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27: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外科手术治疗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是我国第四位高发的的恶性肿瘤。而我国的大肠癌的发病以直肠癌常见,一般研究显示:70 %~75 %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直肠癌的70 %左右发生在距肛缘8cm以内,用肛指可以检查出50 %的大肠癌[1]。但由于其深入盆腔,手术难度较大,不如结肠癌易得到彻底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率高,中、下段直肠癌与肛管括约肌接近,不易保留[2],不过目前外科手术仍是直肠癌治疗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手术的目的是既要根治又要保留其功能。现将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的进展作一综述。
1 直肠全系膜切除
直肠全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是一种针对直肠中下段癌肿的规范手术操作方式,它最早是由英国的heald等人[3]于1982年首先报道并强调的。由于直肠癌在还没有区域或局部淋巴转移的情况下,直肠系膜中已存在癌细胞巢或癌结节,而这种系膜中的癌细胞播撒,不论是腹会阴切除术、保肛手术或扩大根治术,癌细胞都会遗留或种在手术野中,所以以往的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居高不下。而tme切除了存在于人直肠系膜中的肿瘤结节,这种结节可以存在于肿瘤上、下5cm范围,超过肿瘤向上下沿肠管侵犯的距离,切除保持完整的直肠系膜,避免撕裂包绕直肠的盆筋膜脏层,减少肿瘤的术中播散,保证了根治手术的质量,使局部复发率下降到前所未有的水平[3-7]。tme的手术操作不但降低了手术后的局部复发率,并减小了手术的创伤,让手术变得更容易,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实际上体现了微创的概念,这正是tme的优势所在。
2 保肛手术
长期以来,对癌肿手术的要求是根治和长期限生存。miles倡导的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可治愈直肠癌,是延续数十年的直肠癌手术的“金标准”。可是miles手术带来乙状结肠永久性造口,排便不能控制、性功能障碍,以及造瘘口诸多合并症,因而保肛手术一直为直肠癌患者所祈求[2]。随着人们对直肠癌认识的增加、对生存质量要求的提高,同时医疗器械的迅猛发展,保肛手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保肛术包括局部切除术、直肠癌拖出吻合术、各种拉出式直肠切除术、会造瘘术等[7]。总之,保肛手术应该把肿瘤的根治放在第一位,在不降低根治原则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保肛机率,同时保留的具有完整的感觉、控制功能,严格掌握保肛手术治疗直肠癌的适应证是预防并发症和减少复发的关键。
3 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
自1991年jacob施行了首例腹腔镜结肠切除术后,至今腹腔镜已能开展几乎所有类型的结直肠手术。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主要适用于尚局限于肠壁、无周围组织、脏器侵犯的直肠上段癌,对已明确病变已无法切除的晚期大肠癌也可以通过腹腔镜进行结肠造口以解除梗阻[7]。因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术被认为能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疼痛及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同时由于存在肿瘤切除的彻底性、转移、复发等问题,尚存在较多争议。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切除范围及手术方式基本上同传统的开腹手术,但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它不仅要求术者有娴熟的腹腔镜手术技术,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直肠癌手术经验,由于手术费用较高,目前在国内开展得还很不普遍。但用于癌症手术的二大忧虑,即是否能达到根治要求和开窗部位复发问题,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基本上可以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效果[8]。相信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和器械的改进,以后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将成为常规手术。总之,微创外科手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腹腔镜技术在大肠癌外科中虽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果,但其广泛应用尚需大宗长期临床实践资料的支持。
4 经内窥镜手术
近年来,经内镜显微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正在国内推广, tem不同于传统的经手术和一般的内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显露良好和切除准确等优点,是治疗直肠肿瘤的微创新技术[9],德国buess于1984年首次报道。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10]:(1)可视图像是从先进的体视光学双目镜获得的,提供的视野深度大大得到改善;(2)设备是特制的,器械插入和操作是在平行的平面上进行,明显有别于腹腔镜手术;(3)tem能治疗传统器械不能及的较高部位的腺瘤和经选择的早期癌。相信随着手术方法的成熟和对辅助治疗手段的应用,tem治疗直肠癌的适应性将进一步得到拓展。
5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器械的改进、手术技术的提高,近年来直肠癌外科治疗进展在于改变原来只是单纯追求长期生存,而是要求在不断提高生存率的前提下,尽量使病人在手术康复后有健全的体魄和完整的功能。现在直肠癌的单纯外科治疗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进一步技术改进来提高治疗效果已经非常困难。因此,如何开展新的外科手术治疗研究结合多学科综合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成为现今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 蔡三军.直肠癌的外科治疗进展[j]. 中国癌症杂志,2004,14(5):410414.
2 韦彪.直肠癌手术治疗进展[j]. 广西医学,2008,30(6):867869.
3 heald rj,husband em.,ryall rdh.the mesorectum in rectal cancer surgery ,the clue to pelvic recurrence[j]. br j surg,1982,69(5):613616.
4 heald rj,chir m.,karanjia ns.. result of radical surgery for rectal cancer[j]. world j surg,1992,16(7):848857.
5 scott n.,jackson p.,aljaberi t.,et 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and local recurrence:a study of tumer spread distal to rectal cancer[j]. br j surg,1995,82(8):10311033.
6 reynolds jv,joyce wp,dolan t,et al. pathological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rectal cancer [j]. br j surg,1996,83(8):11121115.
