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儿科护理的认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6 09:27: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儿科护理的认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儿科护理的认识

第1篇

【摘要】该论文的目的是探讨儿科陪护家属与护理人员对优质服务的认知情况。方法论文以自行设计的优质服务认知调查问卷对500例陪护家属和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知识技能、服务态度及健康教育在陪护家属与护理人员认知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儿科陪护家属与护理人员对优质服务的认知上有共同的观点,也有其独特的见解。

【关键词】优质服务;陪护家属;护理人员;护理管理

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核心[1],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护理服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客观上对医护人员的质量、效果、及时性、方便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病人尽可能在生理、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是我们护理服务的根本目标[2]。儿科护理具有高风险、高负荷、繁琐等特点。患儿多起病急,病情变化快,不能准确或是根本不会主诉。我们对儿科陪护家属和护理人员进行了一次优质服务认知情况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自2010年1-12月在我院救治和住院超过7 d二级护理以上的250名患儿家属,患儿年龄0-14岁。纳入条件:患儿的主要照顾者,年龄21-70岁,其中男102人,女148人。学历:研究生2例,本科35例,大专129例,中学76例,小学8例;同时,选择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250名,其中男4名,女246名,年龄18-54岁;本科98名, 大专122名,中专30名。

1. 2方法自行设计优质服务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将代表优质服务的项目分5个主题共20项。调查前,先使研究对象了解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遵循自愿的原则,由研究组成员亲自发放问卷,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对不能自己答卷的家属,由调查者一对一提问后书面记录,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共发出问卷500份,回收5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 3统计学方法收集的问卷由研究组成员从研究对象的答案中找出代表优质服务的项目术语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和百分率的计数,优质服务项目主题总百分率为各项的总数占所调查优质服务项目总人数的百分比,统计学采用U检验。

2结果

优质服务主题技术操作、服务态度及健康教育陪护家属和护理人员认知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 1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理论及技术操作考核成绩61. 5%以上的陪护家属和53. 0%以上的护理人员均认为技术强和护士工作认真负责是作为一个合格护士最基本的条件,在护士操作轻快准和良好职业道德两方面,陪护家属和护理人员认知差异较大。分析原因可能

表1陪护家属与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的认知比较[人(% )]

为:目前临床护理人员短缺,聘用护士越来越多,他们对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加之护理工作环节多、操作多、交接多、技术性强、时间连续性强、服务要求细[3],疲劳的身躯使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极少,繁重的工作使个别护士操作忙乱、动作不轻柔,甚至用呼叫器找病人或家属,影响其他病人休息,病人也认为是对他们不尊重的表现。

3. 2有针对性做好健康教育,强化告知,可以减少医疗纠纷

从表1可知,健康教育在家属和护士之间的认知上不一致。随着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保健,尤其是初为人父母者,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小孩患了什么病、治疗方法及效果、各种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疾病康复知识的获得等,虽然医生能解释主要的病情,但许多家长想了解的知识是通过护士解答、宣教或经过护士把信息传递给医生来解决,而护士本身掌握的知识不全面,水平不够,不敢盲目解答或担心医护回答不一致,引起护患纠纷。由于护士自身素质原因及健康教育宣教意识还比较淡薄,目前还存在宣教流于形式、能力不够、临床护理人员不充足等问题。所以,护士要精通业务,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观察病情并发现病情变化。儿科是“哑巴科”,许多患儿是有口难言,一切的病情有待于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发现。所以护士要善于观察,及时地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做出精确判断,并及时向医生汇报,使患儿能转危为安[4]。及时化解不满意,拓展同社会公众的沟通,努力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3.3人性化管理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护士是与患儿及家属接触、交往、沟通最多的人,护士的服务态度直接影响着护理效果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在当今就医者可直接根据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价格选择医院的形势下,我们应更加重视医院的服务态度,对患儿态度和蔼、有耐心,尤其是护士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精神,让家属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有34. 5%的病人认为护士不怕脏、累、烦就是优质护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实施人性化管理后,护士的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专业技术水平、服务的硬件设施、护士素质和服务态度等也是满意度评估的因素[5]。虽然总体满意度为85%,达到了三级医院的要求,但在某些方面仍然需进一步改善。例如:护士在为患儿提供方便、护理操作前后告知、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和耐心的满意度构成比相对偏低。因此,需要继续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使其内化为护士的自觉行为。

3. 4对患儿的关爱与有效的沟通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医护人员对患儿的爱不同于亲情之爱和世俗之爱,是一种职业之爱[5],许多护士不安心儿科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家属难缠,易受气,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前呼后拥,就怕孩子遭罪。护士一针没扎到血管,家属张口就骂,认为你是在练手艺,不负责任,不当一回事。护士不但难受、憋闷,还不能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要保持平衡心态,多从患儿父母角度看待他们,理解他们的心情,要采用宽容与忍耐的态度,毕竟“可怜天下父母心”!其次,要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要多说“对不起”,使家属也理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与过激行为的发生。

3. 5医疗质量强调最终的业绩数据,而服务强调病人的感受对护理质量重要程度的认同差异进行了调查,病人、护士、医生对评价护理质量内容重要程度总体认同存在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护理质量观。而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家属和护士对患儿在住院期间的各种感受已达成共识,如一些护士能意识到“管一个患儿就是交一个朋友”;护理管理者力争改变病房环境,设立家庭化病房;追求“让医生满意,家属放心,患儿舍不得出院”的护理境界。可见,患儿感受最多的是优质护理带来的感受。

总之,在现代护理以人为本、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今天,护理人员只有用充满和善与关切的语言、热情的服务态度和丰富的人文知识与患儿沟通,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才能会相互交流真感情,把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化作一份关爱、一份理解、一种智慧融入患儿的生命情感里,把护士职业的品质、性格、思想、理想、情感、智慧用自己的语言、行动体现在护理过程中,才能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增加护士间的合作意识,提升护士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全面提升护理服务品质,实现医患双赢,使医院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扩展[6]。

参考文献

[1]方贵蓉.量化考核在急诊科护理人员管理中的运用[J].护理研究, 2008, 22(1B)∶166-167.

