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7:29: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语文教学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学
在新时期新形势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语文教师要及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教学艺术、教育理论、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践合乎时代潮流的教学方式,大力推进感情充沛真挚、师生互动热烈生动的情感教育,以期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来谈谈自己关于实践情感教学的经验,希望能得到广大同仁和教育教学界人士的指导,以期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作为一名新时期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热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皮革马利翁效应认为一个人得到什么样的期许和称赞,就会成长为那样优秀的人。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就应该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中那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笔记、学生努力背诵、努力复习、努力考试”那种教师“一言堂”式的方式方法,而要充分相信学生都是追求上进的、进步的,都是充满求知欲的,都是善于合作、善与探究的知识追寻着,要放手发动学生去发现不懂的问题,发动学生自主自发地去组成学习小组,去发现问题,去探究问题,去解决问题。我们语文教师,在情景教学模式下,应充分信任学生,细心呵护和培育学生的自信心,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以保持他们学习的热情,以驱动他们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比如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上)第11课《中国石拱桥》时,我们就大可以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自由组合成各自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去分析文章,去归纳段落主题,去查清楚生僻的字或多音多义的字、词等,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找出本课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去体会和学习茅老科学的精神、准确的语言描述和高超而又朴素平实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也要合理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去顺利解决问题。在情境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以收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和提高之效。
二、语文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其主观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春秋时代儒家经典名著《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讲的是教师的鼻祖孔子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的例子。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进行深切的情感体验,以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验和感悟,以期更有效地推进情感教学。比如我们在讲到“思乡、怀乡”的主题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回忆自己是否有过思乡怀乡、思念和怀念亲人的经历?虽然不是所有学生,但初中学生已经是有一定生活经历和社会体验、情感体验的少年,绝对有部分学生会有如此经历,再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思乡怀乡、思念亲人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们教师再递进设问:“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或者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关于思乡怀乡、怀念亲人的诗句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谁找得更多,说得更好?”这样学生学习和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就大大提高了,学生们举出了很多古诗词里面思乡怀乡、思念亲人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等等。这样既很好地实践了情景教学法,又是很好的情感教学体验,可谓一举两得、事半而功倍。
人生的美好,在于我们的生活既追求理性的美,又追求情感的美。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认识主要还是一个理性的过程,理性因素在认识中起主导作用。但我们重视情感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与强调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并不冲突。合理的、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总是既合乎理性,又尊重情感,是理性和情感的和谐统一,是人的许多本质力量的精美的结合和统一。充分理解情感在认识论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表明了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一种完整性,它使认识成为了“人”的认识,成为了具有人文因素的认识。如果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无视学生心理特点机械地讲授知识,孤立地研究智力,不仅会影响受教育者的健康和发展,甚至连智力本身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解决。而我们语文教师用情感为基础去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激起幸福、欢乐和奋发向上的热情,形成一种热烈自觉的情愫,从而有利于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所以教学必须用情感的感染,去激发和唤醒学生的热情和智慧的火花。罗森塔尔的爱的情感效应实验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就是他凭借善意的谎言,把该校校长和教师变成了“皮格马利翁”,对名单上的学生施以爱的情感教育,使名单上的学生从“有优异发展的可能”到“有优异发展的实现”,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成为“象牙少女雕像”。
情感教育是健全学生人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知识、能力与方法等目标实现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只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会达到“声并茂,情景意交融”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赵纪法,朱水军.多点情感体悟[J].中学语文,2006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要是生活即教育,我们的生活和生活中需要的东西都是我们教育的内容,教育本身离不开生活,要从生活中去学习知识,充分利用知识去生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注重能力应用,强化课外活动和教学活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
二、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学习情感状况和自主思考方式。这其中和教师的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关系,大多数高中初中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高中语文课堂上过于沉闷,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使得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不高。
(二)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动力。根据目前相关数据表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真度比较高,但是兴趣程度却比较低,主要还是教师在教课过程中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过于枯燥,使得学习兴趣方面也不能很好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也会导致对学习的兴趣减低。