【关键词】直肠癌;外科治疗;进展
纵观直肠癌外科手术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肠癌外科手术的初期发展
最早的直肠癌外科手术可以追溯到18世纪。那时已经有了外科医生、专家对直肠癌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由于受到诸多外在条件因素的限制与约束,手术患者已处于直肠癌发展的晚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并不明显。为了提高临床手术治疗的效果,找到更好的手术方法,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Faget医生于1739年采用――经过会阴――进行手术切除的方法。这种方法特别着重于治疗晚期肿瘤引起的肛周脓肿。但鉴于当时麻醉技术等相关医学手段发展的缓慢程度,无法满足这一手术的需求,因此直肠癌外科手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虽然部分效果明显,但整体上没有取得临床上实质性的进展。直到1826年,法国的 Lisfranc医生在医疗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经直肠用剪刀直接将肿瘤剪除。但这样的手术损伤比较大,直接导致了患者失血较多。直到1874年,瑞士的Koeher医生引入了经过骶尾部入路的直肠外科手术。该手术的特点在于:在手术的过程中保留了括约肌的完整。由于治疗效果十分显著,随后此手术在临床医学中得以被进一步推广。虽然此手术从整体治疗效果已经是一种很好的技术,但是在临床手术中保留的括约肌的完整还是不够高。因此Mason医生在采用该手术的同时特别强调对括约肌的缝合修补,从而保证了良好的括约功能。19世纪末期,随着全身麻醉技术和无菌原则的问世,外科手术借此机会也得以进一步的发展。1879年,Gussenbauer医生在维也纳首次实施了经腹腔入路切除近端直肠,将远端直肠缝闭后留置在原位的手术方式。使得直肠癌外科手术走向临床医学的滥觞阶段。
2.Miles经典术式
Miles经典术式是英国圣・马可医院(St.Marks)的Miles医生在1908年结合解剖学、麻醉学以及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方面的知识提出的。其提出的依据是通过5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观察。患者经过实施从会阴入路的手术切除后,对尸检标本中的复发部位和直肠上方的淋巴播散区域进行的研究,并且引入了癌细胞经淋巴管转移这一关键性的概念。Miles医生建议在临床医学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的过程中,应该连同上行的区域淋巴结进行整块的切除。从而临床医学降低了患者的局部肿瘤复发率,直接导致了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此手术的治疗方式在直肠癌外科手术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众多医学专家学者随后不断对此手术进行探索和改进,直到20世纪的80年代,由Williams医生提出了“2cm法则”这一方法,随着“2cm法则”广为外科医生接受后,才使众多直肠癌患者的在手术中得以保留。
3.保肛手术的推广
随着Miles手术在临床医学中的长期应用,Miles手术虽然有效的改善了直肠癌的发病率,但术后付出的代价却是牺牲了患者的。同时,许多外科医生也试图寻求一些其他的手术方式,力求既可达到理想的肿瘤治疗效果,又能保留患者的。其中较为代表性的是:奥地利维也纳的Hochenegg医生(1888年)、英国的 Harrison Cripps医生(1897年)等。在众多研究者中,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术式---经腹直肠前切除,并以端端吻(end-to-endanasto-mosis)重建消化道。而在1930年英国圣・马可医院的病理学家Dukes经过长期临床研究后认为 Miles过高估计了直肠癌向远端和向侧方淋巴转移的可能性。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晚期直肠癌才会出现的近端、侧方和远端三个方向淋巴转移,他的发现为之后的手术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另外,美国明尼苏达州Mayo Clinic 医学中心的Claude F.Dixon医生,他在1930年左右开始将前切除手术应用于直肠癌的外科手术当中。初始的手术被分为三个时期完成:首先行横结肠造口以转流肠内容物,二期切除直肠肿瘤,三期再进行横结肠造口还纳。此后他开始进行手术前肠道准备的研究,发现临床手术前使用磺胺类、链霉素等药物可以大大降低肠道的大肠杆菌数量。因此他试行了一期切除肿瘤,并吻合结肠和直肠,同时行横结肠的转流性造口。之后Maunsell和Weir将这样分两次完成的手术改为一期切除并吻合,这就是在肿瘤远端切断直肠后,将远段直肠残端外翻并经此将近段直肠拖出体外,切除直肠肿瘤和相应肠段之后,将外翻的直肠端和拖出的结肠端在体外吻合后再还纳入盆腔。随后直接的科学技术突破是在1980年之后出现了一次性使用的吻合器,吻合钉的制作材料也由不锈钢变为了钛合金。1980年Knight等又提出了双吻合器技术(double stapling technique,DST),即用闭合器闭合远端直肠端,经置入吻合器后与近端结肠进行端端吻合。吻合器的诞生给直肠外科的发展带来了划时代的推动,尤其是对于低位的直肠吻合,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操作困难、术后并发症多等直接影响治疗预后的缺点,使低位直肠的吻合变得操作简便、可靠和安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保肛率。有相当部分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因手工吻合困难而接受了Miles手术或Hartmann手术,而吻合器的临床应用使这类患者的功能得以保留。此后,吻合器械的使用在结直肠外科手术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被广泛的认可。随着临床信息的不断反馈和制作工艺水平的不断革新,现今的吻合器和闭合器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范围已经有了很多的扩展,其中DST在今天的开腹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微创手术的产生
随着腹腔镜技术、机器人手术,以及内镜下的微创手术的出现,都对中低位直肠癌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其目的主要在于降期、提高保肛率和降低局部复发率。术前新辅助治疗-手术-术后辅助化疗已经成为进展期直肠癌的综合治疗模式。
通过治疗效果对比分析,高科技设备的应用,微观技术层面的层层深入,部分学者认为要提高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主要在于侧方淋巴结清扫,由此可以术后生存率。但部分学者认为对中下段直肠癌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并未提高术后生存率,而且侧方淋巴结清扫时易损伤盆腔的自主神经,术后排尿及障碍发生率高,因此欧美国家的外科医师不主张侧方淋巴清扫治疗,但也有研究表明侧方淋巴清扫术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目前尚需RCT研究证实其疗效。直肠癌的现代外科治疗过程中,经历了局部切除术、根治性切除术、更合理的保留功能手术和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模式的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的进程,从单一化手术方式到现在的多元化手术方式,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逐步下降,患者的功能等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直肠癌外科的发展凝集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辛勤耕作的汗水,呈现出他们为人类社会进步坚持不懈的志向。
5.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的反思
综合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的发展进程而言,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随着对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晚期结直肠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扩大,切除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其中微创手术治疗模式是确保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获得最佳治疗的根本。手术前辅助放化疗也是转移性结直肠癌不可切除患者获得手术切除机会的重要方法,同时也降低了术后转移、复发风险。已有证据表明,术后辅助治疗可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延长患者生存期,起到明显的临床医学作用。
参考文献:
[1]董新舒,徐海涛,王平,等.915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16-22.
