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学技术的影响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6 17:29: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学技术的影响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科学技术的影响

第1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环境;影响

引言: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给社会生活带去了便利,但同时也给环境带去了不利影响,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有义务去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一方面,科学技术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改善了交通、通信等等的方式,促进了整个社会向着高科技化方向发展;另外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兴起也让社会环境受到了影响,导致了部分地区出现生态不平衡,动植物濒临灭绝的现象,这些现象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出现,因此,这就需要人类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同时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整个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此来起到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活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新的发展时期,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和创造的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已经成为了经济的驱动力,各个国家也在不断的推进科技创新,以科学技术来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进步。在我国也是如此,难以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我国在大力支持发展科学技术,并且也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以此来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在现代社会中,社会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科技已经永存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人类也需要利用科技来生存和发展。所以,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对于经济、政治、人文、环境等等都有着一定的有利影响。

2、科技发展改善人类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不仅仅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对于整个社会都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我国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对一些稀缺资源进行开发,增加了我国的可用资源,实现资源的多样化,满足我国经济对于资源的利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影响,而科学技术就利用较好的科技去改善生态环境,例如在空气污染方面,相关的部门就利用科学技术去改善环境中二氧化碳和尘埃含量;在工业污染较重的地区,也利用科学技术去改善环境和污水等等方面,让人类生活在干净的地球环境中。气候的变化、资源的稀缺浪费等等问题的出现都有利用科学技术去进行改善,利用科学技术可以让人类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从科技方面去探索新的资源,改善整个社会的需求所向,实现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二、科学技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对于任何事物的兴起和发展都对整个社会起着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对于科学技术也是如此,科学技术的利用虽然给社会经济和环境带去了有利的影响,但是同时也给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带去了不利影响。人类过分的利用科学技术去开采地球环境,导致了生态失衡,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人类自身,在使用科学技术的时候,的确有给人类带去了好处,但是大多数人都只是看到了好的一面,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开发给社会带去的破坏远远比人类想象的要多得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使用,科学技术带给整个社会的危害将会大于好处,科学技术所产生的破坏性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越来越明显。

例如,在农业上使用科学技术,在短时间内的确增加了农产量,让整个社会的人类得以生存,但是从长期上来看,对农产品所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科技会让水质、土壤受到影响,而且过于使用农药去杀害害虫的时候也让益虫的生产受到了危害。随着对社会的征服力度增强,对于自身生命的追求欲望也更加强烈,因此,许多的医学院开始利用科学技术研制医药品,以此来保证人类的生命健康,而过于的采用这些技术最终导致了人口加剧增加,人口的增加只会导致人类对社会的需求也将增加,最终就会去对环境采取更加强烈的开采和索取,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对于环境的不利影响在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的展现出来,全球变暖、动植物灭绝、核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等这些都是与人类过分的使用科学技术有关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需要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整个社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如果人类过分的使用科学技术只会导致环境遭受破坏,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地球环境与人类是一个整体,人类需要利用科学技术去改善环境问题,而不是利用科学技术去制造更得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何秋洁.科学技术对环境影响的必然性及对策思考[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2]王振军.关于科学技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其解决方法[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3)

第2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德育;道德教育;道德观念

今天,科技的发展不断满足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需要。它既带来了空前的物质繁荣又产生一种盲目的乐观主义的假象,让人们以为科学技术能够创造一切所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主体活动的日益复杂,科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及对人类自身的伤害也更加严重,迫使人们不得不去重新认识科技进步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即科技的道德价值问题。

一、科技与德育的内在关系

对于二者的关系,历来存在着五种观点:第一,科技与德育是一致的。科技和德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两个地位持衡、水平对应的名词。第二,科技与德育是对立的。科技只给人带来灾难,因此,它越发达,德育就越堕落,二者是互相对立的关系。第三,科技与德育毫不相干。它们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目的与作用,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研究领域。第四,科学决定论。培根认为在科技面前,道德软弱无力,只能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随科技的止步而止步,而且科技很轻松的就可以清楚道德的痕迹。第五,道德决定论。道德决定科技的发展,认识到道德对科技的能动作用,却忽视了科技的客观发展对道德的反作用,没有辨证地认识到两者的关系。

认为科技与道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科学的求真与道德的求善反映了人类不同的需求,二者在实现过程中会产生冲突;另一方面,科学的求真与道德的求善,都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科技进步有助于道德水准的提升;道德的进步有助于科技的前进。

二、科技发展对德育的影响

(一)科技发展对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1.转变德育观念。首先,科技发展引起教学观念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其次,促使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很多人觉得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就一定被社会认可,因此知识就逐渐成为人评价自己和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念。

2.德育方法更加现代化。首先,对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提出挑战。随着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德育过程中确立,这种教学方法已变得不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其次,德育方法的内容得以丰富。随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德育的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范围不断增加等等,都会导致新德育方法的产生。

3.德育工作者有更多机会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有机会掌握新科技知识。科学文化素质是德育工作者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最基本素质。其次,可以塑造开拓创新的能力和高超的教育技能。一个没有良好教学艺术和组织能力的德育工作者无法胜任工作。第三,德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会更加健全。德育工作者想要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和参与激烈竞争,其基本保证就是健全的心理素质。

4.德育实践内容得以丰富。道德实践的手段更加多样化。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受教育者除了可以进行社会调查这种实践活动外,还可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提取想要的资料,以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二)科技发展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指出:“科技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但是,科技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德育工作不断面临挑战:

1.追求理想过于功利化与世俗化。科技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不仅造成教育目标的功利化――按照某个标准或模式培养知识技术型人才,而且使世俗化“物质比精神更重要”的实用主义看法颇有一定市场。很多人∈乔嵴治重技术,看重知识技能而忽视道德品质,只关注自身利益。

2.意识形态渗透趋势恶化。科技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不断开放化,而其实质就是文化的开放。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本土与外来文化之间激烈碰撞,这一方面可以使社会呈现勃勃生机的景象,另一方面却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如何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剔除腐朽落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成为德育工作亟需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科技竞争引发民族自卑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压倒性优势,压力下国民容易产生民族自卑感。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全国各族人民树立起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时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

4.人际关系疏远冷淡。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德育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的变成了人与机器,于是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逐渐减少,而人与机器的接触不断频繁,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缺失关爱。感情联系淡薄。

(三)科技进步下德育面临挑战的原因

1.传统道德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道德规范还是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就需要改善他们的所思所想,进一步带动人们的精神价值和观念提升,加强道德的约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这不仅是社会一切社会道德范畴的轴心,还是一切美德的总称和社会善恶评价的标准。

