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知识管理概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5 17:29: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知识管理概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知识管理概述

第1篇

【关键词】 中医药; 知识管理; 信息技术

【Abstract】 As the rapid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formatization,a plenty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e.g.,databases,knowledge bases,libraries),systems,and tools emerged in TCM domain.How to utilize these resources and techniques to invent TCM knowledge management methods and facilitate TCM knowledge creation activities becomes an important problem.In this paper,we use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ory,to discuss the key processes of TCM knowledge management,and the roles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an play in these process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知识体系,包括中医药理论知识、诊断方法、针灸手法、中药材加工炮制技术、中药方剂、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等等。这些知识遗产在现代医药科学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出中医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统上,中医药知识遗产主要通过著书立说和师徒制等方式进行管理和传播。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是中医药知识遗产的主要载体,中医师徒制则使中医知识和经验得以代代传承。但这些传统方式的传播和影响范围往往受到地域、语言及组织边界的局限。

新兴的信息技术大大提升了人类知识发表和传播的能力,催生出新颖的知识管理与创新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征是知识创造的群体性。例如,通过构建数据库或知识库,能将中医各家的知识汇集起来,实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和数字化存储,使之得到永久保存[1]。基于互联网的知识服务系统,能够利用网络效应扩大知识传播范围,使中医药知识向全社会开放,为医学工作者和社会大众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2]。如何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促进中医药知识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实现从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到现代知识管理机制的转化,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下文根据知识管理理论,讨论中医药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以及信息技术在其中带来的创新和发挥的作用。

1 理论背景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于上世纪中叶提出了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理论[3]。隐性知识(或称缄默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一般通过领域专家之间的潜移默化来共享和传承。与之对应,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是由某种形式的作品所表达的知识。传统上,显性知识的主要形式为文本档案,包括医学典籍、科学文献、会议记录和非正式交流的记录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数据库、知识库等新型的显性知识载体。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于1995年针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提出了知识转化模型――SECI[4]。该模型提出了知识转化的4种模式。

知识群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群化一般由领域专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它需要领域专家之间建立所谓的“默契”。默契产生于长期的磨合,所以潜移默化经常与家族、团队和协作关系联系在一起。

知识外化(Exten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当隐性知识被清晰地表述出来时,即可转换为显性知识。需要领域专家之间形成共享的认知模型,再通过对话、写作等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知识组合(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知识组合是将显性知识组合为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一般而言,知识组合是通过领域专家对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内化、关联和重组,再将其外化的过程完成的。

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内化一般通过“学习”实现,学习者在显性知识的启发之下,形成个人的隐性知识,从而实现外部知识的内化。

上述4种模式构成知识转化的循环,推动领域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共享。例如,将领域专家的隐性知识外化为有形的作品,再在学习者身上内化,这是领域知识大范围传播的常用方式。这种“外化-内化”模式与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相比,虽不能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但更具广泛性和持久性。

SECI模型关注人的行为和人对技术的使用,特别强调隐性知识的作用。它很好地反映了中医药知识传承的特性,为中医药知识管理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理论框架。下文以SECI模型为框架,对中医药领域的4种知识转换过程,以及其中涉及的知识管理方法与信息技术进行描述与分析。

2 知识群化

知识群化(Socialization)是指隐性知识在人际之间传播的过程。它的基础是领域专家之间共享的认知模型,包括共同的实践经验、彼此之间的理解、有效的交流方式以及共同接受的文化等。在传统文化中,知识群化的一个典型实例是师徒之间潜移默化的知识传承。师傅通过训导和示范对徒弟进行言传身教,其中涉及言语、表情、肢体动作等。在师傅的影响下,徒弟头脑中产生与师傅相似的隐性知识。可以说是师傅“激活”了徒弟的隐性知识,或者说是徒弟“重现”了师傅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重现”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外部知识与个人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传承者的个性和天分。

知识群化的主要方式是近距离的对话和互动,信息技术在其中能起的作用很有限。但当领域专家之间建立默契之后,隐性知识的传播也可通过远程交流的方式完成。群件(Groupware)是指帮助一个群体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软件,包括电子邮件、在线会议、文件共享工具、即时通讯工具和博客等。这些常用的信息工具都可能促成远距离的知识共享,对中医药知识群化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档案对知识群化也能起到辅助作用。可通过声音、图片和影像等形式,对名老中医的实践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和永久保存[5]。这种方法往往比师徒传承的方式投资小、见效快,适用于名老中医知识遗产的保护。多媒体档案可存于数字图书馆等系统中,支持交互式访问,使用户在观摩中有所启发,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它们往往比文字材料更为生动、鲜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

专家定位系统有助于我们找到在某个领域中有造诣的中医专家,进而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因此也是知识群化的一种辅助工具。此类系统通过专家资料库维护专家信息,据此向用户推荐某个特定领域的专家。专家资料库可由专业人员进行录入和维护,也可通过领域文献的语义分析进行自动填充。专家定位系统可直接提供专家检索服务,也可在用户进行知识检索和浏览时推荐相关专家。它能加强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协助用户向领域专家进行咨询。

3 知识外化

知识外化(Externalization)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其主要手段是中医名家的著书立说。另外,也可由他人向中医名家主动求教并代为整理,这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知识获取是“知者”与“获取者”之间的合作过程,其形式包括讲述、辩论、对话、问答等等。可将外化的知识记载于书籍、报告、网页、电子邮件等永久媒介,从而实现知识共享与传播。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它也成为实现名老中医隐性知识的外化和保存的主要工具。例如,通过构建中医临床数据库,可搜集和整理结构化电子病历,从而大范围捕捉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知识[6]。又如,通过构建中医医案数据库,可从各种渠道搜集、整理临床医案,从而实现医案知识的结构化保存[7]。这些数据库能够准确描述中医经验知识和具体诊疗活动,为文化传承和临床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决策支持、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创新研究提供数据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在线会议、即时通信、维基、博客等一系列信息工具。它们在辅助领域专家进行在线互动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通信记录,成为显性知识的一种载体。在线会议等系统将“头脑风暴”等交互手段搬上网络,实现了中医专家的动态、远程、甚至匿名参与,有助于提升中医药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广泛性和客观性。

4 知识组合

知识组合(Combination)是将显性知识组合为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计算机系统擅长于处理显性知识,能在知识组合中发挥显著的作用。计算机系统可独立完成许多知识组合工作,如将大量的文献汇集起来构成文献库,并对它们进行主题标引和文本分类等处理,从而支持更为有效的知识检索[8]。中医团体还利用数据库技术,系统实现中医药经验性知识的结构化,建成大量富含中医药科学知识的数据库,为中医药知识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9]。

计算机系统亦可辅助领域专家完成知识组合工作。例如,知识发现系统能辅助中医专家从海量数据(其中蕴含中医药知识)中发现具有意外性和启发性的知识[10]。知识发现系统一般采用数据挖掘(Data Mining)算法,对海量的数据资源进行复杂处理,从而为客户提供所需的知识发现结果。中医团体已开展将频繁模式发现、关联规则发现、聚类分析等知识发现方法引入中医药领域的若干探索[11]。知识发现方法被用于研究方剂配伍规律,辅助中医开具中药处方,解释中医证候的本质,以及辅助基于中医药的新药研发。

5 知识内化

知识内化(Internalization)是通过学习行为将外部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隐性知识的形成是采取正确行动的关键,因此知识内化是知识管理别重要的一环。知识管理系统可提供知识检索、决策支持、电子学习等服务,以改进学习效果,促进知识内化。

