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27: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物业管理的服务意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打造个性化服务
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客户满意,如果能让顾客感受到别样的服务和温馨的服务,那么业主会由衷赞美物业公司,从而形成良好的口碑,也给房地产商带来更积极的影响。在服务意识下,物业管理应该注重个性化服务和针对的展开。由于服务是一种动态的产品,并且服务也是不能具体量化的产品,它关系到很多小细节,从而顾客的需求不断变化,服务的内容和方案也需要不断改变。所以,物业公司应该更多地了解客户的本质需求和特殊需求,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需求组合,完善有偿服务措施,制定相应的服务套餐,使得顾客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也能提高业主对物业公司的满意度。
(二)拉近服务距离
服务,是心与心的沟通。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要采用合理而有效的沟通手段,填补业主需求和现实服务水平的差距。任何服务工作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而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利用服务意识,不断采用有效的沟通手段,融合与业主的关系。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定期上门拜访、召开居民委员会、定期进行顾客服务评价调查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沟通方式,不断改进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通过沟通,使得业主能够感觉到服务的温暖,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促进物业管理人员与业主能够达成共识,相互配合工作。
(三)提高员工满意度
服务的最终目标,就是顾客对服务态度、服务内容、服务质量都感到满意,服务意识的培养,其目的就是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而为了提高业主的满意度,就需要从物业管理员工着手,提升员工的满意度,才能提升员工服务业主的满意度。因而,物业管理公司应该注重对员工服务满意度的提升,重视对员工的服务营销,从而有效提升管理的质量。
二、树立服务意识加强服务对策
(一)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树立和加强服务意识,首先必须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以人为本,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从内心将服务业主作为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并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物业管理公司要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员工的综合素质,注重对员工职业操守和道德礼仪的培养,注重对员工个人素质进行提升,注重加强员工与业主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注重培养员工的服务亲和力。树立服务意识,就需要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包括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责任的培养和提升,使得业主能真正体会到物业管理公司的贴心服务,并且感受到以人为本、业主之上的服务内容,从而赢得业主的赞誉和良好评价。
(二)加强企业自身管理
物业管理企业,也具有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管理在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物业管理公司也应该加强对自身企业的管理,联系实际需要,结合现有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物业管理过程中,应该对成本进行合理控制,并合理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现有员工的潜力,使得一专多能的员工能完成多种任务的工作,合理精简内部组织机构,并树立员工的节约意识,最大程度上实现有效资金创造更多的效益的目的。
(三)及时处理客户的投诉
由于物业管理是服务性质的工作,并且业主的思想和想法存在差异性,所以在管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令客户不满意的地方。基于物业管理工作中的服务意识,就需要物业管理公司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客户的投诉。对于业主的投诉问题,要切实吸取业主的意见,并正视业主的各种投诉,从态度上、行为上及时处理和解决客户的疑难问题。
三、总结
【关键词】加强管理 电力企业 现代服务意识
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电网公司的新体制运营及打破垄断、多家争雄的竞争态势,决定了电力企业必须面向市场,深化改革,强化服务,牢固树立以发展为主线,以优质服务为宗旨的管理理念,以崭新的服务面貌树立起崭新的企业形象,从而去赢得市场,促进发展。当前,如何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电力服务,针对目前的现状及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 传统电力企业管理模式下的客户服务理念
在电力企业的传统意识形态下,与用电客户通常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由这种关系引申出的服务意识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形成各种矛盾。如不能满足客户越来越专业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例如,不能满足某些用电客户对电能质量和连续供电的特殊要求;不能满足某些用电客户对电力谐波和电压闪变等极特殊要求,不能为其提供稳定用电;不能形成对此类客户的吸引,不利于扩大用电市场,扩大忠诚客户群体等。
电力企业是被动地产生互动,而不能主动地对用户提供业务指导、服务和技术支持,即需求侧管理系统尚存在诸多管理漏洞,面对新形势提出的对用电客户要做出现代服务意识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有效扩大供电企业服务范围和提供有深度的服务,如不能减少客户的付费工作量及时完成网上电费划拨等。
二 打造电力企业的现代服务意识
电力体制打破了行业垄断,引入了市场竞争,加快了电力市场化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力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作为面向社会各行各业、服务千万家的电力企业,这种变化意味着电力企业必须将传统供电管理的服务意识转变为电力营销服务,加强营销意识,逐步建立起一个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服务体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坚持质量方针,确保电能优质可靠
