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知识管理的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7:29:2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知识管理的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知识管理的问题

第1篇

不同的企业家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得而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企业知识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出发点都是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这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由于人是知识的重要的载体,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施乐公司总经理兼执行董事长PaulA·Allair说,知识管理是从强调人的重要性,强调人的工作实践及文化开始的,然后才是技术问题。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六个方面:第一,知识的,以使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都能应用知识;第二,确保知识在需要时是可得的;第三,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开发;第四,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第五,确保知识、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第六,确保组织内部的人知道所需的知识在何处。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力。知识管理,还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公司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培训。它要求公司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公司职员为了保住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公司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公司构成巨大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实现知识共享并有效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以促进企业知识化和企业的不断成熟和壮大。

2、企业知识管理基本原则

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探索实践中企业必须有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实体、目标和知识共享价值体系,围绕这一价值体系,企业能够进行自组织和对知识以及企业知识化进行管理和整合。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即CKO(知识主管)。CKO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使用、保存和转让知识。CKO的地位居于首席执行官和信息主管之间。CKO的基本功能就是开发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集体的创造力的应用与发挥。其主要职责有:了解和熟悉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及本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要求,尤其是企业内部的信息要求;建立和造就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并激励员工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及信息交流;监督和保证知识库中知识的内容质量、深度、风格与本企业的发展一致,其中包括知识与信息的更新;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高级知识管理角色CKO必须能够把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组织带来利润的知识产品。

企业知识管理需要建立递增收益网络。收益递减规律是对经济运行的传统解释,它说明用于提高资源效率的投资越多,获得的边际效益也就越低。但是在知识经济中经济运行的规律则是收益递增规律,它说明知识投入越多所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因此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管理知识的投入和知识投入的收益,建立知识收益的递增网络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3、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特征

企业知识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内核性知识管理和连带性知识管理,前者只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后者包括与知识有关的管理。在企业的知识管理中无论是对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应用等环节和条件的管理,还是对与知识有关的资本管理、资源管理等都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同时,注重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化水平。总体说来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知识管理不等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不少公司常常错误地认为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也就体现了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事实上,信息管理只是知识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识管理强调对人力资本管理和利用知识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以提高竞争力,但是信息管理并不强调这一点。

企业知识管理把知识共享作为核心目标。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鼓励相互协作,培育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通过使用才能从知识中派生出新知识。知识的交流越广效果越好,只有使知识被更多的人共享,才能使知识的拥有者获得更大的收益。在知识交流管理中,如果员工为了保证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而隐瞒知识,或企业为保密而设置的各种安全措施给知识共享造成了障碍,那么将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知识不进行充分的交流,就无法使其为大多数人所共享,也就无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知识交流管理的目的是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十分困难,这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实现在竞争对手之间共享知识的难度。为做好这一点,企业在处理知识产权归属时,应该从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传播的角度考虑,使员工均能共享科研开发的成果(除有合同规定以外),以鼓励员工积极进行知识生产和交流。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是知识管理的目的,通过对知识积累和应用管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的人才资源,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知识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对一个企业来说,迎接知识经济必须首先促进本企业的知识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知识化、劳动者的知识化、管理的知识化和生产产品的知识化。促进企业知识化的重要举措就要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知识和技术、激发员工学习和利用知识技术与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员工知识与技术培训等。对这些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因此,企业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必须设立CKO,建立CKO与知识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强、丁晓琴,《企业知识管理》,《现代企业导报》,1999年第5期。

〔2〕郭强,《我的知识经济观》,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37页。

第2篇

关键词:项目;知识管理;问题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100

1 知识管理对项目管理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项目管理即对项目的管理,它具体包括一项工程、服务或者任何需要系统组织和管理的系统任务。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将项目中的所有资源结合起来进行合理分配,运用各种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实现项目的最大功用,实现超越预想的项目效果。知识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既包括对有形的知识如纸质材料、数据库等的管理和使用,也包括无形的知识如人的头脑、智慧和想法等。知识管理就是要将所有可能作用于项目运转的知识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管理。近年来,随着项目工程的多样化,社会环境的复杂化,项目管理所涉及到的资源类型和所遭遇的管理困境都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状态,这就迫使项目管理者能够统筹全局,重视项目管理的每一个具体层面,并将每个层面都进行优化。未来的时代是人才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知识管理在项目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项目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项目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和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项目龋个人与项目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项目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因应市场的变迁。

2 知识管理的对象

知识管理即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的管理,是建立在知识资源基础上的。明确知识的不同类型,才能再次基础上展开有效的管理模式,为项目管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1 言传性知识

顾名思义,言传性知识也即可以用语言交换和传播,可以看到和互动的知识,它一般是依托于一定的文字或者语言载体实现的,比如知识文库、知识水平等等。言传性知识是最容易受到关注的知识材料。因为它有形地参与了项目管理,通过显性的知识外表对项目管理发生着相应的作用。比如组织一项活动,言传性的知识包括各种类似活动的举办特点,部门成员提交的项目策划,对项目的具体规划和设计等等内容。显性知识是记录于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说看得见,摸得着的。从数据类型的区分上又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财务系统,属于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如我们的会议记录、研究报告等文档,属于信息范畴。

2.2 意会性知识

隐性知识代表了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它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特定场景中,难以系统化和难以交流,因而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和排他性。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以正式的语言,通过书面记录、数字描述、技术文件和报告等明确表达与交流的知识,是对隐性知识一定程度上的抽象和概括,也被称为编码型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超过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成为企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对以知识为核心资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讲,知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大部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特质,应该把隐性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重点。隐性知识的交流是直接有效的,但其传播效率相对较低。