[2]李世邦,刘牧林,孔令尚等.我国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2013,7(3):222-230.
[3]邱辉忠.经内镜微创手术[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135-139.
[4]肖毅.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的发展历程[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10):1130-1135.
【关键词】胃肠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169-02
胃肠道肿瘤是我国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病之一,其中以胃癌居首。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临床干预治疗等,胃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为常见的恶性肿瘤[1]。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从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 6 位上升到第 4 位,并且有年轻化趋势[1]。胃肠道质瘤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干细胞的肿瘤,其基本肿瘤细胞为非定向分化的多潜能梭形或上皮间质瘤细胞,可发生于消化道的各个部位,约占胃肠肿瘤的 2%。目前对胃肠肿瘤的治疗模式为多学科诊断和治疗评估,以胃肠肿瘤外科医生为主,由内窥镜科、病理科、影像科、放疗科、化疗科、介入科以及营养科医生等组成胃肠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 disciplinary team,MDT)根据术前检查和评估,按照临床治疗指南或循证医学高级别证据,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前沿的、较公认的治疗计划。客观而科学地评价手术在胃肠肿瘤的综合治疗过程中所占地位的问题变得十分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 31例胃肠肿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和跟踪观察。31例肿瘤患者中男 19 例,女12例,年龄 38~71 岁,平均年龄 66. 8岁。肿瘤位于胃部 16例、十二指肠 6例、小肠 4例、结肠间质瘤 2 例、肠系膜 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胀痛不适与胀痛。其中出现反酸等 11例,黑便或呕血 7 例,上腹部渐进性肿块 8例,体质量下降 5 例、体检时发现 1 例。体格检查: 腹部压痛或轻压痛 18 例,扪及腹部或盆腔包块 8例,其余均无明显体征。
1.2 临床辅助检查 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症状相对不典型,腹部不适、腹痛、腹胀 的患者有11 例,消化道出血( 呕血、黑便、血便) 7 例,发生肠梗阻的患者6例,无任何症状而意外发现腹部包快 8例。大体形态特征,肿物大小不等,多呈扁圆形、实性,可单发或多发,直径1. 5 ~ 1. 8 cm,肿物多位于胃肠黏膜下层 ( 63% ) ,浆膜下层( 30%) 和肌层( 7%) ,无包膜,界线清楚[2]。
1.3 治疗方法 随机选择的 31例患者全部进行外科的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根据探查所得结果来确定肿瘤的大小、形态以及部位,同时可以进一步的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和类别,并且可结合肿瘤所在的部位来选择患者手术方式。其中有4例患者行近端胃的大部分切除,12 例胃间质瘤的患者中,7 例患者行远端胃大部分的切除,有 5 例患者行胃楔形切除,; 4 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行肠段的切除术,2例结肠间质瘤患者行肠段的切除; 6 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均行胰十二指肠的切除; 3 例肠系膜间质瘤患者行肿块的切除。手术后患者均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治疗,其中 1 例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进行口服的药物治疗。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肿瘤发生位置与数量见表 1。
表 1 肿瘤发生位置与数量( 例,%)
全组病例术中及手术期无死亡,住院时间 7 ~36 d,平均14. 1 d。其中发病部位以胃部为首,其次为十二指肠(见表1)。31 例均完整切除,肿瘤直径 1. 5 ~ 14cm,其中直径≥3 cm 者 14 例,平均( 2. 9± 1. 4) cm; 肿瘤质地中等,较大者可见瘤内出血和坏死,包膜不明显但边界大多尚清楚。5例为多发结节。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病理检查,未发现周围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顽固性腹泻1 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 胃排空障碍1 例,为1 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上消化道排空 X 线造影检查提示胃空肠吻合口狭窄,胃镜提示吻合口水肿,经禁食、胃肠减压加生长抑素治疗3周痊愈;切口感染1例,经环丙沙星治疗痊愈(见表2)。
表 2 术后患者病情调查( 例,%)
随访期 12 个月 ~5年,平均随诊 2. 5 年,其中 4 例死亡,均为恶性,2死于肝转移; 2例患者由于多器官功能的衰竭。11例复发,局部复发 7 例,腹膜复发4例,进行了再次手术( 肿瘤单纯切除术或含大网膜的肿瘤切除术) ,随访至今患者仍然存活见表 3。
3 讨论
通过本组资料观察发现胃肠道间肿瘤具有下列特点: 发生于各年龄段,但有年轻化的趋势,多见于中老年人,本文平均年龄 66.8 岁。肿瘤的临床表现各异,缺乏特异性,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不适,腹胀、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四大症状[2]。肿瘤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以胃、小肠最为常见。手术过后要及时接受辅助治疗,以防止复发和伤口感染等情况的发生。密切关注是否切除完全[3]。
对于尚未转移的肿瘤患者,外科手术依然是首选治疗,医生应该将肿瘤的不同情况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相结合,综合考虑以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以及方式[4]。胃间质瘤的患者,在肿瘤直径尚 < 5 cm 并且距离胃幽门或贲门有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可以行胃的楔形切除,但是手术切缘应该保证距离瘤体 2cm 以上; 肿瘤体积较大或者呈侵袭性生长的的患者,手术切缘应距离瘤体 5 cm 以上,可以考虑行胃的大部分切除甚至切除联合脏器;小肠间质瘤的患者,手术的两端切缘均应距离瘤体 10 cm 以上; 对于直肠间质瘤,手术方式为完整的切除肿瘤且切缘阴性,这样才能达到了肿瘤手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韩方海. 胃肠肿瘤的外科治疗和重建[J].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2010,6(4)3 :185-186.
