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27: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学影像原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 课程目标与工作岗位要求脱节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基本概念及结构组成,而通过问卷调研及专家访谈,对比分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目标和医院放射科工作岗位职责及要求,发现传统课程的目标与放射技术人员的岗位要求不符,与全国卫生职业资格要求存在一定偏差;部分课程内容陈旧,与各级、各类医院的诊疗工作实际情况不符。医院对放射科工作人员的要求是能够正确按照成像流程完成患者的检查操作,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及处理。然而,在课程目标的教学效果评价方面,理论考核仅仅从知识的学习方面反映学生的培养情况,在评价内容和形式上与放射技师职业资格考试脱节。
2 课程内容与课程特点不符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内容除基本的医学图像概念以外,更多以设备成像流程、图像处理流程、图像质量评价流程等形式进行体现,在知识体系上过程性知识比重较大。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以陈述性知识为框架,按照成像设备的类型分类对基本概念、成像方法、分类特点、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进行理论知识的阐述,知识结构缺乏与实际工作的连贯性,凸显课程内容与课程特点不符。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在科学技术和智能化方向的不断革新,仪器的功能和操作流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课程的知识体系更应以过程性知识架构进行改革和完善。
3 教学模式与专业核心课程衔接不足
医学技术系的专业核心课程《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信息技术》和《医学影像设备》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理念进行了课程改革,以岗位工作为任务模版,开发实训项目,开展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模式。然而,作为以上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课程,《医学影像成像原理》的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陈述性知识框架、实验观摩的能力培养模式与工作导向模式差别较大,所学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应用不能很好地衔接,并不能较好地满足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需要。
伴随着我国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医疗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利用到了X线、超声等影像技术医学病症诊断。1966年,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概念首次被提及,但是由于受到当时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之后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越发受到限制。直至20世纪末,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学算法等发展的完善,才使得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得以快速发展进步。另一方面,根据输出结果的不同,该项技术的被划分为两种类别,其一是计算机辅助检出。其二是计算机辅助诊断,将会针对后者深入探讨,对于医学影像诊断质量提升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计算机辅助诊断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基本原理
1.1数据处理原理
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进行诊断时,首先需要在系统中输入相应的诊断参数完成预处理,降低图像的噪声、矫正图像灰度不均匀性[1]。此类操作的执行,目的在于将诊断数据中不同的类型或者来源不同造成的差异弥补掉。虽然该项操作并不是辅助技术的必要构成部分,但是如果未提前进行将会引起最终的诊断误差。
1.2 图像分割原理
在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中,图像分割的原理在于将诊断图像分割为不同的解剖区域,然后对图像中的特定目标进行病灶特征的识别和提取,提升诊断精确性[2]。具体而言,图像分割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自动分割,另一种是人工分割,与前者相比,后者存在主观性大、重复性低、三维分割效率低的缺陷,所以自动分割的应用频率比较高。自动分割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的分割方法,其分割条件分别为区域条件、边缘检测条件、阈值选取条件、特定理论条件。
1.3 样本采集原理
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的样本采集原理分析时,应该专门针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区域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采样,该研究区域主要包括肿瘤疾病的可疑癌灶、结肠息肉等[3]。另一方面,样本采集对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应用的要求点为必须具备较高的敏感性,但是对于特异性的要求则比较低,需要后续进行相应的改进研究。
1.4 图像特征提取原理
通常情况下,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需要对采集样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换言之,就是对前一步骤中所采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比较常用的图像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信号强弱程度的相关统计量,其二是边缘特征,其三是纹理特征。该部分特征都可以用于反馈图像的信号强度等内容。此间需要注意一点是,图像特征的提取工作是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应用中的重点内容,并不是越多检出效能越高,而是应该选择性的缩短技术运用时间,提升病灶检出率。
2计算机辅助诊断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2.1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胸片影像是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进行最早的一个领域,但是,由于受到人体胸片上支气管血管束以及人体肋骨的解剖结构重叠的影响,致使该该项技术在进行早期的小结节灶以及早期肺癌病变的诊断中经常出现漏诊的问题[4]。同期证实,早期肺癌的检出工作多数依赖医生的经验开展,所以针对胸部进行低剂量肺癌检查的肺结节计算机辅助诊断就成为其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热门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癌症部分实性结节难度依旧较高,所以我国现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肺结节的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实性肺结节的筛查工作中,为后续的诊断预测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现阶段,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基于钼靶的乳腺癌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频率最高,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肿块、钙化灶的检出数据精准性提升方面,此时乳腺腺体类型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成为对检出效能质量影响的关键因素。在进行具体的乳腺癌诊断过程中,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对于微钙化灶的检出效能最佳,敏感度的参数范畴有效控制在86-99%之间,由于受到乳腺腺体密度的影响,肿块的检出率比较低,一般控制在84-91%之间,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5]。
2.3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CT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