3 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的运行模式

在具体的项目管理模式中,是如何进行知识管理的呢?这涉及到管理科学的方方面面,试举一下例子简要说明。

3.1 依靠项目知识管理平台

在成立一个项目的时候,必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相应的项目知识管理平台,比如网络在线管理平台、相关知识数据库等等。项目知识管理平台是贯彻项目始终的一个基本平台,只有在这一平台正常有效运转的前提下,项目管理才能通过其中的知识管理吸收到足够多的知识信息,为项目管理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平台一般平台内嵌信息公开、互动交流、在线访谈、工作流、智能表单等多个成熟模块,支持不同网站站点集群管理、信息公开、多媒体资源等集约化管理,矩阵式权限管理实现组织结构多维度管理,提供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管理安全等完善的服务。

3.2 营造良好的项目内部交流方式

项目的成立具有不定性和偶然性,在管理途中根据用户需要临时成立的项目组织,因此每个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环境,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来为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营造良好的项目内部交流方式是集中众智的有效方式,这也是项目管理的内在要求。一个项目需要更快、更好、更强的发展下去,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而高效发挥团队精神,更需要项目内部成员实现有效的沟通。项目在经营管理和日常事务中,由于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常常会遇到一些磨擦、矛盾、冲突和误解,这将影响到项目运转,甚至导致项目“死亡”。因此,加强项目成员内部的有效沟通,发挥团队和管理的最佳效能,才是企业未来更好的争取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3.3 建立科学的知识传输流程

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将各种言传性知识和意会性知识融合到一起,实现不同类型知识的有效流通呢?众所周知,现在的项目运行都有一个固定的流程,而流程的各个环节十分繁琐,如果没有得到科学设计将会导致知识的不同层次之间流通十分困难。因此,在项目成立之初建立科学的知识传输流程,使各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能够充分得到发挥是十分必要的。

4 结语

总之,知识管理就是要将所有可能作用于项目运转的知识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管理,以实现更高的效益。知识管理包括言传性知识和意会性知识两个方面,在项目中进行知识管理需要依靠项目知识管理平台,营造良好的项目内部交流方式,建立科学的知识传输流程等等。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信息 企业知识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大,知识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基于知识管理视角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知识管理的涵义

知识管理的概念于19世纪90年代开始被提起,这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是随着知识型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在理论界和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知识管理的概念已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大焦点,各种知识管理的定义层出不穷,研究的重点也不同。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知识管理是从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管理中而来,不仅涉及到对人的管理,同时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是吸收各种管理思想的概念,综合发展而来。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知识管理贯穿于战略管理中,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其他管理活动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不是一项管理职能: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取从现有的最好的商业价值,或创造新的、有竞争力的知识资产。

二、知识管理的内容和过程

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的获取和检索、知识传递和共享,知识管理评估,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具体的工具管理等方面。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改造和共享知识并如何进行创新。从企业知识管理的全过程来看,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企业知识资源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外显的,可以被认可和学习,如企业规章、手册等,隐性知识主要是隐藏在人们的心中的,或者是处于知识和经验的学习气氛中,不容易被理解和掌握的。企业知识管理可实现这两种组织知识转化。实现知识的共享。企业要组织知识资源对员工进行培训,组织人员相互沟通和学习,分享知识,提高企业部门知识和个别成员的知识量。加快组织的创新。组织实施知识管理可实现更高的知识水平,提高员工的知识素养,提高整体能力,逐步改善整体组织的思维模式,从而有助于加快组织创新过程。

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实施主要有五个过程:一是创建的知识采集的过程。成员组织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外部信息和知识,形成以知识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二是知识集成过程。该组织的成员对知识的收集和知识来源,评估研究的选择和重建,包括两种转型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外化。三是知识共享的组织教程。成员通过分享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扩大业务知识。四是知识的应用过程。组织成员使用显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被认为是显性知识的内化过程。五是从企业的整体扩展知识创新。成员的组织过程知识和创造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系统,即知识管理的目的。实施知识管理的五个过程环环相扣,密切的联系。

三、基于知识管理观点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空间

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在市场上,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寻求最佳的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企业知识产权策略可以帮助企业分析竞争对手的实力和产品的市场预测,是一个重要的业务战略。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显性知识可以视为战略性资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收益率,使知识产权战略是通过知识产权单独使用或与其他企业的资源,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使用标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必须首先确定知识产权战略空间,构成知识产权战略空间由3个维度:

一是技术的发展。技术的领先地位,确定了竞争优势,是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它决定了谁向谁学习。有许多相互竞争的技术在早期的技术开发中,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竞争会越来越大。一是技术—法律范围。这意味着提供知识产权法律的收入独占性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强度,影响了创新的收入份额。三是时间。时间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不仅决定领先的技术和学习之间的时间差距,也决定了企业拥有创新的回报时间。如图1所示,在知识产权战略空间,不同的企业占据的战略地位是不同的,企业拥有专利权存在的范围互相重叠,这在现实中是很常见的,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少有一个企业能够拥有所有专利技术。由于重叠的知识产权已经造成的拥塞会影响知识产权的利润,在这个领域的竞争也将影响企业的发展,从而影响了知识产权战略决策。企业的发展战略不应该只考虑他们自己的知识产权,还要考虑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不仅来考虑知识产权的成立时间,也考虑知识产权的长期发展组合,不应该只考虑核心的知识产权,还要考虑知识产权,不仅要考虑知识产权,还要考虑的知识产权及其他资源。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企业竞争战略的战略目标为基础,通过知识产权的不断发展流量控制技术,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小结

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低,这不仅限制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也使得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提高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 本文为我国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 通过知识产权管理获取竞争优势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吕巍.知识优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刘助柏.论知识创新能力[J].机械工程学报,1999,(1).