[2]许佩珍.提倡感受型服务对改进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 2009, 6(10)∶65.

[3]贺美玲,许艳玲,韩美英.应用模糊数学评价护理服务满意度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12)∶34-35.

[4]樊静.儿科护士面临的心理压力及应对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5)∶1 085-1 086.

[5]陈泽红,陈玉英,李雪雁,等.人性化服务在小儿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8)∶73-74.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于我院儿科选取280例患者。年龄在1~8岁,平均年龄为(4.6±2.3)岁。以数字法随机分成双人核对观察组(140例)和单人核对对照组(140例)。其中观察组年龄在1~7岁,平均年龄为(4.6±1.6)岁。对照组年龄在1~8岁,平均年龄为(4.6±2.4)岁。两组在年龄以及置管过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单人核对法:责任护士对病患进行抽血时,必须核准患者的身份,如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以及血型等,并及时贴好标签,且在置管申请单上签名交与医护人员。由医护人员对提取血液并检测血液的质量。观察组双人核对:由责任护士与医护人员双方再次核查患者基本资料,检查血液包装、血液质量、配血试验结果。明确无误后,两位在置管前签名。在置管后对患者感染人数进行统计分析。

1.3 疗效评价 显效:患者置管时未发生任何病毒或细菌感染,病情好转;有效:患者置管时有少许细菌感染,病情恢复缓慢;无效:有一些病毒或细菌,病情不见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个组别不同管理模式下感染防控的效果比较 观察组疗效为显效占比82.14%(115/140),总有效为99.29(139/1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98/140),95.00%(133/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2.2两个组别置管量与置管时长的对比 观察组置管量为(89.52±20.15)ml,置管时长为(39.61±16.25)min,对照组的(88.57±22.188)ml,(39.54±17.0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讨论

置管作为临床中一项常见治疗措施,其安全性自然也备受人们关注。传统的输血置管方式以"三查八对"为主。三查指的是对血液的质量、包效期和置管设置进行检查;八对指的是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房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的结果及血液的剂量和种数。虽然传统的置管在一定程度上效果良好,但有时也会出现置管错误的情况。为了树立"以患者为本"的服务理念,在置管时施以双人核对管理模式,不仅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减少了护士压力,使置管过程更加规范有效而且缓解了医患紧张关系。

第3篇

1专业认知见习

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基础课之后,利用暑期1周~2周的时间,由《儿科护理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诊所、综合性医院的儿科病房、儿童医院专科病房,在临床见习中,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患儿,在每个患儿身上可能会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和教师讲解,了解临床实践中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患沟通等内容。通过见习,使学生对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任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儿科护理的相关产业链条进行参观,访问行业内的相关机构,如儿童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儿科病房、婴幼儿早教中心、婴幼儿抚触中心、婴幼儿游泳馆、婴幼儿医药专柜等。

2课程实训实习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的实践技能。如儿科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小儿体格生长测量技法等内容,具体实践教学内容有:换尿布法和约束法;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法;小儿常用体格发育指标的测量法;保温箱使用法;小儿沐浴法;蓝光箱使用法;婴儿抚触法等。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以上实践教学技能,建设设施设备齐全的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就显得尤为必要。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应设备精良,环境仿真,为学生提高儿科实践技能提供有力保证。实训室内应设有模拟婴儿病房、母婴同室、婴儿洗浴室等单元,应引进现在医院内重要设备,如婴儿蓝光箱、婴儿保暖箱、新生儿电子秤、普通婴儿护理模型、小儿重症监护模型、高级智能小儿模拟人等,以覆盖儿科护理学所有实践技能基本操作单元。

3校外实习基地见习

在完成《儿科护理学》校内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训教学任务后,学校选择寒暑假期,将学生集中安排至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科病房或儿童医院的相关专科病房,进行1个月的由带教老师指导下的见习。儿科见习是对儿科理论学习阶段的知识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儿科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学生熟悉儿科护理理论、进行儿科护理实操前的一次绝佳锻炼机会。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见习,使学生理解儿科护士职责,熟悉儿科工作环境,加深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学习到新的实用操作技能,理解儿科护士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学会护患沟通和交流,培养护士职业道德,学习医护常识。通过科室带教老师的教导,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如特殊的护理人群、特殊的治疗护理原则、特殊的护患关系。通过实习基地见习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熟悉掌握整体护理的概念和实践方法。

4毕业综合实习

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将进行毕业综合实习。在综合实习环节,学生将进行转科实习。儿科护理教师可结合临床带教老师,将实习学生分成3人或4人一组,除了进行顶岗实习以外,还要求学生针对儿科专科病房患儿的特点、病患类型,设置营养紊乱性疾病患儿护理、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护理、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结缔组织疾病患儿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护理、内分泌及遗传性疾病患儿护理等若干专题,让每组学生带着专题进行访谈、调研、观察,结合医嘱和病例,进行分析,编写相关专题的护理报告。使学生熟悉各类系统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提高临床对儿科专科疾病护理观察及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儿科专科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有利于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践的不足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更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以往理论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理论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临床实习时理论都忘得差不多了,很难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理论学习之前和讲的过程中穿插见习,讲完所有理论后再实习,可以使学生及早接触实践,能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不能解决的还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或找老师请教,使学习变成主动,大大提高枯燥的专科理论的学习效率;另外,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具有在医疗机构这个小型社会中学会与人沟通及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所不能传授的。

