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27: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产品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趋势发展迅速,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也如火如荼。巴西生态农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对外贸易需求加大。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贸易成为两国商贸往来的重要内容。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的贸易结构不断变化,两者之间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基于这一背景,笔者探讨了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同时对二者的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进行分析,对进一步提高中国和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进程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巴西;生态农业;商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互补性
近年来,中巴生态农产品贸易结构不断变化,比较优势和互补性各有不同,因此研究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及互补性,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巴生态农产品贸易层次,促进两国经贸往来,提升合作水平和发展程度。
1数据来源和农产品分类研究选取
2002—2013年中国与巴西在生态农产品贸易方面的贸易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外经贸局网站。为使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贸易量更具有可比性,笔者以2002年作为基准,将所有贸易额数值进行比照处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对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变化趋势以及比较优势等进行分析,根据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三维框架,将生态农产品进行分类,具体分成大宗粮食商品,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基础性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商品,主要包括大豆和油菜等;经济作物商品,主要包括花卉、橡胶以及园艺商品;加工农产品,主要包括具有高附加值的加工后农产品;最后是动物产品。
2中巴两国生态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贸易进入平稳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中巴生态农产品贸易额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时期。2007—2010年,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巴生态农产品贸易额也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每年的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1990—2002年,中国对巴西生态农产品的出口量大,这是因为中国农业发展平稳,政府政策贯彻到位,农业从业人口充足,这一阶段的中国对巴西生态农产品的出口量保持在年均4%的增长率;而2002年以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巴西农业收成连年增加,中国对巴西生态农产品需求增加,进口比重从2002年的0.8%上升到2013年的6.45%[1]。以上5种商品的中巴贸易量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分析图1发现,中国和巴西生态农产品中,大宗粮食商品比重逐年下降,在10年之内从45%下降到15%;而油料作物呈现明显增长,从15%增长到30%,在2013年微有下降,但主要在20%上下浮动;经济作物的贸易比重主体变化不大,基本在20%左右浮动;加工农产品在2009年稍有回落之后迅速回升;动物产品比重总体逐年走低,但2011年和2012两年有所上涨,2013年又有回落。从2003年的数据看,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和加工农产品已经占据中巴生态农产品的主要比重,均为25%左右,而一直以来领先的大宗粮食商品则落后于二者,并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动物产品比重一直不高,且2011—2013年呈现下滑趋势[2]。此外,中巴生态农产品的贸易结构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发展趋势稳定。根据图1,中巴生态农产品贸易中,每一分类的商品都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趋势。如大宗粮食商品,2002—2012年一直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在2013年之后仍在持续;而油料作物商品在2012年达到30%的峰值之后,2013年则微有下滑,达到27%,究其原因,主要是加工农产品的贸易比重提高,从数据上影响了油料作物商品的产量和比重,因此在比重上呈现出3%的下滑。而动物产品在2011年出现15%的峰值,但2012和2013年明显下滑,在2013年达到10年来的最低值,约为5%[3]。
3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目前,学术界研究商品贸易比较优势主要采用的是贸易竞争力指数。运用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数据及相关资料,笔者绘制出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折线图,如图2所示。分析图2中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对巴西的TC指数在2002—2010年逐年下降,而在2012—2013年有所回升,并且趋势向上。而巴西对中国的TC指数则围绕0.4上下震荡。2002—2012年,巴西生态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动物产品、经济作物和加工农产品的比重提高明显,而大宗粮食商品的增长比重的提高更是迅速,TC指数始终大于0且不断增长,说明比较优势明显。除了中国与巴西之间的贸易之外,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他国相比,其比较优势也较为明显。中国与巴西两国的生态农产品出口地主要都是日本、美国、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出口商品种类类似,有谷物、蔬菜水果及其加工制品、禽畜加工品、大宗粮食产品等。由于商品同质性强,因此交叉弹性高,商品之间的相互替代性强。根据笔者得到的数据,2010—2013年,中国生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从8.5%增长到12.0%,平均年增长0.8%,同一时间,巴西的国际市场份额从2.5%增长到6.0%,平均年增长0.84%。虽然巴西生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相对中国低一些,但增长速度比中国稍快[4],因此说明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各自都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会不断增加。
4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的出口额有所下降,尤其体现在大宗粮食产品上,而经济作物、油料作物和加工农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巴西对中国的大宗粮食产品出口额不断上升,园艺产品的出口额也增长迅速。此外,国际贸易中,参与贸易的双方对商品需求和供给的差异性表现为互补性。因此,当前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正在不断增强,互补性优势明显,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生态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为进一步说明中巴两国生态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的现状,笔者选取贸易互补性指标TC指数进行具体说明。TC指数是基于参与国际贸易的双方出口商品的种类、金额以及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的一个数据,TC指数一般为正,且数额越大,表示互补性越强,一般而言,TC>0,就可以得出具有互补性的结论。经过计算,笔者将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的TC指数列示如表1所示。分析表1数据可知,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中,具有明显互补性的是巴西对中国的大宗粮食商品贸易,中国对巴西的经济作物贸易,中国对巴西的加工农产品贸易,以及巴西对中国的动物产品贸易。这和前文所述的贸易结构与贸易比较优势吻合。此外,中国与巴西的经济作物出口TC指数增长迅速,说明在经济作物中,中国与巴西已经能够进行较为深入的融合和互补,说明当前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的互补性优势正在逐渐显现,未来仍将按照这一趋势发展。此外,从整体上看,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贸易往来不断深入,双方生态农产品贸易日益紧密,互补性强。例如,巴西在动物产品、经济作物和加工农产品方面的进口来源广泛,中国只占据其来源的30%左右,还有70%的市场有待开发,同时中国大宗粮食商品的需求量巨大,而巴西对中国的出口不足中国市场的10%,也具有相对较大的增长空间[5]。总而言之,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在现实贸易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两国农产品贸易仍然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中巴农业合作和贸易的稳定发展对促进中巴两国经济发展和商贸往来有重要作用。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以及中国与巴西同为金砖国家,在关税待遇、减少贸易保护措施等方面有较多的政策倾斜,双边生态农产品贸易额增长迅速,从2001年的7.32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34.87亿美元,贸易稳定性和互补性增强,贸易发展迅速[6]。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对外开放型经济格局不断形成,参与国际贸易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生态农产品在国际上所占份额逐渐提升,双边比较优势体现更为明显。
5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挑战与政策建议
5.1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挑战综合上述分析,当前中国与巴西的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遇到一定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容易出现不良竞争。现代国际社会市场经济是主要的经济形势,市场竞争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而中国与巴西当前在生态农产品方面的竞争性明显大于互补性,商品有一部分甚至具有同质性,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竞争,影响两国国际贸易效率和规模的发展。此外,近年来,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受到疲软的国际经济环境影响。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西欧的宏观经济环境走弱,始终没能摆脱经济发展不景气和进出口贸易疲软的状况。而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也十分明显[7]。因此,现阶段国际市场贸易的整体环境也影响了中国和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的管理。再有,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由于粗放式经营管理,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种产品质量不高的品牌印象,这种印象影响了中国生态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进程和步伐,制约了商品贸易发展的金额和发展速度。
5.2政策建议综合全文分析,中国与巴西在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方面的贸易结构差异和互补性都十分明显,且竞争性为主,互补性为辅。同时互补性正不断提高,原因是中国和巴西生态农产品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各自的优势。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巴西生态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进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5.3提高生态农产品的质量,树立品牌优势从提高生态农产品的质量上入手,打造中国生态农产品品牌优势,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市场份额,树立中国生态农产品品牌形象,改变中国农产品只求量,经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的状况,同时开拓国际生态农产品高端品牌市场,不断实现农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
5.4找准生态农业发展的侧重点,因地制宜要对生态农业行业发展有所侧重,因地制宜,重点发展适合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在国际市场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产品种类;根据本国资源禀赋差异,制定现实可行的生态农产品发展方略。如,中国农业劳动力充足,传统农业发展依靠大量农村劳动力,加上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品,例如水稻和小麦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生态农产品的发展选择上,中国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是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产品贸易的前提和基础。
5.5利用好WTO贸易规则中国和巴西都是WTO成员,且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在贸易优惠方面能够享受同样的待遇。WTO对于保护正常贸易行为,解决贸易争端有一系列良好的措施,能够提高国际贸易规范性,减少交易成本。生态农产品的贸易额是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态农产品产量提高而产生的,因此有的WTO规则可能并不适用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中国也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扮演与经济规模和国际贸易水平相适应的国际贸易角色。
参考文献
[1]汤碧.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与合作潜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2(10):67-76.