(三)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高。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减少,在课堂上的自主思维机会不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初中生这种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阶段,这种学习环境下,会使得初中语文教学过于压抑,使得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不能很好的提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的内容不能理解时,和教师的沟通比较少,学习成绩业绩也就得不到有效提高。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一)适当组织竞赛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可以提升教学的活跃性和学生的兴趣程度,更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组织竞赛活动,缓解沉闷的课堂环境,并让学生能够在竞赛的过程中锻炼自我,提升对初中语文的兴趣程度。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对本章的内容进行讨论和学习,随后采用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讲解,各组之间采用竞赛的方式,在讲解过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综合的给出相关的评价从学生小组中选出最好的一组,进行表扬,鼓励其他小组[1]。使得学生能够对学习充满动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活跃教学气氛,使得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进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激发。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添加户外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兴趣,进而对语文学习成绩和能力运用有着良好的提升[1]。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户外的活动,带着学生去进行一些户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户外感受一些身边的真实的事物,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当看见一些树木时,可以讲解下树木的名字、别称和树木的种类。通过这种教导方式,让学生能够对树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对环境保护相关措施的了解。不单单只是通过书本和图片进行了解,通过对真实事物的触碰和接触对一些事物生动形象的进行了解,更好的提升初中生在阅读写作上的水平,提升自我思考能力和能力运用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三)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新课改的推行,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初中教学中,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不要一味的进行讲授,要提高和学生互动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更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学生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们对这篇文章进行预习,采用情景对话的模式让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对简单的问题进行指点,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的思路,如果问题比较难,可以让学生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式进行点评,对相关遗漏的环节进行补充[3]。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缓解课堂教学中严肃的气氛,让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自主谈论、思考。将陶行知生活理论有效的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而推动教学水平和效果整体发展。
四、结语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63
“预设”和“生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预设”和“生成”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详细的设计教学计划,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预设”促进“生成”,丰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预设”的有效性,通过课前预设,使教学活动可以有序的进行,每个教学环节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把学生更快的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更要注重“生成”效果,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技能,能够灵活的应对教学中的各种情况,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预设”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繁多,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也可以说是进行课前“预设”。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课堂设计,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能顺利的开展。“预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目的性,教学过程更具有条理性和计划性,以保障顺利完成教学过程,并且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益,最终使学生真正的获得知识。
(二)合理的开展初中语文“预设”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活动都是按照计划进行,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学习比较机械化,思维活动受到了限制,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初中语文教师如果太过于依赖“预设”,学生机械式的接受知识的灌输,容易觉得枯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没有开发出来,学习效率不高,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真正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抓住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进行精心的“预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信息。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成”
初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学习方式,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会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思维方式与教师就会有相矛盾的情况,所以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既定的模式开展。语文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技能,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设计,灵活的把控课堂教学,真正的做的以学生为中心,使课堂教学能够在动态生成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教学发展动态,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把握学生的心理,调整教学节奏。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中的突况是避免不了的,语文教师要根据课堂进度,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突出教学的重点,加强对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的新疑点的讲解,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信息。初中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每个人的思维和兴趣点都不相同,必然导致教学中各种情形的发生,语文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现场形势,随时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学生获得新的知识。
三、平衡“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关系,“预设”具有计划性和限制性,而“生成”则具有动态性和开发性,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预设”进行全面的课堂教学规划,把控教学的整体节奏,又需要“生成”即时的调整,到达更好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师要重视两者的协调统一,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互补的效果,互相促进。语文教师在进行“预设”时,要为“生成”打好基础,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充分考虑教学中可能出F的情形,进行详细的设计,在整个预设的过程中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以完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师要根据“生成”的动态性,以“生成”为向导,使“预设”具有灵活的可变性,把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案开展教学活动变成根据课堂教学发展情况进行教案再创造,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的同时,促进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总结语
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教学经验,把“预设”和“生成”协调统一,使两者的教学价值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最大程度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