目前,知识管理系统普遍提供知识检索服务,支持用户采用关键词、主题词等方法检索相关知识[12]。某些系统在提供知识检索服务的基础上,还能辅助用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系统可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处理,将知识重构为更易理解的形式,并提供基于知识内容的搜索、浏览和关联发现等服务[13]。如可用文本分类技术,将知识资源按主题分类以利于用户检索;或可按照过程模型对知识资源归类,支持用户按照业务发展阶段获取相关知识[14]。这些措施使学习者更易理解知识的相关性和潜在用途,促进知识内化。

另外,可将知识资源包装为交互式课件、自我学习向导等电子学习(e-learning)产品,并通过软件包、互联网服务等方式提供电子学习服务。它们面向学习者提供广泛的资源和丰富的选择性,支持教学模式从教导式学习到自主式学习的转化。

决策支持系统也与知识内化过程具有密切关系。决策支持系统包括统计报表系统和专家系统等,其核心特征是根据应用情景和用户需求提供实用的知识,也就是能够激发和指导行动的知识。对于决策者而言,只有自身的隐性知识才有直接实用性。显性知识若能内化为实用知识,则具有间接实用性。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任务,是从海量知识中找出与应用情景相关的显性知识,以辅助用户产生实用的隐性知识。决策支持系统在中医临床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医生从知识库中获取规律性认识,筛选出支持临床决策的直接参考证据,使之拟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15]。

6 小结

新一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能催生出新颖的中医药知识创造模式,实现传统的个体性知识创造方法,与网络时代的群体性知识创造平台之间的有机结合,带来中医药知识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介绍了一系列知识管理方法以及相关信息技术,并运用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分析了这些方法和技术在中医药知识创新与共享中发挥的作用。

SECI模型针对知识如何在组织中转化、传播与共享的问题,提出了知识转化的4种模式,包括知识群化(潜移默化地传播隐性知识)、知识外化(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知识组合(显性知识的组合与使用)以及知识内化(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上述4种模式构成知识转化的完整回路,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缺一不可。只有将支持上述4类过程的信息技术组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知识管理技术方案。

在中医药领域,传统的知识管理技术侧重于处理显性知识。所谓中医药知识资源,不仅包括中医典籍、文献库、数据库、知识库等形式的显性知识,也包括中医药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只是人类知识的冰山一角,在水面之下隐藏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名老中医的隐性知识和经验的传承,是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医隐性知识的特点,研发能够辅助中医隐性知识处理的信息技术,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以及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于彤,杨硕,李敬华.中医药知识库系统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8):142-144.

[2]于彤,苏大明,尹仁芳,等.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5):120-123.

[3] 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4] 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孙海舒,郭敏华,符永驰,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多媒体教育资源系统建设初探[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3):239-240.

[6]李敬华,尹爱宁,张竹绿,等.基于中医临床数据库的中医临床文献统计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2):96-97.

[7]李敬华,高宏杰,亢力,等.中医医案数据库建设与临床需求浅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3,8(10):68-70.

[8]于彤,张竹绿,刘静,等.中医药文献检索和知识发现系统[J].中国数字医学,2014,9(11):16-18.

[9]崔蒙.中医药行业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3):189-191.

[10] Fan J,Li D.An overview of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J].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13(4):348-368.

[11]吴朝晖,封毅.数据库中知识发现在中医药领域的若干探索(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0):93-95.

[12]程慧平,陈永超.国内知识检索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0):126-129.

[13]钟伶,林丹红.基于Ontology的传统中医药知识的概念检索[J].情报探索,2007,27(5):76-78.

[14]杨进,罗漫,张启蕊,等.文本挖掘在中医药文献分析中的应用[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0,26(2):216-220.

第2篇

关键词: 图书馆 知识管理 特点 策略

知识管理的理念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中。随着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知识管理逐渐为社会各行各业所研究和借鉴,发展为一种知识社会的管理思想。在信息时代,图书馆作为知识与信息的集中地,应充分利用知识管理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知识及其相关资源,并提升现代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的理念被引入图书馆领域后,目前,关于“知识管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邱均平、段宇峰从知识活动的各个环节及相关因素出发,对知识管理下定义:“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从狭义和广义角度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新、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上的知识管理不仅是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过程的管理。”陈锐从知识管理的目标出发,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提高组织效率、反映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发展阶段。”柯平先生认为图书馆知识的管理就是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图书馆业务、财务、人事,是图书馆管理的一个新领域。综上所述,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对知识信息载体上的内容实施管理,同时又不损害知识信息内容的原貌,并且将知识信息载体的管理和谐地统一在图书馆这一生长着的有机体中。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点

2.1图书馆知识管理具有外向性和公平性。

图书馆知识管理着眼于向社会传播知识,它是为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体知识创新的开展构建一个知识的获取与流动平台的活动。图书馆知识管理致力于面向社会的知识交流和共享,向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体公开性地提供知识资源,以利于提高社会群体的知识创新能力。图书馆知识管理侧重于以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的知识管理,并将与具体文献关联的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以提供读者利用,这种隐性知识主要依赖于咨询或检索途径取。信息管理已经采用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并且正在向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变。具有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的图书馆,可以通过信息收集系统收集信息,使用信息处理系统帮助筛选有用的知识,剔除冗余、不适用或者陈旧的信息,存入和更新图书馆的知识信息库,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知识信息的传输,提供给读者利用。

2.2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人本管理、能本管理与知本管理”一体化的管理。

首先,要尊重图书馆员,尊重馆员的能力与价值。传统的公共图书馆一味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而忽视了馆员的重要作用,而知识管理不仅要尊重读者的个性,还要尊重馆员的劳动,尊重馆员的劳动成果。其次,要充分认可每个馆员在图书馆的贡献,客观地评价馆员的业绩,允许馆员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提供其发挥潜能的机会。图书馆知识管理也是以能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的升华是以能为本。它通过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和组织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还是以知为本的管理。“以知为本”的管理是一种能够激励和活用馆员的知识,并使馆员做出可持续贡献的机制。与“以人为本”相比,它不允许存在不可替代的人才,否则可能破坏图书馆的集体奋斗的核心价值,削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它要求图书馆特别是馆长,必须兼有“才”和“知”,不断为图书馆做出贡献。

2.3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激励管理、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种激励管理。在激励管理中,要注意激励方向和实现图书馆目标相吻合,要公正,要有针对性,真正通过激励提高馆员的工作效率和业绩,达到增强制度文化信念和促进图书馆工作的目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也是一种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通过馆员参与决策、组织动员、监督检查、协调关系和启迪教育,达到维护馆员的合法权益和图书馆领导权威的统一,使图书馆工作获取广泛支持并顺利开展的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还是一种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是一种“信任型”的管理。由馆员根据图书馆发展目标和要求,自主制订自我发展计划,实施自我控制、自我创造、施展才华机会的管理。这种管理要依靠馆员个体素质、文化底蕴来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目的在于为馆员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机会,满足馆员追求成功、追求卓越的心理需要,因而是一种不靠职务和权力来实施管理的更高境界的管理[1]。

2.4知识创新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图书馆知识管理首先是致力于培养出知识广博和技能高超的图书馆馆员,以此来扩大图书馆整体的知识储备,并创造出适应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需要的图书馆创新思想、创新服务理念和创新技术、创新的知识服务方案。其次,图书馆知识管理还致力于对社会知识的有序化、结构化和系统化,并开发文献中的知识价值,开展知识服务,促进知识传播和转移,为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提供全程的信息基础保障。最后,图书馆知识管理致力于为社会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创新知识的生态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用户在阅读文献中接受和积累知识,提高素质,启迪智慧,激发创造灵感,促进社会组织和个人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创新,促使其转化为社会效益。