第4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知识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高等学校要维持竞争力和组织活力,顺应时代的挑战,知识管理或许能提供学校管理新的思维模式,并解决学校组织现有的困境。但是,高等学校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认识不清、缺乏创新与整合等,造成了知识管理难以落实,没有收到实际成效的结果。因此,有必要探讨高等学校实施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而更好将知识管理运用于学校组织管理,以提升学校效能。

一、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校缺乏对知识管理的系统化认识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中,知识是个人与组织竞争优势维系的关键,也是组织无形资产中最重要的一环。学校知识管理是系统化的工程。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如何有系统地管理及运用组织内部与外部包含有形及无形的资产,结合个体与团体,将个体知识分享,为其他成员共享,并将内隐知识外显化;结合组织内部与外部,将外部知识内隐化,将组织知识成果产品化,这都是值得高等学校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学校知识管理是由学校组织、人、知识、科技等一系列过程组合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组织以有效的领导与策略,在组织文化、绩效考核、信息科技等因素的促发下,通过整合系统的方式将组织的知识进行收集、组织、转换、扩散、转移、分享、创新及运用等系统化的流程,学校组织不断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系统化、知识筛选和优化整合的过程。

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大都秉持专业分工、学科分离,又有“文人相轻”的思想作祟,造成学校教师间很少进行专业对话、知识分享。同时学校各个部门也存在着各自为政、部门利益至上,不能有效做到既分工又协调。因而,在学校组织中,会产生本位主义特性,这会影响学校的运作及效能,使学校组织管理过于僵化,造成效率低下,运转不畅,缺少生机及活力。

2、知识管理中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显著功能是促进知识的创造。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价值的产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创新知识的教育将成为主流,高等学校应是创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平台。如何培养有创意教学能力的教师,通过创造思考教学,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造、传递、推广、应用,都强调其新颖性,教师是知识工作者,每天都在传递、解析及创造知识。教师工作在学校教育的第一线,首当推动新知识、新观念与时代同步,若是教师们仍停留在传统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固步自封,何以教导学生迎接未来竞争激烈的世界呢?

3、学校教育缺乏与信息科技相融合

当今世界已迈入信息时代。教师必须学习如何使用信息与通讯科技,特别是以开放、互动、虚拟社群的形式,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网搜寻与运用信息的能力;而且信息教育应当受到重视,教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配合各科教学,并不断更新其教学技巧,惟有如此,学校才能在新时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保持竞争力。尤其知识经济社会瞬息万变,更突显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学校教育专业人员若不能与时进步将无法跟上改革的脚步,唯有时刻保持专业智能的成长与发展,才能在这一场信息与科技的革命中,占取有利的位置。

4、知识管理中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缺失

创新不仅需要科学技术,还需有人文素养的配合。尤其现在高等学校教育太重视科技,技术理性至上,培养学生太注重逻辑思考,不懂爱与关怀他人,因此高校重新反省人文素养对学校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知识管理的成功仰赖的是一股知识管理的人文文化,通过知识管理,组织内的成员能够了解彼此、分享知识,这种认知会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共识文化,而这种文化能将成员紧紧相系在知识管理的架构之中,使成员乐意分享所知,也以此为荣。

二、提高高校知识管理水平的对策

学校究竟采取怎样的对策来提升知识管理水平?知识管理要在学校组织中真正落实到实处,收到实际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途径:

1、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管理程序

高等院校推动知识管理,是要将存在组织中所有的知识,包含日常生活与行动中既有的知识予以搜集与整理,以了解高等院校内部的知识状况,整理与分析组织知识的目的,在于将组织知识以易懂的形式呈现给所需要的人,也就是说,是要将知识变成一种具体的符号,使其尽可能有组织、轻便、清晰以及易于被组织成员所了解与应用,如此才能达到良好的知识管理效果。

2、加强知识管理的有效领导

由于高等院校的领导者,拥有许多资源分配的权力,若高等院校的知识管理能获得学校领导高度的认同,进而用行动予以支持,则能助推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的成功。高等院校领导者积极参与高等院校知识管理,包括知道如何协助高等院校教师来建立知识管理的愿景、发展高等院校的重要资产,提高教师核心能力,并推动教师不断创新的能力等。

3、建构知识管理的学校制度与文化

由于知识管理十分强调组织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要使组织中成员能够朝着合作、共享的方向发展,依赖组织文化的改变。为了知识的分享与创新,营造知识创造与分享的文化,先建立组织成员相互分享实践与经验、勇于实验与积极学习等行为,再使这些行为转化为每一成员的自觉意识,最后塑造成为愿意共享、懂得合作与乐于创新的组织文化。

4、运用信息科技进行知识管理

由于信息科技的发达,使得知识的编码、储存、交流与传播更为快速便利,因此,信息科技对知识管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具。由于成员需要为数据与信息增加价值,才能把它们变成知识;而正因为信息科技能够轻易地掌握以及管理这些附加价值,所以特别适合用来处理知识。信息科技的最主要任务,便是将原先存在于个别成员心智中、或文件里的知识,与组织中其他成员相联结。因此,数据库的建立、因特网的架设、搜寻工具与文件管理系统的改进与普及等,均有助于成员间彼此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5、塑造育人的良好学习环境,组建学习共同体

在学校中,教师就是知识工作者、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是学校组织中的首要资源,我们可以说知识管理是用来促进并支持每一位教师进行知识的创造活动,学校组织则是个人运用知识的场所,而学习则是使学校成员更具能力的基本做法。因此妥善规划学习内容,鼓励学习行为,塑造教育人员的学习环境,组建学习共同体,提高组织与人的意识,增进每个人的技能与组织整体的能力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工作。

6、建立评价知识管理成效的有效机制

知识管理评价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它可用来检测高等院校本身知识分享与管理知识的程度,并评估学校知识是否具有价值,也能明了各部门知识利用度的高低,从中指认出高等院校本身知识管理实务的优劣之处,以便引领教育重视需要加强的知识管理领域。

知识管理是提升学校效能的助推器,尤其是学校处在一个知识经济和快速变迁的社会,更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策略,增强学校竞争力。学校本身必须不断自我快速调适,才能克服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挑战。透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无疑将会助长学校的组织学习与快速革新,并促成学校人员不断的学习与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易凌峰.学校知识管理的实践误区与对策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22)77-79.

[2] 郑康,谌启标.学校知识管理的误区和变革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10)17-19.

