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7:29: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健康教育的本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环境创设――课程园本化的平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反映了一个幼儿园的课程文化。我园自开园就确立的以“健体、健美、健脑、健心”等四健为核心的健康教育特色,把“健康、快乐、灵动、纯美”作为师生的培养目标。
1.氛围浓郁的四健环境
一楼大厅以健体为主,四个大立柱分别布置健康、快乐、灵动、纯美的鹿宝贝照片,结合四周四个小立柱的“健康问一问…‘健康量一量”“健康读一读”“健康报一报”等,体现了我园的健康教育以健体为核心的理念。
2.内容丰富的四健区域
我园各班合理有效利用午睡室、活动室、门厅及室外走廊空间,分别创设“健体区、健脑区、健美区、健心区”。其中健体区利用室外走廊空间,结合原有的自制体育器具开展活动;他心区主要利用原有的午睡室的游戏空间,设置3至4种符合本年龄段的游戏内容;健脑区和健美区在活动室四周和门厅开展活动,利用橱柜创造开放的空间,便于幼儿随时进入区域活动,四健区域充分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再加工。
3.随处可见的健康标志
孩子的一日生话皆课程,环境具有潜移默化地教育作用。我园充分领用每个角落设置标记。让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中逐渐形成健康行为。
二、课程设置――课程园本化的抓手
课程园本化并不是对原有课程的否定,而是调整、充实与延展。我园在实施现有《渗透式领域课程》为蓝本的基础上,以微调课程设置为抓手。建构我园健康课程的框架。
1.创新健康课堂
我园对健康领域的体育教学进行积极的设想、大胆的改革。在体育课组织中,打破原来固有的以“情境式”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动作练习为主的活动流程。改之以纯结构的游戏模式来组织,积极开发一些器材。
2.调整课程设置
为了使健康课程更加系统完善,我园在原有的每周课程安排基础上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微调。首先,是适当增加了健康领域活动的比重:我们应该树立大健康的教育观念,将身体保健、心理健康、健体活动(体育)都列入健康领域的范畴。其次,是开展四健游戏活动,在创设四健游戏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课程中每一话题的实施开展游戏,同时尝试四健宝宝特色评价,每周进行四健发展的幼儿自主评价。
三、活动展示――课程园本化的亮点
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和即为课程。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在这样的新课程观和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园尝试了一系列特色健体活动,把课程目标落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也使其成为了我园园本课程的亮点活动。
1.快乐五分钟
快乐五分钟活动,是晨间体育活动的序曲。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确立了快乐五分钟的内容:小班拍皮球运动、中班呼拉圈运动、大班跳绳运动。
2.分区体育活动
通过游戏化的设计、层次性的指导、主动性的参与。使分区体育活动呈现主动、积极、创造的三部曲,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提高体育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健康的生长发育。
3.特色体育项目
我园遵循幼儿生长发育规律,请教专业人士,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从开园初就把直排轮这一时尚动感的健康运动引入我园。精良的轮滑鞋、全套的保护装备、专业的教练是安全有效开展活动的保障,几年来我们培养了一批批轮滑能手。
四、课程评价一课程园本化的归宿
一个科学、规范、完整的课程体系,其评价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1.健康课堂评价模式
在创新、实践我园结构式体育活动特色课堂的过程,老师不仅注重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更注重孩子心理的、社会性的发展。同时老师在一次又一次的课堂教学研讨中。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从重技能走向重素质、从重情节走向重内涵,并梳理出健康课堂“放权、放手、放心”的三个原则以及“心细、眼宽、脑快”的三条策略.初步形成了“健康课堂的评价新模式”。
2.幼儿四健发展目标评价体系
我园开展的是以健体为核心的“健体、健脑、健美、健心”四健健康教育,培养的是“健康、快乐、灵动、纯美”的“白鹿宝贝”。为此,我们结合蓝本课程中原有的发展目标,在从四健层面上重新梳理、细化,逐步形成了我园幼儿四健发展目标评价体系。每个年龄段结合话题实施的具体内容,进行“四健”宝宝评选,包括每周一次的幼儿自主评价和每月一次的家长老师砰价,并运用自主开发设计的以“鹿”为主要形象的四健鹿宝贝印章,使评价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
嘉应学院医学院,广东梅州 514000
[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本专科护生乙肝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了解本科护生与专科护生在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上面的不同点,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加强本专科护生乙肝健康教育知识,以此来提高护生健康教育能力,提高护生整体素质,保证未来护理事业对健康教育知识方面有更好的发展。方法 对嘉应学院医学院在不同医院实习的120名本专科护生进行乙肝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其中本科生60名,专科生60名。结果 本科组和大专组平均答对题数对比,本科组平均答对题数为11.07,而大专组为9.13,各组数据间方差齐性(P=0.199>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卡方检验可以看出, 乙肝是否有自愈能力知识的对比中,本科生和大专生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的选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乙肝健康教育知识了解方面,除了预防免疫知识、休息与活动知识本科生比大专生好(P<0.05),其他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生应该更为全面的掌握乙肝健康教育的知识,为以后护理工作中打好扎实的基础。
[
关键词 ] 本专科护生;乙肝:健康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a)-0104-03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一般人群的HBV标志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分别为57.6%和9.7%,估计约7亿人曾感染HBV,其中1.2亿人为HBsAg慢性携带者,占全世界HBsAg慢性携带者人数(3.5亿)的1/3。这些人中多数为隐性感染、常为意外检出,如就业、开学、出国、婚检等。对于乙肝我们引入了“健康者”,“无症状携带者”,以及“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或乙型肝炎病毒( HBV )携带者的概念[1]。乙肝病人发病初无任何症状、无任何心理准备,被检出后常感到茫然,产生巨大的心身压力[2]。健康教育是指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促使人们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预防疾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达到个人和社会人群躯体、心理、道德上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最佳健康状态[3]。因此,必须对乙肝病人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及时的对乙肝病人进行有效健康教育,可以加强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曾强对疾病康复的信心,从新回到美好的生活上来。护生是未来的护理人员,在校学习期间就必须教育护生树立牢固的整体护理观念,训练和提高他们健康教育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走上护理工作岗位后能够较快地胜任护士角色,承担起健康教育的职责,早日成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同是具备健康教育能力同时是护生体现自身知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4]。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嘉应学院医学院13届毕业护生为研究对象。调查时间为2012年7月—2013年5月,调查的护生年龄在(22±2)岁之间,均为在临床实习了8~9个月的本专科护理应届毕业生,本科组和大专组各60人,其中,本科组,珠江医院实习护生有26人,南海区人民医院实习护生有4人,顺德区人民医院实习护生有8人,南方医院7人,华瑞医院3人,东莞东华医院4人,其他医院8人。大专组,珠江医院实习24人,南方医院实习13人,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9人,宝安区人民医院6人,南海区人民医院8人。共发出1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 调查方法