2有利于学生掌握儿科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衔接,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实践所学的基本技能。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了来自于反复实践。在实验室,学生面对的是模拟人,但在临床儿科的各类临床见习实习中,面对的是真实的患儿,这些患儿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实施很多种针对性的护理操作。学生通过反复的观摩,强化理解了儿科专科护理操作的程序与要点,体会儿科护理临床实践中操作的重难点,能够初步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独立当班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学生形成儿科护理学专科批判性思维方式

随着儿科护理学专科的发展,当代对儿科专科临床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理论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学历儿科护理专科临床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成为儿科专科护理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运用护理程序为患儿实施整体化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护理措施,为患儿这一特殊群体实施个性化护理,在不断实践中培养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见习后书写见习报告,实习后书写专题疾病护理报告,积累和分享临床经验,建立自信,培养儿科专科护理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护理学科价值观,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通过该教学模式,学生能直接、真实地与患儿接触,面对患儿的喜怒哀乐能感同身受,容易产生对病人的同情心、义务心、责任心。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对同一个护理操作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再加上大多患儿年龄比较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护士需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心理,具备儿科护理学相关学科知识,才能与之有效沟通,完成护理实践或操作。学生在此实践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激发获取儿科护理学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为患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儿科学科的专科知识的重要性,而且感受儿科护士工作的价值。提高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增强职业自豪感,有利于专业思想的形成,从而大大激发学生主动索取儿科护理学专科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防范;管理办法

1前言

随着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人们对医疗服务过高的期望与医疗护理服务水平的有限性和差异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医患复杂性也随之增加,事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也意味着将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而风险与不确定性成正相关。一直以来在人们的意识里,儿科理人员的工作简单轻松,是没有风险可言的,护理人员主要职责就是细心照料生命脆弱的新生儿。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与技术,两者不可等同,只有二者兼顾,才可能更好的完成护理任务。如今对护理人员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的工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相比较而言要比其他医科的工作复杂的多。由于片面的社会思想倾向的影响,社会各界对儿科护理的作用、地位认识不足,导致儿科护理工作被边缘化,护理活动的开展不能跟上护理改革的步伐。护理人员的身心素质不能跟上护理发展的要求,问题接踵而至。而护理活动中意外伤害事故再所难免,这是影响儿科护理正常开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旦出现严重问题,正常的那儿科护理开展就不能进行下去,护理质量大打折扣。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增项目进入儿科医院,同时也将风险带进了医院,护理人员所要面临的未知事件更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风险。这不仅会给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带来影响,还会给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增加困难。因此只有充分了解百科护理活动风险,加强儿科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尽量规避护理风险,控制和减少风险的负面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树立风险意识,进而培养风险意识,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判能力,将意外事件扼杀在摇篮中,从实际中去减少或避免可能对护理人员带来危害的事件的发生。因此对儿科护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概念和现状

2.1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概念儿科护理人员是指在儿童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从事儿童护理的儿科护理人员,根据风险和职业风险的相关研究,将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界定为: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是指在其执业过程中具有一定发生频率的并由护理人员承担责任的风险,即其在执业过程中受到的护理活动本身或相关的人、物或其它不确定因素存在而给自身带来的预期之外的精神和物质上(人、财、物)的伤害的可能性。作为护理人员这个职业,儿科护理人员在执教过程中,直接面对儿童,然后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来照顾儿童。为了顺利的完成这一过程,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从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来来看,需要在职业环境风险、职业性质相关风险、职业劳动相关风险、职业对象风险以及职业素养风险等几个维度去分析,然后实证调查,从而了解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带来风险的现实影响因素状况。

2.2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现状虽然我国目前随着卫生体制的改革,出台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正逐步由"现场解决"向"法制化"转变,但传统思想仍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影响人们的解决医患矛盾的观念、行为。儿科工作环境复杂、时间投入多,但是护理人员在在医院职工中的地位低、待遇差。在这种"恶劣"的护理环境中,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打击。另外,医院和医疗机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护理人员人数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除了正常的儿科护理以外,护理人员还要承担其他一些杂务。在这些地区,部分医院或医疗机构已经由于护理人员数量不足造成护理比例失衡,出现护理人员工作疲劳导致护理质量下降的迹象,比例失衡对儿科护理人员来说也将是其职业环境风险的影响因素。

儿科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不仅要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更要进行技能技术实践活动,通过自身知识和技能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抗疾病水平,这些都要依靠护理设备来实现,因此护理设备的种类、数量、安全性会影响到儿科护理人员职业活动的进行,人均器材占有情况是儿科护理人员职业环境风险影响因素。因此儿科护理设备经费的投入也是护理人员职业环境风险的影响因素。

3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分析

3.1工作对象风险从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对象来说,他们是身体脆弱、患有疾病的儿童,具有身体素质千差万别,而护理活动本身的技术性特点与儿童身体需要是相适应的,忽视护理活动的危险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会造成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的加大。由于儿童的之间差异导致身体素质差异较大,使得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对儿童的安全性注意力度分配不同,单次护理对象的多少将会造成儿科护理人员工作的注意力范围的分散,护理人员不可能用一种护理模式去护理,必须因人而异。儿童体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技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因此,儿童疾病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人员护理对象的体质状况和自我保护意识情况以及单次课堂护理对象的性别差异和数量的多少将成为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对象风险的影响因素。

