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27: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城市文旅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优秀旅游城市;城市旅游;误区;建议
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由来与数量增长
1995年3月15日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旅管理发[1995]046号),决定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由此正式拉开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序幕,紧接着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1998年,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印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办法〉的通知》,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验收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1999年1月,中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诞生。其后,数量急剧增加,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截止2005年底,我国已有246个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数量已超过全国城市总数的1/3。具体数量增长与行政等级分布概况如表所示:
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整体发展简况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数量上发展比较迅速,并且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都有较大比例成为优秀旅游城市。可以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体已基本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头戏。
关于城市旅游,至今尚无一致的概念界定。但一般认为,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为目的地进行的包括城市观光游憩、商务会展、度假娱乐等在内的一系列审美或愉悦活动。优秀旅游城市的评定要求城市的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服务、环境等旅游功能的完善。而且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入口和旅游线路以及旅游流的集散地,所以总体来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仅作为旅游目的地获得了发展,而且还作为各个旅游线路的枢纽促使其对区域旅游的支撑功能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现实的优秀旅游城市群体中确实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城市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
如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基本呈现出两种状况:一种是比较知名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如北京、西安、杭州等)和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城市(如青岛、大连、深圳等),其城市旅游发展较快,也相当成功,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另一种是一些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且处于经济落后区域的城市,其城市旅游在区域内某些知名景区的带动下获得了发展,但他们仍未成为旅游热点城市(如郑州、长沙等)。这些占数量多数的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在其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常常走入一些发展误区,从而使其长期不能发展成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他们空有优秀旅游城市荣誉称号,却始终没有太大的旅游吸引力。这些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体的总体水平,并且不利于更好地带动中国整体区域旅游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与现象
由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众多,其中副省级以上城市均已是优秀旅游城市,占城市数量主体的地级、县级城市通过评审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在这种快速发展势头下,难免会出现一些城市旅游发展误区与不和谐现象。
(一)城市旅游发展方向的目标错位现象
由于国家评定优秀旅游城市是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来打分并按其分值来确定结果的,许多城市特别是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普通中小城市,为了争得和维持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不惜把自己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于这些死板的标准上。他们不顾自身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等客观状况,盲目按照《标准》进行大量的旅游投资与项目开发,试图得到高分值,偏离了城市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城市旅游发展动机的急功近利现象
由于人们习惯认为:城市的荣誉称号越多,就表示其进步;官员为官一任,如果能为该城市多争创一个荣誉称号,就能代表其政绩显赫。于是出现很多城市为了通过旅游城市评定,就不计较长远利益影响,功利性地盲目上一些缺乏科学论证的大项目。如,到处开发旅游资源,大肆创造人造旅游资源,建造主题公园,盲目投资增加酒店、娱乐中心等等。结果不但城市的实际旅游吸引力没有因此而增加,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浪费。
(三)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盲目模仿现象
国家旅游局的《标准》为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参照项目。各旅游城市在旅游发展中,其城市生态环境、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持系统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尚可理解,但现实中的旅游城市往往习惯于引用经验和盲目模仿。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成功创新很快就会被多个城市照搬或模仿,并且可能涉及到基础设施系统、旅游产品系统、营销系统等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结果造成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虽然数量上剧增,但除了少数特色旅游城市特别是副省级以上省会城市外,其他的似乎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这使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成为批量生产,多数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缺乏特色。
(四)城市旅游功能主题的模糊化现象
由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只能源于《标准》的评定,这致使许多旅游城市只是一味参照《标准》去发展城市旅游,结果搞成了无主题、无特色的多样化发展。很多城市本身旅游资源非优,而是借助于该区域内某些景点的拉动,使其旅游职能获得较大发展,于是通过了优秀旅游城市评审。但其决策者却把该城市当成极具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来开发,集中全力开发城市旅游产品,而忽视其区域旅游媒介功能。结果是城市旅游吸引力没增加,城市对区域旅游的旅游功能也没突出出来,失去其自身特色,走向平庸化道路。相反的,有些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优秀旅游城市,如历史文化名城,却不能进行深度开发,造成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优势不能突出,甚至出现“优秀旅游城市无旅游”的现象。旅游功能定位、发展主题的不明确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常出现的现象。
四、政策性建议与对策
(一)评定政策的改进与完善
1.严把评审关,不求数量,但求质量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根据验收得分高低并结合对海内外旅游者的抽样调查结果评定出来的,其中有些成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标准》中的“发展健康有序;有成果;效果明显”等字眼。当初国家旅游局决定开展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初衷无疑是想通过城市旅游发展带动城市及其相关区域的总体发展。但是当其数量和比例达到了一定程度后,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使他们真正成为区域内的特色旅游城市和区域旅游发展的先锋和引导。从国家评选角度说,应严把评审关,杜绝滥竽充数。城市也应从自身长远利益出发,避免盲目攀比,要创建真正的优秀旅游城市。
2.完善评定标准,实行旅游城市星级等级制度
社会在发展,旅游也在发展,《标准》也应与时俱进。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都参与评定,并且副省级以上城市已经100%成为优秀旅游城市。如今我们看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看其行政级别,然而行政级别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城市旅游发展的真正水平和旅游吸引力。现实中很多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并不大,同时,也有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却并非优秀旅游城市。数量过多的优秀旅游城市使我们很难区分、识别其旅游吸引力大小,所以很有必要对优秀旅游城市群进行进一步的级别划分,就像星级酒店、星级景区一样,实施星级等级制度。对其城市旅游发展的品位、特色、吸引力等进行合理评价。
(二)城市旅游的特色化塑造
1.端正目标,特色发展
城市旅游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城市甚至区域旅游的真正发展,不能仅以创建和维持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为目标,而应以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成为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城市为目标。这样的目标才是理性的,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发展的意义。
2.目光长远,合理投资
在现实中,并不是说旅游投资越多,其旅游业就能发展得越好。毫无特色的一些项目投资,起不到吸引旅游者的作用时,它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设施,甚至可能被荒废。只为树立形象工程的投资,即便是开始风靡一时,也很难成为成功促进城市旅游长期发展的有效投资。所以,应在对旅游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上一些有市场和长久吸引力的旅游发展项目。
3.独辟蹊径,谨慎模仿
城市旅游发展成功的优秀旅游城市很多。他们的成功绝不是因为相互模仿,而是他们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吸引着旅游者。学习经验是件好事,但一味抄袭模仿却起不到预期效果。学习借鉴的应该是基本的发展思想和策略,而具体的措施则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开展。例如城市景观的地方化,举办传统或现代地方特色的节事活动等。
4.主题明确,专而不泛
许多城市往往习惯于旅游全方面发展,结果功夫没少下,效果却不好。如今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数目剧增,除了少数大城市的旅游特色已经形成外,其余中小型城市多数尚未显示出自身的独特性。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城市要想获得城市旅游的突破性进展,就很有必要走旅游功能主题化的道路。城市旅游主题不仅可以体现在城市景观、旅游景区景点上,而且还可以体现在游憩娱乐、节事活动甚至是旅游媒介服务上。特色突出的一方面往往就可以带动整体发展。优秀旅游城市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加强城市旅游的主题化发展,而不是喊着特色化发展的口号,走着大众化的道路。
结语
随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旅游的发展明显出现了两极分化。大多数特别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在走着大众化发展道路,这造成他们之间相互区别不大,各自特色极不明显。各个优秀旅游城市不应拘泥于一个空洞的称号,而应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的秉赋数量、规模、级别、品味、旅游价值和自身在区域中的旅游职能等状况积极找到适合自身的特色化旅游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体系分析[J].城市问题,2005,(5).