根据相关的资料文献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问卷从乙肝基本知识及健康教育掌握程度两方面进行调查,分别调查护生的乙肝基础知识及健康教育知识。
1.3 统计学方法
将调查结果录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本专科护生乙肝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总体调查
在本科组中答对题数在18~12题区间的人数达到43%,答对11~6题的人数占55%,而答对少于五题的人数只占了2%。大专组答对题数在11题以上的人数占了20%,答对11~6题的人数占70%,而五题以下的人数占10%。从百分比可以大概的看出本专科护生乙肝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大部分处于中间水平(见表1)。
2.2 本科组和大专组乙肝健康教育知识平均答对题数的对比
本科组和大专组平均答对题数对比,本科组平均答对题数为11.07,而大专组为9.13,各组数据间方差齐性(P=0.199>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本专科对知识具体掌握情况
2.3.1 本专科护生对乙肝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由表三可见本专科护生在乙肝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对乙型肝炎是否有自愈能力掌握的较差,传播途径及基本诊断的掌握程度更差,而对于乙型肝炎的基本概念及引起乙型肝炎的原因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好。从卡方检验可以看出本科生和大专生对比中,除了最后一项乙肝是否有自愈能力知识的对比中本科生和大专生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的选项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2本专科护生对乙肝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情况
由表四可以看出本专科护生对饮食知识及休息、休息与活动知识、以及乙肝的用药方法掌握的比较好,而对于情绪对乙肝的影响及乙肝患者的复查时间掌握程度较差,而对乙肝的复查时间及预防免疫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对乙肝的合并症及预防免疫知识掌握的最差。用卡方检验可以看出,本专科对比中,除了预防免疫知识、休息与活动知识本科生比大专生好以外,其他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4护生的健康教育意识方面的调查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本专科护生都认为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并且愿意承担教育者的角色,但是,很多本专科护生觉得学校所学的健康教育知识不能满足临床护理中健康教育的需要,健康教育中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都少有缺乏,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稍有缺乏护患沟通技巧。
3 讨论
3.1 本专科护生对比
调查发现本科生乙肝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方面,本科生掌握的程度要高于专科生的掌握程度,通过统计学方法得出,本科组的掌握程度要高于大专组的掌握程度,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本科生在进入医学院校的时候基本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就要优于大专学生,并且本科学生在大学三年的学校基础知识的学习,比大专学生要多出一年的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时间,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由此可以看出,提高护生的整体素质及文化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基础知识方面
3.2.1护士与患者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并且护士的角色之一就是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基础临床护理,还要有心理学、社会学、营养学、预防医学、药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实现从传统的单纯护理角色向集预防保健、心理护理、躯体护理于一身的多元化角色的转变[5]。
3.2.2不断提高本专科学生整体能力的必要性本专科护生是未来护理事业的主力军,是在临床中接触患者最密切的人群,是日常生活中对患者影响最深刻的护理工作者,护士如果对疾病的基础知识了解的不够,就容易把错误的信息传递给患者,使其不能正确的对待及处理疾病,所以需要护生不断的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努力的做为患者更好的了解及预防疾病的主力军。针对此情况在校期间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采用专家讲座、运用多媒体视频、临床见习等教育方法,提高护生的医学知识,使其更好的运用于临床。
3.3 健康教育知识方面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6]。通过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增加,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并提高了自我护理心理调整能力,很快康复。护士提供主动服务,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使护患之间相互理解,关系融洽,使护患双方产生积极因素,使健康教育有效成功[7]。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护生都认为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护生认为在学校所学的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不够,调查发现在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本专科护生对于休息与活动方面知识的掌握率有90%,说明护生对于休息与活动方面掌握情况比较好,而对乙肝的诱发因素、合并症、预防免疫知识方面答对率分别是20%、7.5%、29%,调查发现护生对乙肝健康教育知识中对乙型肝炎的诱发因素、合并症、预防免疫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差,这与护生做为一个护理专业的学生,对疾病的预防免疫知识方面有所缺乏,掌握的不全面,不彻底有关,对疾病的预防免疫知识不够重视,忽视了疾病的预防免疫是有关系的。针对此情况提高护生的健康教育水平,在临床实习中应对带教有严格的选拨,选拨一些基础知识及健康教育知识扎实的护士对护生进行带教,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有义务和责任把护生培养成为具有护理教育、临床护理和管理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
3.4加强护生沟通技巧的培养
调查中显示有77%的学生认为稍有缺乏护患沟通技巧,另外有23%的学生认为非常缺乏护患沟通技巧,说明在护患沟通技巧方面学生的掌握程度是不理想的,需要加强。学生在校期间,一方面,教师要向护生传授必要的人际沟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采用模拟实际的场景,让护生进行角色扮演训练,提高相互沟通能力。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带领护生走出校门,到医院、到社区、到厂矿等人群集中的场所,通过直接的宣传指导以及设置健康教育专栏、发放健康教育卡片等多种形式,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训练护生的沟通技巧和宣教能力。鼓励护生加强基础文化及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如语言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并有针对性地并组织讲座,如护患沟通技巧、护士语言行为规范、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等,使护生明白沟通的重要性并掌握技巧,并与临床护理有机结合,使护生语言更具艺术性。
4 结语
由于本专科护生即将要走上护理工作岗位,培养护生乙肝健康教育知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及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健康教育知识,不断的完善乙肝健康教育知识,为以后独立在护理工作岗位上工作时奠定良好的基础。
[
参考文献]
[1]牟晓玲,郑艳萍,潘琼.大学生乙肝健康教育问卷编制及信效度研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10):46-47.
[2]王琰,张云,刘晶,等.吉林市医学高校大学生乙肝知识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6):120-122.
[3]牟晓玲,郭丽,陈光英.QQ群健康教育方式对大学生乙肝知识知晓率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2(9):46-47.
[4]丁弋娜,林梅,潘建丹.护理本科生健康教育认知情况及能力分析与对策[J].全科护理,2011(25):89-90.
[5]王留芳.云南省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2013(5).
[6]Kerbleski,M. Hepatitis C: Are You Confused:Issues Related to Pa-tient Education[J].Gastroenterology Nursing,2005,28(Suppl.1):S19.