[2]靖飞.中国和巴西农产品贸易:动态和展望[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8-47.
[3]林大燕,朱晶.中国主要粮食品种比较优势及进口市场结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5(2):115-127.
[4]刘雪娇.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影响因素[J].国际贸易问题,2013(12):87-95.
[5]梁丹辉,孙东升.中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及增长空间分析[J].世界农业,2014(11):83-89.
[6]刘明,原珂.中国与巴西农业合作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对外经贸实务,2014(12):26-30.
关键词: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 现状分析 未来展望
一、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下的世界农产品贸易
根据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各国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以进行交换,可以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产品,也即存在着国际分业的利益。一国可以通过农产品贸易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进口自己具有比较劣势的农产品。
(二)要素禀赋理论下的世界农产品贸易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当充分利用其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并出口该种要素密集型的农产品,获得一定的竞争性。由于每种差异性产品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不同,这就决定了没有贸易时,农产品的产量就会受到市场的限制,不能取得规模经济的利益。
(三)产品周期理论下的农产品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生产要素密集性质的变化过程,以及贸易国之间比较优势的转移趋势,着重研究了技术创新、模仿、扩散在贸易格局中的决定作用。发展中国家应该模仿发达国际的技术,利用本国土地、劳动力或者技术等要素相对丰裕的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制成品贸易。
(四)规模经济下的农产品贸易
在规模经济递增的情况下,即使两个国家在其他各方面都完全相同,互利贸易也同样会发生。农产品贸易扩大了市场销售量,进而扩大农业生产以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平均成本和提高农业生产率,使得各国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产品种类的增加中都可以获得福利收益。
二、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特点
世界农产品贸易总体上的一些特点,比如,总量增长,但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农产品贸易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农产品贸易的商品构成日益多样化;粮食的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农产品贸易中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相比,呈下降趋势;跨国公司在农产品贸易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动植物检疫国际公约日益完善 。
三、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概况(1995-2009)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额呈稳定增长趋势。2004年以来进口量增长尤其迅速,这体现了我国人民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但也导致了贸易逆差的出现。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
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而言的,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要素禀赋优势。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状况直接影响到其对外经贸活动地位。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要素状况比较,中国劳动力资源具有明显优势,而人均资本和土地拥有量,美国、欧洲占有绝对优势。(2)出口商品价格优势。从总体看,我国的水果、蔬菜、肉类产品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目前,我国的主要水果如苹果、鸭梨、柑橘的国内市场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四至七成,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3)出口商品产量优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渔业生产国,但是这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水平仍然较低,如水果类产品,目前的年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左右,与其产量相比,出口潜力较大。
(三)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劣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劣势:(1)我国处于劣势的农产品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棉花、油、糖等大宗农产品,我国每年都大量进口这几类产品。(2)出口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过于单一。 (3)出口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过去计划体制通过价格扭曲造成多数农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农业政策倾向的转变,农产品的提价,外贸农产品价格日益提高。其次,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正逐步消失,使直接生产费用不断提高,粮油生产几乎无利可图。(4)出口农产品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除此以外,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在加工处理、储藏包装、花色品种、卫生检疫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劣势,这都影响到出口农产品的品质。
四、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无序,低价竞争;对他国的需要和要求缺乏了解和重视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主观原因 : 首先,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传统封建文化影响太深,这对迅速适应当今日益发展变更的国际形势有很大的阻碍。其次,我国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较短,对国际贸易的认知不够,这也在很大程度是造成了一些贸易的不良状况。最后,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无形中对我国的出口对象进行了约束。
客观原因 :在客观方面,主要是外国农业保护主义者大肆泛用WTO规则造成的。为了维护国际市场自由公平贸易,WTO制定了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三个协议,各国家与地区以此作为保护自己产业不受进口实质性损害的有力武器。这又客观上给进口方泛用这些条款提供了借口。进口方为了保护本国农民利益,泛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协定》来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这对我国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形成障碍。
五、农产品贸易的前景展望
我们可以展望中国农产品未来的一些发展趋势:
第一,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未来可能都会有所增长。
第二,从长远看,中国的土地密集型产品是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我国不可能大量出口土地密集型产品。
第三,随着国内供求情况的变化和国内外市场价格关系的变化,中国对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将会有所增加。
第四,由于大国效应的作用,我国市场和贸易情况对世界市场有显著的影响。
第五,在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农产品尤其是水产品、园艺产品、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将可能持续增长
第六,受收入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影响,中国居民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对肉类和其他副食品的消费需求会不断增加。
第七,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积极推动双边、多边、地区和区域的经济合作。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我们要更好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在当今的世界新形势下,中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更好的把中国农产品贸易所特有的自身优势与科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最终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亦华. 应对世界农产品贸易战升级的对策[J]. 江南论坛. 2002(08)
【2】李中. 韩国农产品贸易面面观[J]. 广东社会科学. 1995(03)
【3】韩勇,虞斌.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J]. 学术交流. 2003(07)
【4】龚新蜀,李坤.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5】聂亚珍. 经济全球化与农产品贸易[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6)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成本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据2011年4月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因卷心菜收购价暴跌,山东济南唐王镇一名菜农自杀。“菜贱伤农”终于出人命了。另外,据新华社报道,河南中牟县的芹菜获得了大丰收,而菜农们却高兴不起来。菜农们说,品相好的芹菜收购价每斤1毛,品相差的每斤只有5分钱。据CCTV报道,蔬菜滞销席卷沪浙,农户心急如焚……辽宁省抚顺市网友“znjjznjj”表示:一声叹息啊,最近确实感觉到菜价在下降,但还是感觉比较贵,同事们都互相调侃说真是吃不起了,明年干脆一起去种菜。
没想到啊,现在是一边严重滞销的“白菜价”,一边是“吃不起”的高价菜,出现这种“农民菜贱市民菜贵”的奇怪现象,这其中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社会各界都对此现象引起了高度重视,引发了一场关于“蔬菜贱卖难买”原因的大讨论。一个共识是,流通环节繁多,中间利润高,应该减少流通环节,矛头都直接指向农产品供应链成本。
农产品供应链即从“田间”到“餐桌”的环环相扣的供应过程。从产品属性来看,农产品具有易腐、生长有一定的自然周期、产品易受生物、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从生产角度考虑,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从消费角度出发,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消费弹性小,具有普遍性和分散性特点。本文以普通蔬菜为例,针对目前“蔬菜贱卖难买”怪圈现象,对农产品供应链成本进行分析。
