信的使用成本更加惠民、低廉,促进了微信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发展。

3、突出学生主体,拉近师生距离。应用微信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摆脱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可以在家里、公交、地铁、车站等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同时,通过微信的社交功能,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能够方便向教师表达自己的观念和看法,教师也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加以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微信可以改变过去教师与学生相互孤立的状态[3],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间的友谊,强化了微信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普及。

2.微信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提供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支撑。微信应用到地理教学当中,需要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支撑,特别是一些关于地理知识点的视频以及图片。鉴于微信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才刚刚起步,教师首先可以诉求于网络,从网络上搜罗适合微信使用的优质地理教学资源,通过学习,教师可以尝试亲自制作一些视频和教学素材,以免微信在地理教学当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其次,寻找有效的监督方式,切勿过分依赖学生自觉。由于微信本质上是一款实时社交软件,当中很多的功能设计都是基于娱乐目的,对于一些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使用微信或者其他软件进行娱乐消遣,反而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因此,为了使微信能够更好了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设立一个高效的监督方式,以免适得其反。

再次,应注意革新师生观念,增强探索求知精神。教师与学生应从传统教学观念中走出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通过微信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探索求知精神,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3.提高微信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更多教学资源。我们应当对各类平台上的优秀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我国的“一师一优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面收录了全国各地大量优秀教师的地理教学视频,但这些优质教学视频无法重新编辑处理插入到微信当中。另一方面要加大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鼓励教师和一些组织机构,针对中学地理教学,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

2、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手机软件使用。基于微信的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要在网络环境中使用,这样就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软件使用规范和监管机制。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加强监督,合理的引导学生,规范软件的使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呼吁软件开发者,注重教育领域移动应用的研发力度,不断完善软件的教育属性与功能。

第6篇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中心信息源的地位开始改观,其作用更多是作为一个组织者、辅导者、协调者,传统上的“你问我答”式的单向交往已显得呆板,取而代之的是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敢于质疑,敢于批判。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

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新课程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基本理念:⑴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⑵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⑶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⑷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⑸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并锻炼能力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引导者、协助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

二、案例材料的选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案例教学日益显现出活力。作为一种新型的学形式,它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把许多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案例进行评析、研究和运用,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1、教材提供。教材案例材料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心策划编辑而成的,不可轻易弃之,它与所学内容紧密相连,对理解教材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

2、在生活中采撷。生活中的案例与学生较为贴近,不仅具体、生动。而且易懂、真实可信,运用起来学生会觉得饶有趣味,主动性较强。

3、媒体报道。媒体报到的内容,能使我们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拓宽视野,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以这些材料为案例,贴近社会现实,也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成效。

三、地理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选取与重组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围绕课标要求提供了相关的案例。但由于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必局限于某一版本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可以大胆运用其他版本教材的案例组织教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更多地要自行组织学生以更熟悉的案来进行教学。但无论是采用怎样的案例,其前提条件是该案例要能够达成课标的要求,同时注意防止学生出现“记忆案例”的情况,尤其是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初期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案例进行重新调整后,配以相应的、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展开讨论与探究。

2、对案例所包含的基本地理原理、规律的提取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是对某一事件的陈述,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其本质不在于对案例具体细节的把握,而是要求从案例所提供的具体事实中提取普遍性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解决新问题。由于受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影响,学生中普遍存在对教材死记硬背的现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能够把握住案例教学这一基本要求,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单纯记忆案例”的情况,也就难以达到课标的要求。这种情况在必修三的学习中尤其容易出现,因为不同版本的必修三教材,多数章节都是由若干案例组成的,而对基本原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较少进行详细地叙述和归纳。如果教师仅对某案例作讲解,而没有以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分析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进行提取与归纳,那么学生的学习成果就只是在于重现、复述案例,而当面对新情况的时候,就不懂得如何来进行分析,也就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相距甚远。

3、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阶段性。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在具体形式上有所不同。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初期,由于学生对案例学习缺乏认识,一般可由教师提供相关的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回答问题的能力;而随着学生对案例教学的熟悉,教师可以只提供案例材料,而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其中所需要探讨的问题,然后展开探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某一章节结束后,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案例,并开展探究活动,形成探究的成果。这样循序渐进地实施案例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和能力。