经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想要有效减低结肠癌症的发病率,在患病早期及时将结肠息肉进行手术切除具有重要作用,此时,在结肠癌早期时间内进行结肠息肉检测就成为重要医疗检测内容。最初阶段首选的无创性结肠息肉检查手段是CT结肠成像技术,但经过长时间的应用过后发现,该种技术的检出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CT结肠成像检查期间大量的图像数据影响了检出效能。而应用新型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后,能够充分解决CT结肠成像期间的图像数据过多的效能影响,缩短分析时间,提升检测敏感性。
2.4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与上述领域中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应用相比较,其在前列腺癌领域中的应用时间比较短,主要通过对诸如年龄、直肠指诊或血清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指标进行初步性的预测。目前时期,我国在前列腺癌症的灵床研究筛查与后期评估工作的开展期间,仍旧处于缺少解决方案的困境,随着机器算法的不断更新,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的研发为上述问题解决创设了新的解决条件,进一步弥补了原有癌症筛查手段的不足之处,构建出了全新的前列腺癌症预后预测模型,继而为前列腺癌症的治疗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摘 要】医学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实践性人才。所以除了职业技能教育外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各种素质的培养。基于这种理念,设计运用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配以很具有操作性的实训课程,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起到了启发性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影像设备学;实训课程;PCB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1]。这一理论为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供了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够满足于培养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对于不同个体应开发其不同的智能,从而使我们的职业教育能够更加的多元化,人性化。基于影像设备学的课程体系,我们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
一.课程设计依据
现阶段医学影像学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对于三年制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而言,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科学知识,掌握现代医学影像学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从事现代医学影像成像技术的操作,能够利用与开发医学影像学设备的专业人员。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成为医学影像医疗体系坚实的基层结构。[2]
二.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作为影像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其特殊的一面。课程涵盖面较广,包含了数学,物理学,电子学,医学影像学等学科。[3]对于这样一门课程,其实践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作为一个理论基础教学相对薄弱的高职高专来说,实践教学现有的能够展开的项目大部分是演示和示范性实验。比如在所有的实践课程中,部件实物展示教学和示范性操作教学占到了总课时的60%以上。我们必须跳出以前的定势思维,大胆的开发一些具有实操性的实验,让实践教学恢复其原来的功能。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涵义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非常提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课程的交叉选择。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只要在修完一定的必修课学分的基础上,可以任意选择其喜欢和感兴趣的课程。一位留美回国的教师回忆其在美期间教授半导体物理学课程的情景,发现在一个课堂中除了电子和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外,还包含许多如生物学,医学,经济学和农学类的各专业学生,这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科间的交叉和互动已经相当的频繁,从事一个行业,只具备本行业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学生在毕业后保持长期有效的职业竞争力,就需要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广阔的科学视野和全面的能力和素质。正是这种要求使得多元智能理论在如今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又有了其用武之地。
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训课程探索性设计
1.课程设计目标
作为一门实训课程,要在不多的课时数内完成一项任务并且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必须有相当好的实操性和综合性。并且课程的每一个步骤都能够有益于促进一项或者多项的智能元素。由于医学相关课程从基础课到专业课无一例外的大量运用学生的记忆力,相对应的就是语言和逻辑智能。本门实训课程的设计理念在于开发医学影像学学生平时很少用到的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以及继续强化逻辑智能。同时在树立学生团队精神上培养了人际关系智能。可以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实训课程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2.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基于以上目标,选取整门课程中既能够反应课程基本知识要素,又能够联通影像专业其他主干课程知识,同时能够容易添加各种多元智能设计元素的教学内容。
选取教学内容,实际是确定了教学的载体。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载体的选择必须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这往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由于个体智力元素的偏向性和差异性,对于同一项内容的兴趣和关注度,以及完成情况会不尽相同。
3.课程设计过程及细节
本项实训课程的内容是让学生制作完成一块X线机控制电路板。实训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参数设计,实践制作,测试评价。每一部分的开展都是紧紧围绕着智能的培养和激发。
① 第一部分是电路参数设计。以这次选择的旋转阳极启动保护电路为例。这块电路的特点是结构相对简单但是在X线机中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非常适合医学影像系的学生来学习制作。由于我们影像设备学的教材主要以原理、功能介绍为主,所以很少涉及电路的参数,学生必须自己来设计这些参数。
②第二部分是关键的实践制作。根据设计的参数用Protel 99SE设计成PCB并加工出板。
焊接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元件管脚走向和方位,这就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智能和动觉智能。同时怎样有序合理的安排器件安装的先后顺序,从而能够顺利完成整块电路的焊接而不会造成后续器件的安装困难,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好的逻辑能力。
③在完成焊接工作以后学生当然还需要调试电路,测试其功能实现。测试环节是课程中的一个综合训练环节,学生需要将一切所知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这一环节当中。在调试中,除了要有很好的观察,逻辑分析和动手能力外,还很有可能用到语言与人际交流方面的智能。只有充分运用这些智能因素,才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
④最后在测试基础上学生自行进行整个过程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和思考。通过对自己在整个课程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行为和结果的分析,提高了对自我的认知水平,同时在书写自我评价报告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4.课程设计总结