关键词:心理品质 素质教育
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失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新形势对思想政治课和学校德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它集中反映了新世纪思想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正处在经历“精神断乳”的巨变时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情绪方面,表现为遇事急躁,容易激动,不善自控。
2.意志品质方面,表现为胆小怕事,缺乏毅力,容易动摇,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3.性格方面,表现为狭隘自私,孤独自卑,人际交往困难,偏执、虚荣、嫉妒心强。
4.自我意识方面,表现为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缺乏自我剖析能力,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
5.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表现为在家任性,在校不合群,对人冷漠、怯懦、依赖性强。
造成以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中学生年龄较小,涉世不深,处在长身体的发育阶段,对问题的思考和处理往往“跟着感觉走”,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一旦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同现实之间产生矛盾,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处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功利意识的负面效应有所扩大,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精神污染,理论和现实的脱节更使青少年感到扑朔迷离,易产生心理失衡。再次,成绩分数下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和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捆绑管理”、“保姆管理”急功近利。
二、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而政治课融心理品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时事教育于一体,从根本上解决了心理品质教育在中学阶段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使学校德育工作从注重研究“事”到研究“人”,由脱离学生的内心世界到深入学生的心灵,使知和行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德育的实效。
就政治课教学本身而言,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即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达到这些要求,与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密不可分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重视心理品质教育是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内涵,其中创新品质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奠基石。它包括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稳定、乐观开朗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正确面对挫折失败、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不盲从、不惟书、不唯上、不迷信、敢于求新求异的创新品质。心理学和创造学研究表明,进取心强,有事业心、责任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轻信他人,刻苦钻研等非智力因素水平高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潜在的创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政课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必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实现德育工作目标,体现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独特功能。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尤其是健康的身心素质是加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关键
当今世界的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和德育专干要有全面的政治素质,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有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素质,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一定要为自己“充电”,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加强自身心理品质修养,做到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性格开朗、富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才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学生的表率,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和疏导
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工作的内容。事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发生的许多问题,并不都属于纯粹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因此,教育教学一定要重视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状态和形成规律,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实际和个性品质,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为政治课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用细心去捕捉学生的闪亮点,用爱心、诚信、热心对待学生的错误,通过个别谈心、典型效应、书面交流去引导和疏导学生,通过情景感染感化学生,引导其发展的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既注重学生心理上的共性问题,又注意不同学生的个性问题,同时要注意运用实例教学和模拟锻炼,磨练学生意志,发展学生能力。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使学生真正在“明理”的基础上“导行”,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德育工作实效。
3.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大环境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和脱节。应该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和教育评价等方面有机配合的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专业优势,积极举办家长学校,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和青少年教育研究专题讲座,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和青少年教育研究专题讲座,加大对青少年教育的宣传力度,印发材料,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在学校内部,要结合学科渗透,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丰富的教学因素,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政教处、团委、年级组、班级要通过各种活动和多种形式进一步优化学校和班级的文化环境,将培养目标内化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意志、兴趣、与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积极加以发展、保护和充分利用,以期获得更好、更长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梁丽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智商、情商及情商教育》.
3.崔丽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解你的学生》.
开展心理学意义上的幸福教育,是避免幸福教育滑入抽象教育窠臼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能够承担起大学生幸福教育任务且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育途径,毫无疑问的是心理健康教育。
然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是无法全面胜任幸福教育的。因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主,以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修复为着眼点的教育。尽管它在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和心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消除心理困扰和痛苦,提高心理疾病患者的幸福感和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毕竟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教育,如果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高度、从幸福教育视角去审视,其不足与局限是显见的。这种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广大正常学生求发展、求幸福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成为幸福教育的重要渠道,就必须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按照幸福教育的指向建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修正、补充和发展。所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挖掘、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吸收了积极心理学的成果,它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统领的。[1]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主要着眼于建立积极情绪、积极个人优势、积极组织,它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关注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重视人类幸福、快乐、满意和发展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优势与幸福的心理学科,可以说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幸福教育理论,以其理论为统领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重构,可以建成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简言之,就是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服务方向、以积极心理学为统领、以培养幸福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既突出了幸福教育的主题,又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进行。