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渔业养殖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6 09:27: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渔业养殖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渔业养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 池塘标准化 水产养殖 现代渔业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165-02

一、池塘在养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1.养殖水平落后,技术水平较低

大部分池塘在进行水产养殖时,沿用旧的养殖体系,养殖的种类繁杂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养殖的水产品容量较少,致使水产品的产量过低,安全质量也较低。同时由于过度的挖建池塘,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池塘的整体利用率也降低。养殖时的技术要求不达标,养殖产品的存活率也受到了影响,陈旧的养殖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渔业的要求了。

2.污染问题严重,增加了病菌的滋生

由于池塘底部污泥的清理不及时,造成多次的堆积累加,时间一长,池塘的水质就会受到污染,导致病原菌的生长,间接影响了养殖产量的提高。同时池塘周围垃圾的随意丢弃,又没有专门的人进行按时清理,长此以往,池塘整体受到污染,养殖环境受到破坏,不利于渔业建设的长期发展。

3.池塘管理措施不当

在池塘管理上,缺乏相关的法律条例规定,而池塘主人对于管理又缺乏科学认识,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措施,造成池塘长期的管理处于低效甚至停滞的状态,对于水产养殖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4.池塘标准化资金不足

由于池塘多为私人进行承包,所能使用的流动资金较少,无法满足池塘标准化改造的要求,严重拖缓了池塘的标准化进度,不利于现代渔业的长久发展建设。

二、如何加快推进池塘的标准化改造

1.定制科学有效的养殖体系,合理利用资源

进行单产养殖,提高池塘养殖的容量,也同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建立完善的渔业承包管理体制,控制好鱼塘的养殖规模,增强水产养殖的组织化以提高水产养殖的产业化水平。

2.积极改善池塘的污染状况

对池塘底部的污泥进行及时的抽水清除,减少池底的污染物,降低病原菌生长的可能性。同时减少水产养殖时药物的投放,保证水产品的绿色无公害。对池塘及其周围丢弃的垃圾进行及时的清理,避免垃圾长期的堆积,影响池塘的整体环境。同时定时更换池塘的水,保证池塘的水质,实现水产的健康养殖。生态环境的重要也同样决定着水产健康养殖业的发展程度,保持生态的稳定平衡,也是现代渔业的重要要求之一。

3.加强对池塘水产养殖的管理

相关部门积极完善池塘养殖的管理条例,保证水产养殖的安全有效执行,池塘的主人也要加强对池塘的管理,运用科学的管理措施,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率。加快池塘渔业商品化的推进,为水产品提供一个更广阔的销路。了解池塘渔民的真实意愿,通过规划和实施对于水产养殖的经营权的流转可以有一个合理有效的分配。

4.实现渔业在发展方式上的转型

扩大池塘单户承包的面积,推动池塘水产养殖向着集约化和规模化的方向转变,改变并调整旧的养殖品种,建立健康、标准、科学的养殖模式,推动渔业养殖向节电、节水、节地的健康持久方向发展。依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积极发挥现代渔业技术在池塘养殖业中的作用。吸取各地池塘标准化改造的经验教训,大胆积极的进行创新,再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改造补贴以及验收的标准,加快传统渔业在生产养殖模式上的转型。

5.加强对池塘改造的全面部署

认真分析池塘在改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积极采用新技术的研发,改善养殖生产的条件。延长池塘承包的时间,多吸纳扩张改造的资金,地方政府对于池塘养殖户进行足够的财政拨款借贷,让池塘的改造之路可以更加通畅。通过对池塘渔业的扶持,提高从事池塘渔业养殖人的积极性,加快现代渔业的建设,推动养殖效益的不断提高。对于池塘养殖的机械,饲料,也要积极进行补贴,不仅要保证补贴资金及时到位,还要保证用于养殖的池塘最大程度的得到利用。同时对各地的渔业主管部门也要进行积极考核,对池塘养殖进行持续不定期的考核,将池塘标准化作为一项行政任务纳入地方现代渔业建设的考核之中去,推动池塘标准化的深入展开。

6.政府加强宣传鼓励

政府加大对池塘标准化的宣传,让人们更大程度的认识到池塘养殖标准化的好处,同时可以派遣专业人员对池塘的标准化进行科学指导示范,积极引导人们想水产健康养殖的现代渔业发展。

三、池塘标准化所带来的好处

1.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池塘标准化以后,形成了新的水产养殖体系,不仅大大提高了养殖的生产效率,对于养殖产品的质量,也有了大大提高,因此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收益。

2.推动优势产业链的建立

池塘标准化以后,健康的水产养殖体系得以建立,现代渔业的建设也得到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对水产养殖形成商品的集聚,增强了产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推动了渔业企业的长期发展。

3.加快了传统渔业的转型

随着池塘的标准化,传统的渔业生产养殖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也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只有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的转变,才能跟上不断发展的水产养殖。

4. 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完善

经过对池塘的基本改造,不仅壮大了农村的经济实力,而且也推动了农村渔业生产设施以及生产条件的改善,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小结

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池塘的水产养殖在整个渔业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对池塘养殖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池塘标准化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发现池塘水产养殖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所带来的好处进行了一个大致合理的概述,让我们对池塘标准化带来的水产健康养殖以及现代渔业建设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 落实全国渔业工作会议精神 谋划部署2010年渔业工作[J]. 中国水产,2010,03:8-20.