医学影像设备学作为一门医学影像专业必修课程,其医学相关性相对较弱。但是课程用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指导,大胆回归高等教育的能力培养的本质,以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各种智能、发展其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和追求,很好的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五.讨论与展望
现代影像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的交叉学科,对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医学影像专业培养着面向未来的专业人才,不但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和智能来因为这个新兴行业飞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未来,随着影像学科交叉性的进一步提高,相信这类课程的设计将更好地将实用性和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结合,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效率和价值,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更好地利用其黄金时间。
参考文献
[1] 高恒山.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理论与实践(第一版)[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 《白鹿原》;影像化;文学作品
《白鹿原》连载于1992年《当代》第六期和1993年《当代》第一期,1993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白鹿原》一面世,评论界欢呼,新闻界惊叹,读者争相购阅,一时“洛阳纸贵”。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可谓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所罕见。
不过针对《白鹿原》一直有不同的争论、批评。然而,真金不怕火炼,尽管它本身还存在某些不足,文中的价值观、世界观多少有些“落伍”,但那些非科学的批评、压制,却无损于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它先是荣获陕西第二届“双五”文学奖最佳作品奖和第二届“炎黄杯”人民文学奖。后来,略加修订的《白鹿原》又在1997年12月19日荣获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海外评论者梁亮评价《白鹿原》,“肯定是大陆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从〈白鹿原〉和〈废都〉看大陆文学》,摘自《交流》1994年第一期),《白鹿原》的作者实,毫无疑问,是当代中国作家群中的大家之一,他以自己震惊中外文坛的非同凡响的佳作,达到了一般作家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实在小说开头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而这样的题记也为整部小说定下了基调。《白鹿原》洋洋洒洒50万字,故事时间跨度大,叙事结构繁杂,人物众多。虽然主要人物是白嘉轩和鹿子霖,但两大家族以及相关主要人物就多达26人。其中出场人物,有名有姓有台词者加起来将近百余人。改编成影视剧是相当困难,再加上其中大量露骨直白的性描写以及对“历史”的一些价值重估和批判,村中怪力乱神的描写等,如何在纷杂中找出一条合理的故事主线,既能赢得口碑又要得到票房,这非常考验编剧和导演的功力。迄今为止,《白鹿原》被改编成舞蹈、戏曲、话剧,但影响甚微。《白鹿原》电影的缺席一直是不少人的遗憾,有人曾说“《白鹿原》是最难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
1993年小说出版后一个月,原西影厂厂长吴天明就找实谈电影改编权。吴天明当时还在美国,直接让在国内的弟弟找到实,签了授权书。“我觉得吴天明很适合,他是陕西人,拍过《老井》,懂得农民。后来谢晋也找到我,我说已经签给吴天明了。”实后来回忆说。剧本由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著名编剧芦苇操刀,芦苇当时已是电影圈中的重量级人物,他参与编剧的电影有《霸王别姬》《活着》《秦颂》等。结果由于大环境问题拍摄计划被迫搁置。
2002年,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李建国发话要把陕西做成影视大省,并点名提到《白鹿原》《李自成》《司马迁》等项目。西影厂开始准备《白鹿原》,并委任芦苇为编剧。从2003年到2007年,芦苇总共写了7稿剧本,每稿都超过6万字,合在一起有一尺半厚。在2004年,他举荐王全安为导演。当时王全安仅凭《惊蛰》等一些地下电影在国际上小有名气,但完全不被国内观众所了解。芦苇慧眼识英雄,全力举荐王全安,按芦苇的话说“只认活好坏,不管人如何”。2005年因为资金问题,剧组暂时停止拍摄。在等待资金期间,由芦苇编剧王全安执导,弄出来一个《图雅的婚事》的“小品”级作品,扬名海外,为王全安捧回了一个小金熊,也为后续的拍摄提供了便利条件。
芦苇介绍说,一开始导演的人选是张艺谋和陈凯歌,但二人都因档期等问题婉拒。最终选择王全安,是因为芦苇对王全安早期作品的一种肯定和信任。但到2010年正式开始拍摄阶段,芦苇才发现自己的剧本被弃之不用,王全安另起炉灶,自己亲自上阵改写了剧本,芦苇的剧本只有部分元素被采用。
2012年2月,王全安带着“他的《白鹿原》”参加了第62届柏林电影节,也是当年惟一一部参加竞赛单元的华语片。柏林电影节是王全安的福地,2007年凭借《图雅的婚事》,王全安斩获了他的第一个金熊奖,也使他跻身国内一流导演队伍。2012年他还想如法炮制,结果却大失所望。虽然华语媒体好评如潮,可是国外媒体一片郁闷。大部分都集中在线索太多太乱,人物形象不清晰,故事背景交代不清,总之外国媒体普遍反映看不懂。最后的结果也表明了这一困惑和不解。《白鹿原》最终只获得了最佳摄影银熊奖,获奖的是德国籍摄影师,王全安从2010年开拍到2012年上映,历时2年艰苦岁月最终为他人做了嫁衣。
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片长150分钟版本剪掉了大量故事内容,给观众欣赏带来不小的困难。王全安一再强调,影片主要是拍给那些没看过小说的观众看的。而且,他也承诺要忠实原著。不过就目前能看到的公映的150分钟版本,似乎王全安并未能兑现他的承诺。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就要遵从电影规律。一般电影,主角人数很少有超过7个。这是电影经过一百年发展总结出来的规律。王全安对《白鹿原》主要人物的增删也依据这个原则。影片中,王全安只保留了白嘉轩、鹿子霖、鹿三、黑娃、白孝文、田小娥和鹿兆鹏。为人诟病的是他去掉了书中两个重要角色,朱先生和白灵。
朱先生,白嘉轩的姐夫,白鹿原的才子,白鹿书院老师,一生都在修白鹿原的县志。这也是实动笔写《白鹿原》时,最早成形完整的人物。朱先生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暗伏的主要线索,也是故事发展点题的人物。影片中去掉朱先生后,每每进入一个新历史时期,都用字幕交代了事。白灵是白嘉轩的女儿,新社会理想和自由的代表。活泼、善良、勇敢,是白鹿原象征白鹿的化身,忠诚的革命者。这一人物原先已经拍摄完毕,但是最终上映时被删得干干净净。小说中白灵的分量比田小娥重得多,导演在影片中的取舍多少让人容易产生“徇私情”的联想。用电影讨好他的新婚爱妻。
《白鹿原》改编的一个最大难点是故事叙事线索繁杂,几条主线齐头并进,同时又加进了许多“旁枝末节”的支线剧情。实在其小说后记中也着重提到,白鹿原就是白嘉轩,白嘉轩就是白鹿原。白鹿原的文化内涵全在白嘉轩一人身上集中体现。书中叙事线索繁杂,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家在白鹿原几代人的恩怨斗争;黑娃的个人成长历程,淳朴的革命分子、土匪、军人、知识分子;鹿兆鹏、鹿兆海、白灵三人的革命追求和爱情纠葛;田小娥和黑娃、白孝文、鹿子霖的孽缘……这众多故事走向中任何一条,皆可以独立成篇,单独拍成一部电影都不为过。最后,王全安在150分钟的公映版中,选择了以田小娥为中心的叙述主线。
故事一开始从张丰毅饰演的白嘉轩和刘威饰演的鹿三在麦田里割麦展开,紧接着镜头切换到白嘉轩领着族人诵读《乡约》,再到鹿兆鹏、白孝文、黑娃三人看马、驴配种,白孝文挨打,皇粮被抢鹿子霖哭诉,,鹿子霖当官,鹿兆鹏结婚逃婚,黑娃第一次见到田小娥。这么多信息全部压缩在影片的前半小时内,情节如同走马观花让人应接不暇。如果是没有阅读过原著小说的观众,头半个小时肯定不少人会晕头转向。即使加上大量的对白,也让人感到话不达意。
与前30分钟不同的是,从田小娥出场,节奏似乎一下慢了下来。从疾速狂飙的状态突然进入了闲庭漫步。导演开始努力着墨于田小娥的细节,她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端着她的烟枪吞云吐雾……总之,明眼人都能瞧出来,导演为张雨绮扮演的田小娥的出场做足了工夫。这让前面的白嘉轩等一干人等,顿时没了光彩。接下来的情节展开也不出所料地围绕田小娥动起来。但田小娥的故事基本按照小说原著,改动不大,只有一些细节上的变化。不过,田小娥死后化成厉鬼,附到鹿三身上报复白鹿原村民这一个重要精彩的情节,可能因有宣传怪力乱神封建迷信的嫌疑,被导演放弃。前期影片宣传时大肆宣扬的田小娥与黑娃、鹿子霖、白孝文的戏,也仅有个只鳞片爪。如果冲着这些去看白鹿原的观众,一定会大失所望。这些场面还不如同期上映的《二次曝光》来得生猛。
故事到田小娥被她老丈人鹿三刺死,影片迅速收尾,到1938年日本飞机把白鹿原祠堂炸毁,全片戛然而止。早期在预告片中看到的白孝文当县长、黑娃被枪毙等情节在150分钟版本中没有看到。整部电影顿感单薄了不少。而王全安之所以只保留了田小娥这一线的故事,这和王全安本人的水平和能力有很大关系。
综观王全安的所有作品,几个代表作《惊蛰》《纺织姑娘》《图雅的婚事》,就会发现,他最擅长的题材是女性题材。最爱表现女性被压抑的、沉重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欲望。因此他最后在白鹿原中保留了完整的田小娥的戏份,虽然有讨好新婚爱妻的嫌疑,但是更多的应该是他对女性题材准确和成熟的把握,让他更有信心去完成整部作品。重复自己往往也是最简单最直接让自己不失败的做法。