一是加大电网改造力度。建设、改造好城网和农网,确保电能优质可靠。二是努力实现可靠供电。坚持科技创新,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三是确保安全连续生产。积极开展安全与经济调度,推行高峰季节零计划检查和零点检修,全方位地抓好安全生产,采取切实措施,减少社会触电伤亡事故,保证客户用电设备使用安全。四是大力提高供电质量。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采取无功优化、电网改造、有载调压、监测考核等措施,提高供电质量。
2.坚持文化方针,树立良好形象
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要抓好两个方面的结合,花大力气提高客户满意率。
一是切实转变服务理念。以观念创新为前提,树立“物超所值服务”等先进理念,把过去“以安全生产为中心”转到“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上来。二是加强信息沟通交流。建立顺畅的供需沟通渠道,向客户提供咨询受理、告知服务、投诉举报及按规定向社会公布电网调度信息,加大供电服务工作的透明度,以利于客户的有效监督。三是强化新闻舆论宣传。将企业有关信息及时有效地传播出去,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了解,争取他们的理解,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满足客户需求,确保服务方便快捷
第一,业务流程再造。创新业务流程,简化工作程序,让服务更加方便快捷乃是电力营销的要义之所在。具体包括建立快捷方便的报装接电程序,完善快速反应的故障保修服务机制,发挥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功能。要从组织机构、功能、管理效率、人员素质等方面入手,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原则,按照“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和模式来设计组织机构和流程,重新审视和设计用电客户的业务流程,看看每一个环节是否真的必要,该删除的要删除,该合并的要合并,尽量减少客户办理业务的手续和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第二,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一是开展指导。通过操作演示、帮助培训等途径指导客户熟悉新电气产品的结构、产品的性能、用途和方法。二是开展可靠。指导客户掌握正确的用电操作方法,以及如何保证设备可靠、经济运行的技术知识和设备检修时的安全注意事项等。三是开展及时,客户一旦有故障停电,无论是供电方还是客户本身的原因,都应提供及时恢复供电的服务。四是开展善后,凡因供电质量原因造成客户电气设备损坏的,应提供修理服务或赔偿服务。五是开展需求,即电力需求侧管理,帮助指导客户减少电费支出,减小电网峰谷差。
第三,实施品牌服务战略。按照“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提供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服务。开展售前服务,要及时做好供电业务信息、技术咨询等服务,提供电话预约上门办理业务,为客户选择最佳供电方案;开展售中服务。要指定专人定时定期,通过电话或上门走访客户,了解供电质量、服务、价格等情况,指导客户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开展售后服务,要帮助客户做好设备检修和全天候故障抢修服务,努力满足孤、寡、独和残等弱势群体的用电需求,提供上门服务和方便客户缴费服务等。
4.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
进行客户档案管理,不仅仅是收集、存储有关客户资料,更重要的是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充分利用。客户档案的内容取决于客户服务的对象、目的与企业决策需要,以及企业获取客户信息的能力和档案管理成本等。供电企业客户服务对象是多种多样的,从交易方式上看,有个人购电户、中间商(生活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和大用户;从交易关系上看有潜在客户、现在客户和曾经有交易业务的客户。所以,客户档案应包括以上各类客户的信息资料。
三 客服人员努力提高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客户期望值与最终获得值之间的匹配程度。客户的期望值与其付出的成本相关,付出的成本越高,期望值越高,客户参与程度越高,付出的努力越多,客户满意度越高。
电力系统客服人员是直接面对客户的,是电力系统对外形象的一面镜子,也是电力企业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第一线。电力系统服务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服人员。对于电力客服人员来说,提高客户满意度首先要从打造客户服务意识上下工夫。只有树立服务至上、客户至上的原则和电力营销的现代客服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客户满意度主要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弄清用电客户的需求,并设法尽量满足使其满意;二是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及时使客户得到满意时,将这些需求汇总上报给电力公司以便其对某些方面做出调整,在最快的时间内为客户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四 结语
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因为精益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成就。
2005年,我在TGPM旗下的爱美迪任生产经理的时候,曾经用精益生产方式主持过流水线改造,一个季度下来连续扩张了3条流水线,人工成本节省了10%,采购成本节省了8%,最重要的是生产周期缩短30%。这是我管理过的生产企业从未有过的大改进,我也因此受到了总部高层领导的嘉奖,也因此使我对精益生产方式带有深厚的感情。
其实,中国1981年就引进了精益生产模式。上海通用汽车就是精益生产在中国成功的为数很少的一个样板。中国民族汽车也很早就采用了精益生产,但是至今明显见效的很少。
与精益生产在中国的命运相反,在日本、美国,精益生产显示出了其强大的活力。记得在《精益企业》(《Lean Transformation》)中,作者布鲁斯•A•汉德生和乔•L•拉科分析道:“为什么要实现和达到此(精益转化)目的会如此困难呢?”作者把它们归结为利己主义、个人的日程安排、缺乏理解、办事总盲目墨守于传统方式和过去的做法等几大原因。
我汽车行业的工作时间不长,与汽车行业的同事还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清楚精益生产在中国除汽车行业外都没有什么成效;分析精益生产在其它行业之所以见效不大的原因,认为有两大盲点和误区,即两大问题:
一、 领导和执行力的问题,系统建立前没有沟通好,一旦系统建立,没有彻底贯彻执行,执行后没有跟进、坚持;还有领导的权力观问题和简化管理问题。
二、 人的问题,包括冗员的问题,罚和恐吓员工的管理手段问题。
这两大问题,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
领导和 执行力的问题
在国内就服装行业,有些大的公司也运用了精益生产的一些做法,比如说:有一定的标准作业程序,有建立看板管理,有5S等等.但是,见效甚微,究其原因还是对精益生产的理解不够,很多现场执行经理并不是真正懂精益生产. 标准作业、SOP等,好些企业都有白纸黑字写进了各种管理手册中去了; 看板也做得很漂亮,但关键是:基层管理和员工都明白吗?能按标准执行吗?执行后能否长期坚持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标准作业、SOP做得不够好,没有细节量化,不适合长期应用,不能省工省力,员工不愿重复照做;更重要的是:员工没有明白,精益生产的精髓就是:永无休止地追求进步。这要靠理解、彻底执行和不断坚持跟进,还有自我改善.
