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27: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儿科护理标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课程标准;幼儿园;观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4604(2010)03-0020-04
幼儿园教学观摩活动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如“观摩课”“研讨课”“公开课”“展示课”“优质课”等。这种活动的参与主体除了教师、幼儿外,还有观摩者、点评者;地点多在幼儿园内或大型的会场内;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讲究创新;通常有多个教学活动集中展示,每个教学活动一般在15~30分钟,以集体教学形式为主。
“观摩”在《现代汉语辞典》中的解释是“观看,多指观看彼此的成绩,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观摩”中的“摩”的意思是“研究切磋”。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切磋”用以比喻共同研究,互学长处,互纠错误。可见,“观摩”一词含有研讨的意思。当前很多幼儿园的教学观摩活动还被特别命名为“观摩研讨会”,以显示对研讨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目前的教学观摩活动还是重“观”轻“摩”,“观”多“摩”少,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观摩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园开展的教学观摩活动良莠不齐。虽不乏优秀的活动,但很多活动差强人意。有的一味追求创新,错误百出,甚至贻害幼儿;有的没有经过审慎的价值判断,误导幼儿;有的课程内容不适合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的教学形式不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还有的一味追求预期的教学效果。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等等。笔者将教学观摩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有偏差
《狮王进行曲》是《动物狂欢节》中的作品。笔者观摩过一个大班音乐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据执教老师介绍,这个活动旨在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力。活动过程中教师运用了故事、图谱、动作、游戏等方法。无论是从教师的教学重点把握及教学活动环节的时间安排来看,还是从幼儿注意的焦点来看,视觉的、情节性的东西成了重点,音乐本身则被忽略了。幼儿缺少自由感受和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只是在教师高结构化的教学安排中一遍遍地表演。我们看到的情景就是,教师或某个幼儿扮演狮王,其他幼儿匍匐跪地,山呼“狮王万岁”。试问,这样的表演活动,价值何在?
2.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恰当
这是一个大班科学活动“微生物”。活动的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先出示新鲜食品和变质食品让幼儿观察,然后出示放大了的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形态图和汉字卡“微生物”,让幼儿观察、认读。教师告诉幼儿,食物长毛和发霉是因为有微生物在起作用。接着,教师请幼儿品尝酸奶和鲜奶,告诉幼儿是微生物把鲜奶变成了好吃又有营养的酸奶。教师还告诉幼儿,面包、馒头等的发酵过程也是微生物在起作用。随后教师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前些时间我们把肉骨头埋在小树下,之后小树的树叶会由黄变绿。教师总结,是因为微生物使肉骨头腐烂了,变成了小树需要的营养。最后教师组织幼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该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讲解微生物的作用。尽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处使用到“启发”一词,但从活动现场看。幼儿难以理解平常看不见的微生物是怎么起作用的。难以理解为什么有的微生物可以使食物变坏。有的又可以使食物变好。变坏了的食物又可以成为植物的营养。就活动过程而言,幼儿只是在鹦鹉学舌罢了。
纵观笔者观摩过的教学活动。有的教学活动内容太容易,对幼儿缺乏挑战性。这类活动表面上看起来开展得很热闹,教师也往往要花很多功夫进行前期准备。但事实上对幼儿的发展没有太大促进作用;有的活动内容则太难,幼儿无法接受,但教师为了实现预期教学效果则一遍遍让幼儿尝试,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笔者看来,这都是教师罔顾幼儿的发展阶段和特点,随意选择教育内容造成的。
3.教学方法的选择不适宜
这是一个大班健康活动“我们的骨头”。教师要求幼儿“感知身体里的骨头,并在纸人相应的位置上作记录”,引导幼儿“把零散的骨头纸样贴到人体轮廓板上相应的位置”。从活动现场看,幼儿虽然上下、左右、前后仔细地摸自己和同伴的骨头,但完全作不出记录。当教师要求把头骨、四肢的骨头、胸骨、肋骨、髋骨等纸样贴到人体轮廓板上时。幼儿也不断出错,最后在教师的不断帮助下,模仿骨架图,才算贴好。从教案上看,该活动的目标被表述为帮助幼儿了解骨头的作用,懂得用多种方法保护骨头,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但实际上教师在组织活动时选择的方法很不恰当,甚至偏离了目标,违背幼儿的认知特点,自然无法达成预设目标。
4.教学活动的结论有错误
这是一个大班科学活动“落下来”。教师请幼儿讨论“两样物体,同一高度,同时落下,为什么速度不一样”,最后教师总结得出的竟然是“重的物体落得快。轻的物体落得慢”这样的结论。这样的错误实在不应该发生。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学观摩活动不完全等同于幼儿园日常进行的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观摩活动时容易受到场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教学观摩活动确实是幼儿园课程实践的一种表现和缩影。一般来说,对外开放的观摩活动大多是幼儿园认为比较优秀的活动,开设观摩活动的教师也是幼儿园比较优秀的教师。无论是幼儿园还是教师。都想把自己认为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呈现给来观摩的人。可以说,教学观摩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幼儿园所选择的课程价值取向。教学观摩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也反映了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教学观摩活动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1.课程编制的权力不清晰
这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课程编制的权力究竟在国家、地方。还是在幼儿园?谁更有话语权,是专家、教师、幼儿,还是家长?众所周知,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理论上讲,幼儿园课程设计极其专业,不是谁都可以设计的。
2.教师承担了本不需要承担的任务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任务本来已经很重。再让其承担极其专业的课程编制、课程创新任务,实在是勉为其难。事实上,许多教师并不具备课程编制的能力。课程编制要考虑众多因素。往往需要特定的专家团队作长时间的努力。在笔者看来,教师的任务是用好课程,而不是去创编课程。让并不具备课程编制能力、缺少课程编制条件的教师编制课程,这样的课程质量可想而知。
3.对园本课程的理解有误
在课程权力下移的大背景下,原来的由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变成为现在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园本(校本)课程三级共存的局面。从这
