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9-26 17:29: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第1篇

1.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效能的前提

在备课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大纲、教材、学生、教法等基本的教学资源,要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预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预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要重点考虑如何组织和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实施课堂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通过什么方式揭示学生要探究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应采用何种学习方式、运用什么教学手段等,把对大纲、教材及学生的分析和研究转化为教学策略。

2.有效的课堂控制是提高教师课堂效能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方式,占据学生绝大部分宝贵的时间,挖掘课堂效能潜力应成为教师工作的重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2.1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学要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集体朗读、问题导读、讨论、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生物学概念及归纳总结的知识点,我经常采用学生集体诵读的方式,活跃课堂学习气氛,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一些生理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采用目标导学和问题导读。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我们还可以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设计有一定层次的导读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使全体同学都产生获取知识的愉悦感,使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在全方位、多层面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上,注重参与的质量和范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中。

2.3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避繁就简,条理清楚。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使一些深奥的、抽象的生理过程具体化。如我在上《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通过模拟动画演示,该抽象复杂的过程变得直观,让学生很快就理解接受。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学生也根本听不懂,呆坐在那里没有参与,教学效能自然就很低。

2.4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运用。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展开研究、讨论,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既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要让学生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根据不同课型、不同内容、不同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条件,可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着重于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着重于技能训练和行为形成的教学模式;着重于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着重于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着重于非理性主义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等等。在实际中,以课型研究为突破口,运用教学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构建全面提高课堂效能的新模式。

3.适宜的班级经营管理是教学效能提高的保障

3.1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名学生如果对某个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那么必定会对该教师所任教的科目花更多的时间,相对来说其效果也将会更好。相反,如果学生与某一教师的关系比较紧张,那么该科目学习的效果则相对较差。记得有一次,在课堂开始时我与学生起了冲突,结果这一节课不少学生都似学非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2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传统教学中,都是一味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总是极不放心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所学习的知识点。学生总是在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之下,消极、被动而又战战兢兢地接受教师所讲的东西。教师的无奈、担心和学生的消极、被动相结合,其结果可想而知。课堂环境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要精神饱满,表情愉快,态度和蔼,举止大方,板书规范、合理醒目,所引导的知识要科学等。要依据课堂不同阶段学生注意力的分配,精心设计缓与急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使教学节奏疏密相间,缓急交错,激流奋进。对于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可设计坡度性较强的问题和练习,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感兴趣、比较容易掌握的学习内容,趁热打铁,集中精力,迅速、科学地推进教学目标。在课堂气氛较热烈的状态下,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智能的火花,落实教学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及情感目标。在课堂气氛较舒缓、和谐的状态下应给学生以短暂的徐疏,使他们有吸纳、迁移、练习的时间。

第2篇

关键词: 平衡点 导入 案例 有效提问 评价

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撑起整个地球。”可见,只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支点,一切皆有可能。

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笔者也一直试图寻找一个正确的支点,笔者把它称为“教学天平”的“平衡点”。但实际教学中,我们离“平衡点”有多远?如何解决?需要我们共同的探讨和实践。笔者下面就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发现并抓住的四大“平衡点”,进行分析。

一、巧妙导入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乎每位教师都会对于课堂导入方式深思熟虑,总想探寻一个最巧妙的导入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太过于注重导入的方式,往往出现喧宾夺主的局面,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导入的内容上了,对教学的主体和关键却听得不知所云,这样本末倒置局面的造成,值得我们的每一位教育者反思。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1.导入方式注重启发性

能够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能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内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导入方式注重针对性

教师设计导入方式,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展开,切不可单纯为了一个新颖、精彩、吸引人眼球的导入,而脱离教学内容,生搬硬套上去。这样的导入,纯粹是暂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主体部分的衔接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3.导入方式注重科学性

导入作为课堂的第一幕,教师要注重导入语言的科学性,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意捏造,信口开河,而要让每字每句都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激发其对新内容的求知欲。