[2] 牛四明. 胃肠肿瘤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1,3 (6)7 :128-129.
【摘要】 目的 针对患者梗阻情况,研究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是治疗肠梗阻患者的有效手段。方法 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月诊治的87例肠梗阻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87例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无效,给予手术。治愈84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3.5%。结论 肠梗阻发生绞窄早期诊断困难,严密观察其动态变化,综合分析判断,早期及时采取正确的手术处理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具有病因多样、病情发展快、对机体生理影响大、诊断复杂、病死率高、外科手术方式不定型等特点。如何选择合适的时机对肠梗阻的患者进行外科手术的干预则成为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对减少严重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肠梗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87例,男57例,女30例,年龄13~78岁,本组病例均手术治疗,发病至手术时间3~72h。其梗阻原因及肠坏死情况:粘连性肠梗阻57例;其中粘连压迫42例,肠坏死4例;粘连使肠管成角13例,肠坏死1例。结肠肿瘤15例。腹外疝8例,肠坏死1例。乙状结肠扭转3例,肠坏死1例;肠套叠2例。肠系膜血管栓塞2例,肠坏死2例。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本组患者腹痛87例(100%),腹胀84例(96.6%),停止排便、排气80例(92.0%),呕吐73例(83.9%),肠型36例(41.4%),腹肌紧张23例(26.4%),腹部包块7例(8.0%),血便4例(4.6%),腹部透视有液平87例(100%)。术前诊断为肠梗阻者87例。
1.3 治疗方法 87例中术前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者仅为22例,均给予急诊手术治疗。其余65例经保守治疗无缓解,中转手术,保守时间12~72h。手术方式:粘连松解术44例,小肠部分切除术13例,肠套叠复位术2例,肠扭转复位术3例,疝内容物回纳+疝囊高位结扎术7例,肠部分切除1例;结肠肿瘤切除一期吻合8例,肠造瘘术7例。
2 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84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3.5%。2例死亡原因是感染性休克、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1例死于手术后并发心肌梗死。
3 讨论
肠梗阻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一旦发生,可引起各脏器的功能变化。如何根据梗阻的原因进行分析,对病情变化严密观察,不失时机的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是治疗梗阻的关键。
3.1 肠梗阻的病因分析 腹部手术的增多使肠粘连成为肠梗阻的主要原因,发生绞窄的机会亦增加。肠粘连和腹外疝致绞窄性肠梗阻均占较大比例,为绞窄性肠梗阻发生的最常见原因,约占其发病率的40%;肠道肿瘤患者中约30%可发展为肠梗阻,肿瘤直接浸润肠壁,堵塞肠腔,腔外压迫或诱发肠套叠均可引起肠梗阻。近年来随着血管硬化发病率的上升,肠系膜血管栓塞引起的绞窄性肠梗阻亦有上升趋势。
3.2 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 绞窄性肠梗阻除具有单纯性肠梗阻的一般临床特点:如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外,若患者出现下列情况者,应考虑绞窄可能:(1)腹痛发作急骤且剧烈,阵发性转为持续性;呕吐出现早且剧烈;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2)腹部压痛明显,有腹膜刺激征。腹胀不对称,腹部有隆起且触痛的包块。(3)体温升高,脉率加快,血压下降,早期出现休克症状,抗休克治疗效果不明显。(4)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血磷、碱性磷酸酶、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工酶(CPK MM、CPK MB、CPK BB)增高。(5)呕吐物、胃肠减压液、排出物为血性,腹腔内短时间出现积液或腹腔穿刺为血性液。(6)X线提示有孤立、胀大突出的肠袢,不因时间而改变位置,或有假肿瘤阴影。(7)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有进展 [1]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B超、CT等影像学对判断是否有肠绞窄的发生有很大的帮助。超声检查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绞窄的发生:①扩张的肠管呈麻痹状态,丧失蠕动功能;②失去蠕动功能肠袢的近端小肠仍有蠕动功能;③腹腔渗液的快速积聚,呈血性或腹腔液白细胞数超过周围血或发现细菌者。④连续观察肠袢5min以上无蠕动或肠腔内点状回声不运动,则可定为无活性肠袢;肠腔内液性游离暗区出现或急剧增加;肠系膜上动脉末期舒张压减低,同时阻力指数增加,二者在单纯性和绞窄性肠梗阻有明显差异。这些B超下的发现早于腹膜刺激征的出现,这为及早发现绞窄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不断扩展的肠管对绞窄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2] 。CT能帮助判断肠梗阻发生的原因及梗阻的部位,而且CT也能在临床体征出现以前即提示绞窄的发生,其主要征象有:梗阻处呈锯齿鸟嘴状、较快增加的腹水、肠系膜血管充血、肠系膜水肿、肠管壁增厚(>0.2cm)、增强扫描时肠管壁的增强不明显 [3]。
3.3 肠梗阻的手术时机选择 肠梗阻作为外科常见急腹症具有病因多样、病情发展快、对机体影响大、诊断复杂、病死率高、手术方式不定型等特点。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成为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根据病情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对减少严重并发症,降低由此所导致的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情况,都应该当机立断行手术治疗,避免病情恶化:(1)绞窄性肠梗阻或将要绞窄的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伴有肠壁血运障碍,肠壁充血、水肿,继而肠管缺血坏死,患者的病死率可达10%~30%,要及时行手术治疗,是手术的绝对适应证。应该争取在绞窄的早期来发现它,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2)一部分肠梗阻的患者,其梗阻的病因及梗阻的部位不易明确,而且也未出现明确的绞窄的表现,但在严格的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下,症状不能缓解或更重,对这种患者的保守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48h [4] 。(3)腹痛症状不能缓解甚至加重,或 一度稍减轻又再度加重的。(4)腹痛发作频繁而且剧烈,解痉药不能缓解。(5)腹胀进行性加重的。(6)老年性肠梗阻患者以结肠肿瘤多见,占老年梗阻原因的30%左右,而且易形成闭襻性梗阻,经短时间保守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亦应果断手术治疗。主要原因有:(1)对于这些患者,即使更长时间的保守治疗可能也不能解决其梗阻;(2)这些患者可能会发生肠绞窄或已经发生肠绞窄,因为肠绞窄没有特征性的症状和检查指标,故可能在绞窄发生时,第一种情况中所列的征象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3)肠梗阻反复发作:一些患者经保守治疗后恢复部分排气排便,但长期处于一种不完全性梗阻的状态,患者肠道多数有狭窄,因此可以引起肠梗阻反复发作,长时间保守治疗可能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全身情况恶化,只有手术才能解除梗阻的病因。
参考文献
[1] 陈国卫,刘玉村.肠梗阻的手术适应证和剖腹探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7):398.