3.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3.1创立知识主管(chief knowledge officer)体制,设立知识主管。

知识主管是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步骤,与图书馆服务效益息息相关。图书馆知识主管的职责是制定统一的政策来规范图书馆的知识集约和创新,促进知识交流和知识应用,使图书馆内知识有序地流动;建立一个知识积累、信息共享的环境;监督和保证知识仓库内容的质量、深度和广度,时时捕捉社会、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知识需求,为知识库不断注入新思想,使之及时更新;保障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图书馆知识主管进行管理活动所涉及的这些知识不仅仅是数据,更重要的是馆员人心及其存储在大脑中和发表著作中的智力资本。

3.2建设内容丰富的信息知识资源库。

建设内容丰富的信息知识资源库是实施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可以为馆员提供知识共享的平台。首先要开发馆藏及网络资源。图书馆拥有大量的馆藏文献资源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建设信息知识资源库就必须对其进行积极开发,并源源不断输送至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既要充分开发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好本馆书目数据库,又要对文献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系统分析,形成有较高价值的知识产品,如专题报告、研究评述、趋势预测、形势展望等,并进行数字化处理。还要开发馆藏特色资源,对特色馆藏进行全文数字化,建设独具品牌的资源库,如各种学术报告库、国际国内信息交流资源库、科研人员引文数据库、历年博士硕士论文数据库等。此外,还要开发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大多庞杂无序,良莠不齐,需要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分析、鉴别、选择、整理加工,使之有序化。其次,还要挖掘馆员隐性知识。传统图书馆主要强调显性知识的管理,严重忽略了对蕴藏在馆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的管理。其实,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学科知识、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图书馆应努力挖掘这部分知识,鼓励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如此周而复始,在极大丰富信息知识资源库的同时,又促进馆员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3.3完善分配制度,建立与图书馆发展相适应的激励机制。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分配制度仍建立在职称基础上,而不是按工作业绩和贡献来分配。一些中青年虽然在工作中起骨干作用,但由于职称资历所限,其报酬只能按相应职称获取,以致影响了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图书馆必须完善分配制度,调动馆员积极性,才能留住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可以采取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开展业务竞赛,树立榜样,加强业务培训等措施,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把为读者服务工作引领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水平上,真正实现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之目的。

3.4建立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组织机构。

团队组织结构能有效地实现图书馆组织的柔性化,因为它具有可以快速组合、重组、解散的优点。团队组织结构弹性大,适应性强,可以使图书馆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高效、快速完成特定任务。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有力保证是进行高水准的图书馆组织素质建设。因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并非只是把一群有知识的图书馆人组织起来,而是要通过人本管理,达成知识创新。传统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采、编、流型的正金字塔结构,位于塔底从事流通借阅的一线人员多,位于塔顶的从事信息深加工的二线人员少。网络化条件下读者需求发生的新变化,要求图书馆从提供原始文献服务转变为要求提供知识单元服务。为此,应对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变“正金字塔形”为“倒金字塔形”,即位于一线从事文献借阅的人员大大减少,而从事二、三次文献深加工的二线人员大大增加。另外,传统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线性的等级结构,上下信息沟通依此等级链逐级传递,这种信息交流方式容易造成信息失真甚至阻塞,这种组织结构缺乏应变的速度和效率。而今天的信息流通已从线性传递发展到网状传递,要求实现“零距离”、“无摩擦”的快速无阻的信息传递方式,为此,应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灵活的知识型组织体系。目前,很多图书馆将技术服务部门与读者部门重组,有的打破部门界限,以此来加大信息咨询服务、检索服务、研究服务等深层次服务的服务力度。

3.5培育图书馆新文化,创建学习型图书馆。

通过创新文化、团队文化、学习文化、共享文化、人本文化、网络文化的培育,提高馆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提升馆员创新精神,培养馆员的团队意识、共享意识,从而通过集体创新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优势。学习型图书馆强调的是组织学习,把学习变成一种组织行为,强调全员、全过程、团体学习,终身学习。它能为图书馆培养知识型馆员,全面提高馆员素质;向馆员灌输先进的思想和服务理念,减少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人为阻力,营造互助合作、交流沟通的学习氛围。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能产生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整合绩效。

3.6深化服务,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没有读者,图书馆便不能生存和发展,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图书馆要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度,应针对他们的情况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了解读者需求。将读者在馆内活动留下的个人资料,如借阅类别、知识偏好、学术兴趣、研究课题、期望、意见、呼声等资料整合为“读者资料库”,以便有的放矢地为读者服务。二是要做好个,针对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通过建立读者兴趣特征模型、过滤个性化信息、统一检索异构资源等步骤,将信息推送给读者。三是要保护读者权益,其核心内容是保障读者在法律框架内具有平等、自由地接触和选择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权力。四是要加强读者教育,对读者获取知识、处理知识、利用知识、交流知识等能力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知识共享的手段,加速知识创新。五是要重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读者隐性知识十分丰富,如何对这些隐性知识有效地加以利用,尽快地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已成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难点,对此应予以重视,投入更多的精力。

总之,知识管理的核心是能激活人的潜在能力,促进知识的不断再生与创新,应用知识管理理论去改进原有的图书馆管理工作,是现代图书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捷径。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的结合,充实了图书馆学内容,拓展了图书馆学空间,巩固图书馆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地位。而图书馆在其运营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采用有效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策略,对于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又一次超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莉.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5,(3):9-11.

[2]柯平.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3,(9):8-12.

第3篇

关键词:设计阶段;工程造价;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O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工业和民用对天然气的需求不断上升,各类天然气设施已遍布于全国各个城市,为了确保天然气的安全供应,必须在天然气工程的设计阶段把好选材质量关,在施工阶段把好质量控制关,在竣工验收阶段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验收,在运行维护阶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在以上控制节点中,天然气工程的施工阶段尤其重要,从材料进场检验,管沟开挖回填,管道除锈防腐,焊接组装,管道吹扫,到压力检测,每一步都必须严格按相关标准进行检查控制,以保证天然气管网最终的安全运行,从而提高天然气工程的整体品质。

一、天然气工程特点

1.1 工程质量要求高

天然气工程要求的质量等级高,所选用的管材、管件及相应的设备必须符合相关质检要求,从材质到承压等级都必须严格接受相关质检部门的监督检验。

1.2 工程影响因素多

工程从设计到竣工,影响质量的因素多。工程设计、施工工艺、自然环境、施工材料设备、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专业素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天然气工程的质量。

1.3 工程隐蔽性强

天然气工程在施工中存在大量隐蔽工程,埋地管的开挖回填,埋地钢管及PE管的焊接组装,埋地钢管的防腐,过地下障碍等。如管理人员不及时对工程进行检查记录,对焊接作业人员进行资质抽查,极容易出现工程焊接质量、埋深不足、防腐不合格、与相邻管线及建筑物间距不符合规范等问题,对工程运行维护留下事故隐患。