关键词:城市古建筑;文化经济遗产;保护措施
Abstract:Urban tourism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European countries,and its core is ancient buildings in the downtown,which constitutes the urban distin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European countries generally regard classic architecture as important cultural and economic legacy in the downtown,as urban important tourism resources.They uses the huge tourism resource to drive the whole urban area and the countries tourism and related industry develop, which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in urban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European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a set of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ancient buildings, and had the policy to make the corresponding classical culture again,and made urban ancient buildings reserve completel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Key words:urban ancient buildings; Cultural and economic legacy;protec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5-53(4)
在欧洲城市的闹市区漫步,犹如进入中世纪城市之中。古老的闹市区保存着大量联片的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物,城市昔日的繁荣历历在目。古老的闹市中心是人们购物和消遣的场所,每天从城市边缘及,有大量人口涌入闹市中心区购物和消费。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特色鲜明的城市总是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参观,为城市带来滚滚财源。在今日我国城市发展中,欧洲城市古建筑群及特色保护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1 欧洲城市古建筑群与旅游业发展
在欧洲城市,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城市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而是城市中心地区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群形成欧洲城市特有的景观。欧洲城市的历史一般起源于工业革命前后,许多历史名城则可上溯到中古时期,乃至古罗马帝国晚期。在这些城市,中古时期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及古典文化被大量完整地保存下来,在闹市区形成大面积的古典建筑群,给人完整的中古世纪城市的感观,形成了各城市固有的特色。
进入21世纪后,欧洲城市闹市区依然完整地保留着数百年前的城市风貌。在城市中心的广场附近,中世纪的圆顶罗马式教堂或尖顶哥特式教堂象征着古老的庄严;教堂内部以雕刻、绘画装饰得富丽堂皇;教堂四周则是装饰华丽的喷泉及古老雕塑等。通往商业中心狭长的步行街道上仍保留着中古时期原状,路面不规则的石块经历了数百年沧桑,留下深深印痕;街道两旁则是古老建筑物的长廊,与周边地区的古建筑物一起形成闹市区的古建筑群。在这里,古老的商店、酒吧、旅馆、餐馆、戏院、影剧院等鳞次栉比,窗明几净,形成各城市鲜明的特色与古老的文化。
欧洲国家在整个旅游策划上,让具有大量古建筑群的城市旅游扮演了主要角色。旅游旺季时,来自世界各地旅客涌入城市,尤其是在古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城市,更是挤得水泄不通。这些城市大量的人口受雇于旅游业,城市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了大量的收入,旅游服务业成为城市乃至国家重要的收入。
瑞士的城市旅游可视为欧洲国家的典型。瑞士是欧洲最为富裕的国家,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列世界的前列。银行业、钟表业和旅游业是瑞士经济的三大经济支柱。进入21世纪之后,瑞士旅游业收入超过银行业、钟表业,成为瑞士最重要的经济发展门类。尽管瑞士拥有美丽的湖光山色,而到过瑞士的人则发现,瑞士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仍是城市古建筑群,城市旅游的吸引力甚至超过对自然景观的旅游。
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瑞士城市的中古时期建筑物保存得更好,在城市旅游中起到重要作用。这是因为20世纪,欧洲国家经历了两次大的战争,城市大量的古建筑被摧毁,从战争废墟中重建的闹市区建筑缺少古典建筑的原滋原味,而现代化风格则十分突出。瑞士的中立国政策使20世纪瑞士避免了多次战争,各城市的古建筑群得以大量保存下来。城市古典建筑群与美丽的湖光山色相协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包括欧陆的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居民也为瑞士的中世纪的城市美景所吸引,每年有大量的旅客涌入瑞士参观和度假。
2 城市古建筑:重要的文化与经济遗产
城市中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群,既是城市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也是十分重要的经济遗产。古老的建筑群是城市文明的“根”,它代表着城市古老的文化沉淀和各城市特色,象征一个城市昔日历史的辉煌。城市古老的建筑群展示城市文化特色,代表着各城市古典文明,以“邮箱经济”形式带来了滚滚的财源,极大地推动了城市乃至国家的发展。
进入20世纪之后,世界各地大量的传统建筑消失,古典建筑物也随之大量消失,割断城市的文化文脉,城市逐渐丧失了自身的特色。20世纪上半叶,两次大战期间欧陆地区大量古建筑毁于炮火,许多重要的古建筑群被夷为平地。二战后,针对传统建筑物集中地区的衰败及其蔓延,欧洲城市当局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城市重建与更新。战争及战后的重建工作使大量年代久远的传统建筑物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高层建筑,这一现象在战争重创的德国尤为突出。战后欧洲城市文化的“根”随之大量消失,保留下来的古典建筑就显得十分珍贵。
古典建筑展示出厚重的文化沉淀,告诉城市过去的历史,使人浮想联翩。素有中世纪城市之称的伯尔尼,可视作欧洲城市古典建筑群的一个缩影。伯尔尼老城区位于火车站附近,保存着大量的中古世纪的建筑。这些建筑物向东边扩散,狭长街道两旁长长的商店走廊依然保留中古时期的原貌,构成了伯尔尼的主要商业闹市区。闹市区的则是一些几个世纪前遗留下的古色古香的私人住宅群。在伯尔尼街道上漫步,仿佛进入中世纪的城市中,感受到古老的城市文明。即使是在大学校园参观,年代久远的建筑也仿佛一件件古老的艺术馆陈列品。
古老建筑群不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而且是极其重要的经济遗产。欧洲城市普遍把这些古老建筑群当作极其重要的经济遗产,进行旅游经济的策划。各城市以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其古典建筑群,特别对那些代表该城市过去的辉煌及重大事件的建筑进行重点宣传。各地都建立了自己的旅游网,极尽全力地向世界各地介绍各城市古典建筑及其历史事件。这些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自世界各地,他们进入欧洲各城市参观与消费。城市古老的建筑群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反过来又长期推动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3 城市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文化再塑
欧洲国家都对古建筑进行精心的保护,确保传统文化的再塑。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城市古建筑保护的相关法律,并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维护与维修措施。在城市长期发展进程中,政府合理地规划城市新发展地区,历任官员认真执行城市规划,使城市建设与古建筑群的保护达到有机的统一,城市闹市区古建筑群由此而得以长期保存。此外,较高社会文明程度确保有关保护法规得到市民自觉遵守,古建筑与传统文化保护蔚然成风。
欧洲国家古典建筑长期保存下来,与严格保护措施密切相关。各国都有古典建筑保护的严格法规,地方当局也制定相应的措施。不经地方有关部门同意,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对古建筑物进行拆迁。不仅如此,城市现代建筑物拆除的手续也同样是十分麻烦,没有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批同意,任何人都不能拆除,即使是私人住宅,也得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在北美城市的更新过程中,地方政府借口城市衰败而将传统建筑大量夷为平地,从而使殖民地时代建筑大量消失,欧洲的规定避免了开发商借拆除破旧的现代建筑之名而撤除传统建筑和古典建筑物的可能,对古建筑群起到强有力的保护作用。
欧洲各城市对古建筑设施的维修也有严格的规定。维修总的原则是修旧如旧,这一原则使城市闹市区数百年以前的街道保存完好如初;但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一原则又极大地增加维修的困难与费用。闹市区供电、供水、排污设施的铺设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些设施的铺设过程却不能破坏道路原有的景观。闹市区街道的路面多为数百年前打造的石块铺成,在管道设施铺设过程中,工人小心翼翼地将石块取出,然后将管道埋入路面之下,再回填土,最后将石块按原样铺在路面上。因此,在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古世纪的街道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政府对房屋的维修管理也十分严格。在维修过程中,没有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任何人无权改变房屋的外观,私人住房也不能例外。在维修过程中,大到房屋的外观结构,小到房屋的门、窗、瓦的颜色等,都必然保持原样。正因为如此,欧洲国家城市闹市区数以百年前的古建筑群的原始风貌得以世代相传,从而避免了全球文化趋同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冲击。
不仅如此,政府还在财力上给予实质性的支持。政府拨出大量的专款用于闹市区古建筑物的保护。政府资助对象不仅包括教堂、博物馆等公共建筑,而且还包括年代久远的私人住宅。许多私人住宅已有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不少建筑物已经破败,维修成本极其高昂,要让房屋所有者长年累月地对维修单独付费,实在是得不偿失,他们宁愿放弃破旧建筑而购买新的住宅。无疑,这些私人住宅是城市古建筑的一部分,也是古色古香的闹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放弃,城市中心区古典建筑也会随之而大面积消失,结果闹市区的传统文化特色与旅游资源就会大量消失,这种现象在古老的亚洲城市普遍存在。