三级课程各自的含义和目的以及我国的国情来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在中小学里,通常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各占总课程的10%左右。幼儿园教育虽然与中小学教育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把园本课程视作幼儿园课程的主体肯定是不合适的。有的幼儿园花费了大量精力创编所谓的园本课程,幼儿在园的所有活动都按这个园本课程进行。结果由于这些园本课程没有经过审慎考量。导致问题丛生。
4.对所谓“创新”的过分追求
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的教师在准备活动阶段就缺少相关标准的指导。观摩活动参与者在评议观摩活动时也缺乏依据和标准,通常只是根据大家各自的默会性知识和个别专家的意见进行讨论。教师想要展示自己的水平,想代表本园、本地区的水平,还要面对专家、上级、同行那么多双眼睛,主观上都想让活动出彩。如果选择大家熟悉的内容和方法,很难出彩。于是,“创新”成了不二法门。也许正是因为过分追求所谓的“创新”,所以出现了教育价值有偏差、教育内容有误等问题。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可归因于幼儿园课程标准的缺乏。不是说要建立一个大一统、一刀切的标准,而是说要有一个课程的基本门槛,以保证课程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幼儿园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有基本的保证。
三、呼吁建立幼儿园课程标准
针对幼儿园教学观摩活动中出现的大量问题。我们呼吁建立幼儿园课程标准。建立这个课程标准“有两大好处:一是‘灯塔效用’,即它应该像一座灯塔一样,指明课程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航线。使大家按正确的方向去发展课程;二是‘手电简效应’,即它应该像手电筒一样,照亮每一个活动所必须遵循的方向,使每一位教师和幼儿都知道他们应该按怎样的方向往前走,而不至于迷路”(李辉,1998)。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使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和评价有了客观标准。”目前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部分充当国家的幼儿园课程标准,但与我们所期望的幼儿园课程标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至于某些地方根据《纲要》制定的一些幼儿园课程标准,虽然有对《纲要》的具体细化内容,但大多并非是从课程角度出发制定的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标准。
1.建立什么样的幼儿园课程标准
(1)要分别建立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差异很大。所以既要建立国家的幼儿园课程标准,又要建立地方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目前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作为国家课程标准需要进一步细化。各地应根据这个《纲要》制订适合各地的幼儿园课程标准。
(2)要建立内容标准与执行标准。内容标准必须明确幼儿应该学习和能够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应重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执行标准应是一套关于内容标准执行情况或完成程度的评估标准。它是保障内容标准得以切实执行的重要手段。
(3)要建立领域课程标准与综合课程标准。领域课程标准比较容易建立。《纲要》就是按领域来划分的。综合课程标准则需要根据综合课程改革的现有成果。探讨课程的价值取向、目标、内容、活动方式、评价、物质环境、人际环境等方面的标准。
2.怎样建立幼儿园课程标准
幼儿园课程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考虑先建立优秀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如网上资源库、光盘资源库等。并在审慎论证和反复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补充。大家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秀的教案放到资源库中,并可附上自己的思考,以供其他人借鉴、评论。资源库要由专人负责维护,有各方专家参与讨论。在互动的过程中,各种价值取向相互碰撞,有利于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与此同时。研究者还应加强对现有幼儿园课程的文本研究,特别是通过内容分析来研究课程文本。众所周知,课程文本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应是主流价值观的物质载体和社会控制的有效工具。研究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图片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人物研究法、语言分析法、故事情节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课程文本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以及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揭示文本内容的潜在意义,以反思、改革现有课程,为制订幼儿园课程标准作准备。
在对当前课程实践有了更多反思,对现有课程文本有了更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就可以着手制订切实可行且具有引领作用的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内容标准与执行标准、领域课程标准与综合课程标准了。
【关键词】 儿科;低收入;事业;发展
综合医院的发展,儿科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科室,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儿科的收入可以,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综合医院儿科都存在低收入情况,现就儿科低收入现状做一些探讨。
1 原因分析
(1)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医院职工100%工资由财政支出,独生子女享受统筹医疗,住院费用能报销80%以上,这样家长能做到只要小孩生病就住院,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取消了独生子女统筹医疗,所有费用由家长承担,只有孩子患大病时家长才想到住院治疗。
影响家长舍不得花钱的原因有:一则自己的钱舍不得花;二则有很多下岗职工即使找到工作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没有钱给小儿看病。(2)受社区医疗服务点的影响:城市虽然小社区医疗服务点多,没有做到有计划地开展社区医疗服务点。(3)城市虽小,综合医院多,竞争强。(4)国家儿童预防保健方面做得好:做到无病早防,减少小儿生病机会。(5)综合医院儿科使用高尖端仪器设备少。(6)受物价局收费标准的影响:小儿成人一个收费标准,小儿操作护理难度大,并且工作量也大,儿科的创收离不开治疗、护理,儿科的所有治疗、护理都离不开护士,但是儿科护士的很多服务项目属无价服务[1],频繁的配药、续加药物,频繁的观察病情,频繁的处理小儿生活所需,频繁的重复护理、操作等都不能收费。例如,一个难度大的小儿静脉穿刺相当于7个左右成人静脉穿刺,一个一般的门诊输液小儿有时需要护士观察5次左右,如滴管液体过满看不到滴数,输液管扭折液体不滴,胶布离开,小儿哭闹,小儿好动导致输液外渗等,都需要护士一一的去观察处理,这一切都不能收费,导致儿科护士低价格收入,更体现不了儿科护士的劳动价值。(7)儿科支出大、收入少,儿科卫材消耗大。例如,固定一个小孩静脉穿刺部位所用的胶布相当于成人的3~5倍,棉签、酒精、碘酒的消耗相当于成人的2~3倍,配药、加药需要碘酒、酒精、棉签消毒,床单洗涤费比成人多,因为成人一周更换一次床单还是干净的,而小孩一天更换3次床单还是脏的,这一切消耗都不允许收费。(8)儿科病房消毒、隔离、清洁等方面的物品消耗比成人病房多。(9)儿科护理重复性强,但护士的重复劳动没有收费标准,例如,健康教育一个问题一般要重复宣教3~5次,因为儿科健康宣教是针对家长,照看小儿的家长不但轮换,静脉穿剌成功后可能因家长或者小儿自身问题能导致重复穿刺3~5次,护士的技术、服务是无价的,更换针头、碘酒、酒精、胶布的消耗都不能收费。(10)儿科病床周转率快,纸张消耗多,也没有收费标准。(11)儿科水电消耗比成人科室多。
2 对策
