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蝗虫灾害治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6 09:27: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蝗虫灾害治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蝗虫灾害治理

第1篇

[关键词] 蝗虫 综合防治 新疆布尔津县

[中图分类号] S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99-02

一、新疆布尔津县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

新疆布尔津县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主要有山区、丘陵和半荒漠地带组成。这里物华天宝、资源富集。首先,新疆布尔津县地广水丰,在这里有宜农荒地共190万亩,目前已经开发使用的有32万余亩,耕地资源十分的丰富;其次,布尔津县林茂草盛,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30.3%,有着丰富的草原草场,面积为1227万亩,各种自然林和人工造林面积为518万亩。

新疆布尔津县的气候属大陆性北温带寒凉气候,夏季比较干热,冬季又严寒无比,由于天气干燥,此处降水量较小小,而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全年多季风。

近年来,布尔津县立足本地的区位自然优势,大量种植大豆农作物,发展大豆及其相关产业,在政府的强有力的科学的政策指导下,布尔津县的农业发展比较迅速,促进了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全县各项产业得到一定程度的进步。

二、新疆布尔津县发生蝗虫灾害的原因

蝗虫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地区如果发生蝗虫灾害,那么这个地区一定比较适合蝗虫的生长,那么蝗虫生活习性有何特点呢?据科学家调查研究发现,蝗虫的生命力极强,善于生活与各种环境中,尤其喜爱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地区以及草原地区等,同时,蝗虫喜欢吃禾本科植物,比如小麦、玉米、高粱等植物的叶子都是蝗虫的最爱。

在布尔津县,有许多有利于蝗虫生存的地方:

1.布尔津县的自然环境,有高原山地,有低洼的丘陵还有半干旱的荒漠,这种环境,正好适合了蝗虫的生存。

2.布尔津县的传统农业中的农作物,正是蝗虫最爱。传统农业中,大部分都是小麦、玉米、高粱、大豆,前三者都是蝗虫喜欢吃的植物,所以,在布尔津县蝗虫可以尽情享受丰富的美食。

3.布尔津县光照充足,且气候干旱少雨,附近有不少河流,所以土壤也比较湿润,这些环境,正好为蝗虫的产卵提供了天机,所以蝗虫在布尔津县可谓是自得其乐。

4.布尔津县经常发生蝗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的灭蝗行动没有取得实际的成效,灭蝗的方法有待提高。

三、在布尔津县,如何进行蝗虫防治

我们应该根据布尔津县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以及当地农作物种植实情,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蝗虫工作。

1.做好蝗情监测及报告,制定防治蝗虫方案

政府发挥自己的职能,宏观调控相关部门在蝗虫最容易爆发的季节和地区,专门设立蝗情检测站点,对蝗虫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测,并且及时形成报告通知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各相关部门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及时拿出一套防治蝗虫的方案分发下去,以防蝗虫灾害发生时而不知所措。

2.对蝗虫的防治,采取生态治理

所谓的生态治理,就是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防治蝗虫的措施。在布尔津县,首先我们应该改变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对于蝗虫喜爱的小麦、玉米、高粱,尽量的减少种植,加大油葵、打瓜等农作物的种植,断绝蝗虫的食物来源。其次,对于经常发生蝗虫灾害的田地,采取改变田地的种植方式,如改变传统播种方式,进行秋耕冬灌,消灭蝗虫越冬卵等,这样,使得蝗虫生存地改变,也可以较好的防治蝗虫灾害的发生。

3.动物防治蝗虫

利用自然界中物种相生相克的原理,对蝗虫的防治采取动物防治方法。首先是利用蝗虫的天敌剿灭蝗虫,保护好蝗虫的天敌,如蛙类和鸟类,蜥蜴、鸟、真菌、病毒、线虫、捕食性的甲虫、寄生性的蜂类、寄生蝇等,都是蝗虫的天敌,他们中大部分与蝗虫生存环境相似,能更为有利的消灭蝗虫。一般情况下,蝗虫的天敌都能够很好的控制蝗虫的数量,避免蝗虫成灾。其次,大力养殖家禽,养殖牧鸡、牧鸭等家禽,在蝗虫出现的季节,放这些牧鸡牧鸭进入田地,进行捕捉蝗虫,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蝗虫数量的增加。

4.药物防治蝗虫

药物防治蝗虫,成果比较明显,见效较快,但是安全性有待商榷。利用药物灭杀蝗虫,一定要选择对农作物和土地的毒性较小的药物,不要顾此失彼。药物防治蝗虫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物药物,一类是化学药物。

采用生物农药防治蝗虫,目前防治蝗虫的生物农药主要是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和印楝素。蝗虫微孢子虫主要是为了让蝗虫食用的,蝗虫一旦食用了蝗虫微孢子虫,就会使得蝗虫得微孢子虫病,然后致其死亡。而印楝素则是一种真菌,蝗虫一旦与其接触,这种真菌就会进入蝗虫体内进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使蝗虫死亡。这两种方法只会杀死蝗虫,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没有任何的害处,因而,在防治蝗虫的过程中,生物农药防治蝗虫比较可取。

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蝗虫,一定要注意化学农药的药性以及对农作物的损害。目前,防治蝗虫的化学农药比较多,例如机磷类农药的马拉硫磷、敌敌畏;菊酯类农药,溴氰菊酯、绿氰菊酯等;昆虫生长调节剂,卡死克等。这些药物或喷洒、或喂食,毒害效果比较明显。因而,在实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蝗虫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保证高效低毒、低残留,确保人身安全及农作物安全。

四、结语

在新疆布尔津地区进行蝗虫防治,我们要结合布尔津地区的本地实际状况,有步骤的稳妥的进行蝗虫防治,采用最科学、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蝗虫防治,保证蝗虫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安全。本文对布尔津地区的整体自然风貌和气候条件做了概括,又根据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有条理的陈述了如何防治蝗虫的措施,以上一系列举措,相信对于布尔津地区蝗虫防治会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

基于刘猛将军原型的抗金事迹,元廷很难容忍这样一个英雄充当驱蝗神。故元代长期没有刘猛将军庙的记载。元末再现刘猛将军庙,恰好证明猛将庙兴盛的初始原因,希望借此再次激发世人抗击外族的决心。但为了减少元统治者的阻挠,便把刘猛将军改称为元末指挥使。此后直至明嘉靖朝才再现刘猛将军庙。嘉庆《合肥县志》:“明嘉靖时知府龙诰建,今潜山庙内有神位”。这是建庙时间较早记载。清初,尤其雍正、乾隆朝,刘猛将军庙兴盛。据史料看,顺治、康熙两朝刘猛将军庙记载极少,这当与刘猛将军兴起的初始目的是驱逐外族入侵有关。元廷不能容忍其存在,清朝当然也不例外。猛将祭祀获得清廷认可并敕令建庙推广,是在雍正二年,直隶总督李维钧奏报:康熙五十九年仲春,刘猛将军降灵自序:“吾乃元时吴川人。吾父为顺帝时镇江西名将,吾后授指挥之职,亦临江右剿除江淮群盗。返舟凯还,值蝗孽为殃,禾苗憔悴,民不聊生。吾目击惨伤,无以拯救,因情极自沉于河。后有司闻于朝,遂授猛将军之职。荷上天眷念愚诚,列入神位。”

猛将军因蝗而死,其神位设置也与蝗灾有关。其职能已发生变化,成为专职驱蝗的神灵。此时刘猛将军庙祭祀已扎根民间,广为流行,已是欲罢不能。经李维钧奏请,雍正随即改变了对刘猛将军的态度。刘猛将军自明末清初再兴后,广泛兴建,这与官府大力推行有很大关系。满清一些皇帝相信猛将军驱蝗灵验,常敕令兴建:雍正二年,“每有蝗蝻之害,土人虔祷于刘猛将军庙,则蝗不为灾”,因此“饬各直省建刘猛将军庙”。民国《定陶县志》也载,“雍正三年知县叶亮奉勅建。”雍正连续敕令兴建猛将庙,足见对该庙的信奉程度。

咸丰《朝邑县志》:“饬各直省建刘猛将军庙”。史料也显示朝廷肯定刘猛将军驱蝗功能对于此庙推行的重要作用,“将军之神力赖圣主之褒勅而直行于西北,永绝蝗蝻之祸,其功亦不伟欤。”地方官及百姓对刘猛将军的信奉也是广泛建庙的主要原因之一。“乙亥年沧、静、青县等处飞蝗蔽天,维钧时为守道,默以三事祷于将军,蝗果不危害。”刘锜一生于江淮间统兵抗金,民间祭奉他,希望他在当年大显神威的地方显灵,驱除由敌方而来的蝗虫。因此,其最初信仰当始于民间,是人民为了怀念这位民族英雄。

