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6 09:27: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既包括意识行为方面又包括政治道德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使其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其教育的内容是优秀民族文化与道德规范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中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应该把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目标。下面笔者就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下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同行参与到相关的探讨中来。

一、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使得学校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引导和教育。面对这一现状,我国对教育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呼吁人们加强对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真正让学生在中学时代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德,为其今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深入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生思想品德上的教育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初中这一阶段作为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意识和行为极其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正确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的思想品德在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学生来讲,加强其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要想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对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根据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分析发现,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学生自身

初中这一阶段的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能力还是思想行为方面都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其思想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正开始青春期的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是简单的说教,带有很强的灌输性,这样学生就对教师、家长在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抗拒。

2.家庭

来自家庭的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意识和思想品德,对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模范和榜样的作用。但是,学校作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往往会忽视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从而造成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协调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

3.教师

教师,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其思想意识和行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发展,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法律观念淡薄,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容易理解为简单的说教。

4.社会

面对信息共享的时代,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事件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三课堂,是学生补充知识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众多的不良风气,这些不良风气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面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1.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与学生之间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参与到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来,教师才能及时发现学生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给予积极的引导。

2.教师要加强责任意识,以身作则,正确引导思想品德发展

要想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能够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身教大于言教,注意自身言行和品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及时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解,从而发现不良的行为品德,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3.学校、社会与家庭密切配合,开展积极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学校、社会与家庭之间的密切配合,能够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作为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使双方能够共同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作为社会,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不良习气进行整治。

社会在不断进步,历史的车轮证明青少年这个年龄段永远是最活跃的时期,所以,如何能够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摸清中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项长期而且细致的工作,不仅需要我们一线的老师付出多方面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总之,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各方面进行分析不断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新颖.浅谈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及对策.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 思想品德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11

思想品德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虽然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却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有没有正确的思想做指导,将会对学生的三观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的开设,还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根据其心理发展特点,学生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开设思想品德课,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具有多年的教育经验,在此拟将之与大家分享。

一、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紧迫性

(一)人才培养因素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德才兼备的学生在职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学校教育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学校抓起。初中思想品德课教会学生很多做人的道理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还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使初中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二)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初中学生虽然在学校上课,但是,也能感受到竞争的火药味。在学校学生面对的最直接的竞争就是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在学习竞争中处于强势的学生,可能会心情愉快,但是在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开设,教会学生如何调节压力、如何看待成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成绩不好的学生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的学习心态得到有效调节,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

(三)家庭原因

初中学生年龄还小,对家的依赖性还很大,家庭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例如:有些学生家庭和睦,学生的身心愉悦,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有些学生家庭不和睦,学生没有心思学习,并且还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教会学生该如何珍惜美好的生活,也指导学生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逆境。

二、有效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

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教会学生如何明辨是非。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该一味地给学生讲解教材知识,而应该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2)有助于学生理解。思想品德教材上的很多知识点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由于初中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对于教材中提到的一些理论,难以有效地与社会实际进行结合,更不要说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将教材上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老师应该给学生树立榜样。初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老师对学生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只有身体力行,学生才会信服。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老师一定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老师付出不断的努力。初中学生对老师具有很强的神秘感,觉得老师是神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近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学生很少主动地与老师交流,这就需要老师主动与学生沟通,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1)网络。网络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提供了很大便利,老师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很多初中学生都有与老师交流的欲望,与思想品德老师交流的欲望更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又不愿意与老师直接交流,网络为学生打开心扉创造了条件。例如:老师可以主动加学生的QQ,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通过互通电子邮件,进行沟通。

(2)对学生的肯定。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获得外界肯定的欲望,尤其是老师的肯定,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老师的肯定使学生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无形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如果老师一味用讲述式教学法,会使学生感到课堂单调无味,毫无生机。初中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因此,只有充满变化与新鲜感的课堂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激情。这就需要广大初中思想教育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并能够做到灵活掌握,根据课堂教学环境的变化,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将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堂延伸到课外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思品教育