[2] Ogata M,Imai S,Hosotani R,et al.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strangulation in small bowl obstruction.Br J surg,1994,81(3)∶421-441.
适应对象:
1、单纯痉挛型脑瘫,或以痉挛为主的混合型脑瘫,肌张力3级以上。
2、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年龄为3岁以上,以利于术后康复训练。
开展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南京脑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
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近 10 余年发展极快,对选择合适的前列腺癌,其治疗效果可与根治性切除术以及外放疗相媲美,同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又明显降低。并且,这一技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一般手术后当天即可进食活动,术后 2 、 3 天即可出院。为前列腺癌患者所青睐。
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就是在术中超声( CT 或者 MRI 也可)引导下,应用专用的设备将放射性粒子准确地植入前列腺组织内。目前用于植入的放射性粒子主要有碘和钯两种同位素,分别有不同的适应证。放射性粒子在前列腺肿瘤靶区剂量分布高度集中适形,前列腺周围的直肠、膀胱以及尿道等正常组织接受剂量则最小,因而控制肿瘤疗效可靠,并发症低。
患者应由医生对前列腺癌进行临床分期和评分,并检测PSA值,以判定是否合适接受这种手术,是否需要配合雄激素阻断治疗或外放疗。当然,作为一种手术,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仍然有一定的并发症,除了泌尿系症状、肠道症状、三方面外,极少数情况下还可能发生粒子移位。
开展单位: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国人民总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泌尿科
老药片穿“新衣”
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一粒为了遮掩苦味而裹上糖衣的小药片,无疑是一枚货真价实的“糖衣炮弹”,不吃不行,吃了更不行。如今,高分子薄膜材料问世,使薄膜包衣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制药工业的“新热点”,而且薄膜包衣逐步替代了糖衣片,给广大老百姓带来了福音。
薄膜包衣是一种新型的包衣工艺,是直接在药片芯外包上一层薄薄、稳定性好的膜?薄膜包衣与早些年使用的包糖衣比较,主要有以下优点:
1. 质量稳定:薄膜包衣是高分子材料,因此,不但能防潮、避光、掩味、耐磨,而且不易霉变,容易崩解,大大提高了药物的溶出度、生物利用度,延长了有效期。
2. 形象美:片型美观,色泽鲜艳,标志清新,形象生动。包好薄膜衣后,药芯仍清晰明显,可起到防伪作用。另外,薄膜包衣的片剂坚固耐磨,不易开裂。
3. 品种多:现在除胃溶膜、肠溶膜外,还有口溶膜(含片)、缓释膜、复合膜,以及最新型的多膜层、微孔膜、渗透泵包衣、靶向给药包衣,大大提高药效。
关键词:外科手术;胃肠间质瘤;临床研究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胃肠间叶组织肿瘤,食管、小肠、肠系膜等均为胃肠间质瘤多发部位,患者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消化道出血等,一些患者无明显症状,在查体时发现。以往临床常将胃肠间质瘤分为良性、恶性及潜在恶性,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学界认为胃肠间质瘤是独立的临床实体肿瘤,均应被视为潜在的恶性肿瘤[1]。手术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局部切除术、胃或小肠部分切除术、完全切除术等。为进一步分析和了解外科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我院对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8例胃肠间质瘤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8例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超声内镜、B超等确诊为胃肠间质瘤。患者主要临床表现:23例贫血伴消化道出血,17例中上腹饱胀、疼痛,7例腹部包块,2例患者无明显症状。肿瘤发生部位:25例为胃部肿瘤,空肠部9例,十二指肠部15例。根据Flercher分级可将危险程度分为:极低度7例,低度8例,中度21例,高度13例。采用简单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分布为39-75岁,平均年龄为(58.6±1.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5天-4年,平均为(1.2±0.3)年;肿瘤直径为0.3-39cm,平均为(12.5±1.6)cm。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分布为37-74岁,平均年龄为(58.7±1.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4天-3年,平均为(1.1±0.4)年;肿瘤直径为0.4-37cm,平均为(12.3±1.8)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根据患者肿瘤所在部位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0例胃大部切除,5例胃底部切除;4例空肠肠管切除,5例行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前均行全身麻醉,术前采用B超确定手术部位,术中避免挤压肿瘤,防止出现破溃。行肠道手术的患者需先对供应血管及回流血管进行结扎,以免术中出现大出血。对合并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淋巴结清扫术,彻底剔除肿瘤、放置引流管后关闭切口。
1.3观察指标
记录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对两组患者复发率、1年生存率及转移率进行比较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对本文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手术情况
术中未出现死亡病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84±1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97±11)ml,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5±1.3)天及(7.6±2.3)天。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经随访,观察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及转移率明显较低,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3.讨论