3.2工作环境风险儿科护理人员其工作是进行医疗护理,不但要懂得理论知识,更要熟知护理方法技能。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大多数是在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内部进行的,其工作环境是相对开放的,这是与其他学科病室在工作环境上有显著的区别。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工作,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这无疑加大了工作难度,再加上护理活动本身具有的潜在危险性,使得危险会不定时、不定点发生,像一颗不定时"炸弹"潜藏在护理活动中,因此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劳动开放性带来的危险性还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3.3护理素质、护理设备风险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和普及,现在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不仅造成了家长的心理压力,也对护理人员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设备的有效性,以及家长复杂的心理活动,都给整个护理工作带来了重重的挑战,增加了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劳动的风险。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技巧素质、确保护理设备的安全性等可以相应的降低职业劳动引发的相关风险,降低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劳动相关风险。

4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管理办法

护理工作的内容很丰富、任务很复杂。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护理工作的成败,作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有专业护理知识,而且要有把知识运用到护理实践工作的能力。因此,儿科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修养,以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儿科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发展起着催化作用,护理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护理能力,这是实施护理活动所必须的能力素养。在护理活动中,护理知识和技能相结合是基础,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处理医患问题的关键,在良好的沟通中,家长才能更快的接收护理人员传授的信息,缺乏这种素质是不可能顺利的完成护理任务的。一些地方的护理人员暴露出"基础不牢、专业不专,能力不全"的严重问题,对技能一知半解,连基本的护理示范都难以完成。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的更新以及护理能力将成为职业素养风险的影响因素。

4.1加大儿科护理人员人才引入力度和引入质量,使医患比例逐渐恢复正常,减少护理人员人均工作量,逐步提高工作质量。对在职的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为儿科护理人员提供参与培训交流的机会,扩大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增强自身的素质和护理能力,减少护理人员自身素养引发的职业风险。

4.2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增加设备经费的投入;根据护理需求适时的增加设备器材种类和数量,做好设备器材的维护工作,规避因护理设施问题给护理人员带来的风险隐患,从而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环境风险。

4.3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指导,疏导工作及生活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自身健康。

5结论

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在护理实践当中,我们要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分析,并针对分析的结果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并采取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的产生,提高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曾菊华,李莉梅.浅析提高儿科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管理办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0(15).

第5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存质量关注度提高,就医过程中人们会更加关注护理的质量。这样的社会发展趋势迫使我们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人文关怀的理念有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对儿科患者来说,体现人文关怀的临床护理尤为重要。儿科临床护理中渗透人文关怀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产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儿科护理;人文关怀

一、儿科护理工作特点

儿科护理的特点:生活中大家经常讲一些事情是“小儿科”意思就是不足挂齿,很多人的概念中觉得儿科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对待儿科的认识比较片面。儿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解剖生理特点:儿童生机勃勃发育迅速,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是相比成人其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熟悉掌握各阶段小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任务素质。②疾病特点:儿童发育不够成熟,其对致病因素的反应和发病过程与成人相差甚大,加之儿童容易生病并且疾病病情变化快,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应变能力。③家属心理特点:如今儿科患者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患儿就医的同时陪同家属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众多人员,陪同就医家属往往十分担心患儿病情,心里焦虑不安,心理需求高,临床护士解释没做到位经常会发生护患纠纷。这就要求儿科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儿科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1、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通俗地说,人文关怀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儿科临床工作中护士可以通过仪表形象、言行举止向患者传递情感信息。

2、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①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关注,护理工作中对患儿及其家属心理需求的忽略,护理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是医院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临床实践表明在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文关怀是减少儿科护患纠纷的重要途径。②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在临床各医院护理工作质量考评中将护理服务满意度列为重点考核项目之一。人文关怀的实施有助于减轻和消除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虑恐惧心理,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三、如何在儿科护理中实施人文关怀

1、营造人文关怀的环境

根据儿童喜好特点营造人性化环境、打造温馨充满童趣的儿科病房。在儿童病房墙面刷上温馨的蓝色,病区走廊挂上卡通健康宣教挂画,在儿童病房透视窗上可张贴彩虹、绿树、熊大、熊二、米奇等卡通图案,儿童病房病床采用卡通式的床单被套,在儿科病区设置专门的儿童游戏室。让患儿对医院环境没有陌生感,使患儿感觉到舒心从而消除对住院的恐惧心理。

2、对儿科护士进行人文关怀的教育与培训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人文知识的培训和教育,灌输儿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做到设身处地为患儿着想,不仅要满足患儿的生理需求,还要满足患儿心理需求。

3、护患沟通中的人文关怀

①患儿家属对病情的进展比较关切,往往患儿一有变化会急切的询问护士相关情况,临床儿科护士解释沟通没做到位经常会发生护患纠纷。故儿科护士应该运用人文关怀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教育和指导,以消除其紧张和焦虑。②儿科护士在解释沟通过程中要做到诚恳、耐心地解答患儿及其家属的问题。③儿科护士进行各项护理治疗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都要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解释,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④每次护理治疗结束后,采用语言上口头表扬或奖励一些实物的方式对患儿进行鼓励,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以后的护理治疗操作打好基础。

4、出入院护理的人文关怀

①住院后,儿科护理人员应亲切、热情指导其办理入院相关事宜,办理完入院手续后热情细心地向患儿及其家属介绍住院病区环境,带患儿及其家属到病房并介绍同病房的其他患儿互相认识,消除患儿的陌生感,使其尽快熟悉适应住院环境。②出院时,儿科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相关疾病出院后健康指导和护理指导,并亲切地将其及家属送离医院,让患儿及其家属出院时感受到医院的温暖。临床儿科护理人员要“以人为本”在儿科护理方方面面中融入人文关怀护理,提高人文关怀理念并将该理念贯穿到整个护理实践工作中,用爱心、关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关爱每一位患儿,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提高临床患者及家属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医院的护理纠纷事件,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作者:周弯弯 庞苏红 单位: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玉馥.护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的思路探讨[J].护理杂志,2003,20(07):76.

