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7:29: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财政审计的审计内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不断增加,由于这部分资金具有种类多、数额大、范围广、环节多等特点,其分配、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监督管理以进一步提高资金配置效益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财政转移支付方式
目前,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形成的。主要有三种方式:维持既得利益的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转移支付方式;以地区间财力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按项目标准确定的专项转移支付。
二、财政转移支付特点
财政转移支付有三个特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范围只限于政府之间。将政府对企业、个人的支出暂时排除之外。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无偿的支出。它是一种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这部分资金的分配原则不是等价交换,而是按均等化原则来分配,是一种无代价的支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并非政府的终极支出,是资金使用权从一个实体转向另一个实体。
三、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重点和内容
1.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管理方面。一是检查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是否按照财政部关于《地方政府向本级人大报告财政预、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指导性意见》“按上一年执行数或上级下达的预计数编报”要求编入年初预算,脱离人大监督的问题。通过年初预算与上年决算比较,发现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预算漏编问题,同时要着重反映专项补助是否漏编,并分析其漏编原因。二是检查有无将专项资金平衡预算或改变规定项目用于其他财政支出问题。三是检查有无收到专款后虚列预算支出挂往来或列支后转入财政部门设立的专户等,造成预算支出不实。
2.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结转方面。一是对照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指标,核实当年各市县专项补助资金结转情况,除国库未拨项目资金外,要重点关注当年在专户形成的结转,对结转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要进行客观分析。二是重点关注结转时间长、项目资金大的专项补助事项。核实是否有具体真实的支出项目,是否有国库资金做保证,有无将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平衡预算的问题,有无因项目情况变化导致专项补助失去原有意义而造成资金闲置等问题。
3.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制度方面。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首先要了解相关部门、单位是否建立规范有效的内控制度。检查是否按规定设立了专项资金专账,并有专人负责;资金的分配是否公开、公正、透明;资金的拨付、支用是否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主要项目是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有无具体的监督检查制度和评估验收程序。并通过调查了解、查阅相关记录、纪要、档案,评估制度、措施的执行落实情况。
4.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拨付方面。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可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拨款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属财力性补助,资金使用不具有专项用途,由地方政府自主决定。专项拨款有一定的条件限制,通常是对资金的用途有明确规定,部分资金还要求地方财政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因此,在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审计时,通过查阅上下级财政年终结算的有关资料、上级财政部门的指标单、项目批文等。了解本年度各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构成情况以及资金的性质和用途,并分门别类进行统计汇总。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涉及的范围较广,部门和项目较多,资金拨付的形式和渠道也不尽相同。从审计情况来看,有的资金是通过各级财政部门最终拨付到有关部门、单位,有的则由财政部门拨至主管部门,再由主管部门拨入相关单位。在财政部门,主要通过国库科或基建科下拨。在拨付的形式上,有的直接拨付资金,有的则通过上下级往来进行结算。因此,审计过程中只有摸清资金拨付的渠道,才能围绕资金这条主线,进行全程跟踪。从而检查资金是否按照预算、计划拨付到相应的部门、单位和项目上,资金拨付程序是否规范,分配的资金与申报单位的申报内容是否一致。是否存在随意分配资金而失去政策导向作用,或“暗箱操作”滋生腐败问题。
核对到位资金的数额。根据已掌握的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性质和用途,对照年度预算、上级财政下达的指标单以及有关项目批文,核对到位资金的数额是否相符。除对总的规模、分类资金进行核对外,还应选择重点项目、重点单位、重点资金进行检查、核对。在选择抽查对象时,除将资金量较大的事项列为重点外,一般应把专项资金特别是需要地方财政配套的专项资金列为重点。在核对到位资金时,对上级财政部门拨入的专项资金,除应核对实收资金与应收资金是否相符外,还应注意检查银行存款及往来等相关科目,有无将专项资金无故或以借款名义转出。防止有的部门、单位为应付检查,在账务处理上做手脚。对应由地方配套的专项资金,应着重检查配套资金是否真实到位,有无虚假配套的现象,尤其对农村税费改革转移的审计,更要审查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是否存在先将资金配套到位,拨付到乡镇,年底再通过结算暗地收回以及用配套资金抵顶或置换应拨付的其他资金的问题。
财政财政审计
财政审计作为我国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部门每年的工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要搞清什么是财政审计,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财政。
一、财政审计的概念及内容
(一)什么是财政?财政部官网将财政定义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是国家政权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身份参与社会分配,并将收入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是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本质。
财政其实就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的所进行的收支活动。财政的公共性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本质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财政就是公共财政,财政活动是聚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
(二)什么是财政审计?审计署官网将财政收支审计定义为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审计法所称的财政收支,是指依照《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以及下列财政资金中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收入;应当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
(三)财政审计审什么?从审计法实施条例对于财政收支审计的定义来看,财政审计包含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收入、应当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以及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十六条可知,财政审计包括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具体组织本级预算执行情况,本级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征收预算收入的情况,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下级人民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经本级政府批准,对其他区的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接受、运用财政资金的审计。
二、目前财政审计存在什么问题
(一)财政审计在审计目标上定位不高。财政状况能直接反映国家、地区的经济状况,经济运行是否良好往往能直接反映在财政运行状况上,揭示其存在及潜在的财政风险应当是财政审计的第一要务。但目前由于预算编制不全面,部分资金未能纳入预算而在体外循环,税务部门根据自身利益调整税收的行为以及部分财政资金成为审计盲区等原因,导致财政审计难以全面、完整地反映财政状况,更难以全面揭示其存在的风险。