很多服装企业的骨干员工都是老员工或是家族式的人员配备,他们原有的方式和思维也给精益生产方式的推行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对标准作业和5S等制度提出抗议,认为没有必要,限制了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我曾花了3个月的时间,在一家服装公司建立了标准作业。当我们开始试生产的时候,我发现95%的工人都没有完全按照标准作业操作。尤其是那些公司的老员工(中层管理),害怕失去自己的权力,每个人都不觉得应该按照标准作业工作,而全厂统一的标准作业系统只是为了使老板满意,使管理阶层满足。其实,标准作业是非常简单的,大概正因为简单,众所周知,所以很少有人重视它。我又花费了2个月的时间让工人们了解标准作业的重要性和它对未来的影响,标准作业会使我们企业的成长和业绩完全超出其他同行的工厂。
一段时间之后,公司有部分班组长开始体会到了彻底执行标准作业后带来的效果以及改善的好处。员工也因为能将此标准传授给他人而非常自豪。尤其是当他能眉飞色舞地告诉后来人,他是怎样从一年前刚开始做标准作业时每分钟完成10件到现在能增加到15件的改善历程。对他来说,对公司来说,这都是成功。如果每个员工都能用标准作业来改善,公司怎么会不成功呢?问题是:服装本身的变化给执行标准化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它要求管理层和员工能有比其它行业更灵活的头脑;而从事服装行业的员工大多在文化水平上有欠缺,这就造成服装行业在5S、标准化、精益生产等方面更难推行和应用。因为我们欠缺优秀的团队成员。虽然我们应用了精益生产,但其效果甚微。
这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像中国现在的一些企业一样,操作了一段时间后,就不能坚持下去了,那当初费那么大的劲去建立这个系统就是浪费。
领导的权力观和简化管理
中国一直有句话,形容领导的权力观,叫做: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而有些公司的领导,即使设置了标准作业,可还是事事亲历亲为,可能是不肯放权,也可能是不放心,怕手下人做不好。
还有的管理者很少到生产车间去,每次去现场,要么是给下面主管天大的面子,要么是走马观花地看不出什么问题,要么只是为下属和工人演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高层管理者是随时要去工厂的。工厂是质量的创造地,在整个公司中占有战略性的地位。高层管理者去工厂,了解标准作业的推行状况,观察看板的执行状况,考察5S的执行情况,检查库存情况等等,然后在下属汇报工作的时候就有了很大的发言权。在制定战略的时候,是要把工厂里发生的各种细节考虑融合的。
关键词:高校物业 管理服务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95
1 高校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
高校的性质决定了高校的物业管理具有行政性,这是它与社会物业管理的最大区别。很多高校建立了物业部门,从形式上看,物业和高校是分离的,但是高校习惯性地把后勤当作学校的行政部门,后勤的主要领导由学校的人员担任,高校物业编制人员所享有的福利待遇以及任免等由学校进行直接的管理,在权利归属方面,物业和高校没有完全地分离。高校的物业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的运行模式进行实际的管理,制约了它的发展。
1.2 从业人员的结构有待完善
现阶段,高校的物业管理在人员结构方面不合理,缺乏专业性的人才。现在的物业管理在编人员年龄较大,没有接受系统性的培训,知识比较老化,专业的技术人才缺乏。为了节省成本,部分高校物业雇佣外来务工人员到学校工作,这些人员的知识水平较低,对新知识以及新技术接受得比较慢,高校物业的管理人员服务水平以及观念比较落后,与社会上的管理模式无法实现接轨。
1.3 员工的工作理念比较落后
高校的物业管理人员在服务理念以及经营上没有实现社会化,对高校的物业发展造成影响。高校的物业管理缺乏竞争的意识,物业管理不能激发出活力。现在,高校物业实行的是有偿服务,很多学生以及职工对这种做法不理解。
1.4 经费缺乏
高校的物业管理资金通常都是由学校行政拨款,经费比较紧张。现阶段,物价一直上涨,成本较高,高校的物业管理只能压低成本,经费处于长期缺乏的状态,工作效率较低,运行比较缓慢,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2 高校物业管理服务与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措施
在新的时期,高校的物业要想激活发展的动力,必须注重管理服务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高校的物业应当进行改革,健全组织,实现职能的转变,完善管理机制,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监督,采取多种经营手段。
2.1 形成竞争机制
在高校的物业管理中,人才因素起到很大的作用。应选拔优秀的人才,引入高校的物业管理中。管理者在管理中应当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人所起到的作用。加强对人的重视,首先应当增强业主的权利意识,加强自治管理,让广大的群众参与到物业管理的过程中,降低物业管理的难度。高校的物业管理部门应当充分依托高校的人力优势,引进人才,并善于运用人才。
物业管理部门要想充分激活员工的潜力,需要引入竞争的机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员工的编制、岗位以及职责做好分工,加强岗位的管理,做好职能的分配工作,对于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按照岗位制定薪资,根据物业管理的目标进行量化考核,引入竞争机制,合理地调配员工。管理者应当根据员工的特点,充分发挥员工自身的优势,关心员工,为员工提供相应的保障,如购买社会保险等,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塑造良好的物业形象。
2.2 降低投入成本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经营的原则是小投入,高回报。高校的物业管理也是如此,应计算成本,降低投入,提高效益。对于物业管理,学校投入的经费有限,仅仅延续收取物业管理费用的方式难以取得经济效益,高校的物业管理公司应当注重提高物业管理的水平,应用新的物业管理手段,节省成本,加强管理,实现管理与效益的统一,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使高校的物业管理实现良性的运转。
