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27: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疗专业培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近日,市政协十三届常委会召开第十九次会议,听取了市卫计局关于我市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培训和管理工作情况的通报,并进行了协商讨论。常委们认为加强我市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对促进我市护理事业的发展及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常委们就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技能培训、行业监管、服务收费、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归纳整理如下,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一、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和技能培训问题
建议:明确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准入条件,逐步提高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基础素质;严格岗前职业道德和技能培训。
二、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行业监管问题
建议:设立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管理机构负责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日常事务管理。医院或者患者通过医院聘用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由医院设立;劳动中介公司派遣的,劳动中介公司由负责设立。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业务管理统一由医院护理部负责,各护理单元护士长具体负责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和质量监督管理。
三、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服务收费问题
建议:有关医疗机构按照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分级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并报物价局、卫计局备案。各医疗机构应在医院醒目位置公开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陪护费收费标准,并严格执行备案公示收费标准。
县医院被调查医务人员专业熟悉度及培训需求情况被调查的269名医生中,对专业熟悉排在前3位的是内科、外科与妇科;最不熟悉的是精神病预防与管理,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和社区康复均低于10%。医生最希望培训的前3项专业科目是内科、外科、急诊与急救;对培训关注度较低的专业为精神病预防与管理、流行病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老年保健和社区康复。在被调查的189名护士中,对专业熟悉排在前3位的是常见病的临床护理、急救护理、慢性病的临床护理;最不熟悉的是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临终关怀、中医护理和老年保健。护士最需要得到培训的专业科目是急救护理、常见病的临床护理、传染病的临床护理;对专业培训关注度低的是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慢性病的预防与管理和临终关怀(表2)
2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被调查医务人员从事专业熟悉度及培训需求情况
在填写完整问卷的67名医生中,对专业熟悉排在前3位的是内科、外科和妇科;最不熟悉的论文撰写、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性病、社区康复和卫生统计学。医生最希望培训的前3项专业科目是外科、内科和儿科;临床检验、妇科、传染病、老年保健、医学心理学慢性病预防与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培训需求较低。在填写完整问卷的的73名护士中,对专业熟悉排在前3位的是常见病的临床护理、急救护理和慢性病的临床护理;最不熟悉的是中医护理、临终关怀和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护士最需要得到培训的专业科目是急救护理、慢性病的临床护理与常见病的临床护理,对专业临终关怀、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心理健康护理和常见病的预防与管理的培训关注度低,均未超过10%(表3)。
3讨论
3.1农村医务人员学历结构不合理,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学历
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学历偏低,获得学历的途径主要以中专卫校为主,高级职称较少。作为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系统的龙头—县医院不仅在医疗器械等硬件上处于优势,在医务人员的学历、专业素养、医务职称、学科建设等方面都要有模范带头作用。然而偏低的学历、不合理的职称结构,不仅制约着医院本身的发展,更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乡镇卫生院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从事全科的医务人员比例偏低,影响着乡镇卫生院承上启下的功能的发挥。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高级的、制度化、正规化的在职教育[1],是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性医学教育。卫生技术人员低学历和低职称造成基层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同时会影响继续教育的开展。不同学历层次的医务人员对培训的愿望存在明显差别,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要求培训的愿望也在逐渐增强。低素质-低提供能力-低卫生服务质量-低效益的恶性循环会严重阻碍医疗机构的发展[2]。学历的提高不但增强了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并为他们以后更好的服务基层、职称评定等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3]。本调查显示:大多数医务人员由于工作岗位人员短缺而不能脱离岗位参加培训,从而无法提高自身学历水平与专业技能,因此相关领导应与当地卫生学校建立适宜本地区的继续教育规划,使医务人员能够更加便利地参加教育培训。
3.2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平衡,加强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专业知识的培训