2.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相对滞后。历史中很多道德的变革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比如:以前人们认为人体神圣不能被解剖,否则就是污辱上帝、亵渎神灵,是极不道德的。但是现在的科学发展突破了这种传统的观念,进一步打破了这种局限性并为后期的发展做了一定的研究,使得生命不再是神秘的,人们也能为生命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科学技术与德育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科技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这一背景下,德育工作要积极吸取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消除负面因素,并进一步提高其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主要从以下方面予以加强和改进:

(一)加大科技道德教育力度

当前要着重加强三方面的教育:一是生态道德。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社会观指导大学生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养成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习惯。二是生命道德。为了让大学生敢于正视和处理人口过剩的社会问题,必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生育观,提倡赡养老人,培养学会关心和珍爱生命的道德观念。三是网络道德。网络社会,关系异常复杂,为防止信息时代不道德行为的不断发生,必须教育大学生树立全新的网络道德。

(二)建立新的科技伦理观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地球村”时代。但是,由于科技发展的不规范性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很多矛盾甚至战争。因此,只有拓宽原有的科技伦理概念,重视科技伦理观的培养,弘扬科技的正面效应,同时遏制其负面影响,才能走出民族主义的局限,树立全球一体的意识、发展全人类的目标。

(三)加强对科技应用的有效监管

现代信息的应用已经触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并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科技手段对信息技术应用进行有效的监管。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利用网络技术的同时,应注重网络道德的教育,使信息技术等科技在德育中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四)大力弘扬和培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本质是正确的价值观,其核心内容是“学会关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当今社会的人们都会接触、使用现代科技,所以,我们必须将科技的发展和使用同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结合起来,做好德育工作。弘扬和培育人文精神的同时,我们还须树立更高境界的信念、理想和责任感,以仁爱之心对待人类、自然和社会。

(五)逐步让网络成为德育新平台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德育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我们要遵循思想性、开放性原则来解决网络信息内容多元性和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一元性的冲突,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占领和开拓网络阵地,如巧用手机资源服务德育教育、善用网络聊天工具学习铺垫,以开明开放的态度,开展网上交流和讨论,把存在偏误的思想道德观引导到正确轨道等等。

参考文献

[1] 章建华.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道德的关系章建华[J].江西: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3).

[2] .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 丁林.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M].教育探索,2003(2).

第3篇

关键词:中世纪;科学技术;基督教;伊斯兰教;

中世纪――直指欧洲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历史,现在我们客观、平静地审视这被称为科技、文化的“黑夜”时期时必须承认这时期的科技、文化在史上确是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古希腊―罗马传统、犹太―基督教传统和日耳曼传统在此时互相影响、融合,孕育出了新的、为西方大众所认同的基督教封建文化。“西方文明”的根源上溯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其雏形在中世纪晚期才真正形成。联系到中世纪在整个人类科技史上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中世纪科学作为近代科学产生背景绝不是完全的虚无,而是有着思想史的进展。科学史家丹皮尔也说:“在科学历史学家眼中,中世纪是现代的摇篮。”[1]“要明了中世纪的欧洲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不能有有所进步的原因,我们必须探讨中世纪思想的发展。”[2]这期间,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及二者之间的拼杀――对欧洲科技、文化的影响无与伦比。

一、基督教会对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的影响

整个中世纪的欧洲深深地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在4世纪末5世纪初,罗马帝国的基督教教会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而是一种有着完善组织的机构,基督教义在罗马帝国后期已基本确定,进入中世纪后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主宰着欧洲社会。

基督教哲学思想传承了希腊哲学中的唯心、神秘主义倾向的形而上学,关注重点在人与上帝的关系,而不是研究现实的世界和人。这应该是中世纪科学无法得到很好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中世纪之初期,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作为重要的科学的希腊史料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基督教把科学看作异端而怀疑其可靠性,当时流传的思想是:“超过圣经的可能,超过理解圣经所要求的,而过于深究自然界的秘密不适于基督徒的精神幸福。”[3]这是欧洲的不幸。

(一)罗马本土基督教对欧洲及其科技的贡献

古代文明被毁之后,是基督教实际担负起在欧洲“从头做起”的文化重建任务。没有基督教及其教会,中世纪的欧洲就很可能是一盘散沙,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使纷乱的欧洲有了一种无形的凝聚力。

欧洲,尤其西欧逐步趋同发展、形成文化上的同一性,主要得益于基督教的影响。在规范人的思维、思想、伦理、道德方面,基督教思想是当时无可替代的权威。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标志着中世纪的开始。“文化较高的被征服民族成为征服者精神上的征服者。”[4]基督教作为唯一认识希腊、罗马文明的机构成了这时的唯一学术权威,经过其熏陶,日耳曼人在道德伦理上与基督教教义逐渐融为一体。

日耳曼传统与基督教义的融合对科技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公元8―9世纪,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曼建立了加洛林帝国。查理曼崇尚罗马艺术,想在文化上恢复罗马的传统,召集了大批学者整理古籍、进行创作,形成了以宫庭为中心的复兴古典文化的加洛林文艺复兴,这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学校课程定为初等三科(文法、修辞与辩论)及高等四科(音乐、算术、几何学与天文学),后来又加上哲学,这一切被认为是研究神学的准备,但从内容看,它融合了罗马帝国观念、希腊-罗马理性遗产、基督教彼岸思想以及日耳曼民族习俗,为封建制的形成、基督教统治地位的确立、欧洲中世纪特有的经济、文化形态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为中世纪中期的文化繁荣、后期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会对欧洲及其科技的贡献

拜占庭帝国在保存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上做出了很大贡献。其国教也是基督教,但势力没有超过世俗政权,思想和文化上仍留有自由空间,许多古希腊原稿被完整的保留下来。虽然这点星星之火此时并没能形成燎原之势,但它为文艺复兴留下了不灭的火种。拜占廷帝国处在东方伊斯兰教和西方基督教之间,充分吸收了两种文化;后,西欧开始接触拜占廷和阿拉伯文化,内容包括哲学、天文、医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大量东方文化被西方吸收,极大推动了中世纪西方文化的复兴与发展。6世纪初,数学家欧托西乌斯为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和阿波罗尼乌斯的著作写了注释以及其后拜占庭学者对阿基米德著作的积极搜集,使得这些数学知识得以保存下来最后传到西欧。