第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 实践

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崛起,企业急需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较大,但职业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我国一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专业建设思路不够合理,不能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高度有效地进行对接,专业建设定位依然有延续传统研究型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路和痕迹,不能够彻底解放思想,与传统院校专业建设思路决裂。[1]

本人及所在院校同事根据多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反思与探索,摸索出一套“以需定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及方法,并通过几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所谓“以需定产”就是以企业岗位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以及职业素质要求来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需定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将专业映射到企业岗位。第二,将课程映射到岗位技能及素质要求。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职业教育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明确岗位目标地将对应岗位常用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将专业映射到岗位最好是“1对1”的映射,最多达到“1对2”的映射,即为该专业再对应一个后备岗位,以达到“专业聚焦”的培养效果。专业映射到岗位,首先要进行市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整理出该专业在企业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和专业后备工作岗位。专业―岗位映射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岗位映射图

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先通过市场专业岗位技能及素质需求调研分别整理出该岗位的主要技能、辅助技能以及岗位素质需求。对相应技能及素质进行梳理,整理出开设的每门课程所覆盖的技能教学。将课程映射到岗位技能及素质要求最好是“1对n”映射,即一门课程对应多个岗位技能或职业素质。这样可以压缩专业开设课程的数量,避免了课程开设过于离散,从而达到“课程聚焦”的效果。

图2 课程―技能映射图

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遵循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化,专业核心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打造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前瞻化、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学生未来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内容要体现岗位特色,使得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打造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职业素质课程将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素养考虑设置教学内容,以体现体系化。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及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规范,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遴选几门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以需定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是“以需定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调研时应着重收集专业行业主要岗位、辅助岗位和岗位所需技能要求及职业素质要求等数据,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

2.人才培养进度计划要紧紧围绕专业对应岗位技能及职业素质,分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及职业素质课三个阶段按技能学习的梯度设置各阶段课程。各阶段课程设置原则为,课程数量少,但课程学时多。

3.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应严格对应岗位具体技能及职业素质项,遵循“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加重实践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理论课程只为实践课程提供理论支持。多余内容少讲,甚至不讲。选取一些核心课程进行校企共建模式,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具体教学过程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实施,以达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效果。[2]

4.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取得专业对应岗位所需的从业资格证书或职业认证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

5.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的学生考核方式。在学生能力评价中,引入过程评价机制、企业参与评价机制、职业技能鉴定机制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核心课程的考核可采用“以证代考”的评价模式,校企共建的课程以企业评价为主。

6.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及时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情况进行修改。企业人才需求调研要做到每年至少综合调研一次,并做到预期后三年的岗位人才需求变化情况。这样可以做到技能培养有前瞻性、不过时。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培养传统的大学生,让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找到专业对口的“第一份工作”,成为企业需要的能够直接上岗的高等技能人才应该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最直接最明确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一个重要而漫长的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思路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宗旨开展,核心就是教学为企业一线岗位服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明确培养目标就不会偏离专业建设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蒙东升.浅谈新时期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23).

[2]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顾东虎,(1980-),男,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工程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及数据存储。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自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难将对社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例如,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冲击公众的教育投资心理与消费心理,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可能影响到高等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发挥等。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何等的重要。另外,一些专业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的毕业生为及时实现就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其择业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已不仅仅是学用一致了,其结果是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日渐减弱[1]。所以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会针对这两方面具体分析进行总结。

一、大学生就业与专业设置的关联研究

首先,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强求专业对口。高校毕业生面临人生就业的抉择,当代大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能否能顺利实现就业,就业能否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及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则越来越淡化了。

其次,大学生兼职、实习的机会日益增多和透明,但岗位与其专业关联度很低,毕业生兼职、实习通道中,选择学用一致的机会和空间不大。

最后,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学非所用的比例相对较大。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毕业生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和生活得以保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高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在总体上我国不是大学毕业生人数多而是适合人才市场的适销对路的毕业生少。供求总量失衡的基本格局让毕业生很难实现大多数专业对口就业;历届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总量逐年增加,给应届毕业生以沉重的心理压力,专业对口就业成为理想;大量毕业生扎堆就业,给毕业生选择专业对口的岗位也增加了难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2]。综合这些因素导致了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二、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间的关联研究