二、天然气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

2.1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在天然气工程施工开始之前,要进行有效的施工设计,工程的设计会给后续工程施工造成质量影响,如果设计不合理、没有科学依据,在后续工程建设过程中就很难按照正确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也就会严重的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首先应该提高设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对于参与工程设计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并严格的按照工程的标准进行考核,只有合格的设计人员才能够进行工程设计。其次要提高对设计方案的审核力度,以保证提高图纸设计的质量,设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切忌天马行空、纸上谈兵,影响到设计方案的实际使用,同时还要设计出备用方案,以保证如果工程施工出现意外时,可以及时进行修正,以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最后,对于工程设计方案的修改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于临时性的施工变更,要对设计方案进行有效的修改,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2.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1)严格审查施工单位的资质,提高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查必须严格,严格审查施工单位是否具有天然气工程施工能力及经验,同时,对施工队伍人员的专业素质、管理水平、技术装备、信誉等各方面进行严格审查。

(2)严格控制施工质量。选择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对整个项目进行管理,从管理上提高施工队伍的专业水平。对工程中使用的材料进行严格检测,对进入整改环节的材料还需进行复检,保障材料使用合格。在施工中,可根据施工环境,业主要求,施工特点,施工人员及材料等因素,选择最优化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3)加强工程施工督查力度,强化责任制施工质量检测体系。成立专业验收小组,负责对工程进行分项验收及综合验收。

2.3严格控制施工单位的资质

对于工程施工单位,建设单位一定要对其资质进行严格的核查,以保证其施工能力能够满足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从而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建设单位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施工单位,对于中标的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要对其天然气工程的施工能力和经验、施工队伍的技能素质、组织管理水平等进行严格的审查,以保证施工单位不是为了中标而故意压低价格,从而保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质量可以有效的提高。

2.4严格把关施工材料的质量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的性能对于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要对施工材料的性能进行严格的把关。首先是材料购买,材料采购人员在进行材料购买时,一定要仔细核对材料的规格、型号等,以保证材料的适用性,同时还要保证材料具有检验合格证和正规出产厂家,要严禁采购人员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购买劣质材料的行为,对于此种情况,一经发现要进行严肃处理,以保证材料的质量。其次,在材料流入施工现场的过程中,施工单位也要对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核,对于材料的外观、性能等进行严格的检查,以确保经过运输,材料的性能没有损伤,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施工材料,施工单位要严禁其流入施工现场,以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

2.5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

在天然气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对施工质量要求较高,也就对施工人员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施工单位就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持续的技能培训,以保证施工人员可以熟练掌握工程施工中的各项技能,并熟悉各种操作说明及操作不当所引起的严重后果,以促使施工人员加深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意识,从而自觉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规范操作,以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作为工程施工的主体,施工单位只有不断的对施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才能够保证施工人员掌握先进的施工方法,并对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和创新,从而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局。

2.6建立一支高效的质量监管团队

天然气施工工程由于其施工质量要求高、施工影响因素多、工程隐蔽性强的特点需要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配备一支高效的质量监管团队,对工程施工的方方面面进行质量监督和控制,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因此,建设单位要在工程施工相关单位挑选出质量意识较强、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组成一支高效的质量监管团队,从工程设计开始到工程竣工验收结束,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对于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施工工序的变更和现场签证等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要保证工序变更的有效性和签证的适用性,如果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的指出并敦促施工单位进行修正和改进,以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满足工程建设标准要求,从而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天然气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在日常管理过程当中要对整个天然气工程进行拆分,对每一步骤都要严格按规范及制度进行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天然气工程的整体品质。

结语

天然气工程的建设对于国家和人民都有巨大的意义,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节约一定的资源,因此,对于天然气工程的施工质量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做好天然气工程的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对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保证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工程投入使用的隐患,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军.天然气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田.技术与市场,2011, (05).

[2] 王勇.浅议建设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工作的项目化管理[J].建筑经济.2012,(09).

第4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高层建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投资大、技术含量高、工期长,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高层建筑质量控制难度高。建筑工程属于基础性工程,如果出现质量问题不仅会缩短建筑的使用寿命还会威胁到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高层建筑施工的日益频繁,对施工质量的控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层建筑概述及施工特点

1、高层建筑成本高,施工周期长

高层建筑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材料、施工技术和施工周期。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较大,需要施工单位进行详细计算,对建筑成本做好预算,确保项目投资能够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和施工技术的可靠性。其次,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较长,施工单位要统筹各个部门的施工进度,制定科学有效的施工计划。

2、高层建筑地基设置较深,施工难度较大

由于高层建筑的地面建筑较多,整个建筑的重量较大。近年来,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坚固的地基不仅能够很好的支撑上层建筑,而且对抵抗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地基施工时,不仅要考虑到地基的坚固问题,还要考虑到综合利用问题。由于现代高层建筑通常会设置多层地下室,地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施工质量。

3、建筑高、施工技术难度大

高层建筑最大的特点是高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就成为影响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对于抗风需要仔细设计和施工,不得有半点差错。除了风会对建筑结构施工产生重要影响外,建筑的外形构造也会对施工产生影响,要保证建筑风荷载影响下施工又要保证建筑外形不受影响,这些无疑都会增加施工难度。

4、高层建筑的功能较为复杂

除了高层建筑本身所要满足的建筑功能外,在建筑内部还要安装电力系统、空调系统、排水系统等。这些复杂的系统相互交错,需要施工单位具有良好的设计和组织能力。

二、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相关措施

1、施工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1)施工场地的勘测

我们知道,由于高层建筑自重非常大。为了能够承受如此重量的建筑,除了需要高质量的地基之外,建筑物施工位置也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施工前对建筑工程地质进行勘测,以便获得准确的地质稳定参数,作为建筑物建筑设计的重要参数。施工单位应当委派专业性较强的勘探队伍,携带必要的勘探仪器到施工场地进行实地勘探工作,获得精确的施工场地岩层结构、地下水情况和土壤构成数据。尤其是地质的流动性情况,必须进行反复的勘测,务必保证获得可靠地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作为施工的参数,准确的施工场地数据有利于建筑工程的开展,也可以保证高层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保障使用安全。

(2)严格把关施工方案的设计

工程施工设计方案对高层建筑的质量和安全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做好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工作。首先,施工单位应当根据现场勘探所获得的地质数据,确定出相适应的施工流程与施工技术(如地基施工技术与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等),尤其对于地质条件不太好的情况,应仔细的探讨相应的施工技术;其次,要落实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以及施工工作人员,将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设计出来,并分配相应的施工人员与施工机械,也即分配出若干个施工区域,并配给相适应的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另外对一些大型施工机械的位置也应在施工方案中体现出来;最后,认真分析每一个建筑施工环节,审查施工设计方案,看看是否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对于不合理的地方要进行改动,因为工程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对高层建筑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建筑物地基结构域主体结构的设计方案,更需要反复的论证,切莫出现差错。

2、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1)施工测量的控制

高层建筑由于具备高度高、层数多等特点,因此在施工中对测量精度的要求也就特别高,针对这种情况最好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制定好相应施测方案,选好测量仪器,按照施工方案构建施工控制网,把高层建筑的控制轴线尽快投影在建筑的面层上,为保证以后的浇筑混凝土、立模板和捆扎钢筋并按照控制轴线画好柱列线等等细部方样;施工测量方法一般将内控法和外控法有效结合,在使用外控法来投测轴线情况时,要每隔一定层数私用内控法测量一次,从而降低竖向偏差积累和提高精度;在使用内控法测量时,通常采取激光铅垂依法,务必在首层的面层上控制好平面,同时用中心十字来控制或者选好四个合适位置当作控制点,浇筑上升各层的楼面时,为确保激光可以垂直向上透过预留孔,要在相应位置留下以200毫米为边长的正方形方孔和首层层面的控制点对应。