在各方信奉的情形下,刘猛将军庙逐步向四周扩展。同治《桂阳州志》:“咸丰八年飞蝗入湖南各府县,遂及州境,知县俞晟修祠祀,立刘猛将军神牌于中,明年蝗不为害。蓝山刘猛将军祠在城隍庙侧。”民国《隆安县志》:“刘猛将军庙在高公祠右,咸丰四年知县丘玉璋建。”咸丰《朝邑县志》:“关西旧无蝗,道光十五六年自河南浸而西,不至蔽天,而群飞甚众,上宪下令捕蝗,又饬所在建刘猛将军庙。”光绪《顺天府县志》:“刘猛将军庙雍正二年奉敕建,今合祀于八蜡庙。”由此形成以江淮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态势,其分布密度与中心区的距离成反比。

传统害虫防治观念

不同时期害虫防治观念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消除虫灾。《诗经•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秉畀炎火”等,乃驱虫咒语。陈旉也说是“祈之之辞。”《周礼》中“翦氏”、“赤犮氏”等治虫官吏,只是治理室内或水中害虫,或用“嘉草”、“莽草”熏治,或用“攻禬”、“攻禜”、“炮土”等祈禳。从现有史料看,古代首次捕蝗应是西汉平帝元始二年。此后,历代都有捕蝗行动,很多由皇帝诏令、官府组织进行。但捕杀并非主流,人们更主张以顺气、祭祀、修德等方式防治虫灾。

(一)顺气说认为,农业生产顺应天时、地利等自然因素,作物就能免除害虫危害有所收获。在实践中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统一体和谐有序才能稳定,灾害才不会发生。《吕氏春秋•审时》说,“斩木不时,不折必穗;稼就而不获,必遇天灾。”顺天时,则“得时之麻……不蝗;”“得时之菽……不虫;”“得时之麦……不蚼蛆”。“顺”、“逆”天时,得到的是两种相反的结果。重天时、尽地利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陈旉说,“盖万物因时受气,因气发生,其或气至而时未至,或时至而气未至。”万物依时令感受阴阳之气生长、发育,时、气并不总是同步,有时气先至而时未到,有时则相反。人类只有充分把握二者,合理安排农事,农作物才能健康地生长、发育,避免灾害。逆时则滋生灾害,“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顺气说反映了传统农业精华所在,顺应自然的和谐次序对于农业丰收及防治害虫具有重要意义。

(二)八蜡之祭始于先秦,八蜡是与农业有关的八种神灵。八蜡通,农业丰收;不通,则歉收。《礼记•郊特牲》:祭祀昆虫是希望其“毋作”,祈求虫不为灾,体现先秦对包括害虫在内所有昆虫的“敬”。古代祭祀大多带有功利目的,祭祀活动遍及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各领域。早期的灵魂不灭论认为,灵魂对其子孙有保护作用,可帮助子孙战胜困难,获得幸福,因而要祭奉祖先。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坚定了这一观念,人们相信风雨雷电等都由超自然神灵控制。蝗虫肆虐的场面,更似遵从着统一号令。只有通过祭祀,讨好神灵,才能消除灾害。

体现了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嘉庆《旌德县志》记载八蜡祭仪:“每岁腊月上戊日例祭。八蜡之神至期,主祭官補服行二跪六叩头礼,进香奠帛、献爵焚祝俱与祭。钦颁祝文:具官某敢昭告于八蜡之神曰:稼种百谷,天施地生,耕耘收获,惟神之灵,无灾无害。又因乃成,报功崇本,享祀苾芬,四方九土来格来歆尚饗。……以蜡为索,始于伊耆,历夏殷周秦为名不一。至元明祀废。国朝雍正十二年奉檄通行,每岁用十二月上戊日设祭仪。祭品悉照先农典礼。在于县编祭祀银两内,通融办理,并钦颁祭文。”包括祭期、祭仪、祭因、历史演化、清代祭祀概况等。八蜡之祭已成为一种文化融入社会习俗中,经久不衰。

(三)“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重要观念,董仲舒认为,天人同类,天是“人之曾祖父”。人君受天命主宰天下,皇权至高无上。但皇权从属于天,天有一套评判人间政治得失的标准,人君必须按天意行事。所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在天人同类、同类相感的前提下,构建了天人感应理论。灾异源于人事,统治者失德是一个主要方面。虫灾是政事缺失遭致的天谴,只有修德才能消弭灾害,人力不仅无法消灾,反使灾情更甚。

唐太宗吞蝗可谓“德化”说之典范。《新唐书•五行三》:“贞观二年六月,京畿旱蝗。太宗在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但当蚀我,无害百姓。’将吞之,侍臣惧帝致疾,遽以为谏。帝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唐太宗认为蝗灾是因自己失德,害的却是百姓,宁愿自己被蝗虫啃噬。他吞蝗是把自己作为蝗虫的食物,把灾祸引向自身,舍身保民。尽管开元四年姚崇的除蝗法取得极大成效(《旧唐书•姚崇传》),但倪若水等众多大臣反对捕蝗,主张修德驱蝗(参见《旧唐书•五行》)他们认为,人事缺失引起自然之气失去和谐引起虫灾,人事不仅不能消除蝗灾,反而更加破坏自然万物间的和谐,致使更多灾害发生。以后历代常用“德化”说规劝帝王、攻击政敌或检讨自己。飞蝗过境不为灾是官员有德的表现,《元史•泰定本纪》:“比郡县旱蝗,由臣等不能调燮,故灾异降戒。今当恐惧儆省,力行善政,亦冀陛下敬慎修德,悯恤生民。”欧阳修的《答朱寀捕蝗诗》说:“捕蝗之术世所非,欲究此语兴于谁。或云丰凶岁有数,天孽未可人力支。”把蝗灾与天数联系起来,神秘性更浓。反思“修德”说,其理论依据是天人同类、同构,可以相互感应。只要人事符合天意,合乎社会伦理道德,就可天人和谐。

通过灾异、人事的比附,实现以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世人行为的目的。综上,顺气说主张合理安排农事,在顺应自然秩序中实现预防虫灾的功效,是从本上下功夫;祭祀既可通过平时祭祀神灵,使其不为灾,也可在虫灾发生时祀神,及时终止灾情继续;修德说也具有灾前预防、灾时终止的双重功效。祭祀与修德说,无论灾前、灾时都不主张捕杀害虫;顺气说则是在农作物、害虫习性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种认识积极预防虫灾。面对虫灾,主张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害虫。历代捕蝗行动都是这种认识在实践中的反映。

刘猛将军庙反映的害虫防治观念的变化

人们祭奉刘猛将军在于其驱蝗功能,乾隆《望江县志》载祝文曰:“神夙昭勇,略懋著灵威功殄螟蝗,惠周原隰,肃明禋而备物兆嘉贶于丰年,维兹谨以牲帛醴齐用,伸虔祭尚。”民国《怀宁县志》:“刘猛将军之祀遍天下,相传以为驱蝗之神。……蝗蝻特其余威之所震,又乌足为公异也。”猛将军御大灾捍大患、驱蝗保稼,因而列于祀典。刘猛将军庙祭祀反映了害虫防治观念的变化。刘猛将军庙祭祀与八蜡祭祀、修德驱蝗都属禳灾活动,但与后两者有所不同。八蜡之祭把昆虫当成虫神祭奉,通过祭祀祈求虫神不再为灾。修德说则认为虫灾是人事缺失上天发出的警示,是天谴。只有修德顺应天意、感动上天,才能不降灾害。二者都是通过讨好、敬畏神灵实现消弭虫灾的目的,体现了对害虫的“敬”。

刘猛将军作为害虫的对立面、灭虫英雄受到祭奉,以消灭害虫为目的,是从“治”上着手。人们不再祭奉虫神,而是祭祀专事驱蝗的刘猛将军,希望它及时显灵杀灭害虫、保稼保民。意味着向害虫宣战,象征着人类从此不再惧怕、敬畏蝗虫,而是进行力所能及的捕杀。刘猛将军庙祭祀所反映的害虫防治观念的变化源自对害虫认识的提高。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各种昆虫和自然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只要具备适宜它们生存的条件,就会发生。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并无神灵驱使。宋代陈旉从时、气的角度对事物发生之理作了论述,董煟的《救荒活民书》也从蝗虫的生活习性分析了最佳捕蝗时间、组织形式等。元代《农桑辑要》对桑树害虫的种类、扑打方法等作了详尽的论述。《种莳直说》突出利用耕耙技术防除虫灾,“耙功不到,……有悬死、虫咬、等诸病。”《元史•食货志》载,“每年十月,令州县正官一员,巡视境内,有虫蝗遗子之地,多方设法除之。”为了避免蝗虫遗卵次年化蝗为灾,敕令各地每年定期掘挖蝗卵以绝后患。