(1)根据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制定出特殊的收费价格,物价部门制定价格标准时最好要儿科管理专家参与。(2)要把儿科特殊的护理服务作为特殊的商品对待,制定出与成人不同的收费项目,使儿科护士的高技术含量得到体现[1]。(3)制定护理服务价格时必须召集儿科护理专家参加,当前医疗护理服务价格主要由物价、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应聘用儿科护理专家参加,根据儿科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劳动强度和所消耗的时间来共同制定护理服务价格。此外护理服务价格的收费项目应具体明确,根据小儿各年龄阶段所需的服务不同制定出不同的收费项目,例如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生命体征测量、配药、续加药物等实施项目收费。(4)重复护理的项目允许收费,所有消耗的物品也允许收费。(5)教育儿科广大职工处处为科室着想,人人增收节支。(6)想法开展业务项目增收。(7)医院允许儿科开展儿保服务项目。(8)有计划地开设综合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点,从而保证医疗、护理、服务质量。(9)医院要考虑到儿科的特殊性,工资、奖金分配核算上与成人科室有所不同,以激励儿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招揽儿科人才。
3 讨论
综合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儿科,儿科的发展又离不开有关部门和医院的支持。因为儿科的发展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如果有关部门和医院不考虑影响儿科低收入的原因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会影响儿科的发展,儿科的发展受到影响也会拖医院发展的后腿。在同等医疗市场下,儿科支出大,职工付出多,但是收入少,职工待遇低,这样体现不了多劳多得,影响了儿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儿科人才队伍的建设。近几年儿科医生、护士严重缺编,人才没有还谈什么发展,同时给儿科主任开展工作也带来了难度,儿科收入低养活不了多的职工,导致医护缺编,特别是护理人员缺编更明显,儿科护理季节性强,护理人员只能维持淡季时工作,忙时一人要当三人用,这样无法保证整体护理到位,保证优质的护理质量和优质的服务质量,无法满足小儿及家长的一切合理的需要,要想使儿科护理服务获取合理的经济效益[1],所有的护理服务、所有的消耗都能做到合理的收费,增加儿科收入,因此笔者认为儿科低收入现状是值得有关部门与儿科共同考虑的大问题。
【关键词】儿科护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37-01
1、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护理质量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儿科这样一个特殊科室,更需要护理人员的悉心照料。作为儿科医室的护理人员也将面临着非常大的外界压力,如何能够为儿童患者提供最贴心的照顾和服务,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护理水平的整体提高,也是当前众多儿童医院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重庆当前几所医院尤其是儿童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的情况,提出当前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差:一方面,由于医院对护士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护士大多时候仅仅是按照医嘱,很少主动的去贴近儿童患者,关心他们的生活以及心理、病情变化,只是被动的完成工作,没有主动服务意识,这是造成护理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年龄较小,大多没有独自行为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并且有时不能清楚表达疼痛变化,家长有时也不能24小时陪同,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护理人员的主动照顾和关心。而现实情况是护士们通常没有去履行这一职责。
2.2缺乏竞争机制,护士之间竞争意识不强:目前大多数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是:护理工作管理模式落后,不同学历、不同能力、不同职称的护士所做的工作基本相同,没有因人而异,缺乏竞争机制,导致护理工作人员的求知欲和进取心缺乏,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护士之间竞争意识不强。
2.3信息化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管理方式是当前护理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护理人员对一些护理信息进行收集、处理,运用统计学的知识,将这些信息量化,能够反映护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护理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信息量化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总结经验,并供广大护理人员学习和借鉴,避免以后的护理工作出现相同的问题。而现实是护士及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没有注重对护理信息的收集和总结,使得信息化管理方式流于形式,得不到落实。
3. 对策
针对以上儿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文献研究,提出以下对策,为儿科护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1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21世纪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儿科护理质量的提高在于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发展。医院可以定期为护理人员开展一定的培训,引进国内外一些新的理念和技术,跟上医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良好的职业情操,加强监督管理,使得护理人员能够积极主动的为儿童患者服务。
3.2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以信息化管理模式带动护理工作的质量,是提高护理水平的有效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儿科护理信息化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医院需要加强护理人员重视护理信息的意识,学习统计学的知识、计算机处理的技术,掌握将护理信息量化处理的能力。同时,建立信息库,根据护理信息反馈得到的问题,不断的总结和更新经验,方便护理管理人员做出决策,提高管理的效率。
3.3建立儿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绩效考核是激发员工潜力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护理工作也不例外。因此,医院需要建立儿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体系,用考核标准体系来衡量护士工作水平,并采取激励措施。考核标准体系需要实现让儿童患者或家属对护士进行评价,护士本人、护士之间的自评和互评,量化考核方法,并由此建立一套奖惩机制,合理的进行公开表扬和批评,使每个护士的工作成绩与经济挂钩。使护士有不甘落后的思想,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提高护理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细节管理;心理护理;儿科疾病;护理管理效果