(三)基督教的科技文化贡献

1、基督教会有意无意保留了古典文化,收集、保存古典文明的珍贵手稿,由此教会成为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传播者。不同于流行思想的观点自发地出现了,即“作为一个天地创造者的信徒,有义务去认识创造者亲手创造的作品,在解释圣经,尤其是解释《创世纪》中有关创世的内容时,立即产生了属于科学性质的问题。”[5]这样的结果就是“不同的教父学作者认为,肯定不能把自然科学看成一种从根本上要摒弃的东西。”[6]即使这些教父学作者认为圣经的权威远远超越人类精神的一切能力、科学要永远隶属于圣经的权威,给科学研究带来了很多困难,但是它毕竟肯定了科学的存在,也为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2、通过对文化的传播、交融,基督教还推动了人类各种学术活动的发展,被视为哲学主要组成部分的经院哲学就是基督教教会开启创立起来的。经院哲学“维持了理性的崇高地位,断言上帝和宇宙是人的心灵所能把握,甚至部分理解的。这样它就为科学铺平了道路,因为科学必须假定自然是可以理解的。”[7]这为近现代科学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3、罗马的世俗教育机构随着帝国的灭亡而荡然无存,基督教开始创办起了学校,中世纪早期所有的学校都是教会和修道院创办的。城市商业发达的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是最早的世俗大学。1170年,法国巴黎大学成立,并很快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13世纪以后,牛津、剑桥等大学先后建立。大学完全自治,学生要学习从古典希腊―罗马的世俗教育继承下来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还有自然科学知识、古典知识、伊斯兰文化)。另外还有更高一级的研究学院。中世纪的大学无疑是人类教育史上的创举,它担任起了传播知识、研究学术、培养人才的重任并很快成为与僧侣政治和行政权力、教权和王权(后期为教会和国家)并列的第三种力量。大学――近代科学的组织结构基础,“成为历史上科学和知识走向组织规范化的一个转折点,”[8]西方在世界科学文化上的主导地位才得以确定。

二、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对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的影响

以上基督教及教会对于希腊思想的保存和传播、对中世纪科技文化的影响都无法和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相比。地跨亚、非、欧的封建军事阿拉伯帝国经济繁盛,国际贸易发达,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非洲的象牙、黄金都经阿拉伯商人运销各地,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陆海商道。

(一) 保存并传播古代文化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有一部分通过东罗马流传到了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的学者认真研究,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欧几里得、阿基米德、托勒密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西欧在封建社会初期文化十分落后,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这些学术成就的。阿拉伯人足迹遍于亚、非、欧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媒介。他们吸收了印度十数字的记数法,把它介绍到欧洲,推动了欧洲数学的发展,“阿拉伯数字”的名称由此产生。

(二)富有阿拉伯特点的科技创造

在阿拉伯人的科技创造中首先要提到的是化学中的炼金术,近代化学的先驱贾比尔提出所有金属都是由两大组分硫和汞按一定比例化合而成,其重要意义在于炼金术的化学实验中引入了定量分析的方法;著名医生阿尔拉兹提出的汞、硫、盐三组分理论一直流行到17世纪波义尔的《怀疑的化学家》出版为止;英文中碱 ( alkali )、酒精 ( alcohol )、糖 ( sugar )均来自阿拉伯文;在物理方面阿尔哈曾在所著的《论视觉》7卷中提出人的眼睛并不发射光线,所有的光线来自太阳,人的眼睛是一个光线接受器,并认识到透镜的成像原理及折射和反射现象,他的《论月光》则研究了月亮反射太阳光问题;医学方面伊本.西那的名著《医典》记载大量临床实例以及血液循环理论;阿拉伯人将数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模)研究托勒密体系,并著有《地球形状》对地球的大小进行了估计;闻名于史的阿拉伯著作《复原和化简的科学》对近代西方数学影响极大。

(三)促进东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交融

伊斯兰兴起之时,正是中国唐朝时期。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用《古兰经》鼓励他的门徒:“为了追求知识,虽远在中国,也应该去。”反映了阿拉伯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相对于欧洲的中世纪,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古代科学技术高度独立发展的文明时期,大量领先于世界的的科技发现发明通过阿拉伯传入到中世纪的西欧,并对其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伊斯兰的阿拉伯保存并翻译了大量古希腊的科技典籍、做出了富有阿拉伯特点的科技创造、成为东西方科学文化传播的纽带,其历史意义深远。

三、对欧洲中世纪科学技术的影响

11世纪末出现的是西欧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战争本质上是西欧封建主掠夺近东地区的战争,但却是在宗教旗帜下进行的,即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一次大拼杀。1096―1291年间发生了八次十字军东侵战争。在当时,西欧社会基督化过程已经完成,拓展基督教世界的疆域,开拓新的世界是一种生命追求,基督教把整个欧洲都调动起来了。这是一场残酷的血腥战争,它开创了欧洲历史上对不同信仰的人进行公开、大规模杀戮的时代。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

(一)打通了东、西方之间自中世纪以来的长期隔绝状态

1、在这之前,西方的基督教社会和东方的伊斯兰社会基本隔绝,这之后,东西方贸易大规模开展,预示着欧洲新发展时期的到来。

2、向基督教世界展示了一个更为广阔和多彩的世界。欧洲人猛然发现了两种不同于己的文明存在―拜占廷文明、伊斯兰文明,眼界大开,思想受到冲击,固有的世界观开始发生变化,社会生活也有了更多彩的内容,为科技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开创了向外拓展和冒险的精神,是西欧从封闭到开放的转折、从僵滞到活跃的开始

1、从此,西方开始奉行积极主动的“走出去”的外交政策,再也没有关闭过。在某种意义上,后来的地理大发现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征服活动(希特勒),是十字军开创的这一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欧洲人绘制出第一幅比较精确的地图、直至远东的旅行均始于此时期

2、它使欧洲人重新发现了亚洲。亚洲的物产被介绍到欧洲,新的技术和科学传入欧洲。十字军运动后,从中国传入欧洲的四大发明在14世纪前后得到广泛应用。不断爆发的战争使火枪、火炮先后被发明制造出来,火炮在1330年是最厉害的武器,其使用为西方殖民者提供了扩张手段,配备火炮的欧洲战船成为世界各大水域的主宰;罗盘针对海外殖民地的开辟做出了巨大贡献;造纸、印刷术极大的推动了教育普及和语言规范。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文化进入欧洲,推动了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三)虽以的名义和影响发动,结果却使社会朝着背离宗教思想的方向发展

欧洲人由对宗教的迷信、盲从转向怀疑,开始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它,欧洲异端思想纷起,对中世纪的人们走出“信仰时代”进入“文艺复兴”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中世纪后期的科技振兴

经过近千年的缓慢行进,中世纪在12世纪进入了被称为“美丽的中世纪”的新时代,爆发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由于思想上解禁的萌芽、科技研究手段的改进,城市复兴、商业复兴,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欧亚交往、人员流动、经商、游历都非常盛行。在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下,欧洲在中世纪后期,尤其是在13世纪以后,科学技术出现了明显复苏的迹象。意大利马可•波罗在东方的神奇经历和在13世纪发表的游记进一步刺激了欧洲人的想象和思想。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发明,如烟囱和壁炉、眼镜都在这时发明, 14世纪机械钟发明出来,掌握时间、安排时间成为可能,守时成为西方人的一种习俗。