(二)财政审计在内容上有所缺失。财政活动包含财政资金的“收”和“支”两个方面,在资金流转环节上包括资金的筹集、分配、拨付、管理、使用和绩效评价等环节。在财政收入方面,根据现行体制,国税由审计署进行审计,地税由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由于审计署审计力量有限,难以覆盖所有国税部门,又未对地方进行授权,导致有些地区国税部门多年未经审计。此外,由于审计资源和审计手段有限,审计机关在财政审计过程中也难以触及资金运行的每一环节。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又往往过多关注执行环节,而对预算的编制与决算的审签关注不够。
(三)财政审计在组织方式上没能形成一体化。审计机关的年度项目计划安排通常由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授权审计的事项、本级政府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有关部门委托或者提请审计机关审计的事项、群众举报以及审计机关根据当年政府工作重心确定的事项等几部分组成。审计项目组成的多样性导致审计机关在年度项目计划安排上,难以单独考虑财政审计的目标。财政审计的项目计划安排、总体方案也分别由各部门编报后简单汇总,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没能形成一个整体。在审计人员的组成上,也没能打破部门界限,未能形成协同作战的局面。
三、财政审计如何深化
(一)转变审计目标。财政审计的总体目标是维护财政资金的安全,揭示财政风险。财政审计在实施过程中的目标定位是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往的财政审计,主要侧重于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深化财政审计,需要转变审计目标,在做好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逐渐向效益性转变。
(二)统筹安排审计项目。在审计项目的确定上,要注重宏观性,不局限于单个审计项目,最好能整体反映财政状况,要注重系统性,将财政审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对待,坚持突出重点、科学安排,有序实施。在项目的编制过程中,可广泛征求财政、农业、行政等行业的专家能手,听取多方意见,科学合理确定审计项目。
(三)扩展财政审计内容。财政审计一方面要扩大覆盖面,通过委托或授权的形式,借助地方审计机关或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对以前没能覆盖到的部门或行业进行审计,清除审计中的死角;另一方面要向两头延伸,财政审计不能只重视预算执行这一中心环节,还应逐步将预算编制、决算审签、绩效评价等纳入进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四)建立财政审计一体化。财政审计一体化是审计机关在现有的审计对象、人员配备、装备手段、审计组织程度条件下,对审计资源的一种整合和配置,以求在规定的时期内,能最大效能地实现审计目标,提升审计成果。对财政资金从收入组织、预算编制、拨付执行、管理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督,通过科学合理地整合审计资源,打破部门间的界限,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既能发挥各专业优势,又能增强整体合力。
参考文献:
[1]董大胜.财政审计大格局思考[J].审计研究.2010,(5).
[2]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办财政审计理论研究课题组.当前财政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J].审计究,2011,(1).
[3]李明辉.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若干问题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2,(3).
财政审计制度产生于公共财政受托责任关系的确立,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责任关系以及国家公共行政模式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和内容,演变出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和行政型四种财政审计制度模式。
林玲(2006) 和余春华等(2004) 等专家学者对英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公共财政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做了研究,他们提出的观点对于我国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本文主要考察中西方现行财政审计制度,比较不同财政审计制度下审计的独立性和财政审计权,分析财政审计制度变迁的主要途径和主要影响因素,提炼出中国财政审计制度变迁的主线,形成对财政审计制度变迁规律的初步认识和把握。
国外财政审计制度的历史考察
在现今世界上己建立审计监督制度的160个国家(地区),财政审计制度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和行政型。立法型,即财政监督权隶属于代议机关,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司法型,即财政监督权隶属于司法体系,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独立型,即财政监督权独立于代议机关、司法和行政之外,独立展开审计,如德国和日本等;行政型,即财政监督权隶属于政府,如前苏联、中国、韩国等。
1.1立法型财政审计制度以英国为例
198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国家审计法》。根据《国家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隶属于议会,独立于行政部门,代表议会对政府进行监督,向议会报告工作,但议会并不干涉具体的审计工作。审计署的职责主要是对各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进行财政审计,并向议会报告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审计署对政府财政的审计,主要包括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两种。
1.2司法型财政审计制度以法国为例
1.打破股室界限,成立大财政审计组。县审计局在财政审计过程中,对县财政局、县地税局等单位组织预算收入的审计和县国土资源局、县科技局、县文化体育局、县红十字会等单位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组成一个统一的审计组,并制定统一的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审计结束后出具统一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处理标准,大大整合了审计资源,切实提高了预算执行审计的协同性,形成了财政审计的整体合力。
2.扩大审计覆盖面,深化审计内容。2012年在审计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确定了县财政局等6家预算执行单位为预算执行审计对象,并延伸调查了所属5个乡镇单位,占县本级预算单位的20%。在扩大审计覆盖面的同时,深化审计内容。在财政审计及项目安排中,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基础,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为依托,以财政支出为重点,以资金流向为主线,对财政资金涉及到的领域和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审计和审计调查。重点围绕县本级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并结合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和政策实施情况、涉及民生的各类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等深化审计内容。从而促进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3.将全部财政性资金纳入财政审计范围。在项目安排上,统筹安排政府预算、部门预算、民生资金等各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上级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将一般预算收支、非税收入、专项资金等全部财政性资金纳入预算执行审计范围,摸清财政性资金的规模、财力结构和主要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使预算审计的内容更加完整。加大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上级直接拨付部门的专项资金的延伸审计力度,使预算执行审计的力度得到了提高。
4.将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充分利用审计调查方法灵活、便于操作、易于深入的特点,对涉及民生的教育、卫生、三农等专项资金通过审计调查的方式,调查资金到位和政策落实情况,并注重分析和解决专项资金运行中存在的体制上、制度上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5.改进审计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开展财政审计。在财政审计中改变传统审计方式,不断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针对县级政府部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县级审计机关从以往审计财政财务纸质数据为主向以审计电子数据审计转变。审计人员不仅能够将电子数据自行采集和转换,同时能够编写SQL语句进行数据查询和分析,大大提高了财政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县级财政审计工作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