近年来,在治疗胃肠间质瘤的过程中,采用电镜、免疫组化等技术证实大量梭形细胞肿瘤均为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大小及形态不一。胃肠间质瘤发病对象广泛,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可发病,大部分为中老年,男性比例略多。主要发病部位为胃、小肠、结肠、直肠及十二指肠等,少部分肿瘤可发生在胆囊、肠系膜、大网膜等部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周围环境的改变,胃肠间质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胃肠间质瘤是中胚层组织胃肠间叶肿瘤,具有恶性潜能,大部分胃肠间质肿瘤边界清楚,瘤体呈膨出性生长[2]。胃肠间质瘤对放疗及化疗均不敏感,且以血行及腹腔种植转移为主,淋巴结转移较少。本组研究中,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中,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行淋巴结清扫后,手术取得成功。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症状与部分常见消化道疾病相似,缺乏特异性,因此,该病的早期诊断较困难。早期临床诊断可结合多种方式,如B超、CT、X线等,B超具有无创性、可重复的优势,可作为首选检查方式,X线及超声检查的诊断效果较高,检出率较高,但是可对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3]。本组研究中,患者均经B超和内镜确诊,观察组患者在术前均采用B超进一步明确病灶位置,以指导手术操作。
外科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胃肠间质瘤的重要方式,手术需根据肿瘤的性质、位置及大小确定手术范围,通常情况下,胃贲门部位的肿瘤可进行远端切除术,幽门肿瘤则可行近端切除术。恶性程度较高的肠道肿瘤可行完全切除,恶性程度较低的肠道肿瘤可给予局部切除。在肿瘤切除过程中,应避免对肿瘤进行挤压,以免出现破溃。对于已破溃的肿瘤,如液体渗入腹腔并与周围脏器粘连,则需进行脏器切除。手术过程中需注意减少对瘤体包膜的破坏,以免引起肿瘤的复发及种植[4]。本组研究中,施术者严格遵守无瘤原则,切除了包括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切除边缘最少需距离肿瘤2厘米,术中选择无损伤肠钳将胃体夹起,以免肿瘤出现破裂,并在腹腔内扩散。另外,从腹腔取出肿瘤时需用塑料套将其包裹,以免切口种植;如肿瘤体积较大,可另做小切口将肿瘤取出,以减少手术对病人产生的创伤。药物保守治疗多使用于早期患者或存在手术禁忌症的患者,部分治疗胃肠间质瘤的药物价格昂贵,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组研究中,采用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使用药物保守治疗的对照组,复发率及转移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外科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组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应用的为传统开腹手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微创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报道日益增多。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患者痛苦少等优势,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部分学者认为腹腔镜手术引起瘤体破裂的风险高于开腹手术,只有在肿瘤直径不超过2厘米时才可选择腹腔镜手术。有学者认为,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与施术者的操作经验密切相关,瘤体大小不是行腹腔镜手术的最重要指征,肿瘤包膜的完整度、腹腔转移等均是腹腔镜治疗的重要指征[5]。无论是传统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施术者在手术过程中需动作轻柔,遵循无瘤手术的原则,尽量避免引起瘤体破裂和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
综上所述,外科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安全可靠,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肿瘤的复发率及转移率,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叶颖江,高志冬,王杉.胃肠间质瘤基础研究现状和展望[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04):695-698.
[2]王巨羲,辛芝,孔棣.31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威客杂志,2014(05):470-473.
[3]丁伟超,张蓬波,张秀忠,等.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诊断分析[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4,6(01):54-56.
【关键词】 胃肿瘤 外科手术 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 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041-01
胃肠肿瘤是我国常见的肿瘤疾病,发病率极高,大概占所有肿瘤发病率的2%左右,可在消化道的每一个部位发生[1]。该病极易演变成胃肠癌,严重的话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外科手术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其主要是通过外科仪器或设备在专业外科医师操作下切除患者体内的病变组织,其临床治疗有效性已得到广大临床医生及患者的认可,较其他治疗手段而言,外科手术的临床治愈率更高,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文对80例胃肠肿瘤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09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胃肠肿瘤患者,其中男50例,女30例;患者年龄在40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3.3±3.5岁;患者病程在6个月~6年之间,平均病程在(3.1±2.2)年。所有患者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阮腹不适以及胀痛等症状,其中出现反酸症状患者17例(21.25%),上腹出现进展性包块13例(16.25%),出现呕血患者12例(15%),出现黑便患者12例(15%),出现体重明显减轻患者8例(10%)。对所有患者均行常规体格检查,32例患者腹部出现叩击疼痛及压痛感,12例患者发现盆腔及腹部出现包块,其他患者均无明显症状。肿瘤部位主要分布情况:①胃部29例。②十二指肠23例。③小肠17例。④结肠间质瘤6例。⑤肠系膜5例。
1.2 方法
术前应用腹部CT平扫以及增强检查等辅助检查,提示腹痛不适者27例,消化道出血13例,肠梗阻12例,无症状患者中发现腹部包块4例。检查结果的肿瘤大小及形态不一,常见的为实性或扁圆形,大多数分布于肌层、肠胃黏膜及浆膜下层,肿物直径在1.4~1.9 cm左右。术中综合评估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形态,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确定最合适的手术切除方式,①29例胃部间质瘤患者,其中18例患者行大部分远端胃切除,5例行胃楔形切除,4例行大部分近端胃切除。②2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者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③17例小肠间质瘤者以及6例结肠间质瘤者均行肠段切除。④5例肠系膜者行肿块切除。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行病理检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告知医生处理,恶性肿瘤患者应给予适当口服药物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3.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 对两组的计量数据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 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