第4篇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影响 微技术

1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积极影响

由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及其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空前的主动地位,人类的生产、经济、军事等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脑科学、神经病理学、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为进一步揭开大脑秘密积累了许多新的实验材料,也提出了种种脑工作模型。生命科学、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的产业化,在不断地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创造着新的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起,社会的科学化技术化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也不断扩大。

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目标最重要的技术。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与普及,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货物、技术、服务等各种信息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政府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使政府依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能为公众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并开启了一扇公众参政议政的窗口。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将呈现出现代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正在走向普及,教育方式个性化、远程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人们广泛地利用信息网络,自觉或不自觉地使日常生活便捷化,居家上班、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网上交友等。总之,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是人类在科学上取得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之一,人类文明将越来越多地通过信息技术被创造和发展。

2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会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它也有另一面,会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科技异化的问题。科技成果应用不当,会异化为一种破坏人类生活,违背人的本意,制约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目前人类掌握的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几十次,“克隆人”会不会成为一支可怕的异己力量也很难断言。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突显,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掌握科学技术者会不会逐步集中,形成其自身特定的利益范畴,上升为一个阶级?若果如其然,那么社会又一次趋向于阶级的简单化——技术阶级与非技术阶级,那么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第三,科技的进步带动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因特网的建立,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网络安全、高技术犯罪成为不可不防的问题。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然严峻。宇航技术的发展,移民月球并非遥不可及,人们对月球甚至太空的开发是否会造成许多太空生态灾难亦未可知。

生物工程技术也向人的传统形象、传统价值和社会伦理观念提出了重大挑战,提出了急待解决的社会伦理问题。如基因工程会不会对人类带来危险,遗传重组的生物杂种会不会引起生物公害、破坏生态平衡;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孕育也提出了夫妇双方生育权问题、血缘关系问题、父母亲的确定问题、“母亲”的社会合理性问题、对待胚胎的道德问题、无性繁殖是否可以应用于人的问题等。

信息商品化也有负面影响。第一,它可以削弱社会的凝聚力。由于信息商品化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专业化,因此它使得社会成员越来越成为一个一个的“经济人”,变成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私自利者,从而大大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信息的多样化或分散化导致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也不利于社会内部的整合和团结。第二,使社会的许多犯罪和腐败现象更加隐蔽。当信息成为商品,成为社会财富后,有人就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或采用非法手段非常容易地攫取他人或社会信息,并用来进行交换,而把所得占为己有。还有人可能通过炮制假信息来非法谋利。由于信息的非物质性和非有形性,因而利用信息进行犯罪和非法占有属于他人或社会的信息就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惩治起来也较困难。

3 全面认识科技的影响,正确认识微技术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许多事实表明,同一种科学技术的同一种用法在一些条件下起着正面的积极影响,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则起着负面的消极影响。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问题已成为科学技术专家和哲学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出现了诸如唯科学主义、技术决定论和反科学主义、悲观论等不同观点。人们特别严肃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人类应该以什么态度和价值目标来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科学家在“求真”的过程中应不应该承担道德义务和责任。科学技术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既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也会受到社会力量、社会条件的制约。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关键看它为谁所用和怎么用。

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给科技一点人文关怀,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现代科技生活理想。同时,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每个人有权利、有义务去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从而能够估量它们对于人类有什么利害。原因很简单,今天科技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不能否认,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就拿微技术来说吧。现在,有些人在谈论“培育人类”,有些人在设计机器人的“进化”步骤,使它们能与人脑相当,甚至超过人脑。在这一潮流中,人们把微技术当做革命先锋。美国科学家雷恩在给美国国会的一封信里说,与信息和生物技术相比,微技术将对21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正式向我们宣告“微技术时代”已经到来。美国科学家麦克尔是推动微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说再过十几年我们就能生产出微型电脑,生产出比细胞还要小的微机器人用于医疗,这些小机器人能穿过人的身体,为我们清理血液,清除影响我们长寿的不利因子。他还说,非常便宜的微太阳能设备将代替煤炭、石油和核能。他介绍说,不久将制造出一种材料,糖块大的面积就可以把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信息存进去,饥饿、营养缺乏这些问题将成为过去。这是一个梦想,但按科学家们的说法,这种梦想有可能在今后十几年内变为现实。我国的科学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件事不仅涉及微技术,也涉及电脑学、遗传技术、人脑和人工智能研究,还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与技术。它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一现象,从整体上看待这一过程,在更大的范围内讨论这一问题。这种讨论还不够多,人们对技术的了解和技术的发展之间还不成比例。为此,德国总统也不得不呼吁,要加大这一工作的透明度。

另一方面,微技术也可能带来害处。而估量微技术的害处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还与人文学科密切相关,至少要考虑到“生活世界”这个问题。微技术可以生产出微武器,这种武器具有前所未有的杀伤力。谁拥有这种武器就等于拥有一种不寻常的优势。防备这种武器是否意味着另一种军备竞赛呢?更大的问题恐怕是在于这种武器被哪种国家和组织所掌握。谁也不能担保这种国家不会出现。根据销毁核武器的经验,即使要销毁这种武器,也可能会遇到难以想象的麻烦。在预防种种可能爆发的瘟疫时,要防止因此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细菌与病毒,引出新的危险。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而且要坚持不懈。其实,微技术和其他新技术一样,即使防护和免疫系统也可能是利害双全。这是一个怪圈,仿佛是新科技的天生特性似的。微技术最大的危险不是它本身,而是人用这种技术来反对人。从历史经验看,不能把新技术简单地看作新福音。20世纪人类在这方面已有了惨痛的经验,我们无权说新技术带来的未来总是美好的。何况新科技理论家中的确有一些让人不放心的东西,有些东西现在就不能接受。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学习,比如学习分辨利害,因为一般说来,人在盲目地追求幸福与成功时而犯了重大的错误,但很少清醒地估量它带来的艰险与痛苦。《易经》中提倡明辨好坏,要有忧患意识。它不仅仅给我们设计好,而是同时也提示坏。如果要说什么是智慧的话,这就是一种智慧。这也关系到直接参与研究、试验和生产的人。他们也是人,也处在这个由他们设计的为“自己复制自己”的系统之内。他们不可能逃脱这一系统。诚然,我们必须避免731细菌部队的暴行再发生,避免德国科学家在纳粹时期所犯的那种难以想象的罪行重演。但也不能接受像冰岛德考得生物技术公司这样的研究所这几年来的行为,事先不加说明和不经国际社会同意,就把几乎人类的遗传体与资料收集起来,进行分析试验,还把这些作为自己的专有财产,在国外上市,在全球进行交易。如果对这类做法听之任之,无异于把我们的命运交给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基因上没有一个人是单单的个人,我们都要重视并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使科技真正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 (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84