儿科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同时,人们对于医疗护理质量也提出的更好的要求,临床上如何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医院“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等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1]。儿科作为医院特殊的科室,由于患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再加上家属对于孩子过于关爱等,使得护理工作难度显著增加。因此,临床上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降低患儿治疗过程中误差发生率,改善患儿心理状况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细节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在儿科疾病患儿中使用较多,并取得阶段性进展[2]。为了探讨细节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在儿科疾病患儿中的临床护理管理效果。对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来笔者医院诊断、治疗的60例儿科疾病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来笔者医院诊断、治疗的60例儿科疾病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有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2~11)岁,平均年龄为(6.5±0.8)岁,患儿病程为(1~6)天,平均病程为(3.5±1.4)天;对照组有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患儿年龄为(3~10)岁,平均年龄为(6.1±0.9)岁,患儿病程为(1.2~6.5)天,平均病程为(4.2±1.1)天。患儿对其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完全知情,患儿年龄、病程等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精神支持:入院后为患儿安置一间病房,并保持空气新鲜,让患儿保持愉悦的心情。治疗过程中护师可以通过将故事、幽默等方式和患儿沟通,既能够分散患儿注意同时还能够减轻患儿激进反应,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心理疏导:患儿确诊后,护师要告知患儿家属相关疾病知识,并详细解答患儿提出的问题,让患儿家属对相关疾病有一个了解,使得患儿家属能够全力配合治疗。同时,患儿治疗过程中还应该加强患儿心理护理,减少和避免心理应激。放松训练。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患儿恢复情况进行锻炼,让患儿保持放松,帮助患儿缓解负性心理[3]。
1.2.2 实验组护理方法
实验组联合细节管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强化护师风险意识。儿科护理和成人护理相比风险更高,并且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家属情绪波动通常比较大,很容易在护理过程中产生护患纠纷。此时,护师应该多注意护理细节,多考虑患儿家属的心情,通过合理的安排以及加强细节管理等建设护理纠纷。在护理过程中做好患儿心理护理以及细节管理,以“人文关怀”的服务意识去照顾患儿。(2)提高护理质量。针对患儿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细节管理过程中应该规范护理程序,保证细节管理能够有效的实施。(3)完善规章制度。给和本院儿科护理工作实际情况,护师对“儿科护理管理手册”、“儿科护理文书书写标准”“儿科护理质量标准”等多个标准进行细节化,为护理质量管理以及控制提供依据。同时,护师在相关制度和标准基础性进一步加强护理质量监控程序,对患儿护理质量进行动态监控,对护理过程中的疏漏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1.3 观察指标
通过我院自拟问卷调查标准对患儿护理前后医院感染、护理差错、护患纠纷以及患儿家属满意度进行评价和统计;采用SDS、SAS 评分量表对患儿护理前后SDS、SAS 评分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对相关资料进行SPSS16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n(%)形式表示,并行卡方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护理后4例发生医院感染,3.57%患儿护理出现差错,2例出现护患纠纷,护理差错发生率为7.86%,低于对照组(15.7%)(P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2.2 两组护理前后 SDS、SAS 评分比较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护理前SDS、SA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护理后SDS评分为(31.58±8.29)分、SAS评分为(31.89±7.72)分,低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护理前后 SDS、SAS 评分比较
3.讨论
儿科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疾病类型也比较多,多数患儿发病后容易产生哭闹、烦躁等心理,给医师诊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部分患儿治疗过程中由于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法使得患儿治疗预后欠佳,治疗依从性较差[4]。因此,临床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加强患儿护理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细节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在儿科疾病患儿中在儿科疾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心理护理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护理方法,这种护理方法更加重视对患儿的心理护理,通过加强患儿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儿消极心理,使患儿能够更好的接受治疗、配合护理、治疗,从而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同时,心理护理的实施还能够有效的稳定患儿家属的情绪,能够让患儿家属和护士之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减少了由于患儿过度痛苦引起的家属应激反应等。而细节管理也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种护理方法,它主张每一位护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加注重细节,力求完美。细节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护理质量,增加护师服务意识,并将细节管理的观念、思想等融入到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使得我院的护理模式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护理模式转变为主动护理,使得护理人员能够在护理过程中积极寻找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了护师护理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护理缺陷,从而能够降低患儿护理过程中的差错。临床上,将两组护理方法联合起来效果理想,能够发挥不同护理方式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既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减少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波动,从而使患儿能够更好的配合护理、治疗[6]。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护理前SDS、SA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护理后SDS评分为(31.58±8.29)分、SAS评分为(31.89±7.72)分,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儿科疾病发病率较高,疾病类型也比较复杂,患儿治疗过程中在心理护理基础上联合细节管理效果理想,能够改善患儿心理波动,减少护理差错,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霞.小组术前访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儿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6):1920-1922.