本调查显示:医生对内科、妇科、外科的专业知识熟悉度较高,对其他辅助科室如检验科、耳鼻喉科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对公共卫生领域的妇幼保健、精神病预防与管理、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和社区康复掌握度偏低。护士对常见病的临床护理、急救护理、慢性病的临床护理的专业熟悉度较高,对病人的精神病的预防与管理、临终关怀、中医护理和老年保健的专业知识了解不足。基本医疗是所有医疗工作的基础,只有所有医生及护士对其知识及技能熟练掌握,才能保证医疗工作的高质量。同时对于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率也亟待提高,作为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医疗知识,也应具备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涉及的其他科目知识有所了解,以较为全面的知识技能服务患者。现代社会尤其主张人文关怀,若医护人员有良好的医患沟通的技能,不仅能促进病人积极地配合医生接受治疗,也可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公共卫生是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的重点方向,若医务人员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就无法保证儿童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治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既影响了农村广大居民的健康,又阻碍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因此,当地地区卫生主管部门应按照当地实际医疗需求,合理有度地参与规划与管理,有利于培训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培训项目的组织方应充分了解培训对象现有医学教育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及实际工作生活中存在困难,制定相适宜的培训模式,遴选适宜的医学师资与专业教材,选择最佳培训地点,进行严格而人性化的管理,不断与培训人员进行沟通寻找问题,从而实时对培训内容或模式进行调整、改进,最终才能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同时,为了有效避免工学矛盾,还需要及时与培训对象所在单位充分沟通,了解单位实际需求,从而得到单位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培训人员、时间和内容,继而高效地为当地培养适宜人才[4]。
3.3医务人员对基本医疗的专业培训需求较高,培养检验及影像专业人员,全面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在新疆贫困县,由于资金匮乏、专业人员短缺等因素,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分科条件有限,从而医务人员对自身专业的培训期待很高。同时,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大,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经费接受全面的专业培训,所以医生对基本医疗的内科、妇科、外科、儿科的培训需求度很高,护士对急诊与急救、儿科。传染病的临床护理也提出了较高的培训期望。现阶段国家对农村基层医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保证了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同时还不断配备先进的医疗器械,因而对检验人员、医技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有的医院配备了先进的诊断设备,但是由于医技人员操作技术有限,只能使用部分基本功能,仪器设备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农村医疗机构的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按需求培养检验及影像人员,从而全面提升医院诊断能力与工作效率[4]。
3.4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对全科医学熟悉度低,加强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在职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效能
据了解。作为我国拥有多年丰富血管病治疗经验的三大医疗中心的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上海中山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一直以培养血管疾病专科人才和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为己任,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血管外科的发展。为解决血管外科领域相关技术的学习与研讨缺乏系统化、权威化的问题,从2008年开始,三大中心共同牵头举办了血管外科领域最高水平的中国血管论坛(cEC),建立了一个血管病专科医生临床继续教育培训的专业品牌。三年来,CEC为数千名血管外科和相关科室的医生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推动了我国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迅速普及。
针对血管疾病诊疗医师的专业培训尚不成体系、并已成为制约学科进一步发展瓶颈的现状,为进一步解决临床实践中的诊疗规范化问题,此次CEC系列规范化培训班将在前几届CEC会议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以“提升中国血管外科整体水平,共同步人世界先进行列”为宗旨,通过手术观摩、术式讲解等培训方式,重点强调规范化诊治,普及和规范腔内血管和开放手术技术,力求全面提升周围血管疾病诊断、治疗和手术规范化水平。
对此,总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郭伟教授表示:“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是血管外科发展的必经之路。三大中心将整合最优资源,严格确保课程质量和效果,将系列规范化培训班打造成技术规范和医生执业规范培训I的行业标杆,最终造福于广大周围血管疾病患者。”
另据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教授介绍,周围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质量与生命的疾病,随着社会人口的日益老龄化,发病率逐年上升,血管外科将不容置疑地在医学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血管疾病的腔内治疗技术在我国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但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医生的专业化程度和社会的关注程度仍远远不够。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血管疾病的危害性,不少医院还没有将周围血管从外科中划分出来;另一方面医生的专业水平有限,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延误治疗。因此,我国血管外科创立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际一流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并不能满足现阶段患者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