1.县级财政审计范围和内容不全面。规范的财政审计范围应该包括:一般预算及审计;建设性(含债务)预算及审计;政府性基金预算及审计;社会保险预算及审计;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及审计;各种专项资金及审计;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及审计等。但是目前县级财政审计主要侧重于预算执行审计,涵盖了一般预算和部分政府基金预算等内容,但对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和地方财政收支的审计覆盖面不足。由于受审计资源和审计手段制约,县级审计机关的财政审计难以完全覆盖财政资金的筹集、分配、拨付、管理、使用以及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往往只关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环节,对资金筹集和分配以及绩效方面关注不够。
2.县级财政审计独立性较差。财政审计是县级审计机关永恒的主题,但是应该看到,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对象虽然是财政、地税及有关预算单位,但实际上的审计对象却是本级政府,而且财税部门的好多行为也都体现出了本级政府的意图。由于县级审计机关是本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干部任免受制于本级人民政府,预算执行审计受到各方面的牵制、压力,很难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所以对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和应该发挥的作用,不能完全做主。造成很大程度上只能参照上级审计机关项目执行,审计重点也只能放在财政自身和部门的违规问题上,而对本级政府财政管理、公共财政体制上的问题涉及较少,导致审计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3.审计时间紧任务重,影响了审计效果。在预算执行审计中,由于审计人员普遍较少,而预算执行审计时间上又要求比较紧,在3月份进点,被审计单位涉及财政、地税、预算单位,还要完成小组审计报告、同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等审计程序,必须在5月中下旬结束审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人手不足等原因,导致审计范围不大,审计覆盖面不宽,有的问题查得不深不透,没有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影响了审计效果。
4.审计成果利用不足。审计成果最终体现在审计报告、审计专题报告以及审计信息等方面。目前,县级审计机关大多只重视审计报告的完成和审计工作报告以及审计结果报告的完成,对审计成果的分析不够,从体制机制方面分析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方面不够,能够被党委、政府采纳的审计信息和专题报告不多,审计成果转化不足。对于审计查出的问题,多数只是在审计报告中体现,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问题的力度不够。
三、进一步深化财政审计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1.明确财政审计的目标。财政审计的目标必须站在推动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高度,把预算执行审计与财政体制改革,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以及整个审计工作结合起来,促进政府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
2.改进审计方法,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审计机关面对工作量大、时间紧、人员少的矛盾,要改变预算执行审计与其他审计各自为战局面,改进审计方法,树立财政审计大格局理念。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以预算执行审计为龙头,选择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进行审计;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时即确定意向审计的专项资金的规模、资金流向等,实现资源共享,既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又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关键词:立体审计 审计质量 发展方向 财政管理
一、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同级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财政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县级审计机关多年来一直将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查处违纪问题、规范财政预算管理、促进财政管理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审计环境及其他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审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
(一)审计站位较低,创新意识较差,审计层次不高
目前,基层财政审计相当部分力量放在合规性审计上,审计内容主要以财政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主,涉及预算分配、效益审计的内容不多,“同级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审计人员宏观意识、专业水平、技术方法还难以完全适应财政体制改革时期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需要,不能有效对财政资金进行全方位监督
县级审计机关由于受编制、就业层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而且接受专业学习培训不足,参与重大审计项目的机会较少,与上级审计人员相比,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存在审计能力不足、审计手段单一的问题。
(三)审计难与审计处理难并存
财政同级审中,受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影响较大,审计工作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对审计中发现的违反财经法规问题,一般以经济处罚为主,不能严格按规定对责任人员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不能足够重视,不能从根源上遏制违法违纪行为,屡审屡犯的现象严重。
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
我省对省直管县财政决算审计,采用了由省审计厅财政审计中心组织领导,以各市级审计局为基础组成联合审计组,对省直管县财政决算进行交叉审计的组织方式。这种审计组织方式,解决了基层审计机关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升了县级财政审计层次,提高了审计质量,有效加强了财政审计监督。
(一)审计层次高
由省厅组织的审计组,级别高,地位超脱,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保证,地方政府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审计力度加大,审计质量显著提高。
(二)审计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配,形成更强大的战斗力
省、市级审计人员业务精湛、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基层审计人员对县级财政情况比较熟悉,也特别珍惜这种学习煅练的机会。通过审计人员上下结合,可以形成合力,既有利于审计任务的高效完成,又为基层审计机关培训锻炼了财政审计人才。
(三)审计处理力度大,对违法违纪行为处理相对到位
审计厅对直管县派出审计组,受地方行政干预程度小,对违法违纪问题处理能够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对问题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责任,提高了审计的威信。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省审计厅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审计组织方式,也存在着各审计组之间协调沟通不足,审计质量高低有别。存在着依然重于财经法纪审计,而对于财政宏观管理政策方面审计内容较少的问题。
三、新形势下应进一步改进审计项目组织方式,研究财政审计立体化模式,全面提升省管县财政审计水平
我在参加省审计厅组织的省直管县财政决算审计时,已经有了立体审计的初步感觉,在参加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和全国社保资金审计工作和学习中,体会到立体审计应该是审计的发展方向。
立体审计组织方式的设想是:组织专门班子,形成财政审计研究、分析、指挥中心,统一审计规划,统一协调指挥调度各审计组工作。由省市县各级审计机关人员共同组成审计小组,按照统一审计目标、统一审计重点、统一审计思路、统一审计方法进行审计,上下互动、分工合作。
立体审计,对于充分整合审计资源,实行上下联动,提高审计质量是一种很好的组织方式。而各县财政财务软件的普遍使用和计算机审计水平的提高为立体审计提供了可能。
依托财政部门的“县级版”等数据系统和互联网信息系统,利用AO审计软件,建立起财政资金计算机审计的数据通道。建立实时提取省直管县财政信息资料的机制,集中统一组织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机审计系统,形成省、市、县三级信息共享,为审计人员提供信息传递、搜索、反馈以及处理有利的条件,有效地推动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实施。