[2]徐素彬,宋芹,彭,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病房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54-155.
[3]石晓萍.细节管理融入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05-106.
[4]周秀红,黄水英,张伟珍.鼓励患儿及家属参与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J].护理学报,2012,19(7A):32-33.
[5]郭志芬.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4):1131-1132.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100例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及相应对策。结果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以护理人员因素为主(80%),其次为患儿及家属因素(15%)、环境因素(5%)。结论强化护理人员管理、开展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营造放心舒适的就医环境是降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有效措施,应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
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对策儿科是一个以小儿身心发育、保健、疾病防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医学科室,凡是涉及到儿童健康与卫生的问题均属于儿科范畴[1]。鉴于儿科患者年龄普遍较小,缺乏良好的认知及自控能力,日常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面对的风险系数相较于其他科室而言更高,引发医患纠纷屡见不鲜,给患者及医院均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如何降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概率成为儿科临床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次研究围绕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及对策展开深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100例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1.5岁~10岁,平均年龄(5.5±1.5)岁;疾病类型:呼吸系统疾病35例、消化系统疾病28例、神经系统疾病25例、内分泌疾病12例;病程3d~1.5个月,平均(25.5±1.5)d。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儿科疾病者。②无肝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严重病变者。③临床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①特异性疾病者。②年龄>14周岁者。
1.2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法针对患儿临床资料展开深入分析,着重总结诱发护理安全隐患的风险因素,继而以此为依据提出对策。
2结果
儿科患儿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以护理人员因素为主(80%),其次为患儿及家属因素(15%)、环境因素(5%)。见表1。
3讨论
3.1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
相较于其他科室,儿科无论患者还是疾病类型均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特殊性,使得儿科护理工作面临着较高的风险系数;特别是近些年来家长对于儿童的溺爱程度不断提高,导致儿科临床护理纠纷屡屡发生,进一步加剧了当前本就紧张的医患对立形势。因此,针对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研究与分析,提高临床服务质量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00例发生护理安全隐患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现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以护理人员因素为主(80%),其次为患儿及家属因素(15%)、环境因素(5%)。其具体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因素。儿科护理人员作为与患儿直接接触的群体,其护理行为中的一举一动均会对临床服务质量带来直接影响。摆在儿科护理工作面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35%)、服务态度差(25%)、业务水平低(20%)三方面,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将会导致其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足够的职业素质,各项细节护理不到位,使患儿出现滑倒、坠床、烫伤、窒息等安全隐患的概率大幅提高[2];服务态度差则将会造成护理人员在面对患儿哭闹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往往以粗暴行为对待,使得患者对护理人员充满了恐惧心理,影响其今后身心发展;业务水平低则表现为面对日常护理工作中突发意外情况,如:患儿窒息、食物中毒等的处理上手足无措,导致患儿错过最佳抢救时机,甚者出现死亡情形。因此,护理人员因素已经成为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②患儿及家属因素。由于患儿年龄普遍偏小,对于病情缺乏足够的认知,此时家长肩负起了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沟通桥梁的重任。但是,由于儿科疾病类型多样、病情复杂,患儿家长对此往往缺乏足够的认知,不知道如何与护理人员展开沟通,致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误会被进一步放大,最终引发医患纠纷或者是医疗事故。特别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儿科护理工作面临的患儿及家属因素影响更为严重。③环境因素。受制于医疗机构规模的限制,儿科病房数量及病床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患儿就诊需求,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被安排在一个病房内,在空气流动的传播下,多种致病菌以此为递质大面积扩散开来,使得医院感染发生概率大幅提升,对患儿治疗及护理工作开展带来不良影响。
3.2儿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本次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以供儿科管理工作的改进借鉴参考。首先,强化护理人员管理。儿科管理者应坚决贯彻落实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工作理念,将儿科各项管理制度,如: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评价制度、医疗质量控制制度等严格落实到各项临床护理工作中;并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再教育培训工作,将最新护理知识及技能传授给护理人员,在约束规范护理人员日常护理行为的同时确保患儿能够享受到优质临床医疗服务[3]。此外,还应加强日常监督巡视工作,定期或不定期随机抽查儿科护理工作成果,对护理人员护理态度、行为做出科学评价,及时纠正其错误行为,以为改进护理工作提供帮助。针对屡屡违反规章制度规范要求的护理人员,应给予通报批评、待岗、留职等处理,以从主观上起到震慑作用[4]。其次,开展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护理人员应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将儿科疾病类型、特点、危害性、具体的处理措施等内容传授给患儿家长,以促使其能够对儿科护理工作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转变患儿家长存在的错误认知,继而积极配合各项护理工作开展;同时还需要患儿家长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去学习、了解儿科工作的复杂性及艰巨性,换位思考,以给予儿科护理人员足够的尊重,使得二者之间沟通渠道更为畅通,共同为患儿疾病的治疗与护理做出努力。第三,营造放心舒适的就医环境。有条件的医院应开辟更多的就医通道、提供更多医疗资源给儿科,促使患儿能够随治随走,提高病房、病床的周转效率。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强化消毒措施,每日定时对儿科病房空气进行消毒,以最大程度降低致病菌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在儿科病床与病床之间应采用病床隔帘将其隔离,一方面能够降低不同疾病类型的患儿交叉感染的概率,另一方面相对封闭的空间能够给患儿从心理上带来安全感,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开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护理人员管理、开展良好的健康宣教工作、营造放心舒适的就医环境是降低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的有效措施,应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梅.儿科病区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2):151-153.