所以,欧洲国家在城市古典建筑的保护中,政府十分重视资助私人对旧住宅的保护。政府认为这些私人住宅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保护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对这些代表着地方过去文明的私人住宅进行检查,敦促房主进行维修,并通过维修费用评估而给予一定比例的维修补贴。在瑞士的伯尔尼,在闹市区私人古建筑进行维修时,政府给予总维修费用的20%左右的补助。政府的补贴客观上有利于闹市区私人古老住宅的保护,同时也有利于城市整个古建筑群的保护。
欧洲城市还对城市的现代建筑布局进行严格的规划,防止其对闹市区古建筑群构成文化视角的冲击。在世界不少地方,闹市区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混杂在一起,传统建筑集中地长期遭到蚕食,城市特色也因此逐渐消失。欧洲城市普遍将现代化高层建筑规划在城市地区,尤其是郊区的新城镇。在欧洲各城市的和郊区,现代高层建筑群随处可见,而在古建筑集中的闹市区却难以寻觅。在瑞士的苏黎士、伯尔尼等闹市中心,很难见到现代高层建筑物,而其郊区城镇却出现一个个的高层建筑群。严格的规划使城市古建筑群的保护与现代建筑的兴建得以有机的统一,城市不至于因现代化的建设而失去古老的文化与经济遗产。
古建筑的居住者的经济地位对其保护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房主的经济实力决定房屋保护的好坏,并对其长期的保存与保护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世界不少地区,富裕的人口大多有选择居住在新建筑物的偏好,而年代久远的建筑多通过向下淘汰给城市穷人,结果会加速旧建筑的衰败,并导致整个街区衰败,最终也会使整个古典建筑群面临灭顶之灾。二战后这种现象在北美十分普遍,也是亚洲等地古建筑较少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欧洲人崇尚古雅,许多富人不愿居住在现代化的公寓楼里,他们更乐意选择那些古色古香的住宅。尽管这些古老的住宅维修费用高昂,他们还是愿意接受。居住于古老建筑内已成了市民的一种身份特征。
因此,市民在保护古典建筑物上表现出很高的自律性。欧洲城市居民具有较高的素质,尤其是古建筑物的业主素质更高,他们谨守规矩,自觉地保护私人建筑的古典风貌。市民在维修自己私家住宅过程中,总是小心翼翼地按原貌施工,维修后的房屋依然保存着原来的风貌。正是这些高素质的市民自觉地恪守其早已形成的规矩,使闹市区古建筑群数百年世代相传,始终保持着原来风貌。
总之,在欧洲各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闹市区古典建筑群作为极其重要的文化与经济遗产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些古老的建筑群与城市旅游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吸引世界各地大量的游人来此参观、出席会议,光顾博览会或参加训练项目等,为城市带来源源不尽的财源。更为可贵的是,对闹市区古建筑群的保护与传统文化的再塑,欧洲城市政府制定了严格规划措施并给予财力支持。同时,高素质的市民恪守其规矩,自觉地保护传统文化与建筑,从而使得古老城市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保持着永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Anita A.Summers,Urban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estern Europe[M]. Washing,D.C.,1999.
[2] Javier Moncclus,Culture Urbanism and Planning[M].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6.
[3] Saskia Sassen,City in World Economy[M]. Pinc Porge press,1993.
[4] Yuri Kazepov,Cities of Europe[M]. Blackwell Publishing,200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消费成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文化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在现代产业格局中作用越发突出,文化旅游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机遇。当下国人消费类型逐渐由发展资料型消费从享受型资料消费转变,体验式消费兴起,文化和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朋友圈经济出现,逆城市化凸显,这都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机遇。本文结合当下趋势,以石棉县孟获城景区区位分析为例,趋利避害,初探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一、当下文旅发展背景
(一)消费类型的转变。
我国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在当下城市化过程中人们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高,人们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下人们消费特点逐渐由发展资料型消费向享受资料型消费转变,人们越来越敢消费、想消费、能消费。外出旅游消费成为了当下很多中国人周末休闲度假的选择,这就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市场。
(二)体验式消费兴起。
当前我国正处在国家发展的成长期,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居民,而且在信息化过程中知识经济兴起,这产生了大量上班族。这些上班族平时坐在办公室,坐在电脑面前上班,周末或者假期习惯带上老人和孩子外出游玩,通过外出观光、体验、参与的方式转换思维,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和压力,对于孩子而言体验式消费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可以沟通亲子关系、促进孩子智力发育、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因此体验式消费绝的兴起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三)朋友圈经济出现。
马茨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除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外还有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在当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对各种各样压力需要发泄,需要表达。随着自媒体终端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们开始通过各种自媒体终端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朋友圈成为了当下很多人宣泄和表达的方式,也成为了很多人获取信息的手段。有人通过朋友圈打起了广告,有人通过朋友圈做起了微商。据最新调查和研究显示,八成以上的年轻人会习惯在朋友圈自己的动态,九成以上的人会通过朋友圈晒自己的旅游动态,甚至很多时髦的年轻人为了在朋友圈晒美照而去很多景区拍照,朋友圈成为了个人、组织公关策划和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平台,朋友圈成为了刺激消费的重要平台,由此引发了独特的朋友圈经济现象。
(四)文化和经济交融。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离不开物质载体,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在现代产业格局中,文化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产业格局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产业格局中的作用越发突出,文化已经和经济相互交融,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五)文化和政治交融。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外可以反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对内可以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因此当下红色文化资源发掘和利用成为了趋势和潮流,各种干部学院、红色教育基地等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成为了趋势和潮流,因此红色资源的开发不仅具有政治功能,还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六)逆城市化凸显。
逆城市化主要是指由于城市化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现象。近年来在城市化的同时我国的一些一线城市的“逆城市化”的趋势也开始愈加明显。很多年轻人周一到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我国逆城市化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选择回乡下养老或者短暂居住,这将为乡村发展提供机遇。
二、孟获城区位优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
优势
劣势
自然因素
资源
一是具有独特成片的高山草甸园;二是具有红色石滩和独特的山石景观;三是具有中高山灌木林;四是具有一条小溪,且常年不断流;五是景区附近有个月亮湖,景色秀美。
一是景区旅游资源主要以高山草甸和灌木丛为主,旅游资源相对单一;二是景区红石滩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开发潜力小;三是溪水流量小,且径流量变化大,没有形成大型河道和河床,不好开发。四是月亮湖距离景区相对较远,且位于自然保护区,开发难度大。
生态
一是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条件好;二是景区内无人居住,空气清新,生态环境好。
一是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开发受到很大限制;二是该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
气候
一是以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为主,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气候宜人;二是海拔在2000米左右,光照充足,多晴天,夏季十分凉爽;三是冬季雪天多,常有积雪,适合赏雪。
一是海拔较高,冬季公路结冰,影响通行;二是夏季雨热同期,降水集中,容易发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三是降水分干湿两季,冬季干燥,且枯叶多,容易发生火灾。
植被
一是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景区覆盖率在90%以上;二是地势起伏大导致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明显,秋冬时节树叶变黄、变红,景观奇特,观赏性强,适合拍照。
一是植被以阔叶林为主,冬季草木枯萎;二是缺乏大型古树和奇特花卉。