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复合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但目前我们的专业设置太窄,实践教学效果不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动手能力较低,同时也缺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灵活机制。只有继续完善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将来就业状况才会有所好转。

三、以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分析大学生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经济与管理学院一改原先的办学模式,力求创新,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学生,为他们将来就业奠定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在教学上,狠抓日常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办学特色,在全校首创“客户定制”式的合作办学模式;

2.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与一些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3.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等诸方面工作中取得了新的突破;

4.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多次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获得较优异的成绩;

5.创建一流的管理实验中心,下设金融工程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用友ERP实训室、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训室、证券投资实训室、商业银行模拟实训室和商务谈判实训室等8个实验(实训)室。

6.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做到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注重特色、分类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已成为省特色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96.98%,而签约率仅有15.79%。与其他院系相比,应用性强的专业普遍就业率及签约率都很高,纯学术型专业的就业率就偏低一些。而经济与管理学院所有的5个专业的就业率也是有高有低。与其专业性质有很深的直接关系,热门专业、特色专业及应用性强的专业就业率都很理想,也不乏就业率稍差的专业存在。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十分容易就业,但是变动比较大,所以一般签约的比较少;而像会计学专业,签约率就比市场营销的高。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专业结构虽很独特,但是为了使莘莘学子都能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一直不停地在创新、在改革。

四、针对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两方面解决就业难状况的具体措施

1.将专业建设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相结合。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各个学科专业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反映了专业的科研水平,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在进行专业建设大学生培养方案设计中,应当在充分考虑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大专业以及相关领域应用技能教育内容介绍,教学计划中各门专业课程均应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实践项目,将专业见习实践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设为必修课程,使之成为专业就业教育的基础。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入学开始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在低年级学习的时候就开始帮助他们设计职业发展的目标,指导他们正确认识将来发展方向,按照学年进度安排适当的课程,逐步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能力锻炼[3]。

2.校企紧密合作,订单式定向培养,实现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校企紧密合作,订单式定向培养”就是高校与企业以协议形式,确定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至少提前一年进行角色定位,高校按企业对人才规格和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强化企业的实用课程,以实现高校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的目标。因此,各高校要在保持原有就业渠道的基础上,为解决用人单位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和学校培养人才模式的单一性的矛盾,应加快实施“就业基地化,实行订单式定向人才培养”战略,进一步推动学校就业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努力保证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作为新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应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应市场的需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文化素质,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才培养上,大学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加强德育和诚信教育,广泛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各种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使其成为德才兼并的高素质合格人才[4]。

4.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适销对路的有用人才。实际操作能力是一个人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的运作能力。传统的大学教育只注重对理论的传授,对理论的运用关注较少,所以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较低,创新能力不够,以致许多企业发出人才难求的感叹,而大量大学生却是工作难求。这种局面暴露了在中国用人机制转型的情况下,教育与社会接轨存在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是国家按需分配,单位和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因而也不会出现人才的供求矛盾。但是,在今天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上,单位和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他们有权选择合适的人才或单位,对企业而言,它用人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找到给它带来最大利益的人才,那么对毕业生的实操能力就非常看重。

五、总结

解决就业问题,高校一方面不仅要对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创新与改进,同时,大学毕业生也有必要改变“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期望。青年人胸怀远大的就业理想,然而理想必须与现实契合,没有符合期望的工作宁可漂泊待业的行为,如今已显得不合时宜了。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倡导的是充分开发人的自身资源,为坚持高期望而流于无业恰是对自身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高校一些指导就业的专家提出“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思路,不失为明智之策[5]。大学生就业应先求稳定再问收入,在择业时不要拘泥于眼前的第一份工作,而是将眼光放得很长远。

参考文献:

[1]杨春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的分析.职教探索与研究,2011,01.

[2]王永宁.关于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的研究.教育与职业,35.

[3]石晶瑜,白喜文,包常喜.浅谈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就业指导.2009,22(7).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素养;网上平台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通过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并专门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及职业行为习惯,但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依然存在不足:1.企业参与度低。职业素养源于企业,服务企业[2]。但多数高校在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没有与企业高度互动,将行业需求真正的融入校园和课堂,企业只有在学生实习实践时,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向学生展示企业文化,岗位要求等,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职业技能,仍存在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相脱节的问题。2.师资队伍薄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素养教师队伍不稳定,并且多由政治教师兼任,职业素养应紧贴行业需要,但是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对行业动态及岗位需求的了解很少,这也反映出了高校对职业素养培养质量的认识错位。3.教学环境单一。目前,在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但依然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上,将课堂局限于教室上,没有将职业素养的培养真正延伸到岗位上。