一、教师要严以律己

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教”。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属于主导的地位,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道德品质,行为举止,为人处世,社会名誉,会对学生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什么样的思潮,什么样的奖罚制度,都是不可以代替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其身下,不令则引,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正人还须先正己。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是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的观念意识也要随时代转变,尤其是对教育对象的认识,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当代中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新问题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必然性。教师的教学思维、观念和方法要顺应中学生发展的新情况,而不是让学生身心发展的新情况来适应教师。因为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往往带有主观的性质。观念意识的转变还表现在,教师应当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体现平等性原则。当今社会,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如果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就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这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智商与情感特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体现个性化的特点。

三、教师更新德育方式、方法

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主要以教材内容对几位英雄人物事迹进行宣读或由学校组织看几场革命故事片的电影,召开主题班会等。新时期要使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就必须在高度注重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更要注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如网络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所体现的中学生创造性、艺术性,是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比拟的。

德育的方式,方法不能脱离实际,讲大而空的抽象内容,而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的实际情况,不断培养他们高尚道德品质。中学学生大多数是身心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比如中学生开始对异性注意,可又不懂什么是爱情;爱评论周围的人和事,可是又缺乏足够的知识和分析能力;求知欲很强,可是兴趣极不稳定;英雄感很强,可是常常行为很不得当。这时,我们必须针对中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开展这方面的德育工作,进行理想、情操和人生观教育。

四、教师要加强中学生的自制能力

中学生的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深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而日益增强。同时,中学生受影响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各种媒体、人际关系、榜样、时尚、风气等都是影响教育的渠道。它们以五彩缤纷的形式,全方位的信息途径,铺天盖地地将中学生包围起来,严重影响着他们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社会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们的思想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诸如赌博(包括一些电子游戏机);贩卖黄色书刊、播放黄色录像带、影视屏幕上形形的不健康镜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带来了消极影响,都将使不少中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精神上受到污染,有些中学生无心念书,有些中学生过早成熟,有些甚至犯罪。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挑战,而且存在着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较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潮,各种不良诱因,都会对中学生道德产生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第二,坚持原则,不为内外不良诱因所动摇;第三,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第四,实事求是,客观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第五,保持情绪稳定,不急不躁;第六,虚心接受别人的监督和提醒。

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特别还要依靠镇、街道、居委、村等政府和组织努力建设良好的社区环境,积极支持配合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负起青少年学生校外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办家庭教育指导讲座、家教咨询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家长使家庭教育也向素质教育转轨,指导家长对孩子实行正确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以德育人的教育。

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适应时展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上努力改进和创新,切实加强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进中学生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 德育属性和内容 德育渗透 思考途径

学校体育,就其目的、任务的特殊性而言,它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其它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又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德育教育,是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突出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体育课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机智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它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

二、掌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的内容进行传授,讲究自然。要想有实效性,就不能空洞说教,更不能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而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其基本原则是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愉快地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事实上,德育内容可以说渗透在体育课的每个阶段。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纳入计划之内,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其重点是在教学阶段,不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各类教学内容制定出德育教育计划。具体而言,可以将勇敢顽强精神的教育与器械体操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教育与田径类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球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与武术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等等。在课后总结阶段,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对同学们学习情况,包括思想品德进行讲评。

转贴于

三、认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重点

德育是一个很广泛的范畴,但根本上是指健康人格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应加强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②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③培养学生的是非感、荣辱感;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教学以体育精神进入人格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自己的观念,只有理性认识上升到这个高度,行动才能产生飞跃。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具体途径

体育教学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更是能因地制宜、丰富多彩。归纳起来,我认为离不开“精心设计、寓教于乐”这八个字。①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尽量采用“游戏教学法”,和“竞赛教学法”,以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样德育工作才能是一个良好的载体,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独运匠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②根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引导教育。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是教师有目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③注重榜样教育。具体内容有: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学生标兵的榜样教育;教师的自身榜样教育等等。④气候、环境、器材设备的优劣也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不利的条件下训练时,也正是思想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的大好时机。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主要在于师生共同的努力、长期的坚持不懈。这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更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 教育