1.蔬菜供应链的成本构成与分析
蔬菜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它经过农民种植,就直接进入物流环节运送到消费者手中。蔬菜供应链有如下特点:首先,在生产环节,生产具有季节性,生产周期较长;生产具有区域性、分散性,生产组织困难;生产具有随机性,气象因素决定了其生产小周期波动。其次,在消费与销售环节,蔬菜是生活必需品,消费弹性较小;在供应链上移动时,运输、装卸、仓储、包装、配送等环节都有一定难度。蔬菜供应链的成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1生产成本
蔬菜种植户需要采购种子、化肥、地膜、农药等生产资料,也需要借助一定的农业机械设备及生产工具,在种植期间也会进行育苗、插秧、锄田、除耪、整枝、杀虫、追肥、浇水等作业环节,这一系列活动的发生会产生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及人工费用。这些费用的总和构成了蔬菜的生产成本,这一部分成本变动性较小。
1.2物流成本
对农产品供应链成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成本方面。据了解,蔬菜到消费者手中的传统渠道,一般要经过“种植户――产地批发市场――经销商――农贸市场――消费者”等多个环节,流通环节繁多,形成一条冗长的不断加价的物流链(如图1)。
环节①:通常采用公路运输,其中含燃油费、过路过桥费、税费、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名目的罚款;汽车司机、搬运、仓储、物流等人员的工资。
环节②:一般发生在城市近郊,这一段市区内运输单位成本更高。通常蔬菜运到当地市郊后只能由面包车运到各个农贸市场,这必定会发生货物的二次卸装,又要增加一次运输、搬运等劳动力成本。
环节③:距离市民的餐桌大约为一公里,距离最近,加价幅度却是最大的。这些费用,通常来自于农贸市场的摊位费、租金、水电费和各项管理费及卸货、代销等人力成本支出,这些费用能占去蔬菜总利润的一半甚至更多。
(1)运输成本
环节①②③都会产生运输费用:环节①通常采用公路运输,其中含燃油费、过路过桥费、税费、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名目的罚款;汽车司机、搬运、仓储、物流等人员的工资。环节②一般发生在城市近郊,这一段市区内运输单位成本更高。通常蔬菜运到当地市郊后只能再次卸装货物,委托当地有合作关系的物流公司运送。环节③被形容为销售环节的“最后一公里”,在整个资料收集过程中观察到,越到终端,消费环节加价越高,非蔬菜本身的成本也越高,价格“芝麻开花节节高”。兰州日报记者从菜地、批发市场到城市菜摊追踪蔬菜价格发现,蔬菜从收购到批发一般加价25%左右,但从批发市场到城内的零售市场,加价往往超过50%,其中少数菜品价格甚至翻倍。
以下是记者到批发市场、山字石早市、张掖路社区菜肉市场和新世界超市调查走访,对相同的蔬菜品种在这四个地方的销售价格所取得的数据(如图2)。
不难发现,蔬菜一走出批发市场,价格就随着进入的不同零售渠道而上涨,进入早市的价格上涨几毛钱到接近一倍;进入社区菜肉市场的大多数都翻了倍;进入超市则上翻了四五倍。
(2)仓储成本
据统计,仓储成本以30%/年的速率递增,而且仓储地点越来越难找,越来越靠近郊区。从而导致企业仓储成本从占整体物流成本的三分之一升至二分之一。一旦仓库远离市区,随之产生的配送成本也会从原来占物流成本的10%猛增到20%。
而另一个导致仓储难的问题是我国仓储信息化严重落后,整个仓储业还没有成为一个信息共享的整体,也没有先进科学的物流技术支撑。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仓储成本。
(3)分拣成本
蔬菜不仅如此,用面包车这种方式运进城,还要冒着以“客货混装”的名义被罚款的风险。这些费用最终都是由消费者来承担。
1.3销售成本
主要发生在环节③,这些费用,通常来自于农贸市场的摊位费、租金、水电费和工商收费、入场费等各项管理费,还有卸货、代销等人力成本支出,这些费用能占去蔬菜总利润的一半甚至更多。
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保鲜技术落后,不能满足时效性农产品新鲜储存的要求,蔬菜损耗率大。据有关资料显示,蔬菜销售中将产生20%的废弃物,这也增加了销售损耗成本。
1.4信息成本
我国农产品流通信息、收集和传达表现为信息量大、类型复杂、渠道多、随机性强、噪声多等特点。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情报功能,大多依靠传统方式信息,或者根本没有信息服务,这就使得批发市场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沟通和传达,不能把握供需关系变化,一旦出现供需失衡,蔬菜价格也就面临困境。
1.5管理成本
供应链管理未形成体系,管理成本太高。目前农民种菜一般是小规模的,真正实现以销定产,集中经营是出路,依靠集体的力量集中种植、集中决策、合理安排各个蔬菜品种的种植面积,并通过提高农户的信息水平、种植水平、减少流通环节,推进农超对接的实施。
2.降低蔬菜供应链成本的方法和措施
2.1借鉴香港模式
香港的菜市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在超市销售的蔬菜,由于超市营运成本提高,价格相对较高,主要是针对高收入人群;另一种是政府控制所有权的菜市,称为“街市”,这种市场只收取很便宜的摊位费和水电费,因此菜价相对便宜,是专门针对普通百姓设置的菜市场。香港政府设置了蔬菜统营处让菜贩到该处购买由不同种植户的蔬菜,这样又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减低了物流成本。
香港模式除了区分不同市场,较少流通环节外,几乎没有仓储成本。香港政府的蔬菜统营处为保证每日都供应新鲜蔬菜,而不进行仓储,假若仓储也只是菜贩自己存积的一些。
内地也可以借鉴这种运作模式,让购买能力有限的普通收入人群能吃上“实惠蔬菜”。
2.2大范围实行农超对接
为了减少流通环节,农超对接是指超市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从“田间”直接到“超市”,目的是减少流通环节。农业部公布了一组几个国家农超对接比例的数据(如表1),说明我国农超对接是非常赶不上时代的,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比例非常低。海南省曾经采用这种做法,研究结果显示,最终农超对接使成本下跌15%。因此,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超对接”直采模式的推广。这种直采模式使原来被中间商赚取的利润可直接“转移”给农民,并最终惠及消费者。
也可由政府组织投标,让一些大型菜商直接向种植户取货,然后送往市场出卖。政府需要在投标时间段内控制投标菜商的利润才可既使菜农有利可图又可使市民吃上平价蔬菜。
2.3改进保鲜技术,运用合适的运输工具和线路,降低运输成本
蔬菜具有易腐性,这就对保鲜技术有了较高的要求。但我国现阶段保鲜技术落后,不能满足时效性农产品新鲜储存的要求,蔬菜损耗率大。据有关资料显示,蔬菜销售中将产生20%的废弃物,由此可见保鲜技术落后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运用线性规划模型、网络模型等数学模型,对蔬菜的运输路线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运输、迂回运输等无效运输,在满足顾客满意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车辆的载重吨位和车辆装载容积,尽可能减少运输里程,尽量拓展直达运输,在最短行驶里程内,将蔬菜送达目的地,既提高了运输效率,又节约了运输时间。全面普及GPS系统,以便随时随地掌握车辆的使用情况,合理地调度和监控车辆,以提高运输效率。
在改进保鲜技术的同时,延长了蔬菜的保鲜时限,可以根据不同的运输距离和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运输工具。如考虑某些地区采用铁路和水路运输,可以适当降低运输成本。
2.4改进装卸搬运设备,降低物流成本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数学模型,根据运输工具的情况和蔬菜包装的特点,对货物的码放方式、车载货物的品种与数量进行合理决策,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输工具的装载量,同时减少货物破损率。同时,对物流行业应实施行业准入制度,进而形成现代化的大型物流集团,充分运用现代装卸搬运工具,减少人力成本的支出,又可以通过规模化运营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装卸搬运的人力成本也会计人物流成本,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减少装卸和搬运的次数可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因此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直达运输,减少货物装运。
2.5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区产销,保持供需平衡
利用先进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及时了解不同地区的销售种类和供应量,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处理好供需平衡,降低机会成本,使得总物流成本降低。利用信息系统安排好运输工具回程的货物,尽量避免空载现象,也可以减少总运输成本。
另外,针对不可预测的天气原因,农户可在淡季有意识地扩种一些耐高温、收成期短的蔬菜种植,一旦蔬菜供给不足,就能解不时之需。另一方面,加强引导蔬菜“均衡上市”,从根本上解决物流和信息流脱节的问题。
关键词:农产品 品牌建设 品牌化
1、宝泉岭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1.1、现状
宝泉岭管理局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局现有500万亩可耕地面积,全局可达到200万吨以上的年粮食生产能力,95%以上的粮食商品率。全局以种植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作物为主,占农作物总面积的98%,分别可以达到平均单产580公斤/亩、180公斤/亩、580公斤/亩以上。还种植少量红小豆、万寿菊、芸豆、中草药等其他作物。近几年来,宝泉岭分局连续五年的农业生产创新高。全局农业单产、总产、效益、产值、职均收入五项指标多年来连续创下最好水平。到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5.5亿斤,与2006年实现的200万吨以上水平相比有很大提高。宝泉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几年来,宝泉岭管理局也先后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垦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光荣称号。
1.2、绩效
近几年来,宝泉岭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宝泉岭经济开发区食品产业在基地、资源、市场、品牌等方面也日益显现出优势。区内有61家各类企业及在建项目,基本形成了以“人和米业”为龙头稻米加工产业;以“宝泉”、“香其”酱业为龙头豆类产品加工产业;以“双汇”、“北大荒”为龙头的肉类食品加工产业;以日鲁北大为龙头蔬菜出口加工产业;以“兴汇粮食”为龙头的玉米深加工产业;以山林粮食为龙头的物流产业这六大食品产业。其中有4家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控股经营,5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与省级产业化龙头控股经营。拥有“北大荒”、“完达山”、“双汇”、“香其”、“龙水”这5个中国驰名商标;双汇“鲜冻分割肉”、“低温肉制品”、“高温肉制品”这3个中国名牌;“宝泉”豆酱、“龙水”精米这2个黑龙江省著名商标;“名山岛”食用酒精,“北大荒”分割肉,“宝泉”大豆酱、系列酱、酱油这3个黑龙江省名牌。宝泉岭在2012年已经实现,以及2013年和2015年预计实现的销售收入、利润、增加值等如下所示:
2012年,全区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增加值10.2亿元,利润1.87亿元,税收1890万元。
2013年,全区计划新增投资4亿元,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增加值13.5亿元。
2015年,计划完成投资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1亿元,增加值27.1亿元。
2、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陈炜认为大部分消费者对水果、蔬菜、大米、白面、蛋、肉、乳等这些初级农产品的需求差异不大。而对于深加工农产品的质量、价格、口味、营养、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需求的差异性是形成品牌的一个重要路径,所以初级农产品品牌化程度较低,而深加工农产品的品牌化程度较强。这与笔者走访宝泉岭宝客隆超市与当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比后,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在宝客隆超市里的深加工农产品全部有包装、品牌标志及名称。而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内,只有少数农产品有品牌、包装,其他品牌与包装皆无。所以,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决定了品牌建设主体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两者是成正比的。宝泉岭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相应农产品企业的品牌化建设动力就会随之减弱。