由审计专家组,对财政审计进行研究,提高审计站位。按照“大财政”审计理念,财政审计工作应从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重点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到逐步增加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内容,合理评价财政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同时研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揭示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正确评价财政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公共财政管理制度建设。
【关键字】财政审计大格局;审计方法;审计整改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概述
1.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涵
财政审计大格局提出的依据是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理论,是在对原有的审计项目进行拓宽的基础上依法进行的权力约束和监督。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提出,不仅满足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更加符合全国审计工作的实际发展情况。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以维护财政安全为目标,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纽带,以揭示和防范财政分纤维着力点,统筹整合各类审计资源,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全面整合审计信息,形成目标统一、内容衔接、层次清晰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
2.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特点
同传统的财政审计相比,财政审计大格局在实践中有着更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组织的协调性上,财政大格局的组织协调形式更加统一,也就是有着统一的方案和组织实施形式,同时在培训和进点上也实现了统一。还有就是财政审计大格局有效地避免了跨年度报告现象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审计的时效性。此外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在审计的“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有效的实现了在审计上的资源优化配置。与此同时财政审计大格局有着更加明确的年度目标,将一切工作都安排到围绕“两个报告”的年度审计工作中去,在“两个报告”的要求下不断开展财政审计工作,探索财政审计和专项审计的高效结合,为加快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审计模式奠定基础。最后财政审计大格局有着更加集中的审计范围和更加明显的整体性特征。大格局下审计工作在明确财政审计目标的基础上,将审计范围集中到了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方面,在增加了各个审计项目之间联系的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他们同总体审计目标之间的紧密度。
3.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意义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既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又能深化财政审计工作,是对审计工作五年规划的坚定贯彻和落实,也是解决当前财政审计资源分散和力度缺失等问题的重要措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对促进我国财政审计体系的健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也大力推进了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以及为实现财政安全和提高财政绩效水平都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通过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实现财政审计工作的统一和整体性,有利于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到审计监督的范围中,保证了统筹安排部门预算和民生资金,以及政府扩大内需资金等各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的合理合法,更加快了高效统一的工作体系的建立,更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审计监督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
二、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措施
1.树立财政审计新理念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首先就需要树立审计工作的新理念,做好财政审计职能的发挥。新形式下提出的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其目标是要提高政府财政收支和相关财政活动的管理水平以及绩效水平,因此关注的不仅是预算以内的资金,还要对没有纳入到预算管理中的资金进行审计。要转变原有的审计工作思路,要站到国家审计的高度上开展工作,把财政审计工作同其他的审计工作进行融合,加快联网审计的发展进程,同时还要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及时发现财政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对重大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的查处,必须要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使用和优化配置。
2.健全财政审计法制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还需要对财政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在我国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因此啊哦做好财政审计工作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做后盾。但是当前财政工作无论在政策的实施还是管理的法律依据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失,即便是已经存在的法规大都也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求,因此财政审计工作在实际运行中经常会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因此就需要更加重视对财政审计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做好法律保障。
3.创新财政审计方法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也需要通过科学的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对财政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不同于传统的审计工作,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根据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组织方式,既可以使用“大兵团作战”的工作形式,在对组织和方案进行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对审计自愿的集中调配,特别适用于审计任务繁重而且时间短的综合性审计项目。也可以采用“分兵作战”的方式,也就是在明确审计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审计专业的不同进行科学的分工合作,在最后实现对审计成果的共同分享。这种方式针对的是汉高领域广泛且审计次数较多的审计项目。最后还有一种审计方法就是“独立作战”,这种审计方法适合那些审计任务相对简单的项目,同时也能用于对政府的阶段性中心服务工作进行审计的实践中。
4.加强财政审计整改
要做好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构建工作,最后还需要加强对财政审计的整改力度,促进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健全。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进程中,必须要坚持谁审计谁负责的原则,重视对审计整改情况的后续检查工作,重点是要检查审计单位在制定审计结果和处理审计事项等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健全审计整改的问责机制,对于那些审计整改效率不高工作不力的要采取相应的追责问询处理。要在依靠人大和政府资源的基础上,保障通报制度的畅通无阻。要将财政审计整改的具体情况进行定期的分类整理,加大对整改单位的施压力度,要从根本上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更好地维护财政的安全和优化配资。
参考文献:
[1] 杨凡.关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考[J]. 财会研究,2012.