    我们的社会提倡精神文明,我们的学校也一直在抓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但也不容忽视一些问题,问题的存在告诉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放松,必须加强!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要搞清楚:学校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什么素质?重点加强哪些方面的教育?教师怎样与学生和谐相处?怎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这都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个最理想、最全面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素质:对生命的认知、对个人和社会的认知、对主观和客观的认知。可以把这三种素质比作三棵树:生命树、人文树、哲学树。学校教育要从小就在学生的心灵上种上这三棵素质树,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施肥、浇灌、丰富,使其不断长粗、长高,最终成为参天大树。教育者就是要播撒种子,播种希望。

    本文着重谈谈在学生心灵上种上一棵人文树,即谈谈学校应从那些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怎样进行教育,只是谈谈个人在工作和学习中的体会,敬请指正。

    一、培养学生几种素质

    人总要在社会中生存,与人与社会交往,我们要引导学生教给学生社会的伦理准则,和一些自然规律:个体和集体相互依存,既要考虑个体的生存和利益,又要考虑集体的生存和利益,只有如此才能在大自然中生存。怎样教给学生社会责任感?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动物中得到启迪:大雁在飞行的时候往往排成一字形,这是为什么?飞行一段时间后,后面的大雁会与领头的大雁调换位置,这又是为什么?如此教育学生总比空洞的说教有力:每个人都应该为集体作出贡献,同时也享受集体给予的力量和恩惠,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狼孩的事实说明离开了集体,智力损失不可弥补。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协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清道理,让同学们相互感染,形成优秀品德。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我们教育学生的德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尊、善、爱、信、谦。

    尊即要尊敬他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有好多同学尊敬人是有条件的,他尊敬领导、尊敬有钱人、尊敬对他有用的人,这就要正确加以引导。作为一个老师,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在回避你,你就应该主动迎上去,跟他打招呼,我想那个学生一定会满脸通红,一定会体验到一种滋味,他今后在这方面一定会做得最好。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和谐友爱的气氛中,这种气氛要靠大家去创造。老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应该为人师表,从我做起,先尊重学生,然后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善即要善待他人,善待社会。我们所有的人,都在相互依赖,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他人给自己带来的便宜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的社会要靠大家一起去创造,有一些家长可能在教育子女为自己谋利益方面多一些,那我们学校教育主阵地就更应该要强化教育青少年在为自己谋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别人和社会的利益。

    爱即关心集体,关爱他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马斯洛的理论告诉我们:爱和被爱都是人情感的基本需求。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深深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有这样一个学生跟我说过,有时他也想玩,可一想到老师为他们操碎了心,又真的不好意思去玩了,他深深感受到了老师的期望,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老师,回报了学校和社会。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进行简单说教,有句话说得好,道德需要道德的教化,情感需要情感的浇灌,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老师,他的学生一定会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热爱祖国,他一定是祖国的希望。

    信即诚实守信。为人处世应该诚信为本、一诺千金,人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互守信用,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自己要说话算数,我们很多时候发现同学所定的目标、制订的计划不去努力实现,所作的保证也难以坚决执行到底,这也是不守信用的表现,同学之间如果不能相互信任哪谈得上真诚友爱?学校、社会和家长应该一起努力植“信”于孩子心中,让孩子从小就讲信用、守诺言,这对孩子个人的学习、将来的事业、前途大有好处。

    谦有两层含义谦虚和谦让。我认为谦虚是

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古人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很多同学在成绩落后时能一鼓作气,奋起直追,而一旦取得成绩则沾沾自喜,再也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以为自己就是最好的,不肯向他人学习。这些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往往进步不大,甚至会出现大的倒退,即使自己是出众的,我们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追求更高更强。同学之间谦虚相处还会创造一种团结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在班级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友爱互助,整体提高。而谦让则是同学之间化解矛盾的最好的武器。在班集体中要教育学生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大家团结一致,目标一致,携手共进。

    以上五种品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强化。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小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是不太成熟的,一旦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某些伤害,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所以在选择教育方式时要十分慎重。我们要选择、研究教育方式,尽量减少对学生的伤害,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二、选择、研究教育方式

