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27: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土地供应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二条**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储备供应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供应是指土地储备机构依据本办法的规定,将需盘活的存量土地以收回、收购、置换方式予以储备,通过前期开发整理,向土地使用者公开提供土地的行为。
第四条市政府成立土地储备管理委员会,具体领导本市的土地储备工作。**市土地储备中心(市国土资源局下属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储备中心)在**市土地储备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储备和出让前期工作。
第五条市国土、财政、规划、监察、发改委、国资委、审计、建设、房管、环保、物价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土地储备供应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市国土资源部门应根据城市规划、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年度土地储备和供应计划,经市土地储备管理委员会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实施。
第七条下列土地应当通过收回或收购的方式予以储备:
(一)土地使用期限已满被依法收回的土地;
(二)依法收回的闲置土地;
(三)因单位搬迁、解散、撤销、破产、产业结构调整或者其他原因调整出的原划拨土地;
(四)企事业单位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改变用途的土地;
(五)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无力继续开发和不具备转让条件的土地;
(六)需盘活改造的工商企业的仓储或其他用地;
(七)市政府为公共利益或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改造和土地整理指定收回、收购、置换的土地;
(八)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比标定地价低20%以上由政府优先收购的土地;
(九)市规划区内按规划要求需改造的村庄用地;
(十)司法机关依法提请协助执行的土地使用权清偿债务的土地;
(十一)转让地方后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原军用土地;
(十二)土地使用权人申请收购的土地;
(十三)其他需要储备的土地。
第八条凡本办法规定应当储备的土地,土地使用权人应当申请市储备中心收购,不得擅自转让或开发。
第九条储备土地前,规划部门应出具地块详细规划和控制指标以及道路坐标、控制红线图等,作为土地收购储备的依据。
储备土地出让应当附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指标及附图,并且完成前期开发整理工作。
第十条储备中心拟定的土地储备和供地方案,应当在地价评估的基础上由国土资源部门研究,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土地储备方案应当包括补偿安置方案。
第十一条储备土地的供应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并遵循土地审批程序。除法律法规要求行政划拨的以外,经营性用地应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供应土地。
第十二条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的起始价、保证金由国土资源部门研究确定后报市政府批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的底价由土地使用权出让协调决策机构确定。
第十三条储备土地信息以及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公告应当遵循出让计划公开、供地信息公开、集体决策公开、程序公开、竞价公开、出让结果公开的原则。
第十四条土地储备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充实周转金;
(二)银行抵押贷款;
(三)其他借款;
第十五条加强土地储备资金管理,土地储备资金应做到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六条土地储备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索取或收受贿赂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凡本办法规定应当进行储备的土地,土地使用权人未申请储备非法转让、出租、买卖或改变用途的,由国土、规划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实施处罚。
第十八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向同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关键词:二调成果;土地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54-1
1 土地调查概况
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和省市下发文件的要求,自2006年9月至2009年第一次实点变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早在九十年代用了近十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了第一次土地调查工作。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利用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当时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加之政策因素的影响,使有的数据与实际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土地家底不清。因此,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非常必要,也十分迫切。
随着3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不断发展,将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起来的“3S”一体化技术已显示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实现对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的快速、机动、准确、可靠的收集、处理与更新。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充分应用了“3S”技术,使我国地籍管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我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已经完成,农村土地调查于2009年通过验收,城镇土地调查也于2010年顺利通过省土地调查办组织的专家组的验收。
2 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成果
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从工作范围来说可分为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城镇土地调查成果、基本农田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等。
从成果指向来说可分为基础控制测量成果、土地利用数据成果、土地权属数据成果、各类影像数据成果及其集成的数据库及地籍信息系统等。
从成果类型来说可分为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数据库成果等。
3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
3.1 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