[2] 张江文.新形势下财政审计大格局相关问题刍议[J].时代金融2014.
[3]雷爱华.新形势下加强财政审计的几点建议[J].审计与理财2014.
一、当前财政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首先,基于公共财政的整体性,财政审计应关注财政资金的筹集、分配等多个环节,注重将政府性资金全部纳入审计工作,但受财政管理体制及审计资源的制约,使得当前的审计工作呈现出覆盖范围较低、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难以有效深入到财政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不能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其次,从财政决算及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来看,二者存在年度上的差异,使得跨年度的审计工作报告不能有效反映当下的经济变化,不能为政府的宏观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第三,财政审计涉及到的专业、部门众多,如社保、财政、税收等等,存在一单位被多次审计的问题,这不但降低了审计的效率,也不利于审计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利于审计工作高质量开展。
二、基于公共财政改革的财政审计发展思路
1.整合财政审计计划
在当前的财政审计工作中,应结合财政管理现状及政府中心工作,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的财政审计目标及计划,这对于财政审计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具体操作中,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应当积极参考国家重大经济决策、政府工作重点及财政工作重心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整体,有效联系起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等各个环节,通过这种方式,有效避免财政审计各项目之间的各自为战现象,做到工作开展的严密性和有效性。
2.整合财政审计力量和审计方式
公共财政改革的大背景下,具体财政审计工作的开展,应当从项目的特点出发,结合其实际发展情况,配备各专业部门的审计人员,有效发挥其在各个项目领域的特长,逐渐形成“打破界限、协同作战”的模式,促进审计工作开展的高效性。此外,应当对审计、审计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的选择,必要的情况下,可在财政审计工作中结合运用多种审计手段,进而集中反映一些普遍的、宏观的问题,经过有效地探讨求证,提出针对性的的审计建议,以此来推动和促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相关经济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3.整合财政审计成果
现阶段的财政审计工作中,为了达到对审计成果的有效整合,应当从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绩效水平等多方面来进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审计资料共享,有效避免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促进财政审计工作高质量和高效率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成熟的审计成果共享平台,通过这一方式,来综合反映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被审计部门及项目的具体发展情况,提出对策建议。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前提下,应当进一步对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进行研究改进,进而力求将审计评价、发现的问题及原因等分析清楚,然后经过专业的研讨给出整改和处理的措施,注重将此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发挥财政审计工作的功能及优势,促进我国财政及经济的良性发展。
4.加快财政审计信息数据库及管理平台的建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的高科技技术及设备已经实现了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在公共财政改革的大趋势下,应当积极推进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主的网络审计系统,借助计算机审计方式及大项目管理模式,实现对相关项目的总体分析、分散核实等,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手段,积极借助大型数据库管理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完善后续的数据统计及分析,以此来提升审计质量,促进公共财政体系的发展。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是新时期财政工作的重点,为了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应当不断拓展和深化财政审计工作,力求实现财政审计的创新,实现对整个工作过程的科学管理,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存在的问题等及时进行披露,推动财政改革,维护财政安全,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财政环境。
关键词:财政体制 改革 财政审计
县级审计机关自1995年以来,每年对县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既是一项常规性工作,更是县级审计机关的重头戏,对发挥审计监督、促进财政制度改革、规范财政资金管理起到积极作用。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县级预算执行审计如何确定审计重点,如何实施审计,将成为审计机关今后研究的重点。
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以来,我国主要推进了以下财政改革:
一是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改革的核心是要求各部门在编报预算时将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等所有政府性财力全部编入预算,保证预算的完整性。
二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单一账户体系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建立了有利于对财政资金实行全程监督、追求高效运作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三是“收支两条线”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收费和罚没收入等,不再与本单位支出、福利待遇挂钩,进行预算统筹,对执收单位的支出通过预算进行规范性安排。
四是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在部门预算中增加政府采购内容,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服务商),具有公开性、公平性、竞争性。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防止和治理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2009年起,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简化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中央对地方的财力补助,不指定用途,地方可自主安排支出;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服务于中央的特定政策目标,地方政府应当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
六是政府收支分类改革。2007年,我国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使预算收支的分类和科目体系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进一步推动了公共财政框架的基础性制度建设。
七是绩效管理改革。新修订的《预算法》要求,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
八是政府财政信息系统改革和预算公开工作加快推进。财政部门积极推进“金财工程”,改革目的是提高政府收支管理水平,有助于改进规范政府经济活动,从而显著提高公共财政运行绩效。