高校的物业管理公司是经济实体,具有法人地位,使管理、服务与经营成为一体,是有偿化的劳动。现在高校的物业管理还没有形成可以遵循的管理模式,但是,物业公司可以借鉴社会物业管理的经验,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断完善,并探索适合学校的管理模式。
2.3 完善人才建设
高效优质的物业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物业队伍。要想实现物业管理的现代化,应当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的物业应当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资源以及人才资源,发挥高校的优势。高校的物业管理应当注重引进专业人才,对物业管理人员加强培养,为员工创造学习的机会,学习新的技能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物业管理应该把员工的培训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形成培训人才的机制,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高校的物业管理部门可以为物业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同时选择部门优秀的人员接受专业的培训,鼓励员工参加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能。与此同时,与物业管理的示范地区进行相互交流,通过学习以及交流,提高管理的水平,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的质量。
2.4 完善服务
从服务行业的角度来讲,物业管理属于第三行业。要想实现物业管理的经济效益,必须抓好服务的质量,通过服务促进管理,通过服务创造经济效益,为住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物业管理的对象是高素质的群体,他们对物业服务的要求比较高,因此,高校的物业管理应当突出服务的精神,提高服务的质量,如注重服务态度等。使物业管理实现市场化,进行科学化管理,注重提高服务的质量,增加娱乐的设施,拓宽服务的项目,进行多种便民服务,为业主提供方便。
3 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的物业管理部门应当具备提供完善服务的态度,实现服务方法的创新,提升服务的质量,拓宽服务的范围,开拓新的服务项目,强化服务的意识,为住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使高校的物业实现管理服务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大宇.试论高校物业管理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J].高校后勤研究,2012,(6).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下各预算单位使用资金不再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而是在预算部门年度预算的基础上编制月度计划来管理,预算部门自主决定预算资金的使用,财政部门经国库单一账户通过直接支付(工资支出、购买支出等)和授权支付(零星支出和未纳入直接支付范围的购买支出)两种方式拨付给商品或劳务供应商。在这种体制下,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库集中支付下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益处
(一)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前,各个事业单位分散开设资金账户,资金直接拨付,这导致一些单位存在资金的沉淀闲置,另一些单位存在资金缺口的问题;同时由于资金通过预算批复额度直接拨付给使用单位,导致其对于预算编制并不重视,而仅仅着重于预算资金的申请,这使得预算资金使用的计划性不强;另外,由于资金是分散在各个账户当中,无法发挥出政府资金宏观调控的作用,且过长的资金支付中间环节,也使得资金的支付效率很低。这些都限制了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而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施则是这些问题都有所缓解。
(二)有利于加强资金使用监督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财政资金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管理,相对于原来的分散管理,更能保证其安全性;另一方面,资金的支付不是由事业单位和供应商的联系,而是通过财政部门直接支付,这也有助于防止腐败的发生。
二、国库集中支付实施中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和准确度不高
由于受过去传统财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对预算的编制依然不重视,预算的编制停留在形式上;但是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下,预算的意义明显提升,从资金的报批,资金的使用到最后资金的支付都是以预算为依据的,预算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单位年度财务运转,这就对预算的编制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各事业单位对预算重视的程度不高,导致预算的编制不准确,使得实际批复和使用的资金在实际实施时差额过大,不得不追加预算,同时,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停留在一级预算上,并没有完全细化到基层,导致授权比例远远低于直接支付的比例。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完善