3.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要通过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进一步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用途管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保障修编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真实、准确、翔实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3.1.2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自1996年开展以来,每年进行一次,但由于技术手段落后,变更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不强。自2009年第一次实点变更上报后,每年的变更工作都是提取变化图斑,并经现场核实,作为本年度变更调查流量数据,进一步确保了变更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现势性。
3.1.3 全国“一张图”工程 自2009年开始全国“一张图”工程,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为基础,生产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正射影像图;以区级行政辖区为单位,采用最新遥感正射影像图与上一年度影像或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相比较方式,监测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的地类变化,保障数据的现势性和真实性,维护调查成果的生命力。
“一张图”工程,特别是与国土资源的计划、审批、供应、补充、开发、执法等行政监管系统叠加,共同构建统一的综合监管平台,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从而实现资源动态监管的目标;实现从“以数管地”到“以图管地”的转变;完善国土资源监管系统。
3.1.4 土地复垦整理开发 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形成的后备资源数据库作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立项的科学依据,为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奠定坚实基础。
3.1.5 耕地保护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物质保障。二次调查把查清基本农田和耕地的真实状况作为调查首要任务,彻底查清基本农田和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等情况,为耕地保护提供真实、可靠基础数据。
3.1.6 农村村集体组织发证工作 依据二调数据库成果对我农村村集体组织发放村集体土地使用证。这也是市局在地区的试点项目,区里已下发文件,正在进行中。这项工作的开展对我区农村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的确定有重大的意义。
3.2 城镇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
城镇地籍调查成果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保持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现势性,而且为确权和权属变更提供依据。是土地资产管理的必要前提条件,是科学管理土地资源、全面贯彻落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基本国策的基础工作,更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特别是为政府决策及城市各项管理事业服务。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3.2.1 地籍调查成果为城市规划服务 有了地籍调查成果的支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会大幅度提高,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将得到加强。
3.2.2 地籍调查成果为土地管理服务 准确的地籍资料在城镇地籍变更调中起到重大作用,我区借这次农村土地调查契机对城镇地籍也进行了重新调查,所有数据已测绘入库,农村数据库城镇数据库的连接工作也正在进行中,这项工作完成后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将对城镇地籍工作中国有土地的出让与转让管理和土地开发的管理等地政管理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2.3 地籍调查成果为房地产管理服务 地籍调查成果既有准确性、现势性,又具有法律意义,连贯的地籍又记载了宗地的历史变迁。因此,地籍调查成果能为土地及其附着物为主题的产权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能有效地避免土地权属纠纷。
一、更新管理理念,把应急管理纳入政府常态化管理
正确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目前有些地方政府还认识不到社会转型时各类潜在危机爆发的普遍性和危险性,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相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理念相对滞后,甚至有的出现偏差或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理念不正确。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责任主体不清晰、组织机构不健全、公共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基层基础薄弱、反应能力跟不上要求、工作机制不适应等。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结构全面分化,转型期的制度漏洞和真空,全球化的影响,使社会趋于复杂化、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矛盾与摩擦增加和社会冲突加剧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天灾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加速工业化带来的事故风险几率加大,人与自然不协调发展的矛盾,既有天灾也有“人祸”。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一方面造成有形资源的损失,发展计划的打断,投资环境的影响,必然导致政府确定的长远发展目标受到影响。为了处置这些突发公共事件,必然要把资源进行重新调整,从而使发展从长期战略规划转移到满足眼前所需。另一方面,如果事件处置不当,则可能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
重视和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责任问题。地方政府既担负着发展经济的第一要务,同时也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要对当前所处“转型期”历史阶段有足够认识,科学判断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发展观和政绩观,不断创新管理职能,实现角色转型。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一条腿长、社会管理一条腿短的问题。转变更为广泛的发展视野,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精力放在社会管理和加强薄弱环节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作为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到“六个纳入”。一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发展的阶段特点,相应制订应急管理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加强应急机制体制、应急平台、应急储备、应急力量等各方面建设,做到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二要纳入政府及部门工作权责。要以法定形式进一步明确政府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纳入政府及部门常规管理,做到责任到位,任务落实,责权统一,常备不懈。三要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地方党委、政府要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确立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做到功过赏罚分明。四要纳入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不断强化各级干部及公众的法制意识,加强应对突发事件法律法规建设及普法工作,提高政府依法行政和公民法制意识。五要纳入文化建设重要内容。要通过各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加强全社会安全防范和安全素质教育,营造和谐安康的先进文化氛围,提高全民参与水平,不断凝聚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六要纳入公共财政体系。把维护人的生命健康权做为民生之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应急硬件设施及应急反应网络建设,建立应急专门的危机基金及滚动风险保障金储备。积极倡导在市场机制下调动一切潜在的社会资源,提升保障水平。