“公共财政”为目标的财政转型改革,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如:预算管理制度不规范、不透明,不适应国家治理要求;中央和地方事权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利于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因此推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是一项系统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审计机关今后需面临和解决的难题。
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下县级财政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审计观念、思路还未转变。围绕财政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构建,新的名词、新的做法层出不穷,而县级财政审计人员的构成则变化不大。大多数财政审计人员受限于传统审计思维,局限于查问题、查违纪,很难从财政体制改革、制度创新、财政资金支出效益上发现更深层次问题,并从宏观管理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
二是审计内容不全面、覆盖面不够。在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仍停留在检查核实财政收入真实合法性为主要审计目标上,对财政支出效益情况审查较少;在审计内容上,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债务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不够关注,对财政体制改革息息相关的部门预算编制审计、国库集中支付审计、转移支付审计等也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是审计技术手段过于落后。县级审计机关由于受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弱、财政审计理念滞后等瓶颈因素影响。电脑硬件配置不符合要求,不能实现超大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和运用;对审计软件仅局限于应用而对软件开发等知识了解较少,如果审计软件不对应则无法实现计算机审计的状况。
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下县级预算执行审计的着力点
为适应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升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服务“两个报告”的水平,不断深化预算预算审计内容,县级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围绕部门预算改革,突出部门预算审计。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的法制性和约束性,重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查预算编制是否真实、合法、完整、科学,是否按规定及时向所属单位批复预算;二是审查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按照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三是审查是否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加强支出控制;四是审查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单位,是否依法征收预算收入;五是检查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是否完整,预算执行是否科学,采购程序是否合规。
二是围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突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运行情况审计。对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情况的审计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检查财政部门是否建立健全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并推广实施到位,是否将所有预算单位均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二是检查是否及时汇总与分类核算本地区各项收入,是否根据年度财政预算、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合理调度资金;三是检查其是否根据财政库款情况,认真审批部门单位报送的月度用款计划,审查各部门是否按预算申拨款项;四是检查财政部门是否严格审批、管理和监督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五是检查办理的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业务监督是否严格;六是检查是否搞好本区域财政国库支付业务的培训、指导和监督;七是检查是否按照政府收支分类和会计核算要求,建立收支明细账,反映财政收支和结余情况。
三是围绕政府采购改革,突出政府采购审计。随着财政支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政府采购支出和采购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审计在监督政府采购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审查采购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是否分设;二是审查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完整、规范,采购预算是否严格执行;三是审查列入政府采购程序的项目是否按规定办理集中采购,审查采购档案是否建立、内容是否齐全;四是审查采购资金支付的合法性,采购资金支付方式是否符合规定,支付是否符合采购预算、采购计划、采购合同的要求;五是审查采购绩效情况。分析实际采购占采购预算的比例,是否促进了采购目标实现及采购资金效益发挥。
四是围绕转移支付改革,加强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县级审计机关在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中应重点把握以下方面:一是审查转移支付资金总体情况。分析政府财力中转移支付资金的总体规模、结构,评价转移支付资金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审查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管理情况。检查转移支付资金是否按照《预算法》规定编入年初预算,是否将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分解细化至部门和下级财政,有无脱离人大监管的问题;三是审查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拨付情况。重点检查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不及时、挤占挪用、虚假申报、重复申报等问题;四是审查转移支付资金效益发挥情况。通过延伸抽查部门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价。
五是围绕财政绩效改革,强化绩效审计。财政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是对财政支出经济性,即对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是否做到了节约情况进行审查;二是对财政支出效率性,即财政管理是否有效、各种公共资源是否充分利用进行审查。三是对财政支出效果性,即公共财政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审查,揭示公共财政目标预期是否达到、政策目标是否实现、公共财政投入与产出的目标是否一致的问题。
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下创新县级预算执行审计思路
一是明确财政审计目标,构建财政审计一盘棋思路。根据建立财政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目标要求,把审计监督贯穿预算的全过程,一是结合历年审计项目中发现的体制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认真研究分析与财政管理的关联性,确定财政审计的重点,作为编制财政审计工作方案的依据。二是加强全年对预算执行的跟踪调度。年度预算批复后应及时获得有关资料,并关注年内预算调整和追加预算情况。
强化政府的公共责任是推动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关键。政府责任监督是政府责任机制的组成部分。政府审计是政府责任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宪法的规定,建立的和不断完善的我国政府审计制度,在维护和监督公共财政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法定性和权威性。