一方面是很多单位认为预算编制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编制预算的任务交由财务部门单独负责,并没有完全推开全面预算;造成其他部门的参与性不强,对于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不利的,同时,也加重了财务部门的压力;另一方面,当前大多数事业单位使用的预算编制方法采用基数+增长来编制的不在少数,而零基预算并没有完全推开,这样的编制方法虽然实施起来比较简单易行,减轻了各事业单位的压力,但不利于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三)预算的法律地位
严格的讲,财政预算体系内的各事业单位编制的预算,应该是经过同级人大批准后实施的,这样的预算才具备了其法律地位。然而,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预算单位的预算在当年年底编制完成后报批,而人大则在次年三月份召开,批复后的预算到达预算单位则又有一段时间的延迟。可以说,在批复前执行的预算从法律上是不具备正式的法律地位的,这对于加强法制建设是不利的。
(四)预算审计不完善
1、重视预算执行审计,忽视预算编制审计。审计部门重视预算执行审计,而忽视预算编制审计的做法,使得在预算执行之前没有一个较为扎实的可执行预算,或者说预算编制审计的忽视导致了预算源头管理工作的缺失,这对于预算管理,对于国库集中支付体制的完善是不利的。
2、预算审计工作不扎实,审计效率不高。这主要表现在审计部门在进行预算审计时日常工作资料的积累和收集工作不扎实,导致审计效率不高:一方面,预算工作的开展在审计部门工作当中没能完全纳入到一般的审计工作当中,导致相关资料的收集不完善,使得在开展预算审计时需要重新收集;另一方面,预算审计工作具有年度连续性,审计部门对于历史资料缺少必要的分析,没能将审计数据进行详尽的年度对比,导致分析方法效率不高。
三、相关对策
(一)强化对预算编制的重视程度,细化预算
对于这一问题,各事业单位首先应该认识到国库集中支付在加强宏观调控,预防腐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的实际意义,同时应该了解国库集中支付体制当中预算对于单位财政支出的意义,统一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切实认识到预算编制可行性与准确性的重要性,摒弃过去的传统思想,将提高单位预算编制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上,这主要是在政治上对预算的编制有一个把握,此外各事业单位应切实意识到只有预算编制质量提高了,才能保证单位的顺畅运行。提高预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从常规支出项目来说主要是科学分析历史数据及政策调整,在历史额度基础上做出调整;从非常规项目支出来讲,则主要是把握单位下一年度项目实施的基本安排和支出资金额度的细化,当然,从宏观上讲,预算科目制定单位也应该及时对现有的科目进行细化调整以适应国库集中支付体制的实施。
(二)完善预算编制方法
对于国库集中支付下的事业单位而言,一个完善的预算方法对于提高预算可行性和准确性都是至关重要的,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就是解决全面预算和零基预算的推广上,及从思想上认识到预算的编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问题,同时是其他部门的问题,各个部门应该配合财务部门,积极地参与到预算的编制中,这样对于切实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和预算细化都是有利的;而零基预算则是提高预算编制责任心前提之下,切实编制单位预算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督促预算单位从资金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单位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去编制预算。
(三)改进预算审批模式
改变预算年度的历年制为跨年制。我国的预算年度是1月1日到12月30日,即历年制,但审批预算的各级人大一般都是在3月或更晚一些时候开会,这使得前几个月的预算执行缺乏法律依据。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实行跨年制,这样可使预算草案在预算执行前就得以通过,全年的预算都有法律依据。
(四)完善预算审计
从广义的范围来看,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单位本身的财务完善,同时外部单位对其预算进行的约束和督促也可以说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各事业单位的主管审计部门应该加强对其预算审计的管理,尤其是应该加强预算编制审计的工作力度,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应该对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依据和标准做详细的考证,对经费定额的合理性做详细的分析,同时特别应该关注预算的编制是否是在相关政策的范围之内量入为出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对其真实性和详细程度做一个科学评价。
预算审计并不是独立的工作,审计部门开展其他审计,如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建设项目审计时应该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或者说将预算审计纳入各类审计范围当中,对于其他单位的检查数据及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数据的收集也应该作为预算资料来源。同时,应该注重审计历史数据的系统化整理和科学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问题,这样才有助于各事业单位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董于静.国库集中支付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0).
2、王云祥.当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时代金融,2008(4).
3、陈富强.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问题及对策建议[J].时代金融,2008(11).
4、唐苏萍,英学军.基层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的运行问题探讨[J].武汉金融,2008(9).