语文与政治课不同,它不是要把正确的思想强加给学生,而是在教学生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上,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将文字承载的思想内容传授给学生,这就决定了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涵盖德育的文章思想内容多以经验形态出现。例如至爱亲情的内容,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代表。它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述,直观地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与关怀,实际上也表达了朱自清对自己父亲的无比思念与尊敬。作者望见父亲爬栅栏买橘子的“经验”,使本篇课文生动形象,父亲对儿子满满的爱跃然纸上。然而教师在向学生传达这种至爱亲情的思想感情时,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亲身经历,借助情感教育,使他们深切感受到这种珍贵的感情。
二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载体丰富形象。初中语文选材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在教材中很难看到长篇的议论。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通过推理得来的,而是从他们对某些特定事物和对故事的描述中体会的。例如高尔基的《海燕》和刘禹锡的《陋室铭》,通过对事物和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某种优秀品格的追求与赞美。教师通过这些丰富的载体就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渗透德育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实施德育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和当今社会的变化,初中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不再只局限于单纯的错与对,往往会受到外界社会思想的影响,就极有可能形成错误的思想。而且,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小就在父母的宠爱下,过着“小公主”和“小王子”般的生活,导致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对事物缺乏一定的判断标准,在面对社会诱惑时易入歧途。若是通过专题教育,学生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从而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然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其中通常会蕴含着作者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些课文,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措施
1.教师要有较强的德育渗透意识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对德育渗透十分有利。教师应努力钻研教材中有关德育的内容,在学生现有的情感与道德观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课程,组织正确的教学课堂,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道德与情感主题,在良好的智育氛围里陶冶情操,逐渐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思想品德。
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在对学生实施德育之前,教师应当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因为教师是影响学生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教育者的一些行为也许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从而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应当拥有健全的人格,并通过端正自己的态度向学生灌输良好的思想,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优良的作风。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应同时进行。教师在组织课堂时,既要注重给学生传授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注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为祖国作贡献,为人民造福的宏伟目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1.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1)对自然的感恩。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同时也给予我们纵情于山水间的精神享受,陶冶我们的情操。譬如《黄河颂》《观潮》《海燕》等让我们在心中涌起壮怀激烈的情怀,沉浸其中久不能平息;而如《济南的冬天》《秋天》等则给予我们的心灵一方宁静的土地。
(2)对父母的感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人生在世不论我们获得了多么大的成功,都不能忘记父母对我们的生养之恩。同样为了传达父母恩的伟大,在初中教材中也从多角度进行了论述。就像朱自清的《背影》向我们传达了深沉的父爱,而《我的母亲》则向我们表述了一段浓浓的母爱。
(3)对祖国的感恩。祖国是具体的,辽阔的领土,历史文化和成千上万的儿女都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从对祖国壮阔的山河和丰富的物质资源及秀美的风景的描述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多姿多彩的的民族文化中体会祖国在精神世界的厚重,最后在无数祖国的优秀儿女在关键时刻为祖国奉献的事迹中感知我们祖国强大的凝聚力与无尽的恩情。《中国石拱桥》,《芦花荡》《邓稼先》等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祖国厚重的恩情。
(4)对社会的感恩。新时代的教育中,我们不仅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个性的人,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人,培养他们热爱社会,关爱身边的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博怀。我们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们。
2.感恩教育实践方法
(1)知恩
感恩教育,必须得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即知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所学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筛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感恩,应该向谁感恩,感怎样的恩。譬如,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文章所描述的景物景观的特点,来思考大自然,并从中领悟到自然之恩。
(2)感恩
引导学生们懂得感恩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情感上的体验。让学生们可以通过情感体验在心灵上对感恩教育留下深刻的印象。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
第一,在阅读之中体验感恩。大多数的有关感恩教育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非常适合在朗读中感受文章中传达的深深的感恩之情。所以,在引导学生做到知恩之后,要指引学生们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文中的重点,使其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并与之产生共鸣。如《山雨》就要抓住描写山雨的部分带着感情,反复的阅读,用心去体会大自然的美妙神奇。第二,在想象中体验。特别是描写自然之美的文章,通过想象使自己的身心仿佛沉醉在其中,可以使自然之美深入人心。而对于描写祖国英雄儿女的文章,想象可以使故事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让读者可以从更深层次中把握人物性格及其所体现的高尚人格品质。第三,在思维中体验。对于揭示深刻道理的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深刻的思考,在思考中深刻的认知到事物所传达的意义。
(3)报恩
通过课堂的学习,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知恩、感恩后,还应该进行在进一步的引导,即让学生们将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使情感进一步升华到报恩与施恩的层面上。这才是感恩教育的重点。
二、完善初中语文感恩教育的建议