二、整合资源,不断创新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当前,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仍存在着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和困难。主要表现为:1、管理体制上的不适应。政府各部门在管理方式上仍习惯于层层审批,普遍存在办事手续烦琐,效率低下,责任不明确,管理交叉等弊端。一旦遇到突发性公共事件,常常会出现推诿、扯皮现象。目前在责任管理上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原则,而很多有执法权或有较多资源的管理部门又是条条管理,使一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对某些部门的有效调控。特别是在应对极端事件等复杂局面,必然会影响应急反应的速度和效率。2、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性。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级管理、分灾种进行管理的模式,至今没有大的改变。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表面上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由于缺乏有机的集成,导致信息通道不畅,资源不能共享,难于形成应对总体合力。由于缺乏有力的综合协调机构和有效的监督体系,易产生监管上的空档和“真空”地带,甚至有些部门忘责失职,使本来可以防范在萌芽状态的小矛盾、小隐患积累成大事件、大事故。3、政府成员分工无法明晰。由于部门设置的原因,政府成员分工上存在交叉,一件事往往有几个领导分管,出现突发事件时,现在比较普遍的是对一些专门事件成立非常设性或临时性机构应对,问题解决后自动解散。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缺乏专业性、权威性、长远性,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会打破政府正常的工作秩序。以上问题在食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事故善后处理、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重新审视并不断建立健全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和处置管理体制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主要应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机制建设。
1、完善指挥决策和执行机制。一要合理确定领导分工。要打破政府日常业务分工,整合党委、政府交叉分工。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四大类型,分别确定领导担负突发事件的具体指挥决策。二要设立常设综合监督协调部门。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直接受党政主管领导,监督专门部门和下一级政府的日常应急工作。有权协调辖区内各种救援力量资源,整合各专门指挥系统信息平台,并依托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最终建立起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综合平台体系。三要加强专门应急处置和救援力量建设。发挥专业管理机构的特殊作用,明确其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探索条管专业部门“双重管理”模式,做到责权一致,达到地方政府总揽全局之效。四要整合部门资源。要打破“小而全”的应急资源储备模式,运用工业化手段,平时储备“零部件”,突发事件发生时“就地组装”,达到部门资源发挥最大化,同时需要在市场机制下调动一切潜在的社会资源。
2、完善应急管理预警机制。要坚持预防和应急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全力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工作,真正把各项预防和应急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制定可操作预案。提前设想事件可能爆发的方式、规模,并且拟订出多套应急方案,事件一旦发生,可以立即根据实际情况优选方案。同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工作程序。二是建立社会预警机制。要不断把分散的信息集中到一起,并向决策部门提供决策的方案以应对随时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科学的预防和预警。适时对社会运
行状况发出信号,并确定具有高度权威的“级别戒备状态”。
3、完善应急管理处置机制。在危机状态下,很多事情都是不确定的,都要求决策者必须在特别短的时间内作出决定。而且机会稍纵即逝。一要有畅通快捷的反应体系。应急管理部门首先要在极端紧迫的情况下为决策者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决策者再依靠这些信息迅速找到应对事件的根本和要害,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件扩大。二要有高效的指挥体系。在事件发生时。要有指挥机构,统一负责应急管理,包括采取预警提示、启动应急计划、提供紧急救援、实际控制隔离、紧急疏散居民、评估灾害程度、向公众报告危机状况及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提供基本的公共设施和安全保障等措施。三要有监测体系,及时跟踪掌握事态发展新情况;要有动员体系,把潜在应对能力迅速变为现实能力。四要有责任追究机制。从行政层面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加大行政处分和问责的力度,提醒各级官员必须如履薄冰。认真履行职责。还需注意的是,在事件过后,要重视评估和修复工作,举一反三,避免类似事故或事件发生。
4、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对公众的有效传播沟通十分重要。“谣言止于智者”。有效进行信息的预防、、引导和批驳,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把群众欲知、想知、应知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告知群众,既可以矫正视听,避免信息传递失真,提高政府公信力,又可以有效避免和控制事件升级。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的威信。政府不要在灾难发生时保持沉默,应快速、频繁地信息。并且要始终忠于事实,反复强调组织的立场与观点。要告诉公众,党和政府关心所发生的事件,正在采取有力措施来处理危机。设法使受危机影响的公众站在党和政府一边,确保社会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市场经济下”,各级政府应更加留心媒体上传来的各种信息、信号,善于与媒体沟通,善于与媒体合作,从而更好地发挥媒体的监督、鼓励和推动作用。
三、强化责任,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关键词]3S 土地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361-01
引言