“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发育相对不完善的内陆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需要政府、企业及行业组织相互联动,其中政府在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市场、创新运行机制、催生物流产业方面的管理和举措至关重要。
一、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内陆城市加快发展的内在需要
现代物流是指原材料、产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这种有效流动和有机结合,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整合集成各种物流资源为手段,以降低物流总成本为目标,以流通和消费为对象的服务过程。因此,基于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物流与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传统物流有质的差异性。传统物流在其运作范围上是微观的,资源是分割的,成本高,效率低。现代物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强调资源的整合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改造传统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等行业,提高行业发展的科技内涵,实现整个行业的产业创新。现代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被发达国家和地区近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物流产业规模已达1万亿美元,为高新技术产业的2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日本物流产业规模为35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每增长2.6个百分点就带动经济总量增长1%。目前全球物流市场总额已达3万亿美元。巨大的物流市场规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交易保障,推动着社会生产方式、流通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物流产业符合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我国,19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四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已基本形成,即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等城市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以厦门、福州等城市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以沪、宁、杭、甬等城市为中心的长三角物流圈,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物流圈。现代物流业对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条件,成为这些地区投资硬环境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有20个省市的30多个城市已经和正在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及配套的扶持政策。作为内陆城市一般都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湖北襄樊、安徽蚌埠、河南焦作等城市,都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这些内陆城市要招商引资、增强城市功能、发挥区域经济“增长极”作用、缩小同沿海发达地区发展的差距,固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已成为越来越紧迫的内在需要。
二、内陆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两大突出障碍
现代物流是现代生产、流通、消费新理念的产物,对新一轮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物流产业涵盖各种行业、各种服务类型及各类所有制企业,物流领域涉及国民经济十几个部门,物流活动跨越各个行政区域,整个物流过程融合不同领域的物流资源,这就决定了现代物流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陆城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由微观经济管理转换为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后,应该把已超出一般产业层面意义、被广泛看作一个地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的现代物流业,当作国民经济中的新兴产业和经济新增长点高度重视,全力打造。然而,由于体制和观念问题,致使内陆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步伐严重滞后于沿海发达城市。1.从体制上来看内陆城市国有企业仍占城市企业较大的比重,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不少生产企业仍既经营生产、销售业务,又拥有自己的车队、仓库。生产企业运输、仓储成本,平均占到制成品总成本的30%~40%。企业既要抓生产、销售,又要关注仓储、运输,难以把全部精力和资源都集中在主业上同对手竞争。同时,企业为了保稳定、保职工就业,仍习惯于“小而全”、“大而全”的运作方式,对产品原材料和销售外包的物流需求积极性不高。在社会运力的管理上,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行业壁垒还十分严重,还未形成有机的区域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传统的企业生产组织结构和条块分割的行业壁垒,形成了内陆城市现代物流业一大障碍。2.从观念上来看管理观念落后是内陆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又一障碍。内陆城市经济发展落后于沿海发达城市是不争的事实。过去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差距是思想不解放,现在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差距仍然是观念的落后。目前,许多内陆城市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补企业市场化改革的课上。要求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行业中退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无可厚非。但对于发展现代物流业,片面地认为那是企业的事,政府可以不干预,任其自由发展。因而缺乏积极引导、规划和扶持,致使有些内陆城市对发展现代物流业无研究、无规划、无部署,现代物流业发展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区域中心城市在现代物流业这个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之一的重大发展机遇面前徘徊。因此,内陆城市要大开放、大发展,赶上沿海经济发展步伐,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必须尽快消除体制和观念上的障碍,在发展现代物流业上强力作为。
三、内陆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府管理及政策发展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从宏观上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政策支持,在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上实现创新。
1.要在全社会普及现代物流知识
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物流意识,树立供应链观念,把发展现代物流当作争夺地区竞争制高点、促进大开放、大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列入议事日程。当前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滞后和全社会的物流意识落后是制约内陆城市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5年内逐步放开制造业的分销权,逐步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外商分销服务限制,取消外商在所有服务行业的现有市场准入和活动限制及外商从事电子商务的限制,这使我国工业面临巨大的全方位的竞争压力。即使在内陆城市,国际竞争也就在家门口。在当今地区间竞争愈演愈烈,各地在招商引资中所能给予的优惠政策已接近底线的情况下,谁拥有现代物流条件谁就可能赢得竞争的主动。因此,内陆城市政府要切实动员社会各方面形成共识,在经济工作指导上形成部署,认真组织,积极引导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形成统筹安排、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2.重点推进两大平台建设
内陆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虽然要统筹考虑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发展规划,重点推进物流园区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两大平台建设。要充分考虑城市所处经济区域及其产业特点,合理确定城市和周边地区、城市间的物流设施发展规划,依据区位优势和产业分布特点,按照流向、规模和市场份额,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在投资建设上,要以现代物流园区为重点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要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和电子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物流设施,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物流一体化的要求,重组现代物流资源,提高经营效率。物流之道,网络为本。政府应首先促进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物流企业和广大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鼓励和帮助企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连通,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同时,要对同一经济区域内各自独立的企业和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战略联盟,形成物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规模化经营,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供应链为核心、服务不同层次企业和消费者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3.要引导工商企业优化企业物流管理