第5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知识共享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是一切社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元”。而知识管理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整序与存储,激励知识的共享,从而实现知识创新目标的组织管理过程。对于一个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对知识的管理应该使组织最大限度地拥有知识,最大限度地扩散和交流知识,最大限度地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使每个成员都能掌握组织运营和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并利用现有知识,使其转化为组织的无形资产,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在对知识的管理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知识创新、知识转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是极其重要的。

l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的内在关系

1.1以实现知识创新为共同目标

不论是知识管理还是知识产权,都以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活动为主要目标,因而二者在努力方向上具有一致性。知识管理通过开发智力,促进知识共享,进一步激发组织成员的智力创造活动,从而产生更多新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而知识产权制度则以法律为杠杆,寻求利益的支点,一方面有效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另一方面旨在把个人才智转化为无尽的社会财富,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进步,最终实现科学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因此,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知识所坩的方法和手段不同。

1.2以相互促进与协调为共同原则

知识创新意味着新知识、新发明、新技术的涌现,这些新的无形财产只有在法律上获得合法产权,形成知识产权并得到保护,知识创新机制才能健康运行。因此,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在推动知识创新活动中是交织一体、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知识管理推动知识产权的保护,因为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必须建立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知识产权通过利益协调以及激励机制,促进知识共享,实现知识创新,有利于知识管理过程的顺利进行。

2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的现实矛盾及其原因分析

2.1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的现实矛盾

尽管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在目标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它们在实现方法与手段上的不同,知识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利用、知识的共享,而知识产权则注重保护权利人的专有权利以实现权利主体问的利益协调。因此,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知识产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加工集成与知识产权的矛盾。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加工与集成是其重要环节。知识加工是对已有知识的提炼以及隐形知识的显性化,而这些已有知识本是他人的智力成果,是受知识产权保护的。知识的加工与集成要经过知识的筛选复制、知识的重组、知识的衍生等过程,而这些过程则是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法定权利,受法律保护的。以著作权为例,著作权人对其创作的作品享有发表、署名、修改、复制、传播、改编、编泽等权利,如果不是在合理使用的条件下,其他组织或个人使用其作品要经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而知识管理,特别是企业的知识管理,它对作品的使用不属于合理使用范畴,因此它在知识的加工与集成过程中存在知识产权问题,至少要涉及著作权人的发表、署名、修改、编译等权利。

(2)知识产品与知识产权的矛盾。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加工集成可以形成一些独特的知识产品,如数据库、知识库、智能工具、应用软件或电子出版物等,它是可以得到版权或专利权的保护的。这些产品中许多涉及本企业的商业秘密,对它实施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无疑将成为企业日益重视的一种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也必然构成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产品有可能是侵犯其他人的知识产权的,诸如著作权、专利权以及商业秘密等。因为,在这些产品中不可避免要利用他人的智力成果,收集其他组织的商业信息、专利信息等。因此,这些产品会受到其他权利人(包括本组织的成员)的法律诉讼,产生诸多知识产权问题。

(3)知识服务与知识产权的矛盾。知识管理,目标是知识创新,最终要通过服务来体现。知识服务有多种方式,如产品的发行销售、信息咨询、信息传递、建立知识门户等等。虽然这些服务都凝聚了组织及其成员的智慧与劳动,他们应该享有权利和报酬,但是一旦你是运用了他人的智力成果,而没有解决好知识产权关系,即使你在其中也耗费了大量的智力和劳动,也会引发知识产权问题,如传播权、复制权、发行权等。

2.2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产生矛盾的原因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知识的加工、整理、集成与服务的渐进过程,它与知识产权之间产生矛盾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归纳起来,其原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知识的财产性。知识作为一种无形之“物”,是一种智力劳动成果,人们就其智力成果享有专有权利,即知识产权或者知识财产所有权。智力劳动成果是劳动的产物,而且是智力劳动的产物。与体力劳动一样,要付出努力。根据洛克的财产权劳动理论,劳动者拥有其劳动成果是一种天赋权利,财产权是劳动者艰辛劳动的回报。“劳动使它们同公共的东西区别开来,劳动在万物之母的自然已有的成就上又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它们就成为他的私有权利。”智力成果是智力劳动的产物,智力劳动者理所当然应从中受益,因此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就成为一种天赋权利。

从另一个角度看,知识管理是一种基于知识的智力劳动过程,其问也要付出大量的智力投人,甚至是资金投人,知识管理者对其智力劳动成果也享有专有权利。然而,知识管理有可能是对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的再加工,所形成的知识产品也是建立在他人智力劳动成果基础之上的,而这些智力劳动成果是他人“私有财产”。因此,两者之间必然产生尖锐的矛盾。

(2)知识的增值性。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制度产生矛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的增值性。知识的增值性是指知识在流动过程中价值的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被赋予资本的属性,必然带有相应的价值取向。知识经济意味着智力资本作为一种有无限创新能力的全新生产要素,必将成为经济价值的主要来源。作为一种知识增值的有效途径,知识管理把知识、资源、信息通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实现新旧知识的整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整合以及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的整合。知识整合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动态循环过程,可以增进知识的价值增值。

由于知识可以作为一种资源、资本,它在组织的管理以及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作用,与之对应的,一些知识产品或者高科技产品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随之提升。正是由于知识的增值性,那些注重知识管理的高科技企业竞相为知识的收集、加工以及管理加大投入,知识在流动过程中实现增值。然而,由于知识作为智力劳动成果,其财产性决定了它的私有性,知识产权制度赋予知识生产者绝对的权利,即“对世权”。针对知识增值的知识管理必定与知识产权产生尖锐的矛盾。

3知识管理与服务中的知识产权对策

3.1强化对知识产权体制的认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制度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法律保障,是将智力资源作为要素进行资源配置的法律条件,是一种无形资产投入,其本质是鼓励和促进创新。知识产权是一种智力成果权,包括精神权和财产权。知识产权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来协调不同权利人之间的权利与利益关系,包括所有者、使用者、社会公众之间的权利与利益,提倡知识共享,实现知识创新,但其前提是保障权利人固有的合法权益。因此,知识产权是受保护的,同时知识产权保护要受到合理使用、许可使用等一定的限制,目的是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权利的同时,促进知识的应用,维护社会利益,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