首先,积极心理学关注和发展人的积极品质,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是用积极的思维和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其次,提高幸福感就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为幸福感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正面的、核心的、重要的指标,[2]幸福感水平高,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最后,积极心理学虽然强调研究人的优点与幸福,但也研究和治疗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并将其作为提高积极品质和幸福感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它通过发展解决问题,通过快乐化解烦恼,通过进取防治退步,通过成功防治失败。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等。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不仅要拓展课程、咨询途径的教育内涵与功能,而且还应构建社会实践途径。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途径建设
(一)课程教学目标建设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建设,应围绕“培养幸福品质和塑造健康人格”展开。幸福品质是人们感受幸福的一种素质基础,[3]它包含了幸福观、乐观精神、面对困难的良好心态、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等极其丰富的内容,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而健康人格则既内含了幸福教育的高层次目标,又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健康人格不仅是获得幸福的人格素质,也是人的心理健康、人格各要素和谐发展以及创造个性形成的体现。就幸福品质与健康人格的关系而言,健康人格是内涵更为丰富的系统,健康人格包含了幸福品质,幸福品质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幸福品质与健康人格又有区别:幸福品质是指人们获得幸福的必备品质,着眼于幸福基本素质,属于一般幸福品质,它虽然从内容看属于健康人格系统,但由于其研究角度不同,幸福品质的概念系统与健康人格是不同的;而健康人格是从人格角度提出的概念,着眼于人的整体健康素质,内容上健康人格既包含了一般幸福品质,又包含了高层次幸福品质(如创造性品质等),还包含幸福品质未包括的心理健康素质等。正是由于两者的区别,同时为了突出幸福教育指向,我们把幸福品质作为独立的要素与健康人格并列于教育目标中。
依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其课程的教学目标从低到高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目标,消除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消除获得幸福生活的心理障碍。中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健全心理机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幸福观,增强幸福的敏感性和信念,培育幸福品质。高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重点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造个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以发展性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为主,兼顾初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
(二)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依据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可围绕五大主题展开,即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其中,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是人们用于自身发展的心理发展资产,而“积极优势”代表个体的智能资产,“积极情绪”代表个人的情绪资产,“积极关系”代表人们的社会资产。当人们运用这些资产去应对发展挑战时,除获得成功外,还会遭遇挫折。这需要“积极应对”的韧性,“积极成长”的自我效能、行动能力与自决能力。
其中,“积极应对”是以诊断治疗心理问题的传统心理学的衔接处;“积极成长”是体现帮助人们追求幸福、开发潜能的积极心理学的汇集口。把五个主题展开,就可以形成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树立积极幸福观、增加幸福沉浸体验、优化生命情感、树立自尊自信、充满乐观希望与幸福信念、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提升自我效能感、增进心理健康与培育幸福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其中学会积极应对可包括心理问题的消解、心理障碍的减少以及提高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等。这就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了以幸福教育为基本指向,以发展性为主导,以积极心理学为统领,同时又包含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三)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与建设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体验课程,应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单向知识灌输向积极教学方式转变,用积极的教育理念统领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建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积极的学生观,用积极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建立积极的课堂互动关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建设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课堂教学结构。
建立情感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方法。积极情感体验是幸福品质与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应是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教师要以尊重、关怀、真诚、亲切、积极关注的态度,营造信任、积极、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情感体验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情境描述、图片展示、视频动态呈现和表演等方式创造情境,包括创造教学的认知情境、活动情境和对话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实际情景、模拟情景或想象情景中去体验、思考和分析,进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积极心理反应,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认识、提升感受能力,积淀积极情感、优化情感素质。
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组织与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课堂活动是其重要教学方法。教师必须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带动学生的心理活动。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积极心理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心理活动,在心理活动中生成知识、能力、情感,产生感悟。课堂教学活动,应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目标和内容,活动内容要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活动形式既要有利于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实现,又要合符学生活动的形式需求,通过组织角色扮演、演讲、辩论、讨论、心理剧、游戏和实践操作等活动形式,使学生产生深刻体验,在体验中获得领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组织与建设,使课堂活动成为学生的幸福体验和心理成长活动。
二、积极心理咨询途径建设
(一)积极心理咨询范围和功能的拓展建设
传统心理咨询主要为障碍咨询,具有诊断性和补救性功能。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潜能,都重视自我发展。以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人性观指导心理咨询途径建设,必然要拓展心理咨询的范围和功能,从带有治疗的服务功能向提供心理成长咨询的服务功能拓展,从服务学生心理健康的修复向服务学生学习成才与幸福生活范围拓展。具体而言有两大方面建设:一是发展性心理咨询服务功能与范围的建设,将工作重点转入人生幸福和心理发展咨询,转向学生心理潜能开发;工作范围拓展到需要咨询、成长咨询、成功咨询、创新咨询;工作内容扩展到学习咨询、人际交往咨询、婚姻恋爱咨询、职业生涯咨询、心理建设咨询、幸福生活咨询等。二是支持功能的建设,要求心理咨询有积极的整体教育观,充分利用掌握的资源和技术,开展与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合作,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从宏观上、整体上为幸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拓展性、系统性的支持。
(二)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建设
传统心理咨询是心理问题的消除与心理损伤的修补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境地。积极心理学观强调,心理辅导要利用人身上固有的积极品质,降低和消除消极品质和被损伤的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潜力,获得幸福生活。积极心理学观,要求改变传统的心理辅导方法,建立积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首先应加强教师的积极人性观和价值观建设。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是由教师把握操作的,只有教师树立了积极人性观和价值观,坚信人性的积极面能抵御和降低人性中负面因素的困扰,才能实现咨询观念的转变,才能学习并把握积极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其次,建立积极的思维和心理辅导方法,用积极的心态对学生心理或行为问题作出积极解读,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发展来访学生的各种能力上,将视点集中在增进和发展学生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上;学会用积极心理辅导方法,指导学生体验和增强愉快的积极情感。积极情感具有扩展性,可以引发其它积极品质,最终达到精神状态改观。最后,引导学生掌握战胜消极心理因素的方法,善于用发展性、建设性和动态认知元素取代静止、消极的认知元素,从而达到改变认知结果,消除认知矛盾冲突,实现对不合理思想行为的有效控制;帮助学生掌握积极特性的归因方法,使学生学会积极归因,从而对自我能力产生信任感,并以积极态度迎接现实挑战。