二、案例选择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在思想政治课中,案例教学是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普遍认为它能够在枯燥的政治教学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案例教学这种形式,却忽视所举案例是否与本节教材内容密切相关,是否能说明某一观点或原理,是否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切忌为了举例而举例,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1.案例选择的恰当性

穿插在教学中的案例,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是教师如果本末倒置,为了吸引学生,为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信口开河地随便讲一个案例,这样就不恰当了,起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效果了。

2.案例选择的渗透性

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案例是否与教材内容匹配,是否能够恰当说明教材的某一观点或原理,而且要注重是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能力,提高了觉悟。这个就是渗透性的关键。

3.案例选择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他科目,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所以,案例的选择,可以在贴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案例教学就一举两得了。

三、有效提问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在新课程理论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堂灌”,学生已经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他们和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实现了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

但是,课堂提问的层次和水平,还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比如说,教师的提问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教师提问多,学生回答少,根本没时间锻炼学生的思维。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抓住有效提问与课堂效果的平衡。

1.有效提问的相互性

在新课程理论下,提问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师可以依据教材设计有效的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并且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师生一起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教材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效提问的全面性

有效提问应该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应该根据问题的内容和难易程度,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简单的问题问基础薄弱的学生,复杂的问题问基础好的学生,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回答出来,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有效提问的针对性

有效提问,不论数量有多少,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抓住本质,有针对性,挖掘教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

4.有效提问的层次性

有效提问不能停留于浅层次,应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由浅到深。所以,在有效提问中,追问是必要的,教师从最简单的问题出发,逐层深入,一步步提高问题的梯度,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问题。

四、正确评价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所以,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倡导鼓励、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1.评价方式的整体性

整体性指评价的主体是整个班级,班级的每个成员通过各自的努力,使班级整体取得一定的地位,达到既定的目标。这样可让每个学生的努力都得到承认,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评价方式的合作性

合作性指评价的主体是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好小组的分工和合作,通过每个成员的努力,使得这个组得到肯定的评价,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

3.评价方式的个体性

个体性指由于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教师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独特的自我个性,树立学习的信心。

行文至此,但是文章题目提出的“课堂教学”离“平衡点”到底有多远,笔者还是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这本身是一个阶段,一个过程。笔者探讨的四个“平衡点”也只是单纯在现有的实践中体会、总结的,只能代表一种过去的状态。笔者在以后更长、更深入的教学实践中,将再体会,再修改,再补充,再完善……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研究.

第3篇

关键词 教育 改革 提高 兴趣 效能

中图分类号:G63 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7-0116-02

教师代表的是一个教育者生命姿势,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调控者。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说过,教师是通往天国的“引路人”,但并不代表“天国”。我们好多教师却总在扮演“天国”“知识的源头”“真理的化身”,所以“累”是教师的写照。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轻松学好而不留遗憾,让教师也感觉轻松、幸福呢?对于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见解。我粗浅地认为,应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推进“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化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入手。

一、转变观念,明确化学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

1.由单一的“经师”,向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的转变。在新的课程理念之下,知识的传授中同时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学生行为能否成功地塑造、课程能否有效执行,关键看教师是否具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方能在教育教学中合适自身的角色,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课程改革的目标设计最终落在人的培养,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发展。这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就有一个重要的变化:要求教师不仅为“经师”,更应为“人师”,不再仅仅“讲经说道”,还要做到以真正全面的育人。

2.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之间朋友般平等关系。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为实现课程日标,学习中设置了较多的探究与活动、调查L研究、观察与实验等实践性活动,要更好的实现这些活动的价值,以以往的教师权威式教学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的,为了体现教学民主,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教师们就必须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平等的朋友。为此,教师们大都会说:“我和你们没有任何差异,所以在活动中不要以为我是个老师,而是把我看作你们的朋友吧!”这话固然显示出教对“合作”的主动,但绝不要以为只要你这么一说,学生马上就把你当作同等之人,因为人们根深蒂固的对权威人士的依赖或敌对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改变的。所以,身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通过民主的行动和对学生的尊重获得信任之后,真正的合作才会开始。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爱因斯坦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爱好,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条件。爱好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课堂上要依据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利用化学实验、问题情景、视听媒体、小故事、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事例等创设教学情景。初三化学的第一堂课非常关键,我总是做“魔术”: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自然科学课程。我给学生展现一杯澄清的石灰水,引a学生说出“这是一杯清水”,随后让学生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会感到很奇怪,提出疑问:“牛奶也可以这样制造?”;接着继续吹,牛奶又变成了清水,问“为什么?”。紧接着又做一个“清水”变“红墨水”,又变“清水”。在这样的互动中,点燃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渴望和学习热情!