本组患者围术期未发现1例死亡病例,术后13例患者出现多发结节,出现胃排空障碍及顽固腹泻各5例,1例出现切口感染,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均痊愈。如表1所示。
2.2 术后随访情况
经1~4年随访,3例患者死亡,2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亡,1例患者因肝转移而亡;27例患者复发(局部复发者18例,腹膜复发者9例),再次行外科手术切除,均得到治愈;50例患者最终治愈,最终存活率达到96.3%。
3 讨 论
胃肠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3],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患者因肿瘤的发生部位、性质等方面的差异,临床表现各有不一,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特异症状。患者常常主诉有腹胀、上腹部疼痛、不适、恶心、呕吐、反酸及消化道出血症状,盆腔及腹部发现包块。本文通过对80例胃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发生部位主要集中在胃部(29例)、十二指肠(23例)及小肠(17例),且患者大部分为中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3.3±3.5岁),患者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阮腹不适以及胀痛等症状,经体格检查发现盆腔及腹部包块,情况基本与临床关于胃肠肿瘤的研究相符。
牛四明等[4],曾有文献报道提示手术是治疗肿瘤未转移患者的首选方法,临床手术治疗中,应该结合患者的年龄、全身身体状况以及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形态、性质以及病变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综合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及切除范围。本文对80例患者根据肿瘤发生部位,结合肿瘤的性质,对胃间质瘤患者若肿瘤体积过大(直径≥5cm),或有继续恶变的趋势可行大部分胃切除术;肿瘤直径
参考文献
[1]汤月良.胃肠肿瘤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诊治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6 .
[2]代红权.外科手术在胃肠道肿瘤的临床应用[J].健康必读,2012,11(5):201.
【关键词】 胃肠肿瘤;手术;疗效观察
作者单位: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外科
胃肠道肿瘤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病之一,其中以胃癌居首。临床治疗主要为通过外科手术以切除病变组织[1]。传统“以外科手术切除病变为主”的治疗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面对着很多的挑战,手术在胃肠肿瘤的综合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也随着先进治疗观念的不断改变而发生了很大变化,客观而科学地评价手术在胃肠肿瘤的综合治疗过程中所占地位的问题变得十分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选38例胃肠肿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和跟踪观察。其中男20例,女18例,其年龄在6岁~75岁之间,平均66.5岁。肿瘤位于十二指肠患者11例、位于胃部的患者14例、位于小肠的患者8例、位于结肠的间质瘤患者3例、位于肠系膜的患者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为不同程度的脘腹不适与胀痛,其中出现反酸的患者8例,上腹部有渐进性肿块的患者6例,有呕血或黑便的患者6例,体质量明显下降的患者4例,后经体检发现的患者2例。临床体格检查情况:可扪及盆腔或腹部包块的患者8例,出现腹部轻压痛或压痛的患者14例,其余患者均没有明显的体征。
1.2 治疗方法 所选38例患者全部进行外科的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根据探查所得结果来确定肿瘤的大小、形态以及部位,同时可以进一步的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和类别,并且可结合肿瘤所在的部位来选择患者手术方式:其中有5例患者行近端胃的大部分切除,12例胃间质瘤的患者中,有5例患者行胃楔形切除,7例患者行远端胃大部分的切除;4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行肠段的切除术,4例结肠间质瘤患者行肠段的切除;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均行胰十二指肠的切除;5例肠系膜间质瘤患者行肿块的切除。手术后患者均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治疗,其中2例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进行口服的药物治疗。
1.3 临床辅助检查 胃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对不典型,其中腹痛、腹部不适、腹胀的患者有13例,消化道出血患者6例,发生肠梗阻患者6例,并无任何明显症状而意外发现腹部出现包块患者3例。肿瘤的形态特征及肿物的大小均不等,多数可呈现扁圆形且实性,多发或单发,其直径在1.5~1.9 cm之间,肿瘤物质大多位于肠胃黏膜的下层,浆膜下层以及肌层,基本无包膜,其界线清晰。
2 结果
经手术治疗之后,有2例患者出现了顽固性腹泻,占全部患者的4,5例患者出现了多发性结节病,占全部患者的25,2例患者出现的胃的排空障碍,占全部患者的4。上述患者的不良症状均通过临床治疗得到了好转并痊愈。
长期的临床跟踪调查,有24例患者最终得到治愈,占全部患者的63.2,有11例患者在一段时间后病情有所反复占全部患者的28.9,最终有1例患者由于多器官功能的衰竭最终死亡占全部患者的10.5。
3 讨论
对于尚未转移的肿瘤患者,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医生应该将肿瘤的不同情况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相结合,综合考虑以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以及方式[2]。胃间质瘤的患者,在肿瘤直径尚
综上所述,外科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一直是胃肠肿瘤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案,医生应该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部位、辅助检查以及病变同周围组织的关系、全身症状和年龄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患者情况,从而确定手术的切除范围以及切除方式,这样才能更加安全且有效的治愈胃肠肿瘤患者。
参考文献
[1] 汤月良.胃肠肿瘤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诊治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6.
[2] 陈凛.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2008,2(1).
[3] 李葆青.胃肠道问质瘤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16,23(6):420.