一、公共财政的责任与公共财政审计
财政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是一种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它有其本身固有的缺陷;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活动行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为政府对公共活动的介入和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
财政作为政府行使职能和进行社会公共活动的一种财力保障,代表国家支配和管理公共经济资源。在此过程中,国家的经济责任也转移到财政部门的预算行为和公共资金的分配使用;在现行体制下,财政活动主要应定位于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建立相应的公共财政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不断规范用财财政行为,维护国家公共资源的合理和有效使用。
财政部门和政府其他的预算执行部门,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执行着国家的各项财政收支计划,其对公共资源行政作为的有效性,直接体现了政府的公共经济责任的履行。由此而言,公共财政的执行部门,不仅需要按照政府的公共职能使用财政资金,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且,还有责任对公共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社会公共资源是有限的,有限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增加公共的益,这就产生了外部的评价问题。公共财政的支出,责任在于效率和效益,其根据就在这里。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强公共财政的责任行为,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是公共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为国家公共财政的体制发展,提供更加明确的导向,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的框架,是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财政改革的重点应转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公共物品的投资建设,完善财政管理制度的职能。使财政行为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增强社会公共有效供给,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财政的社会公共属性将更加明确。
公共财政的改革和发展,也给公共财政的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财政审计是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对政府财政及其他预算执行部门分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履行公共经济责任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和报告的独立控制活动,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相联系的一种财政审计形式。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公共财政的改革和发展,正促使审计机关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调整审计理念,关注体制变化,从宏观的、全局的、辩证的、跨专业的角度,去研究和思考公共财政审计的发展问题。根据政府财政的工作重点和资金流向,更加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更加关注财政公共资金的使用与绩效,更加顾及社会发展目标和民生的公共利益,即财政审计需要树立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工作理念。
二、关于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实践与讨论
关注科学发展,关注公共财政的走向,审计机关应重视对财政审计一体化的认识和目标把握。财政审计一体化在一般意义上可理解为:集中配置审计资源,对公共财政资金从收入组织、预算编制、拨付执行、管理使用等过程环节的审计;对公共财政资金的运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并对其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最终以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的形式反映审计成果,影响和提供对政府公共财政行为的决策评价。
财政审计一体化与传统的财政审计相比,在认识上更为深入,定位上更为灵活,组织上应更为周密。
首先认识上,传统的财政审计是针对本级财政(或者说对财政部门)的年度预算收支审计,侧重于预算审查、数据核审、批复程序、内部控制等环节的审查;而财政审计一体化更关注年度预算执行的一个系统性,从预算的编制、收入的组织,资金的拨付,预算的执行,使用的绩效加以检查和评价,沿着财政资金的走向进行重点沿伸和审计,因此,对公共财政资金运行一体化的认识和评价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其次,在定位上,传统财政审计的目标定位,主要侧重于收入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取向目标,更应注重公共财政支出的合规性和效益性;在资金的界定上,不仅要看财政预算资金,而且应该关注其他非税性资金和国有资产的运行;在审计项目上,不仅要看本级预算执行,而且应该关注财政性投资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主要预算部门预算执行的情况。在一个大的公共财政资金和资产运行框架内,来审视本地区财政综合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存在的问题,反映和揭示宏观层面的情况,结合党委政府科学执政的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来提升审计的运用成果。
其三,在组织上,财政审计一体化是审计机关在现有的审计对象、人员配备、装备手段、审计组织程度条件下,对审计资源的一种整合和配置,以求在规定的时期内,能最大效能地实现审计目标,提升审计成果。这种资源整合,不仅有审计对象的配置,还有审计力量的配置,包括社会审计力量、内部审计力量的配合。在审计对象、审计力量、审计信息、审计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审计一体化的价值取向十分清晰,审计职能的履行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针对性,这对审计组织者来讲,是一种考验,需要一种宏观的跨学科的驾驭意识,以便能生产出更好的“审计产品”。
有学者提出:“国家审计的产品就是审计信息”,这个观点十分形象和恰当,如果审计最终产品-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最终只是会计数据的确认和罗列,而不能经常地适时地从财政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提示分析,为党委政府的科学执政的领导和公共财政的分配导向,提供有益的审计评价和监督,审计的公共性监督和评价的职能必将弱化。
近几年来,在浙江省审计厅和杭州市审计局的领导下,杭州市下城区审计局在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方面作了如下的审计实践:
实践A: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以促进预算管理的规范性,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性为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树立为党委政府决策管理和人大常委会财经监督服务,推进公共财政审计制度的深入。连续三年来,审计机关对本地区财政预算执行进行客观反映和提示问题的同时,对预算执行中16项重要事项提出审计建议,引起了党委、人大、政府的高度重视,财政部门和有关政府部门有效执行审计意见,落实审计结论,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随之形成一批政策性的规定,极大的丰富了财政审计的内涵,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的转化。
实践B:区审计机关连续二年推行了六个预算执行部门的决算审计,围绕预算执行,从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严肃性、预算收支的合规性进行检查,拓宽和增强了区级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使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工作,从预算编制的源头和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统一起来,为人大常委会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提供了审计依据。