三、不失时机表扬学生,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可见表扬鼓励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教师多表扬和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使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愉悦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四、让成功感伴随在每一节化学课的学习中

亚洲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说过:“成功等于天天进步1%”。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成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成功的定义也就是:天天在各方面持续不断地进步一点点。一个人要有伟大的成就,必须天天有一些小成就,因为大成就是由小成就不断累积的结果。在每一节的化学课学习中,学生都会学到一些新的知识,也就是说新的知识天天都在累积,要明确让学生知道,今天我学了新知识,比昨天进步了。

我时常告诉学生“成功很简单――只要方法正确”。假如要在化学学习中取得成功,做到以下两点:1.会看、会做、会想(学会学习);2.会说和会写(合作L交流)。我们都知道人的潜力无穷无尽,而人的潜力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通过别人的表扬和鼓舞激励出来,当我熟悉到这一点后,课堂上一有机会就表扬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天天都在进步。

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记忆效果

第4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规律;小学生;外语教学;课堂效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47-01

一、小学外语课堂教学现状

从小学增设外语课程是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根据世界形势发展及国民素质提升需要而迈出的重要步伐。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下形成的以灌输为主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忽视小学生心理特点,背离教育规律和要求,越来越不适合新形势下的外语教学,成为阻碍小学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结合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教学活动的形式加以分析,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一)以教师为中心,实行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这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普遍接受的教学方式,但它却隐含着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内容偏于抽象知识。课堂上讲解英语音标、句型甚至语法等抽象知识。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差,接受和理解知识的难度大,学起来非常累,而且达不到效果,时间一长就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与信心。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纪律,学生自由空间小,压迫感强。

(四)外语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陈旧的教学手段必然降低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

二、利用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在学习中是很有效能的一个因素,它能够大大地促进学习。要有效地进行长期有意义的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学习动机是以学习的意向、愿望和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学习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动机从三个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一,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第二,学习动机还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最后,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越强的学生,其学习成绩越好。

(二)适当激励满足学生自我价值肯定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外语学习的长效性。

老师应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教法,把外语课与活动课相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外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适当的竞争性游戏,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采取加减分数、抢得红五星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这类活动还能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情感教育,遵循“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开展教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学观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纯粹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决定如何学习。

著名外语教育理论家章兼中在《外语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教学过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学生是外语学习主人翁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耳听、眼看、动脑、动手的学习活动,掌握自辨、自治、自理、自学能力,知识技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智力、情感,从而使学生达到德、智、体、美、劳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了解小学生注意力特点,合理安排外语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

从学生的生理发展看,年龄决定其注意力稳定期的长短以及精力旺盛期的久暂。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稳定性差,很容易分散。

作为教育部门的领导及老师,必须做好每天课时数的安排,考虑到每节课授课内容的多少及难易程度。一般来说,每节课的前半部分时间,学生的注意力要集中一些,理解力要强一些,后半部分时间精力会分散一些。因此,教师应抓好前半部分时间这个“黄金阶段”,按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不要让学生到后半节课的“疲劳时间”去处理难点问题。

三、结语

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根据教学规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在保证外语学习的长效性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为中小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第5篇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会发现总有一些学生不会提问。自上学期以来,我对我校(我校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大都是全市中学的中下等,这些学生在中学、小学长期处在不受重视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六年级600名学生的调查表明,课后能向老师提问的占15%,课堂上向老师提问的占6%,而课上敢于当面指出老师讲的错误的不足2%。