这些材料都证明了害虫发生的客观性及可治性。明清在此基础上有更大发展。徐光启认为水、旱、蝗是凶饥的三个原因,蝗灾危害重于水旱,但是,“惟蝗不然。先事修备,既事修救。人力苟尽,固可殄灭之无遗育。”蝗灾可凭人力防治。只要官府发动民众,有组织地协力捕蝗,蝗灾即可消除。因此,他说,“合众力共除之,然后易。”他对“蝗灾之时”、“蝗生之地”、“蝗生之缘”等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并从“昔人治蝗之法”、“今拟先事消弭之法”、“后事剪除之法”等方面,提出应对蝗灾的方法。最后列“备蝗杂法”5条,均系防治蝗灾的宝贵经验。徐氏总结说:“蝗虫之灾,不捕不止”,“夷狄盗贼比于蝗灾,总为民害,宁云修德可弭?”只有及时捕杀,才能消除蝗灾,否定了修德驱蝗的观念。

明清一些皇帝也反对蝗灾的唯心观念,认为必须破除,以确保捕蝗措施的切实执行。《九朝东华录》载康熙言:“或有草野愚民,云‘蝗虫不可伤害,宜听其自去’者。此等无知之言,切宜禁绝。捕蝗弭灾,全在人事。应差户部司官一员,前往直隶、山东巡抚,令申饬各州县官亲履陇亩,如某处有蝗,即率小民设法耨土覆压,勿致成灾。”乾隆三十五年谕令:“可见捕蝗并非人力难施之事。任封疆者,岂可徇州县官之诡氏之词,因循姑息,不亟亟为闾阎除大患乎!”可见明末清初,蝗灾可治而非天谴的观念成为许多人的共识,皇帝也不相信巫禳弭灾了。

第3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防御对策;新疆乌鲁木齐

中图分类号P467;S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01-02

Effectof ClimateChangeonAgrometeorologicalDisastersandCountermeasuresinUrumqi

LIU Sheng-mei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Urumqi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Urumqi Xinjiang 830002)

AbstractBased on Urumqi from 1960 to 2009 observational data of statistical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rumqi climate changed greatly,mild winter phenomenon was clear that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showed ascendant trend,main influence of Urumqi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d a corresponding change,mainly displayed in drought disasters increasing,frost,cold wave disaster reducing,pests increasingly severe.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achieve the disadvantages and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climate change;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influence;countermeasure;Urumqi Xinjiang

乌鲁木齐是亚欧大陆的中心,是世界上距海洋最远的城市,属于典型的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城东是海拔5 400 m的博格达峰,城南是雄伟壮丽的天山,复杂的地形、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乌鲁木齐独特的气候[1-2]。

1数据来源与处理

乌鲁木齐市和乌鲁木齐县政府距离50 km左右,属同一气候带,乌鲁木齐市的气候资料完全可以反映乌鲁木齐县的气候情况。气候数据来自乌鲁木齐市气象站1960―2009年的观测资料,农业气象灾害资料来自1960―2009年乌鲁木齐县《乌鲁木齐县志》[3]。通过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乌鲁木齐的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灾害的影响。

21960―2009年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

2.1气温的变化特征

据资料统计乌鲁木齐市年平均气温6.9 ℃,利用线性回归法对气温进行分析(图1),结果表明:1990―2009年平均气温7.4 ℃,比前30年升高了1.0 ℃,2000―2009年平均气温7.8 ℃,比前40年升高了1.2 ℃[1]。其中冬季变幅最大,增温明显,夏季变化较小,相对较稳定,对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是冬季增温。随气候变暖,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初日、终日分别提前和推迟。积温增多,无霜期延长使农作物得到更多的热量,提高了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和产量,减少冻害,但暖冬出现也增大了病虫害的越冬存活率。同时气温升高,风力加大,会导致蒸发量加大,随着降水的减少,加剧了土壤水分的供需矛盾。

2.2降水的变化特征

乌鲁木齐市1960―2009年的平均年降水量为265.1 mm,1990―2009年平均降水量241.3 mm,比前30年增加了66.6 mm;2000―2009年平均降水量比前40 年增加了54.5 mm(图2)。上述分析表明,乌鲁木齐市气候变化中,气候变暖和变湿几乎同步进行。

3乌鲁木齐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3.1干旱

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没有水也就没有农业。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偏少,不仅空气干燥,土壤缺水,还会导致河水断流、水库缺水甚至干涸。干旱作为灾害的概念,不仅意味着气候干燥,长期少雨甚至无雨,也标志着农田水分供应不足,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甚至颗粒无收。乌鲁木齐县1960―2009年,旱年16年,发生频率32.0%,特别是进入2000―2009年,旱年6 年,有很多年份春夏秋连旱,2000―2002年3年连旱,这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着密切的关系,旱灾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例如2006年干旱:乌鲁木齐市区从7月8日至8月16日,连续39 d无明显降水,从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连续19 d气温在30 ℃以上,7月31日最高气温40.6 ℃,是近30年来的最高值,持续多日晴热少雨,加大了蒸发,使各地不同程度出现了干旱。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马家庄村44.67 hm2玉米和苜蓿颗粒无收,萨尔达坂村土豆减产30%,大麦减产20%;水西沟镇1 200 hm2大麦减产12%,山区20%牧草提前进入枯黄期,从5月下旬至8月底31 402.2 hm2农作物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成灾面积7 070.2 hm2,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牧草减产1万t,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

3.2霜冻

霜冻分春霜冻和秋霜冻,秋霜冻往往过早来临,春霜冻也常常结束较晚,导致各种不同程度的霜冻灾害发生。秋霜冻主要危害秋粮和秋延晚蔬菜,春霜冻主要危害小麦、春播作物。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巨大,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4]。乌鲁木齐县1960―2009年发生霜冻5次,发生频率10.0%,其中有3次春霜冻,2次秋霜冻。2004年9月28―29日乌鲁木齐县出现降温天气,29日清晨出现霜冻,五一农场1 333.33 hm2、三坪农场2 333.33 hm2、头屯河农场133.33 hm2的番茄全部冻成了水泡果,直接经济损失960万元。

3.3寒潮

寒潮是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在特定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南下,造成当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和大风雪天气,使降温幅度达到一定强度标准时,就称为寒潮[5]。寒潮危害性很大,春、秋、冬3个季节均有可能发生,而春秋两季是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季节,春季出现的寒潮可给喜温作物和大田蔬菜幼苗造成危害;秋季出现的寒潮又使霜冻较早来临,使秋延晚作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960―2009年乌鲁木齐县发生寒潮9次。1997年4月21―24日寒潮天气,乌鲁木齐县各乡草莓、蔬菜等受害面积逾400 hm2。三坪农场合计793.4 hm2油葵、玉米绝收,番茄、棉花合计33.33 hm2受冻;头屯河农场葡萄、果树、草莓、蔬菜全部绝收,直接经济损失640万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4病虫害

随气温的升高,乌鲁木齐县的病虫害也日趋严重,每年发生的病虫害灾情不容忽视。究其原因,一是冬暖,虫卵越冬基数大,存活率高;二是随风速的加大,有助于小型害虫,如蚜虫、红蜘蛛和病菌的传播,扩大发生面积[6]。乌鲁木齐县从1960―2009年,病虫害发生12次,发生频率24.0%,其中发生8次蝗虫灾害,2次蔬菜病害,2次动物疫情。1980年,乌鲁木齐县约22.47万hm2草场(含农田)发生蝗虫,21.47万hm2草场受灾。1981年,乌鲁木齐县蚜虫受灾面积7.33万hm2,重灾4.67万hm2。1989年5月达坂城东沟乡、王家庄等地蝗虫发生面积1 000 hm2,严重发生面积266.67 hm2,蚕豆蚜虫发生面积200 hm2,严重发生面积20 hm2。1989年7月水西沟乡部分油菜和小麦被蝗虫啃噬的只剩下光秆,颗粒无收,造成绝产。1995年乌鲁木齐县森林病虫害3 320 hm2,其中虫害3 253.33 hm2。1997年,由于春季气温高、干旱,进入5月之后,南郊板房沟、水西沟、托里牧场及东山区芦草沟乡相继发生了严重的蝗虫灾害,发生面积达1.67万hm2以上。1998年5月以后,乌鲁木齐县发生1.33万hm2蝗虫灾害。2002年,乌鲁木齐县发生1.33万hm2病虫害,主要是黄瓜霜霉病、茄子黄萎病、番茄及辣椒疫病、棉花棉铃蚜虫、美洲斑潜蝇等,蝗虫发生面积8 000 hm2。2006年,受4―5月降水偏多的影响,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萨尔达坂村200.1 hm2的油菜发生叶甲虫病,吞噬66.7 hm2的草场。

4农业防灾减灾对策

科学调整种植制度,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排水灌溉沟渠的配套,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建设旱涝保丰收的稳定高产田;分析未来光、热、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分布;改良土壤,测土配方施肥,选择优良品种,增加作物自身抗灾能力;积极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人为地减轻气象灾害;在农业生产中,尽量采用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通过对污染的治理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动植物资源,形成绿色食品基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强化气象服务,提高预报准确率,健全气象灾害预防体系。

5参考文献

[1] 黄建,成秀虎.农业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212.