二、“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研究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中,共有五个重要的参与角色,即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及教学资源。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针对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也迎来了巨大转变,企业、学校、教师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1.“互联网+企业”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互联网+企业”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企业参与度低的问题,缓解由于地理环境、工作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学校与企业沟通少、学生职业素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脱节的局面。通过互联网,学校可以实时获取行业企业动态,企业也可以随时关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评价及意见反馈,并在招聘时,对学生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全面掌握。2.“互联网+教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互联网+教师”模式可以解决职业素养教师队伍薄弱的问题,学校可以聘请行业企业中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职员作为企业教师,使用互联网将实际工作状态展现给学生,通过企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借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下,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利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数据库管理和双向交互功能,对每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过程进行记录与跟踪,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培养计划。3.“互联网+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学生不能时刻在企业中进行学习,而线上共享解决了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企业将员工的实际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工作状态通过视频、课件等形式在职业素养教育平台上,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反复感受、反复学习的实际需求。

第5篇

纺织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1.主要指标呈现向好趋势。1—3月份,该县纺织、服装行业实现开票销售10.1亿元,同比增长10.3%;入库税收2343万元,同比增长5.8%;工业用电量7322万千瓦时,同比增加4.6%。丝绸、毛纺行业形势较好,染整行业发展平稳,织造、服装行业赢利较少,棉纺行业出现复苏迹象。

2.重点企业技改力度加大。双山集团改变以前一贯做纯棉纱的传统,新开发20多个新产品,新上4台自动络筒机,完善纺纱工艺,扩大织布规模,1—3月份实现开票销售2.16亿元,同比增长28.2%。金港特种纱线公司新开发了棉涤混纺、涤纶粘胶混纺等8个包芯纱新产品,1—3月份实现开票销售8500万元,同比增长17.6%,正在安装两条新生产线。

3.部分企业重组焕发生机。振阳集团被兼并重组后,1—3月份已实现开票销售4612万元,同比增长23%。祥和纺织公司破产重组后,强化内部管理,实行错峰开班降低成本,1—3月份已实现开票销售4971万元,同比增长210.4%。获花服装公司与江苏舜天、国泰等大型外贸公司合作,采取来料加工方式,企业运转正常,销路畅通。

4.不少企业订单较为充足。德威尔公司在3月上旬的上海华交会上取得近8000万元订单,同时打开国内中西部市场,产品供不应求,1—3月份实现开票销售6427万元,同比增加20.4%。金港特种纱线公司在手订单已基本排满上半年。日达印染公司订单充足,承接了盐城60%服装厂的印染业务,今年将重点开拓南京、宁波等地外贸订单,新增订单已排至6月底。华宏丝绸公司在手订单较多,可保持满负荷生产至5月底,一季度实现开票销售1367万元,同比增长224.6%,近期将新上10台提花机。兴阳纺织公司今年已拿到1000吨进口棉花配额,压降了原料成本,企业生产稳定,订单排至5月份。

企业反映当前制约纺织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由于纺织行业劳动强度较高,年轻人宁可选择工资较低的服务行业。该县双山、祥和等企业主要通过提高待遇、吸引老员工返岗来维持员工数量,一线工种月工资涨到2200元以上,用工成本同比增加10%。银丰服饰公司订单充足,由于缺工开台率仅为50%左右。棉纺织企业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70%左右。当前国内皮棉价格每吨在1.8万元左右,比进口棉高出4000元左右,棉纺企业原料成本偏高,导致该县10家小型棉纺企业陷入停产或限产状态。

2.资金周转比较困难。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力度有所减弱,信贷投放节奏放缓,贷款到期续贷周期同比拉长10天左右。融资成本明显上升,所获贷款利率上浮10%~50%不等,中小企业还需承担担保公司担保、质押物监管、银票保证金、银票贴现等多项费用,实际年利率达到18%左右。应收账款回笼明显放缓,出货后30天左右才能收回货款,企业资金周转难度加大。

3.企业利润仍然较低。该县毛毯行业形势较好,原料、产品价格基本平稳,企业有一定利润空间。服装企业多为贴牌加工,产品出口为主,由于国内外贸企业较多,出口价格不高,大部分企业处于微利经营。多数棉纺企业使用的是国产棉,所产32支纱每吨成本约2.75万元,而售价仅2.7万元,高成本与低售价的倒挂导致企业处于亏损边缘;但双山、兴阳等少数企业使用了进口棉配额,每吨有2000多元的利润。闽华织造公司产品销路较好,但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由于锦纶等原料价格上涨、产品价格下降,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

几点建议

1.调整棉花进口配额和滑准税的双重管理限制,对企业使用国内棉给予一定财政补贴,逐步实现国内、国际棉价接轨,提高棉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2.国有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额度,加快审批流程,降低贷款利率上浮比例,免收抵押、担保、监管、顾问等费用,减少企业财务成本,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3.尽快解决棉花加工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目前我国纺织行业在棉花采购时执行的增值税进项税率为13%,而产品销项税率为17%,其中4%的差额由纺织企业承担。国家应统一进、销项税率,减轻企业负担。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班委 职业素质 管理机制