2.2、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完善
总的来说宝泉岭已经具备了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础条件。仓储能力充足,粮食中转设施良好,这为宝泉岭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凭借着地域优势与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宝泉岭物流产业的系统性化集成已经有了便利条件。已经具备了水路、公路、铁路、配送、仓储等一些系统优化集成的重要基础设施要素。但是,目前宝泉岭的物流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初步建成物流体系,相关设备与技术还比较落后,这些因素导致了物流配送的效率不高。
2.3、农产品行业协会没有发挥相应作用
农产品行业协会从广义来讲也属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起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作用。当前宝泉岭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对农产品品牌的发展起到相应作用。主要原因是宝泉岭农产品行业协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管理涣散;没有明确的组织原则;民主度较低;经费不足等。这样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很难发挥其举办展销会,利用技术支持行业,创办刊物与网站,以及向政府及其他组织为行业提出诉求等作用。
3、建设策略
3.1、宝泉岭农产品品牌的商标注册策略
只有把品牌名称进行商标注册,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这也是农产品品牌建设及其重要的一步。只有有效地依靠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才能给与品牌的存在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且可以有效地保护品牌利益不会受到侵犯,当受到损害时,也能及时主张或夺回品牌的合法权益与地位。目前,农产品的商标注册主要分为:企业商标、证明商标、集体商标。
3.2、宝泉岭农产品品牌推广策略
在完成了品牌的市场分析、定位,品牌的设计、商标注册后,最后一个农产品品牌化的关键环节就品牌推广。品牌推广就是一种传播行为,它将品牌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郑州大学营销研究中心农产品营销部的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营销中最有效的品牌推广方式为口碑传播、利用产品本身的推广、电视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网络广告、终端促销、实地推广等。宝泉岭农产品品牌进行推广时,可以先将自身现有的品牌推广的策略与品牌营销学会介绍的品牌推广的8种有效方式做个对比,找出品牌推广的不足,然后根据企业现有和能够争取的资源与8种推广方式所需条件做对比,找出适合宝泉岭农产品企业的有效方式,然后加以改进实施。
参考文献:
[1]胡晓云.中国农产品品牌化一中国体征与方略[M],2009.
[2]何佳讯.品牌形象策划[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外包;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国农产品物流外包的优势与决策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18日
一、相关介绍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迎来了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农产品从供给短缺状态转变为相对过剩状态。农产品在部分时间部分地区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农产品在流通阶段要遭遇流通速度低、流通时间长的困境,这些农产品包括谷物、棉花、食用油、水果、蔬菜、家禽肉类等。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有不同的消费特点,其交易与物流方式也不尽相同。为了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与发展农村经济,中国农产品经营企业必须要缩短配送物流时间,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不断开发消费者喜爱的产品,这样才能赢得市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消费者消费能力的增加、企业间竞争的加剧、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面对此新形势,有效的农产品供应链与农产品物流管理能够为农产品经营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
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有效整合企业的内部与外部资源是关键,企业可选择物流外包,物流外包可增加企业的灵活性,使企业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农产品物流外包的涵义
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物流外包的基础是农产品经营企业已拥有的供应链物流能力与特长。企业应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物流业务,而将其余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使得外部的物流资源和管理能力可为己所用,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外包优势分析
1、解决资源瓶颈问题,专注核心业务发展。企业的主要资源包括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生产设备、营销网络等。相对于工业企业,中国农业企业的现状是投资不足、研发能力低下、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市场份额小、生产设备落后。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农业企业的发展。由企业完全自建物流体系并不有助于企业的核心业务。物流外包可以解决关键资源不足的瓶颈难题,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2、灵活运用新技术,降低库存成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农业企业可不用耗费大量资源,直接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专业信息系统,得到商品库存的详细信息,再结合交易要求和订单确认,企业可及时补充存货,降低企业自身以及供应链节点的库存成本。
3、减少固定资产投入,加速资本周转。农产品由于其特殊性,需要投入大量的物流设施。例如,在农产品的仓储环节,需要制冷与冷冻设备;在运输环节,需要冷藏车和厢式货车,以及专业的分拣包装设备。农业企业难以独立独自承担所有的设备投资。物流外包可有效地减少固定资产投入,加速资本周转。
4、减少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农产品的生产分散、季节性显著、农村地区交通通信设施落后,这些都给农产品物流带来了困难。如果农业企业依靠物流外包,善加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就可以实现供应链物流成本最小化,及时反映消费者的需求。
5、与合作方共担风险。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通过物流外包,农业企业可以降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风险。从农业企业的视角看,物流外包缩短了供应链环节,降低了企业的市场反应时间。农业企业可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建立战略联盟,利用其优势资源,缩短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时间,降低由于市场需求变化造成的风险,提高农产品的市场成功率。
6、提高农业企业经营灵活性。选择物流外包的另外原因是农业企业可获得经营灵活性、运作柔性。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其经营活动。农产品供应链覆盖了广大农村地区,通过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信息系统,农业企业可精简物流业务而具有灵活性和应变空间。
四、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外包决策分析
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外包决策意味着三种模式的选择:外包、企业自营以及前两种模式的混合。在进行物流外包决策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战略匹配的视角。处于供应链中的农产品企业在选择物流运作模式时,要考虑外包战略、物流战略与供应链战略的匹配。供应链战略包括供应战略、营销战略和物流战略。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包括了库存、运输和信息的交换。战略匹配要求农产品企业的竞争战略和供应链战略要有相同的战略目标。农产品企业应该审慎的选择物流模式,考虑战略匹配的要求,认清与明晰本公司在供应链中的位置,结合公司新产品发展战略、市场营销战略和产品特点,做出物流决策。如果物流外包战略不能够得到匹配,公司应考虑企业自营物流。农产品企业应对企业自有的物流能力和替代方案(选择第三方物流)的成本做出权衡。
2、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资质。随着社会上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兴起与发展,农产品企业在做物流外包决策时,先要检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能否满足农产品物流的保鲜保时等技术要求。对于专业化的成熟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来说,他们有相对稳定的服务标准,能够将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农产品企业如果选择此类物流服务商合作,则其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行能够得到保障。
3、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影响程度是农产品企业在选择企业自营物流或者物流外包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农产品是季节性的产品,对保鲜有着严格要求。农产品企业需要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缩短供应链长度,因此他们需要依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使用短的通畅的物流渠道为消费者提供稳定的、可信赖的和高质量的农产品。
4、外包的实施能否增加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因为农产品的特性与农产品消费的特点,农产品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这样就可以利用专业优势与规模优势,去减少农产品的腐烂与损耗、货运过程中的损失及产品品质下降,降低企业成本。通过物流外包,农产品企业可以减少仓储设施的投入,减少存货管理的成本,实现田间到餐桌的快速配送。农产品企业还能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信息网络,加强对流通中的农产品的监控,处置突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透明度,获得及时的准确的交易信息与市场信息,提升企业对市场需求反应的灵活性与敏捷性。这样,农产品企业就能够增加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增加消费者的满意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小群.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外包的动因、风险及其规避[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3.