2 齐振海主编.未竟的浪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 (美)塞·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4 朱松山,任容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5 唐袅.科技属于人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

什么是微课

微课主要运用了构建主义,通过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对带有清晰结构的内容进行学习。顾名思义,微课的学习内容较为简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ipad)已经成为了教学与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以其简短精悍、生动简洁的特点,已经开始快速蔓延,成为了一种新型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微课主要是对一个知识点内容进行课件设计,并利用多媒体进行大约5分钟的视频、音频播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微课也被称“微课例”或者“课例片段”。应用微课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微课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因而逐渐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课作为一种新形势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微课依托信息化技术,融入新时代元素,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还是对教师教学层面都会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

微课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微课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学习效果会明显不同。由于微课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往往采用的都是视频和音频相结合的形式,而且训练形式具有多样化,通常都是以视频、微教案、微课件及微练习的方式来展开课堂教学,而且会设置相应的情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

微课生动形象,能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许多数学概念和知识较为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由于微课具有多种功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一些数学知识进行形象化展示。例如:在学习到九年级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影像对圆的相关知识进行展示,通过形象化的图像,学生可以对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清晰化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消化。

通过资源整合,微课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微课教学方式更为灵活,学生具有较大自,而且难度适中,内容详略得当,数学知识点更容易被掌握。这种授课方式,能够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学生能够按需求进行选择性学习,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微课也是对常规教学的补充与延续,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创新性。

微课对教师的积极影响

转变观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微课授课模式的引入,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尤其是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为了更好地设计出高质量的微课,需要跟上时展的步伐,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操作更多的软件,真正成为教学课堂的创造者和设计者。由于微课内容简单,主题鲜明,因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简明扼要,科学规划授课流程,无形当中提升了教师的讲解与总结能力,提高了专业素养。

开拓视野,增强课堂实效性 为了使微课内容更充实,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查阅多种资料,从而使微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达更多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加强了知识储备,在多种具有典型性教学案例及情境化教学中,挖掘出更多的“隐性知识”,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利于实效课堂的生成。

制作方便,有利于推广与使用 数学微课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总体上制作较为方便,利于应用。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微课具有众多优势,如打破了封闭化教学模式、知识点更容易被搜索、易于传播、具有较高实用性等。微课的内容,不仅仅是局限于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可以是一些经典题型、解题技巧、数学典故及数学原理考证等多方面内容。从整体上来看,微课无论是在设计层面,还是操作层面上,都较为简便,易于实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微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授课方式,在教学中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在新时期的数学教学中,要对微课有足够重视,同时需要加强对微课的设计与应用,使其发挥出更大功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宗朝.数学微课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J].神州,2014(12):9.

[2]魏林.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14-15.

第6篇

关键词:绿色理念;计算机;科学技术;机械制造;智能化

绿色经济理念背景下,机械制造主要是指利用清洁能源、材料,采用高效节能的制造方法及机器,充分重复回收制造材料,尽可能的减少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垃圾,避免污染排放。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被得到广泛重视,机械智能化逐渐成为发展趋势,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是现如今科学研究的重要抓手,因此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绿色制造理念,发展机械智能化十分关键。

1我国绿色理念下机械制造的发展现状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机械制造业在现今经济发展宏图中已占据重要的地位,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家对节能环保理念的重视,发展绿色机械制造逐渐成为当今制造业的新方向。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主要是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外部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通过自身程序进行演算,达到智能自动化,实现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有利于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相比其他先进国家或地区,我国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及产品研发能力较弱,制造技术手段较为落后,以致严重阻碍了我国机械制造智能化产品的质量及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绿色制造工作开展相对较晚,技术理念不完全成熟,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尽管近年来我国开始颁发许多相关法律法规,来严格要求、规范现代机械制造产业,要求减少污染排放,实现资源高效化,但由于过去节能环保意识淡薄,机械制造过于粗糙,技术方法相对落后,许多机械材料得不到有效利用,以致出现了低利用、高排放的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为缓解生态危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打造绿色和谐的生活家园,在进行机械制造时,必须要引入绿色发展理念,同时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来创造机械智能化时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我国机械制造的发展现状,开展绿色制造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态势。要积极转变传统机械制造产业结构,站在机械制造、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业智能四方面,充分考虑问题,尽可能的实现低能、高效、减排、无公害、无污染、智能的发展目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这不仅对我国机械制造产业发展十分关键,也对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满意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绿色理念及计算机技术对机械制造智能化的影响

2.1绿色理念下的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发展

(1)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产品清洁无污染。机械制造在绿色理念的背景下,使每个产品从开发到处理的每个环节都坚持节能环保的发展观念,在制造材料的选材上,机械制造在完成智能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满足产品性能,还是在环境保护方面,绿色制造都采用无公害、可循环、利用率高的材料,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当今制造行业所采用的一些现代化材料,已经取代了传统材料,像烧结空心制品、加气混凝土制品、多功能复合一体化墙体材料等,这些都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加以循环利用,进行结构优化,使其功能及性能更加满足机械智能化的要求,确保机械制造智能化能够安全、持久的健康发展下去。(2)机械制造智能化产品可拆卸性强。基于绿色理念的机械制造智能化产品具有很强的可拆卸性,此性能的优点是通过定时监测产品性能,对相应产品进行有规律的拆卸,拆卸成若干部分,并逐一对这些部分进行检查、调整、修补、维护,淘汰掉坏旧的、耗能、低效的组件,更换成新型、性价比高的组件,并按原结构重新组装,保障在不破坏其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完善产品性能,使其更加高效、智能化,减少污染。(3)机械制造智能化产品实用性更强。在绿色环保理念的贯彻下,现代机械制造采用新型的高端复合型材料,无论是材料的质量还是性能,都有了很大进步,再通过先进的加工与合成技术等,智能化机械制造产品的实用性、针对性、广泛性越来越强,人们对绿色制造产品的接受性强、满意度高,这对智能化产品走向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2.2计算机科学技术下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发展