(三)积极心理咨询途径的拓展建设
积极心理咨询服务范围和功能的拓展,必然带来咨询对象增多、咨询教师不足等问题。传统“面对面”心理咨询已无法适应新任务,必须拓展高效、开放、便捷的心理咨询途径。
1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建设。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互动式心理咨询形式,是团体成员的一种集体咨询,具有咨询效率高、互动性强、适用面广等特点。而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发展的新趋向,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途径建设应抓住二个关键环节:①教师的发展性团体咨询素质建设。使教师通过学习积极咨询和团体咨询理论,掌握发展性团体咨询方法与技术,培养团体心理咨询组织领导能力,培育发展性团体咨询价值观与职业道德等,提高发展性团体咨询素质。②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步骤的科学规范建设。科学规范的步骤是团体心理咨询高效、有序、有效进行的保障。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的步骤按照设定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目标、设计团体活动计划,建立团体成员信任、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认识,宣泄负面情绪、学习相关理论、认识普遍性,获取新信息、模仿新行为,重塑希望、找回自我,憧憬新目标,获得幸福新品质或心理成长有序展开。在开展团体心理咨询中鼓励团体成员的互动互助、回馈分享,增强感染力和有效性。
2多元交互式咨询网站建设。网络心理咨询是以高新技术为手段的咨询新形式,具有开放、便捷、高效的特点。为提高咨询的实效性,心理咨询网站应重视三方面功能建设。①多元交互性功能建设。在交互对象层面上,建设具有自主交互(来访者与计算机交互)、咨访交互(教师与来访者交互) 、访访交互(来访者之间交互)功能的网站;在交互媒介层面上,建设具有文本交互、语音交互、视频交互等功能的网站。通过多元交互性功能建设,提供多元互动交流咨询,提高咨询效率和效果。
②YY团队语音管理功能建设。开发网站YY语音管理功能,使咨询教师能有效控制麦克风,通过主席式(仅教师发言)、自由式(所有学生自由发言)、麦序式(指定学生和教师发言)三种功能模式,进行语音的一对多或多对一群体咨询,提高咨询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③多元文本心理咨询功能建设。建设形式多样的咨询栏目,包括建立心理知识、心理测试、幸福感检测、心情故事、心灵驿站、幸福的学问、幸福资源共享等栏目,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学生可从自身实际出发选取咨询栏目,通过与文本资源的互动,解决问题、获得启迪,提高心理调适和幸福能力。多元文本咨询功能的建设,能够提高网站吸引力,增强咨询针对性。
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朋辈咨询辅导建设。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朋辈咨询辅导,是指学生朋辈辅导员促进同辈学生积极改变和幸福成长的心理辅导活动,具有影响范围广、发现问题快、易产生共鸣的优点。加强朋辈咨询辅导建设,应重点建设组织体系,构建“学校—学院—班级”三级朋辈咨询互助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朋辈咨询员工作制度,包括朋辈咨询员的选拔、培训、督导和评估制度的建设,通过制度和组织体系确保其发挥应有作用。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途径建设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幸福教育,同时担负着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目标是培育幸福品质与健康人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毫无疑义地应围绕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进行实践活动。而社会实践有许多具体途径,它们有共同功能,又有各自特点,只有把握社会实践共同规律,掌握社会实践具体途径特点,并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选择相应的途径,才能实现社会实践的最佳效果。概括地说,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社会实践途径建设,就是建设适合于幸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具体途径,为此,应进行以下方面建设。
(一)树立积极社会实践观
积极的社会实践,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走进积极的现实情境,采取积极的实践行为,获得积极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培养积极的品质。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对幸福教育的重要价值。为此,应建立有利于促进师生积极态度和行为的社会实践管理系统和激励系统,采取积极的社会实践组织行为,使教师成为社会实践的积极主导,使学生成为社会实践的积极主体。
(二)强化社会实践的积极行为活动
尽管社会实践的具体途径有各自特点,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属于社会实践,都是教育的实践环节,都有外部活动,都会表现为“行”的特征。虽然社会实践的“行”是在“知”的指导下进行的,然而社会实践的实践性决定了它归根到底是立足于“行”,以“行”丰富和巩固“知”,以“行”带动和深化“情”,最后形成行为习惯,这是所有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社会实践更强调积极行为,以积极行为走进积极的现实情境,获得积极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形成同幸福品质或健康人格相统一的行为习惯。要达成这一目的,要求在社会实践途径建设中,包括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指导过程中都应强化积极行为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都要突出积极行为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评价中都要重视积极行为表现。通过强化社会实践的积极行为活动,建设能够促进幸福行为和健康心理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实践途径。
(三)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的幸福品质形成规律
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某种幸福品质包括幸福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的形成需要经历一定阶段,才能有明显效果。因为,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解构、新认知模式的生成与建构,需要经历一个逐步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需要积极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保持一定的持续时间。一般而言,在社会实践中某种幸福品质的形成要经历热身期、凝聚期、探索期、结束期等阶段,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这四个阶段幸福品质的形成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通过科学有效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获得“刻骨铭心”的幸福体验和心理上的“脱胎换骨般成长的感觉”。[4]
(四)建设适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社会实践途径
如前所述,社会实践的各类具体途径都长于促进“行”,但又有各自的特点。具体地说,它们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会体现出某方面的教育优势,一些途径有幸福教育的优势,一些途径则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有些长于“知”的教育,有些擅长“情”的培育,有些则善于“意”的磨练等。比如,就幸福教育总体内容而言,根据目前研究,至少可在社会实践五类途径进行:一是服务型社会实践,包括志愿活动、公益活动、慈善活动等,这类社会实践具有培养积极情感和幸福感的优势。研究表明,利他或善意行为能够提高快乐。
[2]许多研究都证实,在志愿活动、慈善活动中能够体验到愉悦的情感。因此培育积极情感和幸福感,选择服务型社会实践途径更为有效。二是调查类社会实践,包括考察改革开放的成就、考察优秀企业、考察新农村建设、考察农民生活状况等,这类社会实践着眼于“知”,可以培养观察分析问题能力,长于人生观和幸福观教育。三是艰苦磨练类社会实践,包括重走路、西部扶贫、“三进三同” 、社会勤工助学等,这类社会实践侧重体验艰辛,能够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擅长磨砺幸福意志。
四是专业顶岗实习,这类社会实践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等。五是幸福教育的“项目化”社会实践,“项目化”社会实践是以项目和课题为载体的社会实践,它可以根据幸福教育教学的内容或问题提出项目任务和研究课题,通过社会实践完成项目任务和研究课题,这类社会实践适合幸福教育的所有内容。
当然,社会实践各类具体途径远不止这些,其蕴含的幸福教育资源也远不是上述所能包含的,这里仅提供一点启示,关键是教师要在实践中探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新形式,创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新途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实践途径建设,不仅要探寻和建立各类具体途径,还应探索各类具体途径的有效组织形式、有效活动载体、有效实施方式等,从而建设各类有特点的适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各方面内容的社会实践途径。
一、测试理应是体育教师的分内事
我校开学之初,老师们一致认为应该采取年级间的“交叉—混合”测试,即年级教师交叉裁判,班级混合测试,这样可以营造测试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对待测试,虚假数据才可能尽量避免。但事实上,现实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开始的时候老师都按部就班地去做,但到了后来呢?在里面发现了两种现象:其一,是教师施行所谓的“严格”,限制了好学学生发展的空间。有的老师在测试中只给每个学生一次机会,有的学生会认真对待,认真把握测试机会,但实际上也会打击到一些好学积极的学生。体育测试与其他学科的测试有所不同,其他学科测试是闭卷的,而是体育测试中项目是开放的,只有实实在在的能力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如果积极的学生要补考,我们就应该多给机会,只要我们按照测试要求去做就可以了。这样能以测促练,多给机会让学生多跑几次,成绩也会提高了。也许这样做,老师会花多一些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是我们的本分。其二,在关键环节用人不当,让学生来做裁判,为作弊提供了机会。比如学生计时、记录成绩等。这并不是说不让学生帮忙,其实这也是学生增长见识的机会,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要求的问题。比如找个得力的班干去记,在记录中成绩涂改无效等这些做法也是可取的。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有动脑筋去把事情做得更好,难道做好测试工作不是我们的本分吗?还有,在数据上报前一个星期,体育教研组真是热闹,正所谓“高朋满座”!哦,原来是学生在帮忙老师输入成绩。教师培养学生是应该的,但只能让他们协助,切不可彻底放权。
我们想象学生很纯真,我们渴望学生真诚,但是我们能够全信吗?因为这也会给学生制造虚假、作弊的机会,就算学生没有作假,他们也有自己的学习任务。换句话来说,成绩输入是我们该做的,这是我们的工作,难道这不是我们的本分吗?