[2]修雪莲,程倩人文关怀护理在儿科病房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2044一2045

第6篇

关键词:儿科病人 心理护理 被动依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83-02

心理护理(Psychological care)是指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使病人的心理状态受到积极影响,从而使病人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常用的方法有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调整环境等,通过多种方法的运用使病人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等得到疏导,从而使病人摆脱困境[1]。心理护理的基本原则有交往原则、启迪原则、针对性原则、自我护理原则等。在临床工作中,掌握病人一般心理活动规律,根据病人心理需求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措施是护理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儿科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儿科病人心理特征具有特殊性,因此,对于儿科病人来说,其心理护理也与成人与老人心理护理有着很大的不同[2]。

1 儿科心理护理特征

儿科病人由于年龄较小,其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于疾病认识和理解能力较为低下,一般情况下,儿科病人的心理活动变化与疾病发展与治疗情况的变化密切相关[3]。首先,儿科病人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为低下,其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儿科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这就成为儿科病人心理护理的难点。其次,儿科病人常伴有分离性焦虑和恐惧,由于幼儿对父母的依恋程度较高,一旦住院,使其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就会导致分离性焦虑心理,而且儿科病人对疾病的不适应和对诊疗手段的畏惧,往往产生恐惧的心理,直接表现为哭闹、拒食等。再次,儿科病人存在交流障碍,由于儿科病人语言发展能力是有限的,在生病期间,很难通过语言交流来了解其心理状态。此外,儿科病人处于儿童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但受到疾病折磨,在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状态下,儿童往往行为退化,出现尿床、骂人、不能独立进食等状况。

2 儿科病人心理护理

2.1 疾病对患儿心理护理的影响。儿科病人在住院期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家长对患儿的心理影响,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身体发育程度低,往往在家庭中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从而少收躯体折磨和心理折磨,而患儿生病期间,家长对患儿表现出其他时间少有的同情和关爱,并放弃了教育性要求,使患儿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护理工作对患儿的影响,在儿科病人住院期间,需要遵从护士的要求,使患儿产生强烈的反感与抵触情绪,部分患儿甚至失去自我控制能力,退化到乳儿被动水平。最后,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治疗对儿科病人的自由进行了限制,使患儿情绪化严重,忧郁和孤独感增强。基于上述因素对儿科病人心理造成的影响,作为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护理时,应该加强对患儿行为活动以及情绪变化的观察,同时需要对家长提出陪护要求,并指导家长掌握与患儿心理交流的原则,对于患儿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行为,家长不应过分迁就。对于由于治疗需要而限制了自由的患儿,护理人员要给予患儿补偿性的活动,譬如说,给患儿讲故事,给患儿玩具玩,教患儿进行绘画等,通过这些方式使患儿得到安抚[4]。

2.2 儿科病人恐惧反应的心理护理。在住院期间,造成儿科病人恐惧反应的因素有很多,如:儿科病人对医院的陌生事物与环境感到恐惧和不安,尤其在对儿科病人进行检查和治疗时,当对患儿进行注射操作时,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刺激,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造成患儿不配合、反抗、哭闹等现象;疾病对儿科病人带来的生理痛苦,使其内心苦楚万分;治疗操作带给儿科病人恐惧反应,如灌汤、下胃管等。对于儿科病人恐惧反应的护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操作时,动作应轻柔,要对患儿表现出爱护,也使家长放心。对患儿的态度应该亲切,要善于引导儿科病人,使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恐惧感得到缓解,同时在对患儿进行操作治疗时,应多与患儿进行对话,使患儿的注意力转移。尽量避免采用欺骗手法和恐吓手法引导患儿接受治疗,要掌握患儿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多对患儿进行表扬和鼓励,使患儿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4]。

2.3 被动依赖和行为消退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生理心理上的合理需求,使患儿获得最好的安慰,要注意对患儿自尊心的保护,对合理的依赖心理要给以支持和理解,但是当患儿病情逐渐好转的情况下,要注意使患儿的依赖心理的消除,使患儿能够主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过分依赖心理的存在。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热情安慰,使患儿能够树立起信心,尽可能多地为患儿营造愉快、舒适的生活气氛,使患儿的生活内容丰富充满趣味,让患儿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得到缓解或消除。护理人员除了精心治疗和照顾患儿生活之外,还要主要对患儿情绪状态进行调整,特别要注意对慢性疾病或病重儿童给予心理治疗,指导患儿以良好的情绪配合治疗和护理。

3 结语

总之,在对儿科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时,要与患儿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使患儿将护理人员当作知心朋友,使患儿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保证儿科病人及时诊断治疗,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赵秋玲,于俊风,孙文健,冯玉英.儿科病人家属常见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01):254-256

[2] P.Kamtsiuris,E.Bergmann,P.Rattay,M.Schlaud.Inanspruchnahme medizinischer Leistungen[J].Bundesgesundheitsblatt-Gesundheitsforschung-Gesundheitsschutz.2010(5-6):177-179

第7篇

1 在儿科护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1.1 坚持以人为本是时展的需要: 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曾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健康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推进,护理服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在护理工作中既要重视疾病又要重视心理,既要重视局部又要重视整体,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科学精神”又要重视“人文精神”,要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扩展,“人文精神”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价值。

1.2 以人为本等新型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具有特殊意义: 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是要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家庭、社会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观念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这种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1.3 提倡以人为本有利于提高护士素养和品质: 目前大部分儿科护理人员都是中专学历,没有进行系统的人文学课程的学习,普遍缺乏社会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健康教育、伦理学等方面知识,提倡“人文护理”对护士职业的品质、性格、思想、情感、智慧、理想提出了更高要求,能促进护理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加强人文知识培训。