上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符伟国教授表示,周围血管疾病领域缺少规范,从业医生缺少专业系统培训是阻碍学科整体发展的掣肘之一。尽管不少医疗机构已先后开展血管病专业诊治工作,但就学科整体而言还是非常年轻;大多数中国血管外科医生是由普外科医生转型而来,因而缺少对血管疾病诊疗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培训。总体而言,血管外科医生专业化程度仍然参差不齐,区域的发展仍不均衡。因此,在技术不断普及和提升的基础上。加强以诊疗规范化为重点的培训,是提高我国周围血管疾病诊疗质量的当务之急。
一、 培训内容
志愿者培训工作包2个内容:通用培训,专业培训。
1、通用培训。主要使志愿者具备志愿服务必需的知识技能,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服务精神和服务能力。
2、专业培训。重点对象是专业志愿者,根据服务岗位的专业要求,实施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一)社区志愿者培训内容: (1)志愿服务理念培训 (2)志愿服务礼仪培训
(3)应急救援、志愿者自护、医疗常识培训 (4)志愿服务心理培训、团队意识培训 (5)文化知识培训 (6)志愿者体能培训
二、培训时间
2xxx年6月9日完成培训计划
二、 培训方式
1、 集中培训。以省志愿者工作部编写的教材为基础,
开展学习培训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优秀志愿者典型作专场报告、讲座,通过视频教学的形式,诠释志愿者的意义和各个岗位志愿者的工作要求。 2、 骨干培训。针对关键岗位的志愿者,以学习营和训练营方式开展培训。
3、 实践培训。通过开展各种公益实践活动、组织实战演练等方式,提高技能,培养团队精神,营造志愿服务氛围。
4、 测试评估。通过对志愿者素质的测评,评估培训效果,确保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
四、 相关要求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范我市预防接种工作,加强对各类疫苗接种单位的管理,结合广州市的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区(县级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有关要求,结合辖内免疫规划接种、第二类疫苗接种、强化免疫、应急接种和群体接种等工作的需要,指定不同类别的接种单位,明确其责任区域。
二、接种单位分为免疫规划接种门诊、新生儿卡介苗首针乙肝疫苗接种单位、第二类疫苗接种单位和免疫规划接种门诊临时接种点。
三、接种单位的工作范围及其职责
(一)免疫规划接种门诊。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对居住在其责任区域内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接种,并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按照知情、自愿原则在相应责任区内对第二类疫苗免疫对象提供免疫服务。
(二)新生儿卡介苗首针乙肝疫苗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对在本医院出生的新生儿接种卡介苗、首针乙肝疫苗,并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及时接种率。
(三)第二类疫苗接种单位。按照知情、自愿原则在相应的服务范围内对第二类疫苗免疫对象提供免疫服务。
(四)免疫规划接种门诊临时接种点。按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指令,为保障免疫规划实施,为消除或控制疫苗相应传染病发生或暴发,提供免疫预防接种服务;对责任区域内远离接种门诊、或免疫对象集中的地点或需防制疫情的地点设立临时接种点,开展计划免疫、强化免疫、应急接种和群体接种。
四、接种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一)免疫规划接种门诊
1.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具有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3.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4.场地和设备符合广州市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要求(《广州市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穗卫疾〔*〕49号)。
(二)新生儿卡介苗和首针乙肝疫苗接种单位
1.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设有妇产科;
2.具有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助产士或护士;
3.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4.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救治药械;
5.有固定的接种室。
(三)第二类疫苗接种单位
1.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具有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或护士3人以上;
3.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4.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救治药械;
5.有15平方米以上的固定接种室,有20平方米以上的等候和观察区;
6.相关医务人员相对固定。
(四)免疫规划接种门诊临时接种点
1.设临时接种点的单位必须是具备广州市免疫规划接种门诊资格的第一类疫苗接种单位;
2.为方便群众,临时接种点可设在社区、村庄、学校、幼儿园(所)、机团单位、工地、集市;
3.临时接种点在指定的某时段内完成接种任务后应立即撤销;
4.临时接种点接种区应具有约10平方米或以上接种间,20平方米以上面积的等候和观察区,通风、采光良好;
5.负责接种的医务人员具有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或护士3人以上;
6.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
五、各区(县级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本《通知》精神,结合区域接种单位布点状况予以指定,并将指定的接种单位类别、名称、地址、责任区域等资料报广州市卫生局备案。