[2] 刘盛梅.1951―2009年乌鲁木齐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91-293.

[3] 乌鲁木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乌鲁木齐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4] 张学文,张家宝.新疆气象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5] 张家宝.短期天气预报指导手册[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6] 刘明春,蒋菊芳,魏育国,等.气候变暖对甘肃武威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522-9525.

第4篇

【关键词】内蒙古;斑翅蝗亚科;区系分析

斑翅蝗亚科(Oedipodinae)昆虫归属于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idea)斑翅蝗科(Oedipodidae),是直翅目中较大的一个类群。斑翅蝗亚科昆虫头短,头前端背面缺细纵沟,颜面垂直或倾斜,触角呈丝状。前胸背板平坦,有时中隆线隆起,前、后翅均发达,并且常具有暗色斑纹,尤其在后翅;前翅中闰脉常具音齿。后足股节外侧基部的上基片明显长于下基片,外侧具羽状平行隆线,后足胫节缺外端刺,跗节爪间中垫较小。腹部第1节背板两侧具听器,腹部第2节背板两侧缺摩擦板。主要分布于古北区,东洋区种类较少。

一、内蒙古自然概况

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全区总面积118.3 km2,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北部与蒙古、俄罗斯接壤.内蒙古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地形.高原由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巴彦淖尔-阿拉善高原及鄂尔多斯高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m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 m.高原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走廊北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全区高原面积占总面积的51.18%,山地占20.8%,丘陵占18.25%,河流湖泊等水面面积占0.8%,平原滩地占8.5%,沙地占0.6%.内蒙古植被带一般分为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其中草原带是内蒙古植被带的主体.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东西南北有明显的气候差异,年平均气温-2℃-8℃,气温年差平均为34℃-36℃,年降水量50-450mm,从东向西递减。

二、斑翅蝗亚科昆虫的经济意义

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全世界的蝗虫已知有1万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以北地区外均可发生蝗灾。全世界常年发生蝗灾的面积达4 680万km2,全球1/8的人口经常受到蝗灾的袭扰。蝗虫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等优点,是一种可食用、药用和饲用的天然优质资源。蝗虫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在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维护其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优质高蛋白动物源饲料,我们可在防控的同时对其食用、饲用和药用潜力进行充分挖掘和开发利用,从而实现治理蝗灾和开发蝗虫两者兼顾。

三、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的区系分析

对内蒙古斑翅蝗亚科蝗虫10个属,即草绿蝗属(Parapleurus Fischer,1853)、尖翅蝗属(Epacromius Uvarov,1942)、绿纹蝗属 (Aiolopus Fieber,1853)、沼泽蝗属(Mecostethus Fieber,1852)、小车蝗属(Oedaleus Fieber,1853)、赤翅蝗属(Celes Saussure,1884)、疣蝗属(Trilophidia Stal,1873)、胫刺蝗属 (Compsorhipis Saussure,1889)、束颈蝗属(Spingonotus Fieber,1852)、细距蝗属 (Leptopternis Saussure,1884)的26种蝗虫进行区系分析。

(一)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区系中的归属及所占比例

中国昆虫区系归属于世界六大动物地理区系中的古北界和东洋界,内蒙古属古北界。内蒙古斑翅蝗亚科26种昆虫在世界动物区系中的归属及所占比例见表1。由表1可知,内蒙古的斑翅蝗亚科昆虫以古北界占绝对优势,其次是东洋界与埃塞俄比亚界。仅属于古北界的种类有24种,占总数的92.31%;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共有种有2种,占总数的7.69%:古北界与埃塞俄比亚界共有种有1种,占总数的3.85%。

表1 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在世界动物区系中的分布情况

Tab.1 Distribution of Oedipodinae from Inner Mongolia in the world

(二)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在我国动物区系中的归属及所占比例

古北界在我国分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和青藏区,东洋界分为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内蒙古斑翅蝗亚科26种昆虫在我国动物区系中的分布见表2。

由表2可知,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主要分布于蒙新区和华北区。其中10属26种昆虫均分布于蒙新区;其次为华北区种类,计15种,占总数的57.69%;东北区和青藏区各9种,占总数的34.61%。华中与西南区之间地势较为平坦,物种易于迁移和扩散,分布于华中区有3种,占总数的11.53%;分布于西南区有4种,占总数的15.38%;分布于华南区仅为1种,占总数的3.85%。

表2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在我国动物区系中的分布及所占比例

Tab.2Distribution and percent of Oedipodinae from Inner Mongolia in China

(三)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在内蒙古3个植被带中的分布

内蒙古斑翅蝗亚科26种昆虫在内蒙古不同植被带中的分布见表3。

表3 内蒙古斑翅蝗亚科昆虫在内蒙古3个植被带中的归属和比例

Tab.3Distribution and percent of Oedipodinae from Inner Mongolia in threeVegetation Zones

从表3可知,属于荒漠带和的种类最多,有20种,占总数的76.92%,其次为典型草原亚带有17种,占总数的65.38%,荒漠草原亚带,有13种,占总数的50%,森林带有8种,占总数的30.76%,森林草原亚带有12种,占总数的46.15%。其中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 (Ivanov)、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i-Bienko)、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蒙古束颈蝗Sphingonotus mongolicus (Saussure)、柴达木束颈蝗Sphingonotus tzaidamicus (Mistshenko)广布于3个植被带。

参考文献

[1]刘举鹏.1990.中国蝗虫鉴定手册.天则出版社.

[2]石蕴综.地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11-103.

[3]内蒙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内蒙古植物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2):65-177.

[4]陈永林.中国蝗虫灾害.见:孙广忠等著.中国自然灾害.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90,235-252.

[5] Wang D,Zhai S W,Zhang C X,et al. Nutrition value of the Chinese grasshopper Acrida cinerea(Thunberg)for broilers[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135:66-74.

[6] Chen Y L. The Locust and Grasshopper Pests of China[M].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9.

[7]姚杰,姚世鸿.贵州蝗虫资源的开发利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24(1):19-24.

[8]陈学新.昆虫生物地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29-58.

第5篇

关键词:林业种植;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90

在整个林业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时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林业整体管理效果,进而使病虫害防范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最终实现促使林业长久发展的目标。

1 林业种植病虫害问题的发生原因

1.1 客观原因

林木种植病虫害问题主要有2种形式:病虫害咬噬;病虫害感染。近几年,因全球整体气候变暖,因此就导致了暖冬的出现,这样就使害虫在冬天过冬依然能够存活,病虫的数量和种类因此变得越来越多,进而导致遭受病虫害问题的林业面积也是不断增加,最终导致病虫害危害逐年严重。一些旧的病虫害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再加上新的病虫害,整体的受害程度就越来越严重;对那些可能以前有过大面积虫灾的地区,比如像蝗虫虫灾,可能之前处理后得到控制,但是因气候问题,其就可能再次发生,难以从根本上防治。仅凭现有的杀虫技术,如果出现严重的虫灾,这对相关人员来讲是难以应对的。

1.2 主观原因

因过去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自然林地面积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为了经济效益,人工林地大面积增长。因人工林地面积的增加,加之对应的管理人员少、管理技术落后以及资金问题,所以在出现病虫害时控制起来就比较难。对病虫害问题不重视,导致病虫害的监测工作不是很到位,都是在虫灾蔓延时才进行挽救。林区多数处在山区或者经济落后的区域,因此导致相关人员没有足够的经济技术能力应对这些病虫害,进而导致灾害进一步蔓延,造成巨大的损失。过去因为经济技术问题,在病虫害防治中,一般都是使用农药,且使用面积比较大,进而导致环境遭到破坏,也将害虫的天敌消除了,这样就出现了恶性循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病虫害潜在威胁。

2 林业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完善预防措施

在林业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的环境下,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是病虫害预防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所以,根据具体情况对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加强对病虫害防治技能的讲解,并增强其责任意识等等,才能保障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落实。同时完善相应的预防措施,结合不同地区的病虫害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时改善生态自然环境,了解病虫害发生原因,在应用现代化防治技术的基础上,促进林业健康发展,进而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