实践C: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结合部门决算、财政绩效、专项资金、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关联问题,拓展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内容,探索对财政重要的专项资金的跟踪监督,在本地区已建立了对工业技改、商贸发展、农业开发、科技进步、外贸支助等五项政府贴息资金的年度定期审计制度,开始形成主管部门立项、财政部门分配、审计部门监督的工作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了财政资金使用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性。
实践D:根据近年来,财政公共性建设投入增多的特点,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我区落实和建立国家建设投资项目的审计制度,推进国家建设项目的必审制,审计机关全面介入国家建设投资的审计监督,并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控制流程,二年半来,先后实施投资审计项目202个,核减和节约财政性建设投资5584万,为提高财政投资的绩效,筑起一条新的监督防线。
实践E:按照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资金、国有资产一体化运营的特点,在财政审计一体化中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关注,二年来,审计机关组织了对八个部门(街镇)的国有资产资金审计,取得巨大的监督成效。为政府掌握本地区重要的公共资源、国有资金、土地存量、公有房产、或有债务提供了审计依据,使公共财政在资金和资产二种形态上的资源配置基础更加清晰,为党委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统一调控和运营奠定了决策基础。
浙江审计厅根据全省的审计实践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公共财政审计体制发展的趋势,对财政审计一体化已经作出新的定位,提出:财政审计一体化,除有关原有财政审计内容为基础外,还应包括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的审计、其它财政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上级审计机关对财政审计一体化范围和内容的涵盖,结合审计的实践来认识,我们认为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带来很大的启示,是一个切合实际的导向,值得引起我们在工作中深入研究和思考。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科学发展理念的更新,标志着我们正步入构建公共财政建设新框架的阶段,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也必然会激发审计环境和审计观念的全方位变革。在审计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关键,要靠审计工作理念的转变,审计监督职能的调整,并善于把握工作的取舍,以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财政审计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更好地把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内涵。
三、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对策思考
实现财政审计一体化,要树立财政审计“一盘棋”的观念,充分发挥审计各专业部门的优势,形成合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使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大于分兵出击,最终为社会公众和党委政府提供更加丰富的审计产品,使审计的成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利用。
(一)重视审前计划提高组织管理
审计一体化可以看作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广点多,需要加强审计项目立项和审计计划编制的思考,做好审前调查方案的形成,按照财政资金的走向和资金运动的规律,确定本地区的计划目标。审计一体化工作,既是一个系统,就具备一定的网络和层次,具备一定的时段和对应。审计的组织需要跨越时空和项目的单一观察,从年度审计的重点和关注的倾向性问题,进行串联和分析,分而不乱,合而为一,以提高年度财政审计项目的组织化程度。财政审计一体化,对审计机关内部来讲,首先要做到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一体化,提高项目指挥协调、项目质量控制、项目问题综合、项目成果提炼的一体化。
(二)综合审计内容做到“六个结合”
审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有着自己的特性和优势,在财政审计一体化的目标下,各专业审计都承担着为终极目标提供服务的责任。局部项目与整体工作目标是一个统一体,局部的问题不能局部看,应连贯看,综合看。从中得出公共财政资金运行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加强各单项审计项目的综合性、宏观性。
因此,在财政审计一体化中,应努力做到“六个结合”:(1)加强专业审计目标与财政审计目标的结合;(2)加强一般部门单位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3)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绩效审计的结合;(4)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的结合;(5)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审计的结合;(6)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与财政审计的结合。
(三)整合信息资源构筑信息平台
我们说,从本质上讲,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可以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财政收支体现了政府与其它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实施,使这种“分配活动”和“利益关系”在一个新的统一体方面得到观察和思考。比如说一笔“财政专项资金”在预算执行审查中,观察的要点是程序和合规。但在审计一体化的组织中,将沿着资金的流向,一直跟踪到受益单位(企业)使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得到的信息又反馈出该项财政支出的绩效性和必要性。
因此,在财政审计一体化条件下,各类审计资源的整合尤为必要。这既包括审计机关内部的审计资源整合,也包括外部的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的整合。这些纵横交错的审计信息,同置于一个公共的审计信息平台,通过各审计组信息的共享,使财政审计信息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客观上,审计信息的一体化,信息的完备性,传导的流畅性,在财政审计一体化的项目管理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特别在审计计算机管理系统(OA)和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AO)条件下,使信息的搜索、传递、处理和反馈机制成为可能,审计信息的共享机制,将有助于财政审计一体化项目的有效推行。
(四)确定终极目标提高审计成效
推行审计一体化,其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不断深化财政审计的内涵,提升财政审计的质量,综合反映财政经济的情况和问题,形成具有价值的“两个报告”,为政府公共财政的发展提供评价,为人大常委员会审议财政的预算执行提供依据,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的利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计机关年度财政预算执行的审计报告,要求立意高、力度强、容量大,具备全局性和宏观性,这是审计机关审计成果反映的最重要的载体,需要认真的把握。
由于财政审计一体化带来审计项目的多样化,也带来审计目标的多元化,在年度审计任务执行中,各审计组应按财政资金运动的不同环节,财政资金使用的不同成效,对审计项目提出不同的评价,提供分项的审计报告。客观上来讲,审计的信息或审计成果是丰沛的,但同时,对“两个报告”的综合整理难度也在相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