【关键词】以人为本;离退休管理;管理服务
伴随着十年多来的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乃至行业的离退休人员的发展状况呈现出了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特性。在更加多远和复杂的局面面前,加强研究、认真对待,是任何一个煤炭行业的离退休工作人员所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离退休管理工作中的现实问题
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服务工作具有面广、政策强、个性明显等特点和问题。具体表现在:其一,由于离退休人员的年龄和体力原因,对于活动的参与力度不大;其二,随着服务人员和群体的不断扩大,服务的压力和要求都随之增大和增强;其三,服务对象的居住非常分散,有的分散在多个省区市,管理和服务的难度非常之大,非常之不便;其四,有一些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离退休人员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有较大的服务社会的愿望,但是在年龄等方面受到了局限。
二、关于人本视野下的管理服务工作的建议
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就是要始终在工作的开展和服务中坚持好、贯彻好以人为本的发展和服务理念,分析难点,研究重点,尊重他们、关心关爱他们、理解他们,真正做好服务他们。要坚持离退休人员的工作规律和工作路径,切实做好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本文认为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对于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加强服务的紧迫感
煤炭行业的离退休人员为我国的煤炭事业奉献了一生的美好时光,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矿区的发展和和谐奉献了人生中最为有价值的部分,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认可,理应得到尊重和关照。作为行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财富,他们的晚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应该是得到关照和关心的,应该是温暖的,应该是幸福的。我们每一个从事离退休人员工作的服务人员应该提高对于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紧迫性认识。要充分认识到离退休人员的工作就是一项政治任务,就是一项历史使命,就是一项造福工程。在工作中,要加强亲情服务,尊老敬老,爱老乐老,多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每一个离退休人员的心里去。
(二)将“三个转变”落实到离退休工作之中
离退休工作就是不断进行学习的工作,就是进行政治学习的工作。人数的增加,人员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更加为服务的要求提出了挑战,因此,在业务学习中,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的能力,基础建设方面要逐步实现向全面服务、品牌塑造转变。第二,管理逐步向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转变,对于离退休人员要通过规范的活动室、用车、阅文、参与活动等制度进行管理,逐步实行目标管理和责任制管理,坚持绩效考核。第三,服务上逐步向主动服务转变,变被动进行服务为主动去为离退休人员进行服务,将责任心和责任感在服务的工作中不断强化,始终在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服务理念。
(三)实实在在落实离退休人员的政治生活待遇
在落实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方面,强化支部建设、完善政治待遇的制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离退休人员支部建设中,一定要选好党支部书记和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党小组组长、联络员,拓展服务的理念和思路,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总结好发扬好优秀的经验和传统,完善教育培训制度、组织建设制度、表彰评比制度,切实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的作用,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完善政治待遇方面,要学习政策,落实政策,研究政策,深化政策,了解实际情况,完善同步阅读文件、考察参观、情况通报以及参加重要活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切实把离退休人员的政治待遇解决好,落实好。
(四)大力开展离退休人员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离退休生活
针对离退休人员退休后活动的区域和范围问题,获得的活动的机会问题,身体机能的相关问题,以及离退休人员的时间相对自由问题,要开展能够满足离退休人员身体需求的、精神需求的、兴趣爱好的、具有一定现代感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好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作用,将其打造成为知识传播的课堂,思想沟通的平台,健身锻炼的舞台,老有所为的战场,充分发挥好各种书画团体、舞蹈团体、健身团体、器乐队、合唱团的作用,将离退休人员组织起来,活动起来,热闹起来。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方式和锻炼方式,调整好身心的状态,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五)搭建好发挥离退休人员作用的平台
离退休人员是煤炭行业的一笔巨大的财富,他们经验丰富,经历丰富,有过完善的实践和探索,有过成功和失败,有过经验和教训,这一切都是一笔财富,要切实转换思想和观念,建立好能够充分发挥离退休人员光热的舞台和阵地。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的优势,发挥他们工作经验的优势,发挥他们政治成熟的优势,为矿区的建设发挥好余热。对于他们的作用的发挥,要认识到其中的规律,因势利导,做好引导工作,做好调查工作,做好研究工作,做好服务工作,创造好条件,转变好观念,搭建好平台,创建好机制。比如,对于公益事业的发展上积极参与,对于企业的再发展上建言献策,对于和谐矿区的创建上做好基层工作,出好主意,对于社区的治安上共同关注积极参与等等。
关键词: 高职 服务意识 酒店管理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的职业教育,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一线应用技术人才和高级服务人才。近些年来,我国酒店行业规模逐步扩大,需要更多具有服务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显得更加必要,本文结合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服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具体谈谈服务教育的途径。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服务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服务意识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服务性行业的要求逐步提高。酒店行业是我国服务性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行业的基层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大多都是由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组成的。现代化酒店行业需要更多具有服务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加强服务意识的培养,将服务意识教育作为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普遍较差,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职业意识较弱,没有意识到现代化社会对服务型人才的需求,这是学生服务意识较弱的主观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缺乏服务意识教育机制,没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服务意识教育模式,这是学生服务意识较弱的客观因素。目前,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服务意识教育的主动意识较弱、课外服务教育机制缺乏、服务意识教育环境条件较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的服务意识教育机制十分必要。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服务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服务意识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酒店行业是服务型行业,对基层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要求还是较高的。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服务意识教育是促进我国服务性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近些年来,我国服务性行业快速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相距发达国家的服务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只有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才能为酒店行业培养更多服务型工作人员,从而显著提升酒店行业的服务水平,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以职业教育培养服务意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普遍较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职业教育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未来职业方向和职业要求的深刻认识,没有提升职业能力的主动意识。因此,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服务意识十分必要。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深刻了解酒店管理工作的职业要求。例如,《酒店服务心理学》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科目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心理学方面给学生深入分析酒店行业服务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服务意识是职业过程中的基本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职业要求,激发学生的内在职业能力培养意识。