[2]王淑云.基于核心能力的物流外包[J].企业经济,2004.2.
[3]刘彦平.物流外包边界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农产品的贸易流通连接着生产与消费两个环节,进而实现产销对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产品只有通过流通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实现其价值。因此,农产品的流通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点。然而,在2014年农业部相关人士表示,我国农产品在流通环节有超过8%的粮食、20%的蔬菜被损耗,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低效率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还间接造成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当前,国内很多学者围绕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展开了大量的研究。陈薇等(2012)指出现行的农产品流通模式里,生产者的利润仅占两成,而经销商的利润高达80%。作为农业生产者,在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后,获得的效益极低,这也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孙侠等(2008)在研究中对农户、批发商、零售商三者所获得的单位农产品利润进行了排序,认为零售商>批发商>农户。而前几年所出现的大蒜、辣椒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多为批发商的炒作行为所导致,农户真正获得的利润极为有限。由此可见,升级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圣军,2010)。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我国现有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及流通成本展开分析,随后深入分析我国现有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升级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途径。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及成本分析
农产品贸易流通市场十分复杂,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这一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多个节点、多个主体,通常包括生产者(农户)、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等(杨伶俐,2014)。以下就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及流通成本进行分析: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分析
农产品的贸易流通过程涉及多个流通主体,他们之间相互关系便构成了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生产者消费者。即农产品从生产者(农户)直接转移到消费者处,未经中间任何主体,这也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流通模式(汪旭晖等,2014)。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环节短、涉及流通主体简单。然而生产者(农户)多生活于偏远村镇,交通不便且对市场需求缺乏了解渠道;同时,单个消费者需求量小且居住分散。这些都导致农产品的供求矛盾,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生产者零售商消费者。即农产品由生产者(农户)经中间商到零售商再转移到消费者处。这一流通模式下,作为零售商往往需要与多个分散的生产者(农户)交易,不仅进货效率低,还增加了交易成本与采购成本,不利于经营。生产者(农户)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即生产者(农户)将农产品统一出售到批发市场,零售商根据需求采购物资,最终出售给消费者。这一模式中批发市场处于农产品的核心环节,解决了上一模式中零售商交易次数多、成本大的问题,是目前大多零售商所采用的模式。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决定了这一流通模式的重要性(周峻岗等,2015)。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2012)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经由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所占比重达到七成以上,且未来还将持续升高。除此之外,还有经由制造商环节的流通模式,即农产品经加工后到达零售商处,再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成本分析
我国农产品从生产者(农户)到最终消费者手中,中间往往会经批发商、零售商两个环节,其中包括的成本主要有配送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仓储成本等(李华豪,2014)。由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2014)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过程中运输成本就高达54.9%。进一步对流通环节的运输成本加以分析。抬高运输成本的首要因素就是燃油费用,尽管自我国加入WTO后,成品油价格跟国际油价接轨,期间有涨有跌。但我国农产品运输设备耗油量很大,作为中间商只能将费用摊分给消费者(华振,2014)。其次,路桥费以及不知名目的费用也成为增加运输成本的因素之一。农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其新鲜与否决定着其价值,换句话说,在运输环节,时间的附加值是非常高的。因此,为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只能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路桥费。再次,造成农产品流通成本持续高涨的主观因素就是运输技术落后。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中,普遍为个体、小户经营模式,这也是由零售商零散分布方式所决定的。据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统计,国内从事农产品公路运输车辆中,七成以上为敞篷卡车;农产品公路冷藏运输量仅占农产品的25%,铁路冷藏运输量占农产品总量的55%。从国内农产品流通硬件上看,专用冷藏库、保鲜库等设施缺乏,交通布局无法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从软件上看,农产品流通信息系统不完善,农户难以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最后,在农产品贸易流通环节损失率居高不下,也造成了流通成本的上升。2014年农业部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流通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损失率则是控制在5%以内。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到,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环节存在着流通成本高、损耗率高的特点。
三、我国现有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过高,其中果蔬等农副产品流通成本更是高达六成。由此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模式并不完善,以下就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农产品流通渠道过长
“生产者(农户)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是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的主要模式,可以看到农产品从生产者(农户)到最终消费者经过渠道过长,在中间环节层层加码,从而导致“菜贱伤农,菜贵伤民”两头受害的局面。一方面,农户经过辛勤劳作,承担天灾人害风险,最终卖不到好价钱。长期以往,农户收益菲薄,严重打击了其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粮食、果蔬等农产品经中间环节数次加价,最终高得离谱。在这一模式下,批发市场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将农产品流通环节所发生的费用转嫁于农户与消费者,从而成为利益的最大获取者。如运费、装卸费、仓储费等都加入了单位农产品成本中,导致农产品净成本增加,消费者苦不堪言,而作为生产者的农户却没有获得最大利益。
(二)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主体分散
目前在我国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主体多为个体、小户、微型企业,具有规模较小、专业性不强、信息网络滞后等特点。特别是个体和小户,经营稳定性不强,往往缺乏统一规划。由此,其农产品的进化渠道唯有通过批发市场。交易过程中,交易数量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指标,对于买卖双方而言将是其谈判的力量。通常,大的买家或是大的卖家势必会占据谈判主体地位,从而能获得价格上的优势。而农户因其过于分散且交易数量有限,也造成其议价的话语权不高。所以,如果能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农村合作社,形成组织化的主体,对提升其议价话语权是非常有利的。然而目前我国农户还没有形成组织观念,通常自产自销,市场信息来源有限,基本无法获得议价优势,完全由批发商主导。
(三)流通技术落后导致鲜活农产品损耗率高
农产品具有极强的季节性与地域性特点,决定其在流通环节对技术的要求更高。除粮食以外的大多农产品,都对其新鲜有更高的要求,如水果、蔬菜等。一旦丧失了新鲜这一特质,价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出售。这就要求农产品的运输效率要高,而且交通运输工具要具有保鲜、冷藏等性能。然而,当前我国流通技术还很落后,很多地方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产品根本无法保证在冷藏条件下运输,导致农产品损耗量巨大。如表1所示,我国果蔬类农产品的损失率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数据相比较,达5-6倍之高。以美国为例,其建立了一条从农产品生产、流通到零售的冷链,从而使鲜活农产品一直处于冷藏状态,从而将流通环节的损耗率保持在1%-2%。另外,我国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成为农产品损耗巨大的因素之一。一些地区交通不便,农户无力组织运输,而批发商就近收购,不愿意到边远地区收购农产品,造成农户有好的收成却无法创造效益。大量的农产品在地里就腐败变质,根本无法进入到流通环节。
(四)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信息不对称是摆在我国农业生产者面前的最大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落后,由此也造成作为生产者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增大了生产的盲目性。信息不对称往往造成农产品产销脱节,如2014年全国多地西瓜滞销,甚至大量的西瓜最终腐烂在地里,造成农户损失巨大。分析其原因,一是农户获得市场信息困难,难以依靠自身力量找到销售途径,而政府部门也没有大力扶持与帮助;二是大量西瓜同时上市,市场供大于求;三是农户对市场需求信息关注少,品种、技术的更新都跟不上市场节奏,依旧沿用粗放式的传统管理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者长期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获得的利益也非常有限,甚至有的年景因产销锐节造成亏损,这也引起了商务部、农业部等政府部门的重视。然而当前,农产品的商务信息服务平台仍旧在酝酿之中,并未形成完善的信息化体系。
四、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升级途径
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渠道较长,造成流通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高,且还存在着市场信息程度低、流通技术落后等问题,因此,升级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已势在必行。本文据此提出改善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升级途径,以期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速制度层面建设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着民生的经济命脉,而促进农产品贸易流通的有序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规范与制度支持。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制度建设较为滞后,虽然已制定了一些行政法规,但层级较低,适应不了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对已有的法规进行修订与完善,以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的宏观环境。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法制经验,又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既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又要能反映与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的发展。