2  儿科护理中如何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儿科护理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除了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外,更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采取注重个性和突出人本服务的具体措施,重点体现在环境营造、模式转变和服务改善三个方面。

2.1 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 如今绝大多数医院都强调环境幽雅,设施完善。从人文关怀的要求上说,儿科病房则根据生理与心理特点设置独特环境,如尽可能多摆放绿色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上悬挂各种壁画,以自然景色和可爱的卡通人物为主,画面色彩温和宁静,使人心情愉悦、欢快。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消除儿童恐怖心理,此外,还要设置便捷的传呼系统,随时使患儿得到护士的帮助。 

2.2 倡导人性化服务模式: 对于患儿来讲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护士与患儿接触最多,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患儿及家长以深刻的心理影响。一个训练有素的儿科护士要注意个人仪表和风度,才坚持文明礼貌用语,态度上要热情、和蔼,更主要的是要多主动接触患儿,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如对婴幼儿多抚触、搂抱,善于用玩具逗其开心,对比较懂事的患儿可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医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此外,交接班时要注意真诚问候,出院时的要多叮嘱与祝愿。

2.3 丰富人性化服务内容: 对患儿及家属的人性化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态度和蔼,更重要的是按照护理程序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就儿科护理特点而言,人性化服务可概括为 “四字”、 “四送”。 “四字”是指“技”、“情” 、“忍” 、“乐”,即,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以消除患儿“怕打针”的恐惧心理,减轻患儿痛苦;对患儿、家属时时处处真情相待;对患儿的不恭言语和行为、家属的报怨都要忍让在先;尽可能增加患儿的欢乐情绪。“四送”是指入院时送温暖,包括在送水、生活安排、协助检查,指导用药对初入院者要特别关心,尽快缩短双方距离;特殊日子送慰问,如在儿童节或患儿生日送上一分小礼物;工作中送笑容,无论是操作、检查,还是取样,都尽可能坚持微笑服务,对儿童而言,在微笑中安慰、叮咛比直接告诫作用更加强烈;康复出院时送祝福,建立一种长久的友爱。总之,要根据患儿年龄病情的不同,提供个性化护理与沟通,体现儿科专科护理特色,深化整体护理内涵。

2.4 强化人性化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科护理中的健康教育需要注重细节,讲求方式。一是要制定儿童健康教育活动计划表,在介绍疾病防治、饮食要求、用药指导、体育锻炼等知识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选择恰当方式,如将健康教育内容制成卡片,采用一对一方式进行、多示教、编写讲述小故事等,寓教于乐;二是可进行集体沟通,对某一季节发病率高的疾病对患儿家长进行集体沟通、宣教和检查指导;三是办好儿童健康教育的宣传栏、橱窗,形式上要图文并茂,版面上生动活泼,最好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卡通、漫画为主。

3  儿科护理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

儿科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在临床工作中承受较大的压力。对专业技术要求高,特别是静脉穿刺、危重患儿的抢救与护理,也由于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患方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再加上人员编制不足,三班倒的无规律生活,使儿科护士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护士长定期与护士进行思想沟通,开展护患座谈会,加强护患沟通。尽量争取提供晋升、深造、福利待遇上的优惠政策。对工作出色的护士进行表扬和奖励。制定护理缺陷记录,根据表现、工作量、承担的风险大小实行奖金二次分配。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工作模式,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第8篇

1、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儿科护理的对象是儿童,所以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愿做儿科护士,部分学生认为现在护患关系紧张,护理工作风险高、收入低。诸多因素使护理专业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对儿科护理操作有敷衍行为

在进行儿科护理技术操作时,因为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由学生模仿患者相互练习,亲身体会护理操作带给患者的各种感受,只是用小儿模型进行练习,所以大部分学生练习时动作粗暴,将模型随手丢弃,缺乏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3、学生对工作岗位有畏惧心理

近年来出现了天价医药费、不交钱拒绝抢救以及医务人员收受商业贿赂、拿回扣现象,更有患者家属打护士的情况,这些严重扭曲的医患关系,给医疗行业和医务人员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使之出现了对工作岗位的畏惧心理。

二、医院在学生见习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的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过程,是医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阶段,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桥梁,是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医护人员的关键环节。儿科护理学作为一门特殊的临床学科,服务对象是儿童,不论是病史采集还是护理操作都难度大、要求高、责任重。学生在医院,尤其在综合性大医院实习期间,儿科作为小科室,临床实习时间缩短,甚至有些医院根本就不安排儿科实习。另外,医患的紧张关系也使临床见习、实习更加困难,带教教师更加保守和慎重,能够提供给学生当场分析的患者也越来越少,不能满足临床见习、实习的需要。

三、解决方法

1、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力度

“要想生产出一流的产品,就要有一流的生产设备”。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临床学科,学校必须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及时更换影音资料,使学生接受最新、最先进的技术,保证实验器材够用,使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同时,由于儿科护理学课时少,学生课堂练习时间有限,所以,可以利用课余和周末开放儿科护理实验室,并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操作进行辅导,也可让学生将某些实验用品借回宿舍(如婴儿模型、尿布、奶瓶等)练习,使课堂上学习的各项操作技术能得到及时强化,以弥补课时少的不足,使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儿科护理操作技术。