好的导演对演员的表演掌控也是非常严格的。而《白鹿原》集合了中国一流的演员阵容,即便是不冲着故事,演员们的表演也是一大看点。目前只能看到150分钟版本,仅就这个版本来评判张丰毅的表演,只能说比较失败。除了表现出来白嘉轩的笔直的腰杆,白嘉轩身上的传统儒家文化的浸润,很少看到。只是一副封建家长的做派,几场在祠堂执行家法的戏让人有点讨厌这个角色。张丰毅版的白嘉轩有威严,有气派,缺少人情味和狡黠。吴刚扮演的鹿子霖倒是放得很开,恣意盎然疯疯癫癫,只有放没有收。鹿子霖那种农民的狡猾丝毫看不到。鹿三倒是忠心耿耿,淳朴老实,不过似乎这种表演也没多少亮点。
鹿兆鹏、白孝文和黑娃三人,前二人简单的脸谱化的表演,没有亮点。尤其是书中白孝文这种封建伦理培养出来的懦弱、卑鄙、阴险的革命投机分子,人物塑造应该是非常复杂和多面的。可惜成泰燊将其塑造得太过平面化,从一个性无能者到后来的县长,非常丰满的人物,在导演的剪刀下,变得呆板。段奕宏的黑娃保持了一贯表演水准,也许是田小娥的关系,让他有了发挥的空间。
影片中麦田、牌坊、轿子、戏台、皮带面、秦腔……各种服装道具细节做得非常认真仔细,堪称完美。可这些原本应该是为剧情和人物服务的细节,在影片从头到尾都被割裂在整部影片之外,实在让人扼腕。王全安有野心有抱负,可惜他的《白鹿原》更像是从《清明上河图》上面裁下来一小段画面,从大格局变成小场面,没有了厚重没有了深刻,有的只是画面,成就了摄影师。
[参考文献]
[1] 实.白鹿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 梁亮.从《白鹿原》和《废都》看大陆文学[J].交流,1994(01).
关键词:无粘结预应力;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应用
中图分类号:TU37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从七十年代以来,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进入八十年代,我国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开始应用于多层及高层建筑中的单向、双向板和密肋板结构,并逐渐应用到梁、受拉结构及预应力锚杆等。与其他结构材料和结构型式一样,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也有它的适用范围,超过这个范围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就不一定经济合理,但如果应用得当,就会显示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越性。本文从实际工程出发,说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
1、工程概况
滨海医院,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红树林西北的深圳湾填海区16号地块,临侨城东路,南临滨海大道,占地面积19.2万m2,建筑面积约为35.2万m2,工程分四个标段建设,计划总投资25亿元。其中Ⅵ标建筑面积约52000m2,建筑总高36.45m,总造价为1.6278亿元。该标段工程地下室顶板、侧墙内配置预应力筋,全部为无粘结筋混凝土技术。预应力结构板厚180mm,板内配置间距为700mm的预应力筋。主要柱网尺寸为8m×10.5m。
2、施工依据
预应力工程按设计图和下述规程及标准施工:
①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
②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 92-2004);
③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2002);
3、预应力筋的设计
3.1材料选用
1)预应力筋采用直径15.24mm,强度标准值为1860Mpa的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有出厂质量证明书。符合国标《GB/T5224-1995》及美国标准ASTM416-98fptk=1860MPa,d=15.24mm,无粘结筋每米理论重量1.22kg。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所用防腐油脂及涂料层为:无粘结筋专用防腐油脂,符合国标《JG3007--93》标准;涂料层材料为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在工厂用塑料注塑机注塑成型,厚度要求为0.8~1.2mm,薄厚均匀。 钢绞线外观检查:无裂纹、无锈蚀、无折弯、无断丝;直径在公差范围(-0.2、+0.4)之内。 力学性能检查:请监理见证送检测部门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合格后监理同意方可使用。
2)张拉端和固定端锚具分别采用单孔夹片式锚具和挤压锚具。以上锚具均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书,外观检查:表面无裂缝,尺寸符合要求。使用前单孔锚具抽样请监理见证送有资格检测机构进行静载锚固性能试验,满足《JGJ85-2002》的标准并达到1类锚具的要求。合格后,经监理同意方可使用。
3)无粘结预应力支架筋均采用Φ8钢筋,焊接在墙竖筋上,合适时亦可利用墙内水平拉筋。无粘结预应力张拉端及锚固端采用螺旋筋Φ6四圈,绑扎固定。
3.2张拉值设定
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σ=0.75fptk。每根张拉力195.3kN。张拉前提供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C30以上的报告,合格后方可张拉。张拉时按张拉力与伸长值双控制,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允许误差±6%,超出时应查明原因后再行张拉。
3.3预应力损失
根据本工程预应力布置及使用特点,预应力损失主要包括锚具回缩损失、预应力摩擦损失和应力松弛损失。其中张拉锚具变形和无粘结预应力内缩:
4、预应力施工
4.1、施工工艺流程
本工程外墙、框架梁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流程
4.2、施工技术
(1)无粘结预应力筋的组成及要求
无粘结预应力筋主要由预应力钢材、涂料层、外包层和锚具组成。无粘结预应力筋所用钢材主要有能消除应力的钢丝和钢绞线。钢丝和钢绞线不得有死弯,有死弯时必须切断,每根钢丝必须通长,严禁有接点。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计算,应考虑构件长度、千斤顶长度、镦头的预留量、弹性回弹值、张拉伸长值、钢材品种和施工方法等因素。涂料层的作用是使预应力筋与混凝土隔离,减少张拉时的摩擦损失,防止预应力筋腐蚀等。常用的涂料主要有防腐沥青和防腐油脂。涂料应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韧性;应不开裂、不变脆、不流淌,能较好地粘附在钢筋上;涂料层应不透水、不吸湿、性好、摩阻力小。制作好的预应力筋可以直线或盘圆运输、堆放。存放地点应设有遮盖棚,以免日晒雨淋。装卸堆放时,应采用软钢绳绑扎并在吊点处垫上橡胶衬垫,避免塑料套管外包层遭到损坏。
钢绞线:该工程采用的无粘结钢铰线,即钢绞线包塑采用专用防腐油脂涂料层和外包层,其质量要求符合JG3006-93钢绞线、钢丝束无粘结预应力筋专用防腐脂标准的规定。
无粘结筋制作:下料长度的正确与否是无粘结预应力筋制作的关键。下料长度可采用计算的方法求出。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L按以下公式计算:
无粘结预应力筋下料在加工厂完成,不需现场提供下料场地及下料所用的电源。下料切割后应及时在预应力筋上贴上标签,标明其长度、编号,制作固定端,分类存放,然后按照要求规格、数量、使用日期运至现场。下料应用砂轮机切割,不得用氧乙炔或电弧切割。绘制预应筋布置图,按照设计给出的控制点高度进行预应力筋标高放样。
(2)成型工艺
涂包成型工艺可以采用手工操作完成,内涂刷防腐沥青或防腐油脂,外包塑料布,也可以在缠纸机上连续作业,完成编束、涂油、镦头、缠塑料布和切断等工序。挤压涂料工艺主要是钢丝通过涂油装置涂油,涂油钢丝束通过塑料挤压机涂刷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薄膜,再经冷却筒模成型塑料套管,此法涂包质量好,生产效率高。
(3)预应力筋张拉
预应力筋张拉是整个预应力施工的关键,它将最终决定构件中预应力值的大小。张拉前要提供混凝土试验报告,达到拆模要求后,将水泥砂浆清理干净,安装好锚板以备张拉。无粘结筋采用YDC2240Q前千斤顶单根张拉。本工程拟投入以下主要张拉设备:电动油泵(ZB42500)1台;前卡式千斤顶(YDC2240Q)1台。准备工作做好以后,对千斤顶与油表在有资质的试验检测机构万能机上按主动态(即和张拉工作状态一致)方式进行配套标定。
(4)预应力筋锚固体系
预应力锚固体系由锚环、夹片、承压板、螺旋筋等组成。该工程根据图纸要求选用系列锚具。张拉端锚具采用单筒锚,固定端采用型挤压锚,张拉端、固定端锚具构造,如图2:仅张垃端在墙端时和连接筋的张垃端需加泡沫塑料凹入墙内,后浇带中不需要。其质量应符合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中对锚具的质量要求。
图2无粘结张端和锚固端构造图
锚具固定性能要求:根据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及GB/T14370-2007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要求,锚具静载锚固效率系数和实测极限拉力的总应变必须分别达到不小于0.95和不小于2.0%,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静载锚固效率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该工程预应力张拉力不压顶,因此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限值为6~8mm,挤压锚在挤压时应有足够的锚固长度,制作完成后,钢绞线应外露1mm以上,以保证钢丝衬套充满挤压套。
(5)无粘结预应力筋铺放