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对知识的加工、集成,形成知识产品,并通过服务来体现知识创新,都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因此,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知识产权与知识管理的内在关系。

3.2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知识产权制度在知识管理中一个重要体现。知识管理是建立在他人智力成果基础之上的,只有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才有可能尊重自己的智力成果。对于享有知识产权的知识,要根据使用目的.合理地使用他人成果,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如果是基于商业目的的使用,则需要授权使用、付费使用

3.3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

对自己的知识产品,它耗费了本组织及其成员大量的智力与劳动,具有新颖性、独创性,享有知识产权,因此要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实行无形资产战略管理,建立知识产权权属管理与保护制度、组织内部的技术开发档案(资料、文件)管理制度、组织知识产权的保密、保安制度。根据组织的使用目的,就其智力成果办理专利、商标申请和软件版权登记,对技术秘密采取保密措施等。

3.4建立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的协调机制

建立协调机制是解决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也是使知识能得到增值的重要前提。建立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的协调机制,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明确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职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结构模式有多种,但不管是哪种模式,都需要负责协调在知识加工、生产以及服务等管理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产权事务;负责建立知识产权与知识管理协调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还要负责对内部员工(特别是从事知识管理日常事务的人员)进行知识产权知识的培训。

第6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高等学校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飞速发展、生产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和科技的竞争,这对高等教育在数量、质量、效益、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将高等学校的发展置身于世界范围内,要在这个资源全球配给的世界市场中获得一定数量的优异资源,这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而高等学校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和提高能使高等学校在未来人才和科技市场中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增强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促进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

一、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尔(G.hma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BusinessReview)上发表《公司核心能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的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集成的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是来源于知识的。而高等学校正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基本特征在于:知识是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是知识;而相应地,组织应将对知识的管理作为其管理活动的焦点。另一方面,衡量高等学校的产出是看其科学研究成果和所培养的人才;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是知识积累、应用、交流、创新的过程,所以,高等学校应将对知识的管理作为其提高产出的工作重点。因此,在知识日新月异、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管理日益成为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组织的管理者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的过程。知识管理涉及四个运作过程,它们是知识集约过程、知识应用过程、知识交流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知识集约过程是对现有的知识(包括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管理的过程;知识集约过程通常包含了隐形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综合化这两个模式的知识转化。知识应用过程是利用集约而成的显性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显性知识内部化的过程。知识交流过程指通过交流来扩展系统整体知识储备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指整体的知识储备扩大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是前述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其他组织一样,高等学校中的知识集约过程是任何与知识有关活动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快速推进的时代,如何尽快了解与把握世界上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成果,对于我国的科研与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等学校通过对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其内部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管理,尽快了解各个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跟上学术发展的步伐,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更快地学到前沿知识;同时能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明确学术发展方向,避免重复研究。

知识应用和交流的过程是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和较难实施的环节,但是这两个过程又恰恰是迄今为止高校管理中最为忽略的方面。一方面,科学研究成果绝大多数都不可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需要整个团队的合作才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应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现代学科都朝着交叉性和互补性的方向发展,这就对高等学校内部以及高等学校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在发展其核心竞争力的时候,应该认识到学科的多样性和互补性的潜在优势;而且这种潜在的优势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优势,也就不能达到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总之,高等学校的目标就是提高知识价值的发掘和应用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高等学校就能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的毕业生,就能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也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知识创新对于提高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在高等学校中,知识创新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取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追求新发展、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并把它们运用到教学和社会服务中去,以促使高校获得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知识创新是高校长期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广度、深度和方向将最终决定着高等学校的前途和命运。

二、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高等学校中大多数人对知识管理的概念认识不清,不了解知识与信息的本质区别,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混淆在一起。虽然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密不可分,但是知识管理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是信息管理所不能替代的。另一方面,对知识管理重视不够;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人,在知识组织中,人力资本居于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在高等院校中,教师和研究人员应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很多高等学校对待这一主体不如对待金融资本或实物资本那样给予重视,这样无疑不利于知识管理的推进。

2.管理水平低下。高等学校普遍缺乏有利于推行知识管理的组织、制度、文化等软环境,并且,在学校层面缺乏能够对整个学校的知识管理承担责任的部门。目前高等学校院系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普遍,各个院系之间的联系和优势的整合缺乏统一考虑和安排;教职工之间缺乏交流,没有相互学习的氛围;学校主要依赖于少数人的工作,扼杀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多数人只注重个人的奋斗与创新,缺乏师生团队合作猜神。这些都导致知识很难共享,而这与知识管理的目的——促进知识共享是相违背的。

3.缺乏相应的知识管理平台。当今世界,知识增长、创新的速度愈来愈快,致使知识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必须具备对复杂多变的知识环境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持续的知识创新能力,而这一切,都要求高等学校的知识管理体系要具备先进的IT系统,包括各种软件、硬件和网络基础环境。但是,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缺乏健全的知识管理IT系统,导致高等学校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适应性差,以至于造成高等学校工作的低效率和低效益。

4.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中流程混乱。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的应用过程应该是—个“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四个环节反复良性循环的过程,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这个过程没有连贯起来,而且,大多数时候,知识应用和知识交流这两个过程都被忽略了。

三、提高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的对策分析

1.转变观念。高等学校应该加强有关知识管理的知识培训,一方面让大家认识到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在于,知识管理强调的是如何设计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知识创新。另一方面要唤起大家对知识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实施知识管理工程的紧迫感。并且,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培训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最重要的是为教职员工提供一个随时随地的学习培训机会——例如,登陆学校的内部网就可以获取学习资源。

2.在高等学校内部营造—个有利于知识管理的良好环境。由于知识创造、应用、交流的过程是一种无形的活动,因此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于知识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点。

(1)建立一个对整个学校的知识管理的推广与应用承担责任的专门部门,这有利于整合优势培养高等学校整体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将高等学校学科多样性和互补性的潜在优势转变成为高等学校真正的优势。