(2)混凝土控制

①混凝土工程开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做级配实验、配合比实验,实验过程中同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严格控制、严格执行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初步配合比计算和基准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以此作为实际施工中的参照标准。

②在测定所到场混凝土的温度、坍落度、和易性等都符合要求,且不存在分层、泌水、离析等问题后,即可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浇筑要按混凝土自然流淌坡度、斜面分层、连续逐层推移、一次到顶的方法进行,厚度必须符合规范、设计要求,时间要按其缓凝时间予以确定。同时,要保证混凝土初凝前都确保被上层混凝土覆盖,保证上下层浇筑间隔不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避免施工冷缝出现。

③混凝土振捣时,振动器插点必须按一定顺序有规律均匀排列、插棒,可采用“行列式”或“交错式”的次序移动,以免造成混乱而发生漏振。振捣时应按“坡脚和坡顶同时向坡中振捣”方式进行,层间不宜形成混凝土缝,振捣时间不宜过长、亦不宜过短,应以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

④高层建筑多采用具有改善混凝土施工性能、缩短施工周期等特点的泵送混凝土,采用此种形式,不仅要严格控制浇筑、振捣,最重要的是严格执行养护制度。养护中要根据规定,按照不同水泥品种和混凝土的要求确定养护时间,而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则应根据气候条件按施工技术方案采取控温措施。另外,养护要有专业人员予以负责。

(3)裂缝控制

①设计措施

针对“放”采取的措施应是设置好永久性的伸缩缝,在外墙面的恰当部位留下分隔缝。对于“抗”采取的措施,要防止结构断面因突变带来集中应力,加强对钢筋构造配置重视;采取小型空心堆砌混凝土而成轻质墙体要保证增设间距小于3米构造柱,各层墙高中部要增设厚达120毫米和墙等宽混凝土腰梁,在砌体没有约束的一端设置构造柱;在预留门窗洞1:3处采取钢筋混凝土来巩固;在两种基体不同接触地方用钢丝网来处理;对于梁低砌筑要求要特别注意;要合理设置屋面隔气层和保温层;对于抗、放相结合措施要合理设置好后浇带,并采取相应可以补偿收缩的混凝土技术,在混凝土里要多渗入纤维素等等。

②施工措施

对于抗、放相结合措施,为预防混凝土出现裂缝,要在早期对新浇混凝土进行养护。为在早期尽量降低收缩度,务必要对构件做好湿润养护控制,从而防止由于其表面水分的过快蒸发和由于产生的较大收缩,导致的因内部受到约束而产生的开裂。对于大体积的混凝土要着重控制好混凝土温度上升,减缓混凝土降温的速度,降低混凝土收缩率,为提高混凝土极限的拉伸值,完善构造的设计和改善约束上采取相应措施。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迅速发展。目前建筑行业追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在扩大,对于高层建筑工程的质量也应给与高度的重视。只有切实加强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才能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浩.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要点[J].科技通报,2013.

第5篇

【关键词】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小型河道在我国分布范围广,若是得不到良好的治理将会极大的影响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甚至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为了保证中小型河道治理的质量,需要加强对河道治理工程的管理。

一、中小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法的发展特点

最近几年,在科研技术投入的促进下,在众多水利设计、施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技术方法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中小河道治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污染方面的原因,也有河道淤积方面的原因,河道治理目的和任务的不同,治理技术方法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现在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现在在河道综合治理当中较为常见的模式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态修复法三种,但是其中涉及的技术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以物理法为例,其中包括截污清淤法、环境调水法、曝气充氧法等等,化学法有化学絮凝法、重金属化学固定法等等。不同的技术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河道治理项目,因此可以说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法的多样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2、生物修复的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传统的河道综合治理当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占据主要地位,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治理模式工期短、见效快,但是这两种治理方面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淤积、污染等问题,这是因为没有考虑治理效果的持续性,也没有意识到治理方法与生态环境直接的协调性,往往治理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然后再污染、再淤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河道治理的认识的加深,生态修复的方法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方法充分尊重了河流流域的自然生态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使用多种生物修复的方法,虽然见效慢,但是却能够比较彻底的解决长期存在的河道淤积和污染问题,尤其是河道污染的问题,一些地区的中小河道经过生物修复以后恢复了原来山清水秀、鱼虾满堂,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水平。

二、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方案

1、施工总布置

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易于管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施工平面布置。

中小型河道整治工程堤线布置原则为:1、堤线布置应与河势流向想适应,并与大洪水主流线大致平行;2、两岸堤防的间距相等;3、堤线力求平顺,各堤段平缓连接,不得采用折线或急弯;4、堤防工程尽可能的修筑在地质条件较好、比较稳定的滩岸上,尽可能避免软弱基础及居住民房。

河堤堤距的间距确定原则;1、河堤堤距应根据流域防洪规划分河段确定,上下游、左右岸应统筹兼顾;2、河堤堤距应根据河道的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泥沙特性,河床演变特点,冲淤变化规律及不同的堤距的工程造价等经济指标,综合权衡分析确定。

2、土石方明挖

开挖程序:施工准备开挖基面清理验收。施工准备期包括场地清理、测量放线等。

土方开挖:挖前先用人工清除开挖区域内的杂草、垃圾、废渣及指定的其它障碍物。开挖安装自上而下、分层开挖的原则。土方采用人工进行开挖,并运到指定的弃渣场。

石方明挖:基础石方开挖采用严密的爆破安全技术措施,确保石方开挖施工安全,开挖采用浅孔,少药量弱松动爆破,用人工运输并堆放到附近,以备利用,运距10-20米,造孔时距建基面20厘米时停止施爆,然后采用人工挖清的方式进行。

建基面的清理: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挖到设计高程后,把表面的尘土浮渣清理干净,并把表面积水排除干净,建基面的基础完整性和力学强度应瞒足施工图纸规定的要求。

基础的检查和验收:在开挖过程中,定期测量校正开挖的平面尺寸和标高以及凯文面的平整度。开挖完成后,按照技术规范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再会同甲方现场技术人员对开挖的基面尺寸和标高,以及开挖的平整度进行检查和验收。

3、土石方填筑工程

小型河道治理工程土石方填筑量不大,主要用于河堤两边的回填,属一般土石方回填,对碾压强度不是很高。其施工流程为:运料、卸料、铺料、夯实、施工质量检测等。

4、混凝土工程

用胶轮车从搅拌系统站运料到施工平台,,再转入仓浇筑,浇筑后用插入试或振捣器振捣,然后再进行平面处理。

底部基础面在浇筑之前必须冲洗干净,清楚残渣、浮土及松动基岩,,在混凝土入仓之前应先用水泥浆喷洒基础表面,在表面处于潮湿状态时立即浇筑,以保证混凝土与基础的黏结效果。

新浇筑混凝土初凝后铺草袋遮阳保暖并及时洒水养护。使混凝土表面经常处于潮湿状态,每一块混凝土浇筑时用软管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为28天。

5、砌体工程

砌石材料应材质坚实鲜艳,无风化剥落或裂纹:石材表面无污垢,水锈等杂物;砌石强度不低于400#,砂的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规定。砂浆用砂要求粒径为0.15-5mm。水泥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现行标准;并按不同品种、标号、出厂批号堆放、库存、袋装水泥的出厂日期不应超过3个月,散装水泥出场日期不应超过6个月,堆放高度不应超过15袋。