【摘要】:农村医疗卫生防疫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它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农业的繁荣和农民的健康,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了解农村医疗卫生防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积极有效的农村防保工作政策,对繁荣农村经济。做好农村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就此作浅显分析。
【关键词】:农村卫生 防疫工作 存在问题 措施
基层乡镇的卫生防疫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广大老百姓的身体健康、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一项最直接的工作。提高乡镇基层卫生防疫能力,加强和改善防疫条件,对乡镇的卫生工作和全面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卫生厅到乡镇基层,对卫生防疫工作都十分重视,在完善机构,规范内容,加强指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一、 基层乡镇防疫工作的现状
1.1 重治疗轻预防 基层单位防治合一,主管卫生部门既管治疗又管预防,但是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治疗上,往往忽视了防疫工作。基层卫生院防保所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个别单位无专职防疫人员,多数乡镇卫生院防保所的防疫医生流动性大,致使卫生防病工作缺乏连续性和长远计划。
1.2 专业技能不精 基层卫生院防保所的医生虽然都是医学专业毕业,但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很少,对防疫知识了解甚少缺乏专业培训和自学钻研精神,导致卫生防疫知识匮乏,不会做流行病学调查,不会消、杀、灭,不懂卫生监督程序,少数基层单位的卫生防疫工作处于应付状态。
1.3 防疫设备陈旧 目前卫生防疫工作无专项经费,其所需经费均在卫生事业经费中支出,而卫生事业经费大多被用来购买药品、诊治疾病、更新和维修医疗设备等,真正直接用于卫生防疫工作的很少。大部分单位防疫设备陈旧或缺少,给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
1.4 重视力度不够 在人们的印象中,临床医疗工作有技术,能做到立杆见影,深受患者爱戴。而搞卫生防疫工作社会地位低,可有可无,没有大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人们想不到防疫医生。加之上级重视力度不够,致使防疫人员工作不尽心,直接影响了防疫工作质量。
二、 解决基层乡镇卫生院防疫工作存在问题的措施
2.1 加强教育,提高认识 一方面要加大对防疫人员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卫勤领导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协助防疫人员做好本单位的卫生防疫工作。
2.2 专业培训,提高素质 ?防疫所要注重对防疫医生的专业培训,针对防疫人员流动大、防疫工作季节性强的特点,每两年应举办一次短期培训班,也可委托地方院校培训。防疫人员调离本岗位和上岗前要做好传、帮、带、教工作。同时,防疫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在职学习。
2.3 改善条件,加大投入 ?各级领导要从长远出发,改变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防疫工作大力支持。按照规定,基层防疫经费应达到卫生事业费的15%~20%;保证防疫药品的供应,有计划地逐年购买防疫设备器材,使基层防疫所技术力量、保障和设备相适应。
2.4 健全机制,稳定队伍建立相对独立型防保机构。以乡镇卫生院为依托, 建立行政相对独立、经济独立核算的乡镇防保所( 组) , 与乡镇卫生院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 由乡镇卫生院院长兼任防保所( 组) 长, 经费补助可采取定额补助或全额补助等形式。设立相对独立的乡镇防保所( 组) , 有利于预防保健任务的和强化乡镇防保队伍建设, 使乡镇防保经费能定向使用于防保工作, 以充分体现政府职责。
总之:加强农村基层防保所从业人员的卫生法规制度的学习,明确单位、部门、个人的职责、任务,规范业务对口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适时对防疫人员进行业务水平考核,对成绩显著的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提职、晋级要优先考虑防疫人员,达到基层防疫队伍的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防结合,为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卫生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益川, 张黎明1 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的竞争及其对乡镇卫生院防保功能的影响[J]1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 1) : 24-251
[2] 郝超, 华颖1 乡村两级卫生机构之间的竞争及其对防保功能的影响[J]1 中国卫生资源, 2001, ( 1) : 26-281
关键词: 大型放射医疗设备 管理模式 设备维修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60-02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使用需求也在逐步加大?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投入使用,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在现代化医院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较易出现各种故障?针对不同的医疗设备故障,如不能及时有效的加以排除?解决,则将对医院工作的正常运行,带来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甚者将会诱发医患纠纷[1]?基于此,我院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有效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解决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实际问题,提升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整体水平,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1 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现存问题
1.1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匮乏及储备不足是影响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的首要问题,医院工程技术人员地位低,欠缺必需的技术和能力水平,专业人才流失率高等现象,在各级医疗机构均十分普遍?以我院医学工程队伍构成情况为例,如图1所示,高学历和高职称的医学工程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小?