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把教学内容全都理解,没有任何疑难问题可问了吗?回答是否定的。青少年思维活跃,他们头脑中弄不懂的问题很多。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向老师质疑呢?据了解,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胆小、紧张,害怕提不好而受到责备或被同学取笑;二是不善于提问,只是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不善于思索和怀疑,因而也就感到无问题和无疑问;三是学生受知识、年龄的限制,难以把握知识要点,难以生疑;四是有的老师不鼓励不支持学生质疑。出于狭隘的师道尊严,有的老师怕被学生问住,没有面子,久而久之,不仅限制了学生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对此,教师应采取措施,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做到敢问、想问、会问、好问。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消除障碍,使学生敢问

在课堂中,教师的师道尊严和拘束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有问题不敢提的重要原因。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因为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具体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问题在老师看来比较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样课堂气氛会空前浓厚,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的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最后,注重教改,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题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是应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

二、创设情境,提供机会,使学生想问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否则就会被硬拉会来,甚至遭到教师的训斥。从而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惟书本、惟老师、惟教材的心态,不敢也不愿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敢对教材提出异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识水平,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一定的材料,独立地思考存在什么问题。教师不应该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置学生于“愤”、“悱”状态,即把问题的难度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再利用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思考,增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并通过讨论不断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对学生的提问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三、精心组织,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敢问、想问,还应该会问。首先,要做好示范,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将新内容与旧知识相联系比较,经过深入思考,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出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等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又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让学生体会到,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其次,要教会学生会说。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要扶一把,送一程,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认真观察,善比较,有创见。再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提问方法,如:(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3)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5)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等。

四、强化要求,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

教学中,学生敢问、想问、会问,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学生能主动地将产生的疑问用语言正确地表达出来,不但能够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且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呢?我曾尝试过以下做法,第一,要求学生将课内和课后产生的问题标记在书上或写在本子上,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逐个辅导解决,而有共性的问题则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解决。第二,要求学生将课内产生而来不及提的问题,下课后能立即向老师提出,老师及时进行讲解,不要把问题积累下来。第三,针对平时问问题较少的同学,我采取“反问”方式定期向其提问来培养其问题意识。同时,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评比等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从小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开发创造潜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这是思想政治教学的真谛和终极目标,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益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现代教学基本技能.

[2]科学出版社.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

第6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32-03

1 前言

PPT用于教学有20余年的时间了,直至今日有关研究一直不断,成果颇丰。截至2015年初,在某著名学术搜索中,以“多媒体教学优势”为搜索关键字进行搜索,搜索到

102 000条相关文献;以“多媒体优势”为题目进行搜索,搜索到146 000条相关文献。在中国知网中,以“多媒体教学优势”为搜索关键字进行搜索,搜索到161条相关文献;以“多媒体优势”为题目进行搜索,搜索到128条相关文献[1]。所有的文献都是对多媒体教学优势的总结,内容涉及各个科目。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已经大量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教师正在探索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探索的同时,多媒体对教学产生的影响,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

在Google学术搜索中,以“多媒体节约时间”为搜索关键字,搜索结果为5290条;以“多媒体节约教学时间”为搜索关键字,搜索结果为2790条;以“多媒体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为搜索关键字,搜索结果为1480条。由此,说明对于多媒体技术能够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的问题,受到很大范围的关注。

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能够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文字性叙述的阶段[2-5],很少有学者用数字或者客观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几乎没有用量的形式来说明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效率关系的研究成果。

上述情况,不能不说是当前相关研究的一种缺失,因此非常有必要用客观的方式对“用PPT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这一结论进行验证[6]。

2 研究设计

“课堂效率”的界定 效率一词源于物理学,但被各行各业引申出多种含义。在教育研究领域,虽然在大量文章中都出现过“课堂效率”或与之相类似的词汇,但对其进行深入讨论的并不多。由于研究需要对“效率”“时间”等进行计算,得到具体的数据,因此仅从定性的角度泛泛地探讨其含义是不够的。为此,首先引入节约时间的概念,即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教育装备完成教学工作的时间差。节约意味着花费时间的减少。