水的水质、水内所含杂物及物理化学特性均应达到规范要求。水泥砂浆的配合比必须满足施工图纸规定的强度和易性要求。

砌石应采用铺浆法砌筑,砂浆稠度应为30-50mm,,当气温变化时,应适当调整。在转换处和交接处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的面,必须留置临时间断处,并应砌成斜差,砌体的尺寸和允许偏差,要符合规范的要求。

砌筑毛石基础的第一个石块用座浆将大面朝下。毛石基础的扩大部分如做成阶梯形,上级阶梯的石块必须压倒下一阶梯石块的二分之一。

三、加强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管理措施

1、科学规划、设计、审查

通过对河道治理工程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能够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在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设计过程中,要本着上下游、左右岸相互统筹的原则进行,要结合河道实际情况和具体现状,除了要为因势导力、截弯取直之外,还要为河道提供一个平顺宽阔的场所,让其能够保持畅通和稳定。另外,宽河固堤时,要为泥沙的淤积留下一定的空间。让淤泥能够顺利排出。一些河道的滩面较宽,河道的淤积情况比较严重,那么在河道治理时,要有较宽的间距,让河道能够有断面调节洪水和泥沙。除此之外,河道治理工程措施要能够和生物措施进行结合,通过在水流顶冲以及近堤段进行布置控导、护岸等,能够达到重点设防、控制阶段的效果。

2、细化法律法规

要通过将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细化并研究、学习,让工程管理中需要的各项资料、信息和数据等都能够完整保存。要对河道治理工程管理工作中需要的资料申报、审查、管理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让其能够具备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培训、讲座、交流等,让上下级单位之间、兄弟单位之间能够进行交流和沟通,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3、统一标准

从地方政府到河道治理的主管部门,要在河道治理工程管理工作大原则中,保持高度统一,并要相互进行配合、交流和支持,逐步树立起河道治理管理部门的权威性,通过依法管理各项工作,保证主管部门的合法权益和职能得到发挥。

4、加大非防洪工程的监管力度

首先,对于一些新建的项目,要从申报环节着手,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防洪法》、《水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资料的审查工作,并要共同对项目占用河道和影响抗洪能力等事项进行交流和协商,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双方签署协议。其次,对于已经批准开始建造的项目,要建立起监督管理机构,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保证每一个环节都是合法、合理、科学、有效的。

5、提高管理意识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能够正确看待河道治理工程,并对管理工作给予支持和配合,通过张贴宣传报、普及法律法规知识等,让群众能够明确河道治理工程的出发点和意义。另外,要利用世界水日、12.4法制宣传日等特殊事件,组织一些宣传活动,让群众能够全面了解河道治理工作。其次,要加强内部人员的配置和管理队伍的建设,让管理部门中的领导者能够充分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合理配置管理人员,保证河道治理工程能够规范、有序、科学、合理的进行。

结束语

我国中小型河流数量众多,因缺乏治理而水患频繁、环境恶化,其综合治理对充分发挥治河工程功能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着眼于在充分总结以往水利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水利建设的需求,更新治河理念,采取合理措施,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环境,还中小型河流以碧波荡漾、自然生态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 徐位明.谈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技术方法的发展[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2(01)

第6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eatures of municipa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quality cost structure and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municipa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relevant solutions are outlined.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成本;控制

Key words: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quality cost;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058-01

1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成本的构成

1.1 预防成本。预防成本指为了防止工程施工质量缺陷和偏差,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达标而事先所采取的各项措施而发生的费用,具体包括:①质量规划费。②工序控制费。③新工艺鉴定费。是指新施工工艺、技术革新项目的鉴定费用。④质量培训费。⑤质量信息费用指收集、整理、分析、保存全部质量信息的活动费用。

1.2 鉴定成本。鉴定成本指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达到质量标准的要求,而对工程本身以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及对材料、构件、设备等进行质量鉴别所需的一切费用:①原材料和外购件检验费。②施工工序检验费。③工程质量验收评审费。

1.3 内部损失成本。内部损失成本指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因施工指挥决策失误、施工中违反操作规程、施工产成品保护不善以及由于施工工具、机械保养不善引起工程质量缺陷而造成的损失以及为处理质量缺陷而发生的费用总和。具体包括:①返工损失。指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产品或工序在质量上达不到施工验收规范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必须“推倒”重建而发生的费用。②返修损失。指工程质量存在缺陷,必须进行局部返修,使之达到合格质量而支付的费用。③停工损失。指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因处理质量事故而导致停工和延误工期的损失。④事故处理费用。指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出现质量事故时对事故进行分析,提出事故处理方案所发生的费用。

1.4 外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指市政工程交工后,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工程质量缺陷而应由施工单位负责的一切费用总和。包括:①保修费。②纠纷处理费。

2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成本管理的特征

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成本管理要切合市政工程的产品特点、生产特点。由于行业差异性大,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成本借鉴其他行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能性不大。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成本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质量成本分层核算。市政工程施工企业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在项目法施工的指导下组成多个项目部,每个项目独立核算,因此质量成本核算也应该相应的在公司和项目部两个层面进行。两个层面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在出年终质量成本报告时,公司应将各项目有机汇总。

2.2 阶段点质量成本控制。对于大型市政工程项目而言,由于施工周期长,使得质量成本数据收集工作历时较长。一个工程项目的完整质量成本数据往往要等到一个项目保修结束以后才能得到。因此阶段点的质量成本控制是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提。

2.3 质量成本分层归集。由于市政工程施工企业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建立项目部,质量成本的分析也要在公司与项目部两个层面上进行,同时,这两个层面也有着若干责任联系。这一点与其他行业具有显著的差异。建立专门的质量成本归集明细表对施工质量损失进行归集后,就借助这种对应关系将公司层面损失源相应的找出,这是一种适用于施工质量损失分析的方法。

3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管理的控制措施

3.1 抓好全体员工的观念与意识。市政工程施工企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市政工程施工项目质量成本管理研究全员经济意识。统一思想认识,从项目管理人员到普通施工人员要进行经济教育,灌输经济意识,把一切为了效益的意识深深地刻在每个职工的脑海里,对施工作业队伍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教育,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这是实现成本目标的保证。

3.2 制定较完善成本管理办法。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根据工程项目本身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项目成本管理办法,如项目质量成本管理办法、工期成本管理办法等。这些管理办法应是责任到人、切实可行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办法,使项目的成本控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3.3 抓好质量成本管理目标。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四类质量成本的综合达到最低值。一般来说,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损失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损失逐步减少。必须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质量损失、预防费用和鉴定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

3.4 完善合同文本,避免法律损失。施工项目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出现,合同条款不严谨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必须细致周密的订立严谨的合同条款。

3.5 建立规范、统一、标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施工项目经理部是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项目经理部,施工项目经理部成本管理的主体是项目全体管理人员及施工作业队全体施工人员,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主体的核心领导,对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赋予相应的权利,以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便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市政工程施工企业进行质量成本控制首先要依赖于企业所有人员观念的转变,树立起质量成本意识,在此基础上,完善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尤其需要重视提升企业的质量成本的核算、分析和控制能力,为此,本文接下来将讨论市政工程施工企业如何建立并健全企业的质量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体系,以及相关方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又庄.现代成本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林万详.质量成本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尤建新,郭国庆,等.质量成本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第7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要点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由于施工技术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所以施工技术的管理是工程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管理包含制定技术管理制度、开展技术培训、管理档案资料、会审工程图纸、技术沟通交底、编制施工小组、安全使用技术、采纳应用新技术等一系列内容。按照施工技术管理的领域分类,包括内业与外业两方面,内业方面囊括制定技术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岗位技术培训、管理技术档案;外业方面囊括施工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实施、采用新施工技术等。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在全面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更需要有侧重的实行重点控制,按照重点项目的具体情况实行具体工作计划,以保证各项目有效落实。