二、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力求考虑全面,细心了事情就不会出现很多失误。我们学校规定:12月23号之前把各年级数据交给教研组长汇总。老师们也按时上交了,可是打开文本一看,真是“五花八门”:肺活量有五位数的,50米跑小数点后面取2位或3位数的,出生年月用点隔开,有的学生没有数据,等等。真是不堪入目。有的老师说数据太多了眼花缭乱,有些错是避免不了的。这话没有错!当我们把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当作负担,肯定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心态之下你会思考更好的方法吗?那么,数据输入中眼花缭乱的原因是什么?其一,是班级的成绩登记表中男女生没有分开;其二,是一个班的人数多较多,班级数据的文本平面大于计算机的显示器平面,在数据输入过程中需要上下拖动界面,容易造成混乱。
一、工匠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工匠精神能否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主要取决于工匠精神本身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事实上工匠精神是从属于对职业本质上进行精神追求的范围,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上确定的追求取向。虽然本身从属于不同的范畴,但都关联却很大。从心里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工匠精神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兴趣是进行一切生活生产的原动力
兴趣是完成一项工作最直接也是最具体的行为体现,对一件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更加专注的去完成它,并从中体会到对事物进行完成过程中产生的乐趣,这就是工匠精神所具有的首要心理要素,工匠精神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兴趣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匠人本身就是善于创造,其进行创造的思维活跃度是高于一般只是进行技术加工的人员的,这同样也是属于匠人独特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细节上更加注重
正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匠人在进行产品的制作中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是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吻合的,通过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能够更好引导学生对于品质上的追求。
(四)培养踏实负责的品质
工匠在对进行出售的产品对其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对顾客有着严谨负责的品质。在工匠精神中包含着心理健康进行教育的资源,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可以培养学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严谨的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二、将工匠精神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的策略
现今我国的教育主要的就是进行技术专业知识的教育,从本质上育人变成了进行社会运作人才的加工,工匠精神的教育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将工匠精神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能够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重拾工匠精神的品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建立将工匠精神逐渐渗透到教学工程中的意识
教育的根本就是育人,育人先育德,要保持着这样的思想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工匠精神的融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就是具有匠人精神的人才,特别是心理健康、三观端正的人才。换一种方式来讲,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具备工匠精神和良好精神面貌的人才,才是企业和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把培养具有现代工匠精神作为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旨思想,积极的进行思想健康的教育。可以通过进行校园网、校园宣传专栏的形式烘托出思想健康教育的氛围,结合思想教育对工匠精神进行渗透,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敢于创新,追究完美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的有效渗透
现在的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上重点的关注的是成绩和能力,主要考虑的对学习进行不同方面教育的实用性,重点的看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精神的教育上很是缺失。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态势都是处于一种畸形发展,造成了高技术人才数量充足却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所以逐步的要在学生的教育中加入工匠精神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向社会输入具有高素质品德的人才,要将这种教学的目的贯穿整体的思想健康教育。工匠精神是目前社会追求的一种精神其包含了对技术、方式、心理这三个层面的理论。
(三)通过积极的开展学校的思想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知
现阶段社会流传的都是一种名为“差不多”的精神,正好的符合了人们满足于只追求90%的效果,并不想要去完善内10%,达到100%的心理心态。如果都是抱著这种心态去完成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那么社会将呈现出病态的发展态势。虽然一直被称赞的鲁班精神和庖丁故事都被人们所熟知,但是现在已经逐渐的被这种“差不多”精神所顶替。只在效益和业绩上向前看对产品的品质追求逐渐的被忽略。校园文化相对于学生来讲就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的改善学生对目前社会现状的认知,通过积极的开展社会的实践工作,提供多样式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水平。帮助学生树立起追求更好、认真负责、踏实肯干的品德。校园的文化是进行学生思想健康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场所,提升校园文化的建设,将二者有效的进行融合,共同发挥其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 小学 心理健康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智能训练,即帮助小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小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小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小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小学儿童自身成长的需要
个体的发展应该是身心、内外和谐统一的,对于涉世不深、面临基础性发展任务的小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小学生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均匀和平稳发展,构成了小学生心理的协调发展;学习成为主导活动,不仅使小学生的智力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使他们的社会性和个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他们也会现实地遇到许多心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如由于环境变化导致的长期应激,可能导致儿童行为退缩,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异常,需要外界的及时帮助和有效干预。此外,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也有危机期的出现,种种冲突和不平衡客观上需要调适。学龄早期(4~7岁)主要面对主动性与退缩内疚的发展任务,学龄初期(7~12岁)主要面对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发展任务。如何处理这些发展任务是儿童客观面临的抉择,也是学校教育不容回避的课题。
2.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当今社会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竞争空前激烈,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有效面对各种压力和烦扰的关键。实践证明,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可能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心理素质的获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专门的辅导和帮助。弗洛伊德认为,早期社会经验决定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虽然他的着眼点是5岁以前,但是也可以看出儿童时期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入学后的个体在成年以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都与学校紧密相关,学校发生的一切都将对他们的发展发挥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系统性、专门性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有效地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通过他助―互助―自助的方式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儿童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在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而且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质发挥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过分重视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心理素质的重要性逐渐体现了出来。人们认识到,学生的德、智、体等因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心理素质的参与,个人潜能的发挥、价值的实现,也与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小学生的消极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准确性、深刻性等都将带来干扰;小学生学习效果不好大部分不是因为智力发展低下,而是由于动力不足;一些小学生难以体验到成功,是由于他们意志薄弱,很难克服困难达到目标;部分小学生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而且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能极大地推动小学生知识、技能、品德向更高水平发展。
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强化专业知识。由于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科学理论化程度不够,所以急需对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性、理论性的培训,让他们全面掌握心理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流程,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2)加强借鉴学习,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由于西方国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较早,有很多经验和理论,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探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国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理论。