1.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德育与语文教学本身主次关系。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前认真研习教材。只有把握好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尺度关系之后我们的教学才不会导致喧宾夺主,仅仅流于表面。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段落文字进行分析,进而使学生更能产生共鸣,从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深化德育效果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分析”,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分析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分析”,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的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且又能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导入部分。当然,这种导入不再是以往那种单独地由教师表白的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在此环节一定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积极学习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艺术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3.设计角色,置身情境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有很多对话描写。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常常利用角色效应,设计角色让学生充分活动,或分角色朗读,或分角色表演。这样可以从教材语言出发,落实教材语言。即“语言情境语言”不断沟通结合,以切实训练学生语言丈字的基本功。同时,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情境本质的认识。
4.设疑想象,感受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情感教学常常要指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二、交流探讨
具体到语文课堂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这也体现了本次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倡导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问题设置既要扣住教材的重点又要有探究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正反方之间的交流,要不拘形式,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但必须诚心诚意。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必须要“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其目的就是为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态,要强调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与生活的沟通,在语文课程中学习到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课堂结构,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堂。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将他们的学习引向更为深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语文学科在追求人文精神上应谊把握语文学科特点,找准人文教育的着眼点。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那么就违背了人文教育的宗旨。语文人文教育要追求对学生的人生关怀、人性关怀。人文教育的实质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达不到精神层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宽容的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教风。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在顾及自己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和感受。语文课堂应成为“快乐之家”,学习语文过程应成为“快乐之旅”。
2.人文精神的养育具有诸多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教师进行人文教育时采取适宜的对策。人文教育充满想象和创造;人文意义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人文语言具有混沌性、隐喻性。人文教育不能用概念解释,而要给出一个特定的“场”,通过展开联想或想象,悟出意蕴和道理。在教学中,要重在激发想象和体悟力,让学生去感受,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3.语文学科肩负着丰富人与社会知识,启迪人们的智慧,间接地影响人们对于人与社会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重任。担负此重任的基本途径就是将语文学科教育与人文实践活动相结合。语文人文教育不能等同于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人文教育离不开学科知识的教学,但绝不等同于人文学科知识教学。语文学科虽然反映了人文精神的精华,能够给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提供各种有益的影响,但它们不等同于实际生活。回到现实当中,现实生活给予学生的影响,对学生人文素养成长作用更为有力、更为实际。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50-02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是靠提问来支撑的,同时提问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是在教学中“过多”、“过浅”、“过细”的提问会使课堂气氛显得平淡无味。一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用提问的方式来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和难点,但是在提问时由于对提问的问题欠缺考虑,往往提出很多繁杂细碎的问题,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如何设计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很多教师需要思考的主要课题。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功能
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提问能够防止学生走神,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被提问时能够有意识的在脑海中思索答案,同时加速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经常保持注意力,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回答。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在新课导入阶段中,教师都会制造一个悬疑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其次学生的学习主要动力来源于兴趣,当学生的原有知识与新信息产生矛盾时,学生就会产生探究欲望,即内心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从而形成了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中适当提问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探究欲望。
3、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提问原因主要集中在帮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上,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关问题,提问学生,通过学生的回答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巩固所学知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有些学生由于天生性格比较内向,在课堂上说话都会脸红紧张,并且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在大家踊跃发表见解时,这类学生往往都是低头不语,长期如此容易形成自闭性格,同时对语文教学也容易产生不利的影响。而课堂提问恰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来提问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学生面对教师和同学组织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既锻炼了发言的胆量,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复提问一样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习惯性的重复问题和回答,明明刚提问过的问题过了几分钟又一次提出来,这样很容易延长课堂教学节奏,并且使学生也影响成只会抓住“重复”问题,而不去认真的思考提问的意义。不仅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同时还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中提问的问题数量过多
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总是担心学生不明白教学内容,因此不断的提问学生问题,不仅问的多,还要一问到底,使课堂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提问上面,学生只能不断的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养成不认真思考的习惯,认为只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而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也变成了忙着提问和忙着回答。问题的数量不代表问题的质量,并不是问的越多就代表课堂教学质量越高,教师要找准重点问题去问,一针见血,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不注意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会犯一种错误,就是不注意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如刚挑选一名学生回答问题,这时讲台下面有其他学生走神,这时教师就会立即把注意力放在走神的学生身上,这样很容易使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不知所措。教师不仅会提问,还要懂得倾听,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面带笑容倾听时,对学生来说一种肯定和鼓励,学生会更愿意回答问题。