2.2 综合治理

改善人工林地树种类型。选择相对而言优良的品种进行种植。正如上文讲的人工林地面积比较大,树种比较单一,所以应该选那些抗虫能力比较强的品种种植,对那些生长比较慢的或种植密集的林木必要时进行砍伐,以此增强抗虫性,并改善生长环境,使其能得到较好的通风环境且能受到日光照晒;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树种进行种植,同时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壤情况,这样就能在有效进行病虫害防治时,还能确保林区持久健康发展;强化对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在开展林业管理时,封山育林政策对改善林区的生态自然环境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其是有效促进林业生态系统实现循环发展的基础保障。在育林中要在树种培养以及合理搭配的前提下,强化预防基础工作,同时做好混交工作,这样才能优化树木群落结构,最终提升林业整体系统的防御病虫害能力;适当采用农药。农药防治是病虫害防治中的常用方法,但是其存在很大弊端。众所周知,农药毒性大,容易造成林区的环境污染。因此应对那些残留量比较大的农药进行限制使用,可以借助一些污染伤害小的微生物农药进行防治,结合实际情况,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喷洒,用药时应该经常变换,以此避免害虫对其产生免疫力;使用天敌。自然法则中所有生物都有天敌。但应注意避免引入过多天敌而造成生物泛滥的现象。

2.3 完善病虫害监控机制

病虫害防治应建立在病虫害的监控基础上,相关部门要把病虫害问题的调查以及检测作为防治工作中的首要内容。在发生病虫害时,强化对病虫害问题的具体特征的监控,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完善树木的检疫工作,必要时建立相应的检查站,以此防止病虫的传入。

3 结束语

为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就必须对病虫害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而言,对病虫害问题,要分析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对此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进而保障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最终推动林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塞罕坝;林业;有害生物;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发生率逐步提高,以及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林业受到以尺蛾、枯叶蛾、毒蛾、夜蛾为代表的食叶害虫,和以天牛、吉丁虫、木蠢蛾、为代表的的蛀干害虫的危害,呈现“面积广、危害重”态势,形势严峻,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随着我国改革体制的实施,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前我国工商业发展最为显著,但我国――世界第二人口大国,限定了我国必须重视农业发展,各种因素导致我国必须重视林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对森林产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由于我国对森林保护措施不够完善,大面积木材稍有不慎就会毁于病虫灾害,所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我国植保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重视无公害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保护生态平衡,还会从根源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1 林业有害生物概念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生活在林间,并在一定条件下,对林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生活、生产甚至生存产生危害的生物。其中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是其主要的两大类,蛀干害虫主要有天牛、吉丁虫、木蠢蛾、茎蜂等,食叶害虫则主要有蛾类,蝶类,金龟甲,叶甲,蝗虫类及叶蜂类。

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原因

2.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绿化造林等一系列规划的实施使得森林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一方面为国家的环保事业的大发展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则为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的大量寄生提供了条件,取食叶片食叶害虫与钻蛀树干蛀干害虫的大量滋生,使得许多地区脆弱生态环境面临新的危机,给国家与百姓造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了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原因。

2.2.1 自然原因。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林业有害生物繁衍加快。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局部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蛾类,蝶类等食叶害虫基于其幼虫期成为它主要摄取养分和造成危害的虫期,在滞育期缩短环境下,危害期逐年变长,越冬死亡率降低、越冬有害生物基数增加,从而导致林业有害生物入侵、扩散、成灾的面积不断扩大。

其次,水资源因素。当前,基于气候异常的原因,极端的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水资源匮乏成为其表现形式之一,且存在逐年加重的发展态势,干旱少雨、年度降水量减少使得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在气候不适,土壤水份失调,营养障碍等因素共同影响下,蛀干害虫会直接危害桃树、梨、李、杏、榆等多种树种的衰弱濒死木和新枯死的树干。

2.2.2 人为原因。

(1)利益驱动。受利益驱动影响,以杨树、国槐、柏树为主的速生林的营林速度加快,构建成了品种少、面积大的林业格局,这势必造成了小蠹、天牛、吉丁虫等蛀干害虫,以及金龟甲,叶甲,蝗虫及叶蜂等食叶害虫种群迅速繁衍,大面积暴发的概率急剧增大。

(2)水平低下。由于许多地区,林业技术人员偏少,林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防治检疫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比较突出,究其原因,就在于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测报、检疫、防治等部门协调不力、技术人员培训严重滞后,以致形成林地密植、重造轻管现象,林业管护效果差、先管后弃时有发生,大量病残树木与被遗弃的苗圃成为林业有害生物繁衍栖息地。

3 应对策略

3.1 强化林业有害生物有效防治思想。

林业有害生物有效防治就应该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科学理念,实现有效防治,从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合理配置资源、加强测报、检疫、防治等部门协作,形成综合管理局面,调查、方案审定、苗木选配、林业施工、后期管理等形成规范化运作。

3.2 增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资金的投入,是林业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有效防治的基础。基于此,就应该稳定资金来源,将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防治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计划管理与工程项目相衔接,以保证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防治工作的连续性。

同时为了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御灾和防治减灾,建议实行部门联席办公制度,将检疫、测报、防治等有关部门职能聚集起来,建立完善组织领导与执行机构,加强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防治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建设,按照“早发现、早治理”的原则,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形成良好的管理运作模式。

3.3 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

3.3.1 监测预警。

监测预警是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防控体系的前提,监测预警体系应该是以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监测预警层次组成,在林区建立监测预警点,并以此为依托,加强各级与各部门的协调管理,科学规划,并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监测预警网络。同时要注重专业监测预警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工作的准确度,使人工监测预警与网络监测预警有机结合,从而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3.3.2 检疫防灾。

检疫部门应该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切实有效的措施,变被动检疫为主动管理,依法行政、服务到位,掌控苗圃底数,了解木材生产运输动向,革新检测手段,提高检疫技术操作水平和灭疫除治处理能力,严格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扩散和蔓延,真正实现检疫防灾。

3.3.3 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加强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防治工程建设,关键在于人的因素。一方面注重基层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基层技术人员的生活提供必要地保障,另一方面升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人员工作设备,增加其技术含量。

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是我国现阶段林业生态建设和现代林业建设的最大障碍,为达到在2020年将我国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的目标,就需要从强化林业有害生物有效防治思想、增加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四方面入手,群策群力,以实现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的有效防控。

参考文献

[1] 孙守慧,赵利伟,祁金玉,许哲,李亮亮,徐晓蕊. 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补充营养及低温贮藏虫期的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01)

[2] 卢希平,姜莉,魏建荣 LU Xiping,JIANG Li,WEI Jianrong. 花绒寄甲成虫搜索锈色粒肩天牛行为的测定 Searching Behaviore of Adult 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Coleoptera:Zopheridae)for Apriona swainsoni(Hope)(Coleoptera:Cerambycidae)[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3(01)

第7篇

关键词:意大利蝗;MaxEnt模型;气候变化;RCPs;气候情景;地理信息系统;预测

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已成为国内外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1]。2014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5次评估报告(AR5)指出:1951-2010年间,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平均地表增温在0.5~1.3℃之间;与1986-2005年相比,预计2016-203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升高0.3~0.7℃,2081-2100年将升高0.3~4.8℃[2]。1951-2008年新疆南疆地区气候呈较明显的变暖变湿趋势[3]。而北疆在1960-2011年气温以0.35℃/10年的速度显著增加;冬季和秋季降水引起年均降水量的显著增加,空间上阿尔泰山南坡和天山北坡显著增加,准噶尔盆地西部未发现增加[4]。目前,预测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分布范围及格局的影响已成为生物地理学和全球变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领域[56]。而气候变化已成为病虫害发生的主要驱动力之一[78]。近年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病虫害呈发生面积逐年增长、暴发种类逐年增加、灾害损失逐年扩大的趋势,而未来气候持续变暖将导致这种情况进一步加重[9]。意大利蝗犆犪犾犾犻狆狋犪犿狌狊犻狋犪犾犻犮狌狊(L.)属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idea,斑腿蝗科Catantopidae,星翅蝗属犆犪犾犾犻狆狋犪犿狌狊AudinetServille。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海拔800~2300m的荒漠、半荒漠草地[10]。作为新疆草原主要优势蝗虫之一,每年给新疆畜牧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1112]。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意大利蝗新疆适生区近53年气候总体呈暖湿趋势,气候格局的显著变化,会导致蝗虫地理分布格局及灾变规律的重大改变[12]。那么未来气候变化下意大利蝗在新疆潜在适生区分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其适生区形成的主要环境气候因子是否会改变?基于此科学问题,本研究采用新疆实地调查的意大利蝗GPS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了当前气候条件(1950-2000年)和BCC_CSM1.1(BeijingClimateCenter_ClimateSystemModelversion1.1)未来气候模式下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气候情景在2021-2040年(2030s)、2041-2060年(2050s)和2061-2080年(2070s)意大利蝗新疆潜在适生区分布,分析了影响意大利蝗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尝试完善意大利蝗在新疆发生的灾变理论,以期为其重点适生区域及蔓延趋势进行针对性防控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意大利蝗分布数据和地图数据2014-2015年新疆畜牧厅治蝗灭鼠指挥部对各地州意大利蝗发生点进行野外GPS采样,收集到的990个分布点按最大熵软件要求进行存储,按照物种名、经度、纬度的格式保存为.csv文件。中国矢量地图比例尺为1∶400万,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http:∥nfgis.nsdi.gov.cn/)下载,用ArcGIS10.0裁剪出新疆矢量边界。