    1、尊重学生,减少伤害

    任何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孩子虽小,他们也具备了做人的尊严,有句名言就表达了人的尊严:士可杀,不可辱。少儿的自尊意识早在4~6岁便已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日益提高,教育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教育学生再不能频繁罗嗦,居高临下地训斥,更不能体罚学生,这样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好多学校有一些告示牌,时见上面贴有检讨书、悔过书之类;也有些学校为了杀一儆百,在学校大会上点名批评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这样做可能对其他学生能起到教育作用,但对其本人若不正确引导,或许他们真的会变成问题学生,今后同学们如何看他们?他们会不会滑向破罐子破摔的泥潭?这都值得教育者去思考。更可怕的是他们在校内刚受到刺激,回到家,如果家长再一阵暴风骤雨,想想学生幼小的心灵如何能承受?如此这般,我们的教育完全失败了。要知道:每一个孩子对老师来讲可能只是一个,可对家长却是百分之百的希望!那我们的教育真是来不得一点儿简单粗暴。

    日常教学中,我们还会听到一些语言暴力伤害学生,个别老师一时激动,口不择言,甚至对学生人格侮辱,诸如:“笨蛋、傻瓜、无用的东西、猪”等等,这些话对学生的伤害比用刀割肉还严重,学生会终身难忘,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虽然老师的初衷可能是好的,恨铁不成钢也可以理解,可我们不能有意无意地去伤害学生自尊。所以,凡事我们应该三思而后行。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意义还在于孩子终会长大,但愿这种方式不会代代相传。试想:从来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又如何去尊重别人?那我们的民族不就变成了一个野蛮的民族?我们的文明又如何代代相传?

    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多体谅、多期待、多鼓励、多沟通,当然也不是只表扬不批评,只不过要注意方式,可以启发学生自责、反省,留给违纪学生时间去认识自我、改正自我,等等。

    2、拇指赞赏,寻找闪光

    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的地方,老师往往因为不太细心发现不了,从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适当的表扬会唤起学生的自信,让他们奋发向上。老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有意无意中暗示给他们老师的较高期望,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往往真的就会取得好的效果。相反,如果不能原谅学生的小问题,老是抓住某些事跟学生算帐,班级管理可能就会出麻烦了。我见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表现还不错的班长,一次犯了一个小小的过失,班主任一时气愤撤了他的职,从此不见了那个积极向上的男孩,他情绪低落,处处逆反,不求上进,让班主任伤透脑筋。看来,作为老师有时可以故意不看学生那些不太重要的毛病和缺点,多发现学生的长处,多跟他们交流,甚至可以多让问题学生为班级做事,给他们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些学生从小事中往往会体验到成功,增强了自信,最终可能会出现全面成功。优秀教育者为我们提供了好多批评学生的方法,避一避、缓一缓、冷一冷、笑一笑,这些都是冷静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而且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和品德。如果学生过多的生活在批评中,那他同时学会了谴责;如果他生活在过多的敌意之中,他同时就学会了斗争;相反如果他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和善待他人;如果他生活在表扬、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自爱。可见,这些优秀的品德,就靠我们教育者提供环境去培养。

    过去,我们往往是用命令

的式进行品德教育,显然这种方式,不适应现代教育,效果不会很明显。怎样才能打动学生心灵,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课题。《中学生守则》要求学生爱祖国、爱劳动、爱集体,为什么要爱呢?我们如何去实施呢?这不是靠老师简单的说教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感受祖国名山大川美,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这样爱国、爱集体的思想就会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其效果会十分明显。

    三、认真学习、播撒希望

第6篇

关键词:中学 师德 思想品德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精神为主的课程,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实施德育渗透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创设师生平等、互相尊重、共同创造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人文教育,是德育课程的目标。笔者认为,德育老师应注重提升自己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做好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加强中学教师的师德培育

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教师师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具有道德意识的高要求、道德行为的榜样性、道德影响的深远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教师的师德培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占有首要的核心地位。它是以中学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系统地把中学教师的道德原则、规范和准则灌输到教师的意识之中,使之自觉地实行自我监督、调节职业行为、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