(3)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教育。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教育,针对有心理障碍的个体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制定有个体特色的资料计划,从根本上帮助小学生扫除心理障碍,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以人的存在方式作为自己的研究本体,它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追求,同时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尝试。我们对人的生存方式的误解必将使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理想丧失的危机。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还是高校中的课程设置,乃至各级各类学校此项工作的开展都证明了这一点。但从学科或专业的角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应该存在的状态是什么”这个问题却被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过分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影响了自身的学术视野,挤压了对这种教育自身根本价值(不是一种或一些价值的具体形态)的思考。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这一缺憾的本质是事实与根本价值的剥离,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科学主义”的支配下,事实始终高于根本价值,所以出现了教育理想对现实的迁就,错误的现实凌辱完美教育理想的现象。
对什么是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折射出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盼、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当下我们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拿来就用的。他们认为只有对对象心理现实的把握才是真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只存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之中。就是这种思想理路把原本统一于对象其中的事实与根本价值活生生的剥离,分开了人性中的实然与应然状态,让它们各自成为游荡的孤魂。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的缺失通常就会发生在教育被看成是技术问题的时候,在教育过程技术化的条件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发生。人们竭力去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把它当成是心理教育的法宝,从这个意义来说,心理教育本质就异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我们知道每种教育实践都是“给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正确与错误并存。心理健康教育怎样把前者发挥到极致?怎样尽量地减少后者的影响?这要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来甄别和遴选。
人们对某种教育缺乏理想的时候就是这种教育出现危机的时候,以我国基础教育为例,过去我们对基础教育的理想缺乏思考,结果“应试”成为基础教育的特点;当教育的理想回归到教育中的时候,素质教育的春天也就来临了。基础教育的改革是艰巨的,基础教育缺乏理想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其实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可以体会到这种切肤之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中获得足够的警示,我们现在缺乏的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也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终止在某个规律的发现和一种理论的推出,我们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的思考,缺乏对什么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怎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的思考是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哲学前提。
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人,它的理想首先要对人进行反思。人的存在是事实与根本价值的统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物条件之中。}}}1](p.441)据此,事实的存在指的是人生活在他的客观对象物之中,受到它们的影响;根本价值存在是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超越客观对象物。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对人的把握以其事实存在为基点,但人是灵物,他对事实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自己的期望,“思想和理想不是客观给定的事实与规律。没有它,人就会失却人的本质,也就不会有人的历史,而只能有同其他物种一样的自然史。正如马克思所说:‘光是思想竭力表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迈向思想’。从最原始的人开始,人就以这种应然化、理想化的方式而存在,那时他们主要在神的身上投射着这方面的本质。”[’所以,人的存在方式根本应该是价值存在,人的事实存在与其说是自然物对人的规定性,倒不如理解成人的价值与自然物有着必然的“巧合”。
现实世界所认同的人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首先是“物质人”。物质的积累更加刺激了人的物欲,物欲是否得到满足变成人们是否获得幸福的意识。“人的一切理想都物质化,而物质化了的理想,其实是作为人的理想的泯灭与丧失。人为物质、为对象物、为自然本能与所牢牢栓住,为它所限定、所规定。’,川对物质的贪婪追逐取代了对理想的追求。
其次是“技术人”。斯宾塞在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时,实际上就模糊了人的精神价值;而今,科学技术更戴着“全盘通吃”的面具为我们这个世界制造着无数让人着魔的神话。人成为‘.技术动物”(韦伯)。
心理健康教育的要义是让人从事实的规定性中摆脱出来。但我们要看到这是一个科学实证思维占统治地位的世界,人们已经习惯用它来看待自然和人类。“至于人生、社会理想的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这一人性应然面的发展,都往往被视为‘假、大、空’,或冠之以‘理想主义’之大帽”。fsl0人们的生存状态被分离,价值存在被抛弃。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凭借睿智的思考来抵抗常常显得有些悲壮。
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的质的规定性做这样的概括:
(一)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的本体是人的幸福存在。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7((a.2t)他把人的存在作为研究的基点。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的逻辑应是从关注人、关注人性、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不是臆造令人费解的抽象概念,由于它从开始就对人予以终极关怀,从发端就直面人的生存状态,所以它是投身实践的,籍此获得了鲜活的力量。海德格尔在后期把诊释学称为“实践哲学”,正因为诊释学在解释世界的同时思考着人类的生存。实现人的美好的生存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追求,也可以使我们揭开困扰教育实践的谜障。
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不仅对教育的对象充满关怀,同时也关怀着教育者,它成为教育者自我成长的方式。理想是面向心灵的教化,它超越了任何一种功利。事实上“我们可以从每个时期大量的教育文章里读出相同的味道来……不得不接受时下流行的话语系统,否则有人将指责‘难以沟通”’。[4]0患上了这样的流行病,教育就正在被玩弄。当大谈特谈教育的时候,我们其实离真正的教育越来越远。
(二)心理健康教育理想能够提出永恒的精神,这个根本价值无法在现实的某些个阶段被完全的实现,甚至它叙述的是现实中一直无法实现的东西,但它自始至终是现实的追求。它提出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精神的方向。当人的生存被教育“放逐”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处于艰难处境,而理想能揭示困难并为未来开辟道路。这里还应指出,一定的理论不是理想,理论只是对现实抽象出的一种意见,对现实的一种解释;理想是现实的超越,是现实不懈追求的目标。理论的价值在于被现实说明,理想的根本价值却是自身所固有的思想。“‘科学并不能打开直接通向‘应当是什么’的大门,不能由此导出我们人类所向往的目标是什么,它‘必须来自另一源泉’。对于作为一种价值存在的人询问,所需要的是一种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所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超验的、理念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以反叛作为自己创造的特征。哲学让人一直处在讨论之中,它对思想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的创造性首先构成了理想自身,在是非善恶的辩驳中展现其根本价值,不断催生出新的思想。如前所言,每种教育实践都是“给予性”的,所以它兼具良秀,更何况眼下的教育实践日益“技术化”、.‘经济化”、“工具化”,人性被肢解,人成为“非人”,个人为了服从一定的利益而被复制。我们的教育中具有浓重的’‘快餐的味道”,它习惯使用教条替代对人生的谋划。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要对此进行坚决地反击,它通常总以反叛者的面目出现。
“唯科学主义”下的教育“技术化”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大毛病,“如何做”的盲从替代了“为何做”的话问,一些教育的规律、模式、策略如同吃语一样,被梦境般地合法化了,它阻碍了我们对教育本体的询问,这是一种精神萎靡。海德格尔论述了精神萎靡表现出的几个特征:“把精神曲解为智能,计算的能力。作为计算式的智能,精神沦为为其它事物服务的工具。把精神工具化以后就可以把精神的创造力量转移到各式各样的有意识地培植于规划的范围内。文化与根据相结合又把精神弄成了文化摆设。
另一种精神萎靡表现为“价值中立”,这种思路试图以“中立的价值”来健全教育对象的心理。它至少在三个方面出现错误:一是中立的价值是虚假的—他们的教育实践永远无法回避自己价值观的影响;二是落人两难的尴尬—特定社会的主导价值受制于该社会相应的状态,社会的秩序依靠主导价值的维持。它势必代表社会阶层的不同利益,所以社会的主导价值具有趋向性。教育者若以中立的价值实践,就培养不出具有一定价值倾向的人。一个人如果缺乏和社会一致的价值倾向,他与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不协调,此人就是不健康的人。因此如果承认心理健康教育是价值中立的实践,也就是同时承认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不健康的人;三是标榜的所谓“价值中立”,实际上是追随当代社会盛行的“唯科学主义”,把能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方法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
四
每个人,每个具体的实践都囿于时空的限制,就此而言,人们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特定环境的奴隶,他们需要精神的引导,需要有某种状态来启迪。心理健康教育理想通过审慎具体而又超脱任何具体的羁绊,诉说着L理健康教育的完美状态。它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有着清醒的认识与理解,内在地关切人们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理想通过思想的叙述,通过智慧的演说,通过精神的教化,本质地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阐释,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价值。
〔关键词〕心理关怀;生命;精神;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8-0018-03
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教育中要以人为本,直面人的心理内在层面,善于回归人的生命本体,顺应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这是生命哲学的衣钵,是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质,更是促进人的生命健康、快乐、幸福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使命。心理关怀直面的是学生内在的生命发展,其本质是一种生命关怀。它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置于“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发展为本”的高度的一种教育理念与健康实践。心理关怀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