社会因素
市场
一是靠近成渝经济圈和攀西经济圈,市场潜力大;二是自驾游的兴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是游客主要集中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市场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二是景区距离省城成都将近300公里,距离市区雅安约170公里,距离县城石棉约50公里,市场的拓展受到一定限制。
政策
一是市委“1485”发展战略和县委“1237”发展战略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二是景区地处藏彝走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景区开发和管理,对景区建设和发展扶持力度大。三是景区所在地是贫困村,帮扶部门多,帮扶力度大,群众基础好。
一是景区相对偏远,政策吸引力不是很强;二是景区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政策限制多,支持力度有限。
文化
一是景区是当年先遣队的路经地,有文化可挖掘;二是景区地处孟获村,这里有大量的三国文化元素;三是这里先后放归了7只大熊猫,熊猫生态文化丰富;四是这里是彝族乡,这里的村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有很多独特的彝族文化。
一是缺乏一定的物质载体,文化开发难度大;二是缺乏专业的文化人才者和策划人才,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三是很多传统彝族文化逐渐被汉化,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许多压力。
管理
一是景区现由能司和腾龙甲公司开发和管理,管理不断规范。二是村上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管理日趋完善。三是地方政府参与景区的发展和管理,提高了管理能力。
一是景区的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和运作还不够完善;二是产业链单一,产品附加值太低;三是发展定位不明确;四是缺乏必要物质载体和文化内涵;五是缺乏专业公关团队,旅游形象不够好;六是品牌价值低,缺乏核心品牌竞争力。
投资
一是有能司和腾龙甲等大型国企参与投资开发,投资增加;二是有政府的新村建设和投资。
一是投资方式很单一,力度有限;二是景区发展因为投资大、见效慢、有风险等因素进一步限制了投资。
交通
一是雅西高速横穿景区,且有孟获城高速互通口,交通便捷;二是国道108县横贯景区,交通通达度好。三是有专门去景区森林公路,具有很强观赏价值和摄影价值。
一是雅西高速收费高,且景区距城区远,交通成本大;二是国道108县路况差,且多大型货车,驾驶条件不好。三是没有从县城和乡镇到景区的直达客运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通达度。
劳动力
一是乡村地区劳动力丰富;二是劳动力成本低。
一是劳动力素质不够高,需要一定的业务培训;二是劳动力专业技能差,缺乏专业性强的管理人才。
其它
一是附近有安顺场、冶勒湖、彝海等景区,具有一定产业连带效应;二是面向成渝经济圈和攀西经济圈,经济腹地广;三是景区附近主打生态农业,形成农旅融合发展道路,产业互补性强。
一是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消费回头率低。二是经济腹地远,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
三、发展措施和方向
(一)强化基础载体。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物质载体。孟获城景区建设只是单纯高山草甸风光,缺乏相应人文建筑,尽管这符合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审美情趣,但是不太符合人的传统审美情趣。不可否认中国园林,甚至中国美学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并不是强调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发挥主管能动性,在强调改造自然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因此在孟获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方面既要保留自然风光,也要建设相应的人文建筑,不然人置身其中,在茫茫的草甸中会显得苍凉,缺乏生机。如果多点人文建筑,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个精气神都会不一样。可以是几座亭台楼阁,可以是休息的廊道,也可以是书画篆刻作品,也可以是池塘和溪流,还可以是供游客拍照赏玩的花圃,也可以是供游客许愿的便签,也可以适当合理种移栽一些大树,种植一些鲜花,放养一些动物。
(二)丰富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内化于心,外塑造于形,是一个景区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在整个孟获城的开发和建设中几乎没有文化内涵,像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熊猫文化、彝族文化、生态文化等很多优秀的文化元素完全是闲置浪费掉了。可以通过系列考察调研,充分论证基础上,科学合理设置一些文化载体,发掘这些优秀的文化,比如彝族刺绣和首饰,熊猫雕刻和文化廊道,打造路,彝族歌舞秀,三国文化方面书法、篆刻、雕塑、故事、工艺品等。在文化开发过程中既要体现乡土特色、弘扬传统文化、挖掘乡村记忆,又要在传承的过程中开发,在开发过程中保护,从而使得乡村文明得以自然传承和发展。
(三)延长产业链。
“吃、住、行、游、购、娱”是当下文化旅游的基本元素,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就当下孟获城景区的旅游项目比较单一化,旅游收入以每车20元的停车费和每人20元的观光车为主,民宿收入和餐饮收入较少,人均消费主要在30-50左右,产业链十分单一,产业效益和产业附加值极低,没有形成最核心的产业竞争力。一是可以引导村民参与,发展各种健康、绿色、富有特色的餐饮业,特别是传统彝餐和特色小吃;二是可以加强酒店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加快民宿的开发和管理,主要是开发具有彝族特色文化元素的住宿,加强帐篷营地的开发和管理,形成高、中、低各种层次的住宿格局,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三是加强景区道路交通的管控,科学合理设置停车场,强化观光车的管理和运营;四是就要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增加体验式项目,比如骑马、真人CS、山地骑行、垂钓、摄影、射击、表白墙、许愿等项目;五是要建立小超市,满足游客基本生活需要,还可以卖点特色农产品、生态食品、彝族服饰、传统刺绣等商品。
(四)加强公关活动。
公共关系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而旅游公关指旅游经营者或者地方政府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旅游主体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旅游形象、吸引游客的目的而从事的一系列公共活动。一是组建公关队伍。提高公关能力和水平,加强景区公关工作,塑造良好的内外公共关系,为景区的开发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塑造旅游形象。比如设置旅游标识,旅游标语,旅游口号等。三是系统地、有效地、针对性地从事过公关策划活动,比如举办草原音乐节、生态音乐节、彝族火把节等活动提高知名度;四是加强景区从业人员的礼仪培训,提高她们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五是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加强宣传,加大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平台上的广宣力度,同时广泛利用新媒体定期旅游资讯,提高旅游知名度。可以在人流密集区张贴旅游海报、播放宣传片,通过制作光盘、画册、摄影专集等形式,拓展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氛围。
【关键词】诗文化发展规律;成都文化强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3—0166—4
2012年1月,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了“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一’的目标。作为地处内陆的古蜀文化发源地和汉唐文化继承城市,成都多年的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更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其文化发展更需要理性,充分认识文化市情,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效促进成都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一个基本判断:成都是文化大市,还不是文化强市
作为地处中国内陆的超大中心城市,成都也是四川的文化大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已取得中国动漫游戏基地、中国数字音乐基地、中国创意之都(2010)等文化产业称号。成都是历史文化资源大市,拥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2个历史文化名城,26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都是四川文化要素资源集聚大市,集聚了四川53.76%的高等院校,集中了全省科技从业人员的76.61%,集中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81.48%,集中了公共图书量的46.66%。
但是成都还不是文化强市。判断文化强市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5.8%,占GDP的比重达到2.75%。成都多年来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弥补文化经济短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幅保持高于GDP增幅,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57亿元,占国民经济总量比重4.6%,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2.3%,高于成都GDP占全国1.4%比重,但与国际标准支柱性产业一般占地区或城市经济总量的5%以上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文化产业还不是支柱性产业,文化经济软实力不强,与拥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在全国的文化地位不相称。
几年前成都就明确要建设“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文化标杆城市,但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成都还没有文化标志性东西支撑;自2003年以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城乡标准化建设和城乡社区满覆盖,但文化产业的精品力作不多,在全国叫得响的影视文化作品更不多,反映成都文化历史资源和丰富的文化现实生活的具有文化影响力的文化原创作品及其价值发掘不深。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成都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进入强市行列。