国家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土地资源供给变得日趋紧张。地籍管理和地籍测量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重视,地籍测量就是为解决地籍有关问题,管理地籍信息而进行的测绘工作,主要是测定每块地的分布、面积,确定其类型、利用现状,记录其价值和权属,据此建立土地管理数据库系统,为各行业各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数据。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土地的权属首次登记和变更登记,我国土地开发和利用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地籍权属的变更和调整工作。在地籍管理中应用GIS就可以更好的在地籍管理中应用技术来进行辅助,这样可以提高地籍管理的效率,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地籍管理的质量,保证地籍管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在进行地籍管理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对土地进行开发,同时也能更好的对利用的土地进行等级以及权属的划分,同时对土地使用、居民分布以及地表覆盖率能够进行更好的分析,可以将分析的内容统计在数据表格中,这样可以更好的方便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在使用的时候还是可以进行查询、分析以及统计的,这样能够更好的对要利用的土地进行规划和管理。
地籍测量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地籍图测绘、面积测算等。其在应用方面涉及了土地评估规划、土地定级估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方面。下面就这几方面的内容加以探讨。
1 土地评估、规划及利用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空间叠加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也能和不同的数学模型进行组合,能够更好的对土地质量和适宜性进行更好的评估,在进行评估的时候相关的评估等级指标也是可以获得的。地理信息系统在已经获得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时候,可以对土地农作物以及草场中的预计产量进行预算,通过运算可以对土地的潜在生产潜力进行预计,这样能够更好的和人们生活中需要的粮食产量进行结合,对土地的人口承载量进行预测。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帮助下,人们能够更好的对土地进行规划和利用,在进行规划的时候所需要的信息就是一些预测信息。地理信息系统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分析,在进行分析的时候,也是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的。
2 土地定级估价中的应用
土地定级评估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土地,在进行土地定级的时候建立图件数据库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图件建立的时候可以将土地的情况使用地形图进行反映。可以通过比例地图来作为地形图的底图,然后利用扫描仪器来进行扫描,然后利用图片处理技术对底图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得到要使用的数据信息,为了更好的保证地形图的准确性,可以在地形图中输入相关的坐标值来进行地形图的精确确定。地形图中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符号来对一些特定的地貌进行反映,同时在反映道路的时候可以利用线状来进行表示,这样能够更好的表现地形的特征。建立土地定级的属性数据库的时候,要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实施的土地定级规程来进行,同时在定级的时候要对评估地区的自然条件进行很好的分析,这样可以更好的确定土地位置和质量的影响因素,同时对土地的差异性也是一个比较好的表达。土地定级评估因素,是具有几何定义和性质的,这样可以形成地理信息系统的点、线、面三个空间管理目标,同时对土地定级的属性指标和属性信息数据也是有很好的规定的。将已经知道的数据和资源输入到地理信息系统中,可以更好的对土地进行更好的划分和处理。
土地定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其一,通过ARCVIEW软件,将土地定级因素及因子中存在个体至土地定级地区边界间距最大值,最为对土地定级评估影响的半径,依据其影响半径,可在地基因素周围建立宽度适宜缓冲带,在通过衰减模式,获取每个缓冲带分值。其二,通过GeoProcessingWizard软件中具有的DISSOLVE命令和UNION命令,把因素和因子中存在的个体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相叠加和处理,并编制出每个因素产生作用的分值图表。其三,RCVIEW软件和ARC/INFO软件,把因素图放入Spatial Wizard中进行处理,并形成土地定级单元,呈拓扑关系,在把其齿形状的边界线放入到ARC/INFO软件系统中的UNION命令和ELIMINATE命令中进行平滑边界的处理。土地定级评估成果图形成主要是通过ARCVEIW软件建立专题地图来形成的。在矢量化区域土地的单元图前提条件下,形成专题不相同的地图,并对形成的专题地图进行数据分析、审核和取证,然后对形成专题地图采取合理的调整措施,并在制作出相应的图例、注记、图框及符号等,使得整个地图分布更加的详细、清晰。
3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现阶段的土地动态监测方法主要以土地利用的变更研究和遥感监测技术为主。土地利用的变更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产生变化图版进行勾勒,并叠加分析的方法对图版勾勒结果与以前数据进行比较,而分析结果则可作为土地利用决策的重要依据。土地变更研究系统功能主要有数据录入、土地变更分析及数据输出等,其中土地变更分析是整个土地变更研究性的核心内容。通过土地变更研究系统,系统用户能够依据过程库中已知结果,制作出各种统计数据表格,并通过这些统计数据表格,判断土地变更数据是否准确。如果土地数据准确无误,则可以将其放入到图版中进行合并操作,在图版合并过程数据库中,通过对已经分割的土地变更图版进行合并,即可获取新的变更图版,并形成新的土地变更现状图层。再者,我们将土地变更现状图层放入到历史数据库中,可便于系统用户对这些数据的查询及回溯。若土地变更现状图层存在错误性操作现象,系统用户可在历史数据库获取原有资源,对错误数据进行还原。
在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能够为土地执法监察提供重要的依据。土地执法监察主要对土地管理法规及法律实施及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和监督,对违法土地管理法规及法律者进行严厉的制裁。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对地区土地管理部门职责及执法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其二,对土地利用者及所有者的土地管理和利用行为进行严密的监督,以防止土地利用违规、违法现象的产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土地执法进行有效的监察,以防止土地利用违法行为的产生,对土地执法监察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4 结束语
现代数字化测绘新技术包括GPS、RS、GIS的“3S”技术。诸如:RTK GPS测量技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cm级的定位精度,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输出整理,得到地籍要素及图表等,具有实时、快速、高精度、经济效益高等优势。RS是一门新兴技术,运用现代空间技术,以获取目标影像信息为目的,经过特殊手段进行处理加工,制成各种特殊影像图,辅助地籍控制测量中、绘制地籍图。GIS是以计算机软硬件为基础,按照空间分布和一定的格式将各种地理信息输入、储存、编辑、检索、查询、分析等综合性计算机管理系统。国内流行的MapGIS、Mapinfo等软件通过强大图形处理技术和海量属性信息处理功能能将图形与属性建立紧密联系,有效解决了图形与属性不能建立联系的问题。
总之,3S技术的融合应用,使得GIS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GIS技术也更加成熟,该技术已朝着更加简单和小型的方向进行发展,这对GIS无疑将是一种新的活力,GIS在土地管理方面的应用也必将充满朝气。
参考文献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软土地基
预应力管桩是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工艺和离心成型法制成的一种空心体细长混凝土预制构件,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质量稳定性优于灌注桩、施工时无噪音和震动等优点,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施工中常常出现很多质量问题。现通过工程实例,就如何避免这些质量问题的出现进行论述。