【关键词】 乳腺癌;保乳手术;辅助放疗;疗效
【中国分类号】 R737.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082-01
乳腺癌属于临床女性高发的一种癌症,对女性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目前,临床上对乳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越来越重视[1]。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以及临床手术不断提高,保乳手术在临床上的效果广受人们的关注。为了进一步分析乳腺癌患者外科手术联合化疗治疗的临床效果疗效,本文以我院2010年上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收治的39例确诊为乳腺癌病患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现做如下报道:
1.临床治疗
在我院2010年上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收治的39例乳腺癌病患都是女性,最小年龄为25岁,最大年龄为45岁,平均年龄34.6岁。经过临床诊断全部为早期乳腺癌患者。全部患者手术的入选标准为:(1)CT图像、B超等检查没有多中心的病灶。(2)患者的肿瘤5cm可是经术前化疗之后降期,病患要求行手术的[2]。(3)患者的肿瘤和的距离超5cm的。全部病患在术前的乳腺X线示有可疑的病灶,经过术中病理的证实,全部患者均是原发性乳腺癌,经TNM 分期分类:Ⅰ期的占21例,Ⅱa 期的占18例。
2.临床方法
2.1手术方法:全部患者都要求保乳,故均做保乳手术。在完成手术后均进行化疗辅助治疗。若激素受体呈阳性的病患另服三苯氧胺,以病情为根据决定服用时间,通常是4年左右。有10例患者做局部的广泛切除联合腋淋巴结,有14例患者做象限切除联合腋淋巴结;所有有切除需要的患者均将肿瘤所在乳腺组织均切除掉,切除边缘和瘤缘的距离为2~3cm。在经过术中冷冻的切片检查结果切缘若是呈阳性,在行扩大手术切除,直至切缘为阴性[3]。
2.2化疗方法:12例患者服用表阿霉素500mg/kg;17例患者服用多西他赛50mg/kg;10例患者服用紫杉醇100mg/kg)。手术结束后1周对患者术前、后证实是II患者进行化学治疗。
3.结果
全部患者在结束手术治疗之后,均做病理检查,切缘结果全部呈阴性,有4例淋巴结出现转移,转移数量为3枚,转移率为10.3%。在39例患者中,4例为ERICH性者,5例为PR阳性者,8例为ER和PR全部呈阳性。
4.讨论
早期诊断及治疗乳腺癌是拯救广大女性病患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一个关键点。人们应该对乳腺癌及早期乳腺癌的外科手术有一定的认识。早期乳腺癌通常肿块比较小,时常会难以区分小叶增生和良性病变。不过即便是小肿块亦会导致乳腺的悬韧带受损,导致回缩、局部皮肤发生凹陷等之类的症状,极易发现[4]。在以往因医疗水平存在差异,在就诊时病患的肿块已比较大。在早期乳腺癌病患会出现程度不一的触痛或者是溢液等。在近年来,乳腺癌检查得到很好的普查,所以临床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逐渐增多。目前,我国临床乳腺癌治疗手术方式已经由传统的改良根治术向保乳治疗逐步转变。
乳腺癌的手术主要包括乳腺腺段切除术、原发癌切除术等,这些手术方法都需要同时进行腋窝淋巴结的清除术[5]。近些年来,我国此类手术治疗方法用于治疗乳腺癌病患的病例逐渐增多。据多项研究表明,局部进行广泛切除联合放疗和改良根治术比较,它的远期疗效没有明显的差异。在近10余年来,国内这类手术普遍得到开展,但是乳腺癌保乳手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即局部的复发率比典型的根治术以及改良根治术高,大约高出2倍左右。而要减少这类的复况。关键在于掌握好这类手术的有关适应证,不仅要在手术保留一定的乳腺组织,确保乳腺外形正常,同时还要切除干净原发癌,要尽可能避免有残留的肿瘤。若是病理明确切缘呈阳性,通常进行普通剂量放疗是无法控制好此类病灶的,在放疗之前应该展开扩大手术。
目前术后乳腺癌的放疗治疗早已从以往单一的手术治疗转变成综合治疗。通过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笔者保乳手术治疗需要注意到乳腺癌患者行根治术之后的放疗,实质是针对于乳腺癌患者淋巴引流区以及其有复发倾向的潜发手术床。给予放疗,主要是为了预防性照射。在术后进行放疗,应以病患原发灶的部位以及腋窝淋巴结的具体转移情况为根据确定。基本的原则为:首先,I期的乳腺癌患者在行根治术之后没有特殊指征的,在术后不做放疗。其次,Ⅱ期的乳腺癌患者在行根治术之后,其的腋下淋巴结的相关组织呈阴性,在术后不做放疗。第三,腋下淋巴结的第一水平有3个左右呈阳性的,通常情况下可以不做放疗。可是若是肿瘤的组织学道道Ⅲ级,没有断经,而且存在受体阴性等因素时,应该加以胸壁照射。第四,患者的腋下淋巴结≥4个阳性水平淋巴结并且是伴有肿瘤的患者应行锁上,进行内乳以及胸壁的三野照射。
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治疗的原则通常是基于保根治的安全性之下减少手术的创伤以及美容效果目的。在本资料中,全部患者在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结果为:保乳组明显优于改良根治组,而且住院得时间较短短,还能保留乳腺,临床美容效果令人满意,在很大程度上突出处保乳外科手术用于治疗乳腺癌的优势。总而言之,乳腺癌病患应该切实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临床进行保乳手术联合化疗治疗,操作方便,治疗效果好,病患复杂率小,而且并发症也少,癌转移率也小,不仅减少病患的痛苦,同时又有较好的美容效果,因此应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迟达,罗娅红,于韬,赵英杰. 应用乳腺X线检查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J]. 当代医学. 2011(10).
[2] 杜稼苓,路选,王颖,孙鹤庆. 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对照研究[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1(04).
[3] 孙永强,杨雯雯,梁文军,孙敬岩. 保留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Ⅰ期假体植入重建20例[J]. 医药论坛杂志. 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