对医院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匮乏的原因加以分析,很多医院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仅关注临床科室发展,而对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待遇改善及职位晋升等方面均存在“重医轻工”的现象?以致临床医学工程
作者简介:易瑛 (1965年―)男 湖南湘乡人;本科 主管技师 主要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及维修工作
科出现难以引进高新人才,缺少培训学习机会,科研经费十分有限的局面?
1.2管理水平低下
由于缺乏完善的医疗设备使用与维修管理制度,使得大部分医院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相对低下,如很多医院均未设置完备的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部门,即便设有临床医学工程科等机构,但因其权责有限,难以发挥有效的管理职能及管理作用?
1.3维修保养落后
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因技术含量较高,内部构造复杂度和精细度均较高,因此维修成本也便相对偏高?加之很多医疗设备生产企业严密的控制着所售产品的软?硬件及核心技术信息,对设备维修实施全面垄断,且维修费用高昂?而医院由于缺乏对医疗设备的相关资金投入,维修和保养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有些医院甚至未配备必要的检测维修设备和维修配件?而传统?落后的医疗设备维修和保养方式,非但不能有效的排除医疗设备故障,有时甚至会严重影响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这是摆在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难题?
1.4缺乏继续教育
很多医院虽大量购置大型放射医疗设备,但其仅看到了其为医院所带来经济利益,却严重忽视设备维护与管理,因此呈现出“重使用,轻维护”的管理局面[2]?医院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机会,使得从事该工作的技术人员难以实现能力提升,不能及时了解或掌握先进的维修技术与管理方法,因此在复杂多样的大型放射医疗设备故障面前,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此外,即便部分医院会举办相关讲座或培训班,但培训的内容大多为老生常谈的简单设备维修和基本操作,难以有效解决复杂故障和现实问题?
2 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新模式
2.1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组织职责
为规范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使用与维修管理水平,我院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引进?保养?维修和报废等环节,均交由专门科室及指定专业人员负责,而各临床科室?放射科及放疗科等,对于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仅具有使用权?按照“集中管理?分散使用”的管理模式执行,有助于医疗设备的统一配备和集中使用,能有效避免资源重置及浪费现象?明确医疗器械的管理部门与使用科室的各自职责,合理分工,有利于提升各科室的技术服务水平?此外,我院还专门设立了医疗设备维修中心,负责医疗设备的及时维修,易损配件的购买及储备?
2.2自主维修为主,多种方式并存
结合我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实际情况,我科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维修,采取以自主维修为主,买保维修?返厂维修及第三方服务合作维修等多种方式并存的管理模式?针对大型放射医疗设备故障,应先由本院医学工程专业人员,第一时间进行检测与维修,这既有助于尽快解决故障难题,缩短医疗设备空置时间,又有助于节约维修开支[3]?而针对复杂的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工作人员在现场查看故障后,应及时做好检查记录,如本院维修人员难以解决问题,应立即查看设备信息,针对处于保修期内的设备,依据购置合同条款,及时与生产厂家或第三方公司进行联系?