论文摘要: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最终目标,提出“十佳”班委的指导性、激励性、目标性建设与管理机制,并对其设置意义和运作方法进行讨论。

在成功组织的管理要素中,一支优秀的团队必定有一个优秀的管理核心,或者说,组织的核心影响力,对组织的成功起到关键性作用。在班级建设与管理中,作为班主任助手的班干部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体验过某种学生干部角色的孩子,一般要比普通学生进步快,在后期实习和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适应性也更强,取得成功的机会更多。可以说,目标性班级管理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因此,把“十佳”班委建设与考评机制引入班级建设与管理中,对加强班级管理、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养成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1“十佳”班委设置目的

中职学校的和谐德育,从学生角度讲,应定位于适合这个群体特征的教育方法;从社会角度讲,应定位于使这个群体养成适合未来职业准入要求的培育手段。“十佳”班委就是基于此而设置的。

(1)近年来,我校在开展和谐德育、不断改进教育与管理机制的进程中,在班级层面,建立了和谐班级N’项创建机制,在学生个人层面,拓展并完善了“人人做品优生、三好生,人人当十佳生”的成长激励制度,但在学生干部管理层面,仍然停留在“优秀学生干部”评比上。用和谐德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全程性原则来考量原有的班干部管理机制,仅仅是对某个独立角色的评比制度,是对学生个体的归结性激励,没有上升到班干部队伍管理与建设的层面上,也不能完全体现有目标的过程性成长教育理念,更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在其中渗透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十佳”班委建设与考评机制在保留对班干部个体评价与激励制度的基础上,以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为目标,以班干部队伍建设为基本承载,增强了班干部团队管理意识,拓展了班干部管理内涵,其和谐德育的功效而显得饱满和有力。

(2)“十佳”班委的概念更加强调了班干部作为一个群体的组织性、团队性,强化了成员的集体主义观念与团队使命感,提升了优秀学生干部评比的意义,让评比变得少些功利与唯我、少些形式与浮躁,让每个成员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合作中的快乐、感悟踏实中的平和、理解付出中的获取、领会挫折中的福祉,以此强化未来职业人的素质。

(3)“十佳”班委建设与管理机制不但融入了班干部团队潜在的价值诉求,还承载着班集体成长的共同愿景。对每一个学生干部来讲,因有了明确的方向,使得自我管理意识更加强烈,自我教育的行为更加自觉;对班委、班级来讲,班干部工作成效,既与班委每一个成员的素质有关,也与班委的组织力、号召力和影响力有关,又与全班同学的配合、支持密不可分。班委只有把负载着全班同学最基本利益的神圣责任,真诚、负责地承担起来,民主、公正地履行起来,才能获得班级多数成员的信任、理解、支持与配合。所以,做好班委、当好“家”的第一要任,就是在能力所及的前提下,通过班级建设为获取“人心”做好铺垫。实际上,我校和谐班级“N,,项创建机制、以班徽班训为中心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等,催化了“十佳”班委建设与考评机制的产生,而“十佳”班委作为和谐德育体系的重要元素,对促进和谐班级建设、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也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2“十佳”班委建设的具体运作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十佳”班委建设与考评机制包含“十佳”班委评选条件、活动具体要求、评选办法和原则等具体内容,是集指导性、激励性、目标性为一体的班干部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教育手段。

(1)根据“十佳”班委的设置条件,从班干部基本职能到动态管理,从队伍管理制度到和谐班级建设,从班干部以身作则到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从班级建设活动到资料整理收集,从班级特色性管理到学生个性化成长,在内涵延伸上,应力求做到教育引导的“两个树立、三个学会、四个结合、五个懂得”,即,使班委成员树立大局和全程意识,树立反思与创新意识;学会在规范行为中实现效益管理,学会在主动学习中养成好习惯,学会在正视挫折中解决问题;注重基础建设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班委活动与学生会、学校管理运作相结合,统一规范与个性包容相结合,学生主体与班主任指导相结合;懂得助手与榜样的关系,懂得自身发展与团队成长的关系,懂得激励与鞭策的关系,懂得挫折与成长的关系,懂得现实与长远的关系。