(1)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产品制造工艺更复杂。现今机械制造正在朝着工艺复杂多元化发展,旨在通过高新技术将制造生产的中间环节缩短,减少生产材料、资源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加工时间,加大制造工艺的多样性。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依赖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计算机内设的应用程序,将虚拟网络技术与制造技术结合起来,可以提前模拟机械制造途径,预设机械制造产品,再通过不断改进,进而可以实现简化制造途径,缩短制造时间,减少在生产中间环节人员制造的失误,提高智能化产品工艺的复杂性及精确性。例如,数控机床在进行智能化加工时,通过计算机的辅助程序,机械可以实现自动换刀、旋转转台、加压固定等环节,不仅能够在机械表面进行加工合成,还能深入到产品的各层面,对多工序、多层次进行复合加工。(2)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产品自动化更强。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机械智能化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可以整合多种数据,在特定程序的指导下,无需人员动手就可以实现内部工艺制作的转换,其自动化技术的提高,极大提高了产品制造的效率,在质量及数量两方面,自动化技术都为机械制造的智能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某些危险性高、难度性大的工作可以由自动化机械来完成,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危险伤害,同时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将人工智能与生产工艺结合起来,借助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加工处理,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时效性、现实性更符合时展的要求。(3)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产品更加精确高效。传统的机械制造过于粗糙,技术相对落后,效能相对较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提供了高效、精确的制造技术手段,通过采用精密、微型仪器,对工件进行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复合,极大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纳米材料作为当前精密加工的首要材料之一,在纳米电子学的指导下,纳米材料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研磨加工、科学测量、微型组件等重大制造环节中,极大促进了智能化产品的精细化高效发展。同时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下,当前机械制造智能化产品的柔性更强,无论是设备的柔性还是员工的柔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制造生产系统在加工组装过程中的适应力更强,便于生产流程的顺利开展、智能化水平的提高。

3实现机械制造智能化的注意事项

(1)设计理念要绿色合理。新时代背景下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同样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发展也必须要响应新时代的号召,顺应国策,从生产到最终应用都要贯彻落实。在进行机械制造设计时,要本着科学合理、节能减排、无公害的战略思想,在维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降低能源的消耗,开发新能源,进而设计出绿色制造产品。(2)制造材料要绿色、性价比高。在绿色设计的理念基础下,机械制造的智能化要想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是要严格把控制造材料的选择,材料的好坏在最初就决定着机械制造的成功与否,机械制造的智能化要求着材料在使用性能、生命周期、回收利用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性价比。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在选材时,只考虑产品的使用性能,而对其绿色、安全问题关注较少,当代制造业要确保使用绿色清洁对环境无污染的材料,将机械制造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循环利用现有资源,并及时淘汰坏、旧、污染大、性价比低的材料,进而实现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机械制造智能化水平的目标。(3)实时监测。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机械制造的重要助手,其自动化水平的发展极大的减少了中间环节人力、物力的失误。值注意的是计算机程序需要不断编程更新,机械制造业要想全面推广智能化发展,就要在制造过程中形成一套实时监测系统及风险防范系统,定时定点对计算机程序、产品组件、制造工艺进行修检、维护,并在时代信息的不断更新下,及时对应用程序进行改编,降低操作风险,保障机械制造运行的准确性、高效性。(4)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械制造的智能化,使得自动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很多工作的实施都依赖于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人员操作相对减少。但是无论机械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有多高,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人性化工作,在一些关键环节,例如机械制造过程中材料的选择、程序的设定、产品的监测等环节,都必须要由专业人员进行把关处理。因此,机械制造业在大力发展机械智能化、自动化的同时,要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其专业知识及技术水平,要求其掌握绿色发展的理念,熟练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这样才有利于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发展。

4结语

机械制造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产业支柱,实现现代智能化是当今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必须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原理,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将绿色健康发展理念作为开展工作的前提,转变制造途径,优化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升级,降低成本支出,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在紧跟世界潮流的前提下,努力打造属于我国的独特的现代智能化、绿色机械制造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闫玉涛.浅析绿色理念背景下的机械制造工艺.[J].中国外资,2014(10).

[2]刘兴源.基于自动化理念的机械制造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念研究,2016(10).

[3]王浩.信息化背景下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3(6).

[4]覃秋妹.关于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6,8(5).

第7篇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S1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99

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技术最初出现在美国,20世纪中期引入我国,主要应用于农业生产,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种植的影响,也会在其他领域中应用。当下,全球呈现出变暖的趋势,水资源逐年减少,对此,需要技术人员实现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创新,让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优化应用效果。

1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概述

用人工的方式改变天气,其方法是根据天气变化的规律以及云运动的不稳定性,在空中播撒适量的催化剂,使云的运动发生变化,调整降水量,用较少的成本换取较大的利益,用降水缓解干旱带来的缺水,降低恶劣天气对环境的影响。人工影响天气除了会影响降雨外,也会消除空气中弥漫的浓雾与冰雹,避免出现霜冻。

人工影响天气除了有意识的影响外,也有无意识的影响,比如人们日常生活对天气的影响,是在无意识间进行。

2 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方向

2.1 发展现状

云物理是这项科学技术主要应用的理论之一,从20世纪末到现在,这项科学技术随着其他技术的完善与发展,有了明显的提升,采用大量信息技术,比如卫星技术、雷达技术等,扩大了涉及的科学领域,让多个科学技术互相交叉,互为影响,以此为基础,创新了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技术,使其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云物理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当下,我国已经有156座天气雷达网,局部地区天气的监测也达到了344部,根据天气变化感应预测可能的降水量,或是出现降雪、大风天气的时间。虽然很多先进的技术都已经在该项科学技术中应用,但仍有很多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实现技术的创新。

2.2 未来发展方向

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分为2方面:数值模式;与检测、观测技术紧密结合。

2.2.1 数值模式

随着未来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提出的要求,数值模式成为实现技术创新的工具之一。现在,技术操作人员可以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出云物理运动的过程,模拟云物理的变化,这可以实现云物理所有资料的同化,并建立数值模式,最终用这种云物理的处理方式,分析人工影响天气的各项业务,为实际应用打好基础。

数值模式包括3点:通过方案的设计,确定整个作业的过程,优化设计方案;开始作业,根据作业内容进行指导;分析整个作业后的结果,解析作业出现的问题。即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可以让作业人员准确分析天气变化,减少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作业水平与能力。它还可以在云物理运动相同的情况下,对比有无散播到出现的情况,预测散播的方向,给出潜在效应的结果,使技术人员找到最佳的影响方式。

2.2.2 与监测、观测技术紧密结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使其找到新的发展方向。现代,这项技术需要使用监测与观测技术,由原有的雷达与飞机探测技术,变成使用卫星技术、GPS技术、监测网络等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科学技术。

因为人工影响天气较为复杂,需要考虑不同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对这项科学技术的使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求该技术使用的探测飞机可以持续续航,工作性能优越,长时间保持在一个飞行高度上,不会因为天气的变化而影响飞行,即飞机与探测系统的融合,这是这项技术未来发展的要求之一。探测式飞机在飞行中,可以监测云层里水分的种类与各占的比例,帮助技术人员了解云层中水量的分布与水分的变化,变成信息。现在,飞机上探测探头安装的位置以机头为主,有数个探头,这些探头会用激光拍摄粒子D像,纪录并分析粒子的谱图及粒子的普测量。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技术也会使用多普勒雷达网,这种雷达网虽然出现的时间较短,但也已经在天气预测中广泛应用,提前预测降水量,控制降水量的大小。