无粘结预应力筋成型后,及时检查成品的数量、规格,无误后方可分类堆放,准备铺筋。铺放时要按编号对号入座,搁置在支架上,并严格按设计位置铺放,弧形部分弯曲自然,避免局部小弯,预应力筋穿过张拉端螺旋筋、锚垫板及模板,在模板的长度不宜少于300mm,并应注意在埋件内300mm一段的无粘结筋应与埋件面垂直。无粘结筋铺放完成后安装张拉洞口穴模,并检查无粘结筋的编号、破损、位置和外露长度等,经自检合格后申报监理部门对预应力筋铺放进行隐蔽验收。
(6)模板及脚手架工程
要求梁模板的支架必须满足承受结构的自重和可能出现的最大施工荷载的要求,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预应力梁两侧模板必须在预应力钢绞线固定好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封模安装,在模板打对拉螺栓孔时必须注意预先定出位置,防止打穿预应力筋保护层。
(7)混凝土浇筑和养护
混凝土浇筑时严禁踩预应力筋、定位钢筋及端部顶埋件。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在预应力筋的两侧对称下料,振捣时,振动棒不得碰到钢绞线及锚具等,以免损坏预应力筋的保护层保证预应力筋的形态和锚具的位置准确。并注意控制预应力筋的偏移发生,砼浇筑好后要注意养护,以确保混凝土有足够的承压力,以免张拉时发生事故。
(8)张拉控制
张拉过程实行双控管理,即以应力控制为主,并同时实施伸长值测量控制。在正式张拉前进行试张拉,实测摩擦损失系数,再根据实测结果填写“张拉要点”(包括张拉力及计算伸长值)。张拉的实际伸长值不应大于计算伸长值的+6%或小于-6%,若发现实际伸长值超出此范围,应停止张拉,查明原因可继续张拉。
(9)后浇砼封锚
预应力筋张拉完必后宜在二天内进行封锚,封锚前用砂轮切割机切断部分多余的预应筋(要留下足够的保护长度,不得小于300mm),封锚时应清理干净锚具、锚孔,用细砼加微膨胀水泥按设计要求后浇封锚,封锚后浇砼应密实,不得有空隙。
5、结 语
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砼结构技术,其结构性能良好,施工方便,预应力砼与钢筋混凝土比较,具有构件截面小、自重轻、刚度大、抗裂度高、耐久性好,为建造大跨度结构创造条件,增大室内的使用空间,综合经济效应较好,适应现代化建筑的需要。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实际使用效果看,由于采用了预应力砼,地下室超长墙体长度大于200米,地下室顶板局部覆土厚度近1米,基本没有裂缝产生,有效地提高了钢筋砼的抗裂性能,确保地下室外墙及顶板无渗漏。取得了满意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JGJ 92-2004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2、李兰权编.混凝土工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 艺术教育 理工科院校 素质教育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注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艺术教育为大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舞台,创造了条件。”
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通过舞蹈、电影、美术、音乐、书法等艺术审美活动实现教育目的。狭义地讲,“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广义地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①也就是说,艺术教育的范围并不仅限于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技艺和理论知识的培养,还应包括通过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一、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1.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人类高科技与高情感相结合的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人们具有高智商,还需要具有高情商。一方面,社会向人类提出全方位发展的需求:随着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口号的提出,强调了人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也有着强烈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国民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愈加强烈。我国理工科院校由于沿袭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分科过细,造成学生的知识面过窄,除本专业相关知识外,罔顾其他,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艺术教育可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成为社会主导教育模式,而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校作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旨在向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切合社会发展现状,在高校教育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艺术教育工作,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协调开发,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校园文化的需要。加拿大著名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教授认为:“在大学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其重要出发点之一。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利于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其内在气质和修养,培养其创新意识。由于受到学科布局及专业特点的影响,理工科院校师生多以严谨、求真的理论研究和精确的数据分析为教学理念,专业课程也相对繁重,因此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的构建,普遍存在整体水平不高、缺乏系统性、主题性,校园文化活动参与面、覆盖面较小,互动性不足等现象。据国家教委调查表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还很薄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不健全,并且艺术教育内容和方法比较陈旧。充分切实地开展艺术教育,能够烘托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校园文化品质,增添校园人文气息,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使学生逐步了解和体验艺术带来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愉悦,缓解压力。
3.艺术教育本身的需要。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类教育,其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易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理工科学生这样一群特定群体,可以成为艺术教育的素材,作为丰富艺术形式的载体,使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断更新和发展。在理工科学校中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推广艺术形式,开阔学生视野,扩大艺术教育的受众面,避免曲高和寡,使艺术教育民族化,大众化,延长艺术形式的生命线,是艺术教育本身延续并发展的需要。
二、几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对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影响
艺术形式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总和。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文学,舞蹈,音乐,戏剧及电影艺术形式。虽然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的,但是艺术本身的目的都是创造性地反映人类对自身或世界的认识,反映人类的真实情感。开展艺术教育的优点在于能够突破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局限性,提高理工科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使得学生在大学中真正完成从成长到成熟的过程。要在高校中有序、有效地开展相关艺术活动,应考虑到参与受众面、开展场地、形式、经费等现实因素,其中,绘画、舞蹈、音乐、戏剧、文学这几种形式较易开展,以下对其影响进行分别探讨。