应该认识到,提高道德认识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前提和起点,培养道德情操和锻炼道德意志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中介和必要条件;确立道德信念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核心和关键;养成道德习惯是中学教师师德培育的归宿和结果。而从现实效果看,能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是师德培育的基础。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核心是直接塑造人,是把人塑造成能独立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自律并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人。因此能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中学教师师德的培育关系重大,关系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二、积极开展心理建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她)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深入学生,深入实际,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一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三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四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

三、课余时间也要注意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时间学生的行为因受到课堂纪律的约束。因此,学生很多行动都没有表现出来,但课余时间里他(她)们无所拘束,各种各样的行为毫无顾忌地显露出来。这时教师就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思想行为就予以充分肯定,那些消极的、庸俗的行为老师要陈述利害关系,耐心的正确地引导,让学生在学校这块圣洁的土壤中健康成长。

四、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和少先队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他们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观看革命传统影视节目,组织参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遗址,以及请老革命、烈军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使学生从榜样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实践感悟是打开少年心灵、培养优良品质的钥匙。把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郊游、踏青、野营等户外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提供各种的义务劳动,使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合作的重要,增强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观念;参与“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共成长”的手牵手活动,城里的孩子帮助务工农民子女,使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奉献社会、实现价值”的人生真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有了发挥特长、张扬个性、感悟生活的机会和舞台,在实践中将优良的思想道德转化为自己的品质,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使知行得以完美结合。

五、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

学校应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体现时代风格、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板报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思路,使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能激励人向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通过在校园广播、板报画廊中开辟校内新闻、学生习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法制宣传等专栏,加强学生的自身教育、自我管理,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六、利用信息杜会的先进技术,全方位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网络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虽然给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但其对教育积极的推动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教育情景。同时,网络丰富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可效仿性,为其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的、事实的依据。更重要的是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优化了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活化了死板的教材形式……而这一切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不断学习,掌握各种知识技术,更主要的是怎样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这一技术,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总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坚持我国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所总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情,持之以恒”的思想工作教育经验,力戒简单粗暴、草率行事的短期行为。只有教育工作者方法得当,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美君.人文关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5,(22).

第7篇

1以情感情。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就是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即师生的情感共鸣。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感应,产生动机,形成信念、世界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言传身教,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其一般作法有三:

1.1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以名人、榜样之情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可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人物事迹展览,可请名人、英模报告,可宣讲英模故事,可阅读名人传记,建立名人名言录等。

1.2可就近用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的动人事迹,来启发、感染学生,使其学有榜样。

1.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用道德情感来激发、感染学生,才能使其实行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2以情境激情。

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 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如参观现代化工厂、实验室,访问科学家,就可唤起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就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以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要注意两点:

2.1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如国庆节讲《热爱祖国》,教师节讲《尊敬老师》,新的班集体组成时讲《爱护集体》。

2.2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有特殊意义的场所(烈士陵园、博物馆、圆明园遗址、万里长城……)、录相、影片、录音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道德情境和可以感知材料,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受到品德教育。

3以行为实践激情。

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我们如何创造实践条件以行激情呢?可否从下面三点作出努力:

3.1开展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鸣。

3.2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使其道德情感得到逐渐培养。

第8篇

1.偏低的思想品德素质 

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中职学生的教育,并且投入了大量经费,农村中职教育也发展迅速。但是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质量仍然不高,导致一些学生的思想素质极差,上课睡觉、说脏话以及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 

2.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缺乏判断和社会阅历的农村中职学生往往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从而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因为没有正确的人生信仰和追求,很多中职学生上学纯粹就是为了打发时间,还经常沉迷于网络世界,对未来看不到希望。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受“拜金主义”的影响,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的标准,不思进取,甚至为了金钱走向犯罪的道路。 

3.对学习作用认识不够 

很多中职学生认为学习根本没有用处,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这种错误观念的恶性循环使得更多的中职学生无法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二、农村中职学生思想品德现状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方面 

农村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家庭教育方面的影响颇大。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根本不理会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孩子犯错,家长唯一的处理办法就是“棍棒教育”,这样不但不会正确引导孩子,严重的还可能扭曲孩子的思想,使孩子对生活充满失望,对人生没有追求。 