(二)升级流通层面体系
1.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前文所分析,批发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通环节的重要中介,占据着核心地位,能够将“小规模、大群体”的农户与零售商联结起来。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并不完善,未来需从三途径进行升级改造:第一,促进批发市场企业化运作。对批发市场按现代企业的规范要求进行投资、建设与管理,以避免不正当竞争、恶意哄抬、打压价格等。将其视为一种商品的市场客体进行经营运作,极大程度地保障农户利益。第二,促进批发市场的设施、服务功能系统化。一方面,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兴建现代化的存储设施以保障农产品的新鲜度,建立农药残留检验中心等。另外,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较为单一,在未来必须强化服务功能体系,形成集物资聚散、价格形成、信息、服务引导、产品促销、产业带动等功能的现代化农产品批发企业。第三,批发市场的商贩等应加强组织意识、企业化意识,逐步将市场推向成熟。
2.搭建农产品贸易流通信息服务平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信息在贸易流通中处于战略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农产品贸易流通升级也是非常重要的,将有助于产销一体化。因此,政府、农业产业等部门应联合搭建农产品贸易流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农产品相关信息的高度集中。通过网络、广播等媒介,将相关的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如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价格、相关政策等,从而提升农户市场意识,避免盲目生产,提升其生产自主性。通过农产品贸易流通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将有效提升农产品贸易流通的效率,促进产销一体化的发展。
(三)升级生产环节组织化建设
1.促进农户专业合作社建立。如前文所分析,目前我国农户的生产主要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自主进行生产,往往规模较小,在与中间商的交易与议价上往往无法自主,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收益的争取,也严重打击了其生产积极性。因此,必须发展农户专业合作社,建立起规模化的合作组织。目前黑龙江、山东等省已建立农户合作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可以将生产规模扩大,在与中间商的交易与议价方面处于平等地位,能够增加农户谈判筹码;另一方面,组织化生产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更新,集体聘请农业专家指导生产,对加快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2.农户参与农产品加工。农户只是出卖农副产品,其收益甚微,如果能参与到农产品的初级加工甚至深加工中,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户收入。因此,由地方政府牵头,通过协议的方式,让农产品加工与配送企业指导农户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这对于企业与农户来说,是一项双赢的模式。对于农户,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获得更大收益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企业,减少了人工支出,直接从农户处收购农产品的加工品,还减少了生产环节风险,只用专注于销售,在市场中更具竞争优势。
3.新科技提高生产方式。当前我国农户大多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收成不高且还存在传统农产品滞销的情况。利用新科技带动、提高生产方式,以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引导农户合理化生产将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地方政府应起到牵线作用,将企业与农户生产联结起来。企业对农产品的市场信息把握更敏感、更准确,通过协议合作的形式,由企业带动、帮助农户获得并应用科技生产手段,依据市场需求信息生产农产品;农户将生产出的农产品直接以市场价出售给企业。由此,避免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实现产销一体化,保障了农户的收益。同时,对于市场来说,农产品的合理化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的需求,避免了资源浪费。
(四)升级技术层面并改进流通技术
【关键词】自由贸易协定;比较优势;互补性;产业间贸易指数(IIT);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一、引言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不断增加。1992年中韩两国贸易总额为6,378,580千美元。2012年两国贸易总额为215,108,900千美元,是1992年两国贸易总额的33.7倍。2012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为134,031,339千美元,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4.5%。中国对韩国的出口额为80,777,791千美元。①韩国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入世后关税率不断下调,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在二十一世纪双边贸易区不断增加的环境下,两国就中国FTA对两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多次的合作研讨。对外通商部门也对此进行了谈判。两国在贸易结构上具有相似性,有的部门互补性较强,有的部门竞争性较强。因此两国对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署犹豫不决。与工业领域的中韩FTA对两国经济的影响研究相比,在农业及农产品领域的影响研究较少。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支持着国家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及生存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产业。韩国政府之所以对中韩FTA的签署犹豫不决是因为担心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会对韩国农业以及农民收入造成负面影响,并且韩国农民一直反对开放农产品市场。
中韩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不均衡的状态。中国农业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及农业机械)拥有量比韩国大,生产要素价格比韩国便宜。虽然韩国农业技术相对发达,但中国农产品成本比韩国要小。自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一直比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要多,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在1992年为776,447千美元、2001年为1,677,921千美元、2012年为4,066,677百万美元(韩国农水畜产品流通公社,92年至12年)。因为韩国农村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涨、农业用地面积小所以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以致其无法跟中国农产品竞争。中国和韩国在地理位置相近,饮食文化相似。对中国来说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取消)扩大了农产品出口市场,使农产品营销额增加,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然而对韩国来说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会使劳动、土地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受到严重的打击,从而导致韩国农产品生产量下降、农民收入减少、农业生产转向高附价值农产品。笔者主要通过比较优势的方法与研究产业内贸易理论框架来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的性质,把握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帮助预测执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效果。
二、文献回顾
孔祥智、丁玉分析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贸易以来(1998年至201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和趋势。中国粮、棉、油、大豆、玉米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具有竞争力,而畜产品出口受阻。中国农产品贸易处于贸易逆差。因此作者提出提高农产品品牌和质量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并积极开发国际市场的观点。
宋立杰与王子柱回顾了中韩建交以来中韩农产品贸易的状况,指出中韩农产品贸易在政治方面、产品质量方面和历史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从自由贸易利润下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角度分析了中韩农产品贸易量增加给两国带来的经济效应。中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与廉价的劳动力,而韩国具有相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及农业机械,且两国农产品行业互补性较强。
米利群与徐兴权通过比较优势(MCA)分析法分析了两国具体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农产品界定为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为HS编码):在HS的6个子项下的24类商品中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有234种,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在韩国农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为33.9%。韩国比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有40种,其中韩国农产品加工类比较优势明显。笔者指出了韩国政府严格的农产品保护贸易政策,并提出了中国政府应推行的包括“扩大产业内贸易规模、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实现规模经营、发展加工农业、推行绿色农业战略”等支持农产品出口的政策。
陈彦斌指出了中国农村土地双层所有制存在的矛盾,主要是指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制的矛盾。土地资源是农产品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但因为现在中国农村土地产权不分明,所以阻碍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同时基层政府等第三人也常侵占弱势农民的土地佃权从而造成了许多弊端。由此笔者提出了完善地改“永佃权”所具有的“物权法定主义”,给于农民完整的土地使用权,促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经济政策。
乔雯、易法海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CMS)分析了中国入世前与入世后对日韩的农产品出口商品种类的变化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农产品总量增加,主要出口商品有园艺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入世前中国出口韩国的农产品以水产品和谷物产品为主,入世后水产品和园艺产品的出口数额增加。其中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竞争优势。
三、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
(一)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之间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农产品贸易额为776,447千美元,01年农产品贸易额为1,677,921千美元,06年农产品贸易额为3,061,065千美元,12年农产品贸易额为4,066,677千美元,12年农产品贸易额约为1992年贸易额的6倍。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在1992年为765,202千美元,1996年为914,297千美元,2001年为1,562,749千美元,2006年为2,832,427千美元,2012年为4,066,677千美元。2012年韩国向中国出口的农产品总额为621,208千美元。两国之间农产品贸易以谷物、蔬菜、水果为主。韩国进口中国农产品数量多,中国进口韩国农产品数量少。因为韩国海关通关手续相当复杂以及韩国政府致力于防止进口畜产品传染病(禽流感、犷牛病等)的传播,所以农产品贸易中畜产品交易量很小。除1995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2008年美国房贷金融危机时期之外,两国间农产品贸易规模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在中韩农产品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而韩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两国农产品贸易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韩国对中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在1992年为753,957千美元,1997年为1,158,492千美元,2002年为1,859,555千美元,2007年为3,228,397千美元,2012年为3,445,470千美元(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92年至12年)。