1.绘画。理工科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空间想象力的现象,对专业中的机械构造、图纸设计、产品研发等一系列涉及空间想象力方面的课程存在“短板”。绘画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观念、形象思维能力,塑造空间感、三维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对理工科院校的工程制图等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帮助,通过对绘画作品的鉴赏、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绘画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手指的灵活性,以及近距离的视觉敏锐度。
2.舞蹈。舞蹈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是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人物、事物及其深刻内涵。理工科学生通过对不同种类的舞蹈的欣赏和学习,能够增强自身的社交能力,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思想,丰富与人交往的形式;而大多数舞蹈都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情节性、故事性及教育意义,通过学习或者欣赏,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音乐。音乐具有“不可翻译性”和“不确定性”,学生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刺激。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强调音乐对管理和改良社会及完善人格的作用,而在现代社会中,通过音乐引发的灵感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创造力和发现力。学生通过欣赏和参与学习一方面了解了很多音乐专业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其艺术魅力,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大量的事实证明,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音乐修养较高、形象思维能力较为发达的理工科专业人员,通常在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更具创造力,更易获得一定成就。
4.戏剧。戏剧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舞台剧,通过肢体表现、音乐烘托、语言表述等表现方式反映社会万象和传达精神状态。学生在排演、观看戏剧的过程中,更深刻的体会和分辨善与恶、美与丑,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人生哲理,唤醒他们对社会正义、美德良知的拥护,作品中反映出的道德准则、行为礼仪等方面内容,通过对剧中人物情节做分析评价,引发不同的观点立场,探讨正确的解决方式,换位思考品味人生,从内心深处的思想道德教育,到外在表现的行为举止,有着显著的启发作用。
5.文学。一个人的素质表现为对环境的认识及认识环境的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具体而典型形象表现了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及认知的过程。现代社会,理工科学生不仅需要懂得专业知识,还需要懂得社会时政、国家历史、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以深刻地了解过去、准确地把握现在。阅读健康优秀的、反映历史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有助于理工科院校学生了解和适应当代社会,可以从典型人物、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文学素养的培养进而提高道德修养。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其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阅读、写作、理解、口语交际的语文能力。
三、对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建议
1.转变理念。目前高校教育观念普遍认为就业率是首要的,艺术课程教学并不重要,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在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今天,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造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确立艺术教育在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地位,重视艺术实践活动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和艺术实践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功能,从理念上彻底转变,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上加大力度。
2.优化物质艺术氛围。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先生提出,大学应该给学生提供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常决定大学风格,常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和文化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②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中,无论是建筑、雕塑、壁画、公共设施都充满艺术气息。例如,在公共场所建立艺术走廊、树立格言标牌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兴趣。此外,还应重视标志物的建设,包括校训、校徽、校歌、校服、礼仪、雕塑、楼名、路名、校园风物、文物景点、学校标志、室内环境等,创造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文美、科学美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潜移默化地凝聚人、熏陶人、感化人、教育人的作用。
3.开设相关课程。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是相对开放的,适用于集体活动组织,通过教学的方式达到丰富学生精神需求的目的。理工科院校应开设一些比较系统的艺术相关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重点院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在校内推行艺术公选课学分制,后迅速在全国高校中普及开来。学生可自主地选择,修满学分方可毕业,从而明显提高了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应在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形成一套适合理工科院校学生学习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内容及方式、组织管理、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实施方案。
4.开展实践活动。将丰富的艺术理论寓于各活动中,通过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使艺术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互相补充促进,并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艺术的氛围下,有效地凝聚学生,对理工科院校学生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影响。定期举行大中型的文艺汇演,包括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红歌会、五四青年艺术汇演等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例如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学生不出校园就能欣赏到高雅音乐,印发观众须知,让学生了解出席音乐会的相关礼仪,并在音乐会进行的过程中由主持人介绍有关作品的背景和赏析,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可将艺术教育活动结合不同理工科院校的专业特色进行合理整合,将科学理念注入艺术教育的表达形式中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校园里最具活力的教育形式之一,高校开展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各种艺术活动为主导的艺术教育,改善、补充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审美能力、开发智能、培养创新思维、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让艺术教育渗透进理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人才综合素质的发展。
注释:
①彭琛,马春明,周松竹,薛睿韬.大学艺术鉴赏.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0.