表2表明,成都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数列副省级城市第7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列副省级城市第4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资产规模仅列副省级城市第6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列副省级城市第4位。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已是西部第一,除重庆。但成都还没有进入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第一方阵即前三名,处于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第二集团。加上四个直辖市,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只能位居文化发展全国城市第三阵营。
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处理好政府、企业、文化人三者的关系
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文化发展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文化人、文化企业和政府,充分认识三个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当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
(一)文化人:文化发展的中坚和核心
文化人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根本意义,是文化之源,是文化生产力最活跃因素,是文化发展的中坚和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人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是知识创新的劳动者,是社会生活的发现人,是人类长河的掘金人,是精神家园的工程师。他们是那些被普遍称为的作家、艺术家、思想者、理论家、知识的个体劳动者。他们不可或缺,不可多得,是人类的精英。
孔子与儒家文化,司马相如、扬雄与汉文化,李白、杜甫与唐文化,“三苏”、王安石、陆游等与宋文化。吴承恩的《西游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与明清文化……没有这些文化人及其作品,中华文化或将是一片空白。
当前,尊重文化发展规律,需要正视文化人成长创作规律。由人成长为文化人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知识积累过程、生活积累过程、知识与生活向文化创作转换过程。现有教育体制,从小学到高中,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一般需要12年。观察中外文化人的劳动过程或创作动机,无非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爱好;二是谋生;三是受命。
(二)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和价值实现主体
关键词:城市规划;立体绿化;形式;问题;发展
1 引言
目前,城市垂直绿化和建筑外立面垂直绿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10年上海世博会众多场馆不约而同的运用垂直绿化设计,将立体绿化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垂直绿化是倡导生态和低碳生活的重要标志,利用垂直空间展开艺术性开发和创意利用,给我们栖居的空间增添缕缕诗意。立体绿化指以土木构筑物、建筑物等垂直或接近垂直的立面为载体的一种建筑空间绿化形式,相对于平面绿化,强调在立体空间进行绿化的一种方法[1]。
2 实施立体绿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生态的良性循环与环境保护作为一个全新的生活理念逐渐融入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安全和便捷的生活空间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活环境的改善,但是大量的建筑和硬质铺装充斥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在城市中人们所获得的绿色空间越来越少。目前我国城市共有人口约6亿,每年集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有117亿吨,加上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碳年排量不低于3亿吨,导致城市中大气成分恶化,温室效应日益明显;生活污水年排量约16亿m3,其中80%流入河水中;垃圾所滋生的细菌和病人的排菌,导致闹市区每立方米大气中细菌含量约达100万个;人们活动(含车辆、不含自然尘暴)扬起尘埃年约5万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发出的噪音常高出人生理承受的极限,如汽车喇叭和施工发出的噪音高达76dB~10817dB,远远超出规定音量值(白天低于55dB,夜间低于45dB内);太阳辐射、建筑物墙面和水泥路面的反射及聚集人群的体温,形成散热慢的“热岛”,一般比市郊的气温高约1℃~3℃。人口集中于城市造成的生态环境综合污染,只有求助“绿化工程”来治理[2]。
3 城市立体绿化的主要形式
3.1 屋顶绿化
近年来,屋顶绿化这一概念频繁出现于生态建筑研究及世界各大城市绿化建设之中。屋顶花园被冠以风姿绰约的“绿帽子”、城市环境的“保健师”“空中森林”“空气过滤器”等各种美名。屋顶绿化为改善建筑环境质量、丰富建筑景观、建筑节能、提高城市绿地率的重要意义已被世人所肯定[3]。屋顶绿化又称为生态屋顶、草木屋顶,是指以城市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顶部平台为依托,不与自然土层相连接,进行蓄水、覆土并栽种植物的一种绿化形式。
3.2 壁面绿化
法国植物学家帕特里克.布兰科是“绿墙”的创意者,从1988年开始,凭借自己渊博的植物学知识,在世界各地通过为多座高层建筑披上绿色植被,赋予都市建筑真正的“生命力”。墙面绿化包括建筑外立面绿化和室内墙面绿化两种。建筑立面绿化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植物栽植到建筑墙面、阳台抑或其他建筑的立面构成元素中,在植物能够成功地存活并健康地生长的同时,保证建筑结构不被损坏。垂直绿墙不一定通向外面,在室内也是可以进行的。作为近年来室内垂直绿化设计的新途径,室内绿墙是一种利用自然中的绿色植物来砌的墙,将植物以无土栽培的方式垂直种植在墙面上,并与室内墙面融为一体。这种“生长着的墙”夏天能吸热,冬天能御寒,是真正意义上有生命的墙。
3.3 立交绿化
随着城市交通建设突飞猛进,路网中形态纷呈的立体交叉成为城市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高架路的建设在提供便捷交通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关注的绿化问题。常见的立交桥有地道式和高架桥式两类,其中以高架桥式为主,主要包括立柱(包括挡土墙、护坡、桥墩)绿化、中央隔离栅绿化、护栏绿化。
3.4 河道绿化
从古至今,城市河道绿化一直是城市绿地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态保护、社会发展、文化延续等各方面都能在城市河道绿化空间构建中得到体现。河道绿化即结合河道两侧不同的驳岸方式,分别运用不同的景观手段达到增加河道两侧绿化率,又保持水土的效果。
3.5 护坡绿化
在快速城市化中,人类在不断大兴土木,建路架桥,在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居住环境的同时,这些建设工程也破坏了大自然原有的生态平衡,形成大量的边坡,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对坡面的绿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护坡绿化是对具有一定落差的坡面,包括大自然的悬崖峭壁和土坡岩面、高速路的护坡和公园中的假山、城市道路两旁的坡面、堤岸等用各种植物材料进行绿化种植。
3.6 立体种植
立体种植即在绿化植物种植配置时,采用乔、灌、草结合,组成人工种植群落,由于层次丰富,绿叶面积增加提高了单位面积绿化指数,同时不同的绿化植物其环境污染效益不同,立体种植有利于强化生态效益。
4 立体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4.1 观念问题
目前,墙壁、柱体表面绿化在我国各城市中时有所见,但都呈零星分布,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充分反映了垂直绿化没有得到重视,直接影响立体绿化功能的发挥。为加快城市的绿化进程,相关部门在进行绿化达标检查时,应把屋顶、墙面、柱体等的绿化纳入检查项目中,用行政手段促进垂直绿化。
4.2 技术问题
我国垂直绿化技术和植物种类单一。国内大部分园林绿化单位研究的思路比较窄,提到垂直绿化,固定思维单一的联想到攀援植物,好像只有攀援植物才能进行垂直绿化。虽然攀援植物适合用于垂直绿化,但并不是惟一的选择。应开展垂直绿化技术的研究与探讨,增加植物种类,提高绿化效果[4]。
5 今后的发展趋势
5.1 生态性
生态性是现代立体绿化设计的核心理念。立体绿化不仅能弥补平面绿化的不足之处,还可以实现绿地补偿,缓解土地资源矛盾;丰富绿化层,有助于生态平衡的恢复;增加城市及园林建筑的艺术效果,与环境更加协调统一,生动活泼,是增加改善生态环境、绿化面积的有效途径。相信随着立体绿化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立体绿化的效果不断显现,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接受和实施这一新的绿化方式,解决更多拥挤城区的绿化问题,最终将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5.2 景观功能性
由于立体绿化突破了传统绿化的模式,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创造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所以,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的关注和运用,前景非常看好。纵观立体绿化的发展,其功能主要包括环境改善型、生活实用型、游憩娱乐型、盈利收益型等。如今的立体绿化已经向综合功能方向转化,即追求对形成环境共生型城市的实现效果的同时,还追求经济利益、环境的改善效果。如在敏感地段建造一座新建筑时,立体绿化还可以起到掩饰的作用,这些建筑绝大部分可被建于地下或隐藏在立体景观之下,却完全不为人们觉察,即使增加了新的建筑,也能保持与传统和过去的密切联系,丰富了该地段上的各种活动。现在,很多大城市已经将立体绿化作为解决拥挤城区绿化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实施,并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晓娇.浅谈室内垂直绿化[J].山西建筑,2011(05)
[2]张引,张拉锁.谈城市立体绿化[J].山西林业科技,2004(06)
[3]赵玉婷.屋顶绿化城市上空的绿洲[J].中国花卉园艺,2004年18期
[4]张亚芬.浅谈城市中的垂直绿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5(08)
作者简介
关键词: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55-02