1.2生物气候数据在WorldClim(http:∥www.worldclim.org/)下载的当前气候(1950-2000)生物气候数据和降水数据;未来生物气候数据在CCAF(ClimateChange,AgricultureandFoodSecurity)网站http:∥www.ccafsclimate.org中下载,空间分辨率都为30seconds(表1)。IPCCAR5采用了4个典型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concentrationpathways,RCPs)排放情景,这些情景以相对于1750年的2100年近似总辐射强迫来表示。本研究采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进行未来预测。在RCP2.6情景下辐射强迫值为2.6W/m2,是极低强迫水平的减缓情景;在RCP4.5情景下为4.5W/m2,是中等稳定化情景;在RCP8.5情景下是8.5W/m2,为温室气体排放非常高的情景。对RCP2.6情景,辐射强迫先达到峰值,然后下降;对RCP4.5情景,辐射强迫在2100年前达到了稳定;对于RCP8.5情景,到2100年辐射强迫还没有达到峰值。RCPs情景进一步考虑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策略对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更科学地描述了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结果[13]。

1.3软件与方法MaxEnt软件下载于网站http:∥www.cs.princeton.edu/,ArcGIS10.0软件由美国ESRI公司开发。将意大利蝗的分布数据和生物气候数据导入MaxEnt模型中,选择75%的分布点作为训练样本,25%的分布点作为验证样本。选取刀切法(Jackknife)分析各环境变量对潜在分布影响的重要性。运用刀切法(Jackknife)检测生物气候变量对于分布增益的贡献,即单独用每一变量建立模型(深蓝色条带),然后环境变量被轮流逐一剔除,并用剩余的变量参与运算模型(浅蓝色条带),同时还会生成一个所有变量都参与运行的结果(红色条带),以确定各变量对预测模型的重要性[14]。分布结果取运行10次的平均值以减小MaxEnt模型运行时的误差。MaxEnt模型运算出新疆意大利蝗分布区,通过ArcGIS10.0中SpatialAnalyst模块的Reclassify对意大利蝗各等级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重新赋值,将研究区意大利蝗的生境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非适生区(0,0.06]、边缘适生区(0.06,0.16]、低度适生区(0.16,0.29]、中度适生区(0.29,0.40]和高度适生区(0.40,1.00]。

1.4精度验证在建立模型过程中,通过Jackknife中的AUC评价指标对模型的效果和各个环境特征变量的重要性进行检测,来验证模型的准确度[15]。AUC为模型自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undercurve,AUC),不同的值代表不同的重要性级别:0.5~0.6,不及格(fail);0.6~0.7,较差(poor);0.7~0.8,一般(fair);0.8~0.9,良好(good);0.9~1.0,优秀(excellent)[1617]。

2结果与分析

2.1犕犪狓犈狀狋模型预测结果检验当前和未来不同气候模式下19个生物气候变量的10次MaxEnt模型运行的ROC曲线检验结果:训练集(trainingdata)AUC的10次均值都在0.926~0.927间波动,验证集(testdata)AUC值在0.903~0.927间波动,表明预测结果都为优秀水平。

2.2当前气候模式和未来气候情景下意大利蝗在新疆潜在分布区预测将MaxEnt模型运行的结果导入ArcGIS中,执行重分类,并利用空间分析叠加显示模块,得出当前气候情景和未来气候情景下意大利蝗在新疆的空间分布图(图1、2)。从图1和图2可看出:空间分布上,未来(2030s、2050s、2070s)不同气候情景(RCP2.6、RCP4.5、RCP8.5)下意大利蝗的分布格局与当前气候条件下相比基本保持不变。即意大利蝗适生区主要在北疆地区及天山一带,其中高度适生区和中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伊犁州、博州中部,塔城地区的西北部,阿勒泰地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昌吉州南部,乌鲁木齐的达坂城区和乌鲁木齐县,哈密地区中部,吐鲁番地区和阿克苏地区北部。低度和边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阿勒泰地区中部和昌吉州北部,以及南疆克州中部和东北部。空间分布变化上,在天山和阿尔泰山地区,未来意大利蝗中、高度适生区范围将向更高海拔区域蔓延,在北疆阿勒泰地区高度适生区明显增加(图1、2)。ArcGIS空间分析统计各气候情景下意大利蝗的各级适宜生境占新疆总面积比例(表2)。根据预测结果(与当前条件相比):RCP2.6、RCP4.5和RCP8.5三种气候情景下到2030s(2021-2040年),新疆意大利蝗适宜生境将分别增加2.23%、1.54%和2.20%,到2050s(2041-2060年),三种气候情景下分别增加2.89%、1.87%和5.30%,至2070s(2061-2080年),分别增加6.53%、1.79%和3.98%。高度适生区增加的比重更高:较1950-2000年(current),在RCP2.6情景下意大利蝗新疆高度适生区面积比重在2030s、2050s、2070s分别增加3.74%、4.08%、7.66%;在RCP8.5情景下,分别增加2.28%、4.76%、6.15%。这两种气候情景下都表现为从2000年到2030s、2050s、2070s逐渐增加的趋势。在RCP4.5气候情景下,意大利蝗新疆高度适生区面积比例随时间增长分别增加3.58%、1.95%、2.83%,表现为2030s>2080s>2050s>1950-2000年(current)的变化趋势。在全球变暖

2.3意大利蝗潜在分布区环境因子分析刀切法得出单独使用某个环境变量建立模型时,年降水量(Bio12)、最干月降水量(Bio14)、最干季降水量(Bio17)和最冷季降水量(Bio19)分别对意大利蝗潜在地理分布影响最大,极端降水和水热条件对意大利蝗的潜在分布发挥重要作用。在干旱与半干旱区新疆,降水量对意大利蝗的适生区分布起到主要作用,为分析意大利蝗潜在分布概率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将12个月的降水数据导入MaxEnt模型中进行建模,得出4月、10月、3月和11月降水量对意大利蝗在新疆潜在分布影响最大(图3)。同时得出意大利蝗存在概率对这4个变量的响应曲线(图4)。3、4、10、11月份降水量分别达到11~22mm、18~37mm、16~35mm和大于11mm时意大利蝗存在的概率大于50%。图3犕犪狓犈狀狋刀切法测试月降水环境变量的重要性犉犻犵.

3讨论

气候变暖促使植物分布向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迁移的现象已在全球范围被观测证实[1821]。有研究得出气候变暖导致昆虫向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扩展:即受低温限制的昆虫增加了向两极和高海拔扩散的机会[2223],本研究也认为随着未来新疆气候变暖变湿,意大利蝗将会沿着气候环境相似的高海拔地域上移和高纬度区域北移定殖,这是昆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意大利蝗适生区变化与不同情景温室气体排放的浓度变化并未表现出一致性;但各情景下高度适生区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表明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引起变化的主导原因。MaxEnt模型显示的适生分布区格局,反映了昆虫在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中对空间需求的内在生物学特性[24]。意大利蝗各发育阶段的死亡率由高到低分别为41.02%(卵)、32.00%(1龄蝗蝻)、18.18%(产卵前期)、8.33%(2龄蝗蝻)、5.71%(5龄蝗蝻)、5.67%(3龄蝗蝻)、3.35%(4龄蝗蝻)[25]可知意大利蝗自然种群的死亡集中于卵期、1龄蝗蝻期,而新疆每年10、11月及次年3、4月降水量对意大利蝗在新疆潜在分布影响最大,因其直接影响土壤相对含水量和土壤温度,从而决定意大利蝗卵的存活量;也说明这些时段是意大利蝗卵发育和存活的重要时期。秋季至翌年春季土壤的温湿度变化对蝗卵的越冬、孵化出土以及蝗蝻生长将产生重要影响[26]。在自然条件下,意大利蝗卵的吸水集中于翌年3月底,卵体含水量迅速从60%左右增加至75%以上;4月蝗卵继续发育,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55%时,卵孵化率随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增加而升高;春季土壤相对含水量直接决定意大利蝗卵的存活量,所以预测意大利蝗发生量以检测土壤相对含水量为主[25]。本研究得出新疆3-4月降水量作为影响土壤温湿度的重要因子,分别达到11~22mm、18~37mm时意大利蝗适生区存在的概率将大于50%。陈素华等也得出若春季温度适宜,则降水就成为关键,内蒙古草地春季降水过少,既不利于蝗虫的破土出壳,又不利于蝗蝻取食,而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每旬有3~10mm的降水,则蝗卵发育最快,出土成虫率最高[26]。图4意大利蝗存在概率的主要环境变量响应曲线犉犻犵.