1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概述

事实上,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指的是在施工现场所运用的诸多先进技术与组成施工技术的多个要素,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各项工作进行适当的调节、控制的总称。技术管理重点强调的是对各项施工技术进行的管理活动,这并不代表技术自身。也可以说,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来自于技术,但又高于技术本身。

2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通过先进的管理手段与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快各种技术的发展,而且在施工阶段,必须严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来执行。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结合工程的特征与环境条件要求,从中选择最佳的施工手段,把现今的科学技术转变成企业生产力; 而且也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管理人员,提升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以达到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另外,在实践中探索新技术,总结施工经验,从而创造大量科学的施工技术。

3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对策

3. 1 施工人员管理

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施工行为的一个主体,而且对提升工程质量、减少成本支出产生积极影响。从另外角度来说,施工人员的素质成为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一个基础条件,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才能建设出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帮助施工人员树立质量意识,严管施工人员的行为,才可保证施工人员在工作时认真、负责; 第二,检查施工现场人员数量是否与投标文件当中规定的相一致; 第三,构建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第四,提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质量培训工作。

3. 2 材料质量管理

材料质量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工作开始着手,如: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构件等。从整体上来说,材料是建筑施工的基础条件,如果材料质量不达标,那么建筑质量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在实践施工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材料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1) 编写完善的材料使用计划。结合设计部门提供的设计方案确定材料厂商与型号,大致估算出材料应用的数量,再联系生产商及时向施工场地输送货源。2) 购买高质量的材料。在购买时,对不同厂商生产的同一型号的材料进行对比,从中选择价格最低者; 如果需要购买的材料种类偏多,那么应把具体的品牌、厂商、型号等清晰标示出,并且结合施工进度运送到施工现场,避免因材料选择不合理而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3) 材料要分开储存。结合施工现场的进度情况,科学、合理安排材料进入施工场地,而且还需对材料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将检测结果和实验室测得的量相互进行对比。另外,根据材料类型予以分类,以免材料间相互发生化学反应而浪费大量的资源。4) 对材料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跟踪。根据施工进度情况,凭借材料出货单领取材料。尤其是对材料下料环节进行重点管控,及时清点库存量。如遇到防潮材料或是易燃材料,应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行保管。

3. 3 设备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针对施工现场的条件、结构、工艺、手段等进行全面考虑,而且选择最经济的设备或是工具,禁止使用过于陈旧的设备、工具等。除此之外,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这样,既能保证设备始终处在良好运行状态,又可大大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

3. 4 资料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除需要对施工人员、材料及设备等科学管理之外,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建筑资料的管理。这是因为每一个建筑项目在完成后,都必须由监督机构进行验收,此过程要求有真实、完整的竣工资料。主要包含材料检验证、验收报告、施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等,这些都需要在建筑施工阶段进行归类和存档。若发现存在遗漏问题,那么要采取一些有效对策进行补救,从而将竣工验收工作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3. 5 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管理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重点对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其中,对施工进度来说,可按照施工计划施工。然而,由于施工现场情况相对复杂的多,例如: 材料供应、设计变更等都有可能出现,因此,不能受固有模式的影响和束缚,而是结合具体情况适当作出合理的调整。另外,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施工,避免偷工减料的现象出现。与此同时,贯彻实施“三检”制度,待检查合格后,才允许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4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探究

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通常因施工设计方案考虑不全面而造成施工进度缓慢、成本支出增加等问题的出现。所以,在编制具体的施工方案时,应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定最经济、操作便利的施工方案。但由于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种类繁杂,且施工工种较多。因此,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应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始着手: 一方面,认真领会设计者的设计意图,按照施工合同要求,优化每一道工序,并且结合自身施工条件、气候条件等,编制一完善的施工计划,将每项工程都列入到控制范围内; 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工程的特点,选用最先进的施工工艺。做好上述两项工作,才能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为施工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5 结语

建筑工程为一项复杂又系统的工程,特别是在加强施工管理过程中,采用最合理的管理手段,编制完善的施工组织计划,减少盲目性施工现象的出现。身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对企业长远生存与发展进行全面考虑,对工程质量控制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建设更多高品质工程,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从加强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以及资料管理等方面着手,健全各项管理机制,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发展脚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不断拓宽市场,推动我国建筑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并且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因此,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重点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施工技术管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希望可以对同行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俊杰.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 4) : 142-143.

[2] 黄铃竣.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思考[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3,18( 24) :122-123.

第8篇

关键词:建筑 工程 全过程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一、房地产项目的投资控制

房地产建筑项目投资的有效控制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工程项目投资控制,主要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把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投资目标的实现,以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二、施工准备阶段控制

施工企业中标并与建设单位签订施工合同以后,项目经理部首先应立即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并制订出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责任制和质保措施。在制订质量保证措施时,应紧紧抓住质量计划指标、质量计划实施和质量目标实现三大环节,要求项目部各职能人员都应担负起质量管理责任,以各自出色的工作质量来保证项目的整体工程质量。

其次,项目经理必须使分包工程和材料、构配件的采购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并按计划有序地运行。为此,项目经理应优选合格的分包单位和供应商。

第三,项目经理应组织并主持由地勘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本企业技术负责人、施工员和各专业班组长参加的图纸会审,以利于施工人员全面了解设计意图、及早发现并消除图纸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和疑难问题,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目标顺利实现。

第四,项目经理部应坚持对全体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进行经常性的质量意识、专业知识和安全操作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素质,以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

三、施工阶段控制

1.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和构配件是建筑工程质量的物质基础,因此,建筑材料(构配件)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筑材料和构配件质量符合设计和质量验评标准的要求了,才能确保工程项目在规定工期内实现质量目标。为此,项目经理部必须对建材、构配件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严格评审,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定供应商;材料、构配件进场后必须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验收合格者应分类堆放或储存,并建立材料档案和领退料登记制度,以避免材料、构配件损伤、变质。

2.机械设备。项目经理部应根据拟建工程的结构类型、层数、施工方案和现场具体情况,确定需用建筑机械设备的种类、型号和数量,采购或租赁相应机械设备,并制订出机械设备进场的先后顺序计划,以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在采购或租赁设备时,务必认真检查其质量检验合格证或历次使用情况和维修记录,以确保机械设备在施工全过程中均能连续、正常运转。

3.技术交底。施工组织设计作为指导施工全过程的技术文件,应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对其施工方案中有关施工技术和质量要求内容,向参与施工的相关技术人员(施工员、质检员)和各专业班组长进行书面或口头技术交底,并签署技术交底文件,作为指导施工的技术依据。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建设单位或监理工程师提出的有关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及设计变更等,应及时向现场技术人员和相关班组进行书面技术交底,并签署技术交底文件、存档,以确保工程项目施工质量。

4.工程测量。开工前施工员应编制拟建工程测量控制方案,并报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同时,将红线桩校核结果和水准点引测结果一併报项目经理部查验、审批,获准后方可破土动工。施工过程中应对红线桩、水准点、工程测量控制桩(中心桩)等采取妥善的保护措施,严禁擅自移动或碰撞。建筑物轴线、标高及关键部位坐标应由专业测量人员测设、质检员复查、技术负责人复测,并填报“测量记录”及“施工测量放线报验单”,送监理工程师签认,以确保工程测量质量。