2.3重视人才引进,加强专业培训
由于大型放射医疗设备属于高科技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因此为提高医院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医院应积极引进相关人才,并确保医疗设备维修中心,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维修人员,以有效满足院内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管理和维修需求?对于院内从事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的专业人员,医院应定期开展专门培训,并委派相关人员到其他医院进行学习交流,以打造技术精湛的院内维修工程师队伍?但需值得注意的是,培训学习内容应做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接受先进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一再老调重弹,将无助于技术提升,徒然浪费时间与精力?
2.4建立巡查制度,定期质控监测
为及时有效的排查大型放射医疗设备故障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我院建立了完善?严格的定期巡检制度?针对近期购进的新设备,医院维修组需每周巡查1次?对于购进超过2年以上的老设备,医院维修组则应每周巡检2次,以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并尽快加以处理解决,消除故障及隐患?此外,为提高大型放射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水平,医院除应定期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验收检验和全面常规检验外,还应对放疗设备的剂量?对称性及等中心等项目,进行每周为期1次的一致性检验?对CT等影像设备,依据影像学标准,按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检修?
参考文献
[1] 蒋宇宏,张东友,宋少辉,等. 探讨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流程[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1):100-101
卫勤干部的能力素质直接制约、影响着军队卫勤保障能力的发挥与任务的完成情况。当前,卫勤指挥人员经过卫勤专业正规培训的不多,卫勤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对卫勤保障的指挥应变能力与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建立完善卫勤干部培养机制非常必要。
1培训机制培训是提高卫勤干部专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军队卫勤保障体系中,医疗机构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医疗机构中卫勤干部数量有限、能力参差不齐,亟待进行系统、专业培训提高卫勤指挥能力。根据需要,仔细调查、研究、分析现实问题,找出差距,提出需求,可邀请院校教授、实战专家组织培训班,对部门领导、机关干部、科室主任、科室护士长、医疗骨干力量等人员按不同分工、不同层次、不同人群进行针对性、系统性专业培训,提高其卫勤指挥能力、管理能力,培养医院卫勤干部队伍,为医院持续保障能力的实现筑牢基础。
2观摩机制观摩是提高卫勤干部实战能力的必要手段。对于医疗机构来讲,卫勤干部实战能力的提高依靠单位组织的演练和协同演习,然而大规模的演练和演习机会不是很多。所以,仅具备一定的卫勤理论知识不能满足不同任务的需要。组织卫勤干部观摩大型演习、演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提供最直接、最客观、最真实的学习和了解的机会。应该建立卫勤干部观摩机制,突破编制束缚,实现互学互补,全面提高卫勤干部综合能力,促进医院持续保障能力的实现。
3代职机制代职是提高卫勤干部指挥能力的重要举措。由于诸多因素造成当前医院具备专业卫勤指挥综合能力人员匮乏,特别是实际训练中应急卫勤保障力量训练多,指挥机构健全,能力较强,其他人员训练相对较少,指挥能力不足,出现了应急卫勤保障力量抽组后,医院将无合适人员担任卫勤组织指挥的局面。因此,可以利用代职机制,在平时的训练及管理过程中,将部门领导、机关人员和科室主任及骨干人员纳入代职范围,担当野战医疗所所长、助理员及组长职务,熟悉卫勤指挥程序,提高指挥能力,培养指挥人才,充分储备人才,以备在抽组应急力量后,医院体系健全、人员健全、指挥健全、能力健全,实现持续保障的目的。
装备药材储备机制
执行卫勤保障任务中装备、药材的供应关系重大,直接影响着医疗保障水平、救治能力和治疗效果。部队由于编制体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现有的卫勤力量和装备相对不足,靠单一的军队卫勤保障力量来完成现代战争的卫勤保障已不太现实。所以建立完善装备药材储备机制非常重要。