同样,新疆意大利蝗在10月蝗卵处于越冬胚胎发育阶段,到11月进入滞育阶段。在新疆,11月已进入霜冻期,开始降雪。降雪量越多,形成冬雪保护层越利于蝗卵过冬,雪水也利于越冬卵的水分保持和土壤松软[27]。本研究也认为11月降雪量高于11mm后意大利蝗适生区发生概率大于50%,且不断增加。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温度上升、降雨分布不均、灾害性天气出现频次增加等全球气候变化将不但会影响单种生物,还会影响原有的植物-害虫-天敌间内在联系和各营养层间的固有平衡格局,最终导致一些害虫暴发成灾,一些昆虫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物种灭绝[27]。意大利蝗在新疆潜在适生区的变化若能分析气温、降水、土壤温湿度、太阳辐射等因子相互耦合作用的同时,考虑包括寄主植物、天敌和种间关系、土壤、地形、人工防治等多种因素、不同虫龄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和承受力等,预测精度可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J].地理学报,2009,64(11):13631374.

[2]秦大河,ThomasStocker,259名作者和TSU(驻伯尔尼和北京).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1):16.

[3]郑红莲,严军,元慧慧.南疆地区近58年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7):103109.

[4]XuChangchun,LiJiaxiu,ZhaoJie,etal.ClimatevariationsinnorthernXinjiangofChinaoverthepast50yearsunderglobalwarming[J].QuaternaryInternational,2015,358:8392.

[5]BellardC,BertelsmeierC,LeadleyP,etal.Impactsofclimatechangeonthefutureofbiodiversity[J].EcologyLetters,2012,15(4):365377.

[6]EspíndolaA,PellissierL,MaioranoL,etal.Predictingpresentandfutureintraspecificgeneticstructurethroughnichehindcastingacross24millennia[J].EcologyLetters,2012,15(7):649657.

[7]GuoKun,HaoShuguang,SunOsbertjianxin,etal.Differentialresponsestowarmingandincreasedprecipitationamongthreecontrastinggrasshopperspecies[J].GlobalChangeBiology,2009,15(10):25392548.

[8]CarlyZ,EmilyAR,JonathanAN.ClimatechangeandvoltinisminCalifornianinsectpestspecies:sensitivitytolocation,scenarioandclimatemodelchoice[J].GlobalChangeBiology,2012,18(18):27712780.

[9]霍治国,李茂松,王丽,等.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0):19261934.

[10]张泉,乔璋,熊玲,等.意大利蝗生物学特性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1995(6):256257.

[11]范福来.新疆蝗虫灾害治理[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690.

[12]王晗,于非,扈鸿霞,等.新疆意大利蝗适生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4,35(6):611621.

[13]辛晓歌,吴统文,张洁.BCC气候系统模式开展的CMIP5试验介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8(5):378382.

[14]张海娟,陈勇,黄烈健,等.基于生态位模型的薇甘菊在中国适生区的预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S1):413418.

[15]吴庆明,王磊,朱瑞萍,等.基于MaxEnt模型的丹顶鹤营巢生境适宜性分析———以扎龙保护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6,36(12):37583764.

[16]SwetsJA.Measuringtheaccuracyofdiagnosticsystems[J].Science,1988,240(4857):12851293.

[17]PhillipsSJ,AndersonRP,SchapireRE.Maximumentropymodelingofspeciesgeographicdistributions[J].EcologicalModeling,2006,190(34):231259.

[18]ParmesanC,YoheG.Agloballycoherentfingerprintofclimatechangeimpactsacrossnaturalsystems[J].Nature,2003,421(6918):3742.

[19]RootTL,PriceJT,HallKR,etal.Fingerprintsofglobalwarmingonwildanimalsandplants[J].Nature,2003,421(6918):5760.

[20]LenoirJ,GégoutJC,MarquetPA,etal.Asignificantupwardshiftinplantspeciesoptimumelevationduringthe20thcentury[J].Science,2008,320:17681771.

[21]BertrandR,LenoirJ,PiedalluC,etal.Changesinplantcommunitycompositionlagbehindclimatewarminginlowlandforests[J].Nature,2011,479(7374):517520.

[22]SpeightMR,HunterMD,WattAD.Ecologyofinsects:conceptsandapplications[M].Oxford:BlackwellScienceLtd,1999.

[23]HicklingR,RoyDB,HillJK,etal.AnorthwardshiftofrangemarginsinBritishOdonata[J].GlobalChangeBiology,2005,11(3):502506.

[24]GuisanA,ZimmermannNE.Predictivehabitatdistributionmodelsinecology[J].EcologicalModelling,2000,135(23):147186.

[25]任金龙.意大利蝗生物学及生命表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5.

[26]陈素华,乌兰巴特尔,吴向东.内蒙古草地蝗虫生存与繁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3):6669.

[27]吴瑞芬.我国蝗虫发生的气候背景及长期预测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第8篇

关键词:林业 有害生物 种类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a)-0000-00

乌尔旗汉位于大兴安岭西麓,施业区总面积为592606公顷,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12/――122040/,北纬49015/――49052/。平均坡度为150左右,海拔高度在700―1400米之间。属大陆性气候,具有冬季严寒而漫长,无霜期短,温差大等特点,年平均气温在-2.6―-5.20c之间。低温、霜冻是乌尔旗汉林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植被以森林为主,主要树种为兴安落叶松和白桦。土壤主要是棕色针叶森林土,草甸则为黑色草甸土。

1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主要成果

1.1 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采集病虫标本4356号,1600多种。按分类系统分属于16目172科1506种,已鉴定到学名的有685种,其中乔木病虫286种、灌木病虫89种、苗木病虫27种,发现国内新记录1种。采集有害植物标本45号,8种。按分类系统分属于7科8属。捕获森林害鼠47只,5种。按分类系统分属于1目2科4属。

1.2 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

乌尔旗汉林区分布检疫性有害生物2种,分别是樟子松疱锈病、白杨透翅蛾。划定了检疫性有害生物疫区和保护区,使其分布范围明确到林班一级。

1.3 主要天敌昆虫资源

乌尔旗汉林区天敌昆虫有5目10科20多种,主要种类有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叶锋、绒茧蜂、金小蜂、姬蜂、猎蝽、大草蛉、寄生蝇等。

1.4 主要病虫类有害生物发生及危害情况

叶部病虫类有害生物:有尺蛾类、舟蛾类、毒蛾类、灯蛾类、夜蛾类、天蛾类、大蚕蛾类、枯叶蛾类、巢蛾类、螟蛾类、鞘蛾类、卷蛾类、凤蝶类、娟蝶类、蝗虫类、叶锋类、早落病、红斑病、叶锈病、青杨锈病、白粉病等。

枝干部病虫类有害生物:主要有樟子松疱锈病、落叶松癌肿病、天牛类、落叶松八尺小、落叶松球蚜、杨树烂皮病、木腐病、柳瘿蚊等。

果实及种子病虫类有害生物:主要有落叶松球果花蝇、落叶松种子小蜂、落叶松球果螟、东北小卷蛾、落叶松球果瘿蚊等。

根部病虫类有害生物:根腐病、立枯病、金龟子类等。

1.5 森林害鼠发生及危害情况

乌尔旗汉林区森林害鼠主要以莫氏田鼠为主,其次还有棕背平、红背平、大林姬鼠等,地下害鼠主要是东北鼢鼠。

1.6 有害植物种类

有黄花蒿、藜、灰绿藜、车前草、狗尾草、苍耳、野薄荷、窄叶野豌豆等。均属于本土有害生物,对乌尔旗汉林区的生态系统未造成危害。

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及原因

2.1 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

害虫优势种突出,危害严重。林区林木种类少,中幼林所占比重大,且绝大多数为纯林。环境因子相对的一致性,有利于某些病虫的生存和繁衍,而且一旦发生,很难控制,成为危害优势种。

2.2 林区鼠害危害情况

鼠害在乌尔旗汉林区主要分布在火烧迹地恢复造林地、荒山荒地改造林地、低产林改造地及水湿地改造林地等区域,鼠害近年来危害比较严重,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幼苗被害率较高,造林地苗木被害率达23%-35%,使造林成活率降低,从而导致造林多年不成材。

2.3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主要原因

2.3.1 雨水、气候、土壤、植被、寄主等自然因子是影响病虫鼠害消长的主要因子,是林木病虫鼠害滋生蔓延的主要原因。

2.3.2 林区多年来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长期过量采伐,采好留劣,加上林内地被资源无节制的采挖等不合理的经营活动,使林内生态环境恶化,林木抗灾能力及天敌生物对病虫鼠害的抑制作用降低,进而导致森林病虫鼠害容易大发生。

2.3.3 林区长期营造的大面积人工林,多为落叶松纯林。林内环境因子相对一致,使林内的生物种群和食物链等都比天然林简单,林分的自控力及调节力很差,进而为病虫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3.4 森林火灾、风灾、雪灾、虫灾造成的森林环境的破坏,是造成鼠害严重发生的直接原因,林区鼠害发生严重区域主要是火烧迹地恢复造林地、荒山荒地改造林地及水湿地改造林地。由于营造大面积人工纯林,林分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生物多样性差,为林鼠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减弱了林分抵御灾害的能力。