人工影响天气这项科学技术除了使用监测、观测技术,也会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散播技术等,并不断创新,从不同的渠道实现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提升,提高科学水平。

3 结语

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资源不断减少,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此,要求技术人员需要充分了解这项技术,使用先进的监测、探测技术,提高探测水平,及时收集信息,保证信息的全面性,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水平,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近代科学;进化论;科学体制

中图分类号:G322.9;K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18-01

前言

在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中,一直是专家学者们不可跨越的研究对象,也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专家学者对产生的原因以及时期创办的各种企业和失败的原因都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做了详细的研究。但是,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对进行研究的著述还比较少,因此,本文正是着眼于这个角度,从兴办的各种企业,以及在当时中国相关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理念以及时期中国科学体制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梳理。

一、时期兴办的企业

经过两次的残酷洗礼,中国的社会和经济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也使得当时的清朝政府意识到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这在当时的清朝政府内部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论,但是清朝政府将战争失败的原因仅仅归结于西方国家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换句话就是洋人有着坚船利炮。这就使得清朝政府内一些开明的官员和有识之士意识到,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挽救当时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当时以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为代表的清朝官员在清王朝的支持下,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向西方国家学习。但是,这些代表学习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军事领域,在民用科技方面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使得民营经济和企业长期得不到发展。洋务派官员开始培养人才,组织大量的人力资源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进行翻译和引进。除此之外,还设立新式学堂,培养大量新式人才,向西方国家派出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一)军事企业的创办。在经历两次的惨痛教训之后,大清朝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坚船利炮的威力,先进的武器可以攻城破敌无坚不摧。因此,洋务派官员主张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购买先进的军事设备和强制弹药,聘请西方优秀的军事顾问和人才创立自己的军事企业,制造大量的先进枪支弹药,企图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持清朝的进一步统治。

(二)先进化工技术的引进。洋务派在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的过程中,意识到化学工业技术的重要性,随着西方先进化学制造工艺和技术的不断传入中国,洋务派开始创办相应的化学用品企业,生产基本的化工产品。例如,上海制造总局首先创办了生产硫酸的工厂。除此之外,在上海创办了生产火柴的工厂,并且能够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

(三)冶金技术的引进。中国近现代冶金技术的引进和发展也是由开始引进并发展壮大的,我国最早的炼钢厂就是由洋务派建立的,当时中国最大的炼钢厂也是由洋务派从国外引进的,当时企业的技术人员也是从国外聘请来的,由此可见,中国冶金技术的发展和壮大与洋务派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中国近现代先进思想的引进和发展

科学技术思想是决定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科学家是进行科学思想研究活动的主要主体,科学技术思想是科学家经过长期实践发展得出的结论,是探索自然与社会的具有指导性的思想理念。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侧重于技术层面,而忽视了科学思想方面的研究与发展,这就造成了近代中国始终处于模仿阶段,而不能进行第一手的创新。虽然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被引入中国,例如进化论和机械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和思想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寻求变法图强提供了强大了思想依据。例如,当时影响最为巨大的进化论思想提出渐变的思想理念,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向前发展的过程,这就极大了颠覆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对于上帝的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就是其中的代表,达尔文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中生物发展的必然律,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是生物演化的基本途径,

三、下近代中国科学体制的发展

有学者提出,社会体制是人类在生存生活发展过程中,由于在共同的目标下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生活的活动的过程。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一个社会科学研究体制化建立的标志是科学研究机构的出现。而时期的一系列科学活动是近现代中国科学体制化发展的初始阶段,例如,科学家和相关科学研究机构的出现都是科学体制的重要标志。在时期,中国科技方面巨大发展都为中国科学体制的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洋务派建立的近代新式学堂为培养新式科学人才提供了基础,科学思想的传播、普及科学的期刊和杂志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但是洋务派在促进中国近代科学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方面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结语

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洋务派不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科学思想,从蒸汽船到新式炼钢厂的建立,再到火车和电灯,从微积分到达尔文进化论都是通过洋务派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洋务派传播先进科学技术思想不仅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也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变革提供了思想源泉和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 梅雪.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D].渤海大学,2013.

[2] 汤菊平.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06.

[3] 张睿.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状态及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第9篇

摘要:科学进步在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进而影响到艺术与设计的发展。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谈起,探讨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发展的具体影响以及由科技带来的设计内容与形式扩展,并分析当代信息技术影响下的设计新发展。

关键词:科学;艺术;设计;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8202

0引言

纵览世界历史发展的历程,便不难看出世界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总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同步。科学的力量在不断发生裂变,科学技术的光芒在不断照亮世界的各个角落,尤其在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拓宽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也改变了人类认识与征服世界的方式。在当今越来越广阔的视野中,人类在更多、更深入地思考科学与社会、文化、艺术关系的复杂内涵,以下将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谈起,具体探讨科学对艺术与设计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当今信息时代由科技带来的设计内容与形式的扩展,及由此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

1科学与艺术的共生关系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的科学与艺术文明史就已发端。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为生存需要而敲打出各种石器工具,这便是生存设计,这些石器工具既具有科学的制作技巧和实用功能,又具有造型的艺术美感;它既是科学的展现又是艺术的创造。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大量造型各异的彩陶,在选材、成型和艺术加工方面就已达到了很高的技艺水平,是当时科技和艺术水平的结晶,可以说是实用的科学与美观的艺术二者兼得。汉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从科学的角度看是一种科学仪器,从艺术的角度看则是一件艺术杰作。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也是一位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杰出大师,他为人类留下许多艺术杰作,同时还精通工程与技术并曾设计过最早的飞行器。其实很多艺术大师,都是因为他们懂得科学才能使作品成为经典,如古代的很多建筑和园林营造师就既是工匠又同时是技术专家和艺术家。因此可以看出,自古以来,科学与艺术就是携手共进的,科学技术是艺术存在的基础,而艺术也是在科学技术进步中结合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提出:“艺术和科学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不同自然现象的普遍性,它的真理性植根于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在这一点上不同,它们仍然有着很强的关联。”从人类发展的长期历史来看,科学与艺术融合共生、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创造的进程。科学从实用功能的发展、工艺与效率的提高等层面,艺术从审美变化、文化传承等层面共同融入时代的长河,并共同给每个时代打上相应的烙印。所以才出现青铜时代、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等,在实用与审美、理性与感性的不断升华中,由科学与艺术以双重螺旋上升方式推动人类的创造与发展进程。