②丁冬,王彬彬,等.大学沉思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6.
参考文献:
[1]林玎.工科院校开设艺术舞蹈公选课的必要性浅析[J].
[2]刘瑞璞.美国的工科与艺术无障碍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外语教学 独立学院
21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人们在短时间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跨文化意识在独立学院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外语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语教学,而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教学已成为中国外语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共识,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呼吁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中国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人数众多并且肩负着未来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合作的重任,因此培养这部分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成为现今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英语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文化,培养对外国文化的开放心态以及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并最终促成他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有效途径。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它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文化的构成又离不开思维。“跨文化交际”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的交际,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包括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还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以及处于统一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包括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等之间的交际。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独立学院方面的培养,大部分国内的学者和教师还主要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这个层面上,认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对他们在交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就畅通无阻,这样的观点是很片面的。
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策略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目的语和文化,缺乏对策略能力的培养。在当今世界,英语已成为一门国际语言,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媒介大多是英语,因而他们的英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不一定完全遵循以英语为本族语的文化规约。这样,当学生把课堂上了解到的知识视为准则,一旦面对着现实的交际对象,就往往缺乏现场应变能力,无法实现交际目的,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独立学院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任何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差异是程度上的,不是本质上的。在跨文化交互中应当了解并尊重交互方式上的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化交互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交互在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能力和加速新旧知识融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不同文化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时间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差异的存在,跨文化交际始终都是个大问题。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根据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现状,一种语言的掌握并不仅限于语言本身的学习,目的语的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学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交际,人们要实现成功的交际,除了要正确地使用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外,还要使语言得体,即恰当的语言在恰当的场合以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由于接受了不同的文化教育,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增强文化意识,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英语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同时还包括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够自觉地把文化知识的传授融入语言教学之中。跨文化交际,是人的文化观念和符号系统的不同,足以改变交际事件之间的沟通。它经常被用来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文化角度来看,它指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
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外语的第二课堂里全面反映出来。所以,独立学院外语教学应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突破传统的分析角度,剖析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提出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04) .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依托网络资源培养独立学院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编号:GH150706,主持人:许可新)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关键词:医学院校;视力状况;影响因素
近视已成为影响人类视觉最常见的眼病,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青少年近视成为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眼科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我国第六次多民族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低视力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并出现低龄化趋向[1-2],中国是世界上近视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近视防治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卫生工作的重点。本文对我校大二学生视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校2014级各专业专科二年级学生1558名全部接受视力检查,其中护理专业学生738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508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312名,男生636名,女生922名,平均年龄(18.12±0.75)岁。
1.2方法 所有学生视力检查均在学校附属医院眼科门诊进行,由两名专科护士检查,使用国家标准对数视力检查表(E字表),标准检查距离5 m,检查裸眼视力。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本次调查特点,自行设计视力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包括:用眼行为、照明情况、生活习惯等。共发放调查问卷1558份,回收1558份。视力评价标准:裸眼视力在5.0及以上者视为视力正常,裸眼视力低于5.0者视为视力不良,视力4.8~4.9为轻度视力低下;4.6~4.7为中度视力低下;≤4.5为重度视力低下。若同一人双眼视力有差别,则按视力较差的一只眼,统计其视力低下程度。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取α=0.05,组间比较用F检验,影响视力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
2 结果
1558名大学生中,近视有1408人,近视率为90.42%,其中轻度近视占32.09%,中度近视46.21%,高度近视8.12%;男生近视率为85.42%,女生近视率为92.58%,女生近视率明显高于男生(P0.05),见表1。不同视力的被调查者父母近视、阅读距离、常在暗环境下用眼、阅读1 h休息、平时做眼保健操和发育期营养缺乏与近视发生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视是世界上高发的危害青少年视力健康的眼病,我国是世界上近视率发生较高的国家之一。教育部关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显示: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82.68%。一项针对台湾地区青少年近视调查显示[3],近距离工作较多的医学生中近视患病率>9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近视率为90.42%,不同程度近视学生中中度近视46.21%,远高于轻度和高度近视。说明我校大学生视力情况较差,近视严重危害大学生视力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我校为三年制医学专科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两年,各种医学基础与临床专业课程种类繁多,学生每天上课、自习时间为7~8 h,课业负担很重。长时间的视近工作可引起眼部过度的调节和辐辏,使睫状肌痉挛牵拉脉络膜,眼外肌张力增强导致巩膜扩张,眼轴变长,角膜弯曲度增加,形成近视。调查结果还显示: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的左、右眼裸眼平均视力无明显差异(P>0.05)。在医学高职院校中,第一学年各个专业都设置有较多基础医学课程,而学生中以文科生偏多,对比较抽象的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基础医学课程感到较吃力,学习时间更多。此外,学生每天使用电子产品对视力有显著影响,持续注视电脑屏幕,易导致睫状肌和晶状体发生器质性变化,使被调查者由假性近视逐渐转变为轴性近视[4]。近视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近视、阅读距离、常在暗环境下用眼、阅读1 h休息、平时做眼保健操和发育期营养缺乏这六个因素为影响视力的相关危险因素。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有诸多原因,除父母遗传因素无法改变外,环境因素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因此加强学生眼保健知识宣传,提供合理的营养膳食,改变学习照明环境和调整相应课程安排是非常必要的,应引起学校足够重视。
本次调查还显示近视眼的发病率与学生经常体育锻炼无明显相关性,但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促进机体的良好发育和代谢,还能够促进人体的代谢和形态塑造。体育锻炼可以让眼睛从过度的紧张中放松下来,对预防近视有益,还应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OL].北京:2010(2011-09-26)[2012-04-15].http///repor/diaocha 2445-10059.