2.学校教育方面 

目前,很多农村中职学校的教学意图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成功就业,从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而且学校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大多数中职学校经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强行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理会学生有没有听懂。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以后在社会工作中根本无法有效运用所学技能,更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三、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校首先就该舍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同时还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农村中职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与正常的城市里的学生不同,不能用传统的思想和方法来教育,不然会產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这就需要农村中职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2.做好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加强对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视,通过把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与技能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并不是应付相关教育部门的工具,相关领导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认识,否则可能会影响到很多学生以后的发展前景。 

3.优化师德队伍 

优化师德队伍是提高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前提,只有具备一支优秀的教育团队,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水平。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聘用工作,要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应聘教师必须拥有相关的教师资格证件,同时还要对教师的实习期工作进行考核和评判,以确保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水平。 

综上所述,提高农村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质量工作已经迫在眉睫,这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个方面来共同努力,通过尝试不同的办法,让农村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为其以后的发展道路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杜海玉.思想品德教育对中职学校学生人生观塑造的作用与方法分析[J].电子制作,2015(7):173. 

第9篇

分层——让德育目标细化

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不是仅靠十几节思品课或通过几个活动就能达到的特点,是需要在小学五年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并达到一定水平的,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过程性。因此小学德育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品德形成规律,将德育目标、内容分解到小学五年的教育之中,以达到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螺旋上升的效果。

学校应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具体特点,制定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如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在开学初一般以养成教育和文明习惯教育为主;学期中以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教育为主;学期末以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为主。另外根据不同的月份结合不同的节日,德育的主题也应有所不同,做到重点突出、主题突出。

分层实施德育还应包括对不同的学生应实施不同的教育,即因材施教。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想。作为老师应尽可能地了解更多的同学,特别是那些“特殊”学生,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而应区别对待,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

示范——让德育之路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一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教育并不需要高深的说教和严厉的批评。一个人的德行形成的过程,更多的是对一个个榜样的“耳濡目染”。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位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一种习惯,那就是每当她见到教室的地上有纸屑的时候,便会主动地捡起而不随便地责怪学生。日子久了,她的行为越发感染学生,学生注意卫生,不随地乱丢纸屑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

这样的德育通过一种行为转化为一种影响,这样的教育是上乘的教育。

互动——让德育显现真情

互动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双边活动。这里重点谈谈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与老师的心灵碰撞,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谈心交流活动,特别是“后进生”,更应主动地“上门”谈心。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想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走进学生的情感生活圈,必须主动对他们关心,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种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赖。

那种板着面孔、把自己当成道德的化身、道德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要主动走下神圣的讲台,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学生看,向学生敞开心扉;而不是不顾社会大环境一味地唱高调,让学生感觉你总像是戴着面纱,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亲近。

一位教师在和几位学生探讨学习的目的时,学生有的说:“为了国家的富强”;有的说:“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显然这些不完全是学生们真实的想法。老师见此,接过话题说:“我来谈谈我读初中时的想法。”这位老师说:“那时候,我家兄妹多,家境不好,家里能供我读初中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上高中根本不敢想。而当时师范学校不仅上学免费,还发给一定的生活费。于是考取一所上学不要钱的师范学校成了我拼命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老师朴实的话语一下子打开了同学们禁闭的心扉。有的说:“我学习完全是为了妈妈,她每天都教育我要好好学习,考上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有的说:“学习是为了摆脱现在贫困的处境。”有的说:“为了将来出人头地。”……

我们且不论这些想法是否正确,但它们都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而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真实的想法才能在今后的教育中针对不同的个体品质特征和精神需求,在内容和方式上选择最佳的时机和结合点。

体验——让德育焕发活力

要把教育者所传递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息,进而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必须促进学生的切身体验。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获得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巨大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实施道德教育时,教育者应组织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促发学生对道德的切身体验。 如:为养成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的全局意识,在学校和家庭中可开展“一日班长制”“今天我当家”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不同角色的“甘苦”,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类似的活动还有“模拟法庭”“假日交易市场”“自护小卫士”等。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