1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对生活质量追求的不断提高,各地的城市建设已经把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在分析园林绿化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基础上,结合生态城市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要求和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原则,提出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思路。以期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园林绿化的作用
2.1 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对地球上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环境中,由于人口的增加,氧气消耗大,二氧化碳浓度高,这种平衡更需要绿色植物来维持。据测算,1hm2的树林每年可以吸收1000kg二氧化碳,产生750kg氧气。
2.2 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城市里大片的树林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的一些污染物沉降。很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如臭椿、夹竹桃、银杏、梧桐和石榴等都有吸收的SO2作用;绿色植物还有杀灭细菌的作用。如侧柏分泌的杀菌素可以杀死白喉、结核、伤寒和痢疾杆菌。松、柏、丁香、天竹葵、悬铃木等,也能分泌杀菌物质。
2.3减弱噪声
噪音有损人体健康,已成为城市中重要的环境污染。植物的叶与枝条能吸收声波。
2.4保持水土
绿地有致密的地表覆盖层和地下树根、草根层,因而有良好的固土作用。草类覆盖区的土壤不易遭雨水冲刷,泥土流失量只有地区的1/4,且绿地可比土地多蓄水。
2.5改善城市小气候
树木的枝叶可直接遮挡太阳辐射热,阻隔来自地面、墙面或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绿树有强烈蒸腾作用,可消耗太阳辐射能量,使城市气温显著降低,减少热岛效应。
2.6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园林绿化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配置,合理布局,科学、艺术地进行园林绿化设计,形成园林景观,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和较高的观赏价值,使人赏心悦目,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
3 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起积极作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时候,要建设好城市园林绿化,特别要建设好生态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总的要求就是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完善与稳定,园林绿化特色越来越鲜明,人类与环境发展越来越和谐。
4 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原则
通过对城市绿化发展的系统研究与科学分析,提出园林绿化建设发展应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园林绿化建设要以服务于人类为根本点和出发点,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②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生态园林建设首先要突出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要注重维护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③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环境效益是园林绿化建设最直接的追求。创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体现。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建设中要避免为眼前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的现象。让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健康、持续、快速发展。⑤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有超前意识。只有长远的规划,才能确保城市绿地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均衡性,才能保证建设成果在较长的时间里不落后,不过时。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尽可能在原有的城市自然地形地貌和物种条件等基础上进行,以保护好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有利于保护生态和节约建设成本。
5 创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思路
为早日实现生态园林绿化建设目标,在园林绿化建设发展方面主要围绕建设生态园林来展开。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5.1增加绿量,确保绿地面积
加强绿地建设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的最有效途径。扩大城市总体规模。城市绿化规划重点应从建成区绿化规划范围转向建成区各类绿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规划。要把城郊的风景区、园林产业园区、苗圃、花圃、草圃、林场、水源涵养林、农场、园艺场等绿地资源以及江、湖、溪等水系纳入城市绿化总体规划加以保护和建设,扩大绿化面积和绿化总量,确保绿化用地有效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绿量的减少。在绿化管理上,对大量侵占绿地的建设项目的审批要严格把关和控制,对砍伐、移植树木以及临时占用绿地的审批项目实行严格控制依法加强绿化监察,及时纠正和查处各种侵占绿地、损毁绿地以及园林设施等违法行为。
5.2均衡发展,确保居民区附近有园林
实现市民普遍享受到城市园林绿化成果。目前,市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园林绿化建设中,在资金投入、项目开发等方面有所倾向和侧重,以达到城市绿地的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的分布更加趋于平衡、合理。
5.3 精心设计,怡人精致
园林景观不是自然生成的,是通过人工设计建造出来的。因地制宜,因场置景。园林造景时,应尽可能保持城市的地形地貌,保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尤其是山体、河道、湖泊、植被等。植物造景,寓予深意。植物是园林空间构图的重要因素,它是以有生命的物质进行艺术创造,追求统一而多变,讲究对比、均衡和韵律。因此,园林绿化建设要在尊重其生物学特征和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对树种、树形、高度、色彩、季相变化以及空间布局等诸多方面予以精心构思,进行统一设计,才能获取整体艺术效果。中国园林的植物配置之精巧在于遵循画理诗情,还常常赋予花木以人性。比如松柏的坚贞高洁、翠竹的傲骨和气节、莲花的吉祥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等等。
5.4加强规划,突出生态园林特点
重视以生态学原理指导的城市绿化规划,突出生态特点。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生态园林,不仅要考虑到城市的美化和绿化,而且要强调和突出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在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中要注意引入“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以建设生态园林为目标,重视用人本位的设计理念指导的城市绿化规划,注重和加强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性,不断地完善和巩固城市生态系统,努力创造一种城市亲和力,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社会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5.5 园林要有中国文化意蕴
文化建园,坚持园林文化与民族、历史、地域文化相结合。中国是园林的创始国,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经过历代的创造和发展,形成了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三大体系,创造了东方园林特有的风格。中华文化是园林文化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园林文化创作如果失去这些,就失去了母体,失去了根本。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阐述了庐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现状及表现特点,从资金投入、绿化思路、建管力度、园林景观、绿化空间、绿化指标以及树种选择等方面论述了庐城镇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庐城镇园林绿化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庐城镇系安徽省庐江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总面积163km2,其中城区面积8.7km2,总人口14.36万人,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庐江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规划造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挖潜补绿”的园林绿化方针,不断加大对庐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园林式、花园式的单位、小区、学校层出不穷,使全县园林绿化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庐城生态和人居环境,提升了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庐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庐江县于2006年荣获安徽省省级“园林县城”的称号。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生态城市建设的方针政策,巩固和深化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就庐城镇的园林绿化工作谈一点认识。
1庐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概况及表现特点
1.1园林绿化现状
自2003年以来,庐江县逐渐加大对庐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城区绿化面积达356hm2,树木品种由原来的13个增加到105个,行道树木总量达1.6万余株,地被植物面积从零增加到12.15hm2,庐城的绿化覆盖率增长到29.9%,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88.37h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0.5m2增加到7.36m2,初步形成了“绿树环绕、绿草成茵、城在绿中”的绿化格局。