1工程概况
某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采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独立承台,承台之间设基础梁。桩型采用PHC AB500100 15a,和PHC AB500100 10 a两种(桩直径Φ500,壁厚100mm,桩长15m、10m,桩尖形式AB型),桩长25m,由15m和10m桩接长,设计要求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800kN。
场地地基土在50m范围内属于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陆相冲积层及海相沉积层和上更新统陆相冲积层及海相冲积层。按成因时代的不同可分为7大层,按力学性质及土质特征可分为17个亚层。其土质特征详见表1。
表1:场地地基土岩性特征表
③3层为粉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130kPa,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为qpk=1400kP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取600kPa;⑤1层为粉土,是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180kPa,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为qpk=2000kP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取900kPa。本工程基础埋深-1.8m,位于②2粉质黏土层,该层土为软弱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fa=90kPa,地基承载力低、压缩变形大,不适合做为基础持力层,故本工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地基处理,选⑤1粉土为桩端持力层。
2.施工准备
施工前先要进行排水、清淤、回填工作。根据地形采取分块截流措施,用抽水机将分块内水抽干,用挖掘机将淤泥层清理干净,运输车运至指定弃土场处理。根据设计要求换填合格填料至设计标高,局部需要开挖的地段挖至设计要求地面标高。施工便道保证桩基机械及运输设备达到进场条件。清淤完成后进行地基的加固处理。
3.试桩结果
桩设计前,在距离脱硫控制楼6m处进行了试桩,共打3根桩,采用竖向静载荷试验(堆载法)进行桩竖向承载力检测,试验共分10级加荷,每级加荷值为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第一级按2倍分级荷载加荷。各桩的s-lgt曲线尾部已出现弯曲,最终沉降均已超过40mm,视其承载力均已达到极限,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见表2。
表2: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汇总表
从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可知,三组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可取1600kN,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特征值可取800kN,满足设计要求。
4基桩情况
4.1桩位偏移情况
基础埋深-1.8m,桩施工采用送桩法,顺序为梅花跳打,打桩完毕后未发现异常现象。待基坑开挖后,进行桩位检测,发现桩位偏移情况:①桩向东偏移70mm,向北偏移160mm,②桩向东偏移400mm,③桩向北偏移300mm,均超出《建筑桩基技术规范》(GJ94-2008)规定的要求。需对成桩质量进行检测,并分析桩偏移原因。
4.2位置及荷载
桩施工中,出现质量问题桩位于脱硫控制楼轴边柱,柱传至承台顶的竖向轴力1650kN,弯矩Mx=180kN•m,My=110kN•m,采用三角形布桩,两方向设拉梁。布置3根500混凝土管桩,桩长25m,桩顶最大压力小于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对控制楼进行变形沉降计算,均满足规范要求,基础及桩布置见图1。
图1:基础及桩布置示意图
4.3高、低应变检测
对桩顶水平位移不符合要求的桩进行测试,低应变检测结果见表3。
表3:异常桩低应变检测结果
高应变检测:试验方法采用CASE法。野外数据收集及室内资料整理分析,结果见表4。
表4:异常桩高应变检测结果
5.原因分析及补救措施
5.1原因分析
基坑开挖对成桩的影响。考虑基桩施工方便,采取先成桩后开挖基坑的施工顺序,由于基坑开挖不均衡,使得土体蠕变滑动将基桩推歪,形成桩顶水平位移。
由于场区水位为-0.5m,水位较高,送桩超过1.5m的桩复压难以进行。主要因为复压时钢桩送桩难以对准桩头,使桩头偏心受压,桩顶水平位移因检测后桩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故无须对已完成预制桩进行处理,仅采取构造措施对承台及基础进行了相应调整。
5.2补救措施
满足桩外边缘到承台边缘距离不小于150mm,按照最终桩位,调整承台外形尺寸,并通过调大承台钢筋来满足承台偏心受压产生的附加弯矩。
由于桩位偏移,基础下基桩形心与框架柱中心不重合,存在偏心距e0=140mm,附加弯矩Mx=130kN•m,My=192kN•m,为抵抗由此产生的柱底弯矩,增大Y向地基梁截面及配筋,X向弯矩由柱两侧地基梁承担,核算X向地基梁截面及配筋,能够满足要求,见图2。
图2:梁截面配筋示意图
6结束语
对于软土地基,由于地基土滑动蠕变较强,在桩施工时控制成桩速度,特别是地下水位较浅时,由于桩对土的挤压,在桩周的黏土层中产生超孔隙压力水,超孔隙压力水随着土体的隆起和侧移而慢慢消失。如果压桩速度过快,终压后复压过快完成,超孔隙压力水和土体变形未充分消散,此时的饱和黏性土表现为弹塑性变形特征,土体卸压恢复过程中桩身被抬起,桩尖脱离持力层,造成桩承载力降低和桩位偏移。基坑开挖时避免不均匀开挖,对桩
顶产生水平推移;还要注意打桩顺序,避免桩周土挤压对周边桩产生推移。
在软土地基,由于桩周土有多层饱和软塑~可塑黏土层,且层厚大,层数多,摩擦力大,特别是先施打完成的桩由于土体重新固结,在桩机瞬时大压力加载下桩可能难于沉降,不能达到复压目的。在复压时,先采用极限承载力标准值60%~70%的压力进行瞬时短暂地反复施压,以破坏桩周土的固结效应。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复压沉降量较大的桩都在施压6~8次之后就开始有明显下沉。
[关键词]土地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 应用
中图分类号:U6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131-01
0 引言
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与保持耕地面积红线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节约耕地,就必须对土地进行更加规范的科学管理。土地管理涉及的范围很广, 但从本质上来说,无非就是是对土地的使用、维护及土地商品的等价交换等有关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土地管理的信息化, 就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土地管理的数字化, 业务管理过程中的计算机自动化及各系统之间数据传输的网络化。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广泛应用,无疑为土地管理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目前土地管理的业务工作如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开发整理等, 都应用了GIS 技术. 较有名的软件比如MapGIS ,ArcGIS , Surpermap 等等.由于土地具有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及时态信息等等,GIS 及软件的发展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高效便利的平台。
目前, 多数土地方面的业务工作, 基本上还停留在GIS的初级应用上, 比如利用GIS软件采集数据、制作地图、属性管理、可视化输出等基本功能, 而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模型等功能却很少在土地业务工作中使用.GIS在土地管理领域的不断拓展, 正在成为土地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技术支持.全国正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大部分业务, 大多数都是在打印的图纸上进行分析规划,该方式工作效率、准确度都较低, 而且不够严谨科学。如何改变土地业务工作目前的现状,充分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来为土地部门服务,是本文的出发点,本文结合土地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利用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融入土地管理工作, 并通过实践, 寻找土地管理工作理想的工作路线、方法。