(2)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高等学校中急需建立一整套有利于知识交流、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知识管理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人,而不是技术,创新必定是由人来完成的,知识创新也只能发生在人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无论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有多强,也不过是人的一种工具,只有人才能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因此,要在高等学校内部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家相互交流,才能促进知识在高等学校中的顺畅流动,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

3.建立高质量的知识管理平台。首先,要建立发达的网络系统,鼓励教职员工、学生充分利用Internet与外界交流、更新知识。而建立的学校内部网络资源,也可以为学校内部提供一个畅通的知识共享和交流的途径。在建立这个知识管理平台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分强调技术,而因此忽略了知识管理本身。目前市场上有许多文档管理、数据库之类的产品被他们的供应商称之为“知识管理解决方案”,我们要认识到这是过分强调了信息工具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以知识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信息工具为辅。在建立高质量的知识管理平台的同时,尤其要注意发挥人的活力。

4.理顺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的流程。知识管理是“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四个环节反复循环的过程。这四个环节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其中,知识集约是其它三个环节的基础,知识集约为知识应用、知识交流提供应用、交流的对象;同时,知识应用、交流的过程又不断检验知识集约的结果,为知识集约的继续进行提供依据。知识集约是知识创新的来源,同时知识创新也为知识集约提供资源。在这四个环节中,最为重要的是知识创新这个环节,知识创新是这个循环动力的来源;其它几个环节为知识创新提供依据,没有前三个环节,知识创新如无源之水无从谈起。

整个过程可以这样表述:高等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手段对其所处外部环境和其内部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管理,将所得到的知识资源整理为有序化的知识,这样可以方便知识使用者很快地找到与自己需求相关的知识,并且从这些知识中,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前沿成果。之后,通过知识应用过程,运用得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科学研究和教学,在科学研究和教学的过程中,检验知识,并从中发现问题,对于有异议的知识直接反馈到知识集约的过程,对于可行的知识,通过知识交流过程在全校范围内交流。在前几个过程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新的发展.创立新的学说,探索新的规律,产生出新的知识。新的知识、新的成果,再经过知识集约这个过程,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四个过程不断地循环往复,为高等学校不断创造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提供了保障。通过知识管理引导并约束这四个环节,促进了知识的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应用中实现了增值,从而达到了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通过对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高等学校培养核心竞争力、维持核心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管理把人、知识、组织有机地协调起来,对于推动和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加内什·纳塔拉詹,桑德娅·谢卡尔.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

[2]郁义鸿.知识管理与高校竞争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4).

[3]米靖.论知识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9).

[4]张亦学,张洪慧.论学校知识管理与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7).

[5]张方华,陈劲.知识创造——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

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信息服务

随着21世纪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海量信息内容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图书馆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愈加显著。为了更好地应对信息过载等一系列新变化,图书馆的内部环境比如组织制度、管理模式等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从而有助于自身更好地调整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潜能。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知识管理”应运而生。纵观我国公共图书馆当前“知识管理”的现状,前景不是很乐观,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解决之道。笔者通过多年的图书馆工作实践经历,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解决当前知识管理困境的对策,以就教于方家。

一、影响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的主要因素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一种比较高层次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起初由企业界提出实施,对于图书馆的领导而言,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意义并非能完全理解到位,尤其是在思想观念方面会存在一定的误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在实践中未能将知识管理置放于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上,领导层在政策、机制、资金方面未能给予明确的、持续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将知识管理作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这一认识上还存在认识不统一的地方。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战略、规划、过程及效能评估等方面建立起知识管理的总体构架,把知识共享与交流确立为图书馆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2、对知识管理认识不足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作为“智力资本杠杆”的知识管理,其作用性日渐显著。在电子传媒领域,信息量爆炸式增长,许多电子文献出版商构建了一大批的资源数据库,形成一个又一个虚拟图书馆,以满足教育、科研机构学术交流或者其他特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服务领地,日益被这些信息生产机构吞占,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献服务方式古板陈旧、知识资源更新比较迟缓,对知识管理缺少一定高度的认识,导致知识资源的利用水平比较低下,严重制约了图书馆自身职能的发挥。同时,在显性知识的收集、储存以及隐性知识的开发上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未能充分有效地将知识信息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可操作性实施策略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馆员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在知识管理的背景下,图书馆馆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知识管理的水平。知识管理各个环节都需要专职人员处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主要任务就是组织显性知识和挖掘隐性知识。因此,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重视馆员的培训再教育,建立一套正规的培训制度,提高馆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除了开展相关学科理论学习之外,还要注重专业技术培训,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强化知识积累,进而优化图书馆的整体知识结构,目标是打造一支“知识工程师”的队伍。2)开展职业生涯管理。每一位馆员都有自己的职业追求,希望自己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培训和能力开发。图书馆要根据个体的职业兴趣和价值取向,对馆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要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等方面进行考量,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适合其发展的职业空间。同时还要对馆员的信息交合重组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以此提高自我更新能力。3)加强馆员的归属感体验。图书馆对馆员的管理应实现“三化”管理(感情内化、事业内化和价值内化)。让馆员在从事本行工作时充分体验到归宿感和使命感,创造和谐、有序、有效的学习型组织。按照“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要求,继续完善用人机制和激励制度,在尊重个性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协调个人愿望和需求。

2、建立知识服务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库

作为一种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高级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主要是从各类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根据“各取所需”的原则将知识加以提炼,最后服务于大众。在互联网条件下,网络大大开拓了信息环境的空间,同时也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如果说之前保护馆藏是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内容,那么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充分开发读者所需的知识资源库则是工作重中之重。可资借鉴的知识资源开发措施有:1)借助网络尽可能地展示馆藏资源,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服务策略,为读者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识资源库;2)尽可能利用一切智能化手段,挖掘隐性知识;3)ERP系统下企业财务管理优化模式研究;4)为特定机构和群体开发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库。总之,我们要不断与用户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其提供知识服务。