1.2园林绿化特点
(1)规划标准高。庐江县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规定绿地占建设用地面积要达到9%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m2以上。
(2)地方特色鲜明。园林绿化充分体现了庐城镇河网纵横、面湖(黄陂湖)背山(冶父山)的特点,即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山体河道、城市通道为基本骨架,以重点地段为节点。
(3)园林景观全面。园林景观建设有人文特色的自然景观风貌区,如冶父山国家森林公园、汤池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周瑜墓园等;有城市生活特点风景风貌区,如环碧公园、绣溪公园等;有沿城市干道两侧绿化的景观轴;有沿县河、东大河、黄陂湖沿岸、移湖水库四周的滨河景观带;有各种街心小游园、小广场、园林小品,以及城市入口景观等不同等级的绿色生态景观节点。
2庐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加大投入力度,转变绿化思路
自2006年以来,通过义务植树活动,庐江县共完成种植乔木树种5695株、花灌木64286株、地被植物1010m2、建小游园1590m2,投入绿化资金53.3万元。但绿化树种较少,树木规格偏小,绿化项目少,绿化部位小,而绿化的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植物配置设计审批,合理界定植物数量,丰富植物物种,坚持适地适树,多品种搭配。城市绿化要转变曾经一度“以草坪为主、乔灌花为辅”的模式,走“乔木为主、灌木花草为辅”的路子。既可充分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小气候,为人们提供大量可进入的休闲空间,又可节省大批的管护费用。
2.2强化建管力度,丰富园林景观
2007年庐江县虽然投资1300万元对庐城的绣溪公园和环碧公园进行了新建和改造,但由于管养力度不到位,导致人为破坏严重,需要及时补充绿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要加强城区周边绿化、城市入口景观美化等;改造军二西路和文昌路的绿化带,因为原来的绿化树种多数已濒临死亡,而且病虫害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美观,而且还为病虫害扩散蔓延提供了种源。2.3开拓绿化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为了增加城市的绿量,必须挖掘绿化空间。而城市空间却被机关、企事业单位占取相当大的面积。下一步要搞好单位专用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化建设,有条件时,还要向立体绿化方向发展。以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小区”活动为抓手,提高庐城绿化率和绿化水平。
2.4突出绿化指标,实现自然协调
园林绿化至少要突出绿量、自然化、多样性、乔灌为主等特点。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化数量的主要指标。因此,大绿量则是形成城市绿化特色的第1要素。要编制和完善新区绿化专项规划,对建设项目绿化指标明确规定,对城市公园、街区公园、街头游园定位定量。城市绿化的自然化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管养经费,也符合当前城市绿化的发展趋势。
2.5合理选择行道树,形成较稳定的城市森林群落
行道树主要栽培在人行道绿带、分车线绿岛、市民广场游径、河滨林荫道及城乡公路两侧等,因其栽植立地条件差,受烟尘及有害气体污染重,受行人碰撞损坏大,受建筑物庇荫、水泥路面辐射强,应选择“耐瘠抗逆、防污耐损、虫少病轻、强健长寿、易于整形、疏于管理”的树种。从景观效果角度讲,应该择“春华秋色、冬姿夏荫、干挺枝秀、花艳果
美、冠整形优、景观持久”的树种。还要考虑栽植地点和环境,城区道路应多以树冠广袤、绿荫如盖、形态优美的落叶阔叶乔木为主;郊区及一般等级公路,则选择速生长、抗污染、耐瘠薄、易管理等树种;通道及墓道等纪念场所行道树种的选择多以常绿针叶类为主。
3建议
(1)创建园林绿化城市,必须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和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正确选择和应用树种资源、培育健康的园林树木。
(2)行道树的选择应根据道路的建设标准和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以方便路人行走和车辆行驶为第一准则,结合景观效果要求,确定适宜的树种、品种。
(3)在植物配置上,既要有乡土树种,也要有引进树种和归化树种。积极开展地带性植物资源调查,以抗风、浓荫、耐旱为城市骨干树种的选择标准,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以乔木为主,选择出一批优良乡土树种和已归化的外来树种,适地适树,扩大种群规模,应用于主要道路、公园等绿地。
参考文献
[1]赵荣园.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探讨[J].黑河科技,2003(4):53-54.
[2]王东义,刘迪.植物配植与城市绿化[J].黑河科技,2003(2):12.
关键词:问题;城市园林绿化;对策;发展
Abstract: the economy in rapid development, people for life environment afforest requirement also rise. Urban garden belongs to the town of a kind of life only has infrastructure, so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arden afforestation has irreplaceable function. But in today's urban gardens of the greening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and how to solve these issues effective,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of the current urba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the inherent in urban garden afforestation some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simple discussion, hope in the future of municipal garden green construction is of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the problem; Urban landscape; Countermeasur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从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逐渐发展起来,农村人口逐渐扩展到城市之中,导致了生态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些沙尘暴与沙漠化的现象,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绿化环境的重要性,这使的城市园林的绿化逐渐被人们关注了起来。城市园林的绿化不仅是城市之中生态系统重要的部分,还是城市发展与规划之中重要的组成.逐渐随着我国城市园林中对于绿化体制的一些改革与一些措施的配合,我国城市园林的绿化发展也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将全国的一些城市进行综合分析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在城市园林的绿化之中,还应该应用一些解决的措施来更好的实现园林绿化,所以对于城市园林的绿化之中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实行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
1、实行城市园林的绿化能够更好的改善空气,并调节气候,有效的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氧气是人类生存所不可以缺少的一种物质,同样也是中央环境的因素中的一种,植物可以通过阳光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并且绿色植物还能对于粉尘以及一些有害气体具有明显阻挡、吸附作用。同时城市的绿化还能够通过植物的根系逐渐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逐渐将土壤进行净化。并在城市的绿化中还能够将城市郊区一些自然的气流逐渐引入到城市的内部之中,为人们提供清新的空气。同时还可以应用一些比较敏感的植物会环境的污染进行监测,及时的去发现环境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2、实行城市园林的绿化可以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增加人文的景观。园林的绿化总体目标是追求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作为一种保护环境的功能与城市的建设,园林的绿化在对环境进行营造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将艺术与文化历史有效融合,形成一定的人文景观,风富人们的生活与文化意识,有效体现出城市人文特色。
二、在城市园林的绿化之中存在哪些问题
1、在旧城区之中与城市的中心区中公共的绿地很少
旧城区与中心区是个个城市中商贸、娱乐文教等一体的中心地带,这里的土地的非常珍贵的,所以城市的绿化就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且现有的绿化建设已经逐渐满足不了人们对于环境上的需求,道路上的绿地不仅很少,而且分布也不是很均匀,不会为居民提供真正的便捷,不能够有效体现出城市园林的绿化应有的效果。
2、城市总体的建设与园林的绿化建设不能够有效协调
现在的许多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对绿地预留的面积非常少。并且道路上的绿化部分也不能连贯起来,大面积、高质量、大手笔绿化的景观投入非常的少。没有达到城市园林真正绿化的目的。
3、进行园林绿化的资金不够充足以及民众对绿化意识的薄弱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一些发达城市比落后城市对于绿化的投入高一些,逐渐受到了经济利益与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民众的绿化意识非常薄弱,忽略绿化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只是注重经济上的效益。这样就导致了绿化方面,领导不重视,资金投入少,群众不支持这样的一个局面,所以导致绿化不到位的现象发生。
4、对一些居住区的绿化发展仍处在非常缓慢的状态
现在逐渐上升的房产开发对于发展绿地面积形成非常鲜明对比。很多的居住区没有卫生的隔离带,并且工业区也较为混杂,环境质量非常差。公路与铁路等绿化的面积也不够,不能很好的起到城市园林的绿化作用。
三、在城市园林的绿化之中有哪些发展的对策
1、解决旧城区之中与城市的中心区中公共的绿地少的问题
首先要将城市中心绿化用地的潜力大力发掘,将旧城区的绿化量提升上来,并结合中心地区与拆除与中心区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来进行绿化用地的置换,逐渐增添园林绿化的面积;经过墙面绿化、道路绿化以及绿化照明等方式来提升绿化区域的数量;加强对道路的园林绿化建设,来扩建或新建道路留有的绿化用地,使城市逐渐形成绿荫的长廊;因为一些中心区域土地较为宝贵,所以要在绿化的同时提升绿化的精品,提升绿化的质量,从最大的限度上发挥出城市绿化的综合效应;修复与保护城市区域内的名胜,再配合绿地的建设,有效显示出本地文化上的特色,促进旅游行业;加大对于绿化建设的管理,逐渐创新绿化技术。