(2)在遵循设置条件的基础上,“十佳”班委建设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突出体现教育的指导性、建设的激励性、过程的动态性、发展的灵活性、体验的真实性、成功的共享性和实践的实效性。具体来讲,与和谐班级创建相同,学生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这一活动初始的指导与培训,班主任应承担起全程的引导与教育工作。即在每年10月完成对上一学年学生工作总结表彰的基础上启动本项活动,对高年级以鞭策激励促进再建,对新生班级以示范展示带动班级初建;每年10月至次年6月为实践阶段,期间对新生班级进行包括“十佳”班委、班徽班训创建等内容的班级建设与管理培训,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开放展示等活动,并通过班级管理月总结、学期中段总结等动态性过程,给予达标指导;每年7月至9月为总结评比阶段,评比结果在全校公示;每年10月为表彰阶段。

在具体申报要求上,全校班级都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决定是否申报开展“十佳”班委创建活动,但申报的班级,必须以创建和谐班级为前提。申报班级必须做到:一是要进行班干部动员及召开主题班会,制订班级创建方案,经全班通过后将方案在教室公示。二是要根据班级实际,建立达标管理制度(可融合到班委管理制度中),全体班干部通过。并通过开展“十佳”班委创建工作调查分析(形象管理)等管理活动,及时做好改进、调整工作。三是应重视过程的实践意义,追求创建中自我成长的真正价值,杜绝走形式、弄虚作假。四是积极倡导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校园文化;职业素养

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地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培养有素质、有技能、有文化的劳动者,值得引起深思。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是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和我校就业培训部门与企业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中职 生职业素养缺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组织观念和时间管理观念,不服从企业的规章制度。例如上班迟到、工作懒散、打瞌睡、玩手机、屡教不改等不良习惯与在校时一脉相承;2、缺乏诚信意识,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例如一些顶岗实习生在企业中上 班抽烟、打闹、偷吃仓库商品、许诺的任务不能完成等的现象与在校表 现十分相似;3、缺乏吃苦耐劳意识,工作没有责任心。例如拈轻怕重、无故推托、相互 嫉妒、上班分心等,这从中职生在校劳动、值日、志愿者活 动等可见一斑;4、缺乏沟通合作意识,谦卑好学、服从服务意识不强。例如不敢或不屑与 上级或师傅沟通学习、被动等靠师傅指点、不敢主动与客户沟通对话、与上级顶撞等。这些与学生在校等靠老师,自大封闭的心理特点相似。5、缺乏自信,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奉献精神不足。例如不敢主动承担工 作任务,做这个不行做那个也不行,胆小怕麻烦,只顾自己不顾队友,得过且过,工作没有规划,没有目标等。

二、中职校园文化的特点及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感染学生,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校园文化具有多种功能,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课外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校园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功能。中职学校作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场所,中职学校不但要进行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的教育,还要进行思想道德、社会规范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水平、文明素质得到提高,使他们的身心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激励功能。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身处其中的教职工和学生都能起到一种激励作用。首先可以使教职工热爱学校、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对教育工作充满感情。其次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非常突出。通过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随着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逐渐的提升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三)导向功能。校园文化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起到积极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综合素质,为学生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成长之路,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正是校园文化导向功能发挥的结果。

(四)凝聚功能。校园是一个不同个体的集合,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个体思想、心理和行为在这里交融、碰撞,甚至产生火花。通过灌输、引导、启迪、熏陶,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个体,影响个体心理世界,从而使个体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全体师生凝聚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愉悦功能。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具有教育性,而且还具有娱乐性。学生的精力一方面投人到学习之中,另一方面又将过剩的精力投人到课外活动之中。校园文化就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寓教于乐的场所。

(六)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社会化的延续和缩影,使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上受到影响,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倾向、精神状态、道德观念与集体的、社会的需要相一致,实现心灵、精神、性格的自我塑造,达到社会化的目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社会化作用是一个长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塑造过程。

三、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职学校作为社会一线技术人才的职业技术培养机构,其职业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必然有别于其他学校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职业特色。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

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中,学校要注意创建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加大在校园文明环境硬件建设上资金的投入,美化、绿化校园,逐步形成忧美、恬静、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文明环境,用 “润物细无声” 的形式把择业观、职业理想等根植在广大中职生的心中和实践中,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境界,领悟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

(二)严格规范制度管理

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和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要严格按照校内秩序和职业环境需要制定规章制度,奖优罚劣,保证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训的良好秩序,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和延续。要通过强化管理的教育功能,推动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注重师德与教风建设

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教师的政治立场、品德修养、敬业精神、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和日常的行为举止对学生都有着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特殊的职业身分,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文体活动、为人处事等方面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高尚的道德品质来影响学生。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生活的主旋律,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参加,它像一种无形的模具,引导着人才的塑造。校园文化经常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为载体体现出来,将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锻炼。

(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进企业文化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更加亲近,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激励和渗透作用;反之,校园文化建设对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辐射和促进作用,校企合作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韩有怀,戴东英.创新中职校园文化[J].中国职业教育 2003