3、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在于提供丰富的信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所获得的绝大部分都是记录性知识,即以文字等表现出来的图书、报告、手册、数据库等外在知识。而对于企业所重视的隐性知识,却被图书馆忽略了。从经济和企业的角度来看,隐性知识是最重要的,对此,图书馆尤其是专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应重视隐性知识,以及推动和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但是面对网络和信息的蓬勃发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纸张不再是惟一载体,图书馆已不能满足于搜集纸质出版物,取而代之的将是各种类型的电子出版物,这大大改善了显性知识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传播的方式和过程。二是各类信息呈几何级增加,图书馆必须从众多的信息资源中搜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三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图书馆已经不是惟一的信息提供者,许多刊物直接在网页上审核文章,如何吸引使用者上门或者提高网络的使用率,也是图书馆必须面对的。因此,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不仅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多媒体、数据库、计算机的各种辅助设计等方法和技术,更要运用一些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专家系统等,实现图书馆对显性知识的组织管理和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外在化。

三、结束语

互联网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不仅要研究知识管理,还要部署相关配套措施。随着计算机、移动通信等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然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重要表征就是文献资源逐步数字化,不仅使得文献递送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迫使我们亟需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使用先进技术处理隐性知识,以及将信息网络建设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的平台。因此,图书馆要合理利用企业知识管理模式,以读者为中心,通过优化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措施,将图书馆改造为一个让读者和馆员都乐于置身其中的知识环境,达成促进学习、交流、创造和应用知识的目的,为知识创新、知识积累贡献图书馆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万晶,齐志勇.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情报学发展史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6) : 116 +260.

[2] 鲍宇星.论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J].图书馆工作.2008(7) : 171.

[3] 丘莉莉.图书馆如何实施知识管理[J].中国国情国力.2009(9) : 53-54.

[4] 鲍玲.试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J].新疆社科论坛.2004(3) : 86-87+91.

第8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一、 知识管理的内涵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指组织的管理者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有效地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的过程。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对高校管理而言,其内涵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的知识管理,即知识资源管理,它是指对知识的创造、积累、传播与利用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服务、知识资产、知识产权、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就高校的知识管理而言,是指在教育目标的引领下,管理者依据知识管理理论,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掌握和利用学校内部及外部知识,有效发挥学校师生员工的知识潜能,提高学校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知识积聚、知识创新的能力,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体制、机制与途径,增强知识服务的功能,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知识管理对高效管理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二、知识管理在高校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知识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一种新战略选择,虽然十分重要,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往往存在着一些障碍。

(一)由于历史因素,也由于教育行业本身的特殊性,高等学校中大多数人对知识管理的概念认识不清;另一方面,在高等院校中,教师和研究人员应居于主导地位。如果像对传统的组织一样来对高校进行管理,将金融资本或实物资本视为核心的投入要素,无疑不利于知识管理的推进。

(二)文化因素。我国的知识分子中存在“文人相轻”的倾向,不少人对于知识共享有着心理上的抵触。在对人才的引进与使用中,还存在妒贤嫉能的现象;在学术领域中,则存在论资排辈、拉关系和评审不公正等现象,均不利于知识的创新与新知识的应用。

(三)在组织方面,管理水平低下。高等学校普遍缺乏有利于推行知识管理的组织、制度、文化等软环境,并且,在学校层面缺乏能够对整个学校的知识管理承担责任的部门。目前高等学校院系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普遍,各个院系之间的联系和优势的整合,缺乏统一考虑和安排;教职工之间缺乏交流,没有相互学习的氛围;学校主要依赖于少数人的工作,扼杀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多数人只注重个人的奋斗与创新,缺乏师生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导致知识很难共享,而这与知识管理的目的——促进知识共享是相违背的。

(四)就信息基础设施来说,我国高校普遍缺乏相应的知识管理平台。当今世界,知识增长、创新的速度愈来愈快,致使知识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必须具备对复杂多变的知识环境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持续的知识创新能力,而这一切,都要求高校的知识管理体系要具备先进的IT系统,包括各种软件、硬件和网络基础环境。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缺乏健全的知识管理IT系统,导致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适应性差,以至于造成高校工作的低效率和低效益。

(五)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应用中流程混乱。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的应用过程应该是一个“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四个环节反复良性循环的过程。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这个过程没有连贯起来,而且大多数时候,知识应用和知识交流这两个过程都被忽略了。

三、高校知识管理模式构建的对策思考

从高校战略目标出发,针对其现状,我国高等院校要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主要内容是:高校的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由此强调了教学与学生的管理,并积累了有效的经验,但高校同时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支持。知识支持与人才支持虽然具有内在的相融性,但知识支持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由此使知识管理成为相对独立的领域,也使之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赋予知识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明确高校知识管理的职能。这不仅标志着高校管理职能的拓展,同时标志着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进一步强化。

第二,确立知识管理的目标。主要内容是:高校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要素,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由此决定高校的发展目标,不仅要以人才支持率来衡量,同时需要追求对社会发展的知识贡献率。知识贡献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这也是高校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世界上许多著名高校之所以始终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其中,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无疑是主要原因,但对社会发展的知识贡献率较高同样是重要的原因。因此,知识管理不仅应当纳入高校发展的目标体系,而且应当形成以知识贡献率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管理目标。

第三,创新知识管理的体制。主要内容包括:形成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知识管理机构,制订知识管理的战略,整合知识管理的资源及职能,尤其要注重于知识管理政策的完善以及知识创新激励机制的选择。这不仅标志着高校内部组织结构以及职能分类的相应变化,同时将引导高校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功能整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知识管理模式构建的过程,同时也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过程。

第四,创设知识管理的环境。主要内容是:教职工是知识管理的主体,应当使所有教职工都充分认识知识管理的意义,形成知识管理的认同感,增强高校知识管理的社会责任感,确立知识管理的价值取向,实现教学、科研与知识管理的融合。提高知识管理的自觉性及管理的能力,同时基于知识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知识贡献率,扩大高校知识服务、文化引领的功能,由此确立起高校作为社会知识管理中心的地位,从而获取社会的支持。