2科学的进步促进艺术与设计的发展

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面对科技进步这双巨手对近代世界的托举,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自然科学在社会变迁中的巨大作用,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以其革命性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促使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势必会对人类社会文化与精神领域里的变革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强大的驱动作用。现代科学上的成就实际上已经彻底影响了人类几百年不变的自然哲学和社会文化观念,也改变了使这些观念产生并保持持久的思维方式,从而给人类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文化和艺术思维方式。

2.1科学技术改变了艺术与设计的思维方式

科学与艺术共同源于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造了人类物质文明,艺术则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艺术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类的物质生产与实践活动,然而物质生产实践能力是由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的,生产力水平的首要标志就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生产力的提高,也进而促进和丰富了艺术的思维方式与构成形式,并不断地为艺术与设计提供新的载体。

在艺术活动中,有许多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是从科学中借鉴而来的。艺术巨匠达芬奇曾创造了一种绘画的透视学,他的不朽名作《蒙那丽莎》不仅调动了天才的艺术技巧,而且运用了透视法、构图法和明暗法等科学原理。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那个产生巨人的时代时,曾说“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不但没有引来相互冲突,相反却让艺术大师们适得其所,把他们引向意想不到的成功和创造。这正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融合的奇妙之处,换言之,正是科学追求自然普遍规律的思维方式不断创造了新的认识世界之道,进而引导了艺术思维与构成形式的不断创新。

2.2科学技术改变了艺术与设计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科学技术对于艺术更直接的影响是不断改变艺术与设计的构成及表现形式。科技的发展带来大量的发明,当它们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应用于实践之后,会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和技巧发生改变,在艺术与设计领域则会因表达方式的变化引起艺术构成与表现形式的创新,并引起艺术与设计风格的流变。例如,西方印象派艺术实际上得益于科学家在光学方面的研究与突破,印象派大师们在画布上描绘了大小和颜色不同的色点,这与电子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电子图象显示中像素排列方式和色彩调和原理是一致的。

近代以来,能突出展现科技与艺术关系的是电影艺术。正是科技的进步导致了人类艺术思潮的变化,才产生了将动态画面和声音相融合的电影艺术,电影艺术也成为近代以来全新的艺术形式,艺术领域构成因电影艺术的出现而被广泛地拓宽。科技的不断进步又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立体声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正是科技的不断进步才使电影成为形式新颖和富有表现力的综合艺术。正如科学家李政道所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科学这一面的发展进步必然会推动艺术那一面的不断更新。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及科学对艺术的深刻影响乍看起来让人费解,似乎科学所探索的自然奥秘与通常被看作纯粹心灵和精神体验的艺术无甚关联。其实二者互为交叉并相互渗透有其本质原因:其一,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艺术与科学一样,其内在价值在于使人享受追求生活的意义,感受自身不断实现与征服梦想的快慰与欢乐,从而肯定世界上美好的创造,两者都追求创造性、深刻性和普遍性。其二,科学对人的思想及生活形态有全方位的影响与作用,既包括人的世界观层面,又涉及人们认识、理解和解释生活与社会的思维方法。当科学改变了人们认识和征服世界的方式之后,也自然会改变人们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观念。另外,艺术接受科学的影响,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艺术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时代里,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被卷入这个时代的科技浪潮里,每个艺术家都无法脱离技术社会而生存,艺术形式自然也因科技而改变。

3信息技术影响下的艺术与设计新发展

3.1信息技术影响下的艺术与设计新构成

21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新技术带来了新材料、新的信息传播和表达方式、新的艺术形态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在信息时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艺术创造了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计算机图形便成为现代新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迅速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图形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及环境艺术等艺术领域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数字媒体艺术”则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传播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媒体艺术以其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综合应用,为视觉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机遇,新的艺术热点不断涌现,新的设计应用不断被创造出来。数字媒体艺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它与互联网技术、媒体技术、激光技术等整合应用,更带来了独特的互动体验,它综合应用视频、动画、交互等综合手段创造了形式丰富的艺术作品,丰富了艺术门类,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新的领域。如近年来在数字媒体领域广为关注的的激光数字媒体应用艺术——激光秀,便充分发挥了视频、动画和交互的特点,以数字科技和光影技术的独特应用丰富了视觉表现力并展现出独特的多维空间效果,带来全新的互动体验。

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为虚拟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其核心的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在虚拟动画、虚拟视频等领域广泛应用,更发展出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新艺术形式和设计类型。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湖北馆展出的激光琴便是一件数字虚拟技术与实体产品相结合的全新使用方式的产品,它的琴身为实体制作,琴弦则利用数字光学控制原理制作出来,演奏者只需用手触碰或遮挡一束激光虚拟的琴弦就相当于拨动这根琴弦,无弦之琴就会发出声音,而通过触碰不同的激光线束,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阶和乐曲,体验处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无中生有、若有若无”的梦幻感觉。

3.2信息技术影响下的高情感设计

在信息时代,科技无疑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为广泛的影响着艺术与设计的发展,而就艺术与科技双方交往与对话而言,这实质上不只是两种认识方法之间的沟通与平衡,更是两者间的灵性或精神本性的交汇融合过程。新技术发展的不断加速前进,也产生了一种与高新技术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从而使人们形成与这种高科技相适应的高情感,并且由于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大量溢出和互联网带来的虚拟世界,形成人们对情感表达与传播的迫切需要,高情感设计便成为信息时代的迫切需要。

如果说数字化科技为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生存意义,高情感则是对这种生存意义的物化诠释。高情感在信息产品设计中最直接的表现为拟人或仿生的外形与界面、柔和或靓丽的个性色彩,同时通过产品可以实现一种特有的情感与信息传播。这种产品设计会不断满足信息社会的特征与消费观念,并真正满足信息社会各类新奇的需求,最终它所体现的应当是一种与信息技术相吻合的时代精神,是人与艺术和设计的完美和谐结合,高情感的交流成为信息时代艺术与设计的功能核心。如信息时代的手机及平板电脑,提供的信息交互功能,打破了人机之间的沉默并促进人机交流,让人们能利用信息产品通过互联网进行虚拟空间社交,并在无形中扩展了人们的思维,也扩展了新的艺术与设计领域。

4结语

科技每前进一步,都会对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发展和设计方式创新的巨大动力。在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工业时代有工业文明的艺术,科技时代有科技文明的艺术,信息时代则出现信息文明的各类新艺术形式,数字化设计、新媒体艺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广泛催生一些全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众多不可预见的艺术与设计文化结晶。这正说明,在普遍意义上,科学与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发明,并在交汇融合中螺旋上升与发展,不断更新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时时刻刻在创造各种新的认识事物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政道.李政道文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2]沈飞.论科学与艺术[J].装饰,2006,(4).

[3]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