[2]韩有怀.谈创新中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2005

第8篇

关键词:护理专业 职业素养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85-02

《护士基本素养》是我院护理专业在整合《护理学导论》、《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和《护理伦理》三门课程之后形成的一门新课程,是我院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并进入护理专业,逐步建立深厚的专业情感,重点培养学生在伦理法律、人际关系以思维行为习惯方面的职业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的后续课程有《常用护理技术》、《内科护理技术》、《外科护理技术》、《妇产科护理技术》等,该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基于职业素养的构建,设计高职护理专业《护士基本素养》课程,可有效培养高职护生基本的职业素养。

1 课程设计的背景

在课程改革前,我院护理专业开设的相关课程有《护理学导论》、《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伦理》等,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在于:(1)课程数量、种类多导致课程体系庞大杂乱,各课程在整体上缺少必要的联系。(2)各课程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复,与实际岗位需求相脱离。(3)担任各课程教学的教师相对独立,不利于师资队伍的优化建设。尤其是在2007年我院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后,护理专业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改革力度较大,这样的课程设置不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因此,整合、改革这三门课程势在必行。

2 课程内容设计

2.1 校企合作开发护士职业素养内容

职业素养是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职业思想(合作态度)、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前三项可称之为隐性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基本和核心的部分,而职业技能可称之为显性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具体手段。

以护士职业活动作为开发的参照点, 根据职业素养的类别选择不同的开发方式,与工作任务有关的职业技能方面的素养主要由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进行开发,这一部分的职业素养内容与职业能力运用有关,相对来说行业专家比较熟悉;基本的职业素养则主要由我院教师参照襄樊地区多家医院的纪律规范、医院文化等各种材料进行提取组织,并与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及护理专家进行研讨修定。

2.2 根据职业素养内容进行课程设置

选取职业素养中的前三项内容,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职业思想(合作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进行本课程的设置,根据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职业素养内容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2.3 根据职业素养要求选取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对应护理岗位的需求,以构建职业基本素养为主线,对《护理学导论》、《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和《护理伦理》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序化,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具体设计方案见表1。

经大幅度整合后形成的新课程《护士基本素养》更加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应护理执业要求,既突出了应用性、实用性,强化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又便于压缩课时,将更多有效的时间用在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中。

3 教学手段设计

3.1 创设情境教学模式

职业素养是没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它依附于具体的职业行动和职业情境得以存在,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素养必须与具体工作任务和职业情境结合,即在什么样的职业情境中,通过怎样的职业行动得以体现。在伦理法律和人际关系两个课程单元中主要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创设关于护理伦理、护理法律及护理人际沟通方面的情境教学库,把相关的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都设计在具体的、有逻辑联系的情境中,然后把学生放在这种情境当中去体验问题的由来和问题的本质,根据新掌握的概念知识和原有的知识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2 广泛运用案例教学

在对护理岗位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和整理教学案例,编制与现实护理工实践紧密相连的、生动直观的、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教学案例,通过在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力度,让学生了解护理实践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3.3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适当采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生动。例如在“护理专业及发展”的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南丁格尔电影及先进感人的护理事迹与人物等,能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增强职业信心。在“护士素质与礼仪”的教学中通过图片与短片,能直观地展现白衣天使的形象美与行为美,触发学生的心灵。

3.4 利用角色扮演、分组学习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划分学习小组,让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各角色所承担的工作与感受。如在护患沟通中,可让同学分别扮演护士、患者、家属等,在创设的情境中完成相应的任务,锻炼学生运用护理知识的能力和技巧。

4 考核方式设计

从多层面、多维度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强化过程性学习情况,弱化期末卷面考试,重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和考核,将考核融入各种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在《护士基本素养》课程考核中,从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出发,着重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构建情况,考核方式从单一的期末笔试转向平时过程性考核。本课程考核方式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两种方式。

本课程考核总成绩各考核项目及其分配比例如下:

总成绩(100%)= 期末考核(50%)+过程考核(50%);

过程考核(50%)=基本知识测试(10%)+案例分析报告(15%)+礼仪考核(15%)+考勤及作业(10%)。

其中期末考核以课程标准中的考点为核心组卷,记卷面实得分;礼仪考核以实际考核成绩记分;基本知识测试成绩记平时4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案例分析报告按得分高低只记得分偏低的4次;考勤及作业完成情况以教学过程中的记载为主。

参考文献:

第9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素质 环境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竞争的加剧,各行各业对其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调了要将素质教育特别是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高职生的素质教育主要以职业素养养成为实现途径,培养高职学生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因此,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也必须要把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等的培养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做好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环境建设,是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内涵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一部分高职院校不仅设计建设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案,还完善并建设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基地和机制,可称之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环境建设。本文重点通过剖析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机制、措施、成效等,探讨职业素质养成的环境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氛围感化——企业文化环境建设