[2]谭秀梅.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在防范儿科护理纠纷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08,27(36):113.
[3]刘海燕,于艳.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5(14):282-283.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儿科护理;风险管理
儿科护理是一项需要足够专业性、合作性与组织性的实践护理活动,需要医护人员、患儿与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的共同合作。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不具备足够的表达能力表述自己的感受,而家长或监护人常常会爱护心切,容易敏感,无形中加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与工作压力。儿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问题包括用药错误,导管相关性感染、药物渗出、刺伤等[1]。为降低儿科护理风险,提升儿科护理质量,本院进行此次实验,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500例,所有患儿均有家长或其他监护人陪同,所有家长或监护人知晓实验内容并签署实验同意书。按照患儿的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就诊顺序为1~250号的患儿列为观察组,观察组共有患儿250例,其中男患儿有157例,女患儿有93例,年龄10个月~6岁;就诊顺序为251~500号的患儿列为对照组,对照组共有患儿250例,其中男患者163例,女患儿87例,年龄10个月~7岁。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的护理方式: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常规的检查,按照医嘱用药,做好对症护理和日常护理;向患儿的家长或监护人宣讲必要的护理知识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帮助提升家长或监护人的护理质量;及时解答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的问题,详细观察患儿的病情发展变化,当出现异常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1.2.2观察组 给予品管圈护理风险管理方式:①成立品管圈小组并命名:选取本院儿科护士15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4名,副主任护师1名为品管圈小组成员,并将此次品管圈小组活动命名为“暖心天使圈”;由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确定品管圈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目的,并与护师确定好执行方案,随后由整个品管圈小组共同执行;护师负责对护士的监督工作,主管护师与副主任护师不定期进行监督工作,保证品管圈活动的执行力与临床护理质量;所有小组成员都要参加品管圈课程培训,清楚并掌握品管圈的本质、意义、精神及活动内容[2];在品管圈活动实行过程中,每2 w组织一次会议,汇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保证活动质量;②品管圈活动的详细步骤:护理人员在完成培训后开始实行并注重临床现状调查,对护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问题分析,结合此次活动的意义与目的确定品管圈活动的解决方案与实施目的,对实施成果进行评估和总结;③发现问题并确定目标[3]:从患儿、医护人员及本院的护理环境等方面讨论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患儿方面:患儿的年龄太小,依从性差;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依从性差;患儿家属对医院环境不了解,患儿的护理流程不熟悉,很容易出现焦躁的情绪。医护人员方面: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够,责任心不强;缺乏足够的沟通技巧,很容易与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发生口角;对相关护理知识及注意事项宣讲不到位,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不齐,工作量大。医院环境:没有足够的标识和提示牌,影响患儿检查看病的流畅度;报告单中的信息过于专业化,患儿家长无法理解报告单中的信息;病房床位较少,不能满足患儿的需求。此外,本院没有合理的配置好人力资源,导致部分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明确各个岗位及个人的责任;没有制定并执行良好的护理质量监管方案。品管圈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儿科护理的质量,降低儿科护理中的风险。④制定方案[4]:?K加大对护理人员责任心与服务理念的培训,让护理人员了解到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具备足够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L标准化及信息化流程:推广使用电子病历,规范并简化书写流程,避免医护人员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护理文件方面的书写;规范化、标准化医护人员的服务流程,让患儿家长或监护人感受到护理团队的专业性,进而提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依从性,支持并理解护理人员工作;?M合理规划人力资源:根据儿科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安排排班,在周一至周五上午患儿入院或输液的高峰期增加排班的护士人数,以保证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在其他较为空闲的阶段则减少排班人数,合理安排护理人员调休,保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N改善儿科就诊环境:在就诊大厅设置问询台,为患儿家属及监护人解答相关的问题及表便民服务;在显眼处张贴就诊流程及相关的指引牌;在易滑、易摔、易撞得贴上警示标语,提醒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小心。
1.3效果评判 6个月后,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了解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的满意度,有专门的人员统一发放并收回,共计发放500份,收回500份,回收率为100%。分别对两组护理人员进行素质自评量表,由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患儿家长或监护人、相关的医护人员及被评价护理人员共同完成。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两组患杭沂艋蚣嗷と说穆意情况 观察组的护理人员在接待、服务用语、技术操作和就医流程方面明显优于对于对照组,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整体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P
2.2两组护理人员素质自评量表结果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人员素质自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P
3 讨论
品管圈是一种通过员工自愿参加,发挥全体优势,集思广益的一种较为活泼、多变的管理形式[5]。许多研究都发现,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升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由此可以认为,品管圈活动也势必会促进儿科的护理方向管理,提升儿科的护理质量。实验中的品管圈活动主要通过主题选定、确定活动内容与目的、收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来达到降低儿科护理风险的目的。
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程度和素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P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品管圈活动能有提升儿科护理质量,降低儿科护理的风险,提升整个护理团队的素质,值得在临床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高秀珍,尹维宁,闰春明.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现状及防范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3,35(17):2660-2662.