(二)中韩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在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出口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时,常用的一个测度指标是‘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为RCA)。这一指数又称‘出口效绩指数’(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REP)。此种研究方法最早见于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Balassa)在1965年发表的著作,后此种方法被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许多经济学者广泛应用。该指数的含义是:一个国家某种出口商品占其出口总值的比重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总值的比重二者之间的比率”③。
比较优势是常用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对比两国国家机会成本的大小决定哪个国家出口哪个商品,机会成本是为了生产一个商品以该抛弃的另外商品为费用表示的概念,机会成本的概念将相对性运用到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是常用国际贸易理论之一,通过对比两国国家机会费用的大小来决定哪个国家出口哪种商品。机会成本是为了生产一个商品以该抛弃的另外商品为费用表示的概念。国际贸易理论早期都是用绝对优势理论来解释进出口产生的原因。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两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能够了解两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可以预测两国间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取消)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此论文把世界出口总额改为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i国出口总额改为i国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出口商品界定为农产品范围为HS92.01~24。RCA计算公式为:
(1)式中,为中国k产品的出口额、为中国所有农产品的出口总额,(2)式中为韩国k产品的出口额、为韩国所有农产品的出口总额,为世界k产品的出口总额,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出口总额。RCA指数大于2.5时该国家k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强,RCA指数位于1.25与2.5间时该国家k产品的国际竞争较强,RCA指数小于0.8时该国家k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从08年到12年中韩两国分别从世界农产品出口额与世界农产品进口额中整理测算了中国RCA指数与韩国RCA指数。中国HS3、HS5、HS7、HS13、HS14、HS16与HS20的RCA指数大于2.5,根据上述的RCA指数的解释,中国HS3、HS5、HS7、HS13、HS14、HS16与HS20在贸易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09年至12年的RCA指数增长率”是以09年、10年、11年与12年的RCA指数相加后所获得的平均数。中国09年至12年HS3、HS10、HS12、HS15的RCA指数增长率分别为11.94%、-17.62%、-10.80%、-10.85%。
韩国HS3、HS5、HS7、HS17、HS19、HS21与HS24的RCA指数大于1.25,HS3、HS21与HS24的RCA指数大于2.5因而其竞争力强。韩国09年至12年HS1、HS4、HS5、HS9、HS10、HS13的RCA指数增长率分别为-16.32%、31.62%、42.83%、12.37%、143.39%、-24.71%。因为通过HS编码划分农产品种类,所以只需考察HS编码在农产品贸易中贸易量较大的商品所显示的比较优势指数与贸易互补性指数。“参考表3”,其中HS3、HS7、HS12、HS15、HS16、HS20类商品占中国整个农产品贸易(08年至12年)的66.66%,HS2、HS3、HS10、HS12、HS15、HS17、HS21、HS23类商品占韩国整个农产品贸易的68.14%。
(三)中韩农业产业内贸易互补性
贸易可以分类为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是指在不同产业上国家间进行的贸易。产业间贸易的理论基础为比较优势,国家拥有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别决定了商品的竞争力,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主要在于利用国内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产业内贸易是指在国家同产业之间进行的贸易,以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市场理论框架为基础来分析国家贸易紧密程度。垄断竞争市场包括规模经济、商品差别化与垄断市场。达到规模经济效果需要市场的扩大从而产生贸易,实际上同产业中生产的商品有区别,国家集中出口某种商品取决于两国间的比较优势。从20世纪中期至今出现了跨国公司以及世界贸易量日益增加的现象,产业内贸易更适用于现代国际贸易。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巴拉萨(B.Balassa)提出的测算两国间产业内互补性程度的指数,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程度。国际贸易上的互补性是指某一国家向另一国家集中出口某种商品,反过来说,另一国家从某一国家集中进口某种商品,两国在某种商品的贸易上具有互补性。
为了分析中韩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此模型测算产业内贸易的分析范围为中国与韩国的农产品(HS1至HS24)。(3)式中的为中国向世界出口的k商品总额、为中国从世界进口的k商品总额,(4)式中的为韩国向世界出口的k商品的总额、为韩国从世界进口的k商品的总额。(3)式与(4)式分别为中国与韩国农产品IIT指数。IIT指数位于0与0.5之间时商品具有产业间贸易性质,IIT指数位于0.5与1之间时商品具有产业内贸易性质,IIT指数等于1时,意味着此类商品具有完全产业内贸易性质。
中国各HS编码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比例超过5%的HS编码为HS3、HS7、HS12、HS15、HS16、HS20,其中除了HS3的IIT指数以外,其他商品的IIT指数均小于0.5。在中国农产品贸易中这五种商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互补性是指某一国家在一定的商品领域里集中出口或集中进口某种商品。笔者通过分析08年至12年的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得出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上集中出口HS3、HS7、HS16、HS20的结论。韩国各HS编码在韩国农产品贸易中比例超过5%的HS编码为HS2、HS3、HS10、HS12、HS15、HS17、HS21、HS23。上述的8个编码的商品在08年至12年韩国农产品贸易中属于集中进口。韩国的进口农产品额约为出口农产品额的3.9倍。
中国农产品进口额是农产品出口额的1.4倍。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42.5%。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57.5%。中国农产品贸易处于贸易顺差的不平衡状态。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国土资源广阔、农业技术日益提高,这使得中国农产品贸易避免了极端的不平衡状态。韩国农产品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不平衡状态,韩国农产品出口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20.6%,农产品进口额占农产品贸易总额的79.4%,农产品进口额是农产品出口额的3.9倍。08年至12年韩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额分别为08年16,037,104千美元、09年12,208,580千美元、10年14,612,638千美元、11年19,693,298千美元、12年19,114,583千美元。④
四、结论与意义
自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来韩国在中韩农产品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随着中韩农产品贸易总量的逐渐扩大,韩国在中韩贸易中逆差额逐渐增加1992年为753,957千美元,1997年为1,158,492千美元,2002年为1,859,555千美元,2007年为3,228,397千美元,2012年为3,445,470千美元。
为了分析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采用中韩农产品和世界农产品整个进出口额为标准来测算两国每个HS编码分别的比较优势指数与贸易互补性指数。在利用两个模型获得指数分析时需要参考08年至12年各个HS编码分别占中韩整个农产品贸易的比例。实际上虽不存在纯粹的产业间贸易,但现实中贸易具有产业间贸易的性质。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在产业间贸易中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出口量较多,反之具有比较劣势商品进口量较多。简单得说显示出比较优势指数极度高或极度低的商品的贸易互补性强(IIT指数小于0.5),因为比较优势指数高的商品集中于出口而比较优势指数低的商品集中于进口。
2013年3月26日,在韩国首尔举办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前20年期间中韩贸易规模日益扩大,两国成为了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对外贸易部门人士都感受到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必要性。虽然农产品贸易额占中韩贸易总额的比例并不高,但因为各国国家食品卫生基准不同,所以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了各国贸易中比较敏感的问题。例如在韩美自由贸易协定中关于农产品领域的争端尤为突出。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能否圆满达成取决于两国是否能解决农产品贸易领域所产生的问题。
注释:
①世界银行数据库92年至12年.
②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92年至12年)整理而得.
③蒋德恩.显性比较优势贸易指数[J].国际商务,2006,(5):46-50.
④韩国农水畜产品流通公社数据92年至12年.
参考文献:
[1]乔雯,易法海.中国对日韩农产品出口增长特征与成因分析[J].生态经济,2010,221(2):78~90.
[2]陈彦斌.对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183(1):38~39.
[3]米利群,徐兴权.中韩农产品市场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经济,2010(2):54~56.
[4]宋立杰,王子柱.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农家之友,2010,302(6):53~56.
[5]孔祥智,丁玉.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特点及趋势:1998-2011[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1):104~112.
[6]崔超,吴林海.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09,387(7):206~207.
[7]刘艳云.中国农产品出口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世界农业,2012,401(9):126~129.
[8]张慧智.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产品贸易问题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6,148(4):
28~33.
[9]庞德良,郑琼洁.中国对日韩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分析[J].亚太经济,2010(4):83~87.
[10]王莉,田国强.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及互补性分析[J].世界农业,2012,395(3):47~51.
[11]高扬.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J].世界农业,2012,402(10):136~139.