2、将城市的建设与园林的绿化建设互相协调
在有效保证城市的绿化用地同时,应用利用多种方式来增添城市的绿化用地。逐渐在城市的国有土地之间建设由政府划拨的公共绿化用地,并对于一些农民用地征用的绿化建设要按照法律法规给予一定的补偿。依照城市在总体上的规划建设,增设隔离林带,增加城市的绿化建设。为了能够有效加快郊区的绿化程度,需要支持与鼓励农民将耕地范围进行有效调整,同时也可以应用政府的补助来建设公园、苗圃等。
3、将绿化资金不足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在资金征集的时候要利用政府来带头,以及企业、个人的参与逐渐扩大资金筹集的方式,从而实行分级建设与分级管理,将各个团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然而对于城市的各级财政部门也要进行必要的资金安排,支持城市绿化的工作,特别是要提升大型公园与隔离林带的建设投入,增加管理维护所用的资金,具体的办法可以依照各个城市级别的大小与情况来决定。
4、将居民区绿化较为缓慢的问题更好的进行解决
人才是一个城市主要的部分,并且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了人类生存提供一个有序空间。所以,应该依照人的需要来对绿地进行有效规划。确保绿色空间开放性,为人们带来休闲、活动、娱乐等生活便利。
5、通过宣传教育提升民众园林的绿化意识
循序渐进的加大对绿化建设的宣传与教育,逐渐提升领导与群众们对绿化的总总意识。将绿化意识的建设当作素质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逐渐将城市的绿化条例进行有效完善,加强相关立法进行与执法的工作,让城市的绿化管理逐渐形成法制化。加强规划部门与园林部门有效的配合,使得工作衔接能够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城市的绿化建设用地也达到一定标准,有效抑制侵占绿地进行房地产建设的现象,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份舒适的环境。
结语:在本文之中,提到了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质和城市绿化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于问题的发展对策。从本文的介绍之中可以发现,城市的绿化时非常重要的,要想有效保证城市的绿化建设,就要制定一系列的对策,来将问题一一解决,为人们提供一个优雅清心的居住环境,造福与人类。
参考文献:
[1] 孙秀丽;高斌,城市园林绿化的预测分析与政策取向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0(12)
[2] 童伶俐,乐清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6)
[3] 黄国兵,乔木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4)
[4] 曹娟,科学持续发展的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座谈会[J],中国园林,2008(11)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环境的建设,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环境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绿化水平,充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园林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二、当前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的问题
城市绿化规划与布局不协调,造成资源浪费在许多城市规划中,由于对绿化与对应环境的考虑不是很周全,往往出现园林植物无法适应自己的生长环境。例如,将最不适宜植物生长的盐碱地、污染闲置地等作为植物生长区域,降低植物成活率,加大植物养护费用。城市规划中对于城市绿地布局应考虑其平衡性,绿地植物及配置与其生长环境的不符合,对于园林绿化来说不仅影响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发挥,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忽略生态效用
强调绿化的景观作用,忽略实际生态效益许多研究表明,当前园林绿化中几乎所有的城市绿地在起初规划设计阶段已将植物造景作为主要原则,但在规划和设计中只注重方案的构思和创意,对植物的生理周期不够重视,忽略了景观生态学的规律,长期以往势必会降低城市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造成对城市绿地资源的浪费。许多园林绿化单位在施工中不计成本地使用异地奇花异草、名目树种,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刺激和美感,不考虑其实际生态作用,这样不仅提高了绿化成本,也降低了园林植物的实际生态效益,加重了城市财政赤字及滋生浪费现象。
(三)园林管理措施落后
加大养护费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园林管理队伍不断增加,但在这些队伍中存在诸如技术人员匮乏、管理措施落后等问题。许多绿化产生的废弃物被作为城市垃圾丢弃,其实许多园林树木修剪后的枝叶、草坪修剪后的碎草均是有机肥的重要来源,但在实际管理中对以上物质的遗弃,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对于有机质的浪费也很严重。在园林植物养护与保护方面也存在“重造轻管”、“重治轻防”的养护现象,这样粗犷的养护管理,势必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的费用,造成养护资金的过度使用。
(四)园林设计流水化
园林植物材料化目前,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与水平相差很大,据园林设计市场调查发现,许多设计师抄袭模仿过多,导致城市绿化发展出现“雷同化”、“时装化”的风格。近年来,城市绿化速度加快,无论是街头绿地还是小区绿化,大多采用绿地“漫盖”形式,忽略了绿地的生态作用。许多园林景观设计师急功近利,忽视了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及景观生态效果,把园林植物当作建筑用材,不仅加大了工程投资,更造成了园林植物景观生态效果的无法表现,不利于园林绿化建设。
三、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对策
(一)健全园林绿化制度,加强政府协调管理
针对行业缺失的制度与规范,应不断的完善体制建设,加强相关行业的衡量和考评标准,建立健全监理规程、合同规范、植株检疫标准等,抓好绿化施工质量,避免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城市园林绿化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政府管理,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帮扶和投入,建立鼓励性规定,将园林绿化建设推向市场,促进行业正常、有序、竞争、优化发展,增强园林可持续发展。
(二)做好城市长期统一规划
根据本地区的土质特征、地形地势、自然环境和城市文化、景观风貌制定城市长期整体规划,以本地的乡土树种为主,优先选用抗旱、节水、生命力强、易养护的植物,引进适宜的绿化植物,遵照生态学原理,合理调整城市绿地结构,充分利用周边大型苗圃、花卉生产基地、花卉市场,加长植株驯化期和适应期。确定长期规划目标,避免出现重复拆建行为,减少资源浪费。结合城市品位、历史积淀、文化风格、建筑特色形成和设计城市的园林建设风格,给城市印象和名片增加更多光彩,避免模仿、抄袭,和城市单一模式发展。对于重工业区或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应确定重点绿化调整区域,通过植株的抗污染、抗烟尘、净化空气的能力,缓解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三)加强园林绿化结构设计
设计应因地制宜、凸显城市文化底蕴,衬托人文和自然景观,优化绿化设计,充分考虑艺术效果和功能效果,增强屋顶绿化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在面积有限或已规划定型的老城区和人流量较为集中区,绿化建设应以改造为主,加大立体和垂直绿地建设。在设计时应充分利用植株的颜色、生物、姿态、长势、生长期等特征,合理搭配,使城市绿化四季成景,并通过生物特性做到生态的自我调节。品种选择时应注意使用便于管理,治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的植株。充分设置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的结构和层次,合理搭配植株、水、生物、景观之间的关系,形成能量和物质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后期管理和维护工作
组建专业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团队,定期对园林植株进行修缮、养护、定型,认真了解各品种的特性和养护方法,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和施肥浇灌管理,对林木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植株生长动态,提高预防,做好养护的质量,增强园林队伍素质,推动全民养护管理水平。
(五)加强园林绿化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需要领导重视,加强领导是园林工作的重要保证,特别在当前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要广泛开展领导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实行单位考核和评比一票否决制,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同时,要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的执法队伍,依据《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惩乱砍滥伐、侵占绿地等破坏绿地的行为,依法巩固和保护城市绿化成果。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争取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培养全社会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体现了城市的品位和个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带给人类财富的同时,也出现许多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如资源缺乏、环境恶化、全球变暖等,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惟一具有生态自净能力的系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园林工作者应分析这些问题,认识目前我国园林绿化建设中的不足,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发挥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长期以往城市才能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我们居住的环境才能更加舒适美好。
参考文献:
[1]魏玉良.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