[2]彭鹏,赵萍.品管圈活动在儿科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2):196-197.
[3]钟小雁,罗剑平.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107-108.
1.1一般资料作者所在医院自学习细节管理之后开始试验儿科细节管理的重要性。随机抽取儿科住院患儿206例作为此次试验研究的对象,随机分成甲、乙组;其中甲组患儿103例,男64例,女39例,平均年龄6.0岁;乙组患儿103例,男61例,女42例,平均年龄6.1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甲组患儿实施常规的儿科护理,乙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护理,细节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2.1细化护理服务流程,体现以人为本在儿科护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满足儿科患儿特殊的护理需求。完善护理流程,注重服务细节,主动寻找护理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完善护理服务,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在护患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有问题及早沟通,以免因误解和沟通不良形成护患矛盾。转变护理的模式,体现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护患之间要多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护理需求,主动提供护理服务,满意患者的护理需求,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2.2细化培训体系,提高职业素质由于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对于儿科护士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要求也更高,尤其是新上岗的护士。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知识、规章制度和服务流程,并对护理工作者进行必要的礼仪培训,提高护士的职业素养,培养护士的职业道德。
1.2.3细化管理制度,建立良好工作习惯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是保证护理队伍良性发展的关键。所以必须对儿科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和量化,使其具有良好的操作性。细化规章制度。参考多种护理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这样能够有效保障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实施。另外要对儿科护理质量实施动态监控,对工作中出现的忽视护理细节,造成护理疏漏的现象随时发现,随时处理,帮助儿科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
1.3评价指标记录甲、乙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以并发症、感染、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计算,同时也要对两组患儿的家属进行满意度的调查,以便评价细节管理的实施效果。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评价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该研究共发放了206份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06份,回收效率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细节管理的乙组患儿并发症4例、护患纠纷1例、感染3例,满意度97例(94.17%);甲组并发症9例、护患纠纷3例、感染7例,满意度80例(77.67%)。乙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甲组患儿;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乙组患儿也明显高于甲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 儿科 护理
儿科护理主要针对的对象为出生后至14岁前的儿童,由于这一时期的患儿在生长发育、理解认知能力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特殊性,也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性化护理提出以人为本、根据不同的护理对象,在满足、理解、尊重护理对象的基础上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整体的要求[1]。2009年开展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推广,取得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2011年收治儿科患儿132例,男107例,女93例;年龄2.5~13岁,平均7.8岁;住院时间5~32天,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人性化护理组)66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6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及疾病类型方面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以利于统计对比。
人性化护理内容:①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由于患儿心智及认知功能的发育尚不完善,新环境的改变容易使得患儿在心理上产生恐惧和不适感。保持就诊环境的干净,通风,营造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可明显减少患儿在医院早期的抵触和紧张心理。②注重患儿沟通:儿童时期的精神系统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速度减慢,随着对周围事物的接触周围机会增多,其智力进入迅速发育期。患儿生长及发育过程中的认知功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患儿的心理认知及接受事物的变化不仅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也需要护理工作的正确引导。通过微笑的表情,与患儿的亲密动作如拥抱、抚摸患儿可增加与患儿的情感交流,减少患儿的恐惧、不安心理。③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失误:高质量的护理水平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加强临床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保证优秀护理队伍建设,提高临床护理影响力的关键。儿科由于患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临床护理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儿科从业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的培养,熟悉临床输液的操作要领,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儿科护理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在临床护理操作中,要做好三查七对,注意药物配伍要求及禁忌,注意配置液体时的无菌操作要求。在临床护理巡视中,要做到观察细致,不走形似,提前发现医护治疗中的安全隐患和护理工作中的失误。患儿由于表达能力缺乏,临床护理人员在输液及治疗过程中要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护理治疗工作的质量。儿童由于机体抵抗力及表达能力较弱,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完成规定的护理工作,还要对患儿的病情及体征变化进行细心观察,如咳嗽、皮肤张力、精神状况、大小便情况等,可早期发现病情变化以利于临床治疗。掌握常见病的临床知识和病理变化,可正确评估病情变化,利于早期发现问题[2]。④注重患儿家长沟通:儿科护理的纠纷多数发生在医务人员与患儿家属之间,良好的沟通是减少医患矛盾的关键。多数患儿在家中较为重视,患儿住院后家属对医护人员要求高,增加信任感能够更好地进行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3]。