如以黑板教学为基准,用PPT教学所节约的时间te为:

te=tB-tp

其中,tB为使用黑板完成教学的时间,tP为使用PPT完成教学的时间。

有了节约的时间,便可以进一步得到“提高的效率”,即以黑板教学为基准,用PPT教学所提高的教学效率为:

研究的总体设计 本研究的总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由课程分析及分类、演测课堂的设计与观察、真实课堂的观察和演测、数据分析和处理几部分组成。

1)课程分类。虽然都是在教学中使用文字,但是各种情况仍然有很大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论。本研究将其做了多种维度的划分。

①按文本长度划分为“很少的文字(简洁的提纲)”“适中文字”和“较多文字”;

②按文本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了解文本(浏览观看)”“学习讲解文本”“记忆文本”“抄写文本(如一些简短的定义或文字)”“试题文本和答题过程文本”和“小结文本”等;

③按文本内容的复杂程度划分为“单纯文本”“表格类文本”和“多种类字符文本(含部分数字、字母、符号等)”。

2)实验课堂的演测。演测法是研究教育装备效能的一种有效方法[7]。研究中针对课程分类,设计一组典型课程,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分别用PPT和黑板对内容相同的课程进行演测,以得到结果。

3)真实课堂的观察和演测。分别选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语文和数学的视频课程(用PPT的)直接进行数据分析,并对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一致的情况下用黑板进行演测,得到对比结果。选取的视频课程均为各省市优质的视频课程或者省级、国家级的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等。

4)数据分析和处理。对各演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用统计处理的方法分析使用PPT教学和使用黑板教学的差异情况,最终给出问题“PPT是否能够提高纯文字类教学的课堂效率”的研究答案。

数据采集的基本规则 由于没有寻找到能够满足研究所需要的图像自动识别技术,采取人工观测教学视频、人工采集数据的方法,即人工将课堂上符合观察要求的时间段的时刻记录下来,通常是边观看边记录。记录原则:教师利用PPT进行授课时,在播放文字类教学内容的开始,对视频进行暂停处理,记录开始时刻,然后继续播放,到播放文字类教学内容结束时,对视频再次进行暂停处理,记录结束时刻,此刻人工数出该时间段PPT展示或板书的总字数并记录。如果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观看不够清楚,可以回放视频,重新进行时间段的记录。

为了保证数据采集的一致性,对样本采集的规则做了规定。语文样本对象的表现形式有文字、数字、标点符号,字数统计时,每一个文字作为一个单位,计入总数;每一个数字按照数字表示的含义,计入总数;标点符号不作为计数单位,不计入总数。数学样本对象构成比较复杂,表现形式有文字、数字、数学符号、数学单位、标点符号。在进行字数统计时,与语文学科相同的部分,按照语文学科的记录方式计入总数;其余的部分,完整的数学符号、数学单位分别作为一个计数单位计入总数。数学样本计数规则示例见表1。

数据的误差控制 由于采用了人工方法对视频数据进行提取,势必存在人为因素引起的各种误差。为了避免这些误差对研究结论造成影响,有必要对提取的数据进行误差控制,保证其在一定的范围内。具体做法如下。

1)对数据提取人员做培训,达到可以熟练操作有关设备以及采集数据的水平。

2)针对同一视频资料,分别由两名数据提取人员独立开展提取数据;若两者的数据相差20%以上,便对该数据进行重点审核,查找误差原因,再次提取该数据,直到误差小于20%。

3)对各组数据进行平均,获得最终数据。

3 使用PPT教学与提高纯文字类课堂教学效率的分析

每字用时的统计 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和数学学科实际教学时的每字用时进行统计。使用PPT和黑板教学,每字用时分别见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表3所示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无论是PPT教学还是板书授课,数学学科的每字用时均小于语文学科的每字用时;

2)学科相同的情况下,小学教学每字用时较初中和高中长,初中和高中的时间更为接近,且时间短;

3)单纯从文本展示的角度来看,用PPT进行授课,每字用时均小于板书每字用时。用PPT为媒介代替黑板进行文字展示,展示的字数越多,可以节约的课堂时间就越多,能够提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提高课堂效率的分析