关键词:德州;农产品物流;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德州是个农业大市,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德州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因素展开SWOT分析,以更好地推动德州市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一、德州农产品物流发展优势分析
(一)地理优势
1、德州市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比较适合发展农产品物流。德州位于北纬36°24'~38°0'、东经115°45'~117°24'之间,黄河下游北岸,山东西北部,北依北京、天津,南邻省会济南,西接山西煤炭基地,东连胜利油田及胶东半岛,处于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接带和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以及“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区内,兼具沿海与内陆双重优势。德州地形特点为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由于气候和地形因素,农产品种类非常丰富,货源充足。因此,对德州市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德州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枢纽城市。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石德、邯济和即将修建的京沪高速铁路纵贯全市,并与京九铁路交汇,京沪、德石、济邯三条铁路在这里交汇,5条国道、14条省道在境内纵横交错。京福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从德州到济南国际空港仅需一小时,到天津海港也只用两个小时。
3、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德州市公路宽阔平坦,铁路运输配合公路运输成为德州主要的运输方式。目前,德州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实施“农村道路村村通”工程,真正实现了村村之间的道路硬化,方便了农产品的交通运输。德州已经建成了成熟的物流交通体系,为发展物流提供了前提条件。德州以通信为先导、公路为基础、铁路为骨干,集多种运输方式和信息网络为一体。
(二)经济优势
1、巨大的流通量是德州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重要优势之一。据统计,德州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有80%以上是农副产品及加工品;轻纺工业所需的原料70%左右靠农业来提供;另外,德州每年都要生产大量的化肥农药及农用拖拉机、农用塑料薄膜、建筑材料等农业生产资料。因此,无论是农产品还是农业生产资料都有巨大的流通量。
2、物流内在需求推动德州突出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德州农业人口425万人。农业已形成粮棉、瓜菜、畜牧、林果、水产、花卉等6大主导产业和牛、鸡、菜、瓜、枣、蛋、鱼、蚕、花等9大主导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畜牧业已成为全市的一大支柱产业,被国家列为全国6大秸秆养牛示范区之一。2002年全市大牲畜存栏214万头,蔬菜种植面积274万亩,粮食总产317万吨,平原、禹城、乐陵、齐河4县市被确定为全国粮食大县(市)。棉花是全市传统优势产业,夏津、武城、宁津、齐河4县被定为国家棉花大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比重越来越大的消费品流通市场以及逐年拓展的外需贸易形成了越来越广泛的物流需求。
二、德州农产品物流发展劣势分析
(一)专业化和标准化劣势。首先,多数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仓储和初加工服务。需求预测、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农业物流增值服务,尤其是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其次,组织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竞争力,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第三,多数农业物流服务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社会化冷业化程度低,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农业物流整体效益较差。
(二)技术劣势。技术问题是制约德州农业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运输环节,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配套、装卸自动化水平低、智能化运输设备和专用工具严重不足、网络管理的高新技术应用少;仓储环节,现代化恒温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普及率较低,检测技术较落后;加工环节,技术含量低,深、精加工产品少,转化能力差,高压、微波、超临界提取、冷冻关联等技术应用少;保鲜环节,传统技术使用多,冰温气调保鲜、减压保鲜等新技术应用少。
(三)信息化和结构化劣势。德州许多农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相关物流信息网络系统还处于空白。在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部分企业自身建有物流配送中心,但大多数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未实现管理科学化、作业机械化、自动化。
(四)物流人才劣势。农业物流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德州农业物流发展的瓶颈。农业物流并不是简单的农产品运输,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目前,我国设置物流专业的高校很少,开设农业物流专业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故在推进农业物流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物流人才的短缺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三、德州农产品物流发展机遇分析
(一)农业自身发展和农民自身需求带来的机遇。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流通效率最终达到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目前,农产品的销售没有依靠物流系统支持,第三方物流的参与程度很低,难以满足市场对产品小批量、多品种的需求,也造成物流成本过高,物流渠道不畅,使得农业在自然风险外又增加了生产要素供应和农产品销售的风险。农民降低农业成本和经营风险的强烈愿望为创建农产品物流奠定了社会基础。
(二)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知识经济、高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撑。主要体现在:科技的发展能够缩短农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物流对象竞争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装备、管理和交易方式上的应用,能够提高现代农业物流效率;科技含量高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农业物流运作水平;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能够实现农产品有效保值、增值的目标;另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在工业上的成功运用为农业物流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三)农产品物流发展受到政府重视带来的机遇。2002年底,国家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2003年1月,农业部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2003年1月8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农业流通体系建设。各级地方政府也都加强了对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信息体系的建设;一些专业物流企业开始涉足农业物流领域;一些传统储运企业、粮食系统、供销系统的企业也都加快了向第三方农业物流转变的步伐。“十一五”期间,德州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为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资金来源以及发展需求。
四、德州农产品物流发展面临的威胁分析
(一)农产品的特殊性带来的威胁。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周期长,生产过程不能分解为工厂化生产,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农产品与工业品不同,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在物流过程中存在包装难、装卸难、运输难、仓储难等问题。农业及农产品的特殊性对德州农产品物流发展造成威胁。
(二)国外以及周边各省物流企业带来的威胁。德州所在地理位置与国内一些发达城市较近,其物流发展速度和水平都比德州高。太平洋经济组织的成立为中国和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打开了一个重要的门户,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不断发展自己的物流组织。江苏、辽宁等邻近省的地理位置以及山东省内其他一些地区也同样具有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巨大优势,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物流企业,这些无疑给德州物流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和威胁。
(作者单位:1.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德州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川,李存杰,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J],时代经贸,2008.2.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问题;分析
0引言
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对农业投入,但是大部分投入主要集中于农产品生产阶段,而忽略了农产品物流环节中运输、储存、包装加工及信息收集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卖粮难、卖果蔬难的现象。
1浙江省农产品物流存在问题分析
浙江省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和诸多问题。
1.1农产品物流规模小、水平低
农产品受其自身特性影响(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对物流过程的要求远高于工业品。目前浙江省的农产品物流多由一些小型物流企业承担,相关物流技术大多十分落后,导致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极大。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损耗一般控制在5%以下,浙江省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远高于这一数值,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物流损耗甚至达到25%-30%。使得优质农产品常常因为物流质量得不到保证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1.2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基础配套设施和设备落后
随着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大多物流企业主要从事商贸储运活动,农产品领域很少涉及。导致商贸领域大量物流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仓库、车辆、铁路专用线等利用率低;农产品物流却极度缺乏。
农产品储运设施简陋,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少,缺乏专业储存、冷藏、保鲜和运输设备,比如低温库、冷藏库、立体库等严重短缺,农民散藏、混藏甚至露天堆放现象相当突出。另外虽然公路“村村通”工程已开展多年,但是农村公路还是存在着总量不足、通达深度不够、技术等级低等突出问题。
1.3农产品物流信息化落后
农产品在供需两方面都存在着信息瓶颈问题,由于农村整体信息服务水平比较低,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工作严重滞后,市场信息难以快速地被采集与传递,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 造成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
1.4物流环节多、成本高
农产品物流环节多,一般要经过生产者、经销商、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等多个环节,增加了农产品运输路线、装卸搬运和包装次数,加大了物流损耗和物流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益。农产品价格因过多的程序环节,逐步转手抬价,往往会翻两三番,严重损害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
1.5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各大专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主要是针对商贸和工业品物流行业,全面掌握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技能的人才少之又少。缺乏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的农产品物流从业者,难以完成高质量的农产品物流运作和管理,这已成为制约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发展浙江省农产品物流的对策
2.1完善市场机制,发展第三方物流
应该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市场主体多元化。加大对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的扶持,大力发展专业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改变现有农产品物流规模小、服务单一的现状,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和规划,大力发展城市郊区、市县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集中检验、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配送等作业,由物流中心直接将农产品分送到城市各个集贸市场,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2.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技术开发
加大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各种形式,鼓励政府、企业、个人投资。发展专用农产品运输、冷藏车(船)、集装箱;改造和完善现有农产品储备库,扩大储存能力,全面实现农产品运输和仓储作业机械化;改进农产品包装,采用分级分类包装,减少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损耗。鼓励建设农产品流通加工中心,对地区农产品进行统一分类、包装和加工等作业,使农产品更加新鲜、卫生、美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方便物流,实现物流的规模效益。
2.3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核心,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农产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方面鼓励建设农产品信息采集机构,收集农户供求信息及时传递给市场,实现农业内部、城乡之间信息资源的传输、交互与共享;另一方面,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络将农产品价格、市场波动、农产品区域需求等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户,构筑全方位的信息网络,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2.4加大专业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
鼓励各大高校培养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加快培养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产品专业物流人才,学校可以考虑设立农产品物流专业,或者在物流专业中开设农产品物流课程,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农产品物流知识。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更多毕业生愿意从事与农产品物流有关的工作。
3小结
农产品物流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展农产品物流,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对激活和拓展农产品市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胡翠红.基于农村信息化的农村物流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35-5936.
[2] 涂扬晟,吴高华,饶波,徐毅,汪建敏,龚荣景.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研究——关于构建湖北省十堰山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526-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