(二)以课堂教学培养服务意识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我国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还十分必要。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例如,在讲授《客人投诉的处理》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找一些符合教学要求的情景剧让学生排练演出,在演出过程中学生可以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反面认识到酒店管理职业服务意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三)以实践体验培养服务意识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首先,《酒店服务礼仪》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专业知识教学基础上开展职业礼仪训练课程十分必要;其次,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酒店实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逐步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最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求,适当采用“观摩教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例如,在介绍《酒店前厅与客房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观摩,让学生了解一系列服务流程,有利于强化学生服务意识。
三、结语
在我国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该进行深入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酒店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特点,将服务意识培养逐渐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我国酒店行业培养更多服务型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宇,张蓉倩.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实践与思考――基于酒店管理专业饭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07:66-68.
关键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礼仪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5-0160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日益提升,高素質、高标准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的迫切程度更高。为此,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将服务礼仪教学作为重中之重,因为这是全面满足当前行业人才需求的重要保证。如何将服务礼仪教学摆在更高的位置,一改当前教学现状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学者棘手的问题。笔者就如何提高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礼仪教学实效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一、教学理念要始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追求
教学理念能否跟上时代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课上所教的内容是否实用,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适应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因此,在有效改变当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礼仪教学现状的过程中,必须将更新教学理念放在首位,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不懈追求。其间必须在两个方面下足功夫。
1.判断行业内部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礼仪方面上的要求。确保教学理念始终能够满足行业发展新要求的重要条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学校与教师能够审时度势,将不断提出的用人要求加以准确判断。就当前而言,行业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用人要求上,服务礼仪以“人性化”为主要特征,这恰恰为教学理念的更新指明了方向。2.将教学工作加以客观而又准确的定位。结合当前行业内部的具体要求,学校与教师都要围绕其具体要求,将学生服务礼仪的培养标准加以明确,其中既要包括学生日常着装习惯、行为举止的规范、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又要包括内心情感表达的角度和方法等。这些都是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也是适应行业发展大趋势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充分诠释出了“始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二、将传统文化元素充分而又合理的融入教学活动之中
我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为此,在有效改变当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礼仪教学现状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相关传统文化元素充分而又合理的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其具体操作主要在两个方面。
1.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完善课堂教学素材。由于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因此传统礼仪文化元素与服务礼仪教学的相融合并非易事,教师必须先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找到与课堂教学极度适合的传统礼仪文化元素,由此方可实现课堂教学素材的高度完善。如先秦时期楚国文化就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素材的重要选择对象,因为当时的楚国以礼仪为重,着装、行为、谈吐堪称历史上的经典,所以围绕楚国文化进行相关教学素材的搜集和整理,非常有助于当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礼仪教学质量的提升。2.找准切入点,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师在准确选择教学素材的基础上,下一步工作就是要将教学素材有效应用到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进而让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礼仪教学更具文化性和艺术性。
三、积极寻求合作并建立协同育人平台
实践教学不仅体现在校内实训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走“校企联合”发展之路,积极寻求更多的合作对象,并建立协同育人平台,真正打造出更多“利益共同体”。其具体操作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走访行业知名企业、机构和团体,明确合作对象。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礼仪文化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名片”,至此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众多礼仪文化传承与培训企业和机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要走访当地相关企业和机构,将其企业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考察企业软件与硬件师资状况,进而明确合作企业或机构的合作对象,为建立更多协同育人平台做足准备工作。2.与企业或机构签订合作关系,打造“利益共同体”。在明确合作对象的同时,中职院校要与合作对象积极建立合作关系,并签订合作协议,确保更多社会资源能够进入到旅游管理专业服务礼仪教学活动之中,形成多个“利益共同体”,进而为打造出更多且更为理想的专业实践教育载体奠定坚实基础。
四、立足“互利共赢”打造专业实践教育载体
中职管理专业在找到合作企业与机构、建立协同育人平台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要明确彼此间的责任与义务,建立以“互利共赢”为目的的专业实践教育载体,让“校企合作”育人之路扎实稳健地走下去,其主要操作包括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