第五,探索知识管理的策略。主要内容是:在实践的层面上,可以将知识管理分为:一方面是以知识为管理的对象,注重于知识资源的开发,包括知识的获取、整合、创新,这可以称为社会化的知识资源库的建设;另一方面以知识应用为目的,注重于提高管理的知识化水平,即不仅提高管理知识的创新度,同时提高知识在管理中应用的整合性,这可以称之为管理的知识库建设。虽然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是一个有待在实践中探索的问题,但知识资源库与管理知识库的建设,无疑是其重点或基础,或者说是知识管理策略的现实起点。

总而言之,在知识的社会里,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以知识管理这种有效的思想和方法去完成所肩负的续写知识历史的重任、尤其是处于不断生产知识、分配知识以及传承知识的链条中的高等院校。

参考文献:

[1] 陈海宁,刘沫.知识管理:高校管理制度改革选择[J]. 求索. 2004(10)

[2] 赵硕.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知识共享研究[J]. 情报杂志. 2007(06)

第9篇

【关键词】隐性知识 知识共享意愿 信任模型

【个人简介】夏晗,1984,男,安徽,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组织与战略

一、隐性知识与知识共享意愿

作为知识管理对象的知识形态表现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社会公众直接接触的是显性知识,而研究发现,企业中隐性知识占90%,而显性知识仅占10%,因此,如何共享隐性知识,如何把隐性知识转化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就成为知识管理的关键。由于隐性知识难以编码的特征,其转移、共享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发现,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不是不可能的,只是和显性知识的方式有所不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情景化的,它的转移必须通过个体之间密切接触,相互切磋。隐性知识由于具有难于理解、难以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等来表达,也难以用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达,交流与转化速度相对较慢,成本较高,因此难以被别人复制或窃取,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

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无形性、难以度量性和个人私有性,难以用强制的手段促进其交流,因此,隐性知识的共享会受到两个不可或缺的主体――知识拥有者与知识分享者及其主观愿望的影响,愿望越强烈就越有利于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

1.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共享意愿

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共享意愿指知识拥有者将自身的知识以某些方式进行传达的愿望。知识共享难以推行的原因在于组织成员会将拥有的知识当作其竞争优势的来源。由于员工的价值来自于其本身的知识,而知识又是稀缺资源,一旦与他人共享,并且使他人因此而获得能力的提升,个人对组织的价值将因此受到挑战。出于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目的,员工不愿将知识分享出来。因此,员工的意愿成为影响知识共享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2.知识分享者的知识共享意愿

知识分享者的知识共享意愿指知识分享者以询问、倾听、阅读等方式去学习,再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的愿望。知识接受方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是知识共享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但也往往是被忽略的一个环节。实践表明,在获取信息、知识时,员工更倾向于通过人际交往,而不是通过非个人的技术手段获取信息。非正式的知识获取途径是隐性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这种知识传播途径的效率极大地取决于知识分享方的意愿与主动性。

二、知识共享意愿中的信任

1.信任的内涵

大多数研究认为,信任是建立在预期他人的行为基础上的。它是合作或交换双方在处于不确定的状况下,仍相信对方可靠,认为自己会得到的正面结果,是一个人相信对方不会利用自己弱点的一种行为。

2.信任在隐性知识转移中的作用

知识共享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双方的相互依赖性。相互依赖性使个人或组织必须与他方合作,通过双方的行动实现某一目标,以寻求最大的利益或避免损失。知识共享双方愿意共享知识也是因为预期可以通过知识共享获得凭一己之力无法实现的结果,从而产生的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动力。基于对知识共享行为结果的良好预期,知识拥有者会将个人的知识与他人共享,但同时这种行为也使自己处于风险之中:对方可能并不按照自己的预期行动或不能实现的预期效果。所以只有出于对对方的信任,相信共享知识会达成预期目标,知识拥有者才可能产生知识共享的意愿。信任可以促进知识分享方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并使知识交换成本更低,也可以使获取的知识更加充分理解,吸收并有效用于工作中。

三.有利于隐性知识转移的信任模型

要提高隐性知识的转移效率,关键是如何在组织中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树立一种相互信任的组织文化。在这种相互信任的文化中,信任分为人际信任与组织信任。其中人际信任对隐性知识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组织信任可以成为隐性知识转移的启动机制。基于这种信任关系,笔者得出隐性知识转移的信任模型(见图1)

图1 隐性知识转移的信任模型

图中方框表示组织内隐性知识转移的状态和结果。椭圆框表示影响这种状态、结果的因素,箭头表示这种影响的发生过程。相互信任的组织文化直接影响到组织内部的氛围和团结程度,当这种氛围达到一定程度后组织内部的人愿意做出对组织有价值的行为。组织信任作为启动因素,继续影响组织内部,人们自愿产生对自己有风险(隐性知识不再被独享) 但对组织有价值的行为;隐性知识共享环境的加强使得组织内部出现人际信任并不断加强,促进了更高层次知识共享行为的出现,这种高层次的知识共享行为对个体更有风险(个人隐性知识转移为组织内更多人所有) ,对组织更有价值,并形成有利于隐性知识转移的信任文化。

四、结语

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的困难性不仅取决于隐性知识难以编码的性质,而且还取决于知识拥有者和知识分享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及知识工作者的信任环境。建立文化信任模型能促进隐性知识共享良性循环。以上问题的提出为企业如何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研究给予了启示,并能为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提供帮助,也丰富了组织文化和知识转移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Cowan, R. , David, P. A. , Foray, D. The Explicit Economics Of Knowledge Codification And Tacitness[ J ]. Industrial And Corpo2rate Change, 2000 (9) : 211 - 254.

[2] Alavi M , Leidner D E. Review :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J ]. MIS Quarter2ly ,2001 (25)

[3]吕青, 程军, 叶小梁. 知识管理中对隐性知识发掘的探讨[J ] . 情报杂志, 2002 , (11) : 57 ―5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