职业素质是指从事某个职业的人自身所具备的适应此职业的内在自身条件,是否适应主要是取决于职业素质能否达到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不同的职业对其从业人员又有不同的要求。职业素质的培养既离不开内因个体倾向的优势作用,又要靠外因教育灌输和氛围熏陶的影响,按照学生将来职业方向的培养要求,在职业教育的环境建设中注重渗透行业和企业的特色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首先,要紧紧抓住新生始业教育这一环节,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专业教师、优秀校友举办讲座和现身说法,让学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喜欢所学专业,热爱所学专业,把专业思想和职业愿景联系起来。其次,要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注重融入行业特色和企业文化,通过校园楼宇冠名、企业理念与文化上墙、校友风采展览等,直观展示优秀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理念外化式的教育。再次,要把企业优秀文化模式和技术优势引进学生的第二课堂,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和形式,深化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把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最后,要把知识讲授、问题研讨、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通过举办行业、企业的优秀人士对话访谈,学生亲自采访杰出校友、成功人士,邀请已毕业的本专业优秀的校友或者业内知名成功人士讲座等,实现未来自我形象的理想塑造,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自豪感。

二、品德优化——职业道德环境建设

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不同的职业对职业道德的内涵和要求也不尽相同,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确立职业信念,调整职业行为,追求职业理想的根本保证。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核心,高职院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注重职业道德培养为重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

职业道德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引导、培养和养成训练,无论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还是职业道德的养成,也都需要与其相匹配的职业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因此,高职院校应十分重视校园德育环境建设,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的基地和环境建设,为有效开展职业素质养成搭建平台,充分发挥隐形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就有高职院校设计了以诚信文化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环境建设项目,以技术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拓展环境建设项目,以仪表形象为核心的职业礼仪培训环境建设项目,建设了供学生开展职业素质教育与实践活动的职业素质养成基地。

职业素质养成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了硬件保障,同时也促进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提升的机制建设,通过软、硬件建设营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素质养成氛围。以诚信文化为核心的金融职业道德环境建设,把诚信教育和行为观测、考核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提升学生诚信意识和诚信品德。在诚信观察中,建立了观测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诚信品德指标、诚信生活指标、诚信经济指标、诚信学习指标和诚信就业指标等项目,一级指标下设二十多项二级指标,如诚信概念认知度调查、个人日常诚信行为态度调查、对待他人诚信行为态度调查、言行一致情况调查、体育器材借用偿还情况、诚信伞丢失情况、助学贷款还贷情况、诚信考试情况等,通过实测和问卷调查获得二级指数,并定期对比诚信指数。构建以诚信文化为核心的金融职业道德环境,不仅推进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更有效提升了金融“职业人”的从业能力,从而有助于其职业能力的更好发挥。

三、业务深化——职业能力环境建设

素质靠养成,能力靠训练。无论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还是职业素质的养成,都需要营造业务能力深化的氛围和职业能力提升的环境。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既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遵循市场规律,既要符合社会需求,还要考虑学生个人需要,按照职业发展对职业人的内涵要求来培养高职学生,不仅使其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而且还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人的新要求。  能力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实践教学提高职业能力的必然环节。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环境建设,通过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实训基地条件,把模拟仿真教学和真实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注重普通性培训和通用性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通过专业实训、岗位实习和顶岗实践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对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补充,它更强调现场性和专业性,它能保证学生实践训练的真实性,在从业人员的专业指导下,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学校要注重与相应的行业密切合作,借用企业和行业的师资力量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业务能力。高职院校还应重视把职业教育向企业延伸,鼓励一些技术上先进、经营上良好、又热心与高职院校共同创新的行业和企业单位,吸引它们参与到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中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生产和服务的第一线为行业和企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展示高职学生的职业才华和能力,也为今后的求职和从事职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技能强化——职业操守环境建设

有了正确的职业意识,并不等于有了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职业操守的培养是确保高职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保障。在职业操守养成环境建设中,不单是学生实习、实训的硬环境建设,更重要的是学校与企业、行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实习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的软环境建设。

激发高职学生职业兴趣是培养他们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前提,职业兴趣有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提高反过来会激起更高的学习兴趣。鼓励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兴趣的学生社团的建立,把高职院校的学生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与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职业素质提升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组织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职业素质培养活动和竞赛,寓职业教育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塑造职业形象,提高职业能力。通过开展技能尖子培养工程和举办技能竞赛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带动学生学习技能、练习技能的兴趣。加强学生技能协会的指导和训练,带动广大同学参与技能训练,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五、仪表美化——职业礼仪环境建设

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会的交往和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社会越进步,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更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同样职业人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更需要有其相应职业礼仪的要求。职业礼仪是职业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应在做好专业、能力教育培养的同时,要在确保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训练和培养,注重学生的具有职业特色的职业礼仪培训和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积极构建立体化职业素质养成平台。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