[2]谢红莉,谢作揩.我国青少年近视现患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7):439-440.
【摘要】 目的 探讨西地那非对高原移居青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把进驻海拔3 700 m 半年的20名青年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一组为服药组,另一组为对照组。两组在服药1 h 后分别用XG-Ⅲ型血液循环功能自动测试仪检测血流动力学。结果 服药组较对照组P、TPR、ALT、η、PAWP、CC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mAP、BK、BV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服用西地那非对高原移居青年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 高海拔; 西地那非; 血流动力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ildenafil on the hemodynamics in migrants at high altitude. Methods In a randomized trial, 20 subjects who had migrated to an altitude of 3,700 meters were pided into drug group (n=10) and control group (n=10), and then their hemodynamics was detected using type XG-III blood circulation function tester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medicine for one hour.Result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ulse rate (HR), 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 (TPR), ALT, η (viscosity), 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 (PAWP) and CCP reduced and stroke volume (SV), mean artery pressure (mAP), BK and blood volume (BV)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drug group (P
Key words: high altitude; sildenafil; hemodynamics
高原缺氧是影响进驻高原人员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人力无法改变高原低氧环境,因此,寻找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是对抗高原缺氧的有效途径之一[1~2] 。西地那非(sildenafil)的药理和治疗作用一直被世人广泛关注。其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在高原能迅速改善低氧血症,具有增强运动能力的作用。我们在海拔3 700 m 采用口服西地那非1 h 后检测血流动力学进行对比观察,旨在探讨西地那非对高原移居青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受试者为自平原进驻海拔3 700 m 半年的某部男性官兵20名,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一组为服药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前经体检确认健康,均自愿参加本次试验。年龄19~24岁,平均(20.71±1.42)岁。
1.2 方法 采用双盲实验法。枸橼酸西地那非片由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528),每片50 mg,研碎后装入胶囊。对照组口服装入炒面的同一型号胶囊。服药组上午口服西地那非50 mg,1 h 后用XG-Ⅲ型血液循环功能自动测试仪(安微电子计算机厂生产)检测血流动力学,在28项参数中选取脉率(P)、每搏量(SV)、平均动脉压(mAP)、主动脉排空系数(BK)、总周围阻力(TPR)、肺动脉楔压(PAWP)、冠状动脉灌注压(CCP)、有效血容量(BV)、全血黏度(η)及微循环半更新时间(ALT)等10项有代表意义的参数对比观察;对照组服药时间和检测方法及选用参数同服药组。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见表1、2。可见服药组较对照组P、TPR、ALT、η、PAWP、CC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mAP、BK、BV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血液循环及周围阻力参数比较表2 两组心脏功能及血管状况参数比较与对照组比较,①P
3 讨论
在高原特殊低氧环境中,机体可吸入的氧减少,肺泡氧分压相应降低而影响血液中的氧含量,使组织细胞出现缺氧;另外,低氧可致细胞内产能装置线粒体结构破坏,酶失活,因而影响细胞对氧的利用,其最终结果是能量代谢障碍和造成血液循环受影响[3]。由于高原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流速减慢,使人体血流动力学的脉率、总外周阻力、全血黏度、微循环半更新时间、肺动脉楔压及冠状动脉灌注压增高;有效血容量、每搏量及平均动脉压降低[4~5]。我们曾研究并分析青年人在高原长时间居住后血流动力学出现低血容量、低排出血量、微循环迟缓、高周围阻力等一系列不利于血液循环的改变[6]。
西地那非口服后有迅速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血液流通状况,提高高原人体生理功能,提高内源性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7],增强运动能力的作用。有实验表明[8],在模拟高原(海拔3 874 m)条件下,给予西地那非(50 mg、100 mg)1 h 后的工作效率测试中,西地那非能显著增加心排出量和SaO2。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服药组较对照组血流动力学的脉率、总周围阻力、微循环半更新时间、全血黏度、肺动脉楔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明显降低(P﹤0.05);每搏量、平均动脉压、主动脉排空系数和有效血容量明显增加(P﹤0.05)。说明口服西地那非后在1 h 内有降低血液黏度,减轻周围阻力,增加有效血容量,纠正机体供氧状况,增加心脏功能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在高原服用西地那非可以迅速而明显的改善进驻青年的血流动力学,这对于加速机体对高原的适应,改善高原工作能力和提高未来高技术军事作业效率与作战能力有一定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 伟,朱永安,张 芳,等.富氧室在海拔3 700 m 对人体体力活动时氧耗量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02,12(5):386-389.
[2] 王 伟,哈振德,张 芳, 等.不同药物对海拔3 700 m 移居青年做功量的影响[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3,14(4):217-219.
[3] 张彦博,汪 源,刘学良,等.高原疾病[M].第2版.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375-401.
[4] 王 伟,张 芳,朱永安,等.富氧室在海拔3 700 m 对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西藏医药杂志,2002,23(2):1-2.
[5] 王 伟,曹荣成,白国顺,等.吸液态氧对高原移居青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04,32(3):1-2.
[6] 王 伟,马广全,李 彬,等.不同海拔高度对移居青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07,35(5):672-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