2、丰富教师的临床经验

作为一名临床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把课程讲明、讲透。为此,教师应该经常到医院实践,不仅要进行护理实践,还要进行医疗实践。一方面,通过临床实践,教师熟悉了临床护理新技术,有利于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典型临床病例,为课堂教学积累丰富的、生动的临床资料。同时,可以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来学校开展讲座,这样既能弥补临床资料的不足,又能使教师再做一次“学生”,提升自我。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环境中。如今,科学技术在提高,教育手段在更新,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例如在进行更换尿布法的教学时,笔者先放录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演示整个操作过程,再让学生分组练习,并对学生的动作进行矫正,最后再次观看录像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

4、对学生渗透关怀照护意识

护理专业学生绝大部分为女生,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不懂如何去关心别人,不会主动维护别人的尊严,只会关注自我。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tson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创立了人性照护理论,强调关怀照护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是为了改善及促进人类健康而直接去协助、支持及促进个人或团体的一种护理行为。如用模型进行“婴儿盆浴法”示教时,教师不仅要强调关爱,还要体现出关爱,操作时要动作轻柔、注意保暖,清洗过程中注意左右手的交接要牢、要稳,在指导学生认真练习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爱护模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懂得尊重、懂得爱护。

5、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压力

行医必须有德,无德不能行医。实习期间学生脱离学校教育,将会面对更为实际的社会现象和医疗过程中的不良风气,思想会出现很大波动。教师要进入实习医院,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目前存在的医德滑坡现象,用辩证发展和实事求是的观点看待问题,正确评价社会,联合实习医院的带教教师,适时开展如“假如我是患者”、“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护士”等专题讨论,就现实问题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和探讨,使他们明白社会主义医德的丰富内涵,明确其职责所在,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6、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第9篇

关键词:儿科护士;工作倦怠;原因;对策

“工作倦怠”这一概念是由国外学者Maslach提出的,解释为“个体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内所发生的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降低的问题”[1]。护士是典型的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加之护理工作强度大、风险高、社会大众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性低等,使护士成为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而儿科护理工作更有着繁杂、琐碎、规律性差、突况多、护理操作难度大的特点,使得工作倦怠在儿科护士中尤为突出。

1、儿科护士工作倦怠原因

1.1 工作环境因素

1.1.1 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包括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护护关系。

儿科有着特殊的护患关系,护理对象虽然是患儿,但护患关系不仅存在护士与患儿之间,还存在护士与家属之间[2]。作为儿科护士不但要照顾好患儿,还要安抚好家属。当今社会患儿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儿科护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期望值增高,工作中的一点点疏忽,都会被家长无限放大。加之孩子生病后,家长心情焦急,患儿因不适、恐惧而哭闹,使护理难度增加,而家长又常迁怒于护士,儿科护士长期处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使其在工作中常表现出退缩、淡漠、疏远等态度,产生去人格化的问题。

医护关系紧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大多医院管理层仍存在“重医轻护”的意识,医生受这一意识的影响,表现出不尊重护士的行为,加剧了医护之间的矛盾。在儿科,患儿本身抵抗力低,病情变化快、易反复,而且有些医生在收治患儿时不考虑实际床位数及患儿的病种,导致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患儿收治在同一个病区,一旦出现交叉感染、病情加重等问题时,医生往往认为是护士工作没到位。护士付出了高强度的劳动还要遭到医生的责备甚至是科室的惩罚,而患儿病情好转或痊愈出院,家属往往感谢的只有医生,护士的工作未得到承认,令护士心理产生不平衡,缺乏对自身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导致个人成就感降低。另一方面,护士对医生也是怨声载道,因为有的医生工作没有条理,缺乏计划性,经常不分时间,不管病区的忙碌程度,只管自己方便,导致护士因临时医嘱过多而工作忙乱,护理工作不及时或者遗漏医嘱,使护士不堪高负荷的工作强度而身心疲惫。

护理队伍是一支独特的以女性为主要成员的队伍,具有敏感、脆弱、细腻等共性,但是她们之间又有着不同的性格、能力、资历和喜恶。护士的工作既有分工又要相互协作,在协作过程中由于各自的能力、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异,再加上女性敏感的特点,相互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和分歧,同事之间容易出现支持力度不高的现象。在儿科,还存在护理人员流失多的现象,人员流动频繁,护士处在人际关系的不断更新之中,使儿科护士无所适从。

1.1.2 工作量大 病房环境嘈杂

儿科病人的特点是病情变化快、易反复,且意外情况多,床位周转率快,这就加重了儿科护理工作的繁杂、琐碎。儿童患病又有着季节性的特点,在高峰季节,同样数量的工作人员体验到的却是高于平时数倍的工作量,令儿科护士疲惫不堪。

病区内几乎不停歇的来自患儿的哭声,因照顾患儿发生摩擦与冲突的家属之间的争执声,各种仪器运转的声音,床旁呼叫器的铃声等等,都使儿科护士长期处于负性情绪之中,导致身心疲乏意乱。

1.2 社会因素

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护士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护士都希望能在护理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然而,社会大众普遍存在有对护士群体理解不够,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护理劳动价值评价不足。护士的角色在大多数社会人群中仍被认为只是一个在被动执行医生医嘱的角色,属于医生的附属,付出的劳动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导致个人成就感降低。在媒体事业日益发达的今天,某些媒体的负面报道让本来就紧张的医患关系变得更加紧张,护士置身于这样的大环境下,其压力不言而喻。

1.3 管理因素

目前,在大多数医院中管理层“重医轻护”的意识普遍存在,作为不被医院管理层重视的护士群体,从管理层得到的支持和资源相对匮乏,使护士容易缺乏工作成就感。国外有研究指出,病区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护士工作倦怠感程度[3]。我国大多数医院实行科主任负责制,护士长又是护理人员的直接管理者,科主任与护士长领导行为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儿科,是一个护理纠纷多,满意度较低的科室,科主任与护士长承受着来自上层管理者及病房的多重压力,因而对护士提出的要求严、标准高,有时管理上近于苛刻,加重了儿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