三、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策略
1、难易适度,科学提问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懂得找准重点,因此在设计问题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自己先对课本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提问时有的放矢,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其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设计问题,如果问的太深太有难度,学生很难回答出来,这样就容易使师生陷入尴尬的课堂气氛,问的太多简单又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所以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仔细设计,科学提问。如在学习小说《最后一课》时,在学生基本理解了文章内容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黑板上写粉笔字并不是很吃力的事,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要‘使出浑身的力量’?”“为什么在结尾的地方,作者以‘韩麦尔先生呆在那,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句话当做结尾?”通过根据文中具有思考价值的地方设计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重点。
2、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意识的避免直来直去的提问形式,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不经过思考就说出答案,缺乏启发性,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懂得在提问时,将直来直去的问题拐个弯,变成“曲问”“活问”的方式,这样就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小桔灯》一文时,文中有一句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这里用了省略号,意思代表小姑娘的话实际还没有说完,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兴趣呢?教师经过设计问题,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小姑娘之所以还有话要说,是不是因为她不知道爸爸去哪了呢?”学生们果断的否定了教师的猜想,教师便继续问:“那小姑娘既然知道爸爸去了哪里,她为什么不说呢?”学生们通过思考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试着分析小姑娘的性格特点,这样就比较容易小姑娘为什么话没说完,从而找到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设计问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坤业.优化提问设计 实施有效教学[J].课外语文. 2014(16)
[2] 诸定国.阅读教学之“主问题”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4(07)
[3] 黄海霞.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0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83-01
教育教学担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语文科目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是教师们满足新课程改革应该做到的。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鼓励合作学习的同时,不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各科的老师们广泛应用,人人参与和竞争合作的课堂确实能给人启迪,但是我们在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实施合作学习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很多教师理解合作学习的时候有些片面,只是一味 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可是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如果学生没有提前充分阅读教材内容,没有通过提出问题进行思考,那么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学生对课文理解不深入,认识部够深刻,小组学习的整理结果也是不全面的、肤浅的,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为优等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不能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由的老师动不动就安排小组讨论,也不管内容是否有讨论的必要性,有些更是一节课讨论到底。小组成员在合作讨论的时候有很多问题,比如有的成员默不作声,只顾自己想自己的事情;有的小组是一个人发言,其他人洗耳恭听;也有的小组虽然气氛热烈,但是并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的这些合作学习的实例都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收效甚微。原因就是教师没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语文学习之后学生没有陶冶情操,心灵没有得到启发。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没有充分进行发挥,所以,语文课并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新的课程改革把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们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但是我们不光要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我们还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把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它们的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的。
现在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语文的人文精神,对一些基础知识,提及的很少,一些教师平时并不注重字词句的教学,忽略这些基础,这就导致了课堂教学很热闹,教学形式也丰富多彩,但是却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位,也欣赏不到对精彩段落的独到的分析和见解。如果一个学生不会读、不会写、错别字比比皆是、病句连篇,那么学生的想法不能正确表达出来,长此以往,语文的其它一切活动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所以,我们应该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实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三、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因需施教,增加教学的灵活度。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学习自己钻研和探索。
一些教师认为既然强调自主,就把大部分时间交给 学生,所以讲课时间少了,学生们讨论多了,但是讨论主题不鲜明,也没有任何创新的想法。所以教师不能让学生们放任自流,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前创设好情景,让学生们在自己的范围内做讨论,要做好充足的备课,及时分析学生的讨论结果,让学生们在课上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采用新技术,新手段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应用到教学当中,因为这能完善授课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要比较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图像,音乐等形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形象的东西掌握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中要传达的信息和药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教学的信息传递量,从而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可以形成知识的网络,把基础知识有机联系到一起后展现在学生面前。一些教材内容比较丰富,课时比较多,所以就很分散,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的揭示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形成整体认知。
综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仅是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问题,同时也牵涉到教育整体,还包括一些外部环境的研究等等,但只要我们在广泛地吸取传统的语文教育营养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勇于探索,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就一定会得到不断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