1)使用PPT教学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实验数据表明,使用PPT教学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由于授课内容的不同,其提高的效率多少也不同,因此很难给出一个精确值。将所有研究样本的数据综合在一起,得到平均的课堂效率提高值为3.84%。

这个数字仅是一个笼统的数值,与参与平均的样本有密切关系,不能作为一个精确的量化结论。但是,这个数字说明课堂效率确实提高了。

2)使用PPT教学所节省的时间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上文结论表明使用PPT教学所节省的时间与展示文字的数量以及学科性质、学习内容、教学风格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对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①文字数量很少的课堂,使用PPT教学所节省的时间不明显。如在低年级段的教学和文科类的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以传授陈述性知识为主,每节课板书的字数非常少,因此使用PPT所能节省的时间也不多。如观察视频记录中的一节小学语文课,整堂课所展示的文字仅仅为11个字!教师板书时间不到20秒。20秒对40分钟的课堂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使用PPT教?W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不明显。

②出现“记忆文本”和“抄写文本”时,使用PPT教学所节省的时间不明显。如果课堂上出现了“记忆文本”和“抄写文本”等,那么完成教学所需的时间大多是由学生所决定的。在此情况下,无论用PPT还是用黑板,教师都要等“最慢”的学生完成任务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③大量“了解文本(浏览观看)”情况下,使用PPT教学可以明显节省课堂时间。此种情况大多出现在文科课程中,在教学中有大量的浏览文本出现。在使用黑板教学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是口头朗读一遍,不会往黑板上书写;如果一定要书写到黑板上,必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使用PPT教学,这些文字内容便投影在幕布上,教师再朗读一遍,学生边听边看,学习效果要好于只听不看。

④需要回顾和反复时,使用PPT教学可以明显节省课堂时间。在用PPT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随时调整翻页,对于重点内容,可以在课程讲解结束后返回前面的页面进行强调说明,也可以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操作起来也是非常快速方便。用黑板教学时,相关内容有可能被擦掉,若需要回顾这些内容,则需要重新书写,浪费了时间。但是,如果教学设计考虑得十分周全,教学所必要的回顾内容一直保留在黑板上,那么此刻黑板教学的回顾作用就非常出色,比用PPT省时间。

4 总结

第7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提高实效

新课程的实施,给了我们体育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要想利用好40分钟的课堂时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必须依据教学行为规范,通过设计相关的情节、场地、器材和情感氛围等,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情趣,从而发展学生基本活动的能力,丰富我们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利用规范准则性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

教师应为人师表,带头自觉地遵守纪律。不迟到,不中途离开课堂;课中不会私客,不接电话,不拖课,不任意停课,不擅自调课,因病或因事不能按时到校上课者,一般应提前办理请假手续。教师进入课堂要着装整洁,仪表端庄,举止大方。术科教学要穿运动服装、运动鞋。不得穿短裤、背心及拖鞋、皮鞋,女教师不得穿过短的裙服及露背、脐、腰等服装,不许戴墨镜、纱巾等物。课堂上严禁吸烟,无特殊原因不准蹲、靠、坐等。对学生上体育课的常规也应提出相应要求。上下课时必须整队集合,师生相互问好和再见。教学使用普通话,专业术语表达规范,语言清晰准确,教态自然大方、具有亲和力。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应做到不说脏话、粗话;不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后进学生。对于迟到的学生,先让其进队伍上课,不要拒于课外或花过多的时间进行个别教育。对于在课堂中产生违纪等突发事件,教师应冷静、妥善处理,保证教学较为顺利地进行。严格考勤制度,对伤、病学生和例假女生认真做好记录。出现缺席现象下课时要及时反馈给班主任。雨、雪天要上好室内课,向学生讲授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也可安排适当活动,不得随意上自习或让学生自由活动。所以认真做好体育课堂的教学准则性才是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的保证。