1 概述
在土地的科学管理中, 应用GIS技术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实时、准确地采集土地管理的信息数据。目前常用的土地信息数据采集的方法主要有原始数据采集和地图数据采集。原始数据的采集主要是基于数字全站仪、经纬仪和电磁波测距仪等地面仪器的野外数据采集。地图数据采集则主要是地图数字化, 包括扫描数字化和手扶跟踪数字化。利用先进技术的数据采集, 主要有基于GPS 的数据采集、基于卫星遥感(RS)技术的数据采集和数字摄影测量(DPS)等。以上这些技术构成了GIS 数据采集的主要技术体系。这些技术的进步, 将使空间数据采集更具时效性, 能够更加准确地实时获取高精度的土地管理信息数据。空间分析是GIS的主要特征,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它是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之一, 在整个地理数据的应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是GIS区别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一个显著标志。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非常强大.大部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都包括子集提取、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三维表面分析等.ArcGIS 9中空间处理多达几百种, 而ArcGIS 9 .2软件还具有多维时态分析功能, 这些功能根据土地业务工作的需求既能单独使用, 又可以相互交叉使用, 为我们的土地业务工作提供了便利。
GIS的空间分析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但在土地管理工作中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例如山地退耕还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土地利用布局、土地资源分析评价等等, 这些问题基本上可以划归为空间分析的范畴, 可见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及其发展潜力使得GIS必将会广泛、深入地在土地管理工作中进行应用。
3 GIS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GIS最大的功能为空间分析功能,其步骤主要概括为:明确分析目的和评价准则准备分析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操作进行结果分析解释、评价结果(如有必要, 返回初始位置重来) 结果输出(地图、表格和文档).以下根据田坎系数的测算工作实例, 详细说明GIS在土地管理工作的空间分析功能。
我国开展了全国土地二次调查工作,田坎系数的测算就是其工作中的主要部分。比如根据坡度图, 确定样方区的坡度级, 填入属性表。其对工作方法要求较高,如果直接叠加图层, 人工判读来检查, 全市几万个样方区, 工作量巨大,难以保障任务的如期完成。如果采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用极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工作流程可概括为:①明确目的(确定样方区的坡度级,录入属性表)②收集资料(样方区所涉及的坡度图:若无,则收集dem,利用ArcGIS的坡度分析工具生成坡度图或dem;样方区)③分析资料(坡度图的格式为shp, 1:1万标准分幅;样方区的格式:shp和mapgis,数据分层)④确定软件(数据格式基本上都是shp,arcgis软件分析功能强大,这里以Arcgis软件为主,mapgis软件为辅)⑤空间分析:转换格式mapgis为shp;利用arctoolbox工具中的append合并所涉及样方区的标准分幅的坡度图并形成一个图层;使用merge合并样方区图层,生成新的一个图层;使用arctoolbox工具中Spatial Jion功能,将样方区图层作为目标图层,坡度图作为空间位置关联的图层,选择一对以的关联方式和相交的匹配方式,这样就能把相交面积最大的坡度属性值赋给样方区图层。⑥结果分析(打开样方区图层,查看属性表,表中和坡度图相交的样方区图层属性值关联上坡度图的属性,得到了需要的结果。)⑦提交成果(整理样方区图层冗余字段,任务完成,成果提交。)
4 结语
本项工作选用ArcGIS软件的Spatial Jion功能, 快速地完成了该项工作, 过程简单明了,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该项工作中, 最重要的就是要分析资料, 明确目的, 熟悉ArcGIS的arctoo lbox工具, 这样选择需要的空间分析工具, 辅助完成工作.如果不熟悉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 只能使用人工办法, 逐一比对,录入数据, 这样的结果是既不准确, 也浪费时间.GIS的空间分析还可以帮助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分, 利用现状图、坡度图、农用地分等图叠加, 选定最优质的耕地为基本农田.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如坡度坡向分析、高程分析等)对地域进行分析, 最后运用GIS叠置分析, 进行功能区的划定等.GIS对于土地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可以应用到土地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但是多数土地管理工作者不熟知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需要加强对GIS等信息技术的学习, 了解和掌握GIS的空间技术, 同时也可以将GIS专业人员引入到土地管理工作中, 与土地管理工作者进行沟通合作, 共同努力完成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GIS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必将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翟翊、彭维吉.土地管理信息化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J].测绘学院学报,1999(9).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静压桩;桩基选型: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53.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10-0153-02
1 前言
预应力管桩与传统的沉管灌注桩,钻(冲)孔灌注桩及现场预制方桩相比,具有桩身质量稳定可靠、单桩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工效高、工期短、桩身耐打、检测方便等优点。经过多年的推广应用已成为工程设计首选的比较成熟的基桩,也越来越受到工程界技术人员和建设业主的欢迎,它的出现与迅速发展是与传统灌注桩剧烈竞争的产物。众所周知,预制桩的质量比灌注桩好,每立方砼的承载力也高于灌注桩,但预制桩的造价比灌注桩高,反之灌注桩的质量不及预制桩,但单方造价却比预制桩便宜,围绕钢筋砼桩成型工艺的不同,促使钢筋砼桩型快速的发展,预制桩的配筋首先满足工作条件下的桩身强度,同时还要验算桩在起吊运输、吊立和锤击时的应力与变形,计算分析表明普通钢筋砼桩的配筋往往由起吊和吊立的强度控制,同时桩的承载力是通过桩的侧阻和桩的端阻向地基传递荷载因此把桩芯的砼抽出来,既不影响桩的承载力,还可节约砼,又能减轻起吊重量。锤击钢筋砼预制桩需要考虑沉桩的动应力,因而加大配筋量,如果沉桩工艺加以改进,将锤击沉桩改为静压沉桩,减少锤击沉桩的动应力,又能消除打桩噪音,改善城市施工中的环保因素,这样发展高强预应力薄壁空心管桩采用静压沉桩工艺应成为当前新桩型发展的必要趋势。
2 工程简介与地质概况
拟建工程为一栋带地下室的18层商住楼建筑,总建筑面积12165m2,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该建筑结构体系采用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形式,地下室为设备机房,地上一、二层为商场,三层以上均为住宅。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拟建场地为低山丘陵地带,山前洪积相与海积相交互作用的山前平原地貌单元,场地钻探揭示:
2.1土表面为杂填土,由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组成,局部有排洪淤积的塘泥,素土为灰黄色松散状以坡残积土与粘土为主,人工填合而成,均匀性差,部分地面尚未回填。
2.2粉质粘土②灰黄色、软塑一可塑,饱和标贯击数在2-13击间,平均5.6击。
2.3淤泥(淤泥质土)深灰、灰黑色,饱和流塑为主,全场分布海相淤积而成。
2.4粉质粘土④灰黄色,湿可望偏软~可塑偏硬,该层下部局部地段含有20-30%中级砂。
2.5残积砂质粘土,灰褐色,可塑~硬塑,属花岗岩风化残留,含石英、砾砂及中粗砂,手槎有粘感,浸水易崩解软化,标贯在30击左右。
2.6全风化,浅黄色,饱和硬塑,母岩为花岗岩,原岩结构已无法辨认,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和云母等,裂缝节理极发育.组织结构基本破坏具残余结构强度,岩芯手捏呈散体砂土状,属极软岩,工程性能差,岩面埋深起伏较大。
2.7强风化,灰白色,褐黄色,中粗粒结构,散体~碎块状构造,其强度大体随深度加深而渐强,岩芯由散体土状渐变为碎块状,完整性为极破碎,工程性能较好岩面埋深起伏较大。
2.8中风化,灰黄色,褐黄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主要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矿物组成,裂隙不甚发育,岩芯呈块状-柱状,完整性较好,采取率为68-97%,属较硬岩,工程性能良好,岩面埋深起伏较大。
综述场地土层结构,岩面埋深起伏较大,在部份地质钻探中揭示,强风化层较薄或缺失,从软弱土层直接进入中风化岩层,中间缺少缓冲层,岩面覆盖层岩土风化程度不均,形成软硬不一,差异极大给桩基施工带来极为不利条件。
3 基础选型
根据场地各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估,天然浅基不能满足工程结构要求,必须采用桩基,地质钻探提供冲、钻孔灌注桩与予应力管桩方案可供选择。若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具有以下优点,入土深度可根据地质岩层起伏变化采用不同桩径、桩长、刚度大,可以多孔同时施工,效率高,钻孔桩无挤土作用,单方砼价格较低,但影响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因素较多,对其施工过程中每一环节,如钻孔工艺,泥浆护壁配制、钢筋笼的上浮,水下砼的配制和浇注等都必须严格管理,稍有不慎往往造成塌孔、孔底沉渣过厚,影响承载力的发挥。而静压予应力管桩(PHC桩)基础则能充分发挥该桩型强度高(C80砼)、桩身质量可靠稳定,单桩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经过分析比较,最后采用静压PHC桩较为经济合理。
4 静压予应力管桩的设计与施工
福建省2002年编制出版先张法予应力高强砼管桩(DBJTl2-57)和建筑予应力砼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Jl3-59-2004),对我省推广应用PHC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本工程基础采用静压PHC桩结合上部结构荷载和地质构造特点,着重对该工程的设计施工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4.1 单桩承载力的确定
设计人员一般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提供的土的物理指标和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单桩承载力Quk=∑qsikLl+qpkAp-(1),式中各物理参数意义参见JGJ94-2008规范,据此设计计算的单桩承载力标准值远低于单桩静载试验得到的数值,从实际管桩基础工程实例反馈的信息表明已竣工建筑物的沉降量均较小,满足规范和使用要求,因此管桩的单桩承载力不能简单按式(1)计算,否则将造成工程的巨大浪费。同时,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规定一级建筑桩基应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决定单桩竖向承载力,其它方法仅供参考。
预应力管桩给设计人员带来很大方便,因为管桩工厂化生产,桩长可根据埋深组合,设计人员选定桩径、长度后从工厂拉运工地试打,再不要像预制桩要在工地预制后需养护28天而拖延工期,打桩7天后即可试桩。本工程采用试打桩与工程桩相结合的试桩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工程桩平面放样好,先打几根有代表性的工程桩作试桩,将试桩结果(包括选桩径、桩长、承载力等)提供设计院进行图纸修正,待全部工程桩打完后再按规范规定检测数不少于总桩数1%,将试打桩可纳入总检测桩数中,这样做不因试打桩而增加额外试桩费用,很受业主欢迎。
4.2静压管桩的施工质量控制
静压管桩施工最困难的是碰到复杂岩土地基,本工程因持力层坡度起伏变化较大,故采用开口型桩尖以增加桩的嵌岩能力,以防桩尖滑动,采用开口桩尖的另一好处是桩端土会不断地被挤入桩腔内,上挤力与腔壁磨擦力达到平衡后形成土塞效应,也可以提高单桩承载力。考虑到桩的长短差异,不可能采用统一的施工压桩力需进行调整,压桩时严格记录压桩时间和各节压力表读数、压桩深度,保持连续压桩并控制压桩速度在1—2m/min。本工程所选桩型为PHCS00—125AB型和PHC400—100AB型,设计要求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u达到4600kN和3600kN。本工地由于地表填土以下约2-10m左右淤泥层,受静压桩挤压影响,排水不易,造成土体产生过大的超孔隙压力不能及时消散,加剧挤土现象会把原先打到位的邻桩上抬,因此对该工程的打桩顺序应先打中间的桩,后打周边的桩;先打持力层较深的桩,后打持力层较浅的桩。沉桩速度要求严格控制,在相近地段连续沉桩不超过12根左右,速度过快同样会使土体产生很大的孔隙水压致使土体隆起带动桩体上浮。
5 工程桩的质量检测
桩的静载试验有二个目的,那就是在施工前做静载试验是为设计提供单桩承载力的依据,工程桩打完后做静载试验是为了检测工程桩的质量及为以后工程验收时提供依据,根据国家规范规定试桩数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本工程检测结果桩基施工质量全部满足设计要求,静载试验检测曲线见图1。
我馆对业务工作一直持两个重视的理念,一是重视高科技的发展,二是重视日常业务工作的不放松。当前图书馆工作的大环境是多着重在发展馆界规模和加强高新电子技术等,而对一般不会引人注目的常规工作则没有重视,往往造成经费负重比例大,建一个大馆,差一大笔历史帐。而造成馆藏书建设和用户服务等基础工作渐渐式微。有的甚至文本文献的储存和利用等基本建设工作基本上未开展,处于一种冷落的状态。所以我们在当今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谈一些悖乎时尚的意见,呼吁各兄弟馆认真狠抓文献部、文献研究室的业务工作建设,让图书馆真正发挥为社会精神文明与经济建设服务的良好功能。
知识资源的特点主要包括可共享性、重复使用性而不损耗、易于传递以促进知识资源共享与利用。鉴于此,我们在抓图书馆业务全面发展的工作中,认为应该对现在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说人类积累和创造的知识,将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文明与进步最主要的推动力。知识经济的特点是经济的增长来源于知识资本,而知识资本的核心是人才加技术。它们进行组合后所拥有的创造能力和这种能力的持久性,就体现了知识经济的价值。知识经济时代这个大环境对图书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并随时伴随着陷阱。它面临的机遇:
一是图书馆已经或即将成为知识流通与传递的重要部门,它将直接进入经济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是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它将承担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知识的管理者。
三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争夺,图书馆对培养人才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受到政府、社会与教育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四是图书馆是出成果、出人才的地方。因此,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性结构,它可以有机地融入知识经济时代而成为知识经济产业的重要部分。
五是图书馆是向人们展示古今社会文明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与场所,因此图书馆有义务真实地记录和推广我们社会先进的文明和光荣的传统。这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但是,我们图书馆在发展的机遇中同时也存在着各种挑战,那就是:
一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将有更多的需求和企望,它不仅要为社会进行文献的收集、保存、整理、开发和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而且在智力开发、人才培养、知识信息传递、文化艺术展览和再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是知识经济时代更面临着如何体现综合国力的提高这样一种挑战,要走向全球化就要加速培养人才,提高信息质量,势必要求图书馆员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宽广的知识面,具备卓越的决策判断力,有相当高的全面业务技能,善于利用图书馆的藏书、设备和管理手段筛选出用户需要的信息,向读者进行高效高速的全方位的传送服务。所以一方面要尽快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对现有人员加强继续教育工作。
三是图书馆也必须迅速转变自己,加快现代化进程,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图书馆发展,使之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中心和网络中转站。而图书馆员则当然地要成为信息导航员和知识工程师。面临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可以预测,现在的图书馆势必将在于21世纪的二、三十年生全面性的巨变。新一代的图书馆也就是数字图书馆之类,将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而出现。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既有它前进的一面,也有它不足的一面。在知识经济时代同样也有随之而来的知识陷阱。陷阱这个词大家都不愿听,但它确是历史发展必然伴随的一种现象。
四是知识在未来将获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光辉地位,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任何光辉都伴随有阴影,“知识经济”也将伴随着各种陷阱,比如说电脑化陷阱、商品化陷阱及权力化和经济化陷阱等。
五是必须认识文献资源是形成面向实践、注重新技术、追求理论精品的特色,铸就求实创新的风格,成为社会各界所求学科领域极具权威性与指导性的应用工程。
【关键词】测绘工程;土地管理;利用应用
一、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及利用中的应用
(一)在土地利用及更新情况调查实践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及土地更新调查,就是为查清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面积及其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和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通过测绘工程的实施能够来获取的土地数据,然后和已经确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将原始信息数据与整合后的信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进行更新,为以后土地管理及利用提供依据。
(二)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测绘工程的应用不仅能及时调整和更新土地管理的信息,还对土地规划的设计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土地规划的设计工作是土地进行建设的基础,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根据每一块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才能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土地用途。
(三)在土地勘测及位置界定中的应用
测绘工程不仅能够对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工作依据,而且在土地勘测及位置界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土地勘测及位置界定指的就是测绘工作人员对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土地面积进行测量工作,主要包括外业调查、信息整理汇总、外业测量和土地信息数据的储存这几个方面。
二、土地资源开发管理与土地测绘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土地资源开发管理方案与规划的制定必须以土地测绘为基础
土地资源的管理开发,必须是建立在全面了解和掌握目标土地的地形、范围等相关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利用测绘技术获得相关的数据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方案制定的依据,同时也为后续环节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是建立在土地测绘基础上的。
(二)土地测绘为土地资源开发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在土地资源管理开发的过程中应用土地测绘技术,对于土地数据精确度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假如没有先进的测绘技术作为依据的话,那么土地测绘工作就必须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而这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同时也会影响到土地测绘的效率和数据信息的精确度。所以,只有充分发挥土地测绘技术的优势,才能促进土地测绘数据准确性的有效提升。
(三)土地测绘推动了土地资源开发管理效率的提升
精确的土地测绘数据是土地资源管理方案制定和规划审批的基础。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土地测绘数据出现偏差的话,那么将会对后续工作的开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测绘工程的应用分析
对于3S的技术来说,在日后的土地管理中,也是存在着比较频繁的一个利用,因为这项技术也是作为土地管理的时候具有着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容,目前,gps也是作为其他信息的一个根源,并且遥感影像也是作为其参照物,在计算机中通过利用GIS平台可以直接地绘画出相应的图形,之后可以完成每一个具体地方的信息标准,这样能够有效地去完成土地查询的任务,同时也是可以将药膏数据利用数字化软件去进行数字化的处理。
(一)GIS技术
所谓的GIS技术,也是称之为地理信息的技术,目前在互联网的支撑下,这项技术也是把每一种关于地理数据都做出了相应的排序,进而使其可以形成图形编辑和数据库管理等集体的概括计算机系统,这项技术最开始的时候便是直接应用到了土地管理和开发等系统之中,进而可以构成一个综合性的信息系统,所构成的土地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土地开发管理系统首要任务便是需要对土地的数据做出相应的统计,或者是对各个方面的任务进行管理,使其能够建立起相应的法律依据提供出相应的参考。
(二)GPS技术
GPS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一技术就是利用衛星讯号的传播和三角测量的原理来对地理位置进行定位,这一技术的特点主要是全天候、高效率及高准精性等,是满足现代化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必然要求。现在GPS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在土地测绘中应用GPS技术时,主要就是利用静止形态下的定位和快捷的静态定位这两种方法满足测量过程中对精准性的高标准要求。而且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使得测绘工程在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应用中更加灵活。GPS技术的应用相较于传统的测绘技术来讲,能够更及时更详细地了解地形结构的变化情况,能够有效使得数据信息测绘的精准性大大提高,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力、物力的不必要消耗,大幅度地提高土地测绘工作的效率,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土地资源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