1.4 薪酬待遇因素

付出与回报的失衡,这在大多综合医院儿科显得尤为突出。儿科护士要付出比成人科室高几倍的工作量,收入却几乎是全院的最低水平。随着医院经济的市场化,各科室都在努力争创收,由于儿科科室的特殊性,即使在病员、床位饱和的状况下,效益仍然不理想,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儿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2、对策

2.1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营造相对安静、安全的工作环境

2.1.1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业务素质,是赢得患儿及家属信任的基础。在儿科,护士面对的不仅是无法表达或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而且还要面对焦虑,紧张,烦躁,心疼患儿的父母或其他长辈,儿科护士所有的操作都在家属注视的目光下进行。因此,作为儿科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时,如果不能一针见血,就会造成患儿及家属的不信任,甚至否定之前的一切工作,同时也不利于以后的工作开展。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增进护患关系的金钥匙[4]。儿科护士要善于运用沟通技巧,在操作中尽可能取得患儿的配合,在工作中能够缓解,疏导家属的焦虑,紧张,烦躁等负性情绪。因此,作为儿科护士应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沟通技巧,使自己有能力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2.1.2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研究表明,人们在和谐,积极向上的团体中工作,会保持较高的满意度和较少的工作倦怠[5]。科主任和护士长要带头搞好医护关系,积极协调及解决各种矛盾,对医生与护士要同等对待,不偏向任何一方,要让双方正确认识到医疗和护理工作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医生和护士是合作的伙伴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协作关系[6]。要正确引导医护双方开展双向沟通交流活动,使医护在工作中更融洽地合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护士长要根据护士的不同性格特点,业务能力等,在排班时合理搭配,既要强调严格规章,奖惩分明,又要一视同仁, 以减少护士之间的摩擦,同时还要鼓励同事之间在工作上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学习上相互鼓励,共同提高,生活上彼此关心,热情相处。由于儿科专业的特殊性,培养一名能够胜任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需要2~3年[7]。因此,作为医院管理层,既要重视儿科护理队伍的培养,又要稳定儿科护士队伍,努力提高儿科护士的满意度,使儿科护士安心于儿科护理工作。

2.1.3 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

不同病区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均有不同,在定岗时要考虑科室的患者收治情况,护理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做到以需定岗,以岗定编。对儿科而言,管理者不应简单的根据床护比安排儿科护理人员,而应根据具体的工作强度,工作量,同时还要考虑到儿科病源季节性等因素合理安排上班人员,以缓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

2.1.4 营造相对安静、安全的工作环境

如制定相关制度限制儿科陪伴人员及探视时间,并要求家属严格遵守;对于哭吵的患儿,应帮助家属查找原因,予以正确处置及安抚;根据患儿病情科学调节监护仪器的报警参数,在工作中勤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减少床旁呼叫次数等。

2.2 提升社会支持

护理工作并不是只有在非典、地震等特殊时期才能体现出护士工作的价值,一年的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都是护士守护在患者身边,辛勤劳动,默默奉献,社会媒体应加大对护理工作的正面宣传,引导社会群体正确认识与理解护理工作的价值,使社会大众正确了解护理工作的科学性、重要性,从而理解并尊重护士, 提升社会大众对护士群体的认同与支持水平。

2.3 提升医院管理

医院管理层要转变不良观念,加大对护理人员的支持力度,对待医护人员一视同仁。作为医院管理者,应该意识到没有满意的护士,就没有安全的护理质量,就没有满意的患者,所以,应将护士的合理需求落到实处,尊重护士,爱护护士。科室管理中,科主任与护士长应平等互助, 团结协作,增加科室团队的凝聚力,以更有效的领导行为减少护士的职业倦怠。由于儿科存在护理纠纷多,满意度较低等问题,领导在工作上对儿科护士要求严、标准高,作为儿科护士也都理解并接受这种管理方式,但是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有时候出现问题与差错是难以避免的,作为领导者也应该多理解护理人员的辛苦,她们所希望的是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领导能够为其排忧解难,产生错误时,能够维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委屈时,能够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是一味的惩罚与责备。

2.4 建立公平,合理的奖金分配制度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医院管理层在奖金分配时要注意公平。在一个群体中,人们并不特别注意利益满足程度的高低,而更注意的是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合理[8]。医院由各个科室组成,各科室之间有着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医院依据各科室经济指标完成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奖惩,但是由于儿科的特殊性,即使在经济指标完成的情况下,奖金仍排在医院的倒数,经常连全院平均奖都达不到。长期的利益分配上的落差,极大的影响了儿科护士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医院管理者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奖金分配制度上对儿科适当倾斜,缩短差距。

3、小结

护士工作倦怠不仅会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其自身的身体健康及职业发展。护理工作是以减轻病人痛苦、维持、增进、促进病人健康为目的的,只有从事该职业的护理人员身心健康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作为医院管理层,因重视引起护士工作倦怠的原因,积极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高玉琴,马磊,吴辉等. 护士职业紧张和工作倦怠及工作满意度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1.27(6):798-799

[2]区惠红,张颖,颜斐斐. 儿科护理工作压力源分析及对策 .现代医院 2012.12(8) :117

[3]吕探云,丁圆,王蓓玲. 健康评估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健康评估观念影响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974-976

[4]唐莹,张静平,于小波. 从护士工作应激中的人际关系处理谈护士情商的培养[J]. 现代护理,2005,11(3):225~227

[5]席波,李军,王翠丽. 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 .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6,21(10):3~5

[6]陈欣怡,王金朝,护士服务艺术[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