二、履行规范安全性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

体育教学行为规范是对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的基本要求,它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脱离了基础,摒弃了框架,体育课堂有效性找不到切入点,显得盲目和迷惘。课堂练习时,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和洞察力,而且要有娴熟的保护技能;并且需要进行安全与与自护方法的专项教学,从方法和技能上促进学生形成安全自护能力。若出现情况教师应该及时、准确、冷静、果断处理,如果遇到大事要请其他教师配合处理,及时上报主管领导和联系有关部门,如医院、派出所等协同处理。所以安全是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三、借助规范指导性谋求体育课堂有效性

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变,指导学生在动态中不断认识自身的学习特点与发展空间,调节自身的学习情绪,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最终掌握“自求自得”的本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教师要善于灵活而协调地驾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交替自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口令、队列、队形运用符合教学要求,课的结构合理,各项训练时间分配恰当积极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

四、体育教学行为规范与课堂有效性相互促进

第8篇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以听为主的观念依然盛行。学生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指导、安排、布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经常是“题型教学”。教师往往用例题教学代替概念的概括过程,认为只要例题用多了就会理解有关的概念,这样的课堂往往死水一潭。没有概括过程必然导致概念理解不深入,没有理解的应用是盲目的应用,使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僵化――面对新问题难以认识它的本质。学生作业做错了,教师帮助讲解,学生再做,又错,教师再讲,错误反复出现,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上屡见不鲜。

针对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要积极面对并且加以改进。笔者认为应该要做好以下工作。

1.课堂形式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形式――计算机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工具,将多媒体与黑板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看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能在黑板上看到数学知识的演算过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要用多媒体或者都能用多媒体教学。因为初中数学教学主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然而初中生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他们可能会被多媒体中过多的动画和音效吸引,从而忽视了上课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发挥传统教学的长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2)课堂教学的实验形式――数学实验是运用实验模型、实验教具等进行操作和演示性模拟实验,或使用纸笔通过具体或特殊数学例子进行思维性实验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侧重于学生的自主体验,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创设实验情境,不断将实践上升为理论。课堂教学实验一方面可以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对三角板的两个边的量得到结论。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主题,紧扣教学目标。新课标强调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宗旨,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问题,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究、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从而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已学习的知识和获得的创造力得到高度统一。

2.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语言,是数学教师在教材中使用规定教材,针对特定的学习对象,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使用的语言。

(1)教学语言要有吸引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有吸引力的语言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经过听觉的刺激,使学生能有效地接受知识。

(2)强化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地位。数学因图形和符号变得简约、形象,教学中应注重此应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任何一门学科的入门都开始于它的语言。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扫除数学语言的障碍,正确理解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严格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它们,使其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与此同时,教师更要把数学知识本身传授好,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

3.与学生讨论、研讨的有效性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学生 参与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现代心理学已证实,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也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培养好学生参与能力。

1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认知心理学也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大量实践也证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把“教”与“学”当做师生之间“理解”与“交往”的过程,应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课堂上老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尊,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或同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举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时,应立即肯定:“你们真行”。当学生回答错时,应该鼓励学生说:“你再仔细想一想,老师信任你,仔细想之后肯定能答出来”。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亲切交流,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作为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并且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之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1 游戏引题,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潜在力量。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无意注意,而兴趣又影响着无意注意,因此兴趣对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新课题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如能在导入部分就运用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能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授《1~5的认识》时,运用猜谜语的游戏引题,小朋友们兴致特别高。课前我在小黑板上贴了学生很喜欢的五个福娃,每个福娃上都写了一则数字谜语。于是我就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福娃吗?”小朋友们都开心地回答喜欢。“那么五个福娃今天给大家各出了一则谜语,谁猜中就把福娃送给谁。”学生听了,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最后,小朋友们都猜中了各个福娃身后的数字,于是我把福娃奖给了他们。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我激发起来了,看到他们认真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接下来一整节的教学过程我就游刃有余了。在引题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牢牢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这样既达到了揭示主题的教学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2 运用前后知识的联系,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尝试。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途径,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观察、计算、实验、阅读、思考等主动的研究问题,先练后讲,先学后帮,探索知识。

2.3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①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②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⑧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④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3 让学生享受参与的快乐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