5.施工工序。工序质量控制得好与坏,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整体质量,因此,必须严格而科学地控制施工工序质量。而在各工序中设置质量控制点,则是对工序质量进行预控的有效措施。

四、竣工验收阶段控制

1.竣工验收前,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应按编制竣工资料的要求,收集并整理有关材料、构配件、设备的质量合格证明材料以及各种材料的试验检验记录、隐蔽工程记录、施工记录等质量记录。

2.竣工验收前,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参与本项目施工的技术、质量、生产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对工程项目从分部到整体进行认真检查、检验和评定。对查出的施工质量缺陷应迅速予以纠正,并且在纠正后再次进行查验,以确保其符合设计文件和质量验收标准要求。随后,施工方向建设单位、监理部门、质监单位提出工程竣工报告。

3.施工方提交工程竣工报告后,应积极参加由建设单位组织的、有各有关方面参与的竣工初验和竣工验收程序。验收合格后,除整理好竣工验收相关技术资料并归档外,还应与建设单位或业主签订工程质量保修书和房屋建筑使用说明书,以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把好施工现场管理关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就是用科学的管理标准、 方法和制度,对施工现场的各种要素,即人的因素、建筑施工机械、原材料及构配件、施工方法、施工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市场信息等进行科学有效的计划、协调、组织和控制,使他们均能时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更好地为建筑工程项目提供优质服务。为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部除了切实抓好施工准备阶段、工程实施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外,还应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1.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在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或专项(工序)施工前,均应要求承包人提交施工技术方案,报现场监理或建设单位审核,待审核通过后再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向相关专业班组作技术交底,施工员和质检员负责施工过程中的监督、指导和检查验收;对于像深基坑土方开挖、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等特殊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项目经理部必须召开专项方案论证会,经过科学论证后确认该施工方案,并报请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后,承包人方可按该施工方案施工。

2.妥善协调专业之间、工种之间矛盾。施工现场专业之间、工种之间,或总包与分包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项目经理部要根据项目既定的质量目标要求,及时进行协调处理。如果发生因专业之间、工种之间相互不配合、不协作而造成质量缺陷或影响工期,项目经理部有责任、有权利召集相关各方开现场协调会,找出矛盾症结所在,提出确保工程质量的措施及实施方案;对已造成的质量缺陷或工期延误,在客观地分析并确定责任方后,可以以相关施工合同为依据,向责任方提出索赔。

六、进度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是指对工程项目各施工阶段的工作内容、工序、持续时间和逻辑关系编制成网络计划,并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 对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以便尽快采取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工程竣工、交付使用;进度控制的目的是确保进度目标的实现。 工程建设监理所进行的进度控制是指为使工程项目按原计划要求的时间竣工验收而开展的相关监督管理活动。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设计的影响;物资供应的影响;施工技术的影响;施工组织的影响;施工条件的影响;施工中各工种相互配合的影响;施工管理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有效运作是建筑质量的前提,通过制定有效地规章制度,形成有效地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建筑施工管理的科学化以及标准化,满足市场经济需要,最终实现提高施工质量,切实的增加企业的效益。参考文献

第9篇

1.1多层性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比较复杂、施工难度较大和工期漫长的特点导致水力水电工程进度管理具有多层性,在水力水电施工过程中需要将施工进度按照工种和时间等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将从整个工程中分类出来的小工程逐个完成,水力水电工程复杂而又庞大,水利水电工程进度的完成具有多层性。在水力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项目负责单位常常把施工进度进行分解,一是建设工期目标,二是施工工期目标。所谓建设工期目标指的是施工总单位通过对整个水力水电工程进行评估,并作出施工进度计划,这种施工进度计划是针对项目本身而设立的;所谓施工工期目标是将施工总负责单位分离出来的施工进度计划安排给独立的施工队,施工队按照接到的项目完成施工进度,施工工期目标的设立是针对施工单位的。任何一项水力水电工程的完成都不可能依靠某一个施工单位,而是多家施工单位共同配合完成,只有所有施工单位都按时按节地完成施工任务,才能保证整个水力水电工程的整体施工进度,这就是水力水电工程的多层性。

1.2灵活性

前面提到,影响水力水电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的因素非常多,有些是人为造成的影响因素,有的则是由于自然灾害等客观条件导致施工进度不能如期交付。对于人为造成的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我们应该建立避免机制,并且当包工单位由于自身的人为因素造成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的时候,施工总负责单位要进行惩处,并催促他们尽快按时按节完成施工进度;对于那些由于自然客观条件导致施工进度被耽搁的现象,施工总单位必须想办法延期整个施工进度,以充分体现我国的以人为本政策。不能按部就班地要求施工进度,因为那样会导致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而忽略施工质量。对于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水利水电工程来讲,施工进度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施工质量更为重要。这就是水力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灵活性的体现,以人为本,以事实为依据灵活地改变既定的施工进度方案。

2水力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方法

2.1对施工项目进行合理分解

由于水力水电工程大都具有施工难度大、工期长、施工项目复杂多样的特点,所以水力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将施工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合理的分类,例如按照时间节点进行分类、按照施工性质进行分类等等,然后将分离出来的施工项目通过合法渠道承包给具有该项目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将整个水力水电工程进行分类可以使整个施工过程变得条理化,有利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按时按节高质量交付。

2.2对施工进度的管理实行分级控制

在水力水电工程的特点中我们提到,水力水电工程的管理具有多层性的特点,我们之所以对施工进度管理实行分级控制的理由就源于这个多层性的特点。水力水电工程项目的总负责单位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将施工项目进行分类,并按照合法程序分配给具有相应项目施工资质的施工队,由施工队按照自己的管理体系完成相应的施工项目。这样,负责水利水电工程监管的政府部门、水利水电整个项目的总负责单位和由承包单个施工项目的施工队就组成一个管理链。在施工进度的管理过程中,按照从上到下分层管理的形式进行,一级管理一级,若不是特殊情况不允许越级管理,防止越级管理给整个施工进度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困扰。在水力水电工程进度管理过程中实行分级管理,可以使复杂的水力水电工程项目变得简单化,使整个施工进度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可以说对水力水电工程实行分级管理是将责任归于单个人,贯彻谁管理谁负责的政策,这样做不仅可以使整个水力水电工程的施工进度不被耽搁,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水力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为后期的水力水电业务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实现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协调发展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水力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进度的管理进行分析,但是,要知道水力水电工程与其他的土建施工工程一样,工程质量都是整个项目的重中之重,甚至水力水电工程项目对施工质量的要求更加苛刻。所以我们在要求水力水电工程施工进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水力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不能因为片面完成上级所交给的施工进度而忽略施工质量。对于整个水力水电工程的总负责单位来讲,在计划施工进度的时候必须从实际出发,对可能会对水力水电工程施工项目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尽力做出合理的工程进度方案。同样对于准备承包水力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队来讲,在成本前期首先要对自身的施工能力进行一个有效的评估,并将自己的施工能力与所要承包的施工项目难度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如果能够按时按节地完成再去承包,切不可盲目承包。如果施工进度不能按时完成,这样会耽误整个水力水电工程施工进度,而且施工队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无论是整个水力水电工程的负责单位还是单个的施工队,在对工程项目的承包、工程进度的规划过程中必须兼顾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努力使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协调发展。

3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