疗效判断标准:对治疗结束后的患儿及家长意见进行综合评定,排除相关人为因素干扰。效果评价采用李克特量问卷调查表,分为5个级别进行效果评定: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最终进行总满意率的比较。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在出院时对住院患儿及家长意见进行总体分析,按照评定标准对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满意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人性化护理最早由美国人Watson首先提出,其主旨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需求融入到护理工作中,并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人性化护理的提出是护理工作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护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由于儿科护理工作不仅面临着患儿,同时还要通过家长的积极引导配合才能够更好地完成临床治疗。患儿由于身心发育及认知功能较弱,对陌生环境和医护治疗存在着极大的恐惧和抵触情绪;同时患儿家长由于对患儿健康和痛苦过分关心和敏感,对医护的治疗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要求”和“零容忍”,这使得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显得尤其重要。
人性化的护理因为服务具体疾病人群不同,而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关注患者心理需求,提倡对生命的关爱是人性化护理的重要内容。本项研究表明,在经过人性化护理的患儿在临床护理满意率方面较常规护理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得到了广大患儿及家长的认同。在儿科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可帮助患儿完善自身身心发展,积极配合临床医护治疗,同时也能减少相关医疗纠纷和安全意外。人性化护理的工作从患儿自身需求出发,注重细节和人文关怀,临床护理满意度较高,可作为临床儿科护理的重要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朱红艳.儿科开展人性化护理的措施与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08,17(5):98-99.
河北省三河市医院儿科 河北省三河市 065200
【摘 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对于儿科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0 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70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了优质护理服务,观察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7.1%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提高儿科临床护理的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优质护理;儿科;护理满意度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提高,因而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结果必然对就医环境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儿科护理中这一现象表现的更为明显,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更好的医疗环境中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我院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在儿科病房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 年1 月至3 月间收治的儿科患儿140 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患儿,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治疗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比较护理效果。对照组中男43 例,女27 例;年龄1 个月~ 11 岁,平均年龄3.5 岁;病程5d 至2.5 个月。治疗组中男37 例,女33 例;年龄1.5 月~ 12岁,平均年龄3.6 岁;病程3d 至2 个月。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即遵医嘱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有遵循医嘱完成护理操作、观测生命体征,按时合理用药,细心照料患儿的饮食起居。
1.2.2 治疗组
不仅遵医嘱进行常规护理,还在护理过程中加入优质护理的方法。其内容如下:
(1)营造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儿科病房的多数患儿年龄较小,心理脆弱,对于医院环境是恐惧和抵触的,因此为了是儿童能够更好的接受医院环境,医院环境应是温馨的、舒适的、符合儿童心理认知的,在儿童病房的设计中要根据实际条件最大化的接近居家氛围,努力营造儿童容易接受的就医环境。
(2)护理操作时的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很多护理操作是痛苦和有创的,如静脉穿刺、插胃管等,这些痛苦在成人是可以忍受的,而在儿童身上却是难以接受的,操作中的痛苦会让孩子哭闹、恐惧,从而抵触治疗和医院。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积极优化护理操作,减轻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要在进行有创操作时和患儿取得有效的沟通,用儿童能听懂的方式告诉他治疗的时候可能有点痛,但是对于病情是有好处的,相对于疾病的痛苦治疗时小疼痛不算什么。
(3)沟通技巧的护理: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懂得儿童的心理,有护理的耐心和爱心。儿科病房中多是年龄较低的患儿,护士的护理工作包含患儿的医学治疗、康复训练、饮食起居、心理护理等,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患儿及其家属的感觉和信任,因此在儿科临床护理中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懂得良好的沟通技巧。护士在与患儿接触时要注意自己的仪容、态度,对待患儿家属要做到端庄、大方、礼貌,对待患儿要多拥抱、抚摸、夸奖和鼓励,有时间的时候多陪患儿玩游戏、讲故事,关心患儿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在仪表上要做到笑容甜美、眼神温柔,让患儿感受到温暖和真诚,从而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
1.3 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
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其中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最满意护士来进行判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及家属满意度之间比较,见表1。
通过两组患儿临床护理的对比,治疗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儿科患儿机体防御力低,病情变化快,在治疗中存在的风险较大,作好细节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优质护理是符合儿科疾病和护理特点的必然走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服务也要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儿科病房是医疗纠纷、护患矛盾较为突出的科室,优质护理服务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以患者为中心,从就医环境、护理操作、沟通技巧、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努力提供满意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蔡晓燕. 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 医学信息( 上旬刊),2011.24(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