第8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有限,可以保持的时间短,要不时地在课堂上制造一些兴趣点,提醒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所讲的地理知识点上。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日本这一课时,在引入该节内容时,可以先通过课件放映富士山、樱花、和服等图片,激发学生了解日本的兴趣,了解日本保护本国资源意识是那么强烈!而其他国家和地区资源严重破坏这一现象时,课本上只有三段文字进行阐述。此时如果配有图片等资料,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容易集中到思考问题上,并且会形成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直观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多为三维空间,很多地理事物是我们不容易见到,或者是不可能见到的。地理教学使用的教具很难形象地表现出地理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自然这些抽象的知识内容学生很难学。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可通过三维影视宏观纵览地理环境,微观放大展示地理模型、标本,使地理课堂比较生动和直观地模拟地理现实。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太阳系结构鸟瞰图”,能在讲述太阳系结构的基础上,指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形成地球在太阳系结构中的地位的概念。又如“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是地理教学难点之一。利用一张旋转投影片,可显示出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移动的动态全过程,教师易教,学生易学,难点得到化解。多媒体的运用,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 高中地理 教学

时代是在永不止步的前进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时刻紧跟着时代的潮流,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为学校的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的教学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单纯的课堂讲解知识变成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而且对于我国的高中地理授课,信息化教学更是举足轻重,师生的学习由原来的面对着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转变为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更多形象具体的知识,为师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氛围。

一、信息化教学的原因

社会的进步对学生们的素质要求逐步提高,原来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足以支撑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要想在一个新的纪元新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在教学的设备上进行全新的改革,顺应时代的潮流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纸质地图和老式的地球仪并不能对专业的地理知识进行诠释,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知识的规律,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对地理学科的学习。

二、信息化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优势

(一)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给学生造成了疲惫性的学习压力,新技术的应用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之前的地理学习中,教师们一般采用的都是投影仪、地图纸等简单的仪器对地理知识进行讲解,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觉得有一种力不从心的压力,因为这些仪器并不能直观甚至是清楚地解释知识的原理,所以对学生们来说地理知识比较难理解。例如地理学科中的地球运动和三圈环流这些看似简单实际并不是很好理解的地理规律,如果只是依赖教师的讲解,大多数的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或者是掌握这些地理规律和知识。而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学生们很大程度的减轻了这方面的压力,信息技术通过形象的动态图,并且融合教材知识、声音讲解为学生们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直观的视觉冲击,令学生们记忆更加深刻,相比较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更加的浓厚。

(二)顺应时代的潮流

历史的车轮一直滚滚向前,全世界都在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各地的学校也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实行了信息化的教学。虽然不能否认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弊端影响,但是根据辩证主义来为信息技术界定的话,也是利弊结合的,社会的发展如果只盯着信息技术的弊端,那么时代如何进步?也许,会被碾压在历史的车轮下。所以,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实行信息化的教学是紧跟时代潮流,顺应时展。

(三)拓宽地理学习的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书本教学资源有限,仅限于教材提供的知识,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学习范围狭小,有限的资源制约了学生们的知识渴求,而信息化教学为学生拓宽了学习的范围。多媒体教学可以集中多种多样的知识进行讲解,并结合多个案例为学生解读各个知识。学习内容的详细解读,为学生们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机会,知识变得简单,地理学习的压力减小,学生们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三、信息化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师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传统的教学只需要教师进行备课,讲解知识,但是信息化教学下的教师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备课方式,那么教师授课以及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的准备更加充足,为教学准备合适的课件,将信息技术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还需要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将传统与新型相结合的效果。

(二)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地理知识的学习,不能只依靠教师的讲解,还需要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学生对地理学习有了主动性,就会充分的发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制作新颖的课件,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欲望就会提高从而增加学习效率。

(三)组织教师进行新技能培训

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所以传统模式下的教师们,需要进行新技能的培训。国家或者学校应该为教师们组织专门的培训,让教师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从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加有利的学习环境。

结语: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使得学生进行主动的创新性的学习。这种新的模式,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而且也使得教师的主动性得到很大的提升,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新模式。信息化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将是一个教学时代进步的体现,为我国各行各业提供了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肖云.论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其策略分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18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