1装备储备机制对于卫勤保障力量,医疗装备至关重要,没有相应的装备,人的能力的发挥将受到很大的限制。特别是在首都防控、濒海防卫作战时,医院将担负繁重的医疗救治任务,所以医疗装备能否及时、充足,对救治任务的完成影响巨大。为了解后顾之忧,可以通过“上级下拨,限期返款”的方式进行。简要讲就是:上级将重要装备、常用装备提前放置于医院,供医院平时进行医疗救治使用,但按期限由后方基地对使用设备进行返款,对于达到使用年限报废的装备,可按此方式循环进行,重新下拨装备、规定返款期限。此机制将很好地解决特殊需要时装备短缺的问题,保证了装备使用水平,遵循了实用原则,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2药材储备机制与医疗装备相比,药品器材同样重要,建立药品器材储备机制十分必要。可采取预付资金、派驻军代表等形式进行。针对担负不同卫勤保障任务时所需药品器材的不同,进行科学分析和计算,与实力雄厚、规模较大、信誉较高的医药生产厂家、药品经销商合作,将一定量资金提前支付给厂家或经销商,购置一定量药品器材储备于厂家或经销商处,并由合作方定期将储备药品器材更换,保持药品器材有效期最大化。借鉴军代表机制,向厂家或经销商派遣军代表,监督检查合作方履约情况,保证药品器材及时、足量、高质供应,为医院持续保障能力的实现提供保证。
区域应急支援机制
当前,军队应急卫勤保障力量跨区执行卫勤支援保障任务体系基本建立,而且在诸多的演练和演习中实现了跨区进行卫勤支援保障,具备了保障能力,特别是在与作战部队进行协同演习的组织、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然而在区域内军队医院之间进行应急支援机制尚未建立。建立区域医院间应急支援机制,做到区域通盘考虑,综合调配力量,在动员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军队卫勤医院保障能力,以“保底”为原则,实现区域范围内医院具备持续保障能力。区域应急支援机制可以设想不同任务需要、不同情况,制订不同支援计划,可以是学科支援或整体支援,通过区域应急支援,利用抽组后的医院硬件优势,发挥卫勤保障能力,实现区域后方医院持续保障有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住院治疗期间发生护理安全问题的精神疾病患者76例,男49例,女27例,年龄15~66岁。所患疾病包括抑郁症、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强迫症等。
1.2方法:通过对76例精神疾病患者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得出精神科护理安全问题的主要问题及其分布情况。1.3统计学处理:将统计所得到的数据录入Excel中建立数据库,并对护理安全事故分布进行数理统计。
2结果
将所选的76例精神疾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分布进行统计:冲动伤人21例,毁坏物品17例,自杀自伤14例,意外受伤(如跌倒等)12例,出走外逃7例,其他行为5例。精神科护理中患者发生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冲动伤人、毁坏物品、自杀自伤、意外受伤以及出走外逃等。
3讨论
根据对精神疾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分布进行统计结果,深入分析精神科护理发生安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加强精神科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切实降低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风险。
3.1精神科护理发生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①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因素分析: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大多存在行为、认知、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偏差,对自身行为缺乏自制力,导致不配合治疗,容易受妄想、幻觉的影响引发自杀自伤、冲动伤人、出走外逃以及情绪上大起大落等行为,是造成护理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家属由于缺乏有效的医疗知识和沟通不畅,很容易引发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的矛盾与纠纷。②护理人员因素分析:由于日常护理工作的护士大多比较年轻,相关专业培训和护理经验不足,同时对精神科护理安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法律维权知识。容易由于操作不当,缺乏护理技巧和耐心以及看护不严等原因,造成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③医院设备、环境和制度等管理因素分析:由于医院在医疗器械、药品等方面管理不当,封闭式管理的治疗环境等都可能导致患者意外情况的发生。此外,由于医院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不足,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和监督机制,也是造成护理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