3 防治措施

3.1 实行森防目标管理责任制

通过普查,进一步摸清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发生范围、危害情况及发展趋势,确定了重点防治对象。坚持执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化管理,建立各级森防责任制,层层签订森防目标管理责任状,确保“四率”(成灾率、防治率、检疫率、监测率)指标和其它六项指标落到实处。

3.2 提高防治检疫水平

加强以测报为中心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理念;建立信息畅通工程;建立长期规范的业务培训机制;健全档案归档制度;加强科技攻关,解决森防难题。

3.3 具体防治措施

3.3.1营林技术措施

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营造混交林,建立自控能力强的森林生态系统;对林木较稀、下木较多的成片林地,应进行封山育林,创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环境;同时对郁闭度较大的松林,加强抚育,对现有纯林、残林和疏松林地进行补植速生阔叶树种,逐步诱导,改造为混交林。

3.3.2 加强监测预警

根据《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和《国家级林业有害生物中心测报点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在施业区范围内,对森林、林木、林木种苗造成危害的害虫、病害、害草、害鼠等有害生物及其对森林造成的灾害进行全面监测,准确掌握害虫、病害、害草、害鼠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种群动态,为正确制定防治方案,采取防治措施及检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并及时相关信息。

3.3.3 严把检疫关

严格执行国家植物检疫法规 ,按照《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的规定,加强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特别要加强对松树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的调运检疫工作。积极主动地与资源、防火、邮政等部门协调、配合,实行联防联检,防止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

参考文献

[1]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

[2]王平远等.中国蛾类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I-IN册

第9篇

关键词:林业资源;林业病虫害;防治

引言

林业病虫害种类繁多,某些种类在一定条件下危害严重。病害和害虫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如干部害虫松褐天牛是传播松材线虫病害的媒介昆虫。病虫害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防治的目的就是使其在系统中处于相对平衡,以保护和发展林业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一、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意义

1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林业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但是在它们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因遭到各种自然灾害而造成损失,病虫害就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经济林病虫害,保证树体健壮,是取得好的效益的关键。

2病虫害防治的必要性

实践中,群众防虫防病,多有盲目性。一是有虫有病不认识,病虫混淆;二是不对症用药,人家喷药咱喷药,不知防的何虫何病,防治目的不明确。因此,有必要加强经济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二、林业病虫害的诊断方法

1症状观察

林木得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症状。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在寄主患病部位表面有明显的粉状物、霉状物或子实体,由细菌、病毒、线虫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在寄主上亦有斑点、丛枝、流胶、腐烂、枯萎等症状。由土壤缺乏某种元素、气候环境条件不适合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性病害不出现上述症状,受害林分中的林木往往表现均匀一致的叶片边色矮小等症状。由昆虫为害的树木,其叶片上有明显的缺损,枝干有坑道、蛀孔或蛀屑,即使蚜虫、介壳虫、螨类等刺吸性口器造成的褪色、卷叶,也可籍助于手持扩大镜在树上找到虫体。

2林间分布判断

林间病株的分布暗示着相应的各种病因可为诊断提供分析的线索。由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病害发病初期为点片状,零星分布,健康树和病树混杂存在。由环境条件不适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在某种树上表现的症状相同,病株在林间成片发生,树木受害均匀一致。如林缘发病严重,表明邻近有病害的侵染源或虫源,因此要调查邻近的作物、树木上的病虫害。此外,必须了解林木的种源、栽培管理过程中的技术环节气候是否反常等情况,以有助于病虫害的诊断。当然,确切的诊断还必须采集标本进行室内分析,通过显微镜或解剖R仔细观察,进行病原或病害名称鉴定,病原物还有进行分离培养和人工接种试验等,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三、林业病虫害的特点

1种类复杂性

林业病虫害具有突发性,具体表现在病虫害的发生是突发性的,在发生之前很难对其进行预测和防患。我国森林面积十分广阔,病虫害的发生非常频繁。林业部门难以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全面的检测,因此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进行得不够彻底。另外,在我国的病虫害中,病虫害的种类多具有复杂性,例如泡桐叶甲、光肩星天牛、杨小舟蛾、马尾松毛虫以及最为普遍的蝗虫等,而这些不同种类的害虫的防治方法又是不同的,因而加大了林业病虫害的防治难度。

2影响广泛性

林业病虫害的灾害影响具有较强的广泛性。林业病虫害的发生通常不是局部的,它的发生往往影响整个县的上万公顷林业资源。而我国的林业资源种植又相对集中,种植林业的树种又比较单一,因此林业病虫害的传播速度较快。

3虫类顽固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杀虫药剂也在不断的更新完善。与之前的情况相比,我国对林业病虫害有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就长远防治目标来看却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害虫在药物的不断作用下,增强了其适应性和抵抗力,具备了顽固性,也就是所谓的抗药性,使得有些害虫通过治理后不再出现,而另外少数的害虫不仅会重复出现,而且其带来的灾害一次比一次严重,例如天幕毛虫、杨扇舟蛾以及松毛虫等害虫。

四、我国林业病虫害频发的原因

1林业建设不合理

随着绿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林业面积也随之扩大,但是由于缺乏造林经验、对林业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我国林业的结构分布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林业面积集中和林业树种单一这两个方面。而正是由于这两个方面给病害虫的大面积侵入创造了可能。另外,我国的林业病害虫防治组织建设并不完善,在对病害虫的检疫、防治以及测报等各种技术上没有与时俱进,导致防治效果并不明显。近年来很多地区出现暖冬现象也是造成病虫害灾难频发的原因之一。由于冬天气温较高,很多害虫没有在冬天被冻死,而春天和夏天又是昆虫繁殖的高峰期,所以容易产生越冬害虫的数量急剧增加。

2社会活动不合理

社会活动也是造成林业病虫害频发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受绿化环境的影响人工园林面积的扩大。由于人工园林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创造的,因此,人工园林的结构单一,通常在同一个园林里种植同一树种,一旦有害虫侵入,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可感染整个园林。人工园林的生态系统和自我平衡能力的调节都比较弱,很容易受外界的刺激而失衡,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

3非科学化的技术手段

伴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现代林业关于病虫害的防治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农药来进行治理。农药作为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在病虫害爆发之后,如果持续的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加强害虫的抗药性,还会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另外,由于大部分的林业管理人员都缺乏专业的林业管理知识,对害虫的种类识别力低,导致胡乱用药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不仅不能实现“对症下药”,而且会延误最佳的防治时间。

五、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1化学农药防治林业病虫害

1.1植物性农药。它的使用较为安全,对人畜无害或毒力很小,对植物没有药害。是以植物源成分制作而成的杀虫剂,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如烟草中的烟碱、百部中的百部碱等)和配糖体。

1.2无机农药。是用矿物原料经加工制造的。主要成分有氟、硫、砷等化合物,如硫磺、波尔多液等。使用农药的方法很多,有喷雾、喷粉、喷种、浸种、熏蒸、土壤处理等。

2更新品种,调整树种结构,防治林业病虫害

对一些采伐更新的林地,可采取带状、块状、点状等混合形式大力营造混交林,因地制宜的栽植经济林树种,改善树木单一状况,降低大面积暴发病虫害的机率。另外,要合理间伐,有些密度大,生长态势弱的要通过合理间伐,改善透光条件,增强其抗病能力。

3良好的栽培技术运用(合理轮作、深耕细作,除草等工作),防治林业病虫害

对单一的林区要进行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另外,要进行深耕,这样不仅能促进树木根系的发育,还能增强其抗病能力。对幼龄林和中龄林应当及时进行抚育管理,清除已经感染病虫害的林木。用拖拉机或牛耕翻林木林地,可冻杀草履蚧卵囊及舟蛾、刺蛾的蛹,降低越冬虫口基数。另外要抓好中耕除草和整地施肥,减少虫源,增强树势,提高树木抗病虫能力。由于受病虫危害的残体和掉落在田间的枯枝落叶,是病虫隐蔽及越冬的场所。因此要结合整枝修剪,及时清除受病虫危害的枝叶,把落地病枝、病叶等,集中烧毁,从而预防病虫蔓延扩散。同时,加强冬季管理,及时摘除虫囊,适时刷白、除草,可有效控制扩散蔓延。

4 生物方法,防治林业病虫害

利用昆虫、益鸟、微生物等方式,防治病虫害。捕食害虫不同虫态的益鸟主要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鸟、杜鹃、黄鹏、松鸦、鸦雀等。鸟类是昆虫的天敌,许多森林鸟类取虫为食,利用鸟类消灭害虫是既省力又不污染环境的好办法。随着环境和人文要求,生物防治方法应用越发广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林业病虫害防治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