一、心理关怀的起点与追求:关注生命,完善精神
生命哲学观认为,“万物起于生命,而人却达于精神”,倡导把生命的“原始力量”视为教育的人性基础,认为教育起于生命,始于生命的陶冶,“教育应基于生命活力的原初创造性,进而企盼由人的生命冲动转向对精神创造的追求。”可见从生命出发“追求教育的精神建构,正是教育的理想追求”。
(一)关注生命情感
《心理学大辞典》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其中安全与健康情感、受他人尊重与自尊情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情感是其主要价值。生命情感论者认为,生命情感关涉个体在世的一切作为,是建构个体人生的基础,生命情感的充沛、丰盈、活泼、亮丽、博大,是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良好的生命情感“使个体生命向世界保持良好的积极开放姿态,个体乐于与周遭世界进行活泼丰富、富于爱心的交流,使个体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充满感动、激情和想象,这些都是追求真、善、美的内在基础”。而积极的生命情感“引人振奋、达观,昂扬向上,朝气蓬勃,充满勇气,富于爱心,把人引向与周遭世界的活泼交流,成为人生的动力和光明之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创造积极的生命情感体验的时空,关注个体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的真实存在,关注、尊重个体的身心价值需要,切实使人“在与外在世界的交往中对自我生命回眸关照,对自我生命状态乃至他者生命进行积极探询、品悟,萌生个体的生命情感”。促发“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珍爱,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沉醉),以及对他者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从而增进个体的生命情感体验,促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使“安全与健康情感、受他人尊重与自尊情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情感”的价值得到真正落实,走向人生的幸福与欢乐。
(二)关注生命实践
教育本质上是实践的,教育的起点与终点是对生命的体悟与关怀。关注生命是教育学的基本品格,也是心理学智慧的源泉。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创立的“新基础教育”以“生命・实践”为主旋律,以直面生命、关怀生命为基本价值追求,以“生命”“生活”“生成”为主要线索,直指“生命的体悟”,以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为基本价值取向。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智慧就是建立在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和对两者沟通的体悟的基础上”,倡导“教育是促进人的生命发展的一种独特的实践活动,即生命实践活动”。这为实施心理关怀、提升生命活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教师要以生命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工作,善于分析和理解孩子,切实把“爱”转化成为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生命独特价值的欣赏能力、透析能力,转化成为促使学生的生命获得主动健康发展的推动力,转化成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感染力,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坦诚交流,建立生命发展的共同体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
(三)体验精神文化
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基于生命的精神文化理念指出“文化的本质理所当然就是对人类生命和精神的开发。”而人类世界“当然不是指理论上可以认识到的世界,而是指在生命的进程中可以体验到的世界”(叔本华语)。笔者认为,生命的进程就是站在尊重生命的高度,把生命体验看作是理解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源。从生命哲学意义上理解,体验精神文化正是生命焕发的归依,当然也是心理关怀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立足构建生命文化的视野,让心理健康教育能真正触及到学生的‘生命世界’,珍视学生的生命,视透学生内在的‘生命发展需要’,由此带给学生的是真正的‘精神幸福’,促进学生精神和心灵的发展,形成一种底蕴深厚的心理健康‘生命文化’教育追求范式”。其本体追求就是要进行“深层的心理追问――关注人、完善人”,实施“理性的价值关怀――辩证地看待人、强调主体存在的意义、达成非功利性的意义指向、去‘泛知识化’的心理教育、去‘泛技术化’的心理治疗”。真正走向生命本真、生命体验和生命完善,从而全面塑造学生的精神人格,创设生命关怀的绚丽文化景观。
二、心理关怀的建构与实施:自主发展、积极教育、健康促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开展爱的教育,播撒爱的阳光
1. 教师要“心向孩子”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德国著名现象学家舍勒认为:人是爱的存在,爱在人的存在中起着根本性的奠基作用。并将爱理解为感官之爱、生命之爱、精神之爱和信仰之爱,强调人的爱之丰盈、层级、差异和力量。心理健康教育要实施心理关怀,其实质就是通过爱的教育实施生命关怀、精神关怀。而爱意味着理解、尊重、关怀、支持、鼓舞、召唤等,这正是提高人的心理机能、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做到师爱无垠,大爱无痕,基于学生心理健康、人格提升、精神丰盈,尽心尽力,永远“心向着孩子”,即向着孩子生存和成长的固有本性与规律,想孩子之所想,做孩子之所做,与学生平等交往,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言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消除他们的内心烦恼、心理障碍,引领他们健康安全、积极愉快、负责有爱心地生活,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以爱育爱,以心育心,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积极的生命之爱、精神之爱和信仰之爱,从而优化积极心理品质,促进生命健康发展。
2. 引领学生学会关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中指出,关心是个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是处于关系之中的生命状态,它能够贯穿起生命最本质的部分,连接那些我们真正重视的东西:激情、态度、连续性、忧患和责任感。他还进一步强调“教育应该围绕关心主题来重新组织,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当代学校教育可以借助关心而重新焕发生机”。学会关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关怀,引领学生学会关心,善于在生活中与周围的人建构积极健康的人际关怀网络,一方面善于“在富有关心性特点的人际关系和文化心理氛围中学习”,一方面善于在“践行关爱中学会关爱”,并且懂得以理解、尊重、信任、负责、合作、利他的精神去关爱他人,感受生命价值的无限美好。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老师交往,培养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在校外要多关心自然、社会、他人,培育“无限的人、无限的远方都与我有关”的崇高精神和高雅情趣,从而达成“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的美好理想。
(二)构建“主体―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式:注重人本关怀,促动积极发展
1. 构建“主体―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人是自我的主宰,是发展的主体。“主体―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是心理关怀或是生命关怀的最有效的教育范式。积极心理教育的宗旨是“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形成和谐人格,服务人生幸福”。因此,在教育中要基于关怀,直面发展,以人为中心,尊重推崇学生的发展,弘扬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学校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满足学生的正常心理需要,加强积极引导,给予积极帮助,为学生创设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环境,并充分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领学生主动体验积极情感,主动改善心理机能,主动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切实让儿童时代是“欢乐、和平、游戏、学习和生长的时代”。(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1990)
2. 倡导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认为“生命本性可以说就是莫知其所以然的无止境的向上奋进,不断翻新”。“人之初,性本善”,从本质上说生命原本是以积极的状态呈向上向善发展趋势的。而积极体验有利于树立正向的体验价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孟万金教授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十四项核心内容和途径,即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开发人的积极潜能,注重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幸福人生奠基。
为此,在教育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坚持从正面的积极的因素入手,用发展的视野,用积极的方法去开展教育活动,预防心理问题,消解心理障碍,发展多元智能;启用积极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实现“从只关注于修复生命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的生命关怀价值,切实从“生命”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
(三)开展学校健康促进活动,营造心理关怀大环境
学校健康的环境文化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参加健康活动、主动培养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的重要内容。如完善物质建设场,提供物质保障;创设人文环境场,培育完整的有教养的人;营造人际环境场,建立催人奋发、和谐和乐、互尊互爱、尊重团结的人际环境,形成高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等。
心理关怀(生命关怀)关怀的是人的身心健康。在心理建康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学校健康促进理念,通过对健康行为,即人在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时的行为表现的培育,达成健康促进,即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旨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降低健康危险因素,以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和良好生产力状态的过程,以及心理关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甘剑梅.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J].教育研究,2003(1).
[2]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
[3]李政涛.追寻“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叶澜“新基础教育”[J].中小学管理,2004(4).
[4]阮成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课程篇章――评叶澜教授主编的《教育学原理》[J].教育研究.2008(11).
[5]莫杰. 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心理健康教育新视野[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
[6]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Z],2002(8).
[7]马克斯・舍勒.爱的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8]朱晓宏.重新理解教师之爱[J].教育研究.2009(11).
[9]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班华.在关心性关系中学会关心[J].思想理论教育,2005(9).
[1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